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盛电子】新能源加持,IGBT市场前景光明
金鼎股战场 / 2020-02-10 19:10 发布
凯盛电子【 新能源加持】 IGBT市场前景光明, ; 龙头标的上市 国产替代速度有望显著加快, 会议时间
: 2020.02.08 15:00出席嘉宾
: 超过十五年市场经验 具有任职于国际IGBT领先大厂背景, 主持人
: 凯盛产业研究院TMT行业 施巧瑜Q
: IGBT领域国内 外市场空间以及增速、 还有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 A
: 1 从市场空间来看) 整个全球的IGBT器件, 包括分立器件和IGBT模块, 全球的市场规模大约是40至50亿美金, 在2018年达到了顶峰, 虽然2019年半导体行业疲软。 有略微下来一点, 但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很不错, 国内市场占全球的50%以上。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市场空间超过20亿美金, 这个数字是包括国外品牌的厂商在国内的销售额( ) IGBT应用领域从低功率的消费类的领域。 如白色家电, 冰, 洗、 空三种变频家电、 到工业的如变频器, 伺服、 UPS、 再到新能源发电, 光伏、 风电, 然后到新能源汽车, 这里面也包括目前国内遥遥领先的高铁和动车的应用, 。 2
复合增长率) CAGR( 10%+) 未来随着全球节能减排, 以及所谓的高效变频的需求的驱动下, 包括新能源, 发电以及汽车的一些明确增长点的市场应用刺激下, 无论是国外, 还是国内, IGBT往上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 IGBT在国内政府支持+厂商逐渐成熟, 。 3
未来发展的动力) 包括新能源汽车, 从2019年Q4开始, 欧洲, 美国等陆续出补贴的政策, 也包括国内目前讲得很清楚的, 今年不会再继续进一步退坡, 各种政策的影响, 2020年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 ; 发电领域 2020年看好风电市场, 。 Q
: 从芯片和模块两个方面 国内厂商和国际大厂目前主要的差距在哪里, ? A
: 1 不管是单管还是模块的形式) 里面都有芯片, 分立器件里面是键的开关和一个芯片。 ; 模块是把多组芯片集成到产品 一般现在的形式都是6组的IGBT芯片集成到里面, 从芯片的角度上来看。 目前国内跟国外的厂商的差距会更大一点, 因为目前国内的芯片制造行业, 也就是在一, 两年前、 才有华虹宏力和先进这两家出来这种功率器件, 包括MOS管, IGBT芯片代工业务模式, 除此之外。 国内中车跟比亚迪是IDM模式, 但是这两家公司的芯片制造。 也是来自于收购的其他厂商, 比如中车收购丹尼克斯, 比亚迪收购宁波中纬, 因此。 国内跟国际大的品牌来比, 芯片无论是从技术产能, 还有综合的竞争力来讲, 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 2
后道做模块上来讲) 比如斯达, 就是纯做后道封测的公司, 还有中车, 比亚迪的后道封测也是自己来做, 还有不少其他的一些中小规模的公司。 现在也正在或者陆续往这块发展, 分立器件封测的部分。 因为封装类型跟不少IC的类型是一样的, 像日月光, 华天也可以做得不错、 基本上达到或者真正接近国外品牌比较领先的厂商的模块水平。 虽然会有一些差距, 但总的来讲跟芯片的差距来比还是相对偏少的, 。 Q
: 中国厂商相对海外厂商存在多少成本优势? A
: 总的来讲 中国厂商的竞争力更多的或者更首先会体现在成本, 成本也反映出最终的市场价格, 具体说到这个领域的优势组成或者百分比, 不太好用一个千篇一律的数字概括, 原材料方面。 无论是硅材料, 碳化硅等材料都从国外厂商买、 价格差距不会太大, 反而国外厂商量大, 因而原材料成本还更有优势, 而国内厂商的成本优势会更多体现在。 包括一些本土能够采购到的原材料, 本土的人工, 物流等, 运营和支持方面。 人工和离客户更近( ) 国内厂商会比较有优势, 但是现在海外的厂商, 特别是欧美系, 近几年本土化做得越来越好, 认为比较合理的成本优势可能在10%到20%。 价格方面。 基本上可以看到国内厂商的器件, 包括很多做二, 三极管的公司跟国外厂商报价的时候低30%、 40%、 甚至于半价, 价格一方面和成本有关。 也和各厂商的战略, 根据当时的市场供需环境和态势, 还涉及到渠道的一些价格影响, 。 Q
: 国际大厂主要走IDM路线 国内厂商走fabless+代工路线, 哪种更有优势, ? A
: 从目前的时间点来看 在门槛较高的高压MOS管, IGBT等功率器件、 IDM的模式更能长期走下去, 生产制造环节长期投入的经验积累。 才可以在IGBT芯片上更快地缩小和国外厂商的差距, 中车, 比亚迪、 华润微、 士兰的功率产品线走IDM的路线、 但是。 并不能说fabless+晶圆代工的模式就一定很不好, 近两年。 越来越多的厂商, 包括国外的品牌( 如英飞凌, 安森美等、 都在跟华宏和先进这两家功率器件代工合作) 对国内特别是一些新进入的公司来讲, 不会很被动, 因为以前即使自己有设计能力也找不到代工厂去做。 。 Q
: 对于扬杰科技 台基股份、 斯达半导等国内厂商、 如何评价, ? A
: 1( 扬杰科技) : 现在还没有太涉及到IGBT产品 公司是从二。 三极管开始、 来引入到MOS管, 本身在自己主业来讲扬杰还是非常不错。 特别是在后面了解到公司的利润率, 可能也是和我们之前提到的成本优势有关, 但是IGBT会发展得怎么样。 现在还未知, 。 2( 台基股份) : 基本上是做传统的比较大功率的晶闸管开始发展 目前也慢慢涉及到做IGBT的封装, 去年也跟北京亦庄的一个有国资背景的。 或者是说有政府背景的, 合作去建自己的产线,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展方向。 当然在另外一个方向去看。 具体能不能落地, ? 能不能实施? 做出来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目前市场最主流的? 这个可能有待观察。 3( 斯达半导) : 刚刚上市 斯达在行业内认可度和评价度还是比较高的, ; 从2005年至今已经15年的时间 团队过去只做后道封测, 最近这两年通过和欧洲一家IGBT芯片企业深度合作, 也具备了IGBT芯片设计的水平, 越来越多地把设计能力的话语权往自己方向掌握, ; 斯达这几年在国内大客户英威腾和汇川 还有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和合肥巨一中都存在, 这些客户能大量使用斯达产品, 所以斯达的产品还是有相当竞争力, 。 Q
: 新能源汽车上 特斯拉使用了SiC方案, 国内新能源车还是普通IGBT方案, 您如何看未来方案的发展趋势, ? A
: 特斯拉只有M3上用到了SiC 而且是SiC材料制成的MOS管, 并不是IGBT, 这个车型以外的其他车型或者其他品牌的车型。 目前绝大部分用到的还是Si材料的IGBT器件, SiC材料与Si材料相比。 导电性能更好, 损耗更低, 长期发展一定是很好的, 但是3到5年之内IGBT可能还是会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控应用里。 占非常主流的方案趋势, 因为SiC材料本身比较新, 可靠性相对来讲还有待市场的验证, 目前成本也是相对偏高, 从产能上讲, 跟非常成熟的Si材料比还是要小得多, 有良率影响, Si制成的IGBT来讲。 这么多年也非常成熟, 各个品牌都在长期运用, 再叠加上新能源车这种平台性的方案, 一旦要去改变的话, 可能都是随着车的平台, 或者说随着市场工艺的趋势会去考量, 所以不会那么快, 但是总的来讲。 未来肯定是SiC这个材料会越来越多的会在新能源汽车上运用, 。 Q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单车和单桩价值量? A
: 纯电动的价值量会比混动的要大得多 混动上IGBT价值量, : 大概100至200美金 纯电动内从电机功率几百KW到几十KW, 续航里程在500公里上的车上, IGBT大几百美金至1000美金, ; 常见车型大概300至500美金 1, 200KW或者2、 300KW、 如果是几十KW的。 使用量会更低, 几十美金是比较常见的, 。 Q
: 斯达半导新能源产品线是否有可能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A
: 斯达有一些产品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驱动有部分用到 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首先不那么容易, 因为其实选择面也不少, ; 第二 特斯拉选用了SiC, 如果有一些新的方向, 比如一个是产品确实非常好, 相对来讲可以卖出了更高的附加值, 第二点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SiC对特斯拉来讲, 它可以在这个车型上是全球第一个, 这个也是特斯拉选用SiC的很主要的原因, 斯达的IGBT模块产品。 如果能进到特斯拉里面, 不会是一个很短期之内发生的事情, 这个当然不排除说有一些很新的产品。 比如说SiC模块, 目前来讲大家都做不到, 特斯拉现在用到的SiC模块还是分立的一个一个的MOS管, 去叠加非常多的并联的方式, 如果斯达的产品可以做出体积更小模块类的产品。 成本也有优势的话, 当然会被考虑, 但是总的来讲。 从行业来看的话呢, 不认为会这么快, 。 Q
: IGBT进入新能源车的市场壁垒在哪? A
: 首先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 还是传统的汽车, 任何供应商的进入门槛相对会比传统的工业要求会高得多, 像乘用车里面。 规定安全可靠, 长时间的运行, 还要去综合比如各个国家的路况, 举例, : 比如开在路上 是经常处于频繁的启停, 还是匀速运动, 这个对器件的可靠性的要求, 甚至包括器件的开关, 因为IGBT是一个电力电子开关的器件, 对开关特性的要求不一样, 这个也造成相对高的门槛, ; 第二 品牌在市场上的认可度, 实际也与可靠性相关, 目前汽车领域主要使用的还是英飞凌的产品。 因为多年与德国车企积累下来的安全数据丰富, 斯达在电驱动里有不少自己的产品。 但是具体用到哪些车型目前不太清楚, 目前在新能源车里有一类相对要求不如乘用车高的。 如物流车, 大巴、 猜测有可能更多的在这一类里会有。 现在有一些小的物流车。 基本上都是在100或者100KW以下, 50KW以下的间接的单管的应用会更多, 50KW到100KW之间有单管的方案。 但更多的可能还是模块, 如果用单管的话, 并联的单管的产品就会更多, 这个无论是体积还是散热。 单管并联多了, 可靠性相对来讲从概率上来讲是最低的, 从这点来看。 100KW这个级别模块还是相对来讲偏多一点, 100KW以上基本上全部都是模块, 对于乘用车上来讲。 IGBT安全可靠性以及背后有没有很大量实际运用的数据支撑, 都会成为进入车企里的考量, 而华虹做IGBT芯片的技术倒不会和国外差距特别大。 。 Q
: 最近的2017 2018年IGBT涨价原因分析、 ? A
: 涨价幅度比较多 很多生产商, 渠道商和客户都看不懂、 ; 原厂价格主要由本身的价格策略 定价能力( 成本考量、 组成) 官方涨价还是比较滞后的, ; 一开始主要是存储等厂商涨价比较快 所以很多主观的恐慌因素造成, 一涨完价。 供需矛盾一出来以后, 买不到产品的一些客户就会去转而投入到之前没有买过的品牌, 斯达也在这一轮缺货里面是受益者, 同时。 也叠加出来国产品牌的替代,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要求, 华为和中兴通讯事件的影响, 国产品牌越来越多的被下游大客户认证, 放到所谓的备胎计划, 毫无疑问国产厂商是受益的, 。 Q
: 对下一个涨价周期的预测? A
: 半导体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是非常强的 眼下的疫情可能会带来大的变数。 认为2020年还不能明显看到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反转, 或者说马上出现非常缺货而涨价, 局部之内倒是有可能。 比如一旦疫情恢复以后, 很多企业力图把前面丢掉的这一个季度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弥补回来, 出现一个短期的市场爆发或者是抢货, 这个倒是有可能, 但是否真正由终端需求驱动的上涨。 这个还要再去观察, 。 Q
: 光伏行业有什么特点? 斯达一直没有进入这块市场A
: 光伏逆变器和政策的补贴影响也是强相关的 平价上网后。 逐步和政府脱钩, 目前来看。 国内的光伏在2019年没有达到预期的装机容量, 大家普遍认为2020年会把2019年掉的部分弥补回来, 比较看好短期2到3年之内光伏的发展, 特别是业务重心越来越往海外转移, 因为目前国内已经达到相对比较大规模的稳定的市场, 。 Q
: 台基芯片团队和斯达的芯片团队评价? A
: 斯达这几年引进赛米控的芯片设计和研发 所以才有了能力, ; 斯达走得更快更前 台基本身做IGBT的步伐是落后于斯达的, 斯达才刚刚进来, 不太好评价, 投入产线真正量产没有3到5年还是比较片面了, 。 Q
: 英飞凌IGBT的毛利率? A
: 英飞凌的财报里面写到整个公司毛利率基本上是30% 净利润是15%, 英飞凌既有MOS管。 也有IGBT, MOS比较成熟和相对量大。 利润率会好于IGBT, IGBT的利润率低。 原因是投入大, 包括更新换代以及特别是前道工艺的, 无论是设备, 技术储备、 人员、 设备的折旧和成本的摊薄又要花相对来讲长的时间, 英飞凌常年做到市场份额第一。 本身其在行业内部, 包括企业的认可度, 公司的财务状况, 还是非常稳健的, 。 Q
: IGBT包括芯片和模块 都比较难做, 但是利润率水平不太符合这种竞争格局的原因, ? A
: 一方面: 其实每一家做新能源汽车的厂商 包括特斯拉, 利润都不好, 坦白讲。 很多公司都是亏钱, 即使像英飞凌这种龙头企业。 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比较高的市场份额, 但是客户都混不下去的情况下, 东西再好也没人会用, 之前提到国外的品牌比国内的品牌价格偏高。 但是由它所能卖进去的行业属性看, 也不会让这些公司享受非常高的价格或者利润, 另一方面。 : 家电也进入了红海市场 目前家电可能全球70-80%的产能都在中国, 互相PK, 对器件的成本的要求非常苛刻, 由于他们有非常大的量的支撑。 使得国外品牌的厂商不惜降低价格, 提升自己的利润进入这类市场, 包括光伏行业其实也是一样的。 之前都是依赖补贴, 本身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 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以后。 这个行业利润率没那么高, 很多厂商想进来转了一圈发现赚钱没那么快。 又比较耗时, 耗费人才, 斯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坚持到现在, 。 Q
: 斯达的议价能力如何? A
: 斯达如果是与国内的厂商PK 定价权和话语权现在来讲应该是不错, 但是一旦跟国外的品牌去竞争。 所谓的定价权话语权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还是要看在竞争的时候和谁去比。 以及市场是否在非常缺货的状态, 。 Q
: 国内厂商在新能源车IGBT上的应用规模还不大? A
: 比亚迪应该还不错 这么多年一直是去做新能源汽车上的IGBT, 而且现在也发展成IDM模式, 甚至去年他们提出把这一块单独出来上市, 和深圳的蓝海华腾在合作对外去出售IGBT产品, 目前斯达进不去或者量比较小。 虽然技术因素会有, 但最多20-30%的原因, 品牌和可靠性关系更大, 。 Q
: 芯片领域 国内有没有什么潜在的竞争者会出来, ? A
: 国内功率器件领域 杭州的士兰微, 无锡的华润微, 背景雄厚( 有在重庆的12寸线, ) 中车本身对外卖的比例不算多, 但是从产品的覆盖来讲, 至少从占比比较大的1200V到运用到汽车里面的6500V全系列的芯片都有, 至少从技术上来讲, 也是相当不错的, 。 Q
: 国内IGBT模块的竞争格局? A
: 单管IGBT的封装和IC封装是一样的; 但模块上 斯达做的事情( ) 不是一个标准的封装方式, 所以没有专门做这个的代工企业, 。 Q
: 中车IGBT模块产品拓展性? A
: 中车有很多1200V的中压产品 600V到家电就是另一回事了, ; 工业级到汽车级产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对中车。 斯达更好, 。 Q
: 斯达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IGBT上的对比? A
: 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IGBT模块 如果单独上市对外卖, 竞争力肯定比斯达强, 但市场很大。 前景很好, 所以不认为斯达就会不做了, 。 Q
: SiC产品的难度主要在哪? A
: SiC产品种类不多 目前单价偏高, 无论是从衬底到工艺制程到器件成本下不来, 工艺水平现在普遍停留在6寸线, 目前Si的IGBT已经从8寸陆续往12寸去转,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成本也是很难有短期内的接近, 还有在车里面的准入门槛以及对安全的要求。 相对来讲会高很多, 这个也是反向去制约SiC更快普及, 真正能够量产在地上跑的。 也就是意法半导体的SiC器件这一家, 很多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的去提升, 。 Q
: 新能源 工控和白电分别的毛利率水平、 ? A
: 一般是按照产品来看毛利率 如果是按照行业来推测, 新能源汽车最低, 白电居中, 工控最高, 斯达在变电中主要是商用空调。 ; 变频空调主要用IPM模块 目前三菱最大, 市占率40%, 英威腾和汇川在工控的优势较高。 。 Q
: 产品代际问题? 领头的公司每一代会分得比较清楚
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 但是大家都比较公认第七代是最好的, 英飞凌已经做到第七代, 斯达产品应该在第四代产品, ; 英飞凌的第五代是更大功率 第六代是更快速开关, 第四代和第七代也只是一代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