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黄祖斌:财富增长以什么为锚

黄祖斌   / 2015-09-29 00:12 发布

 

最近几年经常看到一种说法,即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长期的年增长速度在15%左右。那么如果投资理财的年收益率不如M2增长速度,就是个失败。

 

这种想法看起来有一点点道理,真不好说提这个观点的人是不学无术,也未必是唯恐天下不乱,提出的目标(15%)似乎也不离谱,不过至少有三个问题:

 

首先,M2的增长中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成果。

资金投入金融体系,只能在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分得一部分羹,而不是收获所有的经济增长成果。一个社会的企业和个人,都为金融资本打工是不可能的。在大概2006年前后,美国金融业虚假繁荣的时候,金融业的利润我记得也不过占美国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大概40%,后来还发生了次贷危机,这也说明这个比例是不可持续的。美国有个叫米勒的基金经理,就是主要投资于金融行业,连续10多年跑赢标普500指数,这在美国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不管这个灯笼是不是外甥打的)。后来呢?后来在2008年,米勒根据主观经验主义,在金融企业暴跌的过程中抄底金融股,于是业绩的神话就终结了。

 

中国最近十多年差不多M2每年增长15%,GDP差不多每年增长10%。根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收益率最终将持平。因此投资理财,如果不想冒较大风险,一年有5%的收益率就不错了。

 

其次,M2的增长中,有通胀的因素。

我记得在小学或是初中的时候,我当时也没不懂什么经济学的理论,不过当时中国就是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并存。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经济只要增长,物价的上涨就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一种投资工具可以提供对抗通胀的兜底功能。巴菲特在大概1999年底的时候,有次公开演讲提到,美国道琼斯指数在大概1966年至1982年的17年内,只上涨了大概1点。但在这些年内,美国是高通胀的时代,美元的购买力贬值50%以上。没有任何一个上市公司为购买它们股票的投资人以不低于通胀率的补贴。我能知道的提供补贴的,只有中国在大概1990年-1996年的时间里,为遏制高通胀,推出保值储蓄,存款总利率中,除了存款利率外,还有保值贴补率。

中国15%的货币增长速度中,有大概3%是通胀。当然,中国的通胀率肯定是被低估的,因为房价的涨幅不在统计范围之内,而在美国,加拿大等不少国家,住房在CPI的权重中,要占到近三分之一。我估计中国最近十多年的通胀率,实际在4%甚至更高。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主要是超发的货币主要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所以房价涨得很快很高,但CPI并不高。于是中国只有在2007年,2011年,才会出现CPI增幅+GDP增幅会大于M2增幅,多数年份都是相反。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15%的长期投资复合回报,那是国际投资大师级别的业绩。

比较有名的约翰聂夫,管理温莎基金31年,1995年才退休,他的年化收益率也不过13%多一点,平均每年比标普500指数高了3个百分点。即使如此,他管理的基金一度就是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规模大概在90亿美元。

 

再看看每年给投资人10%的固定回报的麦道夫,凭这个预期业绩,就能一手打造有史以来最庞氏骗局的麦道夫,如果美国市场有大量年化收益率稳定地保持在12%的基金管理人,麦道夫的骗局也很难膨胀到几百亿美元,连汇丰这种机构都上当。

 

最后还要讲2个投资方面的奇迹。

 

美国伊利诺斯州森林湖市100岁老妪格蕾丝·格罗纳2010年离开人世后,竟将700万美元的遗产都捐赠给了她的母校森林湖学院。据格蕾丝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这名百岁老太的700万美元巨款,竟然全都是来源于她在1935年购买的180美元美国雅培公司的股票。不久前我为了告诉某个比较糊涂的人将自有资金投资于所谓的15%年化收益的某公司的理财产品,特意找到这个例子,并进行过复利的计算,差不多这位老太太的这笔投资,年化复合回报在17%左右。

 

北京晚报的一个报道称:北京海淀一位年届7旬的张先生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63年前靠区区400块现大洋,投资于股票市场,今天的市值高达2800万元人民币。14年后,预计这笔资产将超过1亿元的门槛。张先生说,他父亲在1947年用400块现大洋兑换了约100英镑,购买了英国汇丰银行的股票。
  张先生的父亲当年供职的公司名为“民生银行”。老人对他说,长江上几乎所有的轮船都属于这家公司。张先生查阅资料发现,解放前确有一家“民生公司”:“到1949年,民生公司已拥有江、海船舶148艘,航线从长江及其支流开始,延伸到中国沿海、东南亚各国、日本、印度;分支机构遍及长江沿线和中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和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员工达9000余人;此外,还拥有造船厂、发电厂和各港口的许多码头、仓库;投资银行、保险、钢铁、机械、纺织、煤矿、水泥等六十余项实业,是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
  这样看来,民生银行应该是这家集团的子公司。为何老人会选择投资股市,同时又没有投资在自己的民生公司上?张先生说,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也可能是民生那时没有上市。有资料显示,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实施“经济紧急措施”,禁止黄金及外汇买卖,社会游资都涌向证券市场。
  不过,张先生父亲的这笔投资非常英明,民生公司在解放后没有几年就公私合营,最后消失了。起初,张先生并不知道家里有这样的一笔投资。直到1996年,他的父亲去世,才说起有一笔钱,是英国汇丰的股票,临终时叮嘱:“不可动用。”“开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股票,后来在1997年的时候汇丰银行通知转息,才知道是汇丰的股权证。”张先生说,股权证像一本小册子,一共7页纸,全是英文,看不懂。如今,这份股权证一直保存在英国的一家银行。张先生开了两个保险柜,一个存放股权证,另一个用来存放开股权证保险柜的钥匙。
  张先生说,他父亲在世以及去世至今这63年间从未买入卖出,历次红股、转息,累积到今天,2010年市值是270万英镑。100英镑到270万英镑,增值了2.7万倍!63年复利高达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