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对待股市多维共振的利弊
柴孝伟 / 2020-11-21 07:32 发布
————芒格
芒格的格栅理论,实际就是一种多维共振,多维度思考一个问题,得到相同的结论就是共振,维度越多的共振,结论越可靠。
芒格为此而一生努力学习各学科知识,常有“一周20本书”的速度,被巴菲特成为“移动的图书馆”,他把学到的各科知识放在脑子中不同的“格子”里。
凡事有利有弊。
多维共振确定甜密区,维度越多越精确胜率越高。
但是你想过没有?实际做股票过程中,施洛斯这种单维要低价的买就是了,伟大公司这种单维要茅台这类好生意的买就是了,决策很简单。
巴菲特这种双维要“长期好生意+好价格”的,那就要长期等待了,不是公司生意常常不合适,就是价格常常不合适,顶级好公司有的几年十几年才有一次“低价格”买入机会,所以,巴菲特的日常表现就是等待,不是在持币等待双维共振的买入机会出现,就是在持股等待,巴菲特对于持有的股票,为什么经常一年或几年不买不卖,因为买点难遇,卖掉后可能就需要几年去等,所以不敢动弹。也所以,对买点的原则坚持(买价按资产折扣),也能解决持有中的乱动和持不住问题(没有按“买价按资产折扣”做的另说),能治股市百病。
我们是三维共振系统“好生意好价格好时机”确定甜密区,增加维度会更准,但弊端是日常哪有那么多三方面同时出现时,即使你降低了标准,好生意也做短期类好生意,好价格也不严格执行格雷厄姆标准,但再加个好时机维度,就会常常处于犹疑状态,不是对股市形势有疑问,就是对股票走势或公司拐点有疑问。加维度实际是几何级的增大难度,问题是—————当你对三维度中的一些东西有疑问时怎么办?买还是不买,持还是不持,日常99%以上的时间都不是三维共振的理想状态,日常99%以上的股票都不是三维共振的理想股票。所以,单维度和双维度者,常不理解三维度者为什么犹疑,已经很好了呀,这就是三维度者具体事件上可能不被理解。
有个现象,年龄大、经历多的人,常常疑心重,这个很容易理解,见得多了,吃亏多了,知道各类事情看似简单,实际可能埋藏陷阱或潜规则,实际也就是更会从多角度去看待事件,角度一多,疑问就多,所以年轻人经常不理解老年人的日常犹疑,这个实际也是维度不同的问题。
“维度一多,疑问就多,就会犹疑”,道理一样。
记得辽沈大战时,林彪打锦州时犹疑不定,毛催促也不理,实际也就是二者维度有不同,毛是战略格局,林是多维度思维者,更多的是考虑必胜所需要的细微东西还不足够打。后人单从结果看待林彪的犹疑,实际是不知林彪的常胜和日常犹疑是“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有必然性。
多维度会造成日常犹疑。
芒格不是三维度,他是更多维度思维者,所以芒格对巴菲特提出的股票,从没有好的干脆回答(维度不一样,满足芒格的多维度太难),所以芒格几十年才只做了三只股票(基金)买入决定。
既然如此有利有弊,我们该如何更好呢。这个各有情况,各有结论,只能各自思考。
一,我是市场派出身,二十多年研究市场,好生意好价格虽然是正道,已经够用,但我也必须加一个好时机,这是经历问题,时间成本问题,没办法的事。
只要“买价按资产折扣”功力深厚,生意和时机方面错了都没有大问题。紧紧抓住“买价按资产折扣”就行。
二,股市这个地方,是个金钱多多、陷阱多多的地方,我们一生机会不需要太多,17个资金翻番就是十万倍,就是巨富,但实际上能达到者屈指可数,戴维斯、彼得林奇那样的股市大师都没有达到。股市中一年三倍者众,为什么最终都不行,因为赚了又赔了,三年能赚一倍者少。我是知道赚了又亏了,失去的痛苦是得到时的两倍,这不是简单的算数加减问题。所以必须稳扎稳打,不能失去,不能大亏。也就是,以股市为一生职业,必须稳扎稳打,宁肯错失90%看到的低维度可能翻番机会,也要保持三维共振思维(也不能太多维了,三个就够了)。巴菲特那种高质量的“好生意好价格”双维度,我们这种相对降低质量的“好生意好价格好时机”三维度(说是降低质量,实际比施洛斯的标的强多了),既保证足够抓到十七个资金翻番机会,又能保证股市极高的资金胜率(保本率),日常犹疑是高胜率者的常态,一生坦然对待这个副作用就行了,总比大赚后大亏的痛苦小太多了。
想清楚坚持自己系统的利弊,心理平静的对待股市每一天。
九面鼎
“好生意好价格好时机”
“踩实洞见理性”
“目标十七个资金翻番”
“日常低估好生意思维”
“买价按资产折扣”
“坚持五类好生意”
“集中与分散有度”
“耐心等待甜密区击球”
“多维共振确定甜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