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基本逻辑
耿直研究 / 2019-10-31 20:08 发布
财务造假的基本逻辑
我们都知道,企业如果虚增利润,必然会通过未分配利润项目结转至资产负债表,从而导致资产虚增或虚减负债。
大部分舞弊案例,都是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将虚增资产的方式,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种方式:虚增应收账款
这类方式简单粗暴,比较容易识别,是比较初级的造假方式。
应收账款不会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因此通过应收增速与营收增速的比较、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经营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的数值等方式,均可以发现是否异常。结合企业经营活动,如果没有合理解释,往往会存在造假的可能。
第二类方式:虚增货币资金
很多人认为货币资金比较容易核查,不容易造假,但是众多案例告诉我们,通过私刻银行印章,伪造银行流水、回单、虚假回函、假网银,假银行网点等方式伪造货币资金屡见不鲜。今年康得新更是采用“资金归集”的“现代化手段”将货币资金造假手段推向高潮。
货币资金造假成本低,见效快,往往会通过关联方或者虚构交易完成造假行为,目前财务报告对供应商和客户信息的披露越来越少,增加了识别难度,但通过一些逻辑关系还是可以发现很多蛛丝马迹。
一方面虚增的货币资金无法产生正常的利息收入,通过计算利息收入和货币资金的匹配性可以发现异常;
另一方面虚增货币资金的企业往往会存在存贷双高的异常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警觉。
关于康得新的“资金归集”造假方式和货币资金的舞弊识别我们之前写过两篇文章,可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2019资本市场第一“谜”案!122亿资金“终于被找到”?银行助纣为虐,这锅谁来背?
识别上市公司舞弊(逻辑、方法、案例)——货币资金篇
第三类方式:虚增货币资金,然后转换成其他资产
造假企业虚构完整的交易,并完成打款,在经营现金流上不会发现问题,但是货币资金会很快转为其他资产,通过坏账准备、跌价准备、折旧等资产减值手段慢慢消化。
主要方式有:
1、转为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金额不应过大,大股东占用资金往往长期挂账其他应付款项目,所以如果该项目金额较大且变动幅度较大,可通过报表附注查找原因,如没有合理解释,则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2、转为存货
虚增存货是财务造假的重灾区。如蓝田股份、银广夏、绿大地、万福生科、獐子岛、尔康制药等等。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众多,分布广泛、存货不易核查等特点,虚增存货,然后通过存货跌价准备,一次性“洗大澡”或者慢慢甩掉包袱。如果碰到一年亏损,一年盈利的企业还是远离为好。
3、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
由于在建工程有一定工期,资金投入大且不易核查,转固后可以通过折旧不断消化虚增部分,不容易引起注意。往往成为重资产企业财务造假的方式。发现在建工程多年未竣工,并且资金投入与工程进度异常的企业,往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通过股权投资或并购
通过对外投资和并购的方式炒作股价的行为屡见不鲜,在并表利润的同时形成大量商誉,此类方式需要穿透核查,难度更大,即使投资失败可以通过一次性“洗大澡”或者计提减值准备慢慢消化,成为很多上市公司“利润调节利器”广泛使用。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如果企业财务造假,任何资产都存在虚增的可能。但是只要是造假就会有“漏洞”,如用电量、运输费用与产量的匹配性、产能与销量的匹配性、工人工资与企业规模的匹配性……等数据异常。
也就是说数据违背正常的商业逻辑且没有合理的解释,大概率是财务造假。
对于财务舞弊识别,审计应该是第一道关卡,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取详细的数据,另外目前的审计手段完全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问题。
但是上市公司支付审计费用,聘请事务所审计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长久以来也就形成了某种“潜规则”,虽然目前加大审计的处罚力度或者是找后账的行为,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但可能都是治标不治本。
财务舞弊识别是投资能力的基础,也是财务分析的基础。梳理完三张报表的分析逻辑后,我们会从价值发现和风险识别的维度,对具体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敬请期待!
本文首发于:耿直研究
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阅读:
重要声明:
本报告仅做学习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