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戏谑五大互联网巨头“打工人”气质

袁国宝   / 2021-09-02 10:16 发布

宝哥说

一家公司创始人的气质,也对整个团队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提要:曾有观点指出,一支部队的气质和性格与首任军事主官有着密切关联。同样,一家公司创始人的气质,也对整个团队有着重大影响。

今天,就简单聊聊,阿里、拼多多、苏宁、快手等公司的员工,都有哪些气质。说得不对,欢迎指正。

前言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因岗位、业务、职级,以及个人成长经历、学历、性格的不同,互联网大厂的职场人往往千人千面。

可总体来说,每家大厂的员工,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辨别度。

当然,除开特性之外,这群人的共性也极为明显:过去十几年来,互联网行业长期汇聚着社会顶级资源,以及政策倾斜,造就了众多个人与集体的创富神话。

虽然,近两年大环境骤变,业内业外不同人群,都难免对互联网行业吐槽日益加重:曾经的神话,今日似乎逐渐不再。

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现在,这个行业依旧汇聚整个社会精英人群。

穿越特性和共性,最值得关注的是,平台与个人可以相互成就,但平台永远不等同个人。而任何人和公司,都是时代的产物。

阿里巴巴

骄傲、能力强、江湖气重、认同感强——某种程度上说,阿里员工或许是互联网大厂里,最有辨识度的人群。

先前有一个比较好玩的词:“阿里味儿”,指的是什么?

很多人开玩笑说,是不是:闭环?赋能?颗粒度?拉通对齐?

作为互联网“黑话”的策源地之一,近年来阿里系的语言艺术,时常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但还是那句话:一支队伍的灵魂,往往是由创始人决定的。这只队伍的灵魂,无疑是马云。

马云的江湖豪侠,侠义精神,不仅体现在阿里的花名制定中,或者是价值观考察中——作为一家能将价值观考核的标准一度拉升到50%的公司,阿里的独特性,令人印象深刻。

更重要的是,20多年来,马云的独特性,深深影响着这群人。学历不高,成长经历特殊:马云行事方法,带出的队伍,具有很强的江湖气,与其他大厂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早年B2B服务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一种难以被人理解,不友好的营商环境中,阿里销售铁军能不断说服、拿下客户,阿里员工的战斗精神,是从实践中真正打出来的:一切以结果导向,能打硬仗,能打胜战,极强的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

以上种种经历和成功的日积月累,决定了这群人的集体荣誉感、平凡人可行非凡事、使命认同、战斗力以及破坏性等多重标签,相当显著。

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群人,就像布料包裹的名刀。”

当然,作为“996”的发源地之一,披星戴月也成为了阿里员工的另一个显著标志。

而随着阿里体量变大,所谓的“无效会议”、“职场潜规则”等常见的职场顽疾,开始频繁流出:如何整顿队伍,或许将成为阿里组织建设下一步重点。

腾讯

自信、和善、责任感强、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优渥——一如马化腾展露出的个性显现,腾讯员工身上同样有着鲜明的特点。

不过,最令人过目不忘的,还是腾讯员工的福利待遇。

今年的8月18日,腾讯控股发布2021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上半年,腾讯总收入2735.62亿元,净利润903.54亿元。与之相随的,是腾讯员工堪称夸张的福利待遇。

在财报中,我们可以羡慕地看到:截止6月30日,腾讯高达94,182名雇员,其总酬金成本为人民币443.88亿元。以此计算,2021年上半年腾讯员工人均薪酬为47.13万元,平均月薪约7.85万元,年薪高达94万。

当然,平均数无法代表员工收入的最真实的状况,不过,无论是同行横向对比,还是全社会收入比对,腾讯员工的薪酬水平,都是极为优异的。

甚至,先前一个腾讯前员工发帖,自称攒够了一套深圳千万房产+1000万股票+300万现金,已经可以退休,瞬间引发舆论热切讨论。

值得称道的是,腾讯员工虽然坐拥强福利待遇,可大部分群体对外对接业务时,基本能做到与人为善,没有太多的盛气凌人。这极为难得与宝贵。

不过,高福利待遇的前提,是为公司创造价值——作为产品生产大户,腾讯的前线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加班现象也相当常见。另一方面,不少报道指出,相当一部分腾讯员工离职后,或许是自我认知出现差异,对外部残酷的生存环境往往很难适应。

可无论如何,腾讯“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口号,确实没有白喊。

苏宁

严谨、礼貌、谨小慎微、效率低下——苏宁,作为一家曾经的零售巨头,度过痛苦的转型期后,也逐渐向着互联网发力。然而,苏宁员工身上,却带上了一些本不该属于互联网公司的传统烙印。

先前,为加速拥抱互联网,补充新鲜血液,张近东(前董事长)率领苏宁,曾推出过规模宏大的管培生计划,每年都会向社会招聘大量应届生,以及高学历人才。

为了达成目标,张近东曾数次公开场合强调“破格提拔”,表示苏宁将会持续推进80后做总裁、85后做总经理、90后做总监以及部门负责人的用人主张。

彼时,苏宁逐渐成为了苏皖地带高级人才的聚集地之一,给互联网基因相对欠缺的南京,带来了新生活力。而这一批新鲜血液,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苏宁易购增长。另一方面,苏宁早年曾花重金引进了互联网大厂人才,立志大干一场。

但是,从线下发展而来的苏宁,其转型的核心,实际是一个由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公司的变化。而苏宁集团靠零售起家,多年来,其内部已经形成固定、繁琐、缓慢的行事流程,外加形而上的作风。

以上种种,对新员工工作积极性,无疑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这群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而苏宁员工,工作中需要对上负责,虽然严谨,甚至谨小慎微,但往往效率低下。而苏宁内部推诿扯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更重要的是,2020年疫情袭来,苏宁的资金链收紧,员工“优化”的传闻也不胫而走。外出就业年轻人,或许比谁都清楚:

是选择一列体量不大,但高速飞驰的列车,还是选择一艘体量巨大,但缓慢下沉的轮船。

这不单是一个职场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

拼多多

简单、直接、高效、结果导向、杂而不乱、能者多劳——作为一家高速成长起来的企业,拼多多,或许有着这一阶段成长型企业容易暴露的问题。

可难得的是,拼多多的高速发展与扩张,其员工素质,却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对接事件迅速,做事不拖泥带水,目标导向,直奔主题,拼多多员工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执行力,与强烈的目的性,令人刮目相看。

这样的井然有序,指责分工明确,一方面是拼多多组织架构的强大作用,同时,也是这个组织快速增长的秘诀。

另一个直接原因,还是身处高速增长期的拼多多,面对人才的大量缺口,非常敢于花钱。

先前,拼多多曾掀起了一波剧烈的人才抢夺战,业内传得沸沸扬扬:彼时,拼多多会以3-5倍的薪酬,直接从同行手中引进员工。而这一批跳槽过来的员工,往往经验丰富,职业素养有所保证,到岗上任之后,基本能无缝衔接,快速开展项目。

当然,拼多多的迅速扩张,以及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产生了一组对立的矛盾:

一方面,拼多多员工工作强度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电商转型多元化发展,拼多多业务的指数型增长,也导致一线人员工作强度,骤然增大。

另一方面,拼多多也在用高收入匹配高工作强度,试图用发展期巨大的红利,去弱化劳资矛盾。

曾几何时,“能者多劳,劳者多得”,以高收入驱动高劳动强度,是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几年用人的一个核心。

不过,随着近期央媒对“996”的批驳,以及社会整体资源的倾斜,互联网以利润不断扩充劳动力边界的打法,一定会迎来重大调整。

快手

竞争、工作狂、极致主义——快手员工,有着互联网大厂的典型特征。但是这一年来,他们或许遇到了一些烦心事,处境也相对尴尬。

作为中国短视频第一家上市的公司,快手自今年年初登录二级市场以来,承载了太多市场的想象空间。

2021年1月24日,快手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剔除高管后,快手普通员工7015名,共计获得4.236亿购股权,还有2.57亿股购股权尚未行使,面授对象为6947名员工。

以此计算,彼时普通员工人均持股6.04万股,按收盘价计算,上述普通员工人均身家达1812万港元(约1513万人民币)。

彼时,诱人的财富自由气息,扑面而来。

然而,一年以来,快手的员工们心情正如坐上了过山车,大起大落。快手股价今年一路高涨,随后持续跌落,腰斩之后腰斩。

如此动荡,对谁,都不是好消息。

或许受此影响,先前,快手宣布取消大小周工作方式后,从实际效果来看,未在员工内部掀起太大波澜。

人们可以说,这是这群人心情沮丧的直观反应。可以说,快手过去以利润驱动效率的工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不过,正如快手官方,面对股价下跌,曾发表《潮起潮落是什么都不为》那样。当时,快手日报在全文放了n个:“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面对市场涨落,长期主义的视角,乐观的精神,必不可少,也必须点赞。

或许,快手现阶段遇到了一定困难,队伍军心出现了一些动摇。但值得肯定的是,从社会公益到乡村扶贫,从直播电商到品牌商业化模式的逐渐打通,这群人,一直在奋力做着有意义的事。

他们应该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