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券商救市出现浮亏背后究竟说明了啥?
不执着财经 / 2016-05-02 17:06 发布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
4月29日,随着方正证券2015年年度报告新鲜出炉,24家上市券商的年报已全部完成披露。市场上颇受瞩目的券商们救市资金持仓规模和盈亏情况已 “水落石出”。从目前公布的券商年报信息可见,第一批救市券商并基本可以确定浮亏在4.97%-4.98%的区间内。
各大券商去年为了响应国家的救市号召,也是“奋不顾身,不惜血本”。一方面,中信证券以211.09亿元高居榜首,其次是海通证券的194.57亿元救市资金,第三名是国泰君安出资170.14亿元,就算出资最少的上市券商山西证券也拿出了16.8亿元来救市。
另一方面,券商们先后两次的救市资金合计超过2200亿元。而2015年125家券商全年实现净利润也只有2447亿元,这50家券商拿出的救市资金就已经占到全行业净利润的89.91%。同时,不少券商投入的救市资金已超过自身2015年净利润的数字。例如,方正证券2015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0.64亿元,而其救市资金达到了66.68亿元,救市资金占净利润比例达164.07%;
实际上,在已披露的年报中,多数券商将救市资金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且与其他自营投资合并在一起统计,仅从表面难以估算出其浮亏比例。而业内人士之所以得出券商浮亏数据,主要是去年7月4日的上证指数收报于3686.92点,到2015年12月31日也就是年报截止的日期,上证指数已经下跌3539.18点,简单计算便可知第一批救市券商或出现浮亏。
而从现在看来,第一批券商救市资金浮亏5%的报导是比较可信的。申万宏源发布的年报显示,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期初成本为85.54亿元,正好是其救市投入的资金,在计入权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出现了4.26亿元的损失,浮亏比例为4.98%。
同样,长江证券的数据也与申万宏源“不谋而合”。长江证券在证金公司专户的期初成本为31.39亿元,计入权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为-1.56亿元,这个浮亏比例为4.97%。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后市行情依旧依迷,券商救市的亏损面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首先,券商救市只能短期内稳定指数和预期,而且还会误导各路投资者随后跟进。从长远来看,就这区区数千亿救市资金,难以彻底扭转股市向下调整的趋势。所以,券商去年在A股尚未跌透时在短匆忙救市,只能将自己和其他资金套牢在3000-3500点一线。这意味着3000点之上累积着沉重的套牢盘,要想短期消化这些筹码,可能性相当渺茫。
再者,时隔数月后,券商公布年报数据已经不实,可能亏损面还在扩大。从年报上看券商救市有盈有亏,由于2015 年底指数还在3500多点,所以去年第二批救市的29家券商在年报中显示尚有微利。而随着今年指数进一步重挫,恐怕第二批券商救市资金也全军覆没。
年报中显示,山西证券委托证金投资的期初成本为16.81亿元,而期末账面价值为16.97亿元,也就是,浮盈比例为0.95%。国元证券委托证金专项投资期初成本为36.78亿元,期末账面价值为37.13亿元,它的浮盈比例也为0.95%。不过,笔者认为,截止2016年4月末,股市仍在2950点一线徘徊,这意味着,第一批救市资金亏损面继续扩大,而第二批券商救市资金微利局面也难保持。
最后,券商救市资金来源于证金公司,证金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的支持。所以,券商出现浮亏并不是他们一家的事情,而关系到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就目前情况来看,券商救市并不会影响其净利润。由于救市资金都记录在上市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科目下,根据会计准则,除非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才会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这就意味着,按照当前上市券商所使用的会计政策,是以公允价值跌幅超过成本的50%,或者持续下跌时间达一年以上,则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才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减值损失。也就是说,以目前券商的浮亏程度只会影响净资产,并不会影响净利润。但问题是,如果股指后市继续重挫,不仅是券商日子不好过,恐怕银行也要为救市失败付出代价。
随着,年报逐步披露,券商去年盲目救市的浮亏已经显现。从年报上看,第一批券商救市资金恐已全部被套,而第二批券商救市资金尚有微利。但随着年初股市的重挫,在时隔数月后,券商的第二批救市资金恐也由原来的浮盈转向浮亏。更危险的是,如果A股市场一直持续低迷下去。不仅是去年券商救市资金的浮亏进一步扩大,而且还会因3000点以上密布套牢筹码,成为这个区域在未来反弹行情的难以逾越点。所以,去年券商的二轮救市的效果根本无法令人满意,而且还增添新的金融风险。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