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转:投资思考:关于投资的分类

阿操1985   / 2015-12-08 14:35 发布

在我看来,无论做什么事聪明的人善于分类,因为分类往往是研究的开始。股市投资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会分类。据本人的投资体会,我们在具体的股市实践中应该注重把握和厘清如下几个分类,如是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投资实践。

    1、投资者与交易者

    在我看来,股市上其实就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投资者。即真正地从实业思维的角度去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所谓股权投资,当上市公司的股东。巴菲特说他在19岁时读到格雷厄姆的书之后顿开茅塞,突然明白买股票就是买生意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纵观他的投资一生,他其实就是收购企业的大生意人(聪明地利用保险浮存金和收购企业的现金流),不管是在股市之外还是在股市投资上均是如此。真正将买股票当作生意的一部分,真心实意地当上市公司的股东的人其实是很少的,因为从理论上谈谈容易,而实际上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所谓知易行难。

    另外一种人就是交易者(股市上多数人皆是如此,不管他标榜什么名号)。不管你是以技术为参照,还是以估值为参照,所谓的低买高卖,在我看来,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交易者。在每个城市,我们都会看到一些“菜贩子”,他们从菜农手里倒买到菜在城里卖,赚取其中的差价,其利润往往比菜农还赚取得多,所谓二道贩子。其实在我看来,股市上的交易者与赚取差价的“二道贩子”从本质上讲并无二致。在我们国家没有改革开放之前,曾经打击“投机倒把”,其实就是包括打击的是这种“二道贩子”,当然后来改革开放了给“投机倒把”者予以了正名,后来人们还给起了个新的名词“倒爷”,当然现在这些词也被我们丢弃到了故纸堆里了。其实,正如当年的“投机倒把”者、“倒爷”,还有现在的这些“二道贩子”往往都是些生意上的聪明人,这种交易者其实并无不道德,也不违法(当然当年有的投机倒把者、倒爷确实是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有违法之嫌疑,另当别论),做得好也是靠自己本事吃饭,甚至是令人十分羡慕的事情。所以,做个股市上的交易者也完全光明正大,赚钱赚多了还是可以大书而特书的事情。

    说到此,本人不得不说一下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他虽然说买股票就是买生意、买股权,但是他的那种极度分散的“拾烟蒂”策略,说白了,其实就是以估值为参照(如以股价低于营运资本,计算清算价值等)进行低买高卖,从本质上与“菜饭子”、“倒爷”有多大区别吗?从本质上讲区别也并不大。或许这样说,我们对格先生有点大不敬,但是在我看来,他的这种投资策略从一开始并没有将企业视为自家的,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真当股东的。当然,晚年他通过投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突然省悟了什么,因为他从一开始将这个公司视为自己的家庭企业一样看待,无论股价高低都坚定没有卖出,结果多少年下来他本人也大吃一惊:就是他这么多年下来,持有这家公司取得的利润要比他以前那么多年“拾烟蒂”赚取得还要丰厚,尽管他以前是做了那么多研究,费了那么多脑力!

    当然,在股市上是做个投资者也好,作个交易者也好,用不着争论,赚钱才是硬道理。但是,作为投资者自身,我们自己需要明白,自己究竟是要做个投资者,还是要做个交易者。因为,两者的认识境界、出发点是不同的,所以持有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比如,如果是作为投资者持有一家企业的股权,真心是想着当股东,那么从一开始选择的标的物就会不同,而且持有的期限也会更加长久,甚至会永远持有。相反,如果只是想做个交易者,自然就更加需要采取灵活的买卖策略(如低买高卖)。当然,股市投资是复杂的,有时究竟是投资者还是交易者的定位也会发生转换,比如,市场先生极度疯狂了,股价的上涨已经大大透支了未来多少年的成长预期,此时,我们从投资者转换成交易者,及时“功成引退”接受市场先生的“丰厚奖赏”也并不为过,甚至还是个“聪明的投资者”。所以,我们将钱投入一家上市公司,究竟是做个投资者还是做个交易者,从一开始,自己心里就应该拿捏得准些。

    当然,具体到本人来讲,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先从做个投资者出发(尽管我们不排除有时会及时转换成交易者),这样从一开始我们就会着眼于从一家企业的投资价值出发的,所谓经济特许权、护城河、成长性、安全边际这些理论我们也会更加自觉地运用进去,如是成功往往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2、趋势投资与价值投资

    如果将股市上的人都硬叫投资的话,大致又可以将投资者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价值投资者,这是由格雷厄姆、巴菲特、费雪、芒格等投资大师们开创和发展的。目前我们国内一些著名的投资人,如但斌、李剑、林园、段永平、任俊杰先生等等一批人可谓典型的代表。在新浪博客、雪球上也有着众多的价值投资成功人士。本博在这方面也曾作了不少的谈论,在此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另一类人就是趋势投资者。所谓趋势投资,简单地说,在基本面上就是要善于判断行业发展的趋势,善于研究人们的向好预期;在技术面上就是要善于抓住上涨趋势的个股,或者是介入创新高的个股,坚决回避下跌趋势的个股,截住亏损,让利润奔跑,着着实实地吃它一段丰厚的利润。这种投资者做好了,往往见效快,能够取得“短、平、快”之功效。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投资高手,往往在短时间内便能取得多少倍的收益,至少一年下来也弄个50%、100%以上的投资利润,据我观察,大多是属于这种趋势投资者。当然,做这种趋势投资者最大的一点是要学会止损,如果买错了就要及时收手,有一种壮士断腕的气魄。做个趋势投资者同样也不无道德,更不违法,而且做得好,同样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事情。本人就曾在以前的博文中说过,如果做不来价值何妨趋势?其实就是有点这个意思。

    当然,究竟是做个价值投资者,还是做个趋势投资者,同样不需要争论,因为硬道理还是要赚钱,这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作为投资者本身,同样需要明白的一个问题是自己也要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究竟是个价值投资者还是个趋势投资者,因为两者认识分析问题的境界、出发点同样是不同的,选取的投资标的以及买卖策略也是有所差异的。当然,有的投资者试图将这两者揉合在一起,标榜是“价值成长趋势”,但是在我看来,有时从操作层面上很难将两者揉合(或许是自己悟性不够),因为从投资的出发点(原点)上两者就是不同的,当然,股市投资究竟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善于把握住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从心里拿捏得准就行。

    此外,在股市上还有一些波段高手,所谓的高抛低吸,不停地做波段,此种投资者其实应该归之于趋势投资者里面,因为在一个波段里他们做的也是一种上涨趋势,坚决回避的也是下跌趋势。

    当然,就我本人来讲,自己还是更倾向于做个价值投资者。当然,遇到牛市疯狂时期,或许我们也会被动地演变成了“趋势投资者”(捂股不动),但是从出发点上讲,我认为还是从做个价值投资者来得更适合自己,更妥当一些。

    3、价值股投资与成长股投资

    股市中人向有价值股投资与成长股投资之争论。当然,本来它们就同属于一个门派,而且正如巴菲特所言,成长即是价值的一部分,甚至价值投资中的“价值”两字是多余的。对此自己倒十分认同。何谓价值投资?在自己看来,自己认为有投资价值了就投资就叫价值投资,所以这种区分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如果我们细细体会,其实这两者还有些许差异的,至少从选取投资标的上还是有些分野的。所以,我们还是姑妄分之。

    价值股投资者的投资,可能更倾向于格雷厄姆式的“拾烟蒂”策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格式的这种策略,在中国股市并不太适合。因为不要说在我们中国股市中很难找到股价低于营运资产(净资产)的价值股(或者计算清算价值),就是在美国后来这种策略也早已不太适合,其实芒格早就“看不起”格氏的这种策略,巴菲特对此也早已进行了“扬弃”,并且说自己终于从大猩猩进化到了人类,我们再进行这种争论还有多大意义呢?其实在中国股市,所谓的价值股投资,据自己观察,往往多是进行的低市盈率(或低市净率)投资,或者是在计算股息等因素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投资。如果一家公司的股息率已经高于长期无风险利率,当然,这家公司是有着投资价值的(现在中国的股市确有这样的一些投资标的,如大秦铁路),但是前提必须是建立在稳定性、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的。低市盈率投资也无不可,但是弄不好也容易掉进估值陷阱,因为表面看来市盈率低了,但是由于经营业绩的下滑,市盈率反而会变得更高(一些周期性股票便是典型的例子)。低市净率投资,或者股价低于净资产了,我们幸运地拣到便宜货,但是弄不好公司的净资产并不是真实的净资产(缩水,或者不值多少钱了,老巴的伯克希尔纺织公司便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对不同的公司需要做不同的分析。或许价值股投资者最苛求的是获得更大的安全边际,担心的是别遇到戴维斯双杀(另一面是希望戴维斯双击),但是需要小心的是别掉入低估值的陷阱。

    直白地说,自己认为在中国股市的当今,其实更适合的还是成长股投资。我们应该牢记巴菲特的一句真经:宁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超级明星企业,也不以廉价的价格买入平庸的公司,并且老巴还说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唯一路径。巴菲特的这句话难道是说着玩的吗?非也,其实考察中国股市二十年、十年、八年以上走出的一批上涨十倍、几十倍以上的个股,就不难得出结论:巴菲特的这句“真经”完全适用于中国股市的成长股投资。当下,在中国股市不少人动不动就抱怨,不能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确切地说是成长股投资),其实,我说,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对中国这些年上涨的N倍股视而不见,或者是有些投资者压根没有进行过长期价值投资,于是便闭着眼睛或者跟着大众潮流说,中国股市不值得长期价值投资。这种思想真是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拿了律人,则害了别人。当然,我们是不能从后视镜中预测未来,寻找到那些超级明星企业是需要一定的商业鉴别眼光的,但是,本人一向认为,如果我们以巴菲特、费雪、芒格投资思想为指导,找到几家子优秀企业并坚定地持有,其实在中国股市也并不是无法企及的事情,关键是我们从思想上是不是真的相信、认可这个基本的投资逻缉。从大的背景讲,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结构转型时期,以中国人口基数之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差别之大,中国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的优秀企业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善于发现。

    当然,成长股投资有着成长股投资的逻缉。比如,在市盈率上我们就需要放宽一些条件限制,在投资时机选择上更需要我们有一种独到的眼光,敢于在大熊市之间、阶段性下跌之时,或者突然遇到某种利空打击之时下重手。要明白成长有时也是最大的安全边际,成长也是价值的一部分这个基本原理。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去分析一家企业,认识一家企业的复利赚钱模式。要明白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创造的这个基本的人生命题,一旦成长股投资的机遇到来,便敢于下自己大的赌注。

    当然,最完美的机遇还是用格式的拾烟蒂价格去购买费雪式的成长股投资,而这种机会并不是常常到来,甚至是十分罕见的,但是一旦有这样的十年不遇的机遇到来,作为投资者是需要拿出自己的骨髓与眼光的。自然,这里有着太多的需要探讨的话题,并不是本人一篇小小的博文就能够说清楚了的。但本人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对于成长股投资,我们切不可漠然视之!

    4、周期股与弱周期股

    万物皆有周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本人投资之初,其实对于周期股与弱周期股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只是吃了几回败仗之后才明白了个中滋味。简单地说,周期性股票并不是适合投资者的品种,顶多它们是交易者的的投资品种(当然也不排除有例外),而且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讲,由于对于宏观经济的拐点到来、对于行业的复苏并不十分敏感和容易预判,所以最好的投资策略是远离。如果非要参与的话,自己的体会是实行右侧交易,或者是十分确定真正的牛市已经到来之时。中国股市当下大多数的投资品种是周期性的,但是幸运的是仍然有着一些抗周期或者弱周期的品种,较为典型的是大消费、大医药领域。其实在本人看来,如果你是个普通的投资者这就已足够了,放着一些稳定性、确定性强的弱周期品种不投,为什么自己还非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圈呢?

    这个问题只要是在股市待久了的人应该都能够明白,所以这里只是简单地谈谈,没有必要过深的论及。

    5、“赢家通吃”与“占山为王”

    这是就行业属性而言的。本人一个切实的体会是,投资一家公司必须要对其所处行业属性有着透彻的了悟。而从大的分类来讲,行业属性无非是两大类:一是赢家通吃。格力电器为什么能够成为大牛股?就是因为它是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它的行业特点就是可以赢家通吃。具备这种特点的上市公司还有伊利股份,它可以将工厂开到全国各地,人们早晨起来或者晚上临睡之前,想喝的牛奶怕不是伊利就是蒙牛。具备这种特点的公司往往是很牛的,如果你从它“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便抓住,长期坚持下来常常让你有着出人预料的投资收益。有时,对这类公司即便我们在开始之初不好预判,但是等到它相对成熟,初步奠定自己的江湖称霸地位之后再择机介入,有时也不失为一个次佳的投资策略。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对其生命周期的考量。

    另外一类便是“占山为王”。越是差异化明显的公司,或者越是具有着不可复制特点的公司往往便呈现这种特点。白酒怎样?这么多年下来也是几大名酒品牌之间的竞争争夺。但是你想让茅台如格力一样做到“赢家通吃”,我看就是你把季克良、袁仁国打死,我想他们也做不到,顶多他们是保持着自己国酒品牌的高端位置,并尽可能多地扩大一下自己的市场份额。因为你茅台可以高高在上,但是我牛栏山二锅头照样在老百姓中活得有滋有味。何也?其实还是行业属性所决定的了。差异化、多元化较为明显的还有医药行业,人类疾病谱的复杂性决定了行业的差异化、多元性。一家医药公司本事再大也不可生产包治百病的药品,其实只要在一个细分领域“占山为王”,就足以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了。如恩华药业,专注于精神、麻醉;通策医疗,专注于口腔(现在又生殖健康发展);同仁堂,专注于传统中医药;天士力,专注于中药的国际化;东阿阿胶,剥离掉商业业务,专注于自己的阿胶块主业以及衍生品,其实它们不要说将来实现跨界发展,就是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成为细分龙头,成就一个大牛股也往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对自己所投公司的行业属性、特点,作为投资者,我们又不得不察焉,而这常常是我们考察一家企业赢利模式的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