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医之缘(三)
拈花成佛 / 2020-02-18 21:11 发布
接着聊中医。
学中医之前和之后,最的大变化是思想变了,性格变了,看待生命的态度变了,心性也改变很多。所以,中医给我最大的恩赐是带来了一种哲学和价值观。
记得我第一次看《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那种震撼至今难忘。其神韵、文采和思想性,其哲学品味,足以和《周易》《老子》《论语》媲美,也足以和历史上的任何优美散文媲美,所谓韩柳欧苏,也难以望其项背。每当我吟读时,都不忍独享,都想分享给我的好朋友。原文也不长,我一字不落的让大家看看: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文章精彩之处,我用红色标注。每当读到它们,我都有一种如沐春风、气血古荡之感:太美了。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课本应该入选该文,让学生背诵。
我听梁冬说,他的一个中医朋友,拜一个中医老师,那个老师给他讲的第一堂课,就是讲上古天真论,就是上面那个文章,讲了一整天。
中医神奇,即是治病医学,更是养生医学。
提到养生,就不得不说中医的高明之处。西医是生病之后,给你治病。而中医的精髓在于,不让你生病。比如,中西医争论最多的是治疗中风,西医比中医好。可是,如果真正的懂得中医的精髓,你根本得不了中风。因为你的生活方式已经中医化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如果这样,你哪有那么容易得中风呢?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现代人做不到呀?
为什么你做不到?因为你骨髓里没有中医思想,没有中医烙印。自从我学了中医,我几乎从不熬夜。很多次我去上海跟一些投资高手交流,几乎都是9点半之前走。有几个朋友都知道我的规律,一到九点多,就主动散席。
如果迫于应酬,搞到半夜,我觉得身心都不安宁,好像当天欠天地一点什么似的。
所以,我觉得中医改造了我的生活方式。
有人可能说,你中医粉,当然说中医的好。
错!
我是医学粉,我既粉中医,也粉西医,我觉得西医也有很多长处。
我的核心价值观是:健康和医学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怎么用好身体、怎么修理身体,如果完全交给医生,你不觉得不负责任吗?懂得医学常识,加强医学修养,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医生的事情。
所以,中西医我都喜欢,因为他们都是关于如何用好我们身体的学问。
就像做股票,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我都用,只要能让我更好的掌握规律,我才不不管它是K线还是安全边际。喜欢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的人,是一群视野狭隘的分子。
中医西医各有优缺点,西医的优点很明确,它是循证医学,讲证据和事实,而且西医完成了一个标准化的人才培养程序和诊疗程序,如果没有西医,今天的社会不可想象。
我能戴上眼镜,能戴上口罩,能享受医护人员在外面消毒让我们避免病毒感染,能在从小到大注射疫苗避免很多疾病,都是拜西医所赐。
当然,西医毛病也很多,但这里我还是想先把中医的缺点再谈谈。
昨天谈了几点中医的缺点,但感觉没有谈透,特别是最重要的几点没有谈。
一、中医保守。
一种医学,不仅包含它的治疗体系,也包括它的人才培训体系。中医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弊端非常大。
中医最让我觉得难受的地方就是保守,师父对徒弟保守,把很多绝招和秘密保留起来,不传。
古代,有些江南的医生得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书稿,秘不示人。害怕自己的“九阴真经”被外人学去。
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医很难有学术交流,都是壁垒很深。
什么师父只传一人,传男不传女。师父临死之前把继承人叫到床前,让其发毒誓才肯把很多药方和治疗经验传给他,并一再嘱咐:千万不能外泄。
前年的电视剧《老中医》上也有这一幕,孟河派名医把自己的药方稍微公开几个,招到全族人的声讨。中医世家之间,如果要学对方的秘方,必须联姻。
这样搞,中医哪里会有进步?
正好这段时间大家在讨论“论文”的事情,说到有些院士喜欢写先论文,再去抗疫。
其实有时候我也想,为什么现在的医学大家喜欢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完全公开?写在《柳叶刀》《自然》医学杂志上?自己的心血保密起来不可以吗?
事实上,中医就是这种思维。如果发现黄芪和附子,还有一点独特的作用;如果发现泽泻和人参能够在治疗利尿方面有特效,中医恨不得只让自己的儿子一个人知道,才不说呢?
学术交流是现代科学和西医带给我们的进步。如果不是西医的这种精神,中医到现在还故步自封。
事实上,今天还是有多名老中医很保守。我认识一个好朋友,他去跟一个大家学中医,托各种关系去跟诊,就是跟那个中医一起看病,看看他怎么给别人治疗的。遇到不懂的地方,我那个朋友想问为什么?但是那个名老中医就是支支吾吾,王顾左右,不回答。
我就问我的那个朋友:他儿子是医生吗?
不是。我朋友回答到。
我又问:难道他把秘方带到棺材里吗?
我朋友说:是的。
你还别笑,有很多老中医就是这种思想。我的一个学生,是山西的,他的爷爷是中医大家,但是他父亲不愿意学医,结果老爷子临死前把所有的经验总结和秘方都包起来,带进棺材里了。
此乃中医大弊端。
何止中医,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是这样的。
我看过一个关于唢呐采风人的采访,他说他去民间拜访老艺人,很多老匠人唢呐吹得很好,但是如果你深问怎么吹,他死都不说,一个字都不吐,生怕你学去。唢呐不像其他音乐,它是一个声片嘴里包,别人不说,你怎么也看不出窍门。
我本人还是武术爱好者,武术也属于传统艺术。我看过金陵八卦掌上有记载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八卦掌高手跟一个少林高僧比武,二人都使出绝活,结果八卦掌不敌少林高僧。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少林高僧一掌打来,八卦掌师傅来不及躲闪,心想:完了。
没想到少林高僧手下留情,把掌斜个角度,只见一掌打在墙上。当时的墙壁是青砖砌的,很结实。结果,只见整面墙壁都被震倒。
高僧收住功夫,望着对方,也发出感叹:你也是武学奇才,我若不用尽全力,恐怖还胜不了你。这样吧,咱们有缘,我这身本领你想学不?
哪知八卦掌师傅也很狂。他说:师父教我的功夫没有问题,只是我没有练好。
高僧听罢,拂袖而去。
第二天八卦掌师傅想过味来,对方是绝学呀。就跑去找到高僧,说:我昨天错了,请收我我徒吧。
高僧一摆手:咱们没缘。
不传了。
后来高僧再也没有收徒弟、也没有传任何人,把功夫带走了,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以前,我总以为这种故事是虚构,但是很多传功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些师父宁愿带到棺材里,也不传。
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也反复演绎这种故事。
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一部分,其保守性、自我封闭性实在是一种陋习。
这导致了中医一个极大的弊病:没有迭代,没有升级,没有发展。西医是正向前进,徒弟可能比师父厉害,治疗手段明年比今年厉害。而中医呢?师父比弟子厉害,古代比今天厉害,整个中医界,至今最厉害依然是几千年前的张仲景。
当然,这个问题很深,涉及到中医哲学的深层次的东西,但是保守性、不传承、没有迭代,无论如何都是其重要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炒股。很多人跟我说:彭总,这个方法你懂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把它写在书上?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公开吗?因为我的医学素养告诉我,要向西医学习,不能在这点上学习中医。
你公开你的研究成果,同类研究者会回馈给你他的研究和心得,你最终得到的要比你不公开多很多的东西。
事实上,自从我学书之后,我遇到的高手、碰撞出的投资智慧,比我一个人研究的时候多上百倍都不止。
当然,也许我对这个问题理解有误,西医也有保守成分,但是,至少西医在很大程度上,很大范围里,展开了很多迭代和互动,让整个医学的氛围逐步推陈出新。
但,即使中医有这个毛病,我依然爱着它,因为它是宝。它是一种整体认识生命和人生的学问。
爱之深,才恨之切。
古代很多大家,包括《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包括张仲景、李时珍,还有很多中医大家们,他们也有开放的精神,公开了那么多秘密。
中医界,也不泛弘道、立言的人。希望今天的中医界,越来越多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