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计划5月操作策略
成都计划 / 2019-05-02 17:15 发布
4月份的行情,产生高点的方式,与我预期有很大的差别,大盘冲高回落,摔了个狗吃屎。而环境模型在4月初发出了第二个信号,致使我被动加仓,这部分仓位从进场到我止损,是亏损的。今年以来的操作虽有盈利,但是我并没有跑赢指数,也就是说我并没有跑赢市场平均水平。这一波反弹行情上证指数最大涨幅在32%多,我的收益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接下来的情况会比较复杂。短期来看,4月的行情走的这么热,目前盘面已有明显的破位迹象,为5、6月份的走势蒙上了一层阴影;理论上来讲5、6月份应该还有一个高点出现,但是无法确定是新高还是次高,从目前的弱势来看,是次高的可能性大增。这就是导致了我对未来的推演出现了矛盾。
先回顾一下我在2018年底的时候的观点,也即是我11月、12月和1月的三份策略。从“时间+空间+结构”体系出发,我对A股的观点出现了战略性的转变——由长期看空转向中性,大盘应该在2019年的2500点附近磨大底,大盘将出现反反复复的走势。针对今年以来的这一波中级反弹行情,我在3月的策略中也做了判断,从经济周期、结构和盘面本身的波动特性出发,认为这并不是牛市的开始,这一波行情的性质是反弹。而反弹的时间节奏,就是3月宽幅震荡,4月出现新高,之后5、6的高点不明确。目前来看,这个推演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这个推演是正确的,那么后续的行情走势大概率就是磨大底阶段了。
如果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就是我在3月策略中把今年的反弹,在结构上判定为和2012-2013年期间是同级别的。当然,从长周期来看,筑底的时间应短与2012-2013年。下面的图是我更新数据至2019年4月30日的结果。顺着这个结果,我并不能判定筑底所需要的时间。
A股的走势和经济周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上证指数:2012-2013and2018-2019具有结构相似性
这与我在长波周期中的推演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根据长波的判断,这一轮下跌的底部在2019年的2400-2500区间附近出现,随后A股跟随经济周期启动大级别的上涨行情。由于长波周期的时间边界存在较大的模糊性,这位我的判断带来了困难,就像一根年K线,可能看起来带有一点微不足道的下影线,但是在日K线上却有3个低点,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低点,根本无从判断。详情见(回顾一下15、16年,猜想一下17年及未来)。另外,如果长波周期出现向后推移的情况,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因为时间边界的模糊性导致的,还是因为真正的周期向后推移。反正这里的问题有点严重就是了。
再通俗一点的说明,好比上一轮行情,我们假定长波周期认为2013年是长期的底部,大盘应当在此筑大底。站在2013年5月份的时候,对后市的判断是迷茫的,不知道年初的这一轮上涨行情是第一波启动浪还是下跌中多头的负隅顽抗,仅仅知道这里是宽泛的底部区域,对操作来讲其指导意义很小,甚至带有很大的误导性。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会简单的重复,虽然2019年的结构和2013是同一级别,但是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搬2013年的走势。也正是由于长波和短波的这种模糊性,让我在上一份策略中认为,上证指数-2012and2018的图没有用了,结果4月份马上被打脸。
中国经济周期拐头,但是否已经启动新的周期还要时间验证
问题还不止于此。基于对长波的判断以及日常工作的影响,我这几年始终和市场保持了较远的距离,导致我现在的市场的敏感性下降的非常厉害,精神上出现了严重的懈怠,就像一个战士变成肥宅,战斗力下降的厉害(对,我说的就是复联4里的索尔,狗头)。怎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现在成了我很头疼的问题。
回到现在,站在现在的时点,如果回调之后真的还有一个高点,不管是新高还是次高,即使在结果确定的情况下,实现这个过程的走势却可以有很多种。如果说时间和空间还有一定的确定性,结构就不大具有确定性。所以这也是5月行情操作的难点。如果只是超短期的将,或许节后就有一小波反弹呢。
我自己看了一遍上面的东西,发现写的好绕口,但是我也没办法,这玩意就是这样了。问题就摆在这了,接下来的操作才是重点。恢复对盘面的敏感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后面大幅度的跌回来,我还是会主动性的建立左侧的仓位,留部分仓位在右侧的信号确立之后入场。虽然这一次的操作亏损是由右侧的环境模型带来的,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讲,我觉着这个偏右侧的环境模型是必要的,可以防止我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我接下来的应对方案和我在2018年下半年的应对方案是相似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瞎猜,只做个人思考过程记录,本人经常错误,看看就好,不要当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