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风 · 十大金股丨5月】
天风策略股债收益差更新:哪些适用?哪些到了-2X标准差?1. 股债收益差指标背后的含义第一,计算公式: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指数股息率(过去12个月滚动股息)。通过滚动3年均值与标准差构建股债差“均值+/-1、均值+/-2X倍标准差”通道。①构建“均值+/-1、+/-2X标准差”... 展开全文天风 · 十大金股丨5月
天风策略
股债收益差更新:哪些适用?哪些到了-2X标准差?
1. 股债收益差指标背后的含义
第一,计算公式: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指数股息率(过去12个月滚动股息)。通过滚动3年均值与标准差构建股债差“均值+/-1、均值+/-2X倍标准差”通道。①构建“均值+/-1、+/-2X标准差”的通道,本质反应股债收益差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中(μ-σ,μ+σ)概率面积为68%;(μ-2σ,μ+2σ)为95%。②关键点:计算股债收益差的均值和标准差,采用3年的滚动周期,主要是考虑到了国内宏观经济周期很多都有3年一周期的规律,比如信用周期。第二,所代表的含义: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股票和债券之间的性价比关系。①当股债收益差运行到+2X标准差,该指数性价比大幅降低,债券的性价比开始提升。②当股债收益差运行到-2X标准差,该指数性价比大幅提升。
2.股债收益差指标适用于哪些资产
2.1.理论角度:对估值敏感度高的资产或可PEG的资产
首先,股债收益差所代表估值的位置,指标有效性的前提是一个指数或行业对估值的敏感度较高。换言之,估值高低对指数或行业的涨跌幅有指导意义。
其次,关于估值敏感性这一点,与PEG的适用性是相通的——都是指向盈利相对稳定、可DCF的核心资产。PEG指标的使用前提是持续盈利、稳定增长。关于股债收益差模型的适用性,理论层面的分析总结来说:
(1)基本面变化大、波动大的板块和公司,对估值不敏感或者说估值没有band,不可DCF或PEG,一般也不适用股债收益差指标。比如科创板、周期指数。
(2)但是盈利相对稳定的板块和公司,对估值非常敏感,估值有一个波动的band,这类资产可DCF或PEG,一般也适用股债收益差指标。比如上证50、沪深300、申万消费、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漂亮50、中证500等。
(3)但是随着基本面波动性减弱之后,以往部分不适用于的行业和公司,适用性也会慢慢提升。比如创业板指、消费电子等。
2.2.数据结果:宽基指数以及消费属性强的行业适用性较好
(1)股债收益差对于多数宽基指数、消费指数,都适用。
(2)股债收益差适用的行业类型:主要是盈利相对稳定、不会大起大落的行业。
①一般是消费属性较强的行业,比如医药、食品饮料。②制造和成长行业中,成熟度较高、波动性较弱的行业也较满足要求,比如消费电子、元件、轻工等。
(3)股债收益差不适用的行业类型,主要有4类:①盈利波动大的周期行业。典型的比如煤炭、钢铁、化工、养殖等周期行业。②高增速的成长行业。若是在盈利向上阶段,市场更在意的是增速,股债差上方的-1X或-2X压力位的规律性较差;若是在盈利回落阶段,则市场更关注安全边际,此时,下方-2X标准差有较好的支撑。典型的比如军工、计算机、半导体。③高分红但估值下台阶的行业。这类行业一般股息率稳定性较好但行业成长性较弱,且可能存在估值下台阶的情形。典型的比如银行、地产、公用事业等。④成份数量少或集中度过高的行业。若行业由于行业集中度过高或者成份数量较少,股息率受个别龙头分红的影响而大起大落。典型的比如白电、食品加工。
2.3.股债收益差角度:当前哪些行业进入高性价比区域
(1)指数:接近-2X标准差的有:沪深300、万得全A、上证指数、深证100,假设利率和股息不变,上述指数距离-2X的跌幅还有8.9%、4.9%、5.0%、5.5%。
(2)行业:逐步向-2X标准差靠近的有:申万消费、医药生物、消费电子、电子元件、轻工制造、机械设备。位于-1X附近的有:内地消费、食品饮料。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国内外不可预测事件风险,业绩不达预期风险等。
天风宏观
4月资产配置报告
4-6月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权益:下调权益战术配置至【标配】,宽基指数投资价值下降较快,中盘股投资价值下降幅度大于大盘股。板块上,维持周期【高配】;下调金融至【标配或高配】;下调消费和成长至【标配】。
债券:下调利率债至【标配或低配】,维持高评级信用债【标配或低配】,上调转债至【标配或低配】。
商品:维持【低配】工业品,下调农产品至【低配】。
做多人民币汇率:【低配】。
风险提示:新冠病毒致死率重新上升;经济增速下滑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政策超预期收紧
固定收益
2022 年二季度转债市场展望及一季度复盘
转债估值成为权益表现的放大器
从转债相对权益的表现看,2022Q1转债市场整体走出比主要股指更低的跌幅,但单位风险承担的亏损较高;进一步对比中证转债与对应正股加权指数可以验证转债在高估值环境下较低的风险收益比。
我们采用相对简化的股性、债性二元观点解读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8日转债市场估值水平。市场表现说明2022年2月14日是较为明确的估值驱动因素切换时点:在此之前,转债市场估值更多由债市表现解释,即延续2021年下半年宽货币→宽信用导致转债估值温和提升的逻辑;此后转债估值虽依然与债市利率保持若即若离的负相关关系,但主要还是受股市表现支配。由于转债价格可直接拆分为平价与转股溢价率(后者即转债估值),平价对应正股表现,现在估值又与权益直接相关,因而转债表现在估值的驱动下体现为正股的放大。类似的情形发生在2018年,相似之处是情绪主导资本市场。2018年股市主要面临贸易战利空,2022年内有疫情,外有地缘政治冲突,市场情绪确与2018年类似。1个区别是2022年转债估值仍处于较高位置,3月数据表明绝对收益投资者对转债态度偏谨慎,相对收益投资者渐迎情绪拐点。
具体来看,4类事件驱动2021年12月以来的债市和股市整体表现:金融数据、货币政策、重大会议和外部因素。事件分析的基本结论包括:金融数据决定股市长期趋势;货币政策直接决定债市走向;重大会议虽影响市场短期表现,但不能离开其他因素配合;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
2022Q2主线或为稳增长
2022年以来权益市场面临“内忧”与“外患”。近期国内经济的最大掣肘为疫情的蔓延,投资者情绪及江浙沪区域经济或受到影响;国内长期面临地产、教育、平台经济方面政策不确定性,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改进可能。海外方面,如上文所述影响相对复杂,建议把握住3条主线:(1)地缘政治逻辑;(2)通胀逻辑;(3)紧缩逻辑。行业建议方面,关注银行、地产、基建、医药、养殖产业链;高景气赛道基本面变动不大,可能主要受到海外紧缩与风格切换的压力,建议静候Price-in。
强赎的稀缺以及下修“小高潮”的可能
强赎方面,近年转债发行人强赎意愿持续下降,强赎行为或受投资者关系、正股冲击等多方面阻碍,2021年《管理办法》的政策变动也变相促成了强赎“冷静期”;下修方面,我们认为2022Q2或迎来下修“小高潮”,理由是股市处于较大幅度调整后的磨底阶段,磨底后期下修的促转股效果较好。
投资建议
2022Q2转债市场整体观点:暂不抱太高期望,现仍处于付出而非收获的时候。一方面,国内外多重利空因素仍存,股市不具备脱离基本面上行的情绪和资金支持,较好的情况或为震荡磨底;另一方面“付出”指的不是被动承担亏损,而是建议积极做好行业跟踪,我们指出了银行、地产、基建、医药、养殖,以及部分高景气赛道的机遇,需分清哪些行业的表现可能是长期的、哪些只是资金博弈,哪些板块长期受到压制、哪些板块可能在一个季度后出现反转。随着各类利空因素消除,股市向下空间有限,关键时点需留意政策面的支持与提示。建议关注华翔、牧原、白电、祥鑫、特纸、通22、福能、晶科、九洲2、兴业等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落地节奏不及预期、宽信用效果不及预期、疫情超预期蔓延、地缘政治环境超预期恶化、海外紧缩周期导致外资持续流出、转债市场估值较快压缩。
金融工程
量化择时周报:敬畏趋势,等待利空兑现
从12月初,我们提示wind全A指数将在创出新高后开启调整,到节前我们认为指数成交跌破8000亿后将有一段反弹,市场都在持续兑现我们的判断。我们反复强调下行趋势中的首要原则建议逢高减仓,若出现成交放大将意味反弹临近尾声,放量将成为减仓良机,参考阈值为万亿以上的成交量。市场在2月23日成交破万亿,随后开启调整,接着我们预计3月16日会触发反弹信号,但下跌趋势中反弹仍是减仓机会。上周wind全A继续调整,下跌4.76%。市值维度上,上周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2000指数下跌5.59%;中盘股中证500下跌5.43%,沪深300下跌4.19%,上证50下跌3.97%,创业板指下跌6.66%;上周中信一级行业中,纺织服装唯一上涨,上涨4.93%;房地产和钢铁调整幅度较大,房地产下跌9.10%。上周成交活跃度上,纺织服装和食品饮料资金流入明显。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再度拉大,最新数据显示20日线收于4974点,120日线收于5525点,短期均线位于长线均线之下,两线距离由上周的-9.07%变化至-9.97%,均线距离的绝对值继续大于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下行趋势。
市场进入下行趋势格局,在我们的体系下,核心驱动变量为赚钱效应的度量。当前赚钱效应为-8.77%,长期下行趋势格局仍在延续。短期而言,宏观方面,即将进入美联储议息时间窗口,市场风险偏好难以提高;国内降准落地,降息落空,新一轮利好预期仍需等待(月底的会议),时间上进入一季报的集中披露期,也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压制,整体而言,下行趋势仍将延续,等待新的利好刺激。
行业模型主要结论,在考虑了海外利率的变化情况,天风量化two-beta中期行业选择模型信号数据显示,4月模型结论显示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经济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行业配置建议关注周期下游和消费;根据分析师盈利预测展望2022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预期利润增速靠前的行业为新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旅游和农业;因此,综合板块和景气度,重点配置周期下游中的房地产、建筑、建材,消费中的养殖和旅游。在下行趋势中的反弹阶段重点关注景气度较高的电池30ETF(159757)。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上证50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均处于60分位点附近,属于我们定义的中等估值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500目前估值水平处于低估水平,结合短期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维持3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为-9.97%,均线距离的绝对值突破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下行趋势,市场进入下行趋势格局,在我们的体系下,核心驱动变量为赚钱效应的度量。当前赚钱效应为-8.77%,长期下行趋势格局仍在延续。短期而言,即将进入美联储议息时间窗口,国内降准落地,降息落空,新一轮利好预期仍需等待,时间上进入一季报的集中披露期,市场风险偏好难以提升,整体而言,下行趋势仍将延续,等待新的利好刺激。长周期的行业配置上,根据分析师盈利预测展望2022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利润增速靠前的行业为新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旅游和农业和稀有金属;中周期天风量化two-beta中期行业选择模型信号数据显示,结合海内外情况,4月模型结论显示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经济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行业配置建议关注周期下游和消费;重点配置周期下游中的房地产、建筑、建材,消费中的养殖和旅游。在下行趋势中的反弹阶段重点关注景气度较高的电池30ETF(159757)。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模型基于历史数据。
电子 5月金股:立讯精密
事件:公司发布21年年报,21年实现营业收入1539.46亿元,yoy+66.43%,归母净利润70.71亿元,yoy-2.14%,扣非归母净利润60.16亿元,yoy-1.20%。公司同时发布22年一季报,22Q1实现营收416.00亿元,yoy+97.91%,qoq-42.96%,实现归母净利润18.03亿元,yoy+33.63%,qoq-24.2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24亿元,yoy+30.56%,qoq-24.62%。
点评:并表立铠精密(盐城)21年实现营业收入高增长,利润受原材料物流价格上涨+新业务投入影响+智能声学穿戴需求疲软拖累。21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1539.46亿元,yoy+66.43%,归母净利润70.71亿元,yoy-2.14%,扣非归母净利润60.16亿元,yoy-1.20%。21年全年毛利率为12.28%,yoy-5.81pct,净利率为5.08%,yoy-3.02pct。对应21Q4单季度,21Q4实现营收729.34亿元,yoy+121.19%,实现归母净利润23.81亿元,yoy-6.4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21亿元,yoy+7.64%,对应毛利率8.01%,yoy-6.98pct,qoq-7.99pct,净利率为3.68%,yoy-4.4pct,qoq-1.71pct。21年并表立铠精密(盐城)对营收增长有较大贡献,21年实现营收497亿元,实现净利润10.9亿元,对应净利率为2.2%,主要是由于新收购的立铠精密产品前期投入较大、产品成本结构中物料占比高。同时全球缺芯背景下原材料价格及物流运输成本上涨+智能声学可穿戴产品需求阶段性承压等因素对于公司毛利率也形成一定拖累。分行业来看,21年电脑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消费性电子、其他连接器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8.57/41.43/32.69/1346.38/40.39亿元,yoy+123.11%/+45.66%/+44.32%/+64.56%/+96.82%,占营收的比重为5.1%/2.69%/2.12%/87.46%/2.62%,毛利率为19.86%/16.11%/17.41%/11.36%/19.84%,yoy-1.59pct/-0.41pct/-2.32pct/-6.49pct/-2.49pct。2021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51%/2.43%/4.31%/0.36%,yoy-0.00pct/-0.23pct/-1.90pct/-0.62pct。
一季报超预期,毛利率环比有所改善,净利润增速高于前期预告值25%~30%。公司22Q1实现营收416.00亿元,yoy+97.91%,qoq-42.96%。一季度国内外疫情使货物通关速度下降、部分物料供应商停产、运输能力下降,影响物流交付及收入确认,对收入增速有一定影响,但同比仍保持高增速。利润端,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8.03亿元,yoy+33.63%,qoq-24.2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24亿元,yoy+30.56%,qoq-24.62%。一季度毛利率为11.8%,yoy-5.0pct,qoq+3.8pct,净利率为5.0%,yoy-1.5pct,qoq+1.3pct,毛利率受上游材料短缺成本上涨+运输成本上涨+产品结构变化影响同比下降,但环比有所改善。22Q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51%/2.01%/4.06%/0.35%,yoy-0.32pct/-0.46pct/-2.42pct/+0.10pct,整体费用率下降,效率提升。
坚定看好公司作为消费电子龙头“零部件-模组-整机”供应链垂直整合战略持续强化+汽车业务布局深远,充分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积极扩产:
公司汽车业务产品布局包括线束,连接系统,新能源(PDU、BDU、逆变器等),智能网联(路测单元、车载通讯单元),智能驾舱(域控制器、信息娱乐系统、多媒体仪表)以及智能制造。线束、连接器产品等将充分受益于智能化、电动化带来的市场扩容+国内新能源车企崛起有望优先配套国内供应链+公司前瞻布局高压、高速、新能源产品,已经导入北美新能源品牌客户,国内造车新势力等新能源车企+公司积极扩产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连接产品;集团业务协同+积极对外合作,汽车业务长期成长性充足。集团汽车业务(立胜布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立景创新具备车载摄像头模组资质)深度协同+公司积极对外合作(合作奇瑞赋能整车制造、合作速腾聚创布局激光雷达)双重驱动下,公司汽车业务将迎发展新机遇,做大做强可期。合资奇瑞+控股股东100亿收购奇瑞20%股份,开拓整车odm模式,汽车新平台确立;
大客户品类扩张+份额提升支撑公司传统消费电子业务成长,持续看好公司“零部件-模组-整机”供应链垂直整合战略。1.零部件:收购日铠电脑完善结构件布局,机光声电一体化布局全面渗透;2.SiP:产品端整体表现成熟,已实现在智能健康可穿戴产品端布局的全覆盖,短期内拓展智能声学可穿戴产品及周边功能模块,未来长期将朝芯片/半导体模块封装方向发展,SIP自给率提高有助于提升公司组装毛利率;3.光学:立景创新收购高伟电子切入前摄模组环节(体外),协同光宝光学实力进一步增强;4.组装:收购纬创切入iphone组装(体外)、承接台厂份额applewatch组装份额提升。
投资建议:维持22、23年营收2127/2765亿元,yoy+38%/+30%,净利润105/149亿元,yoy+49%/+41%的盈利预测。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不及预期、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不及预期、国产配套不及预期、苹果AR新品发布不及预期、公司份额提升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消费电子销量、asp不及预期
传媒 5月金股:芒果超媒
芒果超媒2021年实现营收153.56亿元,同比增长9.64%;归母净利润21.14亿元,同比增长6.6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0.60亿元,同比增长11.57%。2022Q1公司实现营收31.24亿元,同比下降22.08%,归母净利润5.07亿元,同比下降34.39%,归母扣非后净利润4.74亿元,同比下降38.49%。22Q1由于疫情反复,内容生产进度受到影响,导致芒果重点综艺节目排播延后,同时去年同期基数较高,22Q1业绩同比下滑符合预期。
新媒体平台运营:芒果TV21年保持良好增长,付费会员突破5000万。21年芒果TV运营主体快乐阳光营收129.5亿元,同比增长29.5%,净利润20.82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广告收入54.53亿元,同比增长31.75%;会员收入36.88亿元,同比增长13.3%;运营商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27.17%。截至21年末,芒果TV付费会员数达5040万,同比增长39.5%。
内容制作及储备:综艺优势巩固,剧集继续发力,22年储备丰富。芒果TV拥有26个综艺制作团队,29个影视制作团队和34家“新芒计划”战略工作室。22年储备丰富,包括“综N代”《乘风破浪的姐姐3》《披荆斩棘的哥哥2》等,新综艺《声生不息》等。剧集包括《天下长河》《少年派2》《张卫国的夏天》《妻子的选择》等。其中《声生不息》已于4月24日正式上线,《乘风破浪3》及剧集等也有望在22Q2陆续上线。
互动娱乐及新赛道:组织架构优化,新业务持续推进。公司21年新媒体互动娱乐内容制作实现营收18.77亿元,同比下降32.10%;内容电商业务实现营收21.57亿元,同比增长2.50%。21年将芒果影视、芒果娱乐、芒果互娱三家子公司调整为芒果TV的子公司,分别聚焦季风剧场自制、综艺内容创新和实景娱乐运营,有助于促进内部业务协同,提升主平台芒果TV核心竞争力。小芒APP加快发展,21年日活峰值达126万。线下实景娱乐方面,公司依托优质内容,开创全新品牌M-CITY。
投资建议:芒果在长视频平台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剧集新业态、电商、线下娱乐以及元宇宙相关布局等积极推进,有助用户破圈及多元变现模式探索。疫情对于公司短期业绩带来影响,但我们认为芒果核心业务仍在健康发展轨道,同时芒果为国有背景的媒体平台,同时受益国有媒体融合及行业规范趋势。考虑疫情及项目节奏,我们微调公司22-23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4.7亿/29.5亿/33.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0%/19.3%/12.4%,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会员及流量增长不达预期,项目进度不达预期,广告主投放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行业监管及互联网平台监管趋严,疫情影响。
通信 5月金股1:中天科技
事件:4月16日,中天科技海洋产业集团和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作签约海缆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将形成年产中高压交/直流海底光电缆1000km,超高压交/直流海底光电缆500km的产能。
我们的点评如下:
1、签约海缆基地项目,海缆产能持续提升
此次东营签约22个项目,总金额超350亿元,涉及海风设计、开发、海缆、风机、塔筒、设备、运维、储能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天科技海洋产业集团是唯一一个签约的海缆基地项目,项目投资计划为15亿元,将形成年产1000km中高压海缆、500km超高压海缆的产能。我们认为,此次公司与东营签约海缆基地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海缆产能,同时丰富高压海缆生产能力,以匹配未来或持续增长的高压海缆需求。
2、前瞻性布局山东市场,奠定未来订单基础
根据山东省能源规划,2022年规划35GW海风项目,十四五期间启动开工10GW,其中位于东营的渤中基地总装机规模8.5GW,是山东三大海风基地之一。此次中天积极与东营政府签约合作,前瞻布局,为未来开拓山东海风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3、国内多区域布局,巩固竞争壁垒助力快速成长
中天科技作为国内海风海缆的龙头,在江苏(南通、盐城大丰)、广东粤东(汕尾陆丰)、山东(东营)等海风大型基地均有积极布局,未来有望形成100亿海缆产能规模以及60亿以上海工能力,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外市场均有望实现持续快速成长。
短期看:阳江青洲五、六、七海上风电项目海缆招标或将在近期展开,三大项目均使用高电压等级海缆,高压海缆技术难度更高,中天科技作为海缆龙头厂商或将在三大项目中有所斩获。
中期看:根据广东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2022年包括新开工项目如汕头勒门(二)以及南澳勒门I扩建项目共0.95GW,此外2022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共21.4GW,其中除湛江徐闻0.3GW外皆为粤东项目,公司凭借在粤东的产能布局或将斩获较大份额订单。
长期看:根据各省计划,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开工规模或超过50GW,整体行业景气度高。同时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根据WorldBank预计共计可开发海上风电2982GW,整体增长潜力可观。中天科技在全国多地进行布局,长期或将充分受益于海上风电持续景气建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整体看,公司围绕通信+能源布局光通信、电力传输、海洋业务、新能源四大板块。其中:1)光纤光缆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呈持续景气向上趋势,涨价的业绩弹性可期;2)海上风电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未来有望迎来平价上网,双碳目标下未来行业广阔空间有望充分释放,公司作为国内海缆&海工龙头有望充分受益,同时关注公司在全国的产能布局以及全球化布局;3)新能源十年深度耕耘,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公司储能+铜箔+光伏有望迎来全面快速发展机遇;4)电力业务竞争力强,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网投资增长,预计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公司22-23年净利润39亿、47亿元,对应22年/23年PE为13x与1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不及预期,海上风电项目开工进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剧烈影响盈利能力,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的风险
5月金股2:亨通光电
事件:
公司公告,21年营收412.7亿元,同比增长27.44%;归母净利润14.36亿元,同比增长35.3%。22Q1营收93.5亿元,同比增长34.1%;归母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长30.3%,扣非净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60.17%。
我们的点评如下:
1、海上风电助力21年业绩高增,光通信业务期待反弹
21年归母净利润增长35.3%,扣非净利润13.55亿元,同比增长70.29%,符合市场预期,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21年营收412.7亿元,其中1)智能电网业务收入169.95亿元,同比增长30.09%;2)海洋能源与通信业务收入57.52亿元,同比增长73.56%;3)光通信收入62.5亿元,同比增长4.8%;4)工业智能业务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63.56%。
2、22Q1高增持续,光通信价格反转提供业绩弹性
22Q1收入(+34.1%)和归母净利润(+30.26%)均实现快速增长,尤其扣非净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60.17%,营收增长主要系光通信市场回暖、智能电网产品、工业智能产品和海外市场需求增长所致,扣非利润高增长预计源于光纤光缆涨价的业绩弹性显现。
3、光通信毛利率有望逐步改善,费用持续管控盈利能力或将回升
成本端看,公司21年整体毛利率为15.95%,较20年下降0.45pp,主要原因为光通信业务受光纤光缆招标价格下滑影响,叠加上游原材料涨价,毛利率水平下降;22年Q1为14.95%,对比21年全年下滑1.0pp,主要原因预计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海洋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
费用端看,公司21年除研发外三大费用率均有所下滑,费用管控取得积极成效;22Q1费用率下滑趋势延续,公司在毛利率下滑1pp情况下22Q1净利率对比21年全年下滑0.09pp。我们认为,未来在光通信毛利率提升+原材料价格企稳回落下,公司盈利能力或将提回升。
4、在手订单充裕,未来持续高增可期
展望未来,各业务线条订单充裕,未来有望持续快速增长趋势。1)截至3月,公司海底电缆&海工等海洋能源项目在手订单金额超30亿元;2)截至3月,公司陆缆相关累计在手订单超75亿元;3)海洋通信方面,2021年至今,公司在亚太、拉美、非洲等区域持续中标、签约超22亿元。同时,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截至2021年末也签订了合计达7,000万美元的预售订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整体看,公司收入利润快速成长,通信+能源战略清晰。1)光通信进入景气周期,价格回升业绩弹性可观。2)公司作为海缆海工头部厂商之一,或将充分受益于海风行业快速发展,在手订单充裕,同时技术具备优势,享受高压缆良好竞争格局,整体业务成长性强。3)海洋通信业务未来或迎来海底光缆更替周期,收购华为海洋提升竞争力。4)国网大力推动特高压建设,公司向特高压市场拓展有望提升盈利能力。由于原材料价格影响,调整预计公司22-23年净利润为23亿、29亿(前值为25亿、31亿),对应22年10xPE,预计24年净利润3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行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下滑,光通信采购价格回落,海上风电建设节奏缓于预期等
5月金股3:润建股份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66.02亿元,同比增长57.47%;归母净利润3.53亿元,同比增长47.88%。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7.03亿元,同比增长43.27%;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48.38%。
我们点评如下:
公司战略定位为通信信息网络和能源网络的管理和运维者,传统通信管维龙头地位凸显,信息和能源网络布局收获成效,持续高速成长。
21年各项业务收入具体来看:1)通信网络管维收入43.48亿元,同比增长27.69%。运营商和铁塔公司21年网络运维支出约3542亿元,同比增长10.77%,公司作为业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奠定公司持续成长基础;2)信息网络管维收入13.26亿元,同比增长211.75%。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成长空间广阔,公司聚焦平安中国、教育强国、乡村振兴等领域,自主研发一系列数字化服务产品,叠加IDC全生命周期服务,有望持续高速增长;3)能源网络管维收入9.26亿元,同比增长158.11%。公司聚焦用户侧(IDC、基站、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等)综合能源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发电侧新能源电站与电网管维,近期有大量重要合同落地,在光伏、风电等前期开发、建设到运维领域在手订单充足,未来有望持续高速成长。
毛利率稳步提升,人效持续提升,管理实力突显。
2021年公司管维业务整体毛利率20.21%,同比增长3.05个百分点,其中:1)通信网络管维毛利率20.34%,同比提升2.09个百分点;2)信息网络管维毛利率21.54%,同比提升9.01个百分点;3)能源网络管维毛利率17.72%,同比提升5.37个百分点。22年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19.50%,同比提升1.09个百分点。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建设线上数字化平台,实现管维业务智能化,提升公司管理和经营效率,实现资源和人员的复用,2021年公司人均创收提升接近30%,推动整体毛利率稳步提升。未来随着公司各项业务持续成长,人效有望进一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优化。
业务拓展、管理提效阶段费用率略有增加,短期因素逐步消除以及收入规模持续提升后,未来费用率有望持续摊薄。
2021年公司整体费用率11.95%,同比提升1.64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整体费用率12.25%,同比提升0.88个百分点。公司处于通信业务份额扩张、信息和能源业务加速拓展的战略布局关键期,短期销售费用、管理投入和研发投入等有所增加,股权激励费用短期也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公司管理效率持续提升、股权激励等短期因素逐步消除、收入快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步体现,公司未来费用率有望持续摊薄。
重申公司核心发展逻辑:
公司作为民营通信网络管维龙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龙头地位稳固,长期业务发展基本盘稳健。围绕公司的技术储备、客户关系、深度覆盖的服务网络、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核心优势,重点拓展能源网络、信息网络管维等业务布局。公司在通信主业以及IDC、新能源等管维业务持续斩获重要订单,展现出公司在三大业务板块的竞争实力,未来3年收入有望实现30%以上复合增长。随着主要业务板块收入规模成长,前期投入有望不断摊薄,收入规模持续快速提升叠加人员和资源的充分复用,公司人均创收创利也有望稳步增长。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6.5、8.7亿元,对应22-23年12倍、9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低预期,行业竞争超预期,合同无法如期履行的风险
5月金股4:中兴通讯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报,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9.30亿元,同比增长6.43%;归母净利润22.17亿元,同比增长1.60%;扣非净利润19.52亿元,同比增长117.13%,创历史新高。
我们点评如下:
收入稳健增长,三大业务板块、国内/国际市场均实现正增长,深度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建设,有望长期持续成长。
2021年公司整体收入稳步增长,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运营商网络、政企、消费者三大业务板块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1)消费者业务持续放量,海外消费者营收同比增长近30%;2)发力服务器及存储、终端、数字能源、汽车电子等业务在内的“第二曲线”布局,服务器及存储在近期重要集采项目中均获得了较好的份额,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3)展望22Q2以及全年,公司以创新的ICT技术,叠加渠道和生态伙伴的快速增加,有望重点受益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
毛利率同比继续改善,毛利绝对额持续改善,规模效应持续体现。
2022年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37.78%,同比提升2.34个百分点,一季度毛利绝对额105.52亿元,同比提升13.5%,同比增加12.53亿元。而费用角度看,2022年一季度整体费用率29.3%,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费用绝对值同比增加1.93亿元。随着公司毛利绝对额的快速增加,费用偏刚性,规模效应有望持续体现。展望未来,从运营商市场发展规律上看,公司5G设备等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政企、消费者业务随着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规模效应有望持续显现。未来公司持续优化成本、原材料成本压力逐步缓解,公司各业务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
前期公司公告,美国司法部对公司的监察缓行期结束,监察官任期于2022年3月22日结束。公司持续加强合规建设,经营管理持续改善,市场对外部因素影响担忧有望逐步消除。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2022年是公司战略超越期的开启之年,公司1)运营商市场竞争力突出,全球份额有望稳步提升;2)政企业务加大IT、5G行业应用、汽车电子等拓展,打造第二增长曲线;3)消费者业务品牌、渠道和产品建设成效显著。收入和毛利绝对额的增长之下,费用偏刚性,规模效应有望持续显现,经营性利润有望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2-24年归母净利润90、110、128亿元,对应22年11倍、23年9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运营商资本开支低于预期,全球疫情影响超预期,新业务进展慢于预期,国际政治因素风险
5月金股5:中国移动
事件:公司发布22年一季报,22Q1营业收入2273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938亿元,同比增长9.1%,其他业务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61.6%。实现归母净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6.5%。
我们点评如下:
收入增长继续提速,C端业务量价齐升延续,B端业务增长强劲。
22Q1公司整体收入增长14.6%,其中主营业务增长9.1%(其他业务主要为手机终端销售)。收入增长来源于:1)个人市场移动用户9.67亿户,环比增加1千万户,5G套餐客户4.67亿户,环比增加8千万户,5G网络客户数2.33亿户,环比增加2600万户,5G套餐渗透率达到48.3%,环比提升7.9个百分点,移动ARPU值47.5元,同比增长0.3%;2)家庭市场宽带用户2.49亿户,环比增加899万户,宽带综合ARPU37.8元,同比增长5.3%;3)政企市场一体推进“网+云+DICT”规模拓展,DICT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50.9%,保持强劲增收动能。
资本开支温和增长,降本增效持续推进,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优化。
前期公司规划2022年资本开支投入1852亿元,同比增长0.9%,5G相关投资1100亿元,同比略有下降,22年计划新建37万站5G基站,相比21年新建34万站有所增长,其中700M新建约28万站,相比21年的20万站也有所增加。算力网络计划投资480亿元,落实东数西算工程部署,计划增加对外可用机架约4.3万架。5G和DICT等业务规模拓展,带来网络运营及支撑支出的较快增长。但在整体投资温和增长的大背景下,叠加公司开源增收、降本增效持续推进,未来规模效应有望持续体现,整体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优化。
重视股东回报,2021年派息率将从2020年的52.6%提升至60%即每股股息4.06港币,同时公司计划到2023年派息率提升到70%以上,叠加利润的增长,每股派息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与股东充分分享公司长期成长成果。
投资建议和盈利预测
5G/千兆宽带/智慧家庭等渗透率快速提升,推动C端ARPU值稳步回升,带动个人和家庭业务稳步增长。政企和新兴市场保持强劲增长,产业数字化、5G应用、云和IDC打开长期成长空间,期待CHBN四大业务板块持续成长。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8、1409、1647亿元,对应22年11倍、23年10倍市盈率,对应A股1.11倍、H股0.73倍(wind一致预期)市净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价格压力超预期,新业务进展不达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政策风险
5月金股6:亿联网络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实现收入36.84亿元,同比增长33.76%,实现归母净利润16.16亿元,同比增长26.38%,扣非后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速28.09%。截至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40.10%;实现归母净利润4.87亿元,同比增长30.05%,扣非后实现利润增长37.72%,盈利能力逐步恢复。
公司持续强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各项业务稳步推进
公司自01年成立以来,持续聚焦深耕企业通信领域,面向全球企业用户提供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业务从桌面通信终端到智慧会议室再到云办公终端,以智能硬件终端对应不同的细分场景,满足企业用户个人桌面办公、会议室办公、个人远程移动办公三类场景的通信需求,以系统平台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形成了不同办公场景下的智能硬件终端与系统平台相适配的企业通信解决方案。
回顾2021年,公司各业务情况如下:
桌面通信终端业务:实现收入25.47亿元,同比增长21.22%,毛利率为62.40%,较上年同期略微下滑3.43个百分点。
视频会议业务:实现收入9.13亿元,同比增长72.77%,占比由2020年的19.2%提升至24.8%,毛利率为62.27%,较上年同期下滑了7.21个百分点。
云办公终端业务:实现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80.35%,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0%。
三项费用率表现优异,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为公司产品竞争力打下基础
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三项费用方面情况如下:
销售费用为1.90亿元,同比增长29.8%,销售费用率5.2%,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管理费用为0.97亿元,同比增长29.2%,管理费用率2.6%,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财务费用为0.21亿元,公司财务费用主要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65亿元,同比增长23.3%。同时,公司研发人员数量持续提升至870人,占比提升至50.12%。综上,我们以公司中长期发展逻辑为核心,看好公司未来成长性!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短期来看,公司所面对市场需求呈现恢复且竞争格局有望迎来变化(公司全球主要竞争对手Poly被HP收购),公司在21年面临疫情反复、汇率波动、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背景,后续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中长期来看,公司持续保持各业务产品迭代,有望为公司增强综合竞争力。
我们持续强调,公司中长期发展逻辑未变:1)公司保持各类产品持续迭代,综合产品竞争力持续稳步提升,为公司经营提供有力支撑;2)云办公终端和视频会议需求提升有望为公司持续注入新的增长动能。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约为21.19亿元、27.64亿元、35.73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汇率波动导致公司收入&利润放缓、桌面终端&视频会议行业竞争加剧、云办公终端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计算机 5月金股1:信安世纪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公司202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25亿元,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其中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公司同时发布利润分配预案,拟每1股派发0.5元现金红利,分红总额4656万元,占2021年归母净利润30%。
点评:
1、净利润增速快于收入增速,产品化能力突显
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26.02%;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43.63%,其中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40.54%。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收入增速,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公司的密码解决方案高度产品化,伴随着销售量的提升,公司毛利率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公司费用增长率小于收入增速,带来利润端的大幅提升。
2、金融行业优势地位保持,泛金融与政府市场持续扩张
从下游客户来看,公司在金融、政府和企业领域收入占比分别为57%、18%和24%,其中金融和政府行业收入分别实现28.33%和37.84%增长。公司在银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深入参与CIPS、跨境支付管理系统、数字货币等安全应用,同时基于银行业的优势,公司产品在泛金融领域持续延伸,广泛应用于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行业的国密改造。在政府市场领域,深化财政、人社、医保、烟草、交通等行业的覆盖,新增法院、公安等行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3、立足密码安全,产品线扩展稳步推进
公司2021年完成了对华耀科技100%股权的收购,后者为业界领先的应用交付与虚拟专网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认为华耀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优势将与公司在密码安全领域的多年积累产生较好协同效应,协助公司扩展产品线,提升经营规模。此外,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了在云计算、车联网场景的安全解决方案。
投资建议
基于公司密码产品在金融、政府等领域的持续推进,以及持续的产品线扩展,我们调整此前财务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为7.08/9.21/11.78亿元(原2022/2023年预测为7.10/9.5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96/2.61/3.53亿元(原2022/2023年预测为2.03/2.8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密算法改造进程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导致项目进度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等
赞(6) | 评论 (20) 04月30日 13:10 来自网站 举报
-
-
【汇率读数走贬把问题显性化,背后重点是疫情和缩表【天风策略】】
摘要写在前面:历史上,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期间,整体市场大多时候确实表现不好,因此近期的汇率快速贬值引发了市场普遍的关注和讨论。事实上,年初以来,在Q1美联储加息进展大超预期和近期交易缩表的过程中,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中美利差收窄甚至倒挂,按理说对汇率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是前期比较强劲... 展开全文汇率读数走贬把问题显性化,背后重点是疫情和缩表【天风策略】
摘要
写在前面:
历史上,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期间,整体市场大多时候确实表现不好,因此近期的汇率快速贬值引发了市场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事实上,年初以来,在Q1美联储加息进展大超预期和近期交易缩表的过程中,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中美利差收窄甚至倒挂,按理说对汇率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是前期比较强劲的出口,使得汇率仍然坚挺。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3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的显著走弱,可能预示出口在现阶段已经开始面临压力,尤其是疫情停工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订单向外转移的担忧。 另一方面,美联储下次议息会议时间是5月5日,还需要明确缩表细节,在此之前,美债利率不排除还有一波快速上行,对中美利差继续形成压力。 因此,虽然A股市场已经反映了一部分海外加息超预期和交易缩表带来的美债利率上行和中美利差缩窄甚至倒挂的压力,但是出口订单的转弱,加快了汇率的贬值,也进一步将这些问题变得显性化了。 可以说,汇率走贬的背后,本质上既有疫情的因素、也有交易缩表(美元流动性实质性收缩)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对市场的压制,需要在5月进一步观察。 核心结论: 1. 在上一轮美联储紧缩周期中,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关性较强。自2012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中美利差的走势相关系数为-0.15;其中,在上一轮美联储紧缩的周期(2013.12-2019.8)中,这种相关性进一步强化,相关系数高达-0.59。 2. 而自2019年5月开始,由于出口与疫情的因素,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开始弱化。比如2019年2-3季度、2020年上半年,利差走阔,但在贸易摩擦、疫情爆发等因素影响下人民币汇率贬值;再比如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利差收窄,但在强势出口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反而升值。 3.新的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中美货币政策周期背离下利差大幅收窄,叠加国内疫情爆发、海外供应链恢复以及外需放缓下出口增速逐步放缓,是近期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预计后续随着美联储缩表落地、疫情逐步好转之后,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望阶段性减轻。 4. 人民币贬值冲击对于市场及风格的影响:核心取决于景气度相对优势。自2015年汇率改革以来,市场经历了4轮比较明显的贬值区间。从市场表现来看,不管是沪深300还是创业板指,在贬值区间都以下跌为主,但除去2018年同样高的相关性,创业板相关性逐步弱化,而沪深300相关性却逐步走强。 5. 沪深300与创业板指的这种表现背后来自于景气度优势的变迁。在具有相对业绩优势的时候,往往与汇率贬值的冲击相关性可能会弱化,甚至可能会逆势上涨;但在熊市下,汇率贬值会加剧风险偏好的回落,无论沪深300还是创业板指都会与汇率走势表现出强相关,但具有景气度优势的跌幅相对也更小。 6.人民币汇率贬值区间影响行业表现的两个因素:一是景气度(是否大幅提升),二是外资的波动情况。复盘来看,在贬值期间行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第一轮超额收益显著的行业集中在消费及地产链,第二轮主要集中在金融与周期资源品,第三轮集中在消费与高端制造,第四轮集中在消费。 (1)景气度在每一轮贬值区间都是行业超额收益的重要支撑:比如第一轮中棚改货币化带动地产链,第二轮中受益于资源品价格上涨而高景气度的周期,第三轮中收益于科技产业周期的高端制造以及新猪周期的农林牧渔,第四轮疫情冲击后收益于需求恢复的消费。 (2)在此前外资大规模增配A股的大趋势下,在整个汇率贬值区间外资不一定是持续性、规模性流出,甚至可能反过来对行业形成显著的支撑。但在汇率下跌区间前1-2个月,可能会出现外资持续流出,进而对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板块形成冲击。 01
短期人民币汇率判断:随着疫情逐步缓解,预计5月中旬开始,美联储缩表落地,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望减轻
1.1. 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美利差、疫情、出口 在上一轮美联储紧缩周期中,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关性较强。自2012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中美利差的走势相关系数为-0.15;其中,在上一轮美联储紧缩的周期(2013.12-2019.8)中,这种相关性进一步强化,相关系数高达-0.59。比较典型的,比如2015年8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后,随着12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美债利率一路上行突破3%,中美利差快速收窄,对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6.11上升至6.56附近;此外,在2016.4-2016.12以及2017.12-2018.12中美利差收窄期间,都看到人民币汇率的显著贬值。 而自2019年5月开始,由于出口与疫情的因素,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开始弱化。 (1)2019年5月至10月,虽然中美利差在走阔,随着贸易战再度升级,将2000亿商品关税上调至25%,出口增速回归至0%附近,贸易差额收窄,人民币汇率明显走贬。 (2)2020年1月下旬至5月,随着国内疫情爆发,资金对于国内基本面预期弱化,尽管全球流动性泛滥情况下中美利差走阔,但人民币汇率却再度走弱,直到6月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受阻,人民币汇率才触底反弹。 (3)2021年下半年至今,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中美利差再度收窄,但凭借供应链优势,在较强的出口以及贸易差额扩张的支撑下,人民币汇率反而走强。 1.2. 随着疫情好转和美联储缩表落地,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望减轻 新的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中美货币政策周期背离下利差大幅收窄,叠加国内疫情爆发、海外供应链恢复以及外需放缓下出口增速逐步放缓,是近期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 第一,自去年12月国内降准以来,货币政策周期偏宽松,而同期美国taper落地乃至第一次加息完成后,中美货币政策周期显著背离,这也导致中美利差持续回落甚至转负,而在近期美国实际利率转负后,加快缩表的预期不断走强,推动十年期美债利率再度走高,中美利差下行的压力较大。 第二,自三月中旬开始,上海疫情爆发,引发大家对于基本面预期的走弱,这也加剧了人民币汇率向下的压力。 第三,随着海外供应链恢复以及加息周期下外需的逐步走弱,出口高增速与高贸易差额难以维持,这也削弱了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力。 预计后续随着美联储缩表落地、疫情逐步好转之后,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望阶段性减轻。从历史回顾来看,上一轮美联储缩表过程中,在2017年3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释放缩表信号附近,10年期美债利率一度上行突破2.6%,随后震荡回落,到6月披露“定量式缩表”方案时回落至2.2%以下。因此,在短期对于缩表预期快速反应后,随着5月缩表的正式落地,美债利率可能会阶段性回落,对应中美利差下行压力阶段性减轻。 02
人民币贬值冲击对于市场及风格的影响:核心取决于景气度相对优势 自2015年汇率改革以来,市场经历了4轮比较明显的贬值区间,分别是2015.8.11-2017.1.4、2018.4.17-2018.11.1、2019.4.18-2019.9.3、2020.1.21-2020.6.1,平均持续164个交易日。 从市场表现来看,不管是沪深300还是创业板指,在贬值区间都主要以下跌为主,仅2020年贬值区间创业板获得正收益;相关性角度来看,除去2018年同样高的相关性,创业板相关性逐步弱化,而沪深300相关性却逐步走强。 在4轮贬值区间中,沪深300总体涨跌幅有4次下跌,创业板下跌3次,但除去持续下跌的2018年区间,往往在贬值区间的中段,指数的下跌趋势会开始放缓或者开启反弹。 从相关系数来看,第一轮创业板相对较高,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相关性达到-0.43(与人民币汇率正相关,下同),同期沪深300仅有-0.2。第二轮贬值区间对应的熊市中,创业板、沪深300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均较高,达到了-0.9以上;而在第三轮、第四轮贬值区间中,沪深300的相关性要更强,分别达到-0.34和-0.5,而同期创业板只有-0.03和-0.08,相关性趋弱。 沪深300与创业板指的这种表现背后来自于景气度优势的变迁,在具有相对业绩优势的时候,往往与汇率贬值的冲击相关性可能会弱化,甚至可能会逆势上涨;但在熊市下,汇率贬值会加剧风险偏好的回落,无论沪深300还是创业板指都会与汇率走势表现出强相关,但具有景气度优势的跌幅相对也更小。 在第一轮贬值区间,正处在创业板指相对于沪深300业绩增速差弱化的拐点,尽管创业板与沪深300的业绩增速差仍然在小幅上行,但随着4G产业周期的红利逐步耗尽以及并购重组政策的收紧,市场对于创业板指未来的业绩预期显著走弱,对应创业板指(-26.4%)表现大幅弱于沪深300(-17.5%)。实际上,在第一轮贬值区间的后半段(即2016.4.29-2017.1.4),虽然人民币汇率仍然在下挫,但沪深300却逆势上涨6.57%,而同期创业板指下跌7.59%,沪深300与创业板指表现差距进一步拉大,其背后也是景气度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强化。 而在第三、四轮贬值区间,随着市场进入到5G产业周期,叠加新能源、半导体产业周期的共振,创业板指再度相对于沪深300获得业绩优势,与汇率冲击的相关性弱化,涨跌幅表现也强于沪深300,甚至在2020年那轮贬值区间逆势上涨(8.88%);与此同时,景气度优势弱化的沪深300与汇率贬值的相关性却在增强。 在第二轮贬值区间对应的熊市中,景气度对于汇率冲击的免疫有有效性降低,无论是沪深300还是创业板指,与汇率贬值冲击的相关性均较高,但从市场表现来看,具有景气度优势的沪深300(-16.6%)跌幅也小于创业板指(-30%)。 03
人民币汇率贬值区间影响行业表现的两个因素 复盘来看,在贬值期间行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第一轮超额收益显著的行业集中在消费及地产链,第二轮主要集中在金融与周期资源品,第三轮集中在消费与高端制造,第四轮集中在消费。而影响行业超额收益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景气度,二是外资的波动情况。 3.1. 景气度在每一轮贬值区间都是行业超额收益的重要支撑 在第一轮贬值区间中,适逢棚改货币化规模扩大,地产链条整体景气度显著提升,其中建筑建材业绩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大幅转正上升至46%并在年报进一步上行至75%;家电也从2015年年报的-6%上升至2016年年报的29%。这也成为了第一轮贬值区间地产链获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支撑。此外,白酒中五粮液自2015年8月一改之前的降价趋势,至2016年年底连续上调出厂价三次至739元/瓶,涨价幅度达到21%,随后泸州老窖也在2017年连续三次上调出厂价,白酒板块随后在2017年迎来景气度的提升。而在消费升级与价格上调的情况下,市场在2016年对于后续食品饮料行业的业绩预期也显著提升。 在第二轮贬值区间中,国际原油价格上行突破70美元,而石油石化板块业绩增速也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维持在高位,在市场大跌的时候也能相对抗跌;此外,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国内主要资源品商品价格也震荡走高,其中SHFE螺纹钢在2018二三季度再度上行,推动钢铁板块2018年景气度继续维持在高位,相比于受到贸易战影响较大的制造业、科技类行业,业绩优势较为显著。 在第三轮贬值区间中,一方面,随着5G牌照下发、新的产业周期的来临,进入2019年后产业周期由上游基础设施建设向中游硬件设备端传导,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引发半导体国产替代预期,电子板块景气度大幅提升,在人民币贬值区间甚至可以获得正收益。此外,国防军工也随着重组改革的落地而出现业绩大幅反转,从2018年年底的-9.6%提升至2019年底的63%,全年都维持在50%以上的高景气度。 另一方面,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新一轮的猪周期开启,猪肉价格在2018年年中企稳回升,随后推升养殖业板块业绩增速在2019年三季报由负转正,养殖业板块也可以获得1.48%的正收益。 在第四轮贬值区间中,随着疫情在1月下旬快速蔓延,封城、人员流动管控政策,使得消费数据遭遇重挫,投资者对于消费板块景气度整体较为悲观。但一方面,随着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在4月回落至50例以下,管控政策的松动、消费数据的恢复,投资者开始交易消费板块困境反转预期,餐饮旅游等疫情受损板块开始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 另一方面,此前的人员流动管控政策,加剧了对必选食品的需求,粮油与食品社会零售总额逆势走强;而疫情也培养了直播带货、关注线上化妆品的渠道的消费习惯,化妆品类社会零售增速在20年上半年恢复显著快于总社零增速。此外,在全球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需求下,医药板块的景气度也自二季度由负转正,并在四季度回升至20%以上。 3.2. 人民币贬值引发的外资流出可能主要集中前1-2个月,整个区间外资可能净流入 理论上来说,在人民币贬值区间,往往会出现外资流出风险。但通过观察2017年以来的三次北向资金走势来看,北向资金并非一直跟随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而持续流出,在整个区间甚至可能是净流入。 其中,2018年在人民币贬值区间,外资反而呈现出趋势性流入。而在2019及2020年的两轮贬值区间中,在贬值初期(1-2个月左右)外资确实跟随汇率贬值而流出,但随后外资会再度净流入,而从整个区间来看,甚至外资总体还保持小幅净流入。 究其原因,源于2017年以来,外资开始趋势性流入A股,MSCI纳入A股的比例在2018年6-8月提升至5%,并进一步在2019年提升至20%。而在2020年上半年,伴随着美联储连续的流动性投放,美债利率持续位于低位,泛滥的流动性也需要寻找更高收益率的资产,这也延续了外资增配A股的趋势。 因此在此前外资大规模增配A股的大趋势下,在整个汇率贬值区间外资不一定是持续性、规模性流出,甚至可能反过来对行业形成显著的支撑。比如,在第二轮贬值区间中,食品饮料(区间涨跌幅第6)、银行、非银行金融是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的前三名,外资反而流入对金融与消费等相关板块形成支撑。 但在汇率下跌区间前1-2个月,可能会出现外资持续流出,进而对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板块形成冲击。比如2019.4.18-2019.5.31,2020.1.21-2020.3.23,在北向资金追随汇率贬值而显著流出的阶段,外资持股比例较多的金融、消费以及部分高端制造板块均出现显著的外资流出以及下跌。 04
结论 1. 在上一轮美联储紧缩周期中,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关性较强。自2012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中美利差的走势相关系数为-0.15;其中,在上一轮美联储紧缩的周期(2013.12-2019.8)中,这种相关性进一步强化,相关系数高达-0.59。 2. 而自2019年5月开始,由于出口与疫情的因素,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开始弱化。比如2019年2-3季度、2020年上半年,利差走阔,但在贸易摩擦、疫情爆发等因素影响下人民币汇率贬值;再比如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利差收窄,但在强势出口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反而升值。 3.新的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中美货币政策周期背离下利差大幅收窄,叠加国内疫情爆发、海外供应链恢复以及外需放缓下出口增速逐步放缓,是近期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预计后续随着美联储缩表落地、疫情逐步好转之后,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望阶段性减轻。 4.人民币贬值冲击对于市场及风格的影响:核心取决于景气度相对优势。自2015年汇率改革以来,市场经历了4轮比较明显的贬值区间。从市场表现来看,不管是沪深300还是创业板指,在贬值区间都以下跌为主,但除去2018年同样高的相关性,创业板相关性逐步弱化,而沪深300相关性却逐步走强。 5.沪深300与创业板指的这种表现背后来自于景气度优势的变迁。在具有相对业绩优势的时候,往往与汇率贬值的冲击相关性可能会弱化,甚至可能会逆势上涨;但在熊市下,汇率贬值会加剧风险偏好的回落,无论沪深300还是创业板指都会与汇率走势表现出强相关,但具有景气度优势的跌幅相对也更小。 6.人民币汇率贬值区间影响行业表现的两个因素:复盘来看,在贬值期间行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第一轮超额收益显著的行业集中在消费及地产链,第二轮主要集中在金融与周期资源品,第三轮集中在消费与高端制造,第四轮集中在消费。而影响行业超额收益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景气度(是否大幅提升),二是外资的波动情况。 (1)景气度在每一轮贬值区间都是行业超额收益的重要支撑:比如第一轮中棚改货币化带动地产链,第二轮中受益于资源品价格上涨而高景气度的周期,第三轮中收益于科技产业周期的高端制造以及新猪周期的农林牧渔,第四轮疫情冲击后收益于需求恢复的消费。 (2)在此前外资大规模增配A股的大趋势下,在整个汇率贬值区间外资不一定是持续性、规模性流出,甚至可能反过来对行业形成显著的支撑。但在汇率下跌区间前1-2个月,可能会出现外资持续流出,进而对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板块形成冲击。 赞(21) | 评论 (12) 04月24日 21:46 来自网站 举报
-
-
【关于社融、降准、缩表的宏观逻辑和困境反转的行业思路【天风策略】】
本周公布3月社融数据、同时预告降准0.25%,但是MLF调降预期落空,海外方面继续交易缩表预期,纳斯达克下跌,美债实际利率几乎转正。最新市场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1、0.25%的降准确实史无前例,但是大家也清楚,目前经济的核心矛盾不在于此。前期我们也提到,降准、降息以... 展开全文关于社融、降准、缩表的宏观逻辑和困境反转的行业思路【天风策略】
本周公布3月社融数据、同时预告降准0.25%,但是MLF调降预期落空,海外方面继续交易缩表预期,纳斯达克下跌,美债实际利率几乎转正。
最新市场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0.25%的降准确实史无前例,但是大家也清楚,目前经济的核心矛盾不在于此。前期我们也提到,降准、降息以及各种会议,都更类似于稳增长攻坚战中的『信号弹』,可以短期起到一定恢复信心的作用,但是市场的中期趋势不由此决定。
2、打赢稳增长攻坚战的关键还是要依靠于信用扩张的『大部队』,每一发『信号弹』都是希望引导『大部队』出击。信用或者社融的扩张决定经济和基本面预期,最终决定A股市场的估值趋势。 3、3月社融增速10.6%,虽然冲量痕迹较为明显,但总量确实超预期。而市场对此数据反应并不积极,一方面,此前信用扩张太过“一波三折”,11-12月社融低于预期,1月社融(10.5%)超预期,2月社融(10.2%)再度低于预期;另一方面,社融扩张的前提是疫情尽快结束,但这一点大家也没办法把握进展。
4、海外方面,Q1全球市场主要交易美联储加息预期(基本交易完毕),4月初开始,全球市场开始交易美联储缩表预期,美债实际利率开始快速上行、美股下跌。近期的两篇报告中《A股与美债实际利率相关性85%?影响哪些行业?》、《美债对大势和风格的影响只体现在短期,但无法决定趋势》,我们详细梳理、复盘了美债实际利率TIPS对A股的影响。核心结论是:①短期不可忽视:美债实际利率TIPS的快速上行,隐含的是美元流动性的骤变,对全球市场都是压制,A股中尤其影响涨幅大的和成长类的。②中期可以淡化:数据复盘来看,不论是美股还是A股,不论是大势还是风格,利率和流动性都不起决定性作用。
(注:第一轮TIPS快速上行冲击是1月,已经结束,反映的是加息超预期;第二轮大概率正在进行,反映的是缩表预期,有望在5月5日议息会议前后靴子落地)
5、关键指标股债收益差更新:判断大势拐点的沪深300股债收益差处于-1X标准差(滚动)下方一点,在不考虑分红和利率变化的情况下,距离-2X标准差还有不到12%(这是理论极限值)。另外,中证500处于-2X标准差附近震荡,医药二次探底再次接近-2X标准差,消费电子近期逐步达到-2x标准差。(核心资产和消费类指数有效,成长、周期类行业不适用于该指标)。 6、在市场积累到更多经济可能企稳回升的预期和信号之前,整体仓位偏谨慎,低估值板块防御思路延续,市场交易宏观逻辑为主。后续,如果出现更多经济可能逐步企稳的信号,市场风险偏好可能逐步提升,制造业(成长)、消费的风格可能开始修复,市场由交易宏观逻辑向交易基本面过渡。首个考察窗口期,大约在5月上旬:①5月5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缩表带来的TIPS快速上行能否告一段落;②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解封、复产情况;③公布4月社融能否继续改善。 7、关于困境反转的行业配置思路:历史数据回测发现,市场每年最偏好的六类公司,基本排序如下:【加速增长】≈【持续高增长】≈【减速增长-低降幅】>【困境反转】>【减速增长-高降幅】>【低速稳定】。去年增速爆发的公司太多,因此大家聚焦在前三类的板块中,今年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于是市场从去年Q4开始关注第四类板块,即【困境反转】。
我们理解,困境反转本质上是交易反转或者爬坡的过程,如果行业恢复正常那么交易可能就结束了,再一种情况是,如果有更多行业走出新的产业趋势或者恢复向上的产业趋势,也就是出现更多的【加速增长】、【持续高增长】、【减速增长-低降幅】行业,那么困境反转的板块,从相对吸引力的角度,就不再占优了。
目前来看,市场认为以煤炭、电解铝(Q1PPI超预期)为代表的板块属于为数不多的上述第一梯度(【持续高增长】),但是去年的高景气赛道(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被认为是【减速增长-高降幅】的梯队,因此,目前【困境反转】仍然是作为一个主线,继续占优。
但是如果到年中或Q3,发现这些高端制造的板块仍然有产业趋势维持不错的,换句话说如果他们被验证是【持续高增长】或【减速增长-低降幅】的板块,那么性价比可能在未来再次优于【困境反转】。
当前困境反转中继续推荐【医药(民营医疗服务)】、【猪肉】、【出行】、【地产龙头】、【汽车链条】、【必选食品】。
赞(31) | 评论 (12) 04月17日 17:49 来自网站 举报
-
-
【美债对大势和风格的影响只体现在短期,但无法决定趋势【天风策略】】
摘要核心结论:在前期针对美债实际利率TIPS对A股影响的报告中,我们提到:(1)美债实际利率TIPS与A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TIPS短期快速上行的时候。但是中期维度A股走势还取决于基本面,与TIPS并不直接相关。(2)具体到行业层面来说,TIPS短期快速上行,主要压制前期涨... 展开全文美债对大势和风格的影响只体现在短期,但无法决定趋势【天风策略】
摘要 核心结论:
在前期针对美债实际利率TIPS对A股影响的报告中,我们提到:
(1)美债实际利率TIPS与A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TIPS短期快速上行的时候。但是中期维度A股走势还取决于基本面,与TIPS并不直接相关。
(2)具体到行业层面来说,TIPS短期快速上行,主要压制前期涨幅大的板块和成长类风格,换言之,价值板块中前期涨幅小的相对防御性比较强。
但是中期维度来看,TIPS是否会成为影响A股趋势和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呢?
我们可以先来观察美股的情况:
(1)从长时间序列的情况来看,过去25年,美股的科技板块,比如【软件与服务】、【科技硬件与设备】、【半导体与设备】等行业的股价走势,与TIPS的相关性不稳定,解释力度很弱,但与全球半导体销售周期的走势基本一致,即产业趋势决定股价方向。
(2)其次,从美联储80年代之后的6轮加息周期来看,科技板块的股价表现为3轮领涨、1轮领跌、2轮居中,也没有呈现明显规律。
(3)再比如,70年代的两次大滞胀环境中,利率出现两次持续上行,第一次科技板块跌幅较大,但是第二次迎来美国创新周期,多家科技新星也在那段时间成立(微软1975年、苹果1976年、甲骨文1977年、美光1978等),因此成长风格连续占优。
那么,在TIPS尚且无法决定美股中期风格和成长板块表现的情况下,我们又有什么依据来判断A股市场的风格趋势和成长板块的表现呢?
事实上,通过A股中的电子、电力设备、通信、军工等行业的股价表现与TIPS的相关性来看,如上文所说,影响主要在TIPS短期快速上行的时候,而中期维度上来看:
(1)如果这些行业业绩增速加速提升或维持高增长,即便TIPS或者国内利率上行,也影响不大。
(2)如果这些行业业绩增速加速回落或者负增长,即便TIPS或者国内利率下行,也很难跑赢市场。
(3)最后,有一类公司,基本面波动不大,比如A股的核心资产、美股的漂亮50,他们与TIPS的反向关系确实更加明显。
因此,在度过了2轮TIPS短期快速上行的冲击后,中期维度来看A股的成长板块还取决于自身的产业趋势情况。
(注:第一轮TIPS快速上行冲击是1月,已经结束,反应的是加息超预期;第二轮大概率正在进行,反应的是缩表预期,有望在5月5日议息会议前后靴子落地)
01
在前期针对美债实际利率TIPS对A股影响的报告中,我们提到: (1)美债实际利率TIPS与A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TIPS短期快速上行的时候。但是中期维度走势还取决于基本面,与TIPS并不直接相关。
(注:2016年底以来,TIPS共经历7轮快速上行,平均持续时长41自然日。TIPS快速上行期间,通常体现为美元流动性的收缩,VIX通常大幅飙升,纳斯达克等全球权益资产调整,风险偏好回落,人民币汇率趋贬引发外资净流出,从而对A股产生负冲击。)
(2)具体到行业层面来说,TIPS短期快速上行,主要压制前期涨幅大的板块和成长类风格,换言之,价值板块中前期涨幅小的相对防御性比较强。
(注:复盘来看,每次领跌的板块,之前都积累了较大的涨幅,比如16Q4的煤炭(前期受益于经济复苏+供给侧改革跑赢),18年2月的金融地产(前期大幅上涨),18年Q4的电子、计算机(前期受益于贸易摩擦下的自主可控),20年3月的半导体(20年2月大幅上涨),21年春节后的核心资产(前期大幅上涨),22年1月的新半军(过去半年明显占优)。另外,TIPS快速上行结束后,成长和消费相对反弹较多)
02
但是中期维度来看,TIPS是否会成为影响A股趋势和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呢? 我们可以先来观察美股的情况:
(1)从长时间序列的情况来看,过去25年,美股的科技板块,比如【软件与服务】、【科技硬件与设备】、【半导体与设备】等行业的股价走势,与TIPS的相关性不稳定,解释力度很弱,但与全球半导体销售周期的走势基本一致,即产业趋势决定股价方向。
(2)其次,从美联储80年代之后的6轮加息周期来看,科技板块的股价表现为3轮领涨、1轮领跌、2轮居中,也没有呈现明显规律。 (3)再比如,70年代的两次大滞胀环境中,利率出现两次持续上行,第一次科技板块跌幅较大,但是第二次迎来美国创新周期,多家科技新星也在那段时间成立(微软1975年、苹果1976年、甲骨文1977年、美光1978等),因此成长风格连续占优。 02
那么,在TIPS尚且无法决定美股中期风格和成长板块表现的情况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依次来判断A股市场的风格趋势和成长板块的表现呢? 事实上,通过A股中的电子、电力设备、通信、军工等行业的股价表现与TIPS的相关性来看,如上文所说,影响主要在TIPS短期快速上行的时候,而中期维度上来看:
(1)如果这些行业业绩增速加速提升或维持高增长,即便TIPS或者国内利率上行,也影响不大。
(2)如果这些行业业绩增速加速回落或者负增长,即便TIPS或者国内利率下行,也很难跑赢市场。
(3)最后,有一类公司,基本面波动不大,比如A股的核心资产、美股的漂亮50,他们与TIPS的反向关系确实更加明显。 因此,在度过了2轮TIPS短期快速上行的冲击后,中期维度来看A股的成长板块还取决于自身的产业趋势情况。(注:第一轮TIPS快速上行冲击是1月,已经结束,反应的是加息超预期;第二轮大概率正在进行,反应的是缩表预期,有望在5月5日议息会议前后靴子落地)
赞(30) | 评论 (13) 04月16日 13:29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策略】Q1深度复盘:预期和逻辑演绎到了什么阶段】
摘要核心结论:在稳增长的攻坚战中,降准、降息、重要会议都是「信号弹」,每打一发「信号弹」,市场情绪只能修复2、3天。打赢稳增长的攻坚战,必须依赖于信用(社融)扩张的「大部队」。2月中旬发布的1月社融超预期,一度让市场认为「大部队」来了(宁组合反弹13%)。但随后2月社融低于预期叠... 展开全文【天风策略】Q1深度复盘:预期和逻辑演绎到了什么阶段
摘要
核心结论:
在稳增长的攻坚战中,降准、降息、重要会议都是「信号弹」,每打一发「信号弹」,市场情绪只能修复2、3天。 打赢稳增长的攻坚战,必须依赖于信用(社融)扩张的「大部队」。2月中旬发布的1月社融超预期,一度让市场认为「大部队」来了(宁组合反弹13%)。 但随后2月社融低于预期叠加3月疫情反复,让大家对社融的「大部队」丧失了信心,市场再次下跌。 「大部队」(社融大幅放量)兑现之前,经济预期越差,市场风险偏好越低,低估值、高股息、稳增长板块优势越明显,市场预期早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 一旦「大部队」抵达(社融放量),更大力度的政策就兑现了,市场开始预期经济在未来会好转,同时剩余流动性增加也能提升风险偏好,这时候成长和消费的预期开始逐步恢复。 一种悲观的情况是,如果信用扩张的「大部队」Q2继续低于预期,那么此前已经积累一定涨幅的稳增长板块包括整体A股可能迎来最后补跌,导致沪深300股债收益差最终触及-2X标准差,此后,一轮新的股市周期就此开启。 最后,板块角度,从去年Q4到今年上半年,行业配置的主体策略还是以困境反转为主。历史数据回测发现,市场每年最偏好的六类公司,基本排序如下:【加速增长】≈【持续高增长】≈【减速增长-低降幅】>【困境反转】>【减速增长-高降幅】>【低速稳定】。去年增速爆发的公司太多,因此大家聚焦在前三类的板块中,今年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于是市场从去年Q4开始关注第四类板块,即【困境反转】。 在困境反转的方向中,去年Q4我们主要推荐了【猪肉】、【必选食品】、【汽车链条】、【旅游出行】,今年Q1来看,猪肉和旅游出行表现相对不错。后续汽车链条(EV、智能车、汽车零部件)、必选食品还可以重点关注。另外,2月开始,我们也把【医药】、【地产龙头】放入了困境反转的主要推荐中。 01
12月以来,稳增长的信号弹一个接
一个,但市场持续下跌 自12月初央行降准开始,在稳增长的攻坚战中,一发接一发的「信号弹」接踵而至:
从12月上旬的、经济工作会议,到12下旬的LPR下调,再到1月的MLF、LPR双降,最后是两会工作报告和金融委会议。 这期间每打一发「信号弹」的目的,都是希望社融最终能够明显扩张,也就是信用的「大部队」能来。 但是,在过去4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大部队」一波三折,最终,每打一发「信号弹」,市场情绪只能修复2、3天。 02
年初美联储加息预期大幅提升,是
加剧A股1月下跌的因素 按照我们【信用-盈利】的二维模型,从去年Q4开始,A股市场进入了【信用扩张前期】,即信用刚刚开始扩张,但是一波三折,同时盈利仍然处于下行期。 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中,指数下跌居多,比如11Q4-12Q3、18Q3-18Q4。但是跌幅普遍没有这一次的大、也没有这次这么急。 因此,在去年Q4,我们对今年上半年的判断是“没有大机会、不破不立”,但最终市场的走势确实超出预期。
事后来看,这其中有两方面大超预期: (1)美联储加息预期大幅提升。如下图,去年11月-12月上旬,美联储在3月加息25BP的概率只有20-30%,但是这一概率到1月下旬已经接近100%,这一过程也是纳斯达克暴跌和美债实际利率TIPS快速上行的过程。 (2)俄乌战争开打。去年底,俄乌地缘政治已经有一定变化,但是2月底战争爆发确实大超预期,同时也导致油价暴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胀预期。 03
2月中旬公布1月社融,数据超预期,随后宁组合反弹13%,一度让市场燃起希望 我们之所以把社融增速提升或者说信用扩张比作「大部队」,主要是信用扩张通过影响A股市场的剩余流动性和盈利预期,最终决定了A股的估值方向。 2月春节后的第一周,央行公布了1月的社融数据,虽然结构马马虎虎,但是总量层面上数据还算比较超预期。大家对后续经济的预期开始逐步恢复,市场风险偏好也跟着好转起来。
于是,我们看到宁组合指数的最低点,最终就出现在1月社融发布后的转天,随后宁组合迅速反弹了13%。
04
但2月社融再度低于预期,同时疫情反复,对经济预期又形成当头一棒
3月初开始,影响市场短期风险偏好的因素变得错综复杂,首先是3月初油价开始暴涨、美联储加息强度的预期进一步提升(伴随美债实际TIPS快速上行),同时公布的2月社融数据明显低于预期,后来是3月中旬的金融委重要会议。 随后,美联储召开3月议息会议,并且会后美联储官员多次放出鹰派预期,但是市场对悲观的加息预期已经反应的相对比较充分(5到6月加息75或100BP的概率达到100%,全年加息不低于9个25BP的概率已经接近90%,更为极端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6月可能加息75BP的概率,而美联储以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后,仅在94年11月有过一次加息75BP的历史)。 于是,美股在3月下旬出现了明显反弹,不仅是美股,全球主要经济体股票市场都回到了俄乌战争之前的位置。 相较之下,A股的反弹就要弱得多了,本质上来说,还是基本面的差别。 由于2020年疫情之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出现比较严重的错位,海外主要经济体基本面仍然处于相对不错的状态。 但是国内经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向下,同时「大部队」(社融和信用)总是一波三折,并且又受到了疫情反复的影响,于是国内属于当期基本面不好,同时基本面预期也暂时难以修复的局面。 05
复盘历史上5轮稳增长周期,越差的经济预期,市场风险偏好越低,低估值、高股息、稳增长板块预期越强,社融放量是风险偏好提升的前提,也是成长风格逐步企稳的信号
统计近10年来,在信用相对底部位置,出现信用(社融/信贷)单月脉冲的情形,并分析金融数据公布日(一般为次月10-15日)前后一段时间内市场的表现。
根据12年6月、14年6月、16年1月、19年1月、20年3月,这5次明显的单月信用脉冲前后的市场表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规律:
(1)信贷脉冲前30个交易日,市场整体下跌,稳增长方向表现更好,低估值相对抗跌。
(2)信贷脉冲后60个交易日,市场整体上涨,一般中小盘成长占优或者风格相对均衡。
(3)短期风格变化的具体细节:先金融/周期/价值,再成长。数据公布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往往表现为金融、周期、价值占优(多数情况为延续此前的风格走势);拐点大概出现在数据公布日之后的10个交易日左右,此后,成长风格将会反弹(12年、14年、16年)甚至趋势性占优(19年、20年)。
(4)更中长期的风格研判:再看未来半年到一年以上的风格趋势,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更多高景气的新兴产业出现,即成长和价值的相对业绩趋势。其中,只要16年棚改货币化和供给侧改革推动的蓝筹板块业绩持续占优,最终使得中长期的市场风格出现了低估值价值蓝筹的占优。
06
最差的情况是,Q2信用(社融)扩张
的「大部队」迟迟不能兑现 当前市场演绎的逻辑是:前期(2月)社融越差、疫情拖得时间越久,后续就需要马上更大力度的稳增长措施,于是稳增长的方向表现的比较突出。 并且在后续4月社融数据真正证真或证伪之前,市场可能继续演绎这样的逻辑。 后续一种相对乐观的情形是,社融和信用增速在Q2很快回升,兑现上述市场演绎的逻辑,同时大家开始展望后续经济能够逐步企稳,于是市场可能慢慢形成大盘搭台、成长唱戏的格局。 但是,还有一种相对悲观的情形,如果信用扩张的「大部队」Q2继续低于预期,那么此前已经积累一定涨幅的稳增长板块包括整体A股可能迎来最后补跌,导致沪深300股债收益差最终触及-2X标准差,此后,一轮新的股市周期就此开启。 07
板块方面,Q1延续了困境反转 的思路,Q2如何演绎?
板块角度,从去年Q4到今年上半年,行业配置的主体策略还是以困境反转为主。 历史数据回测发现,市场每年最偏好的六类公司,基本排序如下:【加速增长】≈【持续高增长】≈【减速增长-低降幅】>【困境反转】>【减速增长-高降幅】>【低速稳定】。 去年增速爆发的公司太多,因此大家聚焦在前三类的板块中,今年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于是市场从去年Q4开始关注第四类板块,即【困境反转】。 在困境反转的方向中,去年Q4我们主要推荐了【猪肉】、【必选食品】、【汽车链条】、【旅游出行】,今年Q1来看,猪肉和旅游出行表现相对不错。后续汽车链条(EV、智能车、汽车零部件)、必选食品还可以重点关注。另外,2月开始,我们也把【医药】、【地产龙头】放入了困境反转的主要推荐中。 赞(45) | 评论 (24) 04月05日 14:00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 · 十大金股丨4月】
天风 · 月度金股丨4月 天风策略 喘息窗口,但信心仍不足,如何看待政策底? 在前两周的周报中,我们提到《冰点之后有修复,但中期趋势还看信用的大部队》、《冰点过后是喘息窗口,继续推荐医药、汽车链条》,但是在纳斯达克反弹接近13%的喘息窗口里,A股表现仍显信心不足,我们理解: ... 展开全文天风 · 十大金股丨4月
天风 · 月度金股丨4月
天风策略
喘息窗口,但信心仍不足,如何看待政策底?
在前两周的周报中,我们提到《冰点之后有修复,但中期趋势还看信用的大部队》、《冰点过后是喘息窗口,继续推荐医药、汽车链条》,但是在纳斯达克反弹接近13%的喘息窗口里,A股表现仍显信心不足,我们理解:
一、短期逻辑:喘息窗口、一波三折
1、短期属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已经接近打满的窗口期,因此,在过去两周美联储议息会议、鲍威尔和美联储官员接连鹰派讲话的情况下,纳斯达克仍然反弹了接近13%。
(最新数据更新:5到6月加息75或100BP的概率达到100%,全年加息不低于9个25BP的概率已经接近90%,更为极端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6月可能加息75BP的概率,而美联储以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后,仅在94年有过一次加息75BP的历史)
2、但是,在海外市场的喘息窗口中,A股市场反弹仍然较弱,疫情的冲击可能是短期的主要担忧因素。逻辑在于,当2月社融已经低于预期的情况下,市场预期在疫情的冲击下,后续社融在短期之内可能更加难以恢复,而社融决定了经济预期,经济大盘不能把台子搭住,则成长难唱戏。展望来看,如果疫情有消退,那么可能A股在预期层面会有修复。
3、春节后,随着医药的关键指标(股债收益差)触及-2X标准差,我们多次提示了医药板块的机会。历史上看医药板块的股债收益差很难向下突破-2X标准差,因此,对于医药板块的贝塔来说,基本预示反映了后续非常悲观的逻辑和外部因素,很可能是底部区间。因此,继续推荐医药板块:CXO、疫苗、中药、原料药等。
4、近两周工信部密集关注电池材料保供稳价,锂盐价格已有企稳迹象,对于电池板块的预期可能逐步有修复。类似于21年6月,光伏行业协会提出保供稳价,组件指数受益于硅料价格企稳。
二、中期逻辑:政策底之后,市场底的关键是两个方面——国内社融、海外缩表
1、估值的短期波动非常“随机”,受突发因素影响太多,很难预判;但是估值的中期趋势,逻辑非常清晰:信用周期决定盈利预期、盈利预期决定估值趋势。因此,国内角度看,信用扩张的大部队,是支撑市场底的重中之重。
2、由于2月社融低于预期,叠加3月疫情爆发,因此后续信用扩张的大部队能不能来,什么时候来,变得非常不确定。根据我们上周的机构客户问卷调查(800份),仅有37%的客户认为疫情之后社融增速可以很快提升,剩余超过60%的客户认为还需要观察或者上半年社融很难回升。
3、海外因素来看,二季度的缩表可能是主要干扰因素。首先,4月7日公布的3月议息会议纪要会有缩表的一些细节,其次,5月5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会决定是否在5月就开始缩表。不排除在交易缩表预期的过程中,美债实际利率TIPS由负转正(目前为-0.5%左右)。过去几次,美债实际利率TIPS的快速上行,都对国内市场产生了明显冲击,比如18年2月、18年Q4、20年3月、21年春节、22年1月等。
4、考虑到上述国内和海外的两个不确定性因素,二季度策略目前仍然偏防御,不排除沪深300股债收益差最终会触及-2X标准差的可能。
5、从去年Q4到今年上半年,行业配置的主体策略还是以困境反转为主。历史数据回测发现,市场每年最偏好的六类公司,基本排序如下:【加速增长】≈【持续高增长】≈【减速增长-低降幅】>【困境反转】>【减速增长-高降幅】>【低速稳定】。去年增速爆发的公司太多,因此大家聚焦在前三类的板块中,今年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于是市场从去年Q4开始关注第四类板块,即【困境反转】。在困境反转的方向中,去年Q4我们主要推荐了【猪肉】、【必选食品】、【汽车链条】、【旅游出行】,目前来看,猪肉和旅游出行表现相对不错。后续汽车链条(EV、智能车、汽车零部件)、必选食品还可以重点关注。
6、维持中期市场观点,在我们信用-盈利二维框架中,A股看到大级别上涨或者新一轮股市周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即信用扩张+盈利触底+300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这三个条件在年中或者下半年有希望达成。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升级、供应链危机加剧通胀制约稳增长空间、问卷样本的代表性有限等。
天风宏观
3月资产配置报告
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权益:提高战术配置至【高配】,大盘股投资价值与前期持平,中盘股投资价值继续小幅回升。消费股与成长股的投资价值小幅上升。
债券:维持利率债【标配】,下调高评级信用债至【标配或低配】,维持转债【低配】
商品:维持【低配】工业品,下调农产品至【标配或低配】
做多人民币汇率:【低配】
风险提示:病毒致死率重新上升;出口下滑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固定收益
转债估值仍高、向上动力偏弱,权益方向更关键
降息预期落空,权益市场再度回落。本周一公布的LPR利率并未调降,市场预期落空,沪深300、中证500及国证2000分别下跌2.14%、1.01%和0.23%,其中沪深300级中证500的日均成交量压缩30.77%和15.33%,市场情绪再度转向负面。中证转债下跌2.25%,日均成交额环比下降15.56%。
经济压力下,权益市场对多空信息的敏感度不对称。当前类比2018年,国内经济承受压力,市场难言乐观,对政策刺激的“决心”和“力度”始终抱有疑虑,也即表现为市场对负面信息的高度敏感以及需要对正面信息反复确证。以10Y国债收益率为参考,2018年底利率阶段性反弹时,权益市场出现回调;而利率下行时,市场需要经济基本面压力缓解和高级别政府会议发声加以配合市场才会出现反弹。
回到当前,后市怎么看?考虑到当前降息的外部阻力重重,2022-4-15一季度数据落地之前,利率向下的可能性不大,向上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参考2018年的经验市场对宽松政策不及预期的反应或将较为迅速,2022-4-15前权益市场或承压,市场震荡较难避免。2022-4-15后降息的可能性受一季度经济数据影响,但经济的多重压力尚未看到缓解的路径,政府进一步落实“稳增长”的宽松政策尚未明确,权益市场反弹还需国内外多方面因素配合,整体机会更有可能在2022年三季度出现。
转债市场不可与2018年底简单类比,更应警惕风险。2018年年底权益市场下跌时转债市场相对企稳,而本周转债市场跌幅高于权益市场。我们认为估值水平的不同是两时期分化原因,2018年转债估值处历史低位,继续下行空间有限,而当前过高的估值形成跌幅放大的风险,应警惕正股下行叠加转债估值压缩的可能性,短期策略上仍需谨慎。
我们认为择券方面,可参考以下几个层面:
1)高景气行业关注估值消化进展。总体来看资金面和情绪面导致的阶段性调整未改变新能源、电子等板块中长期供求格局,估值消化相对到位的细分赛道超跌反弹或可期待。
2)密切关注稳经济政策的持续性。从近期交流及行情表现看,稳经济相关的基建、地产、金融等行业增长的持续性有待验证,考虑到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相对强劲,建议对稳经济相关概念留有信心,立足于正股的历史估值水平。
3)寻找困境反转的机会。此前市场讨论的“困境反转”逻辑部分依然成立,例如消费增速下行边际好转,猪周期触底反弹。
建议关注华翔、鲁泰、长汽、特纸、祥鑫、福能、通22、九洲2、兴业、牧原等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宽松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疫情反复防控政策持续收紧、相关公司基本面显著恶化、转债市场资金大幅流出
金融工程
量化择时周报:缺口待补,静待缩量
缺口待补,静待缩量
从12月初,我们提示wind全A指数将在创出新高后开启调整,到节前我们认为指数成交跌破8000亿后将有一段反弹,市场都在持续兑现我们的判断。我们反复强调下行趋势中的首要原则建议逢高减仓,若出现成交放大将意味反弹临近尾声,放量将成为减仓良机,参考阈值为万亿以上的成交量。市场在2月23日成交破万亿,随后开启调整,接着我们预计3月16日会触发反弹信号,建议分批布局,虽然缩量信号未出现但反弹如期而至,上周我们建议冲高谨慎,市场如期回落。上周wind全A先扬后抑,下跌1.41%。市值维度上,上周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2000指数下跌0.23%;中盘股中证500下跌1.01%,沪深300下跌2.14%,上证50下跌1.95%,创业板指下跌2.79%;上周中信一级行业中,煤炭和农林牧渔上涨幅度最大,煤炭上涨5.81%;消费者服务和计算机调整幅度较大,消费者服务下跌5.71%。上周成交活跃度上,房地产和农林牧渔资金流入明显。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再度拉大,最新数据显示20日线收于5211点,120日线收于5635点,短期均线位于长线均线之下,两线距离由上周的-6.38%变化至-7.52%,均线距离的绝对值继续大于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下行趋势。
市场进入下行趋势格局,在我们的体系下,核心驱动变量为赚钱效应的度量。当前赚钱效应为-5%,下行趋势格局仍倾向延续。短期而言,上周五市场再度开启调整,但缺口仍未回补,成交依然维持在9000亿,缩量仍未到位,叠加下周将披露3月PMI数据和美国的就业数据,预计市场风险偏好难以提升,静待缺口回补,成交再度萎缩才是博取反弹的时机。
行业模型主要结论,天风量化two-beta中期行业选择模型信号数据显示,3月模型结论显示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行业配置建议关注科技和消费;根据分析师盈利预测展望2022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预期利润增速靠前的行业为新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旅游和农业;因此,综合时间窗口,重点配置新能源动力系统,农业和旅游以及稀有金属。回顾2021年11月底,我们提出2022年配置三大ETF,养殖ETF(159865),旅游ETF(159766),电池30ETF(159757),反弹阶段重点关注电池30ETF。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上证50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均处于60分位点附近,属于我们定义的中等估值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500目前估值水平处于低估水平,结合短期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维持3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为-7.52%,均线距离的绝对值突破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下行趋势,市场进入下行趋势格局,在我们的体系下,核心驱动变量为赚钱效应的度量。当前赚钱效应为-5%,下行趋势格局仍倾向延续。短期而言,上周五市场再度开启调整,但缺口仍未回补,成交依然维持在9000亿,缩量仍未到位,叠加下周将披露3月PMI数据和美国的就业数据,预计市场风险偏好难以提升,静待缺口回补,成交再度萎缩才是博取反弹的时机。长周期的行业配置上,根据分析师盈利预测展望2022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利润增速靠前的行业为新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旅游和农业和稀有金属;中周期天风量化two-beta中期行业选择模型信号数据显示,3月模型结论显示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行业配置建议关注消费和科技;因此,综合时间窗口,重点配置新能源动力系统,农业和旅游以及稀有金属。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模型基于历史数据。
4月金股:大族激光
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公告。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63.17亿元,yoy+36.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02亿元,yoy+104.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7.33亿元,yoy+156.79%。
点评:21年公司业绩表现亮眼,动力电池业务高速成长。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63.17亿元,yoy+36.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02亿元,yoy+104.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7.33亿元,yoy+156.79%;2021Q4单季度实现营收43.87亿元,yoy+42.29%,qoq-1.3%。1)传统业务(消费电子、高功率)稳健增长,高功率激光加工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85亿元,yoy+38.03%。2)PCB、新能源动力电池、Miniled、Led封装设备等行业专用设备业务大幅增长。锂电设备迎来收获期,21年实现营收19.82亿元,yoy+631.51%,持续看好下游需求旺盛+手握优质客户(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具备整线供应能力+业务重视程度加深积极产能布局下公司锂电设备业务成长性;PCB行业专用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62亿元,yoy+86.01%,目前PCB业务主体大族数控已分拆上市;显示面板及半导体行业专用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73亿元,yoy+43.38%。
持续看好大族激光管理层优化+大功率/锂电设备放量下公司长期成长性:
1. 管理层优化改革,基层激励充足。公司为国内种类最多、业绩规模最大的平台型激光加工设备厂商,长期坚持“激光+X”战略,横向纵向整合,覆盖激光器等上游核心元器件、激光打标/切割/焊接设备,在PCB、锂电、LED、光伏、面板、半导体均有产品线积累。公司核心架构从三级转到二级,底层决策权+激励充分,保证长期公司发展。
2.大功率+锂电贡献业绩增量,盈利能力持续改善。锂电:公司为龙头宁德第一梯队供应商,并且大量导入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中航锂电、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具备动力电池整线供应能力+张家港、宜宾两地扩产,充分受益于此轮动力电池扩产带来的锂电加工设备市场扩容机遇。大功率:高端应用拓展(替代等离子切割)+中低端客户份额恢复+激光器自给率提升三重逻辑下,大功率业绩弹性足、盈利能力也有望提升。
3.新兴赛道成长空间广阔,面板、半导体、光伏成长可期。多品牌加快布局,Mini/MicroLED进入加速渗透阶段,公司Mini-Led切割、裂片、剥离、修复技术已经实现批量化销售,有望受益于显示技术升级。国内半导体封测设备厂商成功进入第一梯队,封测设备迎国产替代机遇,公司作为封测赛道少数量产企业,成长潜力足。光伏成本下降,平价上网已成规模,公司开膜机等设备有望受益于光伏行业景气度上行迎来快速发展。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3年净利润为24.03/29.54亿元,目标股价为79.84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释放、客户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业绩预告为初步测算,以公司发布的21年年报为准
通信4月金股1:中天科技
公司发布2022年1至2月主要经营数据公告,2022年1至2月实现营收60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归母净利润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0%左右。
2022年1至2月,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受益于海上风电和新能源的高速发展,公司经营质量显著提升。1-2月营收60亿元,归母净利润8亿元左右,净利率为13.3%,盈利能力大幅提升,预计源于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同时低毛利有色金属贸易等业务占比快速下降,资产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
“碳中和”背景下,推动海洋业务持续高效增长
公司深耕海底光电复合缆产品系列化、配套化、工程化的研发创新与应用推广,打破国际垄断,跻身全球超高压海缆领军企业行列。1)提质增效助力海上风电抢装潮:21H1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技改提速、扩产增效等手段,按期完成国内数个海上风电、海底电缆项目,并保障数个海上风电项目在抢装潮期间的建设进度。2)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际市场份额创新高:21H1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加拿大、越南、菲律宾、印尼、卡塔尔等国家斩获17个订单总计约1.3亿美元。3)实力锻造成就,斩获多项荣誉:21H1公司获得众多海缆项目相关奖项。
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份,中国首次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海上风电市场,总装机容量达10.48GW。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规划总量超60GW,将逐渐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行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拉长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全球市场)看,公司已分别与金风科技、海力风电展开合作,未来公司海缆&海缆敷设&风机施工全产业链能力持续增强,除了保持国内领先份额,更是为了未来出海竞争提升总包和服务能力。
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光伏+储能业务持续强劲发力
“十四五”期间,公司新能源产业将以实现“强化光伏产业集成,扩大储能产业优势,加快铜箔产业布局”为发展目标,通过数字化与服务化双向融合,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为客户量身定制全方位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1)公司光伏产业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协同运作光伏总包项目:21H1成功落地了50MW光伏总包项目,为铺垫全国市场打开局面。另一方面,以光伏资源开发为基础,引进央企投资,实现中天科技总包及撬动域外“新能源+储能”业务的拓展。中天氟膜在组件端和各大认证机构中的口碑持续上升,供应优势显著提升。2)储能领域立足大型储能市场、后备电源市场向国内外全面发展:2021年以来,中天储能科技参与设计、投标项目,累计落地逾250MWh。后备电源方面以通讯配套基站为着力点,稳抓5G商用时机,集中供应配套后备电源系统,21H1中国铁塔与中国电信备电用磷酸铁锂电池产品联合集中招标项目中,中天科技凭借产品技术优势和历年供货业绩优势,以第三名的成绩中标,中标份额349MWh。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整体看,公司围绕通信+能源布局光通信、电力传输、海洋业务、新能源四大板块。其中:1)光纤光缆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呈持续景气向上趋势,涨价的业绩弹性可期,公司作为龙头之一,该业务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向上增长;2)海上风电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未来有望迎来平价上网,双碳目标下未来行业广阔空间有望充分释放,公司作为国内海缆&海工龙头有望充分受益,我们强调海风的空间和景气度一定要站在未来5-10年维度展望前景是十分可观的,以及关注公司的全球化布局和全球市场;3)新能源十年深度耕耘,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公司储能+铜箔+光伏有望迎来全面快速发展机遇;4)电力业务竞争力强,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网投资增长,预计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公司21-23年预计净利润为1.23亿、38.5亿和47.0亿元,对应22年15倍PE,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扩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经营数据为公司初步核算不能以此推算全年业绩情况等
4月金股2:亨通光电
一、布局通信+能源+海洋板块的国际知名企业,业绩驶入发展快车道
多板块布局,研发实力超群。亨通光电成立于1993年,第一大股东为亨通集团。公司高管均拥有“亨通系”企业高管任职履历,同时团队具备深厚的产业+学术结合的背景。公司布局三大板块:通信网络+能源互联+海洋,不断深化打造产业链,积极推进自主研发,各领域综合竞争力强劲。
业绩拐点之后有望重回快速增长轨道。公司2016-2018年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出现下滑。2020年公司向能源领域拓展,业绩实现1.97%同比增长达到323.84亿元,公司近期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实现营业收入约410亿元,同比增长约27%,增速显著提升。净利润方面同样呈现相同趋势,2019-2020年净利润出现下滑;根据2021年业绩预告,公司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3.75亿元至15.85亿元,同比增长约30%至49%,业绩拐点已显现。我们认为,公司各业务景气度持续提升,业务驶入发展快车道。
二、光通信板块反转趋势明显,公司“棒-纤-缆”布局龙头地位稳固
光纤光缆需求持续复苏增长,价格上涨景气度上行。回顾中国移动普通光缆招标情况,2021年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中国电信随后的招标单价再次增长超过10%。需求端来看,行业受益于①5G建设带动光纤需求、②千兆网络建设、③流量提升推动数据中心建设、④“东数西算”政策推动以及⑤海外建设需求增长。
供给端来看,光棒产量增速出现下滑,未来预计趋势持续。在行业供需关系改善下招标价格逐渐向好,行业处于景气周期,带动产业向上稳步增长。
亨通光电打造棒-纤-缆产业链布局,龙头地位稳固。光纤光缆产业链中,核心在于上游光棒生产制造,利润占比约为70%。亨通光电是业内少数几家拥有棒-纤-缆产业链布局的公司,核心壁垒明显。公司作为全球龙头厂商之一,将充分受益于光纤光缆产业景气上行带来的增长弹性。
三、海上风电&海底光缆建设持续火热,亨通产业链布局完善充分受益
海上风电建设潜力大,海缆与海工进入门槛高、格局好。我国海上风电建设潜力约3000GW。十四五期间各地积极推动海上风电规划,规模合计超50GW,产业欣欣向荣。产业链中,海缆与海工位于中下游,海缆竞争壁垒高筑,对资质、资金、资源具有较严格的要求。海工则需求火热,海上风电安装船成为核心资产。
跨洋通信需求持续提升。全球海底通信光缆持续建设,随着数据流量快速增加以及数据传输需求的提升,预计国内建设脚步将加快,追赶海外步伐。
海上风电方面,公司是海缆领域头部企业之一,具有丰富国内外海缆项目经验,目前累计在手订单超过30亿元。同时公司拥有500kV高压缆、535kV柔性直流海缆制造工艺,产品覆盖低中高压海缆,核心竞争力明显。此外,公司拥有总计6艘施工船只,赋能海工业务拓展发展。
海洋通信方面,公司已收购华为海洋完善海底光缆产业链并打破国际垄断,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增加。
四、特高压或迎建设高峰,公司产品结构优化提升盈利能力
国网推进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建设。国家电网十四五期间出资3800亿元推动特高压建设,预计2022年开工“10交3直”特高压线路,行业建设将拉动产业链各环节受益,特高压电缆为输电侧主要环节预计快速发展。
公司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盈利能力有望增加。公司是特高压线缆行业主要厂商之一,近年向超高压/特高压等市场拓展,利于提升盈利能力。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公司是通信+能源头部企业之一,受益于整体行业景气度上行,公司各业务发展进入加速期。公司自身不断加强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延伸产业链布局不断加深护城河,头部地位稳固,预计将充分受益于行业发展。考虑2021年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上升,调整21-23年归母净利润至14.97/25.01/31.00亿元(原值为16.0/25.0/31.0亿元)。参考同行业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2年20倍PE,对应目标价21.1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光纤光缆行业新进入者的风险、海上风电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平价趋势下海缆毛利率下滑的风险
4月金股3:润建股份
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2.5-65.5亿元,同比增长49-56%;归母净利润3.41-3.72亿元,同比增长43-56%。21Q4单季度收入16.7-19.7亿元,同比增长24-46%;归母净利润0.9-1.2亿元,同比增长-10%-23%。
我们点评如下:
公司立足通信网络管维,持续拓展能源网络、信息网络市场,充分发挥覆盖全国超过23个省份、200个地市、1200个县区的服务网络,以及平台型组织和创新研发能力,推动收入持续快速成长,规模效应有望逐步显现。具体来看:
能源网络管维:公司在新能源、智慧电能、电网数字化等板块经营业绩实现高速增长。新能源业务上公司与多家大型能源企业战略合作,在广西、四川、广东等省份初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实现“桂林永福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典型项目突破,落地和储备了一批光伏运维项目,奠定未来长期成长基础。
信息网络管维:继续巩固和扩大与运营商及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并在云与IDC、社会综合治理、智慧教育、扩展现实(MR/VR/AR)等重点领域形成可复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充分发挥辐射全国的人员和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管维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公司投建的五象云谷IDC土建工程已经完成,将于2022年投产运营,带来更大业务增量。
通信网络管维: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民营管维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增量订单有望持续落地,推动公司通信网络管维业务持续成长。公司继续拓展通信综合能源管理等业务品类,可触及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人员、资源的充分复用,叠加依托数字化管维平台精细化管理,业务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
重申公司核心发展逻辑:
公司作为民营通信网络管维龙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龙头地位稳固,长期业务发展基本盘稳健。围绕公司的技术储备、客户关系、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核心优势,重点拓展能源网络、信息网络管维等业务布局,新业务布局21年开始步入收获期,季度收入持续高增长,公司在通信主业以及光伏、智慧校园等新业务板块持续斩获重要订单,展现出公司在四大业务板块的竞争实力。随着主要业务板块收入规模成长,前期投入有望不断摊薄,收入规模持续快速提升叠加人员和资源的充分复用,公司人均创收创利也有望稳步增长。未来随着规模效应不断体现,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增强。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公司是民营通信网络管维龙头,苦练内功拓展能源网络管维、信息网络管维等新业务板块,业务边界不断打开,光伏运维、VR/AR、智慧电能等增量看点众多,未来3年收入有望实现30%以上复合增长,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4.9、6.5亿元,对应22-23年16倍、12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低预期,行业竞争超预期,新业务进展慢于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业绩预测为初步结果实际业绩以年报为准
4月金股4:中兴通讯
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5.2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归母净利润68.1亿元,同比增长59.9%;实现扣非净利润33.1亿元,同比增长219.2%。
我们点评如下:
收入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三大业务板块、国内/国际市场均实现正增长。公司2021年运营商网络收入757.1亿元,同比增长2.3%,深度参与国内5G及数字化建设,全球市场稳步成长,21年全球5G基站发货量第二、光网络全球运营商份额第二(Omedia截止21Q3),市场竞争实力突出。政企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服务器及存储营收翻倍、GoldenDB获评国内分布式数据库金融行业第一品牌、IDC智能管理系统商用14万+机架,能源、交通、政务、金融、互联网等市场快速增长。消费者业务收入257.3亿元,同比增长59.2%,其中手机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近40%,家庭终端收入同比增长超80%,5GCPE全球份额第一,公司在品牌、产品、渠道全面发力成效显著。
毛利率同比恢复改善,结构性部分产品毛利率有所下降,未来整体毛利率有望持续改善。
2021年公司整体毛利率35.24%,同比提升3.63个百分点。其中运营商网络毛利率42.45%,同比显著提升8.66个百分点;政企业务毛利率27.05%,同比下降1.77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国际业务毛利率下降;消费者业务毛利率18.20%,同比下降5.38个百分点,主要是手机及海外家庭终端毛利率有所下降。未来随着运营商网络持续优化成本、原材料成本压力逐步缓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各业务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
规模效应开始显现,短期费用投入仍然较高,期待未来规模效应持续体现。
公司2021年毛利绝对额403.6亿元,相比2020年的320.7亿元增长超80亿元。公司2021年销售费用增加11.5亿、管理费用增加4.5亿、研发费用增加40.1亿、财务费用增加5.4亿(其中汇兑损失增加8.7亿),整体费用增加61.5亿元。全年看费用的增加慢于毛利绝对额的增加,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同时,短期高强度的市场和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品象和全球竞争力,推动收入高质量成长,未来费用率有望逐步摊薄,汇兑损益的影响也有望减弱,期待公司规模效应持续体现。
经营性利润显著改善,整体盈利能力不断优化。
从市场比较关注的经营性利润来看,2021年公司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6.63亿元,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了15.21亿元。从归母净利润68.1亿元中剔除上述影响后,公司整体经营性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60.9%,经营性利润显著改善。而从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扣非净利率、ROE等各项盈利能力指标上看,21年均有同比明显改善。随着公司未来各项业务稳步增长、规模效应进一步体现,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优化。
拟推进回购,助力长期成长。
公司计划回购不超过A股总股本2%的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股权激励或发行可转债,有助于强化团队激励或补充现金流,助力公司长期成长。
展望未来,5G新基建、数字化、双碳经济等大趋势下,公司1)运营商市场竞争力突出,5G全球份额有望稳步提升;2)政企业务加大IT、5G行业应用、数字能源、汽车电子等拓展,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未来看点众多;3)消费者业务品牌、渠道和产品建设成效显著。收入和毛利绝对额的增长之下,公司规模效应有望持续显现。预计22-24年归母净利润90、110、128亿元,对应22年13倍、23年11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运营商资本开支低于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新业务进展慢于预期,国际政治因素风险,回购事项仍需股东大会审批
4月金股5:中国移动
公司发布21年报,21年收入8482.58亿元,同比增长10.4%;归母净利润1159.37亿元,同比增长7.5%;ROE10.1%,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公司2022年资本开支计划投入1852亿元,同比增长0.9%。
我们点评如下:
CHBN四大业务板块发展良好,C端用户数/ARPU值实现量价双升,政企和新兴业务在数字经济大趋势下快速成长。
公司2021年整体收入增长提速,具体看:1)个人市场收入4834.34亿元,同比增长1.4%,扭转下滑趋势,移动用户9.57亿户,5G套餐客户3.87亿户,渗透率达到40.4%,ARPU值从47.4元提升到48.8元,实现量价齐升;2)家庭市场收入1005.08亿元,同比增长20.8%,宽带用户2.18亿户,魔百和渗透率76.8%,宽带综合ARPU从37.7元提升到39.8元,宽带+智慧家庭驱动量收双升;3)政企市场收入1371.36亿元,同比增长21.4%,行业云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10%,IDC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33%,对外可用机架40.7万架,ICT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35.2%,数字经济下政企业务有望保持快速成长;4)新兴市场收入303.31亿元,同比增长34.2%,国际业务、数字内容、互联网金融等持续快速发展。
资本开支温和增长,5G、算力等持续投入,构建数字经济核心支撑。
资本开支小幅增长,计划2022年资本开支投入1852亿元,同比增长0.9%,5G相关投资1100亿元基本略有下降,22年计划新建37万站5G基站,相比21年新建34万站有所增长,其中700M新建约28万站,相比21年的20万站也有所增加。算力网络计划投资480亿元,落实东数西算工程部署,计划增加对外可用机架约4.3万架。
上调派息率与股东共享发展成果。
重视股东回报,2021年派息率将从2020年的52.6%提升至60%即每股股息4.06港币,按当前A股价计算股息率约5.0%,H股股息率约7.4%。同时公司计划到2023年派息率逐步提升至70%以上,叠加利润的增长,每股派息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和盈利预测
C端业务基本面全面向好,ARPU值稳步回升,5G渗透率持续成长。B端业务加速成长,产业数字化、5G应用领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技术储备、人才团队、数据安全等核心优势。由于公司在5G、政企等业务持续投入,调整公司22-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由1281、1485亿元至1258、1409亿元,预计公司24年归母净利润1647亿元,对应22年11倍、23年10倍市盈率,对应1.17倍市净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价格压力超预期,新业务进展不达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政策风险
4月金股1:中科创达
公司公告2021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41.27亿元,同比增长57.04%;实现归母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45.9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76亿元,同比增长57.29%。
公司公告2022年定增预案: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合格投资者发行不超过约8501万股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不超过31亿元。
点评:
1、Q4单季营收加速,我们预计22年收入端高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公司2021Q4单季营收14.55亿元,同比增长73.03%;单季归母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30.00%。公司Q4单季营收加速增长,预计主要与手机和IOT业务加速有关。全年情况拆分看,2021年公司智能软件业务营收16.31亿元,同比增长40.33%;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实现营收12.24亿元,同比增长58.91%;智能物联网业务营收12.72亿元,同比增长82.87%。考虑汽车在内三大业务景气度延续,我们预计22年收入实现45%+的高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2、业务结构和汇率波动引致,毛利率和现金流短期承压
2021年公司毛利率39.40%,同比下降4.82pct,我们认为毛利率下滑和现金流承压主要源于营收结构变化以及汇率波动等短期扰动。受益于IOT在内新业务规模化,展望22-23年我们认为公司报表质量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公司此次拟定增募资31亿元投向整车操作系统、边缘计算站、扩展现实(XR)、分布式算力网络技术4个项目,分别投资10.05亿元、17.94亿元、7.59亿元、2.90亿元,并补充流动资金9亿元。
3、座舱与驾驶域正深度融合,IOT开启第三成长曲线
公司在巩固座舱领域优势基础上,拓展自动驾驶相关业务,将低速自动驾驶功能与座舱融合,并在高速自动驾驶领域全线布局智能驾驶平台,2021年11月公司注册智能驾驶平台公司,持股95%。汽车之外,公司此次拟定增募资主要投向IOT如边缘计算等领域,我们看好公司第三成长曲线开启。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看好智能汽车、物联网行业景气度,以及公司基于操作系统底层技术积累与产业化能力。结合2021业绩情况,我们将公司2022/2023年营收预测由53.71/73.05亿元调整为59.84/80.78亿元,预计2024年营收为105.02亿元;2022/2023净利润预测由9.61/13.21亿元调整为9.54/13.32亿元,预计2024年净利润为17.88亿元,2022-2024净利润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46.95/33.62/25.0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智能化产业发展不及预期;公司自动驾驶领域业务进展不及预期;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定增具备不确定性。
4月金股1:温氏股份
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30~138亿元,同比下降275%-286%;其中第四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2.99至40.99亿元(2021前三季度亏损97.01亿元),同比下降304%-402%,环比增长43%-54%。
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1、生猪板块:养猪成本边际下降,叠加猪价反弹,2021Q4亏损缩窄
1)出栏量超预期:21年公司生猪销售共1321.74万头,同增38%,出栏超预期(原预期1200万头);其中,单四季度生猪出栏量424万头,同增71%、环降1%。
2)成本及盈利:2021年猪价回落显著,公司全年生猪销售均价17.39元/公斤,同降48%;单四季度来看,猪价14.6元/kg相比三季度有所回升,环涨7%。猪价的快速回落带来公司生猪板块的亏损,从2021全年看,公司出栏商品猪头均体重117.9kg(同降5%),随公司养猪经营拐点出现,成本逐步改善,预计2021全年公司生猪全口径成本下实现头均亏损约850-900元/头,全年生猪板块亏损116亿元;从2021Q4看,公司头均体重较前期下降,平均体重约116kg,成本仍处在下降趋势中,全口径下头均亏损900-950元/头,养猪板块四季度亏损约39亿元。
3)未来预期:一方面,养猪产能释放,出栏重回高增长。截止目前,公司现有猪场竣工产能4600万头、育肥饲养产能2600万头,存栏高效能繁母猪100-110万头,随公司各项生产指标的进一步提升,公司规划22年生猪出栏量有望达到1800-2000万头。另一方面,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我们预计,未来随公司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指标提升,养猪成本有望降至17元/kg以下。
2、黄鸡板块:出栏稳健增长,成本管控优势进一步提升。
1)出栏稳健增长:21年公司肉鸡出栏量约11.01亿羽,与20年同期相比略增约5%,基本维持公司规划每年增长5%的目标。其中,单四季度销售约3.13亿羽,环增3%、同增12%。
2)成本管控能力提升显著:21年公司黄鸡销售价格约13.20元/公斤,同增13.50%;其中,单四季度价格较好约14.06元/公斤,同增10%、环增18%。黄鸡价格回升、叠加公司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预计21年黄鸡养殖完全成本约12.5-13元/kg),我们预计单羽盈利约0.9-1元左右,板块预计盈利约10-11亿元;其中Q4单羽盈利约2-2.5元,盈利7-7.5亿元。
3)未来预期:一方面,公司规划黄鸡出栏有望进一步稳健增长5%;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成本优势,我们预估22年黄鸡养殖完全成本目标降低至12-12.5元/kg;第三,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公司竞争力,公司规划到2024年末,公司出栏的肉鸡中约50%以毛鸡形态销售,约30%以鲜品形态销售,约20%以熟食形态销售。
3、投资建议:给予“买入”评级。养猪行业亏损带来产能明显去化,且预计去化趋势已成;猪价短期止涨,行业补栏意愿不强,产能去化有望边际加速;我们预计温氏股份2022-2023年出栏量2000万头、3000万头;考虑到公司景气周期高点的头均盈利及头均市值,预计向上空间充足。猪价本身存在周期性波动,生猪价格在21年进入下行周期,因此我们下调21年收入和利润,预计21年2021-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606/710/1135亿元(21-23年前值580/712/1101亿元),同增-19.14%/17.23%/59.72%,实现归母净利润-135/-46/200亿元(21-23年前值-125/-29/135亿),同增-281.39%/65.55%/530.35%。
风险提示:1、疫情风险;2、价格波动、3、政策变动风险;4、出栏量不及预期;5、业绩预告为初步测算结果,请以年报为准
4月金股2
赞(34) | 评论 (21) 04月01日 08:07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策略】喘息窗口,但信心仍不足,如何看政策底?】
在前两周的周报中,我们提到《冰点之后有修复,但中期趋势还看信用的大部队》、《冰点过后是喘息窗口,继续推荐医药、汽车链条》,但是在纳斯达克反弹接近13%的喘息窗口里,A股表现仍显信心不足,我们理解:一、短期逻辑:喘息窗口、一波三折1、短期属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已经接近打满的窗口期,因此... 展开全文【天风策略】喘息窗口,但信心仍不足,如何看政策底?
在前两周的周报中,我们提到《冰点之后有修复,但中期趋势还看信用的大部队》、《冰点过后是喘息窗口,继续推荐医药、汽车链条》,但是在纳斯达克反弹接近13%的喘息窗口里,A股表现仍显信心不足,我们理解:
一、短期逻辑:喘息窗口、一波三折
1、短期属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已经接近打满的窗口期,因此,在过去两周美联储议息会议、鲍威尔和美联储官员接连鹰派讲话的情况下,纳斯达克仍然反弹了接近13%。
(最新数据更新:5到6月加息75或100BP的概率达到100%,全年加息不低于9个25BP的概率已经接近90%,更为极端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6月可能加息75BP的概率,而美联储以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后,仅在94年有过一次加息75BP的历史)
2、但是,在海外市场的喘息窗口中,A股市场反弹仍然较弱,疫情的冲击可能是短期的主要担忧因素。逻辑在于,当2月社融已经低于预期的情况下,市场预期在疫情的冲击下,后续社融在短期之内可能更加难以恢复,而社融决定了经济预期,经济大盘不能把台子搭住,则成长难唱戏。展望来看,如果疫情有消退,那么可能A股在预期层面会有修复。 3、春节后,随着医药的关键指标(股债收益差)触及-2X标准差,我们多次提示了医药板块的机会。历史上看医药板块的股债收益差很难向下突破-2X标准差,因此,对于医药板块的贝塔来说,基本预示反映了后续非常悲观的逻辑和外部因素,很可能是底部区间。因此,继续推荐医药板块:CXO、疫苗、中药、原料药等。 4、近两周工信部密集关注电池材料保供稳价,锂盐价格已有企稳迹象,对于电池板块的预期可能逐步有修复。类似于21年6月,光伏行业协会提出保供稳价,组件指数受益于硅料价格企稳。
二、中期逻辑:政策底之后,市场底的关键是两个方面——国内社融、海外缩表 1、估值的短期波动非常“随机”,受突发因素影响太多,很难预判;但是估值的中期趋势,逻辑非常清晰:信用周期决定盈利预期、盈利预期决定估值趋势。因此,国内角度看,信用扩张的大部队,是支撑市场底的重中之重。 2、由于2月社融低于预期,叠加3月疫情爆发,因此后续信用扩张的大部队能不能来,什么时候来,变得非常不确定。根据我们上周的机构客户问卷调查(800份),仅有37%的客户认为疫情之后社融增速可以很快提升,剩余超过60%的客户认为还需要观察或者上半年社融很难回升。
3、海外因素来看,二季度的缩表可能是主要干扰因素。首先,4月7日公布的3月议息会议纪要会有缩表的一些细节,其次,5月5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会决定是否在5月就开始缩表。不排除在交易缩表预期的过程中,美债实际利率TIPS由负转正(目前为-0.5%左右)。过去几次,美债实际利率TIPS的快速上行,都对国内市场产生了明显冲击,比如18年2月、18年Q4、20年3月、21年春节、22年1月等。 4、考虑到上述国内和海外的两个不确定性因素,二季度策略目前仍然偏防御,不排除沪深300股债收益差最终会触及-2X标准差的可能。 5、从去年Q4到今年上半年,行业配置的主体策略还是以困境反转为主。历史数据回测发现,市场每年最偏好的六类公司,基本排序如下:【加速增长】≈【持续高增长】≈【减速增长-低降幅】>【困境反转】>【减速增长-高降幅】>【低速稳定】。去年增速爆发的公司太多,因此大家聚焦在前三类的板块中,今年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于是市场从去年Q4开始关注第四类板块,即【困境反转】。在困境反转的方向中,去年Q4我们主要推荐了【猪肉】、【必选食品】、【汽车链条】、【旅游出行】,目前来看,猪肉和旅游出行表现相对不错。后续汽车链条(EV、智能车、汽车零部件)、必选食品还可以重点关注。 6、维持中期市场观点,在我们信用-盈利二维框架中,A股看到大级别上涨或者新一轮股市周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即信用扩张+盈利触底+300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这三个条件在年中或者下半年有希望达成。 赞(16) | 评论 (15) 03月27日 19:14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对话」纪要 | 刘晨明对话钟奇:成长VS周期——情绪修复期,哪些机会值得关注?】
华宝基金研究总监、创新研究发展中心钟奇先生做客「天风对话」与天风研究所所长助理、策略首席分析师刘晨明展开深入交流,本篇为这次对话的精彩内容回顾。钟奇认为现在市场处于磨底期,市场大盘分为三个“底”:市场底、估值底、政策底。毫无疑问,整个大盘政策底已经出现了,而政策底出来之后,更要关... 展开全文「天风对话」纪要 | 刘晨明对话钟奇:成长VS周期——情绪修复期,哪些机会值得关注?
华宝基金研究总监、创新研究发展中心钟奇先生做客「天风对话」与天风研究所所长助理、策略首席分析师刘晨明展开深入交流,本篇为这次对话的精彩内容回顾。
钟奇认为现在市场处于磨底期,市场大盘分为三个“底”:市场底、估值底、政策底。毫无疑问,整个大盘政策底已经出现了,而政策底出来之后,更要关注的是结构,到底未来可能在哪些方面会更有优势。刘晨明判断加息的预期已经基本打满,成长股后面可能有阶段性超跌反弹。但上半年成长类整体波动可能还是比较大,相应地,稳增长和周期当中可能有一定机会。 针对结构性机会,钟奇表示整体上建议关注资源品,不管是稳增长还是成长类的资源品,至少上半年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再具体到成长细分赛道,目前基本面相对可预期的主要还是光伏、风电和军工,新能源汽车可能要观察一季报的具体情况。等到4月年报、一季报都出来后,或许会发现年报、一季报是连续改善或是维持高增长的,那么未来半年这个主线可能会慢慢走出来。 会 议 实 录
【刘晨明】:最近市场波动很大,您对市场后续走势怎么看?请先说一说对市场短期的看法。 【钟奇】:我认为现在市场处于磨底期,我们一般说市场整个大盘分成三个“底”:市场底、估值底、政策底。毫无疑问,整个大盘政策底已经出现了,这个其实可以对比一下在2018年,那一年11月份的时候也是政策底到了。至于他的市场底到更后面,比如1月份整个创业板连续出了业绩低于预期或者是业绩爆雷,换句话说,在2018年是把所有的利空出尽了,所以那次是一个底,到2月初春节之后,直接就开始涨。所以目前政策底已经出来了。 市场底可能还要寻,我们也做过相关的统计,从政策底出来之后的半年,一般而言点位是要高于当时的政策底的,半年是一个有效的尺度,半年或者是一年这样一个维度可能都是比较正确的维度,这是从策略上看。 从基本面上交流,我觉得太悲观也没有这个必要,第一我们的流动性也是比较好,第二海外流动性的紧缩,特别是美国流动性的紧缩目前而言也是price-in。第三是这波的下调把整个估值是做了一个有效的下拉。所以我觉得其实政策底出来之后,我们更要关注的是结构,到底我们未来可能在哪些方面会更有优势。 那么,你怎么看在未来一段时间,比如说未来一个季度或者是半年我们的重点在哪里? 【刘晨明】:我来汇报一下我们有关最近市场主要变化的观点,以及后续哪些板块可能会先走出来,或者说哪些板块可能会有反弹。 第一,我们认为最近变化比较大的是美联储加息。上周3月份议息会议加息25BP,算是符合预期。稍微有些超预期的是上周的议息会议没有讨论缩表,本来市场预期是要讨论缩表的细节的,但鲍威尔说最早在5月会考虑或是讨论缩表细节。议息会议出来之后,纳斯达克在上周是暴涨的。 第二,3月22日凌晨鲍威尔接受采访,专门讲了加息,进一步引导了加息预期,大意是未来可能出现几次加息50BP的情况,因为通常是加25 BP,所以相当于在引导后续加息的预期。在他昨天凌晨说加息这个事情引导预期之前,期货隐含的美联储在5月份和6月份一共会加75 BP或100BP的概率是84%,因为4月没有议息会议,其实预期已经比较高了。鲍威尔讲完后,在5、6月份加息75或100个BP的概率是99%。我感觉和1、2月份相比,现在预期已经打得比较满了。而1月初的时候大家预期3月份加息25个BP的概率只有20%-30%,但后来升得很快,所以我们的成长股是大幅回撤的。 既然加息的预期已经基本打满,昨晚纳斯达克波动不大,我们认为成长股后面可能有阶段性超跌反弹。因为到5、6月要交易缩表的预期,在当下是不确定的,很难讲到时候是低于预期还是超预期,所以我们认为可能看到阶段性的超跌反弹。但我们认为上半年成长类整体波动可能还是比较大,相应地,稳增长和周期当中可能有一定机会。 【刘晨明】:对于周期股而言,业绩开始大幅度释放的时候,一般是股价的高点或者说需要卖出了,这是大家之前对周期股的一般认识。未来这个周期股研判框架还是否适用?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或怎样在框架中判断周期股的高点? 【钟奇】:2015年以前,相对老的周期研究员总会说一句话,在周期方面要买是要买在他的估值最高的位置,卖是要卖在估值最低的位置。为什么这样说?任何东西都是看它的成长性,周期也不例外,或者说任何的东西都是周期,任何的资产,只是我们说周期类的公司或者资源类的公司周期相对要比一些白酒或者是消费类的周期短一点,这样大家看起来他的波动性更大一点。如果从这个维度来说,如果要卖在业绩最好的时候,那么业绩最好的时候对于资源品而言对应的资源价格肯定是最高的,就会导致这些资源股的业绩是最好的,价格最高的时候应该是做空这类资源,无论是这类资源的某期或者是现货或者说是股票。买在估值最高的时候,其实隐含的是这个公司的利润可能是比较差或者是最差的时候,换句话说,对应的资产价格也是最低的时候。 我之所以说这种框架出现在2015年之前,也就是卖在PE最低的时候,买在PE最高的时候,是因为2015年之后供给侧出现了改革,当一个资源品价格很高的时候,供给侧没有进行有序开采的话,就会造成供给无序的扩张,当供给无序扩张的情况下容易把这个资产价格给打下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当有供给侧改革之后,这个框架是需要做修正了。 这个框架如何做修正呢?有一个比较好的指标是看全球的企业和国内主要的企业,不光只是上市公司,还要看这个地区对供给有没有大幅度的增长。换句话说,我们要预测未来他的供给能否大幅度增长,如果供给很难大幅度增长的话,因为整个经济复苏,全球经济都有一个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供给是有序的扩张,不是无序的扩张,相对应的资源品的价格是能够保证在维持一个相对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愿意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估值虽然比较低,但是资源品的价格比较高,这些公司的业绩就不会流失掉,因为资源品的价格还是比较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愿意去重构逻辑框架。 【刘晨明】:未来一个阶段,比如说一到两个季度看,在周期的各类方向中有没有哪些比较看好的结构性机会? 【钟奇】:今天的话题是成长VS周期,但是今年最大的焦点在于成长VS稳增长。无论是成长也好、稳增长也好,我认为周期在这两个里面都是比较讨巧的行业,建议大家关注一下上游的资源品,无论是成长类的资源品,像碳酸锂、稀土或者是一些新材料,还是稳增长类的一些资源品,像煤炭、钢铁、电解铝或者是一些化工品,这些子板块的Beta可能会更高。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呢?回到了前面对整个资源品的看法,在今年上半年会出现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年上半年国内的流动性可能不会太紧,第二个是海外加息的利空是短暂促进的,应该是在上半年的3月份、5月份。从历史数据上来说,过去几年美国连续加息的情况下第一次加息对整个资源品是利空出尽,换言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加息的时间范围之内,资源品的价格会有一个反弹。今年会有一个扰动因素,就是15、16号美国加息以前,扰动因素就是地缘政治的风险,但是这个地缘政治的风险只是一个扰动因素,只是一个脉冲的因素。到后面整体上来说,在未来一个季度资源品的价格还是会上升,这是一个统计的规律。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说,第一是需求还是比较好,第二是整个供给的增长不会那么大。所以第一个结论,无论是成长还是稳增长,我们觉得资源品会更好一点。 第二个,铝、煤炭或者是锂这些品种哪个更好一点?其实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品种。拿碳酸锂举个例子,他更多的是跟着新能源这个板块走,在1、2月份或者是在一季度,碳酸锂的价格涨得很多,这种情况下股价相反是跌的。不是说碳酸锂的价格涨了,股票就一定涨,背后的产业逻辑要延伸到新能源汽车这个板块。 我们想说的是,它的逻辑不够直接,碳酸锂是一个新能源汽车的附庸品。我们说黄金、煤炭、电解铝的逻辑可能会更直接一点,虽然也是附庸品——整个经济GDP的附庸品。在这里对我而言相对好操作的地方和相对难操作的地方,容易点和难点都比较简单。煤炭、电解铝的容易点是比较容易能判断整个需求大的框架,因为整个大的框架就是跟着GDP去走的。难点是我们很难细分框架里面的很多分支,这是比较细的。而碳酸锂的容易点是跟着新能源汽车这个板块走,难点是我们要去判断新能源汽车这个板块。 在这个时点看未来半年的情况,我认为在未来半年的时间成长有一个反弹,稳增长的政策性是比较友好的,我愿意在这两个方面同时花力气。但是在成长和稳增长板块里面,我更愿意去配一个资源品。 【刘晨明】:从未来一、两个季度,或从中长期维度上讲,未来1-2年成长板块中哪些产业主线会慢慢走出来? 【钟奇】:短期来看,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在成长类里面,包括军工、新能源或者是TMT,我认为现在可能不是那么着急地去做判断。像2020年、2021年都是新能源汽车的大年,2020年的军工也是非常强的一年,背后的逻辑都是基于景气度、景气周期的判断。我们需要做的是等到4月份,无论是年报还是一季报发布后,对此进行非常深入的分析,哪些子板块、哪些公司的业绩会比较强。不过从已有的数据而言,光伏应该是比较不错的。 在当下,我们会发现好像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光伏还是风电,增长性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二阶导都有可能出现负的。而且在历史上,如果二阶导为负的情况,除非当年的自身增长相比其他的板块更有优势,否则可能会被杀估值。换句话说,他的估值会提升。因为我们最喜欢吃的肉是业绩和估值的双升,当一个子行业出现了只吃业绩的钱而不是估值钱的时候,对业绩的分析就要非常详细。我觉得今年新能源汽车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现象,他的估值是相对高一点的,我们在未来不期望他的估值还能进一步的拉升,但是我们希望吃他业绩的钱。 如果我们是交易业绩钱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就要对他每一步的业绩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为我们是吃他业绩的钱,我们交易的是业绩,而不是交易估值。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去等一等,看在业绩方面哪些板块、哪些行业会走出来。 而从中长期一两年的情况来看,光伏、风电和军工比较有确定性,元宇宙也是一个大方向,还有一些医药的机会。医药方面,我们看一下集采对一些公司到底有没有非常致命的影响,因为有一些是自身的市占率也会提高,虽然集采是一个利空,但他进口替代的利好可能会更大一些,当业绩出来以后会说服市场,或者市场会发现这里面的价值,所有的成长板块都是跟着业绩走的。 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板块,现在有一个问题,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涨了之后已经传导到下游去了,可以看到有部分车企已经开始涨价了,因为很多影响的是半年之后的汽车型号,半年之后销量会不会受到损伤,这是一个要打问号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判断今年新能源汽车的估值很难再向上的原因,因为毕竟我们要看业绩再去做最深入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我们认为可能光伏、军工或者是风电会更多一点确定性,包括有一些医药。 还有是这次地缘政治的风险给我们的启示也非常大,包括网络安全、国家的安全。非常幸运的是,无论是通信的下调还是计算机的下调,在这波下调里面有很多个股可以挖,这些可能就是自下而上,不是中观层面的东西。但是像计算机或者是通信这个领域公司也比较多、比较杂,这里面更多的是自下而上去发掘的过程。 【刘晨明】:除了结构以外,确实大家对成长类的高估值一直有担忧,比如2019年6月份开始炒半导体,围绕华为的国产化替代,从7月左右启动,陆续涨了两轮,到年底大家觉得半导体估值偏贵,对行情有分歧,随后又涨了半年,到2020年中芯国际上市出现阶段性的顶部。大家在2019年年底讨论估值贵的问题,和新能源车类似,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股票在2020年四季度涨了70-80%甚至翻倍,大家觉得新能源汽车太贵了,但是2021年新能源汽车又涨了一年。关于估值贵这个事情,包括整个成长类估值体系,应该怎么衡量? 【钟奇】:对成长股的逻辑框架我更愿意去看三点,这三点是有排序的,第一点是看子行业的业绩,收入和利润的二阶导,还有ROE,这是在第一类里面的,先去研究子行业的景气度,这是比较关键的。 第二点是研究整个流动性,我们知道研究流动性对成长股下杀的估值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第三点才是公司,去看这个公司的地位,在成长股里面,他的行业地位对他的估值客观说是有一个溢价的。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地位强还是地位弱,我们最终是要看你公司自身的业绩,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所以总体而言我们看的是一个收入和利润的二阶导。一开始我会先看子行业,看了子行业之后会对这个板块的估值相对容忍一点。 【刘晨明】:我再简单地把上面所讲的点做一个归纳。整体更看好资源品,不管是稳增长还是成长类里的资源品,至少上半年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再具体到成长细分赛道,目前基本面相对可预期的主要还是光伏、风电和军工,新能源汽车可能要观察一季报的具体情况。等到4月年报、一季报都出来后,我们或许会发现年报、一季报是连续改善或是维持高增长的,那么未来半年这个主线可能会慢慢走出来。 另外,新能源汽车后面需要验证的东西比较多,包括一季报,包括一些车型提价后、半年之后的销量,都需要再验证,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估值较高的情况下,今年海外加息和缩表的影响预期比较大,可能还是要赚业绩的钱,需要要看得很细。同时,在成长领域中也可以自下而上发掘一些机会,包括元宇宙、计算机、通信,也就是传媒、通信、计算机,这三个方向可能都有一些自下而上的在未来能抓住的机会。 赞(45) | 评论 (11) 03月26日 18:59 来自网站 举报
-
-
【关税清单、豁免清单、禁投清单一览【天风策略】】
摘要本篇报告我们梳理四个方面:1、3月23日美国宣布的352项关税豁免清单,与此前549版本比对。2、特朗普时期四份关税清单(340+160+2000+3000亿,目前绝大部分未得到豁免)。3、如果后续贸易摩擦进一步缓和,哪些个股可能受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4、2021年末最... 展开全文关税清单、豁免清单、禁投清单一览【天风策略】
摘要
本篇报告我们梳理四个方面:
1、3月23日美国宣布的352项关税豁免清单,与此前549版本比对。
2、特朗普时期四份关税清单(340+160+2000+3000亿,目前绝大部分未得到豁免)。
3、如果后续贸易摩擦进一步缓和,哪些个股可能受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4、2021年末最新版本美国禁投中国企业清单。
01
549→352:压缩版的关税豁免清单 3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针对特朗普政府时期得到加征关税豁免、但豁免已过期的352项中国输美产品,将继续实行豁免政策。这份清单边际上是利好,但较去年10月的版本有了明显的压缩。 此次关税豁免清单最早源于特朗普时期为减轻贸易摩擦对美国国内企业的伤害,而批准的2200多项豁免条目,多数已到期,只有其中549项被延长一年(也于2020年底到期)。去年10月,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表示将重启关税排除程序,并对这549项征求意见,恢复关税豁免。而最终征求意见的549项也并未全部通过,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352项。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份关税豁免清单是低于市场预期的。 行业层面,比对549版本和352版本,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类商品的压减数目最多,但豁免品类数目同样靠前。
02
340+160+2000+3000:18年贸易摩擦以来四份关税清单 2018年以来,美对中先后启动了商品规模为340亿+160亿+2000亿+3000亿的关税保护清单,中方也进行了相应的反制措施。2020年美国大选,市场一度预期若拜登当选,对华贸易政策上有望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但执政一年多来看,中美贸易领域修复的进程仍然比较缓慢。此次豁免清单中的352项商品也仅是特朗普时期清单中很小的一部分。 03
个股层面:后续若贸易摩擦缓和,哪些标的将受益 虽然此次关税豁免清单较此前版本打了折扣,但考虑到目前地缘政治冲突仍存极大的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风险尚未缓解、美国通胀数据高居不下,不能完全排除其寻求进一步缓和的可能性。我们从个股层面对后续可能受益于贸易摩擦的缓和进行筛选,留以备用。 我们通过自上而下(财务指标法)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进行筛选。
指标法筛选主要考虑三个维度:第一,参考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数据,筛选出过去三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平均超30%的公司。第二,行业层面,依据上文四份清单,剔除本身受贸易战影响不大的行业。第三,筛选即使在贸易摩擦冲击下,仍能保持较高业绩稳健性的公司(19年、20年、21H1业绩增速均在10%以上;平均ROE在10%以上)。
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自下而上通过公司基本面、当时的管理层表态、分析师覆盖情况进行筛选。我们整理部分代表性公司如下:
04
最新68家美国禁投中企名单 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自下而上通过公司基本面、当时的管理层表态、分析师覆盖情况进行筛选。我们整理部分代表性公司如下: 今年以来,外资一度大幅撤出内地及港股市场,同时SEC动作频频,引发了市场对中美金融领域摩擦加剧的担忧。事实上自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限制一直在加码。
2020年1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禁止美国投资被认定为所谓“由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的企业”,这些公司是国防部6月、8月认定的所谓“得到中国军方支持的企业”,合计31家。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这份名单经历多个版本被不断扩充,截至2021年末,已经增至68家。
赞(32) | 评论 (14) 03月25日 20:02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策略丨最新观点】当前成长可能胜率赔率双高】
1、短期视角:成长赛道对美联储加息预期非常敏感短期来说,譬如今年1月以来,美联储加息预期剧烈波动,期间,A股宁组合指数的走势,几乎与美联储加息6次以上的概率完全对应。如下图所示,目前美联储加息6次以上概率又处于高位,再恶化的可能性比较低,未来一个阶段,对于宁组合的环境可能比较友好... 展开全文【天风策略丨最新观点】当前成长可能胜率赔率双高
1、短期视角:成长赛道对美联储加息预期非常敏感 短期来说,譬如今年1月以来,美联储加息预期剧烈波动,期间,A股宁组合指数的走势,几乎与美联储加息6次以上的概率完全对应。 如下图所示,目前美联储加息6次以上概率又处于高位,再恶化的可能性比较低,未来一个阶段,对于宁组合的环境可能比较友好。 2、长期视角:成长赛道的核心决定因素还在于自身产业周期而非宏观因子 案例一:美联储6轮加息周期,成长赛道3次领涨、1次领跌、2次居中
案例二:70年代两轮大滞胀中,第一轮成长没有产业周期,业绩不占优,表现很差;第二轮成长迎来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产业周期,最终股价持续占优。 案例三:整个50年周期来看,美股科技行业走势基本与全球半导体销售周期同步,但与宏观因子没有稳定关系。 案例四:A股历史上两轮最大的成长风格机会,10年的中小板(IPHONE周期)和13年的创业板(移动互联周期),面临的宏观因子分别是4万亿退出、通胀超预期;钱荒、利率上行、美联储TAPER。 3、成长赛道当前基本面情况:重点看好汽车链条
备注:下图中(1)纵轴是年初以来涨跌幅;(2)横轴是22年预期增速;(3)气泡大小代表相比年初盈利预测上修幅度;(4)行业分类:天风策略行业分类(5)另外,稳增长链条,我们建议可以关注核电、5G+工业互联网、特高压、管廊、水利。
赞(37) | 评论 (8) 03月16日 21:18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 · 十大金股丨3月】
天风 · 月度金股丨3月天风策略5次社融大幅放量前后,指数和风格如何表现?一、历史上社融大幅放量前后,指数和市场风格如何演绎?统计近10年来,在信用相对底部位置,出现信用(社融/信贷)单月脉冲的情形,并分析金融数据公布日(一般为次月10-15日)前后一段时间内市场的表现。根据12... 展开全文天风 · 十大金股丨3月
天风 · 月度金股丨3月 天风策略
5次社融大幅放量前后,指数和风格如何表现?
一、历史上社融大幅放量前后,指数和市场风格如何演绎?
统计近10年来,在信用相对底部位置,出现信用(社融/信贷)单月脉冲的情形,并分析金融数据公布日(一般为次月10-15日)前后一段时间内市场的表现。
根据12年6月、14年6月、16年1月、19年1月、20年3月,这5次明显的单月信用脉冲前后的市场表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规律:
(1)信贷脉冲前30个交易日,市场整体下跌,稳增长方向表现更好,低估值相对抗跌。背后逻辑在于——信用周期通过影响剩余流动性和盈利预期,最终影响A股的估值方向,(见图1),那么信用大幅放量之后,一般会有超跌反弹,但能否形成趋势,还要结合盈利和估值位置考虑。详细可参考我们前期的深度报告《“信用-盈利”二维框架:复盘与展望》。
(2)信贷脉冲后60个交易日,市场整体上涨,中小盘成长占优或者风格相对均衡。
(3)短期风格变化的具体细节:先金融/周期/价值,再成长。数据公布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往往表现为金融、周期、价值占优(多数情况为延续此前的风格走势);拐点大概出现在数据公布日之后的10个交易日左右,此后,成长风格将会反弹(12年、14年、16年)甚至趋势性占优(19年、20年)。
(4)更中长期的风格研判:再看未来半年到一年以上的风格趋势,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更多高景气的新兴产业出现,即成长和价值的相对业绩趋势。其中,只有16年棚改货币化和供给侧改革推动的蓝筹板块业绩持续占优,最终使得中长期的市场风格出现了低估值价值蓝筹的占优。
二、外部因素——美债利率的影响如何看待?
在1月的深度报告《稍微再等等(兼论美债如何影响不同类别资产的定价)》中,我们提到过,美债利率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
(1)美债利率短期突然快速上行,对大部分权益资产,都是riskoff模式,因此,这一情况下前期涨幅大的、估值高的、交易拥挤的资产,都会有明显调整,比如A股的茅指数、或者是宁组合。
(2)美债利率中长期中枢发生变化,主要影响长久期业绩稳定的核心资产,比如港股的互联网、美股的科技巨头、A股的消费前50。但是,对于A股产业正在爆发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的行业或者公司,影响很小。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的得到结论:“利率上行不利于成长股”。对于这个问题,从不同时间维度、和不同类型的成长股出发,得到的结论都是显著不同的。
下面的具体案例,是美债利率对于宁组合的影响,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在于:
(1)拉长来看,过去2年,宁组合震荡上行,同时对应的是美债利率震荡上行的阶段。印证了结论:对于A股产业正在爆发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的行业或者公司,美债利率上限影响很小。
(2)短期而言,21年2月、22年1月,两轮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宁组合都出现了明显下跌。也印证了结论:涨幅大、估值高、交易拥挤的资产,都会受到美债短期快速上行的冲击。
因此,展望来看,如果美债利率短期不再快速上行,那么国内高景气赛道,也将逐步企稳。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违约风险超预期,海外疫情发酵风险
天风宏观
情绪的钟摆:各行业拥挤度到了什么位置?
目前交易拥挤度最高的建筑没有超过80%分位,前期低拥挤板块(主要是部分价值和金融)的情绪并不极端,由于交易过于拥挤引发调整的概率较低。前期高拥挤板块(主要是医药、电子、基础化工、电新、军工)的交易拥挤度已经下降到15%分位以下,短期企稳的概率较高。
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指标只代表市场情绪的状态,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情绪企稳首先需要看到稳增长的兑现,届时市场短期风格仍会偏向价值,而中期风格切换回成长,还要情绪进一步改善和美债利率回落,时点预计将在2季度后。
风险提示:Omicron致死率超预期;经济增速回落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金融工程
量化择时周报:耐心等待下一次局部低点信号
耐心等待下一次局部低点信号
从12月初,我们提示wind全A指数将在创出新高后开启调整,到节前我们认为指数成交跌破8000亿后将有一段反弹,市场都在持续兑现我们的判断。我们在上周的周报中提到:下行趋势中的首要原则建议逢高减仓,若出现成交放大将意味反弹临近尾声,放量将成为减仓良机,参考阈值为万亿以上的成交量。市场在上周三成交破万亿,随后开启调整。上周wind全A先扬后抑,下跌0.45%。市值维度上,上周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2000指数上涨0.8%;中盘股中证500下跌0.23%,沪深300下跌1.67%,上证50下跌2.76%,创业板指上涨1.03%;上周中信一级行业中,电力设备和军工表现最强,电力设备上涨3.96%;建筑和建材调整幅度较大,建筑下跌6.52%。上周成交活跃度上,军工和石油石化行业资金流入明显。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继续负向扩大,最新数据显示20日线收于5476点,120日线收于5733点,短期均线位于长线均线之下,两线距离由上周的-3.61%减至-4.48%,均线距离的绝对值继续突破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下行趋势。
市场进入下行趋势格局,在我们的体系下,核心驱动变量由对风险偏好的度量转变为赚钱效应的度量。当前wind全A平均成本线位于5620点附近,当前赚钱效应为-2.2%,下行趋势格局仍倾向延续。短期而言,密切关注成交变化,第一轮反弹从跌破8000亿成交开启,到成交额在上周三突破1万亿,同时在上周四更是创出1.35万亿的近期天量,各主要行业均有所反弹,最强板块稀有金属反弹超过20%,反弹或将告一段落,同时俄乌冲突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带来新的变数,风险偏好较难提高,建议继续耐心等待成交的萎缩,预计成交跌破7500亿或将迎来第二次反弹。
行业模型主要结论,天风量化two-beta中期行业选择模型信号数据显示,2月模型结论显示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行业配置建议关注科技和消费;根据分析师盈利预测展望2022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预期利润增速靠前的行业为新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旅游和农业;因此,综合时间窗口,重点配置新能源动力系统,农业和旅游以及稀有金属。回顾2021年11月底,我们提出2022年配置三大ETF,养殖ETF(159865),旅游ETF(159766),电池ETF(159757)。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上证50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均处于60分位点附近,属于我们定义的中等估值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500目前估值水平处于低估水平,结合短期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降低至3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为-4.48%,均线距离的绝对值突破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下行趋势,市场进入下行趋势格局,在我们的体系下,核心驱动变量由对风险偏好的度量转变为赚钱效应的度量。当前wind全A平均成本线位于5620点附近,当前赚钱效应为-2.2%,下行趋势格局仍倾向延续。短期而言,密切关注成交变化,第一轮反弹从跌破8000亿成交开启,到成交额在上周三突破1万亿,同时在上周四更是创出1.35万亿的近期天量,近15交易日各主要行业均有所反弹,最强板块稀有金属反弹超过20%,反弹或将告一段落,同时俄乌冲突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带来新的变数,风险偏好较难提高,建议继续耐心等待成交的萎缩,预计成交跌破7500亿或将迎来第二次反弹。行业配置上,综合时间窗口,重点配置新能源动力系统,农业和旅游以及稀有金属。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模型基于历史数据。
固定收益
转债估值仍高、向上动力偏弱,权益方向更关键
未来策略展望
本周权益市场返回中小创风格,转债市场周一出现2016年以来第三大单日跌幅,两日暴跌后情绪逐渐回稳。目前各品种估值仍处于历史高位,低平价转债依然是避险品种,但估值历史分位数反而最高。“低价陷阱”是否可能转换为未来的超额下跌,除信用风险时期外还未出现历史验证。
后续转债估值维持住的能力是有的,主要看意愿。在影响估值的几个因素中,宏观流动性水平目前依然处于相对低位,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2月18日升至2.80%。国内社融总量超预期、美国加息周期开启均对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形成一定制约,但宽信用引起经济复苏、消费回稳的目标还远未实现,2.8%左右的利率或延续。
转债估值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有市场情绪与增量资金,1月新成立基金数据遇冷也是东方财富进而整个市场2月14日调整的原因之一。从环比与同比看,1月数据确实不理想;如与2021年3月下跌后4月的基金成立情况对比,权益部分投资热情尚可,债基成立规模的下降更值得警惕。
货币政策面临的掣肘或通过影响债券市场进而动摇转债的增配热情,而转债估值如有压缩也不大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估值水平切换或需要数月的持续验证。由于转债走势依然与权益关系密切,建议将信心立足于正股的表现,2022年转债配置理由即为估值震荡背景下的正股替代价值。
从不同类型转债本周前2日、后3日的表现看,各类型转债涨跌表现接近,资金或更倾向低估值、小盘标的;转股溢价率平均变动的分化更为明显,总体来看当下风险偏好并不高。
择券方面,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1)博弈稳经济、低风险仍然为近期相对占优策略。大消费类(养殖、医药等)、建筑建材、银行业受益于宽信用、专项债提前下达等政策支持,1月社融也侧面验证基建地产与银行业经营活动恢复。目前尚不明确消费能否被宽信用带动,对转债方面的建议为求稳。
2)高弹性品种重视逻辑验证与新券挖掘。2021年高景气行业的调整部分由于资金面再平衡,成长赛道自身具备的周期性也需警惕,但中长期供求格局仍未改变。建议做好优质标的和新券的挖掘定价,而在仓位控制方面保持谨慎。
3)底仓如何选择?从近期实际表现看,偏债型低价高估值转债在再平衡风格下平价、估值双双回升,兼具防御性和向上弹性;宽信用一定程度落地,利率适度回升,转债市场估值承压。建议对市场追捧的低价转债适度谨慎,加强正股低估值价值型标的研究力度。
建议关注华翔、鲁泰、长汽、麒麟、特纸、日丰、祥鑫、新春、九洲2、兴业等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情绪面明显降温、新冠疫情超预期恶化、国内宏观经济恢复力度不及预期、转债市场相关政策变动、不强赎承诺集中到期
电子 3月金股:闻泰科技
事件:2021年10月30日,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77亿元,同比减少4.32%,实现归母净利润8.09亿元,同比增长45.06%。
点评:长期推荐公司,看好公司未来从手机向汽车多方向智能硬件及半导体延伸,看好公司新增产能布局对盈利能力的提升,看好汽车电子化进度提速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助益。
下游汽车需求助力公司利润实现可观成长。单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环比增长8.6%,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39.29%。公司能实现归母净利润上涨成绩可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半导体方面,该业务在今年以来受新能源汽车需求驱动保持了持续较好的发展态势,车规级产品体现出了良好的竞争力;在产品集成业务方面,上游器配件涨价的不利影响在本报告期呈现缓解趋势。
三季度产能布局顺利落地,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可期。今年以来公司持续在进行产能扩充的布局,今年7月23日,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投产,嘉兴和无锡工厂也在扩产当中。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于今年8月12日完成对英国最大晶圆厂NewportWaferFab的收购,Newport的加入将会有效的提升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IGBT、MOSFET、模拟和氮化镓、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等产品领域的IDM能力,Newport预计从第四季度开始为安世半导体导入产能。公司的车规级产品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此次产能扩充布局有望大幅提升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
汽车电子化进度提速,公司布局优势显现。今年年初至年中,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5%快速提升至近15%。进入今年下半年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提升,8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24.9万辆,同比增长167.5%,环比也增长12.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安世半导体的并购为闻泰增加了与海外优质客户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合作机会。近期,公司智能座舱产品成功通过客户审核,进入样机阶段;同时,公司推出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汽车电子化趋势下,域处理器将是重要的布局,公司未来有望从车规半导体厂商向汽车Tier1厂商转型。汽车电子化进度提速后,公司将显著受益行业发展。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业务布局实现快速增长,2021-2023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3.56/52.43/78.5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下游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及预期、新产能爬坡速度不及预期、下游客户渗透率不及预期
通信 3月金股1:中天科技
事件:公司公告,拟与海力风电设立合资公司,主要用于承接海上风电基础施工、维护等工程服务,其中中天科技出资2.55亿元,占注册资本51%,海力风电出资2.45亿元,占49%。
我们的点评如下:
1、强强联合加速布局海上风电市场。中天是海缆龙头,海力风电是风电设备零部件领先者,本次成立合资公司,将继续打造深远海化、机组大型化的下一代基础大型施工船,具有强大的起吊能力和抗风浪能力,可在深水区域和恶劣气象条件下施工作业。本次对外投资,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符合公司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
2、更多元化布局提前锁定市场机会。公司自2019年完成“两型三船”建设后,具备了强大的海上主体工程总包能力。继此前与风机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共同打造新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后,此次公司再与风电关键设备生产制造企业海力风电成立合资公司,公司海风综合竞争力将持续增强。我们认为,公司布局海上风电市场,不仅仅局限于海缆技术/产品/产能的提升,而且是多元化快速提升打桩、吊装、运维的综合能力,更有利于去锁定市场机会,以及为未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3、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份,中国首次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海上风电市场,总装机容量达10.48GW。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规划总量超60GW,将逐渐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行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拉长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全球市场)看,未来公司海缆&海缆敷设&风机施工全产业链能力持续增强,除了保持国内领先份额,更是为了未来出海竞争提升总包和服务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整体看,公司围绕通信+能源布局光通信、电力传输、海洋业务、新能源四大板块。其中:1)光纤光缆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呈持续景气向上趋势,涨价的业绩弹性可期,公司作为龙头之一,该业务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向上增长;2)海上风电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未来有望迎来平价上网,双碳目标下未来行业广阔空间有望充分释放,公司作为国内海缆&海工龙头有望充分受益,我们强调海风的空间和景气度一定要站在未来5-10年维度展望前景是十分可观的,以及关注公司的全球化布局和全球市场;3)新能源十年深度耕耘,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公司储能+铜箔+光伏有望迎来全面快速发展机遇;4)电力业务竞争力强,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网投资增长,预计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考虑公司海工能力进一步提升,调整公司21-23年预计净利润为1.23亿、38.5亿和47.0亿元(原值为45.5亿元),对应22年15倍PE,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合资公司设立、经营情况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扩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等
3月金股2:亨通光电
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298.12亿元,同比增长17.54%;归母净利润为13.16亿元,同比增长50.56%,扣非净利润11.02亿元,同比增长62.32%。
业绩高增长符合预期,降本增效费用管控得当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298.12亿元,同比增长17.54%,归母净利润为13.16亿元,同比增长50.56%;单季度看21Q3营收为117.55亿元,同比增长18.81%,归母净利润为6.45亿元,同比增长49.70%。业绩高增长预计源于:1)国家海洋战略加速推进以及海上风电快速建设,拉动公司海洋业务快速增长;2)电力业务板块预计稳中有升;3)降本增效,盈利能力提升,其中前三季度毛利率16.46%,同比提升0.49个百分点,净利率4.66%,同比提升1.16个百分点;从三项费用来看,公司21年前三季度三项费用率为7.12%,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光通信业务迎来向上增长,预计公司未来数个季度呈较快增长趋势。
光纤光缆行业招标价格大幅上涨,未来供需关系持续改善、业绩弹性可期
2020年,受国内光通信行业供需调整的影响,光通信市场竞争加剧,光通信产品市场价格下滑。展望未来,5G/云计算/物联网/AI拉动的新一轮流量高增长周期将带动光纤需求新一轮景气,在光纤价格下挫过程中供给端产能将持续出清,未来供求关系将逐步改善,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我们认为,随着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同时光纤光缆招标价格大幅上涨,公司有望把握光纤光缆价格复苏的机遇,业绩弹性可期。
海洋通信保持领先,“碳中和”背景下发力海上风电,有望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海洋通信:公司是目前国内UJ/UQJ证书组合最多、认证缆型最多的企业,是国内唯一通过5000米水深国际海试的企业。截至2020年12月亨通海光缆交付已突破4万公里,跻身国际海洋通信前四强,中国第一!1)公司建设的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满足中国到欧洲、非洲快速增长的国际业务流量需求,是中国第一条民企投资并自主运营的国际海洋通信线路。目前全球投入使用的海底光缆中,2000年前的投资占40%,根据海缆25年左右的使用寿命推算,这些海缆逐步进入生命周期尾期,新的海缆建设替代周期即将到来,这是中国弯道超车改变国际海缆战略格局的战略机遇。2)2020年公司收购华为海洋,20年华为海洋持续加大海底光缆系统集成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亨通海装顺利完成海洋观测网主接驳盒、次接驳盒等整套系统的海试。
海上风电: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公司紧紧抓住海上风电抢装潮,全面提升亨通海上风电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整体实力。2020年内,公司承建了全球第一座半潜式漂浮海上风力发电场——葡萄牙海上浮式风电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也填补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总包海上风电输出系统建设维护项目上的空白;亨通海缆成功布局漂浮海上风电市场,以技术创新的实力,在海上浮式风电建设领域实现了从制造商向集成服务商的跨越。此外,成功中标越南、菲律宾、柬埔寨、西班牙等海外项目。
电力业务受益特高压建设、份额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持续快速增长可期
在特高压方面,2020年随着国内以特高压为主的电网建设再次提速,公司持续强化在高压电力传输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服务能力,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高压测试研发中心。在中高压特种产品方面,公司除了在电网市场继续发力,通过差异化市场竞争,重点向特种电缆分布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筑、轨道交通及电气装备等市场深度转型,在细分特种电缆领域寻求突破;2020年内,公司中标数量持续攀升,防火电缆、工程布线、电气装备特种缆等同比上年同期显著增加;同时在国网OPGW中标份额稳中有升,铜铝合金、特种导线行业地位提升明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整体看,公司受益海上风电和特高压建设,同时收购华为海洋显著提升竞争力,海洋和电力板块支撑业绩增长;中长期看,光纤光缆行业的复苏,海洋通信运营以及数据中心100G/400G硅光模块的市场突破,公司未来成长空间广阔。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6.0亿、25.0亿和31.0亿元,对应22年14倍PE,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疫情对国内外市场影响,光纤光缆竞争激烈降价,5G建设低于预期等风险
3月金股3:中兴通讯
事件
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2021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5-72亿元,同比增长52.59%-69.02%;扣非净利润30-35亿元,同比增长189.71%-237.99%。
我们点评如下:
收入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三大业务板块、国内/国际市场均实现正增长。公司2021年收入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主要增长点来源于:1)国内市场公司在5G、核心网、承载、服务器及存储等关键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致力于从主流供应商向核心供应商的转变,并全面展开与运营商联合研发创新和数字化行业拓展。2)海外市场公司把握4G现代化改造、5G新建、固网的光纤化转型、承载网升级以及家庭宽带升级换代等市场机会,进一步实现产品和市场格局的优化。3)ICT领域,公司在传统CT市场稳步发展之外,不断加大IT、数字能源和终端领域的拓展,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实现战略超越期的发展目标,其中IT领域重点构建服务器及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底层竞争力,快速成为百亿级产品,拓展5G行业应用、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在数字能源领域2022年开年正式成立数字能源经营部进军新能源市场;在终端领域加大手机品牌建设,新设立智慧家庭产品线,发挥家庭宽带网络产品优势。
毛利率稳步提升,市场格局优化、产业链降成本成效显著,未来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改善。
2021年全年来看公司毛利率同比恢复改善,从前三季度数据看,21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至36.8%,第三季度毛利率达到38.0%,相比二季度的36.82%进一步提升。通信设备市场格局逐步清晰、产业链降成本效果显著,5G等核心产品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季度毛利率提升趋势有望延续。
谨慎的会计原则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对短期表观盈利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提高报表质量,未来减值对整体业绩影响有望逐步减弱。
2021年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14亿元人民币(2020年为2.10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单季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11亿元,对单季度净利润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计提减值损失主要由于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情况下,公司对关键物料提前备料,但考虑到公司备料及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与前期政策保持一致,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谨慎的计提政策对短期业绩带来一定影响,但反映更高报表质量,且未来随着供应链正常化,减值对整体业绩的影响有望逐步减弱。
展望未来,2022年是公司战略超越期的开启之年,公司将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和数字化变革不断开拓数字经济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公司在1)运营商核心业务产品竞争力突出,5G无线、核心网、承载网等关键产品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奠定公司中长期成长的基础;2)政企业务加大IT、数字能源等拓展,重点构建服务器及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底层竞争力,快速成为百亿级产品,拓展5G行业应用;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成立数字能源经营部进军新能源市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3)消费者业务加大手机品牌建设,新设立智慧家庭产品线,有望稳步成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业务全面恢复,全年收入过千亿后,毛利率稳步回升、费用偏刚性,规模效应持续显现。政企业务、汽车电子等业务板块持续重点突破,打开更大成长空间。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70、90、110亿元,对应22年16倍、23年13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加剧,疫情影响超预期,运营商资本开支低于预期,新业务进展慢于预期,业绩预告未经审计最终业绩以年报为准
3月金股4:润建股份
公司发布 2021 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62.5-65.5 亿元,同比增长 49-56%;归母净利润 3.41-3.72 亿元,同比增长 43-56%。21Q4 单季度收入16.7-19.7 亿元,同比增长 24-46%;归母净利润0.9-1.2 亿元,同比增长-10%-23%。
我们点评如下:
公司立足通信网络管维,持续拓展能源网络、信息网络市场,充分发挥覆盖全国超过 23 个省份、200 个地市、1200个县区的服务网络,以及平台型组织和创新研发能力,推动收入持续快速成长,规模效应有望逐步显现。具体来看:
能源网络管维:公司在新能源、智慧电能、电网数字化等板块经营业绩实现高速增长。新能源业务上公司与多家大型能源企业战略合作,在广西、四川、广东等省份初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实现“桂林永福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典型项目突破,落地和储备了一批光伏运维项目,奠定未来长期成长基础。
信息网络管维:继续巩固和扩大与运营商及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并在云与IDC、社会综合治理、智慧教育、扩展现实(MR/VR/AR)等重点领域形成可复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充分发挥辐射全国的人员和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管维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公司投建的五象云谷 IDC 土建工程已经完成,将于 2022 年投产运营,带来更大业务增量。
通信网络管维: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民营管维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增量订单有望持续落地,推动公司通信网络管维业务持续成长。公司继续拓展通信综合能源管理等业务品类,可触及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人员、资源的充分复用,叠加依托数字化管维平台精细化管理,业务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
重申公司核心发展逻辑:
公司作为民营通信网络管维龙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龙头地位稳固,长期业务发展基本盘稳健。围绕公司的技术储备、客户关系、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核心优势,重点拓展能源网络、信息网络管维等业务布局,新业务布局 21 年开始步入收获期,季度收入持续高增长,公司在通信主业以及光伏、智慧校园等新业务板块持续斩获重要订单,展现出公司在四大业务板块的竞争实力。随着主要业务板块收入规模成长,前期投入有望不断摊薄,收入规模持续快速提升叠加人员和资源的充分复用,公司人均创收创利也有望稳步增长。未来随着规模效应不断体现,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增强。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公司是民营通信网络管维龙头,苦练内功拓展能源网络管维、信息网络管维等新业务板块,业务边界不断打开,光伏运维、VR/AR、智慧电能等增量看点众多,未来 3 年收入有望实现 30%以上复合增长,预计公司 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6、4.9、6.5 亿元,对应 22-23 年 16 倍、12 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低预期,行业竞争超预期,新业务进展慢于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业绩预测为初步结果实际业绩以年报为准
3月金股5:移为通信
公司发布业绩预告,21年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1.55亿-1.83亿元,同比增长71.33%-102.28%;扣非净利润1.4亿-1.67亿元,同比增长135.28%-180.66%。
我们的点评如下:
市场扩张多领域延伸+持续研发投入,业绩实现快速增长
2021年度,公司持续响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经济战略号召,积极进行市场扩张和应用领域延伸,覆盖了包括车联网、资产追踪和安全、智慧工业、智慧牧场、两轮车、共享出行等多种应用场景。单季度来看,公司21Q4归母净利润约为4320万-7120万元,中值为5720万元,同比增长102.84%。此外,2021年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近50%,同时共享出行产品订单规模实现高速增长,普通车载系列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拓,公司销售总收入同比增长约95%,实现销售总收入超9亿元人民币。
国内外持续布局,打造口碑、挖掘市场、积累客户资源
1)在国内市场,2021年2月,公司在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标签读写器(固定式、手持式)采购项目招标中,成功中标,也标志着公司在国内市场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2021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注重微出行交通(包括电动自行车和滑板车)的市场开拓。
2)在国际市场,自公司与利德制品开展合作以来,公司不断吸收其工艺,并将其本地化,不仅开拓出包括欧洲、南美、北美及非洲等市场,更通过实现产品轻量化、材料国产化、创新生产工艺、改进测试方法,提高产品稳定性等,获得用户的认可。针对动物追踪溯源产品公司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客户可在线下单,系统自动将订单转至工厂生产,提高了整个业务周期,并有效降低了商务拓展因疫情所受到的影响。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上线,目前注册经销商、分销商合计约2000家,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出,将有效推动动物溯源产品的市场开拓,打破了动物溯源产品传统的销售模式,为增加公司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基础。公司将持续发挥利德的品牌优势及市场积累,同时依托公司在全球建立的销售渠道,继续挖掘全球动物溯源管理市场。
行业前景广阔,持续全球布局未来成长可期
物联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丰富。根据GSMA统计及预测,2019年4G技术已成为世界主流移动通信技术,总连接数已超过40亿,占比达到52%,预计4G连接数将持续增长,到2023年占比将达60%。同时,5G技术将迅速发展,其中物联网连接将成为5G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250亿,物联网收入将达1.1万亿美元。2019年的全球物联网市场容量3430亿美元,到2025年将增长到1.1万亿美元,其中M2M连接市场的收入将达到562亿美元。公司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企业品象,同时通过积极布局,全球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多产品拓展,公司未来市占率提升空间较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随着疫情常态化,公司市场策略调整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强化企业品牌宣传,中长期来看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公司有望长期受益。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性,预计公司21-23年净利润为1.7亿、3.0亿和4.0亿元,对应22年PE为2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贸易摩擦及市场波动风险、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订单交付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供应紧张、业绩预告为公司初步测算实际以年报为准等
计算机 3月金股1:宇信科技
事件:
公司与2022年1月18日公告定增发行情况。本次发行最终共有16位对象参与,共计发行5,045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1%;最终发行价格为22.10元/股,为1月18日收盘价的85.6%;扣除发行费用后,本次定增公司实际募集10.97亿元。
点评:
1、本次定增市场关注度较高,反映专业投资者对公司长期发展、以及金融科技整体板块的信心。共有53家专业投资人/投资机构进行有效申购,申购价格区间为17.64~25.50元/股,最终发行价格为22.10元/股,达发行基准价格的1.25倍。
2、受益于金融信创、数字人民币等行业浪潮,公司软件业务及创新运营业务均保持高质量的增长。软件业务中,信贷业务新增合同订单数实现翻倍、且千万级订单激增、订单金额的增长远超订单数量的增长;随着2022年信贷V5版本在全国市场全面铺开,我们认为该项业务仍将延续健旺的增长势头。创新运营业务过去两年平均增长50%左右,公司预计未来2~3年仍将保持该增速。此外,公司在金融信创方面与华为、腾讯、麒麟软件、人大金仓等公司均保持密切合作,并将持续构建金融信创生态合作伙伴体系。
3、公司经营质量有望进一步优化。我们认为基于以下4点原因,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有望提升:
1)软件及创新运营业务的高速增长将进一步改善公司的营收结构;
2)行业招聘难度缓解,人员薪酬增速有望放缓;同时公司通过提高人效逐渐降低对用工人数增长的单一依赖;
3)公司精细化经营;
4)海外业务积极扩展。
由于行业2021年人才竞争激烈、人力成本提升,我们维持公司2021~2023年37.62/46.96/57.69亿元的营业收入预期,同时将2021年净利润由4.49亿元调降至4.19亿元,维持对2022~2023年6.34/8.45亿元的净利润预期。目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0.74/26.93/20.21,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疫情反复致使实施落地及海外拓展不及预期;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3)监管政策风险
3月金股2:京北方
京北方,经营策略进取的银行IT信息技术服务一线厂商。公司是银行IT信息技术服务龙头之一,主要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相关服务。近年来,公司营收稳步攀升;21年H1公司信息技术服务毛利润占比超7成,大行客户贡献80%+营收。
数字人民币与信创双轮驱动下,市场高景气度有望。政策上,金融IT国产化试点进入深水区,全面推广在即;技术上,金融业软硬件设施已实现自主可控;因此我们认为金融信创有望加速全面铺开。其中软件在从办公系统演绎到业务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公司有望全程参与受益。考虑信创建设与数字货币推广应用的需求在未来3年内会持续存在,我们认为21-25年期间银行IT解决方案将保持25%的复合增长率,对应21年市场规模628亿元,25年1553亿元。
大行加持,公司营收增速有望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跟随大行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营收增速,20年国有大行IT投入与自国有大行的营收同比增速均达到35%,超出行业平均增速20%15个pct。同时公司持续开拓中小行与非银客户,有效拓宽行业空间。京北方在搭建大行复杂度高,业务模式各异的系统的同时,沉淀出成熟的解决方案并在中小行推广。此举成功打开行业空间,21年H1中小银行与非银市场营收增速达到40%以上。
随着公司业务模式升级,我们预计收入利润剪刀差在22年扩大。原因主要有:1)随着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得到结构性改善;2)人才市场供需平衡也趋于缓和,预计22年人工成本增速放缓;3)公司的云测平台基本迭代成熟,22年研发投入增速亦有望放缓。
SaaS级产品,云测管理平台投入使用,验证公司产品化能力提升。云测试业务持续增长,目前已在十余家客户成功实施。而公司近年来在软件开发与测试业务的高增,为后续的云测产品推广与商业模式再升级奠定了基础。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30/42.27/55.63亿元,同比增长37%、35%、32%;毛利率分别为26.46%、27.92%、28.31%,净利润分别为2.62/4.03/5.56亿元,对应P/E36.89/23.99/17.39倍。我们认为公司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以消化当前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目标估值为25倍P/E,对应市值140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赞(10) | 评论 (13) 03月01日 08:14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策略】百亿基金增持了哪些小公司?】
核心结论:“百亿俱乐部”再扩容。本季度,“百亿俱乐部”再度迎来扩容,管理规模在百亿以上基金经理无论是人数还是管理资金的规模相比三季度均有显著提升。截至2021Q4,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基金的1451名基金经理中,共169位基金经理管理资金总规模超过100亿,相比2021Q3增加8人,... 展开全文【天风策略】百亿基金增持了哪些小公司?
核心结论:
“百亿俱乐部”再扩容。本季度,“百亿俱乐部”再度迎来扩容,管理规模在百亿以上基金经理无论是人数还是管理资金的规模相比三季度均有显著提升。截至2021Q4,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基金的1451名基金经理中,共169位基金经理管理资金总规模超过100亿,相比2021Q3增加8人,这部分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截至四季度末约为4.0万亿,相比21Q3增加0.3万亿,约占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基金总规模的62.87%。 基金发行遭遇“冷冬”,权益类仓位小幅上调。四季度以来,公募基金发行市场遭遇“冷冬”,权益类基金发行量相比三季度和去年同期均出现明显下调。2021Q4,主动偏股型基金共发行165只,相比上一季度减少34只,合计发行份额1489.65亿,相比Q3减少1942.59亿份。分类型来看,偏股混合型和普通股票型基金相较上一季度有所增加,灵活配置型产品数量有所减少。仓位上,主动偏股类产品股票配置比例进一步上调(由81.91%上调至83.77%)。其中,除偏股混合型产品仓位均值和中位数出现小幅提升外,其余两类产品本季度仓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板块及行业配置:加配主板、科创,电子获资金大幅增持。板块配置方面,主动权益类产品本季度选择加配主板、科创板,主板(-13.13%→-11.24%)、科创板(1.76%→1.94%)超配比例均显著上行;创业板配置比例相比上季度出现明显下调。行业配置方面,四季度资金主要加配方向仍在热门的硬科技、新能源赛道,其中电子、电气设备是机构资金的主要重仓板块;受地产政策放宽影响,大金融板块本季度也获得不少资金青睐;中上游原材料、必选消费等板块本季度仓位则出现一定程度下行。 一级行业增持情况:以流通市值为基准,2021Q4超低配环比最高的是电子、电气设备、房地产、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超低配环比最低的为医药生物、化工、有色金属、休闲服务和综合。 二级行业配置:基金重仓持有的102个申万二级行业中,2021Q4持仓市值增加排名前五的行业为电子制造、电源设备、半导体、饮料制造和元件;减少前五的行业为医疗服务、化学制品、旅游综合、生物制品和煤炭开采。 中小市值行情下,机构持股进一步分散化:本季度机构资金持股继续分散化,重仓股数量进一步抬升,重仓市值则基本持平于上一季度。持仓集中度也进一步反映持股分散化的情形,本季度主动偏股型产品持仓市值前10、前20占全部股票投资市值比重分别为12.11%和17.34%,较前一季度分别降低1.02pcts和1.22pcts。 清晰版PPT欢迎与我们联系 赞(25) | 评论 (18) 01月25日 15:41 来自网站 举报
-
-
赞(13) | 评论 (3) 01月01日 00:14 来自网站 举报
-
-
【6问6答硬科技赛道:调整后处于什么位置,后续如何看?【天风策略丨深度问答系列(4)】】
6问6答:1. 以换手率形容的硬科技赛道目前情绪如何?2. 历史上的高景气赛道,一般调整的空间和时间有什么规律?3.硬科技赛道从高位回调了多少幅度和时间?4.硬科技赛道明年的景气度如何?5. 如果增速降速,那么高景气赛道还能否跑赢?6.如何看待22年春季躁动时的硬科技赛道?01以... 展开全文6问6答硬科技赛道:调整后处于什么位置,后续如何看?【天风策略丨深度问答系列(4)】
6问6答:
1. 以换手率形容的硬科技赛道目前情绪如何? 2. 历史上的高景气赛道,一般调整的空间和时间有什么规律? 3.硬科技赛道从高位回调了多少幅度和时间? 4.硬科技赛道明年的景气度如何? 5. 如果增速降速,那么高景气赛道还能否跑赢? 6.如何看待22年春季躁动时的硬科技赛道? 01
以换手率形容的硬科技赛道目前情绪如何?
从板块拥挤与交易热度来看,当前主要硬科技板块并不拥挤,整体情绪处在相对低位。我们用5日平均换手率(基于流通市值)来衡量板块交易热度和拥挤程度,而通过观察发现,换手率往往在突破一定阈值之后,超额收益会阶段性见顶回落。而在当前,主要硬科技板块换手率均在阈值之下且接近两年中枢位置,反映出当前板块拥挤度与交易热度相对不高。 02
历史上的高景气赛道,一般调整的空间和时间有什么规律? 从历史复盘来看,景气成长板块在科技产业周期支撑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持续大概2-3个月,幅度在15%左右。我们在《7大成长赛道复盘:调整的因素、空间、时间——节奏篇》中曾经对有产业周期支撑的7大赛道阶段性调整幅度及时间进行过回顾,光伏、半导体、新能源车、军工电子、基础软件、PCB、消费电子阶段性调整时间普遍在2-3个月(除个别极值以外,大部分调整时间在30-50个交易日,整体均值为50个交易日),区间调整幅度大概在15%-20%。其中,从调整幅度的均值来看,当景气赛道基本面没有出现扰动的时候,整体的调整幅度(-15.34%)会小于基本面出现扰动或者走平时的调整幅度(-20.36%)。 03
硬科技赛道从高位回调了多少幅度和时间? 从当前来看,大部分硬科技板块调整幅度已经达到历史平均调整幅度,但调整的时间仍然不足。不同赛道近期股价高点至今,储能(均值跌幅-27.2%)调整幅度相对较大,新能源车(均值跌幅-24.2%)、半导体(均值跌幅-16.7%)、光伏(均值跌幅-21.5%)、军工(均值跌幅-11.6%)整体调整也较为显著。从调整幅度与复盘的经验规律相比,大部分硬科技板块进一步大幅下跌的空间可能已经不大。 但从调整时间来看,半导体、储能、光伏、新能源车、军工等主流赛道调整的时间均在25-35个交易日附近,接近历史调整幅度的交易日下沿,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 04
硬科技赛道明年的景气度如何? 总体来看,在明年A股业绩增速整体回落的情况下,硬科技板块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景气度。从细分行业业绩一致预期盈利预测来看,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汽车以及光伏(设备、组件)、新能源车(设备、锂电及零部件)、军工电子22年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高增速(业绩增速30%以上且较21年下滑变化率<50%);相比之下,逆变器、新能源运营商、风电零部件、工业软件、军工整机及配套22年业绩增速较21年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随着产业周期的推进,物联网也有望进一步上调业绩预期。 05
如果增速降速,那么高景气赛道还能否跑赢? 在此前的报告中我们多次展示一个规律:不管市场是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不管风格是蓝筹还是成长,也不管板块轮动是快还是慢,一年维度的涨跌幅基本与当年的景气度(扣非增速)呈现单调正相关的情况。 但对于部分赛道中的高增速个股,市场开始担忧,业绩在今年超预期释放之后,明年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因此,我们将模型进一步展开。下表中横向是全市场所有个股每年的扣非增速(仍然是第1到10组由高到低),纵向代表个股每年的增速变化(从>100%到<-50%共10组),结果显示: 扣非增速前1-4组(前4列),不管增速变化率如何,上升或下降,其股价收益率基本都能稳定在较高水平。即如果增速较去年下降,但今年仍然是全部A股中增速较快的,那么其股价表现仍然不错,比如增速从50%下降至 40%,变化率-10%,但其市场表现依然可以较好。【图中红色方框】 反之,虽然增速提升景气改善,但在全部A股中仍然是靠后的,比如增速从30%上升至50%,变化率20%,其市场表现依然较差。【图中蓝色方框】 因此对于今年增速在全市场前列、但明年可能回落的个股,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经验标准:即使个股增速在明年回落后,如果其绝对增速依然能够进入全市场前4组(跑赢60%个股),则仍有较大概率能够取得超额收益。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将问题转化为:明年大致需要达到多高的绝对增速,才能够进入全市场前4组(跑赢60%个股)——我们将这一增速定义为每年第4组中个股的增速中位数,命名为“全部A股P60增速”。换言之,今年的高增速个股,如果明年能够达到P60增速及以上,那么不管增速回落与否,我们仍有理由对其超额收益报有乐观。 为了估算这一增速,我们把历史的全A非金融增速和P60增速进行拟合得到: 全部A股P60增速 = 20%+0.4683833*非金融A股增速 同时,在我们的中性假设下,预测明年全A非金融净利润增速为2.1%——从而估算出明年的P60增速大约为21.2%。即大于这一增速的个股,无论其增速变化率是正还是负,都有较大可能取得超额收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明年增速回落幅度不大且继续维持高增速的硬科技板块有望继续获得超额收益。 06
如何看待22年春季躁动时的硬科技赛道? (1)1月春季躁动前后,增量资金可能是公募发行开门红,对应热门基金大概率是业绩好的高端制造类基金。 (2)年报预告的窗口期,高景气的方向也仍然聚焦在这些高端制造里。 (3)根据领导对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解读中提到的,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领域加大投入,预计政策发力方向也会对新基建有所支撑。 因此,目前高端制造方向的调整,很可能是为春季躁动打开了空间。 具体方向上,2021年高端制造的板块中,价格大幅上涨是关键词,也是股价的核心驱动,但是展望2022年,价格可能容易出现松动,因此我们更看好纯粹的量的逻辑(没有价格变化驱动),量的逻辑关注:军工、新能源车(电池、零部件、电子、整车)、新能源大基地(风、光、储、运营商)、半导体(设备、材料)。 赞(39) | 评论 (11) 2021-12-25 21:39 来自网站 举报
-
-
【近一个月外资大规模流入中,增持了哪些科创板个股?【天风策略·科创掘金】】
摘要核心结论:1.近一个月以来,外资持续流入规模较大。从周度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来看,自11.19以来外资净流入规模达到923亿元,占今年以来净流入规模的22%,较前期显著提速。2.而从外资增持市值规模较大的个股来看,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消费电子、信创、医药等方向,偏大市值。为了剔除... 展开全文一周行情回顾:科创50在主要股指中跌幅居前
交易热度:火热
限售解禁:近期资金流出压力将减小
新股发行:新股发行募资总额上升
估值情况:历史分位数较低
近一个月外资大规模流入中,增持了哪些科创板个股?【天风策略·科创掘金】
摘要
核心结论:
1.近一个月以来,外资持续流入规模较大。从周度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来看,自11.19以来外资净流入规模达到923亿元,占今年以来净流入规模的22%,较前期显著提速。 2.而从外资增持市值规模较大的个股来看,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消费电子、信创、医药等方向,偏大市值。为了剔除股价上涨带来的市值增值,我们采取公式近一个月增值市值=(12.16外资持股数-11.16外资持股数)*11.16收盘价。从近一个月增持市值来看,外资增持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个股主要集中在大市值个股(市值中位数为492.17亿元),行业集中在消费电子、半导体、信创、医药等方向。 01
本周主要观点 近一个月以来,外资持续流入规模较大。从周度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来看,自11.19以来外资净流入规模达到923亿元,占今年以来净流入规模的22%,较前期显著提速。
而从外资增持市值规模较大的个股来看,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消费电子、信创、医药等方向,偏大市值。为了剔除股价上涨带来的市值增值,我们采取公式近一个月增值市值=(12.16外资持股数-11.16外资持股数)*11.16收盘价。从近一个月增持市值来看,外资增持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个股主要集中在大市值个股(市值中位数为492.17亿元),行业集中在消费电子、半导体、信创、医药等方向。
02
本期行情回顾 科创50在主要股指中跌幅居前。12月6日至12月17日,科创50指数在主要股指中跌幅居前,相比于前10交易日,下跌3.17%。而从个股表现来看,医药生物、化工个股表现较好,机械设备跌幅较大,汽车、电子内部个股表现分化较大。 03
资金情况 3.1. 交易热度:较热 市场交易热度有所下降。本周初市场成交及两融余额总体呈下降趋势,12月6日至12月17日,科创板日均成交额为507.20亿元,较上周环比下降80.63亿元,占全部A股成交额比重下降至4.07%(前10个交易日为4.33%)。从成交额历史分位来看,科创板成交额历史分位数下降至84.1%的水平。在两融余额方面,本期下降至826.84亿元,占A股两融余额比重下降至4.47%(前10个交易日为4.51%)。 3.2. 限售解禁:近期资金流出压力将减小 过去两周限售解禁压力较大,未来两周压力将有所减小。过去两周限售解禁规模理论市值分别为233.87亿元和376.40亿元,处于较高位。未来两周限售解禁规模理论市值分别变化至114.41亿元和148.49亿元,未来两周资金流出压力将有所减小。从月度维度来看,12月限售解禁压力较11月有所增加。 3.3. 新股发行:新股发行募资总额上升 近期新股发行数量上升,募资总额增加。12月6日至12月17日,共5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353.10亿元,相比前10交易日,新股发行数量上升,募资金额上升。从目前的审核节奏来看,有6只证监会已经注册的个股待发行,拟募集资金合计86.97亿元。 赞(21) | 评论 (15) 2021-12-18 22:05 来自网站 举报
-
-
【战术纠偏&战略定力:经济工作会议对A股有何指引?【天风策略】】
摘要核心结论:1、经济工作会议:战术上适度纠偏+战略上保持定力年底定调会议的一大重点,是对前期工作的适度纠偏:1)纠偏是基于当前稳增长压力骤增的客观环境,“稳”和“变”之间,天平稍向“稳”倾斜。2)纠偏是长期战略执行过程中曲折性和周期性的体现,是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刀切”等... 展开全文纠偏之一:稳字当头VS旧经济拆雷 纠偏之二:能源保供与碳中和
纠偏之三:做蛋糕与分蛋糕问题 定力之一:科创立国,科技与数据要素为稳增长抓手 定力之二:发展新能源,兼具稳增长和能源转型双重使命 定力之三: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由粗放向集约转型 天时:信用周期全面扩张,如下图;(目前结构性宽信用的可能性更大,除非出口链马上大幅回落)
地利:盈利触底反弹,如下图;(目前盈利继续向下,预计在22年Q2触底)
人和:沪深300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即指数估值最有吸引力的位置,如下图;(目前处于均值附近震荡)
战术纠偏&战略定力:经济工作会议对A股有何指引?【天风策略】
摘要
核心结论:
1、经济工作会议:战术上适度纠偏+战略上保持定力 年底定调会议的一大重点,是对前期工作的适度纠偏:1)纠偏是基于当前稳增长压力骤增的客观环境,“稳”和“变”之间,天平稍向“稳”倾斜。2)纠偏是长期战略执行过程中曲折性和周期性的体现,是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刀切”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3)长期来看,纠偏绝不意味着开倒车,对应到投资上体现为“战术上灵活调整(交易性机会)”与“战略上保持定力(趋势性机会)”的叠加。
会议集中体现了三组政策目标之间再权衡:1)稳字当头VS旧经济拆雷。此次对下行压力的担忧明显加大,在总基调、财政政策、投资领域都释放了较为强烈的政策发力信号。地产与隐形债务政策底进一步确立,但意在系统性风险防范和避免产业链冲击,对于房住不炒和地方隐形债务仍然死守底线。2)能源保供与碳中和。主要体现为,一方面要立足以煤为主,正视当前新能源占比仍然较低和供应不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调整双控口径,避免能耗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项。3)做蛋糕与分蛋糕问题。提出“共同富裕”以来,对地产、教培、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发力监管,此次则更加强调做大蛋糕和分蛋糕本身不是对立的,总量增长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阶段性纠偏以外,对长期战略保持高度定力:1)科创立国,科技与数据要素为稳增长抓手。大量篇幅部署科创方面工作,比如重磅提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2)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先立后破,同时也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方向。长期来看,新能源产业链建设兼具稳增长和能源转型双重使命。3)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扭转过去40年的粗放经济模式,推动向集约经济模式转型。 2、市场观点:春季躁动的主线大概率还会回到高端制造的方向 (1)11月社融虽然稍微低于预期(中长期企业贷款较差),但是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社融确立向上拐点,对应明年信用周期向上,剩余流动性提升,A股整体提估值。 (2)央行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类似6月2日,可能导致汇率阶段贬值。 (3)未来半年信用扩张,盈利收缩,指数震荡格局。22年中附近,可能有指数机会,届时盈利上,信用扩。 (4)行业和风格:最近一周稳增长的信号比较明确、地产托底也毋庸置疑,低估值方向表现不错,但资金面偏存量博弈,高端制造的几个方向资金快速流出。展望来说,1月春季躁动前后,增量资金可能是公募发行开门红,对应爆款基金大概率是业绩好的高端制造类基金,同时年报预告的窗口期,高景气的方向也仍然聚焦在这些高端制造里面。再者,根据领导对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解读中提到的,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领域加大投入,预计政策发力方向也会对新基建有所支撑。 因此,目前高端制造方向的调整,很可能是为春季躁动打开了空间。 概述: 本周五,经济工作会议通稿发布,总结过去一年经济工作并部署来年重要任务。全文读下来,相信不少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前期工作的适度纠偏。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纠偏”的度和内在逻辑。 首先,“纠偏”是基于客观环境做出的战术调整。会议对经济的形势的判断,会议更加谨慎,稳增长压力骤增。一方面,疫情反复继续阻碍国内需求复苏、干扰全球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国内一系列监管重锤之下,部分领域风险有一定外溢。因此在下行压力加大、维稳诉求提升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政策重心作阶段性的调整,“稳”和“变”之间,下一阶段稍向“稳”倾斜。 其次,“纠偏”是一个自我优化的过程,也是由制度特征所决定的。在18年6月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越是关键转型期,越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往往表现为,政令自出,全局统筹,并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巡视、督查等)和地方问责机制强化。这套机制本身是强大执行力的保障,危机模式下无往不利,无论是疫情防控、能源短缺,中国都能干净利落,刀过竹解。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难以完全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因此需要认识到,一切重大的长期战略,必然会是一个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具有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特征。
最后,长期来看,纠偏绝不意味着开倒车。对应到投资上,下一阶段大概率是“战术上灵活调整(交易性机会)”与“战略上保持定力(趋势性机会)”的双重叠加。 01
如何理解“战术上的纠偏”与“战略上的定力”
回到通稿,我们将此次会议概况为“三个纠偏”和“三个定力”。
如前述,年底会议对于下行压力的担忧明显加大,判断当前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释放了较为强烈的政策发力信号。具体来说: 1)总基调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较少在会议中出现;从“高质量发展”到兼顾“量的合理增长”,“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意味着对旧经济部门,尤其是地产和隐形债务的严打,或将有一定缓和。 2)财政政策方面:从“跨周期”到“跨周期与逆周期有机结合”(12月6日会议提出;稍早在9月30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已有经济学家建议)。 3)投资方面: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9月提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11月社融结构也可以看到,地方债务已经开始发力,助力信用企稳。 但同时,对于房住不炒和地方隐形债务,仍然死守政策底线。4月会议提出“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以来,旧经济部门加速拆雷,卓有成效;企业部门杠杆率较去年末下降5.1%,楼市投机情绪明显降温。以地产为例,近两年经济工作会议在房地产方面的篇幅明显高于往年,“长效机制”的内核也在不断完善。但下半年整治以来,地产销售、投资数据大幅下行,多个热门城市出现土地流拍,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房价面临下行压力;夯实政策底意在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融资-投资-销售”负循环,波及全产业链。而长期来看,对地产链逐渐脱敏应是大势所趋。 此次会议通稿在最末强调五个“正确认识”,本质上就是在论述重大战略前进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周期性,碳中和是其中之一。今年以来随着碳中和推进,叠加安全督查和恶劣天气多重因素,下半年一度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能源供应危机,拉闸限电从工业端到最后波及居民生活端;同时碳中和大背景下的能耗控制,使得工业品供给端刚性提升,需求端的波动极易造成商品价格的大幅震荡,使得经济环境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7月会议对于碳中和提出,要先立后破,在年末会议上有了更清晰的含义: 1)正视当前新能源占比仍然较低和供应不稳定的局面:“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即通过一定技术手段,使得黑煤变绿,降低碳排。 2)横向比较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低,能源需求仍在上升阶段,不应让能耗成为增长的瓶颈:因此在标准设置上做出调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总量和强度双控”。 3)发展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的大方向不会改变:“要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我们理解,年中提出“共同富裕”有几个主要背景,第一是去年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小康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共同富裕是对该成果的巩固;第二是新冠疫情某种程度上加速激化了矛盾,比如全球史无前例的放水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使得劳动要素回报和资本要素回报进一步背离;第三是人口问题提前暴露,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刻不容缓。 共同富裕主线下,今年政策在多个领域发力,从短期来看,包括地产、教培、互联网、医药行业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效率问题较大程度上让位于公平问题。而此次会议诠释共同富裕为“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换言之,要认识到做蛋糕和分蛋糕本身不是对立的,总量增长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以资本要素为例,这次会议着重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一方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去年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去年以来,以互联网巨头为重点,反垄断大幕揭开并开始向其他领域渗透(比如公牛电器、原料药领域等)。但基于长远,应理解政策目标更多意在规范,而非打压。 会议用大量篇幅部署科创方面的工作。包括: 1)重磅提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2)继续强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3)强化专精特新领域,要求“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4)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长远来看,未来政策主基调仍将是有保有压的,并且政策取向的分化会进一步导致融资结构的分化,金融资源向战略新兴领域倾斜。这次会议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加以确认,从融资属性上看也偏向利好科创企业,孵化技术和数据要素(传统的间接融资较难覆盖)。 会议在宏观政策部署上提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会后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解读道,“适度超前”的重点方向在于“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从会议全文来看,虽然碳中和面临阶段性的纠偏,但新能源领域投入(占比提升、稳定度提升)必然继续加码。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在多个领域具备绝对竞争优势,新能源产业链的建设也将是旧经济领域下行过程中的重要增长极,兼具稳增长和能源转型双重使命。 会议原文提到: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本身不是新的提法,十四五规划即提出“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今年9月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概括来说,循环经济体系的内核也是要扭转过去40年的粗放经济模式,推动向集约经济模式转型。 02
市场观点
1)结构化信用扩张形成共识,剩余流动性转暖,22年A股整体估值提升概率较大
从年底定调来看,叠加全面近期降准、结构性下调再贷款利率、专项债发力、地产政策缓和等信号,政策底已经形成共识,未来一年我们至少看到的是信用的企稳和结构化信用扩张。如果下行压力超预期加大,不排除会有短暂的全面信用扩张。 信用周期向股市传导的关键在于剩余流动性(M1-PPI),当信用大幅扩张的时候,企业部门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大量拿到便宜资金,且此时实体回报率可能滞后于政策周期还未复苏,则一般会发生所谓的“脱实入虚”,即企业部门资金流向金融市场,推升整体估值水位。 以M1-PPI衡量剩余流动性,今年大部分时间的组合是信用收缩(M1下行)+实体部门盈利下行但整体不差(PPI上行),对应剩余流动性收缩,因此指数层面尤其是白马股整体都在杀估值。展望下一阶段,组合较大概率是信用转向扩张(M1企稳)+实体部门盈利较明显回落(PPI快速下行),对应剩余流动性转暖,则22年A股整体估值提升的概率较大。 2、全面信用扩张的锚在于就业,背后制造业和出口链韧性
在前期的报告中我们多次提到,能否看到全面信用扩张,关键就美国消费→中国出口→制造业→就业这个链条什么时候崩盘。从这次会议来看,对于就业等涉及大局稳定的问题是绝对不容有失的(重提的“六稳”“六保”,首要都是就业)。 站在当前看,链条会否断裂,关键变量在于海外疫情和通胀。今年以来出口和制造业持续超预期,疫情的反复是一个重要因素。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同时海外经济体采取更加宽松的财政货币手段加以应对,最终传导到我国出口链。数据上看,每一轮海外病例高峰,基本上都能看到国内出口份额阶段性的小幅提升。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加剧对海外经济体的制约开始凸显。包括韩国在内的多个新兴经济体不敌通胀压力,在今年启动加息。因此,如果拜登政府不能妥善解决供应链问题、压制通胀,而导致联储被迫提前加息,则“美国消费→中国出口→制造业→就业”链条断裂的风险将提升。 3、大势研判:指数震荡,结构性机会为主 根据当前的情况(盈利增速下行、信用逐步见到底部,但还没有扩张,且即便扩张,力度可能暂时不确定),我们可能正处于【信用收缩后期】向【信用扩张前期】过渡的阶段。对应市场可能没有太大指数机会,更多是结构性机会为主。 19Q1、20Q2-Q3是最近几年为数不多的指数级别大幅上涨的机会,即仓位远重于结构的阶段,具备的特点包括: 4、配置:继续布局政策阻力最小的高景气方向+交易景气反转方向
无论未来会不会看到出口链断裂,也无论全面信用扩张会不会启动,22年的主旋律都是结构性信用扩张,结构性信用扩张对应的方向也是最主要的机会。长期来看,高端制造、新能源、新基建、碳减排、专精特新仍然是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 首先,考虑到未来2-3个季度可能处于衰退的窗口期当中,我们应尽可能找到逆周期属性最强的行业,这其中计划经济相关的板块,大概率具备这样的属性(即toG的业务)。因此硬科技赛道中,我们继续推荐具备类似属性的:【光伏】、【风电】、【军工】、【储能】、【新能源运营商】。 其次,从中观层面跟踪情况来看,我们判断,在目前2022年的预测增速相对较低的板块中,随着产业推进,还可能上调盈利预测的是【军工】、【新能源车-上游资源】、【物联网】、【工业软件】、【半导体-IGBT】。 最后,在困境反转方向可以沿三个思路布局,一是受益于PPI-CPI剪刀差收窄的必选食品和猪肉;二是自身景气较大概率改善的旅游出行和汽车;三是信用周期回升带来的地产链交易性机会,如家电等。 赞(33) | 评论 (9) 2021-12-12 21:51 来自网站 举报
-
-
【降准是“信号弹”,关键要看“大部队”来不来【天风策略】】
关于适时降准,对后续行业配置的影响,我们理解:1. Q3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删除总闸门和不搞大水漫灌,未来至少会看到信用企稳上次去掉总闸门或者大水漫灌这两个词是20Q1-Q2,再上次是18Q4,随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宽信用。因此,未来一年我们至少看到的是信用的企稳和结构化信用扩张。... 展开全文降准是“信号弹”,关键要看“大部队”来不来【天风策略】
关于适时降准,对后续行业配置的影响,我们理解:
1. Q3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删除总闸门和不搞大水漫灌,未来至少会看到信用企稳
上次去掉总闸门或者大水漫灌这两个词是20Q1-Q2,再上次是18Q4,随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宽信用。因此,未来一年我们至少看到的是信用的企稳和结构化信用扩张。(比如新基建、新能源大基地、碳减排、高端制造、专精特新、地方三保等)。
另外,全面信用扩张需要老基建和地产同时发力,能不能来还需考虑其它因素,但是在最近几年政策不断加强预调微调的背景下,全面宽信用(放地产)也就最多1-2个季度。
2. 降准更类似于信号弹,对市场没有实质影响,关键看是否有全面信用扩张
上图(1)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逻辑:
① 蓝色线段是存款准备金率——降准类似于【信号弹】
② 橘色线段是信用周期——全面宽信用类似于【大部队】
③【信号弹】来了,但【大部队】不一定能来,比如18年3次降准,但随后没有宽信用;19年9月降准,但随后没有宽信用;21年7月降准,但随后没有宽信用;
因此,没有宽信用的降准,就像没有【大部队】的【信号弹】,对A股市场,不管是指数还是结构,几乎没有影响。
3. 全面信用扩张的大部队能不能来,什么时候来,会影响市场的结构
如图(2),【信号弹】来了之后,【大部队】会不会来,主要看美国消费→中国出口→制造业→就业这个链条什么时候崩盘。就业等大局稳定是政策底线。
18年Q4美国消费快速下滑,对应中国出口和制造业、就业大幅回落,19Q1一波全面信用扩张。
20年Q1全球疫情,美国消费快速下滑,对应中国出口和制造业、就业大幅回落,20Q2-Q3一波全面信用扩张。
如果信用出现全面扩张,那么金融地产包括地产链,可能会出现一波交易性机会。
以地产链中的典型代表白电为例,从历史数据和逻辑关系来看,信用周期决定了地产销售,地产销售又对白电产生影响。18年、21年,两次白电板块的大熊市,都来自于信用收缩以及对应的地产销售同比大幅回落。相反,19Q1和20Q2-Q3的全面信用扩张,地产链也都相应跑赢。
4. 整体市场格局判断:指数震荡,结构性机会为主
根据当前的情况(盈利增速下行、信用逐步见到底部,但还没有扩张,且即便扩张,力度可能暂时不确定),我们可能正处于【信用收缩后期】向【信用扩张前期】过渡的阶段。对应市场可能没有太大指数机会,更多是结构性机会为主。
19Q1、20Q2-Q3是最近几年为数不多的指数级别大幅上涨的机会,即仓位远重于结构的阶段,具备的特点包括:
1)天时:信用周期全面扩张,如图4;(目前结构性宽信用的可能性更大,除非出口链马上大幅回落)
2)地利:盈利触底反弹,如图4;(目前盈利继续向下,预计在22年Q2触底)
3)人和:沪深300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即指数最有吸引力的位置,如图5;(目前处于均值附近震荡)
5. 市场结构判断:结构宽信用的方向,是22年的主旋律
降准不是关键,关键看信用。如果未来某个阶段,出口到就业的链条大幅恶化,那么可以期待【大部队】,即一波全面信用扩张(但可能也就一个季度),届时金融地产链可能有交易性机会。
但是不论【大部队】来不来,22年的主旋律都是结构性信用扩张,结构性信用扩张对应的方向也是最主要的机会(比如新基建、新能源大基地、碳减排、高端制造、专精特新、地方三保)。
赞(28) | 评论 (14) 2021-12-05 21:40 来自网站 举报
-
-
【12月资产配置策略:年末的小盘风格可能是22年的预演】
核心结论:1、宏观环境与政策状态当前经济仍在衰退象限内,随着能源价格调整,PPI有望筑顶回落。流动性环境仍维持在【较宽松】区间内,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将开始由“宽货币”转向“宽信用”,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将会带来社融增速四季度回升。仓位方面建议维持权益标配,维持利率债、转债标配,上调高... 展开全文指数涨幅:中证1000(+9.1%)>科创50(+5.7%)>创业板指(+4.3%)>中证500(+3.3%)>上证综指(+0.5%)>沪深300(-1.6%);
行业涨幅:军工(+13%)>通信(+11.3%)>有色(+8.8%)>电子(+8.5%)>计算机(+7.6%);
风格涨幅:成长(+6.1%)>周期(+2.8%)>消费(+1.6%)>金融(-2.2%)>稳定(-3.0%);
大小盘:小盘(+7.7%)>中盘(+2.5%)>小盘(-1.5%)。
12月资产配置策略:年末的小盘风格可能是22年的预演
核心结论:
1、宏观环境与政策状态 当前经济仍在衰退象限内,随着能源价格调整,PPI有望筑顶回落。流动性环境仍维持在【较宽松】区间内,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将开始由“宽货币”转向“宽信用”,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将会带来社融增速四季度回升。仓位方面建议维持权益标配,维持利率债、转债标配,上调高评级信用债至标配或高配,继续低配贵金属、工业品和农产品,维持标配做多人民币策略。建议仓位:权益(61%)>债券(23%)>商品(13%)>现金(3%)。
2、资产配置观点及建议 量化观点:在最新一期数据中,反应经济周期的TFMAI指数同比下降、环比数据上升反应金融条件的TFEMCI有所下降,货币因子偏松。整体来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实体经济货币条件有所下降,建议可适当减配债券。权益方面,市场当前信用为主导逻辑,货币因子放宽,信用因子收紧,建议减配股票。
权益市场观点:2月以来,在疫情低基数效应、存量经济向增量经济过渡之下,A股经历2016年以来最为持续的小盘行情。明年小盘股低基数效应大概率会消失,例外的是“困境反转”和增量经济推动下“硬科技”相关的板块。大盘蓝筹或在地产、地产等传统经济托底式扩张或季度性脉冲下迎来阶段性行情。看好两类资产:1)基数效应逻辑中“困境反转”的板块,包括汽车及零部件、猪肉、必选食品、旅游出行等;2)增量经济逻辑中,计划经济相关的、景气度能够延续的光伏、风电、军工、储能、新能源运营等。️
债券市场观点: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和外围不确定性加大背景下,预计政策将维持稳字当头,跨年资金面预计维持稳定。是否降息需关注下一阶段通胀因素的缓解。在目前政策利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10年期国债利率预计仍继续贴近2.95%的1年期MLF利率波动。配置上,后续债基中各类资产预计保持平稳,信用债、利率债占比分别为54%、13%左右,其他资产占比约为33%。
有色金属观点:11月基本金属价格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调,但全球能源瓶颈仍在,能源成本上升将推动基本金属边际成本上升,短期内价格或进一步上行。联储加息预期影响贵金属价格,市场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难以进一步宽松,贵金属价格或将持续震荡,但可能在加息预期落地后迎来一波反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及风电装机量回升共同带动下,磁材需求全面回暖,下游补库有望带动主要轻重稀土品种价格中枢上行。 原油观点:原油明年需求增长主力是航煤,但疫情面前仍有不确定性,根据IEA预测,2022年全球原油需求将达到9960万桶/天,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供给端,页岩油22年有望恢复少量增长,在原油库存偏低、全球供需平衡背景下,OPEC或面临“释放产能”、“控制库存”的两难局面。 农产品观点:目前国内外天气条件利于大豆生产收晒;新季玉米收获和烘干成本上涨、农户惜售心理明显、饲用消费回暖等,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同时本季玉米丰收已成定局;国内后期棉花价格震荡回调可能性较大,而随着全球棉花供需紧平衡格局缓和,国际棉价仍在每磅75-105美分预测区间内震荡;全球原油价格大涨及能源供给偏紧将继续支撑食用植物油价格保持高位,21/22年度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均价将有不同程度上调;猪价短期或震荡小幅反弹,中长期看,由于能繁母猪逐步去化,当前猪周期筑底已较为明确。 01
宏观环境回顾及展望 1.1. 宏观环境与政策状态 宏观环境:9月底以来,房地产的短期政策底陆续出现。但是截至目前,房企融资环境的改善尚不明显。受预售资金监管限制,房企资金周转效率降低,拿地/开工意愿疲弱,成交土地溢价率持续处于冰点,新开工继续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维持加速下滑的状态。在地产的拖累下,10月官方制造业PMI49.2,在荣枯线下继续下行,经济压力加大。订单类指数全部处于荣枯线以下,除新出口订单指数外,其它订单类指数继续回落,制造业需求不足对企业盈利的制约明显。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对工业国的利润和消费的抑制较大,经济仍在衰退象限内。随着近期能源价格的调整,PPI有望筑顶回落。10月CPI同比录得1.5%,开始温和回升。
政策状态:目前流动性环境仍维持在【较宽松】的区间内。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都预示着后续政策将开始由“宽货币”转向“宽信用”。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地产政策短期纠偏和年底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将会带来社融增速四季度回升。 1.2. 资产配置建议 1.2.1. 权益:维持权益【标配】 Wind全A胜率小幅回落到中性下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中证500的胜率小幅回升,但是仍处在中位数下方。上证50和沪深300胜率继续回升,目前处在中性偏高的位置。信用企稳回升的预期支撑了大盘股的胜率回升。 行业风格中,周期和金融的胜率有所下降,其中周期回落速度较快,消费和成长胜率小幅回升。成长和周期的胜率处在中性偏低位置,消费胜率略低于中性,金融胜率略高于中性。 金融股受经济回落加快和流动性宽松放缓的影响,胜率小幅回落至中性附近。 消费股在衰退中整体胜率不高,但受信用扩张预期的支撑,胜率回升到略低于中性。 成长股对信用回升和流动性宽松减慢的反应更敏感,受基本面的影响最钝化,利空和利多因素形成对冲,胜率变化较小。 周期股和金融股类似,对总需求回落和流动性宽松放缓更加敏感。在行业杠杆的约束下,周期股对信用扩张的反应相对钝化,目前胜率最低。 赔率方面,Wind全A的估值【中性偏便宜】,上证50和沪深300的估值【中性偏便宜】,中证500的风险溢价较上期继续上升,处在【很便宜】的区间内。金融估值【很便宜】,成长估值【较便宜】,周期估值【较便宜】,消费估值【中性】。 配置策略:维持权益【标配】;维持上证50和沪深300至【标配或高配】、中证500【标配】;维持金融【高配】,维持成长、周期和消费【标配】。宽基指数的投资价值与上月基本保持一致。周期股的投资价值回调较多,其他板块变化较小。 1.2.2. 债券:维持利率债【标配】,上调高评级信用债至【标配或高配】,维持转债【标配】 利率债的胜率小幅提升。利多因素是基本面加速回落,不利因素是通胀回升且流动性宽松速度有所放缓,当前状态下信用企稳对利率债的影响较弱。如果信用在财政发力后出现回升,利率债可能有调整。
高评级信用债的胜率继续上升,处于中高位置。在近几个月信用风险发酵的环境下,高评级信用债的胜率变化和利率债基本一致。11月AAA级3年信用利差进一步回落至13%分位,AA级3年信用利差回落至71%分位,信用市场的风险偏好仍然严重分化。 目前,利率债的期限利差位于中位数下方,久期策略的性价比有限;流动性溢价维持在中低水平,短端利率的风险定价偏贵。流动性预期从中高位置有所回落,市场对未来一年流动性收紧的担忧缓解。信用溢价再次回落至中性,信用债的性价比一般。 配置策略:维持利率债【标配】,上调高评级信用债至【标配或高配】,维持转债【标配】。 1.2.3. 商品:维持【低配】贵金属、工业品、农产品 工业品胜率开始回升,目前处在略低于中性的位置;农产品的胜率也回升至中性上方。
工业品的胜率开始回升,主要受信用企稳回升的预期支持。农产品对应的必需消费品有涨价预期,胜率也重回中性上方。地产销售与投资的加速回落压制总需求,钢材的消费数据10月大幅走弱。供给端,在保供政策支持下和能源价格加速回落之后,多数商品的边际供给仍在恢复。工业品的供需紧平衡趋向于缓解。另外,前期能源价格的利多因素基本定价合理,欧美新冠新增确诊人数再次上升,全球进入第四轮疫情周期明显压制了全球的需求恢复预期。 工业品的金融属性压力有限,11月起美联储每月缩减资产购买规模150亿,符合市场预期。美债实际利率处在历史极低位置,目前贵金属的胜率中低,赔率中性。工业品、农产品和能化品的赔率进一步下降且目前都处在历史低位,大宗商品整体盈亏比极低。 配置策略:维持【低配】贵金属、工业品、农产品。 1.2.4. 做多人民币策略:维持【标配】 人民币胜率大幅下降,连续五个月处在中位数下方,目前处在中低位置。10月中国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下继续下行,而美国制造业PMI仍在60附近高位震荡。叠加美联储11月开始退出量化宽松,中国央行维持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人民币胜率中低。中美短期利差目前仍处在中高位置,未见明显回落,人民币赔率中高。 配置策略:【标配】人民币资产。 02
资产配置观点及建议 2.1. 量化观点: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比下行,折现率下行,建议继续配置成长及消费板块
在上一期的“货币+信用”配置建议中,模型建议减配沪深300指数,结合基本面三因子打分配置模型,模型建议减配债券。11月,沪深300指数呈现震荡下跌态势,收益率为-1.17%。中证全债、中证国债以及中证企业债本月收益率分别为0.81%、1.04%、0.51%。
2.1.1. 股票月度配置建议:减配股票 月度股票建议部分,我们采用“货币+信用”综合配置模型(模型具体见《资产轮动策略研究(二):构建大类资产的“货币+信用”轮盘》,为多平策略)对沪深300指数进行择时。模型自2018年5月后为样本外跟踪时期,业绩表现较为显著,2019年以来样本外跟踪净值增长58.63%。 在最新的一期“货币+信用”配置建议中,市场当前信用为主导逻辑,货币因子放宽,信用因子收紧,模型建议减配股票。
国内货币政策受多重目标约束,具备显著的相机抉择特征,货币状态蕴含着较多的关键信息,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扰动相比随机的外生冲击而言其可预测性更强。而信用体量在国内经济具有多重的特殊涵义,一方面国内经济显著受信贷周期驱动,它是稳健的宏观经济领先指标,另外一方面,它也是极其重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 我们选取Shibor3M作为货币因子的源数据,根据下图可以看到Shibor3M在2021年11月继续呈现向下趋势,根据“货币+信用”综合配置模型的定义,货币状态位于“低位平稳”状态,因此最新一期的货币因子信号为“放松”。 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贷款需求指数为68.3%,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值同比变化为1089.0亿元,社融增加值同比变化为1970.0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值以及社融增加值同比三个月移动均值最新水平分别为-605.0亿元以及-3222.3亿元。根据“货币+信用”综合配置模型的定义,贷款需求指数、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值、社融增加值三类指标的信号均为收紧,综合三类指标所合成的信用因子信号为“收紧”。 2.1.2. 债券月度配置建议:减配债券 月度债券建议部分,我们采用基本面三因子打分配置模型得出配置建议(模型具体见《FICC系列研究专题(一):如何抑制宏观信息“过拟合”?——宏观数据的去噪、降维及应用》,年化收益,为多空策略)。模型自2019年3月后为样本外跟踪时期。 制造业和信贷金融是中国宏观的两大关键视角。围绕制造业活动的信息主要分为三类:制造业景气度调查、制造业行情反馈以及进出口环境,而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包括信贷、利差、房地产和汇率等等。我们据此构建了天风制造业活动指数(TFMAI)以及天风实体经济货币条件指数(TFEMCI)。 在最新一期数据中,反应经济周期的TFMAI指数同比下降、环比数据上升反应金融条件的TFEMCI有所下降,货币因子偏松。整体来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实体经济货币条件有所下降,模型建议当前可适当减配债券。 围绕制造业活动的指数主要分为三类:1)制造业景气度调查:通过采购经理的预期来反映制造业情况,我们选取国内最权威的两大景气度指数:中采PMI和财新PMI;2)制造业行情反馈:我们选取了PPI、发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其中PPI代表工业品价格与制造业息息相关,而发电量和铁路货运量也是克强指数的关键成分,能深刻反应工业的景气度水平 ;3)进出口环境:制造业产业链复杂,往往与贸易强相关,且各国工业景气度较为同步,我们选取了进口金额、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美国ISM制造业协会PMI。 数据处理步骤如下: 1、PMI、财新PMI和美国制造业协会PMI指数已经是经过季调的环比类数据,我们不再进行加工; 2、出于数据的可得性,从2010年1月份数据开始,滚动对过去7年的非季调类型指标进行季调,并与季调数据结合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标准化后的数据每月滚动进行PCA分解。 2.1.3. 不定期调仓的绝对收益配置组合跟踪 在报告《CTA思维下的资产配置方法》中,我们构建了一类不定期触发调仓的绝对收益型资产配置策略,配置资产范围包括黄金、南华商品、沪深300,中长期信用债、货币基金指数等,力求获取超越一般固收类产品的业绩回报。策略回测历史表现优越,历史年化收益9.27%、最大回撤3.74%。 今年以来组合绝对收益为5.53%,最大回撤为2.32%。当前最新仓位配置为:信用债: 80.1%, 中短债: 19.9%。 根据最新的仓位配置,我们在信用债主题基金、中短债主题基金中结合基金规模、Alpha、风险指标等维度筛选相应基金,基金推荐名单以及相应的权重配置建议如下。 2.1.4. 行业轮动 1、11月成长、周期下游等板块表现较好 11月板块层面,成长、周期下游等板块表现较好,收益率分别为5.80%、4.02%,金融以及周期中游等板块表现较差。行业方面,通信、有色金属、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表现出色,大幅跑赢其他行业,休闲服务、采掘、银行等行业出现较大回撤。 2.1.5. 下月板块配置建议 1、现金流下行,折现率下行:建议配置成长、消费板块 基于《天风金工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一——基于现金流与折现率的板块轮动策略》中的TWO-BETA板块配置模型,我们得到如下板块现金流折现率beta结果。 可以看到金融、周期上游、周期中游对于现金流,也就是经济的景气程度敏感度较高,而周期下游、消费、成长板块则相对敏感度较低。因此在现金流上行时,应当配置金融、周期上游、周期中游,现金流下行时应当配置周期下游、消费、成长。 在现金流上行环境中,金融、周期上游、中游三个板块对于折现率的敏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板块折现率beta为负,即折现率的上行有利于金融板块。因此在现金流上行,折现率上行时,配置金融板块,现金流上行,折现率下行时,配置周期上游、周期中游板块。 在现金流下行环境中,成长板块折现率beta显著高于周期下游板块,因此成长板块应当在现金流下行,折现率下行时进行配置。而周期下游适宜在现金流下行,折现率上行环境中配置,消费板块折现率居中,在折现率上行下行中均有配置价值。 根据最新数据,天风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比下行,现金流下行,折现率下行,模型建议12月配置成长、消费板块。 2.2. 权益市场:结构行情进一步演绎,继续锁定两条线索 2.2.1. 回顾11月:震荡反弹,小票强势 11月回顾:指数整体震荡反弹,硬科技主线继续演绎,但行情显著偏向中小票风格,汽配、汽车电子、军工、磁材等板块强势。近两三个月,宏观面到市场面的逻辑演绎,大体经历了:限产限电与周期品涨价-->滞胀预期与低估值反弹-->衰退式宽松与成长小票主线。板块行情转换加快,这事实上也反应了市场在经济下修压力、美联储加息预期前置压力、科技赛道高估值压力以及国内地产严控的资产荒的大背景下,博弈情绪加重。 具体板块方面:1)周期继续弱势,但板块也开始分化,新能源上游的资源品开始反弹,比如锂矿、EVA等;而传统周期品在变种病毒的冲击下,进一步回调。2)硬科技板块整体继续强势但波动加大,近期相关的催化剂主要有:22日的电机能效计划(磁材)、各省的风光市场化政策等,但在经过近1年的上涨之后,新能源板块对政策利好的敏感度也在降低,行情继续向盘子较小的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稀土永磁等板块扩散。3)金融整体弱震荡。客观上讲,三季报来看,除了新能源业绩如期靓丽之外,银行板块的业绩表现也较突出,但市场对于银行的诟病,除了地产的冲击之外,还有实体信贷需求走弱、信贷扩张低于预期等。4)消费震荡、医药中CXO较强。消费困境反转的逻辑受到较多信息的干扰,涨价品的上涨持续性不强,但调整了近1年时间,左侧布局盈利底以及消费白马的资金也陆续进场。 11月份,具体行情的表现: 回顾年初以来的行情:1月中上旬,在流动性宽松、爆款基金、年报预告超预期等因素推动下,核心资产带动指数快速拉升;1月下旬,央行持续净回笼,市场快速回调,但随即在2月初重拾升抛,市场风格进一步极致化,持续到春节前。春节后,行情快速逆转,核心资产持续大幅回调,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中小市值公司低位回升。随着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全球权益市场的波动均放大,核心资产进一步下挫。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急跌之后,3月中旬左右市场进入平台震荡阶段,核心资产有所企稳,主题板块活跃。4月份进入业绩披露窗口期,高景气的医药、新能源车、半导体等板块引领市场反弹,结构上创业板指显著强于沪深300。5月初,疫情与通胀冲击下,全球市场波动加大;但随着商品回落与流动性超预期宽松,市场进入风险偏好修复窗口期,超跌板块与高景气板块普涨。6月,流动性的持续宽松叠加中报高景气板块的催化,科技成长风格涨幅进一步扩大。7月,结构行情进一步演绎极致,新能源车、储能、光伏、半导体等硬科技板块持续拉升。8月,硬科技板块分化,但上游周期品集体走强,消费、医药继续调整。9月份,随着能耗双控政策的深化,周期与绿电产业加速拉升,随后政策开始反转,周期大跌,而避险的消费与大金融反弹。10月,国内外政策与三季报业绩催化,新能源为主的硬科技重回主线。11月,硬科技主线继续演绎,但行情显著偏向中小票风格。 2.2.2. 临近年底,A股的小盘风格再次强化 (1)今年,A股的小盘风格同时来自两种场景的叠加。 2月以来,A股的中小盘风格持续占优,这也是2016年以为最为持续的小盘行情。这背后的支撑同时来自两种场景的叠加:一是全球疫情的危机模式之后,小盘股由于低基数效应,业绩弹性更大。二是存量经济向增量经济过度,政策与产业周期共同驱动“硬科技”板块高增长。 (2)大小盘风格背后,超额收益的决定因素——相对增速高低 拉长A股的历史来看,2017年之前,多数年份表现为小盘风格,这一点与美股差异较大。可能原因在于过去宏观环境的大起大落:90年代-00年代高速增长时代(小盘)-> 2010年以来增速下台阶的结构转型与新兴产业(小盘风格12-15年演绎极致)->2016年之后进入了由供给侧改革与去杠杆主导的存量经济时代(大盘蓝筹)->2021年开启能源革命与国产替代主导的增量经济时代(小盘)。 但是市场对于中短期增速的偏好,不管是A股过去30年,还是美国、日本等市场过去50年的市场表现,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仍是“景气度高低决定涨幅大小”。因此,我们在面临宏观环境与大小盘风格难以判断的时候,也可选择淡化风格,选择当年相对业绩趋势占优或高增长的行业。 (3)明年,疫情导致的低基数效应消失后,A股的大小盘风格怎么看? ①从基数效应来看:明年小盘股的低基数效应大多数都会消失,例外情形是明年“困境反转”的板块。②从增量经济的角度:“硬科技”推动的增量经济大概率能够持续,这一层面仍会支持相关板块业绩持续占优,但板块内部分化,需重点把握景气度能够延续的方向。③另一层面,明年大盘蓝筹的业绩增速能否起来,核心也要看明年传统经济的信用扩张力度。目前来看,政策基调大概率延续新兴经济的结构性扩张方面,而基建、地产等传统经济更多的是托底式的扩张或季度性的脉冲。业绩决定风格,这意味着,在明年可能有阶段性的大盘蓝筹占上风的行情,但中期来看,仍然是以新兴经济主导的中小盘风格。 因此,配置上,我们仍看好明年业绩占优的两类资产:一是基数效应的逻辑中,推荐明年“困境反转”的板块:汽车及零部件、猪肉、必选食品、旅游出行等。二是在增量经济的逻辑中,推荐计划经济相关的、景气度能够延续的光伏、风电、军工、储能、新能源运营商等“硬科技”板块。 2.2.3. 继续推荐高景气+困境反转两个主线 行业配置思路之一:延续高景气 (1)硬科技赛道中,更看好哪些方向?——核心推荐“计划经济”相关的板块。从自上而下的宏观环境来看,未来2-3个季度可能处于衰退的窗口期当中,经济总需求包括投资和消费可能都相对一般,于是我们尽可能找到逆周期属性最强的行业,即基本面和盈利不受总量经济回落影响的板块,这其中计划经济相关的板块,大概率具备这样的属性,即toG的业务,(这里的G一定是政府,地方政府面临财政问题),因此,在硬科技赛道中,我们更加推荐具备类似属性的:光伏、风电、军工、储能、新能源运营商。 (2)硬科技赛道中,有哪些明年景气度可能超预期?在目前2022年的预测增速相对较低的板块中,随着产业推进,还可能上调盈利预测的是【军工】、【新能源车-上游资源】、【物联网】、【工业软件】、【半导体-IGBT】。 行业配置思路之二:困境反转 (1)2022年,在PPI-CPI剪刀差收窄的背景下,重点看好必选食品和猪肉 PPI-CPI剪刀差收窄,意味着中上游利润逐步向中下游转移,复盘发现,必选食品取得超额收益的概率较大。同时,考虑每4年一个大的周期底部,22年中,生猪价格可能筑底,对应养殖行业的机会。 (2)可选消费中,看好汽车和旅游出行板块的困境反转,家电的超额收益取决于信用周期回升的幅度。 第一,过去两年,旅游出行板块深受疫情影响,展望来看,随着全球疫情恢复、新冠特效药的预期、逐步开放国门的预期,我们可能会发现,每次国内疫情的点状爆发可能都是旅游出行板块布局的机会。 第二,虽然传统汽车销量的大幅改善,目前没有预期,但是随着缺芯的边际改善,传统汽车链条的补库存可能带动板块形成困境反转。 第三,从历史数据和逻辑关系来看,信用周期决定了地产销售,地产销售又对白电产生影响。18年、21年,两次白电板块的大熊市,都来自于信用收缩以及对应的地产销售同比大幅回落。展望22年,白电板块的机会主要取决于信用周期的扩张力度。 2.4. 有色金属:稀土价格继续强势,贵金属或迎来阶段性反弹 2.4.1. 基本金属:疫情卷土重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到扰动,基本金属价格震荡 11月工业金属价格震荡,其中LME锡、、铜分别上涨4.96%、1.96%,锌、镍、铅、铝分别下跌13.38%、6.94%、3.61%、2.76%。虽然基本金属价格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有所回调,但全球能源的瓶颈依然存在,短期来看供给的不确定性依然较高。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大概率不会导致受到全球需求的断崖式下滑,能源成本上升的影响将推动基本金属边际成本的上升,短期内价格或许会进一步上行。 2.4.2. 贵金属:美联储加息不确定性增加,贵金属或迎来阶段性反弹 贵金属价格月度涨幅可观。美联储维持利率水平不变,但10月份CPI同比增长超过6%,超出市场预期,因此实际利率有所下调,贵金属11月价格迎来反弹,COMEX黄金/白银分别反弹4.37%、3.88%,沪金上涨0.14%,沪银下跌1.99%。我们认为本轮美联储量化宽松接近尾声,市场依然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很难进一步宽松,贵金属价格或将持续震荡,但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贵金属或在加息落地之后迎来一波反弹,建议关注招金矿业(H)、山东黄金、银泰黄金、紫金矿业。 2.4.3. 稀土价格继续强势,建议重点配置稀土产业链 稀土价格继续强势,创出阶段性新高。11月稀土主流品种氧化镨钕上涨20.42%,氧化钇上涨26.78%、氧化铽上涨19.25%,氧化镝上涨2.99%,氧化铕下跌4.88%,其余品种变化不大。截至2021年11月28日氧化镨钕报价85.5万元/吨,创今年以来的新高。稀土配额保持温和增速,稀有金属管理条例等政策预期有望持续保障供给刚性,全球疫情背景下战略资源属性强化,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以及风电装机量回升的共同带动下,磁材需求全面回暖,下游补库有望带来主要轻重稀土品种价格中枢上行,建议关注全球轻稀土龙头北方稀土以及稀土资源整合的核心收益标的五矿稀土。 电机效率提升政策发布,稀土永磁长期增长逻辑进一步强化。工信部、市场监督总局印发《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淘汰低效电机,推广2级能效及以上的变频调速永磁电机。能效标准不断加码的背后是能源革命的确定性,更是电力电子行业往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性能磁材作为核心材料之一,直接影响电机性能,其发展是时代所驱、发展必然。钕铁硼磁体作为高性能磁材的代表,拥有磁能积高,较强的抗退磁能力,极高的最大内禀矫顽力等特性,未来应用空间广阔。工信部、市场监督总局印发《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淘汰低效电机,推广2级能效及以上的变频调速永磁电机。能效标准不断加码的背后是能源革命的确定性,更是电力电子行业往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性能磁材作为核心材料之一,直接影响电机性能,其发展是时代所驱、发展必然。工信部、市场监督总局印发《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淘汰低效电机,推广2级能效及以上的变频调速永磁电机。能效标准不断加码的背后是能源革命的确定性,更是电力电子行业往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性能磁材作为核心材料之一,直接影响电机性能,其发展是时代所驱、发展必然。 稀土上游资源国家管控力度空前,为下游磁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格局。2021年9月23日,五矿稀土接到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通知,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市人民政府等正在筹划相关稀土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此次稀土资源整合反应了2014年六大集团以来稀土行业里程碑式的整合落地,之所以是中铝集团和五矿集团联合整合,一方面是稀土行业历来的政策核心还是反应国家战略意志,对应央企层面参与的必要性;一方面整合的核心赣州区域南方稀土集团(指标含四川江铜)对应的区域同时对应五矿和中铝集团、可能会形成两大两小的竞争格局,不排除后续进一步出现其他集团层面的整合。我们认为随着资源整合力度的加强,稀土上游将会迎来价格相对稳定的局面,为下游稀土永磁企业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估值与行业增速及壁垒评估的错配,强配置性价比。工艺壁垒(熔炼制粉成型烧结加工等各工艺段及配方的理解,均一性与稳定性的控制)+客户认证长时间周期壁垒+资金壁垒+专利壁垒=行业显著先发进入优势和强度客户粘性依赖=较高进入难度=较好竞争格局永磁行业标的当前节点看,估值水平仍处于偏低位置且消化速度有望超预期,显示出非常强的配置性价比。建议从成长性角度关注金力永磁、正海磁材,估值角度关注宁波韵升,金田铜业。
2.5. 原油:需求将回到疫情前水平,供给端需关注OPEC政策操作 2.5.1. 需求2022将回到2019的疫情前水平 根据IEA预测, 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同比+550万桶/天,达到9630万桶/天;2022年全球原油需求将同比+330万桶/天,达到9960万桶/天,基本回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需求增长部分来自于天然气的拉动。2021Q3全球LNG价格暴涨之后,石油制品相对天然气的比价优势显现。根据IEA的估计,“油代气”将拉动近期石油需求50万桶/天。 明年需求增长主力将是航煤,在疫情面前仍具不确定性。2021年石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汽油和柴油;2022年预计的需求增长330万桶/天,其中1400万桶/天来自航空煤油。航煤需求快速恢复必须基于疫情的显著好转和国际航线的恢复,考虑疫情变化复杂,实际恢复速度仍具不确定性。 2.5.2. OPEC和页岩油跷跷板效应可能再次出现 供给端,页岩油2022年将恢复少量增长。继2020年疫情产量下滑、2021年产量平稳无增长之后,2022年美国页岩油有望恢复一定的产量增长。根据IEA预测,2022年美国页岩产量有望增加62万桶/天,加上NGL和墨西哥湾地区的产量增长,美国整体石油产量有望增加约100万桶/天。 明年OPEC或再次面临政策两难。2021年对于OPEC来讲是非常舒适的一年——全球原油需求较快修复,叠加美国页岩无增长,给OPEC留出了良好的操作空间。2021年OPEC在释放持续产量的前提下,同时实现了全球原油库存的快速下降。截至8月,OECD原油库存已经下降至28.24亿桶,跌至5年均值的下方。可以定性的说目前原油库存处于偏低状态、全球供需紧平衡。 但是,进入2022年,OPEC将面临“释放产能”和“控制库存”的两难局面。 2.6. 农产品:建议继续关注生猪产能去化节奏 根据农业农村部11月预测,大豆:11月估计,2020/21年度中国大豆产量、消费量与上月保持一致。2020/21年度中国大豆实际进口量9978万吨,比上月估计数调增118万吨,期末结余变化相应调增。11月预测,2021/22年度中国大豆生产、消费、贸易数据与上月保持一致。国内方面,10月份全国大豆收获接近尾声,东北地区大部光温正常、降水偏少,利于散嫡和秋粮收晒。国际方面,美国大部天气晴朗、降水时空分布较好,大豆成熟收获顺利;南美大部农区光温水正常,利于大豆播种出苗,生产前景较好。 玉米:11月,全国玉米收获基本结束,东北大部分产区在玉米收获期间降雨偏少、热量充足、生长期够、品质优良,近日的雨雪冰冻天气对东北产区的玉米影响不大,玉米丰收已成定局。由于新季玉米收获和烘干成本上涨,农户惜售心理明显,而饲用消费有所回暖,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一定支撑。本月预测,2021/22年度中国玉米生产、消费与进出口等与上月保持一致。 棉花:2021/22年度棉花进入采摘收尾阶段,全国大部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棉花采收。截至11月5日,全国新棉采摘进度为82.8%,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新疆棉采摘进度为82.6%,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本月预测,2021/22年度棉花产量573万吨,进口量250万吨,消费量82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与上月预测保持一致。随着新棉规模上市和储备棉持续投放,市场供给增加,后期棉花价格震荡回调可能性较大。国际方面,北半球各主产国棉花总体长势正常,美国、巴基斯坦、西非等国家和地区棉花产量较上年增加,全球棉花供需紧平衡格局略有缓和,国际棉价仍在每磅75-105美分的预测区间震荡。 食用植物油:11月估计,2020/21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851万吨,维持上月估计值不变。豆油、菜籽油进口量高于此前预期,进口量不同程度上调。近期,主产区冬油菜陆续进入备播阶段。10月份南方大部光温条件良好,有利于冬油菜育苗及后续移栽。2021/22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957万吨,维持上月预测值不变;进口量和消费量分别调增至933万吨和3634万吨。全球原油价格大涨以及能源供给偏紧将继续支撑食用植物油价格保持高位,2021/22年度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均价不同程度上调。 生猪现货价格持续上涨,11月生猪外三元全国均总体趋势呈上升状态,11月29日外三元生猪全国均价18.58元/公斤,较11月1日(16.31元/公斤)涨2.27元/公斤,涨幅13.92%。相比现货价格上涨,期货价格上涨略显缓慢。我们认为,短期看,受季节性消费增加等因素,预计猪价短期或震荡小幅反弹,或带动部分区域零星补栏意愿;中长期来看,行业能繁母猪开始逐步去化,当前猪周期筑底已较为明确。 赞(12) | 评论 (8) 2021-12-02 20:59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 · 十大金股丨12月】
天风 · 月度金股丨12月天风策略近期路演交流更新:成长能否再崛起?消费何时能回归?1. 变种毒株出现前,A股处于什么状态?——从“信用-盈利”二维框架看A股所处环境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去掉两个关键词,信用见底成为一致预期。2)但结构宽信用 OR 全面宽信用——主要取决于出口、制... 展开全文天风 · 十大金股丨12月
天风 · 月度金股丨12月 天风策略
近期路演交流更新:成长能否再崛起?消费何时能回归? 1. 变种毒株出现前,A股处于什么状态?——从“信用-盈利”二维框架看A股所处环境
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去掉两个关键词,信用见底成为一致预期。
2)但结构宽信用 OR 全面宽信用——主要取决于出口、制造业和就业链条。
3)美国消费→中国出口→制造业投资→就业→DR007,5个数据相关性极强,构成一个逻辑链条,目前(7-10月)处于持续超预期状态。
4)2022年A股盈利预测:盈利增速持续回落,22年Q2可能见底。
5)根据当前的情况(盈利增速下行、信用逐步见到底部,但还没有扩张,且即便扩张,力度可能暂时不够大),我们可能正处于【信用收缩后期】向【信用扩张前期】过渡的阶段。对应市场可能没有太大指数机会,更多是结构性机会为主。
6)结构性机会,继续看好两个主线:①产业景气度能够延续(军工、锂矿、光伏、风电、储能);②困境反转(传统汽车及零部件、必须食品、猪肉)。
7)19Q1、20Q2-Q3是最近几年为数不多的指数级别大幅上涨的机会,即仓位远重于结构的阶段,具备的特点包括:
①天时:信用周期全面扩张,如PPT第9页;(目前结构性宽信用的可能性更大,除非出口链马上崩盘)
②地利:盈利触底反弹,如PPT第9页;(目前盈利继续向下,预计在22年Q2触底)
③人和:沪深300股债收益差处于-2X标准差,即指数最有吸引力的位置,如PPT第12页;(目前处于均值附近震荡)
2、变种毒株出现后,可能的情景演绎——主要取决于新毒株超越德尔塔的程度
1)复盘来看,如果新毒株类似于德尔塔病毒,那么对A股影响比较有限,可能只是一次性冲击。
2)如果新毒株远超德尔塔,来自海外市场的短期风险偏好联动的冲击可能更大。
3)而中期来说,如果这是一次更严重的病毒入侵,那么一方面:国内管控也会更加严格,不利于一些服务性消费的恢复;另一方面:冲击全球供应链,但对国内而言实质上是利好,因为这有助于国内企业提高全球份额,表现为出口端持续超预期,与此同时,政策层面可能继续借助出口→制造业→就业不错的环境和窗口,让地产行业的风险尽快出清,体现在信用上,则更多是结构性宽信用和非全面刺激。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程度超出预期、国内外防疫政策超出预期、宏观经济风险、业绩不达预期风险等。
天风宏观
11月-22年1月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1)权益:维持权益【标配】;维持上证50和沪深300至【标配或高配】、中证500【标配】;维持金融【高配】,维持成长、周期和消费【标配】。宽基指数投资价值与上月基本保持一致。周期股的投资价值回调较多,其他板块变化较小。
(2)债券:维持利率债【标配】,上调高评级信用债至【标配或高配】,维持转债【标配】。
(3)商品:维持【低配】贵金属、工业品、农产品。
(4)做多人民币汇率:维持【标配】。
风险提示:疫情再爆发;经济增速下滑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金融工程
量化择时周报:反弹窗口期内仍有望创出新高!
我们在上周的周报中认为从宏观事件、价量以及货币政策,均有利于市场的风险偏好抬升,市场有望延续反弹走势,建议保持积极。关于反弹的时间窗口的判断,若成交量未明显放大,或将持续至下月初。过去一周,wind全 A 继续反弹,微涨0.52%,市值维度上,上周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 2000指数大涨 1.64%,中盘股中证 500 上涨0.7%,沪深 300 下跌 0.61%,创业板指上涨 1.46%;中信一级行业上,有色金属与钢铁领涨,有色大涨 5.62%;消费者服务和农业调整幅度较大,农业继续下跌 3.6%。成交活跃度上,中信一级行业中钢铁与煤炭板块资金有所流入。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 wind 全 A 长期均线(120 日)和短期均线(20 日)的距离有所扩大,最新数据显示 20 日线收于 5751 点,120 日线收于5697,短期均线位于长线均线之上,两线距离由上周的 0.38%提升至 0.94%,均线距离低于 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震荡格局。
市场位于震荡格局,在我们的体系下,核心驱动变量将由之前的赚钱效应转为风险偏好的度量。对于短期风险偏好的影响要素来看,宏观方面,上周五全球市场受新冠病毒变异的影响出现大幅调整,A 股开盘或难独善其身,但并非新的考验,或将在开盘下探后迎来反弹;价量方面,经过连续三周的反弹,市场成交金额目前未明显放量,甚至略有缩量,在交易量放大之前无需忧虑;货币政策方面,上上周五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措辞上略显宽松,有利于风险偏好的抬升;综合来看,从宏观事件、价量以及货币政策,市场短暂的压力不改反弹趋势,建议保持积极。关于反弹的时间窗口的判断,若成交量未明显放大,或将持续至下月初,wind 全 A 有望创出反弹高点。
行业模型主要结论,天风量化 two-beta中期行业选择模型信号数据显示,11 月模型结论显示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行业配置建议关注科技和消费;根据分析师盈利预测展望 2022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预期利润增速靠前的行业为新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旅游和农业;因此,综合时间窗口,重点配置新能源动力系统,半导体,农,短期关注农业和银行板块的超跌反弹契机和疫情下医药板块。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 PE 和 PB 指标,沪深 300,上证 50 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 PE、PB 中位数目前均处于 60 分位点附近,属于我们定义的中等估值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 500 目前估值水平处于低估水平,结合短期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 全 A 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 6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 0.94%,低于 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震荡格局。核心驱动变量将转为风险偏好的度量。综合来看,从宏观事件、价量以及货币政策,市场短暂的压力不改反弹趋势,建议保持积极。关于反弹的时间窗口的判断,若成交量未明显放大,或将持续至下月初,wind 全A 有望创出反弹高点。长周期的行业配置上,根据分析师盈利预测展望 2022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利润增速靠前的行业为新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旅游和农业;中周期天风量化 two-beta 中期行业选择模型信号数据显示,11 月模型结论显示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行业配置建议关注消费和科技;因此,综合时间窗口,重点配置新能源动力系统,半导体,农业,短期关注农业和银行板块的超跌反弹契机和疫情下医药板块。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模型基于历史数据。
固定收益
着眼中长期与短期变化,年末转债市场仍有操作空间
本周权益市场小盘股继续表现出色,年末权益市场持续处于反转节点,2022年风格或有较大不同。以中证500指数反映的中盘股估值处于2019年以来最低位置;另外,国证2000估值水平很少高于沪深300,目前大小盘估值持续收缩,2022年可能迎来风格切换时点。建议12月更多关注500、300等主板中大盘标的,为可能出现的反转做好准备。不同类型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均值也渐趋平均化,品种间估值差异依然需要重视。
估值上升何时休、何处是理论极限?转债市场估值上界主要由产品特性导致:到期和强赎。到期对估值的压力主要针对老券,而强赎压力的例外情况为承诺不强赎或少数长期(无公告)不强赎。偏债型转债也不是“法外之地”。由于很难探知发行人的赎回意图,如平价后续升至130元左右即强赎,则转债价格若在130元会透支掉全部涨幅。部分行业平价≤100元标的加权均价较高,例如通信、食饮、传媒、军工和计算机等。对于暂无强赎之虞尤其是股性较强的新券,转股溢价率弹性确实较大。
转债估值是否已透支了正股的性价比?转债对应正股与所在行业整体的估值水平存在差异,例如钢铁、交运、农业、食饮、消费者服务、汽车、医药、电新等行业整体估值均高于转债市场对应正股。交运、农业的高平价转债加权转股溢价率分别达到23.5%和26.3%;食饮、消费者服务、电新行业低平价转债加权均价分别为130、122和120元。其他类别转债标的相对所在行业整体或依然存在估值提升空间,主要为钢铁、汽车和医药行业,以及农业低平价和消费者服务、电新行业高平价标的。
择券方面,考虑几个层面:
1)高景气度行业如何看?新能源上量的压力依然较大,一方面有能源缺口问题,另一方面政策对能耗减排、碳中和的态度仍然坚定,预计风光车储等主要赛道有望中长期维持景气;电子、汽零等行业则需关注行业内在周期性,以及海外复苏后进口替代逻辑的稳健性。
2)非景气行业期待困境反转。消费、金融等板块二季度以来受高景气赛道持续“抽血”,叠加疫情反复不定、原材料与海运等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估值与业绩双杀。短期关注主要股指成分调整、奥密克戎疫情的影响;中长期看好消费,尤其目标客户偏中高净值的可选消费行业。
3)建议更多区分双低和偏债型低价高估值两类转债的特点。传统双低组合兼具安全性与向上弹性,但可投性和安全性受到考验;低价高估值转债弹性通常较差,但仍可作为债券+深度虚值期权对待。
建议关注盛虹、飞凯、新春、元力、荣泰、白电、天壕、苏银、九洲2、南银等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下跌、新冠疫情蔓延导致全球股市下跌、相关公司基本面显著恶化、转债市场资金大幅流出。
通信 12月金股1:中天科技
1、十年布局光伏+储能+铜箔领域,中天科技新能源产业厚积薄发。
中天科技早在 2012 年入局新能源领域,成立中天科技新能源产业集团,下设六家子公司分管三大子领域,打造光伏+储能+铜箔的新能源产业布局,公司整体战略方向围绕通信+能源两大方向。
①光伏领域:光伏技术公司以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以及设计院为主体,提供光伏发电系统解决方案和电站运维解决方案,光伏材料公司以光伏背板和氟膜作为产品。
②储能领域: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天新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对储能产品和原材料的生产销售。
③铜箔领域:江东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电路板铜箔与锂电铜箔相关产品。
全球布局,收入增长有望进入快车道。公司新能源业务实现全球布局,拥有在印度等六地的海外工厂,同时在美国等 10 地具有营销中心。收入上,2020 年公司新能源板块实现收入 15.06 亿元,同比增长 13.55%,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深度耕耘,随着市场需求快速释放,公司新能源业务面临广阔成长空间。
2、新能源赛道长坡厚雪,中天新能源业务未来 3-5 年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30·60 计划推出带动新能源需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碳排放量快速增长,至 2019 年达到 101.7亿吨,是碳排放大国。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社会的建立,这将带动新能源整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细分至各领域来看:
(1)光伏产业。光伏行业上游材料为多晶硅、硅片等,我国具备生产优势,2020 年产量分别达到41.95 万吨和 161.3GW,同比增长 22.7%/19.8%。同时光伏装机规模也重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新增装机量 48.2GW,同比增长 59.5%,2021H1 新增装机13.01GW,同比增长 12.93%。展望未来,随着产业链技术完善以及成本持续降低,产业建设需求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2)储能产业。储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如电池组等设备提供商,中游储能系统安装以及下游终端客户。近年来我国频繁出台推动储能发展政策赋能行业增长,整体累积装机规模为 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18.6%,同比增长 9.8%,而细分来看电化学储能预计将实现快增长,2020 年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规模达到 3269.2MW,同比增长 91.23%,同时新增装机规模突破 GW 大关,预计至2025 年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35519.1MW,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57.4%。
(3)铜箔产业。电解铜箔产量快速增长,2020 年电解铜箔产量已达到 46.5 万吨,较 2019 年同比增长 7.99%。其中,锂电铜箔的占比逐步增加,2020 年提升至约 33%。预计 2021 年锂电铜箔/PCB铜箔的产量达到 14.4 万吨/32.6 万吨,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45.45%和 4.49%。
3、公司具备先发+技术+客户优势,各领域积极推动产能扩张以满足增长需求首先,公司整体具备多重优势。公司经过近十年沉淀,在新能源领域具备竞争优势:
(1)先发优势。公司早在 2012 年便进入新能源领域,已在领域深耕近十年,通过募资、收购、扩建等方式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布局。
(2)技术优势。公司新能源领域斩获多项奖项,彰显行业对于公司的认可,2020 年位列全球新能源第 116 位。
(3)客户优势。公司承建了众多新能源大项目,包括承建我国首批 18 个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 150 兆瓦示范区工程项目等,具有丰富项目经验,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强劲的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包括国电投、华能集团、中国铁塔等。其次,细分领域来看。
①光伏领域,公司率先提出透明背板方案,在多个指标上优于双面双玻组件,为客户提供更优异方案选择。2021 年公司获得了如东县的超大项目,如东拥有全长 85.87 千米海岸线,约占全省的 1/9,滩涂资源丰富,可利用面积约为 6.93 万公顷。丰富的滩涂资源赋能建设光伏电站,规划光伏装机规模达到 300 万千瓦,预计将带动超过 230 亿元的收入。
②储能领域,公司在储能行业打造了全产业链布局,实现电网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 95%以上,用户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 99%以上。公司承建多个项目“之最”,在电网侧、用户侧储能系统均有布局,行业领先。为应对未来储能需求的增加,公司积极扩张产能,2021 年 2 月,中天科技“210 项目”揭牌,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 5GWh 高效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
③铜箔领域,公司专注于锂电铜箔+PCB 铜箔,积极扩张产能,变更募资项目为“高性能电子铜箔”项目,并于 2021 年 7 月正式开工高性能电子铜箔二期项目,预计建成后铜箔年产能将达到 4 万吨,有望贡献可观的销售收入。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整体看,公司围绕通信+能源布局光通信、电力传输、海洋业务、新能源四大板块。其中:1)光纤光缆供求关系持续改善,行业反转后有望进入三年景气向上周期,公司作为龙头之一,该业务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向上增长;2)海上风电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未来有望迎来平价上网,双碳目标下未来行业广阔空间有望充分释放,公司作为海缆&海工龙头有望充分受益;3)新能源十年深度耕耘,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公司储能+铜箔+光伏有望迎来全面快速发展机遇;4)电力传输业务平稳增长。考虑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公司该业务未来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我们上调公司 21-23 年归母净利润为 3.20 亿、38.51 亿(原值为 35.62 亿)和 45.44 亿元(原值为44.04 亿),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 22 年 19 倍 PE,对应目标价 23.94 元,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扩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高端通信相关资产仍存在减值的风险、诉讼对利润影响不确定性风险等
12月金股2:亨通光电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298.12亿元,同比增长17.54%;归母净利润为13.16亿元,同比增长50.56%,扣非净利润11.02亿元,同比增长62.32%。
业绩高增长符合预期,降本增效费用管控得当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298.12亿元,同比增长17.54%,归母净利润为13.16亿元,同比增长50.56%;单季度看21Q3营收为117.55亿元,同比增长18.81%,归母净利润为6.45亿元,同比增长49.70%。业绩高增长预计源于:1)国家海洋战略加速推进以及海上风电快速建设,拉动公司海洋业务快速增长;2)电力业务板块预计稳中有升;3)降本增效,盈利能力提升,其中前三季度毛利率16.46%,同比提升0.49个百分点,净利率4.66%,同比提升1.16个百分点;从三项费用来看,公司21年前三季度三项费用率为7.12%,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光通信业务迎来向上增长,预计公司未来数个季度呈较快增长趋势。
光纤光缆行业招标价格大幅上涨,未来供需关系持续改善、业绩弹性可期
2020年,受国内光通信行业供需调整的影响,光通信市场竞争加剧,光通信产品市场价格下滑。展望未来,5G/云计算/物联网/AI拉动的新一轮流量高增长周期将带动光纤需求新一轮景气,在光纤价格下挫过程中供给端产能将持续出清,未来供求关系将逐步改善,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我们认为,随着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同时光纤光缆招标价格大幅上涨,公司有望把握光纤光缆价格复苏的机遇,业绩弹性可期。
海洋通信保持领先,“碳中和”背景下发力海上风电,有望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海洋通信:公司是目前国内UJ/UQJ证书组合最多、认证缆型最多的企业,是国内唯一通过5000米水深国际海试的企业。截至2020年12月亨通海光缆交付已突破4万公里,跻身国际海洋通信前四强,中国第一!1)公司建设的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满足中国到欧洲、非洲快速增长的国际业务流量需求,是中国第一条民企投资并自主运营的国际海洋通信线路。目前全球投入使用的海底光缆中,2000年前的投资占40%,根据海缆25年左右的使用寿命推算,这些海缆逐步进入生命周期尾期,新的海缆建设替代周期即将到来,这是中国弯道超车改变国际海缆战略格局的战略机遇。2)2020年公司收购华为海洋,20年华为海洋持续加大海底光缆系统集成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亨通海装顺利完成海洋观测网主接驳盒、次接驳盒等整套系统的海试。
海上风电: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公司紧紧抓住海上风电抢装潮,全面提升亨通海上风电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整体实力。2020年内,公司承建了全球第一座半潜式漂浮海上风力发电场——葡萄牙海上浮式风电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也填补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总包海上风电输出系统建设维护项目上的空白;亨通海缆成功布局漂浮海上风电市场,以技术创新的实力,在海上浮式风电建设领域实现了从制造商向集成服务商的跨越。此外,成功中标越南、菲律宾、柬埔寨、西班牙等海外项目。
电力业务受益特高压建设、份额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持续快速增长可期
在特高压方面,2020年随着国内以特高压为主的电网建设再次提速,公司持续强化在高压电力传输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服务能力,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高压测试研发中心。在中高压特种产品方面,公司除了在电网市场继续发力,通过差异化市场竞争,重点向特种电缆分布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筑、轨道交通及电气装备等市场深度转型,在细分特种电缆领域寻求突破;2020年内,公司中标数量持续攀升,防火电缆、工程布线、电气装备特种缆等同比上年同期显著增加;同时在国网OPGW中标份额稳中有升,铜铝合金、特种导线行业地位提升明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整体看,公司受益海上风电和特高压建设,同时收购华为海洋显著提升竞争力,海洋和电力板块支撑业绩增长;中长期看,光纤光缆行业的复苏,海洋通信运营以及数据中心100G/400G硅光模块的市场突破,公司未来成长空间广阔。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6.0亿、25.0亿和31.0亿元,对应22年14倍PE,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疫情对国内外市场影响,光纤光缆竞争激烈降价,5G建设低于预期等风险
12月金股3:中兴通讯
事件:公司发布21年三季报,前三季度收入838.25亿元,同比增长13.08%;归母净利润58.53亿元,同比增长115.81%;扣非净利润33.38亿元,同比增长130.85%。21Q3单季度收入307.54亿元,同比增长14.20%;归母净利润17.74亿元,同比增长107.58%;扣非净利润12.25亿元,同比增长125.35%。
点评:
21Q3单季度收入创近三年来新高,重点业务不断突破。公司前三季度收入838亿元,三季度单季度收入308亿元,创近年来新高。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1)全球运营商资本开支保持稳健增长,公司运营商业务环比增长约25%;2)政企业务产品+渠道加大投入,服务器及存储产品前三季度收入同比翻番、GoldenDB获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金融行业第一品牌;3)消费者业务高速增长,前三季度手机营收同比增长约40%,家庭信息终端营收同比增长约90%。
毛利率稳步提升,市场格局优化、产业链降成本成效显著,未来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改善。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至36.8%,第三季度毛利率达到38.0%,相比中报毛利率36.14%进一步提升。通信设备市场格局逐步清晰、产业链降成本效果显著,5G产品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季度毛利率提升趋势有望延续。
研发投入强化核心竞争力,费用率有望持续摊薄,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强化。费用率角度看,21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7.7%,管理费用率4.9%,研发费用率16.9%,财务费用率0.9%,整体费用率30.39%,同比提升2.3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研发费用率提升,公司运营商、政企、消费者业务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主要产品实现重点突破,强化核心竞争力。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11.7亿元,创历史新高,现金回款不断改善,未来伴随收入规模快速提升,各项费用率有望进一步摊薄。
展望未来,1)运营商核心业务产品竞争力突出,5G无线、核心网、承载网等关键产品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奠定公司中长期成长的基础;2)政企业务公司加大资源投入,推进云网生态建设,渠道建设日趋完善,GoldenDB、服务器及存储、汽车电子、5G行业应用等核心产品重点突破,有望成为新增长极;3)消费者业务业务聚焦高端手机、家庭和融合终端等,整合“大终端”生态能力,有望持续成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业务全面恢复,全年收入过千亿后,毛利率稳步回升、费用偏刚性,规模效应持续显现。未来运营商5G招标等催化剂有望逐步落地,公司份额提升、利润率改善的逻辑有望不断得到验证。政企业务、汽车电子、中兴微电子等业务板块持续重点突破,打开更大成长空间。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主营)70、90、110亿元,对应21年23倍、22年18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加剧、市场竞争加剧、疫情影响超预期、汇率波动 12月金股4:润建股份
事件:公司发布三季报,21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45.81亿元,同比增长60.85%;归母净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76.62%;Q3单季度收入16.48亿元,同比增长46.08%;归母净利润9085万元,同比增长65.03%。
点评:传统通信网络管维稳定增长,三大新业务板块实现快速增长,光伏等新订单不断落地,奠定长期成长基础。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源于:1)通信网络管维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IDC网络、信息网络和能源网络管维三大新业务板块实现高速增长;3)2021年下半年以来,公司陆续取得桂林永福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贵州铁塔公司21-24年综合代维、广东移动21-23年机房高低压系统维保、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智慧校园等重要项目,在手订单充足,未来成长动力十足。
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毛利率和整体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21Q3单季度公司毛利率19.01%,同比提升3.55个百分点。公司打造通信信息网络和能源网络智能物业战略成果显著。费用率角度看,前三季公司整体费用率10.9%,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增长主要来自研发投入和财务费用的增加。公司整体净利率5.6%,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随着公司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规模效应持续体现,毛利率和整体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
重申公司核心发展逻辑:
公司作为民营通信网络管维龙头,围绕技术储备、客户关系、覆盖全国超过23个省、200个地市、1200个县区的服务网络、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800人的研发团队等核心优势,重点拓展能源网络、IDC数据网络和信息网络管维,新业务布局21年开始步入收获期,季度业绩持续高增长。近期公司在传统通信主业以及光伏、智慧校园等新业务板块持续斩获重要订单,展现出公司在四大业务板块的竞争实力。随着主要业务板块收入规模成长,前期投入有望不断摊薄,收入规模的持续快速提升,公司人均创收创利也有望稳步增长。未来随着规模效应不断体现,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增强。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公司是民营通信网络管维龙头,苦练内功拓展IDC数据网络管维、信息网络管维(行业数字化)、能源网络管维等新业务板块,21年开始步入收获期,未来5年有望实现30%以上复合增长,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3.6、4.9、6.5亿元,对应21年19倍、22年14倍市盈率,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低预期,行业竞争超预期,新业务进展慢于预期。
电子 12月金股:洁美科技
事件:洁美科技发布 21Q3 季报(1)21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83 亿元,yoy+29.08%,归母净利润 1.07 亿元,yoy+61.35%。(2)21Q1-Q3 实现营业收入14.58 亿元,yoy+46.13%,归母净利润 3.30 亿元,yoy+55.87%。
点评:公司秉持横、纵向“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理念,以电子薄型载带(纸质、塑料载带)为基础,拓展离型膜领域,打造平台型公司。21Q1-Q3订单量充足,业绩维持稳健。长期看好公司在 MLCC、半导体等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持续推进扩产项目,同时开拓半导体下游+发展离型膜业务,打造成长新动力。
1.21Q3 订单充足,持续推进扩产项目,业绩维持稳健。
21Q1-Q3 实现营业收入 14.58 亿元,yoy+46.13%,归母净利润 3.30 亿元,yoy+55.8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3.27 亿元,yoy+59.08%。其中,21Q3 单季度营收 4.83 亿元,同比增长 29.08%,环比下降 10.06%;归母净利润 1.07亿元,环比下降 16.41%,业绩维持稳健。(1)长期来看,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5G 的需求刺激带动行业发展的逻辑不变;但短期内,受下游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公司 21Q3 业绩环比下降。(2)21Q3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扩产项目,在建工程新增 1.57 亿元,较21H1 期末环比增长 17.14%。
2.纸质载带产能扩张再升级,MLCC 需求旺盛为业绩提供保障。
纸质载带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1)产能扩张再升级:公司引进了更高端的电子专用原纸生产线,该产线设计产能为年产 2.5 万吨,较原生产线有所提升,计划 2022 年中期投产;同时,拟对现有两条生产线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公司电子专用原纸的产能将跃升到 11 万吨/年。(2)下游需求旺盛,纸质载带有望持续增长:MLCC 作为纸质载带重要下游,受益于电动汽车及 5G 的高速发展,带动公司纸质载带板块与整体业绩发展。
3.塑料载带实现一体化构想,扩产同时开拓半导体封测市场,贡献新增量。
(1)产业链一体化,实现精密模具和原材料自主生产:公司成功实现塑料载带关键原材料黑色 PC 粒子的自产;建立精密加工中心,降本增效。(2)积极扩产,为后续产能释放做准备:公司上半年新增采购 8 条塑料载带生产线,设备到位后塑料载带生产线将达到 54 条。(3)加快开拓半导体封测领域客户,贡献新增量:2021 年,塑料载带产品出货量稳步提升,业务势头发展良好。
4.募投加码离型膜,产业链一体化+积极扩产,打造成长新动力。
公司通过可转债项目与产能扩充,进一步突破升级离型膜板块。(1)一体化进程加快,原材料即将实现自产:21Q3 报告期内离型膜基膜设备已进入安装收尾阶段,预计 11 月开始设备会陆续进入测试和试生产。(2)顺应国产化趋势,积极扩产:两条电子元器件转移胶带生产线已顺利投产,完全建成后,公司将具备包括高端 MLCC 离型膜、光学材料用离型膜等各类新型尚未国产化产品的生产能力。
5.投资建议:长期看好公司在下游需求旺盛背景下,三大业务协同发展,持续推进扩产,同时开拓半导体下游+发展离型膜业务,打造成长新动力;但短期内由于芯片短缺等因素对公司业绩造成波动,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 21-23 年净利润 4.5/6.0/7.4 亿元(原值为 4.7/6.0/7.4 亿元)。维持目标价 46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量不及预期;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激烈;汇率波动风险。
计算机 12月金股1:顶点软件
顶点软件是国内资本市场IT行业的领军者之一,致力于利用其自主研发的“灵动金融技术中台(Live5)”为金融及其他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也是国内金融IT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如银证转账、集中运营等证券市场革新性的功能,均由顶点软件首次实现;同时公司是CRM、集中运营等领域的细分龙头。
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业务起步阶段,交易系统为立足之本(1996-2002);2)业务范围扩大,技术全面创新(2003-2007),这一阶段,公司从“证券交易系统供应商”突破升级为了“金融证券行业全业务支撑系统供应商”;3)业务架构实现整合,跨行业横向开拓(08年至今),这一阶段,公司从“传统软件开发商”进一步转型升级为“平台型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业务涉及证券、期货、银行、信托等泛金融行业,基本实现了公司的“三横(前中后台)一纵(风险与内控)”架构。公司近年来员工总人数保持增长,且增速逐渐加快。2020年公司人同比增长26.0%,我们认为主要系公司经营由稳健转为积极,也与信创、券商自研等外部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关,我们预计公司近年人员都可能保持较快增长。
公司对于未来有着长远的布局与规划,在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四个赛道,我们都捕捉到了公司当前存在的优势与未来潜在的机遇:1)新交易体系。其中A5交易系统首次采用自研商用数据库,并已在东吴证券完全上线,实现了全面去IOE;2)财富管理。公司在财富管理产品线重点推出数字财富管理平台W5,并应用于公募基金投顾、目标理财、智能理财等场景,帮助券商在财富管理转型中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3)资产管理。今年年初公司收购倍发科技,完善了自身在资产投资、组合管理产品线的空缺。4)大数据。公司聚焦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体化的数据平台建设、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等数据中台建设服务,实现数据驱动业务。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7/6.75/8.85亿元,同比增长36.27%、41.57%、31.01%;毛利率分别为73.71%、74.21%、74.90%。我们测算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8/2.04/2.81亿元,对应43.27/29.20/21.26倍PE。基于可比公司估值,考虑到公司过往3年复合增速、毛利率及净利率水平均介于恒生电子与金证股份之间,我们认为公司估值应介于恒生电子与金证股份之间,给予22年40倍PE作为目标估值,对应目标价48.4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引起的股价波动风险;2)宏观经济、政策风险;3)公司产品创新风险;4)竞争环境变化风险。
12月金股2:恒生电子
事件:11月26日,恒生电子控股子公司云赢网络为补充资金管理管理系统产品线,以6,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2,155.1万元)收购Finastra公司旗下Summit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的业务,承接17家客户及正在执行的合同,并有权在Summit产品源代码基础上进行本地化开发。同时,公司向云赢网络增资6.3亿元,以帮助云赢网络购买Summit业务、收购恒生利融76.01%股权、并补充流动资金。
点评:
1.资金管理系统是银行核心系统之一,Summit竞争优势突出。资金管理系统是银行重要业务部门(如金融市场部)使用的核心系统,涉及高度复杂的数学模型,国内厂商和银行自研难度高,严重依赖国外厂商。本次收购的Summit系统是全球领先的资金管理系统,优势包括拥有先进定价模型、具有连续交付模式、跨资产和前中后台、采取云化技术路线等。目前国内资金系统厂商包括时代银通、中汇亿达、开科唯识、兆尹科技、衡泰软件等,产品较Summit存在较大差距。且恒生可通过后续的消化系统和本地化改造,最终形成技术更领先、更适合中国客户、更与国际接轨的资金业务解决方案。
Summit+Opics,大中小行资金管理系统全覆盖,协同效应明显,空间持续打开。Summit是针对大中型银行的资金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今年5月,公司收购恒生利融,其目前的主要产品为覆盖中小型银行的Opics资金管理系统。为全面覆盖大中小型银行客户、形成协同效应,云赢网络也拟通过收购恒生利融76.01%股权的方式消除内部竞争,共享整合公司的资产、业务、人员、财务等各项资源。
3.商业模式优异,现有客户质量高。区别于其他银行IT公司,Summit系统以产品许可费收入及实施收入为主,且产品许可费为每年收取,商业模式更加优异。由于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周期较长,Simmit业务预计未来可贡献稳定的现金流及利润。随着公司对系统的消化吸收和本地化改造、国内团队对Finastra原有团队的逐步接替,公司预期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将由2022年的21.2%提升至2027年及以后的30.1%。公司承接了Summit目前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的17家客户,包括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未来优质客户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宽。
考虑收购Summit带来的经营正向影响,参考Summit业务盈利预期,我们将公司2021~2023年的营收预测由53.19/67.54/85.02亿元调增至54.17/68.65/86.22亿元,将净利预测由14.11/17.53/21.81亿元调增至14.31/17.78/22.04亿元,对应58.4/47.0/37.9倍PE,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客户转移及续签风险;2)内部整合风险;3)竞争加剧风险;4)商誉减值风险。
12月金股3:信安世纪
公司于2021年10月30日发布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952.90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971.78万元。
点评:
1.业绩表现持续符合预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30.15%;其中21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30.25%,与公司2021中报、2020年报所披露的收入增速保持接近水平(分别为30.08%/30.98%),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52.90万元,同比增长107.0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971.78万元,同比增长58.84%;其中21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020.56万元,同比增长6.9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20.23万元,同比下降11.99%,三季度净利润波动主要由于公司相较去年同期多确认了所得税以及增加确认运营费用,考虑到公司整体净利润规模较小,变动的绝对数额不大,我们认为单季度净利润波动与公司净利润基数小有关,考虑公司产品化属性全年净利润增速有望快于收入增速。此外,公司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快于收入增速,我们认为进一步验证了公司的产品化能力,并体现出公司在维持毛利率稳定、保持收入增速、以及扩大盈利能力三者之间的良好把控。
2.业务持续突破,业务新增量值得期待
公司前三季度完成了工信部关于工业互联网商用密码应用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首批设备的招标工作,该项目主要围绕工信部行业商用密码应用服务需求,面向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开展商用密码应用公共密码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公司参与多项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项目,加强在车联网领域的生态合作。同时,公司不断完善产品线,实现了移动安全及平台安全产品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公司业务新增量值得期待。
考虑到公司业绩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我们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62/7.73/10.75亿元,净利润为1.52/2.12/2.99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导致项目进度放缓;国密算法改造进程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农林牧渔 12月金股1:温氏股份
1、模式升级、管理提升,公司进入发展新阶段
“公司农户”的模式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历史来看,公司一直经营稳健,2008-2018 年,出栏量持续稳健增长。2019 2020 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公司出栏量出现下滑。随着公司对传统养殖模式的不断升级以及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2021 年公司生猪出栏量恢复增长。近两年,公司开始加大推行“公司 现代养殖小区养户”的模式,并在软硬件和管理方面取得大幅提升。软硬件升级,农户(或家庭农场)育肥层面防疫效果可以得到较好保证。公司猪业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按照公司统一标准和要求,主要靠“双六”的“硬件软件”措施进行 管理,改造升级农户的防疫硬件和设施,防疫效果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养殖管理方面,公司将管理更加精细化、更加扁平化。在防非方式上,全面推广云南防疫模式,整体防疫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未来公司也将进一步优化防非流程,降低防非成本。
2、措施到位,经营逐步走出低谷
公司猪业生产成绩恢复较快,出现明显的上扬拐点,生产技术指标出现明显好转。近一年多来,公司一直紧抓防非工作,做好生猪养殖产能恢复,提升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率,公司在生产方面已逐步走出了低谷,实现生产上的反转,目前上市量、种猪情况和部分核心生产指标,已接近非瘟前的水平:9 月份出栏接近 170 万头,同比及环比增速行业领先;公司 5 月份已暂停外购猪苗,自产猪苗可满足公司后续生产计划,自主育种能力全面恢复;分娩健仔数、自产猪苗数和投苗量等生产指标逐月攀升;配种分娩率、窝均健仔数逐月提升,产保死淘率逐月下降, 9 月份窝均健仔数提升至 10.3 头,三季度产保死淘率降至 8%8%,已接近非瘟前水平。
3、扩张加速叠加成本下降,公司成长性凸显
调整结构注重发展品质。截至9 月底,公司高性能的能繁母猪约 110 万头,后备母猪约 40 万头;从成本端来看,公司通过提升效率、严控费用降低养殖完全成本,截止到第三季度综合(含自繁苗和外购苗)养殖完全成本降低至 11 元 斤,预计年底肉猪完全成本降至 8.7 元 斤左右,逐步回归正常状态,甩掉历史包袱,为明年完全成本整体降至 7.8 元斤以下的目标打好基础。
给予“买入”评级:
预计2021-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580/712/1101亿元,同增-22.62%/22.84%/54.51%,实现归母净利润-125/-29/-135亿元,同增-268%/76%/561%,EPS为-1.97/-0.46/2.13元,市盈率为-8.2/-34.85/7.56倍;从历史来看,公司的头均市值在猪价景气向上时高于10000元/头,我们预测在后续猪价反转后景气向上头均市值有望达到10000元/头。我们预计公司 2022 年生猪出栏量分别为 2000 万头,则预期生猪养殖板块对应目标市值至少 2000 亿元,再加上黄鸡等非猪业务 300 亿估值 ,合计市值 2 300亿元,对应股价 3 6 元,给予买入评级 。
风险提示:1、疫情风险;2、价格波动;3、政策变动风险;4、出栏量不及预期、存货减值损失。
12月金股2:隆平高科
事件: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27 亿元,同比下降 12.4%;归母净利润亏损 2.98 亿元,同比增长 12.2%。
三季度预收款明显增长,为新销售季业绩高增长奠定基础
公司前三季度因年前发货量增加等因素导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下降。对于种子公司来说,三季度预收款情况是反映新一季销售情况的先行指标,今年玉米水稻等粮食价格维持高位,农民种植效益良好,经销商拿 货积极性高涨。公司 Q3 预收款(合同负债)达 18.86 亿元,同比增速达 28.14%,为全年收入利润高增长奠定基础。公司转让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确认投资收益约 4 亿元;存货跌价准备 1.93 亿元。公司截至 9 月末,公司存货降至 24.48 亿元(连续两年降低),我们认为,经过 Q3 的存货调整,公司存货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公司有望甩掉历史包 袱,轻装上阵,加速增长。
研发费用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有望保持领先
公司种子竞争力明显,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在制种安全、高配合力水稻温 敏核不育系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培育的早稻温敏核不育系株 1S、湘陵 628S 所配早稻组合占国审和省审两系早稻品种的 70% 以上,公司品种晶两优华占、晶两优 534、隆两优华占推广面积全国前三;联创 808 等玉米品种位列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突 破1 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达 13.2%,近几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持续增长, 我们认为公司对研发重视程度高,有望凭借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保持种子行业领先地位。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34/39.49/42.63亿元,因公司计提减值和确认投资收益,我们调整净利润预测,原先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04/4.34/5.97 亿元,现调整为 2021-2023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98/4.33/5.97 亿元,同比增长 70.45%/ 119.28%/37.72%。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生产灾害;订单农业推广不及预期。
赞(28) | 评论 (22) 2021-12-01 08:04 来自网站 举报
-
-
【近期创新高的科创板个股有哪些特征?【天风策略·科创掘金】】
核心结论:1.近期有大量科创板个股股价创下新高。自11月以来,已经有23只科创板个股(上市时间在2021年5月之前)创下历史新高,占全部科创板的比重达到8.58%;与此同时,科创50指数同期也上涨了3.48%,显著跑赢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资金表现出较强的偏好。2.创新高的个股中,... 展开全文近期创新高的科创板个股有哪些特征?【天风策略·科创掘金】
核心结论:
1.近期有大量科创板个股股价创下新高。自11月以来,已经有23只科创板个股(上市时间在2021年5月之前)创下历史新高,占全部科创板的比重达到8.58%;与此同时,科创50指数同期也上涨了3.48%,显著跑赢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资金表现出较强的偏好。 2.创新高的个股中,以中小市值个股为主。以11月19日的市值规模来看,当前创新高个股市值中位数为97.77亿元,略高于当前科创板个股市值中位数(72.59亿),但整体仍然偏中小风格。 3.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景气板块电子、电气设备及预期可能出现景气度困境反转预期的汽车等。具体来看,电子板块创新高的标的最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电子制造方向。除此之外,电气设备里电源设备(光伏)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特高压)以及汽车(汽车零部件)也有不少标的新高。 4.对应到景气度来看,上述标的主要以三季报高增长或者明年困境反转为主。比如电子和电气设备板块里,Q3景气度继续保持在高位的思瑞浦、银河微电、和林微纳、天合光能等;比如汽车板块里,虽然Q3景气度不高,但22年预期增速大幅提升的菱电电控、上声电子。如果按照22年业绩增速>30%或Q3较Q2业绩增速改善或Q3增速虽然有回落但仍然在30%以上这个标准来看,23个创新高的标的中仅有3个没有满足任意一条,也就是说87%的创新高个股仍然是围绕当前高景气度或者明年困境反转主线进行演绎的。 5.而在当下,建议继续围绕22年高增长及景气反转两条主线,在机构持仓规模较高(获得机构认可)的标的中,挖掘科创板中半导体、光伏、新能源车、军工等明年高增长及汽车等明年困境反转板块的投资机会。 01
本周主要观点 近期有大量科创板个股股价创下新高。自11月以来,已经有23只科创板个股(上市时间在2021年5月之前)创下历史新高,占全部科创板的比重达到8.58%;与此同时,科创50指数同期也上涨了3.48%,显著跑赢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资金表现出较强的偏好。
创新高的个股中,以中小市值个股为主。以11月19日的市值规模来看,当前创新高个股市值中位数为97.77亿元,略高于当前科创板个股市值中位数(72.59亿),但整体仍然偏中小风格。
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景气板块电子、电气设备及预期可能出现景气度困境反转预期的汽车等。具体来看,电子板块创新高的标的最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电子制造方向。除此之外,电气设备里电源设备(光伏)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特高压)以及汽车(汽车零部件)也有不少标的新高。
对应到景气度来看,上述标的主要以三季报高增长或者明年困境反转为主。比如电子和电气设备板块里,Q3景气度继续保持在高位的思瑞浦、银河微电、和林微纳、天合光能等;比如汽车板块里,虽然Q3景气度不高,但22年预期增速大幅提升的菱电电控、上声电子。如果按照22年业绩增速>30%或Q3较Q2业绩增速改善或Q3增速虽然有回落但仍然在30%以上这个标准来看,23个创新高的标的中仅有3个没有满足任意一条,也就是说87%的创新高个股仍然是围绕当前高景气度或者明年困境反转主线进行演绎的。
而在当下,建议继续围绕22年高增长及景气反转两条主线,在机构持仓规模较高(获得机构认可)的标的中,挖掘科创板中半导体、光伏、新能源车、军工等明年高增长及汽车等明年困境反转板块的投资机会。
02
本期行情回顾 科创50在主要股指中涨幅居首。11月8日至11月19日,科创50指数在主要股指中涨幅居首,相比于前10交易日,上涨3.44%。而从个股表现来看,机械设备、电子个股景气度较高,医药生物景气度下滑严重。 03
资金情况 3.1. 交易热度:较热 市场交易热度有所回升。本周初市场成交及两融余额总体呈上升趋势,11月8日至11月19日,科创板日均成交额为534.3亿元,较上周环比上升52.16亿元,占全部A股成交额比重上升至4.73 %(前10个交易日为4.21%)。从成交额历史分位来看,科创板成交额历史分位数上升至88.9%的水平。在两融余额方面,本期上升至815.26亿元,占A股两融余额比重上升至4.47%(前10个交易日为4.37%)。 3.2. 限售解禁:近期资金流出压力将增加 过去两周限售解禁压力较大,但下周将进一步增加。过去两周限售解禁规模理论市值分别为109.78亿元和177.03亿元,处于较低位。未来两周限售解禁规模理论市值分别变化至215.96亿元和53.66亿元,下周资金流出压力将略微增大。从月度维度来看,11月限售解禁压力较10月有所减小。 3.3. 新股发行:新股发行募资总额上升 近期新股发行数量上升,募资总额上升。11月8日至11月19日,共8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57.65 亿元,相比前10交易日,新股发行数量上升,募资金额上升。从目前的审核节奏来看,有9只证监会已经注册的个股待发行,拟募集资金合计260.01亿元。 04
估值情况:较低 科创板估值回升,但目前处于较低位置。11月8日至11月19日,科创板PE(TTM)上升至62.36X,处在17.6%的历史分位(前10个交易日为10.4%);科创50PE(TTM)回升至60.23X,处在11.6%的历史分位(前10个交易日为7.8%)。 赞(42) | 评论 (15) 2021-11-22 20:40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