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一文让你主宰自己的交易,不再做交易技术的奴仆

猎鹰东方   / 2019-05-06 10:41 发布

网文分享:一文让你主宰自己的交易,不再做交易技术的奴仆



很多人在股票市场沉浮多年,却总是没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这样的情况多半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了交易技术的选择、优化、验证、放弃、再选择这样兜兜转转的恶性循环里了。如果诸位现在也正处于这个阶段,那就请认真看完本文,希望对诸位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交易手法不停地更换,归根结底在于对技术的不信任,而这种源于人性的犹疑正是交易技术奴役市场参与者的工具,换句话说,交易员本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技术方法来参与市场,而事实上,却因为自己的犹疑摇摆使自己奔波于各种手法的切换和尝试中。想要摆脱交易技术的“奴仆”这一尴尬地位,就必须从对技术的认知上做出改变。


▌股票交易真的有技术可信吗?


从技术层面来看,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所有的东西也都没有十分确定的论断,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角——用现象发掘概率,用概率解释现象。所以,就交易技术是否可信这个问题单纯的论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毕竟概率的问题是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态度去定性。所以,当我们评定一个交易手法的有效性时,必须将其放置于整个的交易体系中,就像讨论做菜一样,麻椒到底有没有用?这要看你做什么食物了,熬粥自然是用不到的,可麻辣火锅中却是必不可少。


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确定需要正确认知的两方面内容:1、你自己具有怎样的性格倾向,交易体系又如何构成?2、交易技术都有哪些,如何选择?


第一个问题需要诸位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性格是偏向激进?还是略微保守?对事物的判断善于把握内在逻辑?还是对表象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决定了你的交易系统中技术分析和基本面研究的占比,同时也决定了你是更倾向于短线,还是更适合长线持有。


除此之外,你还要了解自己目标中的交易系统是以什么为强项、以什么为弱项,是想要以盈亏比占据优势?还是以胜率占据优势?只有这样你才能确定地知道自己究竟应该设置怎样的进场标准和怎样的出场标准,同时资金管理又该选用怎样的模式。


我能帮助诸位梳理出反省自身交易系统的以上几个方面,但具体的细节,以及反省的结果需要诸位自己去分析完成。切记这个过程一定要对自己诚实,同时要尽可能得细致。


第二个问题是交易技术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小编可以做一些列举供诸位参考:


行情研判类:海龟交易法、波浪理论、形态操盘法、指标变化法;


资金管理类:蒙特卡罗模拟、历史模拟、资金占比;


风险管理类:电子风控体系、人工风控体系(纪律)、第三方风控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交易技术可谓是纷繁复杂,那关键在于如何去挑选适合自己的交易手法,同时具体的入场点、止损止盈如何设置?这其中必须遵循一个根本性的原则:盈利。交易手法就像打拳一样,无论怎样都要以打中别人为目的,至少是不能被别人打中。仔细分析每一种交易手法的特点,从历史行情中总结交易手法的胜率以及盈亏比,从而确定符合自己的交易手法,一旦判定某一套方法是具有正期望的,那就不要轻易改动和变化。


▌关于交易技术的疑惑


其实上述的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交易技术很多人都会有以下两个疑问:为什么很多交易技术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我确定了一个手法,可为什么业绩却时好时坏?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疑惑才导致了频繁的更换交易方法,将自己的金钱和精力虚耗在无用的工作当中。


不同的人对市场有不同的理解,而每一种在市场中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都是前辈们根据自己的交易经历做出的总结,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很多相悖的地方。换一种说法,不同的人所遵循的“道”不尽相同,而由不同的“道”衍生出来的“术”自然也不一样。就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各自冲突一样,但这不影响当权者择优而取。


至于为什么一个交易系统反映出来的业绩时好时坏,其实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行情变来变去飘忽不定,而方法却是固定的,那必然会造成无法永久盈利的现象,但这不能证明你所选择的方法是错的。


说到这里,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基本表述完毕了,对于交易技术,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它的价值,而是应该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清楚自己究竟该怎么去使用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主宰自己的交易,不再做交易技术的“奴仆”。


最后分享两句话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老子《道德经》


知行合一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