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股是门槛最低的一门营生
金学伟 / 2018-08-21 09:23 发布
上周写到一致性,有2位读者表达了不同意见。
“刚学交易时听人说坚持使用一套参数规则,才能保证交易一改性,才可能稳定盈利,觉得很对。后来才发现这叫什么一致性嘛,牛市用牛市的方法,熊市用熊市的方法才是一致性啊。”
“一致性就会导致盈亏同源,回避一致,遵循经验方法,从混沌与概率出发,但要做到具有一定难度。”
2位读者,都很正确,但可能是没有理解我的题意,或者是顺着我的题意往前走了,因为他们说的都是交易的一致性,很我上文说的“工具匹配(系统)的一致性”及“工具本身的一致性”并不是一回事。
工具匹配的一致性,是指你用以解决某个问题的工具组合要保持一致性,不要变来变去。
工具本身的一致性,是指某个可量化的、其参数可调整工具,在使用中它的参数要保持一致性,不要变来变去。
保持这2个一致性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局限性,只能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就像扳手用来旋螺帽,螺丝刀用来起螺丝一样,不能指望靠1、2种工具来解决所有问题。工具及其组合的使用效果是和我们的经验成正比的,这种经验的积累需要保持工具参数及其组合的一致性。因为同一个工具,参数变了,虽然原理没变,但它的表现形态一定会变,这一点,在均线、动量等工具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有些初学动量指标的问我参数是否要调整,我一律回答不需要。因为重要的不是参数,而是你对它的长期观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是否有效。
比方说,我曾经讲过一个股票,基本面一般,刚从最低点起来才百分之十几,我说它“战略性底部”已经形成,事后的实践也证明,那确实是个战略性底部。为此,有一位朋友非常好奇,想了解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做出这一判断的。我跟他说是动量指标,他就百思不得其解。他是外资行的风控总监,财务分析堪称一流,对技术指标这种下里巴人的东西确实不熟悉,也从没关心过。上周末来我办公室,总算揭开了谜底:原来就是用最普通的SKDJ做形态判断——在达到一定的形态条件后,它就是一个确定性的底部,底部的级别大小,依据你是看月线还是周线、日线,甚至分钟线。
动量指标,我原来也是一直很排斥的,真正开始关注是8年前心血来潮做分析软件。刚开始其实也和许多股民一样,期望通过参数调适来达到适用程度。但经过一段时间尝试检验,我觉得这是一条歧路,由此也想到另一个问题:这些默认参数实际上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尝试后确定下来的最具“普适性”的参数,关键就在我们的应用。
开头这位读者讲的实际上就是应用问题。所谓牛市用牛市的方法,熊市用熊市的方法,其实就是标准问题——不同趋势执行不同标准,标准与趋势的一致性。
这方面的一致性法则其实我们一直在用,只是没有上升到原则和法则的高度,只是停留在哲学上所说的“自在状态”。最简单地说,牛市中我们看到放量突破就会追进去,熊市中就会考虑它是不是一个“多头陷阱”;牛市中公司利润增长了百分之十几、二十,好!熊市中我们就会想这个增长率不足以激励股价上涨;牛市中,市盈率30倍,我们会认为它还便宜,熊市中,再打个对折,我们都会认为它贵……举凡,从基本分析到技术分析,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不同标准行事。
区别只在有意识和无意识。
有意识的,我们就会致力于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在平时的实践中就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交易系统,然后在不同的趋势状况下,有意识地去执行相关标准。
无意识的,就难免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或纯粹是出于恐惧、出于乐观,没有客观的凭借和依据。
“炒股”其实是世上门槛最低的一门营生。你可以弄一堆很复杂的公式,一套很高深的理论,也可以靠一些简单的工具、方法和浅显的道理。复杂的好还是简单的好,高深的好还是浅显的好,并不在于工具和理论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工具的人。其中的关键一是在于经验的积累,二是在于是不是遵循一致性法则。
其实,从一致性法则角度去讲,可涉及的面还很广。比如,工具、体系和人的一致性,能否做到“人剑合一”。很多投资者对那种方法牛,哪套系统好,比较在意,但不太在意个人的性格、知识结构和这套方法是否相匹配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逻辑的一致性:我们怎样看待这个市场?市场的“皮”是什么?在市场内部,是投机力量占主导地位还是投资的力量占主导地位?或者,它们各占多大比重?如何相互影响?对大盘趋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供求还是估值?它们之间的角色是如何互换的?这方面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对错之分,关键仍然是一个保持一致性的问题。
比如,有的股民认为,凡股票都有庄,没问题,无非是从这样的“市场观”出发,我们的交易体系就要建立在2个基点上:一是如何通过股价表现来评估该股的供求关系;二是如何透过股价走势来考察其“炒作逻辑”,也就是炒它的理由是什么?至于其他的都不需要多想。一个股民,真能把这2个支点解决了,哪怕他的“凡股都有庄”是错的,也没关系。因为股票的上涨无非就是“供求+基本面上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