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投资重“值”不重“势”
林灵 / 2018-10-29 09:19 发布
按照价值投资原理,我们从股市里买入股票,看中的是这家上市公司长期稳健经营,是蓝筹股或者潜在的蓝筹股。投资者从这类股票中获得回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步步高,公司股价也跟着步步高,持有这一家公司股票的市值也跟着步步膨胀,如此,与初始资金相比,投资者卖出都能获利,这是“资本利得”;二是上市公司给予股东的分红,每年的中报和年报都是上市公司集中分红的时期,不过,分的“红”能否最终落入价值投资者的手,还取决于股价最终能否完成“填权”,除权后若股价不能涨上去“填权”,到手的现金或者股票,都是一串“数字”,算起来或许还因红利税而“得不偿失”。
好的价值投资,是投资者可以用这两种方式取得财富的逐年累积——滚大了财富雪球,享受着“时间玫瑰”带来的迷人芳香,从而形成价值投资的良性循环:价值股因受市场追捧,不仅获得实实在在的品牌效应,而且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更易于取得领先发展的优势;投资者因资金获得应有的回报,能保持恒心地享受公司经营带来的“硕果”。整个市场也就因此发挥其应有的各项功能:投资功能、融资功能以及价值发现功能、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等。
价值投资理念是这两年大家耳际常常萦绕着的关键词,然而笔者觉得,实操中我们与这个理念的距离并没有越拉越近,反而有些南辕北辙了。年初许多投资者追高“蓝筹”,被套后又纷纷表示“价值投资不灵”的行为就不说了,一般将上证50或者沪深300成分股定义为“蓝筹股”的观念也让人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拼命运用巴菲特的理念,而保持的仍是一颗投机的心,这就是眼下许多投资怨气、戾气产生的主要根源。
价值投资理念难以长期成为A股的主流投资理念,我们在反思时,几乎怨遍了市场的参与者。若做个排名,被责怨的首选是投资者结构:散户占比太高,于是羊群心理太重;其次是上市公司业绩变脸行为,这其中好公司的“变脸”,对市场的伤害更是致命的;接着是中介的胡作非为,为利益可以将“三公”抛诸脑后,为公司上市进行乔装打扮。这虽带着“盲人摸象”的成分,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市场的症结,更多地还在于市场的“定位”不能回到本色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在行情处于相对底部区域,能勇敢地实施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才可以称得上是这一理念的信奉者。而价值投资,最看重的是“值”,而不是行情形成的“势”。而实施这一理念的步骤,首先要自觉将投资标的质地研究透(研究方法因人而异),而不是人云亦云;其次是买入后的跟踪,只要不是公司基本面发生实质性变化,就不应随股价波动而一会儿悲一会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