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健的巴菲特转变投资风格,是否给中美股市带来一些启示?
郭施亮 / 2018-11-16 07:45 发布
稳健的巴菲特转变投资风格,是否给中美股市带来一些启示?
郭施亮
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目前全球价格最高的上市公司。然而,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超高股票价格,一方面来自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长期不分红,注重投资复合收益率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离不开巴菲特以及其核心管理团队的投资智慧,而巴菲特稳健的投资策略,加上美股市场长期牛市的大环境,也成就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奇迹。
一直以稳健为主的巴菲特,但从近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新的季度持仓来看,其投资风格却有着一定的变化。
具体而言,巴菲特清仓了沃尔玛、赛诺菲,增持了苹果等上市公司。其中,时至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苹果股票接近2.53亿股,而作为全球科技股龙头的苹果公司,如今却成为了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重仓股,确实出乎了市场的预期。但,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持续增持,目前已经稳固了苹果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地位。
实际上,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建仓苹果,也并非今年才开始,而是在2016年初就开始布局苹果公司,而当时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仍不足一百美元。但是,在最近两年时间内,巴菲特持续增持苹果公司,期间苹果公司也一度突破了万亿美元市值,或多或少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早年曾经表示不涉足科技股的巴菲特,如今却风格转变,并把苹果公司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重仓股,似乎显示出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有所转变,而他的投资思维也开始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对于股票价格步入瓶颈,且销售量不及预期的苹果,巴菲特重仓苹果公司股票就真的有足够的把握吗?
或许,对于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世界,我们普通人很难去理解,但相信身经百战的投资大师,加上拥有极高智慧的核心管理团队,会有着独立的判断思维。不过,对于苹果公司而言,与其把它当作科技股企业,还不如当作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消费品。
确实,对于巴菲特而言,近年来积极看好苹果,并不仅仅因为苹果公司的全球影响以及其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已经把苹果定位为电子领域的可口可乐,作为一种消费品看待。对于长期钟情于消费股的巴菲特,假如把苹果公司当成了一个颇具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品上市公司,那么这恰恰迎合了巴菲特长期投资的口味。
多年来之前,巴菲特曾表示自己不投资科技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给高科技股进行估值,且科技企业的寿命与竞争优势比较有限。作为全球科技龙头的苹果公司而言,自身还是存在着科技创新持续性不足、销售量不及预期等问题,但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则是苹果的全球影响力很巨大,用户粘性、产品粘性非常高。
除此以外,更值得巴菲特关注的地方,莫过于苹果公司的强大现金流,而多年来苹果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非常丰厚,而这足以给苹果公司创造出不少的奇迹。至于近年来苹果股价的持续上涨,仍与其长期股票回购有关,加上其每年分红力度很强,即使短期面临着一定的预期风险,但始终很难撼动其全球核心影响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巴菲特转变投资风格,或面临仓位调整的背景下,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面临着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公司的现金储备创出了历史新高,而纵观历史上伯克希尔哈撒韦现金储备创出新高的市场环境,多警示出一定的投资风险,这同时暗示出现阶段内无论是美股市场,还是其余主要股票市场的投资标的似乎很难满足巴菲特的筛选要求。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分析,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储备,会是衡量市场整体风险的一个判断依据。至于巴菲特及其核心管理团队,在接连增持苹果公司股票的同时,同样也会考虑到这一风险因素,而他们的投资举动,或许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创出历史新高,这从一定程度上暗示出全球市场的投资风险。但是,纵观近年来全球股票市场的表现,却存在明显的分化性。
其中,一方面是以美股市场为代表的股票市场持续创出历史新高,且自2009年低点出现数倍以上的涨幅,另一方面则是以中国股市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率先走出了调整走势,并提前美股市场出现了大幅回调的表现,两者之间的估值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上的变化。
实际上,从近年来的外资净流向来看,已有部分先知先觉的外资资金开始试探性布局A股市场。或许,在外资看来,与美股市场身处历史高位区域的走势相比,A股市场更像是一个避险渠道,而从近期美股的大跌走势来看,也似乎并未冲击到A股市场,而A股市场的独立性也似乎逐渐提升。
如今,在全球资本市场加快开放、全球资本加快流动的背景下,出于全球资产的配置需求,资金总会寻找更安全、更具潜力的投资去向,而对于美股市场身处历史高位区域,经过大幅调整的A股市场,似乎更容易满足全球资本的避险需求,而A股市场部分优质核心标的估值水平与投资价值,也逐渐获得了部分外资资金的认可。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储备变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判断参考性,而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现金储备创下历史新高的情形,可能也是预示着高风险投资市场的调整压力。至于资本而言,本身具有灵敏嗅觉,而先知先觉的资本或许早已找好了避险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