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心目标,理性分两种
柴孝伟 / 2021-11-28 06:44 发布
————施洛斯
施洛斯是格雷厄姆的大弟子,他与格雷厄姆共事多年,一生基本遵循格雷厄姆思想原则,算是最了解格雷厄姆的人。
施洛斯这句话,隐隐提到了格雷厄姆的“理性”和“平常心”。
外物和外人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实际就是影响人的平常心,起波动就是不能“平”了,平常心就是一种“平”和“明”交织的心态情绪,能引起心不“平”的东西,即使是可以从公司那里获取更能够“明”的信息,格雷厄姆也不愿做。
这句话实际蕴含多个深层的东西,很有意思。
首先,格雷厄姆也是把保持平常心作为自己的目标导向,影响这个目标的东西,即使是有益但若不是根本有益,那也要减少或戒绝。股市中保持平常心是第一位目标的,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段永平,这些人虽方法系统不同,对平常心的追求都是一样重视或类似的,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把保持“平常心”作为股市目标和日常目标,与目标不符的都要考虑纠正或防范。
其次,理性是实事求是,是真实反应世界原貌,那么理性的格雷厄姆却为什么不愿意与公司交流呢,与公司交流不是基本面派正常了解公司原貌的工作吗,与公司交流似乎才应该是理性的呀。或者说格雷厄姆是不理性的,或者说具体怎么才算理性他们是有与大众不同的看法。这个确实很深层,我觉得,理性实际分两种基本现实存在形式,一种是坚守自己知道“明”了透彻的东西,其他的都归于不知道,不去费力了解,“知道就透彻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也不去费力知道”,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就是一种真实反应世界原貌,格雷厄姆和施洛斯对于公司“资产”上很知道很精通很明白,对公司未来发展上却不知道不能把控,他们也不愿去知道,不是不想要公司好,而是视公司未来发展为顺其自然,去公司打听反而可能被误导,因为公司的未来就是公司管理层可以把控的吗,若是那就没有那么多亏损和破产公司了,人家是业内人士尚且不能把控未来,格雷厄姆和施洛斯就不费那力了。坚守自己最透彻知道的“资产”,就是他们最大的理性,去公司了解连公司都不可能把控的未来发展,那反而有可能是一种不实事求是、没真实反映公司原貌了,这可以称为一种“保守型理性”。当然,另一种理性就是高人比如巴菲特、芒格、费雪、段永平他们的方式,运用看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看人、看经营财务指标、各学科多维格栅、历史失败例子总结、费雪公司十五问等等这些工具来分析争取看透个别优秀公司,这属于一种“进取型理性”。
可见,理性可以分为“保守型理性”和“进取型理性”,这二者表现形式大为不同,但最终结果高下并不一定,看谁执行的很好,一生不费力不学习的施洛斯,晚年比费力追求优秀公司的高人费雪过得好,巴菲特汲取了费雪的教训,基本不去投资改变世界的矛型公司,虽然错失太多大牛公司,却一生投资做得又大又安稳,成职业股市赚钱第一人。
所以,最好的理性,一定是坚持自己最透彻了解的东西,其他不能把控的即使有大益也不碰。因为完全看透世界原貌是不可能的,只能坚守自己看得懂的,最好的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就是不知,可以不知,应该不知”,理性未必是知道,自认不知道常常才是理性。
另外,巴菲特著名的说格雷厄姆三大理念之一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你还信吗,一个不愿和公司交流者是在买公司吗,人家买的是“资产”。格雷厄姆本意是“买股票就是买资产”,巴菲特有篡改,巴菲特自己确实是在买公司,虽然看似结果不错,但巴菲特自己是多种防护下的“买公司”,不了解那些防护和巴芒双剑合璧所费的精力,就常常容易出现错误。
总结:把保持平常心作为职业股市目标;
理性分两种,保守型理性和进取型理性;
巴菲特有篡改,付出两个高人一生精力,才看透了个别公司。
九面鼎
“好生意好价格好时机”
“踩实洞见理性”
“目标十七个资金净翻番”
“日常低估好生意思维”
“买价按资产折扣+”
“坚持五类好生意”
“集中与分散有度”
“耐心等待甜密区击球”
“多维共振确定甜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