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明星是否偷漏税?背后隐藏着大问题

清芷在沅湘   / 2018-06-04 15:00 发布

摘要:

能源、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的“热钱”近几年迅速涌入文化产业,影视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杠杆,其已经与金融深度融合,那么股市和楼市不断提及的“去杠杆”也适用于中国影视。

大热的新闻当然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明星是否用签订“阴阳合同”的方式进行偷漏税。 

最新的进展是,下午时分,国家税务总局责成江苏等地税务机关调查核实有关影视从业人员“阴阳合同”涉税问题;晚间时分,有媒体称采访到了范冰冰工作室,文中,工作室称从未通过“阴阳合同”方式签约,接下来会全力配合相关部门依法核查。 

是否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税务监管,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技术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结论,不妨等子弹飞一飞。但其实此次热点事件背后,真正的大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片酬 

无论是否有通过“阴阳合同”方式签约的事实,其实背后无非是明星天价片酬的老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正是因为涉及到过高片酬带来的税务问题,才有可能通过两份合同的方式签订合约——一份用来对外报账,一份用来真正收益。 

不过,在行业不规范的背后,除了“阴阳合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种操作方式。 

比如在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注册公司(如此前明星扎堆的霍尔果斯),比如要求制作公司承担税费,甚至知名演员还可以参股,以投资方的身份获取更大额度的回报。 

当然,也有评论称“阴阳合同”背后可能涉及洗钱,那是另外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专业机构调查。 

那么,一线明星的片酬到底有多高呢? 

这次新闻的调查结果还没出,先不说。上次引发热议的是电视剧《如懿传》,两名主演的薪酬高达1.5亿元。此前岛文也曾引用过一位资深经纪人的消息,目前圈内演员片酬贫富悬殊巨大,一些一线演员片酬近亿,而一般新人三个月的打包价则为15万。 

明星演员的薪酬达到电视剧或者电视综艺预算开销的70%,已是如今广电行业的家常便饭。甚至,一些演员会相互攀比片酬,签约时提前找人从片方那里打听搭档的酬劳,然后坐地起价。 

以电视剧为例,演员圈内有句行话:“要么看戏,要么看钱”,不少影视剧质量差,没有内容优势,一味依赖明星。很多电视台、视频网站等根本不重视影视项目的剧本、制作和定位,只关注明星阵容,如果有某当红明星参与的剧目,就提高购剧价格。这样一来,片酬自然被提高。 

坦白讲,如果均是市场导向,一切合法,大家也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其中有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相信在此间的发达资讯手段下,民众应该较难接受,中国也不是没有明星因为偷漏税被处罚甚至坐牢。 

但当热闹的新闻热度退减,总有一些真问题留待解决——比如高片酬对于整体行业的影响。事实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看来,每次类似的新闻出来,背后暴露出的都是我国文化娱乐产业不平衡不充分、畸形发展的问题。 

失衡 

高片酬对于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三分之二以上的制作成本都用来给明星付了片酬,那么粗制滥造的问题就很难避免。同时,高片酬带来的“压力传导”,可能会引向“收视率造假”——只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大制作剧集和综艺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只有收视率高了才能得到更多播放,为下一部剧拉来更多资金,形成循环。 

天价片酬最终需要支付,作为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广告交易的“通用货币”,收视率可直接影响电视剧的身价和排期、电视台的收益、广告商的利润,重要性非同小可。收视率造假就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会有“高价片酬-收视率造假”这样的链条存在? 

在孙佳山看来,其实这种乱象背后,是广电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比如,我们其实每年有大量电视剧根本播不出来。在中国电视剧产量见顶的2012年,当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了17000集,但我国现有的频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只能容纳8000集左右;2013年,全国共播出616部电视剧,其中首播新剧仅为266部,只占黄金段播出总量的43%。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格局下,大部分年份,国内新拍摄的电视剧,有一半甚至更多,根本没有播出的机会。 

而在网剧层面,如果按照目前国内网剧的产量增速,以观众平均每天观看2小时为上限,国内的网剧市场已经接近3倍的明显饱和——同样,网剧成本也在高速增长,但国内网剧的用户付费,却很难让一两家主流视频网站盈利。 

很像电影对不对?大卖的就是明星云集或者口碑不错的那些,还有大比例的电影没有排片、“影院一日游”。听上去就是影视行业的“马太效应”。 

孙佳山告诉岛叔,正如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样,过高的片酬只会继续加剧影视领域的寡头垄断的现实,使得电影、电视剧严重依赖知名演员、大资本投入;这也使得大量小资本精心制作的作品和未成名演员进一步丧失了成名的机会,进而导致了作为文化工业关键要素的“结构性失衡”。 

 

解决 

其实管理部门不是没有看到过这些乱象,也一直在出台规定,限制天价片酬、打击收视造假和票房造假。但仅靠下药,恐怕还难解决产业的系统性问题。 

比如大家关心的阴阳合同。因为文化产业链条的缺失,生产要素的价格很容易被人为炒高;即使不拿阴阳合同,管理部门限制片酬,从业者一样有很多规避手段。 

打个比方,你限定五百万一部的片酬,OK,但在现有其他格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为稀缺资源,一线明星完全可以通过肖像权、广告费、赞助商等其他形式拿走十倍的薪酬。 

病灶不解决,花样总是会翻新。 

行业失衡发展的背后,也有金融杠杆过度撬动的影子。 

孙佳山说,以电影为例,其实电影界现在流行的各种术语,比如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保底发行,其实都已经是金融资本运作的手法。无论相关各方是否愿意面对和承认,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融衍生品,这在当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在当下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包括饱受非议的P2P模式。 

也就是说,在过去,电影只有在影院放映才能收回成本的商业模式,在如今已经几近被淘汰,最极端的情况下,一部影片可能甚至尚未面世,就已经提前收回成本。 

因为在今天的不断高涨的票房神话下,票房冠军的门槛在几年间就由上亿暴涨到20亿级别,这种甜蜜的“允诺”自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凡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绩之后,相关投资方都在股票市场等金融领域大快朵颐。 

事实上,中国电影的发展,还远远无法挣脱出中国经济的宏观大环境,原有能源、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在近几年迅速涌入到影视等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领域,中国电影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杠杆。 

孙佳山指出,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本身还远远没有跟上文化产业金融化的节奏和浪潮。目前为止我们还只有武打、宫廷、喜剧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成熟类型,电影版权和衍生品等领域还极不规范,更遑论由专业法律保护的、健全的投融资资金监管和退出机制,全产业链的有效权益保障还无从谈起。 

这种脱节、错位的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既然影视已经与金融深度融合,那么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所不断提及的“去杠杆”,也依然适用于中国影视。 

去杠杆是一个过程,挤泡沫是必经的阶段。 

在孙佳山看来,解决当前一些大牌明星天价薪酬问题的钥匙,更多还在于中国广电行业及其背后明星制度迫切需要调整顶层设计。 

对于中国广电行业而言,整合、调节广电体制近二十年所沉积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针对影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下大气力进行供给侧改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让明星片酬回归到正常区间,也让影视行业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铁甲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