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总理答记者问,传递了哪些重磅信息?

星图金融研究院   / 2021-03-11 21:49 发布


本文由“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付一夫、黄大智,首图来自新华网。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近两个小时的见面会上,总理针对就业、经济增速、宏观政策、老龄化、市场主体、双循环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详细解答,信息量巨大。我们认为,以下五方面内容值得高度关注。

一、经济增速:6%并不低

在回答经济增速的问题时,总理认为,6%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不低,因为中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同样的增量看起来增速会有所减小。同时,“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总理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不然反而会扰乱市场预期。

事实上,由于2020年的低基数效应,市场普遍预测2021年GDP同比可达到8%-9%,6%的目标看起来明显保守。但回顾2020年,在没有设定具体的GDP增速预期目标下,政策及时支持和全国各方努力使得经济增长潜能被充分挖掘,实际的经济增长效果较好。因此我们不必担心经济会由于增长目标看似保守而达不到潜在增速。

从就业目标、财政预算安排、通胀预期目标设定以及宏观政策制定等方面看,综合增长目标并不保守。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与2019年目标相同;财政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高于市场预期的3%;专项债限额为3.65万亿元,仅比去年减少1000亿元;CPI同比预期3%,通胀容忍度较大。

具体来看,总理花了很长时间来谈就业问题,只要就业好了,收入、消费和需求自然会逐步增加。对于今年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总理希望在实际执行中还可以更高一点。这背后是今年新增劳动力供给的压力: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时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城市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总理重点提到了灵活就业,当前中国灵活就业涉及到了2亿多人,这部分人群将获得更多的社保补贴,进而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宏观政策:工具百宝箱中还有很多“招”

6%这样“保守”的增速目标是否意味着今年的宏观政策要收紧?总理给出了澄清:因为去年的宏观政策并非“大水漫灌”,没有搞宽松政策,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换言之也不存在收紧的说法。

总理提到,今年财政支出规模较去年是略增的。因此从总量上看,不用担心收紧。结构调整是今年财政政策的主要突破点。当前经济复苏的结构性分化问题仍然存在,消费复苏相对迟缓,投资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脆弱性较大。面对这些问题,财政政策继续开展提质增效的结果性调整:“一减、一增、稳中有降”,即减少政府本级支出,扩大直达资金范围,结构化减税,在稳定杠杆率的同时,引导金融企业合理让利,使中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融资成本做到稳中有降。当然对各类风险隐患,也会及时防范化解。这样一来,即使总量上并未明显扩张,实体经济却能感受到财税政策力度不减。

对于地方债,总理则有个新提法:若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财政支出(包括债务支出)会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这意味着一方面财政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是托底经济,另一方面在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债务资金投向的灵活性将较以往更大。

三、老龄产业:巨大的朝阳产业

在答记者问中,总理特别提到了老龄产业。众所周知,我国老龄化程度正日益加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1.76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2.6%,显著高于联合国界定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即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7%);而2019年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多达2.54亿,占总人口比重高达18.1%。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还将继续加剧,这会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不过,就像一枚硬币有其两面一样,持续深入的老龄化为老龄产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诚如总理所言:

“老龄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

我们认为,未来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潜力极其巨大,而核心的增长点在于两大方面:养老,以及由老人消费带来的“银发经济”。

养老方面,整体上看,我国养老产业的供需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养老市场优质供给相对不足,且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相对有限,主要供给内容仍然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尚未能形成优质、精准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体系,也难以满足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当前老年群体对于养老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于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内容的需求同样在增加,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重,并呈现出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贫困化、慢病化等较为复杂且多元的特征,致使不同类型的养老需求激增。

而这些,恰恰正是养老产业的机遇所在。预计未来在顶层设计的强化之下,伴随着社会资本和力量的涌入,以及对养老产品及服务的深度挖掘,养老产业将有望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银发经济”方面,当前很多老人都在日益展现出颇为高涨的消费热情,他们爱旅游、会摄影、能跳舞、对各类互联网新潮应用不陌生,个性化与品质化消费大行其道,消费理念更加新潮,这些都在不断打破人们对于传统老年群体的固有印象。

可以预见的是,“银发经济”当中还有很多机会亟待挖掘,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并创新养老产品与服务。具体而言,在产品领域,可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偏好和新趋势来丰富老年消费市场的产品供给,比如加大力度开发营养保健品、家用健康医疗器械、智能化设备、美妆类产品等;在服务领域,应推动金融创新、旅游产品创新和健康养老创新,在满足老年人投资理财、出游以及养老等各方面需求的同时,让老年人享受到更贴心优质的服务。

四、继续推动金融合理让利实体经济

在财政金融方面,总理强调“在稳定杠杆率的同时,引导金融企业合理让利,使中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融资成本做到稳中有降”。

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实体经济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因此有了“金融机构让利1.5万亿”的政策目标,从政策实施结果来看,超过目标实现,效果明显,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下半年宏观经济也逐渐恢复过来。

但另一方面,宽松货币政策下,宏观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020年末的270.1%,增加了23.6个百分点,达到阶段高点。因此,保持杠杆率稳定是金融政策的一大前提。

同时,宏观经济虽然在复苏,但仍然面临着消费需求不振、中小微企业恢复困难等结构性问题,仍然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也要继续“引导金融企业合理让利”。当然,也必须要看到,LPR已经保持十几个月不变,反映出了贷款利率继续下行空间十分有限。再加上银行面临着资产质量下滑、经营风险加大的压力,金融机构很难有继续大规模让利的基础条件。因此,要更多从结构上让利实体经济,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的便利性和融资成本下功夫,这既有利于市场主体活力的保证,也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

五、“双循环”:做大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开放

当前,“国内大循环”已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不过这绝不等同于“闭关锁国”或是“逆全球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不能少了中国。而放眼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实践都一再证明了,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均独占鳌头,唯有矢志不渝地扩大对外开放,秉承“共赢”理念,同其他经济体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结成一张相辅相成的关系网络才能彼此共进,经济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关起门来定然是没有出路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要带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如总理所言:“既是做大国内市场,也要扩大国际开放。”

事实上,我国一直都在为促进国际循环的畅通和扩大而不懈努力着,从“一带一路”、稳外贸稳外资、自贸区试点,到自由港建设、举办进口博览会,再到RCEP协定的顺利签署,这些都是极佳的佐证,而我们在吸收外资与拓展新兴市场贸易上也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并没有因为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增强而有丝毫动摇。

无论是对于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对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以及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我国都是在一直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各个国家的协作分工与人员的交流往来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尽管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波折与坎坷,但融合毕竟是大势,特别是在风险和挑战面前,团结合作终究是最有力的武器,相向而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即便全球化有回头路,恐怕也是噩梦一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