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和苹果「二选一」背后的真相「二选一」,似乎是一种争夺流量的终极策略。特别是在流量增长的天花板迫近的时刻,「二选一」又被摆上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及「二选一」,我们总是会想到当年的腾讯与360之间的3Q大战,我们总是会想起阿里与京东之间的商家争夺战,我们总是会想到移动互联网时期的...微信和苹果「二选一」背后的真相
「二选一」,似乎是一种争夺流量的终极策略。
特别是在流量增长的天花板迫近的时刻,「二选一」又被摆上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提及「二选一」,我们总是会想到当年的腾讯与360之间的3Q大战,我们总是会想起阿里与京东之间的商家争夺战,我们总是会想到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滴滴与快的的用户争夺战,我们总是会想到以往的千车大战、千团大战。
无论是哪两家公司之间进行的「二选一」之战,说到底,其实都是在进行流量的争夺,都是在进行市场的重新划分。
当互联网时代渐行渐远,特别是当公司们之间流量的争夺不再像以往那样激烈,「二选一」的事件,开始越来越少地出现。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到了有关微信和苹果之间「二选一」的消息的不胫而走。
按照相关的传闻,微信可能不支持iPhone 16,iPhone一旦升级到iOS18.2系统将无法使用微信。
曾经在互联网时代进行过多次的「二选一」的抉择困境,似乎又要在互联网时代行将过去的时代里再度上演。
如果传闻成真,对于广大的用户们来讲,这不得不说,又是一次艰苦的抉择。
不过,虽然有关微信和苹果「二选一」的传闻闹得火热,但是,腾讯与苹果方面都对「二选一」的传闻,进行了否认。
事实上,对于微信和苹果的「二选一」,我们并不能够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二选一」事件本身,而是需要看到的是,「二选一」背后的深逻辑。
只有弄清楚了「二选一」背后的深层次的涵义,我们才能对微信和苹果「二选一」的传闻有一个相对较为明确的认识,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微信和苹果「二选一」争夺的焦点究竟在哪。
一
几乎所有的「二选一」事件的背后,其实都围绕着一个重心在进行。
这个重心,便是围绕着「二选一」所展开的用户与流量的争夺战。
这一点,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微信和苹果的身上,同样还体现在阿里与京东的身上,以及腾讯和360的身上。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对「二选一」进行一个总结和定义的话,它更像是一种流量争夺的策略。
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我们再去看待微信和苹果的「二选一」,其实依然还是在进行一次流量的争夺战。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和苹果之间的「二选一」,同以往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二选一」的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微信和苹果之间的「二选一」是建立在一个软件巨头和一个硬件巨头之间的「二选一」。
这样一种情况,最终决定了微信和苹果之间的「二选一」的真正的收益者将不是微信和苹果其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两者之外的第三方。
认清了这样一种内在逻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微信和苹果之间的「二选一」,同以往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二选一」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
无论微信和苹果之间的「二选一」的最终受益方究竟是谁,透过这一事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的是,纵然是在流量见顶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软件玩家们和硬件玩家们的流量天花板日渐迫近的当下,有关流量的争夺,依然没有丝毫减退的现象,反而有加剧的迹象。
站在用户和流量的视角,我们再去来看待微信和苹果的「二选一」,便会发现,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乃至是以苹果为代表的硬件行业,用户和流量的争夺,都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发展阶段。
同样地,透过这样一种事件,我们还应当看到的是,以用户和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业已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和难题。
只有跳出流量的怪圈,真正站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行业,重新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才能真正走出「二选一」的发展困境。
二
如果我们将流量的争夺看成是「二选一」事件的表象的话,那么,基于流量所衍生而来的利益的划分,才是真正造就「二选一」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和出现的内在原因。
无论是此次的微信和苹果传闻的「二选一」,还是以往业已发生的「二选一」,其实背后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有关市场的划分,利益的分拆。
可以说,每一个流量的背后,真正代表的,并不仅仅只是流量本身,而是流量身上所具备的使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收益。
拿此次微信和苹果传闻的「二选一」来讲,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传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APP开发者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架软件,当软件达到一定下载量后,后续只要有用户下载一次这个软件,开发者就得向苹果支付一定费用。」
说到底,当微信的体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苹果方面需要收取一部分费用的问题。
对于微信来讲,它更多地是通过用户体量的增加来获得一定的收益;
对于苹果来讲,它则是更多地通过用户下载量的多少向微信收取一定的收益。
无论是微信和苹果,其实真正产生「二选一」的症结在于,利益的分配的问题。只要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谈妥,那么,「二选一」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同样地,在以往业已发生的「二选一」的事件,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一种脉络的发生和出现。
无论是3Q大战,还是猫狗大战,乃至是滴滴快的大战,说到底,其实都是一种利益的争夺,其实都是市场的再度划分。
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微信和苹果传闻的「二选一」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同样地,对于解决这样一种「二选一」的困境,同样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滴滴快的为代表的大战,最后因为资本的出面调停有了解决,以3Q大战和阿里京东的猫狗大战,最后因为政策层面的介入有了解决。
同样地,对于微信和苹果传闻的「二选一」的事件,或许同样将会基于以往的逻辑来进行解决。
三
当「二选一」的事件开始发生,除了流量和市场的争夺业已进入到白热化的发展阶段之外,同样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是,以技术和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更为底层的发展,业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如果对这样一个阶段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业已进入到「临界点」来形容。
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以往业已发生的「二选一」的一系列的事件上,看出一丝端倪。
我们都知道,在3Q大战发生之后,我们看到了轰轰烈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看到了腾讯方面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全力用户,从那个时刻开始之后,微信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当滴滴快的、千车大战、百团大战之后,我们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的热潮一点一点地开始减退,以区块链、元宇宙、AI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快速萌芽和出现。
当时间的指针再一次来到了「二选一」的全新阶段,特别是当微信和苹果这样的玩家们开始被推到了「二选一」的前台,我们同样需要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和商业革命的再度来临。
无论是腾讯方面对于AI的全面拥抱,还是苹果对于以vision Pro为代表的全新AR设备的探索,我们都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业已站在了一个全新的「临界点」上。
可以确定的是,当微信和苹果的「二选一」开始出现,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时代的来临,无论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来看,还是从商业的层面上来看,无一不是如此。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如果我们要寻找微信与苹果之间「二选一」的内在逻辑的话,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临界点,无疑是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
事实上,在微信和苹果之间的「二选一」的传闻不胫而走之前,行业的发展,其实已经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临界点」。
无论是以AI为主导的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落地,还是以去中心化为代表的新模式的不断地在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的身上发挥效力,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无论微信和苹果「二选一」的传闻真实与否,抛弃以往的技术和模式,积极地拥抱新的技术和模式,才是以腾讯和苹果为代表的科技玩家们,必然需要深度思考的全新课题。
结语
当微信和苹果「二选一」的消息不胫而走,我们看到了一种似曾相似的情形的衍生和出现。
这种情形,我们曾经在以往的3Q大战,猫狗大战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千车大战、千团大战上见到过。
因此,在看待微信和苹果「二选一」的问题上,我们并不能够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事件本身,而是需要将更多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逻辑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有关微信和苹果的「二选一」究竟在争夺什么,我们才能知道有关微信和苹果的「二选一」的真正的受益方究竟是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微信和苹果「二选一」最终的解决方案。
—完—赞 | 评论 09月04日 09:12 来自网站 举报
-
腾讯「数实融合」、拼多多「农研专项」、阿里「犀牛工厂」的背后当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时代开始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图撇清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自身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的地位。无论是业已在互联网时代功成名就的头部巨头,亦或是业已投身到新浪潮里的创业者,无一不是如此。将目光聚焦在全...腾讯「数实融合」、拼多多「农研专项」、阿里「犀牛工厂」的背后
当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时代开始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图撇清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自身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的地位。
无论是业已在互联网时代功成名就的头部巨头,亦或是业已投身到新浪潮里的创业者,无一不是如此。
将目光聚焦在全新的领域,全新的行业,全新的模式上并没有错,而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所谓的「创新」而一味地割裂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那么,它们必然会陷入到新一轮的怪圈之中。
作为曾经给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的物种来讲,互联网不应也不该被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互联网的正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够真正抓住新的红利。
可以预见的是,没有找到了互联网之外的发展新模式的玩家,无一不是对互联网客观和理性看待的玩家。
从当初的一味地否定,到现在的兼容并包,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正变得越来越客观和理性。
同样地,当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开始变得理性的时候,它们同样开始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产业互联网的路子越走越顺,正是这样一种状态的直接体现。
它既是产业互联网逐渐成熟的标志,又是消费互联网回归理性的标志。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重新看待产业互联网,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完整的答案。
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孵化器」
如果没有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如果没有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催化,如果没有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积累,人们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消费互联网扮演了产业互联网的「催化剂」、「助推器」和「孵化器」的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消费互联网的情境里汲取力量,以促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对于C端用户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度改造,那么,C端用户的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不会发生太多改变。
那么,纵然是我们对B端有了改造,有了新产品的产生,依然是没有市场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互联网时代是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做铺垫,做基础。
有了这个阶段之后,我们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进行的产品和服务的提升,才会有市场。
除了为产业互联网时代提供用户积累之外,它还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数据积累和技术积累。
凭借着这些数据积累和技术积累,我们可以对产业端进行深度改造,改变产业端的生产逻辑,改变产业本身,从而让产业端有本质性的改变。
当产业端有了新的产业,新的产品,产业互联网才算是真正完成和实现。
透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消费互联网时代不仅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业已被深度改造的C端用户,而且还为产业互联网的落地和实践提供了数据积累和技术积累。
很显然,消费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孵化器」。
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的再度延伸与拓展
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互联网的确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改变,并且诞生了一系列的互联网巨头。
然而,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依然有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平台玩家的一家独大;
比如,线上的火热,线下的凋敝;
比如,资本的无序扩张,等等。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消费互联网尽管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改变,但是,它依然是不完美的,依然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
只有不断拓展和延伸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方法,不断为消费互联网找到解决方案,我们才能真正将消费互联网时代发展完整。
为了解决消费互联网的痛点和难题,特别是为了弥补消费互联网发展的不足,我们看到的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全新发展时代的来临,我们看到的是,以S2B模式为主导的全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深入分析产业互联网的诸多流程和环节,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针对消费互联网的问题和弊端提出的,很多都是消费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的消费互联网玩家都开始转型成为数字经济玩家;
比如,我们看到的以阿里巴巴的犀牛工厂;
比如,拼多多的农研专项对于农业研发的投入;
比如,腾讯以数实融合为切入点对于实体经济的深度助力。
这些产业互联网的尝试,几乎都是以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为开路者的。
深入分析这些消费互联网玩家们之所以有条件,有能力进行产业互联网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积累,它们在消费互联网的沉淀,为它们进行产业互联网的新实践提供了发展动能。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产业互联网的探索和实践,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消费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的补充和完善
当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逐渐退却,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于它的诟病,越来越多。
无论是对于流量的野蛮收割,还是建构起来的庞大的平台壁垒,我们都非常清晰地看到,曾经被人们奉若圭臬的消费互联网,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
如何对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如何改变消费互联网的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如何让线下和线上的发展实现完美统一,成为每一个互联网玩家必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原先消费互联网之外的领域里。
无论是改造对象也好,还是商业模式也罢,几乎都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又全面地改变。
正是从此刻开始,我们才看到了产业互联网的萌芽开始出现,以新零售为代表的新型的商业模式,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通过分析产业互联网的萌芽、发展和进化,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在弥补与完善消费互联网,其实就是在修正和填补消费互联网。
做消费互联网时代没做的,并且将这样一种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度和完善,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真正要做的。
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完善,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造,才能完整。
试想一下,如果产业互联网依然延续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抑或是与消费互联网彻底绝缘,那么,产业互联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完整且长远的发展的。
相反,
只有真正借鉴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经验,汲取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优秀的发展成果,并且有新的突破,做消费互联网时代未做,行消费互联网时代未行,才是真正保证产业互联网时代真正发展完备的关键所在。
结语
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趋于客观和理性的过程。
正是这样一种客观和理性,才让互联网的发展不再是一个有始无终,有头无尾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有始有终,有所进化的全新的存在。
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放弃一味地将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割裂开来的做法,真正站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并且找到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完—赞(4) | 评论 09月01日 08:31 来自网站 举报
-
蔡崇信和吴泳铭执掌阿里之后,阿里巴巴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徐雷淡出之后,京东同样开始了新的改变。如果寻找两家公司改变的内在逻辑,重构电商的新逻辑,在存量时代找到增长的新方式,无疑是非常确定的。阿里巴巴全面拥抱AI,京东则推出了刘强东数字人和京东采销,正是这样一种逻辑的外在体现...蔡崇信和吴泳铭执掌阿里之后,阿里巴巴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徐雷淡出之后,京东同样开始了新的改变。如果寻找两家公司改变的内在逻辑,重构电商的新逻辑,在存量时代找到增长的新方式,无疑是非常确定的。阿里巴巴全面拥抱AI,京东则推出了刘强东数字人和京东采销,正是这样一种逻辑的外在体现。无论怎样,阿里和京东还是在电商的战场竞技,不同的是,竞争的抓手变了,竞争的逻辑也变了。
赞(2) | 评论 07月04日 09:53 来自网站 举报
-
头部科技公司对于AI的布局,远比腰部公司谨慎和富有长远性。微软如此,谷歌如此,苹果如此,腾讯更是如此。或许,这源自于它们对于AI的深刻认识。从本质上看,AI就是一种工具,它只有加持具体的业务上,应用在具体的场景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当AI的资本泡沫破灭,它必然会回归到具体的商...头部科技公司对于AI的布局,远比腰部公司谨慎和富有长远性。微软如此,谷歌如此,苹果如此,腾讯更是如此。或许,这源自于它们对于AI的深刻认识。从本质上看,AI就是一种工具,它只有加持具体的业务上,应用在具体的场景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当AI的资本泡沫破灭,它必然会回归到具体的商业上,必然要展现真实的价值。这个时候,AI还是要回归到头部科技公司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上。
赞(2) | 评论 07月03日 13:45 来自网站 举报
-
阿里全面拥抱AI,京东刘强东数字人的上线,都在告诉我们AI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AI将会成为几乎所有玩家的标配。这个时候,真正比拼的,不再是加持AI概念的能力,而且比拼的如何用AI改造自身的能力。只有那些找到了用AI改造自身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用AI真正改...阿里全面拥抱AI,京东刘强东数字人的上线,都在告诉我们AI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AI将会成为几乎所有玩家的标配。这个时候,真正比拼的,不再是加持AI概念的能力,而且比拼的如何用AI改造自身的能力。只有那些找到了用AI改造自身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用AI真正改变了自己的痛点和难题,真正实现了蜕变的玩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胜者。
赞(3) | 评论 07月02日 11:40 来自网站 举报
-
马可数字科技最近经常上涨幅榜,股评区也很有意思。我看了一下这个票玩的概念是数字人民币。就着这个热度,其实我反而想探讨一下有些人谈到的SWIFT体系,自从去年冲突以来,被西方从SWIFT系统当中踢出。SWIFT有多重要?这玩意是全球金融的基础设施,我假设是一个要和国外做生意的人,我...马可数字科技最近经常上涨幅榜,股评区也很有意思。我看了一下这个票玩的概念是数字人民币。就着这个热度,其实我反而想探讨一下有些人谈到的SWIFT体系,自从去年冲突以来,被西方从SWIFT系统当中踢出。SWIFT有多重要?
这玩意是全球金融的基础设施,我假设是一个要和国外做生意的人,我每次海外转账或者接受海外汇款,都要用到SWIFT代码。我们自己在国内的支付清算有自己的系统,叫CNAPS(National Advanced Processing Centre)有多Advanced?你在国内转账,基本秒到。在香港,用的叫FPS(Faster Payment System),这些清结算系统仅限于中国地区。
但是只要是和欧美做生意,你绕不开SWIFT,SWIFT由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德、法、加拿大、比利时、瑞士等西方国家央行监管。表面中立,实际上作为西方白人精英控制的机构,完全是有立场的,只要制裁你,你就没法跟海外做贸易,你的经济就濒临奔溃,因为贸易就是人类文明,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我觉得战争,让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又是在强力推进数字人民币,又是在开展境外人民币的贸易清结算,尽管这短期让人民币汇率承受压力,但是实际上如果能利用数字人民币建立自己的清结算体系,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危急时刻的备选方案。就这一点看,马可这个公司这么涨可能相当不简单,但是我对它不了解,也不好多评论。
SWIFT和数字人民币这个东西,我觉得大家可以再看看,不要人云亦云,你没有宏观格局,很难在港股这么变态的市场上赚到钱。赞(8) | 评论 2023-07-18 16:34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