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广东省 广州市
个人简介:金基研,让信披更有价值。 更多
个人标签: 金融  

申请认证

我司已有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腾讯、凤凰、同花顺、东方财富等约30个平台账号,平均每天发送约2篇的优质原创在各平台,了解到贵平台符合我们的内容定位,特此申请贵平台账号

更多TA的关注(1)

金基研 

众智科技:营销网络完善客户优质 突破外企技术壁垒实现进口替代《金基研》念阡/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行业蓬勃发展,刺激了工程机械、农林机械等非道路用内燃机的市场需求。随着内燃机燃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内燃机行业具...展开
众智科技:营销网络完善客户优质 突破外企技术壁垒实现进口替代

《金基研》念阡/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行业蓬勃发展,刺激了工程机械、农林机械等非道路用内燃机的市场需求。随着内燃机燃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内燃机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郑州众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智科技”)主要从事内燃发电组自动控制系统、低压配电自动控制系统等相关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应用于非道路用内燃机配套。
在业绩上,众智科技营收净利润持续提升,主营业务毛利率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同时,众智科技“造血”能力增强,现金流充裕,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抗风险能力强。作为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众智科技具有技术密集型特点,雄厚的研发实力及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众智科技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值得一提的是,众智科技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一、政策支持业绩稳增,主营业务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电力行业应急能力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提出了发展关键应急电力装备产业的规划和升级城乡配电网建设的策略,推动了发电机组行业和输配电行业的快速增长。
同时,随着各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落实,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行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了工程机械、农林机械等非道路用内燃机的市场需求。
据国内内燃机工业协会数据,2019-2021年,国内非道路用内燃机的销量分别为781.70万台、881.73万台、1,207.18万台。
应急电力装备、新基建及输配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众智科技发电机组控制器、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器及配套组件类产品的市场需求。
由此,众智科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持续提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据招股书,2019-2021年,众智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39亿元、1.76亿元、2.0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0.93%。
同期,众智科技净利润分别为4,983.27万元、6,050.56万元、6,812.43万元,复合增长率达16.92%。
到2022年1-6月,众智科技实现营业收入9,163.21万元,净利润2,780.27万元。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9亿元、1.75亿元、2.02亿元、0.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69%、99.84%、99.43%、98.67%,主营业务突出。
从毛利率看,近年来众智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保持在50%以上且高于行业均值。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3.99%、56.69%、56.75%、52.44%。
同期,众智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上海宏力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力达”)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6.04%、54.27%、52.11%、52.09%;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杰电气”)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2.45%、41.66%、42.16%、39.51%;北京新雷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雷能”)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1.30%、48.23%、47.24%、48.78%。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上述三家众智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均值分别为46.59%、48.05%、47.17%、46.79%。
综上,受益利好因素,发电机组控制器、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器及配套组件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提升,众智科技业绩稳步增长。同时,众智科技的主营业务占比均超98%,主营业务毛利率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

二、“造血”能力增强现金流充裕,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均值
受益持续增长的业绩,近年来,众智科技的“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727.13万元、5,657.64万元、6,298.38万元、1,928.31万元。
与此同时,众智科技的货币资金充裕,呈持续增长态势。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各期末,众智科技货币资金分别为2,536.86万元、7,673.37万元、9,975.60万元、7,974.50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众智科技2022年6月末货币资金下降主要系客户年中回款力度弱于年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偏低,而其对产业园建设持续投入资金。
除此之外,众智科技的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且低于行业均值,资产质量良好,偿债风险低。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8.48%、19.90%、19.22%、16.21%。
同期,众智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宏力达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8.37%、12.10%、14.38%、13.33%;英杰电气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0.17%、23.74%、41.18%、50.80%;新雷能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5.54%、43.99%、44.78%、48.06%。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上述三家众智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38.03%、26.61%、33.45%、37.40%。
值得一提的是,众智科技无借款,不存在利息支出,无银行借款偿债压力。
从应收账款情况看,众智科技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比高,应收账款质量良好。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各期末,众智科技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590.47万元、3,133.72万元、2,521.99万元、3,891.23万元,占比分别为87.34%、97.93%、98.20%、97.89%。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末,众智科技应收账款余额大幅提升,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走高,主要原因为:国内新冠疫情逐步好转,各行业逐步复工复产,全球市场对发电机组的需求快速增长,众智科技营业收入增幅偏大,导致应收账款余额增加。
可见,众智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呈增长态势,“造血”能力提升,且货币资金充裕。另一方面,众智科技的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无长短期借款,应收账款质量良好。众智科技的偿债风险低,抗风险能力强。

三、客户资源优质存量客户贡献收入超九成,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及地区
自成立以来,众智科技一直从事内燃发电机组自动控制系统、低压配电自动控制系统等相关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在行业内具有不俗的品牌知名度。众智科技的“Smartgen”系列产品在发电机组行业内知名度高,经过用户多年的使用,其产品以可靠的质量、丰富的功能、适中的价格、广泛的适应性和及时专业的售后服务获得了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与众智科技发生交易的客户共有4,738家(单个主体口径,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口径),其中境内客户4,442家,境外客户296家。
由于众智科技客户收入集中度偏低且数量多,为便于管理,众智科技将客户分为A、B、C、D四个等级。截至2022年6月30日,众智科技共有136家A类客户(年销售额≥30万,交易频次≥10),销售收入占其2022年1-6月收入的比例达68.19%。
对于重要性高的A类客户,众智科技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对接方式,其销售力量主要投放至数量少但收入占比高的A类客户。
其中,众智科技主要下游客户包括潍柴、玉柴、康明斯、科泰电源、泰豪科技、首帆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力机电有限公司、福建一华电机有限公司、北京首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赛瓦特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山东赛马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威迩徕德电力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或业内知名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的主要发电机组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经营历史长,多与众智科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得众智科技营业收入90%以上来源于存量客户。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对存量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1.31亿元、1.69亿元、1.90亿元、0.8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91%、95.92%、93.45%、94.24%。
优质、长期合作的客户为众智科技业绩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众智科技基本建成了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其产品已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营销方面,众智科技已在国内建立相对完善的营销网络,覆盖了下游客户聚集城市,同时实行“专家营销”,完成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服务,即通过配置拥有较强技术背景的销售人员负责开拓市场、维护区域客户、了解区域客户需求信息,快速解决客户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便于众智科技及时发现区域市场销售机会并加以转化落地。
国外营销方面,众智科技设立了海外事业部,加强了海外市场拓展的力度。同时,众智科技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国际展会,并结合网络推广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众智科技会持续关注客户的切实需求,在“专家营销”模式下,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全方位对接。众智科技的销售部门了解客户需求后,会及时反馈给技术团队,由技术团队进行可行性分析,及时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或对相关产品进行改进和升级。
目前,众智科技已建立了一支营销经验与专业知识兼备的营销团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具有行业技术背景的营销人才,市场开拓和服务能力强。
简言之,众智科技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且双方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得众智科技的营业收入90%以上来源于存量客户。同时,众智科技建立相对完善的营销网络,具有渠道及营销优势。

四、三大系列产品种类齐全,产品质量及性能优异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众智科技已拥有控制器类产品(发电机组控制器、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器、工程机械类用控制器、船用控制器、通机控制器等)、组件类产品(电气控制柜、蓄电池充电器、发动机加热器等)和其他类产品(云监控模块、传感器、通信模块、电力保护模块、输入输出扩展模块等)等三大系列产品,产品种类齐全。
其中,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核心技术产品控制器类产品收入分别为9,887.22万元、11,944.55万元、14,534.22万元、6,323.50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71.30%、68.08%、71.86%、69.94%;组件类产品收入分别为3,222.89万元、4,658.01万元、4,532.16万元、2,104.2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23.24%、26.55%、22.41%、23.27%。
在一些高端特殊应用领域,如数据中心、国防等,众智科技大胆创新,并和行业高端客户联手,共同开发了很多适合特殊需求的产品,解决了最终客户的进口化担忧和痛点。
同时,众智科技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产品的迭代更新,有效满足下游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众智科技的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器等产品,以可靠的质量、丰富的功能、适中的价格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部分产品已替代进口产品,为国内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满足了行业对国产化的需求。众智科技在控制器市场的份额逐步扩大,已成为业内头部企业之一。
目前,众智科技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检测体系,不仅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还使得产品的性能在市场上拥有不俗的竞争力。
在产品质量方面,众智科技始终重视产品的品质管理,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及生产,以确保产品质量。众智科技产品质量优异,已具备与国际品牌竞争的能力,多项产品获得CE、UL等认证,成功进入国内外知名厂商的配套体系。
在产品性能方面,众智科技的并联发电机组控制器等系列产品,技术参数和产品性能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众智科技产品符合国家标准GB/T12786-2006《自动化内燃机电站通用技术条件》等要求,达到了内燃机电站运行所需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质量稳定、品质优异的产品,为众智科技持续开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众智科技拥有三大系列产品且种类齐全,同时众智科技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异,部分产品已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五、研发投入逐年上涨塑造核心竞争力,突破外企技术壁垒
随着行业发展,控制器对采样精度、控制精度、安全保护程度、远程监控以及复杂环境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上要求均对企业的综合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技术实力是相关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众智科技具有技术密集型特点,雄厚的研发实力及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众智科技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众智科技坚持对标国际先进技术,重视对研发项目的投入,以促进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的提升。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909.61万元、1,030.25万元、1,288.31万元、729.54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54%、5.86%、6.33%、7.96%,研发总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49%。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众智科技已搭建起一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队伍,研发人员的专业背景包含了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计算机软件、机电一体化、通信、机械、模具、物联网等。
截至2022年6月30日,众智科技研发人员89人(含核心技术人员6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28.90%。其中核心研发人员均具备十年以上的行业从业经验,具备发电机组自动控制系统等相关领域的研发能力,可承接各种包含高、难、新技术的发电机组自动控制系统研发项目。
在重视自身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众智科技也持续加大对标准实验室等研发硬件设施建设和投入。目前,众智科技拥有多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包括环境试验室、EMC试验室、失效分析室、真机试验室和来料检验试验室,可进行高低温环境试验、交变湿热试验、振动试验等数十种检测项目。众智科技为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移动电站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由此,众智科技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
截至2022年6月30日,众智科技拥有367项专利(其中境内专利包含27项发明专利、18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51项外观设计专利;境外专利包含4项欧盟外观设计专利)和5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持续的研发投入,众智科技掌握了差分交流采样技术、变频采样技术、谐波处理技术、发动机调速控制技术、双电源同步切换技术、多机并联技术、静态并联技术、控制器冗余技术等十二项核心技术。
特别是在发电机组自动控制和低压配电自动控制领域,众智科技始终坚持以底层技术创新为驱动,突破了对国外厂商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的进口依赖,目前已实现从模具开发、线路板设计、软件编程、测试验证及监控采集等关键技术的全面覆盖,核心产品均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和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上述核心成果广泛地应用于众智科技产品,并形成众智科技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设计、生产高质量的控制器系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众智科技核心技术形成的产品收入分别为1.34亿元、1.70亿元、1.95亿元、0.8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6.09%、96.74%、95.76%、93.83%。
未来,众智科技将抓住行业利好因素带来的市场机遇,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和服务附加值,提供全球“专家营销”服务,逐步将自身打造成为国内优势、国际知名的内燃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和低压配电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收起

赞(3) | 评论 2022-11-16 09:15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医药持续反弹,如何更好投资?《金基研》铂隹/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期,流入香港股市的资金明显增加,在港股市场回购公司股票的上市公司数量创下新高,这些现象都意味着恒生指数未来存在反弹的机遇。另一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成分股近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指数的市净率仅有2.5...展开
医药持续反弹,如何更好投资?

《金基研》铂隹/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期,流入香港股市的资金明显增加,在港股市场回购公司股票的上市公司数量创下新高,这些现象都意味着恒生指数未来存在反弹的机遇。另一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成分股近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指数的市净率仅有2.5倍,未来反转上升的趋势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成分股覆盖了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各个方面,贯穿了医药生物科技产业的上、中、下游。指数的成分股中还包括了一些还没在A股上市的医药生物科技公司,这些公司专注于创新药物的开发,科创属性较强,指数的科创属性因此也得到了提升。
站在当前时点,正在发行的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QDII)(A类:016970,C类:016971;以下简称“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紧密跟踪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具有建仓成本低、整体费用水平低等特点。在指数跌无可跌开启反弹趋势的情况下,这只联接基金未来潜在的预期超额收益,对于没有股票账户而又比较关注港股生物科技板块的投资者而言,不失为一个布局生物科技行业的良机。

一、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正在发行,场外医药板块再迎布局机会
2022年11月7日起至2022年11月18日,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将通过基金份额发售机构公开发售。
那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基金?
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的投资目标是“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力争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 0.3%,年跟踪误差不超过 2%”。在基金的投资上,它主要投资恒生医药ETF(159892),因此可以跟踪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
其次,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投资的ETF基金是恒生医药ETF(159892)。恒生医药ETF成立于 2021 年 9 月 29 日,是华夏基金旗下一只QDII类、跟踪医药生物科技行业指数的ETF基金。值得注意的是,这只ETF基金的份额在近期出现了大幅增长。截至2022年11月3日,这只ETF基金的总份额为5.73亿份,基金总规模为3.42亿元,分别比2021年末总份额和总规模增加255.47%和167.19%。
也就是说,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所投资的基金在近期已经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
ETF基金和ETF联接基金有什么不同?ETF联接基金又有什么优势?
一般来说,投资者如果想要投资ETF基金,可能会被麻烦的交易规则弄得头晕眼花。首先,需要开通股票账户;其次,在申购ETF基金的份额时还需要构造与指数成分股相同的股票组合;最后,ETF基金还需要通过券商平台进行交易。不少投资者看到ETF基金的交易规则之后就纷纷变成了“退堂鼓选手”。
相比ETF基金令人头疼的交易规则,ETF联接基金有不少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特点。ETF联接基金在场外交易,建仓成本低、整体费用水平低,而且一般可以设置基金定投。对于还没有开通股票账户的投资者来说,是布局ETF基金的利器;对于看好港股生物医疗板块但还没有开通股票账户的投资者而言,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不失为场外交易的良机。
那么,这只联接基金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它跟踪的指数“管得宽、覆盖广”。
通过投资恒生医药ETF(159892),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可以实现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跟踪,而这个指数,是一个可以反映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整体表现的指数。
在横向上,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覆盖到了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各个方面;在纵向上,它贯穿了医药生物科技产业链上、中、下游;指数的成分股中,除了业务成熟、盈利稳定的公司外,还有仍处于初创期的公司。
首先,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成份股涵盖了生物科技产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制品、化学制药 5 个细分行业(按申万行业2级分类划分)。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18日,在数量上,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61只成分股中,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三个子行业的股票分别有20只、18只和9只;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和医药商业三个行业的股票在权重上分别占到了33.81%、31.24%和14.81%;在市值分布上,成分股的市值低的少于100亿港元,高的则超过2,000亿港元,分布均衡,没有暴露出特定的投资风格。
用一句话概括,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在行业覆盖、成分股的数量分布和市值分布上都比较合理,能够客观地反映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状况。
其次,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囊括了生物科技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企业。
在产业链上游,指数覆盖了从事CRO、CDMO等药物研发业务的药明生物、药明康德、金斯瑞生物科技;在产业链中游,指数涵盖了从事药品和器械研发的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和威高股份;在产业链下游,从事药品流通销售的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也被指数涵盖在内。
也就是说,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是一个可以全面反映生物科技产业全过程的指数。
另外,在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成分股中,除了有业务成熟、盈利稳定的医药生物科技公司之外,还有符合港交所规定上市但目前还没有收入、仍处于初创期的公司。但是,无论这些公司是已经成熟还是仍处于初创期,都具有研发费用比例大、投入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指数的科创属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最后,指数的成分股价格相对被低估,质量更好,吸引力更强。
在成分股的质量方面来说,港股市场医药板块中,生物科技、CXO、互联网医疗三个主要的细分板块是成长板块,指数的成长性也因此更强。在创新药投资方面,国内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一些大型的企业,如药明生物、翰森制药、百济神州、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都只在香港上市,这些大型企业为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强势反弹奠定了基础。
与A股的医药生物指数相比,恒生香港上巿生物科技指数成分股还具有价格上的优势。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包含了13家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对比A股,这些企业的股票在港股的价格相对被低估,在价格上更具有吸引力,未来股价存在反转后回升的机会。

二、成分股“助力”指数反弹,高弹性揭示超额收益
从2021年6月底到2022年5月中,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就一直“跌跌不休”,从3,000点附近一路下跌到1,000点附近。虽然指数在2022年5月初至7月初出现过反弹,回升到1,400点附近,但到了9月末,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跌破了1,000点。目前指数水平或已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有限,且在2022年10月初以来,指数表现出清晰的反弹迹象。
那为什么说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有反弹迹象?
首先,有成分股带头为指数的反弹“助力”。
最近5个交易日(2022年10月31日至2022年11月4日),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前10重仓股平均上涨13.55%,10只重仓股中有8只均获得了正收益,其中再鼎医药-B的近五日涨幅高达36.36%。相比今年年初以来(2022年1月3日至2022年11月4日)平均为-28.06%的跌幅,最近5个交易日各重仓股的强势上涨为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反弹提供了动力。
其次,指数本身就有可观的反弹空间。
与一年多以来的跌幅相比,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近期的涨幅就像是“小巫见大巫”。
截至2022年11月4日,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近1周上涨13.63%,高于沪深300指数、恒生指数、创业板指和生物科技指数分别为6.38%、8.73%、8.92%和10.78%的涨幅;近1个月以来,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上涨15.25%,高于沪深300指数、恒生指数和创业板指的涨幅,其中恒生指数的收益率仅为-5.38%。对比2022年以来的表现,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目前存在可观的反弹空间。
最后,指数本身的高弹性也功不可没。
一般来说,弹性越高的股票价格波动越大,在牛市中越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对于指数来说也一样,一个指数的弹性越大,进攻性就越强。
在2019年12月6日至2022年11月4日这个期间内,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区间收益率为-22.51%,高于恒生指数的-41.63%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29.73%;在波动性方面,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近1年的波动率为47.53%,高于恒生指数的29.81%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47.18%。
相比恒生指数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面两项对比都说明了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弹性数更大,进攻性更强,指数在牛市中或迎来上涨空间。

三、指数在市场反弹行情中弹得高,低水平的市净率预示上涨机遇
对于股票来说,市净率越低,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差额越大,估值越低,将来上涨的力度越大。对于指数来说也有同样的逻辑,指数的市净率越低,指数的成分股在未来上涨的可能性也会大一些。
指数的市净率水平低,紧密跟踪该指数的ETF联接基金未来或将迎来投资机会。
所以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有这种机会吗?有!
第一,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市净率已经处于相对低的水平。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市净率居高时在6倍以上,在2021年6月28日时高达6.75倍;但是在2022年11月4日,指数的市净率仅有2.5倍,仅为6月28日时的37.04%,处于指数基日(2019年12月16日)以来相对低的水平。
第二,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跑得快。从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基日开始到现在,在市场多次的反弹行情中,数次大幅跑赢A股的医药生物指数。
Choice数据显示,在2020年11月25日至2021年2月10日的市场反弹行情中,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上涨35.10%,而A股的医药生物指数则上涨27.41%;2021年3月9日至2021年6月29日,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的涨幅为32.50%,大幅跑赢医药生物指数仅为17.99%的涨幅。
而在今年年中市场反弹的行情中,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上涨23.57%,医药生物指数的上涨幅度只有14.83%。

四、政策加持下基本面向好,生物科技产业前景可期
国内市场受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退,医保资金的支出维持上升趋势,药品和采集的相关政策不断改善。这些因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药产业的增长。
国内疫情防控逐渐精准和科学,市场能受到的影响已经像遇到阳光的雾气一样,逐渐消退,这有利于处方药销售量的增长和消费医疗的恢复。另外,在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各地也逐渐开始重视补医疗行业的短板和开启新基建,多项财政预算已经完成下达,市场基本面逐渐向好。
首先,在医保支出方面,医保对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支持力度继续增长,每年医保资金支出增长维持在12%以上。虽然在仿制药和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已经出台,对医保资金的支出有一定影响,但这些政策影响的是医保支出的结构,医药产业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
其次,在创新药产业方面,国内创新药市场环境和药品政策环境不断改善,鼓励创新的信号不断发出,市场前景广阔。创新药续约简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有助于国内创新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理性,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产品采集规则有意识地避开了部分厂家的恶意降价,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使以后的药品采集工作能够平稳、安全地执行。
最后,制药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前景明朗。医保目录的扩容将更注重产品的临床价值和经济性;药品的带量采购将更加注重质量、效果和供应三个方面,鼓励采购临床价值高、成本适宜的产品,反对不合理用药和高价格低价值的产品;在创新药的审评和审批方面,鼓励临床急需、具有临床价值、创新研发的高质量产品。
总的来说,随着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医药生物科技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国内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也在加速转型。医保谈判、支付方式、商业保险、审评审批和带量采购五类政策将在“十四五”时期深刻影响国内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投资将会有可观的收益。
与国内的传统制药公司相比,通常在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成立时间都不算长,它们更加专注于创新药物的开发,在公司发展战略上更贴合国内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制药行业整体向创新药转型的背景下,这些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望凭借差异化的创新以及高研发效率实现快速崛起。
港股是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汇集了众多优质和有潜力的生物科技公司,而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覆盖到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各个细分子行业,贯穿了医药生物科技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细分环节,反映了香港上市医药生物科技公司的整体表现。
目前,港交所逐渐放宽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条件,对生物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结合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本身的低估值、高弹性、反弹空间大和科创属性强等因素,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虽然经历了一年多的下挫,但仍有望在后市中呈现出广阔的投资空间。
正在发行中的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发起式联接基金(A类:016970;C类:016971)正是这样的一只基金,它联接恒生医药ETF(159892),紧密跟踪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具有建仓成本低、整体费用低等特点。结合医药板块一年多以来的下跌和联接基金成本和费用低等因素,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基金未来的超额收益可观。联接基金为场外投资者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便利度,对于没有股票账户而又比较关注ETF基金的投资者而言,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发起式联接基金不失为场外交易的投资良机。

收起

| 评论 2022-11-15 02:30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天元宠物:聚焦“四新”创新驱动发展 募资强化供应链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宠物行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与宠物相关的产业已十分成熟。近年来,全球宠物用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国内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展开
天元宠物:聚焦“四新”创新驱动发展 募资强化供应链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宠物行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与宠物相关的产业已十分成熟。近年来,全球宠物用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国内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单身、丁克群体的增长,国内宠物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杭州天元宠物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元宠物”)以宠物用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为基础,积极拓展宠物食品销售业务,产品涵盖了宠物窝垫、猫爬架、宠物食品、宠物玩具、宠物服饰、电子用品等多系列、全品类宠物产品。
业绩方面,天元宠物近年来营业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天元宠物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32.97% “领跑”同行业可比公司,凸显其成长性。作为国内较早进入宠物产业的行业先行企业,天元宠物依托于国内宠物用品产业链与国际宠物食品供应链的比较优势,将核心业务聚焦于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实现了对国内外下游客户多样化、一站式采购需求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服务。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创新、积累,天元宠物已在优质客户资源、供应链管理体系、多品类产品开发、用品食品协同销售等方面建立了持续竞争优势,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一、全球宠物用品市场规模稳增,国内宠物市场迎来快速发展
宠物行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与宠物相关的产业已十分成熟。国内宠物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单身、丁克群体的增长,饲养宠物成为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人们从宠物身上获取温暖和陪伴,宠物经济由此快速发展。伴随宠物主对宠物情感等方面关注提升,宠物用品行业将持续增长。
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7年全球宠物用品市场规模为334.19亿美元,2021年增长至447.6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58%。预计2022年全球宠物用品市场规模达477.66亿美元,2026年有望增长至634.01亿美元。
美国是全球最大以及最成熟的宠物消费市场,美国宠物产品协会(APPA)数据显示,美国约6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只宠物。从产品细分领域来看,2021年全美包含宠物用品在内的兽医护理和产品销售343亿美元,增长8.9%。
欧洲是全球第二大宠物消费市场,根据FEDIAF(欧洲宠物食品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欧洲市场2021年宠物用品规模为95亿欧元。猫和狗是饲养数量最多的宠物,全欧洲猫的数量为1.14亿只,狗的数量为9,294.77万只。
国内方面,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2018-2021年,国内城镇饲养犬猫的人数分别为5,648万人、6,120万人、6,294万人、6,844万人;国内城镇家庭养育宠物犬猫的数量分别为9,149万只、9,915万只、10,084万只、11,235万只。
与此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宠物家长有更充实的经济能力提高宠物的生活质量,这会带动宠物用品的需求增加,促进宠物用品的消费升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国内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83万元、1.99万元、2.16万元、2.12万元、2.41万元。
2017-2021年,国内单只宠物年均消费金额分别为1,532.1元、1,866.9元、2,041.4元、2,047.8元、2,216.3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此,国内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2017-2021年国内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分别达1,340亿元、1,708亿元、2,024亿元、2,068亿元、2,490亿元。
虽然国内宠物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但养宠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远低于欧美地区。未来,随着国内养宠人数占比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均单只宠物年消费金额的增长,国内宠物行业将迎来持续快速的发展。
综上,近年来,国际方面,发达国家宠物市场成熟,全球宠物用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国内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单身、丁克群体的增长,宠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二、客户资源优质覆盖全球,境外收入稳增国内市场加速开拓
国际市场的广阔空间与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天元宠物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发展基础。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天元宠物营业收入分别为10.49亿元、14.50亿元、18.54亿元、8.64亿元。
同期,天元宠物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亿元、1.14亿元、1.07亿元、0.48亿元。
据招股书,天元宠物预计2022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至16亿元,较2021年1-9月增长12.46%至19.95%,预计归母净利润9,000万元至10,000万元,较2021年1-9月实际归母净利润增长11.10%至23.44%。
值得一提的是,天元宠物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领跑”同行业可比公司,凸显成长性。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1年,天元宠物的营收CAGR达32.97%。同期,天元宠物同行业可比公司中宠股份的营收CAGR为29.58%;佩蒂股份的营收CAGR为12.27%;路斯股份的营收CAGR为15.10%;依依股份的营收CAGR为12.90%。
自设立以来,天元宠物始终聚焦宠物产业,经过长期、广泛的客户开发与合作服务,凭借持续、丰富的产品开发能力,高效、可靠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已逐步积累了具有行业先发优势、覆盖全球宠物市场的优质客户资源。
目前,天元宠物的合作客户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大洋洲等主要发达地区,其中包括多家国际知名的大型连锁综合商超、专业宠物产品连锁企业及电商企业。
在北美洲,天元宠物合作客户包括Chewy、美国沃尔玛、Amazon、Petco、PET SUPPLIES PLUS;在欧洲,天元宠物合作客户包括Fressnapf、Birgma、Vershold、KIK、THOMAS PHILIPPS;在大洋洲天元宠物合作客户包括Kmart AUS、TRS、Woolworths;在亚洲,天元宠物合作客户包括KOHNAN、CAINZ、Komeri;在南美洲,天元宠物合作客户包括CENCOSUD。
其中,天元宠物已连续十余年为美国沃尔玛、澳大利亚Kmart AUS、TRS、德国Fressnapf、瑞典Birgma、日本KOHNAN等国际大客户提供多种品类、持续更新的宠物用品。
值得一提的是,天元宠物广泛、均衡的业务结构在降低客户及市场集中风险的同时,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户基础与渠道资源。以2021年为例,天元宠物来自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三大地区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9.91%、27.13%、15.61%。
随着全球宠物产业的整体增长趋势,天元宠物不断加深与老客户的合作,并持续通过网络推广、参加展会等方式开发境外新客户,近年来天元宠物境外销售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天元宠物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9.50亿元、10.69亿元、13.21亿元、5.72亿元。
同时,天元宠物以服务国际市场的产品开发与供应能力为基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面向国内市场,天元宠物引入了渴望、爱肯拿、素力高、玛氏、雀巢等国际知名品牌旗下宠粮代理销售业务,以食品带动用品拓展国内线上与线下渠道、促进宠物食品与宠物用品协同销售。
2017-2018年,天元宠物主要通过经销商等线下渠道销售产品,2019年起天元宠物逐步发展线上及移动互联网销售渠道,在天猫、京东及小米有品等建立品牌专营店,并在境内开展宠物食品业务。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天元宠物境内销售收入分别为0.95亿元、3.74亿元、5.06亿元、2.78亿元。
可见,近年来天元宠物业绩持续上涨,其中营业收入近三年CAGR“领跑”同行业可比公司,成长性优异。同时,天元宠物覆盖全球宠物市场的优质客户资源使得其境外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国内销售收入快速提升。

三、产品矩阵丰富覆盖九大品类,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
经过十多年行业经验积累与创业创新,天元宠物已成为目前国内全品类、大规模的综合型宠物产品供应商。
创业初期,天元宠物以宠物窝垫与猫爬架为主要产品,率先进入国际宠物市场;随着市场覆盖、客户数量、团队规模及开发能力的积累与提升,天元宠物逐步涵盖宠物玩具、宠物服饰、宠物日用品、电子产品及宠物食品等多品类宠物产品,并不断开发推出样式新颖、功能实用、安全可靠、质量优良的系列新品。
目前,天元宠物实现了对窝垫、爬架、玩具、服饰、牵引、清洁等九大产品类别的全面覆盖,产品基本目录的规格型号保持五千余款。
相较于特定单品类宠物用品企业,天元宠物在宠物窝垫、猫爬架产品细分领域具有专业化、规模化优势,两类产品年销售规模均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其他综合型宠物用品企业,天元宠物以宠物窝垫、猫爬架为核心产品,该两类核心产品在各类宠物用品中具有必需品属性强、产品货值高的特点,是天元宠物与客户建立一站式采购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天元宠物的宠物窝垫、猫爬架销售收入合计分别为4.95亿元、6.53亿元、7.58亿元、3.16亿元。
在发展过程中,天元宠物持续加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逐步形成了高效、可靠的多品类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保障了众多品类宠物用品的可靠、稳定、及时供应,为其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竞争优势。
首先,天元宠物多品类产品的有效供应能力突出。为避免特定品类产品的开发不足、延迟供应或质量偏差影响客户的产品选购及订单交付,天元宠物对设计、销售、生产、品控、物流等各环节进行了高效、紧密的协同整合,实现客户及供应商的各项信息共享,确保产品从品类与样式的广度、品控与时效的深度两方面,实现对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的有效满足。
其次,天元宠物供应链管理体系可靠、高效。除部分窝垫与爬架产品由自有产线生产外,天元宠物对多数产品实行外协生产模式,并为此建立了基于严格遴选、过程检查、持续考核的供应商准入与管理体系,保障了众多品类宠物用品的可靠、稳定、及时供应。
在立足于国内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天元宠物已在柬埔寨设立生产子公司,并将持续推进在东南亚的供应链布局。
可见,天元宠物拥有丰富的产品矩阵,实现了对窝垫、爬架、玩具、服饰、牵引、清洁等九大产品类别的全面覆盖。同时,天元宠物逐步形成了高效、可靠的多品类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满足了客户一站式、多频次的选购需求。

四、聚焦“四新”实现创新设计,每年推出新品目录2千余款
作为日用消费品,窝垫、爬架、玩具等宠物用品需要在样式、功能、材料等方面不断做出创意创新,以满足和促进宠物家长的购物需求、宠物的使用玩耍及人宠互动。
为此,天元宠物逐步建立了广泛覆盖众多品类宠物用品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注重从新功能、新主题、新材料、新品类等方面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转化,是天元宠物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构成。
在新功能的创新开发方面,天元宠物针对养宠人群对宠物起居、饮食的监控、观察与互动需求,结合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电子技术,开发推出了诸多电子宠物用品。
例如:可远程控制的自动喂食器、利用红外功能自动开关的感应饮水机和感应碗、具有计步防丢功能的宠物发光吊牌,以及通过蓝牙控制的仿真电动玩具等具备自动化、智能化功能的电子宠物产品;此外,天元宠物通过电子类产品与传统猫爬架的结合,如在猫爬架中嵌入电动玩具和制热板,使猫爬架具有更多的娱乐与实用功能。
在新主题的创意企划方面,天元宠物在持续根据客户需求、市场动态等进行各类产品新款式开发的同时,还利用宠物用品的多品类特征,结合各类节日文化、流行元素、时尚热点等设计主题,开发推出了包括窝垫、玩具、服饰等多品类产品在内的、采取相同设计风格与元素主题的组合套装与系列产品。
例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节日套装产品,美食、星际漫游、热带梦幻等场景主题产品,以及水磨石、羊驼、树懒等元素主题产品。
在新材料的创新应用方面,天元宠物在各类宠物用品的开发过程中,积极尝试与运用新型面辅材料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
例如:通过内置凉感凝胶记忆海绵使窝垫在夏季具有防暑效果,通过在面料中添加助剂或涂层使窝垫不易粘毛沾水、易于清理,通过使用新型纤维面料使窝垫具有更好的抗菌透气效果,以及将环保生态木材料、户外家居所使用的藤编材料等应用于猫爬架的开发中,以增强其结实、美观及家居化等特性。
在新品类的创新设计方面,天元宠物针对部分养宠家庭空间有限、宠物用品与家居产品缺乏统一设计风格等使用场景痛点,结合促进人宠互动的现实需求与开发理念,开发了人宠小柜、人宠茶几等多种人宠结合产品,并对传统宠物用品进行家居化开发,使其工艺、花型、材质等与家居环境更加匹配,满足了养宠家庭节约空间、一器多用、风格统一的消费需求。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天元宠物逐步建立了一支覆盖品类广、市场响应快的产品开发团队。由此,天元宠物实现对客户需求、市场动向的快速响应,不断开发新产品供客户挑选,并对原有产品进行不断的设计更新。天元宠物每年推出的新品目录达2,000余款。
此外,天元宠物注重设计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截至2021年末,天元宠物取得了图像软件、电子产品软件相关软件著作权17项、产品图册等相关美术作品著作权73项,以及授权专利290项。其中,专利产品涉及猫爬架、窝垫、玩具、服饰、饮食用品、日用品、电子用品等多类宠物用品。

五、募集5.90亿元强化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番上市,天元宠物拟募集5.90亿元分别投入“湖州天元技术改造升级项目”、“杭州鸿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天元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项目”、“产品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电子商务及信息化建设项目”。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围绕天元宠物现有主营业务、产品研发与生产工艺核心技术以及发展规划展开,将进一步增强天元宠物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湖州天元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和“杭州鸿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旨在解决天元宠物现有生产基地的产能瓶颈问题,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巩固并提升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其中,湖州天元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计划对现有猫爬架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有助于提升天元宠物猫爬架生产效率;杭州鸿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新建复合材质猫爬架和电子类宠物用品生产线,有助于扩充天元宠物猫爬架和电子类宠物用品产能。
“天元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项目”旨在提高天元宠物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物资配送和流通效率。项目计划搭建智能化的仓储体系,从质检、入库、盘点到发货均实现自动化运行,有助于满足天元宠物未来业务持续增长带来的仓储管理需求,提升运营效率。
“产品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项目”旨在提升天元宠物的定制化开发能力,培养研发人才。项目计划购置产品开发设备及软件,针对宠物窝垫、猫爬架、和电子类宠物用品等进行研究与开发,该项目的实施有利用天元宠物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巩固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及信息化建设项目”旨在促进天元宠物开拓销售渠道,提高线上收入占比,同时实现各部门协同工作,提高管理水平。项目计划购置信息系统和电商运营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并引进相关人员,有助于天元宠物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和开发电商业务。
未来,天元宠物将抓住宠物行业持续增长的机遇,依靠自身实力,通过引入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品线布局,全面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同时优化利润来源,提高产品获利能力。

收起

赞(4) | 评论 2022-11-14 10:12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中科江南:智慧财政综合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 积极拥抱信创大浪潮《金基研》流木/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全面推广背景下,政务服务也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政务”、“智慧财政”等已成新时代下建设智慧城市的新风向。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财政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北京中...展开
中科江南:智慧财政综合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 积极拥抱信创大浪潮

《金基研》流木/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全面推广背景下,政务服务也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政务”、“智慧财政”等已成新时代下建设智慧城市的新风向。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财政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北京中科江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江南”)持续引领并不断推进“智慧财政”理念,充分地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于财政信息化建设产业中,开发适应财务信息化相关业务的信息系统。并且中科江南致力于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支付电子化解决方案、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行业电子化扩展解决方案和运维及增值服务等政府IT服务解决方案。近年来,中科江南营收净利润稳步增长,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速靓眼彰显成长性,同时开设股权激励计划提高公司全员积极性,促进自身稳定发展,把握数字货币和信创新浪潮,加大在行业电子化应用平台方面的投入,拓展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形成产品和服务矩阵,巩固核心优势。

一、数字政务建设加速,政策利好推动财政信息化行业发展
数字政务建设发展已成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国内数字政务从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聚焦民生、强化公共服务发展至政务信息化体系建设,而“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了政务信息化规划,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和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数据统计,2021-2026年,国内数字政务市场规模分别为3,951亿元、4,455亿元、4,901亿元、5,391亿元、5,930亿元、6,523亿元。
同时,根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和《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国内数字政务发展指数(EGDI)得分从2010年的0.47提高到2022年的0.8119,全球排名第43位,是该报告自发布以来排名最高的一次。比起2020年的第45位,提高了2名。
可见,随着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政务规模持续增长,未来几年国内数字政务建设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而伴随着数字政务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近年来在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制度建设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但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任务依旧繁重,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助力财政治理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自主可控的背景下,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亦需进行适配改造,鉴于主要业务系统已初步建成,将带来大规模存量市场置换需求。
基于此,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财政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中科江南多年来深度参与财政信息化行业,致力于将领先且稳定的技术应用于财政信息化建设产业。
近年来国家财政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中科江南持续引领并不断推进“智慧财政”理念,充分地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于财政信息化建设产业中,开发适应财政信息化相关业务的信息系统。
在此期间,国内频出推动财政信息化行业发展。2019年,财政部就财政业务系统建设工作,先后印发了《财政信息化三年重点规划》、《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实施方案》、《财政信息系统集中化推进工作方案》和《关于推进财政大数据应用的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提出由省级财政统建统管的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
2021年,《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增强财政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分布《“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要求形成新型数字政府治理模式,推进财政信息化进程加速。
由此可见,伴随着国家红利释放,财政信息化行业空间持续扩容。
根据智研咨询预测和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2015-2023年,国内财政信息化市场规模分别为325.7亿元、371.6亿元、421.8亿元、474.1亿元、531.7亿元,575.1亿元、626.5亿元、683.6亿元、749.6亿元。
简言之,随着国内数字政务的深化改革持续释放,财政信息化进程加速,行业空间持续扩容。

二、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新政频发,助力财政高质量发展
在财政信息化进程加速下,财政预算管理作为财政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这就决定了财政部门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对财政预算管理的转型。
而预算管理一体化是财政预算的一次重大改革,贯穿、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管理,是用系统化的思维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项目绩效、决算和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等全流程的业务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合规范,将流程和规则固化到信息系统之中,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形成预算管理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预算指标“顺向可控、逆向可溯”,各级数据“严丝合缝,动态追踪”,业务数据“环环相扣,自动生成”,从而全面提高各级预算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平。
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有利于硬化支出预算执行约束,严控预算追加事项;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以绩效为导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19年国家财政部开始部署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旨在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管理工作,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各级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这些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9年,财政部就财政业务系统建设工作,先后印发了《财政信息化三年重点规划》、《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实施方案》、《财政信息系统集中化推进工作方案》和《关于推进财政大数据应用的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提出由省级财政统建统管的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
2021年3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和地方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2年9月,财政部印发《预算指标核算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由此可见,作为新时代下的重要抓手,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逐渐提速。
在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领域,中科江南作为财政部技术标准制订小组成员,全程参与《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等标准文件制定。
截至2021年6月,中科江南参与了全国10个省级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是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代表性供应商。
预算单位财务服务平台领域,中科江南财务服务平台能够与自身广泛实施部署的国库集中支付数字化系统和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良好衔接,在财政部门主导、集中采购部署的预算单位财务服务平台具备较强竞争力。
其中,中科江南是预算单位财务服务平台的主流供应商。截至至2021年12月,基于中科江南对各级财政部门业务的统计,中科江南已覆盖11个省、165个地市、1,520个区县的各级预算单位。
此外,截至2021年12月,中科江南预算单位财务服务平台已销售至15个省、76个地市、502个区县的各级预算单位。
作为预算单位财务服务平台的主流供应商,中科江南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营收呈上升态势。
2019-2021年,中科江南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营业收入分别为2,356.38万元、4,665.37万元、5,114.46万元。
伴随各省加快落实2019年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新政,中科江南深度参与到省级开发项目的竞争中,取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据签署日为2022年5月12日招股书(以下简称“招股书”),基于截至2021年5月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安排和发行人已取得的省本级开发业务测算,2021-2023年,中科江南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市场份额约为7.03亿元,具有较大的业务空间。
在预算单位财务服务平台市场,中科江南的产品在财政部门主导、集中采购部署的预算单位中具备竞争力,且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据招股书,基于已取得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及其他假设测算,中科江南预计能够取得的预算单位财务服务平台的市场份额约为5.45亿元,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综上可看,自2019年来各项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推动下,伴随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投入,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科江南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方案具备持续发展的空间,未来两年其业务增量有望逾7亿元。
三、国库支付电子化细分领域先锋,支付电子化进一步推广下沉
受益于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新政推动业务增量高速上升,中科江南支付电子化解决方案业务亦持续增长。
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2016年《财政部关于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关于加快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有效加速了地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推进,且明确了支付电子化在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示范性和带动性,积极推进行政办公、非税收缴、政府采购等财政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并指出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财政领域的应用。
此外,财政国库工作“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从2012年财政部正式启动河北、重庆第一批支付电子化试点起,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7个省(包括新疆建设兵团),398个地市,2,043个区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1。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财政国库支付业务代理银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依据电子指令办理财政资金支付及清算等业务,实现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
随着行业新政发布、中科江南对业务理解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中科江南确定了以电子化作为发展主线的战略思想,完善了基于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业务的解决方案。
支付电子化解决方案主要是以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为核心、为客户提供的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电子凭证库系统实施服务、电子印章系统、银行支付柜面系统、银行自助柜面系统等。
在支付电子化解决方案领域,中科江南是财政部招标确定的“电子凭证安全支撑控件升级改造项目”的唯一中标单位,是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库资金电子支付标准的主要参与者,是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
随着中科江南在支付电子化市场,进一步升级和推广下沉、银行配套部署、信创适配改造等需求量大,支付电子化解决方案营收稳步增长。
截至2021年12月,中科江南支付电子化业务覆盖35个省、328个地市级、2,828个区县级。
2019-2021年,中科江南支付电子化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2.61亿元、4.17亿元和5.3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6.29%、70.94%和72.74%,系其产品主要收入来源。
伴随支付电子化的持续推广下沉和匹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升级改造,2021年支付电子化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银行成中科江南支付电子化解决方案业务主要的客户。
2019-2021年,中科江南来自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2亿元、3.07亿元、4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6.12%、73.68%、74.56%。
可见,商业银行占中科江南营收比重均超50%,主要原因系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系统部署,涉及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代理银行(即代理财政资金收付业务的商业银行)三方对等部署所致。
其中,由于同一地区内同一级财政部门通常较少,而代理银行的数量较多,因而收入结构上商业银行是最主要的客户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据读创财经综合数据显示,中科江南已与与苏州市财政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数字人民币业务方案进行试点探讨。
设想基于现有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体系,财政在拨付专项资金或补贴业务中进行集中支付时通过制定资金发放与使用规则,实现数字人民币国库集中支付,这样利用数币的可追溯性,实现交易信息反馈,便于财政进行资金监管和准确发放。
因此,中科江南在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和业务模式的探索上,有望开拓新业务成长点。
上述可知,中科江南作为国库支付电子化先锋,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业务领域的细分市场中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未来有望依托数字货币打开新增长极。

四、营收净利润双增长成长性突出,前瞻性布局涌入信创产业新蓝海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财政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中科江南基于国库支付电子化相关技术、立足财政信息化建设,整体业绩表现出色,营收净利稳步增长,2022三季报利润高彰显成长性。
2019-2021年及2022年1-9月,中科江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3亿元、5.87亿元、7.38亿元、5.52亿元。
同期,中科江南的净利润分别为0.72亿元、1.26亿元、1.57亿元、1.26亿元。
其中,据中科江南三季报显示,2022年1-9月,中科江南营业收入分别为5.52亿元,同比增长17.6%,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47.06%,扣非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43.07%,未来成长性凸显。
另外,中科江南拟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自身竞争力,稳固行业地位。
据中科江南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该激励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不超过322.5万股,占该计划公告时中科江南股本总额10,800万股的2.99%。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37.62元/股。
该激励计划拟授予的激励对象合计不超过194人,约占中科江南员工总数1,250(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人的15.52%。该激励计划有效期自限制性股票授予之日起至激励对象获授的限制性股票全部归属或作废失效之日止,最长不超过60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利好引爆信创行业。党的报告再定增强国家安全主基调,信创产业生态建设重要性愈发凸显。
10月28日,国家发布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目标是2023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初步形成。同日,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明确提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中长期可看,催生信创万亿蓝海市场,有望打开相关产业龙头天花板。
基于此,在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基础的IT产业重构的大环境中,中科江南极在财政领域推动开展自主可控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促进信创基础软硬件与财政业务的融合,满足各级财政部门的要求。
未来三年,中科江南将依托国家软件信息技术产业及信创行业的优势,把握财政信息化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前瞻性地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加强财政中台的开发,加大在行业电子化应用平台方面的投入,拓展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
收起

赞(3) | 评论 2022-11-11 15:42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宏景科技:受益新基建行业市场规模暴涨 核心业务收入贡献率超九成《金基研》牧童/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智慧城市建设适应了当前社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对当前市政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智能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信息化、智能化生活的熟悉程度不断上升,智慧城市的...展开
宏景科技:受益新基建行业市场规模暴涨 核心业务收入贡献率超九成

《金基研》牧童/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智慧城市建设适应了当前社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对当前市政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智能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信息化、智能化生活的熟悉程度不断上升,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逐步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扩张。近年来,在新基建的推动下,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迎来新机遇,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作为一家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景科技”)目前在医疗、政务、旅游、园区等行业领域具有不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宏景科技营收净利润实现双增长,2019-2021年营收CAGR为34.79%领跑同行,成长性优异。同时,宏景科技加权平均ROE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盈利能力突出。深耕智慧城市行业20余年,宏景科技拥有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全面的资质体系,具备丰富的跨区域多行业项目经验,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形成强大竞争实力。

一、受益新基建行业市场规模暴涨,下游细分领域快速发展
作为一家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宏景科技主要业务涵盖智慧民生、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园区三类,并主要体现在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楼宇、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领域。
近年来,在新基建的推动下,各地区都加速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型基建项目的投入建设,高标准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
工信部赛迪智库在《“新基建”发展白皮书》中预测,“新基建”7大领域的直接投资超10万亿,带动投资超17万亿。新基建投资规模巨大,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有利于全面释放数据红利,智慧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
据国内信通院数据,2017-2021年,国内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分别为3.5万亿元、6.9万亿元、10.5万亿元、14.9万亿元、21.1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6.69%。
具体到宏景科技主要业务涵盖领域,近年来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楼宇、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领域快速发展。
在智慧校园领域,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为智慧校园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7-2021年,国内教育信息化行业经费投入规模分别为3,405.0亿元、3,691.4亿元、4,014.0亿元、4,242.7亿元、4,454.9亿元。
2022年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场2022年“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会上提出要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上实现突破,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再获教育部强调。
在智慧医疗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智慧医疗产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9-2021年,国内医疗IT行业总支出分别为548.2亿元、611.2亿元、728.0亿元。预计到2024年该规模将达到1,041.5亿元,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大。
在智慧楼宇领域,楼宇建筑未来的新增供应和现有存量需求构建了庞大的智慧楼宇市场空间。
在智慧政务领域,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智慧政务持续发展,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据国内电子政务网数据,2016-2020年,国内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分别为2,499亿元、2,788亿元、3,060亿元、3,366亿元、3,682亿元。预计2022年国内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4,262亿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使得国内智慧政务市场建设不断发展。
在智慧园区领域,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各地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园区智慧化的建设投资力度,国内智慧园区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2019-2021年,国内智慧园区市场规模分别为1,191亿元、1,280亿元、1,394亿元。预计2022年智慧园区市场规模将达1,543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1,941亿元。
综上,在新基建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行业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宏景科技主要业务涵盖领域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二、业绩亮眼营收净利稳增,ROE“领跑”同行盈利能力突出
观其业绩,2019-2021年,宏景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02亿元、5.67亿元、7.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468.82万元、6,495.04万元、8,712.58万元,均呈逐年上涨态势。
据招股书,宏景科技2022年1-3月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395.55至4,616.20万元,营业收入预计较2021年1-3月增加93.03%至102.72%;宏景科技2022年1-3月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44.85至-375.9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较2021年1-3月增加57.61%至64.18%。
从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情况看,宏景科技近三年的营收CAGR“领跑”同行,成长性优异。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1年,宏景科技的营收CAGR达34.79%。
同期,宏景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恒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锋信息”)的营收CAGR为3.96%;银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江技术”)的营收CAGR为-1.94%;广东天亿马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亿马”)的营收CAGR为30.14%;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都科技”)的营收CAGR为11.44%。已剔除2021年财务数据未披露的长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威科技”)。
从销售毛利率情况看,2019-2021年,宏景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5.35%、24.46%、27.98%,整体呈增长趋势。
从净资产收益率情况看,近年来宏景科技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盈利能力突出。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宏景科技加权平均ROE分别为27.89%、26.88%、25.34%。
同期,宏景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恒锋信息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11.59%、10.10%、9.46%;银江技术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4.57%、4.65%、2.85%;长威科技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24.00%、15.94%、未披露;天亿马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24.06%、23.41%、17.22%;佳都科技的加权平均ROE分别为15.40%、1.75%、5.64%。
2019-2021年,上述五家宏景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加权平均ROE均值分别为15.92%、11.17%、8.79%。
简言之,宏景科技业绩稳步增长,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成长性优异;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领跑”同行,盈利能力突出。

三、资质体系全面客户资源优质,项目经验丰富累计服务一千多个客户
智慧城市细分行业实行强制性资质认证,拥有强制性资质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条件,拥有高级别强制性资质的企业在项目承接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目前,宏景科技拥有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全面的资质体系,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甲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国际软件能力成熟度最高认证CMMI 5级、涉密信息系统集成甲级资质(安防监控、总体集成)、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一级资格证书等。
深耕智慧城市行业20余年,宏景科技积累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其下游客户按其性质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其中,宏景科技的长期客户包括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广东省国家税务、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政府机关、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汕头市中医医院、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事业单位。
2019-2021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客户合计收入占宏景科技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67%、79.91%、78.47%。
依托优质的客户资源,宏景科技在市场上建立起了不俗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口碑,有利于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行业对经验要求高,客户在进行招投标过程时,看重投标企业既往的经营业绩以及项目经验,通常要求投标方在本行业中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者说明过往的经营业绩、参与过的项目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
多年来,宏景科技深入了解智慧城市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整的服务模式,提供从售前方案咨询、售中产品技术开发及方案改进、项目实施,到售后服务的智慧城市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在医疗、政务、旅游、园区等行业领域具有不俗的竞争优势,累计服务多个行业1,000多个客户。
2019-2021年,宏景科技在全国范围签订且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达49项,完成了包括东莞东华医院、广州长隆酒店、奥园国际中心、南宁地下综合管廊、中山“智慧公安”、联通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等在内的多个具备示范效应的经典案例。
同时,宏景科技以广州总部为中心,在北京、贵州、青岛、淮安、成都、湖南、新疆、重庆、昆明等城市开设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精耕智慧城市业务,开拓全国市场。
可见,宏景科技拥有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全面的资质体系,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具备丰富的跨区域多行业项目经验。同时,宏景科技以广州总部为中心,协同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开拓全国市场。

四、三方面持续创新强化技术优势,核心技术业务收入贡献率超九成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宏景科技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方面,宏景科技的主要产品和服务具备诸多创新性功能和特点,荣获了广州市2021年第五批“专精特新”入库企业、2021广州“最强科技”领头羊、2020年度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奖、国内IT服务创新行业实践Top100、2020年度国内智能建筑行业十大匠心产品品牌(企业信息网络及物联网应用系统)等科技创新奖项。
模式创新方面,宏景科技聚焦于客户需求进行研发,将优势领域核心技术在其他细分领域联动开发实现外延式应用,研发模式具有创新特征。该研发模式有效提升了智慧城市整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宏景科技目前掌握的核心技术与软件模块大多具备在其他领域二次开发、快速创新和外延式应用的能力,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又能引导客户需求。
在业态创新方面,与传统软件企业或系统集成企业不同,宏景科技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性技术与传统弱电智能化系统集成建设进行结合,实现了业态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宏景科技始终重视研发工作,2019-2021年,宏景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1,944.36万元、1,897.70万元、3,123.00万元,合计6,965.06万元,研发投入总体保持增长。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宏景科技注重对研发、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起了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结构搭配合理的技术研发团队。
2019-2021年,宏景科技的研发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94人、107人、124人,占员工总平均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8.57%、30.06%、31.08%,研发人员平均人数及占比均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由此,宏景科技研发成果不断显现,截至2021年末,宏景科技取得了2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127项软件著作权,并具备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应用软件模块。
目前,宏景科技已经积累了包括智能传感节点与终端开发技术、物联网接入平台技术、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和分析技术、BIM可视化技术、视频监控图像识别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室内高精度位置服务技术、通用基础办公平台技术、分层分布式集成技术等九大核心技术。
其中,宏景科技的室内高精度位置服务技术、智能传感节点与终端开发技术、分层分布式集成技术为其专有技术。
在产研融合方面,近年来宏景科技的核心技术业务收入及占比逐年走高。
2019-2021年,宏景科技核心技术业务收入分别为3.79亿元、5.49亿元、7.1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24%、96.82%、97.26%。
总的来说,宏景科技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积累了九大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业务收入逐年上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九成。

五、募资4.56亿元用于研发、销售、经营周转,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番上市,宏景科技拟募集资金4.56亿元,分别用于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平台升级项目、AIoT基础平台开发项目、营销系统升级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全部围绕其主营业务进行。
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平台升级项目拟募资1.24亿元,该项目是围绕智慧城市行业的新需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打造云、网、边、端协同控制的新一代智慧城市行业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动宏景科技智慧民生、城市综合管理与智慧园区等的数字化升级,形成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项目落地后,将增加宏景科技在行业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其业务、技术、产品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巩固宏景科技在智慧政务等传统领域优势,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拓宏景科技在农业、旅游等行业的业务机会,切实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AIoT基础平台开发项目拟募资8,063.00万元,为宏景科技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IoT服务、BIM+GIS服务、AI服务、大数据服务等,为具体应用场景快速搭建软件及服务,满足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空间管理及分析、大量信息数据智能处理、数据分析及预测等需求。
在人工智能技术(AI)、物联网(IoT)、增强现实(AR)融合发展的技术趋势下,智联网(AIoT)基础平台项目建设,为宏景科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整体升级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其集成创新的效率。同时,为宏景科技设计开发新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先进的技术基础平台。
营销系统升级项目拟募资5,229.40万元,满足宏景科技市场战略布局需要,通过扩建各区域中心、升级信息系统及智能展厅,进一步提升其各区域客户服务能力,提高协作效率和智慧管理水平。
营销系统升级项目包含区域中心扩建、智慧展厅建设及信息系统升级三个子项目。区域中心的建设是宏景科技布局全国市场及海外市场的需要;智慧展厅建设是宏景科技展示技术实力提升客户体验的需要;信息系统升级是宏景科技提升自身智慧化管理的需要。
项目的建成,将加速宏景科技全国乃至海外的渠道布局,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扩大企业的行业影响力。
补充流动资金拟募资2.00亿元,系结合宏景科技目前的业务发展情况和财务状况,补充其业务扩张过程中所需流动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宏景科技盈利水平,保障其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间紧密结合,互相支撑,可以从研发、销售、经营周转等方面持续提升宏景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促成其战略布局,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未来,宏景科技将巩固发展现有优势业务领域,持续加大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业务、技术、产品的资源优势,增强宏景科技在其他细分行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在蓝海市场的业务机会。
收起

| 评论 2022-11-11 10:21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美能能源:毛利率及ROE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 布局新能源领域《金基研》月火/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消费升级等因素增强了城市燃气的需求刚性,进而助推城市燃气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在“双碳目标”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城燃行业面...展开
美能能源:毛利率及ROE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 布局新能源领域

《金基研》月火/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消费升级等因素增强了城市燃气的需求刚性,进而助推城市燃气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在“双碳目标”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城燃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家长期植根于陕西省内一直专注于城燃行业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专业清洁能源供应企业,陕西美能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能能源”)深入贯彻“内生式增长”的发展理念,供气量位居陕西省民营燃气企业的前列。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美能能源的营收与净利均润呈稳步提升态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高于净利润,“造血”能力强劲。同时,美能能源毛利率及扣非后ROE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盈利能力突出。美能能源一贯重视输配管网的建设投入及运营维护,管网长度逐年增加,管网覆盖区域及供气范围不断扩展,用气规模和用户数量持续提高。同时,美能能源向天然气产业链中游延伸,投资参股了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此外,美能能源还成立新能源公司积极拓展分布式能源等业务领域,向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服务转型。

一、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加持,清洁能源占能源结构比例走高
作为一家长期专注于清洁能源供应领域的专业化城市燃气综合运营服务商,美能能源主要从事城镇燃气的输配与运营业务,包括天然气终端销售和服务以及天然气用户设施设备安装业务。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
据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数据,2017-2021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2,386亿立方米、2,803亿立方米、3,067亿立方米、3,280亿立方米、3,690亿立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2%,显示了国内强劲的天然气消费市场需求。
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为了顺应环保趋势,陕西省持续推进“气化陕西”、“镇村气化”战略和“铁腕治霾”行动,供暖方式也从传统的燃煤逐步向燃气等清洁能源转变。
与此同时,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近几年来正处于追赶超越的重大机遇期,美能能源所经营区域的韩城市和宝鸡市凤翔区处在国家重点规划的关天城市群节点城市区域,2019年以来国家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美能能源所经营韩城市和神木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属于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域。
根据上述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国家将引导并大力推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加快了国内能源领域结构调整的步伐。作为公认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是低碳经济的代表,其在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稳步上升,能够在国内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天然气占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90%、7.60%、8.00%、8.40%、8.90%。
虽然近年来天然气在国内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地位已经显著提高,但与世界上25%平均水平相比,占比仍然非常低。
随着上述国家战略的实施,美能能源经营区域内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普及、使用将得到更快提升,将会为其盈利带来更大空间。



三、与主要上游供应商合作达20年,气源可靠,管网长度及销售气量稳增
2019-2021年,美能能源天然气销售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65%、79.04%、79.81%,是其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美能能源从上游供应商购入天然气,然后通过自建的城市门站及各类管道和设施输送至居民用户、工商业用户等。
稳定的气源供应是美能能源供气业务稳步增长、降低风险的重要保障。自成立以来,美能能源与主要天然气供应商之间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美能能源上游天然气供应商的气源储量丰富并具有充足的保障基础。
目前,美能能源经营区域分布于韩城市、神木市和宝鸡市凤翔区。美能能源管道气源主要分别来自于中石油煤层气公司韩城分公司、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中石油陕京一线、陕天然气输气管网等。
其中,中石油天然气销售陕西分公司和中石油煤层气公司韩城分公司与美能能源自2004年开始合作延续至今;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美能能源自2003年6月开始合作至今;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与美能能源自2017年7月开始合作至今。
特别是中石油煤层气公司韩城分公司在韩城当地开采的煤层气,直接供应给美能能源子公司韩城美能,由于没有其他中间供应商的运输环节,所以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对其在韩城地区拓展市场相当有利。
城市天然气业务模式决定了天然气输配能力的提高、客户数量的增加,均需要以加大对城市燃气管网的投资建设为基础。美能能源一贯重视输配管网的建设投入及运营维护,管网长度逐年增加。
2019-2021年各期末,美能能源管网长度分别为964.40公里、1,075.96公里、1,220.18公里。其中,2019-2021年各期末,高压及次高压管网长度分别为147.03公里、149.21公里、150.07公里;中压管网长度分别为817.37公里、926.76公里、1,070.11公里。
目前,美能能源经营区域内燃气管网铺设已经相对完善,气源供应稳定,居民用气的依赖性较强,该部分用气需求的刚需属性较强,能产生良好的现金流,保障了美能能源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同时,国家对工业企业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将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到了新的国家战略高度,从而美能能源经营区域内的已有工业企业及新增工业企业将逐步全部改用天然气作为生产能源,经美能能源市场调研及已与部分企业签订供用气意向协议,该部分用户天然气使用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将会成为美能能源盈利能力提升的又一重要保障。
通过近二十年的城市天然气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美能能源已成长为一家在陕西省排名前列的民营股份制城市燃气企业,为陕西省城市燃气热力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美能能源目前向31万余户居民用户、4,300余户工商业用户、4座自建自营的CNG加气站等用户提供城市燃气销售、供应及服务,实际销售气量逐年增加。
2019-2021年,美能能源实际销售气量分别为1.82亿立方米、1.89亿立方米、1.93亿立方米。
综上,美能能源与主要上游供应商合作历史达20年,合作关系稳定,气源可靠。同时,美能能源经营区域内燃气管网铺设已经相对完善,管网长度逐年增加,客户需求持续上涨。

四、投资长输管道延伸产业链,布局新能源领域探索新商机
一家企业要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企业领头羊。一个具有长远目光的领导者能够带领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据招股书,晏立群是美能能源实际控制人,美能能源董事长晏立群从外出闯荡到回乡扎根,从推销液化气灶具到推广应用天然气,从“打工人”到创业者,晏立群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出他眼光长远、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
1997年7月,陕北的天然气进入西安,身处液化气灶具销售市场的晏立群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未来天然气一定会比液化气更有市场。
2002年4月至2004年8月,晏立群创办的西安火王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的方式分别与凤翔县人民政府、韩城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神木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天然气合作开发合同。美能能源于2015年通过吸收合并西安火王,承继取得了西安火王在凤翔、韩城、神木城区三地原特许经营权合同中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2018年12月、2020年10月,美能能源又分别取得神木市高家堡镇、西沟街道灰昌沟、丰家塔、黑石崖、头道河、雨则古梁等村及上榆树峁工业园区内的天然气特许经营权,在原有神木县城区基础上拓展了新的业务区域。
未来几年,美能能源将借助资本市场,通过投资、参股或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展新的经营区域3-5个,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与此同时,美能能源还向天然气产业链中游延伸,投资参股了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
2010年8月30日,美能能源与中石油煤层气公司、渭南市城市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以25%、65%、10%的出资比例共同出资组建了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3亿元。
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主要负责煤层气管道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目前已经建成了韩-渭-西煤层气长输管道,韩-渭-西煤层气长输管道全长158.6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为20亿立方米,总投资约5.98亿元。2013年4月,韩-渭-西煤层气长输管道投产。
2019-2021年,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195.86万元、1,175.62万元、7,196.29万元;美能能源对中石油渭南管输公司投资收益分别为548.96万元、293.90万元、1,799.07 万元。
除此之外,早在2018年,美能能源就在公司名称中加入了“清洁能源”的字眼,意味着美能能源又开始谋划新的战略转型,这次目标盯上了市场前景更加宽阔的清洁能源。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美能能源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陕西美能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能新能源”),积极拓展分布式能源等业务领域。美能新能源系美能能源为了由单一的燃气经营向能源综合利用转型升级而设立的项目运营公司,主要定位于地热能、分布式能源、充电桩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等。
美能新能源将通过拓展市场、深化经营、创新业务的方式,进一步延伸清洁能源产业链,扩大美能能源经营范围和规模,助力美能能源由单一的燃气供应和运营向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服务转型,为美能能源成为城镇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募集资金用于释放经营区域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此番上市,美能能源拟募集资金5.01亿元,总投资5.27亿元,分别用于韩城市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凤翔县镇村气化工程、神木市LNG应急调峰储配站工程、“智慧燃气”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宝鸡凤翔机场空港新城气化工程等项目。
韩城市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项目拟投资1.85亿元,敷设中压管道187.43公里。
该项目作为韩城市气化三大新区的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将彻底解决项目区域内的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实现天然气用户的快速发展和天然气利用,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凤翔县镇村气化工程项目拟投资1.93亿元,建设宝鸡市凤翔区行政区域内的12个镇233个村的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供气管道合计401.49公里,其中高压管道3.37公里,次高压管道44.53公里,中压管道353.59公里;门站1座,区域调压站8座。
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输气量达2.12×108Nm³,实现凤翔县气化的城乡全覆盖,随着项目达产后,凤翔县目前已经撤县设区,将成为宝鸡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镇村区域所释放的用气需求将相当可观。
神木LNG应急调峰储配站工程拟投资7,726.99万元,通过建设LNG液化天然气应急调峰储配站,为神木市应急储气调峰。该项目总设计气化规模为1.0×104m3/h(标),主要购置5台200m3的LNG卧式储罐。
LNG应急调峰储配站工程的建设将使神木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确保城市燃气供应的可靠性与连续性,保障神木市清洁能源需求,满足冬季调峰和应急备用的功能。
“智慧燃气”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项目拟投资2,199.45万元,以美能能源信息化规划蓝图为依据,围绕“两个门户、四大管理、两个平台、两套标准”进行。
该项目是美能能源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部分,通过“智慧燃气”项目的实施,美能能源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大幅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宝鸡凤翔机场空港新城气化工程项目拟投资5,034.98万元,近期主要建设内容为中压管道26.58公里、调压箱(柜)18台,远期主要建设内容为中压管道32.47公里;调压箱(柜)42台。
该项目作为宝鸡凤翔机场空港新城气化工程,将解决区域内天然气发展的气源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公建设施等均能使用上清洁能源,提高美能能源经营规模,增强其盈利能力。
上述募投项目的实施可以扩展美能能源管网覆盖区域及供气范围,提高用气规模和用户数量,增强其储气调峰能力,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随着募投项目的投产,美能能源天然气销售收入将持续增长,其盈利能力也将不断增强,美能能源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美能能源将通过深耕现有燃气特许经营区域及拓展城镇燃气经营区域,不断提升其经营规模,增强自身经营实力。同时,美能能源将探索及创新业务类型,谋划业务升级转型,使其逐步由单一的燃气供应及运营向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服务转型,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一家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收起

赞(4) | 评论 2022-11-10 15:31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赛恩斯:客户资源优质订单充裕 扩产扩研强化核心竞争力《金基研》天涯/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重金属废水、废酸、废渣含有众多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治理成本高,危害大,对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展开
赛恩斯:客户资源优质订单充裕 扩产扩研强化核心竞争力

《金基研》天涯/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重金属废水、废酸、废渣含有众多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治理成本高,危害大,对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重金属污染防治得到了国内高度视与政策支持。
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恩斯”)一直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业务,涉及重金属水污染(含废水、污酸)治理、含砷危废治理和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领域,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水污染治理领域。
深耕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十余载,赛恩斯通过大客户战略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资源,其产品和服务已经在全国上百家采、选、冶等大中型企业应用。目前,赛恩斯构建了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药剂产品、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体系,以优于传统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以更好的处理指标、更经济的处理成本,更专业的后续运营服务,开展市场竞争。

一、客户资源优质,覆盖多个行业龙头企业
重金属污染防治行业的下游客户主要是金属矿采选冶等有色金属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对重金属污染有环保处理需求的单位。由于有色金属行业集中度高,且赛恩斯尚处于发展阶段,故赛恩斯选择了大客户战略。
据安泰科《2021年中国有色金属市场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2021年铜铅锌金属行业前6名企业中,分别有5家铜采选冶企业,2家铅采选冶企业和4家锌采选冶企业是赛恩斯客户。
目前,赛恩斯产品和服务已经在全国上百家采、选、冶等大中型企业应用,客户多为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主要有色企业如五矿集团、紫金矿业、江铜集团、国投金城、豫光金铅、恒邦股份、中金岭南、白银有色、金川集团等均有紧密合作关系和业务来往,中国有色金属市值排名前10的企业中大部分为赛恩斯客户。
其中,江铜集团为赛恩斯2019年第四大客户、2020年第一大客户、2021年第二大客户。江铜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铜生产基地,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德兴铜矿及多座在产铜矿,旗下的贵溪冶炼厂为全球单体冶炼规模最大的铜冶炼厂,旗下的恒邦股份在“中国黄金十大冶炼企业”中排名第一。
紫金矿业为赛恩斯2019年第一大客户、2020年第二大客户、2021年第一大客户。紫金矿业是国内矿业行业效益最好、控制金属资源储量和产量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大型矿业公司之一;紫金矿业效益指标位居中国企业联合会2020中国500强企业有色(黄金)矿业企业第1位;位居《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全球黄金企业第3位、全球有色金属企业第7位。
近年来,赛恩斯在有色金属采选冶重金属防治领域已形成有力的竞争能力,在黄金冶炼、铜冶炼、铅冶炼和锌冶炼等细分行业均有成功项目案例,如五矿集团湖南株冶股份有限公司污酸资源化治理、中国有色集团大冶有色含砷危废处理、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铜矿采选矿废水生物制剂处理等。
同时,赛恩斯运营业务已遍布9省15市,药剂销售市场基本覆盖全国,解决方案业务在湖南、河南、山东、广东、甘肃等有色金属行业重点省份均建立了典型项目示范,还逐渐在内蒙、西藏、新疆等省份形成重点突破。
可见,赛恩斯已与众多知名有色金属企业的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客户战略成效显著。同时,赛恩斯在有色金属行业重点省份还建立了典型项目示范,为其未来的业务拓展和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位一体经营体系覆盖全产业链,运营服务板块收入暴涨
自成立以来,赛恩斯一直专注于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目前已构建起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药剂产品、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体系,通过三大业务的开展获取收入和利润。
其中,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是赛恩斯在行业内推广自身核心技术的主要手段和基本载体,通常也是药剂销售和运营服务业务的先导;药剂销售是在为客户提供核心技术工艺、装备或工程服务的前提下,向客户销售与赛恩斯核心技术配套的专用药剂;而运营服务则是接受客户委托,托管客户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通过提供创新环保技术,为客户提高环保治理质量。
而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一站式服务,拥有全产业链经营体系的赛恩斯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投资价值凸显。
近年以来,赛恩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逐渐向“药剂产品+运营服务”转型,成效显著,运营质量逐步提升。
据招股书,2019-2021年,赛恩斯运营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4,167.52万元、7,197.87万元、11,583.36万元,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3%、20.21%、30.14%。
据招股书,2020-2021年,赛恩斯运营服务收入增长率分别为72.71%、60.93%。赛恩斯运营服务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系服务项目数量增长,项目结构逐步优化。2019年-2021年,赛恩斯各期产生运营收入的运营项目数量分别为12个、16个、19个;创收300万元以上的项目数量分别为5个、7个、11个。
另据赛恩斯问询函回复,2022年1 -6月,赛恩斯运营业务项目数量21个,较2021年增加了2个;运营业务收入约9,718.68万元(未审数),赛恩斯上半年的运营业务收入已经达到2021年运营业务收入金额的83.90%,运营业务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运营服务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为赛恩斯主营业务范围的拓展及利润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动力。随着以污酸资源化治理新技术为典型代表的赛恩斯核心技术,不断在有色行业成功推广应用,赛恩斯的运营服务项目数量和收入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及主动调整业务战略影响,赛恩斯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收入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情形,业绩也有所波动。
2019-2021年,赛恩斯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3.33亿元、1.71亿元、1.56亿元。同期,赛恩斯营业收入分别为4.67亿元、3.56亿元、3.8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22.47万元、4,972.21万元、4,856.57万元。
据招股书,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阅,2022年1-6月,赛恩斯实现营业收入2.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1.35%,实现净利润3,614.5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85%。
虽然赛恩斯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收入出现下降,但是其解决方案项目的数量出现上涨。赛恩斯2021年解决方案项目数量较2020年增加22个,同比上涨56.41%。增量型的解决方案类项目可以不断带动存量型的药剂销售与运营服务业务的增长。
长期稳定和利润相对高的药剂销售与运营服务业务也平滑了赛恩斯解决方案类项目的波动,促进赛恩斯长期稳定发展,目前三大业务板块正逐渐进入均衡发展的状态。
2021年,赛恩斯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收入1.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40.68%;药剂销售收入0.9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24.53%;运营服务收入1.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30.14%;其他收入0.1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4.65%。

三、在手订单充裕达3.48亿元,扩产扩研强化核心竞争力
2022年8月2日,赛恩斯首发申请获上交所上市委员会通过,将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此番上市,赛恩斯拟募集资金2.5亿元,用于长沙赛恩斯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套环保设备生产基地建设、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扩建、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
成套环保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拟募集资金1.05亿元,将新建成套环保智能设备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生产制造及检测设备。该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以新增约6套污酸资源化处理成套装备、88套水处理成套设备、8套膜处理成套设备。
现阶段,赛恩斯虽然具备污酸、废水和膜系统等成套设备加工制作能力,但产能有限,无法满足污酸治理等领域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
据招股书,2021年,赛恩斯定制设备、配件产品产能利用率达91.99%。截至2022年6月30日,赛恩斯综合解决方案在手订单66个,不含税金额约为3.48亿元,其中2022年1-6月新增30个订单,新增订单不含税合同金额约为1.75亿元,赛恩斯目前解决方案在手订单充足。
同时,赛恩斯核心技术装备的标准化、系统化、智能化需要持续加强,需要对相关设备生产的软硬件水平进行大力提升。
该项目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赛恩斯在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中配套设备生产线少、产能不足的问题,为其业务扩展提供强大的生产保障,有助于赛恩斯进一步提升在有色冶炼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研发中心扩建项目拟募集资金0.71亿元,将新建建筑面积约为10,8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围绕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产生的废水、废酸、废渣治理以及土壤环境修复相关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研究课题或方向购置相应的硬软件研发设备,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保障赛恩斯核心技术的持续优化与改进,不断加深资源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资源化技术和资源化产品,强化其竞争优势。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可以增强赛恩斯现金流水平,使其各业务板块协调发展,降低经营风险,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为赛恩斯顺利实施发展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未来,赛恩斯将加大在资源化领域的投入并提升运营业务占比,提高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能力,推动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从而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收起

| 评论 2022-11-10 09:19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赛恩斯:蓝海市场保障高成长性 四大系列核心技术构筑技术壁垒《金基研》天涯/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国内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国内环保标准日益完善、严格,重金属污染防治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市场前景。作为国内领先的重金属污染防...展开
赛恩斯:蓝海市场保障高成长性 四大系列核心技术构筑技术壁垒

《金基研》天涯/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国内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国内环保标准日益完善、严格,重金属污染防治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市场前景。作为国内领先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服务商,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恩斯”),即将踏入资本市场。
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赛恩斯高度重视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超5%。值得一提的是,赛恩斯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涨,且高于行业均值。凭借自主开发的四大核心技术,赛恩斯填补了国内多项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和产业化的空白,推动了多项技术的升级。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有色行业企业将优先采用环保新技术防治重金属污染,以环保新技术为核心的赛恩斯将面临广阔的蓝海市场,未来发展可期。

一、环保政策趋严市场需求扩大,蓝海市场保障高成长性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高新技术企业,赛恩斯系国内领先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服务商,长期专注于解决含重金属废水、污酸、废渣治理以及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的痛点、难点。
重金属废水、废酸、废渣含有铜、铅、镉、镍、汞、锌、砷、铊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治理成本高,危害大。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国内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从污染源头看,近年来国内有色金属行业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有色金属产量稳定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国内十种常用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锡、锑、镁、海绵钛、汞)产量分别为5,498万吨、5,893万吨、5,866万吨、6,188万吨、6,477万吨。
重金属污染防治细分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近年来,重金属污染防治日益引起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环保标准趋严,相关环保政策、排放标准、法规体系一直在持续完善和强化。
2018年,重金属污染物作为一种特定的专项污染物才真正纳入专项管控,且后续的政策力度不断提升。目前,重金属污染控制已经进入进一步强化阶段。
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重点防控要求,提出了未来15年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目标,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环保标准日益完善、严格,导致涉重金属污染企业承受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加,倒逼企业对重金属污染越来越重视,并加大相关投资力度,也推动了重金属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推动行业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同时,传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在反应效率、处理效果、稳定性、二次污染风险、资源回收、节能减排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环保排放标准的提高将可能导致传统治理方法无法达标、无法稳定达标或需增加处理过程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将直接为环保新技术创造出可观的市场空间。
据国内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出具的《行业发展前景证明》,由于历史原因有色行业重金属污酸、废水处理存量市场整体以传统治理方法为主,占比达到90%以上。目前,传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已逐渐无法满足国家对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要求。因此,在有色行业重金属污酸、废水处理新建和扩建的增量市场及存量市场的技改项目应用中,赛恩斯重金属污染治理新技术是很多企业的首选,应用前景广阔。
此外,据国内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出具的《行业发展前景证明》,目前国内环保上市公司中,尚无专业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公司,特别是没有涉足污酸、含砷危废处理领域的上市公司,大多数公司只涉及一部分重金属废水处理或环境修复业务。
综上,近年来,国内有色金属产量稳定增加,重金属污染防治行业环保标准体系变化和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国内重金属污染防治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市场前景。特别是传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已逐渐无法满足治理要求,以环保新技术为核心的赛恩斯市场前景广阔。

二、研发投入占比高于行业均值,四大系列核心技术构筑技术壁垒
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赛恩斯高度重视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逐年上涨,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9-2021年,赛恩斯研发投入分别为2,349.44万元、2,326.60万元、2,521.5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3%、6.53%、6.56%。
同期,赛恩斯同行业可比公司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均值分别为4.76%、4.25%、4.43%。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赛恩斯通过内外并举的方式已经凝聚了一批专业层次高、技术实力强的研发队伍。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赛恩斯拥有研发人员107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5.83%。赛恩斯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80人,占比74.77%,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26人,占比24.30%;中级工程师、二级注册及以上职称者53人,占比49.53%,其中高级工程师12人。同时,赛恩斯亦组建起一支由院士、教授等高端人才构成的研发咨询团队。
在研发平台方面,赛恩斯拥有国内有色行业污染治理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有色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中心、有色重金属污染防治装备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奠定了其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行业地位。
同时,赛恩斯积极与中南大学、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科研单位建立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持续提升研发实力,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赛恩斯开发了可实现重金属污酸零排放的核心技术——污酸资源化治理系列技术;针对含重金属各类复杂废水的治理,研发了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系列核心技术;针对危害巨大且回收价值低的含砷危废,研发了含砷危废矿化解毒系列核心技术;针对历史上已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山林、池塘等周边环境,开发了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系列核心技术。
其中,“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于2021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十二届国内专利奖;“锌冶炼伴生镉强化浸出与清洁回收技术”、“重金属废渣堆场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和“铜冶炼污酸治理与资源化新工艺及装备(发明)”获得2016年度国内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铜钼采选矿废水多相催化氧化深度处理与智能控制新技术及应用”获得2021年度国内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截至2022年8月29日,赛恩斯及其子公司共获得专利65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另外,赛恩斯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11项、独占许可使用专利9项、非专利专有技术9项。
作为国内少数能够在有色金属行业提供全方位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赛恩斯开发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系列技术及其产业化推广应用,填补了国内多项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和产业化的空白,推动了多项技术的升级。
据国内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出具的《行业发展前景证明》,赛恩斯新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效果突出,而且还能实现有价金属、酸和水等资源的回收利用,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与以石灰中和法等为代表的传统治理方法相比,赛恩斯环保拥有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新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和优势”。
未来,赛恩斯将聚焦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持续发力开展技术研发创新,优化技术工艺设计,扩大应用范围,持续满足客户需求,积极布局资源回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收起

赞(1) | 评论 2022-11-09 11:42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粤海饲料:首次以显著实力入榜广东省五百强企业 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金基研》秋挚/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水产饲料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是连系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加工业等产业的枢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水产品的消费量也随之增长,水产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展开
粤海饲料:首次以显著实力入榜广东省五百强企业 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金基研》秋挚/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水产饲料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是连系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加工业等产业的枢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水产品的消费量也随之增长,水产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海饲料”)一直坚持研发创新领先,产品质量制胜的发展战略,坚持以高质量产品支撑粤海饲料可持续发展。
2022年9月,粤海饲料与国联水产开展战略合作、强强联合构建水产产业生态圈。同时,粤海饲料在10月12日首次入榜“广东省企业五百强”,进一步夯实头部地位。未来,粤海饲料发挥技术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拓宽产业项目,促进水产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下游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水产饲料行业前景广阔
自1994年成立以来,粤海饲料一直专注于水产饲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内大型的集团化优质水产饲料企业,粤海饲料水产饲料年销量超100万吨。粤海饲料主要产品包括:虾料、海鲈鱼料、金鲳鱼料、大黄鱼料、石斑鱼料、黄颡鱼料、乌鳢料、加州鲈鱼料等为代表的特种水产饲料,以及以草鱼料、罗非鱼料等为代表的普通水产饲料。
其中,粤海饲料主要产品以特种水产饲料为主,特种水产饲料在水产饲料行业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在特种水产饲料行业中粤海饲料排名位居前3名。同时,虾料、海水鱼料是粤海饲料的优势产品,其中金鲳鱼料、鲈鱼料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
随着水产养殖业工业化、规模化及人们对水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作为规模化养殖的物质基础,粤海饲料拥有强大的增长动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国内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至2021年国内水产品总产量总体保持稳定,总产量由6,458万吨增长至6,69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022年国内水产品产量预测将达6,756万吨。
2021年国内水产饲料产量为2,293万吨,同比增长8%,2022年1-6月国内水产饲料产量为1,089万吨,同比增长2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尤其是高端特种水产品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促进了水产品消费量的增长。国内水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空间较大,为水产养殖业和水产饲料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据《国内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至2021年国内水产品养殖产量从4,991.06万吨增长到5,388万吨,2022年国内水产品养殖产量预测将进一步增长到5,490万吨。
水产品行业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水产饲料、种苗等水产养殖相关行业,中游为各类水产品及水产加工等,下游为水产品的应用环节,主要为餐饮、医药、休闲食品等领域。
近年来,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国内水产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2018-2021年国内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从11.4千克增长到14.2千克,2022年国内人均水产品消费量预测将达14.5千克。
可见,水产饲料行业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至2025年我国水产品年产量将达到6,900万吨,水产养殖仍将是国内渔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5月20日,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徐乐俊在“大食物观”学术研讨会上表示水产品养殖生产的必要性,同时水产养殖年均增长6.73%,2025年水产养殖产量将达到5,570万吨,至2025年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比重将接近80.7%。

二、欲收购先得生物七成股权,水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
在特种水产饲料领域上,粤海饲料保持行业优势地位,并积极拓展普通水产饲料市场,饲料销售业务稳步提升,粤海饲料营业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年1-9月和2022年1-9月,粤海饲料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47亿元、55.72亿元,同比增长6.2%。同期,粤海饲料的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0.44亿元。
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粤海饲料实现单季度营业收入28.38亿元,同比增长6.45%;净利润为9,720.28万元,同比增长1.33%。
值得一提的是,粤海饲料拟收购广州先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先得生物”)70%股权,先得生物原名为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药物实验厂,是国内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下属的科技型企业。
先得生物的研发背景、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可以提高粤海饲料在动保板块的核心竞争力,粤海饲料能够实现以更少的成本取得水产动保的生产资源,将进一步深化粤海饲料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技术交流与研发合作,促进粤海饲料高质量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粤海饲料深入研究水产饲料行业发展趋势,在对虾饲料、海水鱼饲料等已有优势产品基础上,培育更多拳头产品。粤海饲料主要产品水产饲料种类齐全,按产品类型划分为特种水产饲料和普通水产饲料;其中,特种水产饲料又可以分为虾料、海水鱼料和其他特种料三类;虾料和海水鱼料是粤海饲料的优势产品。除水产饲料外,粤海饲料其他产品包括畜禽料、生物制剂、水产品等。
通过大量水产动物养殖实验,进行配方改良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研发不同水产养殖动物各生长阶段的高效配合饲料,不断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增强免疫力,形成了一系列水产饲料高新技术产品。
在产品差异化优势上,粤海饲料采用差异化产品策略,针对水产品持续进行饲料品种分类和创新,不断推出系列新品,满足终端市场的需求。近年来,粤海饲料巩固在虾料、海水鱼料市场的优势地位。南美白虾对虾配合饲料和草虾配合饲料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一方面,粤海饲料针对特定水产品特定养殖阶段推出多种专用饲料,其中低盐度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抗病型草虾配合饲料获得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同时,高位池专用对虾配合饲料、土塘专用南美白对对虾配合饲料、高级对虾苗开口饵料、鱼虾混养全效配合饲料、深水网箱金鲳鱼配合饲料、石斑鱼配合饲料等饲料产品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另一方面,粤海饲料旗下的粤海牌、粤佳牌、海佳牌、海荣牌、海轩牌、泰山牌等系列水产饲料可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养殖品种的需求,畅销全国市场,深受养殖户好评。凭借着在特种水产饲料市场的多年深耕,粤海饲料品牌在饲料经销商和养殖户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粤海饲料产品在面向终端养殖户销售时具有竞争优势。
通过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协同和同行业的横向合作来进行水产饲料行业整合,粤海饲料实现了点的突破、线的成长、面的飞跃。粤海饲料开展了国家蓝色粮仓项目课题四“半咸水花鲈生态集约化智能化养殖技术”项目研究,该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养殖及精深加工技术储备,粤海饲料建立以市场为先导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为下游产业链包括水产品加工与贸易等方向延伸打下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粤海饲料开展的“新型昆虫蛋白免疫活性肽增强海水养殖鱼类抗病力的应用研究”,开发出抗病性海水鱼配合饲料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系列、满足市场需求,目前粤海饲料的应用研究已通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粤海饲料在不断推出高端虾料、鱼料来满足和支撑水产行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布局以高端水产蛋白为核心的新兴水产品预制菜产业,不断探索粤海饲料新的盈利增长点。
品牌影响力是水产饲料行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022年4月,在第六届国内水产科技大会上,粤海饲料品牌价值近1,000亿元,粤海饲料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引领了水产行业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粤海饲料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粤海饲料秉承差异化的产品发展战略,在专业化基础上实现规模化发展。而差异化竞争优势背后,或可表现出粤海饲料长远稳定的发展能力。

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行业优势地位,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带动了粤海饲料营业收入的稳定增长。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1年及2022年1-9月,粤海饲料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64亿元、1.85亿元、1.91亿元、1.35亿元,2020-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同比增长12.8%、3.24%。
值得一提的是,粤海饲料技术处于行业优势地位,技术成为粤海饲料在水产饲料行业中保持优势竞争地位的重要保障,自主创新已成为粤海饲料抢占水产饲料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粤海饲料坚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运作模式,与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国内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国内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粤海饲料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与资金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精心打造粤海饲料的品牌影响力,提高粤海饲料的综合竞争力。
在产品质量优势上,粤海饲料一直以来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增强粤海饲料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粤海饲料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并完善了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在行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声誉,获得了包括经销商和养殖户在内的广大客户认可和好评。
在营销服务优势上,粤海饲料组建了具有营养学专业背景的营销团队,营销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为下游客户提供专业的市场服务,粤海饲料实行顾问式营销模式,通过与养殖客户的专业性互动,以技术指导为切入口,能够第一时间精准的感知并解决客户的诉求,使得客户认同粤海饲料的品牌和服务,大大增强了客户的忠诚度。
可见,坚持研发创新以及发挥技术优势,是粤海饲料保持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

四、首次入榜广东省企业五百强,联合强势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
在现有产品的技术水平上,粤海饲料加大对产品研发技术的投入,促成研发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强化了粤海饲料的持续创新能力。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粤海饲料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粤海饲料建有广东省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省级工程中心、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研究中心,同时拥有多个中试基地、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动物病害检测中心,为粤海饲料产品的技术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粤海饲料董事长郑石轩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配方优化、对虾养殖技术与病害控制等领域拥有丰厚的技术沉淀,为粤海饲料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石。
创新是粤海饲料保持技术领先、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粤海饲料除拥有水产预混料、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水产配合饲料核心技术外,还储备四项新技术分别为水产动物精准氨基酸营养需求技术、水产动物脂肪酸代谢及鱼油替代技术、植物蛋白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高比例应用技术、功能性添加剂核心技术,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及实施规模效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精细化成本管理优势上,粤海饲料的水产饲料以鱼粉、鸡肉粉、豆粕、菜粕、面粉等为主要原材料,在原材料成本控制上,尤其鱼粉的成本控制对于粤海饲料具有重要的意义。粤海饲料拥有一批长期战略合作的供应商,保障粤海饲料能够取得优质、充足、稳定、价格优势的原材料供应。
同时,粤海饲料通过长期的研发创新和经验积累,对于各种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建立系统的数据库,使得粤海饲料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采购原材料,进一步凸显精细化成本管理优势。
2022年,粤海饲料加快落实募投项目建设,目前中山年产15万吨扩建项目已投产运营,海南年产12万吨新建项目在2023年上半年可投产运营,安徽年产10万吨新建项目部分工程已经在建设中,后续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推进,募投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了粤海饲料生产基地市场布局,提升粤海饲料产品的供应能力。
募投项目建成后,粤海饲料新增水产配合饲料实际产能37万吨/年,新增产能占现有产能比例为30.96%,募投项目建成后进一步突破粤海饲料现有产能瓶颈,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粤海饲料在饲料、动保板块与湛江粤海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简称“粤海水产种苗”)在种苗板块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产业链叠加优势。
2022年9月6日,粤海饲料和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联水产”) “强强联合,聚势共赢”为主题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于广东湛江举行。此次战略合作,粤海饲料与国联水产将共同在资产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水产产业生态圈、深化产业研究及共谋企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探索水产产业创新发展。
在研发创新上,粤海饲料加大投入水产饲料的配方数据库、市场分析库、实验数据库等建设,加强研发中心软硬件建设、壮大研发队伍、提升科研能力体系建设,进一步打造了粤海饲料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构筑粤海饲料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
2022年10月,粤海饲料首次入榜“广东省企业500强”, 排名第275位,在广东省制造业企业中排名第135位,此次登榜,是对粤海饲料综合实力的认可。2022年第六届国内水产科技大会上,粤海饲料荣获“2022 年国内水产行业十大卓越贡献奖”,可见,粤海饲料在水产行业的头部地位进一步凸显。
未来,粤海饲料持续坚守质量关,始终坚持“打造国内最强、世界一流的水产饲料企业”的战略愿景,并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继续聚焦水产饲料产业,坚持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发展。
收起

赞(1) | 评论 2022-11-03 15:20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海尔生物:切入生命科学+医疗创新双赛道 前瞻性布局创新驱动发展《金基研》流木/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在生命科学领域用户和医疗卫生机构用户场景扩容、数字医疗新基建以及国产品牌进口替代等新机会不断涌现背景下,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生物”)再次顺势布局战略聚焦,...展开

海尔生物:切入生命科学+医疗创新双赛道 前瞻性布局创新驱动发展
《金基研》流木/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在生命科学领域用户和医疗卫生机构用户场景扩容、数字医疗新基建以及国产品牌进口替代等新机会不断涌现背景下,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生物”)再次顺势布局战略聚焦,走上“提质起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生命科学板块,稳步推进多品类实验室仪器的创新进程、积极布局耗材和试剂等业务,支持智慧实验室场景方案不断深化并向生物制药等工业应用场景方案延伸;在医疗创新板块,加快产品创新支持智慧用血、智慧公卫、数字医院等场景解决方案不断延伸与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数字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敏锐洞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势,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服务场景的深度交融,围绕血液、疫苗、样本、药品、试剂、生物安全和实验室等领域行业痛点,提供全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断推动健康产业加速进入数字化重构新阶段。

一、政策支持生物安全需求不断升级,切入“生命科学+医疗创新”双赛道
近三年,海尔生物迈入生物安全大赛道,积极准确把握生物安全数字医疗新基建的行业趋势,切入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
在生命科学领域用户和医疗卫生机构用户场景扩容、数字医疗新基建以及国产品牌进口替代等新机会不断涌现背景下,海尔生物顺势布局战略聚焦“生命科学+医疗创新”数字场景的黄金赛道,在解决方案的用户需求和市场规模方面有望迎来巨量扩容。
疫情加速了数字医疗的建设,并且数字化经济融入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的进程同步加快。
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使得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赛道的成长性更为可观。
在生命科学领域,海尔生物为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实验室打造包括设备、软件、耗材等在内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从智慧实验室场景向生物制药等工业应用场景延展,并孵化航空温控等产业。
目前,海尔生物航空温控产业正式投入运营,开通“上海-法兰克福”、“上海-台北”两条航线,并完成 Pre-A 轮融资。
近几年,随着整体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生物药行业市场规模也呈上升趋势,且国内生物药所处行业增速领先于整体医药市场。
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质。它的有效成分通常是一些具备生物活性的蛋白质、DNA、病毒、细胞或组织等,给药方式是直接进行组织注射。
自2005年起,国内便陆续推出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扶持。
据观研天下公开信息整理,2014-2021年,国内生物药市场规模分别为1,167亿元、1,453亿元、1,836亿元、2,485亿元、2,622亿元、3,172亿元、3,870亿元、4,644亿元。
而《“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发布后,业内普遍认为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和检验检测等医药企业,作为生物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将迎来市场爆发期。
与此同时,随着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生物样本库的需求与日俱增,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将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21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施行,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需建立生物安全标准制度和安全事件调查溯源制度。党的报告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
近年来,随着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众多重要科研成果需要实现快速产业化,以尽快应用到临床,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过程,从而使患者真正受益于科研成果,而生物样本库则是实现该过程的重要保证。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5-2024E年,国内CRO 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6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21亿美元,其中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约30.3%。
此外,由于2020年疫情的爆发并持续至今,为医院、体检中心、其他医疗相关机构提供医学检测服务的第三方机构ICL渗透率同步上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国内ICL市场规模(包括新冠检测)由2020年307亿增长至2025年479亿,复合增长率为9.3%。
生物样本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推动。2019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规定了生物样本库能力、公正性、持续运行 (含质量控制) 的通用要求,确保生物样本和数据资料的质量;2020年2月,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议明确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020年3月,高层再次表示国内将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由此可见,国家十分看重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和生物安全法的重要性,而这将进一步提升生物样本库产业的发展预期。
随着国家对生物安全的重视以及可溯源性等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使得海尔生物下游用户对生物安全设备及方案的需求不断升级,仅具有存储属性的方案产品已无法满足用户生物安全的需求,生物安全解决方案市场正向“可视化、数字化”的物联网场景方案拓展。
基于用户对生物安全的需求,海尔生物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中心,通过生态共创的方式,不断创新迭代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解决方案,为下游用户提供的充足的产品方案。
由上述可见,生物安全市场空间巨大,海尔生物在生物安全领域业务布局持续加速。
生物安全的不断完善,也把生命科学领域推向新的高度。而近几年物联网的兴起,更是把生命科学领域推向新的层次,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基于此,海尔生物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开创性地推出智慧实验室场景综合解决方案。
海尔生物智慧实验室方案目前已细分至生物样本库、微生物实验室等7 大核心场景,有效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科研效率。
上半年完成交付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种质资源样本库解决方案实现了百万级生物样本从识别分类、转运到入库、出库全流程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管理。
同时,海尔生物抓住生物安全新机会创新的核酸检测方舱为医护人员提供智慧、安全的检测环境,具有机动灵活部署,适用性强的特点,在黑龙江、四川、江西、浙江等地投入使用。
在业务全球化上,海尔生物积极推进场景方案模式的海外复制,深耕“网络+当地化”布局,海外经销网络已超700家,并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提升本土化响应能力,由超低温存储产品向涵盖液氮、生物安全、生物培养等系列在内的多品类综合方案升级,应用于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海尔生物加速孵化航空温控产业,打破国际垄断,携手南方航空圆满完成航空温控集装箱首飞任务,针对用户需求在精准控温、续航时长等方面持续提升产品性能,为后续该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医疗创新上,海尔生物将既有的高端医疗设备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进行数字化转型,创造性推出智慧用血、智慧疫苗、智慧公卫、数字医院等场景方案,为市场扩容注入新的血液,行业空间进一步扩大。
在智慧用血领域, 随着人们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并且伴随着《生物安全法》、《血站技术操作流程》等政策规范的发布,国内血液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对血液安全管理需求也更为严苛。
海尔生物的智慧城市血液网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快速落地,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在保证血液存储的情况下,2021年海尔生物首个城市血液网——青岛血液网落地现从采血、制备、存储、发血、配送到临床用血的全流程追溯,并快速在湖北、浙江等地复制推广。
在医院用血场景上,海尔生物对医院的用血管理实现了包含急救用血场景、ICU 用血场景、医院无人分库场景等 5大场景细分,在重庆、湖南、浙江等地的创伤中心实现了智慧急救应急血库,有力提升了医院的院前急救保障能力。
血液中心用血场景上,海尔生物相继交付哈尔滨血站、咸宁血站、乌鲁木齐血液中心等自动化项目,为当地城市网建设奠定基础,并实现了从供血科血库管理向血站全流程管理的场景扩展。.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通过创业机制激发重庆三大伟业创新活力,重启部分前期未利用证照产品的生产,并启动重庆二期产业园建设,实现血液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从医院、血站向采浆站延伸。
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内批准采浆站数量的增加,重庆三大伟业将迎来更多市场机会。
据观研报告网统计和预测,2016-2022年,国内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分别为268亿元、274亿元、283亿元、350亿元、357.5亿元、383亿元、408.5亿元。
可见,国内血液制品需求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趋势愈发明显。而血浆采集是血制品生产的最核心的影响因素,随着疫情对国内采浆影响的逐渐消除,预计国内采浆站及采浆量将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行业发展迎新机遇。
在疫苗安全领域,随着国家政策利好、疫苗技术创新以及疫情催化的推动下,国内疫苗产业增长可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显示,国内疫苗市场在产值方面由2016年的271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5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1%,预计2022年国内疫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5亿元。
同时,随着疫苗接种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疫苗接种市场呈增长态势。
据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的国内疫苗接种市场规模为276亿元,预测2019年为311亿元,到2030年将达1,009亿元。
在国家深化疫苗管理改革的背景下,智慧疫苗实现城市疫苗管理模式的重构和升级。
近几年伴随疫苗行业的兴起,疫苗安全成为逐渐成为讨论的“热词”。在此情形下,海尔生物率先创新的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解决方案迅速落地,截至 2022 年上半年,智慧疫苗移动接种方案已累计为 29个省级行政区47个地市3000多家机构的600余万人次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疫苗接种服务,为百姓带来便利高效的接种体验。
截至2021年,海尔生物克服全民接种对智慧疫苗城市网推进造成的障碍,建成西藏省网以及中山市、三明市等城市网,并基于疫苗接种场景不断向上下游场景延伸,致力于连接疫苗厂家、各级疾控中心、疫苗接种点、接种用户等各个节点,建立智慧疫苗新生态,为用户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随着血液网和疫苗网在城市持续的布局拓展,2019-2021年,海尔生物智慧疫苗场景解决方案销售收入分别为1.37亿元、2.48亿元、5.03亿元。
同期,海尔生物智慧血液场景解决方案销售收入分别为0.41亿元、0.62亿元、2.28亿元。
除此之外,“十三五”期间,国内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发展迅猛。
“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
且随着《“健康国内 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的发布,国内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医疗管理的理念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过渡,卫生信息化行业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2026年E,国内公共卫生信息化市场规模分别为59亿元、66亿元、70亿元、78亿元、94亿元、113亿元、129亿元、149亿元、171亿元、197亿元、226亿元。
据此,海尔生物抓住公共卫生建设机遇,推出智慧公卫场景,并裂变数字化公卫体检等方案,向公共卫生新领域持续拓展。
其中智慧公卫场景创新生物安全核酸采样解决方案,打造城市核酸采样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显示每个采样点的运行情况,在操作中登记采样仅需一人操作,采样时间仅需 10 秒,政府管理提效降本,居民体验方便快捷。
而海尔生物的数字化公卫体检新模式将5G、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到公卫体检的各个环节,搭建了完整的、开放式的公共卫生体检数据云平台,实现人、机、数据互联互通。同时针对基层机构院内体检、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入户体检、偏远地区体检等应用场景,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公卫体检工作站、数字化常规移动体检车、家庭医生签约随访工作站三大体检场景,从而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扩大了服务覆盖率及服务半径;更使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得以追溯,加强了公卫服务体系及居民健康大数据底层建设。
与此同时,“十四五”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成为趋势,数字医疗新基建成为新蓝海。
据《医疗健康物联网白皮书(2020)》统计,2017年,仅智慧医疗场景,全球市场规模达到41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8%,预计2022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581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679.7亿元。
立足于此,海尔生物在数字医院场景推出创新静配中心液体用药解决方案、手术室物资耗材管理和人员行为管理解决方案。数字医院场景裂变的静配中心液体用药解决方案提升了药品分发效率和准确性,手术室人员行为管理解决方案支持了手术流程中各类人员协同工作,目前,手术室耗材行为管理方案已在十余家医院落地,静配中心智慧配液解决方案在山东、福建等多省复制。
在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数字场景生态新战略背景下,海尔生物前瞻性的进行产业布局,深化推进业务模式升级,紧跟行业发展和新政策出台趋势,延续自身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前瞻性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发展
透过近几年行业整体趋势的发展,国家对生物安全领域的投入、要求和规范更为重视,而这也将有利于更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以备有更好的能力去应对未知的生物安全领域。
据此,党的报告也明确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并且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
而海尔生物前瞻性布局,抢占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赛道的制高点,聚焦场景生态战略,持续性的拓展和复制。
目前,海尔生物智慧实验室方案继续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物联化和共享化升级,并不断探索在农业、畜牧业等新领域的应用拓展。
基于此,海尔生物不停地为自身灌注“新动能”,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持续提升。
2019-2021年及2022年1-9月,海尔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13亿元、14.02亿元、21.26亿元、20.75亿元,2020-2021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0.3%、38.47%、51.63%。
2019-2021年,海尔生物分别实现净利润1.82亿元、3.81亿元、8.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9.76%、109.24%、121.82%。
可见,2019-2021年,海尔生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逐年上升,2021年,其营收增速较前年上涨13.16个百分点,净利增速也上涨逾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报告期内,海尔生物扣非后ROE稳中有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1年,海尔生物扣非后ROE分别为12%、12.06%、13.22%。
另外,近三年海尔生物通过战略聚焦两大领域,海尔生物的业务触点和场景链条更趋于纵向延伸和深化拓展,以做专做精的方式,在已布局领域构建出更强的竞争壁垒,战略升级初见成效。
在此背景下,海尔生物业务升级和布局扩张的模式实现进化,成为新战略的两大抓手。
业务模式方面,在场景生态战略下,在国内市场,海尔生物持续强化终端“铁三角”组织联合体,继续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用户覆盖广度、场景方案深度和持续服务黏度不断提升,市场机会获取与订单转化能力得到增强,全场景方案定制能力及“产品+服务”模式持续升级。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实现收入同比增长30.53%。
同期海外市场同比增长54.02%,得益于海尔生物进一步深化“网络+当地化”布局,目前海尔生物已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多地建立当地销售团队,及时把握用户需求,在亚洲、非洲等区域建立体验和培训中心,提升用户交互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欧洲、美洲等多地建立当地仓储中心,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持续拓宽加强海外用户的场景生态能力,进而打造用户最佳体验。公司海外经销商网络总数突破 700家,覆盖国家总数超过130个。
场景布局方面,海尔生物智慧实验室场景方案、数字医院场景方案、智慧公共卫生场景方案、智慧用血场景方案等四大方案由自主创新驱动向“内生+外延”双增长引擎迈进,一方面持续加码科创、渠道以及团队建设,积聚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提升业务扩张速度。基于重庆三大伟业原有优势,创新推出海尔血技生态品牌,目前成为其血液安全生态全产业链构建的重要一环。
生态战略升级引领下,海尔生物物联网战略驱动不断深化,业务模式持续升级,整体业务发展交出满意答卷,各大场景延续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2022年9月30日,海尔生物生命科学数字场景同比增长46.31%,医疗创新数字场景同比增长29.52%。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高度注重股东回报,2021年拟派发现金红利约1.58亿元,近三年派发和拟派发现金红利的复合增长率为63.12%。
推进战略落地的进程中,海尔生物将这些常年积累的传统能力优势深度融合,为充分把控新机遇、深度融入新领域提供保障。
基于国际领先的超低温存储技术优势,海尔生物向自动化技术、场景方案定制化,以及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升级,能够充分应对和满足市场需求及服务延伸升级。而遍布海内外的市场渠道体系,将需求挖掘和市场推广形成双向循环,进一步提升着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科创方面,海尔生物持续创新保持技术引领,研发投入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保障其从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向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解决方案拓展。
2019-2021年及2022年1-9月,海尔生物研发投入分别为1.21亿元、1.51亿元、2.36亿元、2.11亿元。
另一方面,党的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基于此,拥有深厚的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海尔生物持续创新保持技术引领,持续优化组织运营能力建设,保障自身从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向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数字场景解决方案拓展。
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尔生物共拥有 665 项专利,共 21 项二级、三级医疗器械认证 700 余个型号,并取得51 项软件著作权。
同时海尔生物还构建起“现场→实验室→市场”的开放式研发模式,持续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加入研发团队,树立了完善的人才储备和激励机制。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尔生物研发人员 708 人,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 29.5%,核心技术团队稳定。
并且海尔生物对外积极与高校院所、认证检测机构、领域专家用户和产业链资源等各类外部资源进行共创,与国内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及机构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品创新和场景方案的不断延伸展和纵向发展。
可见,海尔生物业务创新的背后,是驱动与赋能创新的组织架构,而这既保证了海尔生物领先性的科创能力,也保障了自身新场景和新产品优化升级的技术服务。
方案定制方面,海尔生物通过物联网、AIOT、自动化等技术创新融合,实现为不同场景用户定制可持续扩展的智慧一体化方案。
场景拓展方面,聚合生态方共创航空温控场景,高效取得CTSOA、MDA证书和IATA代码,为未来的业绩兑现打牢基础。渠道方面,国内在广度、深度和粘度上三管齐下,国外深化“网络+当地化”双布局,全面升级全球化网络体系。
由此可见,海尔生物通过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全球市场建设等方面持续投入,不断增强竞争力,并有助于国家完善生物安全建设,或将为其未来发展持续迸发更强劲驱动力。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数字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随着智慧血液网和智慧疫苗网在各地城市迅速的撒网,其生物安全领域布局进一步提速。另外,海尔生物的机构持股由2020年的93家上升到2021年的140家。
对此,有8家机构深入参与调研,预计未来三年其业绩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A-2024年E海尔生物近六月平均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2.67/1.89/2.56/3.39,PE分别为30/42/31/24倍。
其中,2021A-2023E,海尔生物PE分别为40.97倍、41.57倍、30.67倍,均高于行业可比均值12.74倍、35.42倍、27.59倍。
未来,海尔生物将立足于“生命科学+医疗创新”新战略,继续对两大领域场景方案的拓展和复制,紧抓医疗新基建等市场机会,坚持技术创新战略,多项生物安全新产品及方案相继上市,并正在形成面向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的中长期技术体系,加速业务版图的拓展。
收起

赞(4) | 评论 2022-11-02 15:12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哈铁科技:多项产品市占率全国居首 创新能力突出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金基研》月火/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铁路作为运输大动脉,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铁路工程建设和铁路运输营运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整体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内现代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与智...展开
哈铁科技:多项产品市占率全国居首 创新能力突出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
《金基研》月火/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铁路作为运输大动脉,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铁路工程建设和铁路运输营运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整体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内现代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与智能运维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哈尔滨国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铁科技”)长期专注于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铁路专业信息化、智能装备业务以及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是国内轨道交通安全监测运维领域的先行者与领先者。
在业绩上,哈铁科技营收净利润呈上升趋势,毛利率稳步增长且高于行业均值。同时,哈铁科技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偿债风险低。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多年,哈铁科技形成了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类、智能装备类、铁路专业信息化类三大类产品体系,在国内外轨道交通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哈铁科技多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居首。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哈铁科技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自主研发并掌握了九大核心技术,其技术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引领产品技术创新和发展。

一、政策支持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行业市场需求持续提升
自设立以来,哈铁科技专注于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铁路专业信息化和智能装备业务,其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指导性文件,为哈铁科技所处的轨道交通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国家整体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地铁、市郊铁路等现代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对轨道交通产品及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
在铁路交通方面,随着国内国民经济及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铁路运营里程也在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分别为12.70万公里、13.17万公里、13.99万公里、14.63万公里、15.07万公里。
据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1年末,全国拥有铁路机车2.2万台,其中内燃机车0.8万台、电力机车1.4万台;拥有铁路客车7.8万辆,其中动车组4,153标准组、33,221辆;拥有铁路货车96.6万辆。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国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分别为4,570公里、5,295公里、6,172公里、7,355公里、8,708公里。
由此,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配属车辆数逐年上涨。据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7-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配属车辆分别为2.87万辆、3.40万辆、4.10万辆、4.94万辆、5.73万辆。
城市轨道交通同样需要进行轨道、车辆的安全监测检测及运维,铁道车辆轮重检测设备、地铁车底及侧面故障动态检测系统、隧道轨道结构病害巡检分析系统、列车外部自动清洗机、列车底部吹扫设备等检测运维设备需求持续增加。
随着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不断增长,配属车辆数的持续增加,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与智能运维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
目前,铁路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在建、已批项目规模已达3.19万亿元,预计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全国61个城市在实施城轨交通线网建设规划,规划线路总长达7,085.5公里。
因此,“十四五”期间,国内新建铁路及轨道交通线路里程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综上,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运营里程及运营车辆持续上涨,带动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与智能运维行业的市场需求提升。同时,“十四五”期间,国内新建铁路及轨道交通线路里程仍将保持增长态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营收净利呈上升趋势毛利率稳增,负债率低于行业均值
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哈铁科技的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净利润突破亿元。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哈铁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9亿元、8.01亿元、8.7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9亿元、1.08亿元、1.18亿元。
到2022年1-6月,经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阅,哈铁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实现净利润-391.09万元,较2021年同期分别增长7.92%、74.16%。
需要说明的是,因哈铁科技收入确认相对集中在第四季度,经营业绩存在季节性特征,因此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偏低。
另一方面,哈铁科技的毛利率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整体经营能力持续增强。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哈铁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38.51%、36.70%、37.48%、42.91%。
同期,哈铁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北京康拓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拓红外”)、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望谷”)、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高铁”)的毛利率均值分别为40.92%、34.84%、31.21%、34.24%。
与此同时,哈铁科技销售回款情况良好,获取现金能力强。
2019-2021年,哈铁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505.82万元、17,465.94万元、9,566.89万元。同期,哈铁科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分别为8.87亿元、9.34亿元、9.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8.69%、116.50%、113.24%。
除此之外,哈铁科技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呈持续上涨态势,且大幅高于行业均值,短期偿债能力突出;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且低于行业均值,长期偿债能力良好。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各期末,哈铁科技流动比率分别为3.09、2.75、4.14、5.67;速动比率分别为2.53、2.25、3.59、4.77。
同期,哈铁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康拓红外、远望谷、神州高铁的流动比率均值分别为2.76、1.59、1.45、1.33;速动比率均值分别为2.36、1.15、1.05、0.85。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哈铁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9.63%、30.89%、21.11%、14.95%。
同期,哈铁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康拓红外、远望谷、神州高铁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32.67%、44.53%、51.02%、51.21%。
由此,哈铁科技的财务费用率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显示出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和财务稳定性。
2019-2021年,哈铁科技财务费用分别为10.37万元、-25.30万元、-644.67万元、-427.56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02%、-0.03%、-0.74%、-2.31%。
可见,近年来,哈铁科技业绩呈持续上升趋势,毛利率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整体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哈铁科技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且低于行业均值,偿债风险低。

三、背靠国铁集团,先发优势显著销售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
截至2022年9月16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通过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北京局集团公司、成都局集团公司和国铁信息合计持有哈铁科技84.56%股权,为其实际控制人。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国铁集团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是国家铁路运输组织的责任主体,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承担国家规定的铁路运输经营、建设和安全等职责。
作为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专业信息化及智能装备产品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受国内铁路行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哈铁科技的主要客户亦为铁路系统内的运输企业。
通过多年的潜心经营,哈铁科技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包括国铁集团下属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轨道交通建设及工程施工企业、轨道交通基础维护企业、地方铁路公司、合资铁路公司等。
需要说明的是,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与智能运维行业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客户对于上游供应商的技术水平、专业人才、质量管理等均具有严格的要求,供应商必须提供满足客户技术规范的产品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经验,才能得到客户的全面认可。
同时,对于既有线路的改造升级和维护,为有效保证产品整机及零部件的统一性及适配性,防止产品因不兼容导致性能损耗或失效,增加安全隐患或提高检修成本,各线路运营单位通常会向原有供应商进行采购,客户粘性高,双方形成的合作关系延续性强。
而哈铁科技是国内首批从事铁路在线监测与检测装备的研制单位,其业务起源于哈铁科研所,率先将自动化车辆轴温探测系统在大秦线上成线制安装运用,并逐步拓展声学、图像、超声探伤等核心技术的应用行业,先发优势显著。
由此,哈铁科技的销售费用率大幅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哈铁科技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269.36万元、2,134.99万元、2,444.01万元、1,073.2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9%、2.66%、2.80%、5.80%。其中,2022年1-6月哈铁科技的销售费用率上涨系受业绩季节性特征影响。
同期,哈铁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康拓红外、远望谷、神州高铁的销售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0.37%、11.25%、10.47%、13.64%。
此外,哈铁科技近年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战略,产品外销美国、澳大利亚、波兰、俄罗斯、南非等海外国家,进一步巩固了在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市场的领军地位,也提升了哈铁科技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行业内产品体系最全企业之一,多项产品市占率全国居首
作为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与智能运维行业中产品体系最全的企业之一,哈铁科技主要产品包括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类产品、铁路专业信息化产品及智能装备产品,并形成了与产品相配套的一系列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包括运维服务、先进技术研发与设备试验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服务。
目前,哈铁科技通过科学技术成果技术评审形成的产品超过200项,2018年以来新通过技术评审形成的产品超过60项。
在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类产品方面,哈铁科技主要产品为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THDS系统)、铁道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系统)、列车故障轨旁图像检测系统、接触网供电安全检测监测产品(供电6C系统)、货运安全管理系统、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EI系统)。
据招股书,2019-2021年,哈铁科技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类产品收入分别为3.24亿元、3.60亿元、3.85亿元,呈上升趋势,是哈铁科技主要收入来源产品。
在智能装备类产品方面,哈铁科技主要产品为减速顶、列车外部自动清洗机、融冰除雪设备等。2019-2021年,哈铁科技智能装备类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16亿元、1.62亿元、1.62亿元。
在铁路专业信息化类产品方面,哈铁科技主要产品为子公司京天威车辆管理信息系统、铁路工务生产管理系统等铁路专业信息化产品以及子公司威克轨道地铁车辆基地工艺等系统集成类产品。2019-2021年,哈铁科技铁路专业信息化类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38亿元、1.17亿元、1.05亿元。
在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哈铁科技提供的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主要包括运维服务、先进技术研发与设备试验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2019-2021年,哈铁科技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收入分别为1.11亿元、1.63亿元、2.1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16.11%、20.29%、25.15%。
值得一提的是,哈铁科技所研发的产品多次应用于国家重大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包括:国内建设规模最大、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京九铁路,是国内第一条正式运用光子探头探测技术的铁路;国内首条双线电气化煤运专用重载铁路大秦铁路,是国内第一条在THDS轴温探测设备上采用定量探测技术的铁路。
同时,哈铁科技向青藏铁路、川藏铁路、郑州地铁、北京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新产品研发、供货及维护服务,是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行业的技术引领者。
在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领域,哈铁科技优势明显,多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截至2021年12月末,哈铁科技在线联网运行的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THDS)市场占有率约48%;货运安全管理系统市占率约11%;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市场占有率约90%;货车故障轨旁图像检测系统(TFDS系统)市场占有率约33%;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EI)市场占有率约70%;电子标签市场占有率约56%。
在轨道交通智能装备领域,哈铁科技的列车自动清洗机已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约1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投入使用,地铁市场占有率超过45%。
此外,哈铁科技是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少数具备接入铁路内网条件的企业,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获得检测监测数据资源,以数据作为基础,为产品迭代及拓展提供数据支撑,面向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哈铁科技产品具备快速更新换代的竞争优势。

五、研发人员占比27.26%创新能力突出,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
研发实力是哈铁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哈铁科技的技术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引领产品技术创新和发展。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哈铁科技重视研发技术人才的培养,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哈铁科技共有研发人员301人,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达27.26%。哈铁科技认定核心技术人员13名,均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从业年限超过20年。
同时,哈铁科技的研发人员还获得“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国家科技奖励办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办专家库专家”、“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黑龙江省职工创新标兵”、“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拔尖人才”等荣誉。
在研发设施方面,哈铁科技的研发条件独具优势,其拥有铁路正线实验站和40个专业试验室。实验室涵盖红外探测、机器视觉、物联网、光学测量、图像识别、射频识别、声学检测、无损探伤、力学检测、机器人应用、计轴连锁、视频通信、人工智能、北斗应用、5G技术、3D打印等专业技术方向,具备高低温、振动冲击、喷淋盐雾等试验条件,拥有坚实的科技研发实力。
由此,哈铁科技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在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与铁路专业信息化两大重点领域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
目前,哈铁科技自主研发并掌握了非接触红外动态测温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线声学诊断技术、图像智能检测技术、元数据驱动的企业级低代码研发技术、超声探伤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减速顶调速技术、高精度北斗定位技术等9项核心技术。
其中,非接触红外动态测温技术可对350km/h高速运行中的探测对象进行高精度测温,测温精度达到0.1摄氏度,测温误差在2摄氏度以内,同时可以在-45摄氏度的极端工作环境下保持测温精度。
在线声学诊断技术在适应速度、工作带宽、检测范围等关键指标方面优于同行业可比产品,具备突出的技术先进性。
基于哈铁科技RFID射频识别技术,货车标签实现了国产化,客车标签实现了350km/h高速识别;哈铁科技动车标签产品适应车速可达到350km/h-400km/h,全面优于国铁集团公布的《动车组电子标签暂行技术条件》中适应车速标准为“0-180km/h”的行业标准。
截至2022年9月16日,哈铁科技拥有授权专利160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拥有软件著作权252项。
在荣誉方面,哈铁科技获得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专利优秀奖、科技兴贸行动专项项目证书等国家级奖项及近五年来的其他省部级奖项共42项,哈铁科技“高寒地区动车组融冰除雪综合技术研究”、“一种机车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AEI-S1型车号自动识别系统”、“3D型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TFDS抗阳光干扰系统”等入选国家铁路局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
在研发技术产业化方面,2019-2021年,哈铁科技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产生的收入分别为6.08亿元、7.02亿元、7.68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8.20%、87.64%、88.07%,产研高度融合。
未来,哈铁科技将加强前瞻性关键技术研究,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不断提升轨道交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在国内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和信息化领域的领先地位,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收起

| 评论 2022-09-26 19:22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