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学伟:指数的游戏,为什么散户不赚钱
金学伟 / 2019-11-30 10:58 发布
有数据说,全世界93%的散户从来没有在股市上赚过钱。这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著名罗伯特•希勒讲的。他一生都在研究股市的波动,其最出名的一本书就是1998年的《非理性繁荣》。
这结论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支持:在全球股市中,跑赢大盘的散户投资者只有5%左右,很多市场连5%都不到。
股谚,“十年股市一场梦”,大体上也就是这意思。
为什么从指数上看,股市是个永久的多头市场,拉长周期,股市总是上涨的,而赚钱乃至赚过钱的散户却这么少呢?有人总结,跟下来因素有关。
缺乏专业投资经验,没有专业分析能力。专业分析能力,在齐涨共跌的小规模市场中也许不太重要,但在一个大规模市场,指数涨跌纯粹是由少部分个股、板块撬动的结构性市场中,它确实已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至少,哪些股票值得投资,哪些股票的机会在哪里,搞清楚这个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过于自信。看了几本价值投资的书就以为自己能成为巴菲特,懂点技术分析就以为自己能做李佛摩尔。其实,这世界上凡是成大功者无不是幸运+偶然+个人特质+技巧能力的结果,其中理论、方法、技巧、能力起的作用其实很小。
自信,也包括对过去成功经验和成功投资的自信,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过去的成功就成为最大的失败根源。
相信神话。喜欢听一些成功故事,选择性地忽略那些失败的故事,把成功后总结的“成功学经验”当作那人取得成功的真实因素去模仿之。
盲目的追求高收益,忽视风险。追求高收益没错,但前提是低风险。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是对不同投资类别而言的。比如,国债风险最小,但收益也小。股票收益远高于国债,但风险也远高于国债。期货及金融衍生品收益最高,风险也最高。但就同一类别来说,风险和收益其实是成反比的,只有立足今天,立足现实的收益去追求明天,追求高收益,才能真正获得高收益,这是我们常常容易忘记的。
缺乏投资的策略和定力,频繁操作。这可能是最大因素之一了。有学者研究过台湾散户亏钱的去向,有66%是贡献给了佣金和印花税,选股错误和时机选择错误只占去34%。
频繁交易大多跟2个因素有关。一是策略,交易之前就没有想定当前市场是以持股为主还是持币为主,应以哪类股票作为持仓和交易重点。一个是对买入股票的理由缺乏考虑,为什么是这个股票而不是那个股票?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动摇,频繁地换股,频繁地止损止盈。
A股的换手率奇高,就以今年来讲,迄今只有11个月不到,成交金额就已超过112万亿元,而A股的“活筹市值”总共也就22万亿元,换句话说,自由流通市值的年换手率高达5.5倍!一年因交易而付出的佣金、印花税就以千亿元计,平摊下来,当然只亏钱的多,赚钱的少。
市场监管存在诸多缺陷,散户屡屡被割韭菜,机构、大户、游资,尤其是大股东割上市公司韭菜,造成财富的大面积毁灭。
但这是更多地只是投资者主观因素上的原因,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指数本身带来的统计上的错觉。
我们知道,指数编制公式是:当期市值÷基期市值×基期指数。假定基期指数100点,市值10亿,今天市值增加到12亿,就是12÷10×100=120点。
如果今天有新的股票上市或变成流通股,由此而增加了10亿市值,那修改基期市值为12+10=22(亿元)。
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在第一种情况下,指数跌10%,市值损失多少?12×0.1=1.2(亿元)。在第二种情况下,指数跌10%,市值损失多少?22×0.1=2.2(亿元)。
同样跌10%,第一种情况下,投资者还有2-1.2=0.8(亿元)的盈利。第二种情况下,就是2-2.2=-0.2(亿元)。指数虽然与基期比,涨了10%,投资者却亏了0.2亿元!
这就是指数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幻觉”。因为基期市值的不对等,投资者赚了指数,赔了钱。
由于沪深股市1991年起步时,流通市值仅100亿,涨到6124点,也才8万亿元。哪怕把这8万亿全部算作二级市场的盈利,那么而后,因为市值一下子因全流通、因大量新股上市,扩大到几十万亿元,只消15%的跌幅,就足以把前面的8万亿抹平。
指数如此,个股也一样。举凡,一路上涨一路增发、减持,流通市值基数从很小弄到很大的,最后都是让投资人赚了涨幅,赔了差价。这种现象,我称它为“倒复利”。十年上涨,一网打尽,股价跟十年前相比,还有很大涨幅,但消灭的市值,却远远超过十年上涨提供盈利总值。
市场初级阶段,扩张是它的主题,如果这个阶段又和工业化阶段相重叠,那么由此产生或积累的倒复利会非常普遍也非常严重,这就是95%以上散户都不赚钱的客观原因。渡过了这个阶段,指数上的问题会好一点,因为市场规模不可能像原来那样,主要靠新发行新上市股票来贡献了,但个股上的问题同样存在。其解决之道有二,一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越是个股的问题,越需要专业能力。一是通过ETF来解决投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