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滨:教育、社会区隔及真实世界
浪漫小短线 / 2015-08-26 16:22 发布
微信里传一篇文章,是一个曾住联合国的中国专家评论BBC做的节目,中国老师在英国的教育方式。
其观点是,西方的公立教育是一种潜在的阶层分化,精英教育与中国的压迫式读书方式没有两样。
我们前不久也正好讨论这个问题,却不是教育引发的,而是谈及印度的种姓制度。
这个话题非常刺激人,不过你们也已经知道老王的言语一直很出格,就不用做惊讶状,我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它的存在必然性。
实际上古印度以种姓制度来界定社会阶层,让底层安于自己的能力和宿命,精英层背负责任,管理更多财富,让社会平稳前行。这个意义在现代的印度社会仍旧有它的好处,它会抑制群氓心态,不至于无休止的索取自己能力对应范畴之外的报酬,从而安心做事。
但任何制度都有缺陷,这个制度也抑制了贱民阶层中的优秀人才向上的通道。同时也把刹帝利和婆罗门阶层中的垃圾维持在高位。
换句话说,上下流的沟通被堵塞了。
大家争议说欧美不是这样的。
我说欧美也是这样的,比如德国和美国都是精英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隐蔽的实行了种姓制度。德国的大学毕业率极低,只有一二十个百分点的学生能够拿到学位。美国通过学区房的区隔,成功的把贱民阶层堵截在精英教育体系之外。
因此底层子弟将不得不从事蓝领工作,因为整个人类文明需要不同的工作。
但是欧美的精英层认识到上流社会僵化的危险,因此尽可能的维系上下流沟通的渠道,保持让底层的精英能够通过教育或者其他方面的阶梯,爬上社会的顶端,替换腐烂的一部分。
同时以高福利来弥补这个社会体系的缺陷,付出极高的代价,去稳定社会,因而也造成现如今欧美社会的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因为财政和债务危机爆发。
就整个人类文明而言,这样的结局是无法维系的,总有一天会以激烈的族群间倾泻危机来解决,大出清意味着大毁灭。
所以印度文明中的精英也曾在书中抨击欧美人对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偏见,认为他们的种姓制度更能够稳定印度文明。
中国其实没有资格去自诩教育体系公平和精英化,但中国的精英教育区隔是以城乡差别为主要代价,学区差别为次要矛盾的现象。刘强东赞助某高校奖学金和助学金时,年底被告知助学金无人领,已经告诉我们一个赤裸裸的现实,那就是底层已经与名校无门。
我们的精英教育也是以社会区隔为代价的,只是在城市保持了胜过欧美的公立教育体系,尽可能的为所有市民子弟提供了严格的教育方式。
这是儒家文明的传统,在科举制以来,精英层就以考分来选定人才,并保持了上下流社会沟通的唯一通道。
但是中国的权贵很多是因为靠近资源,因而获得财富,因此就更容易以权力界定社会通道,当这些孩子到了社会上面临的层层叠叠的天花板和水泥通道,才是最严酷的问题。
当这些孩子读完了高等教育发现仍旧要拼爹时,这才是毁灭性的幻灭,许多年轻人的愤怒来自于此。用一句讽刺的话来说,还不如实行印度的种姓制度,或者德美的精英教育,把底层剔除到蓝领阶层。
现代人类社会为了避免赤裸裸的上下流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实行平权社会,但隐蔽的秩序和规则无处不在。而最大的不平等就体现教育资源,知识不仅仅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一种区隔你的标识。
这也是我无法理解一对父母,子女考上美国的世界级名校,却因学费问题,并不是支付不起,送去另一个欧美的学校,虽然也算那个国家不错的学校。这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在踏入欧美的精英层门槛后,他的亲生父母又把他拽了回来。
言归正传,其实人类社会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自然而然的形成,各国的精英层顺理成章的界定了规则和秩序。以教育的方式来界定社会阶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有一套洗脑流程,目的是培养一批合乎社会运行规范的底层、中层和精英层。也说不上有一批天生凌驾于整个精英层之上的精英,一切要你自己领悟。
问题在于这些教育体系和洗脑系统之下,包括课本、老师言谈、媒体、文章等等形成了所谓的价值观,决定着绝大多数人类的世界观,从而得到一个人类文明的秩序。
所有的主流文明,除了几内亚的砍头食人族外,都试图掩盖人类仍旧是一个丛林。
许多底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大多数家长会极力追求教育,以图把孩子送上精英层的班车,极其少数的家长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运行的核心奥秘,其中又有极少数的才会去教授孩子真实的知识。
这是因为无数人最终认识到,你只有让自己和孩子适应于整个规则之内,才能相对容易的生存下去。当你试图教给孩子真实的世界观,在现实社会的生存是异常艰难的。
顶尖的那批人不会在乎你看透了真相,因为地球的现有规则和系统已经自动的运行防毒软件,剔除了你这段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