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学伟:结果不重要,过程重要
金学伟 / 2019-04-12 23:11 发布
股票投资之难很多时候不是难在分析、判断,而是难在决策。所谓“行情易断,决心难下”,就是这道理。
分析判断只是与市场、与个股客体打交道,决策既涉及客体,也涉及自己这个主体,其间会参杂很多非客观因素。
分析判断可以通过各种模型进行,可以借助某些客观标准。比如就大市而言,基本分析可通过市场平均估值、宏观经济与政策层面的诸要素做因果推论;技术分析者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分析工具做量化评判。就个股来说,前者可以通过公司质地、前景展望、现有的估值状况,对公司以及股价做出相对比较公允的评价;后者可以通过市场潮流、个股自身的形态、量价等关系,做出交易适切性评判。不管用什么方法,总而言之,它是一项单纯的纯客观评价。
但决策则涉及到很多利弊得失考量。
首先,股市这个“复杂适应系统”的混沌性,决定了所有评判都只具有相对性,它的对错是有一定概率的,不是绝对的。由此就有买了下跌怎么办?卖了上涨怎么办的顾及。
其次,不同的抉择都是一种反向舍弃、淘汰。买了A股意味着舍弃B股,买了B股意味着舍弃A股。究竟是A股更好还是B股更好?这又是一个容易让人费思量的地方。
总之,一旦到达决策层面,再简单的问题都有可能变得复杂。尤其当大盘走到一个关键位置,很多迹象显示将回调,或回调已经结束,这时卖与不卖、买与不买、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格外纠结。
而纠结的结果常常会适得其反:总是错过最合适的交易时间,又交易在最不合适的交易时间。
判断与决策,不可能没有费思量之处,没有非踌躇之时。但老是处于纠结之中,则肯定是投资的大害。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自己、对市场有个准确认识。
爱思考,爱寻求完美答案、完美结果,这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之一;动物只有占有欲,占有能够让自己生存或属于自己的生存领地,但人类除此还有征服心,骨子里都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潜意识;人类还有贪婪心、恐惧心,利弊心和得失心。它是我们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不单纯,甚至不自量力的源头。我们追求完美结果,而且潜意识里认为有完美答案的存在;我们不喜欢挫折,把一切不符合自己愿望的结果都当作自己的失败和错误。
而股市恰恰是个半随机市场。它可以把握——如果不可以,就和就没有质的区别,就是纯随机游戏,但又不可完全把握。它有秩序,但秩序隐藏在混沌背后。它有规律,但规律以随机的方式体现。我们可利用某些原理,列出一些对它的表现有重要影响的要素,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次哪个要素会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可通过系统结构分析,知道这个系统行为的一般模式,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次它会遵循哪种行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系统行为,知道它下一步会干什么,但我们无法知道它下一步行为的结果是什么。这是一个黑箱,我们只能看到有哪些因素输入,有哪些反馈输出,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它内部的交互适应过程和抉择过程。
如果股市完全不可以把握,我们就不会去追求完美结果——有谁去到会追求完美结局,想到我可以用某种方法,每赌必赢?如果股市真可以完全把握,那我们也就不需要费踌躇、费思量了。一切纠结归根到底,都是人类本性和股市既可以把握又不可以把握相碰撞的结果。因此,要解决“决心难下”的问题,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投资法则和与之相应的体系、模型,尽可能按理出牌,减少主观判断对投资和交易的影响。
股市的半混沌和半随机性决定了任何一种投资法则和交易模型都只具有一定的胜率,而不同的模型又各有它的优缺点。比如胜率高的,盈利率一定低。盈利率高的,胜率一定低,因此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是我们能否遵循一致性法则。
一是交易模型和我们的投资理念、市场观、知识结构、个性是否相一致。很多投资人在学投资技巧和交易方法时,往往会着眼于这套方法牛不牛,而不考虑适切性。这是很多投资人一辈子都走在歧路上的原因之一。认识自己,是构建一致性交易模型的前提。
二是投资法则与交易体系的连贯性。世上没有完美的投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只有一定的成功率,给我们带来盈利的同时,也时不时会带来亏损,这是“盈亏同源”。不同的方法模型,各有胜场,各有优劣,有哪方面的优势,必有哪方面的劣势,这是“优劣同源”。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长期施行下去,它们的收益率会趋向平均。最要不得是不断地追随市场潮流,用最近的被市场“证明更好的交易法则”来取代原有的交易体系。
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法则,没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投资模型;在投资的方法和体系上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碰了鼻子就拐弯,缺少“理论的韧性”,这是很多投资人常年勤奋耕耘,刻苦钻研却碌碌无为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点是改变我们的评价体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法则,有一套过得去的交易体系,然后就尽可能按理出牌。不以结果论得失,只以过程论对错。这样,我们在投资交易过程中,就会少很多纠结,所谓“行情易断,决心难下”的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成为股市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