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堂∣第二十九期:区块链1976年到2018年的成长史
第一区块链研究院 / 2018-04-27 09:46 发布
昨天介绍了区块链三个阶段呈现的特点和变化,今天第一课堂就再给大家科普一下区块链1.0到3.0的成长史。
区块链诞生之前 (1976年)
1976年,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出版了《货币的非国家化》,提出了非主权货币和竞争发行货币的理念,为比特币(最早的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是在1976年,Bailey W. Diffie、Martin E. Hellman两位密码学的大师发表了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论文覆盖了未来几十年密码学所有的新的进展领域,包括非对称加密、椭圆曲线算法、哈希等一些手段,奠定了迄今为止整个密码学的发展方向,也对区块链的技术和比特币的诞生起到决定性作用。
除了理论依据,还有很多前人的实践给中本聪提供了很多参考:
1990年,密码朋克的“主教级”人物大卫 · 乔姆发明了密码学匿名现金系统Ecash。
1997年,亚当 · 贝可发明了哈希现金(Hashcash),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证明系统(POW)。
1997年,哈伯和斯托尼塔提出了一个用时间戳的方法保证数学文件安全的协议。这个协议也成为比特币区块链协议的原型之一。
1998年,戴伟发明了B-money,强调点对点交易和交易记录不可更改,可追踪交易。
2004年,芬尼发明了“加密现金”,采用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RPOW)。
失败是成功之母,中本聪总结了这些失败案例的原因,并且将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发明了最早的区块链技术——比特币。
区块链1.0时代(2008年起)
2008年11月,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白皮书)
2009年1月,比特币网络正式上线。
2011年,美籍华人李启威发明了莱特币。莱特币的出块速度更快(2.5分钟,快比特币4倍),总量更大(8400万个,是比特币的4倍),同时在工作量证明中做了一些调整。
莱特币之后,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币种,他们都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但是这些新的币种跟比特币没有本质区别,定位都是货币。
小百科
“区块链”并不是中本聪提出来的。
最早大家把比特币的货币用小写的“bitcoin”来表示,而把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用大写的“Bitcoin”来表示。
但是由于很多人对比特币有偏见,于是大家把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提炼出一个新名词——区块链(blockchain)。
这个阶段,区块链的应用只有货币,功能单一,这个阶段,区块链技术存在3个问题:
1. 脚本语言太复杂,不易开发
2. 生态系统不好,参与者并不多
3. 脚本语言不符合“图灵完备”,限制了进一步用途
区块链技术只应用于数字货币的阶段,被大家称为区块链1.0的时代。代表作就是比特币。
区块链 2.0时代 (2013年起)
2013年,Vitalik Buterin(人称“V神”),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的首个版本。
2015年,以太坊发布第一个正式版本:前沿。这个版本只有命令行界面,主要使用者是开发者。
2016年,以太坊发布新版本:家园。增加了类似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普通用户也可以体验以太坊的功能。
2016年,以太坊硬分叉,出现ETH 和ETC.
以太坊简单理解的话就是一个“操作系统”,好比Windows。
你可以在这个“操作系统”上创建自己的应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智能合约。除此之外大家还听过撸猫游戏、众筹等。
以太坊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区块链技术的可用范围。降低了区块链技术的开发门槛。
所以大家认为以太坊是区块链技术进入2.0时代的标志。
区块链3.0时代
可能很多人听过“区块链3.0”的说法,但是对于3.0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3.0到底意味着什么?代表作又是什么?
有人说以IOTA为代表的,采用了DAG技术的项目就是3.0。
有人说3.0就是扩展到金融领域之外,将其技术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0是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相信区块链技术在未来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