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海尔“灯塔”张瑞敏,一把锤子砸出的硬核人生

袁国宝   / 2021-11-24 13:14 发布

本文概要:执掌海尔集团37年后,今年73岁的张瑞敏决定不再参与新董事提名,正式交棒。在他的“颠覆”下,海尔从当年濒临破产的烂厂子,如今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级中国造,海尔如今更是成为了一个链接资源的生态圈。海尔背后这位“自以为非”的企业家,人生故事更精彩。

1、张瑞敏早年的“勇”

2、引领海尔成为世界闻名的民族品牌

3、“人单合一”思想的重要性

4、多重身份,张瑞敏的精彩人生

张瑞敏这位海尔曾经的“掌舵人”,一路风风雨雨走过37年,护海尔远航,可谓是海尔前行的灯塔。

他不仅为中国家电行业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更是推动中国家电品牌走向海外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了全球无数的企业,曾经被多个世界顶级思想专家多次研究。

他离任时,海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家电生产企业,更是一个链接世界资源生生不息的生态。“海尔原来是这样,原来还认为它只是搞家电的!”这份答卷让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前瞻性。

老兵永不死,只是淡出舞台。且看他如何兢兢业业耕耘几十年,用一把锤子砸出海尔的品牌长青、更砸出自己的硬核人生!

从底层起步,角落开出鲜花

张瑞敏从小在在山东长大,是一个“执拗”的青岛汉子,这所谓的执拗却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回看他的经历会发现,虽然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谓是锦上添花,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高瞻远瞩和不断的自我颠覆,才开辟了一条独属于他的传奇之路。

1966那年张瑞敏还在上高二,但是没想到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降临,大学因此暂停招生。他所读的青岛一中也因此变得满目疮痍。

学校的图书馆窗户玻璃被砸碎,他就和同学从破碎的窗户爬进去“找宝贝”,捡了很多包括巴金、茅盾、莎士比亚、雨果等在内的大师经典书籍抱回家。

张瑞敏后来多次提到,这段时光里,那些书籍是他的精神食粮,带他的思想到达更远处遨游,因此而培养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也对他日后有重要意义。

他一直认为,知识是在更新的,所以不断学习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1968年张瑞敏高中毕业时,正常的高考已停止,于是他进入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从最基层做起。于是他从这里开始扎根,肯干肯吃苦,积蓄着日后“进化”的能量。

对于渴求知识的张瑞敏来说,求学路虽然到此为止,“终身学习”却从未停止。张瑞敏去报考了一所业余大学,白天去厂里上班,晚上去很远的学校学习,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过他并不怕吃苦。

后来他回忆时说到,“到了社会最底层,从底层干起,我觉得这反倒成为我今天最宝贵的财富,这个经历可能比单纯的学历更重要。那个时候没人理你,被放在最阴暗的角落,所有机会都靠自己来争取。”

张瑞敏在建筑五金厂一路从基础员工,披荆斩棘到班组长,甚至是副厂长。

是的,金子的光是挡不住的,机会不会白白的垂怜谁,而是会降临到那些有准备的人头上。1982年,33岁的张瑞敏迎来了人生重要的转机。

当年他被调入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当副经理,主要管理技术改造方面。这个家电公司是青岛市二轻局下面的所属企业,而同属的众多企业中,有一个叫“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厂子。

乍看名字还挺气派,其实这个厂当时生产过吹风机、洗衣机,但是由于质量差经营很困难,于1983开始转型为生产冰箱。但是在张瑞敏来之前,这个厂已经一年之内“气走”了3个厂长,差不多都是逃之夭夭,觉得这个厂已经是个巨坑,毫无挽救的余地。

一开始张瑞敏是作为上级公司领导来分管的角色来的,也就是友好协助和帮忙,不用对整个结果盈亏负责。

可是眼看这个厂子被当作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而领导们也因各种压力却找不到人接手,无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眼看厂子就要濒临破产。

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张瑞敏却站出来说了一句:“我来吧。”于是1984年12月26日,他开始任职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张瑞敏那时还不知道的是,这句有担当的承诺,却开启了属于他的一个家电时代的新篇章。

“烂摊子”整顿,绝不手下留情

1984年是改革开放里程碑中重要的一年,那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中国的企业,彼时的柳传志、史玉柱、王石也是在当年开始扬帆起航。

而35岁的张瑞敏,接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这个烂摊子,摆在眼前的路比想象中艰难多了。

当时的厂子已经是负债累累,账面亏空只剩欠条,连工资都发不出。而生产线这边却设备老旧,厂房内垃圾遍地,简直就是个死循环。里面的员工更是一盘散沙,由于管理混乱,员工们早已习惯了消极懒散,甚至还敢顺手牵羊带走厂里的产品。

张瑞敏既然下了这个赌注,就坚信自己一定要干出成绩,当时他就号召全体员工表明决心,于是张瑞敏制定了海尔第一个发展战略——名牌战略。张瑞敏坚持只造高质量产品,让海尔成为值得信赖的品牌。

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要治理厂里的风气,提高员工素质迫在眉睫。管理员工就要有条有框,于是张瑞敏开始大改曾经的规章制度,重新制定十三条新规。

而且下令严格执行,一旦违反绝不手软。“铁腕”管理之下,才逐渐打造出一支高素质团队。

但是生产方面更让让张瑞敏头痛,引进生产线并不容易,各种批准要走一个很复杂及漫长的流程,但“执拗”的张瑞敏没有放弃。

到处奔波,求人办事看脸色,去外地办事来不及提前预定火车票座位,就自己带上小马扎挤在过道里。张瑞敏身上能吃苦的品质,在这时候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

老天不负有心人,张瑞敏硬是赶上了最后一丝机会,把西德的技术和设备给引进厂,成为当时国内冰箱引进的最后一个定点单位。

“技术就是生产力”,1985年来自利勃海尔的组件和设备,成为了当时海尔的神助攻,厂子的生产状况逐渐开始好转,市场额额也不断攀升。

然而当年张瑞敏却突然收到一封用户的来信,并且在信中抱怨买到的冰箱质量有问题。张瑞敏并没有就此忽略细节,而是立马去检查仓库里的产品。经过仔细检查,最后发现400多台的冰箱里,就有76台不合格。

对于张瑞敏来说,创立初期就出现这种事情,他认为这些次品无疑是在砸厂里的牌子!

员工们却建议他,将这些次品让内部员工自己拿去用,否则浪费了可惜。张瑞敏非常愤怒,他认为今天姑息纵容这76台问题冰箱,明天就会有760台问题冰箱,决不手软。

于是他挥起锤子砸向了这些次品,也正是这一锤子下去,海尔品牌的硬核时代就此开启。

张锐敏深知,狠心砸掉的冰箱,不仅是砸碎了在厂职工的“侥幸”,更是砸碎了过去低质量的生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水深火热的厂子拉上正轨!据相关统计,在1986年海尔就实现了总产值7648万元的好成绩。

在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试问当年谁家没有一台海尔家电?可见海尔当时在中国家电行业影响多么深远,凭的正是张瑞敏带领下海尔过硬的质量。

全球虎视眈眈之下,如何打造世界级中国造

现在回头看,张瑞敏无疑是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中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眼光尤其长远,从一开始就在向海外拓张做各种准备。

生产线引进来后,海尔的发展也开始一路快速奔跑起来,不仅在国内取得好成绩,甚至口碑名扬海外。1987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战胜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冰箱,这也是海尔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

1990年,海尔计划向德国出口8000台冰箱。但德国海关不放行,并且偏见的认为中国的产品质量可能不达标。海尔面对质疑不仅没有退步,反而还来了一场“竞赛”,邀请德国的专家将海尔的冰箱和德国市场上最好的冰箱放在一起,不贴任何商标进行盲评。

最后海尔凭借最高分征服了德国人,从此打开德国市场的大门,当年究竟出口了近两万台冰箱,即使价格比德国本土冰箱卖得贵,依旧大受德国人的欢迎和好评,愿意为此买单。

1991年,海尔又正式进入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当时青岛电冰箱总厂与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合并,组成琴岛海尔集团公司,后又更名为海尔集团,张瑞敏为集团总裁。

那时的海尔集团无可置疑已经是中国的冰箱界老大,但是张瑞敏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想要带领海尔走向更多元化的领域。于是海尔逐步并购了洗衣机生产企业青岛红星电器、电视机生产企业黄山电子有限公司等18家各种电器领域企业。

海尔在海外也开始了自己的步调,收购了国外的日本三洋电机、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GEA、意大利Candy公司等,海外“版图”逐渐扩大。

1999年,海尔决定去美国建工厂,也就是海尔出资金和技术,美国出厂房和人力。

和当时很多国内企业沦为国外品牌的代工厂不同,张瑞敏为了长远谋划而放弃了眼前的利润,偏要坚持将“中国制造”变成世界闻名的品牌。

海尔不仅在美国建立了海尔工业园,还在洛杉矶设置设计中心,在纽约设置营销中心,员工也从当地招聘。

也因此,当时国内外的媒体批评其的声音此起彼伏,大部分行业内的企业都认为,中国当时的优势是较低的人力成本,指责他的颠覆行为是南辕北辙。

去海外建立新品牌并不容易,前期肯定要面临巨额的亏损。但是他并不在意,对外声称:“海尔一定要竖起自己的牌子,坚决不代工一台设备。”

因为张瑞敏深知,长远品牌的力量比当时的资金收入更重要。自己张瑞敏深知,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2001年6月,海尔又并购意大利万尼盖蒂冰箱厂,后来又进入巴基斯坦、日本等国进行收购,海尔的全球化战略正式打响。

张瑞敏的信念坚定,“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张瑞敏鼓励们员工,这个第一,不仅仅是中国第一,而且是要争取世界第一。要争做世界五百强,为中国创造名牌,打响“中国造”!

那之后,海外项目10年左右都在亏损,但是张瑞敏和海尔挺了过来,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耀眼瞩目,是民族的骄傲。2015年,海尔入围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的前一百强,并位居全球白色家电品牌第一名。

发展到如今,海尔集团不仅有众多的智能家电品牌,比如海尔、卡萨帝、统帅、GEA、斐雪派克、Candy。还创出了各种生态品牌新物种,如卡奥斯、日日顺、海尔生物医疗、海纳云。

2019年,海尔更是以“物联网生态”品牌进入BrandZ全球品牌百强榜单,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

以民族情怀出发,布局海外市场,张锐敏让中国品牌也在海外扬眉吐气了一回,而不仅仅是沦为贴牌产品或者代工厂。时间证明这个颠覆是正确的,张锐敏做到了,虽然过程之艰辛,但是他觉得值!

海尔从濒临倒闭,到如今在电器行业长青了几十年。可以说,没有张瑞敏,就没有今天的海尔!

商界的“苏格拉底”

近年的互联网发展起来,传统制造业领域一些品牌“当家人”,不乏以其个人IP频繁出现在大众眼前的,但是隐藏于江湖之外的实干家却更多,他们像银河中默默无语的星星,安安静静的发光发热,张瑞敏便是其中一个。

张敏瑞曾经被人称作商界的“苏格拉底”,由于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和颠覆,赢得了整个行业乃至全世界企业家的高度评价。

在企业家这个身份之外,张老身上的标签如此的多元化,哲学家、思想家、管理大师、人大代表、公益人...

毫不夸张的说,全世界多个权威商学院都在研究张瑞敏的思想,张瑞敏还是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其管理思维曾多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

张瑞敏在海尔打造成世界级中国造的同时,也像全世界输出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管理经验。他提出的很多管理方式和思想是极具颠覆的。

比较出名的就是张瑞敏曾经提出的“人单合一”,让员工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曾经收购GEA时,被高管问到如何领导企业走下去,张瑞敏的回答是,“你的领导和我的领导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

通过将决策权、用、分配权归还给员工,并且提供资金、资源等支持,鼓励大家创业,于是整个海尔内部就好似是由上千个小微组织结盟而成。

曾经被采访时,张瑞敏提到,“很多大企业的问题就是没有解放人性,把人看成一个个执行者,一个个螺丝钉。你怎么知道他一定当螺丝钉呢?他怎么不可以自己去成为一台机器呢?”

为了鼓励员工创新,他甚至用员工名字来命名他们创新的东西,比如“晓玲扳手”、“方燕镜子”、“秀凤卡座”等发明。

张瑞敏的远见还在于,当大部分企业还在转型互联网时,他已经超前的去布局世界级物联网。

如今的海尔已经不单单是是一个家电品牌,他已经构建了一套生态组织,逐渐转变成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资源平台。

海尔希望将最好的资源和技术连接起来,构建一个人人可以成为创客,绵绵不绝良性循环的生态。如今张瑞敏虽然已经交棒,但是他不用像其他巨头企业那样担心没有合适接班人,因为凭着他这些年的前瞻性布局和引领,如今的海尔已是一个极具领导力的组织。

有的人虽隐于江湖,但是江湖上总会流有他的传说,因为海尔“掌门人”的角色之外,张瑞敏也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像一个停不下来的学者。

有人曾经问张瑞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是学习和读书。

张瑞敏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应酬,唯独喜欢阅读,年轻时就有的习惯保持至今,有人评价他为“既懂外国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

更重要的是,他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习惯,时至今日他已70多岁的高龄,也能“1年能啃掉100本书”,阅读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最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下班后在家里,出差时在候机厅、飞机上,之前就有网友在某机场抓拍到张瑞敏在读书。

除了学习,张瑞敏也关心公益事业,自1995年起,海尔陆续援建了三百多所希望学校,成为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小学最多的企业,在2019年还被报道海尔获得了“希望工程30年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张瑞敏曾经还提过一个概念叫做“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也就是今日事情今天必须要做完,今日的工作一定要比昨天进步,要有更高的目标,并且坚持“自以为非”。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并不满足当下,对于他们来说,还有无止境的星辰大海等着他们去探索,永不止步。

带海尔出海为民族品牌争光、为国内外众多企业带去思想颠覆、为社会做应有的贡献、打造生态助力更多创业者实现他们的梦想... 他的价值,仍在延续。这样一位敢于颠覆的民族企业家,足以称得上伟大,由衷表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