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奇点能源创始人、董事长刘伟增:主动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黑鹰光伏 / 2022-12-06 09:51 发布
【文| 黑鹰光伏团队】
时隔一年,黑鹰光伏再次来到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78号。
这里是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点能源”)的总部所在地,一年前的秋天,黑鹰团队初次调研了这家储能“黑马”。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与奇点能源创始人、董事长刘伟增博士有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这是一位话语严谨的受访者,逻辑缜密,鲜有情绪起伏,没有夸夸其谈。关于企业发展的理念、储能行业争议、创新逻辑与未来趋势等,任何一个问题,刘伟增都能直指关键,观点鲜明。
面对储能产业的风云变幻,这位企业家始终保持着足够的静气和定力:“我们一直都是一家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公司!”
据刘伟增回忆,当年,在奇点能源成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初创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制造之中。直到2021年4月中旬,奇点能源正式推出全新一代户外机柜式标准化储能产品eBlock。此后,这家企业快速进入了人们视野,几乎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在今年9月6日,奇点能源举行了以“融合·进化·赋能”为主题的2022年线上新品发布会,推出最新研发的源网侧1500V新品eBlock-372和用户侧1000V新品eBlock-200,11万人次在线观看,50多万人次互动打call,创下了行业最高记录。次日,奇点能源携两款新品亮相2022中国储能大会,人气爆棚,圈粉无数,使能量块eBlock成为储能大会现场最耀眼的明星。
随后不久,奇点能源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和峰和资本。正如各大媒体报道:“这一笔看似普通的融资背后,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宁德时代的身影。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背后出资人,正是‘宁王’”。
实际上在此之前,奇点能源已在一年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投资者不乏IDG资本、源码资本、麦格米特、沐盟资本、中科创星等知名机构。强悍的资本助力,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相比一年前,这里更加忙碌!从园区办公楼、实验室到测试区,从研发中心到各期产线投运的生产车间,仅一年时间,这家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了四倍多。虽有疫情影响,加之近年储能供应链价格上浮,但作为“分布式储能引领者”的强劲势头,奇点能源的发展进度还是超出了刘伟增的预期。
刘伟增告诉黑鹰光伏,随着奇点能量块eblock在市场应用中不断成熟和广受认可,市场订单骤增,公司目前最大的压力就是生产交付的压力。以前自建的1GWh生产线已经远远不够用了,“目前我们正在建设5GWh自动化生产线,未来1-2年,我们的年产能会达到10GWh—15GWh。”
一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企业,何以在静默中突然“爆发”,在全球“双碳”风潮中快速成长为储能产业中的一匹“黑马”?笔者遍寻这家企业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初期调研和此次专访后得出了明确答案。
诚如刘伟增所言,这是一家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公司。创立四年时间,正是专注储能产品的持续打磨和进化升级,才切实解决了行业中长期存在的安全性差、效率低、寿命短等共性问题,为客户创造了高安全可靠、高收益回报的储能价值,奇点能源获得快速崛起。
高度专注产品,专注解决行业问题,使奇点能源成为一家真正以技术为驱动的创新型企业。
创业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更没有理所当然。11月28日恰是奇点能源成立四周年,回溯四年发展历程,刘伟增表示:“我们从一开始就主动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横跨四年的差异化征途
奇点能源的发展,看似“横空出世”,实则卧薪尝胆数年。
早在2021年之前,储能行业鲜有人听说过奇点,其创始人刘伟增也极少出席任何公开场合活动。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奇点能源一直在专攻技术难题、潜心产品研发,这无疑是一个亟需专注与耐心的煎熬过程。
刘伟增早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随后又取得博士学位。其在2004年10月加入全球能源事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特变电工。刘伟增从普通工程师一直做到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特变电工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位。
可见,刘伟增在新能源核心装备领域扎进去了,一干便是十余年。这期间,刘伟增积累了大量技术研发、项目产品化、市场管理的经验,其曾主持参加国家863课题4项,获发明专利38项,研究产品包含±800kV特高压柔性换流阀、电能路由器、高压SVG和光伏并网逆变器等,电压等级从400V±800kV,覆盖户用、工商业园区微网到主干输电网几乎所有应用场景。
过往十余年中,刘伟增亲眼目睹了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风电光伏产业从一穷二白跃到了全球第一,基于对产业趋势、需求和变量的判断,刘伟增将目光瞄定了储能赛道,开启了创业之路。
2018年11月28日,刘伟增正式创立奇点能源。
众所周知,过往数年,储能始终是一个“冰与火”的赛道。一方面,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催生着各路人马涌入这个万亿级赛道;但另一方面,模糊的商业模式和安全标准,又阻碍了产业快速前进的步伐。直到2022年,储能行业依然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储能安全事故还时常有所发生。
产业风云变幻,在企业成立后,奇点能源并不急着做产品,“在还没有彻底弄明白行业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不会轻易动手。”刘伟增这样说道。
从2019年的元月份开始,历时四个月时间,奇点能源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到很多工程现场和客户沟通;与电池供应商反复交流;到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去,向那里的专家虚心请教......
刘伟增和他的团队很快了解清楚了行业存在的不少具体问题和行业痛点。比如,电池容量衰减太快;集中转换效率数据“注水”;比如宣称87%的转换效率,但现场可能也就83%的转换效率……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
特别是,储能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矛盾更为突出。彼时,外有韩国储能电站连番起火,最终被迫全行业扫荡式整顿的启示;内有国内多起事故发生后,舆论语焉不详,业界噤若寒蝉。凡此种种,都让业主、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顾虑重重。
在刘伟增看来,归根到底,中国储能产业能否穿越过重重迷雾,走向商业化的大江大海,关键还是在于需求、安全和成本这三大要素。痛点不除,那储能之路必然道阻且长。
具体到系统集成领域,随着储能的价值凸显和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常规性储能系统集成技术方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刘伟增的团队在初期大量的市场调研中发现:
其一,近万颗高能量电芯集中放置在一个集装箱里,且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和消防手段,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其二,普遍存在的电池多组串并联问题,造成电池系统容量加速衰减,电站运行寿命大为缩短。其三,储能系统集成设计、安装调试和后期运维等各个环节缺乏标准化,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投资收益远不及预期,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行业有问题、有痛点,其实恰是机会。刘伟增说“如果你能真正解决行业的痛点和难点,这才是你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如何解决?在经历密集充分的调研之后,奇点团队达成一致:不能延续工程化模式,即使集装箱越做越大,依然没办法根本解决产业的痛点问题。可以确定的是,传统的集装箱一定不是最好的储能解决方案。
刘伟增认为,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过往的集装箱方案确实对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锂电池系统集成来解决储能的问题,可以说在行业发展中插上了第一个红旗,但第二个红旗肯定不是集装箱方案,因为集装箱方案天然存在系统效率上的短板和安全性风险。”
最终,刘伟增带领公司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具有开创性的路线,不是继续“把集装箱做大”,而是反其道而行,往“小处去做”,要“分开了去做”。他们决心用一种全新的系统解决方案,真正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为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
这,就是奇点能源定义产品的过程。
刘伟增清晰地记得,从2019年5月1号到7号,他把调研到的所有的问题收集整理完之后,一个人在工厂呆了整整一周。几乎废寝忘食,两耳不闻窗外事,最终确定了分布式模块化的系统集成路线。
此后,奇点能源将所有资源、时间和人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制造之中,其后两年时间,没有大肆宣传,刘伟增也很少公开露面。在彼时熙熙攘攘的储能赛道中,奇点能源依然保持一片“沉寂”模式。
事实上,从2019年到2020年两年时间,刘伟增的团队还接到不少工程类储能合作获利的机会,但为了专注新一代储能系统产品研发,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
直到2021年4月,在北京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期间,奇点能源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发布了新一代能量块储能产品eBlock。自此,eBlock进入了产业人群的视野,掀开了机柜室产品储能的先河。
从确认产品方向开始,奇点能源便确定了分布式储能技术路线。源于“all in one”的产品化设计理念,能量块eBlock创新性地将长寿命电芯、高效均衡BMS、高性能多功能PCS、主动安全系统、高效热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户外布署机柜,形成了一体化的智慧能量块产品eBlock,为电化学储能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刘伟增告诉黑鹰光伏,奇点能源对整个储能系统集成进行了重构,这和其他储能厂商具有本质不同,分布式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主要解决的就是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这里有几个点值得关注:
其一,电池只串联不并联。
其二,3S融合创新。刘伟增向黑鹰光伏表示,截止目前,储能系统所需核心部件PCS、BMS、EMS(以下简称3S)全部由奇点能源自主研发、自主生产,集成不是部件的简单组装,而是根据系统要求反推研发,“发展到现在第二代产品,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3S融合,此时储能系统中已经没有3S了,我们统称为‘BCS’(eBlock Control System)”。
据刘伟增观察,客户需要的不是3S这些产品,一些客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3S,客户需要的是解决储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将3S融合成的一个新的大脑BCS,可直接接收电池箱内的电池采样数据,对电池系统运行工况进行评估,实现了功率控制和电池管理的融合,彻底消除了功率系统和电池系统控制保护的盲区。
其三,eBlock实现了储能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转变。奇点能源的标准化机柜实现了电池系统的主动安全分区隔离,基于单颗电芯的热管理技术、9级主动安全监测、PACK级主动安全预警及浸没式消防技术,确保了储能系统的安全可控。
在此次专访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刘伟增多次向黑鹰光伏强调这样的理念:希望把储能系统集成的复杂性留给自己,把工程交付的便捷性交给客户。
总之,相对于传统的储能方案,能量块eBlock实现了储能系统的三个转变:一是把储能工程转变成了标准化的产品,电站系统实现了积木式搭建;二是把交直流混合系统转变成了完全交流连接的设备,既简化设计安装,也提高了安全性;三是把本地化运维转变为云端运维,以高可靠产品为支撑,让运维极度简化,大幅降低运维成本。
所以,分布式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可以大幅度降低储能度电成本、简化设计安装难度,既可以避免直流侧并联带来的容量损失,也真正保障了系统安全可靠,在行业中构筑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说到安全问题,刘伟增举了个类比:“你看特斯拉项目在亚利桑那州的火灾,还有不久前澳洲维多利亚州的储能事故,如果换作是奇点的能量块产品,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就算是所有的消防失效,那损失最多也就是一个柜子。一个柜子就100多度电或300多度电。相反,传统储能方案的火灾,在一个几十兆瓦的房子里5000度电,十几二十倍的能量,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影响和损失就非常巨大。”
2021年4月产品发布会过后,伴随一系列示范项目交付,这家企业开始广为人知。在各大展会上,奇点的展位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各种荣誉、奖项也纷至沓来,各路资本亦凭敏锐的产业嗅觉纷纷拜访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78号。
第一台能量块产品交付投运之后,奇点能源的分布式能量块方案快速成为全国储能项目的重要示范。2021年,除了与“两网”“五大六小”电力集团等央企的合作,奇点能源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也一步步开启。
2022年伊始,奇点能源交付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重庆长寿晏家储能电站。紧跟其后,又交付了第一个电源侧储能项目——冀北可再生能源基地储能电站。与此同时,奇点能源在华南、华东、华北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市场遍地开花,无论数量上还是合计装机容量均已步入行业前列。
进入2022年下半年,奇点能源更是进入签约和交付的旺季。业内人都关注到,在中能建2022—2023储能设备集采项目中标公告中,奇点能源中标了标段二1050MW/2100MWh(2小时系统)。据了解,宁夏吴忠200MWh共享储能项目、新疆塔城20MWh风电储能项目已开启交付;新疆博州10MWh光伏配储项目、海南1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并网在即,一片丰收在望的大好势头成为了献给奇点能源四周年最好的礼物。
对于行业的热闹和关注,刘伟增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关注,不是关注‘奇点能源’这家公司,而是关注奇点的分布式模块化储能产品。我们的方案和产品没有跟风,完全是以解决行业的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来定义的,这确实会给行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这位企业掌舵人看来,不论行业如何跌宕与喧嚣,都必须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我一直相信,一款好的产品,它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从来不担心市场和竞争。”
故而,对于如今行业的各种排名,刘伟增也坦言不是很关心,“奇点能源始终是一个以产品为驱动的、非常务实的公司,我们最关注的,始终是有没有为客户带来价值,有没有解决行业问题。过去两年中客户的认可和信赖,也确实证明了奇点解决方案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主动选择一条最难走的路
在全球储能市场,奇点能量块eblock的解决方案可谓独树一帜,无出其右。
新解决方案的出现,往往会引来围观,但也可能会引来不解和质疑。在具体的市场推广中,行业的沟通,以及客户的认可,无疑都需要过程和时间。
曾有同行在参观完奇点能源的产品后表达过困惑:“你们这产品和我们的集装箱没啥区别呀?不就是把大箱子变成了小箱子?”
刘伟增则笃定地告诉同行,奇点能源的产品与传统集装箱方案“三观”不同:首先在产品观上,从完整的系统价值链来重新定义系统;其次在系统观上,真正做到了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来定义系统的架构;最后在价值观上,奇点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LCOS)最低。
具体到“产品观”,过去的系统集成都是工程化思维,比如一次招标,用谁家电池不知道,最终招到谁家,就是谁家,PCS也如此。设计院设计完了后,现场再来调,这是一种工程。在刘伟增看来,工程化的产品,现场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包括你的原材料,可能每次招标都不一样,PCS也不一样。如果原材料都不稳定,那么产品质量也很难保障,这也是储能事故为何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反,奇点能源的解决方案是产品思维,“每个柜子都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都经过实验室和系统级验证,且在出厂前经过了预安装联调测试,它不需要到现场再去做测试和调试。”
再到“系统观”不同,原来的工程思维,是分散的、一块一块的解决问题,没有明确的系统架构。“我们从每个电池PACK里的温度监测、消防、开关控制,再到把大的集装箱变成十几个小柜子,分区安全隔离,通过单电池簇系统精细化管理,解决了安全问题;通过系统化思维去解决效率问题,奇点实现了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来定义系统架构。”
最后是“价值观”的不同。在过往数年中,在储能市场尚不成熟的前提下,从业主、投资商到设备商,往往更在意的是初始投资的价格和成本,对产品的风险控制和安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也是为何产业频频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主要原因。
过往的经验已经表明,非理性价格比拼的背后是成本和质量的无下限剥夺,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另外,因此埋下的产品质量隐患,会影响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持续表现,甚至对行业都会造成阶段性毁灭性的打击。
奇点能源追求的不是初始投资最低,而是给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追求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最低,由此保证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
刘伟增坦言,在过往两年的推广中,确实有客户刚开始接触奇点能源的时候,认为奇点的初始成本过高,所以没达成合作。但也有些客户,包括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央企用户,在深入了解了能量块产品“三观”融合所达到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很坦然理解和接受了奇点能源方案的价值。
“客户肯定会有自身的判断,推广的过程也肯定会有一定的阻力,但我们坚守自己的判断,也始终坚信自己的产品观、系统观和价值观。奇点能源不只靠价格,我们更多的是发挥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对行业的洞察,找最专业的客户,找最契合的合作者,把奇点的价值传递给他们。”刘伟增这样说道。
黑鹰光伏为此查了中标合同,发现奇点能源在2021年签的一些合作,价格确实比传统集装箱方案要稍高一些,但多家客户还是接受了能量块eblock,这进一步坚定了奇点团队的底气和信心。
过往两年中,在市场推广上,奇点能源没有走捷径,没有先从工商业项目落地,也没有从要求最低的客户的需求出发。一开始,奇点方案就选择了和国网、南网的客户合作,优先获得他们远高于一般工商业客户的检验和认可。“这就是我们最开始市场推广的一个思路,事实上,从研发产品到市场推广,我们都主动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如今再回头看,正是主动选择了“最难走的路”“做最难的事”,踏踏实实做产品,拒绝赚快钱,奇点能源才一步步构筑起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价值。
甚至,这家企业还曾有意“放慢”速度。刘伟增告诉黑鹰光伏:2021年的时候,奇点能源已在两大电网及用户侧都做了很多示范性项目,但都没有为了拿更多订单而大面积去推,“我们始终秉持的原则是,产品必须要在一些小的项目上投运至少六个月以上的验证,验证成熟后的产品才能批量推向市场。”
刘伟增常说,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永无止息的探索精神,是驱动奇点能源得以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你看很多初创企业,不愿做最难的事情,不愿做最优的产品,不敢应对最挑剔的客户。我们一直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始终坚信打造差异化产品为行业创造价值,这是我们锐意发展的根本”。
对于未来市场,在价格上,这位企业领导者也颇有信心。刘伟增告诉黑鹰光伏,截至2022年上半年,奇点能量块产品的价格是要比集装箱高3%-5%,预计到今年年底,奇点的成本基本上就和集装箱方案持平;到2023年,奇点的成本就可能比集装箱的成本低3%—5%。
奇点能量块eBlock由于采用标准化储能产品替代储能系统工程,可以实现能量扩容、无限并联,同时内置提供需量管理、削峰填谷、光储管理、储充管理等多种控制模式,采用DSP+ARM+FPGA全新集群控制平台,可实现千台eBlock产品毫秒级的调度。
正是基于奇点能源的标准化产品优势,其交付的每个项目提供的都是标准无差异的产品,根据不同的项目需要弹性扩容,只是交付台数的多少而已,这一点非常有利于产线规划和排产部署。
产品化储能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一旦量产,伴随规模扩大,成本可以迅速下降。同时,产品本身可以一代代优化和迭代,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所以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未来奇点能源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截止目前,奇点能源已形成电池PACK、BMS、PCS、EMS产品研发和GWh的一体化储能产品eBlock系统集成能力,且先后获得了100多项发明专利和技术认证。
9月6日,奇点能源举行“融合·进化·赋能”为主题的2022新品发布会,作为分布式储能的典型产品,奇点能源研发推出的源网侧1500V新品eBlock-372、用户侧1000V新品eBlock-200备受关注。
9月7日,奇点能源“分布式储能引领者”主题展位亮相2022中国储能大会,奇点能源携eBlock-372、eBlock-200两款新品展出,吸引了上万人次的围观和交流合作。
作为储能产业“黑马”,刘伟增并不担心奇点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被“抄袭”。一方面,奇点已建立了一系列的专利保护壁垒;另一方面,系统集成产品化的优势已显而易见,有更多的企业投资进入到“产品化”的赛道,更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
刘伟增判断,未来三到五年,产品化很可能会形成储能系统集成的主流赛道。奇点能源作为产品化储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优化迭代创新,引领行业更好地发展。
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即将过去的2022年,储能的商业化发展其实并不算“顺风顺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有媒体如此形容:“政策的窗户打开了,喇叭都吹响了,门口这一条道还没铺设好,但却吸引了一人涌到门口。出来以后,向东向西,上了桥还是下河边,不知道。”
一方面,上游价格飙涨、安全事故高发、劣币驱除良币、新能源+储能装机运行率不佳等影响,导致储能虚假繁荣舆论日甚。诸多压力之下,一些“不堪重负”的企业离开了储能赛道;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储能电池出货量,还是从新增加企业数量而言,亦或从企业成长速度,都无一不在验证着这个赛道的火热。
在刘伟增看来,前有原材料涨价压力,后有市场降本需求,储能企业正在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很多人可能还没感受到,价格上涨,身处其中才能感到真正的痛,别看涨了两三毛钱,但对一些项目来讲,这就是做还是不做的分界线。对一些企业来讲,可能就意味着是要坚守还是放弃,一些企业可能因此会被淘汰出局。
2022年,IGBT价格上涨了20%以上。刘伟增判断,IGBT可能是未来储能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挑战。如今的储能整体上仍处于小规模示范阶段,等到2023年规模化爆发,就会发现IGBT供应是一个极其掣肘的问题,“这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做好准备,包括从国产替代上进行突破。”
激烈的行业洗牌其实已经开始,面对产业发展的“冰与火”,奇点能源关键还是“做好自己”,特别是要持续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正如9月6日新品发布会的主题“融合·进化·赋能”。
奇点能源坚持电力电子、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以分布式储能引领之势在迈向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道路上加速进化,为新型储能良性发展赋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我们每年大部分的费用投入都是研发投入与团队建设。对于下一代技术,我们现在都是在考虑和规划3年后的产品,其实明年、后年的产品现在都已经有了,只是还在做实验阶段。奇点能源一代代的产品,就是在这样的研发突破和持续提升中,不断推向市场”,刘伟增这样告诉黑鹰光伏。
不禁想起刘伟增在2022年新春致辞中的话:“在储能爆发的浪潮中,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企业都是影响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分子。”
储能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终究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对于多年的价格战,刘伟增也乐意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在产业并不成熟的阶段,这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即使它可能会导致产业走一些弯路。不过,现在大环境的共识已经在改变,储能本身的价值在凸显,而不仅仅是被视为增加成本的一环。
在技术层面,刘伟增判断,储能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和升级仍是行业发展的重点,储能系统的安全仍是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储能系统综合效率和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仍是行业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决定因素。
更长远来看,刘伟增认为,未来伴随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储能商业模式的成熟,整个产业将会加速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目前,储能行业还是百家争鸣,经过两到三年验证后,行业会进入高速发展,进一步优胜劣汰,会逐渐形成和出现主流方案,然后就是一到两家引领。而后,产业进入充分的市场化,进入更为实在的技术、产品、供应链与品牌的竞争,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
简言之,储能产业终将会进入综合能力的比拼。
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与竞争中,刘伟增希望和行业各位同仁严守储能安全底线,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储能系统运行经济性,也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参与构建储能技术应用的标准体系,真正为储能行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当然,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刘伟增希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能更多地参与到储能行业中,产业各方协力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产品的融资体系,开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融结合的模式,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
也是在2022年初,奇点能源确定了“分布式储能引领者”的战略定位,同步制定了《奇点能源2022-2024发展规划》,确立了“客户至上,产品领先,开放合作,以人为本”的16字经营方针,加速了奇点能源这匹“储能黑马”一骑绝尘的发展势头。
谈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刘伟增则表现得十分明确。他说:“在工商业用户侧,我们要在3年内做到行业第一;在规模化的源网侧市场,2022年大概可以达到800MWh到1GWh,2023年可以实现2—3GWh的突破。”
未来充满希望,诸君任重道远!对于包括奇点能源在内的所有的储能参与者来说,未来是一条无比崎岖的山路,也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黄金大道。
在这个完完全全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战场上,是基于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经验积累等多维度的较量,唯有那些能够从低效益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唯有那些能真正解决客户问题并构建核心价值的企业才能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