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巩固绿色情谊,锦浪科技成为中石化主供应商之一】
继去年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合作完成双河项目的竣工并网、今年再度携手在隆基新能源提供的整体BIPV解决方案里选用锦浪产品投营广西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后。锦浪科技与中国石化持续深入合作,顺利通过专家严格审核,成功中标中国石化2021年度组串式逆变器集采,成为... 展开全文持续巩固绿色情谊,锦浪科技成为中石化主供应商之一
继去年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合作完成双河项目的竣工并网、今年再度携手在隆基新能源提供的整体BIPV解决方案里选用锦浪产品投营广西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后。锦浪科技与中国石化持续深入合作,顺利通过专家严格审核,成功中标中国石化2021年度组串式逆变器集采,成为中国石化组串式逆变器主供应商之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生产经营、化工生产经营、产品营销与服务、石油和炼化工程服务、新能源开发利用、国际贸易等,连续十年位居《财富》世界500强前五位。
锦浪科技是首家以组串式逆变器为最大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企业,也是全球第一家获得第三方权威机构PVEL的可靠性测试报告的逆变器企业,位居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此次成功入选不仅意味着锦浪科技产品和服务获得了中国石化的认可,也彰显了锦浪强劲的品牌实力和卓越的服务能力。赞(2) | 评论 2021-10-23 14:07 来自网站 举报
-
【光伏寡头时代!】
【文|黑鹰光伏 王亮 刘洋】供应链剧烈波动,各路企业持续扩张,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各种变量叠加下,中国光伏的寡头趋势愈发明显。所谓寡头市场,是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在相应的产业链上,对市场价格和竞争格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历经十几二... 展开全文光伏寡头时代!
【文|黑鹰光伏 王亮 刘洋】
供应链剧烈波动,各路企业持续扩张,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各种变量叠加下,中国光伏的寡头趋势愈发明显。
所谓寡头市场,是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在相应的产业链上,对市场价格和竞争格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历经十几二十年的剧烈竞争,以及优胜劣汰后,如今,阿特斯、中环股份、晶澳科技、隆基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通威股份、协鑫、阳光电源等企业在市场上铸就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均面临新时期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自的压力个挑战。
本期内容,黑鹰光伏结合最新统计的一些数据,以及过往梳理的数据,为读者呈现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们从一些数据变化,基本可以看到巨头间整体的竞争格局,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然,仁者见仁,各有看法和发现,欢迎探讨拍砖。
一.十巨头2016—2021上半年经营数据对比
二.光伏“内卷”与垂直一体化
三.光伏巨头的“合纵连横”
一.十巨头经营数据对比
黑鹰光伏复盘了晶科能源、保利协鑫、阿特斯、隆基股份、特变电工、通威股份、中环股份、阳光电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十大光伏巨头过往五年半的核心经营数据,数据维度包括营收、净利、毛利率、研发投入、资金实力、总负债与负债率等十大维度。各大企业近年的发展态势,从这些数据中可见端倪。
二.光伏“内卷”与巨头的垂直一体化
我们曾在过往的文章中指出,过去一年半,供应链博弈下,包括晶科、隆基、中环、天合、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等等龙头企业均砸下几十亿数百亿,狂奔垂直一体化。有的“主动”,有的“被动”,但整体而言,一体化成为事实,并深刻影响未来竞局。我们先综合看,在2016-2020年五年间,十大一体化巨头在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产能布局与增长:
多晶硅环节:五年间,通威股份多晶硅产能增长了4.33倍,新进玩家东方日升目前多晶硅产能也达到1.2万吨;
硅片环节: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产能增长最快,其中隆基单晶硅片产能五年间增长了10.33倍,另外晶科能源也在加快追赶脚步,2020年晶科能源硅片产能增长了46.67%,硅片产能超22GW,实力也非常强劲。
电池片环节:截止2020年末隆基股份电池片产能已经超越通威股份,成为行业第一。通威五年间电池片产能也增长了7.09倍,一直保持快速的扩张势头;
组件环节:五年间,隆基股份增长最为凶猛,五年其组件产能扩张了9倍,增速远超其他主要竞争对手;
电站环节:正泰电器超越协鑫新能源成为最大民营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
此外,2021年巨头间的竞争可能将更加猛烈。据黑鹰光伏统计,其中8个一体化巨头明确提出了2021年战略目标,很多企业产能增幅可能远超往年,光伏产业格局可能因此发生巨大变化。如下表,很多龙头企业核心产品产能预计将实现100%以上增长:
比如通威股份计划2021年多晶硅产能将超18万吨,约同比增长125%;中环股份2021年末单晶硅片产能可能达到135GW,约同比增长145.45%;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电池片产能也都将实现100%以上增长;在组件环节,天合光能预计产能将同比增长127.27%,增幅远超主要竞争对手。
以下是十大光伏巨头各自的产能变化:
以下是八家光伏企业主营产品的收益结构与变化
三.大合作时代,光伏巨头的合纵连横
从2020年1月1日至今,光伏巨头在战略与合作方面的“合纵连横”比比皆是,这也标志着光伏产业“新竞合时代”的开始。光伏巨头们的战略合作对象有金融企业,地方政府、大型央企国企、科研院所;有强强联手、有产业链互补、有跨界合作、有国资民资结合等等。类似的牵手协作也开始出现在“整县推进”的大潮中。
有句话说的好:诗和远方很重要,但与谁同行更重要。以下是黑鹰光伏统计的,从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底,15家光伏龙头企业的“合纵连横”,即巨头们签订战略合作的情况。
赞(43) | 评论 (23) 2021-10-22 09:36 来自网站 举报
-
【联盛新能源联手蔚来,打造分布式光伏绿色电源链】
10月19日,联盛新能源与蔚来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蔚来总部举办,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电网集成解决方案负责人刘隽、联盛新能源集团CEO郝鹏、市场总监李欣京、CEO助理郭抒昂出席了签约仪式。根据协议,联盛将为蔚来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二代换电站投建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到2025... 展开全文联盛新能源联手蔚来,打造分布式光伏绿色电源链
10月19日,联盛新能源与蔚来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蔚来总部举办,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电网集成解决方案负责人刘隽、联盛新能源集团CEO郝鹏、市场总监李欣京、CEO助理郭抒昂出席了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联盛将为蔚来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二代换电站投建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到2025年底,蔚来能源将建成超过3000座充换电站,并由联盛统一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平均容量100kW,预计建成后总容量达300MW。
双方以打造“零碳交通”为终极使命,蔚来能源将绿色交通链上延至车辆电源侧,而联盛将其分布式功能链下沉至社会化用户终端级。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UNISUN & NIO
蔚来肩负碳中和时代使命
助力新能源汽车绿电供应普及进入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脱胎于传统汽车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赛道。政府最新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35年,中国公交、物流、出租车等商用汽车电动化率要达到80%,全面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力供应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对节能减排的积极效应仍需提升。
蔚来能源
蔚来是一家全球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与极致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
蔚来推出多站点充换电站模式,尤其二代换电站是全球首个量产实现车辆自动泊入的换电站,通过智能化平台管理,端云结合为用户提供换电服务,在性能、续航、用户体验上都有长足进步,解决新能源汽车最根本的电池痛点。
在全民助力“碳中和”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更具有长远的经济意义,使用绿色电力供应正成为时代使命。蔚来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的龙头品牌,肩负着实现碳中和的企业责任,引入分布式光伏从电源侧解决绿色电力供应难点,让新能源汽车绿电供应普及进入快车道。 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
是实现零碳出行的绝佳组合
传统汽油车或将成为怀旧过去式,而分布式光伏也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盖中国各行各业,整个社会对统一供电的能源依赖逐步降低,能源去中心化正在悄然进行,屡创新高的装机容量背后是一场席卷全国的能源革命。
快速布局加油站模式的充换电站,普及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出行方式是蔚来的战略方向;无独有偶,同样把分散做到极致的分布式光伏不仅是当前最具潜力、普适性最高的清洁能源,它还能与包括新能源充换电站在内的众多建筑相结合,填补用电空缺甚至直接充当绿色电力来源。
蔚来与联盛的此次合作不仅体现了分布式光伏电站多点供电,自由连接,灵活参与的特点,同时也是“光伏+交通”模式应用的有力探索,是能源去中心化,实现绿色交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
遍布交通要道的二代换电站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生命线,也是分布式光伏贴近民生、生产绿色电力的极佳舞台,展现清洁能源时代强势的历史拐点。充换电站与分布式光伏的组合在未来将成为行业标配,为新能源汽车“攻城略地”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保障。
联盛“分布式光伏+”模式
多次为零碳事业添砖加瓦
在如此大量且分散的充换电站屋顶上建设光伏电站,对前期设计建设和后期运维升级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作为中国分布式能源产业领跑者与创新驱动者,联盛拥有深厚的行业积淀,在包括钢铁重工、高耗能制造产业、民生生活、商业消费等领域相关建筑和厂房拥有大量电站项目案例,对各种投建场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模块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无忧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分布式光伏+5G
联盛在2019年与中国铁塔河源市分公司正式达成合作,打造了国内首批5G绿色铁塔基站。为未来5G的应用普及奠定了良好的清洁能源基础。
分布式光伏+油田
2020年,联盛与中石化集团江苏油田合作,打造2000多座跨地域分布式光伏电站——“磕头机”光伏分布式环网供能项目。
联盛新能源布局油田磕头机,开启分布式光伏全新应用场景
诸如此类的分布式光伏+应用案例不胜枚举,这些小而散的项目充分体现了联盛对分布式光伏在多场景极度分散性项目应用上的成熟经验。截至今年二季度,联盛投建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为134个市级行政区、212个县级行政区带去高效、优质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及相关运维服务。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联盛此次将分布式光伏+应用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全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稳定发展,以实际行动响应“30·60”双碳目标。
签约仪式上,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介绍了蔚来充换电站的发展计划。他谈到,以分布式光伏作为新能源的中流砥柱,对国家实现“碳中和”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联盛作为分布式光伏领域的龙头企业,能协助蔚来进一步实现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深感欣喜。 联盛新能源集团CEO郝鹏表示,联盛对此次双方合作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分布式光伏的企业之一,联盛对“碳中和”这个时代使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对蔚来能源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表示敬意。此次双方的合作将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分布式光伏+”场景应用起到标杆作用,并积极带动两大行业融合联动,实现名副其实的绿色出行。 赞(3) | 评论 2021-10-19 19:23 来自网站 举报
-
【再遇李振国!(下)】
“研究清楚了,不只对我个人,对隆基也是个大好事情。” 李振国说。 黑鹰光伏:从去年开始,国家层面都在呼吁保护和发扬企业家精神,您心中的企业家精神包含哪些要素?李振国:首先要选择做对人类和地球有益的事,我们叫“善意经济学”。第二,踏实做事,努力做事,要勤奋,要敬业。第三,对事物的本... 展开全文再遇李振国!(下)
“研究清楚了,不只对我个人,对隆基也是个大好事情。” 李振国说。 黑鹰光伏:从去年开始,国家层面都在呼吁保护和发扬企业家精神,您心中的企业家精神包含哪些要素? 李振国:首先要选择做对人类和地球有益的事,我们叫“善意经济学”。第二,踏实做事,努力做事,要勤奋,要敬业。第三,对事物的本质,要有足够的判断力。第四,要兼顾到客户、员工、政府等相关方的利益,这样你才能做长远。 黑鹰光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如何定义心目中的光伏江湖? 李振国:如果把光伏行业比作一个江湖,曾经的十几年,它的主题之一是纷争、竞争。包括路线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 这期间,我的思想也经历了不同阶段。十几年前,我更多站在光伏度电成本,LCOE最低的角度我来观察和思考:哪个技术路线最有前景,然后怎么坚持和强化我们当时已经认定的单晶路线的这种竞争力;从整个行业来说,怎么在降低度电成本上去做贡献? 到了四五年前,我们已经确定光伏一定会成为人类最便宜的一种电力能源。那时我思考的重点就变成了光伏如何在未来人类的能源结构里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它非连续性的缺点与储能之间怎么结合?我们个人和企业,怎么推动全球能源的清洁化。 我认为到这个阶段,光伏的“江湖”,已经从长期的产业内部的竞争,开始合力突破与传统能源的竞争。这需要从更宽广的维度来看“江湖”。 从去年开始,我自己思想的核心问题又有了变化,或者说有了新的升华,就是思考光伏的终极作用和意义,包括人类用能的问题,以及修复地球生态的问题。去年底隆基提出了“solar for solar”。 “solar for solar” 黑鹰光伏:刚看到“solar for solar”的提法时,第一感觉有些虚,甚至有些缥缈。“solar for solar”是企业凭空想出来的,还是有什么人和事启发了你?隆基这一提法仅是为了体现和承担社会责任,还是说真要去改变些什么? 李振国:我从前年开始参加了清华企业家学者班的一个课程上。去年五月底的时候,我们去英国的剑桥大学上了四五天的课。其中有一次课,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老院长给我们授课的。老院长年龄很大了,八十多岁,驼着背。他那天给我们讲的课,主题叫《2050年的地球》。老先生讲课的过程中,充满着对我们地球深深的担忧。当然,他的一些担忧是我们没办法去解决的,比如说多少亿年以后太阳要变成红矮星,比如可能彗星会撞击地球,或者爆发核大战地球就会被毁灭,等等。 但老先生最现实的担忧,是过去一百年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的巨大破坏,他认为这种破坏不可逆。类似的担忧,不仅仅是剑桥三一学院老院长,同样是剑桥伟大的物理学家,去年三月份去世的霍金先生,也有一个挺悲观的寓言:2060年的时候人类将被迫离开地球,原因是地球不宜居了,能源要枯竭了。 在那堂课上,我与那位老先生有一些互动、讨论,甚至有一些争论。我觉得,他们拥有地球上最伟大最智慧的头脑,他们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担忧,这是他们的境界。但这些科学家都严重低估了光伏在地球与人类未来所起的作用。 那次剑桥之行,促成了我思想上的升级。总而言之:如果地球实现了100%清洁能源的能源结构占比,那么地球和人类社会将迎来零碳排的时代。同时,当光伏具备足够的经济性时,光伏能源还可承担起修复地球生态的责任,也就是隆基提出的“solar for solar”。 黑鹰光伏:“负碳”听起来还是有些虚,能介绍得具体些吗? 李振国:首先,在光伏的制造环节,用清洁能源,比如水电、光伏发电来生产清洁能源。这就是“零碳”。此外,可以利用经济的光伏能源进行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并且对淡化后的海水进行提升和输送到沙漠地区,让沙漠变成绿洲,一旦有了植被,就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固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修复过去人类发展带给地球的伤害。这就是一个“负碳”的过程。 我们也曾测算过,寒带、亚热带、热带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荒漠变成绿洲之后,它吸收固化碳的总量。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地球荒漠面积的70%都变成绿洲,那么就可以把自有人类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所有碳排放都可以吸收固化下来。这就是一个地球生态的积极的修复过程。 结合光伏的“江湖”来讲,我们找到了光伏的终极意义,找到了“九阴真经”。 黑鹰光伏:隆基已经在执行这个概念了? 李振国:其实隆基已经在执行,但它需要分几个阶段,一步步去实现。而且从长远来说,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仅靠隆基一家企业肯定是实现不了的。 从2015年开始,隆基股份把主要的生产基地布局到云南,使用的能源几乎是100%的水电;在马来西亚建设全产业链使用的也几乎是100%的水电。这初步实现了我们用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的愿望。 至于用清洁能源实现海水淡化,以及改善生态的提法,目前从理解和实践上来说,它都不是难事,它本身就具有可行性。只是按照目前的整体能源结构,实现还有难度。 特别是经济性的考量。现在可能一吨海水淡化需要四五度电,现在东部地区一度电六七毛钱,那么一吨海水淡化的成本仍然是比较高的。但是,如果光伏将来发展到几分钱一度电,这个时间淡化海水的成本就会变得很低。 同时,通过光伏发电把海水往高处引,通过梯级的电站引上去,引上去之后一方面有灌溉绿植的作用,一方面水有落差往下走,往下走的过程中还可以回收它的能量,再建成一个水电站——这其实是一个更大型的一个抽水蓄能,等于我把水抽上去,往下泄的过程我可以建成一个梯级电站,来平抑跟光伏发电之间的时间差。 虽然用清洁能源实现海水淡化,以及改善生态的提法,现在实现起来还有难度。但我相信,随着光伏+储能的大规模应用,人类社会一定能实现“Solar for Solar”——负碳地球的理念。 黑鹰光伏:光伏还有哪些惊人的作用? 李振国:光伏还可以间接地维护世界和平。你可以看过去一百年的战争史,各种大型的战争几乎都是为了争夺资源或者能源,或者是运送能源的通道发生的。阳光是普照大地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伏发电普及以后,各地能源都能自给自足,大家不需要再去争能源和资源了,这就减少了战争的发生。 定位、节奏与未来发展 黑鹰光伏:最近一年,隆基和光伏行业里一些优秀的同行的大合作大动作很多,隆基股份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标准和逻辑是怎样的? 李振国:回顾这么多年光伏发展的历程,整体上这还算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我始终认为,这种竞争对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过去高强度的竞争,光伏不会有现在的发展。十几年前,光伏还是一个“理念性”的产业,如今光伏已变成一个真正能够与传统能源竞争的产业,这是充分竞争的结果。 所以说通过充分竞争实现产业进步,这就是光伏这个“江湖”过去的主逻辑。在竞争与发展的中,隆基会找到产业链里非常优秀的企业,大家携手发展。所谓优秀的企业,就是它自己本身靠真本事去盈利,去成长。比如要依托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或者管理比别人要优秀,等等。我们反对通过搞垄断来产生利润,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因为从整个行业来讲,这对光伏与传统能源的PK肯定是不利的。 黑鹰光伏:现在单晶已成为主流,隆基也早已成为单晶领域的“第一”。您如何定义成为第一后的隆基,如何定位隆基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振国:光伏对能源结构调整、对人类生存环境都有它的终极意义,我们可以测算出未来光伏市场的需求将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今后的五年十年,隆基自身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还会定位在光伏的制造业的环节上。隆基有自己的基因,我们擅长做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精益制造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好擅长的事,同时使企业获得成长,给股东带来更多的回报。 黑鹰光伏:隆基的管理层如何平衡扩张的机遇和风险的呢? 李振国:首先,要看扩张的产能是不是领先的产能,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隆基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不领先不扩张。此外,你要扩张,就必须要有坚强的财务支撑,扩张的过程当中你不能说放了很高的杠杆。整体上,隆基在技术上的领先导致成本领先。我们这些年的赢利能力是不错的,所以隆基的投资和扩张,在财务上是有足够的支撑的,同时我们也保证了技术上的领先位置。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件,我对于未来市场的信心也是比较足的。 黑鹰光伏:隆基融资的利率一般是多少? 李振国:我们还可以吧,因为银行对我们信任度比较高,所以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基准上上浮一点。 黑鹰光伏:资本市场上,隆基的市值已经无限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8月28日已突破1000亿)。您对隆基未来的市值有没有一个预期? 李振国:我们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基础。资本市场到底怎么去评价,我不知道。隆基保持我们自己的做事风格,同时也保持开放、透明的信息披露。再有,比如说客户投资人来了,如果有疑问,在保证合规性的前提下,我们就把心里怎么想的,我们隆基的实际情况,都无差别地告诉大家。我不会说关系好的我告诉就他,关系一般的我就有隐藏,不会的。 黑鹰光伏:隆基在海外市场的增长很快。咱们在国际化团队的培养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吗? 李振国:我们从2016年开始就做国际化拓展的工作,大概到2017年年底我们各项准备工作基本上完成了。2015年、2016年我们几乎100%在国内销售,2017年是10%在海外,2018年是超过30%在海外,今年上半年我们差不多已经是65%以上在海外了。 国际化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倒也谈不上什么经验。中国的光伏制造在全球已经占据比较强的优势,中国的电力需求全球市场来四分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光伏75%的市场都应该是在海外。国际化的过程,还是要一步一步来,刚开始你得做各种细致充分的准备,比如银行要把你列到白名单,还有不同国家的各种认证等等,你都必须要把它做好,做完。 自身主体上来说,隆基的整个理念、产品质量,包括我们财务健康度能够让国际客户认可。同时,我们在组织国际化拓展的时候,要找有经验有能力的人,等等。其实这都是常规套路,一步步扎扎实实地来,就做到了。 黑鹰光伏:如何看待储能的发展? 李振国:储能和光伏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但是它现在可能还不是太急迫,原因是光伏发电在电网的占比还很小,电网本身的调解能力还能支持七八年的发展,所以要到七八年以后可能储能才会变成一个刚性的、跟光伏结合的一种产品。 当然,储能不会迟到,它的发展虽然没光伏这么快,但是它整个成本降低速度也很快,比如今天的储能成本跟十年前比,大概是三分之一。再过上五六年时间,可能会再降到今天的三分之一,所以十年之内,光伏加储能肯定是全球最便宜的能源。 所以在储能领域,我们会在应用端有一些考虑。在材料和产品端,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做得很优秀,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等。 杜绝“沉没成本” 黑鹰光伏:光伏发展十几二十年,你觉得现在外界对于光伏行业是不是还有不少误解? 李振国: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由于中国的能源利益格局比较复杂,所以说大家在共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十几年前,光伏被质疑是高耗能高污染,这是无稽之谈。四五年前面,光伏被质疑说是吸血鬼、靠补贴、不经济,这些问题也会被解决。 但是我们担心,可能上述补贴的问题、经济性的问题都解决了,但别人跟你谈民生,比如传统能源的就业人员怎么办?煤炭工人怎么办?但事实上,这和煤炭工人的就业真有什么关系呢?煤炭工人今天我在井下挖煤,但以后我可以运维光伏板,清洁能源也可以吸收就业,只是他谋生的职业变化而已。 光伏真正的阻力在哪?其实是很多精英层。举个例子,比如中国也几十个院士研究热能,研究核的,研究煤炭清洁化利用的。对于他们来说,将来你光伏的发展要让传统能源退出历史舞台,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恰恰他们对决策层形成的影响力要比我们更大一些。 所以中国光伏的发展下一步还需要达成更多共识的,全社会都还需要去做更多的工作。我们特别不希望大量投资放到传统能源上去,形成“沉没成本”。一方面,这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它会形成持续的阻力。 赞(3) | 评论 2021-10-18 13:51 来自网站 举报
-
【再遇李振国!(上)】
十月金秋,李振国再次来到云南。这是隆基股份与“彩云之南”缘分的延续。早在2015年12月30日,李振国首次入滇考察。转眼近六年,隆基已在云南打造保山、丽江、楚雄、曲靖四大生产制造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作为全球最大光伏企业的创始人与掌舵者,李振国愈发忙碌。此次来云南前两天,李... 展开全文再遇李振国!(上)
十月金秋,李振国再次来到云南。
这是隆基股份与“彩云之南”缘分的延续。
早在2015年12月30日,李振国首次入滇考察。
转眼近六年,隆基已在云南打造保山、丽江、楚雄、曲靖四大生产制造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光伏企业的创始人与掌舵者,李振国愈发忙碌。
此次来云南前两天,李振国还带着隆基供应链的负责人拜会了中远海运集运公司的领导层;10月14日,李振国出席在云南昆明举办的COP15生态文明论坛,参与“企业创新——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对话。
当晚,李振国又登上隆基股份“拥抱自然,奔向零碳”主题活动的演讲台,他宣布:在2023年将保山隆基生产基地,打造为隆基股份首个“零碳工厂”。
转眼,从2000年李振国创业至今,隆基股份已步入第二十一个发展年头。
这位出生于河南许昌的中原男人,十二岁离开家乡,到西宁,到兰州,到西安,再到创办隆基股份,辗转奔波大半生,如今已过知天命的岁数;而他一手创办的隆基股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市值第一,整体研发投入第一,顶级资本加持量第一,旗下6万多员工遍及全球。
二十余年之间,从个性上来讲,李振国似乎一直没变。
从起初的几十人到全球6万人,企业做大,李振国虽然不可能再像当年刚创业时一样,与所有同事一起一杯一杯喝酒,聊天,一起宵夜撸串,但他豪爽的性格一直在。
“豪爽、义气、细心、对员工好、敬业”,这是很多隆基人对他们老板的评价。
常年奔忙,李振国似乎并不疲累,他说自己“很皮实”,睡眠很好,就算出国也感觉不到时差,飞机上“坐下就能睡着”。
这位企业家看起来有一种“历尽艰辛不知苦”的钝感力,对于他而言,对于隆基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和辛苦,印象是比较淡薄的。
两年前,在与黑鹰光伏的一次交流中,李振国说:“我这个人心态始终比较积极,我觉得既然能走过来了的,那当时的门槛也就不是门槛了,过去再艰难也就谈不上艰难了。”
如何做自己?如何更客观地看问题?
李振国和我们交流时讲的一个“笑话”让人记忆深刻:“就像有一次我轮胎爆了,我回去跟我夫人说,我今天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你愿意听哪一个。她说先听坏消息吧。我说轮胎爆了。夫人说好消息是什么,我说没有在高速公路上爆。”
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曾在与媒体交流时曾透露,当年李振国吸引他加入有两个关键特质:其一,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利益,一切以发展事业为中心;其二,待人接物比较宽容,容易接纳别人的观点,好相处。
不久前,钟宝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再次评价李振国:“我觉得他一方面对事业还是挺执着的,另外就是很有包容性。企业内部大家不同的观点、看法,有很多可能和他的意见相左,但他也能给予尊重和执行。他对伙伴足够信任,在很多决策上,他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参与者,就是不表示这个决策一定要按照他的意见。老板能够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决策人,很了不起。”
但创业二十一年,李振国也一直在变,这主要体现在他个人注意力和思维重心上。
李振国曾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狂”,2012年左右,只要你和这位企业家谈到单晶和技术,他能滔滔不绝,眼睛都“发绿”。但如果和他其他话题,他要么说的很少,甚至直接懒得聊了,让对话者颇为尴尬。
按李振国自己的话说:“通常一些太宽泛的话题,我一般是听多说少”。
而到了五六年前的时候,在已确认光伏必将变成人类最便宜的能源这个路线图后,李振国思考的重点变成了如何提升光伏在未来能源结构里面的位置。
从2018年开始,李振国更多地思考光伏在修复地球生态方面的终极作用,由是,当年12月11日,隆基股份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了以光伏发电驱动光伏产品制造的“Solar for Solar”理念,期寄此举使光伏起到修复生态的积极作用。
2020年,隆基陆续加入RE100、EV100、EP100和科学碳目标(SBTi),成为唯一一家同时加入四项国际倡议的中国企业。
如今,隆基计划利用2年时间,将保山隆基生产基地打造成其首个“零碳工厂”,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分为四步:
首先,确保隆基保山基地全年度100%使用绿色电力;其次,完成保山基地碳碳沉积材料生产技改,来大幅度降低天然气泄露排放;第三,推进基地内绿色生产和绿色办公;最后,购买CCER等抵消基地不能完全减少的碳排放量。
对于隆基乃至整个能源行业,乃至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而言,彩云之南保山“零碳工厂”的发轫仅仅是一次新的开始。而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的光伏企业和企业家们,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激荡三十年》中有一段文字:“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我们曾问李振国,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在其看来,首先要选择做对人类和地球有益的事,我们叫“善意经济学”。第二,踏实做事,努力做事,要勤奋,要敬业。第三,对事物的本质,要有足够的判断力。第四,要兼顾到客户、员工、政府等相关方的利益,这样你才能做长远。
现实的问题是,对于李振国、朱共山、曹仁贤、刘汉元、李仙德、高纪凡、瞿晓铧等等这批功成名就、身家亿万的光伏企业家来讲,他不断辛苦赶路的动力到底来源于哪里?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
如果要把自己比拟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李振国最想成为谁?
李振国说他不是郭靖,不是杨过,不是乔峰,不是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也不是张无忌。
他也许喜欢,但他不是。
如果非要选,他说自己更愿意成为《蜀山传》里的主角——玄天宗。
在李振国看来,不论是江湖中人,还是现实中人,“郭靖也好,杨过也好,做自己都挺好的。”
两年前,黑鹰光伏与李振国有过一次深度的交流,以下是当时交流的文章内容,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文|黑鹰光伏 李文友 2019年9月9日】
2019年立秋前,光伏行业“华山论剑”,一场关于“大尺寸硅片”的研讨会在古城西安如期举行。
会议的前一天深夜,李振国风尘仆仆从云南赶了回来,会议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要赶回云南去。
作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基股份”、601012.SH)总裁、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李振国实在忙碌,他一年要坐200多趟航班,全球各地到处跑。“现在市场上单晶硅片非常紧缺,我们的二期的工程还得加快进度,这段时间我也在继续考察,看看云南那边还有没有新的发展机会。”
坐在笔者对面的李振国并无倦意,带着眼镜,头发几乎全白,他说话直接豪爽,在与黑鹰光伏90分钟的对话中,他的言辞没有任何“弯弯绕”。只是在采访的中途,他曾停下来,在认真征询了周围人的意见后,慢慢抽了一支烟。
这位出生于河南许昌的中原男人,十二岁离开家乡,到西宁,到兰州,到西安,再到创办隆基股份,辗转奔波大半生,如今已过知天命的岁数;而他一手创办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单晶产品制造商的隆基股份,今年步入十九岁(2019)。 二十余载,中国经济渡过数次大小周期,国家层面的能源战略历经调整进化,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得以加速崛起。风流雨打,起伏聚散,这里的江湖早已不是曾经的江湖,现在的隆基也已不是当年的隆基。今时“论剑”,环境变了,趋势变了,格局变了,况味也变了。而眼前的李振国,还是当年的那个李振国吗?
(图片来源/福布斯中文)
“变”与“不变”,这也是黑鹰光伏此次专访李振国最想弄清楚的一条主线逻辑。企业家的秉性和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未来,这在中国企业史的河流中早已俯拾即是。而当他领导的企业已发展到一个产业里任何人都无以忽视的时候,各种猜测、评析、质疑、各种“帽子”都必然纷至沓来。
“这两年,看到媒体和同行们提到第一、霸主、疯狂扩张时,不管大家是夸赞的还是有质疑的,其实我们的压力挺大的。要做到第一,不容易;做了第一,更不容易。”面对外界各种评判,隆基的管理层和PR部门显然也有自己的“苦衷”,而他们的老板反而表现得“寡淡”很多,几乎不以为意。
在李振国的思维框架里,不管周围环境如何变化、评价如何变化,隆基股份始终遵循一切从事物本质出发的“第一性”原则,始终首先要做好自己,要看未来,看长远。具体到一种技术路线,一个产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最终都要让客户和市场来说了算。
也就在此次采访不久后,8月28日上午,隆基股份市值突破1000亿,成为目前光伏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市值过千亿的企业;第二天,隆基股份颁布2019半年报:营收同比增长41.09%至141.1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3.76%至20.09亿元。从多个维度,李振国掌领的企业增长迅猛。
在“华山论剑”当天的晚宴上,作为东道主,李振国一如既往挨桌敬酒,而且毫不含糊,杯杯倒满,杯杯见底,中间不停。轮到笔者这一桌,李振国碰杯后颇为感慨:“我对光伏这个行业真的是很有感情的,真的是希望它好,真的希望。”
言毕,一饮而尽。 做自己
你别试图引导李振国“成为”金庸武侠江湖中的任何人,没用的。
他不是郭靖,不是杨过,不是乔峰,不是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也不是张无忌。他也许喜欢,但他不是。如果非要选,他说自己更愿意成为《蜀山传》里的主角玄天宗。
在李振国看来,不论是江湖中人,还是现实中人,“郭靖也好,杨过也好,你看江湖中做自己都挺好的。”
这其实也从侧面体现出李振国的一个特质:评人看物力求客观,而不是以偏概全,更不会爱屋及乌。李振国颇为推崇苹果的乔布斯和华为的任正非,但也并非全是溢美之词,“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也许他商业上有巨大成功,值得我们学习,但人格或生活中也许未必是完美的,我们得分开来看。”
当年乔布斯还在地下室里创业,准备做无线电组装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叫丹尼尔的人来帮忙,于是那位年轻人几乎每天都骑着摩托车来和乔布斯一起工作。后来苹果即将上市,在分配员工股权的时候,乔布斯却并没有给丹尼尔一丁点的股份。李振国在看乔布斯的传记电影时,看到这一幕,“我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随着企业的快速崛起,隆基的创业史已广为人知。
1990年,李振国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国有的华山半导体材料厂,拉起了单晶。两年后,24岁的李振国递交辞呈去当地的一家小型器件厂工作。1995年,他回到西安理工大学帮着建单晶生产线。2000年,李振国开始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这就是隆基股份的前身。
2006年和2010年,李振国的同级校友钟宝申和李文学先后加盟,一个负责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一个负责整体的生产运营。这也是隆基股份发展史上的两个关键节点:开始规模化进入光伏制造,专注单晶硅片并决心做大;隆基加速扩张,筹划上市。
至此,隆基管理层的“三驾马车”正式成型。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其后的岁月,三人合作无间,在历经惨烈竞争的光伏江湖中,共同将隆基股份做大做强,做到了全球单晶第一。
(左至右:钟宝申、李振国、李文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干企业尤甚。加入隆基前,钟宝申已担任沈阳隆基一把手数年,营收已干到了5个亿;李文学加入前,他已是一家国有军工企业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大权在握,可谓“人上人”。但两位校友先后加入隆基,一方面是源于对新兴产业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无疑也源于对创始人李振国个人性格与特质的认知与认可。
钟宝申后来在与媒体交流时曾透露,李振国吸引他加入有两个关键特质:其一,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利益,一切以发展事业为中心;其二,待人接物比较宽容,容易接纳别人的观点,好相处。
而除却干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同窗之谊,钟宝申和李文学两人严谨、审慎、实干等特性,则是李振国邀约两人加入的重要原因。
也就在2010年初,现为隆基乐叶董事长助理、全球市场负责人的王英歌加入隆基股份,负责战略规划。他的工号是“937”——隆基那时的员工不足1000人。在此之后,隆基加速发展,特别是在2014年规模化进入下游后,隆基的员工很快超过1万人,如今已近3万人。
从几十人到3万人,企业做大,李振国不可能再像当年刚创业时一样,与所有人一起一杯一杯喝酒,聊天,一起宵夜撸串,但他豪爽的性格一直在。
“豪爽、义气、细心、对员工好、敬业”,这是很多隆基人对他们老板的评价。可以说,从个人性格上,李振国并未改变,他还是当年那个李振国。
笔者在2016年初曾与李振国有过一面之缘,30秒不到,握个手,交换名片,打了个招呼,就此别过,而后三年无交集。
直到2019年3月,在成都的一场行业活动上再次相遇,李振国竟然还能认出笔者:“您好,之前咱们见过的!”如此繁忙之人,还记得很久前的一次相遇,要么记忆特别好,要么就是很细心,或者兼而有之。
2016年,隆基泰州基地投产的晚宴上,李振国在挨桌喝了十几杯红酒之后,匆匆忙忙走出酒店,他要赶车前往上海浦东机场,飞往日本大阪。还有一次,隆基在石家庄举办行业活动,晚宴上,李振国匆匆赶来,稍微吃了点饭菜后便挨桌敬白酒,20多桌,杯杯见底,敬完一圈后,他又去赶飞机。
类似的场景,隆基的员工早已习惯,“振国总就是个实在人,从来不会玩虚的,他敬白酒,一圈下来,都从来不勾兑的。”
始终忙碌的李振国似乎并不疲累,他说自己“很皮实”,睡眠很好,就算出国也感觉不到时差,飞机上“坐下就能睡着”。这位隆基的领导者看起来有一种“历尽艰辛不知苦”的钝感力,对于他而言,对于隆基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和辛苦,印象是比较淡薄的,“我这个人心态始终比较积极,我觉得既然能走过来了的,那当时的门槛也就不是门槛了,过去再艰难也就谈不上艰难了。”
2010年,隆基股份第一次上市因尚德而折戟。当时,证监会公布的原因是与尚德“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情形”难以判断。
李振国清晰地记得,IPO被否的那天是2010年3月24日。隆基原本在证监会旁的酒店里摆下了庆功宴,但被否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团队有些低迷。但李振国保持了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庆功宴”照样摆,酒照样喝,言语仍然热切,“我在宴会上鼓励大家,叫大家不要气馁,我相信一家好企业是一定会被认可的。”
这次上市失败之后,隆基股份马上启动了新一轮融资,并开始着手解决与尚德的关联交易问题,为下一次IPO做准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隆基股份再次申请IPO,并最终在2012年上市。
在部分隆基的老员工看来,两次IPO也锻炼了李振国的“口才”。这原本是个不太爱说话,给人感觉稍显内向的老板。但两次“过会”,为了一次次应对证监会的当面问询,李振国竟然把600多页招股说明书背得烂熟。隆基股份上市成功后,“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老板好像比以前爱讲话了,口才好多了。”
企业如人,都有自身的基因和特点。回溯隆基发展整个历程与细枝末节,再结合对创始人李振国的专访,黑鹰光伏认为,隆基这家企业的一大特点,正如他们的创始人李振国一样,“做自己挺好”——不管市场有怎样的波动,外界有怎样的诱惑,始终坚持认定的战略方向,聚焦单晶主业,高度专注,在产业江湖中闯出一片天下来。换个角度,隆基能成就今日格局,也源于始终做好自己。
要做好自己,首先要有原则。李振国告诉黑鹰光伏,隆基在制定战略、判断技术路线和解决日常运营问题的时候,遵循两个核心原则:其一,一切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的“第一性”原则;其二,立足未来、着眼于长远,不被短期利益或困难所迷惑。
由此衍生,隆基十余年的发展均遵循三条“铁律”:专注于单晶路线,无论短期如何困难,单晶是唯一的方向;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领先;专注于主业,杜绝与主业无关的任何利益诱惑。
这也就不难理解,2006年前后,绝大多数企业在多晶路线上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隆基却决意干单晶硅片,并决心做大;这也就不难理解,六年前,隆基决心从成熟的砂浆切割技术转向昂贵且不成熟的金刚线切割技术后,即使每年“战略性亏损”几千万,也要想方设法把技术成熟度提起来,要把国内下游设备、辅材供应商培育起来后;由此也不难理解,光伏“531”后,行业进退维谷之下,隆基的扩产计划仍然要毫不打折扣地布局和执行。
当然,李振国也一直在“变”,这主要体现在他个人注意力和思维重心上。他曾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狂”,2012年左右,只要你和李振国谈到单晶和技术,他能滔滔不绝,眼睛都“发绿”。但如果和他其他话题,他要么说的很少,甚至直接懒得聊了,让对话者颇为尴尬。按李振国自己的话说:“通常一些太宽泛的话题,我一般是听多说少”。
而到了四五年前的时候,在已确认光伏必将变成人类最便宜的能源这个路线图后,李振国思考的重点变成了如何提升光伏在未来能源结构里面的位置。而从2018年开始,李振国更多地思考光伏在修复地球生态方面的终极作用,由此在去年底提出了“solar for solar”。
如何做自己,如何更客观地看问题?李振国给笔者讲的一个“笑话”让人记忆深刻:“就像有一次我轮胎爆了,我回去跟我夫人说,我今天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你愿意听哪一个。她说先听坏消息吧。我说轮胎爆了。夫人说好消息是什么,我说没有在高速公路上爆。”
不是“赌”
从李振国身上,你看不到一个迅猛发展的企业掌舵人的强势与霸气;他也不承认管理层及隆基这家企业有丝毫的“赌性”:“很多媒体说隆基能有现在的发展,是因为‘赌’对了单晶,事实不是这样的。” 并非没有教训。 对于这位全球单晶龙头的创始人而言,最早的一次教训,来源于创业初期。2002年那年,隆基业务上增长不错,到2003年初的时候,李振国说自己“有点自信心膨胀,就是觉得无所不能,所以那年我拍板开了很多项目”。但一些项目运行了半年多就失败了,好在当时正赶上光伏产业势头正起来,所以项目失败导致的结果没那么坏。 但当时决策上的失败也给李振国形成了一个冲击:那时候公司是自己的,你可以一个人决策,一个人拍板,那当然是很爽的一件事情。但那也就意味着,正确的决定会被很快的执行,错误的决定也会被很快的执行。但从企业经营发展角度而言,你可能做了99件正确的事,却可能架不住一件重大失误的决策。 由此,李振国第一次感受到风险:这种治理机制、这种决策机制,可能会导致未来企业巨大的风险。最直接的结果就是,2003年年底,李振国下决心引进力量来制约自己,让隆基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必须形成集体决策。由此,隆基的第二大股东开始进来。 以此为始,隆基开始形成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治理机制和决策机制,为隆基今后十几年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一个基础。简言之,就是为避免“一言堂”决策,避免企业发展的“赌”,避免冲动规划打造了“防火墙”。 “你说当年的风险是坏事吗,我觉得那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它发生在我企业还小的时候,如果我企业一帆风顺做到很大的时候,再发生大的错误决策,那很有可能企业就垮掉了,那很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任何事,多个角度去看。” 众所周知,十几年前,整个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选择了多晶技术路线,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则选择不被看好的单晶路线。事实上,在2004年之前,太阳能行业基本是单晶的天下。但由于彼时单晶技术的成本远高于多晶技术,这使得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李振国也曾处于摇摆之中。直到2006年钟宝申的加入,才让隆基股份坚定走单晶路径。 李振国回忆,钟宝申加入后,团队历时半年,对薄膜、单晶、多晶、物理硅等技术路线都做了非常深入、系统和专业的研究。当时分析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两个:其一,光伏行业服务的实质是什么?第二,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怎样? 第一个问题,光伏的服务本质就是度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具体到产业链某个环节,“你的降本增效,如果不能影射到对未来度电成本的贡献,它就不是一个好的路线,好的选择。从物理学上讲,就是要遵循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的‘第一性’原则,同时要立足未来,看到长远。 第二个问题,隆基当时分析,凡是人可以造出的东西,短缺一定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从光伏全产业链来看,除了电站环节有一定的资源属性之外,其它几乎都是制造属性。隆基的团队当时判断,这个产业未来一定是一个充分并且完全竞争的格局。 由此隆基在2006年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单晶才是未来度电成本能够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也就在这一年,隆基制定了第一阶段的竞争策略,就是“聚焦”单晶硅片,把企业的资源全部聚焦到自己擅长的单一环节,加快形成全球竞争力。 “所以后来我们坚持走单晶路线,是对它的“实质”进行了科学、理性、深入的分析判断的。所以隆基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并不是像有一些朋友讲的,隆基赌单晶路线赌对了。我们真不是赌,那也不是我们的风格。” 如果在六七年前问光伏同行对隆基这家企业的印象,他很可能会说“有特点”、“有点保守”;而且彼时的隆基无疑会被划分为行业里的中小型企业。 从领导层的“团队气质”上看,隆基确实不是个激进的企业,甚至有些保守,按照钟宝申的话说是“审慎”,他也曾对外承认,“我属于经营上面比较保守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把自己和企业放在热锅上烤。” 到了2013年,随着隆基股份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做到第一,也意味着该公司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这一年,单晶的度电成本——衡量光伏产品的核心因素,开始逐渐占据优势。彼时隆基的团队判断:单晶还会加速降低度电成本,而多晶的下降空间越来越小。但彼时的行业格局和变化,却让李振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和风险。 当时单晶在度电成本上已经显露出优势,但从全球的市场份额上来说,单晶的份额却在逐年下降。为什么会这样子?隆基找出了问题的“七寸”:下游不通。 当年,隆基单晶硅片75%-80%都是出口海外,下游对应的组件产业基本上都在海外。而在国内,隆基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单晶硅片的价值被下游组件、电池厂商阻隔未能得到体现。 从2005年到2008年左右,是光伏市场极为短缺的阶段,绝大多数光伏企业为了快速扩展,都采用了门槛相对更低的多晶路线,并在产能上相应做了大量的布局。“这个时间如果你让它去改单晶,那等于革自己的命,它不愿意去改的,没动力。” 此外,当时一些国内光伏企业多多少少也有一点单晶产品,但都基本把单晶产品定位为高端产品,卖得很贵,最后到下游就显示不出性价比。由此,很少有人会相信这样的高端产品成本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 这也难怪,2013年的时候,李振国“挨家挨户”拜访国内下游几乎所有的电池和组件大厂,他和这些企业的老板全部都见了面,他甚至在黑板上为下游企业的高管们一点点算账。“我跟他们讲,今后两年单晶硅片的成本会快速降低,你们往单晶转,但我跑一圈下来,结果不乐观,没人愿意转”。 李振国分析,当时产业里多晶的性价比显得似乎更优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它实质、本质上更优,而是因为多晶更多的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所以客观地说,当时不是两个技术路线“本质上”的竞争,是中国制造和“made out china”之间的竞争,格局上显示出来的是中国制造更有竞争力,并不是多晶“本质上”有竞争力。可以说,当时是因为中国制造有竞争力导致了单多晶竞争格局的一种假象。” 转了一圈,吃了多次“闭门羹”,隆基的管理层感觉到了很大的风险,最大风险来自于什么? 李振国给黑鹰光伏举了个例子:就像电视机行业里的液晶和等离子,即使到今天为止,我们也不能说等离子就真不如液晶,但是如果行业里所有的人都去做液晶了,那么等离子就只能被边缘化,它的产业链会变得越来越不完整,最后的结局就是彻底退出。 乌云如铁,如果再不采取行动,隆基就有可能被边缘化,“实际上2013年的时候,单晶基本上已经被边缘化了。”隆基刚开始的想法,就是向下游延伸,自己做出个示范、做出个标杆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单晶路线真的是好的,这也就成为隆基在2014年11月收购乐叶的一个初衷。彼时,乐叶光伏仅有200兆瓦的产能。 如今回过头看,单晶下游其他厂商的反应还是有点慢了,这反而给隆基下游业务的拓展留出了极好的“窗口期”,乐叶也快速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单晶组件供应商。这样的结果,隆基起初也没想到。李振国称“这是隆基股份意外挖到的一个金矿”。 伴随向下游的快速延伸,隆基股份也由过去“全球领先的单晶硅片制造商”,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设备公司”。
到了2015年,越来越多的组件、电池厂商一步步转向单晶,下游逐渐已经意识到了单晶的优势。彼时的李振国曾敲着桌子非常肯定地对媒体表示:“多晶铸锭即使是零成本,单晶也能赢,今年(2015年)5月份,我们已经证实了这个结论。隆基单晶拉棒的非硅成本半年下降了33%。”在当时的他看来,3-4年后,单晶将会逆袭,市场份额超过多晶。
收购乐叶当年,隆基便实现了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314.48%。此后几年,隆基在经营业绩上一直保持较大的增长。黑鹰光伏也曾统计发现,自2016年以来,太阳能组件业务已成为隆基第一大主营产品,也是第一个销售额突破百亿的产品。根据GlobalData数据,在2018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排名中,隆基乐叶同比上升3个位次至全球第4位,单晶组件产销已连续三年全球第一。
也就在2016年前后,隆基股份南下云南,在楚雄、丽江、保山三个州市建设三个制造基地。同年,隆基又先后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建立全资子公司和印度安德拉邦投资建厂。短短数年,隆基股份已在西安、银川、中宁、泰州、衢州、合肥、大同、保山、丽江、楚雄、滁州、马来西亚等地布局了巨量产能。
2018年隆基单晶硅片产量已经占据全球38%。而其产能目标是2019年底单晶硅棒/硅片36GW,2020年底50GW,2021年底65GW(根据目前建设进度,有可能提前到2020年底实现);单晶电池片产能2019年底10GW,2020年底15GW,2021年底20GW;单晶组件产能2019年底16GW,2020年底25GW,2021年底30GW。
李振国曾多次在内部讲,隆基做到今天的规模,未必是自己有多少本事,而是隆基尽量少犯错,或者说行业里一些企业自己犯的错误比隆基多,所以也有很多企业在大浪淘沙中倒下了。“其实不只是做企业,很多事情你按平常心专心去做,不要刻意追求速度,不要老想着弯道超车,不要想着做这做那,不要老是‘突发奇想’,认认真真坚持下去,你就会做成功。”
危机感
隆基发展势头迅猛,“盲目扩张”“野蛮扩张”的质疑声也随之响起。 对此,李振国并不担心。 按照隆基的管理层的逻辑:正是隆基一贯的专注和谨慎,才有现在的厚积薄发——谨慎与扩张并不矛盾。“直到今天,隆基在扩张的时候依然是审慎的,如果采取冒进的策略,隆基可以更快地扩产。” 李振国向黑鹰光伏分析,发展快,不等于就是盲目的。“具体到我们要干一个项目,那我们就会把它的要素和资源支撑能力都做非常充分细致地分析。如果支撑不行,就不做,这是隆基投资的基本原则。” 在产能的布局上,隆基股份一直坚持不领先不扩产,新建产能的技术必定是领先于行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前期发展阶段常年处于50%以下;用经营的思路对待技术创新,即所有的技改和投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具体而言,组件产能项目投资回报期少于2年,电池为3年,技改1年。 从各种产业历史上看,势,一旦起来,相关企业的发展基本就顺风顺水,甚至无以阻挡。但李振国这几年也始终有不小的危机感。 其一,担心出现超出认知的黑科技。虽然隆基几位创始人都是学物理出身,对新一代的各种技术都会极度的敏感,而且隆基的管理团队也会非常认真的、仔细的去分析新技术的“实质”。“但我们也不是圣人,未来有可能会出现超过你认知范围的一些技术出来,那它会不会导致你将来在技术上的落后,这种风险是存在的。” 为了应对这种可能的危机,隆基5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中,有差不多20人对最新出现的各种技术路线做非常紧密的的跟踪,以及把它研究透彻,“对于各种新技术,我们永远站在度电成本的维度来分析问题。” 第二个危机感,源于隆基自身的组织的能力。隆基从当初的几个人几十个人上百人,发展到如今接近三万人,而且以后可能会发展到五万人,八万人;隆基的规模,从几千万、几个亿到几百亿做过来,将来也可能会到几千亿,“但我们没管过几千亿规模的企业,也没管理过拥有十万、八万员工的企业。虽然我们一直努力想去做好,但是我们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所以说组织方面我们也始终面临挑战。” 此外,李振国对长期困扰光伏产业的一个“命题”也颇感兴趣:那么多光伏龙头企业为何陨落?从2017年开始,李振国开始参加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家学者项目的课程,他的博士论文课题已经确定下来:光伏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这一课题的大背景众所周知:在过去15年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包括无锡尚德、德国Q-CELL、美国SunEdison、江西赛维LDK、英利、海润等巨头都在数次的市场波动期间,或陨落,或式微。“第一”犹如一个诅咒,为什么?李振国准备从多个维度来研究清楚其中的内外因与逻辑。 赞(4) | 评论 2021-10-18 13:50 来自网站 举报
-
【到云南去!】
策划|黑鹰光伏 刘洋】万绿之宗,彩云之南!昨天,在云南昆明举办的COP15大会上传来让光伏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00GW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自去年“... 展开全文到云南去!
策划|黑鹰光伏 刘洋】
万绿之宗,彩云之南!
昨天,在云南昆明举办的COP15大会上传来让光伏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00GW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自去年“双碳”目标提出至今,数百万光伏人虽饱受供应链博弈与涨价之困,然而,发展清洁能源的“共识”达成,零碳经济与数字化浪潮终究无以阻挡。
产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水电资源丰富的云南省也迅速成为中国光伏的投资重镇。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阳光能源等等一众光伏龙头企业的规模产能陆续落地云南,由是,“七彩云南”也成为全球光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
1
云南省位于西南地区,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其也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老挝和越南交界。
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还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云南不只生物多样性丰富,还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去年9月,一场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和云南能源投资集团联合主办的绿色能源国际论坛在春城召开,东南西北的专家和企业家涌向这里,四海之内,群贤毕至。
不出所料,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也出席并发表演讲——他早已是这里的老朋友了。
众所周知,隆基股份是入滇大规模投资光伏产能的光伏龙头。早再2015年12月30日,李振国首次入滇考察,也就从这一年开始,云南省政府迅速推进隆基入滇准备工作,隆基也紧抓时机,与丽江、保山、楚雄三地同时签订投资协议,把全球先进的单晶技术落户到云南。
随后,隆基创始人李振国一次又一次地飞往云南,他带领下的企业成为投资云南光伏产业的先行者。
五年时间,隆基在云南围绕光伏清洁能源中下游全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双主轴的产业中心,建设了保山、丽江、楚雄、曲靖四个生产制造基地。
去年9月,隆基云南保山(三期)10GW项目第一根硅棒顺利出炉,由此,隆基在保山的所有项目均实现投产。
去年6月,李振国和云南能投董事长段文泉坐到了一起,双方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他们的会面主题叫“共谋绿色发展”。
再往前一月,隆基股份发布公告,拟投建曲靖年产10GW单晶硅棒和硅片建设项目,于2021年达到设计产能。而在2019年6月22日和9月16日,李振国曾两次率队拜会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就进一步投资与协作进行商讨。
无疑,彩云之南已成为隆基股份近年加速发展的“战略福地”。截至目前,隆基已经在云南4座市(州)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仅去年,隆基云南生产基地累计消纳了26亿度水电。隆基股份也成为全球最有成本优势的光伏企业之一。
对于诸多光伏企业而言,隆基开了个好头。隆基入滇后,合盛硅业、锦州阳光、晶龙集团、通威集团、晶科能源等企业蜂拥而至。丽江隆基、保山隆基、楚雄隆基、楚雄宇泽、曲靖阳光、曲靖晶龙、楚雄晶科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落让一直是旅游大省、烟草大省的云南快速注入了现代制造业的基因。
按云南相关官员的评价:“隆基是我们省比较早引进的全国知名光伏龙头企业,它在我们云南整个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017年,晶龙集团计划在曲靖新建云南1.2GW拉晶(一期)和配套坩埚项目。
两年后,荣德新能源也进军曲靖,计划在当地投资157.5亿元建设20GW太阳能晶硅电池一体化生产项目。
同样在曲靖落地的光伏项目还有锦州阳光一期20GW晶砖项目和二期年产3.6GW单晶硅棒及硅片项目。
到了2020年3月,通威股份与保山市政府、保山市工贸园区管理委员会和昌宁县政府共同签署《投资协议书》,在保山市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主要从事高纯晶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该项目总投资达40亿元。
(2020年11月12日,云南通威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 2020年9月22日,曲靖市人民政府、曲靖经开区管委会与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晶澳太阳能曲靖二期年产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项目,隆基股份曲靖二期年产20GW单晶拉棒和切片项目落户曲靖经开区,总投资126亿元。
此次曲靖与晶澳太阳能签订的二期年产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项目在一期基础上,延伸产业链至切片环节。项目达产后,产能将达到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年产值不低于120亿元,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亿元,年缴税7亿元,解决劳动力约5000人。
2020年11月18日,曲靖隆基年产3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一期10GW)正式投产运营;12月8日20时15分,曲靖隆基(一期)首根硅棒顺利出炉,这标志着隆基股份在云南第四家生产基地试生产成功,并为下一步量产奠定了基础。
也就在2020年底,晶科能源20GW大型电池片制造基地在云南楚雄动工,占地面积约1000亩,大约相当于100个足球场的大小,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一电池片生产工厂。
晶科楚雄工厂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工厂屋顶安装光伏组件,同时附加利用当地水力进行发电,成为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电池片工厂。
至此,光伏四大巨头均已在彩云之南砸下重金,布局巨量规模产能。
光伏龙头企业们在云南建厂无疑是双赢的合作——云南省急切引入像隆基、通威、晶澳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在云南投资建厂,以消纳当地富裕电力,促进经济发展;而投资者则借助水电,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云南相关官员评估,2019年云南绿色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实现产值约300亿元,其中硅光伏产业贡献最大,“未来我们将继续延伸硅光伏产业链,包括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发挥云南硅光伏产业的集约优势。”
而随着制造业企业不断进驻,其一,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二,云南省内耗电量超预期突增,弃水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与2017年相比,2018年云南弃水电量减少超过100亿千瓦时,降至175亿千瓦时。2019年,弃水电量仅为17亿千瓦时,结束云南“十二五”以来大规模弃水的历史。
(曲靖晶龙基地,光伏新闻摄于6月24日)
而那些远赴“彩云之南”投资的光伏企业,其掌舵人几乎都得到了当地政府最隆重的礼遇。2019年9月27日,李振国被评选为“丽江市荣誉市民”,他说“这是丽江人民对我的信任。我会更好地为丽江做贡献,把在丽江的产业做得更好,深入剖析行业特点与丽江的资源结合,争取更多更快在丽江形成新的项目投资。”
2020年9月22日,李振国和晶澳科技董事长靳保芳、锦州阳光董事长谭文华一起,获颁云南“曲靖市荣誉市民”。
历经短短数年的投资建设,截止2020年底,云南全省已建成投产硅光伏项目11个,已形成单晶硅棒产能45.2GW、单晶硅片产能31GW、光伏组件产能200MW。在建拟建项目11个,预期将新增多晶硅产能18万吨、单晶硅棒产能35.6GW、单晶硅片产能46.6GW、光伏组件10GW。结合云南省的规划与各路企业投资新能源的雄心,现在,也许仅仅是个开始。
2
众多制造业翘楚不辞辛苦到云南投资,首先是被当地弃水电量所散发的魔力所吸引。云南滔滔江水背后,千亿万亿产业若隐若现。
三年前,云南省发改委主任杨洪波曾公开表态要“拿出能够在全国PK的优惠条件”。其中一大优惠条件就是“低电价”。
云南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2210亿立方米,排全国第三位。丰富的水资源也为云南开发水电资源提供了支撑。数十年来,云南水电发展迅猛。
截止2018年底,云南全省发电装机9367万千瓦,其中,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省总发电量的93%。
然而云南工业并不不发达的软肋,全省用电量年均增速极为缓慢,2015年更是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电力远远不能自身消化。
由此,云南也成为国内“西电东送”起步最早的省份和发展最快的省份。
2019年,云南电网水电发电量2525亿千瓦时,全省“西电东送”电量达1660亿千瓦时。以三峡水电站年均发电量800多亿度来算,去年云南外送电量相当于两个三峡。
但由于云南水电装机占比大、水电丰多枯少的特性,汛期曾存在较大的弃水压力,“十二五”后期开始,用电量增长大幅低于预期,弃水矛盾日益突出。
2014年后的五年里,云南省年均弃电量达到220亿度电,2016年甚至高达315亿度电,相当于北欧国家丹麦全国一年的用电量。
(2021年6月16日,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禄劝县和四川省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的乌东德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成功并入南方电网,正式投产发电。至此,乌东德水电站12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但很快,云南省也发现,这些电价更为便宜的“弃水”反而可以成为云南省乃至各个地州吸引外部投资的利器。
按照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分析:硅、铝这两个产业是耗电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就把这两个产业作为发展载能产业的重点。即把水电清洁能源优势和硅、铝资源优势相结合,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推动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产业一体化发展。把云南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硅产业方面,云南重点构建以工业硅和绿色能源为基础的“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产业链条,处在硅光伏行业第一梯队的隆基股份正是云南省引进的领军企业。
2019年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云南省开展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弃水电量消纳试点工作。其后,根据云南省发改委2019年底印发的《云南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弃水电量消纳试点实施方案》,电力用户消纳弃水电量电价由市场化方式形成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按云南电网线损率折算的线损电价,以及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组成。
其中,输配电价暂不收取。
2020年初,在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中,“云南省多措并举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还受到通报表扬。
隆基股份之所以选择云南楚雄、丽江、保山等地投资,一大原因也是当地的水电资源丰富。比如,截止2018年11月底,楚雄拥有水电站16座,装机容量40.4万千瓦。
位于金沙江中游的丽江市已建成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6个水电站,总装机1276万千瓦,年发电580亿度。但丽江弃水弃电现象严重。2018年,该市弃水弃电达到约160亿度。2017年,隆基丽江基地建成投产后,消纳水电1.54亿度。
云南的电价到底有多大优势?据对比:云南的电费在0.3元/度左右,丰水期在0.26元/度左右;内蒙包头用的是蒙西电网,电费在0.26元/度左右;新疆的新特能源、新疆大全、新疆协鑫、东方希望的电价在0.26元/度到0.28元/度之间。
总体来说,包头的电费优势最大,其次是新疆,但是新疆的电费变动比较大,即便是生产企业自己建的孤网,也需要上网。另外据悉,2018年,某拉晶企业在新疆的生产电费初始为0.29元/度,其中的0.2元由企业自行承担,另外的0.09元由政府补贴。可是该企业开始生产后,政府的0.09元 /度的补贴一直迟迟不能到位,由于拖欠电费,当地的电网公司甚至断过电。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后该企业生产电费居然从0.29元/度调整为0.37元/度。
除了能提供低电价,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成为云南吸引光伏上游产业投资的一大禀赋。
以云南硅矿资源为例,尤其是高品位硅矿资源。其主要分布在昭通地区及滇西的保山、德宏、怒江等州市。
这些地区的硅矿资源已探明硅藏量超过30亿吨,硅矿纯,杂质少,开采价值高。以年开采量100万吨计算,这里的硅矿资源可开采3000年。
利用丰富的铝土、硅矿资源和本就要弃掉的水电,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吸引一批水电硅材、水电铝材等项目落户云南,成了摆在云南省最高决策者的优选方案。
在新的产业历史机遇面前,云南各个地州乃至全省,在招商引资能提供的条件和服务上可谓不遗余力。比如,有媒体调研,云南地方给某企业的优惠政策如:1、电费0.25元/度;2、当地政府建设厂房和宿舍;3、资金扶持等等。
为促使相关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云南不少地市均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简言之:当好企业的“保姆”和“娘家”。
以云南曲靖为例,其经开区已累计投入资金33.6亿元,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七通一平”,动态持有一定规模的“熟地”,确保项目“随招随落”。
最后,从区位优势看,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云南的光伏产品可以直接进入东南亚、印度洋出海,进而辐射全世界。
如今,云南省内及跨境高铁已经开工建设,西至大理/丽江,南达建水/蒙自的动车已经开通,而从昆明到新加坡的泛亚高铁已于2014年6月动工建设。
3
从隆基入滇后仅仅五年时间,彩云之南成为光伏投资的热土。抑或,对于雄心勃勃的云南而言,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按照云南省的规划,其野心是“打造全球最大光伏上游产业基地”。
五年前,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巩固提高云南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一批重点产业,发布了《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云南省将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大力发展八大重点产业,分别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
到了2018年,在云南“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三张牌”战略,成为云南加快发展八大重点产业的突破口:为培育新动能,云南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
其中的“绿色能源牌”,就是以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着力点,迅速形成新的增长点、占领行业制高点。
2020年8月13,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先进制造业专题新闻发布会。云南相关省厅就《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分别介绍了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和下阶段工作计划。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于7月27日印发,提出重点培育5个万亿级和8个千亿级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为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8个千亿级优势产业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
2019年,云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30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全国排名第5位,云南制造业营业收入近1.2万亿元,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截止目前,云南省已逐步形成了绿色铝材、绿色硅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省级示范基地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龚国富表示,将加快推动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云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云南其亚金属有限公司等绿色铝、绿色硅项目建设,将云南打造成为全国电解铝产能最集中的地区、全球最大的光伏上游产业基地。
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赵晓静则强调,省财政厅将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统筹财政资源,聚焦资金支持方向及保障重点。
省里长远规划,全力支持,地方州市更是雄心勃勃。
以云南保山为例,今年初,保山市委、市政府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逐步建立起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棒—单晶硅切片—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光伏组件硅基产业链条,水电硅材加工及配套产业产值力争按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增加值200亿元以上。”
未来,硅光伏产业将在保山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一环。
再以云南曲靖为例,站在“十四五”谋篇开局的新起点,曲靖方面表示:将依托阳光能源、晶澳太阳能、隆基股份等企业,充分激发光伏产业的集群效应,规划在将来的3年至5年,形成单晶硅棒产能70GW、晶硅切片70GW、电池片50GW、光伏组件20至30GW全产业链光伏产业基地,力争实现近期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中期600亿元,远期1000亿元。未来,还计划将硅棒及切片项目发展到年产100GW以上,形成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等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赞(21) | 评论 (5) 2021-10-18 13:47 来自网站 举报
-
【长文| 雾锁光伏?(下)】
4、垂直一体化与光伏“内卷”程度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光伏供应链矛盾的爆发,让一些企业苦不堪言,也让一些企业盆满钵满。供应链博弈下,包括晶科、隆基、中环、天合、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等等龙头企业均砸下几十亿数百亿,狂奔垂直一体化。有的“主动”,有的“被动”,但整体而言,一体化成为事实... 展开全文长文| 雾锁光伏?(下)
4、垂直一体化与光伏“内卷”程度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光伏供应链矛盾的爆发,让一些企业苦不堪言,也让一些企业盆满钵满。供应链博弈下,包括晶科、隆基、中环、天合、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等等龙头企业均砸下几十亿数百亿,狂奔垂直一体化。有的“主动”,有的“被动”,但整体而言,一体化成为事实,并深刻影响未来竞局。
首先,供应链波动下,2021上半年,主流组件企业的出货排名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隆基自去年跃升第一后稳坐上半年宝座。天合爬升至第二,第三名则是一路稳健布局持续成长的晶澳。而在国内即将上市的晶科,为了稳定利润在上半年的出货表现退居第四,后续依序是阿特斯、韩华Q-Cells、东方日升、First Solar、尚德、正泰。尽管上半年出货排名出现变动,但TOP 10出货成员基本上与2020年相同。
通常,一体化无非两种选择,一是风险控制型,一是利益型。所谓风险控制型,就是我投资这个环节未必能赚钱,但是它可以规避我产业链的风险。另一种就是利益型,就是我在这个环节就是能做得比别人好,能做到第一,能产生社会价值,那我为什么不做?
稍微长远来看,“一体化”带来的结果会如何?其一,很多企业从头到脚一样粗,不同产业链的产能加速膨胀;其二,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想争第一,争前三,竞争加剧;其三,人人守护供应链护城河,不同环节彼此乱战、彼此踩踏、残酷竞争必然出现;其四,随着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一体化”部分环节竞争力缺失,可能成为一些企业的负担,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5、大肆扩张是否造成绝对过剩? 2021上半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远低预期;那么,下半年是否会有超过35GW的新增装机?多种变数叠加,并不乐观。巨大的预期和现实的困难,形成阶段性明显反差;“过剩”通常是竞争市场的常态,但“绝对的过剩”或巨量的过剩,必将引起惨烈竞争和强烈的洗牌。
其一,2020年,光伏产能扩张投资达到4000亿,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扩建产能,已经超越当年全球的市场需求。毫无疑问,在尚未导入可以令后来者居上的先进技术之前,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不同环节的龙头企业势必会利用成本以及规模优势掀起市场的淘汰赛。
其二,黑鹰光伏统计发现,2021年至今,光伏产业链的扩产更为凶猛:整体上,2021年上半年光伏产能投资近4000亿,已达到去年全年投资规模。其中硅料产能投资1200亿,电池组件产能投资1500亿,硅棒/硅片投资600亿。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曾“腰斩”光伏玻璃环节,半年时间依然涌入450亿的巨量投资。单个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59个之多,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3个,从数量上看,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46%和62.50%。投资规模是去年同期的2倍。
6、涨价过后是否价格暴跌与低价竞争? 2021年,光伏产业链以“涨价”为特征的价格战继续开打。谁的定价权?这背后无疑意味着更强的市场地位,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金钱和利润。
光伏产业到底需要形成怎样的价格机制?这一年多时间,各种争议、各种质疑、批评、预测、辩解,力挺,充斥产业与网络,从未停止过。
颇受“诟病”的上游企业也有自己的委屈。一位硅料企业高管曾向黑鹰光伏“诉苦”:第一,供需决定价格,这点道理这点常识都不懂吗?第二,企业是逐利的,我们硅料企业那么多年日子苦巴巴的,大家使劲赚钱的时候谁管我们?如果以后行情反转,我们几千上万人的员工,你来养啊?都是些“纸上谈兵” 的喷子。
2017年末硅料价格还维持在14万~15万左右/吨价格,而在531之后,硅料价格就降至7万~8万元/吨。这一波降幅一直持续到2020年上半年,当年6月最低的5.8万元/吨。如今,在上游多晶硅环节还真正拥有相应话语权的企业只有5家,他们是协鑫、通威、东方希望、新特和大全。那些曾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的跨国巨头们,则在多晶硅“5+2”的竞争格局中沦为“配角”。
最近的消息是,国庆前,硅料价格突破26万元一吨;10月组件友情报价超过2元/W,其中,粤水电新疆巴楚193MW光伏组件开标,红太阳投出了2.1元/W的最高价。
(图表:光伏资讯)
此外,10月9日,通威太阳能更新了最新的电池片价格。其中:166电池由1.06元/W上涨至1.12元/W,涨6分/W,涨幅5.7%;210电池由1.04元/W上涨至1.12元/W,涨8分/W,涨幅7.7%。
隆基也公布了最新硅片价格:P型单晶硅片M10 170μm厚度(182/247mm)最新报价为6.87元/片,较上月上调0.46元/片,涨幅7.18%;单晶硅片P型M6 170μm厚度(166/223mm)最新报价为5.73元/片,较上月上调0.39元/片,涨幅7.3%;单晶硅片P型158.75/223mm 170μm厚度硅片最新报价为5.53元/片,较上月上调0.29元/片,涨幅5.53%。
(图表:光伏资讯)
国庆前,五大组件企业联合发出倡议,指出截至9月22日
, 单晶致密料价格相比年初累计涨幅已高达153%, 玻璃同比8月报价上涨18.2%、 胶膜同比8月报价上涨35%…… 在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同步飙升的同时, 组件价格全年依旧维持平稳, 仅上涨约9.1%。 在硅料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 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 而综合各方信息看,目前硅料的供应是“紧平衡”,长远来看,伴随新增产能的释放,未来硅料的供应将逐渐宽松,乃至产能过剩。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2021年中国多晶硅在建和计划中的项目接近20个,若全部投产,2025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将突破300万吨。300万吨多晶硅可以生产超过1000GW硅片。这意味着什么?其一,产业会陷入绝对过剩;其二,固有的老牌企业之间,新旧势力之间展开残酷竞争;其三,可能出现恶意的价格战,价格暴跌。
光伏全产业链环节的历史价格变化,一次次揭示博弈论的经济学原理——每个企业想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下的最高利润,但竞争约束又会令市场回归均衡价格。当市场总的供应量再次压倒需求,价格的信号棒又亮起来,指挥行业进入新一轮平衡。
类似的价格变化和竞争线条,在光伏产业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始终相信:历史难有新鲜事。不仅是多晶硅环节,包括硅片、电池、组件等等产业链绝大多数环节,伴随产能的巨量释放,伴随上述产能的“绝对过剩”,价格的下行,甚至暴跌成为必然。
根据行业观察人士张治雨的分析:“硅料环接的产能要在未来18个月翻倍!明年行业有着可以完全满足超过300GW需求的产出,随着硅料的释放,我们由产能过剩最终转变为产品过剩。行业产品价格将会不可避免的迎来暴跌。隐约感觉2022~2025年的行业周期会和2012~2015年那一轮十分类似。”
硅料的跌价历程将会和今年的光伏玻璃十分类似,不跌则已,一跌惊人。以现在行业中非常不理性的供应链博弈的状态,涨的时候硅料企业不留情面;那么在下跌过程中下游企业也会毫不留情。
硅料很有可能在2022年下半年的某一个供求关系的转折点上出现大幅下跌。彼时行业内卷、垂直整合、恶性供应链斗争的弊端就会显现的淋漓尽致了,快速又短期的价格下跌将会给每一个垂直整合的厂商造成巨大的库存跌价损失。
看未来,供应链的平衡与调整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产能出现绝对过剩,光伏价格整体下行。在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竞争必然加剧,一二三线企业的惨烈争夺必然加剧;新进入者与老牌势力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生死抉择下,“恶意”的低价竞争必然出现。
7、疯狂跨界与国资进击冲击竞争格局 国资加速进击光伏与产业跨界是同步出现的。 央企和地方国资的进击已众所周知,据统计,在整县推进的600个试点县中,央国企占据的资源达到80%左右。 此外,在2021年已明确光伏电站的交易中,央企和国企作为买方企业占比高达81%,民企占比约占6%,外企约占13%。买方央国企阵营以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核集团、湖北能源集团为代表。其中,国家电投以1410.7336MW总收购容量位列第一,共进行了10起交易。
卖方角色,协鑫今年已完成8笔光伏电站出售交易,售出电站总规模1553.15MW,回笼资金34.712亿元。阿特斯作为第二卖家,出售的光伏电站以海外光伏电站资产为主。
特别是在2020年国家层面明确”双碳“目标后,以“五大四小”电力集团为代表的国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进击光伏下游,跑马圈地不止,同时大幅提升未来五年十年新能源的装机目标。
以华能集团为例,根据“智汇光伏”的统计,仅最近不到三年时间,储备了超过60GW的新能源项目资源;而其“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目标是惊人的8000万千瓦以上。
央企和民企,各有优势,各得其适,各有空间。国资和民资之间,未来的主基调,必然是分工合作,而不是对抗。
与央国企强势进击光伏同步的是,大量企业”跨界“光伏。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及资本和媒体的推动下,光伏发电的热度已经超出了产业本身,引起许多圈外的企业疯狂涌入。从过去两年进击光伏的资本来看,笔者认为有四大类:
其一,众所周知,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强势进击光伏电站投资环节,极大改变了下游的竞争格局,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将是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
其二,以中煤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近二十家传统煤炭、油气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强势进击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迅速增加了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量。
其三,从全球范围看,在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历史潮流下,在相关国家的政策加持下,包括. 西班牙最大电力公司Endesa、 希腊石油公司(HELPE)、英国石油巨头BP、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Total)、美国埃克森美孚、美国能源巨头杜克能源、葡萄牙石油巨头GalpEnergía、欧洲最大电力公司之一Enel、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西班牙石油巨头雷普索尔、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INPEX)、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等,一大批传统电力、能源和资源巨头加速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这将从全球层面影响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
其四,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一些与光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开始跨界光伏。甚至,这些“跨界”者中,刚刚出现了吉利集团的身影——这是继比亚迪后,又一家整车制造企业进入光伏领域。
8、没上市的企业会着急吗? 2021年8月31日当天,光伏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已直超过40000亿,市值超过1000亿的光伏企业达到了12家,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持续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截止目前,成功上市的光伏企业(光伏业务超过30%)已接近120家,而且依然有大量光伏企业在想方设法登陆资本市场。
为什么要上市?融资渠道变多,融资能力增强;公司架构不同,对股东意义不同,企业在行业和在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企业整体品牌溢价大幅提升,总而言之,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大幅提升。
过去的三年里,有50家左右的光伏企业实现了“资本梦想”的第一步,也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包括固德威、中信博、上能电气、美畅股份、锦浪科技等等企业,并借由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大幅扩张和新阶段的强势发展。
对于那些想上市,但又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上市的企业而言,其管理团队、创始团队、背后股东,都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焦虑。
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截止2020年9月底,国内外100多位顶级投资者合计持有光伏公司523827万股股份,以当时收盘股价计算,股份价值1114亿元。其中,61光伏公司的机构持股数量在千万股以上,43家公司的机构持股数量在亿股以上,前十名都在10亿股以上。通威股份成为机构持股数量最多的光伏上市企业,机构持股达289680万股。
而根据黑鹰光伏最新的统计,截止目前仅A股光伏公司背后的股东规模合计达912.01万户,较2020年末增加了426.91万户,增幅达88%。其中,股东数前三名光伏企业为:三峡能源339.38万户;隆基股份49.74万户;通威股份35.60万户。
此外,黑鹰光伏曾详细统计中国光伏资本市场过往20年的一些数据变量,比如:
1.20年前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只有18家,总市值740亿元。
2.如今104家光伏上市企业的董事长,平均年龄53岁。
3.尚德电力曾连续6年“霸屏”市值第一。
4.隆基股份上市首日的总市值只有59亿,到了2021年,市值超过5000亿。
5.20年里,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对外总投资超过13451亿。
6.20年里,光伏上市公司或通过股权,或是债权直接融资达4979亿元。
另外一种维度的数据:从上市时间来看,一些企业的上市“司龄”已超过25年。但彼时,多数企业尚未涉及光伏业务。从年度上市企业数量来看,2010、2011、2017和2020年,光伏领域成功上市的企业最多。过去2020年,有多达16家光伏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以下表格数据均为当年1月1日当天市值:
“十四五”开局,光伏产业迎来新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体现在资本层面。能不能上市,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甚至事关生死。目前,排队IPO的光伏企业有15家左右。相信2021年,在继续扩产的大背景下,光伏产业在资本层面的竞争和淘汰赛会更加凸显。
9、部分机构为何大面积抛售光伏股票? 在光伏市值突破三万亿的“资本盛世”之下,机构投资者却悄然上演了一场战略大撤退。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6月末,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64家光伏上市公司141.71亿股股票,剔除新上市公司后,持有62家光伏企业合计139.33亿股股票,较一季度减持93.31亿股,降幅达40.11%;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07.37亿股,降幅高43.52%。
具体到企业层面,至少31家光伏上市公司被机构减持数量在千万股以上,20家减持在1亿股以上,4家企业减持数量在10亿股以上。
另外,仅有约15家光伏上市公司获得机构增持,9家企业被机构增持规模在千万股以上,两家企业增持规模在1亿股以上,分别为晶科科技,机构持股同比增加了6.27亿股;中来股份,同比增加6.27亿股。
有意思的,据黑鹰光伏此前统计数据,目前光伏上市公司股东户数刚刚突破900万户,这似乎在说,机构撤退,散户进场?
赞(3) | 评论 2021-10-18 13:46 来自网站 举报
-
【长文| 雾锁光伏?(上)】
【文|黑鹰光伏团队】二十年里,光伏已经历各种起伏和折磨。金融危机,欧美双反,“531”冲击等等,但都走过来了。从三头在外一直走到全球三个第一,从电力“边角料”一直走到“双碳”目标的提出,走到大力发展光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共识”。大环境改变,大趋势确定,相信曹仁贤、瞿晓铧、刘汉元、... 展开全文长文| 雾锁光伏?(上)
【文|黑鹰光伏团队】
二十年里,光伏已经历各种起伏和折磨。 金融危机,欧美双反,“531”冲击等等,但都走过来了。从三头在外一直走到全球三个第一,从电力“边角料”一直走到“双碳”目标的提出,走到大力发展光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共识”。 大环境改变,大趋势确定,相信曹仁贤、瞿晓铧、刘汉元、朱共山、钟宝申、李振国、高纪凡、靳保芳、李仙德等等一众深耕其中的企业家们,原本可以舒一口气了。 然而如今光伏面临的“折磨”似乎有些不一样,从去年开始,疫情、供应链角力、涨价,缺货、低开工率、国际贸易摩擦,乃至近期的拉闸限电,各种“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各种微观和宏观变数的叠加,让光伏产业未来走向似乎迷雾重重。光伏似乎又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甚至已有观察者分析“面临崩盘”。 通常,一些事情的变化,往往没有绝对的好,也很少有绝对的坏,常常是喜忧搀半,祸福相依。当你痛苦时,别人可能在狂欢,当一些光伏企业苦不堪言的时候,另一些企业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你的挑战可能是别人的机遇,而且这样的角色在不同发展阶段常常互换。 最近“不太好”的消息,一是双控与拉闸限电,可能导致供给进一步紧缩,进一步影响价格;二是,光伏产业链价格继续猛涨。单晶致密料价格相比年初累计涨幅已高达153%,玻璃同比8月报价上涨18.2%、胶膜同比8月报价上涨35%……在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同步飙升的同时,组件价格全年依旧维持平稳,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仅上涨约9.1%。 由是,晶澳、隆基、晶科、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五大知名组件厂选择在国庆大假前一天,联合向市场发出呼吁函:恳请有关部门政策灵活部署、恳请电站推迟抢装、产业链互通有无。 最近几天的消息是,据“口袋光伏”,目前组件的含税总成本可能就高达1.97元/W,2元/W的报价已是“友情价”。粤水电新疆巴楚193MW光伏组件开标,红太阳投出了2.1元/W的最高价。组件回到“2元时代”成为现实。
但也有一些好消息交织。比如,9月2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电网公平开放监管办法》的通知,要求光伏并网不得歧视、拖延。10月8日国常会提出,其一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其二,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 也就在近段时间,“双碳”驱动下,大基地开发已经成为趋势,超40个百万、千万千瓦基地项目浮出水面,发电集团签约已经破百GW。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阶段性扑朔迷离、“雾气重重”之下,我们只能寄望于大潮流和大趋势,光伏必然走向星辰大海。 对于天合、通威、隆基、华为、阳光电源、阿特斯、晶澳等等所有光伏企业来说,终究考验的是长跑能力,考验战略能力的时代再次来临。 正如李俊峰老师所说:这是一场马拉松。可能会用十年、甚至十五年时间。光伏企业没有必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关键是要跑到底。 当前的光伏光伏产业到底在发生哪些明显变化,未来到底会如何,各家企业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本期内容,黑鹰光伏综合最新一些统计数据,结合过往文章数据与分析,意在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些多维度的视角。相信每个人对于产业的变化与趋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交流和拍砖。本文分为九大部分: 1、企业经营是否“惨不忍睹”? 2、“双碳”背景下的光伏“造富能力” 3、十大寡头竞争与发展状况 4、垂直一体化与光伏“内卷”程度 5、大肆扩张是否造成绝对过剩? 6、持续涨价过后可能出现的价格暴跌 7、疯狂跨界与国资进击冲击固有竞争格局 8、没上市的企业会着急吗? 9、部分机构为何大面积抛售光伏股票? 1、企业经营是否“惨不忍睹”? 2021年上半年光伏装机仅仅与前两年持平,特别是大电站需求低迷,行业原本寄希望于8月回暖。而从2020年下半年至今,光伏供应链的博弈深刻影响产业发展,对于企业经营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数据与制图:光伏們)
开工率方面,根据不久前,晶澳、隆基、晶科、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五大组件企业的倡议书:不得不降低产能开工率,预计当前产能的达产率将不超过70%。
而根据贺利氏内部数据,6月份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利用率仅保持在65%左右。
(制图:光伏們)
产业整体发展阶段性不乐观的背景下,光伏企业的经营业绩整体表现如何?上月初,黑鹰光伏仔细梳理了2021上半年115家征战三大资本市场的主流光伏上市企业的核心经营数据,并制作l了十大排行榜。下面图表是115家光伏上市企业上半年整体经营表现,供大家参考:
2、光伏“造富能力”到底如何? 中国光伏产业曾造就施正荣、彭小峰、李河君等多位首富。
而各种变数叠加下,中国光伏上市企业的估值在近年整体走高。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光伏上市企业的整体市值先后突破1万亿,2万亿,3万亿和4万亿。资本市场的整体高光表现,也让这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达到历史新高
黑鹰光伏曾统计《光伏1000人财富榜》,该榜以光伏上市公司最新披露的前十大股东和高管持股数据为基础,乘以2021年8月6日最新收盘价计算得出,并不包含相应上市企业股票价值以外的财富。同时,黑鹰光伏所统计的股份市值涵盖了其个人所持有的所有上市公司市值数据。
经过统计,黑鹰光伏发现,1000位光伏人的财富值总计达到12518亿元;财富超1000万者达到642人;个人财富超过1亿元的达到249人,超10亿者121人,超100亿者26人。
依据榜单,黑鹰光伏统计发现,中国光伏最有钱的30个人,财富合计达9380亿元,直奔万亿,占1000人榜单总财富的75%。
3、寡头竞争与各自发展状况如何? 历经20年的发展,光伏产业不同环节都出现了颇具实力的龙头企业,但并没有形成超级巨头,也没有出现完全令人信服的老大。现在光伏的竞争格局依然是群雄逐鹿,一方霸主。硅料环节如通威、协鑫、大全、特变和东方希望;硅片环节如隆基、中环+各路竞局者;电池片如通威、爱旭、润阳;组件如隆基,天合、晶澳、晶科、阿特斯;逆变器环节如华为和阳光电源,光伏玻璃环节的信义光能和福莱特;金刚线如美畅股份、易成新能等,光伏支架如中信博和国强等。
从整个产业看,产业集中度在持续提升,企业经营分化严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巨头占比正在快速提升。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过去的2020财年,在百家光伏上市企业中,前十营收、净利、筹资等比重均持续提升。
行业发展到底如何,企业经营有何变化,中环股份、隆基股份、协鑫集团、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阿特斯、天合光能、阳光电源等巨头的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黑鹰光伏统计的十家光伏龙头企业2016——2021上半年的部分经营数据供大家参考:
赞(39) | 评论 (14) 2021-10-18 13:45 来自网站 举报
-
【长文| 储能江湖!(下)】
许多业内人士有共识,在电力市场短时间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产业需要“过渡性”的扶持政策出台,引导行业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现阶段储能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框架?我们在与众多业内人士交流过程中,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了行汇总: 第一,政策的持续和稳定是一切的基础。新能源... 展开全文长文| 储能江湖!(下)
许多业内人士有共识,在电力市场短时间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产业需要“过渡性”的扶持政策出台,引导行业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现阶段储能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框架?我们在与众多业内人士交流过程中,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了行汇总: 第一,政策的持续和稳定是一切的基础。新能源的崛起造成源网荷之间的不平衡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力。2018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7.7%,2019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上升为9.5%。虽然新能源占比还没有足够高,但在局部地区,尤其在西北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分布式光伏比重高的东部省份,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的冲击开始显现,消纳任务日益艰巨。 如果没有储能技术的改进和革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很快会面临瓶颈。黄河水电董事长谢小平曾断言,如果没有储能,20年内光伏无法替代常规能源。现阶段发展储能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储能产业的发展进度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的能源转型进程,无论是从能源安全还是从减少碳排放考虑,储能产业都是值得国家重点扶持的。 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储能的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足以看出国家对储能产业的高度重视。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政策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储能看起来有很多方向,除了峰谷套利,其他都是政策性支持不足,靠自身生存非常困难,产业在立法、财税、规划、基建、交易、监管等方面缺少总体设计和更加精准的导向。 管理部门政策的出台也确实不易,目前储能技术路线众多,众口难调,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中国的电力体制和强大的电网决定了中国发展储能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以及发展路径不会与欧美相同,要想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与我国国情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储能产业发展路径。 有专家建议,我国储能产业政策的制定既要立足长远,也要兼顾当下。一方面,需要将储能充分纳入国家能源体系,制定国家层面的储能产业发展战略与实施路线图;另一方面,现阶段产业政策落地的细则还不明朗,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储能的应用价值尚未得到确认,应考虑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撬动市场需求。 如果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中国储能产业很难从稚嫩走向成熟。政策的持续和稳定是一切产业政策的基础,但政策的突变,有时又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休克”。如果说国家层面的两轮工商业电价下调对用户侧储能属于“误伤”,那蒙西和京津唐针对AGC调频价格的下调更多属于“人为”因素。年初以来,蒙西和京津唐相继下调了储能调频价格,让已投运的项目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个中缘由,相关部门并未对外公布。 根据业内人士的判断,蒙西最新的政策调整可能会让调频收益直接腰斩,京津唐针对K值的修正会让调频年收益下降15%左右,以9MW/4.5MWh储能调频系统为例,年收入减少大约360万元。 储能产业长远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持续进入,政策的模糊和不稳定必然导致投资收益模型的不确定,最终导致资本进入的不确定。可预期并可持续的政策和商业模式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毕竟,投资者才是市场一直都在期盼的接盘者和托底者。 从储能厂商角度来看,目前在储能布局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基于对储能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更关心未来三五年之后的政策路线机会。如果早期的政策能够给企业预留部分合理的利润,只要投资能算过账来,不少企业还是会有投资的意愿,也能为后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打下基础。 第二,从区域和行业入手 以点带面。《储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包括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应用示范、储能提升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应用示范、储能提升用能智能化水平应用示范、储能多元化应用支撑能源互联网应用示范等五大重点任务。 从经济性的角度,“初生”的储能需要国家补贴的支持,但从现实来看,国家很难对储能行业进行大规模补贴。有投资商和储能厂商建议,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国家层面应该以省份或者特定应用场景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框架,可以通过示范项目配套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首先,可以考虑在弃电严重的区域布局可再生能源场站侧储能项目。 促进新能源的消纳一直被认为是未来储能的主战场,但在当下,有人形容储能与光伏就是“瞎子与瘸子”的组合,光伏+储能的进展依然乏善可陈。除了技术上的制约,成本过高是主要因素,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不如弃电更划算,在新能源补贴拖欠和平价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强行让新能源业主配置储能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反弹。 三北地区由于弃光弃风严重,不少省份被国家能源局列为红色预警地区,地方政府也有“脱红”的需要。以新疆为例,新疆方面曾口头承诺给予光伏弃电每度0.4元的调峰补贴,但截至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造成诸多储能投资商无法推进项目的实施。 西部的高电价存量光伏项目中,在给予一定优先发电电量的前提下,如果能给予储能0.4元的度电补贴,安装1GWh的储能所需要的资金每大概年为1.2亿元,这与国家在风电、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巨额投入相比,基本算是很小的数目。 在现阶段,行业如果每年能有1GWh的安装量,至少带动产业上下游产值20-30亿元,同时可以解决3GW光伏电站的弃电问题,也能推动储能成本的走低和产业走向规范化。 其次,优先在调频需求较高的地区提前布局调频储能项目。 随着电力改革逐步深入,电力现货市场启动建设并逐步进入试运行。当前火电与新能源机组受自身特点限制,均无法同时满足频繁快速调峰调频、稳定电力供应的需求。储能技术与火电、新能源发电相结合,可以提高火电机组的AGC调节速率和调节精度,提升新能源机组对电力市场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电力供应。 再次,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与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综合能源相关的储能应用项目。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逐渐成熟,尤其是国家层面推动的增量配网和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将推动大量间歇可再生能源接入配电网。分布式光伏虽然单个装机容量比较小,但是点点细流能够汇聚成江河,其总能量非常大,接入电网后,会给电网带来冲击,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引发光储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电从远方来”和“电从身边来”相结合是中东部地区更合适的能源利用模式,将分布式发电与储能技术相结合,企业、学校、社区等可以形成自己的微电网,利用大数据进行电网管理,形成虚拟电厂,各家各户都成为既生产又消费的产销者。 如果能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化布局储能项目,通过发挥储能的串联和纽带作用,可以在为用户供电的同时提供增值服务。 第三,需要设定准入门槛 引导技术进步。没有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有增长就有回落。这样类似的情况在风电、光伏行业也曾遇到过,一些新进入企业的产品在规模化应用的时候遭遇了非常严重的信任危机。比如高达100米、几百吨重的风机在现场突然倒塌,安全事故对产业造成的冲击非常明显。 正是经历这样惨痛的教训,才有了从业者对于行业更加深刻的理解。近两年,全球频发的储能安全事故让业主、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顾虑重重,眼下,整个行业需要有喘息的时间和纠错的机会。 客观地说,受制于电池技术本身、安全问题和标准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现阶段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暂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另外,各种路线百花齐放,各家企业技术实力不一,如果没有规则加以约束,一哄而上,很容易将行业搞垮掉。 新兴产业创新之后最大的课题就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这是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工程化应用的先决条件,目前储能装置在并网、计量、安全、消防等关键环节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出台,国内也还没有专业、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对各个厂家的电芯和储能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价,系统的循环寿命和效率往往都是厂家自己说了算,能不能实现都是未知。 行业标准和法规的缺位,对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致命障碍,不仅让储能电站的投资建设无章可循,也让“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为后期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正视并如何疏导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对储能产业最好的政策举措。 储能电池应建立自己的标准和体系在业内已经成为共识。按照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的判断,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会分开,高安全、长寿命的电池是储能系统的基础,高可靠、高效率是储能系统集成的关键。 储能技术的发展,关键是电池技术的进步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如何通过政策的引导作用,给真正的参与者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先进技术加速入场,让所有的厂商同台竞技,应当成为储能扶持政策的重点之一。 同为新兴产业,国家在发展光伏产业过程中,早期通过特许权招标,摸清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后续的标杆电价政策铺路。尤其是在2015年实施的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针对企业的投资实力、经验业绩、专业能力还是技术先进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提高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开启了光伏行业同质化竞争向高效产品的变革之路,极大地推动了行业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光伏发电的平价进程。 光伏产业的发展思路或许能为储能产业提供些许借鉴。从新兴产业的历史进程来看,引导技术进步来推动成本下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经过大浪淘沙,市场最终会把最先进、最有竞争力、最有价值的技术方案保留下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市场机制理顺,储能的爆发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也是众多储能企业“即使不赚钱,也在不断尝试”的原因所在,但在大规模应用前,储能技术的迭代和验证是否充分,国家和企业层面都需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应用场景的变幻,产业也将进入到新一轮的“震荡期”,格局重构已经不可避免。
据黑鹰光伏统计,目前A股开展储能业务的公司合计为60家左右,但是除了纯正的储能概念股派能科技外,目前储能业务占各上市公司业务比例仍普遍很低。
其中,锂电池企业无疑是储能市场爆发最大的受益群体。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头部锂电企业都比较重视储能市场,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鹏辉能源、欣旺达等厂商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
未来,储能甚至有望超过动力电池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正如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的预测。
目前锂电池企业介入储能业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作为上游供应商,向下游储能品牌商提供标准化锂电池,角色比较独立;二是进入下游系统集成,直接面向终端市场,上下游一体化,会跟自己客户形成竞争。
据巨潮商业评论的观察,第一种方式,本质上是to B业务,交付标准化产品,核心竞争力是锂电池的性能和价格,也就是性价比。第二种方式,本质上则是个to C业务,交付个性化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品牌和渠道,也就是能够把产品卖出去。作为习惯了做to B业务的电池厂商,介入to C业务尤其考验企业掌握渠道和打造品牌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由光伏、风电切入储能系统的企业有着相当强的渠道优势。从下游的应用场景来看,储能目前有三大应用场景:居民及工商业储能、5G+储能、风电光伏+储能。
光伏和风电是新能源发电侧配套储能的重要场景,因此光伏、风电的市场渠道也就天然可以成为储能的市场渠道。光伏、风电的零配件企业在各自行业的市场和渠道优势,也都可以转换为储能业务的市场开拓。
户用储能同理,其销售模式也与分布式光伏类似,可以通过分布式光伏代理商等渠道商开展。
基于这一优势,以阿特斯、天合光能、晶科能源、东方日升、华为智慧能源、上能电气等为代表的光伏企业;以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为代表的风电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储能业务。
除了风电光伏场景外,5G+储能,即5G通讯基站和数据中心对于储能系统的应用需求也将逐渐增大。
当然,在中远期高达千亿价值的市场前景面前,行业迭代的危机感始终存在。成本的比拼、资源的整合、技术的跃迁让产业正处于变革与创新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一场由竞争升维带来的大洗牌在所难免。
这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2020年开年,宁德时代便开启了大手笔的增资扩产。在募资200亿、自筹100亿的总融资中,其中20亿用于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储备研发,155亿涉及储能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曾毓群 宁德时代董事长 )
资本市场给予宁德时代积极的回应。跨过2020,到2021年1月4日当天,宁德时代总市值一天暴涨1234亿,距离万亿市值仅一步之遥!
无独有偶,另一电池巨头比亚迪也于今年宣布加速回归国内市场,除了与阿特斯、金风科技、华润、正泰进行一系列的“连横合纵”布局外,也发动了新一轮的产品攻势,在8月推出了电网级储能新产品BYD Cube,意向签约订单超过800MWh。
锂电储能装机规模连续4年位居中国第一的阳光电源,始终坚持系统集成的定位,高举高打,目前海外订单已排期到2021年。
在国内,阳光电源今年一举拿下了国内单体最大的光储融合项目—青海特高压基地电源配储能202.86MW/202.86MWh。从“光伏平价”到“光储平价”,阳光电源已逐渐展现出龙头公司的优势。
除了这些老牌企业,凭借着后发优势和差异化战略,一批储能新势力走到了前台,尤其是风电、光伏背景的新能源公司闻风而动,开始在储能领域倾注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成为2020储能大迁徙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远景和华为,作为曾经改变风电、光伏格局的两家企业,过去十年里,远景向左进入风电,华为向右介入光伏,凭借“差异化竞争”二者迅速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风电光伏的行业玩家们已经领教过他们的能力,如今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储能领域汇聚,又会刮起怎样的旋风?
华为、远景们选择此时不断加码储能,显然有自己的判断和逻辑。基于新能源超摩尔定律发展的大趋势,新能源成本下降肉眼可见,经济性逐渐显现,但受限于自身的缺陷,一旦电网容量达到上限,储能就开始在实现碳中和能源系统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的关键支撑技术,储能被誉为是继光伏之后的下一个超级赛道,未来可能会诞生出世界级企业,毕竟谁也不想在这个赛道上被轮空。
据了解,华为已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面向户用的储能系统,将在2021年上半年大规模上市面向商用的储能系统;远景此前主打楼宇储能,全球已投运上百个储能项目,2020年正式介入大型储能领域,已中标大量风光储项目。
就在不久之前,远景CEO张雷更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到2023年,远景在三北高风速地区的风电度电成本能够达到0.1元,发电侧储能度电次成本也将达到0.1元。
围绕这个使命,远景上上下下正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远景的优势在于,首先,旗下有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企业远景AESC,自产储能电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储能系统成本;其次,远景从风电起家,是中国第二大风机制造企业,在储能业务拓展上也与原有的客户相重叠;第三,未来储能的竞争,既是硬件之争,也是软件之争。
(华为正在加码储能业务)
此外,从海外户用储能起家的派能科技、沃太能源,主打工商业储能的库博能源,定位系统集成的海博思创,从软件平台异军突起的万克能源,由行业元老创办的天启鸿源与钧灏电力,这些创业公司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不少正在登陆IPO以期获得资本的加持,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的中国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群雄争霸局面。此刻,企业间谁高谁低,都不能视之为定局。谁能真正攻占市场和用户,还是一个需要长期等待验证的问题。显然,华为、远景们的入局,让这个市场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历史来看,无论什么技术风口,都会有惨烈的竞争。
对所有的储能参与者来说,这是一条无比崎岖的山路,也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黄金大道。在这个完完全全属于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的战场上,是基于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等多维度的较量,唯有那些能够从低效益竞争对手中夺走市场份额的企业才能活下来,走下去,赢在最后。
赞 | 评论 2021-10-18 12:00 来自网站 举报
-
【长文| 储能江湖!(上)】
文| 黑鹰光伏 李文友】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好久以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豪迈地表达了对储能板块业务的期望: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早在十年前,“汽车大王”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朋... 展开全文长文| 储能江湖!(上)
文| 黑鹰光伏 李文友】
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好久以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豪迈地表达了对储能板块业务的期望: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早在十年前,“汽车大王”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
朋友,也许你没注意过,比亚迪的简称是BYD,全称“build your dreams”,意思是:“成就梦想”。
另一位行业大佬,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也曾积极预测:储能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动力电池,可以用万亿来衡量产值。
是的,这是储能相关所有心怀梦想的人共同预测:那是以万亿计的产值!
现实也似乎在推波助澜。今年4月14日,北京,加速升温的春天里,一场盛大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拉开帷幕。宁德时代、天合储能、上能电气、上海电气、华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科华数据、比亚迪、阳光电源、索英电气、科陆电子、远景能源等等,1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
再往前,3月17日,由华为主导的2021首场智能光储大会在北京举办,座无虚席,盛况空前。到过现场的媒体兄弟告诉我:嗯,一场让你不会觉得无聊的活动。
这个春天,无数的人又说起同样的话:储能的春天真的来了!
但这样的话,我们也听了至少四年!我们常常以为春天快来了,却发现进入了冬天;我们以为产业陷入死局,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政策或“相关部门”,又会给你一点春天到来的意思。
过去的两三年,储能产业里,一些企业的日子,真是太难了!我们甚至忍不住用“可怜”来形容。
特别是2019那年春天,原本趁着2018年市场行情井喷,打算在当年大干一场的储能商,突然发现:单是活下去就几乎用尽全力。
我曾问过一位储能商,为什么在品宣上不高调一点?他委屈:我们能活着都不错啦,都低到尘埃里去了,咋高调啊?
在光伏领域,如果你问问那些布局了储能业务的企业,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的储能业务做得怎么样?回答要么是业务停滞,要么只在国外,要么还是亏损——能在储能业务上赚钱的企业,实在是寥寥无几。
不止一位储能企业高管曾向黑鹰光伏有类似感慨:“从来没有一个新兴产业像储能这样,还没开始大家就拼得你死我活了,苦哈哈的,都不挣钱。”
2020年下半年,也不止一位储能企业朋友向黑鹰光伏咨询:“有没有合适的人或者企业,我们有几个项目想卖掉了,公司快活不下去了,我们准备撤了!”
“碳中和”大潮下,储能之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遥想十二年前,比亚迪在深圳坪山了建设了国内首个锂电储能电站。
转眼间,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在中国的历史已有十年。这十年里,储能行业几经沉浮,充满了波折与不易,一大批从业者和领军企业推动储能从示范走到了商业化的门槛前。
十余年后,作为“探路者”之一,比亚迪再次站在“风口浪尖”。宏观层面的利好,常常会被一些“小道消息”打落低谷。
2020年11月16日,2020年青海光伏竞价项目对储能系统采购进行公示。在标段1(65MW/130MWH)的中标候选企业中,比亚迪以1.06元/wh的价格刷新了去年的投标单价新低。
犹记得2020年初1月的时候,加上施工工程的成本,系统报价差不多在2.5元/wh以内。比亚迪的上述投标价格直接砍去了一半多,这样的低价:谁能不吃惊?
由是,比亚迪和它的1.06元/wh为2020年储能市场惨烈的价格战划上了一个并不算圆满的句号。
十余年的漫长积累,尤其在电动汽车的带动下,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下降超过了85%,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被众多企业(包括光伏产业的大佬们)看好的产业,目前仍遭遇巨大困境。
万亿产值的“梦想”背后,此前,中关村储能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判断,2018年储能年产值“有望达到50亿元。”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对2020-2021年电池储能市场的预测指出,预计2020年,全球电池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57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将增至73亿美元。
但据黑鹰光伏了解,对于很多储能相关企业而言,长远的“天问”依然让人困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如果一句话:储能的钱到底在哪里?
一个被能源界、电力界等都视为必然崛起的希望产业,缘何在两三年里基本停滞不前?它的发展到底面临哪些掣肘?这个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储能的未来到底会怎样?本文分为六大部分:
一、战场变化与洗牌
二、储能电站质量拷问
三、系统集成之困
四、储能五座大山
五、群雄逐鹿的乱战
六、我们需要怎样的政策?
附:储能全产业链生态图谱
钢铁侠”马斯克、“汽车大王”王传福、宁德时代黄世霖等三位大佬的伟大梦想背后,储能的商业化进程显然并不顺畅。
比如,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储能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6%;而比亚迪的储能业务,则并只体现在营收结构的“其他”项目中,对于营收的贡献不超1%。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统计的数据,过去的两年,在有些季度,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甚至出现了同比下降。虽然整体增长,但增幅颇为有限。这对此前数年来习惯从增长走向更快增长的业界来说,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风向并没有变,储能的机遇风口仍然在。过去一年多来,无论是在地理区域上,还是细分场景中,各类与储能相关的鼓励政策源源不断,储能被寄予众望的大势并没有逆转。只是时下的储能产业,就如同小镇青年一般,既有着强烈向上生长的欲望和野心,然而也容易迷失在真伪难辨的市场需求前。
在2018年以来,以电网侧为代表的储能浪潮驱使下,储能商提高了对未来的期望。但商业模式依然模糊不明,以及细分市场局部萎缩(用户侧尤为突出)的现状,显然让众多公司感到无所适从。
一方面,和储能有关的政策依然在延续、完善。两年多以来,在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几乎所有可能用到储能的地方都有相关文件出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针对现货、辅助服务、光储充、商业楼宇、梯次利用、需求侧响应、可再生能源并网乃至绿色产业目录在内的储能文件家族。
不过另一方面,虽然各种文件林林总总,但能切实激发市场动力的政策却屈指可数。有些政策创造了真需求,有些不能说是伪需求,但在成本核算之下,实在难以为继,市场规模也聊胜于无,暂时只能起到摇旗呐喊助长声势的舆论效果。
上述所列文件政策中,有些甚至是踩了刹车。如你所知,发改委在2019年5月正式公布的《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储能电站不可列入输配电成本,这对电网侧储能发展的制约影响不言而喻。而蒙西电网“两个细则”2019版修订稿,则让调频补偿价格直接腰斩。政策的不稳定,很容易导致刚集结起来的投资力量溃散。
归根到底,中国储能产业能否穿越重重迷雾,走向商业化的大江大海,关键还是在于需求、安全和成本这三大要素。一些政策能创造需求,但安全和成本才是需求的基础。
过去两三年,储能的相对沉寂和挣扎,根本原因即在于投资收益的不可控因素,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在国内外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影响下,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阻碍力。
相比2018年,2019和2020两年,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矛盾更为突出。外有韩国储能电站连番起火,最终被迫全行业扫荡式整顿的启示;内有国内多起事故发生后,官方舆论语焉不详,业界则噤若寒蝉,从而以讹传讹导致病毒式恐慌。这些都让业主、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难免顾虑重重。
最新的消息是,当地时间2021年4月6日,韩国一光伏电站储能系统(ESS)起火,烧毁面积达22平方米,共造成约4.4亿韩元损失(约合人民币258万元)。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后指出,着火点在储能单元内部发生,其电芯供应商为LG新能源。
(韩国在一年多时间里储能电站起火20多起。图为韩国通产资源部发布储能事故调查报告书)
事实上,不仅是在韩国,在中国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储能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
根据[储能之声]调研:国内储能在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虽然鲜有正式的通报和报道,但事故是客观存在的,这也一度成为储能争议的焦点。
而这些事故的背后是多重原因造成的。过去几年,储能市场逐渐升温,各路资本相继进入。在行业的初期,市场难免鱼龙混杂,既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独角兽,也有大量企图赚快钱的中小企业。
在市场不成熟的前提下,从业主、投资商到设备商,更在意的是价格和成本,对产品的风险控制和安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同时,起火事故的背后还折射出现有监管能力的缺失。与电动汽车行业100多项国家标准相比,储能行业的国家标准还不到20项,且其消防安全国标至今不存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广义的安全还包括质量及寿命问题。以AGC储能调频为例,按照设计寿命,电池组深浅组合充放需保障3年以上,但在一些电站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电池跟调度指令跟的太狠,衰减得过快,本身充放值也未达到理论数据,以至才投运半年就需大规模更换,这不仅存在质量隐患,也意味着原有的全周期投资收益逻辑完全不能成立。
在成本问题上,由于近来一些关键原材料价格维持较高位置,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并未显著下滑。不过,TÜV莱茵最近针对储能商做过一次调研,有高达64.3%的储能商认为未来三年内储能电池(pack)的价格会降至0.8元/wh以下,将比此前的1-1.2元/wh有较为显著的下降。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乃至整个系统的成本下降是可以预期的趋势。成本突破临界点,就是抵近商业化的时刻,行业也无可避免的到了大洗牌的前夜。
和国外市场独立系统集成商较为活跃不同的是,中国储能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玩家都在向集成方向走,电池和PCS等设备厂商、风光设备厂商、项目开发商、电网公司、电动车企,各路力量都涉足到系统集成乃至项目投资。
做系统集成或项目投资,虽然比单纯的设备供应利润更多,但也需要公司具有更为雄厚的财力。
中国储能市场的设备供应商,多数为从动力电池、光伏和电力设备等行业跨界而来。目前的储能市场,还不足以支撑起一家以储能为主业的独角兽,也不足以让跨界而来的大公司,倾注公司主要的资源来扩张。
储能产业过去两年之所以有疲惫之感,和市场上过往几年在储能行业风生水起的公司,不约而同的在其它主业上遭遇困境,从而拖累了行业的整体进取表现。
BNEF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扩大、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电池和PCS厂商将逐渐回归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而具有更强财务能力的能源企业、工业企业将成为主要的项目开发商。
那么,随着这个回归的过程,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更多的是电池公司),企业主营业务群协同良好的公司将会脱颖而出,他们既具有成本和产品优势,也拥有良好的财务基本面,很容易通过几场关键的厮杀战,将尾端的公司淘汰出主战场。
不过,由于储能场景丰富多样,差异化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还是可以给大小玩家创造不同的空间。单就最近两年来看,中国储能市场,依然会有不少亮点值得期待。
年初的消息是,包括安徽合肥市、陕西西安市、广西贺州市、湖南、海南、河南焦作市、青海等7省/市已经明确出台了光伏配储能相关补贴政策,最高1元/干瓦时!
同时,广东、陕西、吉林、内蒙、安徽、甘肃、湖北、宁夏、青海、西藏、云南、广西等12个省将“光伏+储能”写入了“十四五”规划。这就意味着,宏观与理论上,储能产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政府层面的大力扶持。
特别值得关注的市场之一,是广东。南方电网曾有测算,广东到2030年,调峰需求要新增电化学储能1200MW,调频备用要增加1400MW,整个南方电网区域缓解阻塞需要3405MW/6810MWh。
由于海上风电刚刚启动不就,这些需求大多数是在未来10年。近在眼前的,是广东在2019上半年异军突起的AGC储能市场,仅半年时间,已有超过20个项目得到公开披露,成为国内该场景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不过,AGC储能调频,不仅是广东,包括京津唐等地,都要防止踩踏升级,将行业做残的竞争倾向。
第三是综合能源服务。储能参与综合能源服务由来已久。目前成熟的场景,包括微网、充电站加储能、变电站通信站多站合一等模式,储能进入的空间都在增加。
以2019年上半年的招标信息为例,微网储能项目和充电站储能项目都比前一年有所增加,代表性的业主包括鲁能智能技术、中广核、华商三优等。2017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曾公布首批28个微网示范项目,而后,这些项目陆续进入建设期。
电网公司、铁塔公司推行的多站合一模式,概念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下半年继续会有小规模的示范。此外,随着5G时代来临,铁塔公司对电池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应和以往有所不同。而且,铁塔能源描摹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能源生态图景,这家公司在2021年的走向,也是一个重要看点。
其它的市场,包括下一波电网侧浪潮、梯次利用、数据中心、山东需求侧、浙江电力现货等,都蕴藏着爆发的能量,但也可能依然处于蓄势阶段。对业界来说,短暂的沉寂和一些乱流,改变不了大方向,也正好为行业留下了思考和调整的空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信息是,2021年3月22日消息,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国网时代(福建)储能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第一次股东会暨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近日在福建宁德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国网时代明确表示: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储能产业集团!
自2017年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越来越多的锂电企业开始转战储能市场,很多二三线厂家将过剩的动力电池产能应用到储能领域来。
事实证明,部分电池厂商在巨大的“去产能”压力下,用劣质产品低价冲击市场,给行业造成了“成本快速下降”的错觉。
在BMS、PCS领域同样如此。有从电动汽车转型过来的,有从上下游延伸进入的,也有从电动自行车、通讯基站等不同领域跨行而来,不少企业抱着投机的目的,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实力。
“很多业主也不知道通讯基站、电动自行车BMS跟储能有什么差异,反正都叫BMS。通讯基站保护板最多就48节电池,储能里面动不动是几万、几十万的电池,这能相提并论吗?”一家长期从事储能的厂商向黑鹰光伏表示。
一个健康的产业,只有通过排名靠前、技术实力雄厚、集中度很高的几家企业构筑起合理化生产的产业格局,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电力行业对安全、稳定、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现在的标准为了照顾大多数企业的利益,门槛很低。这样的标准是有缺陷的。”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很多企业和业主并没有认识到储能的高门槛,目前储能市场进入门槛太低,一些不具备技术条件的厂商进入,自身产品的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缺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A、低价竞争隐患。从2018年至今,储能行业的价格战一直在继续。特别是2019年,随着下游市场应用空间日益逼仄,价格战愈演愈烈。“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正是当下储能产业的真实写照。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理性的价格比拼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另外可能会埋下产品质量隐患,影响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持续表现,对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与价格战如影随形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上演。
以相对较为简单的产品储能集装箱为例,一个40尺的集装箱最便宜的可以做到20万,最贵的需要80万,价格相差好几倍。
如此乱象,究竟为何?是技术进步神速而迅速降低成本,还是迫于生存压力下的赔本赚吆喝?这些低价格的产品质量又是否有保障?
更为关键的是,许多中标的企业并非一线有实力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令人堪忧,甚至能否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也是个未知数。
行业要良性发展,降低成本成为必然。从储能系统成本构成可以发现,目前电池成本约占60%,PCS占比15%,BMS占比10%,EMS占比5%-10%,其它配件5%。各个环节都有降价空间,显然,电池成本的下降对整个度电成本的下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年前,国轩高科储能技术负责人曾向“储能100人”表示:“铁锂电芯目前的价格大约在0.8元—0.9元/Wh,未来两年能做到0.6元/Wh已是极限。”,未来成本能否大幅下降首先要看市场规模。
从目前主流厂商反馈的信息来看,在保证性能和品质的基础上,系统成本每年按10%的速度下降是比较合理的。另外通过提升系统的循环寿命和效率也是一种变相的成本下降,而不能一味靠压低设备价格。
黑鹰光伏引用《能源》杂志的走访:目前储能市场上的低报价大多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1.电池企业主动降低成本或者消纳库存压力;2.不生产电芯的系统集成商选择低价的供应商;3.亏本抢项目。
据万克能源华东区域总经理彭宽宽观察:现在储能市场还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且市场空间很大。亏本低价去抢客户也不可能覆盖整个市场。如果说纯粹的亏本低价抢项目对企业来说不足畏惧,那么其他两个低报价的实现形式则可能对行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B、行业需要透明。 强烈的价格厮杀,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不跟随就意味着出局。有业内人士透露,夸大电池的循环寿命正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在对外宣传和投标的时候,厂商都会号称自身的储能系统有超过5000次的循环寿命。“铁锂储能系统在1C情况下循环寿命会在4000次左右,0.5C的大概在6000次左右。在选用优质电芯的情况下,实际上只有极少数集成商能做到。”
一般来说,这仍是基于实验室的数据,电池厂商都会选择最适合电池运行的环境做测试,实际使用工况往往差别巨大。如果放到复杂环境、极低或者极高温度下,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储能还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每家的储能产品不一样,很难通过测试来判断它未来每一年的表现。如何区分产品的好与坏,现在没有一个好的标准。”
一家大型储能厂商无奈地向黑鹰光伏表示,“怎么评价合作伙伴的电芯,自己心里也是没底的。如果几年后产品出现问题,很多电池厂可能都已经倒闭了。”
笔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从目前已经投运的大型储能电站来看,储能系统普遍达不到设计的充放次数,整体系统效率也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少电站都处于半停运状态。
有业内人士估计,后续关于储能电站的纠纷和索赔会很多。由于前期很多做储能的不专业,用的都不是好产品,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设备的性能并没有预期那么好。
行业的不透明正在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现在很多人都被蒙在鼓里,系统循环寿命到底是5000次还是6000次,效率是85%还是88%,只有确保数据是准确的,业主和投资者才会放心。现在所有搞技术的,搞投资的,或者是搞项目运营的,都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资深储能行业观察人士刘晓露坦言。
尽管不少企业在储能领域布局和投入,但是真正赚钱的项目仍屈指可数。有业内专家认为:“投了2000度电的集装箱,最终真正有用的只有1500度,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收益若没有达到,基金公司和银行就会退出。导致大家对行业没信心,这才是行业问题的根源。”
刘晓露建议,应该由国家层面组织牵头成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公正平台,对前期投运的储能电站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说话。这样对投资方、总包方、设备商乃至整个产业都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对于众多的储能从业者来说,如果不跳出当下的困局来考虑行业整体的前途,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大家对储能的预期太高,靠低价把不成熟的技术过早地推向风口浪尖。只有电池技术有新的突破,储能才有未来。两年之后,相信大家对储能会有进一步的认知。”一位老牌储能厂商的技术人员说。
“建一个储能电站容易,从‘无’变成‘有’很简单,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却很难。”这已成为大多数储能从业者的共识。“高效率、低成本”,对众多的储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目标,也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在这其中,系统集成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向上衔接上游厂商,向下打通甲方服务,是产业链最为重要的一环。但系统集成是一项较为庞杂的业务,技术的门槛最高,不仅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IT、电网调度等诸多领域和技术,还要深度理解下游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实现难度最大。 当下,所有的主流储能企业都在向系统集成的方向走,对这块阵地的争夺几乎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由电池企业、PCS企业、电网下属企业、风电光伏设备制造商、储能项目开发商、电动汽车企业等设备厂商组成的庞大群体正成为国内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些为数众多的公司,正围绕“系统集成”领域展开一场残酷的厮杀,大洗牌在所难免。 A、一体化or专业化?从实际玩法来看,各类型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打法及布局。既有比亚迪这样采用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储能系统的主要部件电芯、PCS,全部由自己制造以降低各环节成本;也有像北控清洁能源这样走专业化集成的路子,电芯、PCS等硬件几乎全部来自外部采购;此外还有大量的PCS、电池企业以自身的产品为核心,往系统集成方向延伸。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基因,孰优孰劣尚无定论。在这个烧钱的行业里,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门槛,需要相当的资金与人力投入,也有大批企业在深耕。全产业链模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这种模式比较“重”,需要强大的实力做支撑,运作不好也会有极大的风险。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向黑鹰光伏表示,好的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把PCS、电池、集装箱等部件拿过来拼凑在一起,而是要在对各部件性能充分了解基础上,最大化地释放电池的潜能,涉及到电池管理系统、PCS、EMS、安全消防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对整个储能系统有一种系统性的思维。集成化的储能系统与其说是一个产品,不如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 在整个市场处于一片红海之际,项目大多没有经济性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技术验证和业绩记录,不少企业主动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设备制造商开始涉足系统集成、EPC总包,系统集成商开始扮演起“投资+运营”的角色。 扩大业务半径虽然让公司进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市场,但也对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在国内能实现一体化集成与服务的厂家仍屈指可数。在某些专项的电池、PCS、BMS领域,部分厂家具备了脱颖而出的实力,但其中大部分暂时还不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前由于产业链各个环节还不完善,系统集成大多还处于粗放式的“组装机”阶段。产业若要良性发展,告别粗制滥造,走向精细化成为必然。可以预见的是,在经历初期的野蛮生长后,行业竞争的加剧将会将规模小、水平低的系统集成商淘汰出局。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未来随着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扩大、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众多的电池和PCS厂商将逐渐回归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而具有更强财务能力的能源企业、工业企业将成为主要的项目开发商。 B、专业系统集成商的喜与忧。观察中国储能市场的主要玩家不难发现,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系统集成商,是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最大不同点。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空间的受限。在产业发展初期,订单比较少,以设备厂商为主导的市场,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设备销售出去,整体产能供过于求,竞争惨烈,利润稀薄,碎片化的市场不足以让第三方集成商存活下来。 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开始认识到自身并不具备系统集成的能力,需要由专业的系统集成商来提供服务。 “其实很多厂家并不愿意去做系统集成,除了并不擅长外,牵涉的事情太多,费力不讨好,尤其是越大的公司越不愿意直接参与。”珠海瓦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一位研发总监表示。 事实上,有些企业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如果自己做系统集成出了质量问题,这个品质问题的锅,最后要全部自己背。而如果是第三方来集成,就自然地找了一个“背锅”的人。 无论是从长远的发展还是现实的需要来看,行业需要有技术实力的系统集成商来提供专业化服务。矛盾的是,国内的业主普遍更看重的是硬件,不重视服务。系统集成作为一项服务,如何衡量系统集成的价值并没有相关的标准。 此外,在与大企业和业主的合作过程中,系统集成商普遍缺乏话语权,甚至有些系统集成商前期都是在“赔本赚吆喝”,如果不合作,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很难打造,不能形成标杆示范效应。“有一些项目业主指定了电池、PCS、BMS等设备的厂家,系统集成商最后可供选择的只剩集装箱了。”一位行业内多年的从业者感慨。 总的来说,专业的系统集成商当下主要面临三大瓶颈:目前行业大部分都是非标订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系统集成需要对储能系统及行业应用场景有深刻理解,技术实力不足的话,很难实现跨应用场景接单;整个行业付款条件差,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投入研发和运营。 如何能够实现与电力更加深度的融合,以便满足电力对安全、可靠、高效、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一直是储能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系统集成代表技术应用的能力,一个项目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和实现盈利多少,系统集成商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储能市场的整合将会加剧,专业的集成商将依托其创新发展的能力与差异化的增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人们往往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也往往会低估十年的变化”。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储能正成为能源革命的关键一环。在众多新能源从业者看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度,“新能源+储能”会创造更大的奇迹。成本下降叠加需求上升,全球电化学储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反观国内,中国储能产业正在不断丧失这一先发优势。中国虽是动力电池第一大国,但中国的电池储能市场应用远未成熟,尤其是市场机制建设和政策驱动显著落后于产业应用的速度。比如,2018年,在电网主导下,虽然电网侧储能带动整个市场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但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有些甚至愈演愈烈,黑鹰光伏称之为“五座大山”。 一、政策风险。2017年底,自五部委联合发布的首个储能行业指导意见以来,储能热度前所未有。乐观的市场预期引来一轮又一轮的“掘金者”,在一个只有数十亿产值的狭小产业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公司,在下游应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储能赛道日益拥挤。 可以说,这个行业的每家公司都在坐“过山车”。遥想2018年7月,国内规模最大的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江苏镇江电网储能电站工程并网投运,拉开了电网侧储能的热潮。2019年5月,发改委正式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电储能设施未被纳入输配电价,电网侧储能瞬间降至冰点。
回溯这三年来,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出台的政策林林总总,但翻阅这些文件政策发现,重复性、雷同性过多,缺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递进性和持续性。大多只是明确了储能的“重要性”,没有配套出台可操作的“实用性”政策。以至于业界评论我国储能处于厂商投资热、研究评论热、主管部门反应平淡的局面。 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或规定更是让人“眼花缭乱”,隔三差五的行政式调整让投资者无所适从,储能示范项目推进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要求配套投产,这些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 政策导向关乎产业大局和企业生死。就目前来看,当下的政策难以推动产业取得实质性成效。这两年在储能领域投入力度大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遭遇财务困境,尤其是“投资+运营”的发展模式基本是储能厂商在透支企业信用,增大了企业的运行风险。 从国外经验来看,在促进电化学储能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刺激与市场化机制都不可缺少。在2017年8月底举办的中国储能价格创新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员曾表示:除了补贴,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财政、税收、价格,都是比较普遍的政府支持的几种方式。“我们赞同综合采取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来支持储能发展。” 如今,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实质的政策在哪里? 储能的不确定性在各地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政策中也暴露无遗。有储能企业高管感叹:我们相信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了相关细则对储能的技术标准进行限定、或者给出盈利模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像现在这样让储能成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成本的一部分。 二、电改推进与市场机制。目前用户侧和可再生能源都面临商业模式单一的问题,不少人将此归结于当前的储能的价格太高。在先有规模还是先降成本上,行业进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 究其原因,储能成本不是应用的障碍,机制才是。储能有4-5种功能,甚至更多。在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按效果付费的价格机制下,储能的多重应用价值无法得以充分体现。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的话说,“相当于打了四五份工,只给一份工资”。 没有好的机制,降成本无异于缘木求鱼。据了解,在目前的电价水平下,用户侧项目已经到了利润边缘化的境地,很多项目甚至都是在亏本。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味地降低成本将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且容易引发后期的安全事故,对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只有当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后,企业自然会在竞争中带动设备价格持续走低,产业方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当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在国内仍然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储能可参与的空间依然有限。只有山西、蒙西、京津唐、广东四地打开了火电储能联合调频的市场空间,但参与调频的主体仍是火电机组,离业界期盼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还有差距。 目前,参与电力市场的各方正在进行博弈,储能能否发挥其作用还是要看新电改推进最终的力度。 综上,黑鹰光伏分析认为,如果新一轮电改不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储能仍只能在一些小的领域,发挥有限的辅助作用。 三、电网的定位与态度。作为2018中国储能主力军的电网侧储能却在2019年遭受重挫。2019年4月22日,随着国家发改委《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出台,电网公司将储能纳入输配资产的愿望暂时落空。 意见出台后,清华大学教授夏清曾给发改委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异议。夏清认为,政策应该引导电网理性投资储能,只有电网拥抱储能技术,储能才有未来。 “一刀切”的政策引发了很多争议。支持者认为,电网公司将会更加聚焦电网主业,在其他非垄断与电网相关的辅业进行全面市场化,从而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体制的建设。 反对者认为,以往电力系统所有的规划都是按照最大负荷来设计的,储能在电网最大的价值在于替代尖峰。如果储能不能进入输配资产,只能逼迫电网来投资更多的变电站,造成更大的浪费,最终还是由全民买单。 国网曾在2019年上半年工作会上已经明确,电网侧大规模储能建设暂缓,本来已经规划了多个大规模的电网侧储能,要全部停下来。 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储能最大的价值在电网侧。尽管新能源、用户侧削峰填谷都会用到储能技术,但只有电网可以把这几个系统融合起来,尤其大规模储能电站因其响应速度快和控制精准以及具有双向调节等特性,能够在调峰调频等事关电网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怕电网不来,又怕电网乱来。”恐怕是大多数储能从业者的心态。储能的价值需要电网认可,但又不希望电网介入太深。2018年,国家电网主导的电网侧项目基本都由电网下属公司来投资建设。与此同时,电网手握调度大权,引起其它市场主体对竞争不公的担忧。 市场一份测算数据指出,电网侧投资储能,可将馈线改造扩容时限延缓3年,相比兴建变电站,投资建设成本降低约30%左右。 从两年前开始,各地电网负荷屡创新高,如果用成本更小、价值和效率更高的储能替代传统的输配电网,这部分价值该如何认定?如果由社会资本投资,电网是否愿意买单?成本又该如何疏导?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让储能进入电网,储能的多方面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电网的一举一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业未来的走向。 如果回顾中国储能的发展里程,可以发现,国家电网对储能应用的研究重点从新能源发电侧、转移到电网侧储能、如今又重新回到了新能源发电侧。 电网层面,2021年以来,在“3060”目标牵引下,在国家意志大政方针下,也有一些积极的消息传出来。比如,2021年4月1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会二届十八次会议召开。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在讲话中强调:公司上下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确保决策部署在公司不折不扣落地落实。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先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四、安全与标准。2018年以来,储能界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国内外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的起火事件。尤其是韩国储能电站的起火事件,可以说是给各国敲响了“警钟”。 储能不安全,就不发展储能了吗?对于新鲜事物,行业内外得允许其有个试错的过程。目前从事锂电研发的有数十万人,只要电动汽车还有存在价值,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锂电安全问题一定是可以解决的。 况且储能电站的空间更大,解决的手段比电动汽车更多。“储能对重量和体积不像电动车那样敏感,储能电站可以连接消防水源,实现安全可采取的措施更多,成本更少。”烟台创为新能源创始人张立磊认为。 在创为新能源看来,储能安全应该秉承“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系统的设计必须要以绝对安全为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消防系统仍处于边缘地位。有些系统集成商为节省成本,仍然以牺牲安全代价压低成本。由于消防系统只属于储能电站的一个配套系统,往往处于丙方或丁方的位置,无法要求或建议甲方按此种技术配置消防设施。 纵观国内外的起火事故,笔者认为,中国储能行业有三大问题需要反思: 首先,国家、行业协会及团体应该设立更多、更细致的标准来规范行业的发展,通过标准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不合格的储能厂商,清理出市场。 其次,国家或行业层面应该对国内储能电站起火事故展开调查,向行业公开事故起因。事故的发生应该对行业起到警示借鉴作用,而不是成为以讹传讹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不同技术路线和竞争对手之间互相攻击的手段。 再次,对于众多业主和投资商来说,在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选择有技术实力尤其在国外市场历经考验的系统集成商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五、融资等非技术成本。与光伏类似,储能目前仍是草根推动的产业。企业资金储备较为薄弱,基本上都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融资难成为储能企业的另一座大山。比起风电、光伏,储能没有明确的一个国家政策的支持,银行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对主体授信要求较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手段,在储能电站的资金来源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华润租赁有限公司内部人士介绍,融资租赁机构主流业务在于大型租赁项目,目前大部分商业化的储能项目仍然偏小。针对盈利前景比较好的火电储能联合调频项目,融资租赁的年利率在9%左右。 相比火电储能AGC领域,用户侧储能融资更是难上加难。在工商业电价不断下降和系统集成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少用户侧项目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根据世界银行官网公布的项目评估报告,早期储能项目的平均财务回报在5%-7%之间。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用户侧储能项目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终归,新兴产业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看不到未来收益希望,逐利的资本也没理由做亏本的买卖。客观地说,目前市场对储能的投资还是有热情的。但储能项目并不算优质投资也是事实。现在项目收益来源太单一,而且政策的变化太快、太剧烈。 此外,土地税费、并网测试、电网接入、倒卖路条等各种中间费也无形拉高了储能投资成本,这些税费完全“吞噬”了企业本来稀薄的利润。尽管非技术成本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这一部分成本的降低,企业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规范。 赞(2) | 评论 2021-10-18 11:58 来自网站 举报
-
【光伏十大排行榜】
【文|黑鹰光伏 王亮 刘洋 责编|李文友】2021年,光伏诸多变数的叠加,对于企业经营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核心经营数据的梳理分析,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出整个产业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本期内容,黑鹰光伏仔细梳理了2021上半年115家征战三大资本市场的主流光伏上市企业的核心经营数据,... 展开全文光伏十大排行榜
【文|黑鹰光伏 王亮 刘洋 责编|李文友】
2021年,光伏诸多变数的叠加,对于企业经营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核心经营数据的梳理分析,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出整个产业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本期内容,黑鹰光伏仔细梳理了2021上半年115家征战三大资本市场的主流光伏上市企业的核心经营数据,并制作出十大排行榜,依次为:
1、营收排行榜;2、订单排行榜;3、对外投资排行榜;4、筹资排行榜;5、造血能力排行榜;6、总资产排行榜;7、总负债排行榜;8、资本实力排行榜;9、研发投入排行榜(包括投入占比);10、员工规模排行榜。
首先看115家光伏上市企业上半年整体经营表现:
【一】营收排行榜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1年上半年115家光伏上市公司合计创收4014.86亿元,同比增加了1153.93亿元,增幅为40.33%。
其中,有10家企业上半年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家,分别是中环股份和太极实业。前三名企业与去年同期没有发生变化,第一名是隆基股份,总营收350.98亿元;第二名通威股份,总营收265.62亿元;第三位特变电工,总营收225.31亿元。
从增速看,光伏行业整体仍保持较高速增长势头,据黑鹰光伏统计,上半年有92家企业营收实现正增长,占比达80%。其中,86家企业营收增幅在10%以上,46家企业增幅在50%以上,14家企业增幅在100%以上,比如上机数控同比增长了231.08%,新特能源增长131.29%,大全新能源增长110.56%,中环股份增长104.12%。另据统计,在20%营收出现下跌的光伏企业中,13家企业跌幅在10%以上。
【二】订单排行榜
营收规模代表过去一段时间内光伏企业所取得的成就,预收款则意味着企业在手订单规模,这多少还能看出不同企业在产业链竞争地位及影响力。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6月月末,96家光伏企业预收款合计为501.16亿元,同比增长47.84%,整体仍保持快速增长(部分企业未披露预收款数据)。
其中,43家光伏企业预收款规模在1亿元以上,16家企业预收款规模在10亿元以上,前三名为隆基股份、预收款为57.52亿元,晶盛机电、预收款40.07亿元,特变电工、预收款39.59亿元。
另据统计,上半年至少65家光伏企业预收款规模实现正增长,54家企业预收款增幅在30%以上,30家企业增幅在100%以上,比如东方日升预收款增长了295.18%,晶盛机电增长181.24%,先导智能增长158%,中环股份增长141.50%等。
【三】对外投资排行榜
数据显示,当前很多光伏企业都还在加速扩张。据笔者统计,2021年上半年101家光伏企业对外投资合计为1584亿元,同比增加了575亿元,增幅达56.96%。
其中,84家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34家企业对外投资在10亿元以上,3家企业对外投资在100亿元以上,分别为隆基股份,对外投资225.94亿元;三峡能源,对外投资136.69亿元;上机数控,对外投资101.15亿元。
另据统计,67家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为正增长,其中19家企业对外投资增长规模在10亿元以上,前三名为上机数控、美畅股份和隆基股份,三者对外投资分别同比增加了86.85亿元、59.55亿元和50.86亿元。
【四】筹资排行榜
在凶猛的扩张潮下,尤为考验企业持续融资能力。笔者认为,净筹资规模即能展现企业的资本市场影响力,也能展现企业战略前瞻性。
事实上,很多光伏企业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也在提升自身的资本实力。据黑鹰光伏统计,2021年上半年104家光伏上市公司净筹资现金流为572亿元,同比增加了228.49亿元,增幅为66.51%。
具体到企业层面,两极分化现象非常明显。比如上半年,共有44家企业净筹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占比仅为42.31%;另有44家企业筹资现金流为负数(资金净流出),另据统计上半年有44家企业净筹资现金流出现同比下降,融资形势似乎并不乐观。
【五】造血排行榜
由于外部融资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此时企业更需要比拼自身造血能力(经营现金流)。为了满足扩张资金需求,以及提升资本实力,很多企业将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经营现金流)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之一。
整体来看,光伏企业造血力还在快速提升。据黑鹰光伏统计,2021年上半年104家光伏企业合计造血278.94亿元,同比增长41.14%。
其中,67家企业经营现金流净额为正(资金净流入),39家光伏企业经营现金流净额在1亿元以上,10家企业在10亿元以上,前三名企业依次为特变电工、经营现金流净额47.45亿元,三峡能源、38.80亿元,通威股份、30.80亿元。
另外,有28家企业经营现金流为负(资金净流出),最低的三家企业为阳光电源、海优新材和福斯特,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31.30亿元、-8.79亿元、-6.32亿元。
从增速看,上半年共有44家企业经营现金流净额实现正增长,七家企业增长规模在10亿元以上,前三名为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通威股份,分别同比增长32.88亿元、25.25亿元和20.64亿元。
另有60家企业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负增长,下降最快的三家企业为阳光电源、海优新材和福斯特,分别同比减少30.36亿元、9.16亿元和8.61亿元。
【六】总资产排行榜
在光伏企业整体持续扩张及成长下,其总资产规模也在持续创历史新高。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6月末115家光伏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合计为18910亿元,同比增加了3883亿元,增幅为25.84%。
其中,48家企业总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上,9家企业在500亿元以上,前三名分别为三峡能源、特变电工、隆基股份,三者总资产分别为1850.85亿元、1102.90亿元和971.31亿元。
另据统计,至少94家光伏企业总资产实现正增长,31家企业总资产增幅在50%以上,11家企业增幅在100%以上。
【七】总负债排行榜
需要警惕的是,在光伏企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总负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6月末,115家光伏企业总负债合计达11111亿元,约同比增长了20.40%。
其中,87家企业总负债规模在10亿元以上,多达27家光伏企业总负债规模在100亿元以上。另据统计,88家光伏企业总负债规模为正增长,35家企业总负债增幅在50%以上,14家企业增幅在100%以上。
【八】资本实力排行榜
资金净值=现金储备-短期(有息)债务。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资本实力,甚至可能面临的资金压力。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6月末,115家光伏上市公司资金净值合计为636.93亿元,同比增加了853.59亿元。
数据还显示,光伏企业间资本实力差距正在加大。比如有33家企业资金净值在10亿元以上,另有37家企业资金净值为负数,即企业拥有的现金储备不足以覆盖短期有息负债,17家企业资金缺口在10亿元以上。
其中,隆基股份、三峡能源与特变电工资本实力最为强劲,资金净值规模均在100亿元以上。
从增长角度看,上半年有79家企业资本实力实现正增长,27家企业增长在10亿元以上,前三名为三峡能源、增长206.35亿元,协鑫新能源、增长90.68亿元,信义光能、增长65.03亿元。
【九】研发投入排行榜
纵观光伏发展史,技术创新才是企业长久发展、壮大的根本。
黑鹰光伏统计数据显示,光伏行业整体都在研发投入规模。100家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合计约为136.85亿元,同比约增长了51.23%。。
其中,29家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在1亿元以上,4家企业投入规模在10亿元以上。从增长角度看,81家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为同比正增长,74家企业增幅在10%以上,46家企业增幅在50%以上,22家企业增幅在100%以上。
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除了看企业研发费用的金额,还要看其投入占营收收入的比重。众所周知,光伏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而判断一家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投入比(研发投入/营业收入)至少要达到3%。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1年上半年,68家光伏企业研发投入比达到了“3%”这一标准,前四家企业研发投入在10%以上,依次为科威尔12.36%,禾望电气11.28%、先导智能11.10%、迈为股份10.54%。
【十】员工规模排行榜
企业之争最终还是人才之争。员工规模本也是企业实力的一种直接展现。
截止2021年6月末,至少11家光伏企业员工规模达万人以上,他们多在某光伏细分领域形成寡头之势。前三名依次为隆基股份、员工规模达46631人,正泰电器、28127人,通威股份、25549人。
另据统计,截止6月末,115家光伏企业约拥有员工43.73万人,约同比增长了13.76%。其中,约76家企业员工规模实现正增长,55家企业员工规模增幅在10%以上,11家企业增幅在50%以上。
赞(39) | 评论 (11) 2021-10-18 11:46 来自网站 举报
-
【长文|专访钟宝申: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黑鹰光伏 李文友 】30多年前,在兰州大学江隆基老校长的雕塑下,一个叫钟宝申的少年与李振国等几名同学约定,今后出去做企业,就取名叫“隆基”。30多年后,作为隆基股份的董事长,钟宝申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企业,市值第一、研发投入第一,顶级资本加持量第一,旗下6万多员工遍及全... 展开全文长文|专访钟宝申: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黑鹰光伏 李文友 】
30多年前,在兰州大学江隆基老校长的雕塑下,一个叫钟宝申的少年与李振国等几名同学约定,今后出去做企业,就取名叫“隆基”。
30多年后,作为隆基股份的董事长,钟宝申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企业,市值第一、研发投入第一,顶级资本加持量第一,旗下6万多员工遍及全球。
古城西安,隆基股份董事长办公室里,钟宝申与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这是一位话语不多的受访者,逻辑严密,鲜有情绪起伏,没有夸夸其谈,基本听不到形容词和修饰语。
关于企业发展的理念,行业争议点,创新逻辑,未来趋势等等,任何一个问题,钟宝申直指要点,表明态度,适可而止。
对于外界的诸多争议、质疑甚至焦虑,这位企业家也显得颇为“淡然”。
钟宝申说,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砺,自己的心态比较包容,“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活法,也都有自己的说法,存在即道理吧。”
这是颇为特殊的一个年份,中国“十四五”规划由此开局;而就在去年今日,中国郑重向世界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雄心与目标。
也就在这一年,隆基股份步入成立的第21年,登陆资本市场的第10年;这也是钟宝申大学毕业的第31年,同时也是这位企业领导者加入这隆基的第15个年头。
加盟隆基股份前,在辽宁抚顺这座小城里,钟宝申已将自己和几位同学一起创办的沈阳隆基做到了细分行业里的翘楚。
2006年,隆基股份创始人李振国的一通电话,加之两人的一次见面,改变了钟宝申的人生走向。加入隆基这一年,39岁的钟宝申已是一位历经十余年锤炼的企业管理者,而那时的他已实现财务自由。
2020年12月,高瓴资本以158亿重仓隆基股份,这一动作引起产业与资本层面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如此重磅的投资与交易,双方仅在你来我往的两次会面,总计2小时的沟通后便达成了。
过往的20年,光伏行业激烈跌宕,不论是产业层面还是资本市场的规模都迅猛增长,但追究其本质,仍在于技术快速更迭驱动行业竞争力提升。对于隆基股份而言,不管大环境如何变化,稳健永远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持续的创新则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这家企业的文化核心与做事风格到底是什么?
2007年,隆基制作了第一本员工手册,但员工手册里的条款规则不能穷尽所有的员工行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不对,不可能事无巨细的都放到手册里去。
如何解决?隆基最终定下的标准:就看这件事适不适合拿出来公开讨论。
“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可以拿着桌面上来说,那就可以做,没问题。如果这件事不能拿到桌面上公开说,那可能就要谨慎了,就很可能不适合做、不该做。”
钟宝申最关心的,并非规模,甚至他在公司内部都特别反感提规模第一。他要求大家高度聚焦三个维度:创新能力是否做到了第一?是否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客户满意度是否最高?
今年上海SNEC展会之前,隆基股份突然同时宣布自己的N型、P型Topcon电池和异质结电池的转换效率刷新三项世界纪录,由此引起行业巨大的关注。
钟宝申告诉黑鹰光伏,对于新兴技术,隆基从来不会掉以轻心,“我们从来不押宝,也从来不赌。”
隆基首先会进行专业判断,一个技术路线有没有研究价值,天花板在哪、空间在哪、制约因素在哪、究竟能走多远?然后把其认为有前途的、能参与竞争的挑出来开始大量投入,筛选出最好的种子选手。
在钟宝申看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如何持续发展,二是企业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定位,“这其实和人一样,第一你要做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有没有做好你自己的管理,包括保证身体的健康。如果你早早就躺病床上了,over了,那其他都是空谈。”
一家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到底需要具备哪些要素?2020年底,也就在隆基成立20周年的一场战略研讨会上,钟宝申总结了五点:第一,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从事善意的业务;第二,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能逆势而行,如果做得更优秀,可以引领社会发展趋势;第三,永远以客户为中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去挑战客户;第四,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第五,建立有效的组织,并保持高效。
事实上,作为决策者,压力其实一直都在。但对于钟宝申来说,不论是从决策上,或者个人感觉上,比较艰难的时刻都已经过去了。
从个人秉性和状态来讲,这是一位从来不愿意让自己处在特别焦虑状态的领导人。
“我从来不会让自己,也不会把企业,拿到火上去烤”,做任何战略布局,投资任何项目,隆基都一定会预备提前,想好过程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所以我们的发展基本没有出现过让自己手忙脚乱的局面。”,
每个周末,只要没有什么特别紧急的工作事项,钟宝申会尽量抽空陪伴家人。
没必要遮遮掩掩的 黑鹰光伏:十多年前,隆基有没有想过做到光伏行业的各种第一?
钟宝申:没有。隆基只是一直对自己有要求,做事情要聚焦,要非常专注,决定做了就做到第一。但我要特别强调,我们追求的“第一”,绝对不是规模的第一,而是其他三个维度:其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其二,持续的盈利能力,第三,客户满意度“第一”。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第一,说明有创新、有持续进步,为社会和产业带来了真正的价值。
我在公司内部管理会上也举过例子,比如你要做厨具,你的目标就应该是行业第一。如果你做不到,那再小一点,可以聚焦做刀叉;如果刀叉也做不到第一,那可以把牙签做到世界第一。关键,要专注、要创新、要让客户满意。
首要一点,做企业做事情,要创造能真正为社会带来价值的产品。举个反面例子,比如你看到人家张三生产一种产品,成本是9毛钱,卖出价格能达到1块5。你觉得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即使自己成本只能做到1块钱,只要卖出去还是很赚钱,所以你也争着去做了。
市场上,很多人都会这样想,但在我看来,你是在浪费社会财富,具体就是一个单位产品浪费了1毛钱。因为张三的企业已经能把成本控制到9毛,你只能做到1块,站在成本这个角度讲,你就是社会财富的蔑视者和浪费者,也很可能是行业的搅局者。
那行业需不需要你?有时候供需不平衡,确实有需求,但作为企业来讲,除了我们的核心主业,隆基的定位就不是去抓刚才说的这种赚钱机会,一些配套我会尽量找我的伙伴来做,快速地把产能补上去。
所以隆基创立这21年,我们始终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目标,并想方设法做到创新第一,持续盈利第一,客户认可度第一。否则,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来看,没有意义。
我们历来对规模做到第一不太在意,我也从来反感提规模第一,也反对公司里大家说这个事情。
就像100米赛跑一样,你不用说你要做到世界第一,你只要努力跑出9秒6以内的成绩,你自然就是第一了。所以对于我们企业而言,最根本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聚焦于自己该干好的事。至于别人怎么看,外界怎么说,那也就是别人的事了。
黑鹰光伏:隆基股份2021年的营业收入目标是850亿元,有机构估算隆基的营收很快就会超过1000亿。在隆基的发展史上,这算不算是重要的里程碑?
钟宝申:这不是什么特殊的“节点”,也不是大家平时爱说的“新起点”,当然更不是我们长跑的终点。任何规模数据,它就只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对于我们隆基人来讲,我的要求就是持续和努力地把自己的事做好。刚才说到的,对于规模,没必要刻意追求,其他方面做到了,机会有了,我相信规模上自然也会上去。
黑鹰光伏:企业大了,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受到关注。去年光伏市值猛涨,大家都挺开心,今年初股市稍有波折,又出现了各种猜测和看法。隆基的决策层是否很在意自身股价的变化?
钟宝申:股价的问题,我真不关心。我们的投资者来了,我首先和他们说,我可能是你们不欢迎的人,我最关心的问题是隆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你们不让我在这个位置上,ok,那我就不说这个话。在我们内部,隆基的决策层也从来没有讨论过股价波动的问题。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如何持续发展;第二是企业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公司其实和人一样,第一你要做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有没有做好你自己的管理,包括保证身体的健康。如果你早早就躺病床上了,over了,那其他都是空谈。
所以我和投资者的交流本来也不多,每次交流提到股价等问题,我也就两句话,然后迅速回到企业发展的基本面上来,我们重点讲未来要做什么,怎么做到最好。
黑鹰光伏:但外界也会猜测,是不是企业的基本面有变化,内部有调整,才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波动。
钟宝申:隆基其实是一个非常透明化的公司。这与隆基的基因和文化有关,这也是我对大家的要求。我们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们怎样做事,我们做事的原则是什么等等,隆基都会尽量和大家说清楚。大家想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我们都会很清晰的把它表达出来。
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遮遮掩掩的!
隆基从成立开始就是一家拥有合作机制的公司。这个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重大决策,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它的基因,要求你照顾所有人,哪些是你的权利,哪些是你的义务,我们在一起工作的原则是什么等等,都要把它界定清楚,不然公司内部就会不断地发生矛盾。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记得2007年,隆基做了第一本员工手册。现实的问题是,员工手册里的条款规则不能穷尽所有的员工行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不对,不可能事无巨细的都放到手册里去。
那怎么办?我们内部的统一认知是:一件事到底该不该做,做了对不对,当你判断不了的时候,同时在我们的员工手册里没有具体指引的时候,你怎么选择?我们的标准是:这件事适不适合拿出来公开讨论。
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可以拿着桌面上来说,那就可以做,没问题。如果这件事不能拿到桌面上公开说,那你就要谨慎了,就很可能不适合做、不该做。
所以隆基长期形成的文化里,公开透明,实事求是,这是基本要求。还是那句话,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我们从来不押宝 黑鹰光伏:此前有观察者分析,隆基在新兴电池技术上采取的是“选择题”,这很危险。但隆基在今年上海SNEC前同时宣布自己的N型、P型Topcon电池和异质结电池的转换效率刷新了三项世界纪录。这也引起行业巨大的关注。您觉得隆基在技术跟踪和研发上做巨大的投入,值得吗?
钟宝申:隆基从来不押宝,隆基也从来不是赌。首先我们会进行专业判断,一个技术路线有没有研究价值,天花板在哪、空间在哪、制约因素在哪、究竟能走多远?然后把我们认为有前途的、能参与竞争的挑出来开始大量投入,筛选出最好的种子选手。
隆基现有1000多研发人员,我们对最新出现的各种技术路线均有做非常紧密的跟踪,把它们研究透彻,并做相应充分的技术储备。
隆基的策略是,对于能够参与竞争的技术路线都会进行投资和跟踪,多技术路线同时布局。隆基近几年在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接近100亿元。之所以投入大,是因为任何一个技术路线,隆基都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跑出结果,背后是高达数亿元的投资。这其中包括新技术路线的全套硬件设施及3-4年的运行、人员费用等等。
其实我们有多种技术路线在跑,只是公布了3项世界纪录,有的产品效率比公布的3项更高。当然,我们投5种、6种技术路线,最后有可能扔掉4种,找到最有潜力的技术。大家看到我们在一个技术上投了6亿,实际上同时还有其他投入做陪跑。
由于隆基的研发基本上都是以实现量产为目标,所以这些研发成果我们基本上都会在两到三年内具备投入量产的条件。究竟哪些技术最终会成为主流?或者成为隆基最大规模的投资方向,这个还需要再进一步验证。
黑鹰光伏:隆基过去突破了很多技术,也引领了不少技术变革,当然,每一次技术进步也常常会遇到各种质疑。我们想知道的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对于隆基到底意味着什么?
钟宝申:作为企业,必须要定位和追求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价值,基本上都是要通过持续的创新来驱动、来实现的。当然,创新的范围可以是科技,可以是管理,也可以是服务,但你所有创新的目的和核心,就是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保证客户长短期利益。
过去这么多年,隆基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就是盯着需求,最大化地去满足需求。
大家都知道,光伏有自己的特殊性,一个光伏电站,它的运营生命周期都是在25到30年,大部分的光伏电站又都是在野外,所以,可靠性要放在最首要最核心的位置。所以隆基在创新的同时,把可靠性作为首要的标准,这样才能使我们这些长期运营的能源资产能够得到保全,能够真正发挥它的效益。
比如,今年我们推出的智能无隐裂的焊接技术,这也是围绕客户的需求所做的创新。我们都知道硅片是很脆的,有很大的隐裂风险,然后你经过各种工艺做成组件,各种颠簸装到现场,再加上风吹雨淋,产品的隐裂会越来越大,这就会影响生命周期。
什么是智能无隐裂焊接技术?简单说,组件的隐裂,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如果你放大到6倍看,它的隐裂率是20%左右。采用智能无隐裂的焊接技术后,即使放大6倍看,隐裂率仍然基本是“0”。
类似这样的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保证项目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更好地保证客户的长期收益。
企业创新的方向无非两种,一是基于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二是基于成本持续下降的创新,这两个大方向,我们都会去努力。
黑鹰光伏:创新层面,你希望隆基成为一个怎样的企业?
钟宝申:一方面,我们自己有庞大的创新团队,并在研发方面保持相当的投入力度,持续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
另一方面,从整个行业的发展出发,我们希望隆基成为全球太阳能的一个创新合作中心,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方向。在2019年的供应商大会上,我就提过,企业之间形成高度的协同与共识,在研究技术、成本、规模等方面优势互补、加强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就能引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方向。
我们希望给全球的从事太阳能领域的这些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供应链合作伙伴们一个信号:如果你有太阳能创新方面的基础、计划和想法,隆基可以全力支持你,也愿意配合你,并且充分尊重你的知识产权,帮助你成功。
换个角度,隆基希望成为全球太阳能创新发展的最佳合作伙伴。我相信一个公司内部的创新终究还是有局限的,如果各方力量和机构能协同创新,将更能助力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创新文化。甚至创新文化比一家企业创新的资源投入更重要。比如说硅谷,它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少风投,而在于它长期形成的创新文化。
黑鹰光伏:从两年前提出来到现在,这样协同创新是否有进展?
钟宝申:我们一直在努力,也是有成果的。隆基的战略部门里面,有一个专门推动协同创新的部门,他们负责与我们的供应商、与全球的合作者做创新的平台对接,我们也在不断的强化对接和协同的力度。目前,已经有不少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已知道我们的这种创新理念,并在采取行动,并且也认可这样的创新平台,愿意加入这样的协同创新。当然,要让更多的同行知道并参与到这样的创新中来,这还需要时间,需要过程。
黑鹰光伏:最近一年多的尺寸之争,钟总如何看?
钟宝申:尺寸做多大合适,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也有各家的做法,大家也各自发表意见,我觉得也没什么。但有一点我是坚决反对的,那就是做超大组件。
最近整个光伏产业把组件的功率做得越来越大,很多并不是通过提高电池或者组件的转换效率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把组件做的越来越大。玻璃越来越薄,这是降低成本和提高转换效率的需要,但同时我们又做得越来越大,可想而知,风险也是在快速累积的。
我们也做了风洞实验,结果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超大组件在43米风速的时候,已经是快速地摆动,最后组件的框架被撕裂。大型组件能够耐到60米风速,这意味着什么呢?43米风速大约等同于13到14级的台风,60米风速大约是17级。
我们都知道,苏州今年就发生了16级台风,武汉发生了大的冰雹灾害,直径3厘米的冰雹。我们目前这种实验室测试的载荷方式和冲击方式,究竟能不能抵御自然界这种异常的气候,我觉得要打一个问号。所以我们也呼吁,整个行业开发新产品时,要增加风洞实验和耐大冰雹实验,确保真正帮助我们的客户,使得需要运行30年的新能源资产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得到保障,而不是在剧烈竞争压力下置安全于不顾,最终给客户的资产带来巨大风险。
试想,光伏电站30年的生命周期内,只要有一次20年或30年一遇的大冰雹或者龙卷风,几十亿甚至百亿的投资是不是就会灰飞烟灭?这对客户来讲,甚至对我们行业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我是坚决反对超大组件的。
可能有的客户不太清楚,但我们作为专业人士,一定要谨慎的保护客户的利益。我们一定要将可靠性和长期的电站资产运营安全放在首位,就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杀鸡要用牛刀 黑鹰光伏:我们发现隆基的战略达成率是非常高的,如何做到这一点?
钟宝申:首先是大环境为光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空间。如果你对大环境大趋势完全判断错误了,那企业基本上就失去了战略贯彻执行的机会。回头看,隆基成立那么多年,对大环境大趋势的判断基本是准确的。
第二点,隆基的文化叫“可靠、增值、愉悦”。在理念上,我们就把可靠放在第一位,这要求我们在做决策、做预测、做承诺的时候,都要很严谨。
对于战略预期和判断上,我们一定要达出余量来;所以我们内部经常强调“不领先不扩张”,我们判断一个方向、一个项目的时候,如果它是领先的、大方向也没问题,那我们最终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我在公司内部开会时老讲:杀鸡要用牛刀!大家平时都说杀鸡不用牛刀,那是浪费,但对于企业发展来讲,是好事。就像打仗,我们攻一个山头的时候,我们要有主力部队,要有后援军,要有大量的装备支撑,最终才能确定,就算把这个山头轰平了都能拿下来。
所以,方向要对,要聚焦目标,资源储备要非常充分,也要预期可能的波折。这样能保证中间即使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突然下雨了,下暴雪了,天气恶劣了,我们也能应对,也能达到目标。
所以做战略规划和相应的项目投资的时候,一定是“杀鸡用牛刀”。这其实就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就怕做决策做规划的时候“机会主义”,目标漂移,或禁不住诱惑。本来资源支撑就不够,如果要硬上,一遇到突发的波折就完了,那目标自然就实现不了。
所以,战略判断要准确,目标要聚焦,风险意识要足,资源配置要够。
黑鹰光伏:经营层面,哪些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钟宝申:我们有一条16字的经营方针,“产品领先、稳健经营、唯实协作、高效运营”,它全面概括了我们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产品领先和稳健经营我刚才都提到了。此外,“高效运营”就是让每一个人每一分钱都要发挥价值,要杜绝一些低效无效的东西产生,要杜绝资源浪费。
什么是“唯实协作”?就是大家都要实事求是。我们企业内部是非常反对粉饰数据的,比如说报上来的良品率,如果粉饰数据,这是大错。我要求所有东西一定要客观真实,有问题一定要暴露出来,有毛病第一时间要看到。我们对外,不能遮遮掩掩,在内部更是不能遮遮掩掩。
所以隆基成立那么多年,我们的风险控制意识是很强的,特别是企业发展越是顺利的时候,越要保持很高的风险意识。
黑鹰光伏:我们看隆基的负债率从来没有超过60%,我觉得挺难做到的。
钟宝申:在2008年的时候,我就要求设定了一个红线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流动性可以融,但投资不能融,因为它不能快速周转。这就是要保证所有项目都是你自己有钱把它投下来,不需要去借钱,借钱只能解决你的流动性问题。当然,后来公司越来越大,我们开始做全方位的、综合的财务管控和风险管控。
洞察能力和资源边界 黑鹰光伏:隆基涉足氢能后,有观点认为隆基要开始多元化。一个老问题,怎么看专业化和多元化?
钟宝申:这和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及企业的能力边界和资源边界高度相关的。对于隆基本身来讲,我们追求高度聚焦,这是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边界、资源边界之内做事情。你能做多少事情,究竟做多元化,还是做好一个细节;你是做全球厨具的领导者,还是做全球牙签的领导者,取决于你的能力和你的资源。能力和资源大,可以做得更多一点,反之尽量聚焦得小一点。
隆基始终是个高度专业化的公司,还是围绕光伏的开发利用做事情。假如一块荒漠地区有光伏电站,有氢的资源,有输运,那么这里就可以打造成未来的能源基地。但现在做氢能和做光伏的,都有各自特点,如何让两者深度融合,形成能源基地并输出能源?这需要有企业带头来做,隆基就是要成为这样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
这与隆基的方向和使命是一致的,而且我相信我们是可以去把这件事做好的。
黑鹰光伏:现在进度如何?
钟宝申:按照我们现在的技术储备,大概一年时间,能给大家一个初步的答卷。光伏究竟和氢如何结合起来?我们在这方面有基础的研究,在准备,在做整合。
黑鹰光伏:龙头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地加快垂直一体化,您的看法?
钟宝申:还是企业的能力问题。专业化也好,垂直一体化也好,核心还在于你能不能在这个环节做到第一,如果不能,那这个环节极有可能成为你的包袱,这是一点是要非常注意的
第二点,企业发展过程中,你在这个环节上有没有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来规避风险,如果没有,那无非是两种选择,一是风险控制型,一是利益型,来做垂直一体化。所谓风险控制型,就是我投资这个环节未必能赚钱,但是它可以规避我产业链的风险。另一种就是利益型,就是我在这个环节就是能做得比别人好,能做到第一,能产生社会价值,那我为什么不做?
我觉得对企业来讲,关键就是要对自己的能力和边界有准确的评估。
应对供应链变局 黑鹰光伏:光伏供应链的矛盾已经已经有激化的苗头,产业链价格的剧烈波动引发行业争议和焦虑。钟总如何看?
钟宝申: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物料短缺了,它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需求是100,供给是80,大家都要去思考一下,如何分配这80?有没有除了价格之外更好的办法?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所以也在思考。
但有一点,隆基过去应对相似局面的一些做法经验,可以分享下。前两年,单晶硅片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有相当一段时间甚至比今天的硅料还要紧缺,但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过去你在隆基买了多少比例,今天我还是按这个比例分配给你。而不是完全价高者得,所以这几年硅片的价格并没有涨到天上去。最高的时候,硅片的毛利率也就35%,没有出现价格暴涨和暴利。
当然,我觉得这个跟我们的规模也有一定关系,隆基有这样一个规模,对硅片这个领域,供不应求时,可以尽量按刚才的说法去分配。但现在硅料环节,每一家企业的市场占比都没超过20%,所以很难有一家企业能站出来按照刚才说的那种的方式来做供需支配。所以,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只要其中有一家两家希望得到更高的价格,那这整个环节就一定会用价格的方式来做分配,价格也越来越高。
黑鹰光伏:那现在对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来讲,面对涨价这事,是不是都“无解”?
钟宝申:我们呼吁的是,你要看看你的项目是不是值得干。如果我们这100个项目都没有人愿意放弃,那最终只能通过价格上涨让那20个放弃。其实无非是被动放弃和主动放弃,如果你被动放弃,你把支架等等都安上了,但现实是市场只有满足80个项目的组件,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总有20个项目必须放弃。但如果这20个项目提早放弃,筹划未来,那么社会资源就没有浪费。如果100个都要争着上项目,最后结果就是,上去了的人遍体鳞伤,因为价格很贵;没成功的人也是一地鸡毛,因为你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可能征了地,打了桩,但最后只能闲置。
所以我看待涨价这事,终端一定要理性对待你能承受的价格是多少?你是不是一定要完成目标,如果是,对于什么样的价格,你都要做好准备。
黑鹰光伏:但直到现在下游也还没有明显的反弹和反向传导......
钟宝申:组件为什么涨价?很坦诚的说,大部分一线企业过往的订单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和客户都在不断的商谈沟通,希望能够与客户达成一致,在能够承受的情况下,还是要做到交付。
那新接的订单,我能拿到多少资源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敢轻易去接单的。接了之后,我交付不了怎么办?我价格覆盖不了,将来出现很大的亏损又怎么办?所以几乎所有一线企业都这么想。
当然,从大趋势来看,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过去光伏十几年的发展,它本质是一个科技产品,它的成本在过去总体来讲一直是呈下降的趋势,我相信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在某个具体阶段,由于产业链不平衡,可能会出现某些环节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价格的飙升,但我们认为这还是短期的行为,阶段性行为,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我们会看到整个产业的成本还会是持续下降的。
黑鹰光伏:在当前价格继续波动的背景下,隆基还能坚持过去那种分配机制吗?
钟宝申:基本都还是,但产能上现在还是满足不了,因为我硅料拿不到那么多,所以我只能去给大家道歉,给大家做工作。我还是那样分配,但量都减少。
黑鹰光伏:供应链矛盾的背景下,去年很多企业达成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您觉得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对企业来说更长久更有利?
钟宝申:最重要的,还是回归市场的本源里来,那就是重尊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双方合作,需要长远目标、需要互惠互利,需要共同的价值观,这三点特别重要。比如说多晶硅持续的涨价,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不平衡导致的。多晶硅厂商里也有和我们价值观相对一致的,那我们彼此支持,互利共赢,做长期伙伴就好了。
理顺组织流程 黑鹰光伏:这几年隆基快速发展,全球员工规模超过了6万人,这在管理上会带来什么压力?
钟宝申:压力肯定会有,这也是企业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坦率讲,公司规模相对比较小的时候,很多的部门和工作可能会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比如说战略部门、风控部门,甚至是和客户对接的方案部门,都没显得那么的重要。
为什么?那时候领导团队就几个人,我既是战略的制定者,也是战略资源的配置者,所以当我们定了一个战略之后,它只要在我们几个人的脑子里就行了。如果外部环境变化了,战略调整和资源配置的调整是可以同步开展的,我们不需要再跟谁说,几个人几句话,统一意见,然后整个公司去做就行了。
但公司大了之后,资源配置分散到了各个部门关键人员手里,而不是在集团层面几个人手里。所以这个时候,你一旦把一个战略一个任务定下来之后,就像指挥军队一样的,步兵还在那继续突击呢,但战略调整后,他没得到信息,或没理解信息,这就非常危险。这个时候,你的战略部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企业战略定了之后,他要跟进战略目标的进度;如果中间战略意图有变化了,他要及时的通知到管理到不同部门,让资源快速做重新的分配和调整。审计风控也是一样的,企业小的时候,一个部门几个人,大概看一看盯一盯就可以,风险不大;但企业大了之后,你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流程,要有专业的风控方案,要进行系统的管理。
包括服务客户的一些方案,原来可能几个人就能够应对出来。现在很多项目,特别是一些大项目,你需要一个团队,大家可能持续两三年才能做出一个有价值的综合解决方案。这种组织和调整,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对我们企业来讲,谁都不是天生就有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我们自己要主动去学习,去锤炼,去总结。当然,现在我们的管理整体做得还不错,我们企业的健康程度、管理方面的系统调整等等,与现在隆基的发展和规模还是相适应的。
以前规模小的时候,大家讲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基础创新。现在我们非常关注战略组织流程,企业的战略方向充分找准,然后资源配置能力能支撑起来,然后企业的组织流程要建立起来,要能够调动起所有部门所有人有序和高效的工作。
黑鹰光伏:一个人会有婴儿童年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阶段,光伏发展了20年,您觉得现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年龄?
钟宝申:我觉得光伏现在应该是十一二岁。相比童年,不那么脆弱也不那么幼稚了,存活下来的概率也比较大了,整个产业已经有更多的承受力,活力也比较好了。但从长远来讲,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解决。光伏将来是要给全球去碳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担当起主力能源,他涉及整个能源体系的管理和调整等等,但目前还有很多未解的问题,等解决了,光伏就进入到青年期,可以进一步发力,产生更大价值。
黑鹰光伏:那隆基自身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年龄?
钟宝申:也就是十六七岁的样子。我们现在在不断地强化和优化战略组织流程,提升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和能力,再过个两三年,隆基就可以成为一个青年了。我希望隆基到了“青年”阶段,是能在推动能源转型的大变革中,对于如何“去碳”,我们能给客户提供比较完整系统的方案。现在我们看到客户很多的问题,都在提“去碳”,但怎么去,有各种疑问。那这种疑问谁来解答。所以隆基两三年的目标是,能给这样的疑问提供解决方案。
需要怎样的竞争生态? 黑鹰光伏:低碳零碳成为大趋势,但光伏要成为主力能源,还有哪些挑战?
钟宝申:对于市场预期,我通常相对保守和谨慎。过去我们内部关于市场的判断,说光伏最大的风险和隆基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共识”。
能否形成“共识”,这是隆基最大的风险,也是产业最大的风险。
然后去年到现在,实现“双碳”目标成为中国国家意志,低碳化发展也成为全球共识。这为我们光伏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巨大的发展机遇。
所以,我当时说的“最大的风险”,“共识”的障碍,基本已经排除了。
当然,光伏要成为主力能源,大家谈到比较多的如技术降本的问题,非技术成本的问题,等等,这需要个过程,也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探索去解决。但光伏要成为主力能源,从技术层面来讲,我觉得最终都不会是难题,不会形成障碍。
另一个,大家担心的各种非技术成本的障碍,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会逐得到解决。只要国家的去碳目标没有变,全球的共识没有变,那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都自然可以消解。
只要社会的、国家的、全球的“共识”形成了,就像企业战略一样,大方向大目标定了保持不变,那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很多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黑鹰光伏:光伏产业是从残酷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您认为这个产业良好的竞争生态是怎样的?
钟宝申:首要的,就是所有企业都有健康的商业伦理和理念,这非常重要。它包涵了什么呢?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互利共赢,以及追求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行业里的企业如果都能做到这一点,整个产业的生态自然就好。
我自己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我的心态是还是比较包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也都有自己的说法,我觉得存在即道理吧。
我常在内部讲,每一个企业都对自己的钱和自己的前途负责。所以讲到生态,如果大家不遵守商业伦理,不遵守诚信,我觉得是会受到抨击的。现代商业社会,企业是竞争大环境里的细胞,整个产业呈现出怎么样的竞争生态,归根结底要看有什么样的企业在这里竞争。
心安即归属 黑鹰光伏:创业那么多年,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书籍?
钟宝申:大概是1994年,在东北的一个叫抚顺的小城市,我在邮局的小摊上看到了一本松下幸之助的自传,是台湾出的繁体字。回头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机缘吧,我也很奇怪,那个年代,在那么一个小地方,怎么就会有这么以本书?那时我很年轻,二十六七岁,松下幸之助的那本自传当时对我很有启发。
人为什么要创业?一些事情为什么必须做?那本书里写得非常好。这本书有个特点,就是具体的企业经营的内容很有限,但关于人生选择以及企业定位的东西非常多,这是另一种视角,很有启发性。
记得里面有段内容,松下幸之助讲到当时50年代末,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在一个广场上看到,一个乞丐在拿起公园浇花的自来水管来喝。他突然就想:自来水是自来水公司的,为什有人在这喝水没有人朝他要钱?得到的结论是,原来某种物质足够便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照顾到很多的人。也由此,松下幸之助就给他的企业定下了一个目标,要让电气像自来水一样便宜,要惠及全全社会。
其实你想想,光伏也是一样的,只要成本做到足够低,他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能给全人类带来更多的帮助和裨益。
书里还有一个例子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对于公司里一些表现不好的员工,究竟应该怎么对待?当时松下幸之助就想,社会上有很多罪犯,我们不能都枪毙了,只能把他关到监狱里面,社会还需要养着他。相对罪犯,一些员工只是表现不好,但他比罪犯要好的太多了。那怎么办?对于员工加强管理。
松下幸之助看到,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一些人周末自愿去寺院的劳动,而且干活绝不偷工减料,活干出来还都特别好,自己干得还非常愉悦快乐。为什么?我也就想,除了经济报酬,还有哪些因素,能让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员工能把工作做好的同时,还能获取内心的幸福感,能快乐。
黑鹰光伏:您有没有比较推崇的企业家?
钟宝申:我觉得有几个企业家是挺了不起的。比如华为的任正非,他在企业经营上面是非常厉害的,这种厉害还体现在他个人的与时俱进。此外,我觉得他非常重视组织建设,他深知组织建设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此外,福耀玻璃的曹德旺也很值得尊敬。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他在做企业的过程也做了很多慈善,捐了很多钱。你看有人也问过他,为什么不拿那些钱去做更多的业务,去干点别的挣更多的钱?曹德旺很清晰,有些事我一定做好,有些事再挣钱我也不想去做。我觉得,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到每个人的生活,能做到这一点都特别难得。
你看过去,很多企业破产跟这个有关系是吧?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不做识别,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所有的东西我都要。结果呢,企业最后就遇到了大的风险和问题。
第三位,在经营管理上,美的集团的方洪波也值得学习。美的集团能做成那么大一个规模,为什么能够保持健康发展?它的核心业务是家电,是一个大家都会做的东西;换句话说,他并不是一个完全靠创新,靠某个技术点的突破来领先的企业,而是在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产业里面,靠组织建设、靠管理来提升效率,来实现持续发展的公司。所以美的集团的组织管理能力,我觉得也是挺难得的。
《黑鹰光伏》:您觉得自己是个快乐和幸福的人吗,幸福感来源于哪里?
钟宝申:我一直觉得,心安是归属。
怎么说呢,就是你做任何事情,以及面对任何事情,自己心要放平;然后做的事情让自己心安,我觉得就挺幸福,没啥不幸福的。
比如,面对一个问题,我必须处理矛盾。处理后那个人他心里骂我,我会觉得那是我应得的,因为我处理这件事,虽然对事不对人,但很可能过程他就是不满意,不开心。当然,很多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我认为这是我必须面对的状态,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状态。
所以我说心安是归属,最重要的是你敢于去面对这些问题,勇于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和面对之后,自己能够心里很平和。
比如说,你和我是老朋友,甚至你全家都是我的朋友,那今天我要处罚你,处罚之后,我知道你可能会骂我,你家人也可能会骂我。但是从企业管理的需要,今天我认为我必须做这件事,那做了之后,我还要能调整自己,让自己心安。这是一种非常难的一个事情,挺难的心态,我到现在也还不能完全做到,但我觉得大部分时候还好。
赞(24) | 评论 (5) 2021-10-18 11:45 来自网站 举报
-
【组件最新出货排名!】
【制作|黑鹰光伏 刘洋】光伏供应链与价格剧烈波动下,各大企业的组件出货到底如何?PV InfoLink近日发布2021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数据:隆基自去年跃升第一后稳坐上半年宝座。天合爬升至第二,第三名则是一路稳健布局持续成长的晶澳。而在国内即将上市的晶科,为了稳定利润在上半年的出... 展开全文组件最新出货排名!
【制作|黑鹰光伏 刘洋】
光伏供应链与价格剧烈波动下,各大企业的组件出货到底如何?
PV InfoLink近日发布2021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数据:隆基自去年跃升第一后稳坐上半年宝座。天合爬升至第二,第三名则是一路稳健布局持续成长的晶澳。而在国内即将上市的晶科,为了稳定利润在上半年的出货表现退居第四,后续依序是阿特斯、韩华Q-Cells、东方日升、First Solar、尚德、正泰。尽管上半年出货排名出现变动,但TOP 10出货成员基本上与2020年相同。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2011年到2020年,十年时间,光伏组件环节数次变幻大王旗。整体看,中国企业快速崛起,国产替代很彻底。
从出货量看,曾经颇为强势的京瓷、Sunpower、Solarworld、SolarFrontiter、Vina Solar等企业,均陆续退出前十的竞逐(有的企业已经破产倒闭)。
而在过去11年时间里(包括2021上半年),李振国、李仙德、高纪凡、苗连生和施正荣领导下的企业,都曾登上全球组件“龙头”老大的位置。
赞(24) | 评论 (1) 2021-10-18 11:43 来自网站 举报
-
【解密| 哪些光伏企业最能赚钱?】
文|黑鹰光伏 王亮 2021上半年,哪些光伏企业赚钱能力最强?一看净利润,二看毛利率。本期内容,黑鹰光伏统计的数据聚焦于制造环节,没有统计光伏电站运营商的数据。无疑,供应链的博弈、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让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经营业绩明显分化。 整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69家光伏制... 展开全文解密| 哪些光伏企业最能赚钱?
文|黑鹰光伏 王亮
2021上半年,哪些光伏企业赚钱能力最强?
一看净利润,二看毛利率。
本期内容,黑鹰光伏统计的数据聚焦于制造环节,没有统计光伏电站运营商的数据。无疑,供应链的博弈、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让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经营业绩明显分化。
整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69家光伏制造企业总计创造净利润279.58亿元,同比增长67.62%,整体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我们注意到,前十名光伏制造企业净利润合计达208.48亿元,占整体的比例达74.57%,前二十名企业净利润占比达94.13%。
此外,上半年前21名光伏制造企业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10家企业净利润增幅在100%以上,增幅前两名均为多晶硅企业,第一名新特能源,净利润同比增长了70565.25%,第二名大全新能源净利润同比增长了708.33%。
上半年,还有18家光伏企业净利润出现负增长,13家企业出现亏损,7家企业净利润降幅在100%以上,其中多为光伏电池片与组件企业。
我们再看年“光伏业务”毛利率的变化。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2021年上半年,至少41家光伏制造企业毛利率同比下降,占比在60%以上,其中涵盖光伏电池片、组件、支架、逆变器等领域核心玩家。而毛利率上涨的企业中,光伏玻璃、多晶硅等企业占据头部位置。(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统计了多晶硅、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运营、光伏玻璃、逆变器、光伏支架、EVA胶膜、光伏背板、太阳能电池银浆、金刚线等十二个产业链环节在2020年的毛利率表现。我们发现:
去年几大硅料巨头相应业务都是实现快速增长,毛利率均实现正增长;电池片环节出现高增长,低毛利;组件环节,八成企业毛利率下降;光伏玻璃环节,几大企业均赚得盆满钵满;几家领先的逆变器企业保持了较好的毛利收入......
一.拥硅为王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光伏上市公司多晶硅业务全部实现快速增长,年度多晶硅销售收入第一名是通威股份,但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都在以更快速的势头追赶,2020年两者多晶硅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80.51%和78.70%,远超通威股份26.28%的增速。(注:截止目前,保利协鑫能源仍未公布2020年财报,所以未予统计。)
从多晶硅产品盈利能力看,2020年三大多晶硅巨头的毛利率都实现了正增长,通威股份多晶硅产品的毛利率居第一位,达34.70%;不过,大全新能源的能力能力也在快速提升,2020年其多晶硅产品毛利率同比增长了11.74个百分点,增幅位居第一位,其与通威股份的差距仅有0.07%的差距,两者盈利能力已在伯仲之间。
根据百川浮盈数据,6月4日多晶硅价格达到19.8万元/吨,周度涨幅7.03%,较上月同期上涨30.26%,年内累计涨幅260%。在这样的涨价趋势下,多晶硅企业会否成为光伏领域最大赢家?
二.硅片“后来者凶猛”
目前在硅片领域,仍是双寡头格局,2020年中环股份、隆基股份硅片对外销售规模约分别为168.29亿元和155.13亿元,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不过,从增长速度看,2020年中环、隆基双寡头增长趋向平缓,2020年增速近乎一致,都保持了12%多的增长。而上机数控、京运通则都保持了翻倍增长,尤其是前者2020年硅片销售收入增幅更是高达982.24%,另外,未来1-2年内还将有更多颇具资本实力的企业大举进入硅片领域,“后来者”实力都不容小视。
黑鹰统计数据显示,在光伏上市公司中硅片业务毛利率最高为中晶科技,其硅片产品毛利率为47.92%,不过,由于其营收规模很小,笔者认为其持续盈利能力还需持续观察。
而在规模企业中,隆基股份硅片盈利能力具有显著优势,2020年其硅片毛利率为30.36%。但如下表所示,隆基股份也是2020年唯一一个出现毛利率下滑的硅片企业,其硅片毛利率同比下降了1.37个百分点。
进入2021年以来,由于上游多晶硅价格的快速上涨,硅片价格也是涨声一片。
据智汇光伏统计,2021年1月-5月初硅片涨幅也接近50%。据智汇光伏预测,实际上,由于近期价格变动快,第三方数据反馈的滞后性,硅片的最新价格涨幅已经超过上述数值。
涨价压力还在向下游传递。
三.电池片“高增长低毛利”
在太阳能电池片领域,通威稳坐销售规模第一把交椅,2020年其太阳能电池片收入达155亿元,第二名是爱旭股份,收入为93.45亿元,两者实力要显著高于其他竞争对手。
如下表所示,2020年主要电池片制造商也近乎全部实现较高速增长,爱旭股份、通威股份、易成新能电池片收入分别增长了58.13%、26.31%和16.01%。
黑鹰光伏统计数据发现,2020年电池片制造企业就已出现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的压力和风险。如下表所示,2020年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易成新能电池片毛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通威股份下降幅度最大,其电池片毛利率同比下降了5.67%,这三个实力玩家毛利率都降至11%-15%这一低水平线上。2021年电池片制造商的形势不容乐观。
四.组件:八成企业毛利率下降
太阳能组件是当前光伏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领域,可能没有之一。
首先,从销售规模看,2020年7家组件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巨头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三家企业为隆基股份增长139.83%、天合光能增长34.51%和晶澳科技增长23.64%;
而在中小型组件企业中(收入低于50亿元)7家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占比达70%,其中下降最快的三家企业为协鑫集成同比下降64.30%、爱康科技下降54.02%和亚玛顿下降49.14%。
黑鹰统计数据显示,组件制造商间的盈利能力更是有云壤之别。
2020年组件产品毛利率第一名为隆基股份,为20.53%,是唯一一家组件毛利率保持20%以上的光伏企业;而有9家企业组件产品毛利率以降低至10%一下,更是有三家企业组件产品毛利率为负数(亏损)。
数据还显示,组件制造商面临更为严峻的盈利下降风险和趋势。如表所示,2020年13家组件制造商都出现了毛利率下滑现象,占比达81.25%,其中四家企业毛利率下降幅度在10%以上,依次为中来股份下降15.10%、亚玛顿下降14.81%、中利集团下降13.91%、爱康科技下降10.03%。
在上游凶猛的涨价潮面前,2021年对组件企业来说,形势可能更为严峻,甚至不排除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的现象出现。
五.光伏玻璃的“巅峰时刻”
毫无疑问,光伏玻璃是2020年光伏领域经营业绩增长最快的板块,没有之一。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光伏上市公司中光伏玻璃业务全部实现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光伏玻璃双寡头信义光能、福莱特都实现了39%左右的增长,而增长最快的当属亚玛顿,其光伏玻璃产品收入同比增长了99.37%。
同时,2020年光伏玻璃企业的毛利率也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如下表所示,2020年诸如信义光能、福莱特、拓日新能和安彩高科毛利率都实现了16%以上的高速增长,光伏玻璃双雄的毛利率更是达49%以上,其产品盈利能力在整个光伏制造领域都位居前列。
六.逆变器“强者效应”
如今光伏逆变器领域也隐现“强者愈强”的现象。
如下表所示,2020年光伏逆变器收入前三名的企业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同时也位居增幅前三位,强者恒强的趋势非常明显。
而诸如科士达、易事特等中小型光伏逆变器厂商2020年逆变器销售收入则分别同比下降了58.16%和34.18%。
从产品盈利数据看,固德威的光伏逆变器毛利率位居第一位,而阳光电源则是2020年唯一一个毛利率实现正增长的企业,其他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七.光伏支架“一强多弱”格局
光伏支架领域则出现了“一强多弱”的局面。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上市公司中只有中信博“光伏支架”业务实现了高速增长,其他上市公司则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020年中信博光伏支架业务收入达31.29亿元,是第二名的4.37倍,甚至比第2-4名总和还要高出95.20%。
如下表所示,光伏支架企业也面临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的压力和风险。2020年4家光伏支架业务毛利率均出现下降,降幅最大的企业是振江股份,同比下降了6.01%,即便是行业龙头中信博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3.35%。
八.EVA胶膜“小赛道里的大赢家”
实际上,EVA胶膜企业也是2020年光伏领域最大赢家之一。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主要EVA胶膜上市公司都实现了30%以上快速增长,如今行业龙头福斯特已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020年福斯特EVA胶膜收入达75.62亿元,是第二位东方日升的4.24倍。
不过,东方日升也展现了非常猛的追赶势头,2020年EVA胶膜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企业就是东方日升,2020年其“EVA胶膜”产品收入同比增长了50.17%。
从盈利角度看,福斯特EVA胶膜产品的盈利能力也远超竞争对手,2020年为29.04%,位居第一位;2020年东方日升是唯一一个出现毛利率下降的企业,其与榜首福斯特毛利率差距已达9.77个百分点。
九.光伏背板 “第一之战”
在太阳能电池背板领域,2020年中来股份销售规模升至第一位,而赛伍技术由于“背板”收入下降了29.92%,创2020年5家“太阳能电池背板”光伏上市公司中最大降幅,其收入排名已降至第二位。
2020年在太阳能电池背板领域增长最快的企业当属乐凯胶片,其“太阳能电池背板”收入同比增长了41.69%至9.88亿元,刷新其历史最高纪录。
而各企业间产品盈利能力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以中来股份与赛伍技术为例,中来股份2020年背板产品毛利率同比增长了3.31%,赛伍技术则同比下降了2.74%,2020年中来股份背板业务毛利率为25.12%,是赛伍技术的1.47倍。
十.国内电池银浆“三驾马车”
作为太阳能电池片的核心辅材,太阳能电池银浆领域已有三家中国上市公司,其中帝科股份实力最为雄厚,其2020年“太阳能电池银浆”业务收入为15.8亿元,位居第一位,同时其也是唯一一家实在增长的太阳能电池银浆企业。
另外两家企业苏州固锝、旷宇科技“太阳能电池银浆”业务收入则分别同比下降了22.29%和16.87%。
从毛利率数据看,太阳能电池银浆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如下表所示,2020年三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帝科股份降幅最大,同比下降了3.68%,其“太阳能电池银浆”产品毛利率已降至13.30%。
十一.金刚线毛利可观
从数据上看,金刚线制造企业的整体形势正在全面好转。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资本市场上的“四大金刚”:美畅新材、岱勒新材、三超新材、恒星科技的金刚线产品收入增速都要远远超过2019年的增幅,至少跌幅都在大幅收窄。
请看一组数据:2020年四大金刚的“金刚线产品”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0.42%、-9.27%、20.06%和87.36%,其增速分别较2019年增长了44.28、8.71、56.20、78.66个百分点,都实现了显著增长。
另一方面,通过下表我们看到2020年四大金刚的毛利率也都实现了正增长,美畅股份“金刚线”毛利率继续稳居第一位,且盈利能力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
赞(39) | 评论 (14) 2021-10-18 11:42 来自网站 举报
-
【现场| 上能电气宁夏10GW逆变器工厂正式投产】
7月22日,上能电气宣布宁夏同心县10GW高效智能逆变器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上能电气产能扩张项目落地再提速。吴忠市委副书记、同心县委书记王伟,同心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县长杨春燕,中国核工业集团副总经理申彦锋,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亚飞,上能电气董事长吴强,上能电气副总裁、... 展开全文现场| 上能电气宁夏10GW逆变器工厂正式投产
7月22日,上能电气宣布宁夏同心县10GW高效智能逆变器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上能电气产能扩张项目落地再提速。
吴忠市委副书记、同心县委书记王伟,同心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县长杨春燕,中国核工业集团副总经理申彦锋,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亚飞,上能电气董事长吴强,上能电气副总裁、CTO李建飞等三方多位领导共同出席了投产仪式,仪式由同心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马玉磊主持。
作为上能电气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上能电气宁夏同心工厂按照全球领先的逆变器制造标准建设,承载着高品质逆变器产品的生产重任。
该项目的顺利投产将进一步加速上能电气产能释放,不断提升公司对全球客户市场需求的实现能力。同时也将积极促进当地就业,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助推国家大力开发西北清洁能源基地战略。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上能电气持续扩大产能与规模,服务全球更多的光伏电站,加速清洁能源应用,助力气候环境改善,惠及全球生态发展。
同心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县长杨春燕致辞时强调:“上能电气10GW高效智能逆变器生产项目是我县重点建设工程之一,项目自去年12月28日签约落地、到今天投产,充分体现了‘中核速度’与‘上能速度’,展现了央企的政治担当、大型民企的综合实力。项目的顺利投产必将赋能宁夏新能源事业,促进我县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我县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实施中赢得发展先机。”
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亚飞在致辞中指出:“上能电气10GW逆变器项目是中核汇能在宁夏自治区和中核集团的支持下,积极践行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的重要示范,也是公司着力创新构建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同心模式'。未来,中核汇能将继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中核态度、中核责任、中核速度全力推进战略合作落地见效,将'同心模式'打造成宁夏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中核集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同时,中核汇能将与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和上能电气等战略合作伙伴一道,继续同舟共济、激流勇进,构建起新发展格局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上能电气董事长吴强在致辞中表示:“上能电气同心工厂的投产是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迈向世界级电源企业的征途中,上能电气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进步、实现自身业务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全球加快绿色能源的应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未来,上能电气还将一如既往地践行‘让能源因我而变’的使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为行业提供更多发展动力,为全球能源转型、绿色发展贡献更多专业方案。”
赞(22) | 评论 (3) 2021-07-23 18:27 来自网站 举报
-
【争鸣|硅料涨价的核心推手是什么?】
【文|每日经济新闻 胥帅】最近两年,光伏迎来装机热潮,但环节涨价引发的利润再分配引发行业关注。 综合历史经验与客观事实,笔者认为,硅料涨价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供需结构的急剧变化,硅料供给周期与下游需求周期进行错配。 特别要注意的是,供需周期错配的主要原因是在2020年以前,硅料价... 展开全文争鸣|硅料涨价的核心推手是什么?
【文|每日经济新闻 胥帅】
最近两年,光伏迎来装机热潮,但环节涨价引发的利润再分配引发行业关注。
综合历史经验与客观事实,笔者认为,硅料涨价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供需结构的急剧变化,硅料供给周期与下游需求周期进行错配。
特别要注意的是,供需周期错配的主要原因是在2020年以前,硅料价格不断下探,导致大量硅料企业被市场出清。而这一过程长达十年之久,也意味硅料新增产能几乎为0。实际上,硅料价格处于高位,而随着行业新增产能释放,市场价格也会逐渐得到平抑。
价格上涨背后的需求拉动
今年以来,光伏上游硅料“涨声”四起,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0~21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2.31%。对比去年9月的6万元/吨,硅料价格上涨的幅度确实较为直观。
那么,光伏产业链硅料环节的上涨是因为被指的囤积居奇?笔者综合了通威股份、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特变电工、爱旭股份等上市公司的一季度报告,光伏产业各个环节的存货较年初均出现增长。从增长幅度来看,各个环节龙头的存货增幅并没有太大差异。上市公司的存货数据已包含了原材料和商品,一季度也是光伏企业积极补库存和生产季节。
从一季报的存货数据看,无法证明上游硅料企业刻意囤货,扭曲市场供需结构。另外一个在于相对于硅片、电池片以及逆变器等环节,硅料产业的相对集中度没有那么高。新特能源、新疆大全、通威、东方希望、保利协鑫这五家掌握了国内硅料80%市场份额,但每一家的市场占有率相当。
那么,单一龙头硅料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10%之上,单个企业如何控制价格?反之,如果某个硅料企业囤积居奇,那么它的市场份额也会迅速被其他企业吃掉。况且硅料属于典型的化工行业,依靠大规模出货降低单位成本。若要检修停产,固定资产成本开支的损耗是企业最为避讳的事。
一家硅料大厂的副总经理向笔者表示:“你不生产别人要来生产,不生产或者少生产,成本反而上升了,你的竞争对手生产规模大了,规模效应就(会)体现出来。”
刺激硅料价格居高不下的真正因素仍是市场供需。
简单对光伏产业复盘,从去年9月开始,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拉开扩产大幕。硅料对应的下游环节是硅片,硅片下游对应电池片,当电池片和硅片的扩产动作剧烈,势必牵扯最上游的硅料供应。
不难发现,硅料涨价的周期点和这一扩张动作契合。就在去年9月,上机数控、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开始长单锁量,仅一个月时间,就豪掷百亿锁定上游原料供应。今年以来,类似动作有增无减。短则两年,多则五年,国内大厂的硅料供应量就已被急速扩张的硅片企业锁定。
但关键问题在于,硅料的供给周期和硅片以及电池片的需求周期错开,前者完全跟不上后者节奏。正如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市场需求量大大超过了企业产能,上游企业该怎么办?
硅料产能被淘汰引发供需错配
上游企业有关人士表示,光伏上游环节与下游环节的供需错配是造成本轮硅料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光伏产业链一直在强调协同发展,供需匹配,为何还会出现错配现象?
因为光伏上游硅料企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产能出清,残酷的市场拼杀完成一轮又一轮“大浪淘沙”。
2007年,国内硅料企业多达数十家,但如今全世界活得好的不超过五家。像国外的硅料巨头瓦克,也一度因为市场价格低缩减产能。
低质量、高成本企业被淘汰,再轮到低质量、低成本企业,接着是高质量、高成本企业,高质量、低成本的企业最终才能存活。2018年“5·31”装机低潮后,多晶硅价格从2017年末的14-15万元/吨跌至2020年上半年的5万元~6万元/吨。即便国内大厂的老厂生产线,这一价格生产都会面临亏损。即便是产能规模更高,成本控制最佳的新生产线,毛利率也仅能维持15%左右。
市场产能出清促使硅料环节的占有率被动集中,这自然区别于主动扩张的集中度提升。经济学家门格尔有一句名言,市场是公平的,当企业家被市场淘汰,所支配的生产资料便被没收。
众所周知的是,更多的时候,硅料企业面临投资和建设周期长、管控要求高、安全风险大、收益回报低的状况,大大小小参与的晶硅企业几乎都未能收回投资成本。这致使投资热情不足,部分参与企业退出,产能规模受到直接影响,难以及时响应中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以致近期出现短暂的供需瓶颈,导致价格上涨。
供需错配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并不仅仅是发生在硅料产业。最为典型的就是猪肉,“非洲猪瘟”导致生猪产业链产能出清,供需错配引发生猪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从2019年1月的11.92元/公斤,迅速冲高到12月的33.96元/公斤,涨幅达185%,并在2020年持续稳定在30元/公斤以上的高位。然而随着生猪企业补栏积极性增加,目前价格恢复到2019年中的水平。当下的生猪价格也在逼近如牧原股份等龙头的成本线。
全球海运亦然,自2010年以来,海运同样经历一轮熊市,被动促使产业集中度提升。去年开始,海运需求爆发式增长,但供应周期未跟上,进而出现一箱难求的市场状况。去年,海运价格一度从1800美元/柜暴涨到10000美元/柜,增长了455%。但今年春节后,随着传统淡季来临,加之欧洲疫情得到控制,船运价格逐步回落到7800美元/柜。
而在光伏产业链,光伏玻璃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去年8月,下游组件需求开始释放,光伏玻璃出现产能不足、供需失衡,价格冲破历史高位。在经历12个月的产业周期后,需求减少以及产能释放,光伏玻璃价格也出现明显回落。
新增产能将平抑价格
种种案例都说明一个问题——产业经济早已经历了短缺经济时代,任何企业很难长期在某一环节获得超额利润。当价格上涨,新增产能涌入,然后价格平抑。价格跌破成本线,产能出清,新一轮洗牌又为阶段性的供需矛盾埋下伏笔。
归根结底,任何产业逃不过市场周期规律的支配,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笔者认为,在价格信号的背景下,有企业扩大了投资规模,有新的资本进入,将会使下一轮产业发展规模更大、成本更低,支撑平价上网的长期发展,这是行业正常周期的表现,大家需要客观看待这个现实,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对和评价。
硅料涨价并不可怕,新增产能释放之时,供需关系将趋于相对平衡,价格的峰谷波动也能得到有效平抑。通过增加供给去匹配需求,这是市场化解决短缺的最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硅料大厂也在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新疆大全科创板上市脚步渐行渐近,其募投资金也将投入到多晶硅料的产能。需要警惕的是,尽管眼下硅料处于高价位区间,但跌价拐点出现,其下跌的风险性同样不低。一旦硅料价格下跌,可能出现的连续杀价也会造成上游企业的波动。
过快上涨和过快下跌对光伏行业均不利。因此,资本在进入光伏产业的同时,也要更多想到白云蓝天、青山绿水,更多想到产业分工、产业链相互支撑和协同,在保持足够竞争力的同时,更好地构建良性行业生态,保留彼此的发展空间,理性参与中国和全球的市场竞争,光伏行业的发展值得期待。
(注:文章意在提供多方视角,不代表黑鹰光伏立场)
赞(23) | 评论 (3) 2021-06-11 18:21 来自网站 举报
-
【阳光电源大变样】
【文|黑鹰光伏 孙旭龙 王亮】阳光电源还是一家纯粹的逆变器企业吗?如你所知,早就不是了。2020前三季,阳光电源实现营收119.09亿元,同比增65.77%;实现净利润11.95亿元,同比增115.61%。10月30日,也即阳光电源发布三季报当天,阳光电源(300274)涨停。1... 展开全文阳光电源大变样
【文|黑鹰光伏 孙旭龙 王亮】
阳光电源还是一家纯粹的逆变器企业吗?
如你所知,早就不是了。
2020前三季,阳光电源实现营收119.09亿元,同比增65.77%;实现净利润11.95亿元,同比增115.61%。
10月30日,也即阳光电源发布三季报当天,阳光电源(300274)涨停。11月10日收盘,其股价上涨6.55%,收盘价47.20元,创历史新高。
此外,看阳光电源的几个数据:
1.早在2014年,“电站系统集成”业务已超过企业总收入的50%。
2.去年,“光伏发电”业务收入3.37亿元,较进入该领域的2016年增长了12.48倍。
3.去年,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达到5.43亿元。
4.截至2020年6月底,其参与的全球储能系统项目超过1000个。
5.10月,这家企业宣布其阳光水面光伏系统累计装机突破1GW。
6.同时,阳光电源今年在户用市场积极布局和宣传。
可以理解,像阳光电源这样的企业,做到相当规模时,必须在业务架构上做新的战略性布局和发展。此外,在光伏逆变器领域,最近一两年,做大机的想渗透小机市场,做小机的也想在大机市场抢占份额。当然,各有各的基础,各有各的门槛和难点。
数次洗牌后,逆变器领域的竞争格局到底会怎样?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有自己的判断。
在9月10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上,曹仁贤分析:市场会往分布式的微电网、家庭以及工商业等小型市场方面发展,同时,向大型电站项目的聚集也将更加明显。阳光电源将紧贴市场,将上述大小市场“两手抓”,迎难而上。
毋庸置疑的是,企业领导者的注意力、格局和“足迹”,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黑鹰光伏梳理了曹仁贤2020年至今的一些“行迹”和观点。
比如,昨天,也即11月9日,曹仁贤带队到访中国能建葛洲坝公司北京本部。五个月前,6月5日,曹仁贤带队会见了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5月15日,曹仁贤率队拜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布小林........
观点方面,比如,9月29日,曹仁贤在“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上预判,2030年光伏装机将达到1364GW、风电533GW、风光储208GW。
8月底,曹仁贤发文《未来的氢能发电站》;紧接着9月初,曹仁贤发文《警惕风光水火储中的一把“火”》,提醒“防止借建设两个“一体化”项目名义,夹带私货,上马火电项目,加剧生态环保压力。”
8月中旬,曹仁贤就“强制光伏强制光伏、风电项目配置储能设备”发表观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利用当地的风光资源坐地起价,要求企业在当地配套投资装备制造业,或变相要求其他投资。这种以资源换产业的地方保护行为国家相关部门多次明令禁止,但目前仍然非常普遍,甚至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大幅度增加了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非技术成本。实际上由于市场的蛋糕没有增加,大部分所谓的制造业落地项目,都闲置浪费了。
5月底,在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十四五”光伏新增规模不低于3亿千瓦。建议尽快开征碳税 每吨二氧化碳可征收50——150元。
那么,过去十年,阳光电源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期内容,黑鹰光伏以核心经营数据的梳理和对比来解答这个问题,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和探讨。
1.创收之变
过去十年,阳光电源营业收入保持了10%以上增长。近十年里,阳光电源总营业收入由5.99亿元增长至130.03亿元,增长了20.71倍。从2010年至2020年上半年,总营业收入合计为575.11亿元。
目前走势来看来看,2020年全年阳光电源大概率会保持20%以上增长:2020年上半年其总营收为69.42亿元,同比增长了55.57%,根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0年阳光电源可能实现营业收入163.49亿元,约同比增长25.73%。
此外,如上文所述,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产品结构的组合。
十年前“逆变器”业务还是阳光电源最为核心的业务,2010年阳光电源“逆变器”业务收入为5.5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92.07%,笔者统计发现,十年间该收入增长了6.15倍,合计创造营收达237.51亿元。
据财报:截至2020年6月底,阳光电源在全球市场累计实现逆变设备装机超120GW。
十年里,阳光电源最大的变量来自于光伏电站系统集成业务。
从2013年开始,该业务快速增长。开拓当年,也即2013年,阳光电源“电站系统集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6.61亿元。到了2014年,该业务收入占阳光电源半壁江山,自此“电站系统集成”业务正式取代“逆变器”业务,成为阳光电源第一大主营业务。
从2013年后的7年间,阳光电源“电站系统集成”业务收入增长11.01倍,累计创收298.27亿元。
根据财报:截至2020年6月末,阳光电源累计开发建设光伏、风力电站超12GW,平价项目累计开发建设规模超3.5GW,竞价项目累计开发建设规模超2.5GW,阳光家庭光伏用户超15万。
同时,阳光电源保持持续增长的业务还有“光伏发电”。2019年末该业务收入为3.37亿元,较进入该领域之初的2016年增长了12.48倍,四年半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94亿元。
最后,阳光电源近年投入大量资源打造第三个增长引擎——储能业务。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广泛应用在中国、 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众多国家。在北美,阳光电源仅工商业储能市场份额就超过了20%;在澳洲,通过与分销商的深度合作,阳光电源户用光储系统市占率超20%。
截至2020年6月底,阳光电源参与的全球重大储能系统项目超过1000个。
这家逆变器龙头企业的储能业务收入也由2016年的0.7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43亿元。2020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收入再度增长49.66%至2.5亿元,累计创造营收13.19亿元。
从销售地域来看,阳光电源在“中国大陆”收入10年保持正增长,2019年国内收入为97.14亿元,较十年前增长了42.17倍。2020年上半年其国内收入为49.54亿元,同比增长了71.39%。
从2010年到2020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在中国大陆地区合计实现销售收入480.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83.48%。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阳光电源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地区”收入5年保持正增长,2019年收入为32.72亿元,较10年前增长7.77倍,近十年多时间累计创收94.33亿元。
黑鹰光伏比较数据发现,阳光电源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地区”销售的产品毛利率要远远高于国内,比如2019年阳光电源“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地区”、“中国大陆地区”产品毛利率分别为40.56%、18.14%,前者较后者高出22.42个百分点。
2.盈利之变
从十年整体毛利率数据看,阳光电源产品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最高峰时(2010年)其综合毛利率达49.82%,而2019年已降至23.81%(已经连续两年小幅下滑,2020年上半年继续下滑7.59%),下降了26.01个百分点。
当然,这样的毛利表现,也符合整个光伏行业走向平价的大趋势。
具体到细分产品,我们看到主要还是逆变器产品毛利率下滑较快所致:
十年间阳光电源逆变器毛利率由50.81%降至33.75%,下降了17.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阳光电源“电站系统集成”业务也面临着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的巨大压力。
如下表所示,2019年阳光电源“电站系统集成”毛利率为15.89%,同比下降了3.15%,2020年上半年再度同比下降了16.26%至7.27%。
尽管十年间阳光电源产品毛利率有所下滑,但阳光电源十年内并未出现过亏损,十年累计创造净利润50.28亿元。
3.投资之变
据黑鹰光伏统计,十年间阳光电源对外投资规模合计约为92.84亿元。从投资大数据来看,阳光电源无疑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
如下表所示,阳光电源对外投资规模已经连续2年保持在10亿元以上,2019年全年对外投资27.36亿元,同比增长了102.52%。
而上一次阳光电源对外投资在20亿元以上还是在2016年,也正是这一年阳光电源首次重点布局储能及下游光伏电站领域,打造第三、第四个增长点。
据财报披露:截止6月末阳光电源有5个重大在建工程,投资预算合计为10.84亿元。
黑鹰光伏统计数据还显示,持续增长及扩张下,阳光电源总资产规模至少已连续10年保持正增长,由8.55亿元增长至236.11亿元,增长了26.62倍。
4.造血与吸金
在光伏这个重资产行当,扩张及发展尤为考验公司造血能力及吸金(融资)能力,因为再好的战略若没有资金的支撑,也是纸上谈兵。
而数据显示,十余年间阳光电源经营现金流净额合计为41.19亿元,这较十年创造的净利润还低了9.09亿元,这说明,其造血能力仍需提升。
另据统计,十余年间阳光电源净筹资规模为51.18亿元。如下表所示,2019年、2020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净筹资现金流分别为-0.2亿元和-6.14亿元,分别同比减少了6.35亿元和5.33亿元。
5.负债与资本
当然,在企业扩张时期我们尤其要关注其负债变化。
“十几年前的民营企业,现在活着的不到20%,主要问题不是管理不善,而是财务危机——投资失误导致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
据笔者统计,阳光电源总负债规模也一直保持较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4.62亿元增长至144.89亿元,增长了30.36倍——高于总资产26.62倍的增幅。
整体来看,阳光电源负债规模仍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其资本实力仍处于行业头部位置。
我们分析企业资本实力,往往最为关注的指标是资金净值(现金储备减去短期债务),黑鹰光伏统计数据显示,十年里阳光电源资金净值一直为正,其财务结构偏于稳定。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资本实力也在快速增长,2019年末其资金净值为创历史新高的53.29亿元,2020年上半年其资金净值在182家光伏上市公司中居第三位,头两位为隆基股份和特变电工。
6.创新之变
毋庸置疑,拥有核心技术才是一个产业、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底气与根本。而真正的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防止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关键在于企业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以及深厚的研发团队底蕴。
据黑鹰光伏统计,阳光电源研发人员连续6年增长,截止2019年末达1627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达41.81%。
黑鹰光伏统计,阳光电源研发投入连续6年增长,从2010年至2020上半年,阳光电源研发支出累计为25.7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4.48%。
专利方面,黑鹰光伏统计发现,截至2020年6月底,阳光电源累计获得专利权1401项,是十年前的21.23倍;其中发明557件,较十年前增长了22.21倍,实用新型732件、外观设计112件,也分别增长了42.06倍、13倍。
7.薪酬及效率
黑鹰光伏统计数据发现,十年间阳光电源员工规模、员工薪酬及员工人均创收都取得了快速增长。
如下表所示,截止2019年末,阳光电源员工规模为3891人,较2011年增长了3.96倍;员工人均薪酬也由2011年的9.61万元/年增长至25.39万元/年,增长了1.64倍。
员工效率(人均创收)方面,阳光电源人均创收已经从2011年的111.43万元/年增长至2019年的334.19万元/年。
8.十年分红
众所周知,“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的应有之义,也是股票内在价值的源泉。”在成熟的资本市场,现金分红是广大投资人“分享上市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和回报”的重要方式之一。
资本市场上还有个共识:长期采取高比例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健康的财务实力以及经营实力,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更能吸引投资者的长久关注,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据黑鹰光伏统计,上市以来阳光电源共有8次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5.78亿元,期间累计实现净利润48.61亿元,分红率为11.90%。而对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分红率在30%以上。
9.纳税与补助
据黑鹰光伏统计,十余年间阳光电源累计缴纳各项税费19.52亿元,同期其创造营业收入合计为575.11亿元,占比约为3.39%;另外,同一时期阳光电源累计获得“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政府补助”2.23亿元。
赞(46) | 评论 (17) 2020-11-11 13:26 来自网站 举报
-
【光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策划制作 | 黑鹰光伏 刘洋】2020年的光伏,“遭遇”了两次黑天鹅事件:疫情和涨价! 两大事件都极难预测,最终影响,也还难有结论。 由新疆数家多晶硅工厂故障引发的“蝴蝶效应”,引发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价格的连续上涨。 过去的一个月,各种质疑、批评、预测、辩解,充斥网络,... 展开全文光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策划制作 | 黑鹰光伏 刘洋】
2020年的光伏,“遭遇”了两次黑天鹅事件:疫情和涨价!
两大事件都极难预测,最终影响,也还难有结论。
由新疆数家多晶硅工厂故障引发的“蝴蝶效应”,引发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价格的连续上涨。
过去的一个月,各种质疑、批评、预测、辩解,充斥网络,未有止歇。
市场论、供需论、价格反弹、企业家精神、行业责任、做“优秀公司”还是“伟大公司”?不同环节、不同立场、不同判断,难分对错。
黑鹰光伏的一位资深读者说:“终端电站运营商不可能能无条件的接受组件价格的上涨。事实上,如果调研一下可以知道,能接受的程度只有一毛左右。硅料从60涨到80-90是可以顺利传导的。但再往后就可能要出问题。但现在可悲的是,银浆、玻璃、eva开涨,这就压缩了中游利润。”
他和不少行业从业者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
光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行业拼打十余年的一位企业创始人说:孔子懵了,孟子懵了,老子也懵了,说好的平价上网呢,说好的新产能大量释放、继续降价呢?中国光伏就这样吧!
媒体朋友的最新采访报道:
1.海外市场组件报价涨至1.7元/瓦以上,大型地面项目拟拖延采购时间。2.五大四小组件招标全部重新议价,组件企业进退两难。有的中标企业已经明确撕单。3.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的项目决定暂停,组件企业停掉部分产能。
对于光伏产业持续的涨价事件,8月14日晚间,也就在中环股份首次公示硅片价格,体现稳定市场的决心后,爱旭科技高级副总经理何达能在与黑鹰光伏、索比、能源一号、光伏們等媒体的沟通交流中表态:
电池环节面临硅片价格上涨和银浆价格翻倍带来的双重压力,对于爱旭科技而言,尽管能力有限,在经营上也承受巨大压力,但爱旭愿意尽最大努力承担一些责任。爱旭科技正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和技术进步,尽力做到最大化的吸收大部分的原物料的成本,不过多传导到终端市场。
目前市场硅片供应紧张,但供应商和伙伴对爱旭科技尽了最大能力支持,确保爱旭科技的供应,八月、九月供应不存在问题,“感谢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对爱旭科技多年来的支持。”
光伏产业正处于平价上网前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据何达能的分析:“只有永远的供过于求,没有永远的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是短暂的。行业表面上看起来繁荣风光,实际上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下游订单随时可能熄火。”
“一旦熄火全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输家。”
“等一两个月之后行业再启动,所有产业环节都面临过剩,价格必定会高台跳水。光伏电力刚刚跨过平价上网阶段,突然出现这种混乱的局面,将给政策制定部分带来极大的困惑,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大大影响十四五光伏装机的规划目标。”
狂暴的欢愉必将导致狂暴的结局?
涨价可能还远远没有结束。根据PV InfoLink上周报价分析,整体而言,上游硅料供应缺口超预期放大,三季度成为今年硅料供应最为短缺的季度,其中8月硅料产量最低,真正短缺的时间点落在9月,单晶用料价格仍持续看涨。
已有行业预测:未来多晶硅价格还可能进一步涨至120元/公斤。
也就在爱旭发声的同一天,在PV-Tech在采访赛拉弗的一篇报道中,赛拉弗总裁李纲判断:“涨价是在预期之中,但涨幅比预想的要大。7月招标、8月投标、9-11月供货。在这个情况下,价格不往上走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开始就预测价格会扭转上半年下跌的情况,加上几家上游硅料厂检修,价格会继续往上走。”
李纲建议,如果下游做电站的企业不着急,稍微等一等,收益率会更好。他预测,这轮涨价会持续到11月底,之后会有一个大的价格洼地。
价格还要持续上行,组件企业怎么办?
也就在8月14日,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发文《我理解的,我见到的》,谈到“涨价”:涨价是个话题啊,但没什么好聊的,再过三个月,就随秋风去了。这好比对抗疫情,憋过14天,病毒就被你憋死了。
“没什么好办法,憋住就是最好的办法。”
但此前,在上海SNEC期间,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与PV-Tech、光伏們、《能源》杂志、黑鹰光伏等20余家媒体沟通交流时坦诚企业面临的压力。这位企业高管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1.压力大,但“重视对客户的承诺。”
2.未来会尽快“补短板”,提高垂直一体化程度。
对于组件价格,钱晶判断:国内由于并网时间限制,电站投资企业对组件的需求较为集中,这导致近期组件价格可能持续居高不下,直到11月份抢装结束才能回到合理区间。她强调,对于已经签订的订单,晶科会重视对客户的承诺,但对于没有签订或走完流程的订单,晶科也会将一部分压力传导至下游电站开发商。
包括晶科在内的不少组件企业显然感受到了供应链压力,钱晶建议头部组件企业从此次“卡脖子”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酌情考虑,适度提高垂直一体化发展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让未来发展更可持续更自主。
但说是一回事,要做起来可能很难。
在光伏产业十余年的一位企业高管分析:光伏制造业一体化通常是后向,也就是向下游延伸,很少看到前向一体化,直冲到硅料几乎不可能。
从中国光伏产业数十年发展史看,垂直一体化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当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时,风险会急剧增加。“行业经历过太多深刻教训,不可不慎重。”
非常时期,总有非常发声,并引发非常关注。
5天前的夜晚,协鑫集团掌舵人朱共山在接受能源一号问询时表示:行业内其他上游公司的提价,他本人不便发表评论,“从协鑫公司自身来说,多晶硅报价并没有进行大幅度跟随,还是按照自己的价格机制来走。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价格政策,协鑫也有自己的价格节奏。目前,协鑫多晶硅没有报出最高价。”
“现在可透露的是,协鑫新疆厂将很快恢复部分产能,缓解市场层面对多晶硅的大量需求。协鑫新疆发生所发生的情况是一个例外,我们也会尽全力,向市场提供最佳品质的多晶硅产品。维护行业健康、有序的运作,是大企业不容置疑的坚持与责任,也是中国光伏企业能长久发展的基本共识。”
朱共山的发声,赢得叫好人一片。
但根据某多晶硅企业业绩说明会,多晶硅供需矛盾最为严重的时间段将在9-10月份:多晶硅事故和新疆疫情对多晶硅产能供应造成了很大影响,维修、检查都需要外部单位支持,疫情原因导致新疆目前管控严格,初步估计从复产后到满产的周期要5-6个月,并且如果10月前新疆不能复工,就要进入严冬季节了,再复产需要等到第二年4月。
从长远来看,我们宁愿相信没有任何一家光伏企业,愿意看到整个行业受伤害而停滞不前。因为如果行业不振,最终受伤的是所有光伏企业和从业者。
有资深观察人士分析:上半年由于需求不足,产业链上价格一路下跌,后端组件价格跌到1.40及以下,市场的呼声还在看1.30甚至更低,这其实很不理性了,在这样的价格下,产业链各端除少数优势企业还有点利润,大多数企业只能持平不亏,这不是一个行业的健康状态,而进入下半年需求起来了,除突发原因外,价格本身也要有个报复性反弹的,特别是头部上市公司,企业需要发展扩张,要给股东好的回报,得到市场的认可,那增加利润是必须的选择,价格上涨也就随之而来了,供求关系是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很正常。
“无论是531之后的价格雪崩,还是这轮的价格飞涨,都是市场行为,不必以情怀去苛责任何企业。”
但也有不少观察者和媒体认为,上游相关企业连续涨价,缺少行业担当和责任。“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光伏行业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企业,希望行业能出几个伟大的公司!”
上海SNEC期间,对于上调单晶硅片价格一事,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对媒体表示,主要因近期个别多晶硅厂出了偶发事故,造成短期的供给短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有一些价格上涨。“但这对整个光伏平价上网不会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在平静的水面扔了一颗石子,起了一点涟漪而已。”
抑或,2020年光伏行业的两大“黑天鹅”事件,从整个产业发展史上看,也仅是一点“涟漪”而已。
抑或,我们也都仅仅是“看客”,现在对光伏产业的担心也是“多余”的。——也希望最终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
有言语激烈的评论这如此说:
跟赌徒谈良心?跟商人谈责任?跟穷人谈财富?只是告诫看客,围观保持距离。无论市场行为、战略战术行为还是扯淡行为,让时间去评判一切,嚼舌根的只是村妇行为而已。如果说供需是灯塔,现在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楼。如果这是一场看不见旌旗号角的战争,也只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游戏而已。
果真,当光伏最危险的时刻,我们都无能为力,只能等时间去评判一切?
赞(25) | 评论 (3) 2020-08-18 09:07 来自网站 举报
-
【“赢者”通威】
这是通威的第38个年头。 从1982年至今,这家总部位于成都的企业,穿越多次经济与产业周期,一步步发展壮大。2006年,其通过外延业务进入光伏领域,其后潜心耕耘、强势布局,如今已成为全球光伏新能源业务+农业业务“双龙头”的领先企业。记者统计发现,过去五年,这家企业的收入及归母净利... 展开全文“赢者”通威
这是通威的第38个年头。
从1982年至今,这家总部位于成都的企业,穿越多次经济与产业周期,一步步发展壮大。2006年,其通过外延业务进入光伏领域,其后潜心耕耘、强势布局,如今已成为全球光伏新能源业务+农业业务“双龙头”的领先企业。
记者统计发现,过去五年,这家企业的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达到 12.6%和 45.8%,且盈利水平持续提升。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人如此,企业又何尝不是?
在“十三五”的收官年,也即光伏“平价上网”的关键过渡时期,通威股份在二级市场上也得到了更多投资者的高度认可。2020年6月1日,通威股份股价大涨4.01%,总市值达到611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了289亿元,涨幅高达89.7%,远超同期上证综指的涨幅。
中国光伏产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关键的整合周期。产业发展风起云涌,在持续的你进我退中,光伏的竞争格局正发生剧烈变化。综合通威股份2020年以来的市场动作来看,在产业多种变数叠加,部分企业进退维谷之时,这家企业依然展现出极强的战略定力和近乎“铁血”般的执行与突进。
显然,通威不仅要争胜当下,更要赢取未来。
业绩创上市以来多项记录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三年前,当通威喊出“330亿打造12万吨硅料、30GW电池片”的战略规划时,完全确信的人会有多少?特别是2018年“531”袭击下,行业也曾揣测通威的固有战略是否会有所“收缩”,甚至会不会偃旗息鼓。
如今再看,通威股份已在全球高效电池片领域“独占鳌头”三年,其高纯晶硅的业务布局也已呈现出从追赶到引领的明显“气象”——而从今年的布局和规划来看,通威未来的发展还远不止于此。
产业跌宕起伏,通威强势布局光伏产业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其一,是笃信中国乃至全球清洁能源必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其二,通威坚信国家在大政方针层面,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将是有力且长远。其三,除了大趋势的判断,通威显然坚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伴随“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市场在新能源行业作用必将越发明显。
诸如产业走势的判断、市场的配置作用等,终究是“外因”。通威股份能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扩张,最大的底气还来源于稳健的经营业绩。
过去的2019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下滑——31.6%,全球市场也没有如预期一般乐观,但通威股份聚集优势资源,加之团队强韧的执行力,仍创造了发展速度、成本控制、技术创新、营收与盈利水平的诸多纪录。
首先,黑鹰光伏统计发现,截止2019年底,通威股份营业收入已经连续四年实现正增长,近三年营业收入连创历史新高,2019年其总营业收入为375.75亿元,同比增长36.39%。2020年一季度通威股份营业收入为78.25亿元,同比增长了26.85%,已经连续五个季度正增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进入光伏领域以来,通威股份光伏三大主营产品均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业务成为通威第一个破100亿元大关的光伏产品,2019年收入为122.71亿元,同比增长了60.56%;随着高纯晶硅在建工程的逐步投产,其高纯晶硅业务收入2019年也增长了56.11%至51.79亿元;2019年通威光伏发电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19%至10.93亿元,是2019年通威增长最快的主营业务。
其次,盈利能力方面,通威股份至少已经连续16年保持盈利,2019年实现净利润26.82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比增长达到32.05%。虽然在2020年第一季度,由于光伏全产业链价格下滑,通威股份也主动降价让利给客户,由此其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5.83%至3.59亿元。但这样的盈利能力,在整个光伏行业依然名列前茅。
从毛利率来分析,通威股份稳定在行业中上水平。在产业下行周期,通威股份2019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去年毛利率稳定在20%以上,高纯晶硅及化工去年毛利率则达到了28.40%,光伏发电去年毛利率更是达到了63.49%。
再者,记者统计发现,通威股份总资产已经连续4年保持19%以上速度增长,2019年末为468.21亿元,同比增长了21.66%;总资产周转率为0.88次,同比增长了2.33%。
强悍扩张与降本增效 企业如人。
诚如著名政治与历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言,“你的来路也代表着的去路”。如果回溯通威过去两年的项目布局与落地,“速度”和“效率”几乎是这家企业所有项目布局与企业发展的代名词,由此,通威股份近年强势扩张,迅速夯实并扩大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细节决定成败,效率决定效益,速度决定生死,能力决定实力,有为决定有位”,在通威看来,不管行业如何变幻,首先都会尽全力把自己的事做到行业最好——这正是其在“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中选择的终极答案。
黑鹰光伏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通威股份近年在强势扩张的同时,在降本增效方面表现出了颇为强悍的能力。具体而言,在不断扩张先进产能的同时,其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0%~80%。
首先,通威股份形成高纯晶硅产能 8 万吨,在建产能 7.5 万吨,在单晶料占比约 90%的情况下,各项消耗指标及成本不断降低,在产的乐山一期和包头一期项目合计 6 万吨产能生产成本低于 4 万元/吨,随着技术工艺的持续完善、产能规模的持续提升,公司在建项目达产后,成本水平将进一步优化。
其次,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9 年太阳能电池行业平均非硅成本约 0.31 元/W,通威非硅成本为 0.2-0.25 元/W,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 60%-80%,成本优势明显。未来随着技术工艺的进步和产能的扩大,非硅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硅料价格在底部徘徊,随海外韩华、OCI、Wacker等高成本产能陆续退出,硅料价格仍具备向上弹性。
实际上,通威股份还在力求继续降低生产成本。在2020年,永祥多晶硅生产成本降低到5万元/吨以下;永祥新能源和内蒙古通威生产成本稳定在4万元/吨以下;力争光伏发电最优项目的系统投资成本突破3.5元/W 以下。
对于企业的发展,通威股份董事长谢毅曾表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不可控,但我们的成本、我们的效率、我们的管理是可控的。经营管理中总会存在不足,尽管我们还不完美,但我们可以无限地向那些全球最优秀的企业接近,最终成为光伏行业中真正优秀的企业。”
对于通威股份的强悍发展与成本控制能力,不久前,有资深观察人士如此评价:如果是拼新技术,通威“不仅在目前主流量产的 P 型 Perc 电池上具有优势性价比,在 Perc+、Topcon、HJT 等新型产品技术领域也在重点布局”;如果是拼开工率,通威太阳能“已经连续69个月满产满销、连续69个月持续盈利、连续69个月开工率100%”;如果是拼低成本融资,通威不是最低的,也是最低的之一;如果是拼市场份额:“到2023年高纯晶硅累计产能将达22-29万吨,太阳能电池累计产能将达80-100GW,两项合计投资472-703亿元。据此分析:到2023年,通威在硅料和电池两个领域的全球市占率将达到30%-50%”。
战略破局赢取未来 对于大型企业来讲,企业要穿越各种发展迷雾、杜绝各种诱惑、应对各种质疑,战略定力极为重要。
对于企业的掌舵人和管理层而言,这无疑需要足够的胆略、静气和韧劲。谈到通威五年来在光伏领域的布局与突破,来自隆基、阳光电源、中环、环太、先导智能等多家企业的掌舵人在2019年向黑鹰光伏表达由衷的赞许:这需要企业领导者强大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突破意志和团队的战略执行力。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长石定寰指出:通威从规模,技术水平,设备生产、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员工素质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国优秀企业的强大实力,是中国的骄傲,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智慧,打造了战略性产业的制高点,引领了全球发展。
历经38年的发展和磨砺,通威早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奋斗文化和分享文化。只要你和通威的不同团队有过多次接触,就会发现,通威人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不做则已,做就要争取最好;不动则已,动就要雷厉风行。这样的文化和团队,显然可以披荆斩棘,有令必达!整个通威4万人勠力同心,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时间进入2020年后,通威股份的强势进击依然在继续。
今年2月11日晚间,通威股份的一份“规划公告”,一份“项目公告”,震惊业界——投资200亿元分期扩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中期规划,到2023年,通威股份高纯晶硅业务和电池片产能,将可能分别达到22-29万吨和80-100GW。
通威的大手笔,很快引起光伏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2月12日,包括通威股份在内的多个光伏股开盘涨停,通威股份报16.39元/股。
两份公告发布后,通威股份一位管理人士表示,公司未来将打造高纯硅料世界龙头地位。同时,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电池片的世界龙头地位。此外,公司将坚持专业化、差异化、成本领先原则,形成系统的综合竞争能力。
事实上,类似的规划和扩张早已不是第一次,数年来,这家企业创造的各种“速度”和“第一”早已让人目不暇接。不管产业处于“滞缓期”、上升期、困惑期,还是“531”后的冰冻期,这家企业在战略上的定力与执行,从来没有打丝毫的“折扣”,甚至是加速实现,提前达成目标。
落子如风、说到做到——通威的战略定力与长期形成的执行文化无疑深刻影响着这家企业的长远发展。
根据通威股份的阶段规划:2020年,公司饲料及相关产业链业务力争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超过200亿元;高纯晶硅业务力争实现9万吨的产销量,太阳能电池业务力争实现20GW以上产销量;光伏发电业务预计新增投资建设“渔光一体”项目1GW以上。
降本增效方面,公司继续通过提高转换效率、增大尺寸、降低耗材、提高栅线、降低方阻等方式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将在原有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降本步伐,继续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通威股份将推动PERC+,TOPCON、HJT等新技术研发进程,在技术成熟时,迅速导入新技术实现量产。
时值平价上网前夜,十三五收官之年,不管行业如何变化,通威在光伏领域的布局和执行不打折扣,甚至超出此前预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决心愈发执着。
对于新能源产业,无论是通威,还是所有身处其中的企业和企业家而言,当前的谋略、布局和发展,也许仅仅是一个新的发端与开始。
毫无疑问,伴随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即将迈入全新的时代。而通威股份在能源领域的愿景始终如一——加速成为“世界级清洁能源企业”。
赞(38) | 评论 (6) 2020-06-02 15:12 来自网站 举报
-
【巨制 | 光伏“极寒”!】
绝非危言耸听! 2020年或将成为光伏产业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寒冬”。 开年至今,光伏行业诸多变数叠加,各种悲观猜测,抑或侥幸心理均见诸媒体。时间过了5个月后,综合外部环境与产业本身变化,以及诸多企业的经营表现,已可以确定:光伏行业的大洗牌已经来临,其惨烈程度可能超过以往任何“至暗... 展开全文巨制 | 光伏“极寒”!
绝非危言耸听!
2020年或将成为光伏产业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寒冬”。
开年至今,光伏行业诸多变数叠加,各种悲观猜测,抑或侥幸心理均见诸媒体。
时间过了5个月后,综合外部环境与产业本身变化,以及诸多企业的经营表现,已可以确定: 光伏行业的大洗牌已经来临,其惨烈程度可能超过以往任何“至暗”周期。 有观察人士甚至向黑鹰光伏预判:
大企业死那么两三个,中小企业可能倒下一片! 如今,“潮水”正加速退去,一些企业经营压力正在加剧,一大批“裸泳者”将被陆续淘汰出局。
与此相随,光伏产业在步入“十四五”和“平价大周期”后,必将出现新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事实上,身处一个兼具成长性、变化性和周期性的行业,我们已经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1—2012年欧美双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与洗牌。
但今时不同往日,洗牌的逻辑与结果,可能和过往都有所不同。 任何“洗牌期”,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一些企业倒下,一些企业留下,一些企业乘势夯实竞争优势; 在商言商,冰火两重,冷暖自知。 本文将回溯中国光伏产业的三次洗牌周期以及企业败因;
并对当前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多复盘分析。 欢迎探讨,欢迎拍砖。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三次洗牌
二、巨头之败
三、2020:
“极寒”来临 四、谁能活下去?
鉴往知来,那些产业伤痛和教训,我们可曾忘记?
中国光伏20年,波澜壮阔、跌宕成长。
特别是从2004年后,中国光伏产业受欧洲补贴带动迅速发展起来,在2005至2007年完成了大规模产能提升,资本市场上先行企业完成上市,部分企业开始全球化的进程。
综合回溯,光伏产业的成长性、变化性,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
据行业观察人士张治雨的分析: 光伏产业除了要跟随行经济大环境有经济周期以外,还会有补贴退坡、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行业内独有的周期。 具体体现为库存变化带来的库存周期,由产能变化带来的产能周期,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周期。 加之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政策剧变等叠加,行业周期往往又伴随产业洗牌,在此过程中,有的企业加速崛起,也有企业陨落或式微。
中国光伏行业曾经历过三次剧烈的产业波动。
第一次是在2008年,彼时“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倒下,随之美林也被收购,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大海啸从美国纽约华尔街刮起。
当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光伏产业遭受了发展历程中最初的一次重击。 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由于产能需求大、投资门槛低,光伏组件的扩张一度十分疯狂。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 受金融风暴和多晶硅价格剧烈变动的影响,一些迅速扩张的企业很快就遭遇噩运。
大量的光伏企业在骤然的扩张和减缩中被淘汰出局。 据当时调研机构数据: 金融危机期间,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金融危机后,中国果断将新能源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强力支持,配套政策迅速跟进,地方政府和银行倾力相扶,各路投资客纷纷涌入,新能源产业由此得以加速成长。
这样的扶持,未必全是好事,并未有太多“反思”光伏企业开足马力扩张,为下一次“至暗周期”的爆发埋下隐患。 到了2011年——2012年,光伏行业遭遇其发展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困境。
其一,全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 其二,欧美“双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让原本“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被骤然“棒喝”,内外市场空气稀薄。 2011年11月,美国贸易仲裁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结果,国内多晶硅首当其冲,价格从当年年初的230元/公斤,下降到12月初的110元/公斤。
进入2012年,国内多晶硅价格继续暴跌。 欧美筑起贸易高墙,产能极度过剩,电网消纳问题加剧,彼时光伏“晒太阳”的现象普遍存在;
困顿之下,低价竞争,相互倾轧,拖款欠款,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种种“负向”行为疯狂侵蚀新能源产业的肌体,打击着萧瑟空气中残存的勇气和信心。 彼时,光伏几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数十家光伏上市企业的财报几乎都“很难看”。
黑鹰光伏梳理彼时20家代表性规模企业数据发现,无论从营收净利,还是毛利,负债,资金净值、筹资能力等数据维度来看,光伏企业都可谓“压力山大”。 (注: 以下图表中有关尚德电力数据均为2011年数据) 回溯恩孚商务咨询2012年跟踪数据,当年国内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企业全线亏损,11家在美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近1500亿元,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到了2013年,光伏行业极具警示意义的大事,便是无锡尚德的轰然倒塌。
行业大势裹挟下,无锡尚德的运营急转直下,其破产重整,被视为是中国光伏产业在遭遇系列危机后,行业去产能化的标志性事件。 2014年后,经历一轮洗牌之后,国内市场加速开拓,中国光伏产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在2017年达到一个新的高点,当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53.06GW,很多企业也在这一年赚得盆满钵满。
由是,整个行业的乐观情绪一直蔓延到2018年上海SNEC期间。 正在产业链各路企业准备继续大干快上的时候,光伏“531新政”骤然而至,由此也导致了光伏行业的第三次大洗牌。
“531新政”主要内容包括:
1、分布式光伏 2018年指标为 10GW; 2、标杆上网电价,分布式补贴统一下降 0.05 元/度; 3、暂不安排2018 年普通光伏电站指标。 2018 年 531 政策的突然发布,使得2018 下半年国内需求锐减,2018 年上、下半年装机分别为25.8GW、18.4GW,一反之前前低后高态势。
“531”后,金融市场大幅度异动,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一周内数十家上市公司跌停,市值损失接近3000亿。
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严重受挫,许多厂家被迫停产减产,各类供应商讨债、诉讼、员工讨薪、上访事件密集发生。 据行业媒体查阅统计,就在“531新政”出台后半年时间,有638家光伏企业倒闭,占已注销光伏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亏损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数量更多。
当然,除却加速经营分化, 531 对行业的影响还包括: 出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引擎、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加速新技术的应用。 成功有不同的定位和路径,失败的根由却大同小异!
众所周知,每一次行业周期的跌宕,总会伴随一批知名光伏企业,甚至是“明星企业”的倒闭、破产重组,或者一蹶不振。
不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2012年的双反,以及531的出台,都几乎导致了一批规模企业的出局与破产。
这是命运、魔咒,还是“悖论”?
实则,仔细分析历次周期中倒下或式微的企业,其成功的路径何其多,但失败的缘由却有共同之处。 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彭小峰引领的江西赛维LDK、苗连生掌舵的英利、“光伏教父”杨怀进曾经治下的海润光伏等等,无不是曾经的“奇迹”和明星。
但山雨欲来,危机凸显,一些企业顷刻倒塔。 施正荣在2001年创办尚德,仅四年后,尚德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而作为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在上市后的第二年也以186亿元身家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另一家曾经的明星企业——赛维LDK则由彭小峰在2005年成立,仅两年后便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彭小峰也由此成为“首富”。 但让人昏眩的“奇迹”并未持续太久。
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布破产重整,彼时尚德有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到期,成为压垮尚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2年4月30日,37岁的彭小峰不得不面对着一份灰暗的财报,黑鹰光伏查阅当年财报发现:
2011年四季度该赛维总计亏损5.887亿美元,净销售额下滑54%,利润率仅为-65.5%。 彼时赛维被传破产、裁员、供应商索债。 但在当地政府扶持和“输血”之下,赛维直到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两年多后,才走上同样的清算之路。 从曾经的明星企业,到破产重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论是尚德、赛维、还是英利等等,坊间对其败北或式微的讨论相当热烈,国际金融危机、反倾销、决策失误、管理松散、创始人一言堂、管理层不和,甚至尚德“为十周年庆典印刷的文字材料”堆积在走廊落满灰尘也被当作佐证……
但回过头来看,谷歌人力成本比相似公司高一倍、免费用餐者中30%疑似蹭饭、员工故去家属可以领钱十年……这些不是管理漏洞?
笔者认为,打死老虎是容易的,而如果将企业决策的真实逻辑与困境还原出来,我们会发现,施正荣、彭小峰们并非败于一些微观的治理或管理原因: 其一,公司战略决策失误。
比如,当年尚德电力对光伏主要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走势两度判断失误,高价与美国、韩国的多晶硅企业签订长期订单。
这导致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原材料负担。 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已降至每公斤23.6美元,尚德还得按订单合同以每公斤40美元进货。
尽管通过艰难协商并赔偿了数亿美元之后,尚德取消了部分合同,但库存的高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却面临巨大的减值损失。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在“未来技术路线上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尚德电力一度认为,薄膜电池可能是未来技术方向之一,追加数千万美元的投资,但却成了“竹篮打水”。
在比如英利,其在2008金融危机爆发当年计划投资120亿元的“六九硅业(Fine silicon)”正式启动。
一期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于2010年建成。 号称“采用新硅烷法工艺,极大的降低能耗和污染”,达产后每公斤成本可以降至22美元。 英利高层还宣称,六九硅业2013年产能将达到1.8万吨。 一时间各界的溢美之辞不绝于耳。 不到一年,六九硅业就现了原形:
技术根本不成熟,成本高达每公斤60美元以上,生产线状况不断每季度最多产出几十吨,品质还难以保证。 2011财年,英利为“六九硅业”计提了22.75亿元的减值准备(接近一期投资额),宣告项目彻底失败。 事实上,经此一役后,英利这家光伏产业曾经的“老大”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
其二,产能扩张极为激进,背后的资源配置和支撑能力却远远不足。
不惜成本、不顾风险、想尽一切办法搞钱扩大产能——即使这些产能未必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特定的产业发展阶段,这曾经是整个光伏产业的“通病。 ”而除上市融外,银行货款成为企业扩产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由此,在光伏前两次周期波动中,各大银行无不深陷其中。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英利绿能等几家光伏企业的授信额度合计竟达2450亿元。
在资本市场及银行资金的驱动下,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中国光伏企业上演了一场产能。 一马当先的尚德电力,2007年只有400兆瓦、2010年跃至1800兆瓦、2012年已是2400兆瓦。 英利显然不甘落后,能力和出货量紧随其后,其甚至两次占领全球组件出货第一的位置。 赛维的彭小峰在产能扩张上更为“激进”。
2011年,继在美国上市之后,江西赛维第二次与资本的交锋,也就是彭小峰为了加速扩产,与金融机构疯狂的“对赌”计划,这无疑给江西赛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年1月3日,彭小峰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另外一家主要中资银行签订了所谓的“对赌”协议,但是在整个光伏市场低迷的状况下,这个协议显得异常的苛刻。
根据当时的协议,3家投资方将共同投资2.4亿美元,并获得由江西赛维旗下全资子公司硅化学品科技有限公司18.46%的股权,用以支持赛维LDK硅料及化学品业务的经营和发展,但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江西赛维2011年度这一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要达到23%,如果达不到,江西赛维必须用现金补偿投资方规定这一项目内部收益金额的剩余部分,但如果江西赛维的多晶硅厂能够在2011年成功分拆上市,投资方将放弃这些潜在的补偿。
签订“对赌”协议后仅一年,叠加光伏产业外部环境巨变,彭小峰埋下的这颗定时炸弹最终引爆。
若分析上述企业的历年财报,你会发现,当这些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疯狂扩张时,其自身的资源和经营水平却远远跟不上相应扩张的步伐;
一些企业即使在连续多年亏损的情况下,依然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和价格策略,让人瞠目结舌。 在比如英利,黑鹰光伏复盘发现,在英利公布千亿扩张战略、高喊“大决战”之时,其自身并不具备如此扩张的资本实力。
2007年英利的货币资金储备仅为9.61亿元,而短期债务规模达12.61亿元,短期资金缺口为3亿元,而到了2013年其老苗喊出“大决战”口号时,其短期资金缺口已经迅速增至56.11亿元。 三、财务稳健性崩塌。
激进或者盲目扩张的第一个恶果是负债率畸高、稳健性全失,抗风险能力低下。
黑鹰光伏查阅过往数据发现,长久以来,尚德电力、赛维LDK、海润光伏、英利等企业的刚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等,一直远高于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包括未受限的现金、存货、应收账、预付款等。 一边是激进扩张,一边是财务层面的巨大压力,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产业竞争惨烈,一些曾经的“明星企业”便资不抵债,迅速陨落。
分析各路巨头的发展历程,现金流枯竭,往往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3月20日,无锡中院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一致的观点是,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在3月15日到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早在2011年末,尚德负债负债已达35.84亿美元,负债率超过100%,而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达到71亿元。 笔者查阅另一家巨头——赛维LDK的财报发现,截止2012年底,其总资产为52.75亿美元,但负债规模54.2亿美元,涉及12家银行,明显资不抵债。
赛维破产重组前后,英利也已处在从债务危机到破产重组的十字路口:
截至2015年年底的总资产为189.77亿元,负债总额为192.67亿元; 而截至2016年6月底,英利的负债率已经攀升至128%,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 四、外部环境巨变。
天时,地利,人和。
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三者具备。 但从光伏产业历次周期变化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几乎都是“始料未及”。
包括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摩擦、“531新政”,以及今年的疫情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突变,强力触发了行业的调整与洗牌。 我们可称之为光伏行业的“黑天鹅事件”,它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
具有意外性; 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以2012下行周期的双反为例:
当年欧盟发起对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的调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失去了主要的海外市场。 这对中国的光伏行业和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尚德、赛维等企业身上最大,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关系,最后企业走入了破产程序,解决企业资不抵债的问题。 “平价”前夜,当我们以为可以“平稳过渡”时,前所未有的淘汰赛骤然降临。
历经2008、2012和2018年“531”等三次大周期的洗礼,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无限接近“平价上网”的大周期。
当包括笔者在内的无数光伏人以为“苦尽甘来”,在“十三五”的收官年,光伏产业将“平稳过渡”的时候,一场更大的“黑天鹅事件”突然降临——疫情的影响,让光伏产业愈发感觉到了产业寒冬的无限逼近。
综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光伏产业新一轮大洗牌不可避免,其惨烈程度可能超过以往任何“至暗”周期;
洗牌的逻辑与结果,也可能和过往都有所不同。 与此相随,光伏产业在步入“十四五”和“平价大周期”后,必将出现新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过去数月,全球疫情的走向“出乎意料”。
在中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欧美等国家的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至今未有根本好转迹象。 世贸组织报告称,预计全球贸易将暴跌13%-32%。 其中尤其是北美和亚洲的出口会受到严重影响。 集中了光伏70%左右产能的中国,不可避免受到激烈冲击,这一点将在二季度尤为明显。
可以确认,2020年光伏海外市场萎缩已成定局,而且具体会有多大影响,目前“能见度”依然极低。 黑鹰光伏咨询多位企业高管,结合招银国际证券的研报,得出如下判断: 其一,国内市场抢装对于光伏需求带来些许改善; 其二,海外市场需求“能见度”依然极低,非常不乐观; 其三,光伏供应链中的制造企业依然面临出货和价格压力。 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判断,一些企业组件销售重点准备从海外市场导回到国内市场以获得更高的订单出货确定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电池片和组件出口增速环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同时有专业人士认为,更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在第二、三季度集中显现。 另一组数据,37家光伏企业一季度业绩预告出炉,其中9家预净利超1亿,近半数企业陷入预亏。
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的经营压力肯定越来越大,其半年报或三季报,必然“更不好看” 基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最近一个月,不少机构和观察人士都下调了202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的预期。
有专业机构已将2020年全球光伏需求预测从121-152GW下调至108-143GW; 也有专家预测2020年可能会是八十年代以来新增光伏装机规模首次出现下降的一年。 “出乎意料”的是,疫情剧烈影响下,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却“逆势扩张”。
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截止5月初,国内光伏企业新产能投资额超过1200亿。 一方面,国内外需求萎缩,一方面,新产能急速扩大,其结果必然是加剧竞争,加速洗牌。 可以确定的几点:
其一,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加速产能洗牌,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高性价比产品代替低性价比产品,阶段性的价格战肯定出现; 其二,加速企业经营分化,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很快被淘汰; 其三,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加速光伏“寡头时代”来临; 其四,加速平价上网的到来。 从产业链不同环节来看,电池端、组件端的企业洗牌将比硅料、硅片的洗牌更残酷,日本、美国、欧洲的电池、组件企业已遭到血洗,中国光伏企业中电池组件端生产经营状况不佳、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在这轮洗牌中也很难幸免于难。
可以预见的是,电池组件制造端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前几大厂商很有可能将占据70%以上的市场。 面对产业洗牌与企业经营层面的压力,进入2020年后,光伏产业的价格竞争已经提前展开。
“价格战”早已是光伏产业的老话题,过去20年,降价是一个大趋势。
生产企业不断通过产品迭代以及推进技术进步,使得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而价格战已成为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常态化竞争手段。 比如,2009年的甘肃敦煌项目的“六毛九事件”;
2016年7月中广核太阳能500MWp光伏组件领跑者项目,晶科投出3.19元/瓦的最低价。 仅一个月后,山西阳泉发布项目投资商公示,协鑫新能源以0.61元/千瓦时的价格,成为最低价。 进入2018年,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光伏电价和分布式电价相比2017年分别下调0.1元和0.05元,光伏降价风潮在2018年再次被猛烈刮起。
多家头部企业抛出低价策略,短短一个月内,单晶硅片价格跌去0.8元/片,跌幅高达14.3%; 多晶硅片价格的跌幅达12%至15%。 时至今日,产业新一轮洗牌的背景下,激烈的价格战不可避免。
一些头部企业开始采用降低价格、压缩利润的方式来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同时换取市场,巩固优势地位。 事实上,由于光伏企业普遍对存货减值比较敏感,所以一旦出现需求下滑、产品价格看跌的时候,全行业就会普遍采取按需采购的策略,导致跌价加剧。
而站在上游企业的角度来看,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也会选择顺势降价,在景气度弱的时候,杀伤潜在竞争对手,提高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把控。 虽然短期而言对于公司的盈利有所损伤,但本身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就相对较强,面对价格战肯定是更加从容的,在疫情之后,行业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月26日,通威股份发布4月份电池全线降价信息。
其中,多晶电池片下降0.03元/W,降幅4%; 单晶M2电池下降7%,单晶G1、M6电池下降6%,铸锭单晶电池下降7.5%。 4月9日,隆基股份也公示了4月份硅片价格。
其中,166mm硅片及158.75mm硅片标价相比3月25日公示的价格,均降低了0.15元/片,降幅为4.5%。 仅10天后,4月17日,隆基股份再次下调硅片价格,两类产品均降价0.34元。
另一巨头通威跟进,下调单多晶硅电池价格。 其中,单晶PERC电池降价0.14元/W,多晶电池降价0.07元/W。 4月14日,晶科能源CMO苗根在公开发言中表示,疫情之下,供需关系方面已经明显供大于求。
当前行业从趋势上来看价格持续下降,但原材料价格是与成品价格同步下降的,因而可保障公司的利润率。 (数据来源于PV infolink)
实际上,隆基大幅降价首先给下游电池片、组件、运营商留下利润空间;
其次是通过销量提升对冲产品降价的影响,并进一步巩固自身寡头地位。 最终的结局或许是,二三线的硅片商家将在这次价格战中不得不退出市场。 这样的逻辑,在产业链其他环节依然适用。
在过去两月的价格战中,有观察人士指出,虽然短期内光伏企业会有比较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会加速行业的整合和市场的集中化,“未来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小厂,往后生存会比较困难”。 强者吞噬了弱者,优秀的淘汰了落后的,拳头大的打赢了拳头小的。
“洗牌”的影响是多维的。
外部环境与产业内部因素叠加,2020年的光伏洗牌亦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其一便是平价上网的国家和地区的覆盖面将更加广泛。
此周期的价格竞争将进一步奠定了光伏与传统能源竞争的优势。 由此加速全面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 当然,“前景一片光明”这话从来不能概括任何行业发展的真实境况。
就如《动物庄园》里的游戏,强者吞噬了弱者,优秀的淘汰了落后的,拳头大的打赢了拳头小的,商业竞争极其残酷,有企业崛起,有企业陨落,历来如此。 对于光伏产业来讲,过往三次周期洗牌与动荡,已给活下来的企业诸多借鉴与教训。
今时不同往日,光伏企业、企业家、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光伏产业均更加成熟,这意味着,新一轮洗牌后,光伏企业更是要凭“本事”和“实力”吃饭,曾经一夜暴富的神话很难再有,企业大而不能倒的情况很难再发生。 终归,市场的归市场,商业的归商业,我们都需要“按市场规律发展和做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价上网”实现后,产业传导路径将大不相同。
简言之,政策影响减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愈发突出,这将更加考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加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影响能力、资金保障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 由此反推,企业在“平价”前的能力积淀、战略布局、阶段性竞争策略,将对未来发展格局产业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合光伏产业过往波折的教训,加之黑鹰光伏长期对企业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新一轮残酷的洗牌期,企业要活下去、活得好、活得长久,需要具备以下要素(能力)。
一,保持稳健的财务策略。
尚德、赛维、英利、海润等企业之败,很大一个原因,是在激烈的产能扩张中,采取了激进的财务策略,最终资不抵债,陷入破产重组或一蹶不振。 笔者分析部分上市公司的财报发现,一些中型、大型企业的现金流也很紧张,库存方面也有不小的压力,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和负债率高企,管理成本增加明显。
如果长期没有有效的策略和渠道解决上述问题和压力,一些企业会失去持续经营的能力,最终在此次洗牌突然“断弦”,乃至倒闭。 我们分析认为,在当前严峻的产业及金融环境下,拥有更多资金储备的企业才更有可能胜出,成为产业新格局的领军者。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19年末,84家光伏上市公司拥有的资金储备合计为1581.17亿元,它们还背负着1890.84亿元的短期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存在309.67亿元的资金缺口。 通过黑鹰光伏统计的“光伏企业资金净值二十强”榜单,企业资本实力一目了然。
所谓资金净值,是指“资金储备-短期负债的净值”,资金净值为正说明企业拥有的资金储备足以偿还短期债务,企业不存在债务压力和风险。 榜单显示,隆基股份、特变电工资金净值都在100亿元以上,远超大多竞争对手,高居榜单一二位,阳光电源以53.29亿元资金净值位居第三位。
二十强榜单中也不乏正泰电器、捷佳伟创、晶盛机电、东方日升、锦浪科技等各光伏领域实力玩家。 二、必须具备核心技术。
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自2009年以来,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下降80%以上。 成本的下降,首先得益于企业持续的研发创新和各种产品的规模化推广投放。 持续的创新能力与产品力,是一个志在长远的光伏企业必备的核心素质。 从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角度,光伏的主逻辑是发出一度电的成本是否能够不断降低,对领先性的判断是基于同样资源条件下,是否能够达到度电成本最优的方案或技术路线。
此外,对于技术研发的商业化、以及未来风险,要有成熟的评判机制和反应机制。 对于企业而言,在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清楚: 如何看到问题、找到本质、投入研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快速导入生产线? 类似循环改进的方式如何嵌入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体系之中? 如何预防突然出现的“黑科技”的冲击? 什么是好的技术?
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单瓦成本就是好,能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就是好。 三、扩产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支撑。
每次洗牌,有竞争力的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先进产能必然淘汰落后产能。 在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保证新扩张的产能是先进产能。 此外,加速扩产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支撑。 管理能否跟得上,销售渠道是否跟得上,人力资源是否跟得上,融资能力是否配比? 此外,技改和投资能否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
各种要素都必须充分考量。 四、强化全球化能力。
光伏“531”的经验证明,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终究是不安全的。 如果过于依赖某一国家或区域市场,一但政策或市场有变,公司的生存就可能立即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比如,上海曾有一家逆变器厂家,90%的产品都销售给英国市场,如今这英国市场的风景不再,这厂家的命运立马堪忧。
这只是一家逆变器厂家,还有不少的组件厂,曾主要依靠着英国市场,勉强度日维持着。 英国这一市场突然生变,一些中国国内的中小光伏企业很快就面临窘境。 伴随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更多中国光伏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头部企业,更需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构建一个成熟的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生态、创新体制和运营机制,由此影响、带动和引领全球合作与资源整合,保证其持续加速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可能短暂影响海外市场的需求,但从长远看,短期市场下滑不会影响长期海外市场为主趋势,有分析人士认为:
其一,经过疫情影响,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降低光伏装机成本,提升光伏平价项目竞争力; 其二,全球处于降息周期,光伏偏基建投资属性有助于吸引投资,在后续拉动经济有望成为主要方向; 其三,国内光伏装机受到消纳限制,短期内增速有限,海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因电力设施不足,投资市场更为广阔。 五、科学的决策机制不可或缺。
毋庸置疑,包括尚德、赛维、英利、海润等等企业,均打上了创始人强烈的个人印记。 在企业发展初期,创始人强烈的进取意志,战略决断,知识储备等等,均直接促成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在企业和个人“功成名就”后,“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往往利大于弊。 如本文前述分析,尚德和赛维等巨头之败,很大程度正源于施正荣、彭小峰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一步错,步步错,最终难挽颓势。
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和市场布局上,企业家到底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过往的洗牌周期,一些企业家曾经豪气干云、一掷千金的决策,最终致败。 如今,伴随光伏企业与企业家群体的成熟,光伏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不可或缺。
笔者想起一位头部企业家的分析: 一个人说了算的治理机制和决策机制,可能会导致未来企业巨大的风险。 企业要避免“一言堂”决策,避免企业发展的“赌”,要为避免冲动规划打造“防火墙”。 “你说当年的风险是坏事吗,我觉得那是好事。
为什么呢? 因为它发生在我企业还小的时候,如果我企业一帆风顺做到很大的时候,再发生大的错误决策,那很有可能企业就垮掉了,那很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任何事,多个角度去看。 ” 结语
如历史启示,大洗牌洗去的是陈旧的,洗去的是过剩的,而大洗牌期间,能够存在、并能够破旧立新持续向上走的,无论是光伏企业抑或个人,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真正胜者——真正的胜者,肯定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只要不屈服于命运,你就没有必要惧怕大洗牌——它反而给你留下了绝佳的机遇窗口。
赞(5) | 评论 2020-05-28 08:04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