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守望高新

资深人士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英大首席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6月5日】本轮7新股分析

价值at风险   / 2020-06-12 10:15 发布

本轮新股重点关注:甘李药业。

 

一、甘李药业(603087)

 

1.公司简介

 

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作为中国第一家掌握产业化生产重组胰岛素类似物技术的公司,甘李在生产研发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方面处于中国糖尿病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全球与Sandoz等知名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如今,作为专注人类健康事业的全球性企业,甘李秉承科学、极致的企业文化,致力于为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病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近年来,国内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糖尿病药物市场研究报告》,一项由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牵头组织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007-2008)”显示,“在我国 20 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 10.6%和 8.8%,总体糖尿病患病率为 9.7%,由此,推算出全国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约为 9,200 万人。”根据 IDF 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 1.16 亿人,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数量仍在持续快速增长。IDF 预测 2040 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数量将达到 1.51 亿人。我国胰岛素市场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全球平均增速。

 

2019 年,我国胰岛素市场规模约为 200 亿人民币。我国胰岛素市场已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参照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历程,国内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首先,我国糖尿病患者整体治疗率偏低,大量糖尿病患者尚未接受有效的治疗。其次,胰岛素治疗普及率低。据 IDF 统计,国内仅有 2%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控制血糖,而这一比例在美国约为 30%。再次,国内糖尿病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和胰岛素使用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IDF 研究统计,2019 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年人均医疗费用约为 936.2 美元;而以美国为例,糖尿病患者人均年医疗支出高达 9,505.6 美元。

胰岛素从技术水平角度可分为三代产品:动物源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胰岛素类似物:

 

第一代动物源胰岛素从猪和牛等动物胰脏中提取获得,最早于1923年诺德胰岛素实验室实现了商品化生产,这也是医药巨头诺和诺德的创业起源;

 

第二代胰岛素是应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将人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或酵母粉等工具中表达获得,1982年实现了商品化生产;

 

第三代胰岛素其实是胰岛素类似物,能模拟人体内胰岛素的释放曲线,从而精确地调整血糖,而二代胰岛素用了容易发生低血糖,三代胰岛素是90年代末美国礼来最先开发出的。

 

糖尿病诊断及病情控制的两个主要检测指标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因此胰岛素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1)能同时控制好空腹和餐后血糖指标;

(2)更长效;

(3)非注射方式用药,比如口服。

 

回到国内的胰岛素市场来。目前一二线城市主要是三代胰岛素占主导,基层市场主要是二代胰岛素占主导,国内市场会慢慢变成三代胰岛素主导,欧美发达地区已经超过80%以上。

 

全球70%的糖尿病市场份额都被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默沙东四家公司垄断了,其中2017年诺和诺德为29.7%、赛诺菲为15.5%、礼来为14.4%、默沙东为12.8%:

 

诺和诺德:成立90年以来聚焦于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在胰岛素领域一直创新,市场份额长期稳居第一,目前胰岛素收入占比70%,GLP-1占比 26% ,新研的四代胰岛素(德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销售高增长;

 

赛诺菲:同样是糖尿病药物领域的老字号,具有更完整的产品线布局,龙头产品甘精胰岛素称霸糖尿病市场十余年,极有可能被礼来超越。

 

礼来:二、三代胰岛素的创新者,新药数量多且表现优秀,旗下主力产品包括赖脯胰岛素、度拉糖肽、人胰岛素、恩格列净及其复方制剂、甘精胰岛素类似物,其中度拉糖肽药物销量威胁到诺和诺德在GLP市场的龙头地位;

 

默沙东:只专注口服降糖药市场,产品管线相对单一,糖尿病主力产品为西格列汀及其与二甲双胍复方制剂,西格列汀专利即将到期,以及新型GLP-1类药物的出现,2017年西格列汀销售额开始下滑。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甘李药业,是中国胰岛素行业一个不得不提的公司:

 

1998年研发出中国第一支重组人胰岛素(二代胰岛素);

2001年研发出中国第一支超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速秀霖”(三代胰岛素);

2002年研发出中国第一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长秀霖”;

2009年研发出中国第一支胰岛素注射笔-秀霖笔;

也就是说,中国的胰岛素技术研发前沿都是甘李药业引领。

 

90年代通化东宝的实际控制人李一奎,注意到糖尿病领域的市场机会,从美国聘请了原北大生物系的同学甘忠如,组建团队研发胰岛素。甘忠如,生物化学博士,曾任北大教师,去美国留学后,任职过美国默克制药的高级研究员。

 

甘李药业名字的来源正是两人姓氏的结合,1998年时由甘忠如创立,2005年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和扩大生产能力的需求,2005年引入通化东宝重组后,通化东宝成为第一大股东,法人代表变为李一奎。

 

其中通化安泰克51%的股权是甘忠如关联方持有,49%的股权是通化东宝控股股东东宝集团持有。经过2010年-2012年股权变动后,通化东宝不再持股甘李药业了,两家公司宣布分道扬镳。2011年3月,通化东宝将其持有的甘李药业29.43%的股权全部出售。根据双方协议,甘李药业将获得二代胰岛素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并获准在42个月后上市销售;通化东宝将获得三代胰岛素的专利生产技术,并允许在42个月后上市销售。

 

然而实际上,二代胰岛素的研发技术本来就是甘李药业发明的,而且甘李药业一直销售的是三代胰岛素产品,甚至可能都不会去生产二代胰岛素产品。

 

换言之,就是甘李药业必须交出三代胰岛素,才能脱离通化东宝的控制!

 

甘李药业的收入中,95%以上都是三代胰岛素的胰岛素制剂,包括重组甘精胰岛素、重组赖脯胰岛素以及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

 

2017年以前,国内药企只有甘李药业唯一一家能生产三代胰岛素。即使到现在,也只有三家公司能生产。

 

2016年甘李药业收入开始超过通化东宝胰岛素相关的收入,说明整个国内三代胰岛素市场份额在增加。

 

整体上而言,甘李药业主营业务毛利率很高,一直都保持在90%以上。

 

这种高毛利率,还是在产品低于同类进口产品的基础上获得的,比如主要产品“长秀霖”价格比国外竞争对手低20%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甘李药业主营业务的毛利率也比通化东宝胰岛素相关产品(重组人胰岛素原料药及注射剂系列产品)的毛利率高一些。

 

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先进性,甘李药业产品属于三代胰岛素,而通化东宝还是二代胰岛素,竞争对手相对多很多。

 

2016年甘李药业研发支出为0.96亿,比通化东宝0.87亿多,研发投入率也高于通化东宝。2017年半研发支出为0.90亿,已经接近通化东宝全年研发支出总额,研发投入率高达9.18%。

 

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1月甘李药业在研产品中,就有在美国临床试验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已经在三期临床准备阶段。

 

2018年的募投资金部分用途也是用于申请药物在美国上市,其中:重组甘精胰岛素申请美国注册上市拟使用2.89亿;重组赖脯胰岛素申请美国注册上市拟使用4.15亿;

 

中国市场中,中效胰岛素仍占据主导位置,占国内胰岛素市场销量的 65%左右,长效胰岛素及速效胰岛素市场份额分别为 15%及 20%。长效胰岛素进入市场较晚,但销售增长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公司主要产品“长秀霖”、“速秀霖”及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分别于 2005 年、2007 年及 2014 年上市。2017 年至2019 年,“长秀霖”制剂在国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 216917.40 万元、226,179.89 万元及 254513.76 万元,占据了90%的收入。

 

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糖尿病药物市场研究报告,2013-2017 年甘精胰岛素制剂样本医院临床用药市场竞争格局如下:

公司甘精胰岛素制剂“长秀霖”在国内糖尿病治疗药物临床用药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在国内样本医院市场份额由 2013 年的 18.43%上升至2017 年的 24.16%,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公司在研项目集中在糖尿病领域,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阶段。主要在研项目进展情况如下:

4.财务状况

 

2016-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7.7亿、23.7亿、23.9亿、28.95亿,分别同比增33.8%、0.7%、21.3%,净利润分别为7.7亿、10.8亿、9.3亿、11.7亿,分别同比增长40.3%、-14.7%、25%。2020Q1公司营收增速9.7%,净利润增速26%,非常不错的业绩。

 

毛利率一直在91%以上,ROE过去两年都在24%左右,负债率不到10%,现金流也非常不错,19年末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1.6亿,账上现金资产约18亿。

 

如此低的杠杆和如此多的现金,仍然创造了24%的ROE,这是非常出色的好公司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公司的销售费用非常高,19年末高达8亿,相当于70%以上的净利润(医药行业的通病),公司历史上也有行贿的丑闻出现。

 

5.募投项目

 

营销网络建设项目24289.11万、重组甘精胰岛素产品美国注册上市项目28944.28万、胰岛素产业化项目59267.63万、重组赖脯胰岛素产品美国注册上市项目41514万、生物中试研究项目19368万、生物信息项目10894.51万、化药制剂中试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8132万、补充流动资金项目55800万。总计258209.53万。

 

6.风险点

 

2014年,甘李药业首次冲刺IPO,以被终止审查而终结。2018年,甘李药业重启IPO,于当年4月顺利过会,但却一直迟迟未获得证监会的发行批文。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贿问题。

 

2015年5月25日,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检察院就甘李药业湖北省销售人员涉嫌商业贿赂一案提起公诉,指控2010年至2013年10月期间,公司湖北区域17名销售人员为扩大药品销量,提高销售业绩,向湖北省多地医院医生行贿,行贿金额2,770,383元。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法院于2015年11月23日作出(2015)鄂荆州区刑初字第00087号《刑事判决书》,对该案十七名被告人以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作出有罪判决。

 

我们可以看到,甘李药业的销售费用率的确比通化东宝高很多。

 

员工贿赂医生让甘李药业声誉大损,而且该公司胰岛素产品的终端市场以医院市场为主,此次因行贿医生而被处罚将会对公司未来在各大医院的销售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7.结论

 

国内最优秀的胰岛素企业,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市占率会继续提升(赛诺菲75%的市场会逐步被甘李和联邦还有东宝蚕食),需要关注联邦和通化东宝的竞争,不过公司由于此前的协议,已经提前抢占了三代胰岛素的赛道,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壁垒(渠道、生产线等),因此不必过分谨慎,在中国糖尿病继续高速发展的大背景和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看好公司的未来,建议保持重点关注。

 

 

二、国盛智科(688558)

 

1.公司简介

 

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旗下拥有国盛智科、精密机械、机床部件、苏州中谷、大卫精工、英伟达、切尔西等多家子公司,专注于机械制造领域20余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机床工具行业30强企业、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经济效益十佳企业、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公司建立了省市两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拥有工程师及高级技师多名,获得多项自主发明专利,产品曾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首台(套)、南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金属切削类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提供商,主要围绕下游精密模具、新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3D打印、工业阀门等领域的客户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需求,提供包括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关键部件研制、软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环节在内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了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高端装备部件三大系列产品。

2.财务状况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和2019年1-6月份(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国盛智科的营收分别为4.06亿元,5.86亿元,7.44亿元,3.36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764.84万元,9308.49万元、9553.52万元,4139.68万元。

 

国盛智科2017年及2018年公司业绩基本停滞不前。而且,2019年该公司的营收和净利甚至出现了下降,国盛智科2019年度未经审计但已经审阅的主要财务数据显示,国盛智科2019年营业收入为6.65亿元,同比下降10.7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428.98万元,同比下降11.77%。

 

报告期内,国盛智科数控机床毛利率分别为30.43%、28.59%、28.73%、28.83%,从以上毛利率数据也能看出,我国机床的利润总体下滑。根据国家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金属切削机床销量自2014年达到顶峰后,便开始逐年下降,从2017年至2019年总共下滑了46.80%,而且下降趋势仍在延续。销量下滑倒逼产量缩减,金属切削机床总产量也从2016年的78.30万台下降至2018年的49.00万台。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低档数控机床的产能过剩而高档数控机床的供应不足的事实。目前我国中低档数控机床已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是高档数控机床仍依赖进口,主要是因为数控机床产业环境、技术水平仍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在产品性能、品质方面竞争力整体不足。据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机床数量增至1.40万台,以中高档加工中心等为主,进口总额33.79亿美元。

 

3.募投项目

 

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项目60080万、数控机床研发中心项目6080万、补充流动资金15500万、投资金额总计81660万。

 

4.风险点

 

国盛智科与关联公司的关联交易频繁且部分交易单价有失公允。尽管国盛智科曾监管部门解释了一些关联销售数据的合理性,但这仍难掩盖该公司通过销售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的嫌疑。

 

招股说明书披露,发行人国盛智科实际控制人潘卫国因看好中谷科技创始人团队在电火花机及小孔机领域专业能力,作为财务投资者与闫伟等人于2002年12月共同出资设立中谷科技。中谷科技与国盛智科同处机床行业,为避免中谷科技与国盛智科潜在的同业竞争,国盛智科与中谷科技原股东闫伟、闫嘉蓓、朱亚东、冯署等于2016年4月共同成立苏州中谷实业有限公司,以承继中谷科技的人员和经营性业务。中谷实业成立后,中谷科技将原有的人员、业务转移至中谷实业,中谷科技仅保留房产土地,不再从事任何与机床设备、钣金件及铸件生产有关的业务。

 

然而,在此之前的2014年和2015年,国盛智科对中谷科技的销售普遍价格低于非关联方交易均价。

 

从以上数字可以得出,2014年,通过低价销售,疑似向关联公司中谷科技输送利益近100万元,2015年疑似输送利益20万元。2014年和2015年两年疑似输送利益合计120万元。

 

事实上,2016年4月中谷实业继承了中谷科技的人员和经营性业务后,这种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情形似乎没有停止。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国盛智科向中谷实业的销售单价仍然大幅低于非关联方交易均价。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变更为中谷实业后,国盛智科疑似通过关联销售向该公司输送利益25.9万元。

 

国盛智科的净利润数据改来改去,犹如“过家家”。5次冲刺IPO,国盛智科一共提交了5版招股书。在5版招股书中,该公司2016年的净利润数据被修改过2次,因此其2016年净利数据出现了3个不同的版本。在2017年4月6日报送的第一版招股书中,国盛智科2016年净利润为6740.37万元。而之后2017年9月27日报送的第二版招股书中,该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6643.00万元,较前版少97.37万元。

 

此后,在2019年3月28日报送的第三版招股书以及2019年11月5日和2020年4月20日披露的2版科创板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5733.66万元,较上一版再少909.34万元。那么,2016年该公司的净利润到底是多少?

 

5.结论

 

一个赛道非常一般的制造业企业,面对下游不景气和激烈的竞争,不建议关注

 

 

三、秦川物联(688528)

 

1.公司简介

 

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从事智能燃气表及物联网系统软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将计量技术、智能控制、通信技术、信息管理、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与精密仪表制造融合,并运用物联网技术形成智慧燃气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实现“安全用气、公平用气、智慧用气”。公司的主要产品为IC卡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膜式燃气表、远控智能燃气表及工商业用燃气表。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燃气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升级,燃气表从机械化逐渐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那我们看下燃气表的发展历程:

 

膜式燃气表:只具有基础燃料计量功能,需要定期人工抄表,不具备表端智能控制功能,需要人工在后台进行阶梯气价的计量和计费调整。

 

Ic卡智能燃气表:以容积式机械计量为基础,售气管理系统微平台、ic卡为媒介,通过机械计量、机电转换、电子计量、阀控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计量、阀控、预付费和管理的智能燃气表。

 

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577-2012《膜式燃气表》规定:以天然气为介质的燃气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 10 年,以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等为介质的燃气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 6 年,需周期性地强制更新替换。2008-2017 年期间,我国销售燃气表 25,040.5万台,将成为行业未来十年燃气表的存量替换空间。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公司发展。公司拥有1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日本发明专利,9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日本实用新型专利、13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公司2017年和2018年连续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1000强”榜单,是燃气表行业唯一入选企业。公司2018、2019年连续两年入选“世界物联网企业500强”。公司“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及其运行体系”、“IC卡智能燃气表智能控制技术”、“双向无堵转齿轮传动的燃气表专用机电阀”3项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科技成果。


公司主要产品为IC卡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膜式燃气表、远控智能燃气表及工商业用燃气表。A股上市公司中,秦川物联的竞争对手为金卡智能、威星智能、先锋电子、新天科技等。

 

从收入结构来看,IC卡智能燃气表和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是主要收入来源。

 

4.财务状况

 

2017-2019年,秦川物联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1亿元、2.03亿元和2.45亿元,同期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979.93万元、4436.94万元和4422.95万元。

 

过去几年并没有迎来爆发式的增长。2019年公司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420多万元,反而下滑了0.32%,而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不到4200万元,同比下滑了3.5%。

居高不下的赊销收入,严重侵蚀了秦川物联的现金流,加剧了其偿债压力。2016~2019年,公司流动比率分别为1.77、1.57、1.4和1.57,速动比率分别为1.64、1.41、1.28和1.45,双双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5.募投项目

 

智能燃气表研发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生产基地改扩建子项目29929.74万、智能燃气表研发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子项目10962.26万、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3565.69万、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升级建设项目6857.78万、补充流动资金项目7000万,投资金额总计58315.47万。

 

6.风险点

 

秦川物联原名“秦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2017年5月的股改,摇身一变成了物联网科技公司,并在经营业务中增加了“物联网服务”。4个月后,公司就提交了创业板上市辅导备案。显然,本次更名部分程度上是蹭物联网热点,为IPO增加份量。而在更名当年,公司的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业务才刚开始,收入占比仅8.68%。

 

公司也被质疑滥用专利申请权,乱申专利。特别是其核心产品IC卡智能燃气表的发明专利,最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全部无效,而该产品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半壁江山。值得一提的是,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技术,曾被秦川物联实控人邵泽华拿来作价2000万元,作为对公司的出资。

 

7.结论

 

一个智能电表公司,增量空间还是有的,主要是还有大量传统需要更换,但这几年主要城市已经完成大规模更换,未来的增量越来越小,此外,公司技术研发实力一般,现金流糟糕,业绩增长停滞,不值得重点关注。

 

 

四、捷安高科(300845)

 

1.公司简介

 

捷安高科自2002年成立以来专注于以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面向开设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学校、各地铁路局及其下属单位、地铁公司等提供涵盖铁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系统化仿真实训整体解决方案,,是国内轨道交通仿真实训系统行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现已通过CMMI3认证,并拥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三级资质。近年来,公司将轨道交通领域所积累的核心技术拓展应用至安全作业、船舶等其他行业,提供系统化仿真实训软硬件设备和相关技术服务。目前,公司已形成轨道交通、安全作业、船舶等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布局。

 

总之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不断的进步、安全作业实操点的全面推广、船配行业产值的持续增长,轨道交通、安全作业、船舶领域未来将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进而拉动对仿真实训设备的强烈需求,为计算机仿真实训系统供应商提供了稳定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捷安高科现已掌握轨道交通、安全作业等领域仿真实训系统研发的核心技术,如JanVR虚拟现实核心引擎和CGI视景仿真技术等,并取得“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中的电磁追踪技术研究与开发”、“轨道交通三维交互沙盘演练系统研究与开发”和“轨道交通信号综合仿真实训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多项省级科学技术成果。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拥有162项软件著作权、44项软件产品登记证、5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设计专利,引领行业。

 

作为研发型、技术型企业,捷安高科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从2016年至2019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740.26万元、2,046.10万元、2,173.64万元和940.8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90%、9.42%、8.07%和10.62%。随着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以保障公司在细分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

 

2.财务状况

 

2016-2019年上半年,捷安高科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2.17亿元、2.69亿元和0.89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688.05万元、4426.84万元、7081.86万元和872.78万元。2016-2018年,捷安高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较2018年度增长15.71%;预测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7567.47万元,较2018年度增长6.86%。

 

捷安高科近年来应收账款增速远超营收增速。2016至2018年,捷安高科应收账款分别增长312.24%、73.55%和23.47%,而同期营收增速分别为82.54%、36%和24.03%。此外,捷安高科同期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一路走高,分别为78.77天、127.49天和146.24天,公司回款情况明显下降。

 

3.募投项目

 

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技术改造项目11833.25万、研发中心项目5078.87万、安全作业仿真产业化项目10013万、补充流动资金项目8000万。投资金额总计34925.12万。

 

4.风险点

 

北京腾实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腾实信")与捷安高科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供应商、还是公司客户,身兼多职,显的十分扎眼。

 

腾实信是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主要产品有铁路模拟驾驶与故障处理系统、检修支持系统、检测分析系统、电路模拟系统等。根据招股书,捷安高科将腾实信列为了同行竞争对手。

 

报告期内,捷安高科主要产品的毛利率均高于腾实信。但是,2016年,腾实信成为捷安高科的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金额是330.13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的4.98%。

 

根据招股书和腾实信年报,腾实信不仅仅是供应商,还是捷安高科的客户。据腾实信2016年度报告,捷安高科是腾实信的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是304.63万元,占腾实信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为11.41%。

 

此外,2019半年报中,腾实信再次提到了捷安高科,称因资金紧张的原因,腾实信还欠捷安高科108.27万元,账龄早已超过了1年。

 

即使竞争对手,又是供应商,还是客户,让人疑惑两家公司的业务合作究竟是何种形式。

 

捷安高科递交的两版招股书也有多处信息存在差异。


5.结论

 

虽然公司说的高大上,但是也是依附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公司,并无太大的亮点,公司业绩增速一般,未来看点不大,不建议重点关注。

 

 

五、首都在线(300846)

 

1.公司简介

 

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总部设在北京,并在美国、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建有子公司的国际化云计算服务商。公司2010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股票代码430071。2首都在线主营业务是为电商、游戏、金融、大数据、医疗、PaaS/SaaS等诸多行业提供高性能的云计算服务、IDC托管及IT增值、IT外包、通信集成等高效、优质的信息技术服务。首都在线是中国较早的IDC服务商之一,拥有十多年网络和数据中心服务经验,是中国较早进行云计算商业化运营的专业网络以及数据中心服务商。

 

2.行业信息

 

IDC业务指的是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企业、媒体和各类网站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云计算服务指可以拿来作为服务提供使用的云计算产品,包括云主机、云空间、云开发、云测试和综合类产品等。

 

目前,IDC服务的市场格局以联通、电信和移动三大运营商为基础以及专业的IDC服务商为主体,三大运营商在IDC服务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70%,而专业的IDC服务商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在下滑。目前国家部门放开了对IDC服务经营许可的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带来的结果就是,IDC服务市场整体行业的利润水平出现下滑趋势,竞争渐趋白炽化,市场整体增长出现疲乏,任何公司想提升市场份额其难度非常大,而体量较小的首都在线属于后来者其难度可想而知。

 

3.公司详情

 

其中IDC服务是首都在线传统的物理主机托管服务,也同样是首都在线实现创收的主力,该业务的收入占其总营收的60%以上;按照首都在线在招股说明书中的说法,云计算是其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现阶段该业务是其第二大业务,营业收入占其总营收的35%。

 

在IDC业务方面,其全国60余个数据中心部署超过3000个机柜,IDC服务覆盖全国三十多个主要城市。招股书表示,首都在线IDC业务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即租用供应商机柜为客户提供服务。2019年上半年,IDC服务收入20,827.09万元,占比58.86%。

 

首都在线的云计算服务为IaaS层面服务,在全球 10 余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云网一体化服务节点,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香港等。2019年上半年,云计算服务收入12,974.08万元,占比36.67。

 

据介绍首都在线自主研发的GIC平台可在全球范围内秒级开通、管理、调度云计算及网络资源,该平台可覆盖中国大陆、美国、欧洲、东南亚四大地区的10 余个节点,基于专线互联互通的高速骨干网,将骨干网资源与计算、存储资源深度融合,短时间内即可自动完成全球云网一体化的 IT 资源多点部署,将客户所需多种形态的网络资源与计算资源实现一体化融合交付。

 

首都在线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发展规划是成为中国企业出海互联网服务首选供应商之一,在全球化部署过程中继续展开IDC布局,未来三年采用自建数据中心与运营商数据中心合作的战略,为客户提供从 IDC 到云服务的混合架构的完整解决方案和服务。

 

4.财务状况

 

2015年至2019年1-6月,首都在线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182.18万元36,194.61万元、48,150.01万元、60,311.05万元和35,381.23万元;2016年至2018年,首都在线营收增速分别为56.13%、33.03%、25.26%,呈逐年下降趋势。

 

同期,首都在线的净利润分别为3,715.27万元、3,192.63万元、4,050.14万元、5,772.99万元和3,347.80万元;2016年至2018年,首都在线的净利增速分别为-16.44%、26.86%、42.54%,增速由负转正且逐年上升。

 

相较于营收和净利润实现了逐年上涨,首都在线的毛利率和资产收益率等却是在报告期内连年下滑。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2018年首都在线的毛利率分别为40.7%、35.62%和31.94%,三年下降近9个百分点;另外首都在线的前两大业务IDC服务和云计算服务的毛利率也连续呈现下滑趋势,IDC服务毛利率分别为29.52%、25.99%和22.23%,云计算服务毛利率分别为59.72%、51.99%和47.16%。

 

首都在线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IDC服务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为机柜租赁成本上升,但受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低于销售价格增速所致;云计算服务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为公司持续扩建云平台,云主机成本增速较快,而云主机的市场销售滞后于云平台节点建设所致;目前首都在线云计算的收入占比逐渐提升,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机柜租赁成本上升、云平台持续投入等因素影响,毛利率仍有持续下滑的风险。

 

公开信息显示,首都在线同属的互联网技术云服务行业的挂牌新三板的公司,在2015年-2018年四年内行业的平均销售毛利率分别为41.45%、37.44%、33.27%和9.21%,同期首都在线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49.62%、38.88%、35.62%和31.94%,可以发现,首都在线的毛利率逐年下滑,并从高于行业平均数值跌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由于净利率的下滑,首都在线的资产收益情况也在报告期内呈现下滑的趋势,2016年-2018年首都在线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16.11%、10.98%和10.83%。

 

报告期内(2016-2019年6月),公司的应收账款数额分别为6519.02万元、7921.69万元、1.00亿元和1.26亿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40.92%、18.82%、25.49%和28.65%,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8.01%、16.45%、16.60%和35.58%。

 

5.募投项目

 

首都在线GIC平台技术升级项目5329.57万、首都在线对象存储项目9203.33万、首都在线云宽冰山存储项目9693.66万、投资金额总计24226.56万。

 

6.风险点

 

IDC服务和云计算是首都在线主营业务,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这两项业务保证了首都在线经营业绩的增长,但将这两大业务放在其各自所受的市场来看,与竞争对手相比,首都在线就缺乏竞争力。

 

IDC服务的市场格局以联通、电信和移动三大运营商为基础以及专业的IDC服务商为主体,三大运营商在IDC服务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70%,专业IDC服务商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而在专业IDC服务商中,首都在线远不及世纪互联、光环新网、鹏博士和万国数据等公司,在市场中的体量和份额基本上处于中偏下游;并且它还尚未拥有自己的自建机房,也并未有优秀的资源把握能力。

 

不仅如此,虽然国家部门放开对IDC服务经营许可的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但IDC服务市场整体行业的利润水平出现下滑趋势,市场蓝海不在,竞争呈现白炽化,市场整体增长出现疲乏,增加相关公司提升市场份额的难度,本就后来者且体量小的首都在线想要突围自然困难不小。

除了云计算市场已基本被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瓜分,与此同时国外云计算服务商也积极在国内市场布局,首都在线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此外,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众公司为瓜分市场份额、抢夺用户,或将进一步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近年来首都在线的毛利率持续下滑也印证了这一点。

 

2019年9月23日,首都在线根据证监会反馈意见更新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8年,首都在线来自于第一大客户广州唯品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分别为9,665.22万元、10,837.96万元。

 

仅仅时隔一个多月,2019年11月6日,首都在线发布了更正后的2017年和2018年年报。而2017年和2018年的年报显示,首都在线排在第一位的主要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10,214.93万元、11,418.02万元。

 

对比首都在线的两组数据,发现2017年和2018年招股书中来源于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较更新后的同年度财务报告分别低了549.71万元和580.06万元。

 

首都在线本次IPO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大华,其2016年至2018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机构同样为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不知道是何原因造成了上述数据出现出入?

 

7.结论

 

云计算和IDC领域的一个小公司,过去几年业绩增速放缓,利润率下滑,未来行业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头的蚕食,相对于A股其他规模更大的IDC和云计算公司,不看好该公司的未来。

 

 

六、胜蓝股份(300843)

 

1.公司简介

 

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注于电子连接器及精密零组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凭借自身精湛的模具开发能力,已与富士康、立讯精密、小米、TCL、日本电产、日立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等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了IATF 16949、ISO9001、ISO14001、QC080000等体系认证和产品安规认证。

 

胜蓝科技所处的细分行业为电子连接器行业。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Bishop&;Associates数据显示,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67.7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90.8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83%,增幅远高于全球连接器市场增速。从地区市场规模占比情况看,中国已超过欧洲、北美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市场规模占比也从2009年的19.69%提升至2017年的31.74%。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全球连接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基本被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所占据,尤其是在高压连接器领域,国际企业的产品优势明显。相对而言,虽然国内本土连接器制造厂商有700多家,但大多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单一,新产品开发滞后,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了市场竞争激烈,且生产厂家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从技术水平来看,虽然国内连接器领先制造企业逐步参与到高端市场的竞争,但整体技术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加之,近年来全球连接器巨头陆续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参与国内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在竞争中技术上处于相对劣势。

 

从市场竞争环境来看,胜蓝科技竞争对手主要为连接器制造企业,概况如下:

 

立讯精密(002475.SZ)成立于2004年,主要生产经营连接线、连接器、马达、无线充电、天线、声学和电子模块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汽车及医疗等领域。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21.31亿元。

 

意华股份(002897.SZ)成立于1995年,专注于以通讯为主的连接器及其组件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包括应用于数据通信领域的RJ系列连接器产品和SFP、SFP+系列高速连接器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的USB、HDMI系列连接器产品等。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9.96亿元。

 

徕木股份(603633.SH)成立于2003年,从事以连接器和屏蔽罩为主的精密电子元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其产品可分为汽车精密连接器及配件、组件,汽车精密屏蔽罩及结构件,手机精密连接器,手机精密屏蔽罩及结构件。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33亿元。

 

中航光电(002179.SZ)成立于2002年,专业从事中高端光、电、流体连接器及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与防务领域,以及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消费类电子、工业等民用高端制造领域。2018年实现营收78.16亿元。

 

胜蓝科技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压接(铆压)技术、精密注塑成型技术、冲压件精密模内成型技术等7项连接器制造的核心技术。同时,还拥有USBType-C自动化研发、60A充换电连接器等10项在研项目。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该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9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1项。

 

从研发情况来看,报告期内,胜蓝科技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分别为5.04%、5.3%及5.04%,基本保持稳定。从行业水平来看,胜蓝科技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胜蓝科技的电子连接器主要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而随着消费类电子行业不断向高速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向智能化、轻量化转变,这就需要该公司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从而提高整体技术研发水平、技术储备、以及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

 

2.财务状况

 

报告期内,胜蓝科技的营收和业绩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3.84%和44.17%。其中,2018年营收同比增长40.33%,这主要系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旺盛,该公司消费类电子连接器产品的销量持续增加,从而使得销售收入较上年增加1.23亿元,增幅为32.94%。从业绩来看,2018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涨幅有所放缓,主要系受原材料平均采购价格上涨和代工产品金额增加影响所致。

 

从产品贡献来看,消费类电子连接器及组件是胜蓝科技的核心产品及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至2018年,其贡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01%、81.62%、77.43%。

 

报告期内,胜蓝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呈下降趋势,下降了2.91个百分点。从行业水平来看,胜蓝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报告期各期末,胜蓝科技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91亿元、2.02亿元、2.60亿元和2.55亿元。2016年至2018年,胜蓝科技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5.45%、43.89%、40.28%。

 

3.募投项目

 

电子连接器建设项目16315.63万、新能源汽车电池精密结构件建设项目6628.84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4215.19万、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投资金额总计32159.66万。

 

4.风险点

 

连接器市场处于一种充分竞争的局面,而富士康和立讯精密恰恰是靠此起家,是该领域的领军企业。随着终端设备的精密程度和复杂度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致力于高端连接器市场,而舍弃了部分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中低端市场。胜蓝科技从这两家公司接到的单子越多,恰恰说明这种模式转换正在加快。目前A股做连接器市场的上市公司有好几家,从业务规模和技术水平来看,胜蓝科技均不见优势。而从去年财报看,行业正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去年业务倾斜中低端市场的公司业绩滑坡相当厉害。

 

据招股书,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胜蓝科技大专以下(不包含大专,下同)学历的员工人数占员工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90.35%、89.36%、89.81%、90.47%,其学历大专以下的员工人数占比超9成。

 

可见,胜蓝科技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人数占比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此外,胜蓝科技核心技术专利被驳回失效。

 

据招股书,特种焊接技术为胜蓝科技核心技术之一,技术特性为应用该技术实现不同材料之间焊接稳定性和保持电气性能,其对应的其中一项专利号为ZL201510628539.6。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专利号2015106285396对应的专利为“电池盖体及其加工方法”,申请人为胜蓝科技,截至2020年4月17日,该专利目前处于驳回失效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胜蓝科技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据招股书,2016-2018年,胜蓝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119.22万元、2,435.01万元、3,251.79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04%、5.3%、5.04%。

 

立讯精密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7%、6.76%、7.01%;意华股份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5%、4.63%、6.06%;徕木股份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48%、5.33%、5.36%;中航光电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37%、7.95%、8.49%。

 

根据上述四家公司的数据,2016-2018年,胜蓝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均值分别为5.69%、6.17%、6.73%。

 

不仅如此,胜蓝科技拥有的专利数量也少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据招股书,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即2019年9月27日,胜蓝科技有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83项。截至2019年9月27日,胜蓝科技同行可比公司立讯精密拥有发明专利158项和实用新型专利565项,意华股份拥有发明专利77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39项,徕木股份拥有发明专利50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34项,中航光电拥有发明专利637项和实用新型专利892项。

 

5.结论

 

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和PC的出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下滑,公司所处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公司研发能力较弱,不建议关注。

 

 

七、皖仪科技(688600)

 

1.公司简介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际化视野、按国际化标准运营的全球分析仪器专业供应商,主导产品涵盖色谱、光谱、质谱类分析仪器。皖仪科技按照国际化标准组建世界级产品研发平台,构建高品质、高标准、持续创新、全球同步的产品研发体系,并于2012年1月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6月筹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公司坚持“完美产品”的制造理念,整合全球领先的制造资源,器件采购全球化,生产制造社会化,为客户提供国际品质的产品。皖仪科技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管理和运营,在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建立了基于IT的管理体系,积极适应国际竞争。

 

皖仪科技拥有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四大产品体系,产品主要应用于环保、化工、电力、汽车制造、新能源锂电池、制冷、生物医药、科研等领域。

 

但招股书显示,其市场占有率测算结果显示,皖仪科技在2018 年环保在线监测仪器及运维服务收入1.86亿元对应的市场占有率大致仅为2.56%。

 

2.财务状况

 

2016年至2019年,皖仪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2.84亿元、3.26亿元及4.09亿元,2017年至2019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45.64%、14.79%及25.46%。净利润方面,2016年至2019年,净利润3164.15万元、4974.66万元、5363.27万元及6792.39万元。2017年至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7.22%、7.81%及26.65%,同营收增速趋势相较一致。

 

016年这2019年,皖仪科技账龄一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占全部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41.88%、34.05%、38.91%及29.05%。皖仪科技坦言,其一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较高,整体应收账款金额较大,账龄较长,占用营运资金较多,若发生大额坏账,其将面临流动性及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

 

3.募投项目

 

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20621.56万、技术研发中心项目4937.05万、投资金额总计25558.61万。

 

4.风险点

 

报告期内,2017至2019年间,公司来源于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的金额分别为3344.16万元、3651.80万元和4679.89万元。同一时期,公司的利润总额分别为5653.61万元、5964.41万元和7432.32万元。公司来源于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的金额占公司总利润的百分比分别为:59.15%、61.23%和62.97%,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根据2019年12月招股书申报稿披露,2017年和2018年按销售区域分类,华东为公司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2017年按区域划分的销售数据为,华东11546.76万元、3889.73万元、4708.72万元、2641.09万元、1014.06万元、1458.10万元和1871.36万元,合计金额为27129.82万元。2018年按区域划分的销售数据为,华东10128.78万元、3267.63万元、5325.99万元、3773.56万元、1057.66万元、4348.64万元和3044.20万元,合计金额为30946.46万元。

 

然而在2020年的4月上会版招股书中,相关历史数据全被调改。调改后的数据为:华东10385.46万元、3364.94万元、3197.60万元、4482.77万元、1668.35万元、1663.34万元和2367.35万元,合计金额为27129.82万元。2018年按区域划分的销售数据为,华东11953.27万元、4544.97万元、4039.14万元、3603.59万元、25050.88万元、2398.66万元和2355.95万元,合计金额为30946.46万元。

 

两个版本中,2017年和2018年的销售金额全部被修改,占比也做了大幅度修改。令人匪夷所思是,虽然销售金额和占比被大幅度修改,但合计金额却未变,保持与财务报表一致。

 

除了销售数据被调改外,其他历史财务数据也有被修改的痕迹。在发行人报告期的主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2017年和2018年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数据也都分别被调改。

 

5.结论

 

一个环保仪器行业的垃圾公司,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