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万科夺权战:险资抢食大地产商股权的真正意图

小白龙   / 2015-12-08 22:38 发布

编者按: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顺手买了一手万科A,目的不是为了在资本大佬互掐的时候楷油,而是觉得观看这种稀缺戏码,一定要花钱买戏票。

   12月6日,万科A公告称,“宝能系”旗下钜盛华4日通过资管计划买入万科5.4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4.969%,而钜盛华及“宝能系”的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合计持有公司股票22.11亿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 20.008%,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作为险资,房企的综合体,“宝能系”大举收购万科A,意欲何为?

  险资向来对房企资产情有独钟,去年4月9日,生命人寿一举收购金地集团(600383,股吧)13%股份;此后安邦保险加入战局,生命人寿与安邦上演了一出连环抢筹,金地集团股价在半个月内被抬升30%。此后,同为房企的金融街(000402,股吧)也遭到谐健康保险的举牌。

  华润会不会反击?20年前的“君万之争”会不会再度上演?作为中小投资者,我们能不能在两强相争的时候分到一杯羹?

  抢滩房地产信托试点?

  大佬资本游戏玩的溜,但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能不能参与其中才是我们关心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宝能系”为什么要收购万科。

  收购一家公司,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解读就是收购方看好被收购方的成长潜力,亦或是双方能在某些领域达成合作。这种善意收购模式,中小投资者是可以参与的。

  “宝能”缘何要收购,从善意的角度出发,“宝能系”旗下前海人寿公司通过收购已经进入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的万科,有望率先解决险资“久期管理”缺失的问题。

  今年4月,鹏华基金管理公司在4月份申报的“鹏华前海万科REITs封闭式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已正式完成注册。6月8日,由万科联手鹏华基金发起的国内首只公募REITs获批。这只基金是中国极其稀有的在真正意义上投资房地产的基金。

  “久期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久期缺口模型,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套期保值,消除利率波动对保险资产带来的风险。

  保险公司有其特殊性,其负债(尤其是人寿保险)期限动辄达到数十年之久。从我国险资的投资结构来看,久期管理中的中短期投资已经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完成配置。但长期乃至超长期资产,却没有可以匹配险资久期管理中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配置需求的资产。

  而房地产作为长期稳定增值的资产,其价格既可以满足期限需求,又能对冲长期利率风险。正是每家保险公司都亟需的资产种类。

  “恶意”或大于“善意”

  不过从宝能系自身经营侧重点来看,此次收购存在“恶意”可能。

  就恶意收购来说,通过收购行为占据大股东席位,借助投票权和董事会影响力,左右标的公司的决策,或者干脆迫使公司原大股东溢价回购股票,以达到操纵股价目的,这叫做恶意收购。在恶意收购中,除了收购方,其他阵营的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利。

  宝能与万科原本同属房企。区别在于,宝能掌门姚振华近年积极布局的并不是宝能的地产业务。公司曾在公开场合言明,未来宝能地产将以消化存量,布局规划现有地块为主,不再进行额外的扩张。故而收购万科,或许不是出于合作意图。

  与地产业业务相反,前海人寿保险业务却受到宝能系资金的频频支持。仅仅成立三年,前海人寿已经收获四轮增资,资产达到45亿。在2014年,前海人寿仅靠广东一省即实现了超过300亿元的保费规模。而从其保费收入结构看,前海人寿保费的激增主要是依靠销售“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即万能险。

  什么是万能险呢?万能险是一种人寿保险,投资者在投保期内享受到与投保现金价值相匹配的人寿保险保额。与普通人寿保险不同的是,保险公司会将收到的保费投资于权益市场,并与投保人分享收益。简单来说,他就像一个私募基金,用别人的钱炒股并提成,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赔偿相应保额。

  此外,万能险并没有“久期”匹配的需求,一方面因为万能险对保护本金的要求很低,另一方面,万能险的期限都在一年左右,无需利用超长期资产进行久期匹配。

  前海人寿的万能险资金逐利特征非常明显。今年6月,前海人寿万能险的年利率达到5%-7%之间,最高达7.4%,远高于行业同类产品。急速扩张的保费收入开始倒逼前海人寿寻找优质的投资载体。而由于市况不佳,通过资本运作获利或许已经成为前海人寿的下一个选择。

  当然,即使是逐利万能险资金,作为财务投资,收购万科仍然名正言顺。只是若为普通的“财务投资”,“宝能系”是否有必要借用资金杠杆占据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又是否有必要挑选万科百亿回购计划进行之前收购?

  根据钜盛华的资管计划,广钜1号起始规模30亿;安盛1号、安盛2号和安盛3号皆为15亿;金裕1号45亿;宝禄1号30亿;泰信价值1号37.5亿。

  按此计算,这7个资管计划规模总计在187.5亿。与此同时,按照此前公告信息披露的购买量来看,7个资管计划已经购买了96亿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其还有91.5亿资金可以动用投入在万科身上。根据当前万科股价,宝能系能够将其持有万科股份的比例提高到25%左右。

  20年前,万科曾与当时的君安证券有过著名的“君万之争”。而当时君安证券收购万科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让普通投资者给君安抬轿。

  当时,君安证券承销万科 B 股,有1000 万股仍压在手上,成本在12 元每股。而当时市场价只有9元每股。按市场价售出将亏损3000 万元。为了提高股价避免亏损,君安证券联合数个财团,制造万科被收购题材,意图借此拉高股价,高位出货,高位出货,高位出货(重说三)。

  以王石的话来说,“收购”自然能刺激股价上涨,只要万科股价上涨,君安就可以一举三得:抛售积压的万科股票,资金回笼;借小股东的支持控制万科董事会,更方便地操纵股市;赢得维护小股东利益、市场创新的好名声。但事实上,恶意收购是一个负和游戏,掌握信息优势的“君安系”一旦启动收购,损失的必然是多数散户。

  那么万科是如何缓解这次危机的呢?万科在当时启动紧急停牌,暂缓君安系收购进程,再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让市场消化此次收购方的真实目的,避免中小投资者为君安系资金抬轿,同时万科引入两大股东随时准备增持万科,并成功劝退了君安系的两股资金。在这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君安证券放弃了对万科的收购计划。

  “杠杆收购”时代,前方高能,注意安全

  在过去,中国资本市场爆发的恶意收购案件并不多,原因在于小市值股票股权大多非常集中,而大市值股票又非小资本能够撬动。只有“财团”遇见了“股权分散”,才有唱戏的可能。

  万科A标的优质,体量巨大,且股权分散,这些特质决定了其经常成为资本恶意收购的标的。

  不过,这次“宝能系”收购案,可能成为“恶意收购”时代的样本。“君万之争”的双方尔虞我诈,但拿出手的都是自有的真金白银。而在未来的A股市场,公众公司的股权会日益分散,满足各种期限、各种需求的融资工具不断产生,采用杠杆进行收购的事件可能会不断增加,收购一家公司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回顾此次收购,钜盛华和前海人寿为了夺下第一大股东席位前后投入资金332.16亿元。若说险资前海人寿财大气粗正常,作为前海人寿一致行动方的钜盛华竟也能挥金如土,不由得引人注目。

  据公开资料显示,钜盛华在11月24日-26日3天时间里和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发起了七个资产管理计划,这七个资管计划全部明确“可用于投资万科A股股票”,表决权都归属于委托人,并且这七个资管计划在表述中都表明其具有资金杠杆(优先和劣后)。

  目前已公开的资金渠道,钜盛华前前后后使用过的杠杆工具包括融资融券、收益互换、资产管理计划和股权质押——能用的杠杆,钜盛华都用过了。

  借助资金杠杆,钜盛华在深交所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完成,合计买入了万科A股5.49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 4.969%。

  需要指出的是,资金杠杆一般均作短期融资工具使用。从动机的角度,没有太多公司愿意借高昂的杠杆融资成本长期投资一家公司,他们会更倾向与采用“杠杆”+“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取短期利益。

  现在,问题已经抛给了中小投资者。当富得流油的资本大佬们都在借着杠杆玩弄资本游戏的时候,你要如何在这场游戏中保护自己?站远一点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