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富》:伟大企业和伟大股票是怎样炼成的
拙政江南 / 2018-05-27 08:41 发布
腾讯证券2018-05-26
相关股票:亚马逊
腾讯证券讯 《财富》杂志近日刊文指出,只有毫不动摇地专注于长期,敢于为了未来去投资,才能造就真正伟大的企业,为股东创造可观的回报。然而遗憾的是,在华尔街和激进派投资人的影响下,在不合理的高管薪酬架构影响下,多数企业都只能绞尽脑汁去提升下一个财季的表现,全然不顾未来——
现在是1990年代,互联网纪元的黎明,而你和身边的不少人一样,也怀抱着一个属于新时代的绝佳理念。你想方设法找上了硅谷一位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资本家。你告诉他,自己的全新理念就是在互联网上卖书,听到这里,他打了一个呵欠。
你告诉他,你将花费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来建设自己的科技基础设施,建立自己的仓库,不顾一切地专注于提升消费者体验——为了彰显你对这种客户为中心的哲学的坚定忠诚,你甚至打算给公司起名字叫“Relentless.com”。不必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你肯定要打折卖书,而且还要在送货上搭钱,但是迟早有一天,你将发展到一个现象级的规模,可以卖给任何人“任何商品,而且还是最好的”。你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店”。
风投资本家似乎有了一点兴趣。他希望你拿出一些具体的预期数字来。你眼都不眨地告诉对方,你和你的投资人都会持续“失血”,直至上市的那一天。上市之后,你还将更多赔钱,连续十七个季度无盈利。在上市的最初九年里,你将损失30亿美元,哪怕最终实现了盈利,利润率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也都是薄如刀锋,平均只有大约2%。
按说话听到这个份儿上,绝大多数投资人都该嗤笑着转身离去了。可是,这一次并没有。事实上,这一段并不是虚构,而是亚马逊早年的真实故事——创始人贝佐斯(Jeff Bezos)是认真考虑过 “Relentless.com”这样一个域名的,只是后来才改变了主意(不相信的话,你不妨在自己的浏览器输入这个域名,看看会跳转到哪里)。不必说,亚马逊现在已经成就了一段企业神话。故事里的这位投资人,则是Kleiner Perkins的杜尔(John Doerr),1996年为贝佐斯提供了最初的800万美元资金,而且,杜尔三年之后又支持了另外一家同样看上去雄心勃勃得有些荒谬的初创公司,后者的名字叫做——谷歌。
杜尔在贝佐斯(当然也还有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那里看到的,不单单只是关于未来伟大企业的构想,他同时也看到了百折不挠实现构想的坚定意志。必须指出的是,拥有这样眼光的,也不仅仅是杜尔。早在1999年,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马逊超级牛派米克尔(Mary Meeker)就在一片担心亚马逊基础设施投资“太过激进”的声浪中明确表示,他们所执行的,其实是一种“理性到冷酷”的战略。传奇投资人、曾经在Legg Mason基金创下连续十五年击败大盘奇迹的米勒(Bill Miller)也早早就向亚马逊投下了重注,而且在九一一之后亚马逊股价跌至谷底时,还大力度予以增持。现在,亚马逊的股价已经涨到了1600美元以上,根据分股情况调整后,较之1997年IPO当日的收盘价,等于累计上涨了106669%。
当然,今天我们从后视镜当中观察一切,总是能够更容易地把握传奇诞生的脉络。当我们面对各种股市历史数据,找出之前一代人时间中的赢家和输家自然是很轻松的工作。然而,这也一样是有意义的,因为以历史为师正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才能的最佳渠道之一。亚马逊目前在财富500强当中排名第8位,本期杂志也有专文论及他们是何以崛起的,下面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记录在自己的平板上的——要构筑一家伟大的企业,不但需要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目下的工作(商业教科书将这称为“执行力”),而且也需要同样专注地去完成那些为了未来的工作。正如贝佐斯自己几年前对《财富》说过的:“亚马逊最重要的三大理念就是,长期思路、客户至上,以及不吝投资。”
其实,这几条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那些最伟大的企业家们如苹果的乔布斯(Steve Jobs)、沃尔玛的沃尔顿(Sam Walton)、联邦快递的史密斯(Fred Smith)、西南航空的凯莱赫(Herb Kelleher)、Intuit的库克(Scott Cook)、Salesforce的贝尼奥夫(Marc Benioff)而言,都已经几乎是本能。同样,这样的原则也一再为学院派的研究所确认,得到了投资者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投资传奇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总说,他最希望的股票持有周期是“永远”。
尽管现在已知的一切还不足以帮助我们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可以轻松选出那些专注于长期的企业的指标,但是有限的证据确实显示,这样的企业往往会做出更好的投资决定,至少他们对资金的使用要比那些短视的企业强得多——后者只注重每个季度的盈利目标,最喜欢回购股票来推高股价,倾向于削减研发经费,在其他与技术和人力密切相关的投资方面也非常吝啬。标普去年10月对某一指数的大中型企业成份股近二十年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秉持长期主义”的企业股票,其股本回报率要明显好于那些更专注于“下一财季”的企业股票。去年11月,《财富》也在当期刊登了一份财富50强名单,列出了联手波士顿咨询公司选出的持续投资于未来成长的大公司名单。
2017年2月,麦肯锡研究所也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更有远见的企业往往财务表现也更理想。他们的研究覆盖了超过600家大中型企业从2001年到2014年的表现,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那些重视长期发展的企业,其营收增长速度要比其他企业高出47%,盈利和市值增长也要迅速得多。在金融危机期间,这些企业的股价诚然受到了更严重的冲击,但是它们的复苏速度也要更快。从宏观经济角度着眼,这些企业同期内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那些平庸之辈。
道理明明白白摆在那里,那么,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企业还会汲汲于下一个财季呢?答案很容易猜到,就是因为华尔街。麦肯锡的研究发现,近90%的企业高管和董事都表示,他们感到自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必须在两年乃至更短的时间之内交出强势的财务业绩。那些“激进派”对冲基金也在施加影响,他们都想要在短期之内提升自己持股的价值。
Lazard搜集的数据显示,单单在今年第一季度当中,激进派投资人们就放发起了73场行动,直接影响了大约250亿美元资本的配置。一些行动是要推动企业拆分或者出售业务部门,一些是要逼迫企业回购股票或者谋求董事会席位(第一季度当中,激进派就成功地攫取了65个董事席位),还有一些干脆就是为了“加码套利”,即在并购交易谈判当中购买被收购者的股票,迫使收购方提高报价。
麦肯锡全球执行合伙人巴顿(Dominic Barton)表示:“必须指出的是,有些时候,激进派投资人其实真的是更重视长期一点,在这方面,他们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事实上,巴顿自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就一直致力于让企业更加看重长期发展。这些投资人也可以推动管理层去更好地执行长期战略,让企业在临界点上更快速地前进。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在激进派投资人当中,还是短视者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他们往往都拥有远超他们真实持股度的影响力。“麻烦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不少人往往都身兼多个公司的董事。”巴顿解释道,“现在激进派的行动越来越多,某位董事可能在另外一家公司遇到过这样的变故,于是就会在董事会里传播自己可怕的经历。‘上帝,这样的事情千万别在这里上演!那简直就和参加世界大战一样。谁也不想经历这样的事情。’这很容易就会吓坏其他的董事。”
《财富》的撰稿人杜梅(Brian Dumaine)则指出,长期管理原则的贯彻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威胁,这局是首席执行官的薪酬架构。目前,大多数首席执行官们的薪酬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股票在他们任期内的表现。很多有识之士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架构造成的弊端,比如基金巨头先锋的董事长麦克纳布(Bill McNabb)等人就主张,首席执行官的股票薪酬应该有一半甚至更多在他们离职五年之后授予——事实上,埃克森美孚就是这么做的。
这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杜梅直言:“如果你是一家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你完全可以下令削减勘探开支,于是,在资本支出减少的情况下,公司的盈利就会突然大增。可是五年之后,你的继任者就要遇到大麻烦了。”
短期主义的危害还有一点必须要补充。美国的大多数股东都会将一只股票持有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当企业的管理者不断追逐下一季度的表现,就意味着整整一国的长期投资者都变成了输家。(费绿)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