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njm-修: 大数据行业个股——荣之联002642
火凤凰 / 2015-10-08 22:37 发布
国庆把大数据行业最好的书之一《大数据时代》看完,里面提出了大数据价值链的三大构成:
第一种是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大量数据或者至少可以收集到大量数据,却不一定有从数据中提取价值或者用数据催生创新思想的技能。
第二种是基于技能的公司。它们通常是咨询公司、技术供应商或者分析公司。它们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并不一定拥有数据或提出数据创新性用途的才能。
第三种是基于思维的公司。对于某些公司来说,数据和技能并不是成功的关键。让这些公司脱颖而出的是其创始人和员工的创新思维,他们有怎样挖掘数据的新价值的独特想法。
还有一种全新的大数据中间商:他们会从各种地方收集数据进行整合,然后再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利用。他们拥有大数据思维和技能,整合多处数据资源,他们可能在价值链中获益最大。
A股市场中,我认为有一家公司正在成长为优秀的大数据中间商。
$荣之联(SZ002642)$ 成立于2001年,是专业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13年以来公司通过并购进入车联网、运营商网络优化与数据分析领域,14年这两块业务营业利润占比已达54%,近期公司募投生物云计算平台开展生物数据分析业务。
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通过并购能够获得数据的行业应用公司来抓取数据,依托公司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大量行业数据将公司打造成大数据平台。
公司发展分两步走,第一步从设备集成商转变为IT技术服务商,第二步从IT技术服务商转变为大数据服务平台,第一阶段的转型成效已经显现,车联网与网优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已经超50%。同时公司也在积极通过合作与外延的方式在为第二阶段的转型做准备,入股华大基因与其进行深度业务合作使得公司能够参与到基因检测业务中,有望在万亿级的基因检测市场分得一杯羹,收购车网互联使得公司能够获得大量车载信息数据,收购泰合佳通使得公司能够获得大量手机用户行为数据,这些布局都为公司转型数据服务商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
1、与华大基因携手打造世界第一基因测序大数据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预知身体患患疾病的风险,使人们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从而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发生。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与检测量的提升,如果个人基因测序费用降到公众可承受的范围,随着精准医疗的迅速普及,基因测序市场可达几千亿甚至上万亿。
基因测序产业链可以分为基因测序设备、测序服务以及基因数据分析。基因测序的核心是数据的积累和基因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以大数据处理为基础,所以基因测序必须依托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华大基因主营基因测序服务,被誉为基因检测领域的腾讯,在基因测序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检测技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华大有望在基因测序这个万亿级的市场成长为市值超万亿的公司。公司为华大基因提供IT设备以及IT技术服务,先后战略投资华大科技0.45%与华大医学0.21%股权,入股以后公司有望与华大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有机会深入到基因测序业务层面的合作,在万亿级的基因检测市场分得一杯羹。当前,华大基因在全世界拥有3000多名测序和研究人员,拥有100多台第二代测序仪,已经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中心,测序能力、基因组分析能力和数据产出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屡屡登上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的封面,在权威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占据了全国发表总数量的20%-30%。
公司为华大基因提供IT服务多年,为其建设了生物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建设运维管理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资源管理和作业调度、海量存储系统、高强度网络传输及数据分析和3D 格式化等方面积累的坚实的技术基础,公司是国内少有的具备实施生物信息IT 基础架构建设与提供生物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厂商。
公司近期募投的分子医疗的生物云计算项目主要面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疾控中心、体检中心、生物基因测序公司等机构用户的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和存储平台。凭借与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多年的合作,公司掌握了生物云计算架构与建设,了解基因测序行业的数据分析需求,公司是国内少有的能够为行业提供基础数据分析服务的厂商。
基因测序产业链可以分为基因测序设备、测序服务以及基因数据分析,在整个基因测序工作中有70%需要数据分析提供支持。国内基因测序行业将会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假设数据分析只占其中10%的份额,那基因测序数据分析也将是千亿级的市场。荣之联凭借与华大的合作拥有技术和卡位的优势,是绝对龙头。
附——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毕:基因测序的本质就是大数据。
“我们由生到死,过去是听天由命,为什么?没办法,对很多东西不能认知,为什么有兔唇,都不知道,当慢慢搞清楚就可以了。这个要搞清楚的话,一个人的基因组测下来就好几百G原始数据,再加上蛋白质,加上影像系统好几个T才能够做成一个人的数据。过去你到医院看一个病有几十兆就了不得了,现在动不动就几百G,然后再到多少T。我们现在一年才做几十万人,我们一年有30多万PT的数据,我们产生的数据和腾讯都是差不多的。但我们还不是大人群的,如果是大人群的话还了得,所以这是真正的大数据。每一个个人的基因大数据。这个大数据是解释生命生老病死的核心内容,所以它就是大科学。现在身边每一个人都有肿瘤,不是小概率,你从小到大也看到很多聋子、盲人吧,这些人都是造成社会的负担,对他个人是悲剧。这在工业时代大家不太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控制不了,将来可以控制得了,什么东西最宝贵?财产、房屋、汽车、手机?是生命最重要,还是健康最重要?生命和健康一样。在农耕文化,特别是物质贫乏的时候都是为了物质奋斗。当物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在哪一个不过剩,当过剩的时候不就完了,你要那么多干嘛,一个人要几套房子有毛病啊?生命、健康是每个人都希望的,这个产业是最大的,从根本上把它弄清楚。回归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已经到了信息经济的顶峰阶段了,应该继续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向生命科学,向健康,向人类的最大需求发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争。”
2、收购泰合佳通,让公司坐在运营商的“数据金矿”上。
14年5月公司收购泰合佳通100%股权,泰合佳通主营业务是为电信运营商开发基于用户感知的网络优化系统。用户感知评估体系通过内置在普通商用智能终端的底层应用程序,实时采集用户在使用移动网络时的实际感知体验数据(网络信号质量数据),并自动打包封装后传送至后台系统(即用户感知评估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帮助运营商及时地发现网络质量问题,实现对网络质量的主动实时监控、有效降低用户投诉、提升服务质量。
网优方案获得了整个联通集团的用户感知系统订单,但受制于人员和资金限制目前网优业务只面向联通,被母公司收购以后在母公司的资源支持下有望将这一业务拓展到移动与电信。
系统除了可以抓取用户手机信号信息还可以获取手机用户行为数据,基于这些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精准营销,还可以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挖掘用户需求指导公司开发相应的产品以及提供数据服务。
3、抢占车联网市场制高点
一般来说,成长性行业的最佳投资阶段是其渗透率从10%向50%发展的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与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车联网用户将达1320万,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将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从用户数量来看,从2005年至今,中国车联网用户数已从5万户增长至1000万户,16年渗透率突破10%以后用户数量将会快速增长,保守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渗透率接近25%。由于汽车单笔消费远大于手机,车联网或将成为一个不亚于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的超级蓝海,预计到2019年,车联网的市场规模会会超过4000亿。
车联网主要由前端的终端及应用产品与后端数据管理组成,简单来说车联网产品即是帮助用户存储与管理行车数据,通过对行车数据的挖掘为用户提供驾驶、安全、车辆管理方面便利,所以车联网的核心是车辆数据的管理与挖掘,数据管理与分析也就是车联网厂商的内在核心竞争力。
公司14年收购车网互联75%股权进入车联网领域,近期公告决定收购车网互联剩余25%股权。由于车联网会产生大量的位置、车辆运行状况等数据,所以车网互联的移动资源管理业务的核心是后台数据管理能力,车网互联有望依托母公司在云计算与数据挖掘方面的优势为客户带来价值以及承接更大的车联网与物联网平台项目。
“云管端”构造车联网商业闭环。“端”,“乐乘盒子”和“纷乘”采集汽车行驶数据,“管”,养车宝等应用实现汽车控制与后服务的管理功能,“云”,车联网云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处理与挖掘为汽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公司近期与车挣与泛华保险合作直接向C端用户推广乐乘盒子以及车挣、养车宝等产品,车挣通过给车主补贴拓展用户,公司提供应用的后台数据管理,获得用户以后通过保险销售、UBI保险数据服务以及汽车后市场平台导流对用户变现。
BUI保险是趋势,利用OBD车载数据采集终端的UBI保险由于能识别车主驾驶行为优劣,并从相关方面降低保险公司的综合赔付率,在保险行业盈利困难的背景下,将会迅速普及。
基因测序+网优+车联网,打造大数据+时代的平台型公司
依托母公司领先的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其上嫁接基因序列数据分析、车联网服务以及网优与数据分析等业务,同时公司能够获得基因、车联网以及手机用户行为数据,基于这些大量行业数据能够提供精准医疗、汽车后服务以及精准营销等业务。公司上市以后一直积极通过并购向其大数据技术上嫁接各种行业应用,车网互联与泰合佳通已经对公司大数据战略进行了验证,公司未来一定会继续嫁接更多的大数据行业应用,如移动医疗、互联网金融金融、能源以及智能交通等,打造大数据+时代的平台型公司。
公司过去五年营收增长和净利润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2013年净利润增长为34%、毛利率27.4,2014年净利润增长为44%、毛利率35.8,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机构预测公司2015-2017年的收入分别为19.8亿元、25.5亿元和32.73亿元,实现净利润2.82亿元、4.46亿元和6.92亿元。2015-2017年摊薄EPS为0.59、0.93及1.44元,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79、50及32倍。
股价方面,个人认为目前估值仍然不低,建议继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