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风口内参】“十四五”红外军品有望大规模列装

百家云股   / 2020-12-29 13:33 发布

【逻辑阐述】

1、全球军品市场空间达百亿美元,我军红外渗透率仅为美军的6%

2、疫情促进民用市场发展2020年全球民用市场将超50亿美元

3、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国产厂商份额有望提升

重点黑马公司002214大立科技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也叫红外光、红外热辐射,其波长在0.76至1000微米之间。红外线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辐射,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都在不断辐射红外线,其能量大小与物体表面温度和材料特性直接相关——温度越高,红外线能量越大。

图片2.png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用来探测目标物体红外辐射,将其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高科技产品。其工作原理:利用红外探测器把红外辐射转变为微弱的电信号,信号的大小可反映出红外辐射的强弱;利用后续电路将微弱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一步处理后得到电子视频信号,得到可见图像。

 

【行业板块解析】

一、全球军品市场空间达百亿美元,我军红外渗透率仅为美军的6%

红外热像仪率先应用在军事领域,从传统的单兵携带逐步向高端的坦克、舰船、飞机昼夜观察、红外制导等高端领域不断延伸发展。2018-2023年全球军用红外市场的规模将从89亿美元增长至108亿美元。目前全球军用红外热成像仪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图片3.png 

1、展望国内,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十四五”期间国防支出或加速增长

2019年我国国防支出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国防支出同比增速长期领先于同期的GDP增速。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国,是世界上周边安全形势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可以预见,我国“十四五”期间国防支出仍将进一步增长。

2、武器装备费为增速最快的国防支出构成,预计未来其占比仍将提升

我国国防支出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武器装备费三部分组成。武器装备费占比从2009年的32%提升至2017年的41%,始终处在提升的趋势。高科技含量的武器装备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加大在新式飞机、导弹、航空母舰等新式武器装备的采购力度,预计“十四五”期间,武器装备费仍然是增速最快的国防军费构成。

3、红外热像仪作为军事侦察、夜视和制导等领域的核心产品,量、价均有提升空间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全面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根据《红外成像技术的军事应用及展望》等资料显示:目前我军红外装备的人均配备比例尚不足0.1,而美军为1.7,为形成有效的夜间作战能力,红外装备渗透率亟待提升。此外,随着国内红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红外产品也从夜视头盔、枪械瞄准器等基础性产品,逐步向导弹导引头、智能炮弹、无人机以及舰(机)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等中高端产品发展,军用红外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二、疫情促进民用市场发展2020年全球民用市场将超50亿美元

预计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将达到75亿美元,2014-2023年的复合增速为10%;预测全球非制冷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29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44亿美元,期间复合增速为7%。

图片4.png 

红外热像仪在电力、安防、制造业、测温检疫、消防等诸多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将红外热像仪送入大众视野,对红外技术的市场普及起到促进作用。除疫情突发需求外,2019年国内红外热像仪的需求超过80万套,而同期国内生产数量不足50万套,民用市场增速有望超预期。

三、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国产厂商份额有望提升

1、军用红外产品跨国竞争较少,美国技术、市场仍占主导地位

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军事敏感性,军用产品往往以国家为单位实施产品和技术垄断,导致不同国家的红外热成像仪企业之间在军用领域直接的市场竞争较少,产品即使出口也往往存在品类或分辨率限制。

2、民品领域FLIR一家独大,国内厂商大有可为

2017年FLIR占据了全球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民用市场66%的份额,而国内厂商大立科技与高德红外的市占率分别仅为1.6%和0.2%。

图片5.png 

3、探测器实现自主可控,国产红外热像仪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红外探测器的设计、生产及研发涉及到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制冷和封装等多个学科,技术难度很大。20世纪80年代,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研发出非制冷探测器技术,并对该技术严格保密;20世纪90年代,法国国家实验室CEA/LETI开始非制冷探测器技术的研发,并于2000年左右实现产业化,其技术同样也严格对外保密。2007年后,以大立科技为代表的几家企业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上陆续突破,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为后续红外成像技术在国内军品与民品的规模化使用奠定了基础。目前,国产红外热像仪和海外品牌的价格差异已不断缩小,反映国产品牌的竞争实力正不断增强。

【相关个股】

002214大立科技

逻辑一、公司是导弹红外热像仪重要供应商

2019年公司军品收入2.4亿元左右,占比约50%,贡献约一半利润。此前公司红外军品多用于陆军枪瞄、望远镜、夜视仪等,近年来逐步从陆军单兵配套转向海空军配套,导弹和球型吊舱红外产品占比超过70%,毛利率升至60%以上。目前公司主要供应导弹导引头红外组件和核心图像处理系统,约占导引头价值量的50%。一些比较先进的直升机和无人机使用了公司的球型吊舱红外部件。前十年间装备的非制冷探测器维修延寿与进口替换市场也很大。2018年军改落地后军品采购规模大幅提升,公司17-19年利润持续大增即是证明。预计战术类导弹新型号将普遍使用红外和可见光双光融合的导引头,未来5年需求量在200亿元以上。公司目前批产型号10余项,在研型号20余项。预计在2023年之前,公司现 订单可以保证军品年均40%以上增长。

逻辑二、具有显著成本优势的红外平台型公司

红外下游细分领域多,各领域空间有限,导致很难出现一家专业做红外芯片的纯中游企业当前,芯片(探测器)占红外终端产品成本的近70%。大立科技具备从芯片到整机的一体化生产能力,在非晶硅技术路线上的成本优势明显,比众多依靠外购芯片的厂商更具竞争力。公司与专业代工厂合建芯片前道生产线也有效降低了成本。非晶硅技术路线军民通用性强,适合用于民品市场。作为典型的红外平台型公司,大立已形成红外单机+巡检机器人+军品“三驾马车”支撑长远发展。其中,巡检机器人和光电吊舱是公司升级为系统级供应商的重要标志。

逻辑三、拓展高价值量机载光电吊舱市场

公司新收购的北京航宇智通主营为固定翼军机红外光电吊舱,单价在千万元以上,迥异于直升机或无人机百万元级别的球型吊舱。美军在大量F15、F18上都配置了侦察瞄准吊舱。本次收购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公司将由此切入军机核心分系统领域,其需求主要源自三代机、四代机配套和军贸市场,市场空间约为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