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胜市场的投资策略
朱斌 / 2018-02-08 10:53 发布
战胜市场的投资策略(之一)
首先提个问题:在你的投资历程里,你战胜了市场吗?既然你参与的是金融投资,那么你的收益可分为市场性收益与非市场性收益两类。市场性收益为大势运动所致,而非市场性收益则是投资者在市场影响力之外的额外收益,它或许是投资者智慧的结晶与能力的象征,也可能只是运气使然。因此,能否战胜市场归根结底就是能否创造非市场性收益,就是投资业绩超过股市中相应的指数表现,在指数上涨时,你的收益要比指数涨幅大,在指数下跌时,你的亏损要比指数跌幅小,甚至不亏损。要做到这点不仅是基金经理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正在成为众多个人投资者的追求目标。目前沪深300指数比较能够代表中国资本市场。所以,以下我们将它作为指数的参照标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主动投资的股票型基金的表现,看看他们在这2006-2007年牛市中是否战胜了市场:
中国
1、公募基金
2006年,沪深300指数上涨121.59%,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10.42%,没有战胜沪深300指数。
2007年,沪深300指数上涨152.01%,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26.84%,也没有战胜沪深300指数。
2、私募基金
2007年存续的76只私募信托产品中,仅有一只跑赢沪深300指数,一只基本与沪深300指数涨幅持平,其余都没有超越沪深300指数。
注:以上统计都没有扣除政策性扶持(如股改、新股配售等政策)对股票型基金净值所做的贡献。
也许有人认为我国基金存在政策和历史等方面的局限,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真实业绩,那么我们来看看美国基金表现怎样:
二、美国
我们选取了一段时间统计:1994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1.3%,超过了市场上78%的股票基金的表现;1995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37%,超过了市场上85%的股票基金的表现;1996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3%,又一次超过了市场上75%的股票基金的表现。三年加在一起,市场上91%的股票基金的收益增长率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率。
我们再把时间拉长统计:从1974-1998 年24年间,美国四分之三的共同基金没能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
以上统计显示,无论是中国基金,还是美国基金,也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大多数主动型投资都很难战胜市场。
为什么现实中大多数主动选股投资难于超越指数呢?这主要难在:在主动选股投资方面没有超越指数的理论依据。目前没有那个理论能证明出有超越指数的选股方法,也不能证明某基金超越指数的方法适应任何股票、适应任何投资者、适应任何时间段……
既然战胜市场的概率如此之低,与其煞费苦心地选股投资,还不如直接指数化投资。在这一思潮地推动下也就诞生了经典的指数化投资理论。
1954年,马柯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表明,股票组合的投资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和个股风险,复制股票市场指数的指数化投资仅包含市场风险,是完全规避个股风险的组合,是相对于选股投资风险更小的投资组合,其业绩表现一般不弱于选股投资组合,可以获得与指数基本相同的收益率。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表明,证券市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可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三类。在“弱式有效市场”上,基本面分析的投资方法则比较有效,可获得超额利润。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上,基本面的分析将失去作用,但探听公司内幕信息者仍可获得超额利润。在“强式有效市场”上,通过主动性积极投资已经很难获得超额利润,同时还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内幕信息的拥有者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指数化投资是最佳的投资策略,投资者能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并且在资产配置中长期持有,就能实现完全无风险收益。
美国股市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入了“半强式有效市场”阶段,能战胜市场指数表现的投资者,只能是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拥有者。如果同样不能拥有内幕信息,那么,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上,指数化投资可获得超过一般的选股投资的投资业绩。
我国学者对沪深股市的研究表明,沪深股市从1998年以来,已逐渐进入了“弱式有效市场”阶段,专业机构通过深入的公司基本面分析,可以构造出优于指数表现的投资组合。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程度在逐步提高,沪深股市正在向“半强式有效市场”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复制市场指数组合的指数化投资可以战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