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新加坡!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补哪些短板?
星图金融研究院 / 2019-11-10 11:04 发布
70周年庆典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地方考察,去了上海。
11月2日至3日,他深入考察了杨浦滨江和古北社区。这个时间,距离邓小平推动“开放浦东”过去了近30年,距离2009年定调建设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过去了10年。
30年,浦东成为“浦东奇迹”。10年,上海成为全球排名第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超越新加坡仅有一步之遥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这是在《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称19号文)中,对于上海提出的明确目标。
如今,成果如何呢?
根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发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以下简称GFCI26),上海连续第三次排名第五,评分与新加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二者相差仅为1分。
从趋势上看,上海超越新加坡仅有一步之遥(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13年3月(GFCI13)开始,上海与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四的新加坡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也侧面反应了上海在金融市场、机构、开放、改革创新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事实上,在GFCI26报告中,中国首次有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四个城市进入前十大国际金融中心。抛开香港不谈,与北京、深圳相比,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国家战略,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上,中央和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正是这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了上海成为世界顶级国际金融中心,具体来看:
在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上,上海有全球体系最完整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市场集聚的金融中心城市。2018年金融直接融资额9.6万亿元;2019年一季度金融市场交易量增长23.4%,直接融资总额增长43.8%,市场交易量1646万亿元。同时,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铜、天然橡胶等10个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全球第一。
在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上,除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不断汇聚外,各类总部型金融机构接连落户上海,如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在上海落地。截至2018年底,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已有1605家。
在金融开放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成功启动了沪港通、黄金国际版、债券通、自由贸易账户等重要的金融创新业务和产品,投贷联动在全国率先试点,上海自贸区成立五年共发布9批、111个金融创新案例,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环境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
在金融改革创新与发展方面,上海同样是排头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等一系列改革试点率先在上海实行。同时,建立上海金融法院,实现“专案专审”,成立金融审判庭、金融仲裁院、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等一系列组织。
正是这些建设成果使上海超越迪拜、悉尼、东京,成为世界排名第五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想要超越新加坡,跃升世界排名第四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们需要正视上海与新加坡存在的差距,补齐短板。
一步之遥,差距在哪里?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体系,我们选取同样的维度对两者进行比较,即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声誉及综合因素等五个维度,并从具体排名上对上海与新加坡的差距进行分析(见表1)。
首先从营商环境来看,营商环境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力,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打造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根本保证。GFCI26报告显示,上海在营商环境建设上排名第七,落后新加坡较多。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同样显示,新加坡整体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新西兰。
新加坡在改善营商环境上曾出台多层次、多种类的法律法规,力图为企业营造最好的营商环境。
相比之下,上海的广义营商环境表现好于狭义营商环境,“硬环境”优势较突出。一方面,上海营商环境在贸易便利度、要素市场环境、市场成长环境和创新环境等方面优势突出;另一方面,上海营商环境在投资便利度、政务服务效率、企业经营成本以及市场法治环境等方面与领先城市差距较为明显,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在人力资本方面,新加坡市的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1965年建国时,新加坡便提出了“人才立国,精英治国”的国家战略。近10年中,教育部每年教育经费投入在GDP中都占3.5%以上,其预算开支一直约占政府总开支的20%左右,仅次于国防,比韩国、日本、英国和美国都高。在对外人才的吸引上,立足全球,因时因势制定人才吸引政策。同时对本国的人才培养同样重视,如重视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推进员工终身技能培训计划等,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不断为新加坡发展高端技术水平产业提供坚实基础。
上海与新加坡相比,起步虽晚,进步却更快。《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19号文)发布后,即出台《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推进上海金才工程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人才政策作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政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划、规划纲要、推进意见、实施方案,推进人才战略的落地实施。通过这些政策,聚集国际金融人才,从而推动金融的持续创新。
在基础设施方面,特别是金融基础设施,上海已经与新加坡相差无几。目前已经建成了支付系统(PS)、中央证券存管(CSD)与证券结算系统(SSS)、中央对手方(CCP)、交易报告库(TR)、各类交易所和平台五大核心基础设施,虽然相比新加坡、香港等地在互联互通、市场化等方面略有不足,但毫无疑问上海已经是世界金融基础设施最全面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金融业发展方面,上海与新加坡差距较大,新加坡作为老牌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相关增速较上海慢,但总量上仍具有较大优势。例如,以“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中对于反应金融业发展情况的指数和GFCI26,上海在发展速度上占据优势,但总体发展水平仍较新加坡有差距(见图2)。
新加坡的金融业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影响越来越大的金融科技。新加坡在2015年下半年就表示,将建设“智慧国家”作为政府的重点发展任务,其中金融科技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定位与发展。同时,新加坡金管局发布《金融部门科技和创新计划》。
最后,在声誉及综合发展方面,上海与新加坡差距较小。作为中国金融业的明星,“上海”这一招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关注和前来。2018年末,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占金融机构总数超过30%,MSCI与富时为代表的国际指数纳入A股,参与制定的的国际性清算行业标准被称为“外滩标准”,原油期货和上海金等价格成为世界性的“上海价”……一系列国际性的“声音”都代表着,上海在声誉方面越来越响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成就很明显,但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还有一定差距,认清这些差距,能让我们更好的超越。那么,如今距离新加坡仅有“1分之差”的上海,又有哪些方面的机会超越新加坡?
超越新加坡,不会是终点 世界顶级金融中心在所有领域都非常发达,同时兼具有一定特色。所以,提升弱项,发展特色强项,将是上海未来的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弱项方面,上海在营商环境和金融业发展方面亟需快速发展。特色强项方面,金融科技实力突出,并逐渐成为影响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世界级金融科技中心势在必行。
在营商环境方面,上海应重点针对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进行改善和提升,通过简化负面清单、放宽市场监管壁垒等措施来深化产业领域的开放;通过政府审批流程再造、提高政务事项的稳定性和透明性、降低制度交易成本等措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通过加强法制法规的完备性、法律保障力度与广度等方面优化企业法制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面提升企业投资经营便利度的微观制度环境,和吸引企业投资、稳定企业预期、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创新等宏观环境,综合考虑“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首部营商环境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公布实施,将会给上海营商环境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规划和指导。
在金融业发展方面,上海在多个领域、产品的交易方面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大而不全,产品不够丰富,缺乏有力的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对于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同样在互联互通、对外开放等方面亟待提高。特别是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中央深改委第十次会议通过的《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有望公布实施,上海可借此机会,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革。如推动机构与监管分离,明确国有出资人职责;推进交易所等非公司制机构的公司制改革;消除债券市场等机构内和机构间分割,形成统一市场等各种措施。
同时,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国际声誉方面,对标其它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上海的综合影响力。制定人才战略,加强吸引国际金融人才“软环境”的建设,妥善解决金融人才遇到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等战略,提升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水平,完善通讯信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技术保障。在国际声誉提升方面,加强对内对外的合作交流,努力扩大各类金融产品“上海价”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补短板”固然重要,“加强长板”、打造差异性优势同样重要。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方面,上海已经领先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在GFCI26期报告中,首次发展了一套独立的指数,把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影响力因素。而在对排名前十五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统计中,金融科技发展快速的地区,在金融中心的排名中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见表3)。
究其根本,金融科技对于金融业态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大数据、新的技术能够激活金融主体的要素潜力;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ADK、API等开放合作的模式重塑了金融的生态;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等发展强化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链接;监管沙盒等监管技术的出现使监管的规则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个人金融信息、征信需要等,对于金融业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看到,从荷兰到伦敦,再到纽约,全球金融中心的转移伴随的是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形成国际性金融中心,但一定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国家战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超越新加坡是上海超越东京后的再一次跨越,但绝不会是终点。
本期福利:近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三季度报告暨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专题报告》《90后人群消费趋势研究报告》,读者可在“苏宁财富资讯”后台回复“2019互联网金融三季报”、“90后消费报告”,获得网盘链接和提取码~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