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西咸模式新探索:同方激活西部地区创新动能

拙政江南   / 2020-05-22 17:29 发布

来源:光明网

  随着《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西部大开发步入第三个10年的3.0时代。面对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成果承接能力较弱的问题,《指导意见》对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墨颇多。

  5月12日,陕西省西咸新区商务区刚刚迎来首批32家签约入驻企业,其中不乏清控科创、同方股份、京东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身影。资料显示,此次入驻的创新企业带动效应强、引领作用大,将为区域产业聚集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区域完善城市功能、做大产业规模、增强发展后劲提供重要的支撑。

  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布,陕西省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如今,陕西省更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作用,成为西部地区的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门户枢纽。

  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陕西省西咸新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一方面,加大对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度,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结合西部实际,着力推动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西部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

  “中国城市群现已进入创新和资本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仅靠招商引资把大企业引进来是远远不够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燕宪文表示,作为西咸新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方更注重用经过二十余年实践论证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三链融合”模式,为当地搭建起开放、融合、共享的区域创新平台和产业转化中心,立足西咸、面向西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盘活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的创新资源,帮助培养区域自身的科技“造血”功能。

  作为一种放眼长远的战略性投资,2018年,同方股份与西咸新区签署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12月,同方股份与清华校友总会共同启动了“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西北赛区)暨三创大赛助力城市创新发展”活动。同期,西咸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正式在西咸新区落成,为区域政用产学研资源对接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首批入选的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单位,西咸同方丝路院一方面定位于“软科学智库”,立足西咸新区智慧城市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一带一路”产业发展辅助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根据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链接同方成熟的市场应用场景,拓展创新源头,成为“硬科技加速器”,加速当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丝路院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类孵化空间和市场机会,还有相当具诱惑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据燕宪文介绍,针对符合西咸新区主导产业方向,并具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丝路院将为其争取三年最高700万元的颠覆性技术政府奖励资金,此外,还在筹措规划布局一支科创基金,从专业投资领域支持产业化落地项目。

  据了解,西咸同方丝路院落成当日,便有6家科创型企业入孵。针对西咸新区重点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同方又将洞见融媒体、政务区块链等旗下优秀创新技术和团队引入到丝路院科创体系中进行培育和发展。未来,还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机器人等新兴技术领域,从共性技术攻关、应用示范、产业布局和生态营造等多方面统筹发力。

  “同方的创新研发体系不只做前瞻性的技术探索,更希望使有实用价值和得到产品化的科技成果尽快落地,给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在燕宪文看来,创新成果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这个着眼点非常重要。

  在陕西省,同方股份已为陕西广电网络产业基地建设了绿色数据中心,构筑智慧广电数据互联基石;为西咸新区智慧政务进行了政务服务移动端项目的软件开发和平台部署;承建的西安地铁线网指挥中心,实现智能化的通讯、运营、应急、决策,为西安地铁智慧、高效、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特别是在构筑西部地区生态屏障方面,同方股份为宝鸡市区19座供热站提供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20台套,使宝鸡200万平方米的居民受益于清洁能源的高效能供热;同方签约的陕西神木智慧热网节能改造项目,采用EMC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实现热电厂集中供热全覆盖、热源超净排放、热网全程智能监控、区域热力站无人值守和智慧控制,在合约期内预计可节约标煤41万吨,具有相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方希望将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化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发展模式,未来面向西部更广阔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需求,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做到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燕宪文表示。

(文章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