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誉的前世今生
陈立峰知易行难 / 2018-03-14 07:09 发布
随着前几年创业板企业的外延式扩张,许多公司都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商誉,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A股商誉2013年2066亿元,2016突破万亿,2017Q3达到12565亿元。甚至有一些公司的总资产之看,商誉占比已经相当高,比如众应互联,达到不可思议的83%。这么高的商誉显然本身也是一种风险。
我们都知道商誉一般形成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溢价收购,上市公司在收购资产时支付的对价与标的可辨认性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即为商誉。
收购价超过所收购标的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和的部分,就形成正商誉。譬如1000万元资产的影视公司,你出1亿元收购,多出的9000万元就是商誉。在过去的三年当中,许多公司都进行了并购,这个并购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溢价,商誉也就跟着来到了。一般上市公司在收购过程中,都会有业绩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被收购方有业绩承诺,所以上市公司才会出大价钱去收购,这种承诺一般是三年期限,但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往往被收购主体不能如期完成业绩承诺,一旦这种现象出现了,那么商誉的减值也就不避免了。对于有大量商誉资产的上市公司,如果你要投资于他们的股票,那么一定要仔细认真的考虑一下,商誉减值本身也是一种风险。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商誉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又不需要折旧或摊销,在会计处理上牵扯到的方面比较少,如果需要进行减值,减多少,什么时候减,也具有比较大的可操作空间,往往这就给上市公司调节利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当你看到上市在利用商誉减值影响最终利润时,也要仔细看一眼,影响的幅度和原因。总之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商誉占比过高的公司要谨慎,从商誉的来源来看,也就是前几年有过大规模收购的公司,要尽量多看几眼,多研究一下再考虑是否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