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英大首席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信·策略」177期丨拾级而上

拙政江南   / 2020-04-20 08:17 发布

中信证券 昨天

(2020.4.20-4.24)

写在前面

上周,我们判断基本面数据明确后,政策的信号将会逐渐明朗,叠加海外疫情对国内的影响减弱,市场有望迎来拐点。

展望本周,我们认为国内经济上行拐点和欧美疫情下行拐点基本确认,政策对冲力度继续增强,尾部风险已大幅减小;资金再配置逻辑下,外资、产业资本等长钱已开始加速回流市场;未来国内机构、普通投资者等有望形成资金接力,A股运行将再上层楼。

建议投资者稳健布局,配置上继续关注消费、新老基建等板块。

— 研大势 —

丨国内经济和欧美疫情双拐点确认,政策对冲力度继续增强。

❶ 国内经济一季度见底,向上拐点明确。

受疫情冲击,中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但3月份工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降幅比前两个月明显收窄,此前公布的3月份金融数据也超出预期,后续有望传导至实体经济。

基准假设下,预计一二季度就是中国经济增速的拐点,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有望逐级回升,2020年增速预计在3%上下,另外2021年大概率出现8-9%的较高速增长。

❷ 欧美新增确诊病例数基本触顶。

目前,德、法等欧洲国家的日新增病例已呈下降趋势。美国疫情相对严峻,但考虑美国3月中下旬以来抗疫压制策略生效、检测规模提升等因素,预计日新增确诊的向下拐点将在本月内明确。

此外,媒体报道瑞德西韦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且多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均有助于疫情拐点的加速到来。

❸ 国内扩张性政策在路上,对冲力度继续增强。

上周五,政 治 局召开了年内第三次会议,强调加大“六稳”力度,首提保居民就业等“六保”工作,要求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积极扩内需。

同时,会议明确了财政端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以及货币端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措施。

我们认为,扩张性政策在路上,且不会弱于投资者的预期。

丨资金再配置逻辑下,外资、产业资本等长钱已开始加速回流市场。

❶ 沪深港通资金净流入加速。

3月末,我们就曾提到“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风险偏好修复以及货币宽松,全球资金将进入再配置期并重新流入权益资产”。

随后三周,通过沪深港通净流入A股的资金分别为81亿、92亿、300亿,呈明显加速态势。其中,上周二(4月14日)净流入142亿,亦创下历史第五大单日净流入规模。

❷ 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动作频频,产业资本在底部区间积极回流。

回购是上市公司认可自身价值的最直接表达方式。今年已有中国平安等240余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回购,累计金额约500亿;以此同时,还有格力电器等数十家公司发布了回购预案。

而在增持方面,今年也有140余家上市公司获得了产业资本增持。

未来,随着定增和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产业资本回流的趋势大概率会延续。

丨国内机构、普通投资者等有望形成资金接力,A股运行再上层楼。

❶ 新发公募加快建仓,私募整体仓位有抬升空间。

4月以来,新成立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已逾百亿,多数基金经理的共识是加快建仓节奏。

同时,主题和行业类ETF申购有所回暖,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资金和险资也更倾向于用ETF和FOF等工具配置A股。

另外,私募基金整体仓位预计在65%上下,随着行情走暖仍有一定抬升空间。

❷ 居民储蓄高增,或为A股重要活水。

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同比多增约4000亿。

3月底以来,上证指数从2650点左右反弹了约200点,但这段时间基金发行相对清淡、融资融券规模不升反降等情况反映居民入市的热情未被调动起来。

不过,低利率环境下理财收益率大幅下行,而A股整体估值水平隐含的年化收益率逾5%,未来居民储蓄跟随外资、产业资本加配A股的趋势较为确定。

— 聊配置 —

丨稳健布局,关注两条主线的配置机会。

综上,我们认为国内经济上行拐点和欧美疫情下行拐点基本确认,政策对冲力度继续增强,尾部风险已大幅减小;资金再配置逻辑下,外资、产业资本等长钱已开始加速回流市场;未来国内机构、普通投资者等有望形成资金接力,A股运行将再上层楼。

建议投资者稳健布局,配置上继续关注:

❶ 受益于政策支持的消费板块。

促消费政策频出,消费板块受海外疫情及全球产业链连锁冲击较小,业绩确定性强。

❷ 受益于稳增长的新老基建。

一方面,5G、数据中心、新能源车等新基建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助于调结构;另一方面,传统基建是稳经济的重要抓手。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超万亿,将全部用于基建。同时,“老旧小区改造”等投资亦将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