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开“僵尸股”
林灵 / 2018-09-05 10:56 发布
市场低迷,成交萎缩,“僵尸股”问题再度引起关注。尽管A股市场离成熟还有较大的差距,但这个问题却似乎已提前来临,至少交易者若完全忽视这一问题,可能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
先说一些现象。市值不大的中价股票,或许因为被大资金控了盘,买卖价位动辄相差几毛钱,幅度在1%以上,而且总处于买卖两闲的状态,如果是盈利不到2%的交易者,想兑现只能向下填低几毛钱的价位,可能一下子连手续费都不够;想买入的则只能填高几毛钱的价位,否则需要耐心等待。查周二行情榜,换手率在0.1%或以下的,已经多达76只,其中不乏一些流通市值在10亿元左右的个股(以往市值小的股票换手率相对会高一些),这就意味着他们盘中的交易是不流畅的,有时候几分钟才能成交一笔。剔除新股天奥电子全天只有35手交易的特殊情况,周二*ST工新接续跌停并以成交93手夺得当天第一“僵尸股”称号,盛迅达、合诚股份、新兴装备(新股)、麦迪科技成交手数也都在1000以下。
尽管与港股的僵尸股比,A股僵尸股还只是“小巫见大巫”,特别是A股上市规模已达3558家而港股还只有2249家的情况下(当然港股有各种各样的衍生品种而A股几乎没有)。随着A股市场不断成熟,炒小、炒差、炒新等不讲求基本面的现象将会逐步褪化,仅靠“概念”就能“横行一时”的时代将难以历史重演——当然,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全场整个交易日零成交的异常情况也不会重现——与此同时,随着短线交易者逐步减少,换手率指标也将逐步回落,交易流动性的问题,将不再只是大资金才考虑的事情。
当然,以A股市场的特性,只要场内资金充足,交易流动性对一般投资者来说就不是问题。不过,长达数年的存量资金博弈局面,已让市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期盼中的增量资金,在各种貌似有理的逻辑下,似乎都像是杯水车薪的故事。比如之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让分析者祭出炒不了房的资金将进入股市的逻辑,然而这个逻辑似乎得不到证实。而入晟、战略配售基金、养老金入市,以及控制IPO节奏等等一系列“引资减负”举措,也并未让行情有所走强。因此,在磨底的过程中,笔者觉得避开“僵尸股”,也是控制交易风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