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繁杂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
边塞小股民 / 2018-06-19 18:02 发布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一个手机可以让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有好必有坏。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成为了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在同一段时间里你看了这条信息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一打”信息。毕竟时间就这么多。所以现在很多信息都是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它们往往用标题来争抢我们“固定的时间”。在这样一个极度竞争的场面下,呈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内容小于外表。
对于我们更是如此。随便点开一家公司的股票里面会有成千上百的消息,有的是对公司正面的评价,有的是对公司负面的评价。有的是给公司“买入”的评级的研报。如果放到一个大的样本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消息太多了。很容易迷惑我们的双眼。
那问题来了。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下面大家记住三个关键词:事实 理由 结论。
事实上在一篇完整可靠的文章中他们的关系是这样的,事实→理由→结论。之所以加上箭头是因为他们的重要程度依次是递减的。
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文章,消息,甚至是研报,他们却是这样排列的:结论→理由→事实。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排列呢?
先来解释一下这三个要素:
简单来讲,这里说的结论就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教的“中心思想”,只不过这个中心思想可以足够的夸张,夸大。比如,现在你随便点开新闻,点开某个公司的研报。第一映入眼帘的就是“结论”因为只有它才是吸引我们读者的根本。也只有它往往会在最最醒目的位置(标题)。
而理由呢,理由是比结论更进一步“小明每天都写作业到12点,他足够用功,那么他一定就是好学生” 这里面的结论是“小明是好学生”。而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因为“他足够用功”。这个就是理由,理由是支撑结论的。
唯有事实才是客观的,事实就又比理由更近一步,所谓事实就是固定不变得,确定了得事。好处就是,它就在那里,不是你想变就能变。比如:太阳东升西落; 公司年报的数据。还是小明,上一句话的中“小明每天都写作业到12点”这个就是事实。他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也不会改变。但是哪里不对呢?
小明每天都写作业到12点就一定足够用功吗?当然不一定,他可能中途在玩儿手机,看小说。那么他足够用功就一定是好学生吗?当然也不一定。你很容易发现,不管是理由还是结论都包含太多的主观偏见了。既然是主观偏见,那这些东西的变数就会很大。
对比上面这个简单的句子大家就会发现,我们市面是有太多文章是没有“事实”作为支撑的或者他们过度解读这个事实反而弄巧成拙。遗憾的是往往这种消息还特别吸引人,他们知道你想看什么(结论)找一个你说服你的理由,就足以成为爆款文章。但是这样的文章不完整,因为它们没有“事实”。
之所以,在现实生活大多数“消息”是这样排列的:结论→理由→事实。因为“理由”和“结论”可以无限制的变化成为你想看到的样子。
面对繁杂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
同一个事实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而同一个理由又能找到很多结论。正因为如此从理由这个层面开始就有了变数。所以事实是我们辨别真伪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收集信息的主要看点。
举个例子。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是因为行业竞争激烈......。这句话缺什么?缺的是“事实”。你什么都没有说,直接给我一个理由+结论,那个不变的“事实”呢?这时候如果你通过整个行业的对比却发现这个行业是有些公司产品不但提价了,利润还上升5%。很显然有了这个事实的支撑,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这就是事实的证伪作用。
一篇完整和可靠的文章是共同具备这三个要素的。
其二,我们如果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包括三个要素)我们要像拨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拨开她的心。找到文章中的那个“事实”。要在自己内心想一下,如果你用这个事实你会怎么解读,是不是和文中的一样呢?如果这个事实有用我们就收集起来(这也是我分析文章常用的手法)
我在很久之前说过研报是最好的挖掘“信息”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研报总会有我们收集不到的“事实”而这个才是我们应该着重了解的。我们总听人说研报不靠谱,有这种误区完全是因为我们看文章过于注重“理由”和“结论”了。
多年前,一位中戏的老师教我如何分析电影,什么蒙太奇,景深,景别等等理论讲解完之后,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被一部电影的情节带走的话,那么你永远分析不出来,当时的我不以为然,但是事后证明我是错的,当我去真正分析一部电影的时候,就发现要想跳出情节是有多难,导演好像摸清了所有观众的心里,一部电影下来完完全全是被导演牵着走。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消息”的输出者都是这样的“导演”,他们知道读者要什么,想看什么。也因此我套用老师的话,如果你看一则”消息“的时候,跳不出“理由”和“结论”那么你不会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总之,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大家以后再看一些文章,研报,或者新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事实”这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