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产配置那些事——学习是第一生产力
飞泥翱空 / 2015-11-02 09:36 发布
大家好,非常感谢雪球的邀请,我能够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其实资产配置不是一个很小的话题,所以我尽力能在这15分钟的时间里能够为大家带来一点点的思维上的启发。
关于资产配置不外乎两个话题,
标题1:什么是资产配置?(一句话带过,买什么买多少。)
标题2:如何做好资产配置?(分两大块,买什么,买多少)
一、买什么-买不买
说道我自己对资产配置开始思考的一个起点,不得不提到一本书,有一本非常有名的关于个人理财的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对我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所有理财类书籍都可以总结成三点:搞清什么叫被动收入,搞清什么是资产和负债,搞清什么是投资和消费。如果用一句话去总结,那就是普通人想要变得有钱,那么就要在前半辈子拼命工作赚钱,并且尽最大可能用这些辛苦取得的主动收入去积累资产,然后在后半辈子用这些资产所产生的被动收入实现财务自由。
所以,资产配置的概念如果把它放在理财世界中,而不是把它局限在单个的市场里,比如局限在股市,或者局限在楼市,会好理解一些,因为如果你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对现金流,对如何积累能够产生被动收入的资产极其在意的人,比如我,那么资产的概念可以非常宽泛,购买任何可以产生正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称之为投资,而股票只是我们这些所有资产类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这边我就先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解释,这些例子中,我可能会不断强调一句话,思考资产配置的问题与普通的投资决策,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一定需要大一些的格局和整体性的思维
案例1:买彩票
我这个年纪,其实周围有相当一部分的朋友平时都是有买彩票的习惯的,现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特别是社会中相对基层的年轻人,我们所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工作,主要是钱的压力是很大的。毕竟房价这么高,工作又那么辛苦和压抑,所以说,人在财务方面特别特别迷茫并且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想到彩票。
但是买彩票这个行为,是一个非常非常差劲的资产配置决策,我们从整体考虑,我们不妨假设,如果社会上有1000万人买彩票,他们每月花200元,那么每个月对于这1000万人的群体而言,就会有一笔20亿的支出,如果中500万的概率是500万分之一,每张2元。那么这1000万人的每个月所支出的这20亿,因为他们买彩票的这个决策,就会缩水成10亿。
这东西的长期潜在投资收益率是个负数。
在回到资产配置的定义,资产配置是一个决定买什么买多少的决策过程,具体到彩票,一个群体,他们买不买彩票,每个月买多少彩票,对一个人群的财务情况影响大不大?非常非常大的!我们其实很容易想象,这一千万人作为一个整体,其买彩票的这个行为经过漫长时间累计以后,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定会让特们越来越穷。
因为这东西的长期潜在投资收益率是个负数。
生活中很多资产配置的决策相对容易意识到,而有一些可能投资者自己都很难意识到,但又对我们的投资理财收益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边我举个例子。
案例2:50倍与1倍。
巴菲特有一句话叫做,如果"如果你不准备持有一个股票10年,那么就不要持有10分钟。“
我们今天不聊价值投资,所以先把所有关于价值投资的偏好和偏见扔到一边。
我想绝大多数股民一定是意识不到,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资产配置决策的问题。
我雪球有一篇文章《50倍与1倍——勤劳不能致富》。大致的意思是,假设市场上有两拨投资者,一波是喜欢短线交易策略(一年50倍),另一波喜欢中长线交易策略(一年1倍)。假设股市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长期向上的收益率是10%,那么在交易成本和税收的影响下,这两大波人最终的财富差距是很大的(特别是国内还不像美国,有资本利得税)。
也就是,如果从整体上看而不是从个体看,表面上这两个群体似乎只是选择了两种交易风格,但本质上他们是选择了长期收益率不同的两类资产(10%VS2%)。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还想说,你选择怎样的大类资产,站在哪边,往往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财富增长速度,对这些大类资产细节的研究,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特别是如果你选择倾注大量心血去研究的大类资产本身只能提供极其有限的长期收益,甚至是负的收益的话,这样的研究效果很可能是不理想的。(比如很多人对彩票的各种概率和数据极其有研究,但这改变不了买彩票群体的收益状况)。以上2个例子,也从侧面说明了,投资收益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资产配置决策,也就是你关于大类资产的选择的思考和判断。
这里我一直在强调用大格局下的整体思维去思考资产配置的问题。
时间关系,这边我替大家做一个小节:
资产配置决策就是一个资产与资产间相互比较的过程。
如何做好资产配置这么一个行为,就是如何优化(注意是:优化优化优化)配置我们的资产,使之产生更强的赚钱能力或者更强抗风险能力的这么一个过程。
而资产配置决策最终的结果和一个东西是非常有关的,那就是个人理财能力,或者叫个人潜在投资收益率。这个收益率和每个人所熟悉的,常用的稳定理财手段和常用理财渠道是密切相关的。这个个人潜在投资收益率形成了每一次资产配置决策,也就是一样东西你买还是不买,买多少的机会成本。
(下面是由于时间关系被删除没说的两个例子:
案例3:房贷 删除部分
房贷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不陌生,我父亲作为我们家整个亲戚朋友圈的理财高手,很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房贷,房贷要不要贷,贷多久比较好?
其实这也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资产配置决策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决定这个问题最终结果的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取得房贷的利率。
第二个是替代投资选择的收益率。(就是如果你本可以全款买房的这个钱你选择的贷款,那么你这钱的去向问题)
房贷我们都知道,有公积金贷款,历史上也有过7折利率的房贷,有85这,有基准利率,有1.2倍浮动的房贷,不同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房贷利率是不同的。我们假设某人当时能取得的利率是6%。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剩下的钱你能干什么?比如我想买一套500万的房子,我也有500万,但是我可以贷款400万,这款带不带的一个重要考虑是如果这钱带了,你剩下400万能干什么?比如有一个极其小心翼翼的人,除了银行活期存款其他什么都不懂,他用6%的利率去借钱,然后借来的钱购买了1%左右的短期存款,我想这个决策的答案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显然对于这位不精通理财的同志来说,全款买房更合适。如果贷款,对这人家庭财富的增长,是不利的。
这个例子中还包含一个信息,当涉及到融资时,用什么样的负债来投资什么样的资产,同样是一个资产配置的问题。
案例4:巴菲特为何首先是一个资产配置顶级大师?
巴菲特大家非常熟悉,但是早期国内价值投资学习圈都将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巴菲特的选股方法上,其实经过这几年国内价值投资实践者不断深入的了解,大家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巴菲特首先是一个资产配置方面的超级大师,其次才是一个股票二级市场的优秀玩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知道,如果即便我们和巴菲特一样,能够取得一个高达年华25%左右的投资收益率,这辈子也不可能取得巴菲特那个级别的财富的……巴菲特对于在什么时间,利用什么样的资金,投向什么类型的资产,等等关乎资产配置的大框架上的思考极其深入。
)
二、买多少。
聊到这里我得澄清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资产配置等同于分散投资。这是不对的。
一样东西,你投还是不投,如果投,投多少,这叫资产配置决策。
当一个人经过细致的考虑,最终决定用所有的钱买一样东西的时候,甚至融资借钱买一样东西时,他也是一个资产配置决策。而且你很难说这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
但精通资产配置的人确实往往是主张分散投资的,主要原因还是 资产配置决策是一个只有投资视野很旷阔的人才会常常遇到,并且思考的问题。
那为何这么说呢?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下
我自己逐渐意识到资产配置重要性的过程:
我刚开始接触股票时候,风格和现在雪球上的一大类群体是极其相似的,总结就是——单股满仓(杠杆)跨越牛熊。
大家可以很容易猜到,对于这个阶段的我,几乎是不可能意识到资产配置这个一个东西的。
但随着投资视野的逐渐扩大,我发现我喜欢的姑娘(股票)越来越多。
一开始的满仓招行,到逐步了解并且喜欢上了诸如平安,中信华泰,大秦铁路,白酒,然后今年的港股等等。
再然后又从一开始的只看股票,到开始接触可转债,新股,分级基金,个股期权等等。
再再然后在随着对股市,金融市场,房产市场的理解越来越深以后,连之前完全不纠结的股票和现金这两个大类,我都无法做出确定的孰优孰劣的比较。是不是股票在绝大多数时候就一定比现金好?
所以资产配置,是一个当投资视野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才会不断纠结并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伴随着这个投资视野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的现象:
第一是你能够作出比较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投资机会相对容易比较,比如:
活期存款 VS 货币基金
活期存款 VS 信用卡+银行理财
比如今年突然热门起来的分级基金A
6、7、8毛左右的分级基金 VS 大多数长久期固定收益产品 这个比较的结果是很明显的。
再比如最近两个月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港股中的租赁地产股($九龙仓集团(00004)$ ,$会德丰(00020)$ ,$恒隆地产(00101)$ ,$SOHO中国(00410)$ ,$瑞安房地产(00272)$ 等等等等),相比直接购买北京上海那些新建未成熟的商铺,显然直接购买港股中的这些持有相对成熟商圈资产的企业要更好。
这样的例子还有无限多……
比如上半年的打新股就能秒杀绝大多数其他理财产品,再比如下半年高度贴水的股指期货就能很好地替代股票类资产。
等等等等。
另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无法作出比较的投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就像之前提到的
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怎么比?招商银行和中信证券怎么比?股票和低风险类投资怎么比?股票和房子怎么比?股票和大宗商品怎么比?股票和现金怎么比?
实际上他们都是可比的,只是绝大部分时候不容易比出结果。
这两个过程正是提高投资能力,降低组合风险最重要的两个过程。
时间关系,我直接说自己经过长时间思考后的结论了:
1、当同时面对数个都很熟悉,都很喜欢,又无法比较的机会时分散要比集中要好。(理性分散是因为比不清)
2、当非常确信某一个投资机会极其优秀的时候,集中要比盲目分散好 。(理性集中是因为比得清)
但是,考虑到
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并不具备理性判断投资机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比如你觉得股票很好的时候股票不一定真好,你觉得房价不会跌的时候房价不一定真不会跌,所以一个比较安全的思维是:
1、 不懂时以尝试为主(注意不是不懂不做,是不懂的时候要尝试,不做永远不会懂,而不懂永远提高不了)
2、尽量不要过于极端
因为过于极端(单品类高杠杆)的配置方案,会极大地降低资产组合的抗风险能力,潜在风险还是指数级上升的。
资产配置的思维所指出的方向无疑是对的,但它的核心价值观也特别明确——学习是第一生产力,但这个道路却很漫长,每个人能走多远,并不好说。
最终的最终,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资产配置能力?
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投资基本功,扩展自己的能力圈,去了解和熟悉更多的产品、你每多研究和熟悉一些,可选的投资标的就多一些,机会成本也就相对提高一些。 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个人投资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在这样需要时间和耐心的长期捶打下,才能稳固和扎实的。
还有一些时间关系没能讲的话:
PS1:思考资产配置需要思维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就是能够意识到所有资产之间存在可比性。这一点对于熟悉价值投资估值模式的人可能相对容易些。
这个搭载所有投资大类间的公式就是注会财管书上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模型配合上极强的概率思维后的这么个东西。
PS2: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极度的模糊,来磨平对比之间没有估计到,或者估计不准所产生的误差。也就是资产比较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是比不明确的,这个时候不动比乱动好,但很多极端的时候是不用算都能比出结果的,这时候就可以动一动。
【因为网友的支持,2015年飞泥的文章后来有幸汇总到了一本电子书中,
《别被股市割韭菜——傻瓜式50:50投资策略》导购页链接】
网页链接
每个人的投资理念多少都是有一个体系的,飞泥也是。通过按照特定先后顺序阅读系列文章,可能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文字背后的投资逻辑,以及飞泥自己的成长路径,从而发现不足和可取之处,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飞泥翱空(精华文章)置顶贴》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