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股票估值应对方法
长线是金11 / 2019-10-24 07:45 发布
欢迎关注“长线是金11”
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好公司需要遇到好价格,才是一个理想的投资标的,因此我们对公司基本面进行分析时,估值向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对公司质地作出认可之后,估值往往在最后是否作出买入决定时起关键性作用。下面就此展开话题,谈一谈我个人对估值的看法。
估值的重要性无需过多强调,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鸟都应该知道,买入价格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最终的投资收益率,但是很遗憾的是估值并没有一套简单又可以抱打天下的固定模式,很少有人能够正确把握股票价格,估值问题始终是困扰投资者的重大难点。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法是现今为止最科学合理的估值方法,然而该方法主动臆断性很强,严重依赖对未来的预测,很容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实际操作性很差;传统的市盈率、市净率估值法则过于机械,很多时候适用起来往往有刻舟求剑之嫌;PEG、市销率等评估方法各有各的局限性和缺点,很难做到合理运用,不得不承认给企业估值实在是一件很复杂的任务。
虽然估值不容易,但是既然身在股市这个大江湖,我们也必须去完成这个任务。在下在股市也算是侵泡十几年之久,时常面对估值难题,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应对模式,我个人认为股市是变化莫测的,估值也不能一尘不变,应该针对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策略。
回避难以判断的,寻找可以简单估值的机会。
投资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圈界限在哪里,估值何尝不是如此,一样可以严守能力圈。很多情形下,有些板块或个股便宜与否,是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这个时候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这些硬性指标,是能够发挥评估作用的,如果觉得自己不太擅长太复杂的估值,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寻找这种可以一眼定胖瘦的机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银行股,2016年底我买平安银行的时候,市盈率不到7倍,市净率0.8倍以下,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标准,零增长的行业可以享有8.5倍的市盈率,作为通胀背景下完全不可能零增长的银行,7倍市盈率明显是低估的,同时银行的资产主要以钱为主,破净的情况下显然是有便宜可占的,未来随着净资产的增厚也会推动股价增长,买入之后持有至今,虽然也几经波折,饱受上下折腾之苦,但截至目前,市场也给予了89.42%的股价增长回报;2017年基于同样理由,买入的兴业银行,虽然整体表现强差人意,但截至目前也获得了34.33%的涨幅,也许我买入的银行并没有招行、宁波银行那么优秀,但便宜的价格也让我处于了不败之地。当前,我个人认为地产板块的整体低估值,也属于这种很容易判断的情况。
难以做出判定时,技术分析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相信很多投资者朋友们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心仪的好公司很少会出现便宜的价格,有时候估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却一直涨个不停,希望遇到所谓的安全价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海天味业、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这些成长性大白马,对低估值过于执着的我们,往往因此而错过了大牛股。坦白说,为成长股估值真心很难,一方面费雪告诉我们不要过于纠结市盈率,高增长会化解高市盈率,另一方面彼得林奇又告诉我们高市盈率会成为沉重的马鞍,压制股价的奔跑,两位大师都是投资成长股的行家里手,到底谁对谁错呢,很让人模拟两可。
我认为两位大师说的都有道理,都有借鉴和重视的意义,但是大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我对于成长股的估值基本有以下两点原则:
1、异常高的价格不碰,例如四十倍以上的市盈率坚决回避,未来长期保持40-50%以上的增长真心很难,这样的公司像大熊猫一样珍稀,我觉得以我的能力很难碰到,所以谨慎起见,对于实在太贵的股票只能避为上策。
2、当成长股处于二三十倍市盈率的时候,价格是贵还是便宜取决于未来公司业绩的增长速度,而投资者往往只能做到对未来成长空间进行前瞻,对具体近期增速很难做出准确预判。这个时候,我习惯于忽略绝对估值,转而借鉴技术分析,通过观察月线图为自己锁定一个买入价格。
例如我今年买入的宋城演艺、春秋航空,都是以二十几倍不到三十倍市盈率的价格建仓,严格说从绝对静态状况看这样的价格一点也不便宜,虽然我看好上述两家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但是我实在无法判断二者未来几年能保持一个怎样的增长速度,价格与增速是否能匹配。因此,我借助技术分析的力量,通过观察月线图,发现二者长期月均线黏合后发散,开始有走好趋势,坚定自己的信心作出了买入决定。这种方式在我看来还是相当管用的,之前几年的运用颇有斩获,上述两股买入后目前也均处于盈利状态。
股市中很多东西除了读书学习之外,也在于自己实践中的揣摩,我自己的这套应对估值之道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自己运用起来颇有得心应手之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认同的朋友麻烦点个在看,在此谢过!
欢迎关注“长线是金11”
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