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山药业引发的一些思索
林灵 / 2018-05-25 09:26 发布
先放出“利好”,再趁机高抛精准“减持”,常山药业高管难看的吃相最近成了市场各方口诛笔伐的对象。从整个事件前因后果看,上市公司公告的动机与掐点减持事实基本无缝对接,只是违规违法的程度,尚需要监管部门调查界定。不过,不管事件处置结果怎样,A股中很多固有的尴尬问题都因此再度引起了大家的思索。
最大的依然还是减持问题。中小板特别是创业板创立以来,由于上市企业渐渐以民营为主,民企一旦上市,“创始人”(实控人)通过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可谓“一夜暴富”,减持冲动也就如影随形。尽管监管层为此出台了越来越严格的管理办法,但在巨大的财富诱惑面前,大股东减持的冲动依然难以抑制,曾经的“清仓式减持”已足以印证这种渴求。如何让大股东的减持走上正常的轨道,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比如,除了严格的减持规定之外,提升违规减持的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
而违规成本过低,是目前股市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一大障碍,这基本已成共识,无须赘述。另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上市公司违规之后,投资者维权不畅的问题。证券诉讼中采取的是前置程序的制度,即在监管层做出行政处罚之后,投资者维权才有依据。而以往投资者在集体诉讼中能获得赔偿的,似乎也是凤毛麟角,基于这样的经验,一般投资者在利益受到侵害之后,也可能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市场常说的投资者维权意识淡薄,其实也跟这一机制有关。而投资者维权意识的淡薄,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削弱了市场监督的力量。
此次事件中,常山药业随后还提示了暂停上市的风险。若真的暂停上市,对中小股东来说,无疑属于飞来横祸。常山药业虽然并不是什么靓丽的绩优成长公司,但也不能算在垃圾股行列。一个中规中矩的公司,因大股东信披和减持违规造成的风险,应该“冤有头债有主”,即使“不幸”暂停上市,所有责任也应该由始作俑者来承担。也只有这样,退市制度一直以来的“投鼠忌器”的顾虑,才能因此得到消解。
此次事件还暴露其他问题,比如研报的可信度和严谨性(笔者自然而然又记起2014~2015年行情中的“为国接盘”的言论)等,因篇幅关系,留待以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