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学伟:有比较才有鉴别
金学伟 / 2019-09-20 21:17 发布
我学生中有几个选股特别厉害的人,他们常跟我说,你只要把大势、把后市演变的格局讲清楚,个股我们就可自己来了,说句冒犯话,我们选的股票说不定会比你更好。
这倒确实的。偶尔,我会说起某只股票,他们会说,买这股票不如那个。然后一二三四,拎出几个点来,把两个股票的优劣说得一清二楚。
这种选股的思路其实就是比尔·威廉姆斯说的,“占有全部优势”的思路。它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前提则是,你对很多股票的情况很熟悉,最好是能够不看资料,就能把它们说个大概,所以正确的思路和大量的时间投入缺一不可。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方知优劣。像去年三四季度,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是贸易战的白热化,加上某些网络舆论肆意渲染某些某日气氛,很多人都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股市前景忧心忡忡,从一定程度讲就是缺少比较,或者比较基准不对造成的。
客观地讲,直到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问题也不少。但这只是跟过去相比而言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把它放在今天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下考虑呢?可能就会坦然得多。
潮起潮落是永恒的规律。我们在评价一个企业是优秀还是平庸或者卓越,不会去看它过去哪年哪年利润下降了多少,甚至亏损了多少,而是会把它放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去考察。卓越还是平庸的分界线就是看它能不能在扩张周期到来时全力出击,快速地扩大盈利;而在衰退期到来时能够快速地做出调整,以保卫成果——股票投资其实也一样。
换句话说,当整个经济大背景陷入衰退期时,我们不是看公司能否赚更多的钱,而是看公司能否比别人过得更好,更能平安地度过这个衰退期。也就是俗言的“比烂”。
从这角度讲,就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可以树立起我们的信心了。
我们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和40年的经济高增长,这40年的高增长使整整两代人积累起了巨大的民间财富。我们公司的几个合伙人都是富一代,问题是,他们的子女还都不是躺吃的富二代,而是实实在在靠着自己能力、自己打拼成为富二代的。有一个父亲百亿资产希望他去接班,他硬是自己创业,走了一条跟父亲截然不同的路,十年辛苦,已成绩斐然。这40年积累的民间财富,使我们至少可抵御住一次经济危机的冲击,这是我近一年来时常会说的一个观点。
还有一个现象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了: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基准利率不是降到了0,就是已接近于0了,全球负息债券——没错,是负利息债券的数额已达到惊人的12.6万亿美元。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基准利率降到了0,意味着货币政策已至终局,今后除了开动印钞机,再也没有货币政策一说了。没有货币政策实施的空间,意味着央行面对经济问题时,只能束手无策,干瞪眼。
近几个月来,川普一直在和美联储打架,前者一再压迫后者降息,降息,但后者却像挤一管已干透了的牙膏,挤半天才勉强出来一点点,还动不动就放一些鹰派言论。表面看,这只是一般的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上的分歧和利益诉求的不同,而其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美联储想尽可能多地为今后保留一些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
相比之下,各主要经济体中,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度,还有相当大的利率调整空间。其中印度的基准利率比我们略高一些,未来下调的空间也稍大一些,但我们还有存款准备金一块,也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使用。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终局之际,我们还留有很大的调控余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优势之一。何况目前国内物价拿掉猪肉这一块,并无通胀现象。财政政策,虽然余地已不大,但相比之下,空间也比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大。困难是有的,而且不小,但悲观则无必要。
连续40年的高增长似乎让我们形成了一种“预期定势”,似乎中国的经济就应该一路高歌猛进的,当经济下行压力骤然而降时,就有点不适应,有点惊慌失措,有点怨天尤人。其实就像一位常年在国外工作的学生说的,到外面看看,就知道,外面更烂,就会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坦然很多。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也已进入周期性调整的大趋势下,要比的不是谁比谁的扩张速度更快,而是谁比谁更能保住既往的经济成就。站稳就是赢,这个标准同样适合于贸易战。
对股市的分析判断,也离不开比较-鉴别法,像一个月前我两次提到现在市场是强中有弱,弱中有强——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弱势,但已出现了转强态势,就是通过价格运动的空间变化的观察、比较得出的。这个格局到目前为止,依然没变。要说有些变化,那就是由弱转强的态势更加明显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