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鑫宏业下游产业高景气行业前景广阔 新能源汽车线缆收入上涨《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碳中和”与“绿色复苏”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光伏、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新能源行业迎来广阔的空间和成长性。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行业快...鑫宏业下游产业高景气行业前景广阔 新能源汽车线缆收入上涨
《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碳中和”与“绿色复苏”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光伏、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新能源行业迎来广阔的空间和成长性。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特种线缆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作为国内专注新能源特种线缆领域的企业,无锡鑫宏业线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宏业”)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实现主营业务的快速稳定发展。
近年来,鑫宏业营收、净利润均呈逐年上涨趋势,成长性优异。鑫宏业主营业务突出,其中光伏线缆及工业线缆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线缆收入及占比快速上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鑫宏业凭借长期项目经验积累和技术服务能力,借助于前瞻性的市场布局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在新能源特种线缆领域形成了不俗的产品优势,积累了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此番上市,鑫宏业拟募集资金扩产扩研,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搭乘光伏及新能源汽车行业“东风”,鑫宏业未来可期。
一、下游光伏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景气,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碳中和”与“绿色复苏”已成为全球共识。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从排放端和减排端双向着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各国政府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可持续性的考虑,高度关注和支持新能源产业。在此背景下,光伏及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在光伏发电领域,由于太阳能具有资源丰富、转化直接以及清洁、环保等优点,光伏发电已成为实现全球碳减排与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光伏发电目前全面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国内、欧洲、美国、日本等传统光伏发电市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光伏发电新兴市场也迅速崛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受益于各国政策的扶持和技术水平的进步,全球光伏发电行业经历了迅猛增长。
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CPIA)数据,2018-2022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106GW、115GW、130GW、170GW、230GW,其中2022年同比增长35.3%。
作为国内的战略新兴产业,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行业。近年来,国内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光伏发电装机量开始出现迅猛增长,成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力。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8-2022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为44.26GW、30.10GW、48.20GW、54.88GW、87.41GW,其中2022年同比增长60.3%。2022年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跃升至38.00%,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装机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平价上网的实现,行业成长逻辑正逐渐摆脱对政策和补贴的依赖,有望推动光伏行业进一步高速增长。
长期来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兴能源行业进入高景气发展期,产业空间巨大,带动全产业链需求迅速扩张,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低碳能源的趋势不变。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全球节能环保,汽车轻量化、智能化,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等因素驱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日渐明确。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极大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线缆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据EV Volumes数据,2018年至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8万辆增长至1052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1.10%。随着各国政策持续推动、配套设施逐步普及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EV Tank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00万辆。
在国内,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据中汽协数据,2018-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25.6万辆、120.6万辆、136.7万辆、352.1万辆、688.7万辆,市场渗透率分别为4.5%、4.8%、5.3%、13.4%、25.6%。
光伏与新能源汽车线缆是光伏组件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配件,下游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良好的市场发展趋势,为光伏与新能源汽车线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营收净利双位增长成长性优异,新能源汽车线缆收入及占比快速走高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近年来鑫宏业经营业绩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表现“亮眼”。
据招股书,2020-2022年及2023年1-3月,鑫宏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0亿元、12.19亿元、18.08亿元、4.21亿元,2021-2022年及2023年1-3月分别同比增长74.11%、48.39%、14.92%。
同期,鑫宏业的净利润分别为6,651.43万元、10,706.18万元、14,476.51万元、3,582.03万元,2021-2022年及2023年1-3月分别同比增长60.96%、35.22%、25.57%。2020-2022年,鑫宏业的净利润年均CAGR达47.53%。
需要说明的是,鑫宏业经审计财务报表的审计截止日为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3月财务数据经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审阅未审计,下同。
营业收入增长率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鑫宏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大幅高于行业均值,成长性凸显。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2年,鑫宏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60.74%。
同期,鑫宏业同行业可比公司宁波卡倍亿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营收CAGR为52.74%;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营收CAGR为19.78%;新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营收CAGR为29.79%。另有常熟市景弘盛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终止挂牌未披露2022年度数据。
经金基研计算,2020-2022年,上述三家鑫宏业同行业可比公司的营收CAGR均值为34.10%。
2020-2022年,鑫宏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03%、98.72%、99.09%,主营业务突出。其中,光伏线缆和新能源汽车线缆合计占比超过80%。
具体来看,近年来鑫宏业主要产品光伏线缆、新能源汽车线缆及工业线缆的销售收入均呈上涨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线缆销售收入及占比快速走高。
2020-2022年,鑫宏业光伏线缆销售收入分别为4.08亿元、4.89亿元、5.3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8.81%、40.62%、29.61%,销售金额整体呈增长趋势,2021-2022年由于新能源汽车线缆等产品销售金额同比大幅增长,光伏线缆销售占比有所下降。
同期,鑫宏业的新能源汽车线缆销售收入分别为1.76亿元、5.04亿元、9.6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44%、41.93%、54.10%。
2020-2022年,鑫宏业工业线缆销售收入分别为0.80亿元、1.65亿元、2.1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60%、13.72%、12.19%。
可见,近年来鑫宏业营业收入、净利润逐年上涨,且营收复合增长率大幅高于行业均值,成长性优异。具体来看,鑫宏业的三大主要产品收入均呈上涨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线缆销售收入及占比快速上涨。
三、坐拥优质客户资源,前五大客户合作历史均超五年
多年来,鑫宏业兼顾国内外线缆市场开拓,借助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光伏线缆、新能源汽车线缆市场均形成了强大的品牌优势,客户广泛分布于国内、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光伏线缆领域,鑫宏业属于国内第一梯队,通过了隆基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无锡尚德等国内外知名光伏组件生产商的产品认证,且与上述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鑫宏业已进入多家知名终端客户的供应商名录,与比亚迪等整车生产商及吉利汽车、上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一汽集团、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整车厂一级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线缆占有率居于行业前列。
在储能线缆领域,鑫宏业具有显著的先发和技术优势,与锦浪科技、固德威等储能领域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终端客户对线缆供应商的筛选和考核标准严格筛选和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偏高,在供应商产品质量稳定、供货能力有保障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变更供应商,具有强大的合作粘性。线束和连接器(接线盒)厂商通常只能选择终端客户认证范围内的供应商采购线缆。目前,鑫宏业通过了多家终端客户的特殊认证。
此外,近年来鑫宏业前五大客户基本稳定,且双方合作历史均超五年。
2020-2022年,鑫宏业前五大客户中宁波明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开始合作;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于2011年建立合作关系;乐清市八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开始合作;YUKITA ELECTRIC WIRE CO.,LTD于2014年开始合作;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弗沙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同泰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开始合作;FC STANDARD LOGISTICS CO.,LTD于2017年开始合作。
经过多年积累和市场考验,鑫宏业已在终端客户中获得不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鑫宏业被多家客户评为优秀供应商,包括“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2022年度守望相助奖”、“弗迪动力有限公司2022年度优秀供应商”、“弗迪动力有限公司2021年度优秀质量奖”、“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战略供应商”、“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优秀供应商”等。
简言之,鑫宏业与国内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厂商及光伏接线盒厂商形成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已进入多家知名终端客户的供应商名录,客户资源优质。同时,鑫宏业的前五大客户基本稳定,且双方合作历史均超五年,客户粘性强,综合竞争力凸显。
四、产品质量可靠性能优异,通过多项国内外相关资质认证
一直以来,鑫宏业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检测、运输等各个环节均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并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控标准。目前,鑫宏业已通过IATF16949:2016、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鑫宏业借助于前瞻性的市场布局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在新能源特种线缆领域形成了不俗的产品优势。
在光伏线缆领域,鑫宏业的光伏线缆具备以下主要特点:(1)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耐高温(最高温度等级125℃)、耐低温、阻燃、耐老化、耐紫外线;(2)具有优异的电性能,如低电阻、低衰减、高绝缘阻抗、耐高压(电压等级1.8KV);(3)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如高耐磨性、高抗弯曲、高抗拉强度、高柔软性。同时鑫宏业创新性的推出双并产品,满足了境外客户灵活的敷设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线缆应用领域,鑫宏业自主研发了新能源车用交联聚烯烃弹性体材料,实现了150℃连续(3,000小时以上)工作条件下产品电气绝缘及机械性能稳定。通过耐高温、柔软的交联聚烯烃弹性体材料部分替代硅胶,进一步降低了整车成本。鑫宏业联合吉利汽车率先研发出小外径、轻量化、大功率液冷充电线缆结构设计及加工工艺应用于“极能”充电站,为国产超级充电桩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工业线缆领域,鑫宏业的储能线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工作温度高,过载能力大;(2)防火性能好;(3)柔软、耐寒、耐热、防潮、防腐、抗紫外线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此外,线缆产品属于安全件,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偏高,要能适应复杂的工况条件。线缆产品除了要满足相应产品标准及客户技术要求外,还要满足行业对线缆产品的专业认证要求,只有完成了相关认证工作后,线缆产品才能进入该市场。
凭借产品稳定的质量和可靠的性能,鑫宏业产品通过了多项国内外三方机构认证及特殊行业认证。鑫宏业是新能源线缆领域资质最全的企业之一,具有认证先发优势和数量优势。
在光伏领域,鑫宏业是国内最早取得德国TÜV、美国UL认证的光伏线缆制造企业之一,产品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美国UL、德国TÜV、德国DEKRA、加拿大CSA、日本PSE、日本JQA等众多国家主要认证,认证覆盖范围广泛,能够有效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鑫宏业取得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并按照汽车行业VDA6.3过程管控标准运行,且于2012年获得TÜV充电线缆证书,相关产品通过美国UL、德国TÜV、德国DEKRA、中国CQC等国内外主流认证。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鑫宏业产品通过欧盟CE、美国UL、中国CQC等国内外认证,涵盖多维度电压、温度等级。
综上,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是鑫宏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在新能源特种线缆领域形成了不俗的产品优势。同时,鑫宏业产品通过了多项国内外三方机构认证及特殊行业认证,具有认证先发优势和数量优势。
五、产研深度融合核心技术贡献收入超九成,募资扩产扩研增强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家新能源特种线缆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鑫宏业一直将技术研发视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在产品设计、配方调配、材料应用、工艺改进等方面持续深入研究,以保证产品符合市场趋势及质量标准。
在研发投入方面,近年来,鑫宏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超3%。
据招股书,2020-2022年,鑫宏业研发投入分别为2,266.70万元、3,750.76万元、5,470.3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24%、3.08%、3.03%。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鑫宏业拥有一支素质高、研发能力强、生产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截至2022年12月末,鑫宏业研发团队人员共计51人,占员工总人数11.67%,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
在研发平台方面,鑫宏业建有省级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国家CNAS认证实验室及TÜV莱茵授权实验室,同时其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保持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
通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探索,鑫宏业积累了光伏线缆用低烟无卤辐照交联聚烯烃绝缘材料配方及加工技术、150℃级交联聚烯烃弹性体材料配方及加工技术、高稳定性电子束辐照交联加工技术、机械臂用信号控制电缆结构及加工工艺等八大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围绕八大核心技术,鑫宏业取得了众多授权专利。截至2023年5月16日,鑫宏业已获得有效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
在产研融合方面,2020-2022年,鑫宏业应用核心技术的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6.55亿元、11.45亿元、17.0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4.46%、95.21%、95.06%。
此外,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鑫宏业积极推进行业良性发展,参与或主导制定了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此番上市,鑫宏业拟募集资金4.46亿元,分别用于新能源特种线缆智能化制造中心项目、新能源特种线缆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新能源特种线缆智能化制造中心项目”拟募资2.63亿元用于建立新能源特种线缆生产基地,通过新建新能源汽车线缆产品和光伏线缆产品生产线,提高鑫宏业新能源特种线缆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以满足新能源领域线缆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特种线缆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拟募资1.33亿元用于购买先进的研发、测试、实验设备,引进行业技术人才,加强同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优化鑫宏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其研发能力。
总的来说,此次募投项目的实施,能够提升鑫宏业新能源线缆领域的技术实力与产能规模,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促进鑫宏业未来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未来,鑫宏业将立足于新能源线缆产品的研发生产,通过加大资本、研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与国内外知名光伏组件生厂商、汽车整车厂商及优秀汽车线束企业保持紧密合作,不断丰富产品品类、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赞(1) | 评论 2023-05-24 14:00 来自网站 举报
-
朗坤环境:创新生态环境园具备三大优势 四大核心技术助力双碳《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国家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全面兴起,从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行业发展态势等角度来看都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朗坤环境:创新生态环境园具备三大优势 四大核心技术助力双碳
《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国家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全面兴起,从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行业发展态势等角度来看都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生活垃圾处理行业仍有不俗发展空间。作为一家综合型环保企业,深圳市朗坤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坤环境”)的主营业务为有机固废(餐饮垃圾、厨余垃圾、粪污、动物固废等)、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以及提供相关环境工程服务,是国内有机固废处理领域的领先企业。
在业绩方面,近年来朗坤环境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呈逐年上涨趋势,近三年营收CAGR高于行业均值,成长性优异。同时,朗坤环境的加权平均ROE“领跑”同行业可比公司,盈利能力突出。深耕有机固废处理和垃圾分类领域多年,朗坤环境通过投资、建设、运营创新的生态环境园项目,持续探索深度协同无害化处理、深度资源化利用的生态环境园模式。凭借已形成的技术研发水平、丰富的市场开拓和业务经验等竞争优势,朗坤环境形成了可观的碳减排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一、“双碳目标”+环保政策支持,行业市场需求增长前景广阔
在“30·60”双碳目标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下,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都在围绕环保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蓄势,系列政策的出台给环保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推进剂。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2021年5月,《“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完善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范垃圾填埋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强有害垃圾分类和处理。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持续提高,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和生活垃圾处理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专业化。
有机固废处理属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领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有机固废包括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动物固废、粪污等。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城镇化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有机固废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设施成为城镇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有机固废处理中分离出的粗油脂及外购的废弃油脂可做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
而欧盟于2009年4月实施《可再生能源指令》,规定每个成员国到2020年生物燃料在交通运输业燃料中占的比重不低于10%,到2030年生物燃料在交通运输业燃料中占的比重将达到25%。欧盟的强制性添加标准以及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使得其成为目前世界生物柴油最大的消费市场,生物柴油在欧盟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需求量稳步提升。
在国家实施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自主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发展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有机固废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业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目前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已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存在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广阔市场需求;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行业仍有不俗发展空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国内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为2.15亿吨、2.28亿吨、2.42 亿吨、2.35亿吨、2.49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分别为2.10亿吨、2.26 亿吨、2.40亿吨、2.35亿吨、2.48亿吨。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国内生活垃圾清运量及无害化处理量下降系受社会宏观因素等影响。
其中,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量分别为0.85亿吨、1.02 亿吨、1.22亿吨、1.46亿吨、1.80亿吨,占比分别为40.24%、45.14%、50.70%、62.29%、72.55%,垃圾焚烧逐步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综上,在“双碳目标”及环保趋严背景下,有机固废处理服务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服务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营收净利润稳增成长性优异,ROE领跑同行盈利能力突出
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近年来朗坤环境的业绩逐年上涨。
据招股书,2020-2022年,朗坤环境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23亿元、16.19亿元、18.1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7.25%。
同期,朗坤环境的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元、2.39亿元、2.5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8.32%。
值得关注的是,朗坤环境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大幅高于行业均值,凸显其成长性。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2年,朗坤环境同行业可比公司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境”)、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能环境”)、启迪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环境”)、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蓝环境”)、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天楹”)的营收复合增长率均值为1.71%。
与此同时,近年来朗坤环境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逐年上涨,“造血”能力持续提升。2020-2022年,朗坤环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0.83亿元、2.70亿元、3.63亿元。
从净资产收益率看,近年来朗坤环境的加权平均ROE“领跑”同行,盈利能力突出。
2020-2022年,朗坤环境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16.30%、15.31%、14.06%。
同期,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朗坤环境同行业可比公司上海环境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8.20%、7.20%、5.16%;高能环境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14.25%、14.24%、10.29%;启迪环境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12.69%、-49.52%、-16.54%;瀚蓝环境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14.96%、12.77%、11.03%;中国天楹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5.81%、6.25%、1.15%。
经金基研计算,2020-2022年,朗坤环境上述五家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加权平均ROE均值分别为6.11%、-1.81%、2.22%。
可见,近年来朗坤环境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呈逐年上涨趋势,且营收CAGR高于行业均值,凸显其成长性。同时,朗坤环境的加权平均ROE“领跑”同行业可比公司,盈利能力突出。
三、创新生态环境园具备三大优势,项目建设及运营经验丰富
深耕有机固废处理和垃圾分类领域多年,朗坤环境持续探索深度协同无害化处理、深度资源化利用的生态环境园模式,包括有机固废协同处理生态环境园模式,以及“有机固废+生活垃圾”协同处理生态环境园模式。
通过投资、建设、运营创新的生态环境园项目,朗坤环境将餐饮垃圾、厨余垃圾、粪污、动物固废等有机固废和生活垃圾的环境处理设施统一规划及建设,实现多种有机固废、生活垃圾的协同循环处理。该模式节约了城市土地资源,便于集中管理,同时也提升了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有利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目前,朗坤环境建设运营的生态环境园具有三大突出优势:①联合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生产绿色电力,用于生态环境园电力需求;②联合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能量源满足动物固废无害化处理以及生物柴油制备的加热需求等;③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可以分离出废弃油脂,该废弃油脂可以作为生物柴油加工的原材料。
通过上述副产品深度协同,可以为生态环境园的综合有机垃圾处理提供成本低、来源稳定性强的能源或原材料,能够极大降低有机垃圾处理成本,提升处理效率,增强项目的经济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和生活垃圾处理行业,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服务商。在招标或竞争性谈判过程中,通常重视服务商是否有类似成功案例和项目经验。此外,在行业内取得政府授权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特许的企业,在建设、运营项目的过程中,选取供应商,也非常重视其过往业绩和项目经验。
截至2023年4月28日,朗坤环境已签约的有机固废协同处理的生态环境园项目包括广州生态环境园项目、深圳龙岗生态环境园项目和中山生态环境园项目;在全国各地签约27个动物固废处理项目,其中已投入运营项目14个,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生活垃圾处理典型项目包括高州生态环境园、吴川垃圾发电项目,拟推行“有机固废+生活垃圾”生态环境园模式。
其中,朗坤环境投资、建设、运营的广州生态环境园,是对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动物固废、粪污四类有机固废进行协同处理的大型标杆性生态环境园项目(项目设计产能2,040吨/日),是广州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最重要的处理设施之一,也是国内生活垃圾分类后端处理的示范项目,先后获得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关注,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信息联播》等栏目宣传报道
按运营中、在建及规划阶段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所规定的所有项目的合计日处理能力计算,朗坤环境餐厨垃圾日收运处理能力为2,650吨,动物固废日处理能力为499吨,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量3,000吨。
2017-2022年,朗坤环境连续六年被E20环境平台评选为“有机废弃物领域领先企业”。截至2022年10月31日,朗坤环境餐饮/厨余垃圾处理总规模名列全国第九;朗坤环境病死畜禽处理总规模名列全国第二。
简言之,朗坤环境持续探索深度协同无害化处理、深度资源化利用的生态环境园模式,其建设运营的生态环境园具有三大突出优势。目前,朗坤环境已投资多项BOT、BOO政府环保项目,同时具有丰富的大型环保项目成功实施经验,形成了可观的碳减排能力。
四、研发投入逐年上涨,四大核心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朗坤环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朗坤环境的研发投入逐年上涨,且占比高于行业均值。
2020-2022年,朗坤环境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079.37万元、3,552.88万元、5,832.1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74%、2.20%、3.21
同期,朗坤环境同行业可比公司上海环境、高能环境、启迪环境、瀚蓝环境、中国天楹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值分别为1.58%、1.66%、1.83%。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朗坤环境拥有由业内专家领衔的专业研发团队。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朗坤环境拥有98名研发技术人员。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2名,硕士研究生学历26名,本科学历5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79.59%。
在研发平台构建方面,朗坤环境已建成包括工艺设计研究室、机械设计研究室、管道设计研究室、热力资源设计研究室和微生物实验室等在内的企业创新平台。
凭借多年的自主研发创新,朗坤环境已拥有厨余垃圾高效分离预处理技术(以下简称“LHP超高压分离技术”)、餐厨垃圾高效复合产甲烷菌厌氧发酵技术(以下简称“LCJ厌氧发酵技术”)、环境园清洁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以下简称“LBD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动物固废高温灭菌脱水无害化处理技术(以下简称“LRT高温灭菌脱水技术”)等核心技术在内的完善技术体系。
其中,LHP超高压分离技术,经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认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LCJ厌氧发酵技术,经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认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行人应用LBD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生产的生物柴油质量达到了欧盟标准;LRT高温灭菌脱水技术适应国内动物固废物料复杂性和来料处理间歇性的特征,无害化处理技术参数达到美国、欧盟标准。
相关核心技术在朗坤环境现有项目均得到稳定应用。依托朗坤环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其建设的广东省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的2020年度首批“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23年3月31日,朗坤环境已取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52项、软件著作权30项。
此外,朗坤环境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交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多元化协作,实现产品、技术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在有机固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技术实力。朗坤环境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等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
五、募资主要投向研发及新项目,不断夯实根基增强盈利能力
此番上市,朗坤环境拟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中山市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中山市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总投资6.57亿元,将利用朗坤环境核心技术和典型项目广州生态环境园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成功经验,对中山市南部组团的有机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该项目设计处理能力总规模为:餐厨垃圾400吨/日、厨余垃圾500吨/日、粪污100吨/日、动物尸体4吨/日。项目实施后将增加朗坤环境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研发中心及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总投资2.66亿元,建立新研发中心及信息化系统等,配置先进的研究设备,改善研发环境,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且经验丰富的研发相关人员,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朗坤环境的研发实力,增强其在有机固废及资源化领域的优势,为朗坤环境提供新的盈利增长点。
一方面,朗坤环境对现有核心技术进行深度持续开发,另一方面综合业务需要,朗坤环境围绕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粪污无害化处理、沼渣资源化处理和有机固废处理配套臭气、废水处理环保设施领域进行相关研究,以保持其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全系统生态服务。
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朗坤环境将通过软硬件投资,建设互联网智慧化餐厨垃圾收运平台(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化合同管理系统、收运监管管理系统、综合调度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子系统)、集团智慧化管理平台及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其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拟将2.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进一步增强朗坤环境的资金实力,确保其财务安全,同时提高朗坤环境承揽和实施项目的能力,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
未来,朗坤环境将专注于环保领域—垃圾资源化处理,包括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智能收运系统,提高废弃物的收运效率、处理效率,同时增加资源化产品的附加值,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赞(2) | 评论 2023-05-23 13:27 来自网站 举报
-
世纪恒通:下游产业市场需求扩大 优质客户青睐掌握商户资源《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随着国内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电信、金融、互联网、高速等产业的用户基数持续增长且规模庞大。近年来,上述产业内大型企业客户一方面不断聚焦于在技术、运维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世纪恒通:下游产业市场需求扩大 优质客户青睐掌握商户资源
《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随着国内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电信、金融、互联网、高速等产业的用户基数持续增长且规模庞大。近年来,上述产业内大型企业客户一方面不断聚焦于在技术、运维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越来越注重提升用户粘性,对第三方提供的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家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恒通”)已获得注册批复,即将登录资本市场。世纪恒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利用自身平台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及整合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及运营管理能力为大型企业客户提供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随着业务的发展,世纪恒通已形成了车主信息服务、生活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服务领域和客户行业跨度持续拓宽,覆盖保险公司、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各领域知名大型企业客户,保持稳定发展趋势。
一、下游产业用户基数持续增长,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市场需求扩大
作为一家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世纪恒通自主开发技术平台及搭建服务网络,为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高速集团等拥有众多个人用户的大型企业客户提供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
各类面向个人用户行业的用户规模和产业规模,直接影响着相应支撑服务的发展情况。随着国内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电信、金融、互联网、高速等产业的用户基数持续增长且规模庞大,对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2万元、3.07万元、3.22万元、3.51万元、3.69万元。
在电信行业,电信运营商为吸引新用户入网、增强老用户对运营商的黏性,推出了丰富的增值业务,至今仍是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的重要业务领域。
近年来,国内移动电话普及率不断升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国内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 119.20部/百人,即全国每百人平均拥有119.20部的移动电话。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5.61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例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达到33.3%。
随着5G技术及相关应用的发展,世纪恒通生活信息服务同时迎来发展机遇。以中国移动披露的2021年报经营数据为例,除语音、短彩信、流量、宽带外,世纪恒通生活信息服务业务在电信运营商业务体系中所归属的应用及信息服务业务收入在2021年达到1,370亿元,同比增长35.6%。
5G时代的到来将带来运营商层面对用户更激烈的竞争。各运营商为服务好用户,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粘性,将加大在增值服务领域的投入,持续优化产品,同时也为相关业务的供应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金融行业,面向金融机构的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首先围绕着具有规模庞大的持卡用户的银行机构。
据央行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银行卡发卡数量达94.78亿张,同比增长2.50%。同时,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交易量快速增长,刺激着银行日益重视持卡用户开发和维护,相应的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有着良好的市场空间。例如,信用卡发卡机构普遍建立了增值服务体系,信用卡持有人可以免费获得机场贵宾室、出行意外险、特定商户购物优惠、消费抽奖、汽车救援、汽车洗车等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内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国内保险产品和服务使用稳步增长。以中国平安为例,2017-2022年,中国平安的保险个人客户数量从1.57亿人增长到2.27亿人,复合增长率为7.63%。对于非常注重个人客户的保险公司,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有着迫切的需求。
在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公司的增值业务需求是在其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充分将其庞大的用户流量进行变现,提供一站式综合的消费、生活服务,从而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据CNNIC统计数据,2018-2022年,国内互联网用户规模分别为8.29亿人、8.54亿人、9.89亿人、10.32亿人、10.67亿人,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等主要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已超过亿人。
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和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生态圈的建立,对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大型互联网企业和相关支撑服务商的合作正在日益加深。
在其他行业,高速公路、连锁商超企业具有庞大的网点体系,覆盖区域乃至全国的消费群体,普遍建立了会员管理体系,已形成庞大的用户规模。近年来,在消费趋势演变的潮流中,上述企业纷纷建立了线上营销平台,同时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逐步多元化,为相应的支撑服务创造了庞大的市场空间。
综上,随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电信、金融、互联网、高速等产业的用户基数呈逐年上涨态势,用户增值和拓展服务的市场需求扩大。
二、“一核两翼”构建三大服务体系,车后服务垂直细分行业稀缺标的
观其业绩,2020-2022年,世纪恒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18亿元、8.99亿元、9.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00.53万元、7,158.09万元、7,876.93万元。
由于世纪恒通部分业务营业收入以净额法确认收入,业务构成变化形成了收入的变动,其2021-2022年营收相比2020年出现下降。全部业务模拟总额法确认收入口径下,2020-2022年,世纪恒通营业收入分别为11.13亿元、13.92亿元、24.0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7.03%,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据招股书,2023年一季度,预测世纪恒通实现营业收入2.09-230亿元,同比增长0%-10%;实现净利润1,398.14-1,720.78万元,同比增长30%-60%。
目前,传统行业的数字化与互联网化刚开始,世纪恒通链接行业需求与供给,为大B客户和中小微商户之间打造数字桥梁,系数字时代的连接者。随着业务的发展,世纪恒通已逐步形成了以车主信息服务为核心,以生活信息服务以及商务流程服务为支撑的三大服务体系。
在车主信息服务方面,世纪恒通为大型企业客户的车主提供办理ETC、代驾、停车、洗车及汽车美容、保养、安全检测、年检代办等各项专享优惠及便捷服务。
在消费升级的影响下,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国内汽车驾驶员数量激增,保险、银行、高速集团等大型企业客户在车主服务方面需求快速增长。
据公安部数据,2018-2022年末,全国汽车保有量分别为2.40亿辆、2.60亿辆、2.81亿辆、3.02亿辆、3.19亿辆,汽车驾驶人数量分别为3.69亿人、3.97亿人、4.18亿人、4.44亿人、4.64亿人,均呈逐年上涨趋势。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及车主群体的不断扩大催生更多元化汽车生活需求,推动了车主服务市场交易规模增长。
在汽车服务门店上,世纪恒通已形成显著优势。目前,世纪恒通已在全国31个省级区域掌握超过2.60万家汽车服务门店,是国内车掌握大量汽车服务门店资源的车主信息服务提供商之一,系A股深耕车后服务垂直细分行业稀缺标的。
2020-2022年,世纪恒通车主信息服务收入分别为7.44亿元、5.19亿元、4.5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3.25%、57.91%、50.19%。
需要说明的是,世纪恒通采用代理模式的车主信息服务占比有所提升,代理模式采用净额法核算,使得其车主信息服务收入下降。模拟全部业务以总额法确认收入下,世纪恒通车主信息服务分别为7.72亿元、9.02亿元、18.4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69.52%、64.96%、76.81%。
在生活信息服务方面,世纪恒通的生活信息服务主要为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资讯互娱、电子优惠券、积分兑换)提供内容、权益产品、兑换商品/服务。近年来,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音频视频、位置信息、O2O、物联网等形式的新型增值业务迎来了发展机遇,因此与此相关的生活类增值产品(电子优惠券)有所增长。
2020-2022年,世纪恒通生活信息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1.54亿元、2.59亿元、3.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20%、28.91%、39.01%。
在商务流程服务方面,世纪恒通的营销推广、在线客服主要客户中国移动采用中移众包模式,信息审核业务主要由腾讯信息审核服务业务构成。世纪恒通的商务流程服务帮助大型企业客户以偏低的成本实施专业化的业务流程服务,减少其建设相应服务能力的初始投资,有效地改善客户和用户、业务终端的联系,提高业务开拓和管理的效率。
2020-2022年,世纪恒通商务流程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1.17亿元、1.18亿元、0.9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56%、13.19%、10.81%。
可见,世纪恒通的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持续增长、业务面显著向好,逐步形成了以车主信息服务为核心,以生活信息服务以及商务流程服务为支撑的三大服务体系。其中,世纪恒通系A股深耕车后服务垂直细分行业稀缺标的,生活信息服务收入及占比呈逐年走高趋势。
三、优质行业标杆客户青睐,掌握线上线下四万余家商户资源且可复用
作为一家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世纪恒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渠道优势(服务大B端)和商户资源优势(整合小B端)。
渠道优势方面,世纪恒通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35家分支机构,产品已应用于保险、银行、通信、互联网、高速通行等众多商业领域,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其中包括中国平安、腾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工商银行、贵州高速等大型行业标杆客户,与大型企业客户(大B)形成了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在行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声誉。
与重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在为世纪恒通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帮助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首先,通过重要客户,世纪恒通能够接触其大量用户,及时掌握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趋势,为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重要客户规范的内部管理和流程把控,有利于世纪恒通建立和执行严格高效的内部管理流程,提高内部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决策机制。
同时,世纪恒通与重要客户的合作关系,能够有力地佐证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助于开发新的重要客户。
商户资源优势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世纪恒通在车主信息服务和生活信息服务上已经和大量的商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商户运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世纪恒通商户资源包括汽车服务门店、餐饮商户、购物商户、旅馆酒店等线下商户以及视频、音乐、电商、美食、出行、新闻资讯等线上信息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合计超过4.30万家,遍及31省市自治区2,300余县区。其中,车后服务门店超2.60万家;生活服务门店超1.70万家。
庞大的资源体系帮助世纪恒通持续为拥有大数量级用户群体的大型企业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一般业务模式中,世纪恒通主要通过与小B服务资源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整合服务资源,相关服务资源归属世纪恒通,其与主要客户的业务合同不存在限定服务资源在特定大B客户平台进行销售的条款。世纪恒通可将合作的小B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并重复销售给不同大B客户,是世纪恒通的业务特点及优势之一。
简言之,世纪恒通在众多商业领域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同时其和大量的资源方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渠道优势和商户资源优势是世纪恒通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中台+小应用”数字赋能,核心技术贡献收入超九成
自成立以来,世纪恒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壁垒,形成了一整套全面、可复制性高、能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统一服务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服务技术体系,构建出大型企业客户、消费者和商户资源的共赢生态圈体系。
具体而言,世纪恒通技术平台将各类商户服务资源、内容信息资源、客服服务资源等线上线下资源(小B)进行整合,形成不同的系统平台功能模块,通过调用不同功能模块开发出定制化服务产品,销售给大型企业客户(大B)以满足其C端用户的需求。
基于“大中台+小应用”的理念,世纪恒通的技术平台可实现企业业务数据实时、在线及统一管理,提升服务模块的重复使用率和进化能力,达到快速响应、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的目的,适应了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
同时,世纪恒通技术平台具备强大的伸缩性、扩展性和安全性,系统通过将业务的共性需求进行抽象,实现平台化、组件化的系统能力,以接口、组件等形式共享给各业务单元使用,可实现快速灵活调用资源构建解决方案。
此外,世纪恒通的技术平台具备多渠道、多业务线接入能力,通过业务中台不同系统模块的重复使用,帮助企业快速提升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
除了自主设计并开发出能够对接客户、商户资源和用户的服务系统,世纪恒通更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与智能搜索匹配技术,建立了用户身份识别的方案。通过该方案,业务系统可从终端拍摄的图片中辨别车牌号码,进行实时在线匹配和验证,在避免刷单、作弊等行为的同时,也保证了商家与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世纪恒通不断将更多用户互动功能、其他增值与拓展服务整合到服务系统上,从而提高产品整体的竞争力、优化全环节的使用体验。
自主开发且不断完善的先进技术平台,离不开世纪恒通逐渐加大的研发投入力度。
据招股书,2020-2022年,世纪恒通研发投入分别为3,470.94万元、3,884.59万元、3,700.13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25%。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世纪恒通已形成拥有154名研发人员的研发团队,占员工总人数比例为12.14%。世纪恒通研发部门能够为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快速开发各类软件、接口乃至算法。
截至2023年4月24日,世纪恒通累计拥有2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2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项,综合研发实力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在核心技术方面,世纪恒通积累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交通出行应用技术、车主信息服务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多协议的自动适配接入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生产运营管理系统等四大成熟的核心技术,并运用在主营业务和产品中。
2019-2022年,世纪恒通核心技术产品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65%、99.74%、99.65%、99.70%。
凭借着不俗的技术研发实力,世纪恒通先后通过了CMMI五级国际认证、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被评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首批重点企业、中国数谷之心大数据技术创新平台等;世纪恒通的大数据技术汽车消费领域和智能应用平台已被工信部评为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被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评为贵州省2020年大数据“百企引领”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
五、募资主要投向研发及全国化布局,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此番上市,世纪恒通拟募集资金3.35亿元分别用于车主服务支撑平台开发及技术升级项目、大客户开发中心建设项目、世纪恒通服务网络升级建设项目。
具体来看,“车主服务支撑平台开发及技术升级项目”总投资1.83亿元,用于世纪恒通车主服务支撑平台研发及技术升级、大数据平台研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装修改造办公场地、购置软硬件及办公设备、扩大研发团队。
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车主信息服务数据实时、在线及统一管理,从而形成统一的能力开放聚合平台,并能够迅速拓展至其他信息服务领域,达到快速响应业务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的目的,满足未来业务高度发展的需要。
“大客户开发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6,626.08万元,拟在深圳市租赁办公场地,引进保险、银行、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等行业的专业客户开发人员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的方式建设大客户开发中心,以满足世纪恒通扩大现有业务团队、全面提升大客户业务的开发与拓展能力需求。
该项目实施后,世纪恒通将积极挖掘现有客户的潜在需求并重点开拓保险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高速集团等大型企业客户,建立更深、更广的合作关系。
“世纪恒通服务网络升级建设项目”总投资8,511.46万元,用于全国化发展战略布局。世纪恒通拟在现有的服务体系上,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武汉等49个城市进行现有服务网络的扩建和升级,扩大本地化的服务运营团队。
该项目建设完成后,世纪恒通将实现更多线下商户接入并进行规划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对终端客户的服务能力,帮助大型企业客户提升其用户活跃度、满意度和粘度。
目前,世纪恒通的车主信息服务业务主要集中于西南、华南区域,仅在深圳、郑州建立了分支机构。募投项目的实施将复制世纪恒通在深圳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营业网点,提升市场口碑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为世纪恒通市场规模的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未来,世纪恒通将发挥在客户、商户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大型企业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更好地服务现有客户的同时,大力拓展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客户,致力于成为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商。
赞(2) | 评论 2023-05-22 09:37 来自网站 举报
-
【“新格局,新思路,新契机” 第十一届富国论坛盛大举办!大咖云集,观点交锋】
2023年5月19日,第十一届富国论坛在上海盛大启幕,此次论坛以“新格局,新思路,新契机”主题,邀请包括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翟东升等20余位国内顶尖专家学者、首席经济学家与明星基金经理出席。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出席相... 展开全文赞(2) | 评论 2023-05-20 15:20 来自网站 举报
-
美芯晟:下游渗透率提升行业前景广阔 持续创新构筑壁垒《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电源管理芯片作为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电能供应中枢是电子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器件。近年来,无线充电产品替代传统有线充电产品的趋势愈加明显,由此无线充电芯片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作...美芯晟:下游渗透率提升行业前景广阔 持续创新构筑壁垒
《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电源管理芯片作为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电能供应中枢是电子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器件。近年来,无线充电产品替代传统有线充电产品的趋势愈加明显,由此无线充电芯片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作为专注于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研发和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美芯晟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芯晟”)抓住市场机遇,深耕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2020-2022年,美芯晟营收CAGR达72.04%,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净利润转亏为盈且持续向好。目前,美芯晟无线充电芯片实现规模量产化出货,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成熟的核心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美芯晟构建了覆盖多品类、多应用领域、多性能特点的完整产品线,并不断开拓产品的应用领域。美芯晟的产品已进入众多行业知名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尤其在以无线充电发射端和接收端芯片为代表的产品中,部分关键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美芯晟将产品线向信号链芯片等领域不断延伸,有望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下游渗透率提升需求旺盛,行业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广阔
电源管理芯片在电子设备系统中担负起对电能的变换、分配、检测及其他电能管理的职责,广泛的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和设备中,是模拟电路产业中最大的细分领域。
随着智能照明、快速充电、物联网相关技术在LED照明、通用电源、智能家居相关设备电源领域的落地以及人们对于智能照明、电子产品和智能家居需求的提升,推动了电源管理芯片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同时,由于终端消费品的制造中心向亚太和国内聚集,整个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产业也呈现出向国内转移的趋势,给国内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7-2021年,国内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分别为92.4亿美元、98.8亿美元、107.2亿美元、118.0亿美元、131.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1%。
随着国产电源管理芯片在新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进口替代,预计国产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
具体到下游无线充电及LED照明行业,近年来无线充电产品替代传统有线充电产品、LED照明产品替代传统照明产品的趋势愈加明显。
在无线充电行业,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2021年度,全球支持WPC-Qi标准的无线充电接收端设备的出货量达到5.15亿台,发射端设备的出货量达到1.97亿台,无线充电设备的整体出货量较2020年度增长近30%。预计到2025年,无线充电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4%以上。
其中,在智能手机市场,随着5G技术的到来,5G作为新的需求点有望拉动换机需求,智能手机市场有望重返增长轨道。而在高端旗舰机的引领下,无线充电功能正在逐步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渗透率持续上升。据Strategy analytics估计,2019年全球无线充电在手机中的渗透率为20%左右,到2021年已超过30%,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5%。
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近年来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持续增长。据IDC数据,2017-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分别为1.35亿台、1.72亿台、3.37亿台、4.45亿台、5.33亿台,复合增长率为40.96%。
其中,无线充电技术在智能手表和TWS耳机上应用普遍。2021年开始,国内主流移动智能设备厂商陆续推出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表,此后国内市场售价在1,500元以上的智能手表基本上都配备了无线充电功能。同时,无线充电功能已经成为高端TWS耳机的标准配置。
此外,无线充电在发射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随着无线充电手机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无线充电场景越来越丰富,从无线充电到任意充,随着逐渐在台灯、柜子,桌子上布局无线充电的发射端,极大的扩展了无线充电的可用性和便捷性。
在LED照明行业,伴随照明需求的多样化,LED照明成为了照明市场的主流产品。LED照明产品替代传统照明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综上,国内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日益成熟,下游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渗透率提升。
二、营收快速上涨成长性高,无线充电产品打造成长新曲线
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近年来美芯晟业绩快速增长,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据招股书,2020-2022年,美芯晟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49亿元、3.72亿元、4.4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2.04%。
同期,美芯晟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117.01万元、3,261.15万元、5,256.50万元,呈逐年向好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受新产品尚处于销量爬坡期及新冠疫情影响,美芯晟2020年收入规模相对偏小,毛利总额相对偏低,同时,需投入大量研发、销售资源,产生了一定的营业亏损。
目前,美芯晟主要产品为无线充电系列产品和LED照明驱动系列产品,主要包括高集成度MCU数字控制SoC电源——无线充电芯片,以及模拟电源——LED照明驱动芯片。
其中,美芯晟无线充电芯片已获得众多知名品牌认可,产品实现规模量产化出货,收入占比持续大幅提升,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美芯晟的无线充电芯片产品主要包括接收端和发射端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无线充电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目前,美芯晟的无线充电产品已经形成了1-100W的系列化功率覆盖。
通过逐步升级无线充电芯片产品线,美芯晟不断扩大差异化优势,已成为国内少有的具备同时开发无线充电接收端和发射端全系列功率段产品能力的芯片设计企业。
2020-2022年,美芯晟无线充电系列产品收入分别为493.35万元、7,828.54万元、12,240.8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1.02%、3.31%、21.04%、16.34%。2020-2022年,美芯晟无线充电系列产品收入CAGR达398.11%。
在LED照明驱动芯片方面,美芯晟已成为业界少数拥有全系列智能驱动芯片组合,并能够提供全面智能照明解决方案的芯片设计企业之一。
此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电源管理类芯片的产品体系的基础上,美芯晟将产品线向信号链芯片等领域不断延伸。募投项目“信号链芯片研发项目”拟投资2.01亿元主要用于针对接近检测、环境光检测、色温色彩检测、闪烁噪声监测、手势识别、皮肤识别、健康监测等方面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低功耗、高集成度的专用信号链芯片开发。
在芯片国产化替代和下游应用持续丰富的大背景下,国内信号链芯片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进军信号链芯片领域或为美芯晟打造出新的成长曲线。
总的来说,近年来美芯晟营业收入快速上涨,净利润由亏专盈,且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其中,美芯晟无线充电芯片实现规模量产化出货,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同时,美芯晟将产品线向信号链芯片等领域不断延伸,有望打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进入多个知名客户与品牌供应链体系,持续进行客户开拓
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美芯晟凭借在模拟与数模混合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优秀的技术研发团队与成熟的质量管控体系,量产的多款产品均具备了不俗的市场竞争力,已进入行业内的众多头部客户与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通过长期稳定的高效合作,美芯晟在终端品牌客户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并培养了客户粘性,保障了其业绩的稳定。
目前,美芯晟终端产品覆盖了品牌A、小米、荣耀、传音等知名品牌。同时,美芯晟已与昕诺飞、朗德万斯、通士达、木林森照明、佛山照明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其中,鉴于无线充电芯片产品终端客户对原厂资质要求较高且产品导入过程更为严苛,美芯晟组建了具备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销售团队,在产品导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在与终端品牌客户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美芯晟通过频繁深入的技术沟通,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技术水平,产品的品质管控和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在成功导入主流客户的供应商体系后,品牌客户对美芯晟产品的技术与质量形成背书,进一步加快业务规模的发展扩大,市场壁垒与业务发展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客户拓展上,美芯晟于2021年成功开拓印度知名生产厂商DIXON TECHNOLOGIES (INDIA) LIMITED,同时美芯晟成功将自研无线充电芯片应用至品牌A主打的通信终端及消费电子产品当中,与品牌A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该产品持续出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此为契机,美芯晟进一步延伸拓展,相继开拓了欣旺达、龙旗、华勤、荣耀、鼎桥、传音等知名终端客户,有效提升了销售规模及市场影响力。
目前,美芯晟持续进行客户开拓,正在与京东方、上海铂星(吉利集团子公司)等下游客户进行技术沟通、产品验证,逐步形成了全面丰富的客户群体。
简言之,美芯晟已进入行业内众多头部客户与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客户资源优质。同时,美芯晟持续开拓新客户,取得显著成效。
四、产品种类多样质量可靠性能优异,不断优化供应链体系提升产品竞争力
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在产品线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美芯晟构建了覆盖多品类、多应用领域、多性能特点的完整产品线,能够为客户提供超过700款的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通信终端、消费类电子、照明应用及智能家居等众多领域。
在产品质量方面,美芯晟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美芯晟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质量控制贯穿设计、生产、客户服务完整链条,把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
以IT系统为载体,美芯晟构建了符合研发设计相关环节的PLM系统,将产品开发流程从产品规划、产品开发和验证、预量产到量产的全部环节形成独特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美芯晟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开发及管理体系,构建了良率监控系统,积极推动供应商资质完善,保证供应商的质量可控且不断提高。
目前,美芯晟可以满足低于100dppm(百万分比缺陷率)的要求,并对部分重点客户产品质量可满足低于20dppm的要求,客户满意度逐年提升。
在产品性能方面,在以美芯晟无线充电发射端和接收端芯片为代表的产品中,部分关键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截至2022年末,美芯晟已实现量产的,能够代表其最高技术水平的无线充电接收端芯片的关键指标中,美芯晟产品最大接收功率100W、最大反向充电功率18W、转化效率98.5%,均处于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
截至2022年末,美芯晟已实现量产的,能够代表其最高技术水平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芯片的关键指标中,美芯晟产品最大输出功率120W,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存储空间64KB闪存,领先国内同类产品。
截至2022年末,美芯晟已实现量产的,能够代表其最高技术水平的通用驱动芯片的关键指标中,功率因素(PF)及总谐波(THD)、内置谐波补偿电路、各种保护功能、集成补偿电容均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
在智能LED照明领域,美芯晟智能驱动产品不断迭代,主要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美芯晟始终将供应链管控、整合作为重点推进事项,持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受限于国际局势的影响,建立稳定、自主可控的研发设计流程与国内供应链体系在现阶段及未来的时期都更为关键。由于美芯晟采用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典型的Fabless经营模式,供应链成为其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美芯晟分别与晶圆、MOS、封测供应商龙头企业达成共识、深化合作,完善供应链布局及深化,为长远发展建立稳固保障。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各主要上游供应商产能有所盈余,美芯晟抓住时机推进供应链优化,一是提前备货,建立原材料成本优势;二是加强工艺升级。同时,美芯晟积极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效可靠、互利共赢的供应体系,拓展了新的晶圆供应商中芯国际。此外,美芯晟与晶圆及MOS供应商燕东微、MOS供应商立昂微达成战略合作,并深化与封测服务供应商天水华天的合作关系。
总体而言,美芯晟产品种类丰富、质量可靠、性能优异,同时美芯晟供应链优化初具成效,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五、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比17.10%,持续创新构筑核心技术壁垒
自创立以来,美芯晟注重集成电路研发升级,逐渐发展成为模拟设计与数模混合芯片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研发投入方面,美芯晟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近年来逐步加大研发投入,以保证不断创新的技术能力。
据招股书,2020-2022年,美芯晟研发投入分别为3,681.51万元、6,198.22万元、6,572.76万元,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17.10%。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美芯晟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研发和技术创新团队的能力视为其核心资源,在核心技术人员程宝洪、刘柳胜、郭越勇的带领下,构建了一支卓越的研发团队。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芯晟共有研发人员114人,占其员工总数量的57.29%,其中有39名研发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占研发人员数量的34.21%。
围绕高电压、大电流、高功率模拟电源管理和数字电路设计等技术领域,美芯晟通过技术创新,已在无线充电芯片、LED照明驱动芯片等领域形成了上百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独特的高压集成工艺,建立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芯晟拥有的境内授权专利共103项(其中发明专利50项),拥有的境外授权专利共3项,全部为发明专利。
在无线充电芯片领域,美芯晟创造性地推出了高功率RX+2:1电荷泵双芯片架构,将无线充电芯片的输出电压降到一半后输出给电源管理芯片,提升了无线充电的系统功率、效率及可靠性。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稳定可靠的高效桥式整流器技术、可靠的过压保护技术、数字化ASK/FSK解调技术、高精度低压差Power LDO及正/反向电流检测技术、半桥启动电路技术、Q值检测技术等核心技术。
在LED照明驱动芯片领域,美芯晟创造性地推出了高PF单级恒流架构,改变了此前需要采用两级架构分别来实现高功率因数和恒流的方案。
在BCD高压集成工艺开发方面,美芯晟建立了自有工艺研发团队,具有自主研发工艺及开发特殊器件的能力,不再单纯依赖晶圆代工厂提供的标准工艺。美芯晟自主研发的700V-BCD高压集成工艺和100V-BCD器件工艺能够促进芯片生产成本的优化以及供应链整合,大幅提升美芯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芯晟核心技术全部围绕其产品开展,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比均超九成,实现了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据招股书,2020-2022年,美芯晟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分别为1.49亿元、3.52亿元、4.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66%、94.74%、94.09%。
凭借不俗的技术创新能力,美芯晟得到了监管部门及业内的广泛认可。美芯晟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资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资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北京市高精尖工业设计中心多项资质及荣誉奖项,并被权威媒体《电子工程专辑》(EE Times)评选为国内前十的电源/功率器件芯片设计公司。美芯晟自主研发的无线充电芯片产品进入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并获得“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等多项荣誉奖励。
未来,美芯晟将凭借不俗的技术水平、前瞻的产品定义优势、强大的产品平台化优势、优质的品牌客户优势和灵活的服务响应优势,深化与终端品牌客户的合作关系,在应用终端构成覆盖通信终端、消费类电子、照明应用、智能家居、家电产品、汽车电子,并辐射汽车制造、工业控制等领域的战略布局。
赞(1) | 评论 2023-05-19 13:17 来自网站 举报
-
斯瑞新材:两大核心业务持续放量 2022年新增发明专利71项《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铜合金是历史上应用最早和最主要的合金之一,各种各样的铜合金存在于无数的应用当中。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瑞新材”)专注于高性能合金新材料及相关零组件的研发和制造,以...斯瑞新材:两大核心业务持续放量 2022年新增发明专利71项
《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铜合金是历史上应用最早和最主要的合金之一,各种各样的铜合金存在于无数的应用当中。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瑞新材”)专注于高性能合金新材料及相关零组件的研发和制造,以轨道交通、电力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影像等高端应用领域为目标市场,向客户提供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高性能金属铬粉、CT和DR球管零组件等产品的关键基础材料和零组件。
近年来,斯瑞新材营收净利润稳步增长,经营稳健。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斯瑞新材始终聚焦战略性、创新性高性能金属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在多个领域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凭借技术领先优势,斯瑞新材的产品性能不断提升,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随着下游需求增长叠加产能提升,斯瑞新材核心业务有望稳步增长,多个新业务有望放量,未来业绩可期。
一、下游产业高景气度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作为一家新材料研发制造企业,斯瑞新材的主要产品是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高性能金属铬粉、CT和DR球管零组件、新一代铜铁合金材料、光模块芯片基座、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等,产品主要服务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力电子、医疗影像等领域。
在轨道交通领域,近年来国内轨道交通迅速发展,高铁营业里程及轨道交通营业里程均逐年上涨。
据交通部数据,2018-2022年,全国高铁营业里程分别为2.9万公里、3.5万公里、3.8 万公里、4.0万公里、4.2万公里;全国轨道交通营业里程分别为5,295公里、6,172公里、7,355 公里、8,736公里、9,584公里。
随着营业里程的增加,国内轨道交通配属车辆数亦逐年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国内轨道交通配属车辆数分别为2.81万辆、3.40万辆、4.10万辆、4.94 万辆、5.73万辆。
在航空航天领域,斯瑞新材的耐高温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品之一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一个重要装置,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同时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可用于航空航天连接器生产。
2022年,全球共执行了186次火箭发射,将2,497个卫星和24名航天员送入轨道,该行业正处于蓬勃快速发展期,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案例的陆续落地,商业航天市场对运载火箭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
在电力电子领域,国内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额逐年增加;新能源发电扩张与电力需求地理错配,带来电网建设高投资额。由此,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需求增长。
据中电联及国家能源局数据,2018-2022年,国内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额分别为2,787亿元、3,283亿元、5,292亿元、5,870亿元、7,208亿元。2022年,国内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额5,012亿元,同比增长2.0%。
在医疗影像领域,CT和DR球管零组件是医疗影像设备中的重要零部件。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人数增加,导致社会对CT检查的临床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国内持续新建医院和独立影像中心,以及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国内医疗系统对DR的需求继续攀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8-2022年,国内CT设备销售量分别为3,511台、3,825台、6,610台、6,889台、7,819台。
截至2019年国内DR设备保有量超过8万台。国内DR设备2019年销售量1.35万台,预计2024年将达2.33万台。同时,国内DR制造企业的实力不断加强,产品不断出口海外,东南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市场空间广阔。
除上述应用领域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将带动高端连接器市场需求的增长。而斯瑞新材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主要用于高端连接器行业。
据GGII数据,2018-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92.4万辆、220.7万辆、324.0万辆、650.0万辆、1,029.6万辆。据Clean Technica数据,2020-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4%、9%、14%。
另据中汽协数据,2018-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25.6万辆、120.6万辆、136.7万辆、352.1万辆、688.7万辆,其中,2020-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5.4%、19.1%、25.6%。2023年1-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22.2万辆,同比增长42.8%,市场占有率达到27%。
综上,斯瑞新材的下游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力电子、医疗影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处于高景气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2023年Q1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61.31%,客户资源优质不断拓展新市场
受益于下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斯瑞新材的业绩保持上涨趋势,经营稳健。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2年,斯瑞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1亿元、9.68亿元、9.9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8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10.53万元、6,336.22万元、7,801.49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36%。
到2023年第一季度,斯瑞新材实现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5.15%;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下滑30.75%;扣非归母净利润0.19亿元,同比增长61.31%。
其中,斯瑞新材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收到的政府补助减少所致,扣非净利润高增的原因有:各业务板块业务增长,且毛利较高的外销业务占比增加;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高毛利的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品销量大幅增加;债务融资减少引起融资费用减少,欧元汇率有所上升引起汇兑损失减少。
经过多年的积累,斯瑞新材已搭建起覆盖国内外各类客户的销售和技术支持体系。斯瑞新材设立了7个事业部及相应的技术支持部门,对市场推广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技术支持和组织管理。
从销售模式看,斯瑞新材围绕标杆客户开展销售活动,并通过标杆客户引领、带动、辐射全行业。
在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方面,斯瑞新材聚焦行业内的标杆客户,现已实现了对GE-WAB集团、Alstom集团、中国中车等国内外主要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的批量供应。同时,下游客户如晋西工业集团、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金田铜业等对斯瑞新材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2022年,斯瑞新材围绕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品,加快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铜铬锆和铜锆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接插件、真空气雾化高性能铜合金粉末应用于航天3D打印关键零件的产业化进程。
在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方面,斯瑞新材客户覆盖Siemens集团、ABB集团、伊顿集团、施耐德集团等全球知名的电气设备制造商和西电集团、旭光电子等国内主要电气设备制造商。
2022年,斯瑞新材围绕中高压电接触材料,拓展72.5kV、126kV、252kV真空开关领域。发挥铜钨合金低膨胀高导热的优异特性,拓展光通讯芯片热管理材料及制品市场,批量供应Finisar、天孚通信等产业链下游标杆客户。
在高性能金属铬粉方面,斯瑞新材已积累了德国GfE、德国西门子、西部超导等知名客户资源。
在CT和DR球管零组件方面,斯瑞新材已实现对该领域全球主要厂商之西门子的稳定批量供货,并积累了上海联影、昆山医源(原昆山国力子公司)、无锡麦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所、珠海瑞能等国产整机设备及球管厂商。
2022年,斯瑞新材围绕CT和DR球管零组件,深度耕耘国内市场,确保CT设备关键零组件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同时,加快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标杆客户业务的布局和拓展。
从客户结构看,斯瑞新材的客户结构以国内外大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对供应商都有严格的准入程序和较长的验证时间。斯瑞新材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取得客户的认同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优秀供应商。
简言之,斯瑞新材营业收入、净利润逐年上涨,经营稳健。同时,斯瑞新材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围绕标杆客户开展销售活动,特别是世界五百强客户,继而辐射到全行业,不断拓展新市场。
三、两大核心业务稳步发展,高性能金属铬粉及医疗影像零组件业务放量
自1995年成立以来,斯瑞新材以铜基特种材料制备技术为核心,从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业务起步,着力开展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的技术应用,产品线不断拓宽。
其中,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和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为斯瑞新材的两大核心业务。同时,斯瑞新材培育了高性能金属铬粉、CT和DR球管零组件等新兴业务。
高强高导铜合金是一种技术含量高、应用领域广、处于国际科技前沿的特种铜合金材材料。斯瑞新材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主要包括牵引电机转子用端环和导条产品以及铸锭等材料。
当前,国内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斯瑞新材研发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处于替代进口的阶段,已经成为全球该细分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处于头部地位。
据招股书及年报数据,2020-2022年,斯瑞新材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收入分别为2.73 亿元、4.83亿元、4.4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98%、54.66%、47.70%。其中,2022年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收入下降主要受下游消费电子行业市场需求下滑影响。
中高压电接触材料是电气开关设备的关键材料,承担电路开断和耐压的作用,其性能决定了电气开关的开断能力和接触可靠性。
目前,铜基材料是中高压电气开关的主流电接触材料,主要包括铜铬材料和铜钨材料。斯瑞新材中高压电接触材料解决了国家电网建设触头材料依赖进口问题,并且返销全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2019 年斯瑞新材的铜铬触头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排名第一。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证书》,斯瑞新材的“铜铬电触头”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19年-2023年)认定。
2020-2022年,斯瑞新材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收入分别为2.03亿元、2.32亿元、2.6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44%、26.19%、28.17%。
高纯低氧低氮低酸不溶物铬粉、真空级脱气铬粉及球形铬粉是一类具有高性能的金属粉末,制备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斯瑞新材的高性能金属铬粉产品系列包括高纯低气铬粉、真空级高纯铬、球形铬粉、片层状铬粉和超细铬粉等,是国内首家成功应用低温液氮技术,批量制造并向全球批量供应高性能金属铬粉的企业。
2020-2021年,斯瑞新材高性能金属铬粉销量分别为292.35吨、395.61吨、555.25吨;销售收入分别为2,207.19万元、3,165.56万元、4,779.97万元,2021-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43.42%、51.00%。
CT和DR球管是医疗影像设备中的X射线发射源,直接影响成像质量和使用寿命。CT和DR球管零组件包括管壳组件、转子组件、轴承套、阴极零件等。
作为国内少数能够提供CT球管和DR球管零组件的企业,斯瑞新材已经实现稳定批量出口,且成为国内CT球管和DR球管零组件的国内主要供应商。同时,斯瑞新材利用核心技术,将业务拓展到核磁共振、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半导体设备等新应用领域。
2020-2021年,斯瑞新材CT和DR球管零组件销量分别为7.76吨、13.30吨、21.48吨;销售收入分别为1,508.91万元、2,641.33万元、3,989.01万元,2021-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75.05%、51.02%。
可见,斯瑞新材两大核心业务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和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保持稳步发展趋势,同时高性能金属铬粉及CT和DR球管业务放量,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四、重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新增发明专利71项
自成立以来,斯瑞新材始终聚焦战略性、创新性高性能金属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加大研发投入以满足技术开发、产品持续创新的需求。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斯瑞新材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227.83万元、4,071.42万元、5161.29万元,1,210.80万元,2021-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分别同比增长82.75%、26.77%、204.48%。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斯瑞新材建立了由王文斌先生等9位核心技术人员为首的研发团队。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斯瑞新材研发团队拥有研发人员79名,占员工总数的6.70%。
同时,斯瑞新材注重技术创新的开放性,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成为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斯瑞新材牵头组建的陕西省先进铜合金创新中心,整合区域研发资源,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
经历多年的研发积累,斯瑞新材围绕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高性能金属铬粉、CT和DR球管零组件、新一代铜铁合金材料、光模块芯片基座材料、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等细分领域形成和储备了一系列先进的核心技术。
2022年,斯瑞新材取得丰硕研发成果,新增发明专利71项。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斯瑞新材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18项。
在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领域,铁路网线用铜镍硅线材产品开发成功,高端电阻材料用高纯度铜锰镍合金坯料上引铸造技术试验成功。
在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领域,斯瑞新材完成高抗熔焊性电弧熔炼触头CuCr(25-50)技术优化,从而电弧熔炼工艺触头性能优势更加突出;成功开发高电压等级(126、252kV)触头材料并提供样品;实现50公斤真空自耗工艺试验,原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电子束3D打印铜铬触头完成样品试制,持续降低3D打印工艺成本;实现新能源继电器用CuTe合金粉末制造工艺验证;开发不同客户AgWC触头应用。
在高性能金属铬领域,斯瑞新材针对高温合金、靶材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基于不同金属铬原材料开发高纯铬产品,利用高真空低温脱气工艺,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CT和DR球管零组件领域,斯瑞新材对于批量产品—3MHU系列的CT球管用管壳组件和小批量产品—高热容量5MHU CT球管用转子组件进行了工艺优化;成功开发半导体设备用冷却系统,部分产品已完成客户的工艺验证,进行小批量供货。
在新一代铜铁合金材料领域,斯瑞新材通过真空感应熔炼+真空自耗电弧熔炼两联熔炼工艺,实现了大尺寸、高性能的CuFe45-60合金坯料的制备,制备的烙铁头用杆料样品客户验证;非真空下引连铸CuFe5扁锭,制备出630mm宽幅,0.08mm厚度的带材,已提供客户验证。
在光模块芯片基座材料领域,斯瑞新材研发3DP打印钨坯+真空渗铜工艺取得突破进展,强度稳定在8MPa以上,满足大型异型结构件及小型件多层打印的强度要求;打印坯密度差异在5%以内,满足铜钨产品的密度稳定性要求。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领域,斯瑞新材围绕国家航天重大工程预研型号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通过核心技术延伸解决关键铜合金材料“纯化”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铜铬铌新型耐高温铜合金经过与下游客户联合验证,性能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家航天重大工程下一代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关键材料和关键制造技术的自主可控。
上述2022年新取得的研发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斯瑞新材的技术领先优势。
荣誉方面,斯瑞新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奖项。
总的来说,斯瑞新材重视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2022年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其技术领先优势。
五、募投项目有序推进,全面扩产满足各细分领域市场需求
在下游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斯瑞新材全面推进募投项目建设和投产,确保按期达到预期目标。
2019年7月,斯瑞新材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新区新兴产业园设立全资子公司斯瑞扶风。斯瑞新材以斯瑞扶风为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年产4万吨铜铁和铬锆铜系列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一期)”,一期建设2万吨产能,包括1.43万吨铬锆铜和0.57万吨铜铁合金材料。
围绕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斯瑞新材募投项目安排1.43万吨材料、制品、粉末等产品。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民用核聚变研究装置等领域开始应用,耐高温铜合金粉末开发及增材制造应用正在稳步推进。
新一代铜铁材料主要围绕大尺寸OLED背板、大功率线路板焊接用烙铁头、电磁阻尼用磁电功能材料进行研发和市场开发。募投项目安排5,700吨材料、制品和粉末,目前各类产品正在国内外客户工厂进行批产验证。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募投资金累计投入进度91.93%,募投项目基础设施建成全部完成,部分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并进行试生产,整体生产设备陆续投资到位,产能逐步释放。
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2022年,斯瑞新材顺利完成生产场地扩建,生产设备投资到位,中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月度产能超过100万片。
基于中高压电接触材料、高端高温合金、高端靶材、表面喷涂等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斯瑞新材在斯瑞扶风新建高性能铬粉生产线投产。斯瑞新材新建用于3D打印行业高性能铜合金粉末研发中试线,具备年产60吨各类高性能铜合金粉末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面对CT和DR球管零组件的快速增长,按照斯瑞新材产能两年倍增计划,万级超净间建设、大型高温真空钎焊炉和高精密加工设备等投入生产,实现年产6,000-8,000套CT和DR球管零组件的制造能力。
2022年,斯瑞新材根据全球市场CT和DR球管产业发展并基于工信部生产示范应用平台,完成年产2-3万套CT和DR球管零组件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规划论证,2023年正式启动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
2022年,斯瑞新材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产品进入量产阶段。斯瑞新材已启动年产1,000套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材料、零件、组件的产业规划并分阶段实施,2023年底预计实现100套材料、零件和组件的制造能力。
2022年,斯瑞新材成功进入光模块领域,并通过多家客户的应用验证,已开始实现批量稳定的供货,2023年,斯瑞新材将继续打造年产200万件的制造能力,支持光通信行业向400G、800G、1.6T快速发展。
为满足各个细分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斯瑞新材全面扩产,为其未来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斯瑞新材将继续专注于高性能合金新材料及相关零组件的研发和制造,在开拓新应用领域的同时,全面推进募投项目建设和投产。随着下游需求增长叠加产能提升,斯瑞新材核心业务有望稳步增长,多个新业务有望放量。
赞 | 评论 2023-05-18 10:04 来自网站 举报
-
航天环宇:国内航空航天产业市场空间广阔 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国内军机的升级换代、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持续推进为航空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国内在轨卫星数量不足美国的六分之一,为了实现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协调匹配,...航天环宇:国内航空航天产业市场空间广阔 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
《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国内军机的升级换代、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持续推进为航空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国内在轨卫星数量不足美国的六分之一,为了实现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协调匹配,国内航天产业存在不俗的提升空间。
作为一家致力于服务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环宇”)专注宇航产品、航空航天工艺装备、航空产品、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等的研发制造。
在业绩上,航天环宇营收净利润呈上涨趋势,毛利率及加权平均ROE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深耕航空航天领域多年,航天环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掌握了11项核心技术,其中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设计、制造、检测的综合配套能力的民营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商。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优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航天环宇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
一、国内航空航天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拉动国内细分行业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一直是国内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当前航空航天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政策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为行业发展建立了优良的政策环境。
技术方面,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内航空航天产业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需求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市场方面,军机的升级换代、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持续推进为航空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国内卫星、深空探测器、卫星通信等航天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在军用航空领域,近年来国内空军建设成果显著。
运-20、歼-20、歼-16、歼-15、歼-11B、歼-10B/C、轰-6K、空警500等一大批新型战机相继列装部队;彩虹-6、翼龙-2、攻击-11、无侦-7、无侦-8等新型无人机相继推出;涡扇-10、涡轴-10、涡扇-18等多型航空发动机开启国产替代。
同时,国内空军装备进入快速批产放量的阶段,在装备建设总体形态上,淘汰一代装备、压减二代装备、批量列装三代以上装备,基本建成以三代为主体、四代为骨干的装备体系,军用航空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代。
从数量和结构上来看,国内空军力量距离美国仍有较大差距。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22》数据,2021年国内现役军机数量排名世界第三,但仅为美国现役军机数量的24.8%;同时国内战斗机与美国存在明显的代际差距,新一代战斗机虽然已经开始列装,但交付数量仍然相对有限。
面对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国内军用航空装备升级换代有望加速。
在民用航空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民航事业迅速发展。据《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及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上发布的数据,2018-2021年及2023年1月,国内民用在册运输飞机分别为3,639架、3,818架、3,903架、4,054架、4,165架;民用在册通用飞机分别为2,495架、2,707架、2,892架、3,018架、3,177架。
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报告,预计从2021-2025年商用航空市场将进入恢复期的快速增长阶段,预计2021-2040年间,国内需要补充民用客机7,646架;预计未来二十年,国内市场通用航空器需求量将超过4万架。
据中国商飞数据,2022年12月,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交付首家用户东方航空公司,迈出市场运营“第一步”。截至2022年底,C919累计获得32家客户1,035架订单。同时,ARJ21新支线飞机于2022年12月交付首家海外客户印尼翎亚航空。截至2022年底,ARJ21共获25家客户690架订单,实现累计百架交付。
在航天领域,据UCS卫星数据库2022年5月1日的更新数据,目前国内在轨卫星数量为541个,占所有在轨卫星的9.90%,为世界第二大在轨有效卫星的拥有国;而美国在轨卫星数量为3,433个,是国内的6.35倍。为了实现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协调匹配,未来国内航天产业仍存在不俗的提升空间。
国内航空行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对航天环宇所处的航空航天零部件行业、航空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航空航天工装行业、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拉动作用。
二、营收净利呈上涨趋势,毛利率及ROE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受益于国内航天航空产业不断发展的持续拉动,航天环宇获得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发展机遇,经营业绩呈上涨趋势。
据招股书,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6亿元、3.06亿元、4.0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95%,净利润分别为0.89亿元、0.85亿元、1.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83%。
与此同时,航天环宇的毛利率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
据招股书,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毛利率分别为69.92%、63.28%、59.91%。
同期,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航天环宇同行业可比公司成都爱乐达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乐达”)、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角防务”)、广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航空”)、北京新兴东方航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装备”)、江苏迈信林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信林”)的毛利率均值分别为54.91%、45.84%、43.03%。
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17.44%、14.85%、18.81%。
同期,航天环宇同行业可比公司爱乐达、三角防务、广联航空、新兴装备、迈信林的加权平均ROE均值分别为11.84%、10.18%、9.13%。
可见,近年来航天环宇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呈上涨趋势,业绩向好。同时,航天环宇的毛利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
三、产业链延伸构筑联动产品链优势,四大业务板块收入均呈上涨态势
目前,航天环宇的主营业务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宇航产品、航空航天工艺装备、航空产品和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主要为航空航天领域科研院所和总体单位的科研生产任务提供技术方案解决和产品制造的配套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环宇现有四个业务板块既是自成体系,可以独立向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又是自成上下游关系、相互配套,可以向客户提供多需求的综合性科研配套。由此,航天环宇形成了充分联动的高效内部产业链。
具体而言,航天环宇主营业务初始以宇航产品(含星载天线、机构、结构)研制为主,形成了不俗的星载有效载荷单机产品的实现能力。由于大多宇航产品采取高性能的复材结构,需要设计并制造为其实现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装备,航天环宇于2010年形成了先进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装备的设计及制造能力。随着工艺装备业务的拓展,航天环宇积累了丰富的航空领域客户资源,于2017年进入航空复合材料产业领域。基于在星载微波通信产品天线、馈源及其结构的研制上积累的丰富经验,航天环宇逐渐形成伺服系统的研制能力,于2015年开始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的能力建设。
近年来,航天环宇四大业务板块均呈上涨趋势,其中宇航产品和航空航天工艺装备的销售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航天环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航空产品和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
宇航产品板块,航天环宇具备了星载机械可运动天线、固定反射面天线、单元天线、螺旋天线、喇叭天线、微带天线、波导缝隙阵天线、相控阵天线、滤波器、旋转关节、双工器及多工器等各类星载天线及微波无源类产品的研制能力,产品由星载卫星天线产品扩展到星载结构及机构、星体结构、太阳翼、惯性器件等领域,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宇航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23亿元、1.01亿元、1.4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40%、46.57%、36.05%。
在航空航天工艺装备板块,2017年至今,航天环宇通过承担CR929前机身壁板、中机身壁板复材成型生产线、ARJ21整机喷涂生产线、C919翼自动铆接装备型架、各型军机机翼、机身、大型雷达罩、航天高精度复材反射面成型工装、多型号航空发动机叶片工装等产品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的航空航天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全面进入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工艺装备领域。
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航空航天工艺装备销售收入分别为0.96亿元、1.07亿元、1.1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6.23%、35.20%、29.57%,整体相对稳定。
在航空产品板块,航天环宇先后开展了飞机、无人机多型号的雷达天线罩、前缘整流罩、机翼以及壁板、进气道、航空发动机短舱风扇罩、叶栅、航空发动机叶片等产品研制,为多个型号提供配套和服务。
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航空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961.80万元、3,506.66万元、6,793.1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43%、11.49%、17.03%。
在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板块,2019年至今,航天环宇形成了卫星通信、航天及武器装备测控、航空航天特种装备等多个产品方向。同时,航天环宇依托卫星通信产品的设计与产业化能力,拓展了以紧缩场测试系统为主要产品的特种装备产品线。
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业务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579.24万元、6,197.16万元、6,920.9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77%、20.30%、17.35%。
简而言之,航天环宇的四大业务板块既自成体系,又自成上下游关系、相互配套,构筑了产品链优势,可向客户提供多需求的综合性科研配套。同时,航天环宇的四大业务板块收入均呈上涨态势,其中航空产品和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业绩增长新动力。
四、产品质量优异资质认证齐全,优质客户青睐在手订单充裕
在航空航天领域,质量是不容忽视的,也许一个环节的疏漏就会影响到产品链的质量,造成巨大的损失。航天环宇的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其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航空航天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尤其严格。
一直以来,航天环宇十分重视对生产过程的规范和产品质量的控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贯穿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等过程中。通过标准化操作、规范业务处理流程,保证每项业务和制造流程的每个环节均处于可控状态,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和顾客要求。
目前,航天环宇已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2015+AS9100D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与此同时,在民用航空航天领域,出于产品质量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要求的考虑,企业必须取得相应资质和认证方可进入客户的合格供方目录。在军用航空航天领域,企业首先需取得保密资格证书、武器装备承制资格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备案等资质证书,随后还需通过客户审核后方可进入客户的合格供方目录。目前,航天环宇已全部取得以上资质。
经过多年的发展,航天环宇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优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已成为航天科技、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电科、中国商飞等大型央企下属科研院所和总体单位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同时,航天环宇多次获得客户授予的“优秀供方”等荣誉称号以及以感谢信形式对航天环宇科研生产贡献的肯定。
凭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航天环宇与行业内主要客户之间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为其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2022年,航天环宇前五大客户分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保持相对稳定。
其中,航天环宇与中国商飞的全资子公司上飞公司合资成立了湖南飞宇,主要经营民用航空工艺装备。航天环宇与上飞公司的合作具有排他性,即双方不得再与其他主体成立同业合资公司。该项合作加深了航天环宇与中国商飞的合作关系。
综上,航天环宇重视产品质量管控,已取得齐全的航空航天领域相关资质认证。同时,航天环宇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在手订单充裕。
五、研发投入占比高于行业均值,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航天环宇历来十分重视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工作,将航空航天配套供应产品的研发及技术升级作为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不断加大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投入力度。
研发投入方面,近年来航天环宇的研发投入逐年上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于行业均值。
2020-2022年,航天环宇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064.96万元、4,214.31万元、4,515.3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54%、13.78%、11.25%。
同期,航天环宇同行业可比公司爱乐达、三角防务、广联航空、新兴装备、迈信林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值分别为6.16%、7.81%、7.14%。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航天环宇已经拥有了高水平、专业化、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研发团队。同时,航天环宇的核心技术人员均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研发生产及管理经验。
在研发平台方面,航天环宇拥有湖南省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智能化工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经过多年积累,航天环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具备了涵盖从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工艺设计、精密制造、装配集成到调试测试全过程的研制生产能力,拥有11项核心技术,其中多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宇航产品领域,航天环宇完成了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高分遥感、低轨互联网卫星等航天器型号相关任务的配套,实现了该细分领域的自主可控,形成的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航空航天工艺装备领域,航天环宇完成了ARJ21、C919、CR929等商用飞机以及军机、无人机、靶机的机身、机翼、发动机叶片、平尾、垂尾等工艺装备的研制交付,完成了卫星天线反射器、火箭整流罩等航天器的工艺装备的研制交付,实现了部分关键工艺装备的进口替代,形成的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航空产品领域,航天环宇承担复合材料结构件、复合材料功能件、金属零部件的研制任务,成功研制了多型号的复合材料零部件并实现批产列装。
在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领域,航天环宇在轻量化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自动折展反射面结构与控制、高性能馈电部件研制、高精度跟踪控制技术、大尺寸高精度反射面研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性成果,走在了行业前列。
2020-2022年,航天环宇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分别为2.50亿元、2.91亿元、3.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57%、95.31%、95.67%。
凭借持续研发、生产实践沉淀的技术优势,航天环宇近年来承担了多项科研及产业化项目,包括省级及以上科技及产业化计划项目10项,其中,湖南省“5个100工程”重大项目3项;此外航天环宇还为载人航天、探月、高分、北斗、大飞机等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提供配套产品支持。
荣誉方面,航天环宇荣获两次探月工程突出贡献单位、于2020年获得“北斗载荷”优秀协作单位、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未来,航天环宇将针对国家对航空航天发展的需求、高端产品自主可控的方针,立足自身多年来的积淀,瞄准国内航空航天市场,将企业打造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高难度产品供应商。
赞(1) | 评论 2023-05-17 10:43 来自网站 举报
-
宇邦新材:紧跟能源转型新趋向 前瞻探索技术迭代巩固领跑者地位《金基研》一鹤/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2023年3月份,国内光伏行业11家企业相继发布了募资或拟募资公告,金额约为338亿元,不间断的融资、扩产正在成为光伏企业壮大自身发展的首选方案。作为光伏焊带行业“龙头”,苏州宇邦...宇邦新材:紧跟能源转型新趋向 前瞻探索技术迭代巩固领跑者地位
《金基研》一鹤/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2023年3月份,国内光伏行业11家企业相继发布了募资或拟募资公告,金额约为338亿元,不间断的融资、扩产正在成为光伏企业壮大自身发展的首选方案。作为光伏焊带行业“龙头”,苏州宇邦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邦新材”)的扩产新动向,值得关注。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扩大,能源转型“呼声”日益高涨。受益于国内积极的政策环境,国内光伏新增装机、累计装机在全球遥遥领先。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压缩,国内光伏组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出口性价比优势明显。在此背景下,处于光伏组件上游的宇邦新材业绩表现亮眼,营收、归母净利润稳定增长,市占率更是居同行首位。上市以来,其资产结构逐步优化,成本费用管控能力优势逐渐凸显。不仅如此,宇邦新材具备前瞻性研发能力,近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为顺应下游龙头企业新一轮扩产需求,宇邦新材发行债券募资加大产能布局,以维持光伏焊带细分领域“领跑者”地位。
一、全球能源转型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国内政策利好光伏行业需求端呈现高景气
随着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环保政策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全球范围内,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和经济体都陆续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或碳减排承诺。
其中,国内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成员国已同意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升至55%。
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高速发展,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太阳能相比传统能源具有安全可靠、无污染、不受地域限制、能源质量高、项目建设周期短的特点,鉴于其种种优势,叠加各国减排环保政策因素,光伏发电正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之后,国内还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及行政法规、产业政策以促进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做好增量,把风、光、水、核等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好,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
2022年3月3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发布《“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建设滇中清洁能源创新高地。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支撑云南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2022年5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太阳能与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壮大光伏电力生产型消费者群体。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鼓励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等安装光伏或太阳能利用设施。
2022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重点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行动,在新建厂房和公共建筑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规范有序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光伏新村。
2023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就全年能源工作部署以及发展目标给出指导意见,指出全年风电、光伏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巩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积极推动生产生活用能低碳化清洁化,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巩固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强劲势头。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达1,046.61GW。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30GW,同比增长35.3%。国内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2021年全球前十大国家光伏新增装机量为133.3GW,占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量的79.44%。其中,国内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为54.9GW,占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的32.72%,仍然保持全球最大光伏应用市场地位;美国以全年27.3GW的新增装机量占据全球第二大市场份额,市场占比为16.27%;印度以14.2GW新增装机量位列全球第三,占比8.46%。
此外,日本、澳大利亚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位列全球第四、第五,占比分别为3.81%、3.58%。
据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11-2022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5GW、6.5GW、17.48GW、28.95GW、43.18GW、77.42GW、130.25GW、174.51GW、204.18GW、253.43GW、306.56GW、392.61GW,占电源装机总容量的比例分别为0.24%、0.57%、1.39%、2.1%、2.8%、4.69%、7.33%、9.18%、10.18%、11.52%、12.9%、15.31%。
可见,近十年来,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全部电源装机总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8.36%。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光伏产业链或将迎来规模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国内光伏行业迈入平价上网时代,光伏组件出口性价比优势凸显
光伏焊带是光伏组件导电的关键部件,光伏焊带行业整体需求量除了受光伏新增装机量影响,还取决于组件产量。
受益于全球市场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推动,全球光伏组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和产量分别达465.2GW、220.8GW,同比增长45.4%、34.9%。国内光伏组件环节产业规模也快速增长,国内光伏组件产能、产量分别达到350GW和182GW,同比分别增长59.1%和46.1%,产业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了光伏焊带市场的快速增长。
从发电价格来看,2013年,全球光伏发电项目最低中标电价为8.3美分/kwh。据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全球光伏发电最低中标电价已下降至1.04美分/kwh,比2013年最低中标电价下降87.47%,光伏发电已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
同样地,国内光伏发电行业已迈入“平价时代”。国内光伏发电已摆脱补贴依赖,光伏行业的增长逐渐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并且随着光伏发电的技术水平提升,发电成本持续下降。
在平价上网倒逼成本压缩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降低,不断退出市场,进一步推高了市场集中度。2021年,国内前十大组件企业产量达到162.95GW,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89.63%。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光伏组件产品性价比明显优于海外光伏组件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口碑。欧美及日韩市场对国内光伏组件的需求量逐步上升,且非洲、南美等新型光伏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导致其对组件的需求亦同步上升。
出口方面,据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11-2022年,国内光伏组件出口量分别为15GW、16GW、15GW、23GW、25GW、22GW、30GW、38GW、66.6GW、78.8GW、98.5GW、153.6GW,2012-2022年,出口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67%、-6.25%、53.33%、8.7%、-12%、36.36%、26.67%、75.26%、18.32%、25%、55.8%。
简言之,受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需求及组件产能需求的影响,未来光伏焊带的市场需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三、营收大幅上涨光伏焊带市占率居同行首位,分红预案彰显投资价值
作为光伏焊带行业的一员,宇邦新材在光伏行业大趋势和“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中,也贡献着“宇邦力量”。
据宇邦新材签署日为2022年6月1日的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招股书”)、2022年年报,2018-2022年,宇邦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5.53亿元、6.02亿元、8.19亿元、12.39亿元、20.11亿元。2019-2022年,其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82%、35.95%、51.37%、62.29%。
同期,宇邦新材净利润分别为3,325.69万元、4,903.11万元、7,904.8万元、7,728.15万元、10,042.47万元。2019-2022年,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7.43%、61.22%、-2.23%、29.95%。
2023年4月25日,宇邦新材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其一季度业绩依旧亮眼。
据宇邦新材2023年一季度报、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Q1-2023Q1,宇邦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7亿元、4.67亿元、5.54亿元。2022Q1-2023Q1,其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8.63%、18.7%。
同期,宇邦新材净利润分别为2,445.65万元、2,012.74万元、3,612.69万元。2022Q1-2023Q1,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7%、79.49%。
值得一提的是,宇邦新材市场占有位居细分领域第一。
2023年4月25日,宇邦新材发布《关于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告》,公告显示,宇邦新材董事会及监事会于2023年4月24日审议通过了《关于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议案》,截至2022年12月31日,合并公司可供股东分配利润为34,833.49万元。宇邦新材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1,872万元(含税),占本年度实现可分配利润的20.71%。
据宇邦新材2023年4月27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宇邦新材向投资者透露,分红将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的2个月内实施。
在光伏行业高景气的背景下,宇邦新材业绩表现亮眼,营收、归母净利润稳步增长,市占率更是居同行首位。从分红预案不难看出,宇邦新材亦重视股东回报。
四、募集资金到账助推资产结构优化,成本管控稳健化
随着宇邦新材2022年6月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到账后,其资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2022年各年末,宇邦新材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3.97%、35.37%、38.39%、45.94%、36.74%;同享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3.63%、58.71%、39.04%、37.28%、54.05%;威腾电气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5.63%、41.55%、46.15%、37.73%、49.41%;帝科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81%、54.51%、48.44%、58.86%、71.82%。
经测算,2018-2022年各年末,上述3家同行业可比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4.69%、51.59%、44.54%、44.62%、58.43%。
不止于此,从期间费用情况看,宇邦新材对于成本费用的管控或同样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2018-2022年,宇邦新材的期间费用率分别为8.24%、6.98%、8%、5.54%、4.64%;同享科技的期间费用率分别为7.16%、7.52%、5.64%、5.63%、5.16%;威腾电气的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6.23%、16.31%、15.86%、12.85%、12.47%;帝科股份的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3.6%、10.11%、6.02%、5.22%、8.2%。
经测算,2018-2022年,上述3家同行业可比公司期间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2.33%、11.31%、9.17%、7.9%、8.61%。
采购成本方面,宇邦新材利用自有资金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以降低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光伏焊带主要原材料为铜、锡合金。2022年10月25日,宇邦新材发布《关于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告》,公告显示,宇邦新材于2022年10月24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次和第三届监事会第八次,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议案》,同意宇邦新材使用自有资金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宇邦新材套期保值期货品种限于在场内市场交易的与其生产经营有直接关系的铜、锡期货品种。
关于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目的,宇邦新材披露,旨在降低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对其生产经营成本的影响,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有效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不进行投机和套利交易,有利于提升自身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增强财务稳健性。
综上,2018-2022年,宇邦新材资产负债率、期间费用率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时,为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宇邦新材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建立起对冲机制,成本管控更加稳健化。
五、前瞻式探索产品技术迭代,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维持“领跑者”地位
光伏焊带技术趋势随光伏电池技术更新而迭代。从光伏焊带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行业内技术方向主要专注于提升焊带的集电、导电性能,以及通过优化焊带的表面结构、外观尺寸等降低焊带电阻率、增加电池片受光总量,以提升光伏组件功率。
近年来,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光伏组件已完成了5BB(主栅)焊带向MBB焊带转变。在不影响电池遮光面积及串联工艺的前提下,多主栅电池片有着更好的应力分布均匀性,使得碎片率更低,同时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与更高的功率。
据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随着主流电池片尺寸增大,5BB已基本不应用在182mm尺寸的电池片中,9BB及以上技术成为新的市场主流,其中9BB技术市场占比约34%,10BB技术市场占比约34.2%,11BB及以上市场占比约31.8%。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11BB及以上的电池片市场占比将接近50%。
除了电池栅线方面的技术更新,焊带也从最初的压延涂锡扁焊带发展到如今的圆形焊带、异形焊带等。
未来,随着TOPCon技术的发展,光伏组件配套的SMBB焊带需求将逐步上升。SMBB焊带可减少电流传输距离,降低栅线遮挡,提高光学利用率,有效降低组件的串联电阻,最大化利用太阳光,同时对电池隐裂、断栅、破裂等的容忍度更高,将会降低组件失效风险,提高组件的可靠性。
而宇邦新材的前瞻性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能力,使其得以保持在光伏焊带细分领域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据宇邦新材招股书、2022年年报及一季度报,2019-2022年及2023年1-3月,宇邦新材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843.11万元、2,565.47万元、3,808.51万元、6,350.99万元、1,617万元。
不难看出,2019-2022年,宇邦新材的研发投入呈稳步上升趋势。
持续的研发投入为机器设备、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22年,宇邦新材高速生产线逐步替代慢速生产线,常规互连焊带生产线逐步改造成MBB/SMBB焊带生产线,成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在降低设备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宇邦新材通过对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的不断探索,掌握了压延退火涂锡收线一体化技术、增强焊料流动性的配方技术和耐腐蚀低温焊料配方技术等核心技术,积累了多项研发成果并应用到多个产品中。
随着PERC电池组件、TOPCon电池组件、HJT电池组件、XBC电池组件等多元化技术路径的发展,宇邦新材研发了适用于不同组件的优质焊带产品,保持技术首发、量产先行、市占领先的优势。
截至2022年年末,宇邦新材拥有授权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同时,宇邦新材是国家标准《光伏涂锡焊带》(GB/T 31985-2015)、行业标准《晶体硅光伏组件用浸锡焊带》(SJ/T 11550-2015)等标准的主要编撰单位之一,并获得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授予的“标准化突出贡献单位”以及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予的“2019年江苏省企业标准‘领跑者’(光伏领域)”的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宇邦新材表示,将继续紧跟光伏下游市场的发展方向,与国内外高校、组件客户等加大在新材料领域的研发与合作,拓展公司经营能力和业务领域,实现光伏焊带与其它新材料领域的综合发展。
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不可忽视。2021-2022年,宇邦新材拥有一支稳定专业且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扩充团队力量。
2022年,宇邦新材研发人员人数同比增长39.29%,研发团队进一步扩大。
截至2022年末,宇邦新材核心技术人员共5人,分别为肖锋、王剑英、张昱、朱骄峰、汪峰,其中,肖锋、王剑英、张昱、朱骄峰均持有宇邦新材股份,更有多名研发、技术人员成为公司首批股权激励对象。
总体可看,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技术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增强对宇邦新材的认同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先进人才将成为宇邦新材在光伏行业继续前行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下游龙头企业启动新一轮扩产,发债募资加大产能布局
光伏行业良好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营业规模不断扩大,宇邦新材现有的生产能力将难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为应对产能瓶颈,宇邦新材拟发行公司债券募资扩产。
需要指出的是,2023年,光伏行业下游龙头企业的一体化产能建设项目纷纷提上日程。
2023年1月1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25GW组件项目在江苏盐城开工建设。1月28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电池三期10GWTOPCon电池项目建成投产;2月7日,福建捷泰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滁州二期8GW N型TOPCon电池片项目首片成功下线。3月22日,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建设鄂尔多斯高新区年产20GW硅片、30GW电池项目,预计投资额128.42亿元。
回看宇邦新材产能情况,2023年4月14日,宇邦新材公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申报稿)》(以下简称“发债募集书”),发债募集书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1-9月,宇邦新材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2.02%、99.47%、85.99%、87.25%,产销率分别为97.91%、96.21%、101.26%、98.88%。
不难看出,宇邦新材产能利用率已趋于饱和状态。
据发债募集书,宇邦新材拟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建设“安徽宇邦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光伏焊带20,000吨生产项目”,实施主体为全资子公司安徽宇邦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该项目拟在项目实施所在当地购置土地并自建厂房,通过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建设高效的光伏焊带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光伏焊带产品20,000吨年产能。
该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宇邦新材SMBB焊带的生产能力的同时,将补充优化宇邦新材产品结构,拓宽其产品盈利点,从而进一步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此次募资扩产,一方面是宇邦新材顺应光伏组件向高性能转变的发展趋势所为,另一方面,则是紧跟下游光伏组件企业新一轮的扩产趋势。行业景气度“可见一斑”。
“连接每缕阳光,共创绿色地球”,是宇邦新材坚守的使命,宇邦新材秉持着专于研发、勇于创新、精于制造、优于服务的经营理念,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宇邦新材深耕光伏涂锡焊带细分领域。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宇邦新材营收、归母净利润涨势明显,加之研发投入力度加大,作为光伏焊带“龙头”企业,或将进一步向市场展现出其核心竞争力。
赞(4) | 评论 2023-05-16 10:38 来自网站 举报
-
【养元饮品: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轻工榜单前十 品牌护城河显效】
专注于功能性饮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养元饮品)一直以来坚持“健康科技、品质先行”的品牌理念,不断推出营养健康、美味可口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作为2023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的入围品牌之一,养元饮品已经成为行业内领先的品牌之一。养... 展开全文赞(2) | 评论 2023-05-13 11:33 来自网站 举报
-
首创证券:依托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业务优势 高质量发展显成效《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证券行业内部竞争进一步激烈,A股市场总市值持续扩大。2022年,国内投资者数量突破2亿户,对比2018年,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增长了88.67%和186.88%。在此...首创证券:依托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业务优势 高质量发展显成效
《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证券行业内部竞争进一步激烈,A股市场总市值持续扩大。2022年,国内投资者数量突破2亿户,对比2018年,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增长了88.67%和186.88%。
在此背景下,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证券”),坚定推进“以资产管理类业务为核心引领,以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业务为两翼支撑,以投资类业务为平衡驱动”这一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加强合规管理和注重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发挥业务优势,强化业务拓展,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首创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58,785.81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350.80万元,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依托差异化发展战略,首创证券在2022年揽获了国内证券行业的奖项数十个,未来,首创证券将继续推进这一发展战略,致力成为一家特色鲜明、受人尊敬的金融服务商。
一、A股市场总市值逐步扩大,行业竞争激烈
证券公司是金融市场的“中介”,能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服务,为资金融通“牵线搭桥”。首先,证券公司联接资本市场与企业,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其保荐业务能够帮助企业上市融资;其次,证券公司联接资本市场与投资者,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并提供融资融券、资产管理等服务。此外,证券行业还是资本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各证券公司业务相似度高且受到严格监管,有较高的进入壁垒。
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且高度依赖传统通道业务,各证券公司的业务品种和目标客户群类似,行业竞争有进一步激烈的趋势。据此,一些证券公司通过发行上市、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自身的业务规模、增强资本实力,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国内证券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2022年这12年内国内证券公司增加了31家。
在证券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总市值也在不断增长。Choice数据显示,2011年末A股市场总市值为24.38万亿元,而到了2022年末,A股市值已经扩大至87.69万亿元,为2011年末的3.6倍。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的统计数据,2015-2022年各年末,国内投资者的数量分别为9,910.53万户、11,811.04万户、13,398.3万户、14,650.44万户、15,975.24万户、17,777.49万户、19,740.85万户、21,213.63万户。2022年末国内投资者的数量为2015年末的2倍以上。
随着A股总市值的增长与投资者群体的扩大,证券公司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越来越重要。对证券公司建立了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如果证券公司不能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和资产结构并使其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标准,将对其业务经营及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近年来各证券公司持续夯实资本实力,行业整体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了持续增强。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国内全部证券公司的总资产为11.06万亿元,净资产为2.79万亿元,净资本为2.09万亿元,分别比2018年增长76.68%、47.62%、33.12%。
在A股总市值扩大、投资者数量增长及证券公司加强风险控制的背景下,国内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也在不断增长。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2021年,国内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从2,772.87亿元和666.2亿元增长到5,024.1亿元和1,911.19亿元,分别增长88.67%和186.88%。2022年,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各证券公司经营业绩在短期内承压,全行业14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49.73亿元,实现净利润1,423.01亿元,为2021年的78.62%和74.46%。
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大、证券行业内部竞争进一步激烈的背景下,首创证券秉持“守正创新、阳光经营、以人为本、共创共赢”的经营理念,稳中求进,坚定推进“以资产管理类业务为核心引领,以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业务为两翼支撑,以投资类业务为平衡驱动”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顺利于2022年12月22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首创证券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58,785.81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350.80万元。
二、差异化发展战略施展作用,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公开信息显示,首创证券系由首创证券有限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而首创证券有限的前身则为首创经纪。首创经纪成立于2000年2月3日,由首创集团、天乐投资、中立投资、中寰联合、净海实业、华东置业6家单位共同出资成立。2020年8月,首创证券有限股东会作出决议,首创证券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公司名称变更为“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首创证券的经营范围为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及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
在首创证券坚定推进“以资产管理类业务为核心引领,以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业务为两翼支撑,以投资类业务为平衡驱动”这一差异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2022年其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20.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52%,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资产管理类业务是首创证券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引领”,包括了资产管理业务、全资子公司私募投资基金业务及参股公司公募基金业务。
Choice数据显示,2019-2022年,首创证券来自资产管理类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299.15万元、41,482.30万元、43,774.05万元、69,836.28万元,营业利润则为15,871.64万元、30,378.10万元、33,390.23万元、60,881.88万元。不难看出,首创证券资产管理类业务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在2019-2022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资产管理业务上,2022年,首创证券坚持以“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为目标,持续增强产品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类型。在发挥固定收益产品优势的基础之上,首创证券还加快了向权益类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的拓展;同时,首创证券还不断夯实投研基础,以强化优质基础资产配置能力和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在产品销售方面,首创证券在2022年进一步加强了与全国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及优秀第三方代销机构的合作,持续完善资管产品的销售体系。在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上,首创证券高度重视合规风控工作,强化业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提高业务合规风控管理水平。
首创证券的私募投资基金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首正德盛开展。2022年,首正德盛继续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不断提升募集资金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公募基金业务方面,首创证券则通过参股中邮创业基金来开展。
首创证券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其有529只资产管理产品尚处于存续期,产品净值规模为1,072.54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23.66%。与此同时,在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方面,首创证券的全资子公司首正德盛2022年末管理的私募投资基金数量为10只,较2021年末增加2只,管理规模为35.50亿元;中邮创业基金在2022年末存续的产品有78只,管理净值规模为639.80亿元。
根据首创证券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其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收能力与管理规模保持同步增长。2022年内,首创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实现收入66,222.73万元,同比增长72.16%。而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证券公司私募资产管理月均规模(20家)》(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首创证券私募资产管理的月均规模(不含专项资产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16位。
上述条件下,在资产管理类业务方面,首创证券在2022年获得了中国证券报“2022年金牛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人”、证券时报“2022中国证券业新锐资管机构君鼎奖”、中国基金报“2022优秀固收类券商资管英华奖”等多个奖项。
三、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积极推进传统经纪业务转型
首创证券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两翼支撑”之一——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包含了证券经纪业务、信用业务和期货业务。而其证券经纪业务则主要包括代理买卖证券、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代销金融产品等。
2022年,首创证券继续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的宗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积极推进传统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此外,首创证券在2022年持续聚焦客户需求,丰富服务内容,从技术架构、交互逻辑、界面设计等方面,加快“番茄财富APP”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迭代升级,全新发布“番茄财富APP”5.0版本。截至2022年末,“番茄财富APP”全年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45%。
除此之外,为满足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首创证券加快了专业投顾队伍的建设,在搭建多元化投顾产品体系的同时打造专业投顾品牌,不断完善金融产品货架,加大优秀公募基金、私募产品的引入。
在信用业务方面,首创证券开展的信用业务主要为融资融券业务及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且其始终坚持将服务客户和风险控制相结合,优化定价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在期货业务方面,首创证券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首创京都期货开展,其期货业务主要包括期货经纪和期货公司资产管理。
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首创证券证券经纪业务新增客户6.04万户,较2021年末增长9.32%,期末客户总数超70万户;全年代理买卖股票基金的交易额为5,725.58亿元,线上业务办理量占比达83.4%,较2021年末提高12.56%。2022年,首创证券荣获中国证券报“金牛成长财富管理团队”奖。
此外,在2022年,首创证券信用业务的融资融券客户数量较2021年增长4.22%,2022年末其融资融券余额为19.50亿元,期末维持担保比例为251.56%。也就是说,在2022年,首创证券的维持担保比例较高,业务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首创证券还进一步提升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风险控制能力,2022年末,其待回购融资余额(不含息)为4.18亿元,期末平均质押率为38.25%。
在期货业务上,2022年首创证券的全资子公司首创京都期货代理买卖成交金额为5,397.95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7.87%;日均客户权益金额为13.74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50.66%。截至2022年末,首创京都期货有7只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存续,产品净值管理规模为5.10亿元。
在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整体上看,Choice数据显示,首创证券的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在2019-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在2022年出现回落。
投资银行类业务是首创证券差异化发展战略“两翼支撑”的另一“翼”,其投资银行类业务主要包括股票保荐及承销、债券发行承销、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2022年内,首创证券投资银行类业务实现收入14,696.87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26%。
具体来看,在股权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方面,首创证券在2022年继续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北交所建设扩容所带来的差异化发展机遇,并且不断推进业务探索的进程、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着力提升服务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能力,加强“投研+投资+投行”业务联动。截至2022年末,首创证券已经累计完成117家公司的推荐挂牌项目,持续督导挂牌公司112家,在其持续督导的企业中,有25家挂牌公司为创新层企业。
在债券承销及资产证券化业务上,2022年首创证券继续加强拓展重点区域债券承销业务的力度,积极开拓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年内担任主承销商完成了40只债券的承销,主承销金额为153.87亿元,在行业中排第38名,较2021年同期提升7名(Wind数据统计排名)。
基于上述情形,2022年内首创证券揽获中国证券报2022年“金牛成长投资银行团队”、中国新三板年度风云榜2022年“优秀服务机构”荣誉,荣获深交所2021年“服务国家战略优秀固定收益业务创新机构”、证券时报“2022中国证券业债券投行君鼎奖”等奖项。
四、补全差异化发展战略,投资类业务作“平衡驱动”
至于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平衡驱动”——投资类业务,首创证券根据投资品种的不同,将其分为固定收益投资交易业务、权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新三板做市业务和另类投资业务。2022年,首创证券投资类业务实现收入46,408.7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9.23%。
值得注意的是,首创证券投资类业务的细分业务之一——固定收益投资交易业务,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70,826.11万元,同比增长24.45%。
固定收益投资交易业务是首创证券一直专注的投资类业务,对此,首创证券以“严控风险、稳健经营”为理念开展自营投资业务和资本中介业务。在2022年,首创证券敏锐捕捉市场机遇,精准把握交易节奏,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表现出了较强的回撤控制能力,2022年内其自有资金投资交易收益率8.85%,而同期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累计涨幅仅有3.31%。
在权益类证券投资业务上,首创证券在2022年不断完善自上而下的市场研判体系,强化极端市场环境下的风险防控措施。在投资决策方面,首创证券在2022年继续完善内部研讨、调研、投资决策评估体系,重点提升深度研究水平。而在2022年的投资过程中,首创证券通过增加仓位和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在市场大幅回调的情况下,通过仓位控制、分散投资、多策略配置以及对冲等策略,相对有效地控制了权益投资的回撤程度,其2022年内实现的投资收益率为-3.88%,优于市场各主要指数表现。
在新三板做市业务方面,首创证券在2022年持续增强市场分析和把控能力,优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做市标的,同时完善项目全流程管理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交易能力,为做市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2022年第二、三季度的做市商评价结果显示,首创证券综合排名位于前20%,而在第四季度,首创证券更是跻身综合排名的前10%,获得交易经手费70%的减免。截至2022年末,首创证券新三板做市企业数量达到了82家,在行业排第5名;在这85家企业中,有75家为创新层企业,占比为91.46%。
最后,在另类投资业务方面,首创证券的全资子公司首正泽富使用自有资金,从事股权投资、新三板投资、私募基金投资等另类投资业务以及首创证券保荐项目跟投业务。2022年,首正泽富坚守稳健配置及价值投资的理念,实现了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业务投资规模的稳步扩大,同时,首正泽富还谨慎配置新三板投资增量项目,重点布局符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
2022年末,首正泽富存续的投资项目有81个,总投资金额为59,141.64万元。而奥迪威、新芝生物、曙光数创等6家首正泽富投资的企业已经在2022年成功实现北交所上市,其投资的天力锂能也成功实现了在创业板上市。
得益于对“以资产管理类业务为核心引领,以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业务为两翼支撑,以投资类业务为平衡驱动”这一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坚定推进和对这四类业务的专注,首创证券在2022年除了获得前文所述的中国证券报“2022年金牛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人”、证券时报“2022中国证券业新锐资管机构君鼎奖”等外,还获得了上海期货交易所“2021年度市场进步奖项”等数十个奖项。
五、建立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由于证券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占其全部资产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和法人,证券公司的风险损失不仅会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投资者、证券市场甚至是整个金融体系。因此,对于金融行业的企业,特别是证券公司而言,风险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其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整和有效,关系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
成立于2000年的首创证券,目前已经建立了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其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目前,首创证券已经建立了由“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组成的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责,建立了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首创证券的董事会是其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其对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主要负责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经营管理架构等重要工作。
除此之外,首创证券还组织了多个部门专门负责不同领域的风险控制,其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合规部、质量控制总部、信用业务部、资金运营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运营管理中心、信息技术部等。
在较为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中,从公司层面到业务层面,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面,首创证券均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市场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内部制度,分别明确了各类风险的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监控流程、报告机制和各层级职责。
为了满足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需要,首创证券除了部署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市场风险系统、各类交易监控模块外,还搭建了资金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模块和反洗钱系统。此外,首创证券还部署了证券预警系统作为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补充。各个系统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促进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
在合规管理方面,首创证券还建立了与其自身经营范围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包含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及合规总监、合规部、各单位及合规员在内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
在该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下,首创证券的董事会决定公司的合规管理目标,对公司的合规管理有效性承担责任,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则履行相应合规管理职责,监事会则履行监督职能。
与此同时,首创证券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落实合规管理目标,且对合规运营承担责任,而合规部门协助合规负责人则对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的合规性履行审查、监督和检查等职责。此外,首创证券各部室、分支机构按照要求配备合规管理人员并履行本机构合规管理责任。值得注意的是,首创证券子公司合规负责人也一并被纳入了母公司的统一管理架构之中。
在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之下,首创证券在2022年不断健全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并健全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此外,首创证券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定了一套更严格的、不低于规定的监管标准基础的标准。对于规定“不得低于”一定标准的风险控制指标,首创证券的预警标准是规定标准的120%,而对于规定“不得超过”一定标准的风险控制指标,其预警标准则是规定标准的80%。
根据这套更严格的标准,首创证券持续对各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监控、预警和报告,不断提高其监控能力和水平,能确保其净资本及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在任一时点都符合所规定的标准。
2022年,首创证券的母公司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已符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首创证券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其2022年的风险覆盖率为262.45%,略低于2021年的271.71%,而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净资本/净资产、净资本/负债分别为1,068.06%、187.57%、95.11%、52.37%,分别高于2021年的338.89%、158.64%、87.87%、49.73%,也就是说,首创证券的资本充足和资产流动性状况向好。
未来,首创证券将紧抓国家政策支持下证券行业迎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并继续坚持推进“以资产管理类业务为核心引领,以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业务为两翼支撑,以投资类业务为平衡驱动”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扩大特色业务的竞争优势、加快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首创证券或能在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成为一家特色鲜明、受人尊敬的金融服务商。
赞(3) | 评论 2023-05-10 09:39 来自网站 举报
-
远航精密:下游锂电池产业行业前景广阔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金基研》无风/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化产业的更新迭代和国家对储能行业的大力支持,锂电池及相关材料行业增长显著。精密导体材料是电池行业的重要配套,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商对具有高导电性...远航精密:下游锂电池产业行业前景广阔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金基研》无风/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化产业的更新迭代和国家对储能行业的大力支持,锂电池及相关材料行业增长显著。精密导体材料是电池行业的重要配套,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商对具有高导电性、抗氧化、耐腐蚀、易加工、高强度、耐高温等特点的精密镍基导体材料需求持续增长。2022 年受镍价过快上涨、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终端应用的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但新能源行业等江苏远航精密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航精密”)下游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未发生变化。
作为一家专注于电池精密镍基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远航精密主要产品镍带、箔及精密结构件主要作为连接用组件用于锂电池等二次电池产品中;少部分作为复合材料用于金属纪念币行业。依托先进的研发设计平台、高效的柔性化生产系统、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以及良好的客户服务理念,远航精密与众多优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终端应用于联想、苹果、奔驰、特斯拉、北汽、小牛等知名品牌。
一、下游锂电池产业爆发式增长,行业需求提升发展前景广阔
精密镍基导体材料主要应用于锂电池领域,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可分为动力领域电池、消费电子领域电池和储能领域电池三大类。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化产业的更新迭代和国家对储能行业的大力支持,上述三大领域飞速发展带动电池装机量的飞速提升,从而影响对原材料精密导体材料的需求。
其中,动力领域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电动二轮车等行业,是当前锂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愈发明朗,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渗透率不断提升,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迅速提升。
据GGII数据,2017-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26.2万辆、192.4万辆、220.7万辆、324.0万辆、650.0万辆、1,029.6万辆。据Clean Technica数据,2020-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4%、9%、14%。
另据中汽协数据,2017-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77.7万辆、125.6万辆、120.6万辆、136.7万辆、352.1万辆、688.7万辆,其中,2020-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5.4%、19.1%、25.6%。
在电动工具市场,随着市场对电动工具便捷化需求不断提升,当前电动工具正朝着无绳化、小型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锂电池凭借其小体积、轻便、环保等特征,在电动工具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据EVTank数据,2022年全球电力工具出货量达4.7亿台,全球市场规模达521.6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将超过7亿台,复合增速约10%,市场规模或将超过800亿美元。另据村田预测数据,2018-2025年电动工具锂电池出货量不断攀升,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工具锂电池出货量达44亿颗。
在电动二轮车市场,“新国标”的实施给电动自行车市场带来了大规模的替换需求,也给锂电池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领域。国内电动自行车动力系统目前以铅酸电池为主,随着锂电池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渗透率逐年提升。
据GGII数据,2021年国内电动二轮车锂电池出货量为10GWh,随着电动二轮车锂电化渗透提速,预测2026年电动二轮车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0GWh。另据艾瑞消费研究院数据,2018-2022年,国内锂电电动二轮车渗透率分别为12.7%、14.7%、20.6%、23.4%、25.0%。
据GGII数据,2017-2022年,国内动力型锂电池出货量分别为45GWh、65GWh、71GWh、80GWh、220GWh、480GWh。
消费领域电池主要应用于PC、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新兴行业,是当前锂电池的重要应用场景。PC、智能手机等传统消费类领域目前市场规模相对稳定,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无线蓝牙音箱等新兴电子领域的兴起,为锂离子电池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据GGII数据,2022年国内消费锂电池出货量48GWh,预计2025年达75 GWh。
储能领域电池是解决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波动性,实现“削峰平谷”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新兴应用场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方向之一。从储能领域技术路线来看,锂电池目前是主要技术路线。
据GGII数据,2017-2022年,国内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分别为3.5GWh、5.2GWh、9.5GWh、16.2GWh、48.0GWh、130.0GWh,2022年,国内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70.83%。
据GGII及工信部数据,2018-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为102GWh、117GWh、143GWh、324GWh、750GWh。其中,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超过130%。
随着锂电池及相关材料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市场也迎来高速的发展,作为电池精密结构件的上游,镍带、箔产品需求相应大幅增长。
据GGII数据,国内电池精密结构件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31.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4.15%,预计2025年将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256.20%,突破270.00亿元。
综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电子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国内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为上游精密镍基导体材料的应用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更多机遇。
二、获行业内知名企业青睐,与主要客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受益于下游电池行业快速发展等因素,远航精密经营业绩快速增长。
2020-2022年,远航精密营业收入分别为5.70亿元、9.00亿元、9.06亿元。
同期,远航精密的净利润分别为5,655.02万元、8,433.46万元、5,345.70万元。需要说明的是,远航精密2022年营业利润下滑主要系下游需求量有所下降,加之主要原材料镍板价格较上年上涨较多,客户持观望态度较多。
目前,远航精密的主要客户为电池配件生产商、电池制造商等。远航精密与松下、LG、珠海冠宇(688772.SH)、孚能科技(688567.SH)、天津力神、亿纬锂能(300014.SZ)、欣旺达(300207.SZ)、新普科技、顺达科技、星恒电源、博力威(688345.SH)、TTI(0669.HK)、格力博、泉峰控股(02285.HK)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终端应用于联想、苹果、奔驰、特斯拉、北汽、小牛、新日等知名品牌。
目前,远航精密的主要客户多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远航精密成为该等客户的合格供应商,有利于其获得行业内潜在客户的认可,便于业务持续快速拓展;同时下游客户对远航精密产品各方面性能指标的高标准要求,有助于推动其持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稳固产品和研发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精密导体材料主要为定制化产品,下游客户对上游供应商产品品控的要求高,下游客户选取供应商时会对上游供应商多方面综合评估合格后,才能准许其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单,通常需经过 1-3 年的认证周期。鉴于前期合格供应商选择的成本偏高,一般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后易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而远航精密与其主要客户的合作历史长,且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据招股书及2022年报,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远航精密与前五大客户中的沈阳造币有限公司、惠州市天骏实业有限公司自2008年开始合作;与力神系公司自2009年合作至今;与无锡市中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弘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自2011年开始合作;与苏州普诺英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合作至今;与杭州安费诺嘉力讯连接技术有限公司自2017年合作至今;与珠海冠宇自2020年合作至今。
在业务拓展方面,远航精密抓住机遇,加大战略客户的开发,通过生产线和产品首先获得终端客户认可的方式进入客户供应体系。
总的来说,远航精密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客户资源优质,且与主要客户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业绩具备可持续性。
三、产品镍含量高于行业标准规格多元化,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产品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之一,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久发展。远航精密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历了多年的考核和提升,其产品质量已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凭借专有的制造配方,远航精密能够生产多种规格的高品质产品。
在细分业务布局过程中,远航精密形成了以消费电子领域、动力领域为主要应用市场的各类产品,主要为镍带、箔和精密结构件。其中,镍带、箔产品开发积累了多种型号规格,精密结构件产品根据功能不同由导电连接组件、一般结构组件逐步扩展到热敏保护组件等,能够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并逐步渗透,进一步提高了远航精密的核心竞争力。
镍带、箔产品以镍板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微量金属元素配方并经过多道工序,形成具有良好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产品。镍带、箔产品大部分加工后主要用于锂电池等二次电池产品中;少部分直接作为复合材料用于金属纪念币行业。
目前,远航精密镍带、箔产品规格多元化,覆盖了市场上绝大多数客户要求的产品规格。
对于镍带、箔行业来说,厚度、宽度、精度、卷重等要素是影响产品应用和体现技术水平的关键指标。远航精密镍带、箔产品卷重最高可达3,000kg,宽度在1mm-350mm之间,厚度在0.01mm-7mm之间,精度可以控制在产品厚度的1%-3%范围之内,能够快速响应下游客户在卷重、幅宽、厚度和性能等方面的各类产品的需求。
同时,镍带、箔产品中镍含量越高导电性能越好,远航精密制备的镍带、箔产品镍含量可达99.8%以上,高于行业标准规定的镍含量需达到99.5%的要求。
作为定制化产品,远航精密的精密结构件是将镍带、铝带、铜带等材料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经过冲压、切割、焊接或贴膜等工序形成,主要作为导体材料应用于电池行业。远航精密的精密结构件产品具有技术先进、规格齐全、品质稳定、交期及时、低成本等优势。
根据功能的不同,远航精密的精密结构件主要可作为导电连接组件、热敏保护组件和其他结构组件,可直接应用于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远航精密的精密结构件销售收入及占比呈逐年走高趋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2020-2022年,远航精密的精密结构件毛利率分别为34.72%、31.02%、25.70%,大幅高于镍带、箔产品的18.43%、17.57%、11.36%。
同期,远航精密的精密结构件销售收入分别为0.57亿元、1.26亿元、1.5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25%、14.78%、18.32%。
简言之,远航精密的产品质量优异,镍含量高于行业标准,且规格多元化。同时,远航精密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相对高毛利率的精密结构件销售收入及占比逐年上涨。
四、镍带市占率居首规模效应凸显,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发展
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张,市场对精密镍基导体材料的产量规模要求亦逐步增高,能否快速生产出大批次符合标准的产品是重中之重。同时,规模化生产亦能带来单位制造成本的降低,扩大盈利空间。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精密导体材料制造的企业,远航精密的镍带市场占有率超过50%,精密结构件产品在行业中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
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出具的证明,2019年-2021年,远航精密镍带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53%、53%、55%。另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出具的说明,远航精密同行业可比公司东杨新材测算的市场份额约为26.82%。可见,远航精密在镍带、箔市场的规模优势突出。
同时,远航精密利用自产镍带、箔的优势,逐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将产品扩展至精密结构件。上下游的连接使得远航精密成为国内精密镍基导体材料行业内产业链覆盖相对完整的企业之一。远航精密为客户提供从材料到成品的一站式供应体系,增强其影响力及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随着远航精密的精密结构件业务中TCO(热敏保护组件)项目的投产,其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远航精密产品质量水平的长期稳定。同时,远航精密TCO产品关键原材料的自产使得其具有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及供应链掌控能力。
基于产业链的优势,远航精密对电池精密结构件客户的需求有相对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建立了高度柔性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能够快速响应电池精密结构件客户在厚度、幅宽和性能等方面的多样化产品需求,有效契合电池精密结构件客户镍带、箔订单“小批量、多批次、多规格”的特点。
同时,远航精密凭借自有镍带、箔生产线的垂直产业链优势,可以根据下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镍基精密结构件产品的定制化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远航精密镍带、箔产品售价系参考“镍价+加工费”确定,原材料价格按照订单当天对应的上海有色金属网电解镍挂牌价格确定,加工费是根据加工工序的难易程度不同并合理考虑利润空间加成一定比例而确定。产品价格与产品成本同步变动,有效地缓解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保障利润空间。
综上,远航精密构建了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其镍带、箔产品规模化优势突出,精密结构件产品亦在行业中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同时,远航精密采用“镍价+加工费”的定价模式,锁定利润空间。
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核心技术贡献收入比超九成
为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远航精密不断加大在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和力度,使其整体研发实力能够满足企业规模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研发投入方面,远航精密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2020-2022年,远航精密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038.08万元、3,080.27万元、3,140.22万元。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远航精密已组建一批具备专业技术、行业经验丰富的优秀技术团队,以及擅长研发方向探索与研发团队管理的人才。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远航精密拥有研发人员65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3.95%。
由此,远航精密掌握了精密镍基导体材料熔铸、轧制、分切成型和精密结构件制模、冲压、焊接、模切等各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同时掌握各类精密结构件的制模、冲压、焊接工艺。
目前,远航精密主要自主拥有“大卷重、超宽度镍合金带、箔制备”、“大重量镍锭熔铸”、“超薄、超窄高精密镍带、箔制备”、“镍及镍合金带、箔表面油污清洗”、“短流程制备高精密镍带、箔”、“全自动精密冲压件表面处理”和“新能源动力汽车动力电源系统组合连接片制备”等核心技术。
截至2023年4月26日,远航精密共拥有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同时,远航精密通过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传统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与蓬勃发展的电池产业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远航精密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达到90%以上,为其生产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0-2022年,远航精密各期核心技术贡献收入分别为5.52亿元、8.53亿元、8.6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6.76%、94.77%、95.23%。
荣誉方面,远航精密建有江苏省“镍合金系列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江苏省“小巨人”企业(制造类)等称号,并被纳入无锡市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名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总而言之,远航精密自主研发的核心关键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升级的工艺技术,以及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配套生产,可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性能,有效地巩固其的核心竞争优势。
未来,远航精密将抢抓新能源、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进产品升级、技术进步,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赞(6) | 评论 2023-05-09 10:54 来自网站 举报
-
新乳业:创“新”突破精良品质 引领 “鲜”立方核心战略《金基研》眷春/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乳制品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需求。乳制品的摄入与人民体质密切相关,乳制品的摄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体质,是不少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乳...新乳业:创“新”突破精良品质 引领 “鲜”立方核心战略
《金基研》眷春/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乳制品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需求。乳制品的摄入与人民体质密切相关,乳制品的摄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体质,是不少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乳制品行业也在不断发展,不少乳企不断推出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和要求。主营业务为乳制品及含乳饮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乳业”),其产品主要涵盖低温鲜牛奶、低温酸奶、低温调制乳、低温乳饮料、常温纯牛奶、常温乳饮料、常温调制乳、常温酸奶及奶粉等9大类。新乳业持续宣贯“鲜立方”战略,在“品类、品牌、渠道、用户”等方面立体化推进战略落地,进一步强化以突出“鲜价值”为核心、以“低温优先,鲜酸双强”为主导的产品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新乳业上市以来连续四年保持营收与利润双双稳健增长,并顺利迈上百亿新台阶,新乳业的“鲜战略”已步入新阶段。未来新乳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发展前景可期。
一、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国内乳制品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行业整体素质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积极拥抱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养殖规模化、工业化,全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持续提升,行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内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营养的搭配与协调,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政府对奶业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为优化乳制品供应链,提高国产乳制品质量、提升乳制品行业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乳制品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改变乳制品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推动乳制品工业结构升级。
“十三五”期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竞争力等主要任务。此次发布的奶业规划,在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等方面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奶业发展构成实质性利好。
“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将加快奶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4,100万吨左右,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左右。在《2022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到,要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
按照政策要求,以实现奶业全面振兴为目标,优化奶业生产布局,创新奶业发展方式,密切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提振乳制品消费信心,力争到2025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4,100万吨。切实提升国内奶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22年4月26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奶以及奶制品的推荐量大幅提升,由原来的每天300克更改为每天300-500克,奶制品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肯定。
奶及奶制品是营养成分全面的食物,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大部分人群食用。奶及奶制品能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改善人群总体营养状态、确保儿童生长发育等有着关键的作用。奶及奶制品可提供优质蛋白质,其必需氨基酸组成和人体比较相近,利于人体吸收。
奶及奶制品中钙含量丰富,且吸收利用率高,是膳食钙的最佳来源,提高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能够有效解决国民膳食钙摄入偏少的问题,促进骨骼健康。
奶及奶制品中还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乳铁蛋白,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也可促进免疫健康。
通过增加奶及奶制品推荐量,增加国内居民的饮奶量,从而进一步优化国内居民的膳食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增强国民体质,也可以保障特殊人群如儿童、孕产妇及老年人人群的健康。
一直以来,膳食指南凭借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遵循群众合理膳食的原则广受关注。奶类主要提供蛋白质、钙和维生素B1、B2等,是膳食中钙、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此次推荐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奶业产业与市场发展带来利好。
二、牛奶产量、乳制品产量稳定攀升,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加速增长
国内奶业素质稳步提升,乳品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可以从2018至2022年全国牛奶产量、乳制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的增加中窥探一二。
随着近年来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内奶牛养殖规模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国内牛奶产量也随之逐年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牛奶产量已超3,000万吨产量。2018年至2022年间,全国牛奶产量分别为3074.56万吨、3201.24万吨、3440.14万吨、3682.7万吨、3932万吨,年产量增长率分别为4.1%、7.5%、7.1%、6.8%。可以看出,国内牛奶生产增速平稳,牛奶产量逐年稳步提升,这为乳制品产量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乳制品价格的稳定的保障。
在市场的推动和奶业政策引导下,未来几年国内乳业在生产方面,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提升、单产效率相应提高、奶源基地建设进程加快,奶类产量有望持续增加。
随着全国牛奶产量的逐年增长,乳制品产量亦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增速上看,虽然乳制品产量增速有一定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乳制品产量增速最快,产量增长率达9.4%,比2020年增产超250万吨乳制品。
从消费量情况来看,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及全球乳制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牛奶需求量的增长,对牛奶消费量也随之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至2021年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分别为12.2千克、12.5千克、13千克、14.4千克,从图形上看,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呈加速增长趋势。
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牛奶作为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更加推动了人们对于牛奶等健康食品需求的上涨。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将带动国内牛奶产业的持续发展。
而随着经济复苏带来的消费场景增加和消费能力提升,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带来的对乳制品的认可度增强,乳制品行业预计在未来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地增长。
目前市场上的乳制品种类繁多,市面乳制品中,低温乳制品的占比不断提高。与传统的高温杀菌乳制品相比,低温乳制品并且不需要使用超高温技术进行杀菌处理,在营养成分和口感上更为优越,保留了更多的营养和风味。随着现代人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低温乳制品行业也越来越受欢迎。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低温鲜奶市场规模达到278亿元,同比增长达9.9%。2018年,低温鲜奶市场规模再创新高,达到30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2019年,低温鲜奶市场规模达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1.4%。2020年,低温鲜奶市场的增长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但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全年市场规模达到37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2021年,低温鲜奶市场规模再次突飞猛进,同比增长达12%。国内低温鲜奶市场规模不断提高,由2016年的25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1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4%。预计2022年低温鲜奶市场规模将达440亿元。
据中国经济网公布的数据,从全球看,液态乳制品中有80%以上是采用巴氏杀菌工艺的低温产品。目前,低温奶仍处于全国化企业和地方性乳企并存的状态,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奶源、供应链、渠道铸就区域性乳企抗压壁垒,并购整合还有较大空间。从未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如果按10%-15%的年增长率计算,2025年低温液态奶的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未来低温乳制品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营收与净利润双双稳健增长,业绩增速显著高于同行
受消费和饮食习惯影响,液态乳产品在国内乳制品市场份额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液态乳制品正是新乳业经营的主要产品种类。根据乳制品工业协会相关资料,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622家,但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形成了“两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新乳业的业绩增速高于行业大盘水平,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11.6%,并首次踏入百亿梯队。
新乳业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其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0.1亿元,同比增长11.6%;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15.8%。
据东方财富数据,从营业收入的总额上看,2018至2022年,新乳业的营业收入逐年上升,这5年内其营业收入分别为49.72亿元、56.75亿元、67.49亿元、89.67亿元、100.1亿元。
从净利润上看,2018至2022年这5年内新乳业净利润分别为2.43亿元、2.44亿元、2.71亿元、3.12亿元、3.62亿元。新乳业2023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其净利润为6,108.15万元,同比增长40.56%。扣非净利润为7,496.62万元,同比增长115.57%。不难发现,新乳业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已连续四年稳健增长,且这个上升趋势仍在持续。
在营收、净利润连续四年稳定增长的同时,液体乳及乳制品显著放量,目前,其业绩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于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据新乳业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新乳业的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主营收入占比为88.41%。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生产量与销售量分别为982,556吨、1,000,862吨,同比增长4.73%、4.21%。
2022年,新乳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实现产业规模、盈利的快速增长,且整体业绩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大盘水平。在新五年发展战略下,新乳业预计收入持续稳定提高,在产品结构提升及费用优化下的业绩增长更加稳定。
四、持续迭代创新产品,打造可持续增长竞争力
消费者对营养、健康、功能、口味更加关注,低温鲜奶、功能性、多样化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对乳制品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新乳业2022年年度报告,低温酸奶在行业整体下行的环境下逆势突破增长。低温产品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0%,新品年度收入贡献率超过10%。多款代表新乳业特色的创新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其中,低温鲜奶明星产品系列“24小时”品类结构升级,“24小时限定娟姗鲜牛乳”上市首月即成为高端鲜奶TOP明星产品,“24小时黄金营养乳”在华东区域成功上市,进一步推动了“24小时”系列产品在全国范围升级拓展,带动“24小时黄金营养乳”实现同比增长近50%。
“24小时限定娟姗鲜牛乳”贯彻新乳业以低温产品为主导,以“新鲜、新潮、新科技”的品牌定位,在低温产品为主要产品的背景下,通过持续迭代创新的产品,使得新乳业“鲜”业务特色更加鲜明。
此外,“今日鲜奶铺”产品创新打造国潮牛乳,基于不同消费场景和香浓口味推出“浓”系列新品,强化品牌定位,更是将多个电商平台的鲜奶榜单稳稳占据。
“双十一”期间,最高位列抖音“鲜奶爆款榜”第一名、天猫低温鲜奶榜第二名新乳业通过发掘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所呈现的消费趋势,保持对消费变化的敏锐度,年内快速上市了冰淇淋酪乳、芋泥厚乳等“网红”产品,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好评,抢占美味酸奶、网红风味乳的潮流风口。
与此同时,新乳业开发的行业首款专利菌种自身发酵产气酸奶“酸奶生‘汽’了”。
在新乳业整体战略指引下,鼓励各经营主体在产品、渠道、营销、机制上积极创新,新乳业通过发掘多个新媒体平台所呈现的消费趋势,保持对消费变化的敏锐度,持续迭代创新的产品。
新乳业立足于口味进行创新,年内快速上市了冰淇淋酪芋泥厚乳等“网红”产品,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好评,抢占美味酸奶、网红风味乳的潮流风口。
随后,新乳业立足于口感进行创新,其“味蕾游记”作为行业内首款“酸奶甜品奶酪”的跨界产品,引进荷兰充气设备,采用三项自主研发专利,打造毫米级气孔,成就绵密“慕斯”口感。
接下来,新乳业立足于产品开发进行创新,朝日唯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主义精神,将“循环农作,自然出美味”的品牌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中。“唯品有机牛乳,从养土就开始做到有机,为消费者提供自然、安心、美味的产品。
2022年,新乳业依托区域优势,持续强化特色产品,打造、构建了立体化产品矩阵。新乳业旗下夏进乳业“塞上牧场”2022年焕新升级,围绕宁夏地理特色凸显“天食地利”优质奶源优势;夏进乳业“爵品”打造A+级奶源概念,有效渗透中高端目标消费者;旗下“澳特兰”重点发力有机系列产品,推出有机追溯版,消费者可方便追溯有机营养源头。
新乳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可持续增长的竞争力,不断完善科技研究院+“四洲六国”的研发体制,在新乳业主导下进行立足长远的基础科研和服务当下的产品开发。
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战略持续推进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口味需求的不断增加,新乳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立足长远的基础科研服务当下的产品开发。一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基因编辑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高压处理技术、复合酶体系创新工艺技术等等,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有营养,同时口感和质量也更好的新产品。
其中,复合酶体系创新工艺技术升级了公司大单品“初心”系列无添加酸奶工艺技术;而对针对异型发酵乳酸菌代谢途径的研究,新乳业开发了“酸奶生‘ 汽’了”系列原生带气的新型乳制品。
随着益生菌是球包埋关键技术选代及功能特性研究的完成,新乳业实现了酸奶与乳酪工艺的有机结合,拓宽了乳制品品类,形成高品质创新性乳制品。在2022年,新乳业研发上市了“云朵慕斯”系列产品。
此外,新乳业关于益生菌晶球包埋关键技术迭代及功能特性研究也已经顺利完成。通过包埋技术的研究,新乳业在现有第一代益生菌晶球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升级,开发了耐受性更好且具有靶向释放特性的益生菌晶球。这项技术提升了益生菌的耐胃酸和耐胆盐能力,实现益生菌的靶向释放,能够提升益生菌的功能特性。
在众多生物科研成果的加持下,据新乳业2022年年度报告,新乳业在2022年荣获行业级科技进步奖5项,申请专利27项,获授权专利44项。新乳业秉承“新鲜、新潮、新科技”的品牌定位,通过科技和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立足长期的研发积累,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夯实生物技术的技术壁垒,提升科技产品的竞争力,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持续推进产品的科技创新。
2022年,新乳业将数字化战略进一步明确为“3232”,即“三年时间,围绕体验至上、云筑底座两大原则,在用户价值、食品安全、大供应链三大领域,发挥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运营两大能力,奠定自身基础数字化能力,助力业务与价值双增长”。
其中,以食品全链路数字化质量精准管控为核心“鲜活源”项目,完成了建设食品安全管理与溯源数字化平台,实现食品生产数据自动采集、风险自动识别、过程精准管控、预警报警、自动触发应急处理机制、正反向追溯等功能。
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鲜活go2.0”项目,初步完成以私域电商、用户流量与体验中心为主体的平台,沉淀数字化用户数超过1300万,实现了“销售产品”向“用户资产”和“品牌资产”运营的转变。
以科学、全链、高效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深化”项目,完成一套业务驱动的模型体系和管理体系,系统顺利实施落地,并按照管理变革要求应用于2023年度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推动新乳业战略先行、资源清晰、目标明确、过程可控、绩效匹配的闭环管理体系优化。
2023年迈入新的五年发展战略,新乳业将继续深化对“鲜立方”战略理念的精准把握,产品端,加大研发投入,加速产品迭代和产品创新以低温鲜奶和特色酸奶为核心重点品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低温产品和新品的收入占比;重点发展远场电商、订奶入户、形象店和自主征订等业务,提升直达消费者的用户运营能力,加大品牌投入,强化“新鲜、新潮、新科技”的品牌调性,新乳业的“鲜战略”已步入新阶段,未来新乳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发展前景可期。
赞 | 评论 2023-05-08 10:21 来自网站 举报
-
航天宏图:政策利好行业景气度上升 AI赋能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金基研》一鹤/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目前,北京拥有4个数字创新领域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分别是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亦庄数字电视和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北京经开集成电路集群和北京海淀区人工智能集群。位于北京海淀区航天宏...航天宏图:政策利好行业景气度上升 AI赋能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
《金基研》一鹤/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目前,北京拥有4个数字创新领域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分别是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亦庄数字电视和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北京经开集成电路集群和北京海淀区人工智能集群。位于北京海淀区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正是一家集成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卫星遥感服务商。
自2019年“登陆”科创板,航天宏图业绩亮眼,且毛利率及扣非后ROE高于同行。从上游情况看,卫星发射数量及在轨运行遥感卫星数量逐步扩大,数据源价格下探,或有利于航天宏图减少运营成本。近年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趋势明显,叠加国家政策支持因素,下游应用行业需求空间广阔。
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航天宏图稳步向产业链上游布局,“宏图一号”顺利发射并进入预计轨道,在此基础上,其再次规划组建“女娲星座”,发力高分遥感领域。技术上,其将卫星遥感技术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形态。
一、卫星资源愈加丰富数据源成本下降,遥感服务行业或迎来“黄金发展期”
商业遥感卫星行业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商业遥感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制造商;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商,主要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相关技术服务以及开发出售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软件;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应用于气象观测领域、国土测绘领域、海洋观测领域、灾害监测领域、环境监测领域等。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演进、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通信、导航、遥感等为代表的卫星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由军用需求逐渐拓展到民用市场,紧密结合各行业与消费者,带来卫星需求急剧增加。全球卫星发射数量稳步增长。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以下简称“SIA”)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达到3,864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占比超过70%。从数据上看,中国国内投资总额占全球份额10%,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卫星开发模式、发射模式的改变,卫星入门成本大大降低,给供给侧带来利好。
卫星发射数量上,2016-2021年,全球发射卫星数量分别为219颗、475颗、449颗、508颗、1,281颗、1,336颗。国内发射遥感卫星数量分别为11颗、19颗、36颗、34颗、33颗、61颗。
不难看出,相比2016-2019年,2020-2021年全球卫星发射发射规模明显扩大,均超过一千颗。而2016年以来,国内卫星发射数量亦稳步增长。
在轨运行遥感卫星方面,截至2021年末,全球在轨运行卫星4,852颗,遥感卫星占比21%,中国在轨运行卫星499颗,遥感卫星占比达53%。
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2)》数据,截至2022年6月,在民用遥感卫星领域,国内在轨工作遥感卫星数量为206颗,其中,商业投资性质和公益性质在轨工作遥感卫星分别为151颗、55颗。
新增数量方面,2021年至2022年6月,民用遥感卫星共新增81颗,商业投资性质和公益性质在轨工作遥感卫星分别新增70颗、11颗。
此外,随着卫星组件化、频谱化、批量化生产工艺持续优化变革,以及可重复回收火箭技术日趋成熟,卫星发射制造成本将显著降低,单星价格有望在未来2-4年内进一步下降,这将极大的促进对地观测体系时效性和精度指标大幅提升。
数据成本进一步下降,有望为下游行业应用持续提供廉价数据源,从而出现“天基数据更丰富、价格更便宜、应用更广泛”的行业黄金发展期。
二、AI+产业成主流发展趋势,叠加政策支持市场空间广阔
卫星遥感系多技术融合的行业,特别是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兴起,为卫星遥感服务行业注入“新活力”。
据国际数据公司(以下简称“IDC”)数据,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为929.5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至3,014.3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5%。聚焦中国市场,2026年中国AI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66.9亿美元,全球占比约为8.9%,位列全球单体国家第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数智化时代”,企业开始布局数字化转型以及智能化升级,从而催生出对人工智能更多的需求。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驱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正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根据信通院测算,2022年,国内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到2030年,国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专利方面,2013年至2022年11月,全球累计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72.9万项,国内累计申请量达38.9万项,占53.4%;全球累计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4.4万项,国内累计授权量达10.2万项,占41.7%。
目光回到卫星遥感服务行业,根据SIA数据,2016-2021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20亿美元、22亿美元、21亿美元、23亿美元、26亿美元、27亿美元。
目前,国内卫星遥感信息服务行业产值、收入等数据暂无权威机构进行专项统计。由于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属于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地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卫星遥感信息服务的市场需求亦将持续、快速增长。
据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数据,2015-2021年,国内地理信息产业总值分别为3,600亿元、4,360亿元、5,180亿元、5,957亿元、6,474亿元、6,890亿元、7,524亿元。2016-2021年,产值增速分别为20%、21.1%、18.8%、15%、8.7%、6.4%、9.2%.
近五年,国内地理信息产业总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5%。
近十年来,地理信息产业增速逐渐趋稳,已经成为国内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
随着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快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信产业将进一步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
2014年至今,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卫星遥感服务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4年11月,颁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分阶段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盖,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
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明确了“卫星应用服务”,包含“地理遥感信息服务”和“遥感测绘服务”为战略新兴产业。
2022年4月,航天局发布《国家民用卫星遥感数据国际合作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卫星遥感数据国际合作遵循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多方协同,促进国际应用推广,支持卫星遥感数据的开放与共享。
2022年6月,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稳步推进卫星遥感网建设,开发应急减灾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和自主运行管理平台,推动空基卫星遥感网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基于天通、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卫星通信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通信卫星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应用;建设高通量卫星应急管理专用系统,扩容扩建卫星应急管理专用综合服务系统。
2023年2月,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并将数字中国建设作为对有关党政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
卫星遥感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卫星遥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及其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支持鼓励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的规划纲要,为行业发展建立了优良的政策环境。
从下游应用行业来看,卫星遥感数据可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灾害预警与灾情评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数字孪生流域)、气象预报与服务、海洋环境调查、农业监测与估产、特殊区域环境信息保障等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卫星遥感已经成为政府精细监管、社会协同治理以及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财政部数据,2018-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220,906亿元、238,874亿元、245,588亿元、246,322亿元、260,6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7%、8.1%、2.8%、0.3%、6.1%。
其中,农林水科目支出分别为20,786亿元、22,420亿元、23,904亿元、22,146亿元、22,49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9%、6.3%、4.4%、-7.5%、2.3%。
政府部门农林水科目支出的稳定增长,为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航天宏图市值逆势增长,业绩亮眼毛利率及ROE“领跑”同行均值
卫星发射数量的高度增长及其产生的丰富的卫星数据,进一步夯实了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地理信息技术加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促进卫星遥感服务行业服务模式变革的同时,为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赋能。
2022年,航天宏图的发展达到全新的高度。在整体市场经济下行、需求紧缩的情况下,航天宏图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沪指全年下跌15.13%、科创50指数全年下跌31.35%的情况下,航天宏图市值逆势增长,全年涨幅达17.61%,在首批2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营收增速位于前列。
据航天宏图2019-2022年年报,2018-2022年,航天宏图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3亿元、6.01亿元、8.47亿元、14.68亿元、24.57亿元。2019-2022年,其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2.01%、40.84%、73.43%、67.32%。
2018-2022年,航天宏图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4亿元、0.84亿元、1.29亿元、2亿元、2.64亿元。2019-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1.33%、54.27%、55.19%、32.06%。
不仅如此,航天宏图毛利率以及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以下简称“扣非后ROE”)均高于同行均值。
2018-2022年,航天宏图的毛利率分别为61.7%、55.82%、53.45%、51.97%、48.05%。
需要指出的是,航天宏图的同行业可比公司分别为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图软件”)、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众思壮”)、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政通”)、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星图”)。
2018-2022年,超图软件的毛利率分别为55.07%、54.79%、57.57%、57.17%、46.23%;北斗星通的毛利率分别为29.94%、27.29%、28.34%、29.23%、28.83%;数字政通的毛利率分别为28.75%、32.91%、33.19%、38.47%、39.38%;中科星图的毛利率分别为55.39%、59.39%、54.61%、49.48%、48.86%;2018-2021年,合众思壮的毛利率分别为55.07%、54.79%、57.57%、57.17%、46.23%。2022年合众思壮未披露其毛利率数据。
2018-2022年,上述五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别为46.18%、46.18%、43.61%、43.27%、40.83%。
2018-2022年,航天宏图扣非后ROE分别为13.58%、9.28%、8.99%、8.64%、9.19%。
同期,超图软件扣非后ROE分别为7.39%、9.65%、10.98%、10.62%、-12.68%;北斗星通扣非后ROE分别为-9.66%、-19.19%、1.8%、3.03%、1.56%;数字政通扣非后ROE分别为5.48%、5.6%、5.66%、5.6%、6.04%;中科星图扣非后ROE分别为41.18%、40.04%、17.69%、11.29%、7.28%。2018-2021年,合众思壮扣非后ROE分别为4%、-26.06%、-48.66%、-41.5%。2022年,合众思壮未披露其扣非后ROE数据。
上述情形表明,2018-2022年期间,航天宏图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维持30%以上,业绩表现亮眼,同时,其毛利率“领跑”行业平均水平。2018-2022年,航天宏图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稳定,扣非后ROE亦高于可比同行均值。航天宏图持续盈利能力偏高。
四、AI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丰富产品形态,构建“一云、一球、一套工具集”的产品体系
据航天宏图2022年年报,随着航天宏图全国营销网络日臻完善,分支机构订单爆发式增长,2022年新签订单再创新高,新签订单总额达30.74亿元。
在产业布局上,航天宏图在PIE核心软件基础上形成三大产品线,三大产品线分别为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PIE+行业产品线和云服务产品线。
2020-2022年,航天宏图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47亿元、14.68亿元、24.5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呈上升趋势。
2020-2022年,航天宏图来自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的收入分别为3.6亿元、1.57亿元、1.9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5%、10.69%、7.74%。
同期,航天宏图来自PIE+行业产品线的收入分别为4.62亿元、12.68亿元、21.88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55%、86.38%、89.09%。
同时,航天宏图来自云服务产品线的收入分别为0.24亿元、0.44亿元、0.78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83%、3%、3.18%。
可见,近三年来,航天宏图PIE+行业产品线收入占比逐年上升。此番景象,或系技术融合创新的“成果”。
据航天宏图2022年年报,航天宏图积极开展以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星上处理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对地观测技术的跨界融合和持续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形态,构建了“一云、一球、一套工具集”的产品体系。
具体产品方面,航天宏图拥有可对标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平台的PIE-Engine。基于PIE-Engine开发的云平台,已初步形成“平台+SaaS应用”、“软件+数据”的服务模式,2022年增加了无人机巡检、精准施工监管服务、区域沉降监测等SAAS服务能力。
随着航天宏图业务向平台化发展,融合接入的细分行业逐渐增多,PIE-Engine平台作为航天宏图经营发展的核心产品,已从单一的多源遥感数据处理工具,发展成为承载海量地球观测数据、开展时空智能分析、实现物理世界孪生建模的新一代智慧地球平台。
其PIE-Earth Meta新一代数字孪生地球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游戏引擎等先进技术,基于“天空地”全域感知手段,融合智能提取、知识模型、机理模型等专业算法,打造的数字孪生地球低代码构建平台。平台支持太空、工业、历史、人文、经济、自然、气候等应用的全流程定制开发,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将高精度三维模型构建到场景中,配合蓝图场景编辑的方式构建不同行业应用流程,实现对真实物理空间的仿真、诊断、预测和决策自治。
“球”系列产品承载云端海量多源数据、融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环境全景构建与仿真展示,航天宏图在PC端、Web端、移动端、VR/AR/MR沉浸式可穿戴设备等展示品台均有新产品面世,可实现实时下载,同步处理,随调随用能力,为将来实现遥感数据走进千家万户打开C端市场大门做好充足的技术支持。
而工具集产品在原有PIE产品基础上持续优化完善,细分领域处理工具逐步迈向实时编译,自由化定制的通用性产品,降低空天数据面向各个行业从业者的使用难度,如实景三维数据批量化自动化生产建模、干涉雷达沉降快速监测等。
同时,航天宏图基于时空大数据和实景三维技术,以普通大众生活场景为切入点,现已发布“宏图实景APP”,为用户提供了任意视角、沉浸式、贴近真实的三维场景漫游体验。
据悉,航天宏图业务分为大数据、大模型和大场景三个方向。其中,强调AI检测和AI生成作用的“大模型”值得重点关注。
2023年以SAM大模型、CV领域大模型为代表的无监督自动解译模型会逐渐成为常态,大模型根据宏图卫星收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迭代升级,伴随数据量不断积累,模型的精度不断提高。大模型对航天宏图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遥感小模型的泛化能力;二是可以将人工标注的工作量降低90%。
而航天宏图打造的“天枢”视觉大模型,目标为“分割一切”、“检测一切”和“生成一切”,“分割一切”是指帮助样本标注业务,减少人工工作量,扩展遥感地物分割样本集,实现遥感大模型自动训练和优化;“检测一切”是指提高AI检测的泛化能力,实现以文本为导向的全图检索;“生成一切”包括自己训练样本数据集进行“自己训练自己”、三维孪生领域构建PIE-GPT智能服务平台。
未来,“天枢”大模型的商用,对航天宏图之意义主要体现在三维实景和样本标注的降本增效上:首先是,天枢”大模型将增加应用场景,通过预训练提高通用性,配合实时数据源,问题解决时间大大缩短,有利于云端服务产品化推广;其次,伴随大模型和实时数据源耦合,标注样本训练量下降80%-90%,样本集生成时间缩短;最终,大模型泛化和应用能力的加强,将大大缩短建模时间,从而大幅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航天宏图华中总部、华中总部卫星运营中心落地鹤壁,业务涉及国土、应急、水利、气象等领域,主要服务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周边省份。航天宏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赋能鹤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卫星组网,推广智慧应急监测,空天地技术融合等卫星应用场景的建设。同时,航天宏图获批鹤壁市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参与起草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河南省第一家卫星研发与制造基地。
2022年,航天宏图中标鹤壁市遥感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为其首个城市级遥感综合云服务项目,将在鹤壁市多个行业打造空天技术应用场景,形成先进实用高效并且可复制推广的“鹤壁样板”,面向全国进行推广。
智慧鹤壁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家试点特色,按照“一数据体系、一云中心、三版平台、五项赋能、六大创新”的总体建设目标,通过整合城市空间信息大数据资源,构建时空大数据体系;以支撑数字政府建设为核心,搭建平台的基础能力云中心;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创新服务架构体系,为鹤壁智慧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高效的时空服务支撑,有效推动鹤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在研项目来看,2022年,航天宏图在研项目共16个,其中,“PIE-AI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平台”的在研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9,000万元,该年度投入金额为1,898.03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7,018.74万元,处于研发阶段。
该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遥感影像地物目标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的智能检测与识别,通过规范化、标准化样本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稳定支撑深度学习算法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平台。引入知识图谱技术,实现各类解译信息结果的智能关联、推理预测、智能预警,并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
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基础上,航天宏图产品形态不断丰富,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拓宽,成长空间巨大。
五、布局产业链上游深耕“第二增长曲线”,建设“女娲星座”发力高分遥感
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2020年全球合成孔径雷达市场价值33.202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64.74亿美元,2021-2026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6%。针对国内市场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市场规模约占全球比例20%-30%,数据产品销售约为近百亿元。
目前,国内商用、民用SAR卫星数据处于极度稀缺状态。在该领域市场,航天宏图于2021年7月全面启动了分布式干涉雷达卫星星座建设计划,建设进程稳步推进。2023年3月30日,“宏图一号”分布式干涉SA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座成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由4颗雷达卫星组成的“宏图一号”星座能够实现全球陆地高效地形测量,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宽幅成像,为自然资源、应急、交通、环境、海洋、水利等多种行业领域提供深度应用服务。
在此基础上,航天宏图亦规划了全球实时遥感混合星座,预计3年内将形成国际领先的卫星星座及面向全球的运营服务能力。航天宏图通过以自筹和参与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布局多源卫星星座,与首批4颗SAR卫星即“宏图一号”组网形成“女娲星座”。
“女娲星座”一期工程计划发射38颗业务星。其中包括28颗卫星组成的雷达遥感星座(4颗雷达卫星建设计划已正式披露),10颗分辨率优于0.5米的高分和2米八谱段的光学卫星星座。
“女娲星座”建成后,可实现每小时对地观测一次,图像更清晰、色彩更丰富、识别更直观、位置更精准,具有国际领先的遥感数据获取能力,航天宏图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宏图一号”的成功发射以及“女娲星座”计划的实施推进,航天宏图将填补国内SAR卫星数据空白,在卫星遥感服务行业或起到示范作用。
六、产学研补强空天地一体化算法,持续推进双碳服务升级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2022年,航天宏图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5亿元、0.89亿元、1.3亿元、2.11亿元、2.96亿元,2019-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为76.65%、47.05%、61.86%、39.97%。
2022年,为加强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引进,航天宏图持续加大核心产品的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快速迭代,应用场景迅速落地,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或购买部分成熟算法。
此外,航天宏图拥有一支以硕博士为主的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含平台软件研发人员和事业部技术人员),共计2,711人,占员工总人数81.12%,其中博士121人,覆盖先进信息技术及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的40余个细分学科,具备跨领域联合研发能力。
利用人才优势,航天宏图组建了以北京为首的研发中心,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了“研发引领应用、应用提升研发”的研发生态,保证产品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同时,航天宏图与众多知名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的研发力量相结合,推动公司技术发展。
截至2022年末,航天宏图累计获得专利157项,软件著作权681项。当年度,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5项。新增获得软件著作权230项。
合作研发方面,航天宏图与自然资源部共建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4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而且,航天宏图成功获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开放课题,并进一步实现大气模式发展方面的深度合作。该课题通过改进对流参数化方案,旨在打通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气候预报之间的壁垒,实现短期和长期模拟一体化。
同时,航天宏图与岳清瑞院士科研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国家和河南省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在鹤壁共同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城市安全监测与应急技术相关研究,推动天基、空基遥感监测在城市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将有关技术在河南省及全国进行推广应用。
据航天宏图2022年度ESG报告,航天宏图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评估模型,提供地理区域、行政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核查、碳源碳汇评估、新能源评估和预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空间规划等服务,为城市提升信息摸底、问题发现、趋势评估、信息共享和规划治理能力,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空间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航天宏图通过智慧管控平台推进“智慧环保”和“数字环保”建设,系统建设增强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助力大气环境的精细化管控。从事前的监测端发力,丰富监测手段,提升监测精度;加强事中分析、管控,构建线上线下协调工作闭环;完善事后评估,在数据沉淀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学习和模拟演练算法,提供预测预警解决方案。
针对城市违法排污多、监测方式少、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航天宏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基于多源卫星、无人机、现场核查数据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利用固废的光谱、纹理及空间组合特征识别固废,提供固废监测提取产品。
综合来看,航天宏图定位为卫星遥感服务商。其所处产业链上游,卫星发射数量及在轨运行遥感卫星数量逐步扩大,数据源价格下探,或有利于航天宏图减少运营成本。而近年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趋势叠加国家政策支持因素,下游应用行业需求空间广阔。
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航天宏图向产业链上游布局,“宏图一号”顺利发射并进入预计轨道,在此基础上,再次规划组建“女娲星座”,发力高分遥感领域。技术上,其将卫星遥感技术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形态。同时,航天宏图还注重ESG理念的践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
在“科技改变世界,遥感走进生活”的使命支撑下,航天宏图逐步成长为国内卫星应用领域的龙头企业。未来,航天宏图将抓住机遇,不断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成长为全球技术领先的遥感企业。
赞(6) | 评论 2023-05-07 16:48 来自网站 举报
-
万控智造:环网柜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研发投入逐年上涨持续优化《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隶属于电力系统行业,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担负着国民经济、国防事业以及人民生活电气化所需的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制造的重任。随着内国全社会用电量的增加、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万控智造:环网柜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研发投入逐年上涨持续优化
《金基研》木头/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隶属于电力系统行业,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担负着国民经济、国防事业以及人民生活电气化所需的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制造的重任。随着内国全社会用电量的增加、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5G”网络、“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领域的发展,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作为一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万控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控智造”)专注于配电开关控制设备行业,主要产品包括电气机柜、环网柜设备和IE/IT机柜,其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新能源、轨道交通等。
近年来,万控智造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稳健增长,近三年CAGR分别为14.69%、7.55%。深耕配电开关控制设备行业三十余年,万控智造构建了三层级五大片区营销服务网络,拥有丰富的顾客资源、良好的顾客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万控智造电气机柜产品的生产制造水平、研发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等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是该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同时,环网柜是万控智造当前重点发展的业务模块,业务收入快速上涨,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新动力。
一、下游终端产业持续发展,市场需求提升行业前景广阔
配电开关控制设备与电力行业关系最为密切,下游产品的终端用户包括电力、能源、轨道交通、城市建设等行业。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与国计民生具有密切联系。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发电设备累计装机容量、全社会发电量和用电量均持续增长。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18-2022年,全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分别为19.00亿千瓦、20.11亿千瓦、22.01亿千瓦、23.77亿千瓦、25.64亿千瓦。
2018-2022年,全国累计发电量分别为6.79万亿千瓦时、7.14万亿千瓦时、7.42万亿千瓦时、8.11万亿千瓦时、8.39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6.84万亿千瓦时、7.23万亿千瓦时、7.51万亿千瓦时、8.31万亿千瓦时、8.64万亿千瓦时。
发电量和用电量的持续增加,带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的发展,电气成套设备需求规模增长得到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在“双碳”目标推动下,随着国家对电力行业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装机持续快速增加,大量新能源并网带来了输配电设备市场新的增长点,智能输配电设备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8-2022年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1.84亿千瓦、2.10亿千瓦、2.82亿千瓦、3.28亿千瓦、3.65亿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68%;国内太阳能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1.75亿千瓦、2.05亿千瓦、2.53亿千瓦、3.07亿千瓦、3.93亿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42%。
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电力是电气化铁路和城轨交通的核心能源,相关电力配套设备需求亦持续提升。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18-2022年,国内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分别为2.99万公里、3.54万公里、3.79万公里、4.01万公里、4.20万公里。其中,2022年新增高铁运营里程2,082公里。
同期,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分别为5,295公里、6,172公里、7,355公里、8,736公里、9,584公里。其中,2022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1条,新增运营里程847公里,新增2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总的来说,全社会发电量和用电量呈逐年攀升的态势,能源结构不断完善,新能源装机增速明显,与之相应的电力电网工程投资亦稳步增长,随着智能电网建设加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电气成套产品市场需求提升,行业前景广阔。
二、营收净利润稳健增长,构建三层级五大片区营销服务网络
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万控智造近年来业绩稳步增长。
2020-2022年,万控智造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6.89亿元、21.60亿元、22.2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69%。
同期,万控智造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亿元、1.90亿元、2.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55%。
多年来,万控智造不断在产品创新、交付质量和售后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已在行业内形成不俗的影响力,具有突出的品牌优势。2019年,万控智造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深耕配电开关控制设备行业三十余年,万控智造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营销渠道,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是其业务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既保证电气机柜产品市场的稳步发展,也能够有效推动环网柜设备、IE/IT机柜等新产品市场的快速拓展。
在国内市场,目前万控智造已按照“营销中心—大区销售—地方办事处”的三级组织形式设立直属的营销服务网络,设立华东、华南、东北、华北和西部五大营销片区,在全国各大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近80个营销地区(办事处)。
通过销售商务、工程技术、交付服务“铁三角”协同作战团队,万控智造制定有驱动力的营销政策,构建有竞争力的营销体系,在全国范围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且与客户具有稳定的业务合作基础。
2020-2022年,万控智造主营业务收入中内销收入分别为16.23亿元、20.60亿元、21.15亿元,外销收入分别为2,557.73万元、3,766.27万元、4,692.27万元,均呈逐年上涨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万控智造针对高低压电气机柜业务推进营销变革,提升市场能力建设;针对IE/IT机柜业务重新梳理市场定位和业务方向,聚焦高价值行业和客户。
高低压电气机柜业务方面,万控智造通过制定《市场营销三年实施规划》、实施“黎明行动”,有条不紊推进营销变革,提升市场能力建设,强化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体系的成熟度。售前环节精准解读客户需求,有效提升市场获单率;售中环节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售后环节优化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实时反馈客户产品的使用情况。
IE机柜业务方面,万控智造聚焦风电行业,成功与部分业内主机成套厂首次达成战略合作,为未来风电行业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汽车领域,聚焦新能源新兴市场,成功打入了部分电池模组产线企业;在地区大客户开发上,深入挖潜,实现了个别客户的业绩明显增长。
IT机柜业务方面,万控智造加大项目信息和订单获取能力,持续开发通道类项目,开发长期稳定的客户。
综上,万控智造业绩稳健增长,具有突出的品牌优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营销渠道,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同时,万控智造在高低压电气机柜业务推进营销变革,在IE/IT机柜业务聚焦高价值行业和客户,进一步夯实业绩增长基础。
三、电气机柜市场占有率居首,环网柜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作为国内配电开关控制设备行业的领先企业,万控智造的主要产品根据具体用途可分为电气机柜、环网柜设备、IE/IT机柜等三大类。
电气机柜是万控智造当前最为主要的业务模块,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6.57亿元,占万控智造营业收入的74.59%,是其收入和利润的重要保障。万控智造电气机柜产品的生产制造水平、研发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等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是该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产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电气机柜包括高压电气机柜和低压电气机柜,其功能为提供规定的防护等级,并能承受规定的短路故障能力,应用于电网系统开闭所、工矿企业、电气化铁路及轨道交通、机场港口以及市政、商业、住宅小区等配电房内。
与行业同类产品相比,万控智造的高压电气机柜具体优势为更美观、更稳定、更可靠、更安全;低压电气机柜具体优势为更美观、更高强度、模块化、更人性化设计。
环网柜设备方面,近年来万控智造环网柜业务保持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是其当前重点发展的业务模块,产品包括气体绝缘环网柜、环保气体绝缘环网柜、空气绝缘环网柜等。与行业同类产品相比,万控智造的环网柜设备具体优势为更美观、模块化、更密封、更高强度。
而万控智造子公司默飓电气基于自身的经验积累、设备工艺优势和竞争对手状况,集中资源研发生产差异化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走转型升级、战略聚焦之路,顺利推出MGC系列智能化气体绝缘环网柜、VMG系列智能化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等自主研发符合国际标准的明星产品。
2020-2022年,万控智造环网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1.06亿元、1.81亿元、2.6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46%、8.64%、12.35%。
在双碳背景下,万控智造的环保气体环网柜、气体绝缘开关柜产品已经提前布局,正逐步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有望支撑其业绩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随着国家智能电网和“新基建”的大力建设,以及大数据、云计算、轨道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万控智造积极布局IE/IT机柜产品。与行业同类产品相比,万控智造的IE机柜具体优势为更防腐、更密封、更承重。
2020-2022年,万控智造IE/IT机柜业务收入分别为0.89亿元、1.02亿元、1.08亿元,呈稳步增长趋势。
综上可见,万控智造三大业务总体运行良好,电气机柜主业稳健发展,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获得市场高度认可;环网柜业务通过差异化竞争,收入实现快速上涨;IE/IT机柜业务收入稳步增长。
四、严把质量关口规模化优势突出,精益生产+两化融合构筑生产制造优势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万控智造构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建立“技术源流驱动、过程自主承载、终端品检把关”的质量管理模型,实现从客户质量需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流程,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产品质量深受顾客的信赖和好评。
与此同时,万控智造按照贴近市场、就近服务客户的战略思维布局温州、丽水、天津、成都、太仓等五大现代化生产基地,拥有行业领先的生产工艺装备、自动化流水线600多台套,在业内首创了电气机柜智能化生产制造系统,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电气机柜生产制造商。
2020-2022年,万控智造电气机柜产量分别为26.91万台、31.70万台、31.72万台;环网柜设备产量分别为1.01万台、1.58万台、2.21万台;IE/IT机柜产量分别为3.34万台、3.49万台、3.54万台。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万控智造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结合行业“项目性非标定制”的特点,建立了具有万控特色的小批量、多批次拉动式生产模式,在工厂价值流设计、产线布局、物流规划、设备资源统筹管理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精益生产体系,有效的保障了生产交付能力、板材利用率等指标在行业的领先优势,同时也给信息化和自动化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万控智造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机器换人”,不断推进智能制造。
在信息化方面,万控智造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精益化为指导,自主开发实施了PLM、ERP、OMS和MES系统等相融合、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协同平台,形成以数据、业务和技术为基础的三大中台,实现了底层业务数据的互通,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程线上管控模式。
在工业化方面,以万控智造自动化团队为驱动的柜体自动化进程在快速开展,从开始的单工位的自动化改造到工段的小产线的投产,从标准件整体自动化车间的建成到钣金整体自动化打产线的落地,万控智造真正实现了基于钣金加工的剪、冲、折,焊,喷的整体自动化生产。
由此,万控智造成功构建“联合制造、协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多基地联合制造优势,实现规模制造效应,可实现日产高低压电气机柜1,000余台套,是行业内制造规模最大、交付速度最快的电气机柜制造商。
万控智造通过两化高度融合,联通产销研,提升合同设计交期周期30%,缩短产品交付周期45%;使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提高数据及时性,增强数据利用率,为经营决策提供坚实基础。万控智造相继荣获“浙江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浙江省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企业”。
五、研发投入逐年上涨持续优化迭代,打造行业领先ETM工程选配平台
配电开关控制设备行业是一个集电力系统、自动化、机械加工、通讯等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自成立以来,万控智造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坚持把“创新引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来打造。目前万控智造已经造就了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多融合的研发体系。
在研发机构设置方面,万控智造根据产品分类建立了“高低压电气机柜、环网柜及充气柜、IE/IT机柜”三类研发机构,全面开展新产品开发、技术改进、产品数据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试验检测、标准建立、技术指导等工作。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0-2022年,万控智造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124.53万元、8,239.33万元、8,647.39万元,呈逐年上涨趋势。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万控智造已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形成多项授权保护的专利技术。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万控智造拥有353项专利所有权,其中发明专利18项,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
同时,万控智造重视产研融合,已实现多项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相继成功研发新型12kV/40.5kV高压电气机柜、Aikko低压电气机柜、MGC系列智能化气体绝缘环网柜设备、VMG系列智能化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12/21折IE/IT机柜等产品。全面完成了高、低压电气机柜产品的升级换代,引领了高低压电气机柜行业的技术发展。
此外,万控智造围绕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柜体结构设计优化,不断实现升级迭代,推出具有成本竞争力的KYN28A-12(Ⅱ-C)、Aikko-C等新柜型,同时研发推出新型一次、二次接插件产品,极大提高成套客户接线效率。万控智造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和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完成了MAX-12环保气体绝缘开关柜(环保C-GIS)等研发及投产,启动了MGC-40.5气体绝缘环网柜(RMU)、环网柜高防护等级操作机构等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拓宽产品系列。
值得一提的是,电气机柜是工程个性化定制产品,需要按照不同工程项目的应用场景和客户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创造性地提出客户个性化解决方案。
通过三十多年的项目沉淀,万控智造积累了行业最丰富的技术数据,实施了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打造了行业领先的ETM工程选配平台,依托在天津、丽水和成都等地设立的高低压设计部门,实行异地“协同设计”作业模式,可针对不同项目需求,快速为客户提供非标设计和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客户对产品的不同要求。
未来,万控智造将聚焦电气机柜、环网柜设备和IE/IT机柜三大业务方向,凭借在品牌知名度、营销网络、企业规模、自动化生产、信息化、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产能、延伸产品线,实现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
赞 | 评论 2023-05-06 09:35 来自网站 举报
-
慧智微:5G通信及物联网风口来袭行业前景广阔 技术创新突破境外专利壁垒《金基研》东风/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在5G新周期、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国产射频前端领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射频前端是无线通信设备的核心组成之一,其中射频前端芯片关系到国内通信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战...慧智微:5G通信及物联网风口来袭行业前景广阔 技术创新突破境外专利壁垒
《金基研》东风/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在5G新周期、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国产射频前端领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射频前端是无线通信设备的核心组成之一,其中射频前端芯片关系到国内通信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战略。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国内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机遇,其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作为射频前端芯片设计企业,广州慧智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智微”)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射频前端模组产品,主要包括4G模组、5G模组。
在技术上,慧智微重视研发投入,提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giPAM®️可重构射频前端平台,突破国际巨头的专利壁垒,具备全套射频前端芯片设计能力和集成化模组研发能力。凭借优秀的研发能力,慧智微的产品线逐步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已经覆盖国内外头部智能手机品牌机型、ODM厂商及物联网客户,市场地位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慧智微占据了国产射频前端市场的关键竞争地位,其发展潜力巨大。
一、5G通信及物联网风口来袭,国产需求上升行业前景广阔
射频前端是无线通信设备的核心组成之一,是实现无线信号发送和接收的必需器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射频前端,手机也就失去了作为通信工具的意义。射频前端芯片主要处理高频射频模拟信号,在模拟芯片中属于进入门槛高、设计难度大的细分领域。
由于射频前端芯片关系到国内通信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战略,近年来国家对射频前端芯片国产化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国内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随着终端智能手机国产品牌的崛起以及背靠国内完善的智能手机供应链优势,下游客户出于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快速的本地化服务支持等方面的考虑,对上游核心芯片的国产化需求不断提升,从而使得更多的射频前端企业获得产品导入、持续迭代的应用机会,推动国产射频前端公司快速成长。
从下游应用市场看,射频前端芯片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市场以及物联网市场。
在智能手机领域,IDC预计2021年至2026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渗透率将超过40%,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到约79%,可带动5G智能手机产业链规模的快速扩容。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5G移动电话用户达5.61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例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达到33.3%。另据中国信通院预计,2025年国内5G用户将超过9亿,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56%。
在物联网领域,随着通信技术从4G向5G演进,5G通信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汽车、医疗等领域,5G通信技术是实现万物互联、智能革命的基础性技术,将赋能和改造各行各业,催生出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革命。
据TSR数据,全球非手机的无线蜂窝物联网设备2021年出货量为5.50亿台,预计2026年达到7.76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2%。
另据工信部数据,2018-2022年各期末,国内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分别为6.71亿户、10.30亿户、11.36亿户、13.99亿户、18.45亿户。其中,2022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较移动电话用户数高1.61亿户,首次实现“物超人”。
据共研网数据,2017-2021年,国内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分别为372.9亿元、429.6亿元、497.1亿元、597.5亿元、807.8亿元。预计到2023年国内射频前端芯片总体规模将达1,045.2亿元,到2025年将增长至1,401.6亿元。
中长期来看,智能手机是必备性消费电子产品,蜂窝物联网的应用不断增长,国家经济总水平稳步上升趋势不改,5G渗透率提升以及国产替代带来增长空间。
二、技术架构创新突破境外专利壁垒,十五项核心技术构筑知识产权护城河
射频前端芯片设计行业具有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等特点,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射频前端芯片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慧智微始以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力,积极加大研发投入。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慧智微研发投入分别为5,278.49万元、8,039.45万元、14,805.63万元、13,380.22万元,累计研发投入4.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2.03%。
作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企业,慧智微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技术范围覆盖芯片设计能力和集成化模组设计能力等方面。
截至2022年6月30日,慧智微共有研发人员19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69.82%。其中,博士学历的8人,占研发人员比例4.17%;硕士学历的81人,占研发人员比例42.19%;本科学历的84人,占研发人员比例43.75%。
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慧智微提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giPAM®️可重构射频前端平台,采用基于“绝缘硅(SOI)+砷化镓(GaAs)”两种材料体系的可重构射频前端技术路线,突破国际巨头的专利壁垒。
与传统技术路线相比,慧智微的可重构架构技术路线具有三大优势。首先,差异化的材料架构使得慧智微产品可以取得成本和性能的平衡;其次,适应高集成度、模组化技术发展趋势;最后,独立自主的技术架构避免了采取技术跟随策略导致的知识产权风险,支撑慧智微做大做强。
围绕混合工艺的可重构技术,慧智微掌握了自适应输出偏置电压技术、多功能模块的低互扰高集成技术、功放电路记忆效应改善技术、自适应模拟预失真技术、匹配网络可重构技术、驱动级射频放大技术等十五项核心技术。
截至2022年6月30日,慧智微共拥有59项境内发明专利,21项境外发明专利,合计80项发明专利(仅申请地不同、申请内容相同的专利合并计算后为68项)。
总的来说,慧智微积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实力雄厚,提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工艺可重构射频前端平台,掌握了十五项核心技术,构筑知识产权壁垒。
三、产品线逐步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深度布局5G L-PAMiD
作为一家为智能手机、物联网等领域提供射频前端的芯片设计公司,慧智微主营业务为射频前端芯片及模组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慧智微拥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平台和优秀的研发团队,能够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系列产品。
慧智微产品开发的主要历程有:
2011年慧智微成立,领先投入自有知识产权射频前端技术平台AgiPAM®1.0的搭建。
2015年,基于可重构技术平台,慧智微实现业界首款可重构4G LTE射频前端模组产品量产。
2020年,慧智微与国际厂商同时同质推出5G新频段L-PAMiF产品,并在三星、OPPO等国际一线品牌手机中得到应用,率先实现5G L-PAMiF产品量产。
2021年,慧智微领先投入5G L-PAMiD产品开发,深度布局L-PAMiD产品。
慧智微的产品线涵盖了2G、3G、4G、5G等多种通信制式,包括5G新频段L-PAMiF发射模组、5G新频段接收模组、5G重耕频段发射模组、4G发射模组等数十款产品,兼容目前国际主流SoC平台厂商的主要产品系列,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射频前端解决方案。
近年来,慧智微实现了从中低端向高端的产品升级,深度布局5G L-PAMiD产品。慧智微不仅在4G领域实现了MMMB PAM的量产,并在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中获评第十四届“中国芯”优秀市场表现产品,而且在5G领域率先推出了L-PAMiF和L-FEM等高端产品,覆盖了3GHz-6GHz的5G新频段,并在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中荣获第十五届“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
2020年,慧智微领先推出的5G新频段L-PAMiF全集成收发模组支持n77/n79/n79频段,集成PA、LNA、滤波器、SRS开关、耦合器等,是集成度最高的5G模组。依靠技术积累和团队优势,慧智微做到了与国际厂商同步推出新协议下的高集成模组产品。该产品成功导入三星、OPPO等国际品牌终端手机中,实现大规模应用。
此后,慧智微产品快速迭代,陆续推出支持n77/n78/n79频段的1T2R(集成1路发射通路、2路接收通路)L-PAMiF、支持n77/n78频段的1T1R/1T2R L-PAMiF、以及支持相应频段的接收模组L-FEM,该等产品均已成功量产并实现销售。
凭借在5G领域的先发优势、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产品研发迭代的能力,慧智微的5G模组业务规模逐步扩大。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慧智微的5G模组销售收入分别为4,750.19万元、18,569.08万元、7,192.08万元。未来随着系列L-PAMiD产品的成功研发和量产,随着慧智微产品在高端及旗舰手机的应用,将为慧智微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四、逐渐向头部客户拓展并深化合作,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慧智微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近年来,慧智微在手机领域逐渐向头部手机品牌客户及头部ODM客户拓展,在物联网领域加强与头部客户合作,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地位,将有力支撑其收入增长和盈利提升。
目前,慧智微的终端客户包括智能手机品牌客户、移动终端设ODM客户及物联网模组客户等,具体为vivo、0PPO、闻泰科技、华勤通讯、翱捷科技、移远通信、广和通、日海智能等。
在智能手机品牌客户中,慧智微目前已经进入vivo、OPPO两家头部手机品牌客户自研体系,该等客户具备采购规模大、产品系列广、高端需求多、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且更加倾向于采用新一代射频前端产品,为慧智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
同时,慧智微已经覆盖国内头部智能手机ODM厂商闻泰科技、华勤通讯、中诺通讯等,并间接进入到三星、vivo、OPPO、荣耀等智能手机品牌机型中。2022年上半年,三星、荣耀出货量的合计市场份额为27.6%,慧智微逐步加大对三星、荣耀机型的拓展力度,力争导入更多新机型。慧智微两次获得三星Galaxy A系列畅销机型项目,该等机型出货量大,销售具备延续性。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慧智微手机领域中头部手机品牌客户和头部ODM客户合计收入比例分别为0%、27.45%、78.76%、68.96%。
在物联网无线通信模组领域,2020年起,慧智微抓住4G Cat.1的业务机遇重点拓展蜂窝物联网领域,已经与Cat.1通信模块公司、SoC平台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产品进入移远通信、广和通、日海智能等无线通信模组厂商的供应体系。
2020年,上述前三大无线通信模组厂商的出货量合计市场份额为55%。2022年上半年,慧智微来自三大物联网模组厂商的收入占比超过90%。
同时,慧智微凭借在物联网领域4G时代积累的头部客户资源,在5G市场延续合作关系,积极把握5G Sub-6GHz物联网的高增长市场机遇,争取更多的国产替代份额。
简言之,慧智微逐渐向头部客户拓展并深化合作,其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有力支撑慧智微收入增长和盈利提升。
五、五十多家外部机构入股凸显投资价值,募资主要投向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射频前端国产化趋势下,随着不断加快客户导入速度和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慧智微的收入规模快速上升。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慧智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60亿元、2.07亿元、5.14亿元、2.06亿元。
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阅,2022年,慧智微营业收入为3.57亿元。慧智微2022年收入出现下滑主要原因是下游主要终端客户及其供应链进入去库存周期等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多家专业投资机构看好慧智微所处行业及未来发展前景,同时慧智微为充实资金规模以支持其经营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提升治理水平,慧智微于2019年和2021年完成了多轮股权融资,为后续业务扩张的资金需求做好准备。
截至2023年2月23日,慧智微共有4名自然人股东,67名机构股东。其中,慧智慧芯、慧智慧资、Bridge、Star、Zhi Cheng、横琴智今等9名机构股东为慧智微持股平台;GZPA、Vertex Legacy、CSVI等6名为境外机构股东;建投华科、混沌投资、信德智能、华兴领运、惠友豪创、赣州九派、上海国方、红杉瀚辰等52名为境内机构股东。
此番上市,慧智微拟募集资金15.04亿元分别用于芯片测试中心建设项目、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具体来看,芯片测试中心建设项目拟新建射频前端芯片测试量产产线,采购相关设备,建成高效率、国内领先的射频前端芯片成品测试生产线。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完善慧智微的产业链布局,大幅提升其产品研发和量产速度,夯实慧智微的核心竞争力。
广州及上海两大研发中心建设完工后,主要围绕基于混合工艺的可重构技术、5G射频以及Wi-Fi射频模组等项目族进行研发并实现产品化,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射频前端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宽自身的业务布局,为慧智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募投项目的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慧智微的供应链管控水平,增强其技术研发能力,扩充慧智微的产品丰富度,进一步巩固其在射频前端领域的市场地位,提升综合竞争力。
赞(1) | 评论 2023-05-05 15:34 来自网站 举报
-
【慧智微:5G通信及物联网风口来袭行业前景广阔 技术创新突破境外专利壁垒】
《金基研》东风/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在5G新周期、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国产射频前端领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射频前端是无线通信设备的核心组成之一,其中射频前端芯片关系到国内通信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战略。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国内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带来了蓬勃的... 展开全文赞(1) | 评论 2023-05-05 15:03 来自网站 举报
-
郎酒股份:深入建设用户体验平台 依托独有条件行稳致远《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酒是人类古老的饮品之一,酒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同时出现和发展,它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国内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而关于酒的文化则起源于商周甚至更早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白...郎酒股份:深入建设用户体验平台 依托独有条件行稳致远
《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酒是人类古老的饮品之一,酒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同时出现和发展,它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国内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而关于酒的文化则起源于商周甚至更早时期。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白酒已经成为了国内消费者喜爱的酒精饮品。目前,国内市场中有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等不同类型的白酒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白酒消费需求。
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郎酒股份”)主营白酒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涵盖了酱香、浓香、浓酱兼香型白酒。而郎酒股份的生产基地则坐落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核心区域,旗下“青花郎”、“红花郎”、“郎牌特曲”等白酒产品因独特的制曲工艺、酿造工艺和陈酿环境,已经成为了郎酒股份的拳头产品。依托独特的酿造技术、严格的质量把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等,未来郎酒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发展前景可期。
一、企业数量和白酒产量齐减,销售收入及利润规模同增
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和白酒并称世界六大蒸馏酒。与其他蒸馏酒相比,国内的白酒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风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白酒行业的发展保持了“两升两降”的趋势。
首先,国内的白酒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国内的知名酒企或正借助高端产品和市场地位,上演着“强者愈强”的戏码。数据显示,国内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白酒企业累计销售额逐年提升。近5年以来,国内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数量逐渐减少,白酒行业或已经进入“总量下降,存量竞争”的阶段,产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的白酒生产企业分别为1,593家、1,445家、1,176家、1,040家、965家和963家,逐年减少。
2017-2022年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数量下降,或是白酒行业竞争进一步激烈的表象。而另一系列的数据,或能佐证白酒行业激烈的竞争。
2017-2022年,国内白酒产量分别为844.6万千升、792万千升、759.4万千升、740.7万千升、715.6万千升、671.2万千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在国内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和白酒产量双双减少的同时,白酒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却在“逆势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为4,751.9亿元、5,190.1亿元、5,579.2亿元、5,836.4亿元、6,033.5亿元、6,626.5亿元,6年内增扩大近四成。
与此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为962亿元、1,225.9亿元、1,398.7亿元、1,585.4亿元、1,701.9亿元、2,201.7亿元,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是2017年的两倍以上。
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数量、白酒产量下降而累计销售额和利润总额逐年上升,说明白酒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和集中度的上升,同时也代表着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向主力产品集中。
在此背景下,伴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未来白酒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或将进一步集中和激烈,产品结构或将迎来进一步升级,白酒产品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时代,中高端白酒的消费比例或有望进一步增加。
依托独特的酿造技术、严格的质量把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凭借独有的生产资质、储存、工艺和专业壁垒,郎酒股份打造了“青云郎”、“红运郎”、“青花郎”、“红花郎”、等藏品级、高端、次高端酱香型白酒产品和“郎牌特曲”、“小郎酒”、“顺品郎”浓酱兼香型白酒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目前已受到不少白酒消费者的青睐。
二、第108届全国糖酒会成功举办,展览面积为历年之最
2023年4月12日至14日,第108届全国糖酒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举办。此届糖酒会,首次满馆使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展览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历年之最。
作为2023年全球食品和酒类行业专业人士瞩目的盛会,糖酒会是各细分行业的“风向标”、“晴雨表”。通过糖酒会平台,参会客商对产销对接、思想交流、品牌传播、沟通合作的需求能充分地被满足。在开好局、起好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背景下,此届糖酒会进一步发挥了促进食品和酒类行业产销对接和经贸交流的平台作用,为提振行业信心、推动产业发展、活跃市场消费贡献自身的价值。
在世纪城展馆酒类展区,设置了传统酒类、葡萄酒及国际烈酒、低度潮酒及啤酒三大展区,而在传统酒类展区,汇集了郎酒等传统酒生产企业,向国内外商客展示了传统酒的特色和魅力。
除此之外,世纪城展区将2022年首次创办便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名优酒文化节”系列活动将进一步扩容,各协会、行业厂商、专家智库的有识之士共聚一堂,解读行业政策,剖析消费市场前景,共同探讨中国酒业发展新机遇,引领酒类产业发展新方向,打造经济复苏时代的消费市场黄金窗口,共享酒业市场红利。
对于企业而言,参展糖酒会,是一个在竞争对手面前展示自身企业形象和品牌实力的机会。除此之外,参展企业在糖酒会接触到的潜在意向客户可能会比1年里能接触到的客户数量还要多;更重要的是,面对面地与潜在客户交流,更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
在第108届糖酒会举办之前,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商务部也将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作为食品酒类综合大展,第108届全国糖酒会不仅要发挥促进食品和酒类行业产销对接和经贸交流的关键作用,更要成为推动食品消费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服务消费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平台。
此次郎酒股份参展糖酒会,拿出了“红运郎”、“青花郎”、“红花郎”、“郎牌特曲”以及“小郎酒”为代表的超高端、高端、次高端和中端优势拳头产品,向同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也扩大了客户和潜在客户规模。
三、培育专有高粱品种,理想水源为品质注入“活的血液”
白酒的原材料为富含淀粉的粮食和谷物,粮食和谷物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后得到的是新酒,新酒经过长时间的陈化后,通过勾调才能成为成品白酒。在白酒的酿制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发酵的工艺、陈化的方式和时间使白酒拥有了不同的香型。
目前,市场主要的白酒有酱香、浓香、清香等香型。不同种类香型的白酒有着不同的风味和口感。
酱香型白酒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醇香优雅、不浓不猛、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让人回味无穷,丝雅细腻、酒体醇厚粘稠。
浓香型白酒的特点可以用“香、醇、浓、绵、甜、净”六个字来形容。浓香型白酒窖香浓郁、绵软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入口绵甜,甜得自然舒畅、酒体醇厚,绵甜甘冽。
清香型白酒口感清香醇正,品尝起来能明显感受到与酱香型白酒由大不同。相对口感较重的酱香白酒,清香型白酒清爽、干净,口感清香舒适,一清到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多优秀的生产工艺或许也是纸上谈兵。
粮乃酒之肉,一瓶美酒从一粒好粮开始。每年端午前后,小麦新熟,是制曲的好时机。郎酒精选产自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软质小麦作为制曲原料,这些地方产出的小麦淀粉、蛋白质含量高,能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营养成分,有利于发生各种生化反应,生成更多的酱香前驱物质。
为从源头保障郎酒品质,郎酒与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合作,在本地糯红高粱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扎进田间地头,培育了“郎糯红19号”这一郎酒专有优质品种。“郎糯红19号”粒小皮厚、饱满坚实、支链淀粉占比高、单宁含量高,能满足郎酒一年的生产周期内9次蒸煮、8次发酵的需求,是酱香多轮次蒸煮和发酵的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郎酒还在泸州、自贡、宜宾、内江等川南片区建设了65万亩糯红高粱种植基地,把郎酒的第一生产车间建在田间地头,从种子发放、土壤、水源、生长环境等方面对糯红高粱进行全方位监管,把控好郎酒品质源头,为郎酒极致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粮为酒之肉,水为酒之血,酿造白酒,如果说原料可以通过优选培育,那么水源则是可遇不可求。
赤水河流域是酱酒的黄金产区,郎酒庄园坐落于赤水河左岸,青花郎等酱香型白酒产品的水源正是赤水河。赤水河起源于云南镇雄,从云贵高原奔流而下,经过的区域均没有化工企业的污染。赤水河流经贵州、四川交界处时,落差突然增大,流速变快,增加了水的自洁功能。种种条件之下,赤水河的水水质优良,透明无味、富含多种矿物质,是理想的酿酒用水,能为郎酒的卓越品质注入“活的血液”。
四、恪守古训顺天应时,独有工艺贯穿制曲发酵过程
“正心正德、敬畏自然、崇尚科学、酿好酒”是郎酒股份的品质发展理念,而“恪守古训,顺天应时”则是郎酒股份制曲恪守的准则。
“曲为酒之骨”,酒曲在酿酒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粮食发酵成酒醅的必备原料。酒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基酒的品质。对于郎酒股份而言,制曲十分重要,它能决定为期1年的生产周期能否顺利开始。
从端午开始,赤水河流域气温升高,雨水增多,高温和潮湿的空气,此时的小麦新鲜,营养成分丰富未流失,而独特的环境也有利于制曲微生物的勃发生长。这段时间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变得异常活跃,这些神秘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为曲坯的发酵创造了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郎酒股份严格按照《郎酒酱香产品企业内控准则》选用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优质软质小麦。软质小麦历经润麦、粉碎、麦料拌和、曲坯制作、入仓安曲、保温培菌等13道工序。40天的保温培菌期,曲块温度最高要达到60℃以上,高温制曲是提高酱香郎酒风格质量的基础,而所得成品曲的香气是酱酒香气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发酵仓内,曲块保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使曲块中的微生物得到合理的生长繁殖,从而促进酒曲的发酵成熟。历经数月制成的曲药,作为郎酒酿造的糖化发酵剂,起到了提供菌源、发酵生香的作用,真正成为美酒的激发之物,以便酿制酱香美酒。
而在白酒的陈酿上,郎酒顺应天时,占尽地利。郎酒股份的酿造基地位于赤水河谷,常年雾气弥漫,是酱香型白酒的理想天然发酵场。
茅台镇至二郎镇的49公里赤水河谷,被誉为中国酱酒的“黄金河谷”,是酱酒的核心产区。经郎酒百年实践探索,赤水河流经二郎段多为盆地峡谷地形,海拔300-600米,与沿岸山体形成U型谷区,谷区年平均气温16.6℃,最高气温超过40℃,昼夜温差小,平均降水760毫米,相对湿度60%-70%,形成了温热湿润的沿岸气候。恰当的湿度、温度,有利于网罗酱酒酿造所需的有益微生物,为微生物的繁衍、高温大曲的充分发酵,创造了优渥条件。
因此,郎酒酱香产区二郎滩生态酿酒区、黄金坝生态酿酒区、两河口生态酿酒区、吴家沟生态酿酒区、盘龙湾生态酿酒区五大生态酿酒区,皆遵循郎酒酱香酒的酿造生产标准,建设在赤水河谷酱酒核心地段,而所有车间都建造在赤水河左岸、离岸5公里以内的河谷地带,海拔300-600米的位置上。
要酿出好酒,顺天时、占地利或许还不够,严苛的工艺也是酿造酒的必要因素。郎酒股份守古训、顺天应时,坚守传统大曲坤沙“12987”和“四高两长”酿制技艺。
在1年的生产周期中,2次投粮、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这是郎酒酱香酿造恪守的传统大曲坤沙“12987”工艺,是郎酒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摸索出的酿酒黄金法则。而“四高两长”酿制技艺中的“四高”,则是指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流酒。
其中,在高温发酵方面,郎酒股份的酿造车间遵循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有红砂石窖池、特制紫红窖泥和三合土晾堂这“三宝”,促使米红粱向酱香原酒蜕变。
郎酒股份的每一口红砂石窖池均采用当地特有的红砂石砌成。红砂石富含二氧化硅,稳定性优良,吸水性、保温性好,能促进糟醅良好发酵。而紫红窖泥则选自二郎滩一带,经特殊工艺培植而成,具有矿物质丰富、黏性好的特性,是酿酒有益微生物非常重要的栖息地和载体。三合土晾堂更是微生物的乐园,其选用紫红泥、矿石灰、炉渣,按比例制成,具有吸水性好、透气性强等特点,表面形成许多的微孔,使糟醅的接触界面更大,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网罗富集,能够促进糟醅发酵。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12987”工艺,决定了郎酒酿造长达1年的生产周期。而“四高两长”中的“两长”,一是指生产周期长,二是指贮存时间长。经过1年时间的酿造后,蒸馏出的新酒还需要经过3年以上的贮存。
新蒸馏出的酒液中,各类杂醇、酸、醛占比较高,口感辛辣、不协调,不宜直接饮用。经过陈化之后,给新酒带来辛辣口和某些低沸点物质挥发,而其中醇、酸、醛在“黄金河谷”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互相结合、酯化,形成多种新的带有芳香气味的酸、酯、醛等物质,赋予酒体更丰富的香气和口感。
在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壤的赤水河左岸,在郎酒庄园内蜈蚣岩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天然储酒洞群——天宝洞、地宝洞、仁和洞,这正是郎酒用于贮存白酒的天然洞穴。
天宝洞、地宝洞、仁和洞地质年龄高达一亿八千万年,常年保持19-21℃的温度及60-70%的湿度,恒温恒湿,非常适合酱酒储存。坛内挥发出的酒分子与空气中的微生物常年作用,日积月累,形成了夹杂着400多种微生物的厚厚酒苔,这些酒苔有着旺盛的生命,凝结在洞壁上和酒坛上,对酒的醇化生香过程起到稳定老熟作用,酒体品质在漫漫岁月中积淀、升华,变得愈加厚重幽雅。洞中最老的酒已静修长达50年以上,质地如蜂蜜般浓稠、香甜诱人。
酒是陈的香,一年一个味。酱香郎酒经历露贮、罐贮、坛贮、洞贮、瓶贮5种不同形态长期的贮存,酱香口感会更突出、陈香典雅,酒体幽雅细腻、醇厚柔顺,回味悠长。
五、坚持品质经营理念,打造各具韵味白酒产品
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是企业不能触碰的底线。通过坚持“品质第一”的经营理念、坚持系统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坚持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以保证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为目标,郎酒股份将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来了完善的对应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工作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开始,郎酒股份就已经对产品企业内控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找差距、补短板”工作,一切以品质为中心。目前,郎酒股份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郎酒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准则。
2022年3月28日,《郎酒酱香产品企业内控准则》在赤水河左岸郎酒庄园发布,以6大篇章、115项企业标准,形成所有郎酒股份员工的“家法”,形成郎酒酱香产品生产“铁的律令”,成为邀请全社会监督郎酒的“宣言书”。未来,郎酒股份将进一步在实践中坚定执行该准则,郎酒的品质将会继续提升。
2022年10月起,郎酒将公布当年的储量、次年的产量、次年市场计划投放量,接受全社会的公开监督,一个有品质、有规模、讲诚信的郎酒正在呈现。
在严格的质量把关及独特的勾调工艺下,郎酒股份打造了一系列产品,区别于其他酒企,彰显了独特魅力。
白酒的酒体设计,贯穿白酒酿造的“生长养藏”全程,是白酒企业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
在长期摸索下,郎酒股份已经科学提炼出了其独有的“13569”的勾调工艺,即:1年1批原酒,蒸馏分级、验收分级、陈年分级3次分级,露贮、罐贮、坛贮、洞贮、瓶贮5种贮存,单轮次盘勾选酒、多轮次盘勾选酒、跨批次盘勾选酒、主体风味定型选酒、产品标准定味选酒、出厂产品定格选酒6轮选酒,单典型体盘勾、单轮次酒盘勾、多典型体盘勾、多轮次酒盘勾、跨批次酒盘勾、产品定型勾调、产品定味勾调、产品定格勾调、出厂产品精调9次勾调。
具体来看,郎酒股份旗下产品各具特色和韵味。
青花郎是郎酒股份的酱酒高端代表作之一。一瓶青花郎诞生的背后,是主体基酒7年以上的贮存,且主体基酒的比例不低于80%,再加上洞藏20年以上陈年酒及不同风味的调味酒,青花郎酒体琥珀晶黄、细腻丝滑,厚重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红花郎是郎酒股份的次高端产品,其酿制取赤水河谷优质水源,甄选川南优质糯红高粱、软质小麦为原料。红花郎的酿制,传承“四高两长,二九八七”的酱酒酿制古法,由独创“生、长、养、藏”工艺法则酿造贮存,精心勾调而成。红花郎酒体微黄透明,酱香突出,幽
。青云郎、红运郎均是郎酒奢香藏品代表产品,酒体晶黄透明,酱香突出,陈香舒适,优雅细腻,醇厚甘润,回味悠长。
在秉承传统工艺、沉淀岁月精华、匠心独具的同时,郎酒股份还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推出小郎酒、顺品郎、郎牌特曲等浓酱兼香型。
小郎酒二两一瓶,度数适中,开盖直饮。取浓香之醇,酱香之雅,精工酿造,是一款浓酱兼香型白酒。酒体既有单粮浓香的绵甜谐调、尾味净爽,又有多粮浓香的香气馥郁、余味悠长,还兼具酱香的幽雅细腻,将浓、酱两种香型、两种风格迥异的酒体融合得浑然一体,产品香气层次丰富立体,符合新时代广大消费者对酒体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追求,是朋友派对、家庭聚会、户外旅行、个人独饮的不二之选。
顺品郎属浓酱兼香白酒,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粮食为主要原料,精心勾调而成,酒体晶莹透明,具有浓酱谐调,绵甜圆润,尾净味长的独特风格。瓶身设计采用了独特的圆柱造型,寓意顺手顺口又顺心。红、蓝两色的牡丹盘旋于瓶身,红色喜庆,蓝色神秘,象征着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热转印雕饰出的花纹瓶颈,与瓶身牡丹相映成趣,在高贵雅致的视觉感上,又增添了大气简约的高级感和价值感,处处彰显传统和顺文化。
六、深耕经销扩展互联网销售,积极拓展用户体验平台
在产品销售上,郎酒股份始终践行“一瓶酒就是一片市场”的理念,除了深耕经销渠道对外销售,郎酒股份还积极建设了电商渠道。
郎酒股份主要通过经销渠道对外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了一只合作稳定、经营管理较强的经销商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序拓展、层次分明的销售渠道。未来,郎酒股份将继续坚定扶好商、树大商的商家策略,将保持大的销售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各个市场和商家实际情况,一地一策,一商一策,坚持确保市场良性、商家库存适中、利润合理,不压货,不透支市场。
除了积极发展经销商渠道,郎酒股份还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积极拓展互联网平台销售渠道。目前,郎酒股份积已经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大型电商平台搭建了销售渠道,开设了自营店,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提高产品的销售规模。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销售渠道固然重要,而优秀、充分且令人满意的售后服务和客户体验服务还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在电商平台管理方面,郎酒股份主动顺应互联网营销的发展浪潮,已建立一支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开展平台推广和客户服务。
与此同时,郎酒股份秉承“酿极致好酒,唯客是尊”的消费者服务理念,配置有专职售后服务人员,售后服务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
除此之外,郎酒股份还建立了《顾客反馈信息管理制度》,由售后服务部门对消费者的意见或建议进行记录,并反馈至相应业务部门实施改进,促进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的不断优化、提升;此外,当客户有需求时,各地派驻客户服务人员会上门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客情服务,保证消费者诉求得到解决,保护消费者权益;郎酒股份建立了《顾客退换货管理办法》,对消费者合理诉求积极应对,制定让消费者满意的解决方案,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同时促进顾客满意。
除了升级销售渠道和完善售后服务,郎酒股份还积极拓展了客户体验、回馈用户的交流平台。
2021年9月4日,郎酒股份潜心10年打造的郎酒庄园会员中心启用,郎酒庄园会员中心依托10平方公里的郎酒庄园,将生产端与消费者端紧密联结,为消费者搭建一个极致服务、创造价值、赋能发展、相融共生的交流平台,这是基于郎酒品质追求,践行郎酒消费者追求的创造性实践。
在郎酒庄园会员节暨郎酒庄园会员中心启用仪式上,郎酒三品战略下的消费者追求——极致服务、创造价值、赋能发展、相融共生正式亮牌,郎酒股份董事长汪俊林公布“郎酒123企业方略”。
作为郎酒股份青花郎事业部回馈用户的重要举措,以“服务、赋能、价值、共生”为宗旨,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极致服务与体验,创造满意、感动和惊喜;依托于顶级专家学者输出洞见与智慧,赋能企业家持续成功;通过交流、互动、鉴赏,链接与创造价值,最终实现品牌与用户的共同生长、彼此卓越与美好。
2022年12月17日,郎酒庄园的又一地标性建筑郎酒庄园·地之阁启幕仪式暨郎酒庄园生肖酒亮相活动在郎酒庄园隆重举行。郎酒庄园·地之阁融入十二生肖文化元素,融合白酒文化与消费体验,地之阁是专属于郎酒庄园生肖酒的品鉴和体验之地。
地之阁融入了传统十二生肖的元素,而十二生肖元素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民俗文化符号,郎酒庄园·地之阁建筑的展陈将其巧妙融入,可以说,地之阁是郎酒庄园文化传承、与时俱进的又一生动体现。同时,地之阁与敬天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郎酒庄园“生肖”和“星座”两大主题互动体验区域。
2022年3月28日,《郎酒酱香产品企业内控准则》发布一周年,在这365天里,郎酒股份依托于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茅台镇至二郎镇赤水河左岸49公里左右地段持续耕耘,2022年酱酒产量4.5万吨,产能再登高。同时,在这365天里,郎酒股份严守车间标准,以按标准建成投产的五大生态酿酒区为品质载体,已具备年产6万吨优质酱酒能力。此外,在这过去的一年中,郎酒股份规范原料标准,474个米红粱基地示范村的62万余亩专用糯红高粱高标准验收,从源头保障了生产原料品质的稳定。
过去的365天,郎酒股份确保“产品标准”,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每一瓶郎酒酱香产品执行更严苛的产品内控标准;坚持“产销原则”,以数倍于销售量的产量和贮量,确保产品严格按准则实行;恪守酿制技艺,严循“生、长、养、藏”品质秘笈,顺天应时,酿造正酣。
“商业的根本是品质,郎酒文化是品质文化”这是郎酒高品质的理念。郎酒从原材料抓起,把控白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依托地理环境和气候、工艺壁垒、基酒贮存等优势,多方向研发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搭建用户体验平台,品牌价值已经连续14年跻身白酒行业前三甲。未来,郎酒股份将继续践行责任、价值、务实的理念,强化坚守、壮大、长跑的作风,行稳致远。
赞(12) | 评论 2023-05-05 13:43 来自网站 举报
-
钢研纳克: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及重大工程 持续优化区域和板块布局《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在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等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各个行业对检验检测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规模达...钢研纳克: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及重大工程 持续优化区域和板块布局
《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在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等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各个行业对检验检测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规模达到了4,090.22亿元,产出检验检测报告6.84亿份,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87.31万份,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也达到了51,949家。
在此背景下,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研纳克”)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选材用材,持续优化区域板块布局。值得注意的是,2018-2022年,钢研纳克的业绩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其中,2022年,钢研纳克的营业收入为81,541.99万元,同比增加16.22%,归母净利润为11,384.24万元,同比增加35.22%。而在2023年一季度,钢研纳克实现营业收入17,696.12万元,较2022年一季度增加21.67%。
未来,钢研纳克将继续深耕优势领域,逐步形成对冶金、矿产、原辅料等优势检测领域的全覆盖,扎实拓展业务范围,挖掘食品、环境等领域的潜能,发掘社会需求,拓展健康等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未来前景广阔。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政策支持,检验检测服务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检验检测服务行业是国内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其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主要由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和建筑工程及材料等传统领域构成。
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探索推进计量区域中心、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动认证结果跨行业跨区域互通互认。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各行业对检验检测的需求不断扩大,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数量突破4万家,2021年则突破了5万家。具体来看,2017-2021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的数量分别是36,327家、39,472家、44,007家、48,919家、51,949家。
从市场规模方面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具体来看,2017-2021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377.47亿元、2,810.5亿元、3,225.09亿元、3,585.92亿元、4,090.22亿元。
一般而言,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是指按照程序,确定合格评定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特性的活动。在业务流程上,检验检测机构首先会接受用户的委托,然后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及专业技术,对某种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环保等方面进行检测,最后根据检测报告评定该种产品是否达到政府、行业和用户要求的质量、安全、性能及法规等方面的标准。
而检验检测工作的细分领域——材料检验检测,其覆盖的应用领域既包括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建筑、轻工等传统材料领域,也包括航天航空、高铁、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内使用的具有新型功能或先进结构的材料。
近年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检测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实施,国内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新兴行业则保持着高速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检测行业正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2017年以来,国内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数量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之中。2017-2021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分别是3.76亿份、4.28亿份、5.27亿份、5.67亿份、6.84亿份。从每日出具的报告数量看,2021年内,国内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87.31万份。
2017年,《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对外交往的支撑更加有力”列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
2018年,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后,随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不难发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对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政策对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检验检测服务行业未来发展可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全社会对研发、生产制造过程、产品的质量、生活健康水平、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将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简而言之,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政策的支持,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发展未来可期。
二、检验检测服务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单位占比持续上升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2021年国内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有38,046家,占机构总量的73.24%;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有10,843家,占机构总量的20.87%。2013-2021年,国内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分别为54.58%、56.1%、59.97%、63.22%、64.31%、65.87%、67.96%、70.44%、73.24%,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也就是说,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
目前,除了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外,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行业集约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2018-2021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中,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分别为5,051家、5,795家、6,414家、7,021家,其中2021年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的增长率为9.46%;在营业收入方面,2018-2021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分别为2,148.8亿元、2,478.86亿元、2,774.13亿元和3,228.3亿元。
2021年,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52%,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8.93%,而该占比在2018-2022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检验检测服务市场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及规模效应越发显著。
三、服务及产品覆盖范围广,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钢研纳克是专业从事金属材料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创新型企业。目前,钢研纳克主要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包括第三方检测服务、检测分析仪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能力验证服务、腐蚀防护工程与产品以及其他检测延伸服务。而其服务和产品则主要应用于钢铁、冶金、有色、机械、航空航天、高铁、新材料等领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显示,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医学、电力(包含核电)、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这些领域共实现收入737.71亿元,同比增长23.48%,增幅同比增加17.35个百分点。
2017-2021年,国内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收入构成中,新兴领域收入占行业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17-2021年分别为15.96%*、16.26%、17.46%*、16.66%*、18.04%*(带*为计算值),而传统领域的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则从2017年的45.66%减少到了2021年的39.32%
将目光转回到钢研纳克,目前,其业绩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其对金属材料检测的专注,而其金属材料检测下游的应用领域既包括航空航天、高铁、汽车、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也包括钢铁、冶金、有色、机械等传统行业,同时向环境、食品、石化等领域延伸。
目前,国内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新兴行业正在高速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而钢研纳克正致力于成为国内金属材料检测行业的技术引领者,其在行业地位、品牌声誉、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得益于此,近年来,钢研纳克的经营业绩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
从营业收入的总额上看,2018-2022年,钢研纳克实现的营业收入逐年上升,这5年内其营业收入分别为50,558.13万元、54,642.47万元、58,545.51万元、70,163.61万元、81,541.99万元。
除此之外,钢研纳克2023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其2023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7,696.12万元,较2022年一季度增加3,151.66万元,增幅为21.67%。
从收入构成上看,钢研纳克的收入主要来自第三方检测服务和检测分析仪器的销售。2018-2022年,这两项业务的收入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18-2022年钢研纳克来自第三方检测服务的收入分别为18,018.7万元、20,501.84万元、24,013.28万元、31,176.08万元、38,563.41万元;来自检测分析仪器销售的收入则为18,450.02万元、19,546.88万元、19,526.25 万元、21,651.86万元、23,696.24万元。
除了营业收入,钢研纳克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也在不断增长。
2018-2022年,钢研纳克的归母净利润分别6,422.75万元、6,913.58万元、7,721.97万元、8,419.2万元、11,384.24万元。其中,2022年钢研纳克的归母净利润超过1.1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35.22%。
对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钢研纳克2018-2022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有3年高于上述两个行业的平均值。
2018-2022年,钢研纳克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7.31%、14.5%、10.25%、10.39%、12.7%,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11.87%、12.81%、11.3%、11.08%、10.7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则为11.85%、13.3%、11.08%、8.78%、8.14%。
综上所述,钢研纳克2018-2022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其净资产收益率在大部分时间内也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简而言之,钢研纳克的持续盈利能力或高于同行上市公司。
四、聚焦国内和行业重大技术,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
目前,钢研纳克的技术核心为金属材料的检测,其主要从事金属材料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并据此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及其延伸服务,涉及的范围包括检测分析仪器与检测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钢研纳克还涉足检测业务产业链体系的上游和中游。
通过提升主营服务或产品技术水平,一方面,钢研纳克在公司内部可形成以检测技术为平台、各检测相关业务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优势;另一方面,钢研纳克还可以满足公司客户多种检测业务需求,以降低其多重选择的管理成本与沟通成本。目前,钢研纳克已经与客户形成了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技术创新方面,钢研纳克专业从事金属材料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聚焦于国内和行业重大技术及仪器装备创新发展,且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截至2022年底,钢研纳克对研发的持续高强度投入,取得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持续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与创新性。
而在研发投入上,2021年及2022年,钢研纳克的研发费用水平高于2018-2020年。2018-2022年,钢研纳克研发费用分别为4,933.37万元、4,580.83万元、4,439.64万元、5,931.14万元、10,133.71万元。值得注意的是,2021-2022年钢研纳克的研发费用明显增加,其中2021年较2020年增加33.6%,而2022年则比2021年增加70.86%。
除此之外,钢研纳克2023年一季度研发投入也较同期有明显增幅。其2023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其2023年一季度研发费用为2,092.13万元,较2022年一季度的1,315.05万元增加777.08万元,增幅为59.09%。
可见,钢研纳克近几年十分注重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增长较明显。
在研发团队的建设上,钢研纳克一直重视发现、培养、集聚科研人才。目前,钢研纳克已经拥有了科研人才培养、成长、历练的科研和实践环境,且已经形成一支以首席科学家王海舟院士为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2022年末,钢研纳克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中,有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271人,本科542人,公司内研发氛围良好。
而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钢研纳克自成立以来,逐步搭建了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围绕重点材料的检测表征方法体系,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首创性的仪器产品,或正引领着国内金属检测和检测分析仪器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2022年度,钢研纳克在研的课题有103项,其中,国拨课题有54项,自立课题49项,以上103项课题均正常开展。在各类标准的指定和修订上,钢研纳克已经完成41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1项。除此之外,钢研纳克还已经获得了14项专利授权(包括7项发明专利)和5项软件著作权。
在此背景下,2022年,钢研纳克的主营业务有了不少新进展、新成果。
在第三方检测服务板块,钢研纳克持续优化区域板块布局,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选材用材,在航空、核电等核心领域,提供了高端金属材料测试与表征的解决方案。钢研纳克检测业务的技术能力、设备能力、服务能力和品象在此过程中持续地得到提升。
在分析仪器板块,钢研纳克市场销售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包括直读光谱仪、气体分析仪在内,钢研纳克旗下多种产品的销量创下新高,而ICP光谱、ICP质谱等产品的销量增幅明显。同时,钢研纳克还推出了多项新产品,包括FE-1050系列场发射扫描电镜、CNX-808型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PlasmaMS4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Auto-RESpark1000稀土金属高速全自动分析系统等,上述新产品目前均已实现市场销售。
另外,在2022年,钢研纳克还在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板块不断丰富冶金常规品种,完善冶金行业标准物质生产规范和质量评定方法。目前,钢研纳克已完成百余种新领域标准物质的研发,其中大部分已获得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编号,涵盖食品、环境、地质等领域。
在钢板钢材硬度检测方面,钢研纳克无损检测业务研制的钢管Rota370大直径旋转超声检测设备、钢管表面缺陷智能视觉检测设备、钢板表面硬度检测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销售;而大棒C扫描设备、棒材相控阵检测设备目前也已经研制完成。
综合来看,在供给侧改革深化实施、质量认证制度改革深化及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对产品质量要求将不断提高,各个行业对检验检测的需求或将会不断扩大,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的业绩或有望继续增长。除此之外,国内宏观政策层面对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检验检测服务行业未来发展可观。
检测分析仪器的制造是国内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是国内高端制造的咽喉行业。钢研纳克作为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同时具有检验设备及检测分析仪器的生产能力,其业务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业务内容涉及面广阔。2018-2022年,钢研纳克的业绩逐年上升,其对研发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未来,钢研纳克的技术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或有望继续增长。
赞(7) | 评论 2023-05-05 13:43 来自网站 举报
-
【云天励飞:下游产业规模扩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全栈式AI平台构筑核心竞争力】
《金基研》星辰/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今年以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爆火出圈。人工智能已从模拟人类智能的一项科学研究延伸为推进人类与社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国内,从2015年开始,相关部门先后发布多则支持... 展开全文赞(6) | 评论 2023-05-04 13:19 来自网站 举报
-
【华大智造:占据高成长高壁垒基因测序仪赛道 短期业绩承压利空已出尽】
《金基研》湖光/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在基因测序技术不断进步、基因测序成本下降催生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的背景下,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基因测序仪仍是高成长、高壁垒的赛道。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已形成基因测序仪业务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两大板... 展开全文赞(9) | 评论 2023-05-04 11:50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