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受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拉动,碳纤维需求迎来爆发!

研报院   / 2021-12-15 22:55 发布

受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拉动,碳纤维需求迎来爆发!

中泰证券认为,受风/光/氢等新能源领域拉动,以及碳纤维渗透率提升,碳纤维需求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1)新材料之王,技术、工艺和资金壁垒高

碳纤维性能优越,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按照原材料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粘胶基碳纤维。其中,PAN基碳纤维由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产品力学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占碳纤维总量的90%以上,因此目前碳纤维一般指PAN基碳纤维。

碳纤维最终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形式用于下游。相较其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最低,强度/模量也高于大部分材料,因此在轻量化/高强/高模等应用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明显。随着碳纤维成本和价格的下降,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有望快速扩大。

 11.png

按照每束碳纤维中单丝根数,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大类别。1K表示一束碳纤维中有1000根单丝,通常将24K以内的碳纤维称为小丝束,将48K以上的型号称为大丝束。

小丝束碳纤维性能优异、价格高,多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称为“宇航级”碳纤维;

大丝束性价比高,多用于风电、轨交等民品领域,也被称为“工业级”碳纤维。

2)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需求迎爆发

随着碳纤维应用的不断拓宽,以及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碳纤维需求持续增长。全球碳纤维需求从2008年的3.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10.7万吨,12年CAGR+9.5%。随着中国应用市场的不断开拓,以及下游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拉动,中国碳纤维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碳纤维需求从2008年的0.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4.9万吨,12年CAGR+16.0%,明显高于全球增速。中国需求占全球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从2008年的22.8%提升至2020年的45.7%。

 22.png

①风电:随着风电叶片大型化,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而碳纤维质量更轻、强度/模量更高,是风电叶片首选材料(采用碳纤维与采用全玻纤相比,质量可减轻40%左右)。预计2021-2025年全球风电用碳纤维需求分别为4.2/3.4/5.5/6.3/9.9万吨,YoY+40%/-20%/+61%/+15%/+58%。

②光伏:受益于下游光伏行业的增长、N型电池渗透率提升(增加热场改造需求)以及碳碳复材在热场系统中渗透率提升,碳碳复材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带动碳碳复材用碳纤维需求提升。预计2021-2025年全球碳碳复材用碳纤维需求量分别为0.66/0.92/1.26/1.57/2.05万吨,YoY+33%/39%/37%25%/30%。

③氢能: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有望拉动储氢瓶碳纤维需求,一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快速增长,我国计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万辆,到2035年达到100万辆;另一方面燃料汽车的发展对储氢瓶的承压能力、轻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望带动IV型瓶在国内渗透率提升,而IV型瓶碳纤维用量更多,也有望带动碳纤维需求增长。预计2021-2025年全球车用氢气瓶碳纤维需求CAGR+62%。

3)行业集中度高,国产龙头已完成追赶

20年全球/国内行业CR5分别达62%/81%。其中美日企业在碳纤维技术和应用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碳纤维行业早期受限于技术封锁和价格竞争等因素,国内企业发展曲折。在经历了10年以上的沉淀和积累后,恰逢“海外出口受限”,国内龙头企业在技术、工艺、成本走向成熟的同时,紧抓风、光、氢等市场需求爆发,在民品领域逐步完成国产替代,并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

随着新能源需求的拉动,以及国内企业技术进步,成本快速下降带来盈利水平提升,行业产能扩张有望迎来拐点,产能扩张有望提速。根据统计, 2021-2022年全球拟新增产能约6.4万吨(较2020年底运行产能17.2万吨增长37%),主要由中国企业主导,到2025年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55%。 预计21/22年全球碳纤维有效产能为12.1/14.1万吨,YoY+3%/17%。

 33.jpg

过去几年国内碳纤维价格受供需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逐年抬升,预计22年仍将保持较好韧性。中长期看,民用碳纤维渗透率提升或依赖于以“价格”换“需求”,价格中枢或下移。

 44.jpg

资料来源:内容均来自券商公开研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