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管出身证监会,淳厚基金信息披露为何还3次违规?】
26只公募基金产品信披违规谁担责?作者 | 高远山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一家管理300亿资金规模的公募基金,高管出身监管机构,却接二连三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继2023年报、2024年一季报违规披露后,据“易简财经”、“深蓝财经”等自媒体发现,7月19日“个人... 展开全文高管出身证监会,淳厚基金信息披露为何还3次违规?
26只公募基金产品信披违规谁担责?
作者 | 高远山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一家管理300亿资金规模的公募基金,高管出身监管机构,却接二连三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继2023年报、2024年一季报违规披露后,据“易简财经”、“深蓝财经”等自媒体发现,7月19日“个人系”公募公司淳厚基金旗下基金产品2024年二季报竟然依旧违规披露,没有载明报告的真实性得到“董事会和董事保证”,涉嫌再次违规披露。
此前,淳厚基金旗下基金产品发布的2023年年报,在“重要提示”中,没有写明经过董事会审议、取得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和董事长签发。同样,基金产品2024年一季报中也没有载明报告得到董事会和董事的真实性保证。而这是证监会2020年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后明令要求的。
连续三期定期报告出现违规披露,暴露出淳厚基金的内部治理的混乱,这也变相增加了基民投资者权益被侵害的风险。
公募基金因为公众属性强、涉及面广,一直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但淳厚基金却出现跨度长达三期的披露违规,这背后是否有“关键人”放任有关?
梳理淳厚基金现任高管资料发现,2022年任命的常务副总经理武祎曾供职监管机构,曾有证监会基金部和私募部的监管履历。按理说,丰富的监管经验,更应该让武祎等在公司治理中保证基金信息披露合规,为何却坐视基金顶风逆行,无视监管?这是否也是一种变相的“政商旋转门”?
从行为来看,淳厚基金出现了连续三期的定期报告披露违规。武祎这样拥有监管从业背景的高管,在一系列定期报告披露违规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充当了什么角色?为何没能遏制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出现?
警惕“个人系”公募高管失察风险
在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过程中,总经理负责日常实际运营,督察长负责合规监管,二者都有相应的合规管理职责。
淳厚基金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邢媛是淳厚基金的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同时邢媛还是淳厚基金第一大股东。沈志婷是公司现任督察长,从2023年4月18日开始履职。
在公司专人专岗的情况下,淳厚基金旗下基金产品违规披露定期报告的行为从年报到季报,接二连三的的违规信披,如果说总经理和督察长不知情,那是说不过去的,起码是没有履行合规管理职责。如果是明知故犯,那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淳厚基金情况,2022年5月24日,淳厚基金公告称,武袆被聘任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截至目前,淳厚基金官网显示,武袆依旧是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武袆的个人履历资料显示,2008年7月至2016年4月在中国证监会工作,从期货一部市场监管处副主任科员,到基金部监管四处主任科员,再任私募部综合处主任科员;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直接下海南华期货,2016年12月又加入南华基金任督察长;2018年6月任财通基金督察长。2022年5月,淳厚基金官网发布公告,由武祎担任常务副总经理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淳厚基金总经理邢媛曾在财通基金做过销售部门负责人,督察长沈志婷也曾财通基金风控部门。
武祎作为曾经有监管部门从业经验,特别是在监管部门基金部监管处从业人员来到公募公司多次担任督察长一职,对于合规风控方面可能有较多的经验,理论上可以带来公司内控合规问题的提升,避免一些违规的风险。
来源:罐头图库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淳厚基金目前出现的情况来看,武祎团队做的并不到位,甚至涉嫌明知故犯、顶风逆行。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特别是金融行业监管加大力度,提出要牢牢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落实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
2024年3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
针对备受关注的证监会自身建设问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人事教育司负责人张朝东在接受媒体记者提问采访表示,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监管的公信力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生态,广受诟病。
接下来,将围绕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提出的削减离职人员“职务身份价值”这一根本,从业务端和管理端综合施策,全链条进行治理,深化专项整治。
作为公募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公司的、高管如果失职失察,造成内部合规风险,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无疑会变相增加投资者权益被侵害的风险。
26只公募基金产品信披违规谁担责?
淳厚基金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由专业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末,淳厚基金旗下公募管理规模为352.94亿元,规模在公募市场排第95位,在个人系公募管理公司中排在前列。
Wind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末,淳厚基金旗下共计在管公募基金产品26只(合并份额计算),成立运作时间都超过1年时间。
2024年7月19日,淳厚基金旗下的26只基金产品披露了2024年二季报。梳理26只基金二季报,竟然全部涉嫌违规披露。
以运作时间比较久的淳厚信泽混合(A:007811/C:007812)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9年8月21日,距今运作近5年时间,截至2024年6月30日末,基金资产规模为15.24亿元。
在淳厚信泽混合2024年二季报中,重要提示内容显示,“基金管理人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期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而证监会修订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4号——季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总则第三条规定,“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应当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就其保证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如个别董事对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保证或存在异议,应当单独陈述理由和发表意见。”
淳厚信泽混合披露的2024年二季报“重要提示”与证监会法规规定有较大的不同,董事会及董事的主体被替换成了“基金管理人”,虽然只少了7个字,但其法律意义已发生改变。
如果基金产品未经过召开董事会审议等一些合规流程就对外披露,则明显违背证监会2020年以来的要求。
翻阅淳厚信泽混合更早的定期报告,2024年一季报以及2023年年报,在重要提示内容中,和2024年二季报如出一辙,都是基金管理人做出的保证和承诺,并非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
并且,证监会修订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总则第三条规定,除了董事会及董事做出保证承诺外,还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同意,并由董事长签发。
淳厚信泽混合2023年年报中却没有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并由董事长签发的字样,是否经过董事会程序要打个问号?
来源:罐头图库
可以对照的是,淳厚基金在2023年四季度以及以前的定期报告中,在“重要提示”内容中,都有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做出的保证承诺,并且年度报告中还有三分之二独立董事签字,董事长签发的字样。
继续梳理淳厚基金旗下其他25只产品的定期报告,和淳厚信泽混合的情况一模一样:2023年年报、2024年一季报、以及刚刚披露的2024年二季报,在重要提示内容中,都出现了与监管部门修订的法规制度相悖的情况。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监管部门对于市场主体的信披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公募基金公司都是如此。如果年报未经独立董事签字或董事长签发,可能违反了相关规定,这不仅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也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如果淳厚信泽混合的年报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可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和调查,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没有载明“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并由董事长签发的字样”只能说涉嫌违规,还需要查实的。如属实,可能会影响法律效力和可能涉及信披违规,甚至违约情况。
那么,究竟从2023年年报开始,淳厚基金的董事会发生了什么?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难道都没有发现、没有反馈?公司的管理又出现了什么难言之隐?这些定期报告的违规信息披露,究竟是谁给的“勇气”和“底气”?
同时,作为有监管部门多年从业经验的高管武袆是否提醒过基金出现风控违规风险?是否有提示过基金公司存在合规风险呢?他作为有着多年监管经验和合规经验的基金高管,对淳厚基金出现的这些问题究竟是持什么态度?是放任,还是担忧?他的态度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很值得玩味。
一切的疑问和答案,都有待监管和公众的关注。
你对高管出身监管机构的“个人系公募”出现信披违规怎么看?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欢迎评论区留言。
赞 | 评论 2024-07-28 18:32 来自网站 举报
-
【国中水务“豪饮”汇源果汁,江苏富豪的“鹏欣系”版图再扩张】
汇源果汁能解“江苏富豪”的近渴吗?作者 | 刘钦文 李非林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国民饮料”汇源果汁要换新老板了。7月22日晚,国中水务(600187.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收购诸暨文盛汇股份,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注册资本不低于8.16亿元,占注册资本... 展开全文国中水务“豪饮”汇源果汁,江苏富豪的“鹏欣系”版图再扩张
汇源果汁能解“江苏富豪”的近渴吗?
作者 | 刘钦文 李非林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国民饮料”汇源果汁要换新老板了。
7月22日晚,国中水务(600187.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收购诸暨文盛汇股份,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注册资本不低于8.16亿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低于51%,从而成为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控股股东。
图源:罐头图库
国中水务成为汇源果汁的控股股东,也就意味着阔别资本市场三年半之久的汇源果汁有望借此重回A股。资本市场对此也给予积极回应,在“豪饮”汇源果汁后,国中水务连续收获五个涨停板,累计涨幅达50.6%,截至7月26日,报收2.51元/股,总市值40.51亿元。
国中水务背后,则是资本市场大名鼎鼎的“鹏欣系”掌门人姜照柏,曾为“江苏南通首富”。这位曾与“饮料”行业毫不相干的资本大鳄,选择“豪饮”汇源果汁,背后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汇源果汁回A,国中水务大涨
“有汇源才叫过年”一直是90后成长的重要记忆,汇源作为健康果汁的金字招牌,从未缺席国人的餐桌。而国中水务的主营业务包括污水处理、自来水供应和环保工程技术服务。
虽然两者从业务上而言毫不相干,但国中水务成为汇源果汁控股股东的事情并不是突发,一切都早有迹象,两者从2022年起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图源:罐头图库
2022年6月24日,北京汇源重整计划通过,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投入16亿资金,成为北京汇源控股股东。
彼时,文盛资产表示,将为汇源设计最佳的证券化方案,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如今看来,文盛资产所言非虚,实现的途径便是通过国中水务。
2022年12月,国中水务斥资8.5亿元,收购文盛资产的文盛汇(文盛资产参与北京汇源重整专门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31.48%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18.89%股权。彼时,按收益法确定,北京汇源的整体股权估值为人民币45亿元。
2023年4月,国中水务又以5000万元的价格,受让上海邕睿持有的文盛资产3.13%股权。
2023年7月,国中水务以3000万元总价,第三次受让上海邕睿持有的文盛资产1.88%股权。
经过三次受让,国中水务总计斥资9.3亿元,受让了文盛资产36.49%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此次,国中水务更是一举拿下控制权。据公告显示,国中水务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文盛汇不低于2.32亿元注册资本,收购完成后,成为诸暨文盛汇的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控股股东。
图源:公告
这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7月22日-26日,国中水务连续涨停,股价从1.55元/股涨至2.51元/股,累计涨幅达50.6%。
7月25日,国中水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也提示道,此次涉及的交易事项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相关事项最终能否实施及实施的具体进度均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最终交易方式、交易的股权比例需在完成审计、评估后,由交易各方进一步协商确定,并以各方签署的正式协议为准。
“如果本次交易能够顺利实施,将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本次交易不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不构成影响,预计未来将增加每股收益,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国中水务表示。
控股背后:签对赌,靠汇源扭亏为盈
之所以受到资本市场认可,与汇源果汁这块“香饽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汇源果汁的创始人为山东沂源人朱新礼。1992年,朱新礼在改革浪潮的鼓舞下,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创办了淄博汇源有限公司,这正是汇源集团的前身。经过快速发展,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大涨66%。
图源:罐头图库
上市后的十余年中,饮品市场快速发展,各大品牌和产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内外困顿下,汇源果汁逐渐走了下坡路。
2018年4月,汇源果汁因违规提供贷款被停牌。据公告称,在未签订协议、未经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汇源果汁向汇源集团旗下关联公司北京汇源饮料借出了42.82亿元,利率为10%的短期贷款,以便关联公司应付临时营运资金需要及还债。
2018年6月4日,港交所就违规事项向汇源果汁发函并列出复牌条件,要求汇源果汁进行严格自查,以证明诚信,公布欠缺财务业绩、说明审计修订,并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
最终汇源果汁未能履行复牌条件,于2021年1月18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汇源果汁历经多年动荡,却依旧有多方势力接盘,这充分说明了其品牌价值的深厚底蕴。汇源果汁作为国内果汁饮料行业的先驱,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难以撼动。此外,汇源果汁在果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这也是其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场“联合”并非没有条件。2022年12月,国中水务初次认购汇源果汁股份时,就与文盛资产签订对赌协议。文盛资产承诺,北京汇源经审计的2023年至2025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1.25亿元,即平均年扣非净利润不低于3.75亿元,文盛汇的业绩将依据北京汇源业绩按照持股比例折算。
如北京汇源承诺期内实际累计扣非净利润大于11.25亿元,国中水务将进行股份奖励;若大于等于10亿元但小于11.25亿元,则文盛资产对国中水务进行股份补偿,股权估值按照承诺期内北京汇源年平均扣非净利润的12倍估值计算。
若未完成业绩承诺,承诺期内累计扣非净利润小于10亿元,国中水务有权要求文盛资产回购股份。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年报显示,2023年诸暨市文盛汇实现净利润4.09亿元。
实际上,对赌协议背后,“拯救”汇源果汁的国中水务,如今自己也深陷泥潭,急需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近两年,国中水务营收下滑,转为亏损。2021年和2022年,国中水务营收分别为3.84亿元、2.88亿元,净利润方面,分别亏损0.94亿元和1.2亿元。
图源:wind
收购来的汇源果汁反而成为了国中水务营收净利的“救命稻草”。2023年国中水务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24.62%;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3003.86万元。其中,因汇源项目,国中水务实现投资收益8283.63万元。
“国中水务将汇源果汁装入上市公司,无疑将为公司带来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一方面,汇源果汁作为国内果汁饮料行业的知名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能够为国中水务的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然而,这一决策能否如愿带来业绩增长和实现盈利,还需看国中水务如何整合双方资源,优化运营策略,以及市场反应如何。”詹军豪表示。
“鹏欣系”资本版图
事实上,2023年扭亏为盈的国中水务已是“鹏欣系”中表现较好的板块。
国中水务实控人为资本市场上大名鼎鼎的姜照柏,姜照柏出生于1963年,1988年创立鹏欣集团,于1990年涉足房地产,并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此后专注上海地产开发,先后投资了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和南汇体育中心。
2008年,“鹏欣系”掌门人姜照柏开始进入资本市场,通过买壳、定增、质押、收购等资本运作,先后将鹏欣资源(600490.SH)、国中水务(600187.SH)、润中国际控股(0202.HK)及鹏都农牧4家上市公司纳入麾下,由此一手搭建起“鹏欣系”的资本版图。
图源:罐头图库
2008年12月,鹏欣集团成功收购了中科合臣(“鹏欣资源”前身)控股股东合臣化学的70%股权,间接控制了中科合臣34.24%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随后姜照柏控制下的中科合臣通过收购海外矿产等操作,成为了“鹏欣系”矿产资产的运营平台,并更名为鹏欣资源。
2012年,鹏欣集团以2.41亿港元认购国中水务间接控股股东国中控股的7.09亿股配售股;2013年7月,鹏欣集团再度收购国中控股16.99%股权。此次交易后,姜照柏成为润中国际控股实控人,并间接控制了国中水务。
2014年鹏欣集团通过50亿元的定增成功入主鹏都农牧,截至2024年4月30日“鹏欣系”合计持股鹏都农牧25.63亿股,占总股本数量的40.2%。
“鹏欣系”在资本市场上运用了反复增发的“循环杠杆扩张”手法,以及股权质押和减持套现等策略获取了大量资金。其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大,从2012年的不到百亿元,一路飙升至2022年的超600亿元,掌门人姜照柏身价也水涨船高。
2020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姜照柏以365亿元财富排在第126位,一度成为“江苏南通首富”。
图源:胡润网
然而,近年来“鹏欣系”旗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呈现出“一退两亏一盈利”的局面。
4月30日,鹏欣资源发布了2023年年报,其2023年营业收入为53.73亿元,同比下降35.66%;净利润为-1.08亿元,2022年净利润则为-6.23亿元,已连续两年亏损。截至7月26日,报收2.24元/股,总市值49.57亿元。
此外,“鹏欣系”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润中国际控股业绩则出现常年亏损,截至2024年3月31日已经连亏7个财年,最近一个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亏损达3.2亿港元,同比下降62.74%,截至7月26日,报收0.107港元/股,总市值7.8亿港元。
图源:wind
据鹏都农牧2023年年报显示,其2023年营收为174.49亿元,同比下降10.15%,归母净利润为-9.35亿元,同比下降达5604.5%,创造上市以来最大亏损。2024年一季度亏损持续,营收为35.6亿元,同比下降28.23%: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降194.66%。
年报发布后,鹏都农牧收到深交所问询函,主要涉及经营性亏损、大宗商品贸易、境外业务等,合计有12大问题。
二级市场反应上,从年初起,鹏都农牧股价就一路震荡下跌。5月23日,鹏都农牧收盘价首次低于1元/股。随后,因连续20天面值低于1元/股,于7月4日被深交所拟决定终止上市。
目前,仅有持股汇源果汁的国中水务实现盈利,2023年国中水务营收2.17亿元,净利润2753.09万元。这一盈利,也要归功于此次收购的汇源果汁。
鹏欣集团近两年来则因金融借款纠纷、股权质押到期未回购等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据天眼查信息,截至目前,鹏欣集团执行标的总额达9.23亿元。其中,2024年1月的两起被执行案,涉及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的股权质押合约纠纷。而此次“鹏欣系”持有的鹏都农牧股权则直接被公开拍卖。
图源:天眼查
兜兜转转,曾经走向破产重整、要靠“白衣骑士”救命的汇源果汁,一转头,却成了国中水务的“救命稻草”。资本市场上,剧情总是跌宕起伏,不到最后一刻难以预料结局。你认为汇源果汁能解“鹏欣系”的近渴吗?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4) | 评论 2024-07-27 17:56 来自网站 举报
-
【“医药女首富”公司被罚2500万,超30亿销售费用去哪儿?】
医药反腐,不容有私。作者 | 赵 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打着“学术活动”之名、却无学术活动之实,对几十名医生派发劳务费,来实现推广自家生产的抗癌药等产品,这种明显违规违法的医药推广,近日被监管部门予以重罚。据了解,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豪森药业”)因涉嫌不正当... 展开全文“医药女首富”公司被罚2500万,超30亿销售费用去哪儿?
医药反腐,不容有私。
作者 | 赵 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打着“学术活动”之名、却无学术活动之实,对几十名医生派发劳务费,来实现推广自家生产的抗癌药等产品,这种明显违规违法的医药推广,近日被监管部门予以重罚。
据了解,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豪森药业”)因涉嫌不正当竞争,被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合计约2554.28万元。
案情显示,豪森药业的全资子公司江苏恒特医药销售有限公司(简称“恒特医药”)在推广豪森药业所生产的两种药品中,存在学术推广违规,邀请多名医生进行虚假学术活动等,并给予劳务费。
来源:天眼查
据了解,豪森药业实控人是有着“白手起家女首富”之称的钟慧娟,她的丈夫是有“药神”之称的孙飘扬,二人分别持有知名上市药企翰森制药(03692.HK)和恒瑞医药(600276.SH),夫妻俩多次以超千亿财富入围各类财富榜单。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国家加强“医药反腐”以来,监管部门就已经着重监督药企在药品推广过程中的造假行为,而其中类似“学术推广”等活动也被重点监督。
此外,诸如这种学术推广活动费用往往被归为销售费用,而一些药企的销售费用往往高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但具体用途却鲜有公开,而通过这次公开的豪森药业案情,也揭开了其中部分费用的违规使用情况。
自产自销自演,邀请46名医生配合“群演”
据“天眼查”公开案情显示,2021年以来,江苏恒特药品信息顾问许某、刘某某和杨某负责恩施地区豪森药业生产的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馬替尼片”,简称“氟马替尼”)和阿美乐(甲磺酸阿美替尼片,简称“阿美替尼”)的推广工作,两种药品适应症主要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肺癌突变患者一线二线等的治疗。
上述3人虽与恒特医药签订了《全日制劳动合同书》,但工资、奖金和养老保险均由豪森药业发放和缴纳。
其中许某负责“氟马替尼”的推广,邀请了恩施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简称“民大医院”)血液科的部分医生参加了学术活动;刘某某负责恩施州中心医院阿美替尼的推广、邀请了肿瘤科、呼吸科的部分医生参加了学术活动;杨某负责民大医院“阿美替尼”的推广,邀请了肿瘤科的部分医生参加了学术活动。
以上3人共计邀请了46名医生在豪森药业合作公司搭建的平台上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活动主要包括线上会议、问卷调研、文献点评和线下科室会。
这些医生每回答一份问卷调研可获得1000元劳务费,完成一次文献点评可获得2000-3000元劳务费,会议设主持、讲者和点评(讨论)角色,不同角色对应不同劳务费,劳务费1000-3000元每次。
来源:罐头图库
而这些合作公司包括全程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全程网络”)、睿颐曜达(天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津睿颐曜达”)、河南省易惠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河南易惠利”)等。
其中,“全程网络”开发了“全程”,具有会议、问卷调研和文献点评的功能,恩施州内39名医生受邀在上参与了学术活动,获得了59.69万元劳务费;
睿颐曜达通过自建的睿颐医患一体化管理平台(医盟荟)向全国招募相应临床研究者,恩施州内13名医生受邀在平台上实名注册参与了该项目,获得了3.68万元劳务费;
河南易惠利开发了“易惠利”,具有会议、问卷调研和文献点评的功能,恩施州内33名医生受邀在上参与了学术活动,获得了22.65万元劳务费。
据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核实,许某、刘某某、杨某共邀请了恩施州中心医院和民大医院46名医生在多个平台上参加学术活动,共计获得劳务费86.02万元。
来源:罐头图库
在公开的案件内容显示,许某、刘某某、杨某邀请医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造假等事实,其中一些造假手段令人啼笑皆非。
比如,在豪森药业多次组织的一对一院内科室会,出现两个医生互相讲课,讲相同的课件,今天你讲我讨论、过两天我讲你讨论,两人均获得劳务费;
又比如,参会人员着装明显不符常理,同一科室人员4月3日开会全部穿毛衣或者厚衣服,4月4日开会则全部穿短袖……经调查证实,部分会议资料系药品信息顾问借用平时拍摄的照片编造的会议资料。
湖北省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以上事实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款的处罚规定,责令豪森药业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约2344.28万元、罚款210万元的行政处罚措施,合计约2554.28万元。
据“财联社”报道,自去年加强“医药反腐”以来,中纪委强调深化整治医药、国家卫健委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多省严格执行医生参与学术讲课“六个严禁”,不少医疗系统干部、院长被双开,药企高管被留置调查。
医药“神仙眷侣”财富过千亿
“天眼查”显示,豪森药业的控股股东为港股上市公司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03692.HK,简称“翰森制药”),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发文,豪森药业为翰森制药主要经营主体。
2023年,翰森制药营收首破百亿,达到101亿元,毛利润高达90.73亿元。
其中,上述案情中被推广的阿美乐(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马替尼片)连同其他四种药品,在2023年合计为翰森制药贡献了约61.69亿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1%。
其中阿美乐(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马替尼片)都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财报显示,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抗肿瘤领域。
图源:公司财报
而这家营收超百亿的“全球百强药企”翰森制药,其创始人为钟慧娟,百度词条中“钟慧娟”名字后面的标签是“世界白手起家的女首富、中国富豪榜第4名”。
2020年3月16日,钟慧娟以1060亿元财富位列《2020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第1位,钟慧娟因此一度被誉为“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而钟慧娟的丈夫孙飘扬,作为有着“医药一哥”之称的恒瑞医药(600276.SH)的董事长,更为人熟知。
在业内,孙飘扬有着“药神”之称,他与钟慧娟夫妻二人在医药领域也可谓“神仙眷侣”,只不过,无论是钟慧娟的翰森制药,还是孙飘扬的恒瑞医药,都要经受“医药反腐”的考验,这其中,他们旗下公司的销售费用尤其受关注。
据翰森制药财报显示,在2019年~2023年,每年的销售及分销费用在31亿元~35.5亿元之间。
而恒瑞医药每年的销售费用则超过翰森制药2倍以上,财报显示,2019年~2023年,恒瑞医药的年度销售费用约在73亿元~98亿元之间不等。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一览(图源:东方财富网)
对比来看,这五年中,翰森制药的销售费用保持相对平稳,而恒瑞医药则在2021年~2023年缩减了销售费用,从之前的每年90多亿元,下降到70多亿元的水平。
此前,药企对这些销售费用的具体支出情况往往不予披露,而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这次对翰森制药旗下豪森药业的行政处罚,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费用的违规使用情况。
有业内人士指出,药企的销售费用往往包含学术推广费用,而这些费用实际会被部分药企作为打通渠道的“过路费”,而这些成本最终又会转嫁到药品最终销售价格上,所以这也是国内开展医药反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孙飘扬、钟慧娟的家庭财富也被业内津津乐道。
2019年~2020年,孙飘扬、钟慧娟夫妇多次登上胡润百富榜、福布斯富豪榜等财富榜单,其中财富值评估最高的是在2020年《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榜单中,孙飘扬、钟慧娟夫妇以2250亿元财富位列第32名。
2024年6月,钟慧娟一家三口均进入《2024新财富500创富榜》,其中孙飘扬以645.3亿元财富位列第35位,钟慧娟、孙远母女以607.7亿元财富排名37位。
即使不看“成百上千亿”的财富,他们的年薪也让普通“打工人”惊叹。
现任翰森制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的钟慧娟,2023年年薪高达1480.7万元,2022年年薪约1113.5万元。
而钟慧娟还不是翰森制药年薪最高的,财报显示,她的女儿、执行董事孙远2023年和2022年年薪分别为1663.1万元和1118.4万元。
钟慧娟及女儿孙远年薪(图源:公司财报)
相比之下,孙飘扬“年俸”不及妻女,财报显示,其2023年税前报酬为162.25万元。
在拥有巨额财富后,孙飘扬、钟慧娟等医药行业“大佬”们更应该带头做好行业自律,遵纪守法、规范发展,让公司成为医药行业的标杆,起到表率作用。
你对医药推广中还有哪些建议?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2024-07-26 19:11 来自网站 举报
-
【“前东北首富”遭遇“多事之秋”,东方集团被预重整!】
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债务本金11.26亿元。作者 | 武丽娟 李非林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前“东北首富”张宏伟的“东方系”旗舰公司东方集团(600811.SH)的麻烦事接踵而来。先是6月18日,因16.4亿存款提取受限遭上交所火速问询,6.21日又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展开全文“前东北首富”遭遇“多事之秋”,东方集团被预重整!
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债务本金11.26亿元。
作者 | 武丽娟 李非林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前“东北首富”张宏伟的“东方系”旗舰公司东方集团(600811.SH)的麻烦事接踵而来。
先是6月18日,因16.4亿存款提取受限遭上交所火速问询,6.21日又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一周后,因还不上75万元的工程款,被债权方黑龙江东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东辉公司”)向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哈尔滨中院”)申请重整。
7月15日,东方集团公告称,哈尔滨中院决定对公司进行预重整。而东方集团的最新债务和担保逾期情况也摊在了阳光下。
7月24日晚间,东方集团披露其最新债务情况:其与关联公司到期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为24.35亿元,被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的债务本金余额为11.26亿元,合计金额为35.62亿元。
7月25日,东方集团股价报收0.98元/股,跌幅5.77%,最新总市值36亿元。公司股价再一次低于1元/股,又将面临退市风险。
图源:罐头图库
自从1994年登陆A股,上市已有30个年头的东方集团主营业务为农产品加工销售、土地及房地产开发和其他业务。
张宏伟以东方集团为核心构建起了庞大的“东方系”,跨界多个业务领域。在民生银行2000年上市前夕,张宏伟的“东方系”入股,与刘永好的“新希望系”和卢志强的“泛海系”并列民生银行股东势力中的“三大系”,是其最著名的投资案例。
但自曝流动性风险后,多米诺骨牌便应声倒下。眼下,东方集团正在打响上市保卫战,重整能否成为“东方系”的救命稻草?
重整进行时
75万欠款难倒“东北前首富”
根据东方集团的最新债务公告,到期未偿还的贷款债权人有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农业银行方正县支行;要求提前还债的债权人有中国信达、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目前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已经就相关债务向哈尔滨中院提起民事诉讼,该笔贷款本金余额为1.5亿元。
图源:公告
东方集团在公告中回应,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未发生因上述债务逾期或被要求提前承担担保责任而导致现金流出的情形。
并同时称,根据哈尔滨中院相关规定,在预重整期间原则上不能个别清偿,将结合预重整沟通协调机制,通过预重整及重整程序化解相关风险。
在预重整或重整期间,投资者是否可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公司是否可以进行个别清偿?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表示,投资者仍然可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由于《破产法》的法律界位高于《证券法》,所以投资者提起民事赔偿诉讼产生的债权,应当纳入破产预重整或者重整的债权清偿范围之内,和其他债权一样,遵守债权人会议通过的破产重整计划的规范并受其约束,所有债权均不能提前清偿(破产重整计划规定的例外除外)。
东方集团进入预重整,源于一笔75万元的工程款。
6月25日,东方集团发公告称,债权人东辉公司向哈尔滨中院提交了申请启动对公司进行重整的材料。
而东辉公司给出的重整理由是,东方集团未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一定重整价值。
公告显示,东辉公司为东方集团旗下的哈尔滨东方大厦进行改造,包括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但东方集团拖欠了其剩余工程款合计75.23万元。
图源:公告
东方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将积极配合重整相关工作,以期化解公司存量债务风险,保护全体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如果重整计划草案未能获得法院裁定批准,公司将面临被宣告破产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股票被终止上市。
东方集团同时强调,重整不同于破产清算,是以挽救债务人企业、恢复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为目标的司法程序。
目前东方集团已进入预重整阶段,7月22日,东方集团启动公开招募和遴选重整投资人,目的则是引入有实力的重整投资人提供增量资金和资源,化解债务危机,恢复和提升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方集团2023年总资产为380.14亿元,2024年一季度则为374.15亿元,账上还趴着25.02亿元货币资金,竟然还不起75万元的工程款。
事实上,在重整消息传出之前,东方集团已经深陷舆论漩涡。它与关联公司东方财务的一笔存款纠葛,让东方集团的资金压力浮出水面。
16亿存款去向成谜
东方集团收函
6月18日,东方集团自曝,因东方财务公司近期流动性暂时趋紧,东方集团及子公司在东方财务公司16.4亿元的存款出现大额提取受限情形。
这笔存款约占东方集团2024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25.02亿元)的65.55%,贷款余额为6.66亿元。
东方财务公司是东方集团的关联方,也是东方集团的“内部银行”,由东方集团控股股东东方有限持股55.43%,东方集团自身也持有东方财务公司30%股权。即便是这样的关系,但东方财务公司依然无法给东方集团大额提取存款?据公告,直接原因是东方财务公司近期流动性暂时趋紧,头寸不足。
对于此次存款大额提取受限,东方集团表示,将增加公司短期流动资金周转压力,对公司生产经营和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已根据《风险处置预案》的有关规定及时启动风险处置程序,要求东方财务公司采取积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暂缓或停止发放贷款、回收资金等措施化解风险,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
来源:罐头图库
那么,导致东方财务公司头寸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呢?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存款提取困难可能的原因包括:东方财务公司近期流动性暂时趋紧或涉及诉讼等。东方财务公司存贷比高达130%,严重不匹配监管要求,这可能是导致流动性问题的信号之一 。此外,东方集团的母公司顶格质押与债务展期,显示出流动性危机信号。
不过,东方集团回应称,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公司所持股票质押主要为公司贷款提供质押担保,属于正常的融资行为。公司将持续关注股票价格,如有重大事项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6月19日晚,控股股东东方有限及实际控制人张宏伟紧急表态,将通过处置旗下联合能源、UEP风能股权等资产回笼资金,帮助解决东方财务公司流动性问题,保障东方集团资金安全。上述安排将在未来3-6个月内完成。
此外,张宏伟曾以联合能源股份为东方集团23.5亿元贷款提供担保,若东方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问题影响了东方集团偿还贷款,张宏伟将以上述股份的质押处置款代为偿债。
柏文喜认为,担保逾期可能导致东方集团面临诉讼,需承担连带责任保证责任,增加东方集团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评级 。还可能影响东方集团未来的对外担保能力,限制公司为子公司或其他关联方提供担保的额度 。
不过,东方集团表示正在与银行积极沟通协商,尽快妥善处理上述债务逾期事项。同时,公司也在密切关注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债务逾期以及公司担保进展情况,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控股股东4.54亿贷款逾期
资产负债率71.12%
虽然实控人紧急出面表态,不过东方集团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
首先,截至2023年末,东方集团的货币资金账面余额为31.79亿元,带息债务合计却约为186亿元。短期借款余额为81.5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为52.57亿元,远超在手现金。
据新媒体“界面”统计,截至2023年末,东方集团资产受限合计达269.81亿元,占当期总资产比重约71%,占当期净资产比重高达164%。这其中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等,而这些资产主要用于抵押贷款。
而东方集团的控股股东东方有限资金紧张也早有端倪。
5月27日,东方集团公告称,公司为控股股东东方有限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龙腾支行不超过4.55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提供连带担保,融资期限不超过1年,担保期间为借款期限届满之次日起三年。
目前,上述贷款已于4月20日到期,东方有限尚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4.54亿元。东方有限正在与龙江银行龙腾支行协商展期等解决方案。
据公开审计报告,2023年,东方有限总资产689.33亿元,总负债490.28亿元,资产负债率71.12%。企业预警通显示,2018-2020年,其总资产均在700亿之上。2019年,官网显示,总资产曾达近千亿元。
来源:企业预警通
除了控股股东抵押担保的拖累,地产资产处置也出现了问题。2023年,受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政府土地供应节奏等影响,东方集团房地产业务相关资产处置工作不及预期。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东方集团房地产业务板块子公司东方安颐(北京)城镇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达121%,且连续多年亏损。同期,东方集团对北京青龙湖盛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开发款余额为14.86亿元,已计提坏账准备3.52亿元。
东方集团表示,将持续推动房地产资产的有效处置,推动二级开发项目投资回款以及一级开发项目前期投资成本的返还工作,着力压缩负债规模,以优化财务状况。
因此,东方集团能否顺利且快速“去房地产化”,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依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事实上,2022年以来,“东方系”所持股权接连遭到司法冻结和司法标记。目前,冻结警报已经解除。2021年6月,民生银行曾给予东方有限2021年度集团最高授信额度人民币134.6亿元,支用限额人民币129.6亿元,期限一年。张宏伟自2000年起即担任民生银行董事会副董事长,其在民生银行2000年上市前夕入股。
来源:罐头图库
沈萌表示,虽然实控人表态积极,但表态不能实际化解财务困境,也不能释放风险,所以上市公司的经营压力并未得以实质改善。
东方集团表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存货中房地产相关项目账面价值合计67.49亿(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其他应收款中合作开发项目账面价值21.3亿(扣除坏账准备),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余额52.08亿,合计140.87亿。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存量房地产相关资产处置,争取尽快实现资金回笼。大部分债务均有足额抵质押担保,具备清偿能力,且公司一直与债权人保持良好的沟通,目前不存在较大偿债风险。
“东方系”崛起成就“东北首富”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多岁的张宏伟,曾是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包工头”。
1984年成立了哈尔滨东方建筑公司,四年后公司更名“东方企业集团”,并在1994年成功上市, 主营业务为大米加工销售、油脂加工销售、豆制品加工销售、农产品购销及农业供应链服务等。东方集团成为中国最早实行股份制改造并获准上市的民营企业之一。
张宏伟虽出身于建筑行业,却极其聪慧、擅交际。很快就开始尝试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扩张,通过重组、收购等的方式,投资了锦州港、民生银行、新华人寿等企业,因此有“资本猎人”之称。
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参控股四家知名上市公司:东方集团、联合能源(0467.HK)、民生银行(600016.SH)、ST锦港(600190.SH),主要投资和经营现代农业及健康食品、石油天然气及新能源、信息安全、金融、资源物产、港口交通、新型城镇化开发七大产业。
据Choice 数据,截至3月31日,张宏伟通过西藏东方润澜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有上市公司30.11%的股份。
1994年,《福布斯》首次对中国富豪排名,张宏伟名列第二,仅次于刘永好兄弟,成为当时的“东北首富”。1999年当胡润首次发布中国富豪榜时,张宏伟名列其中,排名第六。至今20多年过去,他始终始终名列前茅各类富豪榜。到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时,其财富为300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1995年锦州港重组,当年10月份张宏伟以1.4亿元拿锦州港超过30%的股份,成为锦州港的董事长。
去年2月21日,出于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东方集团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的方式从2022年9月份至2023年2月21日合计减持锦州港5%股份,套现金额约为3.8亿元。早在2022年第二季度,东方集团已减持锦州港1383万股。
经过多次减持,东方集团持有ST锦港的比例由2022年的14.7%减少到了今年一季度末的2.91%,其中质押4000万股。因连续四年财报虚假记载,虚增营收86亿元,虚增利润1.8亿元,2024年5月31日ST锦港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
联合能源主要从事石油及天然气业务。截至2023年末,张宏伟直接持有联合能源 57.45%股份。2021年、2022年,联合能源营收分别为60.8亿元、96.0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36亿元、23.24亿元。2023年,联合能源亏损超17亿港元,同比由盈转亏。
而张宏伟在金融领域的步伐也并不顺利。新华保险在2004年上市搁浅,东方集团也逐步退出。
民生银行是张宏伟金融版图上剩余的优质资产之一。目前,张宏伟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东方集团持有民生银行12.8亿股,占总股本2.92%,其中质押12.68亿股。不过,疫情期间的2020年至2023年,民生银行营收已经四连降。
据公告披露,截至2023年末,东方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及附属公司的贷款余额为95.99亿元。外界也在担忧东方集团的资金周转压力是否会波及民生银行。
对于未来转型,东方集团表示,为降低经营风险,自2023年开始持续缩减毛利率较低的大宗农产品贸易业务,不再追求规模效应,进一步专注于农副食品加工业务,重点推进海水提钾项目产业化,实现公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5亿债务悬顶、重整之路待解、退市风险在即,“东方系”还能否守住自己的商业帝国?你还知道“东方系”哪些故事?评论区留言聊聊吧!
赞(37) | 评论 (10) 2024-07-25 20:44 来自网站 举报
-
【华谊兄弟和阿里影业的买卖,冯小刚成最大赢家!】
兄弟终究抵不过生意。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2015年斥资10.5亿元从冯小刚和影视制片人陆国强手中买来的东阳美拉,华谊兄弟(300027.SZ)终于拿不住了。7月23日晚间,华谊兄弟公告称,拟与阿里影业(1060.HK)签署协议,以3.5亿元的对价转让控股子... 展开全文华谊兄弟和阿里影业的买卖,冯小刚成最大赢家!
兄弟终究抵不过生意。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2015年斥资10.5亿元从冯小刚和影视制片人陆国强手中买来的东阳美拉,华谊兄弟(300027.SZ)终于拿不住了。
7月23日晚间,华谊兄弟公告称,拟与阿里影业(1060.HK)签署协议,以3.5亿元的对价转让控股子公司东阳美拉70%股权,转让完成后华谊兄弟不再持有东阳美拉的股权。
对于出手原因,华谊兄弟在公告中表示,这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做出的决定,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资源配置,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更好地支持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战略的推进和落地。
但实际上,2019年华谊兄弟向阿里影业借款7亿元,目前仍有3.5亿元本金余额未还。转让完成后,华谊兄弟刚好可以清了与阿里影业的这笔债务。
公告发布后,7月24日,华谊兄弟跌2.48%,7月25日又跌0.64%,报收1.56元/股,总市值43亿元。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虽然华谊兄弟在这比买卖中亏了不少“小目标”,但冯小刚却在多年前大赚一笔。如今冯小刚仍持有东阳美拉30%股权,转让完成后,冯小刚和阿里影业将分别持股东阳美拉30%和70%。
来源:企查查
冯小刚从华谊兄弟处大赚8亿后
“牵手”阿里影业
东阳美拉由冯小刚与影视制片人陆国强在2015年9月2日创立,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营业务包括制作、复制、发行:专题、专栏、综艺、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等等。
成立刚刚2个月,但华谊兄弟就看上了这家公司,并于2015年11月19日宣布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持股99%)和陆国强(持股1%)东阳美拉的70%股权。
收购完成后,华谊兄弟持有东阳美拉70%的股权,冯小刚持有东阳美拉30%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东阳美拉尚未盈利,资产总额仅有1.36万元,还身负1.91万元负债,实际账面净资产为-0.55万元,但华谊兄弟却给出了15亿元的估值,市场一片哗然。
面对质疑,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在当年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并购,也就是我跟冯小刚有十多年的感情,和他未来的安全性、成长性,我才敢于买这家公司(东阳美拉)。”
而当时冯小刚凭借《老炮儿》一举荣膺金马影帝,一时间风头无两。
来源:罐头图库
虽然嘴上表示信任,但华谊兄弟还是与冯小刚和陆国强签订了长达5年的业绩对赌协议。按照协议约定,东阳美拉2016年度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自2017年度起,每个年度的业绩目标为在上一个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
也就是说,东阳美拉2016-2020年的净利润要分别不低于1亿元、1.15亿元、1.32亿元、1.52亿元、1.75亿元,合计6.74不低于亿元。若未能完成当年业绩约定,冯小刚和陆国强方面则需要以现金的方式补足差额部分。
然而,在经营的过程中,东阳美拉还是没满足华谊兄弟的期待。2018年和2020年未完成业绩承诺,分别需补差额0.67亿元和1.69亿元。合计2.36亿元。
但即便是这样,冯小刚依然净赚8亿元。
而如今,为了清偿债务,华谊兄弟将手中东阳美拉的全部股权低价出手,估值缩水66.7%,打折卖给了阿里影业。但冯小刚依然持有东阳美拉30%股权,转让完成后,冯小刚将凭借东阳美拉顺利“牵手”阿里影业。
华谊兄弟6年亏损80亿
东阳美拉在被华谊执掌期间,也曾推出过一些精良制作,如《我不是潘》《芳华》《只有芸知道》,三部影片豆瓣评分分别为6.7、7.7、6.3,并取得票房4.82亿元、14.22亿元、1.59亿元。
然而2018年冯小刚拍摄电影《手机2》,牵出女主角范冰冰税务问题,如日中天的女明星瞬间没落,电影拍摄也随之哑火,冯小刚变得收敛低调。
当年东阳美拉未完成业绩对赌,华谊兄弟也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伴随着影视寒冬的到来,2018年-2023年,华谊兄弟营收从38.14亿元下降至6.66亿元,净利润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过去6年分别净亏损9.85亿元、40.4亿元、10.75亿元、2.26亿元、9.93亿元、5.24亿元,6年合计净亏损近80亿元。
来源:wind
当然,华谊兄弟亏损离不开其自身的“折腾”,一方面,华谊兄弟谋求多元发展,提出“去电影化”战略;另一方面,华谊兄弟发展“明星资本化”,试图与明星绑定。
王忠军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直言,前些年因为华谊兄弟的现金流好,所以盲目乐观,将精力放在了投资上,觉得企业做大是靠投出来的。然而作为一家非专业投资公司,华谊兄弟投资业务带来的收益并不稳定,如2019年、2020年,其投资收益即分别亏损2.56亿元、3.33亿元。
多元化发展导致了华谊兄弟在电影主业的失速。而为了绑定明星,华谊兄弟在收购相关公司时,均给予了高溢价,进而产生了较高商誉。截至2014年末,公司商誉高达14.86亿元,2016年末,这一数字攀高至35.7亿元。
高额的商誉犹如悬在华谊兄弟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最终在2018年快速落下。当年,公司计提了9.73亿元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年度扣非净利润亏损达11.81亿元;2019年,其商誉减值损失依旧高达5.98亿元。
巨亏之下,2023年末,华谊兄弟资产负债率为79.06%,短期借款4.95亿元。但华谊兄弟的货币资金仅2.3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的净额仅8282.8万元。
实控人王忠军、王忠磊股权如今已悉数被质押或冻结。公司市值也从2015年时的逼近千亿,到如今仅剩43.56亿元。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被冻结后实控人或许很难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冻,因此不排除出现控制权变化的风险。虽然距离预警线还有一个空间,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并不安全,如果企业业绩表现没有更好的改善、甚至是改善预期,都可能导致控制权变化。
为了缓解压力,华谊兄弟开始频繁卖资抵债,包括此次出售东阳美拉。
华谊兄弟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将继续集中优质资源贯彻“影视制作+IP运营”的轻资产商业模式,以推动公司加速回归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冯小刚又抱得“良木”?
如今的东阳美拉已经风光不再,2023年、2024年前5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24亿元、67.55万元,净利润分别只有3760.42万元、162.73万元。
但接盘方依然对这块资产表示看好。7月23日晚间,阿里影业在公告中称,东阳美拉主要从事制作及投资电影、电视剧及网剧,与本集团主营业务相若。
另外,阿里影业在公告中表示,身为中国知名电影导演的冯小刚亦是东阳美拉的股东。作为该收购事项的一部分,集团亦将与冯小刚订立合作协议,订明有关电影制作的未来合作计划及战略合作权益。因此,该收购事项符合本集团战略及业务利益,预期将进一步扩大阿里影业的核心业务内容分部,并将拓展阿里影业在中国文娱行业的版图。
来源:罐头图库
与还在苦苦挣扎的华谊兄弟不同,阿里影业在2024财年实现了强劲的业绩增长。
5月29日,阿里影业发布2024财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约50.36亿元,同比增长44%,归母净利润2.85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2.91亿元。
据悉,这一增长除了受市场复苏影响外,还得益于公司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布局。阿里影业坚持执行“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多板块业务稳健发展。尤其是电影板块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步入优质增长轨道。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收入、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收入、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
除了公司业绩远超华谊兄弟,阿里影业的影视制作优势也十分抢眼。其可以充分利用阿里巴巴集团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同时,阿里影业还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2024财年,阿里影业参与了逾60部电影的出品和发行,票房占总票房比例超60%,其中15部影片进入同期票房前20。在同期票房前10的影片中,阿里影业收获6席,其中包括《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4部票房超30亿元的超头部影片。
截至7月25日,阿里影业报收0.39港元/股,总市值11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7.47亿元)。
不过虽然2024财年阿里影业参与影片的票房表现不错,但公司没有独立自制项目,参与制作方式皆为合制、联合出品或主导宣发,这也为阿里影业未来在电影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冯小刚能与阿里影业“牵手”,对其未来的发展或许也可以有更好的助力。
你怎么看华谊兄弟此次低价出售资产抵债?评论区聊聊吧。
赞 | 评论 2024-07-25 20:26 来自网站 举报
-
【跌没32亿港元!如祺出行为何上市11天股价“腰斩”?】
无人驾驶的春天何时来?作者 | 刘钦文 刘俊群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在广州市中心,”如祺出行“与“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服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实地运营。在拥挤的车流中,如祺出行的网约车车身印有统一的“ON TIME”醒目标识,显得格外好找。在大湾区这片土... 展开全文跌没32亿港元!如祺出行为何上市11天股价“腰斩”?
无人驾驶的春天何时来?
作者 | 刘钦文 刘俊群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在广州市中心,”如祺出行“与“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服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实地运营。
在拥挤的车流中,如祺出行的网约车车身印有统一的“ON TIME”醒目标识,显得格外好找。在大湾区这片土地上,如祺出行是市占率仅次于滴滴的出行平台。其股东阵容极为豪华,广汽工业、中隆、腾讯为其前三大股东,广州公交集团、Zhing BVI、小马智行也在股东行列。
然而,顶着“Robota(无人驾驶出租车)第一股”名号上市的如祺出行,才上市11天,股价就已经“腰斩”。截至7月24日,如祺出行报收17.3港元/股,较35港元的发行价跌去50.57%,总市值36.86亿港元,较上市当日的69.19亿港元,已经跌没了32.33亿港元。
如祺出行CEO蒋华曾公开表示,“对出行行业而言,Robota的商业化落地是拐点。”那么,如祺出行股价的拐点又何时来?
“无人驾驶”引热议,
上市11天股价腰斩
近期,萝卜快跑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大范围试点,让无人驾驶的争议再次被摆上桌面。有人认为无人驾驶是科技的进步,有助于避免司乘矛盾,减少出现绕路、“臭车”、拒开空调等情况,但也有人认为,这加剧了司机的竞争情况,安全性问题依然需要打个问号。
无人驾驶仍存在争议,但无人驾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已是不争的事实。据IHS Markit预计,2030年Robota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3万亿元。
萝卜快跑背后的百度和如祺出行作为其中的市场参与者,都是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靠前的头部企业。
尤其是萝卜快跑,近期更是在热搜榜上频繁出现。近日,萝卜快跑在湖北武汉加速落地,全无人驾驶、每6公里4元的优惠价格,吸引了不少网友排队尝鲜,也因此引发大量讨论。
图源:罐头图库
萝卜快跑声名在外,如祺出行也在悄悄布局无人驾驶。
如祺出行成立于2019年,为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由广汽集团与腾讯、广州公交集团及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开展。
2021年,如祺出行开始推动Robota的开发及商业化,并先后和轻舟智航、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展开合作。
2022年,如祺出行在广州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放性Robota(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科技平台”,这是全球首个在混合运营模式下,提供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服务的出行服务平台。
2023年4月,如祺出行成为国内首个以自主研发的Robota车队,进行示范运营的出行服务平台。
图源:罐头图库
截至2023年年底,如祺出行Robota服务已运营累计超2万小时,覆盖545个站点,完成约45.07万公里安全试运营里程。以平台网联Robota车辆数目计,本公司以281辆位居网约车平台第一。
但不管是萝卜快跑还是如祺出行,都并非一帆风顺。
7月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发生碰撞。视频中,一个十字路口前,一位行人躺在“萝卜快跑”出租车前,交警正在现场处理。
百度随后回应称,“是车辆在绿灯亮起启动之际与一名闯红灯行人发生轻微接触,事故发生后我司第一时间配合警方处置,并陪同送医检查,目前正在医院进一步观察和休息。”7月9日,百度港股微跌0.12%,报收86.3港元/股。
巧合的是,7月10日,如祺出行正式敲钟,上市当天就破发,报收33.9港元/股,下跌3.14%。此后一路下跌,截至7月24日,如祺出行报收17.3港元/股,较35港元的发行价跌去50.57%。
图源:百度股市通
股价“腰斩”背后:
因“无证”被约谈,3年亏20亿
“腰斩”背后,如祺出行曾多次出现“两证”不全的情况、3年被罚41次。
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正式公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了符合条件的私家车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可从事网约车服务。
暂行办法中具体规定了“网约车三证”,即网约车运营方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符合条件的车辆要从事网约车服务,需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下称“车证”);网约车司机要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下称“人证”)。
作为一家主要靠网约车业务挣钱的公司,如祺出行已在多地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公司还在《招股书》中提示道,若车辆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相关当事人可被监管部门处以3000元-1万元之间的罚款;从事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可被监管部门处以200元-2000元之间的罚款。
来源:《招股书》截图
如祺出行在实操中,也是这样要求司机的。野马财经在如祺出行App上发现,在司机加盟条件和注册资料中,必须提交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车辆保单(自带车加盟)、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网络预约出租车营运资格证等照片资料,待平台审核通过后,申请者便可以成为一名加盟司机。
来源:如祺出行小程序 截图
但尽管有提示、要求,从2021年起,如祺出行还是被广州交通运输局、深圳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罚款合计超过40次。罚款问题包括:旗下提供服务的车辆未取得车证;旗下出租车司机未取得人证;旗下车辆出现故意绕道等。
2021年11月2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对包括如祺出行在内的2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进行警示约谈。
会上,市交通运输局通报了自2021年9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查处的网约车名类违法行为情况。会上,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T3出行、如祺出行、曹操出行、万顺叫车、哈啰出行等部分平台公司通过线下揽客等多种营销手段,恶性竞争,招募或诱导未取得许可的驾驶员开展非法营运,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安全稳定,损害司乘人员合法权益。
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网 截图
2024年1月4日,广州市番禺区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对如祺出行的运营主体——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约谈。原因是,2023年2月19日,“粤A7173C”网约车进行营运时,并没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且其所有人为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最终,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被要求责令改正,并被罚款5000元。
对于无“车证”“人证”的情况,如祺出行在《招股书》中也坦言,公司一般会要求司机须符合若干标准,包括至少三年驾驶经验及无交通或驾驶相关或暴力犯罪记录,并通过相关考试,才可以取得于提供网约车服务所需的驾驶员证。但并非平台上的所有司机均已完成在公司经营所在的每个城市取得必要牌照的程序。
张毅表示,一般来说,网约车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司机和车辆参与到业务中,会给司机、车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办证。但司机、车辆没证的话,就会被监管部门处罚。目前这些行政处罚,大部分都是在所谓的办证期中出现的。
而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一些隐患。张毅进一步表示,无证上岗的司机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会对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安全等方面的信任度。对上市公司来讲,如果继续放任发展下去,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态度。
此外,从长期来讲,如祺出行仍处于亏损状态,且预计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
2021年至2023年,如祺出行的营收分别达到10.14亿元、13.68亿元、21.61亿元,3年累计亏损额达20亿元。在《招股书》中,如祺出行将亏损的原因归于公司对技术、人才、司机群及司机车队扩张以及其他举措进行的持续投资。如祺出行方面亦坦言,预计在2024年-2026年,将继续产生净亏损及经营净现金流出。
《招股书》中,如祺出行提到,至少未来4年仍无法实现正的现金流回报。
来源:罐头图库
如祺出行寄予厚望的Robota服务,预计于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同行业的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预计,2024年底,萝卜快跑将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
“短期内无法实现商业化,则需要看企业在其发展规划,科研投入及科研成果是否能让投资者看到其未来的价值和利益,大多数平台公司在早期都是无法实现正收益的,主要在于平台技术布局、算法科研投入、人力投入、营销投入等都很大,而在用户数量不足及消费不足情况下,确实难以实现正现金流。上市募资投入未来发展,对企业而言是必须的,但对于投资人而言,这确实是长期的一项风险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
《招股书》显示,如祺出行计划将此次IPO募集资金11.07亿港元中的40%,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运营服务的研发活动。
此外,如祺出行不仅在Robota服务方面名列行业前沿,还多次登上 “网约车月度订单合规率第一”的宝座。
自交通运输部于2021年开始发布网约车月度订单合规率排名以来,截至2024年2月29日,如祺出行的交通运输部订单合规率有19次名列第一,已经是订单合规率第一次数最多的出行平台之一。
无人驾驶的春天何时来?
未来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仍要将大量资金押注于Robota运营服务,如祺出行是怎么想的?“出行行业的拐点在Robota的商业化落地”。如祺出行CEO蒋华表示。
从《招股书》可知,占如祺出行收入成本大头的是司机服务费。从2021年到2023年,月均活跃网约车司机从1.19万名增长到3.69万名,司机服务费从11.7亿元增长到17.95亿元,占收入成本的比例从93.5%逐年下降至77.6%。
图源:罐头图库
而Robota运营服务因为是无人驾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以减少司机服务费成本。“如祺出行重点发展自动驾驶及Robota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从而提高乘客的安全感。此外,Robota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减少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
根据如祺出行《招股书》披露,2019年载人出租车成本为1.7元/公里,Robota成本为23.3元/公里,到了2023年,载人出租车成本小幅上涨至1.8元/公里,Robota成本则降至4.5元/公里。并预计2026年,Robota成本进一步降至2.1元/公里,到2030年降至1元/公里。
“企业重点发展自动驾驶和Robota是必然的。因为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无人驾驶出租车未来也极有可能取代现有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如祺出行如不提前布局,则难以谈未来发展。”伍岱麒表示。
但如今Robota服务在营收上的比重依然较小,在《招股书》中,如祺出行将Robota服务的收入被归为 “其他”板块,在“其他”板块中还包括顺风车服务、营销及推广服务。2021年至2023年,“其他”板块的收入分别为727.6万元、481.2万元、200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不超1%。
来源:《招股书》截图
你体验过无人驾驶吗?认为Robota和如祺出行的春天什么时候来?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2) | 评论 2024-07-24 20:36 来自网站 举报
-
【2400亿华润医药“血拼”韩国药企!】
2023年博雅生物曾被商誉减值“吞噬”利润。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被华润医药收入囊中的博雅生物(300294.SZ)又开启了“买买买”模式。7月17日晚间,博雅生物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绿十字香港”)100... 展开全文2400亿华润医药“血拼”韩国药企!
2023年博雅生物曾被商誉减值“吞噬”利润。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被华润医药收入囊中的博雅生物(300294.SZ)又开启了“买买买”模式。7月17日晚间,博雅生物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简称“绿十字”)。
由于绿十字香港近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和2023年第三季度分别亏损2327.09万元、1212.04万元。因此不少投资者对于这次溢价超180%的收购并不看好。
公告发布后,7月18日、19日,博雅生物连跌两天,合计跌幅超6%。有投资者认为这是“高价收购垃圾资产”。
来源:股吧
而与市场反馈不同,不少券商都对此次收购持看好的态度,并在公告发布后密集发布研报,给出“买入”评级。华源证券认为,“收购绿十字,长期想象空间加大”;万联证券认为,“收购绿十字,做大做强血液制品业务”;国金证券认为,“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浆站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来源:wind
7月22日,博雅生物股价出现回弹,但7月23日继续下跌3.38%,报收32.92元/股,总市值166亿元。
溢价180%
170亿龙头收购亏损资产
此次收购的标的公司绿十字,是韩国企业GC通过绿十字香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血液制品公司,成立于1995年。
收购前,GC持有绿十字香港77.35%股权,韩国私募股权基金Synaptic持有15.33%股权,46名韩国籍自然人共持有7.32%股权。博雅生物就是通过收购上述股东合计持有的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
来源:博雅生物公告
绿十字专注于血液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目前拥有白蛋白、静丙、VIII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6个品种16个品规,现有4个浆站,2023年采浆量104吨,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13%。
然而从财务数据来看,过去两年,绿十字业绩表现不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营收分别为4.04亿元、2.33亿元、2.39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1.82万元、-2327.09万元、-1212.04万元。
博雅生物目前账上现金并不充裕,截至一季度末只有货币资金18.6亿元,但还是拿出了18.2亿元来购买这家亏损公司。
据悉,按此前评估,绿十字香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16.8亿元,增值率为160%,若按交易价格18.2亿元计算,实际溢价率为182%。
这也是不少投资者对这次收购不看好的主要原因。
不过博雅生物对绿十字未来表现颇具信心,此次收购也并未设置业绩对赌协议。博雅生物表示,绿十字香港此前亏损主要原因是,进口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的量减少导致收入较2021年下降,以及支付GC集团的技术服务费、关联方借贷汇兑损益有所影响。在本次的收购协议中已约定终止《技术转让合同》,确认被收购公司可永久地继续使用相关技术(对价即为绿十字中国此前已支付过的对价),并无需支付任何对价。此外,GC集团关联方的资金借贷也不再发生。
另外,博雅生物控股股东华润医药2023年营收高达2400亿,为国内医药销售的三强。
博雅生物认为,后续,随着绿十字的自产产品的规模提升,以及代理产品的不断放量,其经营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押注”血液制品胜算几何?
血液制品是现代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战争、重大灾害等事件中,具有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关系国家医药卫生安全、国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由于其重要性,血液制品是一个受国家高度监管的产业。2001年起至今,中国没有新增获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企业只有28家。
而绿十字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博雅生物表示,这是稀缺的标的资源。本次并购后,博雅生物将全资控股一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新增一张生产牌照,新增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新增2个省份区域的浆站布局。
年报显示,博雅生物2023年有单采血浆站16家,其中在营浆站14家,2023年原料血浆采集量约为467.3吨,同比增长6.47%,浆量规模相对较小。收购绿十字后,博雅生物日后的年采浆量有望超过500吨。
实际上,放眼整个行业,500吨的采浆量也不算突出。
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形成以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大型血液制品公司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在营浆站33家,全年共采集血浆1.21万吨,同比增长18.6%,而前四家公司合计采集原料血浆超7000余吨,约占国内总采浆量的60%。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针对博雅生物高溢价收购亏损资产的行为,有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因为收购亏损企业可以快速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同时可以利用博雅生物的品牌、技术、管理和销售网络等优势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收购亏损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来应对。
因此还有投资者认为,博雅生物“有种孤注一掷的感觉”。
来源:股吧
商誉减值吞噬利润
另一方面,博雅生物此前的“买买买”历史,也令不少投资者心有余悸,甚至在不久前,公司还在为曾经的高价并购埋单。
2015年,博雅生物斥资5.2亿元收购了新百药业83.87%的股权,成为了新百药业的全资控股股东。同时形成了3.71亿元商誉。
彼时博雅生物还与新百药业签订业绩对赌协议,如果业绩承诺能够实现,新百药业将使博雅生物在2015年营业收入增加2亿元,净利润增加3500万元,显著提升公司业绩。
但现实与理想还是存在差距,新百药业虽在承诺期内“擦线”完成对赌,但此后增长并不如预期,甚至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进而影响了博雅生物的业绩表现。
直到2023年,博雅生物对新百药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98亿元,这直接造成博雅生物2023年虽然营收只下降了3.87%,但归母净利润下降45.06%。
而投资者对博雅生物并购的阴影还不止于此。博雅生物1993年成立,2012年登陆深交所,公司业务以血液制品为主,赶在监管趋严之前进入行业,并拿到了牌照资源,按理说公司只要按部就班做好主业,应该会在潜力颇大的血液制品市场大有可为。
但博雅生物早期却偏爱折腾,在并购的路上一路狂奔。公司此前大股东高特佳集团是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构,在博雅生物登陆资本市场后,高特佳集团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积极外延并购。在博雅生物2012上市当年的年报中,其“未来发展与规划”就提出:积极寻找适合的收购兼并目标。
于是博雅生物于2013并购天安药业,2015年并购新百药业,2017年并购复大医药。上述三家公司主营业务分别为糖尿病药、生化药、医药流通等。
2020年,博雅生物再次发布收购案,拟向江西百圣、高特佳睿宝、重庆高特佳等11名交易对方购买罗益生物48.87%股权。此次并购估值极高,公司100%股权评估价值为15.04亿元,相比账面净资产1.10亿元,评估增值13.93亿元,增值率1265.08%。此外,博雅生物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以及旗下基金都已布局在其中。
也许是监管层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交所在随后的问询函中连发15问,并最终于2020年4月否决了此次收购。
多元化战略稀释了博雅生物的主营业务,尤其是2017年-2019年,其血液制品占营收比重从50.12%下滑至33.96%。
同时,博雅生物的销售净利率也在不断下滑。2015年-2019年,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30.75%、29.32%、24.99%、19.79%和15.20%。同期与之对应的销售费用却不断攀升,分别为0.75亿元、1.13亿元、3.78亿元、7.54亿元和9.63亿元。
归母净利润也在2019年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在当年下降9.17%。
因此博雅生物如今高价并购亏损公司,投资者的反应不难理解。
尤其是本次溢价180%收购绿十字香港,也可能进一步增加较大金额商誉,如果绿十字未来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则存在较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但不同的是,绿十字无论是生产牌照,还是在营单采血浆站,对博雅生物的主营业务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事实上2020年博雅生物易主华润医药后,就开始逐步剥离非血制品业务,聚焦血制品主业。背靠大树,博雅生物业绩早已走上正轨,2020年-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2.75亿元、3.58亿元、4.45亿元。2023年若非计提商誉减值,利润有望进一步的增长。
而除了此次并购绿十字香港,博雅生物今年4月还曾公告表示将适时收购丹霞生物。据悉,丹霞生物目前有9个血浆站在运营,2017-2019年采浆量分别为224吨、278吨、307吨。
血制品领域向来有得血浆站者得天下的说法,目前博雅生物处于血制品行业第二梯队,斥巨资收购拥有血浆站的亏损公司,其野心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公司背后华润医药通过不断收购,已构建了从化学药到品牌中药到生物药以及血制品四大医药平台,并打造了自己的医药基本盘。
你怎么看在华润医药的掌权下,博雅生物重新启动“买买买”模式?评论区聊聊吧。
赞(3) | 评论 2024-07-24 20:28 来自网站 举报
-
【宗馥莉“逼宫”成功,但娃哈哈的挑战才开始】
明争结束,暗斗还会继续吗?作者 | 武丽娟 赵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5个月,就上演了几次意外又反转的剧情。一周前,被网友热议的“宗馥莉提出辞职”事件,落下帷幕。7月22日晚间,娃哈哈官网发表声明称,宗馥莉女士决定继续履行娃哈哈集团的相关... 展开全文宗馥莉“逼宫”成功,但娃哈哈的挑战才开始
明争结束,暗斗还会继续吗?
作者 | 武丽娟 赵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5个月,就上演了几次意外又反转的剧情。
一周前,被网友热议的“宗馥莉提出辞职”事件,落下帷幕。
7月22日晚间,娃哈哈官网发表声明称,宗馥莉女士决定继续履行娃哈哈集团的相关管理职责。
一周前,宗馥莉发出请辞信后,她的叔叔宗泽后公开称“辞职是件好事。宗馥莉最大的问题是接班娃哈哈后不应该考虑如何做大规模,如何赚钱,如何大刀阔斧改变现状,而是应首先考虑如何做好事、做慈善,让所有人都认可......”
眼下,这场风波的局势,从宗馥莉口中的“部分股东提出质疑”,发展成娃哈哈公告所言“各股东友好协商”。
从农场工人到借钱创业,从蹬三轮送货到跻身千亿富豪。因病医治无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一代传奇浙商”宗庆后的传奇人生在2024年2月25日谢幕,享年79岁。年近八旬的宗庆后在逝世前仍为娃哈哈集团掌舵人。
回顾宗庆后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曾以百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但也曾在早年间蹬三轮送货、在农场做体力活;他既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曾被失业的中年男人刺伤;他曾作为人大代表为民生献言献策,也曾被质疑拿美国绿卡。
如今, “企二代”宗馥莉继续接班,平静的水面下,是否还会暗流涌动?对娃哈哈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请辞7天后
娃哈哈致歉,宗馥莉回归
7月22日,除了宣布宗馥莉继续履职,娃哈哈还表示,感谢近期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并对占用媒体资源表示歉意。
7月18日,网上流传出一则“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落款署名为宗馥莉。网传图片内容显示:“由于娃哈哈集团股东对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导致管理推进困难。宗馥莉决定自7月15日起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经营管理。”
当时,娃哈哈总部及地方办事处均表示未收到相关文件,真实性待查。
不过,娃哈哈第一大股东——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对外表示“相关情况还在进一步核实”。据《第一财经》报道,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前段时间,娃哈哈陆续走了几个,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有娃哈哈前高管称此事属实。
“澎湃新闻”也有消息指出,一名娃哈哈山东地区经销商人士透露,对于传闻一事,早上已经和总部进行联系,目前娃哈哈内部确实存在一定矛盾和分歧,但正在解决中,“家里内部闹矛盾,不是很正常吗?只不过现在网上就公开了。”
天眼查显示,娃哈哈目前的股东分别为:杭州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庆后持股29.4%,为第二大股东;娃哈哈职工持股会持股24.6%。值得一提的是,宗馥莉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不过,目前其并未接手娃哈哈股份。
同时,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显示,娃哈哈集团的相关股权,以及公司,近期未发生变更。
这意味着,按照上述工商信息,目前娃哈哈集团,宗馥莉既不是副董事长,也不是总经理。同时,宗庆后逝世后,相关股权的继承问题,也尚未进行办理。
7月18日,宗馥莉传出辞职消息后,宗庆后胞弟宗泽后
在朋友圈公开表示:“是件好事。”
宗泽后认为,娃哈哈从本质上讲国家是大股东,“如果全是你自己的股份,当然你可以爱怎么干就怎么,国有企业你就是个职业经理人。”
公开信息显示,宗泽后在宗庆后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为贵州娃茅酒业集团实际控制人。
不过,宗馥莉最终还是得到了股东们的支持,继续履职。请辞7日后又回归的剧情,也凸显出娃哈哈复杂的股权与经营权的问题。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大股东的决定非常科学、合理、睿智。“第一大股东国资说话算数,认可了宗馥莉。加上这个关键节点,所以一锤定音”。大股东为了各方的利益,为了娃哈哈的可持续发展,把根正苗红的宗馥莉重新树起来,对娃哈哈的未来稳定以及市场运营方面都是有利的。虽然说宗馥莉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大,但可以等待时间去解决。在大股东的力挺之下,对于宗馥莉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撑跟底气。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作为浙江乃至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如果任由各股东之间滥斗下去,对各方而言都是输家,因此为了当前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代表更意志也会要求各方休战,共同应对当前经济下行、消费疲软、竞争加剧的不利局面。
接班娃哈哈后
宗馥莉做了哪些改变?
宗庆后逝世后,宗馥莉在悲伤之余,更重要的是带领娃哈哈集团继续稳步发展。目前,宗馥莉身兼娃哈哈副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等职务,继承并发展好父亲留下的家业,是宗馥莉的责任也是挑战。
野马财经发现,宗馥莉已接手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一周前,其刚刚接手了拉萨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而企查查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宗馥莉接任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宏胜营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随后又卸任其中贵阳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贵阳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
天眼查App显示,宗馥莉名下关联企业有170余家,其中160余家为存续状态,包括杭州娃哈哈启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恒枫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均为娃哈哈集团旗下或上下游公司,涉及饮料、食品、电商、物流、包装、营销、广告、投资等各领域,宗馥莉多担任董事长、董事、经理等职务。
经过“达娃之争”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在股权关系、企业营收等方面都比较稳定,这无疑是宗庆后给宗馥莉留下的最大保障,但娃哈哈也面临来自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
娃哈哈和农夫山泉两大饮品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较量,始终是个热门话题。
过去半年中,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因为一连串的舆论争议而陷入困境。因为创始人之间的过往,一度引发两大饮用水品牌的全民争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随后农夫山泉一次性公开了20条关于谣言的回复,并已针对这些内容报案和起诉。这一舆论大战被外界视为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竞争白热化的标志。
宗馥莉接班后的第一步是发力线下渠道,但是竞争对手上,农夫山泉依靠多年的经营,在饮用水产品、茶医疗、果汁饮料等方面都更有品牌影响力。
在饮用水市场上,两者的竞争尤为明显。首富钟睒睒主动出击,推出了绿瓶装的农夫山泉纯净水。
而直接杀入娃哈哈的大本营AD钙奶领域的老字号乐百氏日前也正式“复活”AD钙奶产品,这对娃哈哈AD钙奶的市场份额也会造成冲击。
而且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也正在冲击港交所……
对宗馥莉来说,有着37年发展历史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处境些许艰难,内外交困,更面临着创新和管理两大战略问题。
今年以来,娃哈哈为了打好营销牌也是频频出招,龙年央视总台春晚上,娃哈哈凭借刘谦身后的“AD钙奶姐”迅速出圈;随后,又在元宵节晚上作为赞助商出镜;宗馥莉在2月2日小年夜当天为员工派发6亿元红包的消息也一度引发关注.....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宗馥莉曾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坦言,娃哈哈所在的食品饮料市场是一个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在创新产品上, “健康”和“美味”是饮料行业的主流底层逻辑,在“健康”层面做大胆和彻底的创新,与新一代消费群体达成价值共振。
目前,娃哈哈旗下覆盖水系列、粥系列、茶饮品、奶茶饮品、奶类饮品、碳酸饮品等六大食品业务,其中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桂圆莲子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是知名国民品牌,而龙井绿茶、C驱动柠檬汁碳酸饮料、黑糖奶茶、晶钻水等多个新品牌是近年来的创新品牌。
图源:罐头图库
宗馥莉也表示,公司正聚焦饮料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并推动新的管理变革。其中,娃哈哈集团初步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宏盛饮料集团打造的“宏胜超链智造”杭州基地2022年已投产。
但宗馥莉面对的市场,已经与宗庆后创业时完全不一样,如今食品饮料行业“百花齐放”,大型饮品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也日益精进。
对娃哈哈集团来说,娃哈哈AD钙奶、娃哈哈桂圆莲子八宝粥以及纯净水等国民品牌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新产品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还需要宗馥莉拿出更能打动市场的办法来突破。
不过,自宗馥莉进入以来,就致力于年轻化的IP打造,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创新。
2016年,宗馥莉创立了饮料品牌KellyOne。直到她“掌权”后才开始大量在线下超市里出现。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3月左右,娃哈哈逐渐将更多冰红茶、无糖茶等新品铺到终端门店。
在去年底举办的娃哈哈集团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上,宗馥莉指出,2024年要真正打开销售新通路。
2024年,娃哈哈提出“2024年,正式确诊为“娃哈哈体质”的宣传语,并推出多种新品饮料,包括4种娃哈哈无糖纯茶、椰子牛乳饮品、牛奶饮品以及相关果汁医疗,但市场反响如何还有待观察。
可以看出,“二代掌舵人”宗莉馥有着雄心壮志,有信心和决心带领娃哈哈大步向前。然而,其主动辞职、股东不满的消息,不免引发市场诸多猜想。
在娃哈哈诸多传言中,最为要紧的是一位自称娃哈哈前员工的举报信,向有关部门举报宏胜集团总裁宗馥莉侵占娃哈哈集团巨额国有资产。
信中称,成立于2003年的宏胜集团,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宗馥莉100%实控的中外合资企业,在宗庆后去世之前一直是娃哈哈集团的代工厂。宗庆后过世后,宗馥莉在业务上通过转移订单、转移利润甚至转移资产的手段,把原属于国有持股的娃哈哈集团权益转到宏胜集团,有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
恒枫贸易有限公司是宏胜集团大股东,占股98%,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宗馥莉从2004年完成主修国际商务的学业后回国后,开始进入娃哈哈从一线生产做起,2007年宗馥莉开始执掌宏胜集团。
目前,没有公开信息可以判断此封举报信内容的真伪。
不过,宏胜集团确实是娃哈哈的体外公司之一。娃哈哈的体外公司诞生于2000年后,也是当年和达能合资时的产物。据《第一财经》报道,宗庆后的自传中曾表示,由于娃哈哈体量迅速壮大,需要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但遭到了达能董事会的拒绝或拖延,因此在合资公司体外成立了一系列体外公司,满足生产加工的需求。
沈萌认为,娃哈哈是国资相对控股,所以围绕娃哈哈注册私人主体做外围业务,存在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风险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沈阳娃哈哈荣泰食品有限公司新增了宗婕莉、宗继昌两位董事。企查查显示,今年6月-7月,宗继昌又上任了娃哈哈体系内4家公司的董事,分别为南京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天津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大理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双城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而两个宗姓人士变更进入娃哈哈体系公司,也一度引起了外界的揣测。
打造500亿娃哈哈
宗庆后的“商业航母群”
娃哈哈的“灵魂人物”宗庆后个人曾取得过诸多社会荣誉,在个人财富上,他曾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登上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的席位,2015年又以103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18名。2023年3月23日,宗庆后以100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21位。
他一手打造的娃哈哈集团,在2021年~2023年总营收连续3年保持在500亿元以上,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3万人,企业规模和效益连续20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
庞大的个人财富,让宗庆后名下的股权继承备受业内关注。
目前,娃哈哈集团大股东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娃哈哈集团46%股份,宗庆后持有29.4%股份,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有其余24.6%股份。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宗庆后持有14家公司的股权,除了娃哈哈集团,还持有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萧山宏盛食品有限公司60%股权,浙江真宗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等等。
图源:天眼查
此外,宗庆后的家族企业也不止娃哈哈一个集团系列,在娃哈哈集团之外,还有宏盛饮料集团、杭州宗诚集团、浙江真宗集团、杭州三和食品集团等等,分别由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宗庆后弟弟宗泽后、宗庆后本人、宗庆后弟弟宗端后作为实控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而除了个人财富,宗庆后在作为人大代表期间,也曾多次为民生献言献策,他曾建议免征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以抵消生活成本的增加;还提出建议,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基本需求。
宗庆后的这些建议,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被称为“替老百姓说话”的企业家。
宗庆后的两次“危机”
宗庆后生前曾遇到几次“危机”,比较知名的是“达娃之争”、劫匪行凶、“绿卡门”等风波,幸好最终都涉险过关。
其中发生在2013年的遇袭事件,最让人担忧。
浙江杭州公安部门公布的案件调查结果显示,当年9月,49岁的杨某因为找工作困难,在电视上看到宗庆后帮助农民工的访谈后,便到宗庆后的住处附近找到宗庆后希望为其安排工作。
但杨某最终未能如愿,于是持刀要挟行凶,导致宗庆后左手4根手指肌腱被砍断。
如果说遇袭事件是一次突发意外,那么“达娃之争”就是一场持久的民族品牌争夺战。
早在1996年,法国达能便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在其中的股份比例最高时为51%,双方曾签署《商标转让协议》、《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给予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权利,而达能则出资4500万美元及5000万元人民币的商标转让款。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与娃哈哈的合作,是达能扩张全球食品市场的战略步骤之一,2000年~2006年,达能还收购了乐百氏、梅林正广、光明、汇源等多家国内食品企业的股权。达能投资的这些公司,与娃哈哈属于同行,无疑会对娃哈哈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娃哈哈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就对宗庆后很重要了。在2006年,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规模及丰厚利润引起了达能的关注,提出以40亿元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51%股权,但遭到了宗庆后的拒绝。
于是,达能开始便以商标纠纷为由,在国内、国外对娃哈哈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诉讼,其中还牵扯了宗庆后及其家人是否加入美国国籍的争论,但最终被宗庆后予以澄清。
这场“达娃之争”从2006年开始,持续了3年,直到2009年才宣告和解。最终,娃哈哈以30亿元收购了达能在合资公司中51%的股份,保全了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
外界有评论认为,“达娃之争”让娃哈哈对引入外资或上市融资保留警惕,所以娃哈哈至今也没有上市。
宗庆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说法并不准确,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有愉快也有矛盾,在与外资的合作初期,国内企业确实无法做到和外资平等。娃哈哈并不排除未来和外资合作,但合作肯定是要建立在双方优势互补、平衡互利合作、促进企业和国家进步的前提下。
宗庆后虽然离世,但一手打造的“娃哈哈”品牌已经成长为食品饮料行业中极具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国民品牌会如何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宗馥莉回归的消息,你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赞(13) | 评论 (10) 2024-07-23 22:33 来自网站 举报
-
【对簿仲裁庭!复星“卖药”维权】
复星“卖药”被“甲方解聘”,谁在违约?作者 | 赵 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年营收超400亿元、每年贡献几十亿元的利润,复星医药(600196.SH)的赚钱能力不容小觑,在制药企业中一直都是前十甚至前三的存在。但万万没想到,制药能力强大的复星医药,却在卖药业务上“翻车”了... 展开全文对簿仲裁庭!复星“卖药”维权
复星“卖药”被“甲方解聘”,谁在违约?
作者 | 赵 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年营收超400亿元、每年贡献几十亿元的利润,复星医药(600196.SH)的赚钱能力不容小觑,在制药企业中一直都是前十甚至前三的存在。
但万万没想到,制药能力强大的复星医药,却在卖药业务上“翻车”了。
就在前几天,一家营收规模不到复星医药1/20的“晚辈”艾力斯(688578.SH)公告称,去年自己单方面解除了和复星医药旗下全资孙公司江苏复星医药销售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复星”)的药品推广协议,今年7月,其把艾力斯告上了仲裁庭,还要索赔2.55亿元。
复星医药曾位列国家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颁布的“2022 年度 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 第 2 位,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但是这则公告发出来后,复星医药在制药业务之外的代理推广能力就打上了一个问号,复星医药旗下公司的“卖药”能力到底行不行?
复星“孙公司“丢了20亿大单?
在了解复星医药和艾力斯之间的合作纠纷之前,先看一组数据。
财报显示,艾力斯2023年营收约20.18亿元,同比大涨155.14%,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大涨393.54%,主要依靠核心产品“艾弗沙®”,该药物一线及二线治疗适应症在2023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销量大幅增长。
在创新药品中,单品年销售额近20亿元,可算“明星”单品了。即便是在复星医药的药品中,2023年单品超过20亿元的也不多,其2023年财报中,公布单品销售额超20亿元的药品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
这款名为“艾弗沙®”的药品,之前就是由江苏复星独家推广。
图源:小红书用户
“艾力斯”全名为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创新型制药企业,专注于肿瘤治疗领域。
而“艾弗沙®”是艾力斯历时8年独立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类新药,可用于晚期肺癌治疗,某电商平台显示,一盒28片的“艾弗沙®”最低售价为1212.5元。
但仅过了不到2年,即2023年11月30日,艾力斯指出江苏复星具有多项违反《独家推广协议》的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因此通知江苏复星《独家推广协议》将在2024年1月1日解除,并发布了《独家推广协议解除通知函》。
而江苏复星在合同履行及解除方面与艾力斯存在争议,故向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向艾力斯索赔约2.55亿元,其中包括支付推广服务费、律师费、返还保证金合计约2929.06万元,赔偿损失约2.26亿元(该金额为假定合同继续履行的情况下,2024年至2026年预计可获得的推广服务费)。
图源:罐头图库
艾力斯表示,截至7月10日,相关案件已受理,后续仲裁程序尚未开始。此外,艾力斯已针对上述事项于2023年年底计提推广服务费约1680万元,计提保证金返还约200万元,合计约1880万元。
据艾力斯称,艾弗沙®(甲磺酸伏美替尼片)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160.34%,实现净利润4.1亿元。但艾力斯并未公告,上述艾弗沙®销售份额中,由江苏复星推广销售的比例。
巧了,刚被索赔2.55亿,
股东就减持2.68亿元股份
企业预警通显示,江苏复星由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
司(简称“复星医药产业”)全资控股。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复星医药产业”总营收约11.81亿元,净利润亏损约4.13亿元。截至2024年1季度末,“复星医药产业”营收约5002万元、净利润约1.33亿元,业绩呈现波动。
图源:企业预警通
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如果江苏复星如愿获得艾力斯2.55亿元赔偿,相当于 “复星医药产业”2023年约21%的营收。
有意思的是,抛开“复星医药产业”、江苏复星这些子公司、孙公司,只拿集团业绩对比:复星医药2023年营收约414亿元,艾力斯则刚刚突破20亿元,还不到复星医药的1/20。
艾力斯凭借不到复星医药5%的营收,创造了6.44亿元的净利润,相当于复星医药同年净利润的27%。同样是2.55亿元,如果艾力斯照单全赔,相当于赔掉了公司近40%的净利润。
财报显示,复星医药2023年营收约414亿元、净利润约23.86亿元,同比双降,降幅分别为5.81%和36.04%。其中,复星医药的净利润已经连续两年同比下降,其2021年的净利润约为47.29亿元,与之相比,2023年的净利润缩水过半。
和复星医药类似,艾力斯不仅在销售新药上发力,还在搭建自己的商业化团队。
在2023年11月8日,艾力斯与基石药业(02616.HK)签署商业化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后者“RET抑制剂普吉华®(普拉替尼胶囊)“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
艾力斯表示,通过聚焦肺癌治疗领域的研发及商业化,已构建了营销团队,覆盖核心市场区域超过1200家医院。截至2023年末,艾力斯拥有约900人的营销团队,其自主建设的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
但与其业绩大幅上涨形成反比的是,艾力斯股东却出现了减持情况。
7月20日,艾力斯公告称,员工持股平台上海艾祥企业发展中心(有限合伙)(简称“上海艾祥”)、上海艾耘企业发展中心(有限合伙)(简称“上海艾耘”,上海艾祥、上海艾耘合称“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减持艾力斯股份,
该“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减持不超过450万股,自2024年8月22日起3个月内实施,,减持价格依据市场价格确定,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需求”。
图源:公司公告
据了解,“员工持股平台”上海艾祥、上海艾耘与实际控制人杜锦豪及其夫人祁菊为一致行动人。截至7月19日,艾力斯收盘价59.45元/股,450万股估值约2.68亿元。
这减持的估值恰巧与复星医药孙公司的索赔金额相近。
复星医药的“商业化”赚钱吗?
目前,艾力斯和复星医药方面均未透露具体争议内容,但复星医药的“医药商业化“却受到了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艾力斯与复星医药关于“解除推广协议”的纠纷,不只是2.55亿元的索赔,更反映出在创新药融资难、卖药难的背景下,“商业化”已成为很多药企的“必选题”,做好“商业化”,不仅能自产自销,还能从同行中接单,进一步创收。
图源:罐头图库
《每日经济新闻》曾援引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自然在2023新药商业化路径探索论坛的观点称,“为什么要商业化?融不到钱了,上不了市了,IPO不成功了,只有靠自己卖货续命。”
目前,复星医药并未把商业化单独作为主要业务进行分类。
“野马财经”梳理财报发现,复星医药2023年营收约414亿元,其中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三大业务,直接占了复星医药99.72%的营收比例,其他业务合计还占不到0.3%。
图源:公司财报
但从复星医药在“商业化”方面投入的人力来看,其规模不算小。概括来说,复星医药的“商业化体系”分为境内团队、境外团队,又分自持和联营。
在2023年财报中,复星医药称,其直接接运营的业务是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和医疗健康服务,“医药商业”不是集团直接运营的业务,而是通过参股国药控股(01099.HK)覆盖到该领域。
在境内,复星医药境内制药板块商业化团队近5000人,覆盖院内市场、零售渠道、DTP药房等,覆盖中国境内县级市和部分地级市市场。
在海外市场商业化进程方面,截至2023年期末,复星医药海外商业化团队约1000人,主要覆盖美国、非洲等市场。复星医药还通过控股子公司TridemPharma和GlandPharma分别在非洲、印度建立营销队伍。
第三方企业信息和官方数据则显示了复星医药“商业化”的另一个侧面,综合信息显示,复星医药旗下公司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且具备“药品批发”许可的公司有10多家。
天眼查数据显示,复星医药直接对外投资的公司共有46家(含注销),其中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的只有6家,其中控股50%以上的4家,分别是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产业”)、美中互利(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复红康合医药江苏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象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野马财经”梳理发现,上述4家公司及其投资企业中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且具备“药品批发”许可的公司,合计13家公司,包括控股和非控股公司。
其中,“复星医药产业”是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45家企业中,只有2家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而向艾力斯索赔2.55亿元的江苏复星,就是这两家公司之一。
企业预警通显示,江苏复星除了被艾力斯解除合作协议外,还在今年6月因给予医生不正当利益的违规行为,被湖北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60万元,没收非法所得338万元。
图源:企业预警通
通报情况显示,该企业在组织学术活动过程中,给医生支付劳务费,且部分会议当事人无法证明真实召开,没有真正达到学术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从业绩贡献和规范化等情况看,复星医药的“商业化”仍存在提升空间,而这次与艾力斯之间的纠纷,也是对复星医药“商业化”队伍的一次考证。我们持续关注复星医药与艾力斯之间的仲裁情况。
你身边有复星旗下的药店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2) | 评论 2024-07-22 20:20 来自网站 举报
-
【内蒙6旬老翁卖沙棘汁给日本人,干出一家IPO】
股东名单中,浮现“蒙牛老将”身影。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夏天来临,一杯酸甜可口的沙棘汁成了人们的解暑神器。沙棘也因酸涩的口味和带刺的根茎,在民间被称为“酸溜溜”。据《中国药典》记载,沙棘具有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的作用,还因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被誉... 展开全文内蒙6旬老翁卖沙棘汁给日本人,干出一家IPO
股东名单中,浮现“蒙牛老将”身影。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夏天来临,一杯酸甜可口的沙棘汁成了人们的解暑神器。沙棘也因酸涩的口味和带刺的根茎,在民间被称为“酸溜溜”。据《中国药典》记载,沙棘具有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的作用,还因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被誉为“维生素C之王”。
近日,全球最大的沙棘产品供应商——内蒙古宇航人沙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宇航人”)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IPO。
图源:罐头图库
公司凭借沙棘产品年收入超过2亿元,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至日本、马来西亚、德国、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宇航人的产品线丰富,涵盖39种产品,包括饮料、原浆和保健食品,服务于食品饮料、化妆品、保健品等多个行业。若上市成功,公司或将成为“沙棘第一股”。
这背后,是68岁商人邢国良的积极布局。然而,宇航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公司与前五大客户的关系密切,且公司存在“传销”的争议。此次,68岁的邢国良又将如何破局?
年入2亿,产品销往海外
在山西,逢年过节饭桌上必备的饮品,当属沙棘汁。近几年,沙棘汁的原料沙棘,不仅用于制作饮品,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领域。例如,补水保湿的沙棘金纯醒肤水和调理脾胃的保健品沙棘油胶囊等。
多元化的应用,也为主营沙棘产品的宇航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招股书》显示,2023年,按沙棘浆果加工量计,宇航人是全球最大的沙棘产品供货商。
2021年至2023年(下称“报告期内”),宇航人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持续增长,公司营收从1.47亿元增至2.2亿元,净利润也从0.21亿元增至0.46亿元。
从业务分类看,宇航人的产品分为五大类:桶装原浆、保健食品、小包装原浆、饮料及其他。
图源:《招股书》
其中,桶装原浆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其带来的收入分别为0.52亿元、0.87亿元和0.82亿元,占比分别为35.5%、46.8%和37.5%。这些桶装原浆主要销往消费品企业,作为产品进一步加工的原材料。
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则为保健食品,主要包括沙棘油胶囊及沙棘西红柿茶多酚软胶囊。公司介绍称,这些保健食品不仅具有抗氧化特性,还能改善胃肠功能、调节免疫及调节血脂。报告期内,保健食品带来的收入分别为0.34亿元、0.38亿元和0.6亿元,占比从22.9%提升至27.3%。
值得一提的是,保健食品也是宇航人毛利率最高的产品,报告期内,其毛利率由2021年的52.5%持续攀升至64%。据《招股书》显示,这些胶囊的单价在0.6元/粒至4.8元/粒之间。
不过,在淘宝宇航人官方旗舰店中,也有零售价为1198元/盒的120粒沙棘油软胶囊,平均售价约为9.98元/粒。
图源:《招股书》
与此同时,宇航人的饮料产品带来的收入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2021年的0.32亿元降至2023年的0.29亿元,占比也从22%降至12.7%。
在淘宝宇航人官方旗舰店中,6瓶300ml “宇航人沙棘龙鲜榨果汁”售价49.9元,销量达到2000+。消费者对该款沙棘汁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消费者认为其酸甜可口,性价比高。也有消费者指出该款产品不是原汁,添加了香精、防腐剂。
图源:淘宝
在中国,宇航人的产品不仅通过线上渠道如抖音、小红书、天猫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还通过线下渠道广泛分销,包括分销商、品牌所有者、零售商、及其他(连锁超市、便利店和餐馆)。
这种多渠道的销售策略,使宇航人在中国市场的收入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在中国的收入分别约为0.89亿元、1亿元和1.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1%、53.9%及62.3%。
此外,宇航人的沙棘产品还向11个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销售,包括日本、马来西亚、德国及韩国等。2023年,公司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为37.7%。据2023年的销售收益计算,宇航人成为中国最大的沙棘原浆出口商。
宇航人在《招股书》中也指出,公司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意味着其业务可能受到外币汇率波动、与外国合作伙伴潜在纠纷等风险的影响。
日本大客户贡献35.7%的收入,
曾陷传销争议
在宇航人公司的海外市场中,日本地区是其最重要的市场。2023年,日本市场为公司贡献了约0.79亿元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35.7%。这一比例与公司从其最大客户“日本宇航人”那里获得的销售收入占比相一致,分别为33.4%、43.6%和35.7%。
图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日本宇航人主要向宇航人采购桶装原浆,通过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
通过《招股书》信息可知,日本宇航人是由Saji Holdings全资控股。而Saji Holdings的控股权则由Yuhangren Capital公司持有55%的股份。在后者的股权结构中,杨建标和邢文韬(宇航人创始人邢国良的女儿)分别持有81.8%和18.2%的股份。
不过,宇航人并不认定日本宇航人是公司关联方。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日本宇航人的产品在日本市场上不以“宇航人”品牌进行销售。其二则是杨建标作为Yuhangren Capital的唯一董事,且在对日本宇航人行使表决权时不与邢文韬一致行动,也不接受其指示。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这种认定可能存在争议,因为尽管品牌独立,但股权结构显示了潜在的控制关系。
此外,他建议道,在IPO过程中,公司应提高关联方交易的透明度和合规性,确保所有交易基于市场条件进行,并在《招股书》中充分披露潜在的关联方关系,以避免投资者的误解或疑虑。
从《招股书》可知,宇航人与其他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藕断丝连”。
2023年底,为精简核心业务、优化公司架构,“宇航人高技术”决定进行分拆,将其业务分为“宇航人高技术”和新成立的“宇航人”。这一分拆在2024年5月完成,宇航人作为新的上市主体正式成立。
分拆后,宇航人高技术依然保留了沙棘产品的分销和销售体系,而新公司宇航人则主要负责沙棘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但双方之间的关联并未就此切断,它们在业务依然保持着联系。
根据《招股书》可知,在业务上,宇航人受宇航人高技术的委托,生产部分沙棘保健食品。宇航人解释称,这些产品的保健食品注册证书由宇航人高技术持有,主要是为了保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
《招股书》显示,宇航人高技术内蒙古分公司在2021年-2023年,为宇航人贡献营收330万元、700万元和1230万元,占总收益的比重为2.3%、3.8%和12.3%。
图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24年-2026年,双方委托生产保健食品的上限分别为0.76亿元、1.33亿元和1.72亿元。
宇航人还表示,公司全权负责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包装的整个生产流程。宇航人高技术不能因除质量问题外的其他原因,拒绝宇航人生产的保健食品。若因质量问题导致损害或损失,如果问题与宇航人的生产过程无关,宇航人也不承担责任。
此外,在宇航人的前五大客户中,广东宇航人及关联人、北京宇航人也与宇航人高技术有关系。
具体看,广州宇航人由宇航人高技术持股30%,北京宇航人由宇航人前员工及宇航人高技术分别持股92.8%和7.2%。
业内人士表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可能增加交易的复杂性和风险,也有供应商通过预付款来减少违约风险。《招股书》显示,宇航人在进行交易时,要求大多数客户在购买产品之前支付全部款项。2023年底,宇航人从客户那里收到的预付款项达9560万元。
对此,柏文喜表示,宇航人公司从客户那里收到的预付款项,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提供了无息资金,增强了公司的现金流动性。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提高公司的财务健康,但长期来看,如果过度依赖预付款项,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信用状况和客户关系,特别是在产品交付出现问题时。此外,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因为它可能被用来操纵财务报表。
经历了重组后,宇航人还摆脱了备受争议的“直销活动”。
早在2014年12月,宇航人高技术取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但在分拆后,新成立的宇航人并未持有该牌照,因此不再从事直销业务。
直销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销售方式,产品直接从生产商或供应商销售给消费者,通常通过个人销售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推销。然而宇航人高技术的直销业务,曾被质疑为“传销”。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内容可知,2019年,王某通过“马来西亚SNE国际控股”和“宇航人广和百草事业部”的奖金制度,发展了21人参与传销活动,共吸纳资金308.79万元。
图源:裁判文书网
据瑞财经旗下 “预审IPO”报道称,在经销商和各类门户网站宣传中,马来西亚SNE国际控股公司为宇航人高技术旗下所属,而“宇航人广和百草事业部”在宣传产品时也是以宇航人作为背书。
最终,2019年12月23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王某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308.79万元并罚款70万元。
柏文喜表示,宇航人高技术在IPO前进行了业务重组,分拆后的新公司宇航人并未持有直销牌照,这可能是为了规避直销法规的风险。
将富有争议的直销活动剥离,对于宇航人来说,其IPO之路似乎又少了一道坎。柏文喜表示,这种策略有助于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减少监管审查,同时避免因直销牌照问题而影响IPO进程。不过这也带来了挑战,如需要确保分拆后的公司能够维持业务的连续性和客户关系。
股东名单中,浮现“蒙牛老将”身影
沙棘产业属于农作物行业,但主营沙棘产品的宇航人,其创始人却是化工专业出身。
《招股书》显示,内蒙古宇航人的创始人是一位68岁“老将”邢国良。1982年,邢国良从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进入了内蒙古化工机械厂工作,担任技术科科长,并一路晋升为厂长。
在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的大潮中,内蒙古专利技术实验厂要转型,但具体要转型做什么,却是个难题。
1993年,邢国良偶然发现了沙棘相关的研究课题。最终,他选择运用高新技术去开发和建设沙棘产业。1995年,内蒙古化工机械厂正式更名为宇航人。
图源:罐头图库
1998年,宇航人开始了沙棘的标准化种植;2020年宇航人产品的线上销售增至5000万元,比2019年提高近30倍。
如今,邢国良正带领宇航人迈向资本市场,准备在港交所上市。根据《招股书》披露,邢国良及其控制的天曲生物分别持有宇航人14.67%和30.46%的股份。
在宇航人的股东名单中,出现了“蒙牛老将”郭凯锐的身影,他不仅个人直接持有公司6.1%的股份,还通过他持股42.66%的核桃深加工企业智天然,间接持有宇航人2.31%的股份。
据《招股书》显示,郭凯锐曾在1998年至1999年,任伊利集团城市、省区经理;1999年至2009年,任蒙牛奶粉事业部销售总监、营销总经理;2009年至2013年,任金锣集团副总裁;2013年至今,任智天然董事长兼总裁。
图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中虽然详细披露了其他股东的入股细节,但并未透露郭凯锐的入股时间、方式和价格等关键信息。此外,在递交上市申请前,郭凯锐还通过转让股份套现了400余万元,并于2022年4月11日将其持有的宇航人高技术2.26%的股权转让给了晶萌利元。
一边是与下游客户关联密切、一边是曾存在的传销争议,68岁的邢国良,能否带领宇航人顺利IPO?
你喝过内蒙古宇航人的沙棘汁吗?口感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赞(3) | 评论 2024-07-21 20:03 来自网站 举报
-
【“前妻”成供应商,芬尼科技年入18亿冲刺上市!】
感情不成买卖在。作者 | 刘钦文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电影《小时代》中,顾里说,“没有物质的感情,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感情不一定长久,但共同利益可以。“空气源热泵行业龙头”广东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芬尼科技”)的两位实控人:宗毅、张利,分别在2016年、2019... 展开全文“前妻”成供应商,芬尼科技年入18亿冲刺上市!
感情不成买卖在。
作者 | 刘钦文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电影《小时代》中,顾里说,“没有物质的感情,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感情不一定长久,但共同利益可以。“空气源热泵行业龙头”广东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芬尼科技”)的两位实控人:宗毅、张利,分别在2016年、2019年离婚。感情易切割、利益却难划分,虽然两对实控人都离了婚,但两位前妻和宗毅、张利、芬尼科技,在商业上依然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2021年-2023年,两位前妻个人参股或控制的企业,与芬尼科技发生的关联交易累计金额超1.6亿元。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也让监管部门多次问询。
带着“感情不在买卖在”的故事,芬尼科技的上市之路能顺利吗?
年入18亿,
与格力、美的在海外同台竞技
你选择泳池更看重什么?温度、水质、容量还是布局?销售人员在推荐时总少不了一句“恒温泳池”,泳池能够保持恒温,则依赖于热泵产品。
芬尼科技便是一家围绕热泵产品开展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一体化业务的公司,主要产品为空气源热泵及其相关产品,产品功能主要划分为泳池恒温热水、采暖(制冷)、生活热水和烘干等。
图源:《招股书》
不过,2021年-2023年,芬尼科技来自泳池恒温产品的营收正在逐年下降,分别为9.68亿元、5.33亿元和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57.24%、28.7%和27.04%。
取而代之的,则是采暖(制冷)产品,采暖(制冷)产品集地暖、空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主要运用于家庭、商业等领域。2021年-2023年,采暖(制冷)产品的营收迅速提升,分别为4.25亿元、9.27亿元和6.74亿元,成为芬尼科技的第一大营收来源,营收占比分别为25.15%、49.88%和42.82%。
图源:《招股书》
综合多项业务,2021年-2023年,芬尼科技分别实现营收16.91亿元、18.58亿元和15.7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1.84亿元和1.49亿元。
并且芬尼科技的产品远销海外,销往德国、法国、荷兰、 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招股书》显示,芬尼科技的境外销售以ODM模式为主,2021年-2023年,ODM销售收入分别为11.5亿元、12.24亿元和8.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99%、65.86%和 51.54%。
在海外,芬尼科技的产品与美的、格力等销量不相上下。
根据产业在线《中国空气源热泵行业年度研究报告(2023年)》的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在外销市场,芬尼科技热泵出口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一,2023年美的集团第一,芬尼科技第二。
前员工成大客户,
毛利率问题被问询
芬尼科技在国外采用ODM模式,国内则采用买断式经销和直销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又以经销模式为主。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芬尼科技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1218家、1072家和965家。虽然数量减少,但经销收入在不断增长,分别为4.96亿元、5.29亿元、5.7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9.33%、28.48%、36.73%。
芬尼科技的经销商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全国各区域直营办事处演变转化而成的省级经销商;一类是发行人开发的普通经销商。
两种经销商中,有不少为芬尼科技的前员工及其近亲属。2020年-2022年,对该类经销商销售金额分别为0.72亿元、0.75亿元、1.14亿元,占经销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81%、7.23%、 6.71%。
其中,以北京中能、山东中能和湖南丰谊三家前员工经销商为主,这三家企业收入占全部前员工经销商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8.79%、98.17%、96.9%。
企查查显示,北京中能成立于2008年6月,由张波、刘美玲分别持股80%、20%。值得注意的是,张波于2011年3月才从芬尼科技离职,也就是说张波一边担任公司员工,另一边在外部成为公司经销商。而北京中能成立时的名字为北京市芬尼克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芬尼科技存在相同字眼。甚至双方的合作时间也早于张博的离职时间。
图源:企查查
对此,芬尼科技表示,“公司北京办事处取消后,业绩较好的销售经理张波有意成为北京区域的经销商。但由于其没有创业经验,为打消创业顾虑,公司设定过渡期允许其先尝试拓展经销业务。因此张波尚未离职时成立了北京中能恒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但由于属于初步尝试,其业务量较低,2009年至2011年离职前,北京中能恒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公司交易金额为140.82万元。随着业务量逐步稳定,该员工才从公司离职,专职作为公司经销商。”
并且双方在合作早期,芬尼科技对前员工省级经销商的销售毛利率低于非前员工经销商。2017年-2019年,包括北京中能在内的5家省级经销商的平均毛利率为30.82%、28.61%和30.99%。而对非前员工普通经销商的毛利率分别为39.15%、34.95%和39.27%。
监管机构也对此十分关注,要求芬尼科技说明对前员工经销商销售毛利率偏低的原因及合理性,公司对前员工经销商的销售政策及定价依据,是否存在为公司承担成本费用等利益输送情形;前员工经销商实现终端销售情况,是否存在为公司调节收入、压货或囤货等情形。
“销售给5家省级经销商的毛利率较非前员工普通经销商低, 各年差异幅度不同主要系各经销商经销产品结构不同所致。”芬尼科技表示。
至今,北京中能的销售收入正在迅速提升,2020年-2022年,分别为3996.91万元、6084.78万元和6470.39万元。
两位实控人双双离婚,
前妻变大采购商
芬尼科技除了和前员工“剪不断、理还乱”,还和两位实控人的前妻持股企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
芬尼科技前身为广东芬尼电器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由广州芬尼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及宗毅、张利等18名自然人出资设立。其中宗毅、张利为实际控制人。
宗毅1970年出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后在任广东华宝空调器厂研究所设计一室担任主任,1999年8月,到广东天元电器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
天元电器也是宗毅和张利履历相交的起点,张利1964年出生于安徽,1985 年毕业于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基本建设会计专业,1999年3月在天元电器任总经理助理。双方在2002年4月共同前往芬尼节能,宗毅担任总经理、张利任副总经理,这样一正一副的配置也持续至芬尼科技,至今宗毅任董事长,张利任副董事长。
图源:罐头图库
《招股书》显示,2022年,宗毅和张利分别领取薪酬716.27万元、724.57万元,董监高的年薪酬合计超3千万元。
虽然宗毅为董事长,但从股权结构来看,张利却是第一大股东,持股24.82%,宗毅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0.67%。
这样的局面并非是商业利益安排,而且因宗毅的离婚案。2016年6月,宗毅与前妻田玉梅签订《离婚协议书》,11月,宗毅将芬尼科技部分股权转让给了田玉梅。
转让完成后,田玉梅一跃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持股10.46%。而宗毅从第一掉为第二,张利被动成为第一大股东。
并且,在离婚一年后,宗毅于2017年6月16日与DE BORTOLI RONG再婚。
有意思的是,2019年12月,张利也紧跟宗毅步伐,与前妻邢桂娟离婚。离婚时,双方针对彼此持有的23家企业进行分割,由于邢桂娟自芬尼科技成立之日起至今,都并未直接或间接持有芬尼科技股份。因此,双方的离婚分割,并未涉及芬尼科技股权,张利的持股比例不变。
图源:《招股书》
“实控人夫妇IPO股改前夕离婚较为罕见,但离婚本身并不影响公司的实控人认定。关键是两人是否在离婚协议中明确分割财产和权益,避免对公司治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离婚可能导致实控人股权变动,需要关注后续股权结构变化及公司实控人地位是否稳定。”经济学家余丰慧表示。
虽然邢桂娟未获得芬尼科技的股权,但获得了不少与芬尼科技的合作机会。《招股书》显示,芬尼科技与华雷金属、冠雷塑料制品、鑫雷节能设备等6家企业存在关联交易,这6家企业均为宗毅、张利的两位前妻田玉梅、邢桂娟持股或能实施重大影响的企业。2021年-2023年,该6家企业为芬尼科技的采购商,芬尼科技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34亿元、0.36亿元和0.26亿元。合计约1.6亿元。
图源:《招股书》
企查查显示,6家企业中,有3家邢桂娟和田玉梅同为股东。广东华雷金属制造有限公司,邢桂娟和田玉梅分别持股20%;佛山市顺德区鑫雷节能设备有限公司,邢桂娟和田玉梅分别持股21.17%和17.22%;广州市冠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邢桂娟和田玉梅分别持股32.92%、30.48%;广州市壹套节能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邢桂娟持股13.33%;广州纬华节能设备有限公司,邢桂娟持股32.5%;佛山晖泽换热设备有限公司邢桂娟持股12.6%。
图源:企查查
并且,在合作中,纬华节能、华雷金属还存在销售给第三方的,和销售给芬尼科技的相比,毛利率存在较大差异。较低的毛利率意味着销售给芬尼科技的产品相比销售给第三方的产品,每单位销售额中的成本占比较大,或者售价相对较低。2023年纬华节能销售给第三方的产品毛利率为36.99%,而销售给芬尼科技的为25.62%,差异达到11.36%。
对此,芬尼科技解释为,“主要系公司采购的多功能水罐为批量采购,规格型号和材质较为集中;纬华节能向第三方销售为零星销售,规格型号较多,因此毛利率略高,但整体差异较小。同时由于纬华节能部分产品外销,人民币汇率变动使得部分外销客户毛利率提高,拉大了与公司之间销售的毛利率差异。”
图源:《招股书》
资本市场IPO的财富故事中,实控人离婚不是件稀奇事,但离婚后还和前妻一起做生意,带着前妻一起走向“富裕之路”的却为少数。毕竟感情易切割、利益难划分,对于芬尼科技的故事,你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21) | 评论 (5) 2024-07-20 19:25 来自网站 举报
-
【“华为概念股”塞力医疗要打8个官司!】
“AI+医疗”迎来风口,塞力医疗能靠智慧医疗出圈吗?作者 | 武丽娟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客户欠钱不还怎么办?打官司恐怕是最无奈之举了。近日,智慧医院数智化建设服务商塞力医疗(603716.SH)披露诉讼案件进展。今年新增了8起官司,基本都是公司打官司催债,起诉以前客户。此... 展开全文“华为概念股”塞力医疗要打8个官司!
“AI+医疗”迎来风口,塞力医疗能靠智慧医疗出圈吗?
作者 | 武丽娟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客户欠钱不还怎么办?打官司恐怕是最无奈之举了。
近日,智慧医院数智化建设服务商塞力医疗(603716.SH)披露诉讼案件进展。今年新增了8起官司,基本都是公司打官司催债,起诉以前客户。此前,塞力医疗还曾打包出售应收账款来缓解资金危机。
塞力医疗主营业务为集约化销售、单纯销售以及自主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因此客户多为公立医疗机构,2023年,塞力医疗对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约16.48亿元。
因为官宣加入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塞力医疗还被冠以“华为概念股”的标签。然而,短暂风光之后,公司又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目前,塞力医疗正困囿于资金链紧张及亏损中。
新增8起诉讼,涉及3198万元
7月13日,塞力医疗披露公司涉诉情况,新增涉及诉讼、仲裁金额合计3197.87万元,未结诉讼、仲裁案件金额合计3165.69 万元,累计已结诉讼、仲裁案件金额32.18 万元。本次新增诉讼案件8起,涉及劳动仲裁、合同纠纷、借款纠纷、股权转让纠纷等。其中塞力医疗及子公司作为原告案件涉诉金额合计 3190.16 万元,公司及子公司作为被告案件涉诉金额合计 7.71万元。
塞力医疗的客户主要为公立医疗机构。上述案件中,被告有湖北汇深医药有限公司、新和县人民医院、天津市第一医院、武汉立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机构。
八起案件中,塞力医疗与新和县人民医院的涉案金额最高,为2145.86万元。原告为塞力医疗的控股子公司阿克苏咏林瑞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瑞福电子”)。2020年8月,瑞福电子参与了由阿克苏药品集散服务中心举行的医疗防护物资采购招投标活动,后来中标为为本次采购货物的供货商,中标总价为 2575.9万元。
2020年8月24日,瑞福电子与新和县人民医院、阿克苏药品集散服务中心三方共同签订了《医疗防护物资采购合同》,约定由瑞福电子向新和县人民医院提供2575.9万元的医疗防护设备。瑞福电子依约交付了合同约定的所有货物,新和县人民医院出具了所有货物的验收单。根据合同约定,双方分3次完成合同履行。
具体来看,新和县人民医院应当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向瑞福电子支付合同总金额的40%,即1030.36万元。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2月31日之前分别支付合同总金额的30%,即772.7万元。但目前,新和县人民医院仅仅向瑞福电子支付了 687.63万元货款,剩余 1888.27元货款经多次催要,均未支付。另外,根据合同约定,新和县人民医院应当向瑞福电子支付合同总金额 10%的违约金,即 257.59万元,总计2145.86万元。
来源:罐头图库
在试剂耗材产业链中,流通服务商承担了更多上游供应商预采集投入和下游医疗机构账期压力,行业整体回款周期较长。塞力医疗表示,主要应收账款为医疗机构的商品或服务欠款。近年来公立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受医保结算等方面的影响,医院回款期限都有所延长。但是随着医保资金拨付的改善,2023年的回款已向好发展。
因此,塞力医疗十分重视催款工作。在其年报经营计划一栏中,就提到要持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与控制。提及回款措施,塞力医疗称将对无法协商一致的客户启动诉讼程序,相应前期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可在收回当期冲回,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款力度将极大缓解资金的压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升公司净利率。
2023年,塞力医疗对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约16.48亿元,坏账准备1.91亿元;非医疗机构应收账款约0.76亿元,坏账准备约0.25亿元。塞力医疗表示,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增长,应收账款余额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未能继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将面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而发生坏账的风险。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靠打官司去催款,确实不是一个健康的方式,意味着打一单死一单,客户未来应该是没有合作的机会的,同时也会吓跑一批同行。某种意义上来讲,医疗机构的欠款如此庞大,通常会有两个因素,一是业务本身给客户是否带来价值;另外就是客户可能真的是赖账。如果客户对产品是认可并且是需求的,按正常的商业逻辑来讲,一般不会刻意去欠账,尤其是十几亿的金额。从公司角度来看,可以考虑产品的客户刚需性,如果产品不能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也就意味着不会为此而买单。再者如果产品本身存在缺陷,客户取得服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有可能不付款。
有意思的是,为了赶紧变现,塞力医疗还将应收账款资本化处理。2021年,塞力医疗应收账款余额为17.52亿元,再加上应收票据,达到了18.2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70%。塞力医疗在当年年底将持有的徐州市中心医院、徐州市中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合计8367.02万元应收账款予以公开挂牌转让。
连亏3年半
多种方式持续补充现金流
塞力医疗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湖北武汉,于2016年上市,是中部地区首家沪市主板上市的医疗集约化运营服务提供商,身处IVD(体外检测)流通领域。上市初期主要从事医疗检验集约化销售业务、单纯销售以及自主体外诊断产品的研、产、销,2016年就已与各地区近600家医院达成业务合作。
随着IVD市场规模的扩张,塞力医疗自上市后业绩不断上涨,总营收从2016年的6.27亿元上涨至2019年的18.3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16年的6891.7万元上涨至2019年的1.1亿元。
然而,2019年医疗体系改革,“集采平台”“两票制”“耗材零加成”等系列政策密集推出,IVD业务的利润空间逐年缩减。而后,塞力医疗也调整了发展战略,在原有IDV业务上,通过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SPD业务)迭代升级,实现IDV和SPD的双轮驱动。
来源:巨潮资讯
SPD业务主要开展的模式分为集采集配和运营服务外包模式,相较于IVD业务,SPD业务下的运营服务外包模式的收入来源还多了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2022年上半年,公司IVD业务、SPD业务和单纯销售业务分别贡献了45%、28%和26%的营收。
来源:wind
2023年,塞力医疗实现营收20.06亿元,同比下降13.1%;归母净利润亏损1.59亿元。其中IVD和SPD(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35.86%、36.93%。塞力医疗在财报中解释,部分IVD业务到期后未做续约安排。同时,由于集采等政策原因,部分客户收入额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来源:wind
2019年起公司战略更是逐渐向SPD业务倾斜,2022年又终止了部分毛利相对较高的IVD项目。2021年至2023年,塞力医疗的净利润连亏约3.86亿元,营收则从26亿元降至20.06亿元。2024年半年度预告显示,净利润为-500万元,同比减少.67%。
事实上,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塞力医疗的现金流就有点告急,负债水平不断攀升。
除了跟客户打官司催账以外,2024年以来,塞力医疗控股股东赛海科技及实控人温伟已进行至少6次股权质押融资。最近一次是5月29日的公告,控股股东赛海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温伟累计质押股份数为 2425万股,占其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的 77.53%,占公司总股本的12.05%。
此外,塞力医疗还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2023年,塞力医疗先后五次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补血”,如第五次使用约3.9亿元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截至今年4月底还剩余3.74亿元尚未归还。不过,效果似乎不乐观,截至2023年底,公司账上货币资金2.79亿元,同期短期借款4.44亿元。
伴随持续补流的同时,塞力医疗频繁发生资金使用违规等问题。
2023年9月,塞力医疗公告称,上交所对公司、控股股东赛海健康、实际控制人暨时任董事长温伟及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的决定。具体原因为,塞力医疗将公司资金拆借给第三方,最终流转至控股股东赛海健康及温伟,构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累计发生额合计约3.71亿元。因此上交所对温伟、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进行了通报批评,并且计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而在2022年就此类问题,温伟已连续三次收监管函。
来源:罐头图库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塞力医疗跟很多公司一样,上市即巅峰。在上市之初达到48元左右的历史最高价之后,逐年下滑。从2017年到2022年,其年K线股价连续绿了6年,一直到目前跌至历史最低5元左右。相比高点,跌去了近90%。
在公司业绩、股价下行的背景下,股东们开始减持了,2022年第三季度,上海雁丰减持公司2.06%的股份;2023年1月高管范莉和刘源也将股权激励所得的股份减持,合计减持18万股。控股股东赛海健康的持股比例从2021年的29.68%,到2024年6月4日的10.75%。
“AI+医疗”迎来风口
塞力医疗能靠智慧医疗出圈吗?
塞力医疗在半年报预亏公告中提到,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着力推动传统医疗供应链服务向医疗智能化转型升级,加上医保控费、集采等政策的影响,部分客户应收账款回款时间过长,公司部分IVD 业务合同到期后未作延续安排,致使 IVD 业务和单纯销售业务营业收入及毛利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另外,为保证公司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公司对部分客户采取诉讼的形式催收回款导致合作终止,短期内影响公司部分地区业务情况。
这意味着,塞力医疗还有和客户的几起官司要打,也已经终止部分IVD业务和单纯销售业务,目前正处于转型关键节点。
对于转型方向,一方面,塞力医疗瞄准了县域医共体建设需求,挖掘更多的下沉市场;另一方面,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医疗赛道做工作,想走科技道路脱困。2023年,该公司研发费用约4321万元,同比增长46.74%。
塞力医疗表示,2023年公司中标及续约8个SPD项目,目前实现以“SPD精益化+IVD集约化+区域医学检验共建”为主的,延伸布局IVD产研智造、精准检验、无废双碳、肠道微生态、分子诊断多赛道协同发展格局。同时继续深入探索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互联网智慧医疗产品体系中的应用与赋能,为医疗行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21日,塞力医疗在官微宣布,正式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携手华为共同拓展万物互联应用新场景。
因此,塞力医疗被市场冠以是“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医疗综合体系建设供应商,也成为了继润达医疗后的第二家“华为概念股”。
来源:wind 塞力医疗2月-4月15日K线图
3月18日-20日,塞力医疗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并于3月21日当天达到股价高点11.59元/股,随后开启下跌模式。
3月25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塞力医疗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目前,调查尚在进行中,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尚未收到调查事项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
塞力医疗表示,随着行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潜在进入者将增多,加上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下,跨区域电商平台和第三方医药物流也纷纷加入市场竞争中,市场格局更加复杂,竞争异常激烈。
此外,去年11月,塞力医疗官网曾披露,旗下全球首创高血压治疗性疫苗迎来突破性进展,七月底中试,2023年12月申报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预计2024年申请上市。
AI医疗、高血压疫苗、华为鸿蒙生态、智慧医疗......塞力医疗的野心不小。
智慧医疗,不仅对于医疗服务的便捷、准确性是个非常大的提升,也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提升了整体医疗的效率和质量。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帮助医疗机构更好的了解患者,提升诊断的效率和整体的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
不过,张毅认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市场,智慧医疗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但它的科技含量也比较高,竞争非常激烈。从市场的竞争状况来看,目前中国的智慧医疗市场竞争格局还是比较分散的,还没有形成比较头部垄断性的这样的企业。当然,像京东健康(6618.HK)、阿里健康(0241.HK)、讯飞医疗、乐心医疗(300562.SZ),九安医疗(002432.SZ)等,这些企业目前在市场上都是小有成就的。
总体上来看,智慧医疗行业的技术门槛比较高,市场需求和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需要持续的投入。从技术驱动和革新来看,像AI技术领跑数字化业务,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方面,也会面临着新旧两种体系的博弈和挑战。总体来看,这个行业的方向还是非常有前景的,这也是科技在医疗行业应用和拓展的一个非常集中的体现。
你体验过智慧医疗服务吗?对于塞力医疗起诉客户要账的做法,你有何看法?留言聊聊吧!
赞(28) | 评论 (3) 2024-07-19 17:12 来自网站 举报
-
【宗馥莉请辞,500亿娃哈哈上演“宫斗”大戏?】
娃哈哈遭遇“内外交困”。作者 | 武丽娟 赵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不到5个月,剧情就走向了匪夷所思、出人意料的地步!今年2月25日,“一代传奇浙商”宗庆后病逝于杭州。宗馥莉凭借着父亲建立的商业帝国,备受瞩目。正式掌管娃哈哈近5个月后,“... 展开全文宗馥莉请辞,500亿娃哈哈上演“宫斗”大戏?
娃哈哈遭遇“内外交困”。
作者 | 武丽娟 赵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不到5个月,剧情就走向了匪夷所思、出人意料的地步!
今年2月25日,“一代传奇浙商”宗庆后病逝于杭州。宗馥莉凭借着父亲建立的商业帝国,备受瞩目。正式掌管娃哈哈近5个月后,“二代”接班之路挑战来袭。
7月18日,网上流传出一则“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落款署名为宗馥莉。网传图片内容显示:“由于娃哈哈集团股东对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导致管理推进困难。宗馥莉决定自7月15日起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经营管理。”
目前,娃哈哈总部及地方办事处均表示未收到相关文件,真实性待查。
不过,娃哈哈第一大股东——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对外表示“相关情况还在进一步核实”。据《第一财经》报道,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前段时间,娃哈哈陆续走了几个,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有娃哈哈前高管称此事属实。
“澎湃新闻”也有消息指出,一名娃哈哈山东地区经销商人士透露,对于传闻一事,早上已经和总部进行联系,目前娃哈哈内部确实存在一定矛盾和分歧,但正在解决中,“家里内部闹矛盾,不是很正常吗?只不过现在网上就公开了。”
天眼查显示,娃哈哈目前的股东分别为:杭州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庆后持股29.4%,为第二大股东;娃哈哈职工持股会持股24.6%。值得一提的是,宗馥莉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不过,目前其并未接手娃哈哈股份。
同时,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显示,娃哈哈集团的相关股权,以及公司,近期未发生变更。
这意味着,按照上述工商信息,目前娃哈哈集团,宗馥莉既不是副董事长,也不是总经理。同时,宗庆后逝世后,相关股权的继承问题,也尚未进行办理。
从农场工人到借钱创业,从蹬三轮送货到跻身千亿富豪。因病医治无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的传奇人生在2024年2月25日谢幕,享年79岁。年近八旬的宗庆后在逝世前仍为娃哈哈集团掌舵人。
回顾宗庆后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曾以百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但也曾在早年间蹬三轮送货、在农场做体力活;他既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曾被失业的中年男人刺伤;他曾作为人大代表为民生献言献策,也曾被质疑拿美国绿卡。
如今, “企二代”宗馥莉接班不到5个月,辞职信疯传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博弈?对娃哈哈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娃哈哈的挑战
宗庆后逝世后,其女宗馥莉在悲伤之余,更重要的是带领娃哈哈集团继续稳步发展。目前,宗馥莉身兼娃哈哈副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等职务,继承并发展好父亲留下的家业,是宗馥莉的责任也是挑战。
野马财经发现,宗馥莉已接手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一周前,其刚刚接手了拉萨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而企查查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宗馥莉接任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宏胜营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随后又卸任其中贵阳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贵阳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
天眼查App显示,宗馥莉名下关联企业有170余家,其中160余家为存续状态,包括杭州娃哈哈启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恒枫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均为娃哈哈集团旗下或上下游公司,涉及饮料、食品、电商、物流、包装、营销、广告、投资等各领域,宗馥莉多担任董事长、董事、经理等职务。
经过“达娃之争”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在股权关系、企业营收等方面都比较稳定,这无疑是宗庆后给宗馥莉留下的最大保障,但娃哈哈也面临来自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
娃哈哈和农夫山泉两大饮品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较量,始终是个热门话题。
过去半年中,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因为一连串的舆论争议而陷入困境。因为创始人之间的过往,一度引发两大饮用水品牌的全民争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随后农夫山泉一次性公开了20条关于谣言的回复,并已针对这些内容报案和起诉。这一舆论大战被外界视为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竞争白热化的标志。
宗馥莉接班后的第一步是发力线下渠道,但是竞争对手上,农夫山泉依靠多年的经营,在饮用水产品、茶医疗、果汁饮料等方面都更有品牌影响力。
在饮用水市场上,两者的竞争尤为明显。首富钟睒睒主动出击,推出了绿瓶装的农夫山泉纯净水。
而直接杀入娃哈哈的大本营AD钙奶领域的老字号乐百氏日前也正式“复活”AD钙奶产品,这对娃哈哈AD钙奶的市场份额也会造成冲击。
而且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也正在冲击港交所……
对宗馥莉来说,有着37年发展历史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处境些许艰难,内外交困,更面临着创新和管理两大战略问题。
今年以来,娃哈哈为了打好营销牌也是频频出招,龙年央视总台春晚上,娃哈哈凭借刘谦身后的“AD钙奶姐”迅速出圈;随后,又在元宵节晚上作为赞助商出镜;宗馥莉在2月2日小年夜当天为员工派发6亿元红包的消息也一度引发关注.....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宗馥莉曾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坦言,娃哈哈所在的食品饮料市场是一个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在创新产品上, “健康”和“美味”是饮料行业的主流底层逻辑,在“健康”层面做大胆和彻底的创新,与新一代消费群体达成价值共振。
目前,娃哈哈旗下覆盖水系列、粥系列、茶饮品、奶茶饮品、奶类饮品、碳酸饮品等六大食品业务,其中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桂圆莲子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是知名国民品牌,而龙井绿茶、C驱动柠檬汁碳酸饮料、黑糖奶茶、晶钻水等多个新品牌是近年来的创新品牌。
图源:罐头图库
宗馥莉也表示,公司正聚焦饮料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并推动新的管理变革。其中,娃哈哈集团初步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宏盛饮料集团打造的“宏胜超链智造”杭州基地2022年已投产。
但宗馥莉面对的市场,已经与宗庆后创业时完全不一样,如今食品饮料行业“百花齐放”,大型饮品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也日益精进。
对娃哈哈集团来说,娃哈哈AD钙奶、娃哈哈桂圆莲子八宝粥以及纯净水等国民品牌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新产品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还需要宗馥莉拿出更能打动市场的办法来突破。
不过,自宗馥莉进入以来,就致力于年轻化的IP打造,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创新。
2016年,宗馥莉创立了饮料品牌KellyOne。直到她“掌权”后才开始大量在线下超市里出现。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3月左右,娃哈哈逐渐将更多冰红茶、无糖茶等新品铺到终端门店。
在去年底举办的娃哈哈集团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上,宗馥莉指出,2024年要真正打开销售新通路。
2024年,娃哈哈提出“2024年,正式确诊为“娃哈哈体质”的宣传语,并推出多种新品饮料,包括4种娃哈哈无糖纯茶、椰子牛乳饮品、牛奶饮品以及相关果汁医疗,但市场反响如何还有待观察。
可以看出,“二代掌舵人”宗莉馥有着雄心壮志,有信心和决心带领娃哈哈大步向前。然而,此时却传来主动辞职,股东不和的消息,不免引发市场诸多猜想。
而且,在娃哈哈诸多传言中,最为要紧的是一位自称娃哈哈前员工的举报信,向有关部门举报宏胜集团总裁宗馥莉侵占娃哈哈集团巨额国有资产。
信中称,成立于2003年的宏胜集团,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宗馥莉100%实控的中外合资企业,在宗庆后去世之前一直是娃哈哈集团的代工厂。宗庆后过世后,宗馥莉在业务上通过转移订单、转移利润甚至转移资产的手段,把原属于国有持股的娃哈哈集团权益转到宏胜集团,有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
恒枫贸易有限公司是宏胜集团大股东,占股98%,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宗馥莉从2004年完成主修国际商务的学业后回国后,开始进入娃哈哈从一线生产做起,2007年宗馥莉开始执掌宏胜集团。
目前,没有公开信息可以判断此封举报信内容的真伪。
不过,宏胜集团确实是娃哈哈的体外公司之一。娃哈哈的体外公司诞生于2000年后,也是当年和达能合资时的产物。据《第一财经》报道,宗庆后的自传中曾表示,由于娃哈哈体量迅速壮大,需要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但遭到了达能董事会的拒绝或拖延,因此在合资公司体外成立了一系列体外公司,满足生产加工的需求。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娃哈哈是国资相对控股,所以围绕娃哈哈注册私人主体做外围业务,存在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风险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沈阳娃哈哈荣泰食品有限公司新增了宗婕莉、宗继昌两位董事。企查查显示,今年6月-7月,宗继昌又上任了娃哈哈体系内4家公司的董事,分别为南京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天津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大理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双城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而两个宗姓人士变更进入娃哈哈体系公司,也一度引起了外界的揣测。
“千亿富豪”宗庆后的“商业航母群”
娃哈哈的“灵魂人物”宗庆后个人曾取得过诸多社会荣誉,在个人财富上,他曾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登上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的席位,2015年又以103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18名。2023年3月23日,宗庆后以100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21位。
他一手打造的娃哈哈集团,在2021年~2023年总营收连续3年保持在500亿元以上,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3万人,企业规模和效益连续20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
庞大的个人财富,让宗庆后名下的股权继承备受业内关注。
目前,娃哈哈集团大股东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娃哈哈集团46%股份,宗庆后持有29.4%股份,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有其余24.6%股份。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宗庆后持有14家公司的股权,除了娃哈哈集团,还持有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萧山宏盛食品有限公司60%股权,浙江真宗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等等。
图源:天眼查
此外,宗庆后的家族企业也不止娃哈哈一个集团系列,在娃哈哈集团之外,还有宏盛饮料集团、杭州宗诚集团、浙江真宗集团、杭州三和食品集团等等,分别由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宗庆后弟弟宗泽后、宗庆后本人、宗庆后弟弟宗端后作为实控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而除了个人财富,宗庆后在作为人大代表期间,也曾多次为民生献言献策,他曾建议免征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以抵消生活成本的增加;还提出建议,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基本需求。
宗庆后的这些建议,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被称为“替老百姓说话”的企业家。
“达娃之争”、意袭,
宗庆后一生的两次“危机”
宗庆后生前曾遇到几次“危机”,比较知名的是“达娃之争”、劫匪行凶、“绿卡门”等风波,幸好最终都涉险过关。
其中发生在2013年的遇袭事件,最让人担忧。
浙江杭州公安部门公布的案件调查结果显示,当年9月,49岁的杨某因为找工作困难,在电视上看到宗庆后帮助农民工的访谈后,便到宗庆后的住处附近找到宗庆后希望为其安排工作。
但杨某最终未能如愿,于是持刀要挟行凶,导致宗庆后左手4根手指肌腱被砍断。
如果说遇袭事件是一次突发意外,那么“达娃之争”就是一场持久的民族品牌争夺战。
早在1996年,法国达能便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在其中的股份比例最高时为51%,双方曾签署《商标转让协议》、《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给予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权利,而达能则出资4500万美元及5000万元人民币的商标转让款。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与娃哈哈的合作,是达能扩张全球食品市场的战略步骤之一,2000年~2006年,达能还收购了乐百氏、梅林正广、光明、汇源等多家国内食品企业的股权。达能投资的这些公司,与娃哈哈属于同行,无疑会对娃哈哈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娃哈哈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就对宗庆后很重要了。在2006年,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规模及丰厚利润引起了达能的关注,提出以40亿元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51%股权,但遭到了宗庆后的拒绝。
于是,达能开始便以商标纠纷为由,在国内、国外对娃哈哈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诉讼,其中还牵扯了宗庆后及其家人是否加入美国国籍的争论,但最终被宗庆后予以澄清。
这场“达娃之争”从2006年开始,持续了3年,直到2009年才宣告和解。最终,娃哈哈以30亿元收购了达能在合资公司中51%的股份,保全了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
外界有评论认为,“达娃之争”让娃哈哈对引入外资或上市融资保留警惕,所以娃哈哈至今也没有上市。
宗庆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说法并不准确,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有愉快也有矛盾,在与外资的合作初期,国内企业确实无法做到和外资平等。娃哈哈并不排除未来和外资合作,但合作肯定是要建立在双方优势互补、平衡互利合作、促进企业和国家进步的前提下。
42岁借钱创业, 祖上为宋朝名将
宗庆后之所以在面对挑战和危机时能做出利于民族品牌的选择,还和他的早年经历和家族背景有关。
宗庆后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其祖上最知名的历史人物正是宋朝名将宗泽,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就曾是宗泽的部下。宗庆后的祖父曾在张作霖手下任财政部长,父亲在国民党政府当过职员。
但1949年后,宗庆后的父亲失业,全家生活陷入贫困,早年的宗庆后历经上山下乡,曾在农村锻炼15年,期间在农场、茶场、盐场等从事多种体力劳动。
1987年4月,宗庆后承包了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同年7月,宗庆后以花粉销货款和5万元银行贷款作为原始资金,筹建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主要业务是代加工花粉,由此开始了娃哈哈的创业历程。
此时创业的宗庆后已经42岁了,换做今天来看,这个年龄意味着很多普通打工人要面临失业危机。但宗庆后并没有被“中年危机”吓倒,反而通过自主创业开启了传奇人生。
图源:官方
1988年,宗庆后的公司在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系朱寿民教授指导下,研发出第一支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迅速走俏,成为全国热销饮料。1989年从“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变更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1990年,娃哈哈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超2000万元,业绩、规模大增。
完成原始积累的娃哈哈有了并购扩张的实力,1994年,娃哈哈兼并了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组建娃哈哈涪陵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16年,涪陵公司累计完成销售收入逾90亿元,实现利税逾17亿元。
涪陵公司的成功,成为娃哈哈走向全国的起点,据官网介绍,娃哈哈至今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建立了180余家分公司。
宗庆后虽然离世,但一手打造的“娃哈哈”品牌已经成长为食品饮料行业中极具知名度的民族品牌,二代宗馥莉能否肩负起“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的发展重任也受到业内关注。关于“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职务”的消息,市场也在等待各方的正式回应。国民品牌会如何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宗馥莉辞职的传言,你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赞(16) | 评论 (8) 2024-07-18 21:23 来自网站 举报
-
【顺丰创始人王卫,又双叒要敲钟了!】
顺丰融资680亿背后,谁在推动王卫资本运作?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借壳上市7年、累计融资逾680亿,曾坚称“不会为圈钱上市”的顺丰,如今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港股IPO。2024年6月28日,顺丰(002352.SZ)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IPO。若成功上... 展开全文顺丰创始人王卫,又双叒要敲钟了!
顺丰融资680亿背后,谁在推动王卫资本运作?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借壳上市7年、累计融资逾680亿,曾坚称“不会为圈钱上市”的顺丰,如今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港股IPO。
2024年6月28日,顺丰(002352.SZ)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IPO。若成功上市,顺丰将成为快递行业首家“A+H”股上市公司。
在冲刺港股背后,顺丰在A股的市值从2021年的5000亿元高峰,跌至2024年7月17日的1714.9亿元,市值蒸发了65.7%,已经腰斩。
尽管如此,顺丰还是尝到了上市带来的“甜头”。据wind数据显示,自A股上市以来,顺丰通过发行多轮定增、可转债、短期借款等方式,累计融资金额达到了约680.66亿元。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电商报”此前报道,顺丰此次冲刺港股IPO,计划可能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
来源:wind 截图
只是,已经融资超680亿的顺丰,为何还要继续IPO募资?从曾经直言"拒绝上市"到如今布局“A+H”,又是谁让顺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卫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且“迷上”了资本运作?
拥有6.63亿客户
2023年营收下滑
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购物时,如果商家承诺“顺丰包邮”,这通常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快捷的物流服务。因此,顺丰在消费者们心中几乎就是"快"的代名词。小红书上,网友"纷至沓来"分享了顺丰快递跨越1618公里,次日早晨便送达的惊人速度。另一位网友也提到,从广东寄出的快递,晚上6点便抵达了上海,实现了跨省即日达。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顺丰拥有约200万活跃月结客户和约6.63亿散单客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这两项数据在亚洲物流服务提供商中均位居首位。这一成绩得益于顺丰遍布202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配送网络。
来源:罐头图库
目前,顺丰是中国最大的航空货运承运商,运营的空运机队拥有103架飞机,运营的货量占2023年中国航空货运量的33.8%。此外,顺丰还拥有超过20万辆车辆组成的庞大陆运车队,这也是亚洲最大的陆运车队。
稳定的客户基础和庞大的全球配送网络,为顺丰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增长。2021年和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2071.87亿元和2674.9亿元,同比增长34.55%和29.11%。同期,归母净利润为42.69亿元、61.74亿元,同比增长-41.73%、44.62%。
不过,2023年顺丰首次出现了总营收下滑的情况,其中,营收达2584.09亿元,同比下降3.39%;好在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38%,达到82.34亿元。
从业务构成来看,顺丰总营收下滑是受到了国际业务的拖累。《招股书》显示,顺丰的业务分为速运及大件业务、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和同城即时配送业务三类。其中,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在2023年下滑明显。2023年,公司供应链及国际业务的营收从878.7亿元降至599.8亿元,同比下降31.7%。
对此,顺丰解释,主要是国际空海运需求及运价在2022年上半年飙升后,逐渐回落到了2019年的正常水平,这让顺丰2023年的国际货运收入增长放缓。不过,随着市场逐渐稳定,顺丰收入降幅持续收窄。
来源:罐头图库
和“国际化”业务一同开展的,还有顺丰的港股IPO之路。早在2023年8月,顺丰便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在2023年8月的股东大会上,王卫阐明了顺丰赴港上市的初衷,即利用港股市场推进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并借助国际化的资本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2023年8月21日,顺丰首次提交港股《招股书》时,也表示港股上市是“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象、提高综合竞争力。”
然而由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聆讯或上市,顺丰的首次申请在2024年2月失效。2024年6月28日,顺丰二度递表港交所。
7年融资超680亿
开启“买买买”之路
从上市申请失效到二次筹划港股上市,顺丰只隔了短短四个月。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与顺丰近几年来大手笔花钱有关,资金紧缺有关。
“通过港股上市可为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也有助于公司加速扩张,收购其他企业或投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实现其业务目标。”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来源:罐头图库
实际上,据wind数据显示,自2017年上市以来,顺丰已经通过定增、可转债、短期借款等多种方式,累计募集资金达到680.66亿元。
其中,直接融资的金额达338亿元,占总募资金额的49.66%;间接融资(按增量负债计算)的金融达342.66亿元, 占总募资金额的50.34%。
投行人士李晓娜表示,直接融资是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易,而间接融资则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此外,“按增量负债计算”的间接融资通常是指企业通过借款等方式增加的负债额度,这通常包括银行贷款等方式。
具体看,直接融资的项目主要包括:2017年8月,顺丰定增募集80亿元。2019年11月,顺丰控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募资58亿元。2021年,公司又通过定增募集200亿元。
而间接融资项目则包括:累计新增短期借款、累计新增长期借款分别为271.2亿元、71.36亿元。
来源:wind 截图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飞机和航材购买维修、中转站建设、自动化速运设备升级,以及湖北鄂州机场转运中心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鄂州机场是顺丰最大手笔的投资,投资金额达320.63亿元,其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全国、辐射亚洲、连接欧美”的航线网络。
据中国物流业核心期刊“物流时代周刊”报道称,鄂州机场已于2022年7月17日建成投运,现已开通货运航线73条。目前,该机场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货运枢纽机场。2023年,该机场已完成货邮吞吐量24.53万吨,2024年目标直指120万吨。
除了基础设施投资,顺丰还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版图。这几年来,顺丰在重货、冷运、同城、供应链等领域,海内外市场上不断开疆拓土。
2018年3月,顺丰以17亿元收购广东新邦物流71%的股份,强化了重货快运业务,建立了“顺心捷达”快运业务独立品牌。
同年4月,顺丰宣布花费1亿美元投资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10月,顺丰花费55亿收购了“国际物流三大巨头之一”——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HL)在香港和北京两家公司的全部股权,并整合了DHL在中国的供应链业务,进一步加码全球业务市场。
2019年后,顺丰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市场。先是在2019年与印尼企业Tripura成立合资公司。后在2021年9月,大手笔斥资175.55亿港元收购在港股上市的嘉里物流(0636.HK)51.5%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嘉里物流是由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创立,彼时是东南亚最大快递物流企业之一。
来源:罐头图库
通过多番收购,顺丰实现了营收的显著增长。2018年到2023年,公司年营收从909.43亿元增至2582亿元,体量膨胀了2.8倍,稳坐国内“快递一哥”之位。
但与此同时,公司负债规模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2023年,顺丰的负债规模从347亿元攀升至1182亿元,资产负债率从48%上升到53%。
而顺丰此次赴港上市,无疑将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对顺丰控股而言,此次赴港上市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拿到一笔港币融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
一边是持续融资、一边是负债规模攀升,热衷于“大手笔”的“快递一哥”,能否靠这笔融资,继续在国际化的赛道上飞得更高、更远呢?谁在助力王卫走资本运作之路?
在顺丰的融资策略和成功上市背后,两位杰出的首席财务官(CFO)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第一位“元老”级CFO是伍玮婷,她跟随王卫已有八年之久。另一位则是现任顺丰CFO——何捷,目前已在该岗位工作近3年。
据顺丰公开资料显示,伍玮婷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会计及信息系统学学士,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在加入顺丰之前,伍玮婷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担任总监近二十年。
2013年,她加入顺丰,先后担任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财务本部总裁及财务总监。自2016年起,伍玮婷担任顺丰控股的董事、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
在伍玮婷的助力下,顺丰控股在2017年成功借壳鼎泰新材在深交所上市,并连续三年完成了业绩对赌承诺。
据顺丰2020年年报显示,她的年薪高达445.04万元,将近王卫年薪(112.2万元)的四倍。
不过,2021年4月24日,伍玮婷因个人原因辞去了部分职务,但仍保留了董事职位,并被任命为公司物流产业园的资本运作顾问。
也就是这一年,顺丰市值达到了5000亿元高峰。从2021年起,顺丰市值便持续下跌。2021年-2023年,顺丰控股在A股市场各年股价分别累计下跌21.7%、16.03%和29.75%。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市值达1714.9亿元,相比于高点,已经蒸发了65.7%,已经腰斩。
来源:罐头图库
随后,顺丰迎来了第二位CFO——何捷。
2021年9月,顺丰聘任何捷为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CFO),全面负责顺丰控股的财务管理工作。同年11月,何捷开始担任公司董事。据2023年年报显示,何捷年薪约961.1万元,是王卫(116.1万元)年薪的近9倍。
从何捷的个人简历可知,其曾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过。2003年,何捷在搜狐财务部担任高级财务总监一职,后升任为搜狐旗下游戏领域子公司搜狐畅游的首席财务官。妥妥的金融背景,并且有上市公司从业经验。
何捷上任后,2021年12月,顺丰同城在港交所上市;2023年5月12日,顺丰控股出售丰网股权给极兔、顺丰控股于2023年8月递交港股《招股书》……资本动作不断。
“CFO在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资本运作方面。CFO负责制定和执行公司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管理、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等。一个经验丰富的CFO能够通过有效的资本配置、财务规划和战略投资,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能够帮助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确保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经济不确定性时保持稳定的财务状况。”柏文喜表示。
从不上市到“A+H”
王卫商业版图再扩张
在两位CFO频繁“秀财技”的背后,王卫对于上市的态度似乎也在悄然变化。
2011年,王卫曾公开表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是不利的。”
这一度被外界视为顺丰“拒绝上市”的“宣言”。物流行业资深人士刘昊透露,在顺丰发展的这些年中,中资、外资、VC、PE各路资本都找过资源想要说服顺丰接受投资,走IPO路线,但最初都被王卫婉拒。
在王卫“拒绝上市”言论发表5年后,“顺丰即将上市”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2016年5月23日,鼎泰新材公告顺丰计划借壳上市,作价433亿元。经过一系列操作,2017年2月23日,顺丰正式在深交所挂牌,证券简称由“鼎泰新材”变更为“顺丰控股”。
来源:罐头图库
与此同时,其他快递公司如“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百世汇通、韵达)已经纷纷登陆资本市场。
2015年12月,申通快递(2057.HK)借壳艾迪西港股上市,成为“A股快递第一股”;2016年4月,圆通速递(600233.SH)借壳大杨创世A股上市;2016年10月,中通快递在纽交易所挂牌上市;2017年1月,韵达股份(002120.SZ)在A股挂牌上市。紧接着,同年2月,顺丰控股上市;9月,百世集团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刘昊认为,顺丰最终改变不上市的战略,原因可能与竞争对手纷纷借壳上市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关。”
柏文喜也表示,多家快递公司上市后均加大了市场拓展和业务创新力度,这种竞争环境必然会对顺丰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刺激顺丰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效率、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以维持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来源:罐头图库
而现在看来,A股上市,只是顺丰资本运作的起点。顺丰如今旗下已经布局了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顺丰控股(002352.SZ)、顺丰房托(2191.HK)、顺丰同城(9699.HK)和嘉里物流(0636.HK)。
2017年2月,顺丰(002352.SZ)A股借壳上市。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股价报收于35.61元/股,市值达1714.9亿元。
2021年5月17日,顺丰房托(2191.HK)上市,其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由顺丰控股间接100%控股。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房托收盘价报收于2.6港元/份,市值达21.08亿港元。
2021年9月28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表示,顺丰控股全资子公司完成对嘉里物流(0636.HK)9.31亿股股份的收购,此次收购股份约占嘉里物流已发行股本的51.5%。截至2024年7月17日,嘉里物流股价报收于6.99港元/股,市值达126.3亿港元。
2021年12月14日,顺丰同城(9699.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是即时配送,由顺丰间接持股56.8%。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同城股价报收于11.26港元/股,市值达105.1亿港元。
王卫的身家也随之增长。顺丰自2017年A股上市后,在《2017胡润全球富豪榜》中,王卫的财富迅速飙升五倍,以1860亿元的财富位列大中华区第三,全球第25位,比2019年上升305位。
而这次港股上市,作为顺丰布局海外市场的关键跳板,能否助力王卫实现财富的再一次跃升呢?
你用过顺丰吗?使用体验如何?欢迎评论区留言。
赞(6) | 评论 2024-07-17 21:22 来自网站 举报
-
【七旬“江西富豪”离婚分手费5.3亿,家族已套现超9亿】
非离不可吗?作者 | 武丽娟 张凯旌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古稀之年还要离婚,究竟图什么?时隔9个月后,上海沪工(603131.SH)实控人离婚诉讼案落槌。7月12日晚间的公告显示,实控人舒宏瑞和缪莉萍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并就离婚财产分割事宜作出相关安排。舒宏瑞应于7月30日... 展开全文七旬“江西富豪”离婚分手费5.3亿,家族已套现超9亿
非离不可吗?
作者 | 武丽娟 张凯旌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古稀之年还要离婚,究竟图什么?
时隔9个月后,上海沪工(603131.SH)实控人离婚诉讼案落槌。7月12日晚间的公告显示,实控人舒宏瑞和缪莉萍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并就离婚财产分割事宜作出相关安排。舒宏瑞应于7月30日之前将其持有的公司3970.75 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 12.49%)过户至缪莉萍名下。而舒宏瑞及缪莉萍目前已经73岁、72岁高龄。
去年以来,A股“天价离婚案”屡见不鲜,包括三六零(601360.SH)、邦彦技术(688132.SH)、国光股份(002749.SZ)等在内,已有超十家上市公司发布实控人夫妇因离婚产生股权分割的公告。其中不少是AI板块的牛股,这也导致部分股民已经“谈离婚色变”。
上海沪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焊接与切割设备制造商之一。二级市场上,上海沪工3月中上旬股价一度达到19.08元/股,截至7月15日收盘已降至12.43元/股,跌幅约为34%。
“分手费”超5亿元
儿子成控股股东
2023年10月18日,上海沪工曾发布公告,舒宏瑞因个人原因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请,要求判令其与缪莉萍解除婚姻关系,并进行财产分割。彼时,舒宏瑞、缪莉萍、舒振宇在上海沪工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1.07%、6.81%和18.43%,三人皆是公司实控人。
7月13日,上海沪工公告称,经法院调解,夫妇俩顺利达成离婚诉求,舒宏瑞应在2024 年7月30日之前将其持有的公司 3970.75万股股票过户至前妻名下。本次权益变动后,缪莉萍持有6135.85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9.3%。
按公告日7月12日上海沪工收盘价13.38元计算,上述股份价值为5.3亿元。
上海沪工表示,本次权益变动将导致舒宏瑞和缪莉萍分别持有的公司权益发生变动,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但公司控股股东将由舒宏瑞变更为舒振宇,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保持不变。
舒振宇系舒宏瑞与缪莉萍之子,2003年11月份加入上海沪工电焊机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10月份起至今担任上海沪工焊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21年6月份起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从去年公告离婚到如今达成协议,上海沪工的股民们也一直都有质疑的声音。
7月15日,上海沪工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逾8%至12.28元/股,股价创4月24日以来近3个月新低。
“传说中的技术性离婚?”“前脚上市后脚离婚!分吧,不过你们分的既不是婚内财产也不是婚外财产,你们分的是股民的血泪!”有网友评价道。
不过,也有股民表示理解,认为“换年轻一代的,更有希望。”
来源:股吧
引发股民热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上海沪工创始人的年龄。舒宏瑞与妻子缪莉萍,两人均是古稀高龄,儿子舒振宇也已经47岁。在这个年纪选择离婚,并不常见。
不过,事实可能并没有股民们想象出来的那样复杂。
此前,上市公司的离婚案件,股民激动、甚至愤慨与上市公司实控人通过离婚规避减持限制有关,而现在A股已经出台减持新规,“分手费”不再那么好拿了。
上市公司实控人的离婚,大多采取的是友好协商的方式,属于“和平分手”。而上海沪工则是因为得知舒宏瑞夫妇涉及离婚诉讼,才将此事公告了出来。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协议离婚需要双方同意,且对解除婚姻关系及婚内财产分割等重大事项无争议,若一方不同意离婚,另一方只能通过法院诉讼方式请求法院判决离婚并分割共同财产。
换言之,舒宏瑞夫妇可能在是否离婚、亦或是财产分割方面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才需要法院出面解决问题。
而且,目前监管已经出台了减持新规,就算是舒宏瑞夫妇真想通过此举减持套现,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举例来说,一个持股20%的股东,进行减持前需预先披露计划,且每3个月减持比例不得超过1%。新规出台前,如果离婚后一方分到16%,另一方分到4%,不是大股东,减持就不用预披露,也不用执行额度限制。但新规出台后,两方依旧要合并计算,也就是说,离婚与否并不会让实控人夫妇的减持限制发生变化,靠离婚去减持已经失去了意义。
而且根据减持新规,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上海沪工正是符合条件的公司之一。
此外,早在2021年,舒振宇就已经接过了上海沪工董事长之位。其26岁进入上海沪工体系内公司,34岁开始担任上市公司董事、总经理至今,与父亲接班还算顺利。期间上海沪工也没有出现实控人家族内部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迹象。
舒宏瑞夫妇,可能确实是想离婚了。
上海沪工两年亏1.8亿
收购标的业绩变脸
近年来,上海沪工业绩并不理想,2022年和2023年净利润累计亏损超过1.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风波中的上海沪工,去年还被上交所质疑存在财务“大洗澡”的情况。
无论是亏损还是被问询,都与其5年前收购的一家名为航天华宇的标的有关。
2018年,上海沪工曾以现金加定增的方式,累计斥资5.8亿元收购了航天华宇,评估增值率981.21%。
航天华宇的子公司河北诚航是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装备零部件制造商,主业是航天军工系统装备的生产,属于上海沪工焊接业务的下游公司。这笔收购也让上海沪工入局当时火热的军工行业。而去年10月期间,上海沪工股价连涨,也与航天华宇背后卫星通信板块表现活跃有关。
收购同时,航天华宇承诺2017年-2020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4100万元、5500万元、6700万元。而航天华宇也确实兑现了承诺,而且每年都是“擦边”完成,完成率分别为103.33%、102.58%、106.35%、111.58%。
来源:上海沪工公告
然而业绩承诺期一过,航天华宇净利润立刻开始掉头向下,继2021年出现同比下降后,2022年甚至由盈转亏,同比下滑107.18%。2023年,航天华宇净利润亏损813.46万元,亏损持续扩大。
上海沪工的净利润原本并不算高,在收购航天华宇前是不足7000万元的水平。因此这笔收购对上海沪工净利润的影响很大,2022年航天华宇意外亏损,商誉计提减值损失1.41亿元,直接导致上海沪工出现上市后首亏。
在此背景下,上交所下发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函,要求上海沪工说明业绩承诺期前后航天华宇业绩大幅变化的原因及合理性。
对此上海沪工的回答是,主要受高端装备配套行业审价政策与规则调整及2022年底停工停产、人员流动和物流受限影响。2021年之前,航天华宇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至2022年降到了28.23%。
这个降幅,是上海沪工列出的同行业可比公司中最大的。可见未来如果政策和规则不改变,上海沪工收购航天华宇,为业绩增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来源:罐头图库
2023年报中,上海沪工介绍,2023年对航天华宇商誉计提减值准备9293.5万元,相应减少净利润9293.5万元,航天华宇经营业绩及商誉减值对公司2023年的净利润影响总额为-1.01亿元。
除此之外,2018年前后上海沪工还收购了燊星机器人和璈宇机电,但这两家公司甚至连业绩承诺都没完成。
2022年和2023年,上海沪工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58亿元和1.03亿元,两年合计2.61亿元。
今年一季度,上海沪工实现营收2.21亿元,同比增长8.87%;归母净利润为0.19亿元,同比增长168%。
如今,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难题,就留给了“二代”舒振宇。
“创业目标不是赚大钱”
舒宏瑞家族已套现超9亿
舒宏瑞于1951年出生在江西,早期一直在电焊行业打拼,当过国企的技术员、厂长。不过,舒宏瑞内心一直有创业的梦想,于是在40岁后,他依然辞职奔赴上海创业。
通过24年的开拓,舒宏瑞将上海沪工打造成了国内规模较大的焊接与切割设备制造商,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还曾参与世博场馆、奥运场馆、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上海磁悬浮等重大工程建设。
“我的创业目标从来不是赚到一大笔钱。”舒宏瑞曾向《江西日报》描述自己的愿景,其希望能留下一个百年产业。
不过,近几年的舒宏瑞,也确实没少“搞钱”。
来源:罐头图库
Wind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舒宏瑞因个人资金需求等原因分别减持456.27万股、418.81万股、1357.02万股。2023年上半年,舒宏瑞再次减持794.87万股。
目前,舒宏瑞的持股比例已经由2019年底的33.02%下降至2023年底21.07%,期间累计套现的金额超5亿元。而截至7月10日,最新持股比例为13.11%。
最近的一次是,2024年5月22日,舒宏瑞将持有的2531.41万股公司股份转让给上海明鑫光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占公司总股本的7.96%,转让单价为13.88元/股,股份转让价格合计金额为人民币3.51亿元。
因此,从2019年至今,舒宏瑞通过减持、转让上海沪工股票合计套现8.51亿元。此次离婚之后,舒宏瑞手中仅仅剩下不到 200 万股上海沪工股票。
此外,舒振宇曾于2021年通过减持套现近9000万元。其持股47%的上海沪工员工持股平台苏州智强,2022年也通过减持套现上亿元。
由此统计,从2019年至今,舒宏瑞家族套现至少已超9亿元。
舒宏瑞“搞钱”的同时,也没忘了自己的家族。上海沪工是典型的家族企业,2016年公司上市时,舒宏瑞和缪莉萍、舒振宇共计持股94.19%。
另据《金陵晚报》消息,除了自己的三口之家,舒宏瑞对其他家族成员也十分照顾。舒宏瑞的外甥余定辉、外甥媳妇余惠春通过斯宇投资分别持股28.5万股、19.5万股。其中,余定辉是舒宏瑞妹妹之子,目前为非独立董事;余惠春是舒宏瑞姐姐的儿媳,也是非独立董事。
如今,家族“二代”逐步掌控公司,这会如何影响上海沪工未来的走向呢?
你对上市公司频频出现实控人离婚案件有何看法?评论区聊聊吧!
赞(2) | 评论 2024-07-15 17:29 来自网站 举报
-
【“超市教父”张文中又双叒要IPO敲钟了!】
62%收入来源于物美集团。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在小红书上,一个关于“麦德龙必吃产品”的讨论帖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消费者们分享了宜客虾仁、三公斤装冰淇淋、麦臻选黄油鸡蛋卷、提拉米苏和酱香鸭舌等产品,这些均为麦德龙供应链的自有品牌。近日,这家食品快消... 展开全文“超市教父”张文中又双叒要IPO敲钟了!
62%收入来源于物美集团。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在小红书上,一个关于“麦德龙必吃产品”的讨论帖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消费者们分享了宜客虾仁、三公斤装冰淇淋、麦臻选黄油鸡蛋卷、提拉米苏和酱香鸭舌等产品,这些均为麦德龙供应链的自有品牌。
近日,这家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麦德龙供应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IPO。“麦德龙供应链” 的前身为物美科技,创始人为张文中。若成功上市,这将是张文中收获的第三个IPO。
张文中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为物美超市创始人,有“中国沃尔玛之父”、“超市教父”之称。2006年,张文中因行贿、挪用公款等锒铛入狱被判18年有期徒刑,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和科研贡献,于2013年提前出狱。关于自己的罪名,张文中一直未停止上诉。他曾公开表示,要用全部的生命捍卫自己的清白。终于,在2018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文中无罪,冤案彻底平反。
出狱后的张文中,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施展“财技”。先是在2021年,他筹划将物美超市和麦德龙中国合并,成立“物美科技”,并计划在港交所进行二次上市,但该计划未能如期推进。随后,他又尝试将公司的数字零售SaaS平台“多点DMALL”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但至今尚未实现。
如今,物美科技经历业务重组,将实体零售部分剥离,转而专注于麦德龙商业和物美Sourcing两大核心业务板块。2024年6月,公司更名为“麦德龙供应链”,并以此身份再次向IPO发起冲击。这次,张文中能如愿收获一个IPO吗?
年入278亿
二度递表港交所
提起麦德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家零售巨头。这家公司来自于德国,在1964年就已创立,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
进入中国市场后,麦德龙(下称“麦德龙中国”)主要专注于B端业务,服务对象包括单位、企业法人、小零售商和餐饮企业等,这些客户需要营业执照才能注册成为麦德龙的会员。公司主要提供食品配送、福利礼品配送、零售商配送等服务。彼时,麦德龙中国前总裁康德曾表示,麦德龙中国40%的销售额来自专业B2B的销售。
在2000年至2013年期间,麦德龙中国实现了稳健的增长,门店数量从6家增长到75家,销售额也从26亿元飙升至175亿元。然而,由于没有跟上电商的发展步伐、没有及时抓住面对C端消费者的风口,截至2018年,其门店数量只有94家,营收为200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竞争对手的扩张速度远超麦德龙中国。
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截至2018年,它们的门店数量分别达到了441家和302家,销售额分别高达805亿元和475亿元。
康德表示:“虽然麦德龙中国有成功业务模式,但我们遇到了‘速度限制’,中国市场零售业发展迅猛,相比下来我们的速度较慢。”
面对挑战,麦德龙中国走上了“卖身”之路,而扮演“白衣骑士”角色的正是物美集团。
2019年11月,物美集团以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9亿元)收购了麦德龙中国80%的股份。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收购也为物美带来了麦德龙中国的会员制经验和用户数据,可谓“双赢”。
收购后,物美集团对麦德龙中国进行了会员制改造,到2021年11月,麦德龙中国成功升级为同时服务B端客户和C端会员的运营模式。
来源:罐头图库
收入“物美系”麾下后,张文中开始了一系列资本运作。
2021年4月,物美超市和麦德龙中国就被打包成物美科技,并计划赴港股上市,但因聆讯未通过而未能成功,此后,物美集团便暂时搁置了IPO计划。
但张文中并未放弃,物美科技在首次递表失效后开始业务重组。
自2023年起,物美科技将零售业务等转给物美集团,同时从物美集团获得供应链业务,转型为供应链服务公司。2024年6月,公司更名为"麦德龙供应链",专注经营食品快消供应链服务,并二度递表港交所。对于业务重组,《招股书》给出的解释是,为了集团和控股股东更加专注各自的核心业务。
对于重组,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这种从零售卖场供应向供应链转型的策略,对麦德龙供应链的吸引力和市场前景产生了积极影响。供应链服务作为一种高附加值服务,能够为麦德龙供应链带来更高的价值。通过整合物美的资源,麦德龙供应链能够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对公司的利润产生正面影响。
他进一步表示,随着中国食品快销供应链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麦德龙供应链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来源:罐头图库
《招股书》中提到,麦德龙供应链作为一家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截至2023年年底,为物美集团的100家麦德龙门店、366家物美超市门店和304家物美便利店提供配送解决方案。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2023年的收入计算,麦德龙供应链为中国第二大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
此外,麦德龙供应链在过去三年中业绩保持稳健态势。在2021年-2023年(下称“报告期内”),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78.2亿元、271.02亿元和248.5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4.12亿元和4.3亿元。
62%收入来自物美
获IDG资本、腾讯、联想投资
尽管麦德龙供应链进行了业务的转移和精简,但其大部分收入仍然依赖于物美集团。
据《招股书》内容可知,麦德龙供应链的业务主要分为五大板块:食品服务及配送解决方案、福利礼品解决方案、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商品批发及其他。
麦德龙供应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这一板块主要为物美集团等零售商提供商品和供应链服务。在报告期内,该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60%左右。
来源:罐头图库
《招股书》显示,物美集团连续多年是麦德龙供应链的最大客户。报告期内,公司来自物美集团的收入分别为170.96亿元、168.86亿元和154.05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1.5%、62.3%及62%。
因为麦德龙高度依赖物美,所以物美的风吹草动,不可避免的会对麦德龙的业绩产生影响。2023年,麦德龙供应链从物美集团获得的收入出现下滑,由2022年的168.86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154.05亿元,这也成为麦德龙供应链整体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招股书》中解释称,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物美集团门店数量减少了约15%,会员机制的实施以及疫情影响消退后消费者购物需求的减少。
麦德龙也提示到,公司无法保证能够与所有主要客户维持商业关系。主要客户所下订单数量的减少,及与主要客户的关系恶化,均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尽管物美集团作为主要客户为麦德龙供应链提供了稳定的订单和收入来源,有助于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利润,但资本市场可能会对单一客户依赖性大的公司持怀疑态度。这种模式增加了业务风险,关联交易可能引起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关注,影响公司的市场信誉。同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也可能限制公司市场拓展和业务多元的能力,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挑战。”张毅表示。
来源:罐头图库
得益于物美集团的强大背景,麦德龙供应链在2020年进行了IPO前投资,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其中包括上达资本、IDG资本、阿布扎比投资局、招银国际、腾讯和联想等。不过,《招股书》中并未透露具体的融资金额。
麦德龙供应链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强化了与物美集团的联系。在股权结构上,物美集团的创始人张文中是麦德龙供应链的最大股东。通过控制多个中间控股公司,张文中在麦德龙供应链首次公开募股前,拥有约73.31%的股份权益。IDG资本、腾讯、联想则分别持股2.48%、1.55%和 0.11%。
产品线涵盖6000个SKU
曾因质量问题被投诉
背靠物美这棵大树,麦德龙供应链在产品方面也是不断丰富和优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招股书》显示,麦德龙供应链的产品线涵盖超6000个SKU。据《招股书》披露,麦德龙供应链不仅拥有2300多个自有品牌SKU,还引入了37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SKU,如澳大利亚牛肉、德国牛奶、丹麦三文鱼等。
据麦德龙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其自有品牌麦臻选和宜客,在2024年第一季度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5%。
来源:罐头图库
多样的产品品类和优质的客户服务,让麦德龙拥有不少“追捧者”。一名小红书网友分享自己在麦德龙襄阳店通过美团外卖以优惠价格购得的食品,并表示对快速的送货上门服务很满意。
还有网友对麦德龙自有品牌“麦甄选”系列的高品质商品表示认可,并惊叹于宜客超大桶冰淇淋的性价比和口味。此外,还有网友力推麦德龙北京立水桥商场店,其表示,宽敞的空间和丰富的儿童游乐设施,简直是家庭周末遛娃的理想选择。
来源:小红书 截图
不过,麦德龙供应链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据“爱企查”显示,麦德龙供应链存在一些与消费者之间的司法纠纷,比如:2020年5月,一位消费者在麦德龙商场购买的阿麒蜂蜜琥珀桃仁被检测出过氧化值超标,最终导致麦德龙商场退还货款,生产商富麒华公司支付了十倍赔偿及鉴定费。同年8月,另一位消费者购买的MetroChef盐水浸金枪鱼块罐头钠含量标注超出标示值的120%,麦德龙槐荫商场因此退还了购物款并作出了赔偿。
此外,截至2024年7月12日,在黑猫投诉上搜索“麦德龙”关键词,显示共有1278条评论。其中包括线上购买的谷饲肥牛存在质量问题,使用拼接肉代替真肥牛,以及在投诉过程中遭遇客服承认问题但未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来源:黑猫投诉 截图
还有消费者投诉麦德龙的服务不佳,在直播销售的榴莲券在超市自提时遇到售后困难,要求全额退款;另有消费者对麦德龙的plus会员服务不满,反映在app上订购外卖未按时送达,且人工客服响应不及时。
“麦德龙供应链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和反馈,重建消费者信任。同时,提高产品信息透明度,应用产品追溯系统,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和质保信息。”张毅表示。
麦德龙供应链在《招股书》中坦诚,随着SKU数量的增加,公司在检查和控制产品质量及安全方面可能会遇到更多挑战,尤其是在处理、储存及交付易腐生鲜食品时。
麦德龙供应链也提到,倘若公司销售的产品,特别是保质期相对较短的易腐生鲜食品,不符合或被认为不符合适用的安全或标签要求,公司可能面临销售下降、成本增加、法律诉讼、行政处罚、政府调查或声誉受损。
对于麦德龙这类既面向企业客户(to b)、又面向消费者(to c)的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而言,降低投诉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是件充满挑战的事。
张文中施展资本财技
“物美系”版图再扩张
麦德龙供应链的IPO,是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商业布局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其基础设施。
张毅表示,麦德龙供应链的IPO对物美集团而言,是实现资金筹集、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上市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支持业务拓展和技术升级,还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合作伙伴和客户支持,同时为投资方提供资本布局和退出的机会。
张文中的创业之路始于1994年,这一年,他成立了物美超市,随后迅速发展并在1995年实现了销售额破亿。1998年,物美收购了国有资产,2003年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中国内地民企。
到2006年,物美发展势头正猛,然而,这一年张文中却因涉及行贿和挪用公款等指控被判18年有期徒刑。尽管身陷囹圄,张文中并未放弃,他在狱中持续提出无罪上诉。同时,得益于良好的表现和对科研的贡献,张文中获得了减刑,并在2013年提前出狱。
出狱后,张文中继续坚持上诉。经过不懈的努力,2018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后决定撤销原判决,正式宣告张文中无罪。这位“超市教父”终于结束了这段“冤屈”的历史。
来源:罐头图库
张文中出狱11年后,“物美系”版图不断扩大,在A股控股新华百货(600785.SH)、参股重庆百货(600729.SH),此外还有投资的多点、麦德龙供应链、马上消费金融3家企业在IPO路上前行。
A股方面,2020年重庆百货控股股东重庆商社集团改革,物美集团以70亿元进入,持股44.49%,与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并列第一大股东,企查查显示,张文中为重庆商社集团实际控制人,且担任重庆百货董事长。
重庆百货主要在重庆当地扎根并孕育财富土壤。目前开设各类商场、门店达304个,拥有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商社电器、商社汽贸等商标和品牌,还包括重庆本地的商场如重百大楼、江津商场、沙坪商场等。
疫情影响下营收净利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在百亿行列内。其2019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345.36亿元、210.77亿元、211.23亿元、183亿元和189.8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85亿元、10.34亿元、9.8亿元、8.83亿元和13.15亿元。
2020年、2021年重庆百货还因大额分红引起资本市场关注,分红金额为14.75亿元和15.01亿元,所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42.65%和153.06%。
新华百货主要集中在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截至2021年,新华百货共运营317家实体经营店铺,其中百货及购物中心11家,超市店铺206家,电器及通信店铺100家。2019年至2021年营收从76.68亿元降至58.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从1.82亿元降至0.93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港股方面,除了麦德龙供应链,2024年4月,物美集团还将多点DMALL递表港交所。多点的营收从2021年的10.45亿元一路增长到2023年的17.5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多点是业内唯一一家推出数字化供应商招商、智能快餐区规划、智能商品陈列及智能购物车的企业。
此外,物美集团在金融方面也有所收获。据重庆百货年报可知,2023年,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金融”)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其中,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95亿元,同比增长15.69%;实现净利润19.82亿元,同比增长10.85%。2023年
企查查显示,马上消费金融的主要股东包括重庆百货和物美科技,两家公司共持有超过50%的股份。2020年9月,重庆银保监局原则上批准了马上消费金融的A股IPO申请。到了2021年1月,公司已经和中金公司以及中信建投证券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
但截至目前,马上消费金融仍处在辅导期。
来源:罐头图库
张文中依托的旗舰企业——物美集团,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多品牌零售商之一,在全国拥有超过1800家多业态门店,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
截至2021年6月底,物美集团的总资产达到1146.77亿元。2021年、2022年,物美集团的销售额达到596亿元和619亿元,在2022中国超市排名第五。
不论是张文中熟悉的传统百货业务,还是其现在不断强调的数字零售业务,亦或通过投资布局的金融业务,均面临着各自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洗冤归来的张文中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并且给自己插上了实业+金融两条臂膀,俨然成为目前还活得不错的“民营资本系族”代表——“物美系”,但是“物美系”的命运是会走出一条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资本系族“德隆系”、“明天系”、“中植系”等截然不同的道路,还是殊途同归,可以拭目以待。
你去麦德龙买过东西吗?体验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2) | 评论 2024-07-14 19:37 来自网站 举报
-
【 “减肥神药”概念股濒临退市,“福布斯女富豪”能涉险过关吗?】
财务数据不准、关联关系不明,普利制药走向何方?作者 | 赵普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1年前因 “减肥神药概念” 爆火的普利制药(300630.SZ),如今却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事件起因是到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简称“海南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普利制药202... 展开全文“减肥神药”概念股濒临退市,“福布斯女富豪”能涉险过关吗?
财务数据不准、关联关系不明,
普利制药走向何方?
作者 | 赵普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1年前因 “减肥神药概念” 爆火的普利制药(300630.SZ),如今却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
事件起因是到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简称“海南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普利制药2021年、2022年财报中的营收和利润等重大财务数据不准确,要求其自查整改。此外,普利制药2023年财报未按期披露,公司及董事长范敏华被处以罚款和警告。
2个多月后的7月5日,普利制药发布了更正的财务数据,结果显示,其中营收、利润等关键性财务数据前后相差较大。
最后,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普利制药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普利制药提示投资者称,公司面临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
近年来已有多家药企因为财务造假被强制退市,甚至有主要负责人被禁入证券市场。普利制药走向何方,有待证监会的最终调查情况。
普利制药董事长范敏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从“官场”到“商场”,范敏华执掌公司已经30多年,成功将普利制药打造为国家儿童药重点项目企业,自己也曾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如今正是普利制药扩大海外市场的关键期,范敏华能否带领普利制药“涉险过关”?
财报“失准”谁之过?
经过2个多月的自查,普利制药在7月5日发布了对2021年、2022年、2023年三季度财报、2023年半年度财报、2023年1季度财报进行的更正结果。
原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普利制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5.09亿元、18.06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约为4.17亿元、4.21亿元。
更正后,普利制药2021年营收缩减约2.1亿元至12.99亿元,2022年营收缩减约1.87亿元至16.19亿元。
相比营收,普利制药的净利润“缩水”幅度更大,更正后,其2021年和2022年的实际净利润约为3.04亿元和2.95亿元,缩减比例约25%和27%,两年合计利润“缩水”约2.39亿元。
“野马财经”注意到,经此调整,普利制药结束了净利润连续多年增长的趋势。
来源:东方财富网
数据显示,普利制药2017年上市后,连续四年保持净利润同比增长,到2020年,其净利润已经从2017年的9840万元上涨至4.08亿元。
但经过这次更正后,其净利润的连续增长态势“被打断”, 数据显示,其2021年~2023年净利润连续3年同比下降。
尤其是2023年,普利制药净利润仅约8592.2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70.87%,这也是自2018年之后,其净利润首次不足1亿元。普利制药2023年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亏损1256.74万元,是其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扣非亏损。
普利制药表示,造成上述财务数据“失准”的原因,主要是原2021年和2022年财报中的营收确认、贸易业务、应收账款等财务数据不准确。
按普利制药的回复,因为其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仓库、财务部门等在沟通中不及时、不准确,导致2021年、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调减约1.59亿元和1.54亿元;
部分贸易业务是指示交付,需改用净额法核算,导致营业收入分别调减5143.54万元和3316.59万元;
此外,2022年普利制药应收账款核算不准确,需调增约3.06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因为上述自查和整改,普利制药未能在4月30日前披露2023年财报,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海南证监局对普利制药、时任董事长、总经理范敏华和时任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罗佟凝做出了合计罚款170万元及警告的处罚决定。
对普利制药财务数据“失准”的问题,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分析认为,“普利制药此次遭证监会立案,结合此前海南证监局出具的责令改正措施决定,以及普利制药此次的会计差错更正,至少说明普利制药在2021、2022年年报中的营收和利润等关键财务数据涉嫌注水,是否会被认定为财务造假,仍需最终调查结果。”
臧小丽律师还表示,结合现有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则,由此受损的股票或债券投资者可以索赔。
是否关联?
7家公司、3大“主角”背景存疑
在普利制药近期发布的几十个公告中,“野马财经”梳理发现,普利制药的现金流压力悄然增加,同时与普利制药交易额较大的7家公司,却在审计报告中被指出无法确认是否为关联公司。
截至2024年1季度末,普利制药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长到约8.32亿元,同比大增61.84%,短期借款约3.31亿元,二者合计约11.63亿元,而普利制药的货币资金仅4.98亿元。
同时,普利制药的“造血”功能也在下降,其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约1.1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0.59%;进入2024年 1季度后,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为负1.12亿元,同比大降304.25%。
来源:企业财报
在现金流压力增加的同时,普利制药与7家“外部公司”的交易额仍保持在2亿元以上的规模,其中2023年还同比增加了约4000万元,这其中一年的保洁费就高达710万元。
上述情况之所以引发投资者关注,是因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对普利制药2023年财务数据出具的保留意见中提到“三个无法确认”。
该保留意见显示,普利制药向海南德赛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以下简称“德赛康”等7家公司)采购研发材料、研发服务和其他服务,但无法确认普利制药公司与德赛康等七家公司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所披露交易是否准确和完整,交易价格是否公允。
公告显示,“德赛康”等7家公司在2022年和2023年和普利制药的交易额(含税)合计分别约为2.38亿元和2.78亿元,这些费用除了用于研发服务、外购材料外,还包括保洁、市场推广,甚至土建服务的业务。
来源:企业公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据企业预警通信息显示,“德赛康”等7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分别由林春玉、何春叶、陶莲等人控股并担任法人、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其中,林春玉同时担任德赛康、海口春之晓防蚁保洁有限公司的法人、执行董事、总经理,他在两家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分别是51%和50%;另外4家杭州公司的法人、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务由何春叶、陶莲交替担任,且全部股份分摊在何春叶、陶莲二人手中。
2022年~2023年,林春玉所在的德赛康、海口春与普利制药发生的交易额分别约1.13亿元和1.26亿元,其2023年的保洁费用就高达710万元;而何春叶、陶莲二人交替控股的4家杭州公司,在2023年与普利制药发生的交易额也高达约9800万元。
来源:企业预警通
“野马财经”梳理后还发现,上述7家公司中,德赛康与普利制药发生的年度交易额最大,超过1个亿,而德赛康的公司地址一度与普利制药的通信地址重合,均为“海口市美兰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桂高二横路34号”,后在2023年10月12日变更为“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旺洋路12号数字产业园”,变更后的公司地址也是普利制药的公司注册地址。
另外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普利制药2022年研发费用约2.63亿元,而上述7家公司中的德赛康、健泰生物和赛易康三家公司,与普利制药在研发服务上发生的交易额就超过1亿元;2023年,普利制药研发费用约为2.68亿元,这3家公司普利制药产生研发服务费用也达到约8921.39万元。
截至发稿时,普利制药尚未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上述保留意见进行公开回复。
投资还是“避险”?
多只基金“退出”普利制药
巧合的是,在普利制药出现财务问题的2021年和2022年中,其股价也经历了从历史最高点向下滑落的过程,两年中,其最高价曾达到56.2元/股,最低价达到22.11元/股,二者相比,跌幅超过60%。
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普利制药在海南创立,范敏华曾在浙江某医药部门,后选择“下海经商”,担任了普利制药的总经理。在执掌普利制药的30多年中,范敏华一度登入“福布斯富豪榜”,中间更获得多方资本投资。
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普利制药2018年1季度,外资股东即鼎晖投资控制的综合制药(香港),以及尚心投资控制的瑞康投资(香港)分列公司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其持股比例分别为32.45%和11.41%。
但到了2020年底,这两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就分别下降至2.5%和2.28%,并在2021年先后退出了前十大股东的队列。
随着鼎晖投资和尚心投资逐步退出,范敏华和朱夫妇开始进入,在2020年1季度,范敏华和朱首次进入普利制药十大股东阵容,持股比例分别为12.04%和10.1%,分列第一和第三大股东。
来源:东方财富网
截至2024年1季度末,范敏华和朱仍为普利制药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二人合计持股比例为20.11%。
普利制药历史股价显示,2018年初,普利制药股价约在20元/股的水平,随后在2020年攀升至40元区间,鼎晖投资和尚心投资对普利制药的投资可以说“获利颇丰”。
但在鼎晖投资和尚心投资退出后,普利制药的股价就开始震荡下行,其中2022年变化较大。
2022年1季度,普利制药前十名股东中出现了包括了中欧基金、泰康人寿、华润信托、景顺长城基金、盛信 2 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多家机构。但到了2022年的10月,普利制药迎来了2021年~2022年两年中的最低股价22.11元/股,这些基金机构也渐渐退出。
来源:东方财富网
普利制药曾一度多家公募争相竞逐,且均为明星公募机构,2023年末,持股该公司的公募有23家,总计50只基金持有该股,包括中欧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建信基金、招商基金、农银汇理基金、圆信永丰基金等。但到了2024年一季度,仅6只基金持仓普利制药,其中华夏基金和农银汇理2只基金选择继续“坚守”。
此外,兴银基金旗下4只产品一季度刚刚买入普利制药股份,随即后者就曝出了被立案调查,面临强制退市风险的消息。消息发出后,普利制药7月8日复盘即遭遇股价大幅跳水,当天跌幅20%,7月9日继续大跌19.64%,当天收盘价7.94元/股。
截至发稿前,普利制药股价已经低于8元/股,7月12日收盘价为7.88元/股,总市值为35.6亿元,相比复盘前市值缩水约20亿元。
百强药企被财务调查,
“掌舵人”范敏华能否涉险过关?
据业内媒体报道,上市医药企业的财务问题一直都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区域。
不久前,广誉远2016年至2022年财报及2023年半年度财报虚假记载的问题被公开;太安堂因财务造假问题被深交所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再往前追溯,“参王”紫鑫药业因财务造假,触及面值退市;曾市值百亿的医药“白马股”辅仁药业,也因为资金问题和违规行为在今年6月28日摘牌退市。
来源:罐头图库
如今普利制药也开始面对“财务调查”,一边在接受证监会立案调查财报数据“失准”,一边被审计公司打上了是否有关联交易的问号,其实都在指向普利制药的财务问题。
而这家“百强药企”的“掌舵人”范敏华也无法对普利制药的财务问题“避而不谈”。
2014年,范敏华从海南回归浙江,专注打造高质量儿童药基地。2016年,该基地被工信部列入中国制造2025儿童专项计划,普利制药也被纳入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年儿童药重点项目企业。
随着医药业务逐渐提升,普利制药在2017年实现了A股上市,登陆创业板后,创下连续三年营收增幅50%以上的佳绩。2020年,普利制药联合全国11家医药企业,牵头成立“中国儿童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联盟”,着力解决儿童药品因成本高、利润薄、临床难度大而造成的短缺问题。
在2022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范敏华曾以14亿美元财富位列榜单第2076位,折合人民币约94.2亿元。同时,作为一名女企业家,范敏华还曾入榜福布斯“2022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榜单,位列第94位。
来源:罐头图库
如今,普利制药仍称的上是海南省的“明星级”企业。据《海口日报》报道,在今年7月4日举办的2024国际医药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上,普利制药入选“2024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100强”和“2024中国化药研发实力50强”。
据普利制药执行副总孙强介绍,公司在海口开展药品国际化业务拓展以来,已获得156个国际制剂上市许可,共有40多个产品在美国、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成功注册。
近年来,普利制药正在发力“出海”业务,但却遇到了“财务数据”受拷问,32年前“成功”下海的范敏华,如今还能成功“出海”吗?
你买过上市药企的股票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5) | 评论 2024-07-13 19:27 来自网站 举报
-
【 “脱敏第一股”状告前金主!】
浙江德清“女首富”公司状告前股东。作者 | 武丽娟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曾经的金主,为何成了被告?前股东9年前的一次减持行为,引来上市公司一纸诉讼。7月8日,“脱敏治疗”概念第一股我武生物(300357.SZ)公告称,公司对IPO之前的前股东上海利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 展开全文“脱敏第一股”状告前金主!
浙江德清“女首富”公司状告前股东。
作者 | 武丽娟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曾经的金主,为何成了被告?
前股东9年前的一次减持行为,引来上市公司一纸诉讼。
7月8日,“脱敏治疗”概念第一股我武生物(300357.SZ)公告称,公司对IPO之前的前股东上海利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上海利合”)提起诉讼,目前处于诉前调解阶段,涉案金额1096.13万元及利息321.51万元。
二级市场上,自2021年1月触及百元股价后,我武生物股价便持续低迷。自曝和前股东诉讼纠纷后的次日(7月9日)更是创出新低18.54元/股,截至7月12日,报收19.46元/股,市值102亿元。
九年前的糊涂账?
我武生物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一家专业从事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前身为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按照此前《招股书》显示,2010年12月13日,上海利合以人民币723.33万元的价格接手York Win转让的7.716%股权,成为我武生物第三大股东。
2013 年12月20日,上海利合出具《承诺函》,主要内容为:减持我武生物股票时,将在减持前3个交易日予以公告等,若违反承诺,同意将减持股票所获收益归我武生物所有。
2014年1月21日,我武生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上市一年后的2015年2月13日,上海利合在未向我武生物提前告知并予以公告的前提下,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我武生物股份44万股,占原告股份总额的 0.27%,减持均价为 39.7 元/股,违反了上市之前所作出的承诺。
2015年5月19日,上海利合向我武生物发送《关于履行减持股票相关承诺的告知函》(下称“《告知函》”),承诺其同意将减持股票所获收益计1370.16元归还我武生物,并计划在三年内予以全部返还。
不过,上海利合依旧没有履行承诺。2015年6月3日,上海利合向我武生物返还第一笔款项 274.03万元,剩余款项 1096万元到期后均未偿还。此后,我武生物多次采用快递函件、电子邮件、登报等不同方式向进行催告,剩余收益迟迟未见踪影。
说好的钱没还完,上海利合还在2015年3月20日将普通合伙人变更为上海利合资产(有限合伙),且上述两合伙企业分别于2016年4月29日、2018年7月27日完成工商注销程序。
我武生物认为,上海医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利合股权投资的现任普通合伙人,应当对合伙企业所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杜庆作为上海利合资产(有限合伙)注销前的普通合伙人,应当承担该合伙企业注销前的全部债务。李建武、王馨羚、唐浩夫作为上海利合的清算组成员,在该合伙企业的《注销清算报告》中明确承诺对未了债务范围内承担责任。
因此,我武生物把以上6位相关方推上了被告席,要求判决上海利合支付减持股票所获收益1096.13万元及利息321.51万元(暂计),判决海医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杜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判决李建武、王馨羚、唐浩夫在不能清偿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并请求本案受理费由被告承担。
除了和前股东闹得不愉快,我武生物也面临自身的增长困境。
产品单一
“脱敏龙头”毛利率维持95%左右
每到换季期,过敏性鼻炎患者深受其害,我武生物便是一家生产销售治疗过敏性鼻炎器械的公司,主要产品就是粉尘螨滴剂。2006年公司的主导产品“粉尘螨滴剂”(商品名“畅迪”)获得上市许可。2008年,“粉尘螨皮肤点刺诊断试剂盒”(商品名“畅点”)获得上市许可。
国联证券2022年6月的一份研报显示,国内约有2.7亿人(成人+儿童)患有过敏性鼻炎。其中,适合粉尘螨脱敏的患者数约为5000万人,约占总患者数的18%。
据东吴证券研究报告,在脱敏治疗领域,粉尘螨滴剂还有两家外企竞争对手,价格不具备竞争力,我武生物还是具有市场优势的。而且我武生物是国内脱敏治疗的龙头,且是唯一的上市龙头。
依靠“大单品”,我武生物的毛利率在A股市场一直相当亮眼,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在95%左右。
据年报统计,2017-2021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96.35%、94.3%、96.43%、95.51%、95.74%、95.39%、95.26%;净利率水平也比较高,同期分别为48.27%、46.3%、45.77%、42.4%、40.4%、37.47%、34.84%。
不过,2023年,我武生物的业绩出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下降。
来源:wind
2023年,我武生物的营业收入约为8.48亿元,同比减少5.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1亿元,同比减少11.06%。基本每股收益为0.5924元,同样减少了11.06%。
对于业绩下滑原因,我武生物在年报中并未详细分析。去年半年报中称,由于公司产品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若药品价格发生变化、原辅材料和人工成本变化或其他外部因素变化等原因将会对产品毛利率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公司业绩。另外,药品降价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医保控费、二次议价、医院零加成等措施的实施。为维护公司药品价格稳定,或考虑通过增加药店渠道供给等方式来代替传统的院内销售。
为了提升销售量,必然会加大主打产品的推广力度。
2021年-2023年,我武生物的销售费用为2.82亿元、3.11亿元、3.23亿元;研发费用为8792.67万元、1.06亿元、1.12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75%、12.36%和12.63%。
可以看到,近年来,我武生物的销售投入和研发投入都在持续增加,但销售费率明显高于研发费率。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重营销轻研发”确实是我国一些医药企业共同的特征。在产品迭代过程中,往往容易失去竞争优势,甚至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疗效。从调整和平衡的角度来看,一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留有足够的资金资源布局研发,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研发计划,避免过多资金投入到短期的市场推广。再者还要在品牌的价值提升上做更多的努力,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减少因为短期广告和市场推广的依赖,从而长期形成更高的产品溢价和良好的品牌。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需要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通过增设引导和资金的扶持,帮助企业在研发上做出更大的布局。同时通过引导资本市场在研发,可持续投入、融资、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多家券商机构认为脱敏市场潜力巨大。中泰证券表示,国内过敏性疾病患病人群多、脱敏市场空间大,我武生物是国内市占率超过 80%的龙头企业,大品种黄花蒿粉滴剂2021年获批上市、有望逐步上量。
不过,我武生物在年报中坦言,虽然“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获批上市,但该品种的规模化销售仍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仍面临主导产品较为集中的风险。
因此,虽处于小而美的赛道,我武生物仍要警惕“一条腿走路”的风险。
由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我武生物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已步入下滑通道。ROE(投资回报率)也从2019年起进入下跌通道,2023年成上市以来的最低点。
不过,进入2024年,我武生物的收入提速,第一季度实现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8.1%,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增长9.6%,扣非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增长6.8%。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在严控药占比的情况下药品招标降价的风险较大,我武生物的核心产品粉尘螨滴剂收入占比较大,若降价对公司经营影响较大。西南证券等券商机构也发出风险提示,要注意新患入组或不达预期,产品研发或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行业政策风险。
张毅表示,产品集中度比较高的风险,是企业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通过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把单一产品依赖,往产品的创新以及衍生品方向去发展,从而在多元化产品线保持自己的梯队。这样有利于企业未来的产品成长周期或者生命周期的迭代过程,也能够实现后继有人的策略。
学霸“夫妻档”创业成就百亿身家
2014年1月21日,我武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IPO重启后第一批挂牌的创业创新股,并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上市首日以45.39%的涨幅收盘。2018年公司进军干细胞行业,成立干细胞分公司。
作为公司创始人兼实控人,陈燕霓和丈夫胡赓熙身价也因此水涨船高,成为各类富豪榜的常客。
陈燕霓,英文名YANNI CHEN,1965年出生,美国国籍,现常居住上海,毕业于武汉大学,之后赴美国留学,硕士学历。现任我武生物实际控制人、董事,同时担任浙江我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香港浩瑞董事、我武香港董事。
57岁时,陈燕霓和丈夫胡赓熙以以110亿财富位列《2022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115名,陈燕霓稳坐浙江德清第一女富豪的宝座。
从2017-2022年,陈燕霓连续登上胡润百富榜,3年均夺得浙江德清地区女富豪榜第一位。
来源:罐头图库
不过,2021年1月,我武生物创出近百元/股的高点后,股价整体低迷。2023年从57.6元/股的历史高点,降至如今的19.46元/股,市值为102亿元。
随之,夫妇二人身价也有所缩水。2023年10月,胡赓熙、陈燕霓以75亿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年·胡润百富榜》第813名。
尽管我武生物的业绩在2023年有所下滑,但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和技术研发。
研发新药方面,2023年, 我武生物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皮肤点刺液”等3 项点刺液品种上市许可申请获得批准;同时有5项点刺产品取得III 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点刺产品获批品种增加,有望驱动公司核心收入来源粉尘螨滴剂和黄花蒿滴剂的销售。
而在干细胞领域,我武生物研发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在天然药物领域,公司开展新型抗感染(抗耐药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集中对几个重点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成药性评价工作,目前项目将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5。
我武生物称公司将致力于开发更多创新药物,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你用过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吗?听说过我武生物的产品吗?留言聊聊吧!
赞(2) | 评论 2024-07-12 20:42 来自网站 举报
-
【 “小米生态链”AB面】
格力胜诉、“断指计划”外泄,“小米生态链”最近有点烦!作者 | 张凯旌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前不久才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打假”“小米空调第一”言论的格力,又向小米(1810.HK)“开炮”了。7月9日,格力电器文化传媒中心官方微博通报称,米家小米电风扇侵犯格力专利权案近日有了... 展开全文“小米生态链”AB面
格力胜诉、“断指计划”外泄,“小米生态链”最近有点烦!
作者 | 张凯旌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前不久才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打假”“小米空调第一”言论的格力,又向小米(1810.HK)“开炮”了。
7月9日,格力电器文化传媒中心官方微博通报称,米家小米电风扇侵犯格力专利权案近日有了最新结果。最高人民法院要求米家小米电风扇不得再制造和销售,同时侵权人需向格力电器(000651.SZ)支付185万元。
来源:格力文传微博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起小米侵权格力电风扇被追偿的案例,但事件发酵后,小米公司发言人却发微博称:“经查,我司并未收到任何环境电器相关诉讼。”
双方各执一词之际,格力方面迅速解释称,侵权风扇为小米官方旗舰店在售产品,其委托方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制造商为造梦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换言之,格力起诉的是小米供应商。
有网友认为,本案中格力起诉的不是小米,应诉、侵权、赔偿的都不是小米,所以小米只是局外人;但也有网友认为消费者买电风扇是因为机身上的小米标,现在出了问题不能“甩锅”。
来源:微博
被推上舆论风暴眼的小米,到底冤不冤?
小米生态链企业被法院认定侵权
企查查显示,此次格力在微博公开的是一起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被告为东莞京东利昇贸易有限公司、浙江星月电器有限公司。星月电器于2022年更名为造梦者科技。
涉案风扇为小米官方旗舰店的热销产品“直流变频塔扇”。2021年格力委托代理人取证时,京东“小米官方旗舰店”内该风扇价格349元,累计评价超5万;下单收货后,货品票据加盖了京东利昇的发票专用章;显示的制造商为星月电器。
来源:格力文传微博
京东利昇就是京东旗下成员企业,实控人为刘强东;而星月电器曾于2017年获得小米集团、顺为资本的战略融资,2018年进入小米生态链。至今,小米科技全资持股的金星创投还持有其8.04%股权。
此外,据“36氪”报道,前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曾表示,直流电风扇是小米第一个从工厂端布局的品类,该品类以前定价在800元左右,与星月电器合作后研究了很久,最后把价格打到300元以内。后来小米直流电风扇如愿成为爆品,屈恒称赞该单品让小米一举占领了高端电风扇品类,看到了超越龙头的希望。
至于星月电器改名,可能与业务变动有关。星月电器背后是星月集团,后者由永康县有色金属材料厂演化而来,如今已成为涉足动力、门业、地毯、家电、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综合企业集团。2014年,集团全资收购了德国新能源热泵企业Dream Maker GmbH,在一系列股权变动后,如今的造梦者科技实质是德国造梦者和星月电器的合资公司。
该案其实已经打了2年了。2022年12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星月电器构成侵权。历时两年后,7月10日,“浙江星月电器有限公司”发文称,双方在二审期间达成和解,最高院于2024年6月出具本案调解书,确认和解协议内容,撤销一审判决。而格力方面则表示:“该公司(造梦者科技)已向我司支付185万元。”
来源:企查查
目前,在淘宝、京东、小米商城等平台的官方旗舰店中,已经无法搜到相同型号的风扇。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首先,该案例直接涉及侵权的是小米生态链企业,而非小米本身。如果侵权行为确实由该生态链企业单独实施,小米并未直接参与或授意此行为,那么从法律层面上讲,小米不应直接承担侵权责任。
但江瀚也表示,从品牌和市场影响的角度看,小米生态链企业的行为往往会被市场与小米品牌相关联。消费者购买带有小米标志的产品,往往也是基于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因此,当生态链企业发生侵权事件时,小米虽然法律上可能不直接担责,但在公众心目中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小米应当加强对生态链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品象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品牌损害。
“断指计划”外泄,
生态链企业“内斗”被公开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生态链”最近也是潜流暗涌。除了输了和格力的官司外,一张的聊天截图也在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该群为顺为投资的企业CEO群,在群内的多为小米生态链上的企业CEO、创始人、合伙人等。
流传出来的截屏显示,个人护理行业的须眉科技CEO陈兴荣祝贺医学光学科学仪器研发公司长春长光辰英李备博士入群。长光辰英成立于2017年9月1日,于近日获得了顺为资本、水木创投、晓池资本的A轮投资。
不料,九号公司(689009.SH)创始人兼CEO王野则借着新人入群公开吐槽群内有公司“恶意挖人”。王野称,该公司一直在执行“断指计划”,几年来针对科沃斯、石头、九号几倍薪酬挖人,挖过去之后3个月,把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掏走之后,再把挖来的人开掉。还说,这样可以以小博大,不去创造用户价值,而是致力于如何低代价下三滥做法搞垮同行。并且欢迎大家把发言截图发朋友圈、发给自己的高管团队,不用打码。
王野2012年与师兄高禄峰一同成立九号公司,做智能平衡车起家。成立仅两年后,九号公司就获得了小米、顺为基金、红杉资本的注资,加入小米生态链,自此走上发展快车道。
而王野自家以及他点到名字的同行石头科技(688169.SH),与小米的关系也是格外微妙的。
九号公司和石头科技都是曾经高度依赖过小米的生态链企业,2017年,九号公司来自小米的营收超过73%,2019年这个数据下降为52.33%,至2023年仅剩4.27%;石头科技的解绑来的更猛烈一些,来自小米的营收,从2017年的90.36%快速下降到2019年34.27%,2023年公司与小米有关的关联交易金额仅有500万元出头,占总营收的0.06%。
石头科技在上市之后,就在《招股书》里提到:“会逐步拓展自有品牌产品销售渠道,增强自有品牌产品销售能力,降低米家产品需求变化给公司带来的业绩影响。”近年来,更是通过推出“石头”、“瓦力”等自有品牌来替代“米家”扫地机器人。
虽然九号公司在《招股书》中却没有表现出与小米明显的解绑意味。但是,从数据也可以看到,九号公司对小米的销售毛利率从2017年的22.46%降至2019年的15.11%,利润越来越薄,且上市后再未披露对小米的销售毛利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王野的此次发难明确表示是针对小米生态链内的其他同行企业,但还有外界将其解读为矛头指向小米。
来源:微博
关于“小米生态链”内部恶性竞争的消息,其实不是头一回出现。
2022年,“36氪”曾报道称,有生态链内部一家中等营收公司的CEO发现,自己的公司在开新项目的时候,内部方案在立项前就被生态链某家老牌公司“截胡”。碍于大公司的效率和话语权,且考虑到这家公司曾为自己公司的供应链提供过帮助,该CEO只能“打破牙往肚子里咽”。
“36氪”在该报道中还提及,另有某生态链企业CEO透露,生态链的大公司之间曾因为挖走另一家公司的核心员工闹不愉快,被对方公司的CEO在公开质问。围观了这场闹剧后,有生态链公司CEO提醒自己的HR,“宁可挖小米的人,也不要去碰兄弟公司的员工。”
小米对此也并没有视而不见。前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签订公约、不允许恶意挖角等措施,生态链企业过度竞争的情况大大减少。
然而2年过去,就在人们以为小米生态链恶性竞争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时候,王野此番的公开吐槽,又让外界窥见“小米生态链”不和谐和激烈竞争的一面。最近两次“小米生态链”企业走上风口浪尖,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米自身的口碑,也折射出通过投资机构布局生态链这种模式的部分风险。
风险与收益共存,生态链的是与非
生态链一直是小米引以为傲的资本,外界将其视为“小米模式”的商业化实验。
早期,小米生态链的伙伴多来自雷军、刘德、孙鹏等小米元老的朋友圈。比如曾打造出小米智能插座、小米万能遥控器、小白智能摄像机的创米,其创始人李建新来自红米的主要生产方龙旗集团;智能手表生产商华米的创始人黄汪,是孙鹏在中科大的校友……
2014年后,小米生态链呈加速发展趋势。2023年,小米在年报中提到,已投资超过430家公司,记入损益的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为680亿元。
不过,小米生态链企业并非都是小米直接投资。据it桔子数据,“小米系”投资版图中已囊括977家公司,覆盖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游戏、文娱、教育、农业等23个行业。
来源:it桔子
投资主体共有9个,除了小米集团外,和小米有协调作用的还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顺为创业、金山软件、华米科技、金山办公、猎豹移动和迅雷。
这些主体的投资方向略有区别,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更侧重半导体与新能源等科技制造业;顺为资本投资医疗、消费、互联网等,涉猎更为广泛;顺为创业是雷军个人的天使投资机构。这三家机构与小米集团一道占据了“小米系”投资的大半壁江山,剩余5家机构加在一起投资了82家公司,仅是全部投资公司数量的8%。
来源:it桔子
对于生态链企业,小米早期甚至采取“保姆式孵化”战略,从人、到钱再到供应链,小米身影无处不在。得益于此,生态链内跑出了不少上市公司,其中就不乏前文提到的九号公司、石头科技这种市值数百亿的企业。
小米自身更是最大受益者。早在2014年,小米就提出loT(物联网)战略,尝试以手机为核心链接所有设备;2019年,小米进一步将loT战略明确为1+4+X,1是手机,4包括电视、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笔记本,X由生态链企业和合作企业提供;2023年,公司l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到801.08亿元,小米已连接的loT设备数量达到7.39亿台。
江瀚表示,小米生态链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和IPO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帮助小米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产品生态系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然而,随着生态链的不断壮大,留给新玩家的空白赛道也越来越少;已有的赛道上,企业为了业绩增长开始横向扩张,还会踏入兄弟企业的业务范围;小米自己也在下场做自有品牌,比如2019年,小米推出自主研发的运动手表,与华米形成直接竞争。诸多因素叠加,竞争加剧不可避免。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表示,小米生态链最初是通过广种薄收的赛马方式,广泛的布局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以及智能出行等多条赛道中,但由于赛马模式,不少小米生态链企业进军同一细分领域,导致内卷。
同时,小米对硬件利润率的要求也给生态链企业施加了较大压力。为了高毛利,许多成熟甚至IPO成功的企业不惜“去小米化”。
来源:罐头图库
张书乐认为,问题在于小米生态链缺少一个链接所有产品的核心中枢,这造成了常有爆款、却各自为战的局面,早期的高增长在于填补市场空白而获得增量收益,但这种空白当下已经罕见,反而让小米生态链由于缺少中枢而“断链”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小米loT与生活消费收入增速出现明显波动,2020年-2023年分别为8.57%、26.06%、-6.1%、0.39%。
而最近,格力胜诉、九号公司王野言论等热点事件,又进一步暴露了生态链给小米带来的诉讼和声誉风险。
或许也是意识到了风险的存在,今年3月小米生态链部门提出“SAN分级管理策略”,将过去智能连接等七个事业部,按照市场规模分为S、A、N三级,对组织架构重新做了梳理。
S类是规模50亿-100亿的最关键品类,包含音箱、路由器、门锁、摄像头,与小米软件系统关联度最强,是核心的入口级赛道,小米的把控最严格;
A类规模在10亿-50亿,包括空气炸锅、净水器等,与小米软件关联度稍弱,但用户使用频率较高;
N类规模10亿以下,包括箱包、文具等,与小米软件关联度最弱,在此次变革中调整最大。小米会将更多主动权交给生态链公司,自己主管品控,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会被直接淘汰。
据“界面新闻”报道,该变革由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主导,已经推动近半年,目的围绕如何减少不同公司在同一品类上的内耗、提高效率,将更多资源向S类业务倾斜,让生态链公司有利润和动力支持产品创新。
张书乐认为,接下来小米需要找到一个最适合的中枢,此前的小米手机、小米音箱都尝试过,但都没有真正成功。现在来看,这个中枢有可能是澎湃OS(Xiaomi HyperOS)。澎湃OS,是小米旗下“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于2023年10月26日正式发布。
来源:罐头图库
而江瀚则表示,小米生态链仍然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小米在继续发挥生态链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小米正处于十字路口,公司营收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同比下滑,同时汽车业务的上马,再次给公司盈利、供应链管理带来挑战。对组织管理的动刀也是对沉疴积弊的清理,其效果决定了小米重新出发后能走多远。
小米生态链商业模式的出现无疑是令市场惊艳的,但没人敢保证之前的成功会永远延续。随着生态链边界的扩大,内外部竞争愈发激烈,小米想要完全掌握主动权也变得愈发困难。理想情况是,小米能利用好生态链这盘大棋,平衡好和生态链企业的关系以及畅导生态链企业之间和谐发展,实现1+1大于2,可在这条路上,小米显然还面临许多挑战。
你怎么看格力的起诉和王野的言论?你用过米家的产品吗?体验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2024-07-12 20:31 来自网站 举报
-
【 给富人看病的卓正医疗冲刺IPO,腾讯沾光“北大校友”赢麻了!】
被20万人选择的高端医院,单次就诊费超千元。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医生容易预约,检查无需排队,等候区还配备了玩具和画板。\" 一位小红书用户\"张大臀\"分享自己带孩子在卓正医疗的就诊体验。随着消费者对医疗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高端私立医院——卓... 展开全文给富人看病的卓正医疗冲刺IPO,腾讯沾光“北大校友”赢麻了!
被20万人选择的高端医院,单次就诊费超千元。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医生容易预约,检查无需排队,等候区还配备了玩具和画板。" 一位小红书用户"张大臀"分享自己带孩子在卓正医疗的就诊体验。随着消费者对医疗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高端私立医院——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卓正医疗”)正逐渐受到市场关注。
近日,卓正医疗递表港交所主板,拟冲刺IPO。《招股书》显示,卓正医疗的客户为大众富裕人群,即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20万元的人。2023年,卓正医疗线上线下服务患者门诊量达到了73万人次,服务患者人数为20万人,公司旗下拥有19家诊所和2家医院。
与此同时,卓正医疗还获得了包括腾讯、经纬创投、富德生命人寿等知名机构的投资。然而,尽管拥有不少患者和投资者的支持,卓正医疗在2021年至2023年间累计亏损超过8亿,同时其旗下门店还存在违规处罚的情形。
一边是投资者的青睐、一边是门店被罚,在“冰”与“火”之间,卓正医疗又该如何在IPO路上前行?
患者回头率78.2%
三年累计亏超8亿
作为一家定位中高端的医疗服务机构,卓正医疗以全人医疗理念为核心,推行家庭医疗模式,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不仅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还综合考虑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与传统医院的治疗方式存在显著区别。
传统医院通常集中于治疗特定部位或疾病,而卓正医疗通过儿科、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及外科、妇科及内科等多专科的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这也预示着卓正医疗若成功上市,或将成为中国“家庭医疗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卓正医疗的版图已扩展至全国11个主要城市,特别是在深圳、广州、成都、北京等一线城市拥有21家医疗机构,包括诊所和医院,并在新加坡设立了3家诊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卓正医疗在私立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中,覆盖城市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来源:《招股书》 截图
公司的财务表现同样令人瞩目。《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3年(下称“报告期”),公司总收入从4.17亿元增长至6.9亿元。
这份增长得益于卓正医疗的多元化布局,其医疗服务包括实体医疗服务、线上医疗服务、会员计划、院外医疗服务四类。
其中,实体医疗服务为公司贡献了超过80%的收入。报告期内,为公司分别带来了3.71亿元、3.93亿元和5.92亿元的营收。
同时,在报告期内,卓正医疗实体医疗服务的就诊人次显著增加,从35.99万增至56.54万,同时,每次就诊的费用也略有上升,从1033元增至1048元。
来源:《招股书》 截图
与此同时,卓正医疗的线上医疗服务虽然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足5%,但也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患者流量。在报告期内,线上平台的付费就诊人次稳步增加,从11.1万次增至16.8万次,不过,每次就诊的平均费用有所下降,从154元降至134元。
综合线上线下服务,卓正医疗的付费患者总就诊人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从47万增至73万,而患者回头率也从71.1%提升至78.2%。做医疗销售工作的王柏先生表示,该回头率在业内相当乐观,卓正医疗服务的吸引力和客户忠诚度都不错。
在提升患者体验方面,卓正医疗于2020年12月推出了“卓正会员计划”,以年费形式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一系列专属福利。公司提供包括会员套餐、免费线上护理指导、医疗服务折扣等专属福利。
卓正医疗小程序显示,目前,会员年费为299元/年(自动续费则为169元/年)。截至2023年底,卓正医疗已经拥有9.72万个会员账户。
来源:小程序 截图
但经济学家宋清辉提示到,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卓正医疗应“广撒网、多敛鱼”,仅仅定位于“中高端”稀缺人群,可能较难形成规模效应。
《招股书》显示,目前卓正医疗仍为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51亿元、2.15亿元和3.5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8亿。卓正医疗方面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在特定条件下,它既可以转换成普通股,也可以被公司赎回。
他进一步表示,卓正医疗所面临的巨额亏损,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的变动所导致。这表明公司的估值在上升,但这种增值在财务报表中体现为亏损,因为它增加了公司未来可能需要支付的赎回金额、或转换为普通股的价值。
来源:罐头图库
尽管面临账面亏损,卓正医疗并未放缓扩张步伐,而是采取了内生增长和战略收购两种策略来扩大医疗服务网络。首先是内生增长,即通过自身发展来增加价值,例如2023年1月,公司在广州新开设了一家医院,这导致了经营成本中的折旧与摊销成本同比增加了38.3%,达到了1.16亿。
其次是战略收购,公司计划收购那些业绩良好、知名度高的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此来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宋清辉指出,卓正医疗在成本控制和盈利模式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挑战。他提到,公司在面临持续增长的亏损和高昂的扩张成本的同时,还在不断收购医院和诊所,这可能导致亏损问题进一步加剧。
扩张背后:
股份收购疑云,遭消费者投诉
卓正医疗的战略收购行动,虽然有效地扩大了公司的服务版图,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2024年初,为在武汉市场进一步扩大业务。卓正医疗通过连续三次的交易,成功收购了武汉神龙天下51.04%的股份,从而成为其控股股东。
然而,收购过程中出现了同股不同价的现象,引发了市场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收购前,武汉神龙天下由“宁波苇渡”、“深圳分享”、“H Pudding”三家公司分别持有23.04%、8%、20%的股权。
来源:罐头图库
2024年1月25日,卓正医疗的子公司卓正瑞祥,先是以6000万元收购了宁波苇渡持有的23.04%股份,平均每1%股权的价格约为260.42万元。
同一天,卓正瑞祥又以3000万元收购了深圳分享持有的8%股份,平均每1%股权的价格上升至375万元。
3月27日,卓正医疗又和H Pudding签订股份购买协议,用价值大约1.2亿元的自家股票换了H Pudding手里20%的武汉神龙天下股份。每1%股权的价格进一步上升至6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交易的价格最高,且此次收购构成了关联交易。
根据《招股书》内容可知,H Pudding是卓正医疗股东H Capital的全资子公司。2019年,H Capital以4600万美元认购了卓正医疗808.75万股,目前H Capital持有卓正医疗14.89%股份。而“宁波苇渡”、“深圳分享”则被认定为独立第三方。
通过这三次交易,最终使卓正医疗完成了对武汉神龙天下51.04%股份的收购,使其成为卓正医疗的附属公司。
来源:罐头图库
根据《招股书》内容可知,武汉神龙天下旗下拥有一家医院“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及两家武汉诊所。
“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上显示,“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作为一家中外合资的医疗机构,以其中高端定位和汇集的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名医资源,在儿童全科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招股书》显示,分科室看,儿科和皮肤科是卓正医疗的两大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儿科和皮肤科分别为公司带来了1.48亿元和1.33亿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和22.5%。儿科作为卓正医疗的主打业务之一,在2023年的就诊人次高达21万,占公司总就诊人次的37.2%。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收购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卓正医疗在儿科领域的市场地位。
来源:《招股书》 截图
对于此次收购过程中出现的“同股不同价”的情况,投行人士李晓娜表示:“这种短期内同一股本以不同价格成交的现象,即‘同股不同价’,在企业收购中并不鲜见,可能受到交易双方的谈判能力、市场条件、支付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宋清辉也指出,尽管这种现象在业界并不罕见,但监管机构可能会对此类交易的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以防止潜在的利益输送风险。
此外,卓正医疗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旗下的医疗机构曾因违规行为而受到行政处罚。
来源:罐头图库
据“爱企查”显示,2022年,深圳卓健门诊部因使用未注册医师开展诊疗活动、未按规定校验《放射诊疗许可证》,分别被罚款1.5万元和500元。
2023年3月13日,北京卓康诊所有限公司因未妥善填写和保管病历资料,被北京市朝阳区卫健委警告并罚款1.5万元。同年12月,北京卓正诊所有限公司因非法施行计划生育手术,被北京市大兴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处以3万元罚款,并建议进行立案调查。
宋清辉表示,这些违规事件对卓正医疗的品象和客户信任度影响极大,一方面其品象将因此受损,另外一方面客户信任度将会大大降低。
他进一步建议道,公司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合规管理,完善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优化内部管理,以修复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医疗机构,卓正医疗应坚守合规底线,深刻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杜绝任何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以维护客户利益和公司声誉。
此外,卓正医疗在消费者中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消费者对其服务体验表示满意,并表示,在挂号流程、前台接待、药房和缴费等环节,整个过程的体验感都很好。
然而,也有消费者对会员服务感到失望。一名小红书网友表示,尽管充值成为会员,但在预约挂号时并未享受到预期的便利。
还有消费者对医生的态度和专业度表示不满,另一名小红书网友表示,医生在就诊过程中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缺乏亲和力,甚至认为不如公立医院的体验。
来源:小红书 截图
腾讯加持
助力“北大校友团”冲刺IPO
卓正医疗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12年,那一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划,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王志远和施翼抓住这一机遇,决定在医药领域创业。
《招股书》显示,王志远在金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在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和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担任副总裁,并拥有北京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位。施翼则在战略规划和营销领域有着18年经验,曾在乐金电子和腾讯科技担任要职,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专业是国际经济学,并辅修计算机软件。
2012年,王志远和施翼在深圳创立了卓正医疗,并成功吸引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肾脏内科主治医师朱岩加入。
但卓正医疗的创立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最初定位为社区全科服务,正式营业前三天只等来第一个客户。在医保支付、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王志远意识到没法走通社区全科医疗服务这条路,于是转向中高端多专科连锁诊所的模式。
这一战略调整迅速取得了成功,客户数量迅速增长,在首家诊所开业一年后,公司的月门诊量达到1000人次,并于2016年底超过1万人次。公司还在2017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随着业务的扩展,更多的北大校友加入了卓正医疗,包括公司总裁周方、首席医疗官李陶以及非执行董事陈小红、张向东和魏国兴等。
来源:罐头图库
此外,卓正医疗的投资方背景也可谓是实力雄厚。
卓正医疗在2014年至2021年间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约1.66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富德生命人寿和天图投资等知名机构。
具体看,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引入了河山资本作为战略投资人,随后久邦数码创始人张向东等也成为股东。
2014年4月,经纬创投以约300万美元独家投资了卓正医疗的A轮融资。2015年,经纬创投和富德生命人寿共同投资了1750万美元。
2017年,公司完成了3530万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天图投资、经纬创投、前海母基金、中金浦成、水木基金等。
2019年9月,卓正医疗完成了5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H Capital等。2021年,卓正医疗获得了腾讯控股的意像架构投资和Violet Gem Limited的6000万美元E轮融资,周大福集团旗下医疗品牌仁山优社也参与了投资。同年8月,腾讯成为卓正医疗的第一大外部股东。
据《招股书》披露,上市前,腾讯持股19.39%,H Capital、天图投资、经纬创投分别持股14.89%、6.64%、3.31%。
卓正医疗CEO王志远明确指出,公司的成长并非仅由资本驱动,而是在战略扩张中审慎地募集所需资金。在北大校友的创业精神和一系列重量级投资者的加持下,面对亏损与市场挑战,卓正医疗又将如何在资本市场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你去过中高端私立医院卓正医疗吗?体验感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赞(6) | 评论 2024-07-11 22:20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