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过一次的直播,李佳琦、薇娅们让其重生?】
狂欢喧嚣之后,一年一度的双十一随着11月12日零点的到来而落下帷幕。数亿用户的共同参与,高达万亿的交易额以及不断被刷新的各项记录都在刺激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如今,双十一结束已有数周,但与此相关的讨论仍不绝于耳。相同的双十一狂欢中,随着新消费主义的登场,许多新的现象走入了大众视野,... 展开全文死过一次的直播,李佳琦、薇娅们让其重生?
狂欢喧嚣之后,一年一度的双十一随着11月12日零点的到来而落下帷幕。数亿用户的共同参与,高达万亿的交易额以及不断被刷新的各项记录都在刺激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如今,双十一结束已有数周,但与此相关的讨论仍不绝于耳。
相同的双十一狂欢中,随着新消费主义的登场,许多新的现象走入了大众视野,改变着用户对双十一的认知。在众多变化之中,电商直播则成了今年双十一最大的亮点。
发展如火如荼的电商直播,让今年成为了电商直播元年,而最近频繁出现的直播带货事故也将这个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电商让直播重获新生
4G时代到来,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让在线直播开始兴起。资本的加持加上技术的成熟,让直播行业成为了风头无两的存在。2016年前后,不计其数的直播APP开始出现在市场之上,并打响了著名的“千播大战”。作为爆发点的2016年也被称为“直播元年”。
仅2016年一年时间,全国共有492家直播领域企业登记,有115家公司曾获得投资,其中31家公司完成了36起融资,涉及金额达到108.32亿。也就是在这一年,网络直播平台超过300家,直播日活跃人数达到2400万,在线直播用户达3.12亿,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同时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直播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
到2017年6月份,直播占互联网人口比例超过了54%,其中增长势头较猛的游戏直播增速曾一度达到188%。
激烈的流量市场抢占大战之后,直播行业的用户红利逐渐消退,这个迅速兴起的风口也悄然退场,流量匮乏、运营艰难、资金短缺等问题进一步凸现。加之,政策监管不断加强,对内容要求提高,众多直播平台面临的压力日渐加大,因此许多中小平台被淘汰,行业资源开始向头部集中,曾影响极大的千播大战也就此谢幕。
随着千播大战落下帷幕,短视频的崛起,直播行业发展开始整体放缓。
艾媒咨询《2018——2019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到直播行业增速放缓的这一趋势。2017年,我国在线直播业务用户规模为3.98亿,同比增速达到28.39%,到2018年这一增速下降到14.57%,预计到2020年,直播行业人口将达到5.24亿人次,增速仅为4.59%。
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指出,截至2019年6月全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了3646万,占整体网民的50.7%。其中真人秀直播、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占所有网民的24.0%、22.7%,较2018年年底分别增长了4.3、1.5个百分点,而游戏直播、演唱会直播占网民整体比例为28.4%、13.6%,与2018年相比并无增长。
在来势凶猛的短视频面前,在线直播的优势已经不再显著,高速增长期已过,单纯的游戏、娱乐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在线直播行业的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迫在眉睫。这时“直播+”模式应运而生,打通内容生态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电商特定的用户群体和需求明确等特点完美的契合了直播行业打造闭环生态延长产业链的需要,同时,直播与电商商家的直接合作打通了变现渠道,通过“边看边买”的模式,实现着销售转化。
对于电商行业来说,与在线直播的结合也是一次全新的行业变革,对于改善电商营销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直播相较于短视频等其他广告模式,市场定位更为准确,没有过多的加工和抽象表达,而是将产品放在了首要地位,便于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深入了解。
另一方面,在线直播互动性更加及时,实时的互动交流,具有弹性的播出时长,能够展示更多的产品细节,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立体的宣传效果。同时直播间中较多用户的参与和沟通,往往能激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从而使他们产生消费行为。
“直播+”的行业大趋势下,直播与电商的结合正在为两个行业带来生机。转化率高、能提升用户购物体验、激发用户购物需求的诸多优势中,电商直播不断在用真实的数据展现着它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撼动的行业地位。
电商+直播,再次引爆电商行业
电商行业的发展变革就是一部互联网发展史,从3G到4G,从pc端到移动终端,从图文信息流广告到短视频直播,变化着的时代不断在创造着全新的营销模式,也在为电商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命的源泉。
今天在直播的加持之下,电商行业又一次迎来新的变革,新的营销模式在优化电商体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倒逼电商行业改革。
一、打造全新用户体验
电商发展不足20年,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面对面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是消费者购物唯一的选择。商家推荐、介绍、直接体验、讨价还价是购物中必不可少的流程。
但电商的兴起彻底颠覆了沿袭几千年的购物方式,将面对面的沟通变成了用户个人的选择,这个过程从搜索、浏览到最终确定购买往往没有第二人的参与。线上购物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时也带来了用户体验不及线下的问题。
线上直播与电商的结合有效的改变了这一现象,主播的推荐宣传,及时沟通,使用体验的交流都在给消费者足以匹敌线下的用户体验。电商直播这一模式符合消费者从众心理的需求,在提升用户购物感受的同时,也在不自觉间提升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同时,直播间中主播一般能给出低于平时的价格,符合多数用户追求性价比的心理。
有超过85.5%的用户表示直播带货能够强烈的激起购买欲望,在这背后是电商直播优质的体验,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模式带来的全新消费体验。
二、倒逼供应链改革
电商直播发展如火如荼,李佳琦、薇娅、辛巴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们几乎与流量、交易额画上了等号。
今天,电商直播领域的三个头号玩家,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且这一趋势仍在愈演愈烈。电商直播发展越来越好的同时,资源愈发向头部集中,推荐也更倾向于头部主播。这也就意味着丰富的电商直播生态将难以打造,大型MCN机构会保持优势,继续瓜分掉淘宝直播的流量,而新人将很难杀出重围。
“内容产品为王”是任何行业发展都不能违背的的理念,电商直播也不例外。货品是主播的核心竞争力,大小主播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产品的组合搭配。目前现状下,谁提供的商品更全面,更能满足粉丝的需要,谁才能留住粉丝。
为了发挥在产品上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平台和主播选择搭建属于自己的供应链,选择与厂家直接对接,一次性完成制造、销售、物流、售后等整个流程。直播中原本需要多个过程才能完成的供应链正在被逐渐打通,电商领域供应链的改革也在不断被推动。
三、打造高粘性用户群体
不同于之前广告以品牌为核心,直播电商打破了品牌的桎梏,将营销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身上。
明星效应、名人影响的强大带货能力已经不用赘述,但由于明星名人的工作重点并不在此,所以广告代言只能涉及较小的领域,对广大商家来说性价比并不高。
但电商直播完美的保留了明星代言的优点,又为它添上了专业化的色彩。
电商直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主播对用户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大于商品本身,同时主播专业化的背景之下用户对其信任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条件下,明星网红的粉丝效应在购物过程中将会被进一步放大,而这种粉丝效应一旦形成就很难消失。
快手上的“老铁经济”就是这个模式最好的体现,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的粘性将会进一步增强,这对于讲求回购效果的电商领域格外重要。
今天电商直播已不再是简单的卖货,电商+直播已经成为连接人、货、场的重要模式,成为电商营销的未来所在。
千万用户涌入直播间,电商直播有多疯狂
“oh my god,买它买它”。李佳琦的声音已经被众多的人所熟知,每天都有数百万的人在他的直播间里停留,在他极具感染力的描述中买下或需要或不需要的产品。与这个年轻人相同的还有许多主播,他们在线上平台为众多的产品宣传,为卖掉各类产品使出浑身解数,也正是他们在电商领域不断创造着各种奇迹。
而提起电商直播,一哥一姐李佳琦、薇娅就是不得不提的存在。
李佳琦,这个曾因30秒涂口红最多人数而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在带货上也曾创造不少纪录,15分钟卖掉15000支口红,3分钟卖出5000单精华露。早在今年的10月22日,阿里巴巴的高级副总裁钟天华就曾表示,保守估计,李佳琦今年双十一的引导成交额将超过10亿。
薇娅在2016年成为淘宝主播,四个月过后引导的交易额就已经达到1个亿,在2018年双十一中直播间销售金额超过3亿。在韩国代理时,一场直播卖出了85万单,约12个集装箱的物品。今年双十一,凌晨两点薇娅的直播间里观看人数还有4310万人。
明星、网红在直播间里激情澎湃的介绍着产品,各类美妆、服饰热度不减。另一边一些县长书记也纷纷走进直播间,开始通过直播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助力。
内蒙古多伦县的县长刘建军,直播市场打败99%的用户,河北镇平的副县长王洪涛直播半小时收到3000份黄桃订单。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知名度较低,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农副产品大丰收但没有销路的困境,直播平台的兴起打破这些客观条件的桎梏,开拓了广大的农村市场。
在“县长们”一步步摆脱刻板印象,走出办公室,来到田间地头走向直播间的同时,众多的平台和主播们也将目光放在了广大的农村市场,为脱贫攻坚助力。在电商直播扛起扶贫的责任后,广大的下沉市场也为电商创造了新机遇。
下沉市场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后的红利,广大的三四线和农村是电商必须重视的市场。目前直播用户已经呈现出以三四线以下及农村市场用户为主的趋势,直播在下沉市场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借助直播+的模式,电商直播成为了电商平台打通下沉市场的关键一步。
从明星网红到县长书记,到明星网红与他们一样,还有许多主播都在直播间里奋战,今天并不算多的主播们带动起了一个行业蓬勃发展。
《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淘宝直播平台在2018年带货超过千亿,同比增速接近400%。直播平台上主播数量在迅猛增长,每月带货超过100万的直播间超过400个。
而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更是一场电商直播的检验与狂欢。
今年双十一开场仅1个小时,淘宝直播引导的成交额就超过了去年双十一全天的引导交易额,不到9个小时,这个数据就超过了100亿,淘宝平台有超过一半的商家都选择了直播这样的营销方式。
李佳琦、薇娅成为了商家销量的保证,这些名字也已经成为众多网友不能更熟悉的存在,他们的直播间里粉丝通常以千万计,而交易额往往是以亿为单位。关于主播如此强大带货能力的讨论也俨然上升到了社会学层面。
希腊神话中听到人鱼歌声的船员,纷纷跳入海中追寻塞壬的身影。今天直播间里,众多的消费者在主播的宣传中为产品买单。主播们仍昼夜不寐、奔走于各个直播间中吸引着众多粉丝,同时创造出以亿为单位的交易额。
兴起时间不久,主播人数仍难于传统的游戏、娱乐直播相比较的电商直播,因其能满足用户心理需求特点,因此名人效应之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崛起。
新“千播大战”
在线直播兴起之时,众多平台一哄而上,相关APP不计其数。在长时间厮杀后,这场战斗宣告结束。今天直播电商的风口之上,众多平台在此领域不断蓄力,大有重燃直播战火之势。
拥有“老铁经济”的快手,在带货能力上表现格外突出。作为直播带货的先驱之一,目前已经启动麦田计划,推出全新的“快手小店”,开始了快手体系内的商业闭环的搭建。并将淘宝、有赞、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应用和平台接入“快手小店”。
与快手齐名的抖音,在电商直播业务也毫不懈怠,作为短视频领域的巨头,抖音搭建了复杂的产品体系,包括视频推广工具DOU+、直播橱窗、快闪店、抖店等,还有电商广告投放工具“鲁班”,致力于为电商服务。
电商平台的火药味也很浓。早在2016年,淘宝就推出了淘宝直播,2017年,与天猫直播合并了的淘宝直播,表示要在内容、流量、玩法、人群、商业化等方面进行重大升级。2018年更是提出双百战略,期望培养100个月入100万的主播,今年2月份淘宝直播APP开始独立上线。
在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发力之后,众多的品牌商也加入到了这场混战之中。九阳制订了“全域直播”战略,以期实现2个亿的变现。在全员直播的精神下,九阳旗舰店已经有接近80万的粉丝,而这其中有一半都来自于直播间。
从抖音、快手到拼多多、淘宝、京东再到众多的品牌,在这一时期他们都推出了众多方案来发展电商直播业务。新的行业红利面前,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个风口,众多的参与者必将使电商直播这一领域变成红海,在此环境之下新的“千播大战”势必一触即发。
爆火之后,走向何方?
当前电商直播行业发展如日中天、势头难挡,但快速发展之中,行业弊病也在不断显现。
李佳琦的不粘锅在直播中粘锅,推荐的大闸蟹被指虚假宣传,这一行业的问题由此可见。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监督体系,主播对于推荐产品不负质量责任,因此为带动更多销量,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事件并不少见。众多消费者反馈出产品质量不过关、效果不及预期、售后难等现象都在质问着整个电商直播行业。
而这些都是“网红经济”野蛮生长中所面临问题的缩影,不过关的质量、虚假夸大宣传都在消耗着用户的信任,为行业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质量问题之后,在电商直播领域,头部效应明显,少数主播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留给新人成长空间较小,这也导致了直播售卖的形式单一,优质内容短缺。也正因此电商直播被网友戏称为“电视购物”。
一面是发展势头无双,另一边是众多无法避免的问题威胁着行业可持续发展。如今爆火的电商直播在诸多问题的阴影下大跨步前行,未来行业监管势必会更加严格,用户体验也会更加完善,而品牌概念也将会在众多名人流量参与下渐渐模糊。
在目前电商直播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现状下,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在不断出台相关文件法规,来促使这一行业健康发展,未来规范这一行业也会是政府及平台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只有在健康的环境中,电商直播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2016年,直播元年里无数人涌入这个行业之中,三年之后,电商直播以摧枯拉朽之势袭来,这个电商直播元年里仍有许多的故事在不断上演。直播曾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今天加上电商的直播则开始改写两个行业的面貌。
回想2016年“千播大战”也曾盛况空前,但终究不过昙花一现,无数的平台就此消亡,剩下的巨头们也要面对行业增长疲软的现状。站在电商直播元年的起点之上,无数的平台与资本在这里交汇,前景似乎一片大好。
但电商直播的未来是前程似锦,亦或是崎岖险阻而后归于沉寂?
狂欢之后,电商直播与李佳琦、薇娅们走向何方?
这些仍待时间验证。
赞(18) | 评论 2019-11-22 11:09 来自网站 举报
-
【财报看腾讯挺进To B深水区:与阿里决胜下一个10年】
互联网化,就是信息化。从本质来看,社交是信息交流;搜索引擎是信息分发;内容就是信息聚合再创作。尽管社交是流量黏性最强的一种信息化行为,但是作为全球最顶尖的社交巨头,Facebook和腾讯依然被网络信息产业变现难题深深困扰。从90年代至今,网络信息产业兴起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展开全文财报看腾讯挺进To B深水区:与阿里决胜下一个10年
互联网化,就是信息化。
从本质来看,社交是信息交流;搜索引擎是信息分发;内容就是信息聚合再创作。
尽管社交是流量黏性最强的一种信息化行为,但是作为全球最顶尖的社交巨头,Facebook和腾讯依然被网络信息产业变现难题深深困扰。
从90年代至今,网络信息产业兴起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可惜在无数尝试中,最终被验证真正可行的变现模式,只有广告和增值服务(会员充值)两种。2013年之前,Facebook的全部收入都来自广告业务。
2014年之后,学习支付和支付宝的先进经验,Facebook也推出了自己的在线支付业务。可惜五年时间过去,进展不足挂齿。截至9月30日的2019财年前三个季度中,Facebook总营收496.1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489.2亿美元,支付业务收入6.96亿美元。广告业务贡献了98.6%的营收,而支付业务营收占比只有1.4%。
腾讯对商业变现道路的探索,远远走在了Facebook前面。从近日发布的三季度财报看,在广告和增值服务外,腾讯组织架构调整之后,B端业务成长很快,目前足可以独当一面。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以腾讯如此体量的公司,居然完成了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型。而在这次转型背后,腾讯有着怎样的考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未来又会有怎样的进展?
拥抱产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官方公布了一份名为2018年第81号的文件,内容涉及腾讯调整组织架构和高层管理干部任免的决定。同一天,腾讯官方又在其发布了一篇名为《腾讯启动战略升级: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文章。
这是腾讯创业20年做出的第三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战略升级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拥抱产业互联网。马化腾关于公司架构调整的评述是:“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升级。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上半场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马化腾“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的论断是业界共识。在2018年,“人口红利消失”“流量见顶”成为互联网高频词汇。
国泰君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532万,较2017年约下降11.6%,连续两年负增长。按此计算我国2018年人口总和生育率只有1.51,接近日本2016年的水平。在QuestMobile的统计中,我国移动月活跃用户规模在2018年全年只增长了4607万人,增速从1月份的6.2%到12月份的4.2%不断下降。
这意味着,我国的消费互联网红利已经消失。互联网玩家,尤其是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要想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量。而新的增量来自哪里?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和越来越多企业开展的数字化治理。显而易见,增量来自产业界。
基于此,腾讯在调整之后的六大事业群中,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主要负责云服务和AI;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主要负责金融科技和广告营销。这两者B端倾向非常明显。
转型背后亦是为了摆脱新增长困境
腾讯的“930”改革当然可以称之为积极适应新环境,富有远见和魄力的大动作。但是腾讯之所以作出这样激进的改革,应该说,同样也是腾讯自身的困境,让它迫不得已地走出了这一步。
2018年,腾讯的营收利润增速跌至历史低谷。
具体来看,2018年,腾讯的增值服务、网络营销服务(广告业务)、和其他三大业务营收出现同时下跌。其中增值服务的增速下滑最为严重,尤其网络游戏的增速下降到了惊人的6%,是游戏业务诞生以来的最低增速。
这是非常严峻的事件。2015年之前,网络游戏在腾讯总营收中的占比一直都是超过50%的。换句话说,2015年之前腾讯营收主要靠的就是游戏。在2016年和2017年,腾讯依然需要游戏作出超过四成的营收贡献。但是2018年腾讯游戏业务的失速,彻底打破了这种格局,同时也造成了腾讯2018年营收利润的增速严重下滑。
一个有趣的变化值得注意,与游戏业务营收贡献快速下滑相伴而生的,是“其他”业务分部营收贡献的飞速增长。
腾讯的“其他”业务分部一直都处在动态变化中。从近几年看,鉴于2014年的电子商务业务规模缩减,腾讯从2015年Q1起,把电子商务载入到“其他”业务分部中。从2016年开始,腾讯不断发力,向线下商户推广支付服务,并且通过简单易用的和小程序解决方案,深化商户普及率。在这之后,“其他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受我们的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的增长所推动”这句话就一直在腾讯的财报中反复出现,到2018年为止。
2018年,“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对腾讯总营收的贡献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腾讯的转型改革,其实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突兀。相反,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B端转型成果喜人
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腾讯开始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这一新的业务分部。
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分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过往归类于“其他”业务分部下的支付、理财及其他金融科技服务:其二过往归类于“其他”业务分部下的云服务及其他面向企业的活动。
变更之后,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成为腾讯在2019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增速最高的业务分部。截至2019年Q3,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同比增长36%至268亿元。增速比起Q1的44%有所降低,但和Q2的37%基本持平。这也意味着,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已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横向对比,2019年Q3网络游戏为腾讯贡献了286亿元营收,在Q3腾讯总营收中占比下降至29%,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为腾讯做出了更突出的贡献,营收占比上升至28%。
考虑到网络游戏营收Q3的环比增速为5%,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Q3环比增长17%。若两者增速保持平稳,四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营收贡献大概率会超过网络游戏。当然,说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全面取代增值服务,成为腾讯的营收支柱还为时尚早。但是两者达到均衡态势的那一天,应该不会太晚。
这已经充分说明,在启动“930”改革整整一年之后,腾讯已经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但腾讯取得这样的显著成效,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且改革的前景还没有彻底明朗,不能过于乐观。
并非形势一片大好,与阿里决胜下一个10年
在腾讯的2019年Q3财报中,有一些财务数据不是很理想,招致投资者的不满,以至于财报发布后,腾讯股价不升反降。
其中经营盈利(经营利润)为258.27亿元,同比下降7%,环比下降6%;期内盈利(净利润)为209.76亿元,同比下降10%,环比下降15%;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203.82亿元,同比下降13%,环比下降16%。
营收上涨而利润下降,自然是成本上升过快的结果。腾讯Q3总收入成本为547.57亿元,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10%。其中增值服务收入成本同比增长27%至244.02亿元;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成本同比增长31%至193.39亿元;广告业务同比下降8%至94.11亿元。
其中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成本并不比增值服务高,但是收入成本增幅明显比增值服务大。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成本占其营收的比例为72%。也就是说,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毛利率非常低,是所有业务分部中最低的。
这其实是不可避免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在整个腾讯体系中,毕竟是在转型之后才作为战略重点进行发展。之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大笔资金投入,所以短期内,在整个腾讯“精简运营”的基调下,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收入成本增幅可能依然会不断扩大。对腾讯来说,这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从外部来看,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可以对应阿里的蚂蚁金服和阿里云,但比起这两者,腾讯的竞争力目前还略有不足。
支付宝比起支付,在金融生态建设方面更有优势。企业服务方面,腾讯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0%至47亿元,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64%至92.91亿元。腾讯云增速已经超过阿里云,但是营收额相差近乎两倍。短时间内,这个差距也是抹不平的。
总之,对腾讯来说,面向产业互联网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前行的困难不小,但是渡过深水区,腾讯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顺,这也将成为腾讯与阿里决战下一个10年的胜负关键所在。
赞(10) | 评论 2019-11-21 11:23 来自网站 举报
-
【联想的冰与火:财报亮眼、股价难堪】
刚过去的双十一是一场亿万人的彻夜狂欢,也是众多企业的盛典。1分36秒天猫成交额突破100亿,1小时3分59秒这个数字被刷新为千亿。服务器被刷爆、快递行业业务量剧增,在强大消费能力的支撑下,双十一在不断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这个专属于消费的节日里,众多的企业在此大展身手,尽展其能,PC... 展开全文联想的冰与火:财报亮眼、股价难堪
刚过去的双十一是一场亿万人的彻夜狂欢,也是众多企业的盛典。1分36秒天猫成交额突破100亿,1小时3分59秒这个数字被刷新为千亿。服务器被刷爆、快递行业业务量剧增,在强大消费能力的支撑下,双十一在不断创造着一个个神话。
这个专属于消费的节日里,众多的企业在此大展身手,尽展其能,PC巨头联想也不例外,多款产品备受追捧,4分钟全网销售额破亿,这样的数据使得联想成了双十一舞台上不容忽视的存在,也正是这些数据证实着联想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日前联想发布了第二季度的财报,这份财报真实的展现了联想的现状。创立于1984年的联想,已经过完了35岁的生日,已过而立之年的联想早已步入中年。当中年危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站在行业巅峰的联想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一边是双十一的狂欢与喧闹,另一边是不得不认真分析审视的财报数据和残酷现实,联想行走在冰与火的两极。
降本增效,财报靓丽
联想集团2020财年第二季度(从2019年6月1日到2019年9月30日)财报发布后,联想CE0杨元庆在微博中说:“非常高兴的看到我们在本季度增长动能的持续加速,证明了联想的智能化变革战略清晰,执行有力。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中,我们仍取得了强劲的财务表现,彰显了我们对持续创新的承诺。”言辞之间,难掩欣喜,杨元庆的底气来自于联想第二季度整体向好的财报。
数据显示联想上半年总营收达到了1801亿元,第二季度营收人民币948亿元,实现连续9个季度同比增长;税前利润21.7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20%。
整体营收、利润向好的同时,联想的各个业务版块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PC全球份额稳居第一,销量增长同比增速超过7%,创造了历史新高;智能设备业务集团整体利润率首次超过5%;移动业务连续4个季度持续盈利,同比提升超过4亿元,是并购摩托罗拉以来的最高水平;数据中心中国业务同比增长了19%,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联想,这一季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给市场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审视联想本季度的财报,无论是整体营收、利润亦或是各个业务板块都有了相对明显的改善,而营收利润整体向好的背后是联想提质增效、控制成本的结果。
这一季度,经营费用方面,联想本季度总的经营费用122亿人民币,经营费用率比上个季度低0.7个百分点,下降为12.9%。经营管理费用降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联想利润率的提高和营收状况的改善。
无论是向好的营收、较大提升的利润亦或是增长明显的各项具体业务,联想这一季度的财报呈现出来的状态都相对良好。如此数据之下,联想扮演的角色似乎是意气风发的成功人士,与“中年危机”似乎毫无关联,但当我们把目光从财报上移开,就会发现联想面对的现实。
财报数据整体向好,但股价却绿成了一片,市场不积极的反馈中映射出了联想不够健康的业务现状。
PC业务一枝独秀
数据显示,第二财季,联想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包括个人电脑业务和移动业务)整体营收为855亿元,同比增长2.8%,税前利润达到了43亿元。其中个人电脑业务营收为747亿元,在全球性的供应短缺和宏观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4.1%的成绩,营收也占到了整体营收的78%,略高于上季度,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联想。
联想个人电脑业务的强势不止是表现在企业总体营收上,同样也表现在拥有市场绝对的支配地位上。
联想在国内的PC市场上占据了40.1%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并且超过了第二到第五名的总和,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异表现放大到国际上,联想也毫无逊色,24.4%的全球市场份额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
加之目前Windows7即将停止服务,使用Window10成为刚需的全球换机背景下,联想的PC业务又有了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pc业务的光环之下,联想的其他业务显得较为黯淡。同时单个业务接近80%的营收占比,意味着营收结构的不合理,于是大力发展其他业务,推进智能化改革成了联想的关键工作。
智能化不见起色
今年4月份的联想2020财年誓师大会上,为顺应市场和行业的变化,联想提出了“智能,为每一个可能”的全新愿景,正式宣布公司的智能转型战略落地,并确定了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的3S战略,为公司的智能化转型助力。
杨元庆在演讲中说:“联想是一家不停攀登,永不停歇的公司。每当我们到达一个顶峰,总是会瞄准下一个更高的山峰,立即出发。而下一个顶峰,就是智能化变革。我坚信,只要我们正确而坚定地执行3S战略,我们就一定能够抵达新的山顶。”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联想的智能化业务成果开始显现,部分业务有了一定的增长,但这些对于联想整体营收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这一季度,智能化改革的号角声中,联想数据中心业务营收为26.87亿,同比下降15%,亏损1.03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仅为10%。
联想稳居个人电脑领域的头把交椅,在PC市场上无出其右者,但众多挑战面前,将智能化的变革作为突破口的联想,实现为智能化时代赋能的目标仍然遥远。同时其他业务的发展难达预期,核心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巨大差距,使得联想的业务行走在冰与火的两极。
移动业务一降再降
在手机领域,联想曾是行业佼佼者,在收购摩托罗拉后就走上了不归路。如今的手机市场,华为、小米、vivo、OPPO占据了市场的大半江山,联想已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了。市场地位切实表现在数据里,移动业务营收同比下降7%,占企业的总营收已经由最初占据企业总营收的21.8%下降到如今的10.3%。
虽有注重盈利调整战略,但如此现状之下,可以预见在短时间内联想的移动业务难有大的起色。移动业务的市场份额一降再降,数据中心出现较大亏损,两者在联想业务中占比仅20%,且增速并不明显,确实很难让人看好。
杨元庆说,联想的新业务相较于核心业务都是“小不点”,但你要相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我们都知道,并不是任何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特别是如今风雨飘摇的市场环境之中。
足够优秀的PC业务支撑起了整个联想,但过于依赖单一业务,且单一业务面临一定的天花板,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而单一业务贡献近8成,也成了联想发展的一大掣肘。
同时互联网行业红利已过,加之手机的冲击,PC行业长期增长疲软。虽有杨元庆提及的,PC不会被替代,但这一市场潜力有限也是事实。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以电脑为主营业务的联想面临的转型压力不可谓不大。
困局怎么破?
当联想在讨论营收、利润增长,再谈及pc业务全球份额第一时。联想的股价也在不断下滑,买入评级也在被中金机构调低至中性,看似风头正盛的联想,面临的现状依然严峻。
曾被视作民族骄傲的联想如今在舆论场上处于劣势。并不理想的业务,高管众多不当言论和决策,让联想的口碑、形象大打折扣,也使得联想与广大消费者的战线不再统一。不少的公关危机中,联想想要挽回企业形象,重获人心并不容易。
PC市场潜力不大,新业务难见起色,业务结构单一,口碑声誉不佳,众多的问题都摆在联想的面前,威胁着联想的生存。
新的财报中,营收增长仅1%的数据并未被过多提及,这一数据在上年同期仍然为14%,上一季度则为5%,这是联想7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断放缓的数据证实着联想面对的严峻形势,而当前无论渲染财报的辉煌都无法掩盖联想越走越慢的事实。
35年的时间,联想几乎亲历见证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与变革,也成就了自己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杨元庆说“今天我们谱写的是一幅壮丽的愿景蓝图。接下来,我们还将绘制抵达这一愿景的攀登路径。积跬步,至千里。让我们用日复一日的努力,执着前行。”
伴随着联想征战的号角,一起到来的还有行业的变革和复杂的市场环境,站在行业变革的新起点之上,对于联想来说,在内忧外患中打赢一场场战斗,战胜“中年危机”,关乎企业能否会回到高点,关乎联想未来。
赞(25) | 评论 2019-11-19 11:12 来自网站 举报
-
【文旅融合风口下的新文创探索】
近日,腾讯为云南省定制的全国首个省级文旅IP形象——云南云,亮相201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作为云南省文化旅游形象大使,以及腾讯助力云南省探索文旅融合的重要结晶之一,“云南云”于今年9月29日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首次发布。省级文旅IP“云南云”亮相国际舞台的背后,是我国正迎来的不可... 展开全文文旅融合风口下的新文创探索
近日,腾讯为云南省定制的全国首个省级文旅IP形象——云南云,亮相201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作为云南省文化旅游形象大使,以及腾讯助力云南省探索文旅融合的重要结晶之一,“云南云”于今年9月29日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首次发布。
省级文旅IP“云南云”亮相国际舞台的背后,是我国正迎来的不可阻挡的文旅融合大趋势。
去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正式挂牌,便标志了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未来关注焦点。文旅融合元年的到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信号,当时就有不少旅游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文旅融合将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一个风口。
而风口,在任何行业和赛道,首先驱动的就是资本。随着各地政策和资本的跟进,原本冷静的文旅融资逐渐热了起来,一把把明火照耀下,文旅融合走出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文旅融合走出第一步
在文旅融合站上国家层面后,地方性政府不断加速推进本土化文旅融合,第一步便是积极引进各类项目资本。对于文旅融合而言,这是第一步,也是初期异常关键的一步。
今年起,各地政府对文旅融合的积极性非常高,整个行业对这种变化感受明显。在政府和资本的共同努力下,文旅融合项目的融资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一方面,政府机构给文旅融资制造了更多机会。今年4月,吉林省开展了文旅产业投融资培训,并举办了相关融资对接交流活动;7月,山西省举办了“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及投资基金融资对接交流活动”;11月,江西省文旅投融资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对于以往文旅融资存在的各种痛点,多地政府在解决问题时不遗余力,不仅担任了中间人的角色,为项目和资本牵线搭桥,同时也扮演了一个引导者角色,以辅导性政策和规定,试图给文旅融资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资本和项目跟进速度加快。根据新旅界研究院监测数据,2019年上半年,文旅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48起,同比增长55.8%,已披露的拟投资总额为5531.76亿元,同比增长15.1%;开工或签约的文旅特色小镇项目49个,涉及省区市22个,已披露的拟投资总额3045.23亿元。
在融资环境得到改善的前提下,资本与项目有了更多的接触途径,一边是民间资本对文旅项目的友好性不断提升,另一边文旅项目也收获了展示自我优势和特色的机会。文旅融资,在双方的磨合交流中不断升温。
尽管文旅融资里那些旧疾的消除需要时间,但在政府、资本和项目各方共同推进下,文旅融资的一个个难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文旅融资过程的流畅性不断提高,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文旅融合走出积极融资的第一步,已然不易,但文旅融合行业长期积累的各种发展问题,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文旅融合的严峻挑战
文旅融合其实在中国已经相对比较常见,比如各地旅游景区推出的带有当地文化的纪念品、舞台剧表演等等。可环顾很多旅游大省的各种文旅融合项目和成果,成功的文旅融合项目属少数,传播力广、渗透力强、可学习的则更少。
不过近几年也有故宫文创这样的文旅融合经典案例诞生,但依然是极少数。就目前中国文旅发展的现状而言,文旅融合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旅融合没有深度,仅停留在浅层理解和行动上。文旅融合太浅显,没有可推敲的内涵,以及发人深省的文化张力,是目前文旅融合项目存在的通病。
纪念品是目前几乎所有景区的标配,但不少地方性成片景区里的纪念品同质化、千篇一律,很难吸引到游客购买。在很多景区和文旅项目的认知中,文旅融合甚至直接等同于“把文化故事讲给游客听”。
甚至不少地方性景区干脆直接把故事和历史印在纸上,然后再卖给游客,如此文旅融合实在是太生硬,也不可能规避文旅融合前期最常见的典型问题。
第二,文旅融合的过度呈现和解读,导致文化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反倒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适,使得原本应该互利互惠的文化和旅游相互伤害。
比如在一些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地方性开发和保护一刀切,把不该圈进来的地方和东西,一律放到一个项目里,强行融合,要么搞成了四不像,要么搞成了大杂烩,不美观,更不合理。这些项目出来后,反而成为了当地文旅的污点,对当地旅游行业产生了不利的长远影响。
第三,文旅融合能力落后,还是用一套老方法在干,没有创新,没有技术应用。很多地方性景区,虽然有文旅融合的意识,但却没有文旅融合的能力。
比较典型的一个现象是,在某些文旅项目中,我们一开始看到了各种颇具创新意义的融合思考,但在最终落实时却处处碰壁。一方面是因为夸大其词,没有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另一方面是因为认知有限,缺乏对某些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实践。
可见,文旅融合当前依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而且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眼下,政策和资本已经把文旅融合推到最前面,这意味着文旅融合各种问题的解决多了一层紧迫感。
刚刚起风的文旅融合,急需一个可以参考的合格的范例样本。
巨头助力文旅融合新探索
根本上看,文旅融合发展的各种问题,就是懂不懂和能不能的问题。在缺乏文旅融合样本的前提下,大胆和创新蔚为关键,而对于文旅融合这种长期才可被验证的项目,推进和落地过程中探索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方法论,已经有人在尝试了。今年5月份,云南省联合腾讯开启了“全国首个省级文旅融合创新尝试”。根据官方信息,两者合作尝试的具体计划为“云南新文旅IP战略合作计划”,这一计划由云南省主导,腾讯是助力方。
腾讯和云南的结合,在全国范围内的确是第一次,它们走在一起的契机,其实源于早前“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智慧旅游项目。在互联网技术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基础上,此次双方对于文旅融合展开进一步的全新探索。
新探索、新结合基调下,“云南新文旅IP战略合作计划”的出现,到底给行业带来了哪些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否规避了行业的典型痛点?是否具有参考性和学习性?这是整个文旅融合行业都非常关心的。
通过解剖合作计划落地的整个过程,笔者发现在“新文创”的核心战略下,“云南新文旅IP战略合作计划”落地推广的核心,就是以IP构建为核心,将潮流元素与传统当地文化、旅游融合碰撞,打造全新数字文化IP,实现产业、文化二元价值的良性循环。
以云南新文旅IP为例,在合作计划中,腾讯为云南省设计的全国首个省级文旅IP“云南云”,他的灵感来自云南独有的“云”这一符号元素,围绕“自在云南”的顶层设计,不仅将云南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创新融合,更在IP运营规划中逐步应用于云南的“吃住行游购娱”线上线下文旅全场景中,代表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进行文旅推广。
这一基于整个省的文旅融合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整体化IP”思路的创新探索下,“云南云”突破了以往单点且线性的文旅融合模式痛点。从长远来看,“云南云”的价值不仅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意义,或是一个短暂的热点,它将以IP为桥梁成为链接游客和云南之间全新的情感纽带,成为游客一而再、再而三来到这个情感牵引所在地的重要原因。
而在此之外,如何真正从业务层面激活当地的文旅产业,让地域文化重新在新时代“活起来”,腾讯的方式是集合旗下游戏、动漫、电竞、体育等多个新文创内容IP,与云南旅游展开深度合作,输出更多高质量的精品文旅内容,在保证当地文化“无折损”的同时,带动更多游客感受“自在云南”。
比如,上线7天首批便售罄的×普洱 “人生一罐”文创表情茶,是把黄脸表情和云南特色茶叶普洱相融合,为传统茶品产业赋予年轻时尚元素,超220万用户线上参与包装定制,大大激活了年轻群体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腾讯影业《我们的西南联大》电视剧同名主题游学路线”项目,是基于西南联大历史故事,带领游客重走历史与文化之路,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旅行社模式。
还有如《英雄联盟》、《妖狐小红娘》等将流行IP与传统文化IP创新融合,达成“1+1>2”的引流效果。《狐妖小红娘》手游在云南5A级景区玉龙雪山脚下的蓝月谷打造的以“纯爱”为主题的红仙客栈实景体验区,流行IP与传统景区的结合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旅游体验;《英雄联盟》在大理落地的校园电竞文创村,将现代电竞与传统白族文化融合,结合《英雄联盟》游戏与电竞内容进行壁画创作,带动更多年轻游客来到这里,让古老文化散发出更多活力。
综上,腾讯与云南已经落地的合作计划中的部分项目,事实上是通过数字IP与当地文化创新融合,在保证文化精准传达的同时,以流行元素进行赋能,输出具象化的文旅融合场景或产品,实现与游客之间的深度对话。目前来看,腾讯和云南在文旅融合上的系列探索,的确具备一些参考意义,尤其对那些亟需转型的传统旅游产业而言。
当行业有文旅融合项目找到了新的探索方法,这其实预示着在文旅融合走出第一步后,文旅融合以IP构建落地为重心的第二步蠢蠢欲动。
文旅融合有了第二步
如今,各地政府和资本正在集中走出文旅融合的第一步。但万事开头难,在文旅融合的初级阶段,我们国家需要创新者,更需要开路者。这意味着,每一步的跨出都要有人带头。
共同走出第一步后,腾讯助力云南在文旅融合上的积极创新尝试,让我们逐渐看到了文旅融合第二步的走向。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以及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阮成发与“云南云”进行了亲密互动,而“云南云”也借由本次旅交会第一次走上了世界舞台。如今,腾讯和云南在文旅融合项目的探索还在继续, 而文旅融合的第二步也慢慢从理论阶段,走向可被学习推广的实践阶段。
或许腾讯与云南的创新尝试向整个文旅融合行业明示了一点:文旅融合的诸多难题并非是无解的,只要方法合适,文旅融合的发展将会超出想象。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像腾讯和云南这样的省级区域的合作模式,将会作为文旅融合行业的一种参考。我们也期望,腾讯和云南文旅融合的未来探索过程,能够为整个文旅融合行业提供更多可靠的实践经验。
赞(21) | 评论 2019-11-19 10:31 来自网站 举报
-
【双11这场新数据狂欢】
在一片“接下来就要吃土”的悲鸣声中,一年一度的双11落下了帷幕。这个以购物为主题的新兴节日,风头已经不输给任何传统节日了。从宣传造势到预售再到正式活动,与双11有关的任何一个话题都是全社会的关注点,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为省几块甚至几毛钱绞尽脑汁也已经成了消费主力人群的共同行为。今年... 展开全文双11这场新数据狂欢
在一片“接下来就要吃土”的悲鸣声中,一年一度的双11落下了帷幕。这个以购物为主题的新兴节日,风头已经不输给任何传统节日了。
从宣传造势到预售再到正式活动,与双11有关的任何一个话题都是全社会的关注点,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为省几块甚至几毛钱绞尽脑汁也已经成了消费主力人群的共同行为。
今年的双11,比之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双11快递”涨价的消息算起,已经有近两个月了。无数次登上微博热搜,无数平台厂商枕戈达旦,虽有各类规则被不断吐槽,但这并没能阻挡大众的热情。高达万亿的交易金额,证明着这个节日的蓬勃生机。
数据狂欢
11月12日,央行首次发布了双11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双11当天网联、银联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7.79亿笔,金额为14820.70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162.6%。
众多的平台厂商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了这个数以万亿计的大项目,从2009年天猫的个人秀到现在双11的舞台上百花齐放,高手如云,淘宝、京东、苏宁等平台不断晒出惊人的数据。
14秒破10亿,1分30秒天猫交易额达到了100亿,1个小时这个数字达到了1000亿,比去年提前43分钟,而在2017年达成这个交易额用了近9个小时。截至11月11日24点,交易额在2684亿元定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7%。
双11中,天猫的巨头地位难以挑战,但其他平台表现也不容忽视。
自11月1号开始到11号结束,京东双11交易额为20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9%,增速较上年同期也有一定增长,京东支付峰值同比增长达到了327%。苏宁50秒交易金额破10亿,1小时销售额同比增长153%,不到9个小时,全渠道数额超过去年全天,订单数增长超过500%。
平均每人有一个快递,人均消费超过1000元,一小时,销售金额超过去年全天,仅仅几分钟就有快递送至用户手中,销售金额破亿产品不胜枚举。
虽有移动互联网人口饱和的影响,但今年的双11仍然在不断刷新纪录,无数的平台在此创造神话。“剁手党们”共同参与了这个以万亿计的大项目,为这个浩大的工程贡献力量。
2009年,双11的舞台上是天猫一家的独角戏,那一年的双11创造了5200万元的成交额,到今天双11诞生十年,这十年间交易额从5200万变成了央行刚刚公布的1.4万亿,参与者也呈现出指数级的爆炸。
从2009年到现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几经变革,市场变化巨大。不断的调整与变革推动着双11规模不断增长,影响持续扩大。今年双11,在新消费主义登场和众多行业新兴现象诞生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直播带货蔚然成风
“Oh my god,这也太好用了吧,买它买它”李佳琦的声音在直播间响起,无数的人趋之若鹜。以一己之力,挑战两大晚会,李佳琦的流量在书写着一个网红的巅峰状态。
今年双11,直播带货成了最大的亮点,无数的主播与品牌,借此创造了新的历史。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在主播激情澎湃的解说中下单,无数的商家开启了不间断的直播。李湘等明星大咖也纷纷参与到直播带货中,薇娅、李佳琦这些名字带来的流量几乎超过了当红流量明星。
今年双11开场仅1个小时,淘宝直播引导的成交额就超过了去年双11全天的交易额,不到9个小时,这个数据就超过了100亿,平台有超过一半的商家都选择了直播这样的营销方式。
从3G到4G,从图文信息流广告到短视频直播,变化着的时代,不断在创造着全新的营销模式。《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淘宝直播平台直播业务带货同比增加400%。
数据可以看出,双11的直播带货成果不是个案,多达5亿的直播用户群体加上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及明星效应的不断凸现,使得直播带货成为新的潮流。可以预见未来的电商平台,直播与网红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主流营销方式。
下沉不止
直播之后,继续下沉成了今年双11的又一趋势。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11.36亿,三线及以下城市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数为6.7亿,占移动互联网民比例超过一半,但相较于三线及以下城市10.27亿的人口来说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背景下,一二线城市电商增长天花板已现,打开下沉市场成了众多平台企业的共同选择。
下沉市场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各大平台竞相挥舞着“百亿补贴”的大旗,为双11助威。众多相关举措之下,下沉市场战绩辉煌。
提前布局,持续下沉这样的战略之下,阿里的聚划算、京东的京喜以及苏宁都是下沉市场中的佼佼者。
双11前两个小时,聚划算诞生了216个销量破十万的爆品,与此同时天猫宣布热门手机的订单有一半来自下沉市场。京东超过40%的新用户都来自拼购平台京喜,双11期间进口生鲜在下沉市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60%。苏宁的“闪电乡镇”计划下,县镇服务中心突破1350家门店,为超过3万个乡镇的用户提供24小时送装服务,也得得益于此,销量同比增长1032%。
《百度2019年双11大数据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今年,双11城市热度变化中,一线城市增长仅为30%,二线城市为35%,三线及以下城市增长达到了70%。如此增长势头之下,下沉市场的潜力展露无疑。
线下一起狂欢
双11是线上的狂欢,但在今年线下市场的双11大战也格外激烈。没有盖楼、津贴等复杂算法,众多商家推出了直接打折的促销方案。
与此同时电商也在尝试打通线下,去年,电商高喊新零售理念,阿里系的100个新零售商圈、20万家智慧门店、62家银泰百货等全部深度参与线上线下互动。
据汇纳科技《2018年双11线下商场客流分析简报》显示,2018年11月10日适逢星期六,双11叠加影响明显,节假日效应高达76.3%(高出平 日17.1个百分点)。零售家具提升度高达76.2%和102.4%。今年在众多平台厂商的大力宣传下,双11的线下销售情况较之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德地图发布的《2019“天猫双11”交通出行预测报告》指出,西安全天拥堵指数较平常增长8%,拥堵延时指数达到1.73,领跑全国,其他城市也有明显增长,这样的预测在火热的线下市场中得到了印证。
今年,苏宁广场和苏宁易购广场在双11当天客流突破千万,苏宁易购PLAZA的客流量也同比增长136%,大润发整体订单实现“翻一番”。曾被线上平台冲击的线下门店,在双11中凭借大额优惠和更加高效便利的方式打下了一片天地。
物流交出新答卷
双11让人关注了除了它的本身之外,快递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所在。2010年,迅速增长的交易量使得物流业出现了第一次爆仓。一晃近十年,双11的快递量增长成一个极为庞大的数据。
今年双11期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28亿件,全国210万名一线快递员平均每人每天要送240件快递。产生巨额包裹的双11成了快递行业的大考,但意外的是今年快递不再是让你望眼欲穿的存在,而是叫醒你的闹钟。
天猫双11开场8小时,全国超过200个城市的快递已经送达,苏宁物流仅用12分钟,就完成了首单配送,中通云仓则用了21分钟将第一份快递送到了消费者手中。
预售后提前发货,智能分拣,加之飞机,高铁助力让物流成为了今年双11的另一个亮点。晚上下单第二天早上就到,多数快递实现24小时送达。“今年快递快的让人没有退货的机会”这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传播的玩笑成为了对双11物流的最大肯定。
到11月11日上午,天猫双11的发货量已经突破了一亿单,苏宁为众多农村、乡镇提供24小时送达业务,京东超过90%的自营商品在24小时完成配送。从快递数十天不到,刷物流信息刷到绝望,但现在还未反应过来快递已经被送到手上。在物流平台的运输模式成熟和新技术的支撑下,物流速度已经越来越快。
双11的变与不变
狂欢过后,一切都开始归于平静,只有无数在路上的包裹纪录着双11的喧闹。十年时间,从双11开始,无数的购物节在被创造,关于双11越来越多的数据正在被打破,速度被刷新。但抱怨不满也随之增加,复杂的优惠模式规则,先加价再降价的套路不断,切实透明的优惠越来越少。
拼多多发出长信称:“如果没有应有的性价比,双 11 也只是无比寻常的一天。是用户造就了节日,而不是节日在消费用户。所以,比起数字,我们更在意我们的消费者有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和乐趣。”
未发出具体数据的拼多多让人有诸多猜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拼多多的态度符合大多数用户的意愿。拥有数亿用户的电商平台们在关注数据的同时,更应该将目光放在消费者身上,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策划活动。
得民心者得天下,变化的行业格局和增长的数据中,唯有坚守用户至上的初心才是发展长久之道。
赞(19) | 评论 2019-11-18 10:14 来自网站 举报
-
【财报发股价应声大跌:谁吸走了微博的生长氧气?】
在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史上,微博是不能被忽略的关键存在。大量的用户在这里了解资讯、发表看法,众多的意见领袖在这里汇聚,微博独特的模式使得它占据着舆论场的半壁江山。今天,动辄上亿的话题阅读量,经常被挤爆的服务器,都在证实着微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但盛世之下阴云难驱,看似一片繁荣景象的微博... 展开全文财报发股价应声大跌:谁吸走了微博的生长氧气?
在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史上,微博是不能被忽略的关键存在。大量的用户在这里了解资讯、发表看法,众多的意见领袖在这里汇聚,微博独特的模式使得它占据着舆论场的半壁江山。今天,动辄上亿的话题阅读量,经常被挤爆的服务器,都在证实着微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但盛世之下阴云难驱,看似一片繁荣景象的微博也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1月14日,微博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随后股价一路下跌,跌幅最高达到18%,目前的微博市值不足百亿。不可否认,发展十年拥有2亿多日活用户,始终站在国内社交平台前列的微博,正在迎来寒冬。
一、业绩下跌:微博由盛转衰
2009年,微博上线,大批明星和意见领袖的加入,使得微博打破了媒体与用户的樊篱,成为众多普通用户表达想法、发表意见的平台,自媒体也开始大放异彩。
被媒体称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独特的公司”的微博在发展十年间,曾创造了许多的辉煌。曾经的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大都销声匿迹,只有新浪微博始终蓬勃发展,直到微博成为自己的专属称谓。
到2013年3月,微博注册用户数就达到了5.03亿,2014年新浪微博改名微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2017年第一季度,微博月活用户增长2700万至3.4亿,超过了同季度Twitter的水平,也就在这一年,微博市值达到200亿美元,微博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但节节攀升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微博无法逃脱盛极必衰的命运。自2018年开始,微博整体增速就开始持续放缓,这个趋势在这一季度愈加明显。
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微博总营收为4.6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5%,加上Q2季度仅1.23%的增速,微博营收增速已经有两个季度处在2%以下,而上年同期,这个增速还是43.79%。增速大幅下滑的不止是营收,微博的净利润增速也经历了断崖式的下降,去年Q3季度,微博净利润为1.67亿美元,同比增涨65.84%,但到这一季度,净利润仅为1.46亿,增速为-12.29%。
将时间再往前推一年,2017年第三季度,微博的营收增速超过80%,净利润增速为215%。市值也从超过200亿美元,到现在不足百亿美元。
从高速增长到增长近乎停滞,微博仅用了两年时间。整体业绩表现不佳,难看到潜力的微博自然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财报发布后,暴跌的股价又给微博蒙上了另一层阴影。
二、广告业务不振
微博的营收分为广告和营销营收、增值服务营收两部分。这一季度,4.678亿美元的总营收中增值服务仅为5530万美元,占比刚过1成。
广告和营销营收在微博营收中占比接近90%,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整个微博。过于依赖单一的广告业务使得微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增大。可以说这一季度,不振的广告营收直接导致了整体营收利润的下滑。
财报数据显示,微博这一季度的广告和营销营收为4.125亿元,同比增长仅1%,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去年同期这一增长数值仍为48%,在2017年微博广告和营销营收为2.7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高达77%。
微博营收利润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主营业务广告业务的不景气。一方面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使得整个互联网企业在广告业务上都面临较大压力,对于以广告作为主要业务的微博来说影响更是巨大。
《2019,透过中国广告看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刊例花费同比下降8.8%,互联网行业方面下降4.3%。
从整个市场来看,今年上半年广告主增加广告投放费用的仅为33%,较上年下降10%,为近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相较于2017年APP广告68%的增量,网站广告投放减少了37%,APP减少10%。头部互联网企业减投也将进一步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市场上众多新的平台崛起,一步步瓜分着属于微博的广告业务。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三巨头占据了广告行业的半壁江山,其地位难被撼动。同时字节跳动系的今日头条、抖音还有快手等新势力不断崛起,在广告市场上势头逼人。微博在众多巨头之间,难有施展空间。
三、短视频汹涌来袭
2009年,微博兴起,凭借着独特的机制和明星效应,微博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微博在内容社交领域都独占鳌头,巨头位置无人挑战。
微博的兴起与平台上的大量优质内容不无关系。此前,微博作为行业巨头,汇聚了大批的内容创作者,正是这些内容创作者在微博上源源不断的创作出大量优质内容,才使得微博吸引了众多的用户。
但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内容创作模式和使用体验,微博在内容上的优势不再明显,行业垄断地位也不复存在。
短视频的崛起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短视频用时短、内容精炼,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信息需求,视频的动态与变化极大迎合了受众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同时生产流程简单、使用门槛低,使得短视频有了极为广大的用户群体。用户参与度高,传播效果好更是放大了短视频的商业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图文和长视频模式,短视频的优势显得格外突出,这也在无形间加剧了微博用户的转移和流失。
短视频在内容上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相关数据上,截至今年上半年短视频用户已经达到8.57亿,用户使用时长占用户总上网时长的11.4%,成为目前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类型,在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中,短视频占比高达33.1%,远高于即时通讯18.6%的使用时长。
在如今用户增长进入存量时代,争夺用户使用时长成了平台增长关键所在的今天,面对短视频的强势进攻,微博的处境会愈发艰难。
四、社交新贵层出,微博强敌环伺
短视频兴起,微博内容优势不在的同时,众多社交平台崛起,不断挑战着微博的行业地位。强敌环伺之下,微博四面楚歌。
近年来与微博类似的产品纷纷上线,知乎的想法、微头条、即刻、贴吧移动端都开始向短内容社交领域进军,微博的热搜功能也被众多平台引用。虽然目前来说它们与微博仍有较大的差距,但难保它们不会后来居上。
对于微博更大的冲击来自于其他社交平台,短视频领域的抖音、快手已经风头无双,知乎也在不断崛起,还有今日头条、百度等众多信息流产品都在疯狂抢占市场,掠夺原本属于微博的用户使用时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2月社交网络行业用户规模9.73亿,总体趋势稳定。但5大社交分类中,用户规模和装机渗透量只有微博、博客出现了明显下降。社区论坛、内容社交领域都有明显增长。其他领域的增长与崛起都在挑战着微博的行业地位,瓜分用户使用时长以及广告资源。
美国投资机构Terracotta分析指出:“当前,微博正面临一场来自结构性因素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的双重挑战,这将使得消费者投入微博的时间持续遭受缩水压力,这意味着公司的运营和参与度指标等也都将持续承压。这些趋势最终便可能导致营收止步不前,每名用户平均的货币化提升空间受限,甚至在最糟糕情况下,导致微博本身被渐渐淘汰。”
如此现状之下,微博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但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微博要面对的不止这些,众多的公关危机事件也在消耗着微博,而流量造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五、流量造假风波
拥有着众多明星、机构号的微博影响力向来不容小觑,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造假成了微博的一大隐疾。
买热搜、撤热搜,众多明星红人动辄上亿的转发、评论量,买卖粉丝、塞僵尸粉,种种举动都在挑战着大众底线。
今年2月份,央视新闻集中报道了部分明星账号微博转发数据异常偏高的问题,微博流量数据的一些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官方机构、媒体发出质疑。
随后微博对转发、评论计数显示方式进行了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流量造假问题,但仍无法杜绝。
更大的危机来自于今年十月,网店卖家发布了一篇《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的流量却为0!》的文章,文章讲述了自己与MCN机构合作视频300多万播放量后,店铺交易来那个为0的事件。彻底揭开来利益驱动下的流量乱象,在行业内外掀起轩然大波。用极低的价格就可以买到数据和理想的数据和流量,用极低的成本就可以完成推广,事件的个中真相令人汗颜。
不真实的数据与流量不断降低着用户体验,微博的公信力在众多用户心中大打折扣。无法改变众多乱象,微博在舆论场上始终都会站不住脚。
六、打响生存保卫战
吴晓波曾说:“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移动传媒市场的发展,微博在过去十年里面是一个现象。中国的互联网民众掌握了传播的主导权,开始用自我生产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见表达,和生产自己的新闻产品,是从微博开始的。”微博拥有着极高的起点,但今天仍走入了如此困境。
“穷则变,变则通”,处境不佳的微博在内忧外患的困顿中,微博开始寻求变革。
发布全新的“绿洲”APP,推出铁粉计划,同时强调打造“私域流量”。今年下半年,微博在通过各种措施来扭转危局。但目前微博的众多举措仍未看到明显效果,财报电话会上,微博方表示,绿洲即将上线,而这也将是关系微博未来的关键所在。
北风呼啸,寒冬已至,不知道微博该如何走过接下来的十年。
赞(15) | 评论 2019-11-17 09:43 来自网站 举报
-
【这届双11,是一盏“阿拉丁神灯”】
当所有消费利好因素都聚集在同一天的24小时内,会发生什么?超5亿参与者、12.92亿物流订单、2684亿元交易额,阿里数字经济体用今年的双11,给出了一个异常宏伟的答案。比之去年的2135亿交易额,549亿的交易额增量、26%的增长率,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一件事:双11每年都要登一... 展开全文这届双11,是一盏“阿拉丁神灯”
当所有消费利好因素都聚集在同一天的24小时内,会发生什么?
超5亿参与者、12.92亿物流订单、2684亿元交易额,阿里数字经济体用今年的双11,给出了一个异常宏伟的答案。
比之去年的2135亿交易额,549亿的交易额增量、26%的增长率,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一件事:双11每年都要登一次的山,是没有海拔限制的。
电商行进二十载,网购已经成为日常,很难想象,已经第十一届的双11,依然能够创造出有如此震撼力的数字。不得不说,这便是双11的魅力,尽管我们对它极其熟悉,可它也总是会制造新鲜感,刺激我们的五官。
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每年都会刷新的数字,能够映射出不同时代下的消费趋势,以及藏于趋势中的变化、变迁和变革。
今年双11的主题是“愿望11实现”,并确立了从新品、新品牌、源头好货和全球进口四个维度全面推动“新供给”。要想透视本届双11里的消费之变,我们可以从下沉市场、新品和好货、百亿补贴三个维度来进行观察。
下沉市场力量大
此次双11之前,下沉市场里的大爷大妈、小镇青年俨然已经成为了电商平台的常客。
阿里Q2财报显示,新增活跃用户70%来自下沉市场。毋庸置疑,三四五线城市里的下沉市场用户,是近一年活跃在电商平台的消费主力。另一方面,物流网络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持续下沉,给下沉市场的用户们创造了更好更快的网购环境,比如菜鸟的规模化预售下沉。
作为电商业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购物狂欢节,双11与下沉市场用户们在11月11日这天,也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
其一,下沉用户参与双11的热情高、贡献大。天猫及淘宝总裁蒋凡此前提到,此次双11移动端新增参与用户达一亿。此外,以低价高质为特色的消费升级品类,在下沉市场增幅超80%。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下沉市场站在了消费升级最前沿,这也是下沉市场消费力近些年不断爆发的关键。可以说,下沉市场就是消费升级红利的源头。
其二,通过直播来触达下沉市场且显示出趋势。数据显示,今年双11,共有超过50%的商家开启了淘宝直播,直播全天成交额近200亿元,并诞生了超过10个亿元直播间,以及超100个千万直播间。
值得注意,主播的身份也实现了很好的下沉,本次双11共有2万农民和40位县长参与直播。面对下沉市场的用户,同样下沉的商家,更能在直播时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事实上,此前淘宝通过直播模式下沉,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一方面,以明星和头部KOL为主的带货主播,带货能力强,交易额可观;另一方面,孵化出特定的直播品牌,对下沉市场的用户和需求细分占领效果显著。
天猫更是上快手直播,「老铁狂欢夜」,柳岩、宝石Gem(老舅)等红人齐上阵,大半个老铁圈打call双11,在私域场景里释放老铁的购买欲,直播结束当晚天猫快手官方账号粉丝超过了200万。
其三,下沉市场爱科技产品,小镇青年也是潮流追风者。华为Mate 30 (5G)手机在新兴市场热销超1.7w件,只要我的脚步够快,我就能成为第一个用上5G的人。
虽然换机周期越来越短,智能手机市场越发饱和,但对于强大产品力的科技产品和5G这样的新兴科技,下沉市场用户也是毫不吝啬他们那份爱。
在下沉市场用户消费趋向上,潮流成了一个关键词。小镇青年的品味并未下沉,他们对潮流时尚的追逐是狂热的,会一边看着薇娅的直播一边买千元护肤品。反过来看,对潮流爆品的认可已经成为各地区小镇青年的共识。
新品和好货的归宿
新品已经成为品牌商家取悦用户的核心手段。近几年,品牌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大促节首发新品,一方面,双11这样的大促节营销力度下,新品的声量自然更大,另一方面,新品与优惠共存,既能创造更高的销量,又可满足更多的消费者。
今年双11期间,超过80%的品牌选择首发新品,新品总数超过100万款。而新品、定制品的发布,也成为了大牌的共同选择,比如兰蔻、SK-II、YSL、纪梵希、资生堂等美妆品牌,都将圣诞定制礼盒的发布日期提前到今年双11。
而在优质货源方面,来自聚划算的农产品源头好货,以及来自天猫国际的全球好货所组成的多元化好货货源,更是满足了海内外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也极大地驱动了热衷于购买好货的用户群体。
基于多维度数据,我们可以洞见今年双11消费者对新品好货的偏好和购买趋势。
第一,个护、婴幼儿进口产品最受欢迎。在今年双11的进口产品品类10强榜中,面部护理类占了6个,婴幼儿相关产品占了3个。在进口产品品牌10强榜中,雅萌、swisse、KAO/花王分列前3位。
整体来看,保健品、化妆品和婴幼儿产品,依然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三大品类,但今年个护品类呈现霸榜之势,足以说明中国消费者对脸部养护的看重,这也印证了中国医美观念改善的大环境。
另外,进口品牌销售直播化也是促成消费的重要动力。雅萌、swisse等进口大牌在今年双11期间都开启了直播卖货的方式,不断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第二,新旧农货大爆发。今年双11,120个新农货首次登上双11,数十个地区的特色农货被全球消费者买爆。
农货大卖也让农民实现了有效增收,比如四川爱媛38号果冻橙热卖近100000件,折算成共500吨,帮助200个四川眉山丹棱乡亲家庭增收1.7万元。
在电商公益扶贫、农产品上行、直播电商、下沉物流的合力推动下,全国各地区的农产品在本届双11可谓畅行无阻,并最终成为消费者口中的美味。
第三,依旧强势的化妆品大牌。今年双11刚过1小时,百雀羚、完美日记、欧莱雅、Olay、自然堂、兰蔻、雅诗兰黛等7个品牌的销售额就轻松突破了亿元大关。2小时结束后,共36个美妆品牌加入“亿元俱乐部”。
美妆一直是双11的主力品类,今年双11不少美妆品牌也快速突破了去年的记录,比如雅诗兰黛1小时成交额便超过去年双11全天。一方面,“看脸经济”的长盛不衰,是美妆产品爆发的核心原因,另一方面,与美妆天生契合的直播模式,是消费者了解美妆商品的直观通道。
省对地方的500亿
双11买东西到底能便宜多少省多少,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今年双11启动会上,蒋凡曾表示,来自全球20万品牌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将集体推出史上最大折扣,为用户节省至少500亿。
在商品折扣方面,此次双11的不少爆款单品都给出了“暴力直降”。比如网红品牌戴森, V10 Motorhead小型家用手持无线吸尘器直降600元, V7 Mattress无线除螨仪直降500元,吹风机Supersonic HD03中国红直降300元,且这三款爆品都可24期免息。
化妆品大牌也不甘示弱。雅诗兰黛小棕瓶蓝光眼霜买15ml送15ml;赫莲娜小绿瓶买50ml送50ml ;兰蔻小黑瓶精华买30ml送30ml。由于都是进口品牌,所以它们给消费者省下了赠品+出国机票+海淘税费+外汇转换费的钱。
在分期免息方面,本次双11共有超过10万款商品参与其中,而24期免息更是与超800多个商家投入近10亿。从具体商品来看,大疆、Bose、索尼、海尔、西门子等3C和大家电品牌的多款爆品全部支持分期方式,最低日供甚至不足2元。对于分期的消费者而言,一次购物能够让他们省下原价的90%甚至更高。
今年iphone手机的多个爆款型号,比如Apple iPhone 11 Pro 64G、Apple iPhone 11 64G等全面支持24期免息分期付款,平均日供在7.53元至13.14元之间。
以5999元的iphone 11 128G为例,减去300元券加855元分期费用的综合优惠,这款心仪手机的到手价简直低得可怕。再看一个数据,iPhone 11一分钟成交即破亿,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消费者买的越多省得就越多。
在补贴和优惠券方面,今年双11提前20天左右就已经开启了20亿现金补贴活动。此外,此次双11还放出了满400减50的全民大额津贴。对于购买总金额超过400元的消费者而言,在商品本身的折扣、现金红包之外,还可以省掉比较可观的金额。
5亿人的“阿拉丁神灯”
今年,数据清晰照见了小镇青年们的爱好、新品好货的流通、百亿优惠的归属,也见证了直播电商的无限力量、农产品的极速上行、下沉物流的面面俱到。
每一年的双11,其实都是新的。5亿人,共同建成了这个新的双11。双11,就像一盏“阿拉丁神灯”,成为5亿人共同许愿的对象。
不过与曾经的十届双11相比,今年双11实际上承担了更多。用户上,新增一亿用户,意味着更复杂的参与群体;流量上,今年双11订单处理峰值达到54.4万笔/秒,流量强度属史上之最;物流上,超10亿个包裹交错流通于海内外的数百个国家和地区。
要处理好这一切,让所有参与者顺利交易,其实非常不容易。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的处理,都需要异常精细化的技术和服务保证,今年的双11,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从B端和供应链的新品好货,到C端的百亿优惠补贴,把好货和消费者以双方都满意的方式,实时连接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正是这届双11在各种数据上实现爆发的根本原因。
正如今年双11的口号“愿望11实现”,数亿人在周全细致的服务下,实现了自己买好货,省对钱的简单愿望。这也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双11的样子。
赞(10) | 评论 2019-11-15 23:18 来自网站 举报
-
【营收越发式微,巨人网络游戏“征途”难再】
11月4日,对于巨人网络来说是三年苦熬结束的一天,也是让巨人网络陷入无望的一天。巨人网络三年精心谋划,自身市值从1577亿元跌至如今的350亿元左右,一直想要以收购的方式抓住救命稻草以色列游戏公司Playtika,最后还是未能如愿收购该公司,终止了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收购一家公... 展开全文营收越发式微,巨人网络游戏“征途”难再
11月4日,对于巨人网络来说是三年苦熬结束的一天,也是让巨人网络陷入无望的一天。巨人网络三年精心谋划,自身市值从1577亿元跌至如今的350亿元左右,一直想要以收购的方式抓住救命稻草以色列游戏公司Playtika,最后还是未能如愿收购该公司,终止了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收购一家公司对于当初风光回归A股的巨人网络不算是难事,但巨人网络现在的营收越来越式微,恐怕难再现重回巅峰,大举收购。
日前,巨人网络发布了2019年Q3财报,巨人网络实现营收人民币6.4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减少了27.29%,剔除去金融业务的影响之后,同比下降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有人民币2.1亿元,同比下降了24.59%。
从2004年创立至今,巨人网络的征途仿佛陷入了迷茫的状态,节节退败,再退恐怕就退无可退了。
梦碎大洋彼岸
Playtika拟寻求海外上市,这让巨人网络收购梦一朝破碎。巨人网络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当终止重组的消息传出之后,巨人网络横盘的股价持续走低,11月4日巨人网络收盘17.95元/股,股价下跌了2.76%。
由2016年10月以305亿元的高价收购Playtika100%的股份,到今年七月份的更新收购方案,从发行股份变成现金收购,收购标的公司Alpha回购交易完成之后,巨人网络持有42.3%的股权,共要支付总额不超过110.977亿元的费用。
除了巨人网络之外,在收购之路上参了一脚的还有弘毅投资、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云峰基金等财团。历经了审核暂停、申请文件调回、收购方案多次修改、审查被叫停,拉锯战持续了三年,史玉柱在一众好友的支持之下也没有能够如愿。
在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终止的消息传出之后,巨人网络仍然表示会寻求其他的更加合适的方案对Playtika进行收购。为什么一个在吴晓波眼中“灵魂和身体都死过的人”——史玉柱,这么执着于对一家海外游戏公司的收购呢?
究其原因,一是Playtika的收入和巨人网络日渐式微的营收相比,仿佛一只现金奶牛。
作为定位于休闲社交棋牌类的游戏公司,Playtika的棋牌游戏运营收入十分的具有诱惑力,就其公司公布的近两年数据分别来看2017年为营收77.1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92亿元;2018年的收入为99.7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4.15亿元。
和该公司巨大的盈利能力相比,巨人网络的营收显得相形见绌。根据巨人网络财报数据,2017年巨人网络实现营收 29.07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90 亿元;2018年营业总收入为37.8亿元,净利润为12.0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巨人网络2018年的总营收里,带来增幅的部分是收购的金融平台而非主营的游戏业务。
原因之二,Playtika除了是一只能够带来巨幅营收的庞然大物之外,巨人网络更看重的是其在海外的发展。Playtika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把握游戏受众特性,推出符合玩家需求的热门游戏。目前其具有超过2000万月度活跃用户,而且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均有研发分部。
目前国内政策监管和网络游戏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游戏公司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但是这其中存在着文化、经济环境、政策的区别,对于本土游戏的出海,一时之间很难能在海外取得效果。
2017年《王者荣耀》海外版《Arena of Valor》在北美地区正式上线,腾讯在上线之初更是重金买下DC版权,在游戏中加入蝙蝠侠、超人等角色,但还是不能避免游戏在海冷。今年5月份,腾讯取消了原本关于海外版游戏的计划,并且解散了《Arena of Valor》的欧洲与美国的游戏营销团队。
海外市场充满着未知的变数,而能够直接收购海外原有大量玩家基础的游戏无疑是最佳选择。10月30日资深游戏人刘义峰加盟巨人网络,担任其海外发行副总裁。巨人网络原本将对海外市场的期望放在了Playtika上,现在已经变得希望渺茫。
无论是营收能力还是发展前景,Playtika对于巨人网络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三年来几经波折,巨人网络也不愿对其放手。但是现在巨人网络能收购Playtika的机会已经渺茫,三年苦心一朝梦碎,巨人网络海外受挫,国内的主营业务游戏难有起色,才是巨人网络焦虑的源头。
巨人“征途”的老化与新生
2003年逐渐从负债2.5亿元低谷中走出的史玉柱开始沉迷于网游,商人本能的敏锐,让他把目光放在了游戏上。时隔一年史玉柱找到了《英雄年代》的开发商,经过一年时间酝酿,推出了一款“永久免费”而且提出“公测之时不删档”的端游——《征途》。
巨人网络当初靠着《征途》系列游戏风生水起,在众人以为是辉煌的起点时,不料却是巨人网络的终点。
1.囿于“征途”
2006年《征途》一经正式推出就引爆了游戏行业,公测当天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0万;2007年《征途》突破在线人数100万,继《魔兽世界》全球市场和《梦幻西游》中国市场之后,全球第三款突破在线人数超过100万的网络游戏。据征途公司内部透露,游戏推出的前五个月,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1亿元,平均月入2000万。
《征途》前所未有的成功,让巨人网络如愿以偿得在美国纽交所敲响上市的钟声,史玉柱的身价也随之突破了500亿元。
早年巨人网络靠着《征途》游戏撑起了一片天,但巨人网络后续乏力,推出的游戏当中并没有能够分担《征途》肩上的重任。导致在网络游戏这条赛道里,诸如腾讯、网易之类的后起之秀直接盖住了巨人网络早期的光芒。
巨人网络2019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巨人网络推出的《征途》和《仙侠世界》系列游戏,受到端游整体放慢的影响,实现营收仅有5亿元,同比减少4.52%;而且移动端网络游戏同比上升只有1.12%,实现营收7.42亿元,在游戏业务里的占比提高至57.56%。
在端游方面,老IP游戏玩法滞后也是巨人网络的硬伤,《征途》的打怪升级套路明显已经不再适用于新一代的网络原住户,现在热门的都是诸如《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MOBA类游戏。目前,MOBA类游戏的用户粘度和营收能力,相比于其他类游戏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在移动端网络游戏方面,2010年智能手机市场普及,移动端游戏应运而生,可巨人网络没能赶上风口,直到2014年才开始布局手游。2015年巨人网络推出《球球大作战》,但是在当时已经有了《王者荣耀》等热门的手游,巨人网络已经晚了一大截。
除了巨人网络自身内部没有及时跟上游戏行业的变化之外,更为致命的是市场并不会等着巨人网络姗姗来迟地反应过来。和腾讯、网易等游戏巨头相比,网络巨人已经难以望其项背。
根据艾瑞咨询给出的数据,2019年Q1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份额中,腾讯以绝对优势占到了51.5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网易则以17.45%的占比达到了第二;而相比之下巨人网络仅有0.96%的占比,这对一家主营游戏业务的老公司不能不说是沉重的预警。
2.前途未卜的新“征途”
如今在游戏征途上备受挤压的巨人网络,对于原创优质IP的重视和开发可以说是不余遗力。《征途》游戏同名改编电影的推出,以及和电影相关的联动计划,征途电影之夜、征途玩家嘉年华等线下活动预热,还更新了“国战电竞”的新玩法,为《征途》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一家主营游戏业务的老公司,巨人网络仍然具备着大量的优质资源。巨人网络本身拥有的《征途》、《仙侠世界》、《球球大作战》等经典IP存在着大量的用户基础,《球球大作战》的注册用户累积达到了5亿。巨人网络优质IP潜在的市场还没能被完全挖掘,重视自身资源研发,相关影视制作、娱乐项目投入等开发继续加持IP的重量,实现IP价值的最优化,是改变单靠游戏续命的关键。
与此同时,经过政策的调整之后第一批过审的游戏版号在2018年12月29日公布,让重压下的游戏行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Q1中国网络游戏季度数据发布研究报告》的数据,2019年Q1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679.2亿元,环比上升6.4%,同比增加5.6%,是近两年中的巅峰。
游戏行业压力得到缓解,而巨人网络也抓住了机会。在巨人网络Q3的财报披露,历时两年研发的《帕斯卡契约》预计将在2020年初上线运营,《绿色征途》的手游将在11月21日正式上线。曾经为巨人网络创造过突破2242万人注册,月收入过亿的《街篮》也获得版号推出了续作《街篮2》。
除了自身产品推出,巨人网络还与许多知名IP展开合作,像国民级动漫IP“龙珠”、“犬夜叉”等。结合经典IP原有的知名度和庞大受众,精品游戏的产出可以带动相关周边的制作和游戏线下相关活动的举办,形成IP的完整产业链。
尽管巨人网络在努力追赶行业的脚步,但是一系列游戏的推出能否让曾经辉煌的巨人网络再出现大众的视野里,仍然是个未知数。
金融与医疗之殇
在主营的游戏业务收入日渐出现颓势的情况下,和其他互联网公司迫切转型一样,巨人网络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实际上,在巨人网络回归A股时,首份财报中就将其定位为一家综合性互联网企业。在巨人网络的官网上对于自身业务的描述,除了互联网娱乐之外,还有互联网金融科技、互联网医疗两大核心业务。
在互联网金融科技大浪潮来临之时,史玉柱也下海做了淘金人。
为了完成与世纪游轮的赌约,巨人网络在2017年11月下旬,以8.2亿元收购旺金金融40%的股权,同时具有51%的表决权。旺金金融的主营业务则是一家名为投哪网的互联网汽车金融P2P平台,车抵金融产品占了90%的比重,小额信贷产品占据10%。
零壹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中国P2P车贷百强榜》报告显示,旺金金融的主营业务投哪网位居第二,是互金车抵细分市场双极之一,仅次于微贷网。
而巨人网络2017年年度财报中给出的数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表现不俗。其为巨人网络实现营收人民币3.31亿元,营业额在全年的营收当中占比10.7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73亿元。
互联网金融业务迅猛发展还在持续,在2018年半年报里,巨人网络的营收达到19.99亿元,同比增长了42.25%,而其中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收入占比31.91%,收入实现6.38亿元。同时投哪网累积促成的成交额达到人民币555.13亿元,相比2017年年底的成交额增长了49.76亿元,增加了9.8%;注册用户高达504.73万人,对比2017年年底人数增加了45.88万人,约有10.0%的增长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半年报当中,巨人网络端游的收入为5.24亿元,同比下降了10.76%;手游的收入为7.34亿元,同比减少5.17%。在巨人网络主营的游戏业务营收双双下滑的情况之下,仅靠着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枝独秀就让巨人网络的营收实现了42.25%的增长。
旺金金融为巨人网络带来的持续见好,仿佛预兆着巨人网络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成功,史玉柱也在互金路上大浪淘沙尽后,切实见到了真金。
但是让史玉柱没想到的是,互金的大浪还仍未淘尽。2018年网贷行业持续爆雷,旺金金融在2018年上半年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滑坡,同比下降了9.63%、83.9%。截至2018年11月,投哪网的净利润为4300万元,和当初巨人网络与投哪网签订的协议要求投哪网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不低于4.5亿元还相差甚远。
而后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接连雷潮,相对应的“三降”政策也让互金行业变得风声鹤唳,一时之间曾让人人趋之若鹜的P2P互金行业,变成烫手山芋。各大公司或者金融平台纷纷为了规避风险,把P2P行业从自身构架中剥离。同样的史玉柱也意识到危机,以4.79亿元的价格将巨加网络51%的股份转让给上海兰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在转交过后,互联网金融业务不再并入巨人网络的财务报表。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影响十分明显,在2019年Q3财报中,巨人网络实现营收人民币6.4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减少了27.29%,剔除去金融业务的影响之后,同比下降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有人民币2.1亿元,同比下降了24.59%。
互金行业的探索半途中止,让巨人网络再次失去了营收利器。金融不易,而在互联网医疗上,巨人网络同样难行。史玉柱曾靠着“脑白金”从低谷中爬了出来,而如今在游戏业务独木难支的危机里,拯救巨人网络的新“脑白金”恐怕一时还难以找到。
2017年2月27日,一家名称“宁夏公济医疗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在银川注册成功,注册的资本为1000万元。而在这家公司的背后,是由上海公济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而后者的法定代表人是张连龙,张连龙正是当年风靡市场“脑白金”、“黄金搭档”的研发人。
公济医院的股东是巨人网络及巨人投资,在天眼查上该医院注册的经营范围为“健康管理咨询,医药科技、医疗器械科技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开发、云软件服务,医疗器械经营,药品批发,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服务。
巨人网络官网上表明,经营业务范围包括了互联网医疗业务。但是在巨人网络近两年的报表中,并没有将互联网医疗业务的相关经营情况列表。互联网医疗能否成为巨人网络续命关键,在没有强有力的数据说明情况下,互联网医疗业务对于巨人网络的作用让人存疑。
金融与医疗业务低迷,巨人网络三大业务仅剩游戏业务,但游戏业务现在同样的也是在夹缝中生存。不能及时寻找到劈开荆棘的利刃,是巨人网络前途迷茫的重要原因。而今在大热的区块链股市中,巨人网络能寻得一线生机吗?
区块链难保回春
随着政策对于区块链战略价值的肯定,区块链股市大热。然而巨人网络作为一支区块链股,却并没有能够随着浪潮上涨。
早在2017年巨人网络就与中民投、华山君德、信发集团等15名发起人共同出资118亿元创立蔷薇控股。当中,巨人网络以3亿元斥资蔷薇控股,在蔷薇控股的注册资本中占比2.54%。
蔷薇控股主要是面向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形成“商品金融FinTech”与“供应链金融FinTech”的竞争核心,创造“金融、科技、产业”集中一体的产业链。
在今年3月份,蔷薇控股出现在197个首批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和备案编号名单内。史玉柱对区块链持着期望,曾在微博表明过对区块链的看法:“区块链的技术攻关难度不太大,难在深刻理解区块链思想,并成功应用于各场景。区块链会深刻改变社会,改变公司管理架构。”
尽管巨人网络是一支区块链股,但是新兴的热潮并没有能够让巨人网络顺利乘上区块链的大船。反而在11月4日发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计划之后,当天巨人网络收盘17.95元/股,股价下跌了2.76%,在之后股价持续走低。
巨人网络在Q3财报中提出,再抛10亿元至20亿元的回购股份计划,也并没有能够提振其股价。区块链恐怕一时还难以成为巨人网络能重振旗鼓的有力支撑,究其到底还是因为巨人网络本身士气不振,各大业务的经营不利让市场失去了信心。
结语
巨人网络身躯单薄,各个业务的探索结果不尽如人意。史玉柱和巨人网络从低谷再起的传奇,被业内人士皆知。但是多年过去之后,史玉柱重出山林挽救巨人网络还能够成功吗?
这个江湖已经充满太多变数了。放眼去看网络游戏行业领头的大佬们,都在探索多方面出路,腾讯、网易也并非是单靠游戏走到了今天。独靠游戏救命的时代早已远去,巨人网络的“征途”还想继续走下去,就需要更加强有力的后盾。
赞(24) | 评论 2019-11-15 11:00 来自网站 举报
-
【智能手机增长规律,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早几年,关于智能手机市场走向饱和的观点此起彼伏。尤其在近两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降的档口下,饱和论调甚嚣尘上,几大品牌巨头的厮杀更是为此添油加火,整个市场似乎只存在出局者,没有任何人能拿到一张入场券。事实上,市场饱和的本质是消费规模的饱和,而非品牌的饱和。换言之,品牌之间的此... 展开全文智能手机增长规律,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早几年,关于智能手机市场走向饱和的观点此起彼伏。尤其在近两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降的档口下,饱和论调甚嚣尘上,几大品牌巨头的厮杀更是为此添油加火,整个市场似乎只存在出局者,没有任何人能拿到一张入场券。
事实上,市场饱和的本质是消费规模的饱和,而非品牌的饱和。换言之,品牌之间的此消彼长,依然会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常态,因此,对于新品牌的突围,我们无需惊讶。今年5月回归国内市场的realme,就是这样的一个突围者。
在此次双11首战中,realme已经提前用成绩秀了一波。根据官方数据,realme首次双11,官网58秒就超过618全天销量,在天猫7分钟便超过618全天销量,苏宁易购也仅19分钟就超过618全天销量。在双11这样的大促节中,在众多老牌手机品牌中一枝独秀的realme,必然会创造一个属于国产手机品牌的全新记录和历史。
既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群雄分据,几近饱和,realme一个新品牌何以能够在回归不久后,便能成为市场的宠儿,凭什么?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裂缝
饱和的市场也存在可以放大的机会,这是realme回归的原因之一。
尽管中国市场已经被诸多征战多年的品牌瓜分多时,尽管中国市场近两年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需求疲态,但同时,整个市场在这样的变化拐点下,也开始涌现一些过去不那么明显的新趋势。
比如子品牌化,即从原品牌中分离出来的新独立品牌,继承了原有品牌的技术基因,但走差异化和更加细分定位,目的是覆盖到更多的需求。
比如性能攻势,现在拿性价比作为卖点的品牌越来越少了,相反大家都侧重于性能的提升,最直观的就是软硬件的堆砌,用充足的堆料吸引消费者。
还有创新卖点,即对原有卖点的放大,或发掘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卖点,比如电竞屏、巨额像素、超级慢动作等等。
这些趋势被品牌们认为是新风口和新机会,但在消费者愿意买单之前,没有任何人敢百分百笃定消费者一定会接受,令人意外地是,消费者不光愿意买单,甚至还以超出想象的热情欢迎这些新趋势的到来,消费者与新产品、新卖点,仿佛久旱逢甘霖。
这给一度备受市场饱和压力的品牌们松了一口气,也让品牌们开始相信这样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饱和的市场,依然有可以撕开的裂隙。
不过,realme在短暂回归后便取得佳绩的核心原因,当属其一年多时间来修炼好的多项“内功”。
一年多高强度海外征战
环顾中国、东南亚、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一个手机品牌在多个市场占有份额,甚至霸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五年手机品牌在出海方面,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方面,在本土市场竞争加剧、越发饱和的前提下,手机品牌的出海呈现下沉趋势,由中美欧等较发达市场向东南亚、非洲等相对不发达的市场转移。
另一方面,出海往往是头部或第一梯队品牌的选择。在手机红利爆发的新兴市场,巨头在渠道建设、品牌效应、产品力、价格战等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和竞争海拔。
realme胆子很大,作为一个全新品牌,在去年5月面世时便将首个开拓点,选在了竞争激烈的印度市场,并在线上渠道取得了开门红,成为了亚马逊“Best seller”。
与巨头们同台竞技的realme,反而激发了realme的狼性,在印度之后,realme将目光投向了备受中国手机品牌看好的东南亚市场,选择同时进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等7个国家。
在最红的东南亚市场,强敌环伺、危机四伏,realme迅速利用渠道打开了市场。比如在印度尼西亚,realme仅用一年时间就做到了月销超50万的top5品牌。
一路征战的realme,并不满足于东南亚市场。今年6月,realme走出了亚洲,踏足欧洲大陆,进军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再次与这些地区深耕多年的品牌们进行贴身互搏。
当各国市场的头部品牌们已经逐渐放慢出海脚步的同时,realme在一年多时间内在东南亚、欧洲等20多个全球市场插上了自己的大旗。
realme这个全新的品牌,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内,不仅向所有全球市场的对手们展示了自己的野心,更重要的是,选择国际化战略开局的realme这一年多的征战是高强度的。
第一,realme所扩张的市场范围相当广,第二,realme进军的市场间消费需求差异大,比如欧洲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第三,一年多时间20多个全球市场,realme扩张节奏相当快。
面对全球交叉博弈的竞争格局,realme的这种高强度扩张,可以说是打基础的一件利器。以市场经验来看,realme作为新品牌,需要快速吸收不同市场的发展规则,以长期竞争来看,realme的成长也需要多个市场的支撑,仅在单一市场驻扎,任何品牌的成长空间都是有天花板的。
不同于此前新品牌先从本土化做起的传统打法,在游历各国市场后,realme回归中国市场,这是一种先走出去再进来的战略。事实证明,这种高强度打法,被realme证实可行且效果很好。
不止是黑马
全球化扩张、在多个市场成为头部品牌,绝大多数人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去年5月才成立的新品牌已经做到的事。毕竟在全球不少市场需求呈现疲态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品牌的表现要保守的多,它们往往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巩固本土化市场上,扩张于它们而言,是一种相对冒险的做法。
以苹果三星华为小米这些品牌的年纪来看,realme完全是一个“婴幼儿”品牌,是一个彻底的新人。但或许也正是年纪轻,realme身上有股难以想象的冲劲,而这股冲劲,也让其在不少红海市场打下了一片天,给其他竞争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印度,realme是目前线上份额第二, 整体市场份额第四的品牌;在东南亚,realme不到半年就成为了电商渠道销量第一的品牌。
在电商蓬勃发展的亚洲市场,realme深谙渠道的重要性,能带给人惊喜感的产品,realme在众多老品牌的夹击下,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并成功突围。以先后进场顺序来看,很多老品牌的先发优势,一定程度已经被realme的渠道和爆发力削弱了不少。
全球出货量,也是一个衡量品牌发展的核心数据。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realme出货量超1000万,位列第七。此前的Q2,realme还是全球第十。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增长成绩,尤其是对于新品牌而言。一方面,全球市场环境复杂,增量是分散分布的;另一方面,各市场消费群体处在不同的需求阶段,决定增量的市场规律迥异。
realme能够在这样发展环境下快速达成难以想象的增长目标,让外界为其普遍冠以“黑马”品牌的名号。
事实上,若以综合表现来衡量,象征成功突围的“黑马”还不足以形容realme这个品牌。在众多优质赛马参与的这场长跑比赛中,realme所表现出的速度快、耐力强、力量大等特点,可以完全让其被定义为一匹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
目前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realme的存在也是具有唯一性的。某种程度上,高增长、快增长的realme是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佐证者。这个规律就是:在特定的市场周期中,总会出现一条翻江倒海、颠覆传统的“鲶鱼”。
三块跳板决定新增长
回归中国市场,可以说是realme的一个全新起点。一方面,本土市场对realme有着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realme在中国市场必然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证明自己。
藉此新起点,realme正在加速撬动全球化市场的全面增量。
一是挖掘原有市场,以及开发新市场。不论是realme已经落地一年多的东南亚市场,还是中国这样的新市场,对于realme而言,都是新的。在全球20多个市场,realme所面对的机会和周期红利,远未结束。
二是对5G、IoT等新技术的投入。从去年开始,5G在中国市场备受关注,一批品牌已经在尝试不断推出5G手机以占领第一批尝鲜5G的消费者。为了先吃到红利,快马加鞭的realme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组建5G研发团队,一条是与运营商、芯片商等推进5G的测试和落地。
三是全产品线。中国市场消费者分层明显,要占领绝大多数消费层,唯一好用且有效的打法,就是全价位产品,可以覆盖到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realme进入中国市场半年时间,已经快速打造了从realme Q系列到realme X系列再到realme X2 Pro系列的全价位的产品矩阵。
这其实是realme的三块未来增长跳板,分别瞄准用户规模、用户需求和用户分层。在面临5G红利的国内市场,以及海外市场,品牌的增长离不开新的风口,但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增量往往取决于腿的数量,一条腿已经很难突破旧的增长天花板,反而还会带来被清退的风险。
一路高速奔行的realme,在1岁半之后,正在启动一个生态强度比之前更高的增长策略。这是在越发复杂的竞争环境中,realme及时做出的进化。这既由环境催化,也由realme决定,是不可复制的。
面对巨变不断的全球市场,已经做到全球前7的realme,必然会成为一个边增长边颠覆的搅局者,这也是realme逃不掉的一个发展规律。
赞(21) | 评论 2019-11-12 10:42 来自网站 举报
-
【高调挂牌到默默申请摘牌,百合佳缘难逃败局宿命?】
“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的宿命之说在百合网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不同于老套的,如哪吒般“逆天改命”成功自救的结局,百合网多次求变之后,依旧走下坡路。2015年8月份,百合网在海外寻求上市未果,而后CEO田范江(已于2019年初辞职)表示:“我们(百合网)已经完成了VIE拆分,... 展开全文高调挂牌到默默申请摘牌,百合佳缘难逃败局宿命?
“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的宿命之说在百合网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不同于老套的,如哪吒般“逆天改命”成功自救的结局,百合网多次求变之后,依旧走下坡路。
2015年8月份,百合网在海外寻求上市未果,而后CEO田范江(已于2019年初辞职)表示:“我们(百合网)已经完成了VIE拆分,未来我们更看好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高调宣称百合网选择了国内资本市场,并于2015年年底挂牌新三板,这一挂就是4年。
2019年10月底,百合网发布公告称:为专注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并提高运营效率,节省不必要的行政及其他挂牌相关成本与开支,公司经慎重考虑,拟申请公司股票在全国股转系统终止挂牌。和4年前高调挂牌不同,百合网此番摘牌只发了个公告,可以说是悄悄进行。
挂牌、停牌、申请摘牌的动荡
2015年11月20日,明星企业百合网挂牌新三板,被外界誉为新三板“婚恋第一股”,开始了与资本打交道的漫长历程。而关于百合网挂牌新三板,有人说是海外上市无果迫于无奈的选择,也有人认为新三板是百合网最好的“培养基”。
其实,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新三板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吸引来投资人的平台。
一方面,新三板是一个聚集“黑马”的平台,可以增加企业曝光率,提高企业影响力。在新三板这个权威的平台上,企业能够接触到的更多PE,对于股权价值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能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准,寻求登陆新三板的艰辛过程,可以大大提升公司的合规运营、财务管理和内控能力。
关于停牌,对于一个有经验的企业来说,仅是暂时休整,蓄势待发。
百合网停了两次牌,一是在挂牌首日即停牌;二是,2017年初再次宣布停牌。两次停牌都是因为要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不同的是第一次停牌是为了收购世纪佳缘做准备,此番创下了“行业老二”全资收购“行业第一”的奇谈,为其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停牌是宝新能源收购百合网26.42%股份,并成为百合网第一大股东,资本入局百合网也身不由己。
当初要IPO上市也好,新三板挂牌也罢,目的都是为了融资。如今摘牌是不是意味着百合网不需要融资?
往好的一面想,百合网摘牌是因为资金充足,但这个理由明显站不住脚。百合网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2018年营收13.29亿元,同比增长98.0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48.21万元,而2017年还是盈利6499.20万元,2018 年比2017年同期下降226.91%。
同样,百合网201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8,5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409万元,同比增长12%。其中,婚恋交友业务收入增长额为4,161万元,同比增长8%,主要是新设线下VIP服务直营店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集团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6,470万元,上年同期集团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6,570万元,本期比上年同期略减少净亏损100万元,亏损依旧。
从财报披露的亏损数额来看百合网缺钱,此番拟申请公司股票在全国股转系统终止挂牌的原因或许正如百合网公告上所说的:减少挂牌开支,为企业后续发展蓄力。百合网挂牌、停牌、摘牌等动作也体现了其“善用资本”的一面,与利用资本收购世纪佳缘如出一辙。
收购世纪佳缘掩颓势
众所周知,当年世纪佳缘与百合网是老对手,外界本以为双方“道同志不合”会争斗一生,不曾想2015年底两者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同一企业双品牌运营。
20世纪初期,婚恋市场“触网”以来就一直向上发展,世纪佳缘、百合网乘行业东风而起。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线上婚恋市场份额扩大的同时,世纪佳缘网与百合网也成长为行业巨头。据悉,2013年中国网络婚恋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其中线上业务占据84.2%,是婚恋行业主要营收来源,而线下业务从2012年的13.0%,增长至15.7%,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商业模式大同小异,这是他们成为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他们能够契合,达成收购共识的原因。
两者初期通过搭建线上交友平台,吸引单身会员注册账号、完善资料,然后将相匹配的用户相互推荐,依靠会员费盈利。后期开展线下活动,提高配对的成功率,优化用户体验。简单来说,世纪佳缘和百合网的本质是传统婚介所的线上化,得益于“单身经济”的爆发,两者疯狂收割用户,经历了发展历程的高光时刻。
两者追逐过程中,世纪佳缘率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与百合网拉开了差距。易观智库2014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世纪佳缘覆盖5605.5万人,占有27.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百合网用户数量2797万人,以15.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世纪佳缘2014年收入9900万美元(人民币5.83亿元),净利润320万美元(人民币2073.34万元);百合网2014年收入为2.98亿元,但亏损3704.08万元。
从用户数和营收数额来看,世纪佳缘业务秒杀百合网。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世纪佳缘在美股的估值长期在13亿人民币以下;而百合网挂新三板,轻松融资10.23亿元,融资后估值30亿元,是世纪佳缘市值的两倍之多。世纪佳缘在美股遇冷只有私有化一条路可走,百合网在新三板春风得意,市场老二收购老大也就成为了可能。
2015年12月7日,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宣布达成合并协议,百合网全资子公司收购世纪佳缘,随后世纪佳缘私有化退市与百合网打包合并上市新三板。2017年9月,双方完成合并更名为百合佳缘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真正成为一家人。
世纪佳缘退市与百合网合并,扭转了百合网亏损的初期败局,百合网第一次自救成功。
百合网历年年报披露:2013-2016年百合网净利润连续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3306.76万元、3704.08万元、5423.52万元和1.14亿元。直到2017年,百合网与世纪佳缘并表后,才实现盈利。百合网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107年营收6.71亿元(世纪佳缘从9月起合并报表),同比增长257.87%;归属挂牌公司股东净利润649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纵观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滴滴快的合并、同程艺龙携手、58赶集联姻、美团点评牵手,行业巨头的养成不外乎强强联合,原因是资本促成。不过,与外卖市场、出行市场、旅游市场等领域的合并结局不同,百合网与世纪佳缘网“一加一并没有大于二”。
“苏享茂事件”引火烧身
2017年9月,北京科技圈知名码农、WePhone创始人苏享茂跳楼自杀身亡,留下长达八页的遗书描述了他在世纪佳缘和翟某欣的相识、相知直至结婚的过程,言语中透露出翟某欣婚骗的嫌疑。由于事件之“狗血”又事关世纪佳缘,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分析人性道德问题,也有人剑指世纪佳缘用户信息审核不严的问题。
“苏享茂事件”将百合佳缘再次置于聚光灯下,受此影响百合网在9月13日股价大跳水,跌幅近50%,市值一天内损失了16.3亿。婚恋网站存在的会员信息审核不严、注册门槛低、收费标准混乱、投诉率高等问题也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百合佳缘,而今又因线上业务出现信息安全漏洞,口碑下滑元气大伤。
百合网的婚恋业务营收渠道有几类,一是线上收取会员费,用户在平台上缴纳几百元会员费,平台提供有沟通类产品、展示类产品和半自助类产品等相关交友服务;二是 VIP 服务,行线下红娘一对一服务,平台提供专属红娘、推荐符合条件的优质会员、安排单独线下约会等服务;三是广告费用,为婚庆、摄影等品牌导流,或者开展线下婚庆业务。
彼时,百合网依靠会员收入和红娘一对一服务收入维系平台正常运营,可也挡不住“苏享茂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据聚投诉数据显示:百合网、世纪佳缘因销售误导、退款难等问题持续遭遇消费者投诉,且投诉解决率大幅下降。百合网解决率从2018年58.3%、2019年一季度34.1%,跌至2019年4月的30%;世纪佳缘解决率从2018年73%、2019年一季度60.4%,跌至2019年4月的17.6%。
环绕百合网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平台“欺骗属性”太强用户望而却步,用户粘性降至谷底。
受信任危机影响,百合网营收下降,又回到了亏损的状态。百合网2018年年度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9亿元,同比增长98.0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248.21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为6499.21万元,2018年业绩同比由盈转亏。
“苏享茂事件”是婚恋市场信任问题大爆发的导火线。“苏享茂事件”之后,用户对婚恋平台信任度降低给婚恋平台贴上了“欺诈”的标签后纷纷出走。加上陌陌、脉脉等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分走了大部分流量,百合网不得不寻求线下发展,意图再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再谈婚恋生态
类似“苏享茂事件”的负面消息互联网行业时有发生,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事件、出行市场的滴滴安全事件,都是从网友铺天盖地的讨伐、道德舆论一边倒开始,以涉事平台口碑下滑、股价暴跌告终,时间一长平台又开始恢复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奈何春草长不高,百合网依旧反反复复炒婚恋生态的冷饭。
10月25日,新三板公司武汉佳合喜庄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百合网)拟设立全资子公司武汉铃兰之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拟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万元,旨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婚礼业务,提升整体客户满意度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实,对于下线婚礼业务,百合网蓄谋已久。
2015年百合网初步试水婚恋一站式服务,提出婚恋生态圈战略并逐一落地。百合网首席执行官田范江对施行婚恋生态圈战略的解释是:“过去百合网的服务只有婚姻介绍服务,而婚恋市场的服务绝对不仅仅是婚姻介绍服务,它还应当包括情感咨询服务、婚礼相关服务、家庭理财服务等等,这是百合网今后要大力拓展服务的部分。”
速途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婚恋市场规模为14亿元,到2016年在线婚恋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0.6亿元,并保持平均20.9%的增速持续增长。照这样的趋势,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婚恋市场规模将达到58.4亿元。
2020年,58.4亿元!线上婚恋市场满满当当的果实已摆在眼前,如果涉及到线下婚恋市场,从婚庆、喜宴、摄影、婚恋到母婴等婚恋全产业,那么这个数据又将翻一翻达到上万亿的规模,这对任何一个婚恋平台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由此,百合网开始在寻求线上线下多元化发展。2017年确定了“向婚庆、摄影、地产等领域转型”的方向,围绕婚礼、金融、地产、影视甚至占卜等各个与婚恋产业链相关领域投资并购了数家公司,包括到喜啦婚宴网、永恒链、合租趣、美着呢、测测星座、喜铺婚礼、淘拍拍、添缘餐饮、兰玉文化、宝合金服、婚礼大亨、兰亭数字、小两口等品牌在内。
豪置超20亿人民币做婚恋生态投资之后,田范江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垂直的婚恋交友应用,用户达到千万级,目前已经完成;第二步是目前及未来三年建设婚恋生态圈,用户达到亿级;第三步则是在未来十年打造家庭互联的婚恋生态系统,用户要达到10亿级。
然而就目前百合网发展状况来看,百合网依旧在第二步战略里打转,第三部战略的实现遥遥无期。百合网2019年半年报显示: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68,562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 7,409 万元,同比增长 12%。其中,婚恋交友业务收入增长额为 4,161 万元,同比增长 8%,主要是新设线下 VIP 服务直营店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其次,随着婚礼预订、婚庆和婚礼堂等子业务体系的逐渐完整,婚礼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也增加 4,267 万,同比增长 101%。
互联网行业风云变化,有时候发展慢也是败局原罪。对于百合网而言,转型线下就意味着会遇到更多风险,也将带来资金投入、人员管理、技术投研、资源整合等巨大的运营工作量,但更多的是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除了同系婚恋网站,陌陌、微博、等社交平台也来分羹。
路在何方惹焦虑
婚恋市场迎来了新时代,熬过漫漫长夜的百合网迎来了新对手、新困局。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婚恋行业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如今该行业刚刚结束调整期,即将迎来以产业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全新发展时期。
百合佳缘婚恋生态战略能否形成行业制胜法宝,还仍需要更长时期的观察。当下,更为主要的是,陌陌、探探等陌生人社交平台不断崛起抢占婚恋市场流量,面对流量红利消失、竞争对手崛起、技术发展局限,百合网陷入新焦虑。
一、技术难攻破
互联网技术之于婚恋平台是顺应互联网潮流的发展,更是产品体验、服务体验向上优化的驱动器,引领国内婚恋平台升级的同时促使婚恋市场迈向新的发展高潮。
图文、语音、短视频、直播……社交领域,90后用户热衷的交流方式一直在发生变化,作为用户群体以80、90后为主的各大婚恋APP也急需创新发展,以满足新生代用户社交需求,百合网APP直播、短视频等功能纷沓而至,但直播、短视频是高投资、难维护的业务,巨额的研发费用、后续的维护费用都会让处于亏损状态的百合网难以为续。
除了加持社交形式的变化,互联网技术更深层次的“助攻手段”是为婚恋平台提供精准触达用户的方法。百合网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技能技术,挖掘用户偏好、分析行为数据,结合AI、VR等新兴技术手段,让内容运营变得精准化,推进了智能婚恋匹配体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迭、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等技术逐步推进,各大平台将会面临“是自己做技术研发还是和互联网巨头合作”等让人抉择到头疼的问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直播和短视频等技术元素融入婚恋市场已经变得不可逆,各大婚恋平台要么是很好的接受技术的冲击,要么固守现状而后被时代淘汰。对于百合网、珍爱网等婚恋市场头部平台而言,如何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婚恋市场是自身发展的难题,也是承担整个婚恋市场向上发展重任的难题。
二、用户太难懂
婚恋平台与用户之间最根本的矛盾是,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和平台发展力落后之间的矛盾。恋爱游戏火爆、失恋主题火过热恋主题,是90后新生用户个性化需求太“怪异”,还是婚恋平台不懂“单身狗”的心?
2017年爆红的恋爱游戏热度至今依旧延续,从和“养蛙蛙”一样,红遍大江南北的《心跳回忆》、《遥远时空中》到《恋与制作人》,无一不彰显恋爱游戏在年轻人心里的地位。据悉,《恋与制作人》公测十日日流水就超五百万,现游戏日活跃用户数量累计超两百万元,月流水在2到3亿元。
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行业整体营业收入约为2189.6 亿元,同比增长23.1%。二次元游戏收入达159.8亿,增幅45%,恋爱养成类成为第四大偏好类型,且用户付费能力较高。而在恋爱游戏爆红的时候,婚恋APP还在为平台信任问题烦恼,没有抓住用户的恋爱心理,也没有把握住这次掘金的机遇。
另外,这几年国内失恋博物馆在各大城市火爆开展,与之相匹配的婚恋现象是国内离婚率居高不下。从某种程度来看,失恋博物馆爆火和离婚率居高都是年轻人情感服务市场爆发的预告。百合网早期提供包恋爱辅导、亲子关系、婚姻家庭等情感服务内容,但如今情感服务业务还是不温不火,未来还需要大力推广为后续感情资讯市场的爆发蓄力。
三、对手难征服
百合佳缘、珍爱网占国内婚恋市场70%的份额,在线婚恋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百合佳缘、珍爱网两大婚恋巨头战火从线上蔓延至线下,业务从婚恋延伸至情感服务等多个赛道。
百合佳缘的实力有目共睹,2019年上半年总营收同比增长 12%,婚礼预订、婚庆和婚礼堂等新业务体系的逐渐完整,但从某些方面来看还是与珍爱网有差距。
从用户数据来看,珍爱网稍胜百合佳缘一筹。速途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珍爱网以605万的月独立设备数成为在线婚恋APP的第一名,世纪佳缘和伊对分为以311万、208万的月独立设备数成为行业第二、第三名。
从线下店规模来看,珍爱网覆盖面更广,实力强劲。百合佳缘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百合佳缘全国各地直营店26家,红娘则超过1000人。而珍爱网入局直营店时间更早,已有68家直营店覆盖全国41个城市,专业红娘团队已达3000人。
可见百合佳缘想要一家独大,近几年几乎不可能,并且在口碑、技术、发展方向等问题的重压下,存在被珍爱网超越的可能性。
从资本姿态到用户吐槽直至囚于婚恋生态的构建,百合网一步错,步步难行。最后问一句:微博、,抖音、快手,陌陌、脉脉等社交平台林立,90后的小年轻们,需要上婚恋网站找对象吗?
赞(25) | 评论 2019-11-11 11:08 来自网站 举报
-
【6年、106亿、1600万,平安福特有的温度】
前几日,浙江某小学的“脑机接口检测头环”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愤怒的原因,正是宣称镶嵌顶尖技术的产品,却沦为了冷冰冰的效率机器,丧失了服务于人时应有的道德感和同理心。人与此类产品和服务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事实是大数据技术的滥用,以及该技术所孵化出的五彩缤纷的产... 展开全文6年、106亿、1600万,平安福特有的温度
前几日,浙江某小学的“脑机接口检测头环”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愤怒的原因,正是宣称镶嵌顶尖技术的产品,却沦为了冷冰冰的效率机器,丧失了服务于人时应有的道德感和同理心。
人与此类产品和服务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事实是大数据技术的滥用,以及该技术所孵化出的五彩缤纷的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隐私数据的持续侵犯。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以致于今天频繁受益于各色科技的我们,越来越会有一个共鸣:某些拥有美好出发点的新技术,某些以人为本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正在失去其应有的温度。
不过不必过度悲观,在那些本就有温度的行业,比如保险业,我们其实可以清晰地看到存于其中的有温度的产品和服务。
平安福是2013年由平安人寿推出的一款疾病保险产品,6年以来,平安福累计覆盖用户超1600万,赔付案件超11万起,理赔金额超106亿,最高理赔金额近1亿元。在很多赔付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平安福的保险用户普遍持有同一种看法,即平安福是一款可以信赖且雪中送炭的全面性疾病保险产品。
平安福能够成为爆款保险的秘密,在于其产品和服务里的特有的人性温度。
特有的人性温度
虽然早在2013年就上线,但平安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迭代优化,始终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来提供保险产品和理赔服务。平安福产品和服务中的人性化温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保障的范围拓宽和细化分类,给用户提供了更强悍的保障能力
目前,平安福所能够保障的疾病范围,已经从原来的30种增加到150种,升级后的平安福,能够保障100种重疾和50种轻症,比如国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原位癌、心肌梗塞、脑中风等等。此外,平安福还提供了针对个性化需求的附加保障,比如强化心脑血管和肝肾疾病的“可附加特疾保障”,以及保障长至70周岁保单周年日的“可附加意外保障”。
全面化、个性化的保障服务,让很多进退两难的用户看到了希望。
不到30岁的L先生长年漂在一线城市,虽然很累可凭借年轻的拼劲过着还算体面的白领生活,只是时间不等人,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相继退休的父母产生的花费成了横亘在L先生面前的一座大山,本就多病的父母,更是让L先生的生活雪上加霜,一想到未来5年,甚至10年自己可能也会面各种临疾病风险,L先生一度感到非常迷茫,对未来失去了方向。
向知心朋友诉苦后,L先生被告知买保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后来经过慎重考虑和对比,L先生选择了投保平安福,一方面,L先生目前的经济能力尚能负担得起平安福的保费,另一方面,平安福所覆盖的疾病范围消除了L先生的各种顾虑。在正式投保第一笔钱时,L先生略显安心地和平安福工作人员吐露道:终于有保险了,我可以更加放心地奋斗了!
全面性的疾病保障,给用户带来的是十足的安全感,是用户的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个性化的保障服务,指向的是用户最在意的特疾和保障时间,给了用户更多选择的余地同时,也让用户得以享受额外的保障服务。
二、针对不同案件提供最合适的赔付模式,服务灵活化
在平安福产品的11万起赔付案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广东的C先生,在一次意外特大交通事故后,特重度烧伤86%,深2度27% ,3度59%,烧伤合并休克。所幸经过众多医疗人员的多次抢救后,C先生摆脱了死神之手,在5个多月后逐渐进入了平稳恢复期。
命是救了回来,可这数月时间内产生的近百万医疗费却是一家人东拼西凑借过来的,看着躺在病床上逐渐恢复的C先生,家里人依旧对未来需要偿还的近百万债务感到不安。在恢复期,C先生首先想到了自己3个月前投保的“平安福+e生保”产品,由于才投了不到1万元,所以C先生一开始并未对赔付额抱有很大的期望。
可后续的事情让C先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个幸运儿。经过理赔服务人员的核查与对比,最终在“超出1万元免赔额”的约定前提下,给C先生报销了除免责治疗项目(500元物理治疗)以外的所有费用,共计100.8万元。最终计算下来,C先生一家只花了超百万治疗费中不到1%的钱。痊愈之后,C先生还特地到当地保险门店当面道谢:“我这次大难不死,还得感谢你们给我带来的百万‘后福’。”
这其实是数十万赔付案例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平安人寿早就推出了“闪赔”服务,且对于保障型产品,还特别推出了“重疾先赔、特案预赔”服务。面对特殊的案件,平安人寿特事特办并快速推进理赔进程,对于同时面对健康问题和财务难题的用户而言,这无疑至关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和生命。
三、创新“保险+健康”模式,对用户健康进行双重保障
2016年,平安福在原先的保障之外,在业内率先创新推出了“运动涨保障”的服务,即“平安RUN”。根据约定条款,平安福投保用户若是能够在约定时间内达成每日运动任务,则可以免费享受主险身故金和重疾保险金在基本保额之外的一定比例提升。
Z女士从小就是一个药罐子,虽然成家后的年收入还不错,但人过四十后,Z女士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饱受疾病和财务的双重折磨,于是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担心起来,尤其是自己的身体状况,即便有一定的积蓄可以承担未知的疾病,但一场大病一定会毁掉现在的生活。
经过多次打听,Z女士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平安福保险,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Z女士成了“平安RUN”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每天下班后都要到附近的田径场走上几圈,几个月下来,不爱运动的Z女士也成了朋友圈的步数达人,感觉身体越来越好的Z女生还报名了游泳等运动项目,彻底成了一个运动爱好者。
推出运动涨保障金的服务,既能促进用户的运动,强化其健康意识,还能在任务达标后给予保障金增长的奖励,对用户而言,可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同时,运动模式的加入,还强化了平安福本身作为疾病保险的产品价值。不得不说,这样的双保障模式,强烈体现了平安福产品对用户健康的人性关怀。
平安福能够在产品和服务上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尽显人性的温暖,离不开背后平安人寿长期打磨的技术能力支撑。
顶尖技术颠覆服务能力
虽非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出身,但平安人寿的技术能力毫不示弱,甚至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在最近由微软、Google、IBM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国际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对话系统技术挑战赛(DSTC8)中,平安人寿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就斩获了“基于Schema的对话状态追踪”、“端到端的问答预测任务”以及“面向多领域端到端对话系统”三项赛事第一桂冠。
与顶尖技术相匹配的,是平安人寿不断强化的服务能力和多元化的服务产品生态。目前,平安人寿已经形成了线上和线下、软件和硬件、业务和技术的一体化AI服务生态,比如以人机交互为核心的AI面谈机器人、AI陪练机器人、代理人AI助理AskBob、智慧客服、AI视频机器人等。
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则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服务经验。截至2019年6月末,AI面谈对代理人覆盖率达100%,累计面谈超340万人次;智慧客服上线超600天,累计提供在线服务超6000万次,办理时长从传统上的3天降至最快1分钟。
闪赔服务是一个典型。平安一方面利用快速精准的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在客户上传相关理赔材料与证件时,可以迅速抓取证件数据信息,并顺时完成用户个人信息识别,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风控模型,精准筛查风险,快速完成案件审核。基于此,客户往往在30分钟内便可收到理赔结果,最快26秒便可完成赔付。
孙向军是一个北漂,也是一名平安代理人。今年8月,突然的胸痛之后,孙向军不得不抛开繁忙的工作抽时间去医院检查,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结果却像晴天霹雳一般,让孙向军脑袋一片空白。医生告诉孙向军,如果现在积极治疗,存活率大概在60%~70%左右,可上百万的治疗费用却让人望而却步。
好在孙向军未雨绸缪,早就买了组合保险。在平安人寿得知客户出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主动帮助其调查核实情况,在线上提交申请,很快就走完流程,及时率先赔付重大疾病理赔金50万元,帮助孙向军解了前期治疗费用的燃眉之急,孙向军因此得以顺利住院,及时启动了第一期治疗疗程。
平安福的众多理赔案例中,用户之所以能够快速得到赔付,除了服务人员本身的迅速反应能力和人性化服务外,平安人寿以AI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建立起的快速和精准审核能力则极为关键。
有温度的产品才是未来
从平安福多年的迭代发展,以及平安人寿的技术进化来看,两者其实是高度同步的,正是科技与产品都散发出非常人性化的温度,才让平安福一直走到今天依旧长盛不衰,并成为整个保险业争相学习的对象之一。
在保险这种需要温度和人文关怀的行业中,产品的人性化与否,决定的不只是产品的销量和覆盖面,还有用户对于整个保险业的看法和认知。反过来看,如果保险都不保险的话,就无法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保障了,那么保险将失去最基本的意义。
平安福的出现,让所有人意识到,一款有温度的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必须能够照顾到用户各方面的需求,做到事无巨细;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必须让用户感知到便捷、清晰和满意。不论是对未来身体健康感到担忧的热血打拼青年,还是饱受意外事故痛苦的中年顶梁柱,抑或是被重大疾病折磨的不富裕家庭,在平安福有温度的全方位保障下,都产生了温暖的共鸣。
某种程度上,平安福和平安人寿定义了有温度的保险产品,并向整个行业展示了有温度产品的惊人潜力:一款有温度的产品,必然能够拉近人心,在人最脆弱和最有需要的时候给予最真诚的关爱和实际的帮助。
毫无疑问,在人与科技产品融合越发紧密的未来,有温度的产品是每个人的需求。对于平安福而言,它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证明了它的温度,在未来的不断迭代中,有新技术的加持,它必然还将创造新的服务,以及继续细节打磨,从而长期保持好它的温度,服务更多需要它的用户。
赞(28) | 评论 2019-11-09 11:20 来自网站 举报
-
【区块链起强风,嘉楠耘智四战IPO生死未卜】
随着10月24日国家将区块链技术上升为一项发展战略,“区块链”一词立刻在民间引起热潮。虽然“区块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是通过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的留言来看,还是有很多人对其表示陌生。百度会告诉你,“区块链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虽然概念核心只有一句话,但解释起来相... 展开全文区块链起强风,嘉楠耘智四战IPO生死未卜
随着10月24日国家将区块链技术上升为一项发展战略,“区块链”一词立刻在民间引起热潮。虽然“区块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是通过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的留言来看,还是有很多人对其表示陌生。
百度会告诉你,“区块链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虽然概念核心只有一句话,但解释起来相当麻烦。笔者把区块链技术的概念粗糙理解为:为了实现点对点可靠传输,以不可逆加密技术记录传输数据。
除了概念抽象,区块链底层技术使用的编程算法涉及到专业领域,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解答,在这里笔者就不详谈了。
而说到区块链技术很多人容易想到“比特币”——一种由计算产生的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被广泛用于比特币交易,两者经常“捆绑”出现。
有人从比特币身上嗅到了商机,由此诞生了一家又一家从事相关业务的公司,其中就包括嘉楠耘智。
嘉楠耘智这个公司,熟悉比特币的人应该曾听过它的名字,在整个币,它的业务成就是比较突出的。
根据美国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嘉楠耘智出售的采矿机计算能力占全球总计算能力的21.9%,排行第二。10月20日发布的《2019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嘉楠耘智以200亿人民币估值跻身84位,在区块链独角兽中排行第4。
虽然区块链让像嘉楠耘智这样的比特币公司获得了不少关注,但无论是嘉楠耘智还是比特币圈,想借区块链东风“上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比特币:时代盲盒
比特币的诞生很戏剧化。2008年11月,一位自称中本聪的人在网站发布了一篇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届时便有了“比特币”这一虚拟货币的概念。
比特币这一概念能得到传播,主要还是基于其宣传的稳定、自由流通的特性。比特币宣称不受市场通货膨胀等影响。
越来越多人开始囤币,包括前亚洲首富李嘉诚,而对于加密货币这一块他们其实是在下注。
一方面,比特币被一些人认为是“安全港”,由于流通不受监管,与银行货币政策的关联性小,也不再增发,在未来或将成为类似黄金的保值财产。另一方面,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流通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因此各国的应对政策也将对比特币产生一系列限制。
以中国来说,目前尚未认可比特币。
2018年3月9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称比特币以及其分叉产品迅速蔓延可能会造成市场局势的不可控,因此银行暂时不接受比特币相关服务。
事实上,此前国内监管部门对比特币的态度一直趋向于严控,认为比特币更多可能是投机的、负面的。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中的某些积极属性的作用也在逐渐展现,今年7月,周小川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提到,央行也要发布数字货币。
人们隐隐的感觉到比特币将引起一场变革,一场虚拟货币与实体货币的交锋正在我们的时代发生。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到Facebook将于明年发行的天秤币(Libra),以Facebook的影响力,Libra未来实现大规模线上支付似乎已成定局,而比特币一类的加密货币或将被连带着继续渗透市场。
比特币就像一个盲盒,尽管对它有诸多猜测,但在打开之前谁也不知道究竟能得到什么,也不能保证无害。比特币背后也伴随着风险,而先受其波及的,正是身处漩涡中心的人们——比特币的从业公司们。
严控下,三次上市接连失败
美国时间10月28日,比特币矿机公司嘉楠耘智向美国证券交易所(sec)提交了招股书,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
这已经是嘉楠耘智第四次申请IPO。有意思的是,前三次的失败经历都发生在国内,分别是A股、新三板和港股。
2016年6月,当时嘉楠耘智望借壳A股公司鲁亿通上市,却因自身原因引起深交所监管方面的反复询问,最终与鲁亿通收购案破裂,A股上市梦碎。
但嘉楠耘智并没有放弃IPO,一年后的2017年8月转战新三板,此时恰逢监管政策再收紧,加密货币遭严控。而同样的事情再次重演:嘉楠耘智再遇多次询问,涉及运营等方面的问题。随后,嘉楠耘智宣布放弃在新三板上市。
或许是对“矿机第一股”这一名号志在必得,2018年5月,嘉楠耘智换了个挑战目标——港交所。而这一次,嘉楠耘智是实打实的被拒绝了:港交所宣布其申请失效。
连续三年,嘉楠耘智体会了三次失败。比特币行业在我国仍旧是严加监管的对象,加密货币的盈利模式风险仍高,比特币概念公司要想在中国上市,很难。目前为止,在国内提交了IPO申请的比特币公司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
嘉楠耘智在急切的渴望上市,于是今年,它又来了。或许是已经失去国内上市的信心,嘉楠耘智走上了海外上市这条路。
先不论这次IPO审核结果,以目前的情势看来,嘉楠耘智是铁了心要上市,哪怕试遍所有方法。
而中国的“比特币上市第一股”的王座,现在看来还会空上一阵子。
主业务遇市场危机,避无可避
通过上文胡润独角兽榜还得到一个信息,区块链中估值较高的公司分为两类:挖机公司和交易平台公司。可见,比特币经济目前的商业公司类型还是比较单调。
嘉楠耘智是一家比特币挖机公司,据招股书披露,总收入的99.4%来自矿机及零配件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嘉楠耘智净收入不断下滑,截至今年上半年净亏损3.31亿人民币。
亏损的原因在招股书中也说明,是由于自2018年起比特币的价格下跌导致矿机需求减少以及降价。
比特币价格波动带来的亏损是业内普遍的。由于缺乏相关机构的监管调控,左右比特币价格的人变成了持币大户,衍生出“炒币”现象,再加之许多其他因素,导致比特币价格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而这份不确定性,让比特币市场增加了凶险。而对于像嘉楠耘智这样的挖机公司来说,比特币价格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营收水平,而最惨的是,嘉楠耘智对市场的变化只能听之任之。
号称稳定、安全的比特币,表现在价格方面却不见丝毫稳定与安全,比特币乃至加密货币在抹去相关机构的调控这一属性后,暴露出了问题,而为此买单的除了公司,还将涉及到每一个“币圈人”。
要担心的不仅是嘉楠耘智,当然也包括他们背后的投资人。投资界有句话: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果投比特币公司需要谨慎,那么投比特币挖机公司,就完全是在跟市场赌运气了。
由此可见,卖挖机这条路走到黑是不可能的,嘉楠耘智也必须要有其他的业务才行。
另谋生路,AI尚难喘息
比特币区块链公司似乎对AI行业有天生的“好感”,嘉楠耘智与它的对头——比特大陆走上了同一条赛道:做AI芯片。
根据招股书,2018年以前,嘉楠耘智只靠销售挖机一条渠道来盈利。2018年下半年开始,嘉楠耘智的AI产品有了产出,这个入局时间表明,它在该产业的经验尚浅。
这一年内,嘉楠耘智出货量超过26,000个AI芯片和开发套件,但目前AI产品仅带来46.77万元人民币收入,占收入总比0.2%。也就是说,嘉楠耘智目前的AI业务尚未形成规模。
如果把AI芯片业务比作嘉楠耘智的“救生圈”,那么它出现的真不及时。在有溺水趋势了才开始制作,这效果能好吗?
新赛道直接对标新竞争,对于亏损中的嘉楠耘智来说,资金投入和人才抢夺则更加棘手。
而经营状况或也已经影响到了嘉楠耘智的运营计划,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5.1%达6,720万元。处在上升期的嘉楠耘智,研发业务经费却缩水,这对公司来说想必也很无奈。
要想使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渠道搭建、技术资源、销售模式等软、硬件实力如何提升也将成为嘉楠耘智要面对的考验。
嘉楠耘智一条腿带伤,另一条才刚长出来,想要走下去,只有决心那或许不够。
因为前路注定坎坷。
停亦难停,走亦难走
矿机收入的不稳定性加上刚刚开始的AI新业务,这就是目前嘉楠耘智所有的牌。虽然牌局打的艰难,但作为一家寻求上市的公司,停下来是不可能的。
可在这种情况下,接着走下去的它也将面临一些问题。
1、挖矿之路越走越窄
嘉楠耘智业务中最重要的挖矿生意,其实很脆弱。
首先是难挖。比特币这类数字货币通过算法产生,跟市面上可以增发的普通货币有所不同,它是有固定数量的,这个数量是2100万个,不仅如此,它以4年为一个周期,按周期性产出减半。
这就是在说,比特币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越来越难挖取,而随着比特币数量减少,挖机的工作产出率也会降低。
这样看来,挖机公司只能不停地升级IC,生产出计算能力更强的挖机。通过嘉楠耘智的招股书也可以看出,阿瓦隆A7系列到A10系列几乎是每半年更新一次,不仅更新频率快,机器淘汰的频率也快,2019年开始A7已经不再销售。
技术压力自然不用多说,新老库存积压问题也可能加剧亏损。
而招股书指出,下一次减半时间就在明年,预计2140年所有比特币将开采完毕,矿机这行被一眼望到了头。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矿机三巨头:比特大陆、嘉楠耘智、亿邦国际都来自中国,嘉楠耘智的主场上站着同行中的最强者,免不了经历一番激烈厮杀。
其次是费电。比特币挖矿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电量,如果拥有多台矿机,那么需要消耗的电量十分可观,为此,比特币矿场非法获取供电厂电能的事件时有发生。
虽然售卖比特币挖矿机本身并不违法,但客户被取缔也会间接影响到矿机的部分销售渠道,同时,矿机大量消耗国家电能可能会促使有关部门进行销售限制。
最后应该也是嘉楠耘智最担心的问题,加密货币挖矿业务或将被禁止。招股书提到了这一风险,国家发改委在今年4月发布了一篇征求意见,其中把加密货币采矿归类为淘汰行业,即禁止投资或从事加密货币挖矿业务。
如果这一文件最后被落实,嘉楠耘智等比特币挖矿公司在国内的矿机业务就彻底完蛋。这对于中国矿机销售收入占主要收入来源的嘉楠耘智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挖矿不易,矿机业务真是吃力不讨好。
2、无晶圆厂的潜在风险
嘉楠耘智作为一家无晶圆IC设计厂,自身没有多余的设备场地,其IC(集成电路)产品的制造和测试都依赖于第三方机构。
以产品生产这一方向为例,招股书指出,目前嘉楠耘智设计的IC主要是由台积电负责制造。其中,属于嘉楠耘智的行业优势——全球首批7nm的ASIC(特定集成电路)在2018年4月交付台积电生产。
可见,台积电拥有行业领先的芯片制造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事实:能替代台积电的晶圆制造厂商数量稀少。
这样看来,台积电对于嘉楠耘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嘉楠耘智隐性的受制于台积电。
笔者注意到,招股书显示,嘉楠耘智与台积电没有任何长期协议以来保证两家未来的合作,这意味着嘉楠耘智无法保证能从台积电处得到长期稳定的货源。
同时,基于无晶圆厂依赖第三方完成产品制造的特性,不可控的因素增加,诸如交货时间以及质量。
对嘉楠耘智来说,第三方机构仍伴随着一些潜在风险,这就要求其在今后的运营中要更加谨慎。
3、扩展海外的障碍
根据嘉楠耘智招股书中提到的增长战略,公司将继续扩大海外业务。笔者认为,此举的理由更多是受迫于国内政策,嘉楠耘智或想逐步转移市场。
但是现阶段的嘉楠耘智,想扩展海外版图还是不太容易。
首先,嘉楠耘智前几年主要是发展国内市场,其他地区的市场经验相对不够丰富,其来自海外的收入份额较小,占比不到三成。
嘉楠耘智的海外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是美国市场。招股书显示,2018年全年和2019年上半年,嘉楠耘智在美国的销售额分别占其总销售额的10.5%和5.6%,这也意味著在除中、美外的许多国家,嘉楠耘智缺乏经验甚至没有经验。
由于市场存在差异和阻力,可以预想到,嘉楠耘智将来免不了会走些“弯路”。
其次,不同国家对待比特币的态度不同。在某些国家,比特币被批准作为“法定货币”,比如德国和日本;但更多的国家对待比特币的态度尚不明确,有的国家甚至是明令警告、禁止比特币流通。
矿机生意自然也不得不遵守每个国家不同的法律与规章制度,这其中的繁琐程度可想而知。
同时,随着加密货币对市场的影响力扩大,近几年不同国家相应政策的调整也越发频繁,例如,去年8月美国新政策出台,对从事加密挖矿设备制销的中国公司上调了出口关税,给嘉楠耘智等矿机公司的营销成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对于嘉楠耘智来说,如何应对不同国家不断变化的政策将是一件棘手的事。
最后,扩展海外市场意味着受外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也将扩大,而这点是所有出海公司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总之,海外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嘉楠耘智未来发展局势的风险性。基于可能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情况,嘉楠耘智或将陷入苦战。
总结
区块链与比特币虽然像一对双生子,但要明确的比特币并不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全部。
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具有可移植性,其本身大有可为。但比特币却是一种新的货币模式,而这种模式不得不考虑与社会的适应性。
股神巴菲特在5月4日召开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表示,认可区块链前景广阔,但并不认可比特币的投资价值,认为比特币行业存在诸多欺诈乱象。
目前,使用比特币交易确实不够安全,除了利用比特币制造的一些欺诈骗局,用户还要担心设备受到来自黑客的攻击,导致账户数据的泄露。
而且,比特币被应用到更多场景也并非都是好事。基于比特币这类加密货币本身属性,其被利用于进行一些互联网上的灰色交易,比如盗版网站交易。
正因为比特币这类加密数字货币携带着潜在威胁,整个行业都不得不活在多双眼睛的注视下。监管限制、业务风险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了嘉楠耘智和它的同行身上,要继续前进其实相当需要勇气。
哪怕区块链这个“风口”有十级风力,想要带起被“大山”压弯了腰的嘉楠耘智,还是很有难度的,嘉楠耘智的第四次IPO很可能再次折戟。
赞(20) | 评论 2019-11-08 10:27 来自网站 举报
-
【云集:一个没有理想的电商“印刷机”?】
双十一要来了! 在这个消费者“剁手”的日子,做精选、做拼团、做内容导购的电商们,纷纷下血本、搞噱头以期在这个节点爆发。从这几年双十一的火爆情况来看,能在这个“全平台折扣”的日子里,让消费者满意且口口相传的平台,必须物美价廉且物流要快。能做到“物美价廉,物流快”的电商平台不多,京东... 展开全文云集:一个没有理想的电商“印刷机”?
双十一要来了! 在这个消费者“剁手”的日子,做精选、做拼团、做内容导购的电商们,纷纷下血本、搞噱头以期在这个节点爆发。从这几年双十一的火爆情况来看,能在这个“全平台折扣”的日子里,让消费者满意且口口相传的平台,必须物美价廉且物流要快。
能做到“物美价廉,物流快”的电商平台不多,京东做到了“物流快”、拼多多做到了“价廉”、小红书做到了“物美”。云集各占一丢丢,上市5个月后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也可圈可点。云集2019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第二季度营收为30.641亿元,去年同期32.556亿元;净亏损8450万元,去年同期净利润8740万元。另外,由于商城业务的稳健增长,云集GMV同比增长46.4%至人民币82亿元。
国内电商企业遍地,阿里、京东固若金汤;苏宁、唯品会游刃有余;拼多多、小红书积极进取,云集起步晚、经验少、声量低,在电商大佬林立的电商激流里沉浮不进则退……
赶“社交+低价”风口
社交电商可算是崛起了。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解决了数以千计群众的工作需求,资本也赶来参一脚。
市场规模暴涨。近几年社交电商呈高速发展之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数据显示:2014年社交电商市场规模仅950.1亿元,2018年突破1.2万亿元,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20605.8亿元,同比增长63.2%,社交电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从业人数暴加。各大平台激励政策层出不穷,社交电商从业人员也在不断扩大。据悉,2018年社交电商从业人员规模突破3000万人,2019年社交电商从业人员规模达到4801万人,同比增长58.3%,社交电商行业的从业者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
融资数额暴增。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的,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8年,社交电商融资总金额超200亿元。其中涉及B2C类有1家、拼团类有1家,导购类有1家、服务商类有3家、B2S2C类有3家。同样,据报道2019年Q1中国社区电商领域发生10起投融资事件,其中社区团购7起,社交电商、新零售、社交新零售各1起。
从市场规模、从业人员、融资情况来看,社交电商已然成为电商行业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
用户量、成交量、营收一直被资本当成衡量一家电商企业健康发展的标准,因而用户量长期被电商平台当做炫耀的资本,拼多多从一亿用户到三亿用户的标语喊得响亮,蘑菇街、云集等平台也在财报里纷纷透露用户的增长情况。基于平台线上线下导流的运营需求,资本对平台用户量越来越重视,电商平台对流量十分渴求,但电商红利期过后,电商平台流量窘境迟迟未解。
在此情况下,拼多多另辟蹊径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途径,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传播等手段来辅助商品的购买,实现了用户量和商品成交量双增长,最终超越京东成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10月25日,美股上市公司拼多多收涨12.56%,报39.96美元,市值创下上市以来新高,达到464.5亿美元,超越448.2亿美元市值的京东,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集团和美团点评。
依托“低价+社交”模式,拼多多触达了传统电商大量未能有效覆盖的用户群体,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社交的能量被拼多多挖掘出来后,云集、蘑菇街、贝店、小红书、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纷纷涉猎社交电商。这些“学步者”接连赶来,他们学了其一又学了其二,其一是社交,其二是低价。
社交电商风口之上,“低价+社交”万能法则成就了一些社交电商平台短暂的一生,然而除了拼多多爬上了枝头,更多的是战战兢兢求生的试水者。而在众多试水者中跑出来的云集,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向前一步是悲壮,向后一步是绝望,根本没有多少后退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往前闯。
先学舌拼多多
若不是招股书披露,人们对云集的印象还处于“传销品牌”的流言中,甚至有人会问:云集是干嘛的?
2019年5月份,云集成功赴美上市,成为继拼多多之后,又一家依托于生态平地而起的电商平台。背负社交电商名头,先后赴美上市的拼多多和云集,不出意料互相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两者自然而然被消费者、品牌商、资本拿来比较,而先来后到的观念也让消费者心生“云集学舌拼多多”的想法。
相较于,拼多多的庞大、迅速、高效,云集并不逊色。GMV突破百亿元、会员数高达700多万、三年时间杀入电商第一梯队,云集傲人的履历一一揭开。招股书显示:云集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GMV分别为18亿元、96亿元和227亿元。2018年相比2017年增长134.4%;总收入分别是12.84亿元、64.44亿元、130.15亿元,2018年相比上一年增长102%。
与云集同年出生的拼多多先一步走上了正轨。2018年拼多多平台GMV达4716亿元,较2017同期的1412亿元增长234%。2018年全年实现营收131.20亿元,同比增长652%。有意思的是,2018年拼多多营收131.20亿元,云集营收130.15亿,几乎不相上下。
如今拼多多已全面拉开了和云集的差距。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云集总营收为人民币30.641亿元(约合4.463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人民币32.556亿元。而拼多多实现营收72.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09亿元同比增长169%,较今年一季度的45.452亿元,环比增长60%。
在用户数上,云集看重会员数,拼多多看重活跃用户数。云集会员数量攀升已超千万。截至2019年6月30日,在过去12个月中,云集交易会员从366万增至823万,同比增长125.1%。拼多多活跃用户飞涨,第二季度拼多多APP平均月活用户数达3.66亿,较去年同期的1.95亿同比增长88%。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4.832亿,较去年同期的3.436亿同比增长41%,净增1.396亿。
从发展史来看,蹒跚学步的云集与拼多多即相似又有不同。不同点在于模式的不同、未来方向的不同。
拼多多主要通过社交裂变的方式帮助商家引流,为消费者省钱。社交裂变的方法是,通过邀请好友互动(砍一刀、团购)的方式获得了大量低成本流量。另外,在目标人群的选择上,拼多多利用社交属性很好实现了电商渠道的下沉,自然而然将目标用户聚焦到五环外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乡镇市场,而下沉市场又是低价的市场,主打极致低价的拼多多收割了巨大的流量。
云集与拼多多不同,云集不仅能帮消费者省钱,还让消费者成为云集店主赚钱。其贯彻S2b2c(S指的是供应链端的架构、b是云集上的会员、c是消费者用户)的商业模式,鼓励个人成为付费会员,让会员在云集开店成为店主,而后通过对于个人店主进行系统化培训,让店主更具有专业性,依靠店主在社交平台上的推荐、宣传与口碑传播,带来用户流量和商品交易,采购、发货等售后服务则由云集平台统一负责。既是一个“店主孵化器”也是一个通过社交裂变为商家引流的平台。
由此可见,拼多多、云集在获客模式上有很大差异。拼多多是平台模式,盈利途径是广告和交易佣金;云集是自营模式,盈利途径是商品销售差价和会员价。即使如此,云集学舌拼多多的传闻终归抹不去,再后来云集为了走出“拼多多的阴影”,拼多多为赶超“京东、阿里”,两者渐行渐远,一句话概括:云集转向会员电商,拼多多深耕社交电商。
后对标Costco
京东PLUS会员、淘宝88VIP、网易考拉黑卡会员、正品惠VIP会员……这些年巨头以及众多创业公司,都在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不同形式进军国内会员电商市场,就连会员电商鼻祖Costco——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也来国内分羹。
2018 年是社交电商风口,也是中国会员电商元年。云集既和社交电商沾边又执着于做会员电商,且早有布局会员电商的迹象。云集乘社交电商红利而起,完成了早期的用户积累,后将自己的定位从社交电商转向会员电商。
在各大场合中,云集创始人兼CEO肖尚略反复强调了云集会员电商这个定位,体现了云集会员制电商战略的势在必行。
肖尚略曾解释:“云集是一个以会员为基础的平台,通过自己的一套集体价值主张将会员们聚集在一起;云集实施有针对性的战略,重点关注质量和价格,为用户提供符合他们需求和偏好的产品;云集非常关注用户的信任,因为用户的信任是平台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云集通过赋能会员,让他们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他们的购物体验、推广产品,让平台获得更多忠实用户的同时扩大影响力。”
云集收入构成同样暴露了云集对会员制模式的依赖和向往。
从云集财报获悉,云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商品销售其次是会员收入,且会员收入占比越来越高。从2016年到2018年,云集的总收入为分别为12.84亿元、64.44亿元、130.15亿元。其中,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1.29亿元、59.12亿元、113.88亿元;会员收入为1.55亿元、5.11亿元,15.52亿元。2018年,会员收入占到总体收入的13.6%。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做好会员制电商的问题上”,云集打着对标Costco的旗号在市场上游走。对标Costco云集做了两件事,一是强化供应链,精选商品,减少SKU;二是通过奖金吸引、社交传播,获取用户信任。
云集制定严格的供应商标准和制度,强化了供应链能力,精选数千款sku,这与Costco精简SKU的策略大同小异。从供应链着手和国内外知名品牌达成合作,通过完善全球供应链资源为用户提供“精选、低价”的商品,并坚持“少而美”,云集的SKU不超过5000个。关于云集的商品策略,肖尚略总结为“宽、少、精”。“少”是指在每一个品类里,只选择大概只占行业5%的明星品牌。“精”是从每一个品牌只精选20%最优质、复购率最高、性价比最优与最具竞争力的明星产品。
再者,云集在社交裂变获取流量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庞大的信任用户池。先是通过低价吸引用户,当用户注册云集App成为会员后,除了在购买产品时能享受比非会员用户更优惠的价格;然后是提供赚钱的渠道,会员可以通过推荐、分享而达成购买的方式,获得平台奖励进而促进平台交易的整体提升。“省钱+赚钱”的模式吸引来了众多用户,据统计云集用户的复购率达93.6%。
再看Costco,美国会员制仓储式超市Costco成功关键要素有两个。第一,长期的好口碑让会员高度认可。第二,会员可以享受价廉的商品、优质的服务。据悉,2018年,Costco全球会员达9430万,2018财年Costco的会员费收入为31.4亿美元,而收归企业总利润为31.3亿美元。这意味着,会员费收入虽然在Costco全年1384亿美元营收中只占了2.2%,却创造了100%的营业利润。
现在有一个问题:云集能和Costco一样做到几乎完全放弃商品销售的利润,只通过收取会员费来实现盈利吗?答案是不可能,而且不止云集不可能,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也不大可能。
云集对标Costco,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可事实上,中国会员电商直接按照美国方式很难做起来,因为中美电商市场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两个市场的用户消费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内消费者尚没有养成买会员的习惯。由此,身负“原罪”的云集还将会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
“传销”黑历史
从社交电商市场崛起,云集“激励体系和晋升制度”在一定程度为平台的稳健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但也埋下了暴雷的隐患。回顾云集的发展历程,历时3年GMV突破百亿,在用户野蛮增长的背后,是云集基于三级分销拓展用户的方式,但也正因在这样饱受诟病的模式中成长,让云集贴上了“传销”的标签。
云集最早的模式是两层的会员传导机制,用户每年只需缴纳365元“平台服务费”即可成为云集微店店主,然后可以邀请发展新店主,邀请新店主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新店主邀请的下一个新店主也可以从中获取提成。另外,当店主邀请到160名新店主,就可以升级为“导师”,团队人数达到1000人,可以再次升级为“合伙人”,合伙人又可以享受相对应的嘉奖。
云集依靠三级分销实现用户增长的欢乐日子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社交电商监管趋严,5月份云集被浙江省工商局认定涉嫌网络传销行为,发布公告“云集微店2016年2月以前的经营行为系网络传销,罚没958.41万元。”紧接着在同年8月,腾讯也开始向三级分销平台们伸出手,接连宣布永久封杀环球捕手和云集微店。
被勒令整改过后的云集保留了拉人头、发展层级的模式,减少了会员层级并优化激励制度统一管理奖金的分配,由云集向品牌商收取佣金后,向售出商品的店主们发放,将机制简单化、明了化以此来规避“传销”风险。然而,即使这样也没能撕下“传销”的标签,毕竟云集分销、奖金、拉人头的概念已在用户脑海里根深蒂固。
另外,电商平台总会面临的假货问题,云集也没能避免。
从诞生至今云集每年被投诉的案例只多不少。网络信息显示:2018年双11活动后,云集接到大量客诉反馈其在卖的浪莎系列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如破洞、污损、线头、裤袜长短不一等问题。而后,用户的反馈并没有得到解决,在随后的双十二期间,该产品依旧在售卖,云集无视投诉案例的服务态度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和吐槽。
近期网络上又出现了不少投诉云集信息泄露的案例。据腾讯财经报道,已有数百名消费者因个人信息的泄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财产受骗损失,更多云集的用户接到了诈骗电话,而受骗金额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从消费者反馈的情况来看,云集信息安全措施没有存在漏洞。
电商平台早期发展总要历经层层困难,淘宝、拼多多也曾经历过被网爆“假货平台”的时光,而今也活得有滋有味。因而在肃清品牌假货、保证用户信息安全、摆脱会员模式“传销”的传闻,是未来云集发展的首要目标。当然,“养息安内”的同时也要向前迈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上线“集易推”的寄托
自上市以来云集市值不断下跌,已从云集上市首日,盘中股价创下18.20美元的最高价,降至5.14美元的低价,市值蒸发大半,显示了资本不信任的态度。为改变现状,云集10月10日,云集旗下杭州集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上线“集易推”社交广告营销平台。旨在通过云集千万会员的社交流量,释放会员的私域流量价值,实现“人人皆媒体”。简单来说:增加商业变现渠道。
据悉,杭州集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云集和品友互动共同投资成立的一家科技公司。云集主打精品会员电商、品友互动则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决策AI平台。云集联手品友互动,既是对流量商业化的探索也是对未来会员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试水,但从集易透露的信息来看,“集易推”和市面上的营销平台并无差别,甚至没有优势。
集易推负责人透露,集易推搭建了一个链接这群KOC和品牌方的营销平台。云集会员可以在云集APP的“零花钱”页面,参与营销推广任务,通过在社交媒体分享的方式,领取推广佣金。品牌方可以通过集易推发布营销推广任务,迅速将广告信息触达千万会员,并通过会员分享实现裂变式传播,扩大品牌知名度,实现营销一体化。
集易推看起来是会员和品牌商互惠互利,云集成人之美的生意。只是在广告市场寒冬、短视频直播等品牌营销渠道火爆的当下,集易推这样的营销模式能否露出头来,难以下定论。不过可以预知的是,对于品牌商而言“全方位触达用户”并不如“精准触达用户”,转化率依旧衡量一个营销平台好坏的标准。
在营销精准度上,品友互动可能可以帮上云集的忙。作为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决策AI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对应的商品,也让品牌商的产品得以曝光,两全其美。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横行的世道,精准触达并不是一个好的、新的产品的核心能力和优势。
云集推出“集易推”可以缓解目前盈利难的现状,但并不能长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诚然,云集现阶段手握数千万会员,但并不能保证会员粘性能够长期保持。况且,云集标出的“注册云集APP,购物享受批发价”、“产品品类丰富,满足家庭一站式需求”、“产品保质保量”、“高效配送联合一流物流服务商,实现商品高效快速的配送,配送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分享即可轻松赚钱”等所谓亮点和电商巨头相比仅是萤火之光。
小结:成功不可复制
任何平台的成功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即使模仿了,市场也“一山不容二虎”,总有落败方。如今电商市场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巨头耸立,但当电商格局再次定型,巨头们休养生息、吞噬市场疗伤之时,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云集们又该如何立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电商平台最根本的竞争是流量的争夺,围绕用户需求去做改变,也就是要么物流要快、要么商品要低价、要么商品质量要高。三大需求,云集可以选择全都做好也可以选择先做好一个,云集未来电商路能否走得更稳,还要看它能不能做好自己。
赞(14) | 评论 2019-11-06 11:23 来自网站 举报
-
【海信:悄然动摇的“长期主义”者】
近日,海信电器(600060.SH)和海信家电(000921.SZ)相继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从报告来看,海信电器2019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6.44 亿元,同比下降2.91%;归母净利润2.65 亿元,同比下降 21.10%。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85.4亿元,同比下降1... 展开全文海信:悄然动摇的“长期主义”者
近日,海信电器(600060.SH)和海信家电(000921.SZ)相继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从报告来看,海信电器2019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6.44 亿元,同比下降2.91%;归母净利润2.65 亿元,同比下降 21.10%。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85.4亿元,同比下降17.4%,归母净利润2.02 亿元。
从营收和利润来看,海信电器的营收,不管是前三季度还是第三季度都在下降,第三季度下降的还比较明显。利润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海信电器的利润下滑也很明显,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表现却非常吓人,暴涨46倍。
当然这个同比增长率水分很大,糊弄不了人,因为2018Q3海信电器是亏损了43.65万的。而今年三季度海信电器的利润上涨,根据多家机构分析,是因为液晶面板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红利,导致毛利润提高6.05个百分点至18.59%,并且受益于管理费用的减免,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至1.7%。
这两种拉力显然都不能持久。因此,虽然多家机构给出了买入评级,但股市给出的反应依然非常冷淡。
财报发布当天股价微跌1.44%,24日微涨1.77%,25日再跌1.74%,股价一直在9元多来回振荡,但始终没能达到10元。
尽管市场表现不尽人意,但如果把时间时间尺度拉的更长一些,就会对海信电器的这份三季度报告产生全新的认识,从海信电器的这几年的处境来看,它三季度的表现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甚至可以看作是海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哀鸿遍野中,海信电器迎来希望金秋
尽管主流舆论关注不多,但近10年中国电视行业风起云涌的变化,相较于手机行业来说,精彩程度其实毫不逊色。
与2008年iPhone 3G的问世震撼了全球手机行业不同。中国电视行业的嬗变,始自于2009年国家为拉动内需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的家电下乡政策。同样是这一年,采用Linnux系统的Letv-818第一代乐视盒子悄然上市。
2013年6月份,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推出,9月乐视和小米相继推出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由此,智能电视对传统电视的鼎革之势已成。
2014年政策退出彩电市场之后,中国彩电回归到市场竞争阶段,乐视、小米和海信、创维,互联网的入局者和传统“彩电人”互相之间打响了惨烈的价格战。
这其实和国内手机市场的情况很像。但还有更像的地方,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统计,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就开始不断下滑。
同样的,也是从2017年开始,电视行业步入“寒冬”。根据数据监测公司奥维云网的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彩电零售销量4752万台,同比下滑6.6%。2018年零售量同比下降1.61%,零售额同比下降8.6%,零售均价3121元,同比下降9%。
销量、销售额在不断下滑,而价格战一直持续到如今,所以这场大战并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
在2019年上半年,小米成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销量冠军,不过其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持续萎缩的彩电市场。根据中怡康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彩电零售量2194.3万台,同比下跌4.3%;零售额646.50亿元,同比下降13.1%;平均单价2946元,同比下降 9.3%。虽然乐视现在差不多算是已经退出战场,但荣耀、一加的相继入场,又让小米对冠军宝座的占领,变的愈发吃力起来。
传统“彩电人”,TCL、长虹和康佳,被迫把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转移到“白家电”方面;创维被搞得非常惨,2015年之后利润和股价一路下滑,今年大力宣传“普及OLED”,其实就是要在高端产品线搞降价出售。到本月30日,创维集团以2.04港元收盘,比2015年巅峰时期的8.26港元已经跌去3/4;海信电器要强一些,但强的有限。2016年之后,利润也是一路滑坡。
尤其是2018年二季度开始,海信电器的季度净利润从亿级跌到了千万级。在2018年三季度甚至出现了43.65万的净亏损。
若以扣费净利润来看的话,海信电器的亏损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所以总体来讲,海信电器三季度的业绩。无论是高达2.02亿的净利润,还是9247.31万的扣非净利润,都是相当优异的表现。尤其扣非净利润,称得上实实在在的“扭亏为盈”。对于海信电器来说,这个秋季无疑称得上丰盈富足。而且在短期,盈利的势头大概率上也是能保住的。
其实做为一家信奉“长期主义”的稳健型科技公司,除了国内行业大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海信电器的亏损和盈利背后,还有着更多值得深挖的故事可讲。
反攻日本电视市场
在“2018 年 BrandZTM 中国出海品牌 50 强”排行榜及报告中,海信位列第9 名,并荣获“成长最快家电品牌”称号。这份榜单中,前八位分别是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中国国际航空、智明星通(移动游戏公司)、Anker、海尔。
海信跻身第九名是没有多少水分的。成立于1969年的海信,早在1996年就跨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成立南非海信分公司。如今海信成立已有50周年,国际化的道路也走了20多年。而由海信集团孵化,1997年正式成立的海信电器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一直紧跟着集团的步伐。
近几年海信国际化布局最大的动作,就是海信电器收购TVS。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简称TVS)股权的95%正式转让给海信。
2018 年 2 月 28 日,海信电器与东芝共同完成了 TVS 公司 95%股权的交割手续,正式入主TVS公司。
收购TVS之后,由于对6、7月份俄罗斯世界杯的赞助,使得海信电视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快速提升。
在俄罗斯世界杯赛场上,海信电器作为官方赞助商,发布了东芝“REGZA”4K电视广告,在日本彩电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日本加大力度整合TVS在显示技术、产品制造、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到2019年上半年,海信电器及东芝牌电视合计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量占有率达20.9%,已经超过索尼和松下。
说起来,这算是挺提气的一件事。以往中国高端电视市场总是被夏普、索尼这些日本品牌分走最大蛋糕。2018年海信推出了80 英寸的激光电视,上市首周即登顶电视市场畅销榜榜首,根据中怡康数据,2018年海信激光电视在 80 吋及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3.76%,65寸以上平板电视市场,海信已超越索尼和夏普成为中国电视第一品牌。这意味着,海信一举打破了大尺寸电视长期被国外合资品牌垄断的局面。
入主TVS,更是让海信电器有了反攻日本、欧美电视市场的优质跳板。整个2018年,海外营收对海信电器的营收贡献达到45.92%,比起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然,收购TVS给海信带来的当然不会仅仅只有好处。
TVS在2019年上半年虽然为合并报表贡献了14.90亿元的营收,但同时也海信电器带来了8707万元的合并报表亏损。海信电器从2018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的扣非净利润亏损,也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已经在海外展布多年,但海信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其实并没有减小太多。2018年海外市场对海信电器的利润贡献为22.95%,国内市场利润占比为77.05%。
从毛利率来说,2018年国内毛利率为22.54%,海外毛利率为7.91%。海外市场的拖累,让整个海信电器的综合毛利率降至15.82%。TVS上半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到三季度,在对管理架构持续优化之下,海信电器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8.23%,毛利率同比上升2.89%,TVS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的拖累已经大大减轻。
显然,对于海信来说,海外市场固然重要,但根本依然在国内市场。联想之前犯过分不清主次的错,但已经受到了教训,也开始端正态度、积极改正。
这方面海信一直很清醒,比起联想臭名昭著的“贸工技”,其多年坚持的“技术立企”企业形象,更能得到国内公众的认可。
技术进步,是海信电器盈利的根本推力
三季度盈利,海信电器厚积薄发的技术积累,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
激光电视是使用激光光源和微显示成像技术(如DLP技术、LCOS技术等),配备专业抗光增益屏的第四代电视。具有高色域、高亮度、长寿命、大尺寸的优点,其色域覆盖率理论上可以高达人眼色域范围的90%以上,是目前LED电视最高的62%色域覆盖率无法相比的。
激光电视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863计划”)中开始把“激光显示技术”明确作为八个重大产业发展方向之一。从2007年起,海信就开始组建激光显示技术和产品技术研发团队。
十余年的潜心研究,让近期海信电器的产品创新爆发进入喷涌期。
2018年,海信推出80L5激光电视,首次将激光电视售价下探到2万元以内,引爆了激光电视进入家庭的市场应用。2019年第三季度,海信电器产品的发布进入更密集的节奏中,7月8日推出全球首台叠屏电视、7月11日宣布屏幕发声和卷曲屏幕激光电视研发成功、8月19日正式发布首款社交电视S7、9月在IFA展出85英寸8K电视。
中怡康最新公布的监测报告显示,今年9月海信电视零售额占比达到20.61%,这已是海信连续9个月突破20%的行业标杆线。而海信电视平均单价在9月达到4119元,高于行业平均单价700多元。
对于海信电器下重注押宝、潜心十年破耗心血钻研“激光电视技术”,国内市场以分量足够的高端电视市场份额给与有力回馈。而海信电器在OLED技术上持续多年的攻关克难;对ULED超画质技术持续不断的打磨升级,则让海信电器拥有了更加充足的腾挪空间。
2005年,海信自主研发的“信芯”,在2019年上半年已经进化到第三代-信芯H3。信芯H3 融入了海信电器多年积累的背光分区技术与超画质算法,结合AI-HDR引擎技术和顶尖的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色彩、清晰度、对比度和流畅度,该芯片在海信的高端超画质电视上的应用已超过80%,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评价。6月底海信合资建立起了全力攻克SoC级芯片的公司。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视觉科技企业,不缺“芯”的海信电器发展起来显然会更有底气。
同时在2019年上半年,海信电器在视频板块、教育板块上的用心打磨,让其互联网终端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在多达400多项的电视AI相关技术专利加持下,海信电器的AI交互体验同样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目前,海信的全球互联网电视用户数量已经突破4400万,并且在内容和体验的持续优化下,用户数量还在加速增长。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经说:“谁不想快?但技术的生产有自身规律,有时快不得!”,此言得之。看起来,海信之前在技术上坚持的“长期主义”,从今年三季度开始,已经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盛世未至,隐忧已现
“技术立企、稳健经营”是海信数十年来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也是因此,海信颇受外界好评。
但在近期,海信“稳健”的形象已经越来越模糊。
除了近期密集的产品发布,9月19日,“首届全球激光显示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海信当然是承办方之一。仅过了一个月, 10月28日,“2019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在青岛隆重召开,海信集团承办了“国际标准推动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发展专题论坛”。在这些大会上,海信电器的“激光显示技术”当然是主角之一。
但激光电视技术,其实市场潜力并不怎么可观。根据奥维云网预测,到2022年,激光电视在中国市场销量会突破100万台,销售额达到118亿元。这个销售额其实也就只比海信电器今年第三季度的营收高出30多亿。
在“首届全球激光显示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一贯低调而稳健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讲:“37年前我一毕业就加入了电视行业,经历过显像管电视一统天下的辉煌,也亲历了它的悲惨退场,更是目睹了等离子和液晶电视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深知显示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客观规律,残酷无情且简单直接。因为这是市场的选择——消费者总是需要更大、更清晰、更健康的显示。”
这话还是挺在理的,忽视里面隐含的自我夸耀意味。更清晰、更健康的显示无疑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更大,这个可不一定。
消费者追求尺寸更大的显示设备,无非是为了浏览更多内容,获得更好的沉浸体验。而在沉浸体验这方面,相比起尺寸越来越大,越来越笨重,只适合家庭环境的电视来说,VR反倒是更便携、更具普及价值的显示设备。
不可否认,VR的泡沫已经破灭,自2016年的风潮之后,VR的产业化已经陷入了持续的低潮。VR技术不是不好,也不是实现不了,只是不够成熟。内容和设备都不够成熟,现在依然不够成熟,但这种不成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在10月20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当天,爱奇艺CEO龚宇发布了一番关于5G和VR应用的言论:“在3G、4G时代,文字、图片借助技术成为轻应用。而如今大规模应用落地的5G技术,能够大规模降低受众的心理成本,也降低带宽、延迟等物力成本,让大规模VR这种原本是‘重应用’的内容也成为‘轻应用’。”
其中“大规模应用落地的5G技术”在2020年底,三大运营商建立的5G基站可以实现对全国300多个城市的覆盖。也就是说,VR从“重应用”变成“轻应用”那一天真的没有多远了。
而在VR设备这方面,国内一直没有太多的起色,但国际上,VR产品的发展如今已经进入非常实用的阶段。
Valve旗下拥有大名顶顶的steam游戏平台,之前一直和HTC合作生产VR设备。在6月底,其自主生产的Valve Index正式面世,它的竞品是Oculus Rift S。这两个VR设备都已经可以提供非常好的VR视听体验。
以Valve Index为例,它采用基于RGB子像素的LCD显示器,单眼分辨率高达1440×1600,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纱窗效应,Index支持80Hz,90Hz,120Hz和144Hz刷新率,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再产生明显的眩晕感。这些产品的问世,意味着VR设备,已经开始慢慢步入成熟期。
从公开消息来看,在海信成功押宝激光电视,并已经逐渐取得丰硕成果的当前,对于类似VR技术这种可能让整个行业彻底改变面貌的变量,海信缺乏相当的关注和布局。从这个角度来看,海信一直信奉的“长期主义”,带来的也并不全是好处。
“长期主义”者的动摇
不过从近期的表现看,海信在以后到底还能不能被称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实在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不管是跨国收购TVS、密集的发布新产品,还是频繁举办大型论坛、发布水墨屏智能手机插足手机市场,都不像是以前那个一项以低调稳健形象示人的海信会有的作为。很显然,海信这个曾经坚定的“长期主义”信奉者,已经明显动摇了。
但是考虑到海信近几年的处境,这种动摇并非不可理解,而且也并不能说一定就是一件坏事。毕竟无论是从外部环境来看,还是从内部情况来看,对于海信来讲,“长期主义”这种信条也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海信近期的一系列明显的改变,可以说都是从2017年开始的。这一年,在房价调控和显示面板成本上涨的压力下,彩电这个与家庭紧密相关的行业,整体开始步入“寒冬”。与之相伴的还有与小米、乐视这些互联网电视品牌打响已经持续多年的价格战。
重重压力之下,海信开始谋划收购TVS,加码海外布局。所以,看起来很强势的跨国收购大动作,背后其实多少有些无奈。
2018年开始海信的大屏电视产品进入喷涌期,而这些产品大多定位高端,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与小米这些主打性价比的互联网电视拉开赛道,错位竞争。
总之,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把海信逼入了“不加快速度做出反应,就没办法舒服过下去”的境地。
其次,从内部情况来看。海信集团1969年成立,如今已经整整50岁。其最重要的下辖企业海信电器1997年成立。不管怎么看,海信都是中国产业界里辈分比较高的那一批入场者。
几十年下来,海信内部积弊理应不会少。在近日爆出的海信电器仓管员4个月4次盗卖47台电视机的消息,就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表现。
所以对海信来说,作出一些适当的变革已经变得非常有必要。
撇开其他因素,从观察者视角出发。可以说海信的这一系列动向以及背后隐含的思路,让海信在近期和中期来看,经营状况可能会明显变得更好。但是从长期来看,其不确定性变得更高,风险性也变得更高。
赞(5) | 评论 2019-11-05 10:55 来自网站 举报
-
【AI“绝地求生” 科大讯飞拼进“决赛圈” 】
AI时代具有两面性,一面是高科技光环加身,行业局势看起来欣欣向荣,另一面却是较为残酷的生存现状。据腾讯研究院联合IT橘子发布的《2017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14年和2015年分别是美、中国AI产业及企业增量的峰值,以2015年为分界,中国的AI企业数量正式超... 展开全文AI“绝地求生” 科大讯飞拼进“决赛圈”
AI时代具有两面性,一面是高科技光环加身,行业局势看起来欣欣向荣,另一面却是较为残酷的生存现状。
据腾讯研究院联合IT橘子发布的《2017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14年和2015年分别是美、中国AI产业及企业增量的峰值,以2015年为分界,中国的AI企业数量正式超过美国,但此后开始出现下坡趋势,至2017年倒闭的中美AI企业在50家以上。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等人都提出过人工智能的泡沫化,不仅仅是他们,越来越多业内人士也逐渐认同这一观点,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2017年年末也曾预测2018年会有大批AI创业公司倒闭。
事实上,直到2019年的今天,AI企业轰然倒塌的例子依然存在。美国机器人制造公司,曾经有百万产品销量的Anki于4月份放出停业消息;由于融资方面的问题,成立不到四年的自动化驾驶企业Drive.ai于六月宣布停业并遣散员工,后续被苹果收购,而这两家企业皆属于在市场上拥有好口碑的公司。
AI行业至今没有一本“生存自救手册”,大量融资之后产品如何在市场实现资金回流成为了许多企业苦恼的问题。站在历史线上看,这几年正是人工智能公司们不断实践的时期,所以出现“泡沫化”质疑也在所难免。
那么,在如此残酷的AI竞争环境下,科大讯飞是如何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AI道路的?
AI“绝地求生”,讯飞拼进“决赛圈”
绝地求生是款游戏,在这里笔者不是要介绍这款游戏。做一个设想,可以把整个AI行业看成这个游戏环境。“多人”、“策略”、“竞技”,这些游戏关键词完美贴合AI公司们的生存现状,而科大讯飞作为最终挺进“决赛圈”的玩家一员,它面对的是这样一群人:
1、弹药充足的实力王牌
人们对于AI时代的幻想早就表现在各种书籍影视等作品当中了。谷歌全球副总裁Jay Yagnik曾指出:AI的潜力在于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对于拥有行业敏锐触觉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入局AI成了一件必为之事。
腾讯、阿里、亚马逊、英特尔......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AI开放平台,它们提供一些技术的免费试用,开发者们也可以查看其技术文档,先不论开放平台这一手段有效吸引了流量,巨头们品牌本身积累起来的流量优势就极具市场竞争力。
当然,除了流量优势,资金、人才竞争力、资源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也帮助巨头们走一条“快速通道”,使它们更快实现项目落地。根据4月份互联网周刊联合eNet研究院发布的《2019人工智能分类排行》一文,百度、阿里等公司的相关及业务大多排名靠前。
在《2019人工智能分类排行》的人工智能创新开放平台榜单中,科大讯飞的国家人工智能语音开放创新平台位列其中。可见,讯飞在其核心业务——智能语音领域还是保持着绝对领先水平。
其实,科大讯飞的AI布局早已不仅局限于智能语音领域,在教育、医疗、智慧城市、政法等领域都已深耕多年。“2017年至今,讯飞已形成89项行业解决方案。”刘庆峰在2019科大讯飞1024开发者节上说道。不仅如此,讯飞还搭建了更为丰富的生态。目前,讯飞开放平台已经能够提供267+项AI能力及方案,覆盖160万生态伙伴,形成以讯飞为中心的AI集群。在决赛圈,科大讯飞也可以说是“弹药”充足。
2、熟悉玩法的常驻玩家
除了开辟AI业务的BAT等大型公司,越来越多专注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的独角兽们正以暴风之势成长起来。
这群后起之秀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当属AI“四小龙”——商汤、云从、依图和旷视。这四家公司皆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都突破了1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AI独角兽。
有意思的是,这四家公司主要从事的都是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产品开发。事实上,在AI领域,除了智能语音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场景也颇为丰富。
讯飞也并没有忽视这一点。从考量肺结节检测的国际医学影像领域权威评测LUNA,到目前公认自动驾驶领域内最具权威性、专业性的图像语义分割评测集Cityscapes,到医学影像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ISBI举办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割与分级挑战赛(IDRiD),再到ICPR 2018 MTWI挑战赛,科大讯飞均取得了世界前列的亮眼成绩。可以说,讯飞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虽“征战”时日不长,却已处处开花。
而正在崛起中的AI公司无疑希望更快实现融资。以四小龙中最“年轻”的云从科技为例,这家成立于2015年,专注人脸识别技术研发的公司,其创始人周曦还曾在科大讯飞工作过,云从自B+轮融资结束后估值已达230亿元,今年3月也已完成C轮融资,计划明年赴科创板上市。
在国内,AI公司“起来”的速度之所以飞快,主要是依赖资本注入。据艾媒咨询今年1月份发布的《艾媒报告|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商业应用篇》,去年我国AI领域融资131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正因为资本助力,整个产业加速“优胜劣汰”,今后局势将会更加明朗化。这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好事一件,也意味着在今后AI公司强者愈强,越容易获得更多的融资。
3、需要抢夺的随机队友
人工智能其实离我们很近。目前AI技术应用到的场景更加多样化,工业园区、民用住宅等场所有时也能见到AI技术的应用实例。
AI技术在安防、医疗、交通、物流等多领域持续发展,甚至出现了AI新零售、AI农业、AI智能纺织等新的技术转型,AI生态正在全球范围逐步生成。
这场人工智能的时代运动,参与其中的企业者众。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类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公司以外,也出现了诸如海康威视、小米等携带着部分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或者是由传统业务转型的公司,虽然推动前沿的AI技术革新可能表现稍弱,但它们在自身的领域同样拥有优势。
而这就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真正的全球智能化借由这些企业来落实,我们在兴奋之余,也可以预测到未来企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会诞生出新的格局。
其实这些不那么“主流”的公司到未来都会成为一种资源,供主流玩家们争夺。不仅仅是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将渗透人们生活的细节,AI公司们或许会不断推进跨界合作。
而那时,讯飞是否能拥有足够的实力,拉拢这些潜在的队友呢?能争取到什么程度的资源,除了需要讯飞方面的努力,市场的竞争局势对结果的影响也很大。
目前看来,凭借多赛道布局、搭架行业生态以及不断拓宽AI核心技术护城河等手段,科大讯飞已成功杀入“决赛圈”。但在龙争虎斗的AI之地,来自各方的压力依旧存在。
讯飞还需要翻过“双重大山”
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在这20年内随着它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质疑,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第一类,有相关人士认为科大讯飞存在市值虚高、增收不增利及政府补贴高的情况。
10月24日晚,科大讯飞发布了 2019 年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23. 45 亿元,同比增长13.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 84 亿元,同比增长108.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18.1万元,同比增长762.26%。
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65. 73 亿元,同比增长24.41%,净利润3. 74 亿元,同比增长7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81.43万元,同比增长183.49%。
科大讯飞在公告中表示,营收增速低于净利润增长速度的原因是由于2019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政府财政支出收紧,银行、运营商等行业经营压力增大对公司的部分业务增长速度带来一定影响,此外,公司实施战略聚焦,对一部分非战略的业务进行了主动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期的营收。
不过科大讯飞表示,公司聚焦重点赛道后,核心业务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人均效能持续提升,有助于长期健康发展。
据了解,2018年底,科大讯飞从此前的170多个探索方向,战略聚焦为30多个大项。董事长刘庆峰称,未来要继续贯彻战略聚焦扶优扶强,做只有讯飞能做得好的事情,做好“平台+赛道”,包括C端硬件、教育、医疗、司法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三季度的净利润是一、二季度之和,此前一直困扰讯飞的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正在得到改善,而科大讯飞全年的主要利润集中在第四季度,势头良好。
刘庆峰曾在今年年中表示,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应用的落地期,2019年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应用红利的兑现年。
事实上,作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的创新企业,盈利并不应该成为必要苛求的指标。对成长型、技术型公司来说,只看收入特别是利润,也是极不科学的。公司的市场是多元的,政府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更何况实际上,2018年科大讯飞的营收是79亿,政府补贴是2.7亿,而纳税额是9.3亿。
而且,知识产权和政府补贴一直是美国极力打压中国科技公司的两个重要方面。就在上个月,美国把科大讯飞等八家中国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列入了“实体清单”,是何居心?不言而喻!我们不应当忽视国内这些真正拥有核心AI技术的公司一直以来的努力,他们让中国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掌握话语权。
第二类,在社会舆论方面,科大讯飞也有一些不利消息。
2018年9月,科大讯飞应邀为“2018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提供语音转写服务,一位同传老师将讯飞提供的“机器语音转写”服务误认为“机器同传翻译”并在网上发文质疑。
其实,讯飞的智能会议系统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机器全自动转写并翻译,不需要任何人工同传参与;另一种则需要同传翻译,讯飞仅识别中文/英文语音,转写显示在屏幕上。
就在同传事件发生的三日前,刘庆峰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就介绍过,此次大会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嘉宾的发言是讯飞机器全自动转写、翻译并投屏。而有三位嘉宾用的则是人机协作的模式。他同时表示,未来会是人与机器配合的AI时代,而绝不是机器取代人类。
显然,讯飞在上述事件的舆论处理上没有做好,作为一个成立20年才成立公关部的公司,一些负面新闻对其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股价下跌。但时间和市场无疑是最好的回应,一年多过后的今天,讯飞市值再次回升至700多亿。
讯飞的投资之路
根据天眼查给出的资料,截至今年8月底,科大讯飞总共参与公开投资事件115件,未公开投资34件,2019年投资公司18家,其中人工智能方向的公司数量占比最高。
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旗下子公司也有进行对外投资活动,10月份子公司名下投资的企业就有两家。
在10月24日的开发者大会上,刘庆峰称由讯飞发起的产投活动中投资的公司数量达超过60家,平均增幅达50%以上。
这些数据反映出的是讯飞对投资活动的“热衷”。
事实上,科大讯飞早就在打造自己的AI生态计划,时至今日已经进行到3.0版本。在本次的开发者大会上,讯飞轮值总裁胡郁称要打造去中心化的AI生态体系,通过与开发者们联手来降低AI门槛,拓宽AI开放平台。
“开放共赢”成了科大讯飞宣传的主旨,胡郁还提到,希望不同的AI公司在数据经验等方面分享交流,打造一个混合正交的共赢新生态。截至目前,科大讯飞扶持1800+家生态企业,孵化了其中的75家,战略投资了其中的51家。这些企业在战略投资后,市值增长都超过了147%。
1、图资源?
讯飞倡导的共赢理念中包括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这件事虽然乍一看对双方都有利,但其实和小公司相比,大公司能更快实现资源整合利用,从而实现赛道加速。
为什么像讯飞这样体量的大公司也需要其他公司的资源共享呢?笔者将以AI赛道较为独特的一种资源——数据样本来举例说明。
AI机器学习需要用到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训练。通常来说,通过普通渠道获得大量数据样本是较为困难的,除了要考虑数据的来源渠道的合法性(部分公司搜集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样本还需要脱敏处理(去除敏感数据)。
搜集大量的数据样本也意味着将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这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渠道互通对科大讯飞产品研发相当有利。
因此,科大讯飞生态计划的部分作用在于为讯飞更快地吸收资源。
2、图扩充实力?
10月24日开发者节后,胡郁接受有关媒体的访问称讯飞在帮助合作者建立自己的AI平台,而讯飞大量的投资或许会在今后促生出一个词——“讯飞系”。
这些讯飞投资入股的企业陆续加入“讯飞系”,与现在人们常说的“阿里系”、“腾讯系”一样,投资的越多,市场的覆盖份额就越大,实力自然也就越强。讯飞或许也想在AI行业建立自己的体系,百川汇聚当成海,这对今后讯飞在行业里站稳站牢固有极大帮助。
说白了,共同进步是真话,资本逐利也不假。开公司不是做慈善,企业当然是优先考虑自身发展。笔者认同讯飞推动各界建立AI生态,寻求共赢的想法,毕竟AI产品概念落地难度大,以公司的一己之力突围,着实不太现实。
讯飞投资的问题也曾被部分媒体批评,但这或许也是讯飞思索出的一条生存之道。
变现模式何去何从
其实外界对AI公司们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人们常说的B端、C端产品模式套用到人工智能行业中会对公司盈利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而讯飞的“路子”与大多数企业还有所不同。
1、B+C双轮驱动模式
在科大讯飞的AI开放平台上,诸如智慧出行、智慧零售、智慧客服、智慧城市等系列产品提供面向企业的服务。
通过科大讯飞的2019上半年财报也可得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教育、城市、政法、平台及消费者、汽车以及智能服务六大板块。可见,目前科大讯飞主要的收入来自于B端产品。
科大讯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发力,在B端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客户身份转变、竞品丰富度提高,B端留给讯飞的发展空间在缩小。
刘庆峰曾公开表示,从2018年开始,科大讯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B+C双轮驱动战略的扎实推进。科大讯飞在B端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想要成为既有行业品牌又有公众品牌的公司。讯飞消费者BG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保持60%的高速增长,2018年C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17亿,同比增长96.54%,在整体营收中占接近1/3。双轮驱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在各种经济周期下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讯飞也明白,自身的转型之路一开始肯定难以顺畅。胡郁也坦言,转型过程中讯飞短板仍存,对于市场渠道的开拓以及如何吸纳人才都是讯飞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C端市场更多的巨头夹击下,讯飞再次成功上演“绝处逢生”。
2、B、C殊途能否同归
从to B到to C,对于讯飞来说,这两个方向都要做,两只脚都要站稳。
但是“两条腿”对讯飞是否会有些多余呢?无疑,资源分配成为问题之一。不管是to B还是to C,某一方面过多的投入就意味着其他方面缩减,在有限的人力、资金条件下,保证两种模式的持续开拓和良性经营对于高层决策者来说是一种考验。
其实在整个AI行业中,像科大讯飞这样多管齐下的盈利模式的公司其实不多,而这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发展前景变得异常开阔,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同类型公司经验作为对照资料,讯飞或许会走一些“弯路”。
刘庆峰曾在广东卫视《我有嘉宾》节目上说过,假使将来讯飞倒下,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缺乏判断的情况下过激的发展。而现在,眼看着讯飞的商业蓝图不断完善,正在AI这片海域驶的更远。
此时的讯飞就像来到了新大陆,它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只能自己去探索。而人工智能行业中两种模式并行的方式是否能被写入“AI生存自救手册”,相信很多人都会期待讯飞接下来的表现。
总结
当每一个“风口”出现的时候,人们在躁动中往往隐含着乐观兴奋的情绪,这种“风口狂热”孕育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人工智能风口也是如此,AI行业技术难度高于于大多数行业,AI公司们在“织梦”,但故事的结局却十分统一,站在山顶的永远只是极少数
讯飞A股上市的优势明显,但它面对的AI行业竞争激烈,太多人想进来,而更多人还没站稳就被迫出局,讯飞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拼入“决赛圈”,在迷雾中求盈利,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幸好,讯飞已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
讯飞市值经历了从起飞到回落到再次回升,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AI的判断已经逐步回归冷静。对于AI行业,人们也渐渐意识到,要带着更多的思考才能看到真相。
赞(15) | 评论 2019-11-04 10:52 来自网站 举报
-
【 “顶流”腾讯的双11饭局:排排坐,战天猫】
今年的双十一战役更加火热,天猫自然是祭出各种大招捍卫双11主场,京东和他的小老弟拼多多当然也是先后加入,一时之间好不热闹。和京东的萎靡有所反差,拼多多近期股价再涨,甚至一度超越京东跨入电商老二的位置,跃跃欲试。仅从电商市场份额来看,拼多多并非体量巨大——只是阿里的二十分之一,京东... 展开全文“顶流”腾讯的双11饭局:排排坐,战天猫
今年的双十一战役更加火热,天猫自然是祭出各种大招捍卫双11主场,京东和他的小老弟拼多多当然也是先后加入,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和京东的萎靡有所反差,拼多多近期股价再涨,甚至一度超越京东跨入电商老二的位置,跃跃欲试。
仅从电商市场份额来看,拼多多并非体量巨大——只是阿里的二十分之一,京东的四分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个体量,且还在亏损状态的公司,竟然能达到500亿美元的市值,投资人相信的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背后腾讯的超级加持无疑是最大的砝码。
过去数年,腾讯先是出清自己的电商业务,然后持续加注京东、拼多多和唯品会——根据最新的持股比例来看,腾讯持有分别17.8%、18.5%和8.7%的比例。基本都是除了创始人以外的最大股东。因此在三巨头中,腾讯基本都代表了最高利益,从战略上来说,三家公司也应符合腾讯的自身利益。
所以来看,今年双十一最大的看点依然是——腾讯系们如何挑战阿里的地位,蚕食其份额,分化其用户?
首先我们来看流量端的竞争。做电商除了存量用户以外,如何抓取新增用户?从过去12个月来看,腾讯系的拼多多确实是最猛的——由于的变态级别的分裂作用,拼多多新增了几千万的用户。
腾讯如何在流量上进行竞争倾斜和扶持?
在今年早前公布的京东一季报中,京东宣布与腾讯续签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自2019年5月27日起生效。双方约定,腾讯继续在平台上为京东提供突出的一级和二级接入点,提供流量支持,双方还打算继续在通讯、广告和会员服务等领域进行合作,合作期为三年。
这个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3月31日,京东宣布正式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年内京东成为腾讯的首选实体电商合作伙伴,且排名需高于其他电商公司。该协议还约定,京东可以获得排他性的一级电商入口,以及手机入口。这个排他协议就意味着,除了京东以外,其他电商平台都不可能在上有相应级别的入口露出。
除了京东,在的九宫格里,拼多多、唯品会和蘑菇街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流量供给。拼多多的招股书显示, 2018年2月,拼多多与其主要股东腾讯达成五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支付解决方案、云服务和用户互动等多个领域合作,同时探索并寻求潜在合作的机会。
用户可直接访问拼多多移动平台,也可通过和等社交网络“拼单”——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商品信息,或邀请亲朋好友和其它社交网络好友“拼单”,来获取折扣。
对以社交电商起家的拼多多而言,腾讯的流量可以成为一个增长动力的源泉。从成立到年度GMV(网站成交金额)过千亿,拼多多只用了三年时间。为了达到同样的成绩,淘宝跑了5年。
唯品会则和京东与腾讯同时进行了流量合作,三方在战略业务上构建合作共赢生态链。腾讯将给唯品会钱包入口,提供平台流量合作。京东将为唯品会在京东app首页和朋友圈京东入口首页提供入口,并将帮助唯品会在京东平台上完成一定GMV销售目标。
腾讯系APP流量价值1617亿,是百度与阿里系的2倍
互联网其实就是一门流量生意,腾讯系的流量依然牢牢占据移动互联网的头把交椅。在这个移动端占据电商份额90%的时代,这也合理的解释了拼多多的迅猛增长和唯品会的业绩复苏。甚至受东哥事件影响的京东,虽略显疲软,但在二季度也缓过神来,收入、利润、现金流和用户都恢复了增长。
腾讯系的流量价值集中在社交网络,总价值高达1617亿元;百度则集中在搜索推广,总价值为699亿元,阿里系集中在电商,总价值为694亿元。腾讯系的流量价值几乎是百度系与阿里系的两倍。
相比之下,阿里除了“下沉神器”聚划算以外,向外依然在寻找新渠道去进行转化,当然,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的流量都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腾讯系三少加起来的GMV已经达到了中国市场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冰山之下的”微商”——这一头巨鲸还有多大的体量?相信不光市场,恐怕连税务总局都无从而知。2018年,产业信息网的相关推测认为,国内微商GMV已经破万亿,这几乎是又一个拼多多。而且据内部消息透露,拼多多将在近期上线品牌店,将有赞、微盟、流量体系的大品牌,赋能互动打造新生态。这背后的市场一块一块吃掉,相比之下,阿里目前还在继续挖掘”私域流量“的助力。
就“百亿补贴”的战略而言,三家有没有可能协同竞争,在腾讯的沟通之下,通过有侧重的商品补贴,加大单品类的力度,来形成绝对意义上的价格优势,以此来获取用户?
商业竞争的价格优惠也乐于被用户所见,对于双方这种均势的对垒,背后本质依然是腾讯在操控全局,低成本低投入的情况下在主战场延缓阿里的速度,以此来为自己争取更多领域和行业的卡位优势。
赞(13) | 评论 2019-11-01 11:15 来自网站 举报
-
【一脚油门烧掉千亿,恒大造车难掩焦虑】
新能源汽车近几年成为新的行业风口,中国恒大集团也宣布加入造车队伍。恒大于9月27日发布的中期财报显示,二季度已完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8月28日,恒大宣布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名为“恒驰”。看样子,恒大的新能源汽车很快即将面世,而恒大汽车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也不过是去年的事情。“恒... 展开全文一脚油门烧掉千亿,恒大造车难掩焦虑
新能源汽车近几年成为新的行业风口,中国恒大集团也宣布加入造车队伍。恒大于9月27日发布的中期财报显示,二季度已完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8月28日,恒大宣布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名为“恒驰”。看样子,恒大的新能源汽车很快即将面世,而恒大汽车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也不过是去年的事情。
“恒大速度”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次获得关注度,以资本作为敲门砖,恒大迫切想赢下造车这一局。
疯狂烧钱模式
为了发展多元化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恒大在3到5年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选择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他们反复研究比较的结果。有了这个目标,恒大于去年开始着手布局。
2018年6月,恒大与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签订合约,获得FF的研发与制造技术。9月23日,恒大集团布局销售渠道,收购广汇集团40.97%的股份,截至2018年年底广汇集团旗下拥有800个营业网点、777家4s营销门店,是全球规模领先的乘用车经销与服务集团。
此时发生了一件令外界大跌眼镜的事情。同年12月,恒大和FF由于控制权和资金问题分道扬镳,这意味着在整车研发制造环节产生了缺口。
虽然事情的发展遇到了些曲折,但这对恒大似乎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恒大解决完与FF的纠纷,造车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反而加速了。2019年开年第一个月恒大忙得不亦乐乎。
1、1个月投入超200亿
恒大在2019年一月,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的速度就像“坐火箭”。
先是2日出资1亿元设立“恒大智慧充电科技有限公司”,提前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桩技术研发做准备。15日,恒大旗下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收购瑞典国家电动汽车有限公司NEVS的51%股权,NEVS拥有萨博汽车的核心研发制造能力,足以填补FF的空缺。
24日,恒大出手动力电池领域,恒大健康投资10.59亿元拿下卡耐公司58.07%的股权,稳居董事会头把交椅。卡奈拥有动力电池行业前三的三元软包电池技术,而软包电池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中的最优选择。
1月25日恒大以2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成立恒大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后续更名为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恒大和NEVS的合作有了一个经济实体。29日,恒大NEVS的合资公司再添一员,这次是瑞典顶级超级跑车公司Koenigsegg。恒大NEVS以1.5亿欧元占比合资公司股份的65%,Koenigsegg拥有余下35%。至此,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集团获得了在中端、中高端、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整车研发制造能力。
仅仅一个月时间,恒大的这些战略举措轻松烧掉了200多亿人民币,恒大投资的疯狂程度可见一斑。金钱战术带来的是恒大在整车制造、动力技术以及销售能力的疯狂提升,但是还不够,恒大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
2、完善产业链,钞能力不减
新能源汽车研发当中的另一个技术重点是动力电机,而恒大依旧是用投资收购的方式快速掌握这项能力。
3月15日,恒大健康以5亿元拿下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份,相当于持有荷兰e-Traction公司股份,而e-Traction拥有全球卓越的商用轮毂电机技术。随后,泰特加入恒大健康成为其附属公司。5月30日,恒大通过收购英国Protean公司获得了乘用轮毂电机的顶尖技术。
此时的恒大在技术研发制造和销售方面已完成整体布局,为了实现整个产业闭环,恒大还需出击生产环节。
为此,恒大集团在6月的11日和15日分别与广州和沈阳政府合作,先后投资1600亿和1200亿在两地建设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电池和电机三大研发制造基地。21日,恒大与国家电网各持股50%合资成立“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用以研发和销售配套充电桩,这件事办完之后,恒大整体的布局告一段落。
粗略算下来,恒大搭建整个产业链仅用一年的时间,去年6月起至今年二季度,恒大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超过3000亿元,而根据恒大上半年财报显示的总收入为2269.8亿元,3000亿对恒大来说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就像恒大健康副董事长彭建军说的那样,恒大为造车做好了“不惜代价”的准备。恒大依托自身地产业累积的资本来为新能源汽车买单,走上了一条许多公司想走而不敢走的造车道路。
换道实属无奈
8月23日,恒大健康在财报发布后召开了中期业绩会。会上相关高层提到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通过资金、管理和品牌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其“做好做大做强”的目标。
但其实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生存现状艰难,对大多数车企来说亏损仍是常态。
1、大环境:亏损成风
新能源造车头部企业中诸如已成立16年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虽然据电动汽车数据分析网站EV volumes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新能源乘用车业务销量全球第一,但通过2019年上半年的两份财报显示,特斯拉持续亏损,二季度较一季度亏损额收窄达到4.08亿美金。
销量顶尖的特斯拉尚在亏损,其他企业更是不好过。
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新星”蔚来汽车,成立近5年亏损高达数百亿,二季度净亏损达32.85亿元。
比亚迪和戴姆勒公司合资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腾势。截至2018年年底比亚迪因其产生投资收益负资产4.75亿元。比亚迪去年已对其追加4亿投资,今年又新增加两轮投资,合计金额3.5亿。而腾势成立9年,比亚迪和戴姆勒两家不断投资却仅上市了一款车型,近三年连续亏损,总额达26.65亿元。
诸如小鹏、威马等电动车企新兴力量,今年依旧是靠融资续命,然而他们的处境比起巨头们只是更加艰难。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曾经说过:“我真的觉得造车很难,今天很难,明天很难,后天也没有更美好的感觉。”
新能源汽车行业令身处其中的企业们苦不堪言,有人选择了退出。10月10日,吹风机巨头、英国首富詹姆斯·戴森宣布放弃造车,称看不到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可行性,在投入了20亿英镑之后决定及时“止损”。10月14日,FF发表了《有关FF创始人贾跃亭先生个人破产重组及成立债权人信托的声明 》,正式宣布创始人贾跃亭申请破产重组,从此不再持有电动汽车FF的股权。
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像一片“恶魔谷”,无数英雄竟折腰,而难倒他们的原因只有一个字:钱。
2、弯道超车阻力大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是一种集合了高精尖技术、涉及多领域知识的产品,除了要涉及到传统汽车的基本配置制造,核心的电动动力来源才是真正的技术难题,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研发成本,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购买技术,“烧钱”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由于造车前期基本“只出不进”,投资方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更加谨慎,这也导致车企们融资的困难。技术的研发与突破需要的时间不可控,制造商不能按时交车的例子不在少数,而在产品上市之前一旦资金链断裂,前期的大部分努力都将作废。
现在车企们财报数据不好看,外界普遍唱衰,新能源汽车行业似乎在不断让梦想“窒息”,这是整个行业的无奈,或许也是发展最艰难的时代。
这时候再想弯道超车对恒大来说显然不现实。一方面,恒大之前从来没有涉足过汽车的相关行业,存在行业壁垒,加之新能源汽车是传统与智能的结合,“上手”难度太高,恒大从入局初期就将面临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恒大超车难。恒大健康9月24日的发布的中期财报中显示,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收益占总收益的10.74%达到2.84亿人民币,而特斯拉上半年营收超过108亿美元、蔚来达到31.40亿人民币,恒大与这些企业的营收实力差距明显,行业沉淀不足,弯道超车优势较小。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前人们的亏损窘境看来,进入这条跑道局势并不乐观,更有可能的是恒大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后仍旧要走上前人亏损的老路。
所以与其说是恒大选择了“氪金升级”、“买买买”的道路,不如说它也只剩这条路可以走。换道对恒大来说实属无奈。
全速前进,恒大焦灼
恒大在财报中提到会力争3至5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这对于一个之前从来没有踏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绝对是个很有难度的目标,但是现在看来“快”是恒大必须要握住的稻草。
1、局势
据恒大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中显示,2010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势良好,复合增速达到87.5%。据EV volumes预测,2019年全球轻型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额将增长52%,销量或将达到320万辆,其中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销售市场,销量将达200万辆。
同时,国际能源局(IEA)在《全球电动汽车展望 2018:多交通方式的电气化发展》报告一书中提到,2017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全球电动车保有量总和超过60%)承诺在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达到30%,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能达到1.25亿辆。
新能源汽车成为传统汽车的替代品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意味着一波市场红利的来临。将来,特斯拉、蔚来以及北汽等公司有望通过营销收益缓解成本压力,而更多公司在实现产品上市之后市场的竞争也将激化,如果恒大没有抓住机遇,面对进化之后的对手,这场仗会更加难打。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在一步步发生变化。2010年起对电动汽车实施购买补贴,2017年调整了补贴的标准,针对续航能力强的车型进行补贴,在2019年3月26日国家财政部发布了最新的补贴政策,7月份后不再新能源汽车提供购置补贴,转而支持充电桩等后续配套服务,而直到2021年起将开始征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
可以看出,国家政策正在引导整个行业走向技术优化以及产业覆盖,这对所有的车企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顺应政策和市场,加快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提升,恒大刻不容缓。
2、垄断
现在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老牌燃油车企转型,另一种就是2000年后如雨后春笋般专做新能源汽车的新一代车企。虽然整个市场竞争者不少,但由于在电池电机等方面的研发技术等原因缩减了企业的先发优势,整个行业尚未形成不可撼动的垄断格局。
这就给了车企们竞争的动力,恒大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市场仍处在风口成长期,瓜分份额仍然可期。任何企业前期的投资都是冲着后续的资金回笼而去的,恒大已没有回头路,巨额资金已经投入,那就必须一步到位。如果将来不能成功占据高地,即使能够盈利也没办法完全填平成本大坑。
其实行业壁垒也成了恒大可利用的一个因素,入行难度高决定了在近几年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不会产生太大变数,但随着时间推移这道“门”会开得越来越大,竞争者也会越来越多。
恒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最多的市场份额,只有卯足了劲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
3、兼顾
恒大以地产发家,延伸出了很多业务触角。恒大董事长许家印在2018年3月26号的业绩会上提到粮油、矿泉水等方向已经不再继续做了,原因是粮油、乳业等一年销售额几亿到几十亿的规模比起恒大年销售6000亿的规模着实不够看。这其实是在说明,恒大之前的许多业务不达预期,某种程度上算是失败了。
虽然旁枝业务多,但它们中大多数没能成为非常大的产业。造车能靠的主要还是地产收入,地产业务带来的千亿收入是恒大敢于“买买买”的底气。
可一味的投入毕竟不是解决之道,恒大的造车计划占用了大量资金资源,这一定程度会限制地产投资以及其他子集团的布局发展,在业务兼顾问题上造成压力,通过恒大的中期财报发现,投资活动所用的现金净额同比缩减40.93%达到116.9亿元,恒大的投资计划放缓。
因此,恒大的新能源造车计划必须要提速,在地产收入还有余力买单的时候加速进化至成本回收阶段,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地产业务被“拖累”,另一方面是为了集团今后各项业务的持续良性发展。
4、突破
恒大扎根于传统行业多年,行为方式也多多少少带着传统思维。虽然恒大在传统行业已经做到了霸主的地位,2018年仅所得税纳税额就高达602.18亿,入围2019《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138位,截至8月15日,董事长许家印更是凭借2100亿身家上榜胡润百富榜第三,但或许恒大已有了危机意识。
从胡润今年的百富榜也能发现一丝端倪。排在许家印前面的马云和马化腾都是互联网方面的领军人物。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是现在最挣钱的领域,而恒大的发展思路虽遍及民生,却鲜少与互联网沾边。
恒大错过了互联网发展的红利期,2016年才成立的恒大互联网集团竞争力尚不足。传统行业的没落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在新兴互联网行业面前处境将更加艰难,“跨界打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恒大迫切需要一个强助力来推进其未来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兼具传统民生属性以及高科技智能化配置,体现的是恒大思维从传统向新兴的过渡,符合恒大在财报中倡导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这是恒大的一次突破,恒大在朝着互联网的未来靠拢。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在将来全球的整体趋势中重塑自身定位,恒大必须要赶得飞快。
全面提速是基于压力,恒大的内心是焦灼的。牌局已开始,赌桌旁的人都在注视着它的表现,现在恒大手握高额筹码,但赌桌上的事情谁又说得准呢?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恒大将会用自身为例,为我们演示换道是否可行。
未来不容乐观
虽然恒大通过其资金优势频频出击,一年时间已经具备造车能力,但是这仍不能让人对恒大建成新能源帝国有十足的信心,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持续投入难
恒大的中期财务报告中显示恒大集团2019年上半年的总收入同比下降24.4%。这主要是由于总收入中占比最高的物业发展业务同比下降25%,达到2211.4亿元。恒大方面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报告期内交楼面积的减少所致,交楼面积仅占去年同期的74.2%。
现在房地产行业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单纯的住宅地产,另外一种是非住宅地产,一般用于文化、旅游、养生等业务。事实上,恒大的物业发展数据反映的是住宅地产收入遇阻。
今年7月28日在博鳌举行的第19届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提到房地产增量市场时表示“我认为不是到了天花板,也已经接近了天花板。”此外,他还提到存量房(租赁房)的交易也不太活跃。
这次会上,泰禾集团副总裁全忠做了一个比喻:“和姚明站在3.2米的房间,我认为离天花板尚早,但姚明已经到了天花板。”恒大在地产方面的地位,各大房地产、财富排行榜已经已经反映的很明显了,说恒大是房地产界的姚明也不为过,这就意味着恒大会比很多企业先接触到天花板。
再加上现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经济政策的收紧。恒大在财报中提到今年上半年国家对“房住不炒”政策引起三四线城市成交量波动,不只是恒大,上半年许多企业已开始放缓发展步伐。
综上来看,恒大的主要收入——物业发展收入的后续发展并不乐观,这也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到整个集团的总收入。
对于新能源汽车业务来说,这或许是最大的担忧。虽然恒大目前已经完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但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技术的研发还将进行持续投入,同时,恒大健康在中期财报中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分部负债达到442.68亿,占比总负债66%,这表示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仍处于较大的经济压力中。
恒大处在地产业务下行、新能源业务施压的局面。如何继续为造车保驾护航,或者说,恒大还能为造车买单多久?这是恒大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成本回收难
10月15日,恒大宣布与德国、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15位汽车造型设计师签约,计划为“恒驰”的全系列设计造型,“恒驰”即将上市接受消费者们的检验。
事实上,恒大回收成本之路也不好走,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难度大。
8月16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2019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消费者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中,续航问题占到了64.1%,其次是电池安全性,占比27.5%。
曾经新能源电动车对比传统燃油汽车最明显的短板就是跑不远,但随着电池续航的不断优化,人们对产品续航的心理预期也随之走高。2019年新推出的电动汽车综合续航能力普遍在400公里左右,部分达到500公里以上。以现在的车型来说,日常通勤中单次续航的问题不大,对于消费者来说充电成了新的困难。由于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普及度仍低,加之充电时间大大超出燃油汽车加油时间,目前传统汽车更具优势。
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上也仍待完善。日前,新能源汽车着火的事故屡屡发生,归结到车企身上的责任主要是研发不到位以及品控没做好。电动汽车起火的原因有很多,这也是目前全球性的难题。新能源汽车还不能达到传统汽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单就充电一方面来说,随着充电次数增多,电池会老化,增加安全隐患。
事实上,影响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还有一点,那就是价格。新能源汽车由于投入成本高,价格较燃油汽车大多更贵,再加上国家的购车补贴政策即将取消,部分消费者购车时也会增加考量。
同时,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定价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完善程度,产品下沉市场仍需时间。
综上所述,面对消费者市场,新能源汽车目前资金回收周期会比较长,恒大卖车的阻力仍然比较大。
总结
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之所以这么难成功,是因为它是个超前的行业。这种超前带着环保的标签,毫无疑问是将来的大势所趋,但愿景也需要安上技术的翅膀。造新能源汽车本质就是一场技术革新,其要想彻底取代传统燃油汽车,需要时间。等未来全球多个领域的科技水平达到新高度,就能解决目前的技术难题、降低技术成本,那时新能源汽车实现全球覆盖将会水到渠成。
而现在,许多车企只身而行,想拉动技术革新的难度巨大,经济压力不必多说。商人们想着的是技术变现,为了求速,有的企业忽略了车子各个部分的兼容,导致了一系列安全问题,也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它还将变为全球化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出行方式,这需要车企们的共同深耕。
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行业会不断自我更新,淘汰掉一部分公司,彼时宏观科技水平提高,“新血”也会不断涌入。而对于恒大来说,为了不被淘汰,在疯狂投资后亟需的就是地位的稳定、产品的稳定。
而眼下正是恒大稳定之前的成长期,也将是最难熬的时期,求速背后的焦虑会越漫越深。恒大究竟能坚持到几时,我们拭目以待。
赞(16) | 评论 2019-10-29 10:27 来自网站 举报
-
【智能用户数据中台背后,易观的蝶变与洞见】
某诞生于日本京都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在中国家用医疗设备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却在今天全球数字化趋势下,受困于如何提升使用者APP的绑定率和转化。抛开部分用户老龄化问题,该企业一直在解决如何让年轻用户迁移到线上,如何增加家庭用户粘性等问题。数据分析帮该企业找到了病症所在,一方面,针对AP... 展开全文智能用户数据中台背后,易观的蝶变与洞见
某诞生于日本京都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在中国家用医疗设备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却在今天全球数字化趋势下,受困于如何提升使用者APP的绑定率和转化。抛开部分用户老龄化问题,该企业一直在解决如何让年轻用户迁移到线上,如何增加家庭用户粘性等问题。
数据分析帮该企业找到了病症所在,一方面,针对APP注册用户流失问题,经漏斗分析,发现是图形验证码刷新极慢导致用户在该环节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经留存分析,发现使用产品14次以后,用户留存最高。
在优化手机验证、分群筛选、引导用户持续使用产品后,该企业APP的注册绑定率、用户留存率有了翻倍的提升。
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数据能力搭建的过程中,不仅受制于数据采集的长周期,还总是面临数据分析准确性较低的挑战。后借助智能埋点解决方案和统一埋点管理的双管齐下,埋点工作时间大大缩短,数据采集效率提升7倍,准确性也得到大幅提升。
无论是老牌工业企业,还是传统商业银行,在今天,它们在业务层面所面临的瓶颈是相同的,即无法高效地认知自己的用户。不过在中国数据智能产品和平台提供商——易观提供的智能用户数据中台易观方舟赋能下,该工业企业和商业银行最终还是找到了打通用户数据与业务成长之间的关系。
帮助企业借助数据分析和运营工具,改善产品运营和业务成本,不仅是易观的日常,也是其他能够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平台的日常,比如阿里云、腾讯云、AWS。不过,大厂的数据赋能依然更多聚焦在基础设施、管理管控,易观则更聚焦于业务层面的数据应用。
这是值得庆幸的,在大数据技术问世多年后,数据平台的不断进化,终于慢慢托起了整个数据行业,让数据价值得到企业的重视和认可,让数据能力越来越日常化。
数据行业始终有一个永恒的议题:如何通过对企业的数据赋能,真正帮助提效、增收?
一批中国原生、更了解中国企业需求的数据平台提供商们首先扛起这面大旗,在数据领域深耕多年的易观,对此深信不疑。
在10月24日的易观A10数据智能生态大会上,易观发布了全新“易观方舟5.0”以及全新易观方舟智能用户数据中台,旨在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数据能力,实现其在业务层面的数据驱动。
易观创始人于揚会上分享,“如果我们把数字企业比作一辆车,那么易观所提供的数据能力就是发动机,有了数据能力就能将数据能源转化为数字企业澎湃的发展动力。精益成长对企业不是一个要不要,而是怎么做的问题。这需要企业能够提升认知、加强实践、正确地失败。全新易观方舟5.0包含全新的智能用户数据中台,全面升级的智能分析以及全新的智能运营,并通过开放接口协同创新,赋能企业在一次次快速闭环实践中实现精益成长。”
从服务到产品再到平台,易观不断进化的背后,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驱动。
数据行业的野蛮生长与新机
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云计算规模已达963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4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2%和15%。
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够跑到现在这个产业规模量级,有带头企业是关键。BAT们的进场,让云计算得到了充分曝光,竞相上云的企业们也因此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
但还有另一股重要的力量。像易观这样一开始就出生在数据行业的垂直方向,一直在为大量落地中国的企业提供面向业务的数据解决方案。2019年,易观做了一个决定:进一步开放数据能力。于是,易观方舟Argo社区诞生了。易观面向初创和中小型企业开放了的免费的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易观方舟Argo,帮助中小企业和创新团队在项目初期就做好针对用户数据的分析运营,帮助他们快速跑通产品MVP验证,高效快速地找到用户体验的最佳优化方向。
仅半年的时间,在易观方舟开放的Argo社区,已经聚集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南、辽宁、山东、河南、浙江、广西等地区的1000+多位用户。在Argo社区上,初创企业、创新团队的产品、运营、技术、市场等职能人士可以探讨数据技术、业务提升模型和数字用户运营方法论等。随着Argo社区的壮大,第一批Argo用户中,已经出现了像理财魔方这样与社区共同成长的创业企业,今天也已经成为了易观方舟智能用户数据中台的新用户。
尽管数据行业依旧在野蛮生长,但今天企业对数据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聚焦于具体的业务层面,而非简单的数据层面。企业如何从数据的采集、梳理到打通业务数据,促进业务增收,是今天再提大数据时,企业方的最直接需求。
易观创始人于揚指出,“在今天中国行业爆发增长的背景下,必须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与痛点,并将过往与用户共同努力的实践经验转化成产品与服务,赋能给更多企业。易观自身也在精益成长中,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这意味着,只有数据与业务相结合,才能让数据应用为企业增长提供长期的未来价值,数据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聚焦用户需求,持续提档进化
在易观看来,整个数据行业正在从“大数据”转向“深数据”,即焦点由数据的规模转向数据的维度。
环顾整个数据行业,提供数据服务的头部平台,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开始强调数据应用的深度和质量,以及数据应用的系统化生态。
易观必须加速进化。在本次A10大会上,易观首次对它用了7年的slogan进行了升级,将原来的“你要的数据分析”改成了“你要的数据能力。”
从分析到能力,仅仅两个字的更迭,便道出了易观这一路发展到现在,所经历的成长,以及未来的目标。
2012年,易观大数据成立,提出了“成为数据原油时代的炼油厂和加油站”的口号。彼时,中国的数据行业仍处在萌芽的阶段,云计算更是稀罕之物。
3年后,易观打磨出第一款面向企业的移动互联网对标分析数据产品——易观千帆。又过了2年,用户精细化运营分析产品——易观方舟诞生了,并在一年后升级为PaaS平台版本。到今年3月,为创新团队赋能的易观方舟 Argo开放。7个月后的今天,全新的易观方舟智能用户数据中台发布,我们所熟知的易观早已悄悄升级,进入通过大数据产品和技术驱动的服务商阵营。
7年间,中国的大数据行业早已经从默默无名,走向炙手可热。一方面,智能设备的出现,让用户消费习惯和行为可被数据化,比如7年智能手机设备销量从几乎为0增长到25亿左右;另一方面,企业对大数据的需求,也已经从基础设施搭建、管理流程优化,逐步转向促进业务提升。
而这7年,易观的蜕变节奏也越来越快,数据产品的推出间隔从3年到2年再到1年,从帮助客户发现问题,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更加聚焦满足用户需求。
对于易观一直在做的事,于揚曾用“无限游戏”来形容。但更准确地说,一个不断提档,加速进化和蜕变的易观,玩的其实是一场无数个有限游戏堆叠而成的无限游戏。
每一场有限游戏过后,易观都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并着手开启下一次有限游戏。某种程度上,在野蛮生长的数据行业中,易观在每一场有限游戏中都能收割红利,才是易观不断沉迷无限游戏的根本原因。
智能用户数据中台:企业成长催化剂
“让数据能力平民化”是今年于揚不断提到的新使命,微软实现了文字处理技术平民化,Google 实现了搜索引擎平民化、PS 则实现了图形设计能力平民化,于揚希望易观能够在中国实现让高深的数据能力平民化,让更多人感知数据赋能的价值。
10月24日,易观方舟智能用户数据中台的推出,是易观践行使命的又一个大动作。
反观行业,中台已经成为企业组织架构改革的一个热门方向。去年,腾讯组织变阵时宣布要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百度年底调整架构时,也指向了to B的“技术中台”。面对产业互联网、云和数据的大潮,互联网巨头纷纷用中台能力来护身。
易观此次发布的易观方舟智能用户数据中台以“面向业务、开放连接、共享共建”为核心价值主张,全面打造基于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智能应用生态,赋能企业精益成长。
在易观方舟智能用户数据中台上,易观精心布局了两条产品生态线。
第一条,智能用户分析产品,从易观方舟用户行为分析平台全面升级而来,是易观拓展企业级大数据服务的早期产品。在预置的12大模型上,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和易观的数据,对用户行为深度分析,从优质渠道寻找、高价值用户识别,以及营销效果、触达效果、关键转化的提升等五个维度智能分析并解决痛点。
第二条,智能用户运营产品。易观将其定位于“助力运营人员快速创建营销活动 SaaS 产品”。拥有Push 通知、短信、智慧短信、App弹窗、Web 弹窗、、Email、NPS 8种触达能力,几乎覆盖了市场上所有的用户触点,能够助力运营,见缝插针。
另外,该产品还能结合 workflow 建立自动化运营策略,在高效完成关键指标转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结合用户行为分析平台打造营销闭环,促进用户增长。
不难看出,易观想要通过中台之上的两条产品线,形成协同效应,让企业具备闭环的数据驱动能力,低成本、高效化实现精细运作,全面提高获客和留客能力。显然,最终映射到业务层面,就是企业用户和收益的有效增长。
在提供面向业务的产品之外,易观针对行业痛点,发挥积淀优势,打造“数据分析+数据产品+用户成功”服务体系,一站式精益成长解决方案,帮助客户用起来,让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真正可以落地,为企业精益成长赋能。
在巨头们争相打造中台或类中台(操作系统、连接器)的大趋势下,专注在数字用户方向的易观方舟智能用户数据中台的推出,无疑会让易观的数据能力壁垒得到加固。
开源背后的技术质变
为了进一步推动让数据能力平民化,易观CTO郭炜也在今年A10上,针对产品与业务人员如何能更快地获取数据的痛点,宣布将易观“不用7天,只用70秒"基于Tag定义的可视化埋点的SDK全部开源!
这次SDK开源,不难看出我们所熟知的易观,希望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其他开发者和每一个想参与到大数据行业的同仁一同攻克数据分析过程中,一线埋点的难关。就在25日郭炜宣布SDK开源仅仅过去十分钟,由易观方舟打造的Argo社区上,迎来了第一个源代码的贡献者。
除了这次在产品技术上的开源,今年8月易观开源的分布式任务调度引擎Dolphin Scheduler(海豚调度)就以全票通过的优秀成绩成功进入全球顶级开源社区Apache基金会孵化器,Apache基金会孵化器的认证,证明了Dolphin Scheduler在全球数据调度技术领域内的先进性。这是国内Apache社区的第16个项目,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中等规模公司完成的项目,易观也成为国内继华为、阿里、百度、清华、京东后的第6个贡献方。
易观不断开源的背后,不仅仅基于“让数据能力平民化”的使命。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易观在大数据行业的技术积累,以及让外界难以想象的技术突破能力。而越发聚焦于企业业务层面的数据应用,也为易观的技术进化提供了一块非常合适的土壤。
这也是易观在垂直赛道深耕的一个壁垒优势。长时间对数据应用技术的聚焦,使得易观在数据应用技术上走过无数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对于数据应用技术开源的渴望,也激励着易观不断攀登技术的更高峰。
新技术更是数据行业前进的核心动力。产业互联网起势,让技术焦点不断转移到B端,在普通大众对数据以及数据应用还相当陌生的情况下,野蛮生长的数据行业,需要一位可靠的启蒙者和引导者。
如今,不断进化,不断聚焦于业务层的易观,必然要不断精进自身的数据能力,如此方能在不断的开放中,成为大众认可的数据应用设施,让每个人自由拥有数据应用的能力,成为这场无限游戏的主宰者。
赞(15) | 评论 2019-10-28 10:37 来自网站 举报
-
【IPO后网易有道仍在路上:首日虽破发,胜利却不远】
教书育人,做个好老师可以享受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而做个成功的智能学习公司却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2019年10月25日网易有道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AO」,成为了网易系中第一个独立上市的子公司。当天,网易有道以13.75美元开盘,跌破发行价17美元,截至收盘,报12.5美元... 展开全文IPO后网易有道仍在路上:首日虽破发,胜利却不远
教书育人,做个好老师可以享受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而做个成功的智能学习公司却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2019年10月25日网易有道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AO」,成为了网易系中第一个独立上市的子公司。
当天,网易有道以13.75美元开盘,跌破发行价17美元,截至收盘,报12.5美元/股,较发行价跌26.47%,市值约14亿美元。对此,丁磊表现得十分淡定:“2000年6月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那时网易的股票首日也并未收获大涨,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呈现大幅跌势。但从长期来看,网易公司为上市时买入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的确,在上市变得异常艰难的今年,成功登陆纽交所已经是一种胜利,仔细回想,网易有道是今年夏天以来第一个发行CDR的公司。
而网易有道,这家经历了13年浮沉的公司,绝对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去迎接新的未来。
从搜索到词典,再到教育
丁磊是如何找到周枫并展开有道搜索业务,又如何瞄准有道词典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业务的故事,众所周知。但“有道的教育业务是怎么起来的?”这个问题的真相,却鲜少有人了解。
2013年,正是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阶段,各大互联网企业忙着巩固根基也急于抢占市场,在风口之上插上属于自己的胜利旗帜,网易也不例外。网易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互联网企业,其业务范围覆盖面广而全,在众多业务里游戏、音乐业务日渐成熟备受瞩目,电商业务高举高打在市场激起浪花,唯独网易有道无声无息,闷声发财。
网易游戏是丁磊的“心头好”,自2001年网易正式成立在线游戏事业部,便一直在网络游戏领域处于行业前列。忙于游戏业务的丁磊不忘享受音乐的熏陶,出于个人爱好也源于对在线音乐市场的敏锐嗅觉,丁磊再三思量决定做大、做好在线音乐,网易云音乐就此应运而生。再后来,网易考拉来了,网易严选来了,网易电商业务越做越大,“买正品上考拉”的宣传语不绝于耳。
丁磊很忙,网易游戏意气风发,他执着于开发有创新的、最好玩的作品;网易云音乐社区,“丁磊出专辑”的传言漫天飞舞;网易电商上,他为茶叶代言拍视频,还有养猪事业丁磊也放不下。
在丁磊与其他人狂欢的时候,有道过上了潜心修行的日子,也是蓄势待发的日子。
由有道词典爆发之后,周枫约谈了有道首席科学家段亦涛以及当时还在产假期间的总监罗媛,提出了一个发展方向“我们做教育”,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教育”。约谈的结果是,方向是确定了,怎么做大家还是没有头绪,只能往大方向走,先“动手”再细思。
有道教育迈出第一步是推出有道精品课,但刚走就卡住了。课程内容是精品课发展的核心,可是有道团队连内容调研也颇为陌生,在调研中罗媛发现用户对有道精品课每日一趣这样的阅读内容很感兴趣,因此团队选择做了个性化推荐阅读。但做出来的推荐内容,用户也很喜欢,就是难以坚持下去,用户粘性低。为了解决用户粘性问题,罗媛又带着团队一块去当时内容推荐做得比较好的豆瓣取经,学习如何做好内容。
网易有道教育是在学习的过程成长的,产品研发是,产品商业化也是。
2013年末,有道精品课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可问题又来了:用户都说产品好但没人买单,商业化模式迟迟走不通。周枫坦言:“我们发现大家都在做教育,但我们始终想不通怎么做”。既然有用户量那就先做广告吧,于是有道选择把流量导给别的教育企业做广告。
此番的缓一缓不如说是脚踏实地,为有道提供了一个规划未来发展的喘息机会,避免了因冒进而引起的翻车事故。2013年是在线教育元年,由此诞生了多家做在线教育的企业,而这些急于“吃热豆腐”的平台都倒在了黎明前夜。有市场机构调查显示,2016年底,70%的在线教育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10%的公司能够持平,能够盈利的仅占5%,甚至有15%的企业濒临倒闭。
周枫这头还没想通怎么商业化,罗媛那头已经由最初的仅做内容推荐发展出了囊括考研、雅思、GRE、四六级、实用英语课程等等多种类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直播风口的来临,让在线教育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用户对课程直播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顺势而为,有道于是开启课程直播模式,覆盖内容更广、教学形式多样,商业模式也逐渐明了。
柳暗花明的网易有道,做了在线课程几年后赶上在线教育风口,又一发不可收拾地研发了多款AI学习硬件产品。2016年,有道精品课的课程内容日渐齐全的同时,两年的时间里开发了多款AI学习硬件产品,包含有道智能笔、有道云笔、有道翻译蛋与有道翻译王等。
2019年初,网易有道潜心修行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网易CEO丁磊提出将“游戏、电商、教育、音乐”作为网易的四大战略,与其他三大战略相比,略显默默无闻的教育第一次被纳入集团层面的大战略,引起了资本的注目。由此资本发现,虽没有多余的外力加持,但不妨碍网易有道成长成网易优秀的子公司之一。
如今风风雨雨十余年已过,网易有道经历了有道词典、在线课程、智能学习硬件等业务的挑战,最终从做在线教育的传统教育企业、互联网企业、线下教育机构手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证实了自身实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就在上市前几个小时,周枫在致员工的邮件中说:“我们不会因为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而做决定,有道的决策仍然会着眼于长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面对首日破发的局面,周枫这句话成为了最“硬核”的回应。
其实对于教育领域来说,破发大可不必被视为洪水猛兽——在线教育的几大巨头都没有逃脱首日破发的魔咒,新东方在线上市首日破发下跌6%;跟谁学发行价10.5美元/股,收盘时股价报10.48美元/股;51Talk,开盘价为19.50美元,最终18.98美元收盘…然而截至今天,新东方在线较发行价上涨47%,跟谁学较发行价上涨近43%。
长线看涨,有道的底牌
2016年,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在线教育风口来得很快。与在“家里”做一个闷声不发的孩子不同,在同样做教育的“外人”眼里,网易有道是一匹黑马。在线教育市场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吸引了包括在线教育机构、线下教育机构、互联网公司在内的分羹者。
在线教育俨然成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7.3%;预计之后几年将继续保持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达2692.6亿元。为了抢夺市场,在线教育平台惯用互联网行业套路“先烧钱抢地盘、树立品牌打响口碑,顺带拖惨同行,而后再慢慢收拾残局,摸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此路,有人走通了,也有人成了炮灰。
彼时,网易有道跌跌撞撞走了三年,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其更注重于自身产品的打磨,不拘于在线市场现有的框架,走出了与众不同的道路。
网易有道早期通过有道词典凝聚了大量的用户基础,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在此基础上,有道决心做课程、做硬件,扩展出包括在线学习工具、在线课程、学习型智能硬件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已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并逐渐演变出自上而下的在线教育生态。
产品阵营扩大,用户数量也在增长。截至2019年8月31日,网易有道平均总MAU(月活跃用户数)为1.059亿,去年同期为9420万。其中,网易有道词典MAU为5120万,有道翻译官MAU为251万,有道云笔记MAU为530万。
值得一提的是,网易有道精品课程招生人数从2018年上半年的930万人增加30.8%,至2019年上半年的1210万人,付费学生注册人数从截至2018年8月31日的11.04万增长到截至2019年8月31日的16.73万,增长了51.5%。2019年上半年有道精品课平均课单价为751,同比提升47.83%。
聚集起用户之后,有道的在线教育征程可以说是披荆斩棘。但可以看到,有道产品一步一步做大与团队的努力息息相关。
初创团队是一个企业的“团魂”所在,丁磊与十多名队友打下了庞大的网易集团,阿里十八罗汉的创业故事人人乐道,网易有道同样有着一帮志同道合的“团魂”。
在做有道3.0、4.0版本的时候,有道团队的积极性完全体现了出来,罗媛为把产品做到极致,做用户研究使用了焦点访谈、人物决策再到用较为标准的口音测试,工作量细琐而庞大。这巨大的工程最终通过调动多方资源、与整个集团用户研究部门对接,双方多番探讨、尝试之后确定下了方案。探索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因此加快了团队的磨合,也让有道产品的开发变成了更加科学和更加系统化的工作。
如果说有道词典是一次无心插柳,那么有道教育则是周枫、罗媛、段亦涛等人用教育热血浇灌出来的“森林”。纵观网易有道成长历程可以发现,网易有道的发展模式是全新的,完全没有可以对标的平台,而对于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教育市场来说,创新发展一直是教育平台的发展优势。
在IPO当天的记者会上,周枫说:“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互联网出发来开始做教育,很多公司是从线下教育这样的视角蔓延到线上的教育,两个不同的来源和方向就会造成大家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会非常关注怎么样能帮到更多的用户。”
更强的创新能力,服务更多用户的可能,造就了丁磊认购2000万美元ADS的底气,也是对网易有道长线看涨的底牌。
网易有道上市是网易的成功,是在线教育从“在线课堂”到“智能学习”的进阶, 网易CEO丁磊在敲钟前致辞时表示:“互联网产业资本的密集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法比的。如果更多的资本和创新涌入在线教育这个行业的话,那就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这会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体现。”
这条路网易有道走了13年,IPO在周枫和有道团队的眼中只是个“新学期”的开始,只是个逗号,他们还将继续走下去。
赞(25) | 评论 2019-10-27 12:28 来自网站 举报
-
【网易有道上市首日破发 为何仍长线看涨?】
北京时间10月25日晚21:30, 网易有道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DAO”,发行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17美元。有道开盘价报13.75美元,市值达到15.53亿美元。按发行价对应的市值来算,有道已经成为成功上市的在线教育第四大中概股。在上市变得异常艰... 展开全文网易有道上市首日破发 为何仍长线看涨?
北京时间10月25日晚21:30, 网易有道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DAO”,发行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17美元。
有道开盘价报13.75美元,市值达到15.53亿美元。按发行价对应的市值来算,有道已经成为成功上市的在线教育第四大中概股。在上市变得异常艰难的今年来看,成功登陆纽交所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教育领域,破发的不止有道一家。回顾在线教育的几大巨头,都没有逃脱首日破发的魔咒:新东方上市首日破发,下跌6%,跟谁学发行价10.5美元/股,收盘时股价报10.48美元/股。51Talk,开盘价为19.50美元。最终18.98美元收盘…
然而,截至今天,新东方较发行价上涨47%,跟谁学较发行价上涨近43%。
首日破发、此后一路高歌似乎成了教育股逃不开的路径,那为什么教育股首日容易破发呢?我们需要视破发如洪水猛兽吗?
我们以刚上市的有道为例,分析破发的原因以及预测破局的机会:
一、高估值致资本观望 行业前景促资本入局
教育股的估值普遍偏高,资本市场一开始较难接受,尤其在经济环境下行的背景下,资本趋于谨慎,倾向于一开始先驻足观望,不急于入局。
那后来一路高涨的原因,无非是因为资本本质上还是看好教育市场的空间。根据行业报告,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体量约为2.68万亿元,复合增速约为12%,保守估计这个数据在2019年会突破3万亿大关。
有道上市前几天,知名财经媒体Seeking Alpha分析师表达了对中国教育市场的看好,分析师认为中国教育市场发展很快,潜力巨大。“有道也有望从整体市场增长中获益,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在线课程和广告,在未来几个季度应该会有不错的增长数字。我们对该公司未来几个季度的增长持乐观态度。”
二、行业存在普遍难题 有道背靠网易资源破局
破发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本对有道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不仅仅是有道要面临的质疑,也是很多在线教育公司需要面临的质疑。
教育行业普遍的难题:营销成本高、获客难、内容创造能力低。
有道作为教育行业第四个大玩家,要逆袭新东方在线等大玩家,在这些困难前有什么优势?机会在哪儿?这或许是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对有道的疑问。
这些难题或许正是有道的机会所在。有道背靠网易集团资源,有资金、流量和内容孵化能力三方面的扶持。光从集团的支持支援来看,有道已经秒杀很多市场上的小玩家了。
网易直接持有网易有道66.2%股权,是有道的最大股东。网易最大机构股东Orbis基金向网易有道购买了总额为1.25亿美元的A类普通股。此外,网易CEO丁磊也以个人认购表达了对网易有道发展的信心,他在上市敲钟前的早餐会上宣布“我个人也会认购2000万美元的有道ADS,以示支持。”
网易集团旗下的网易云音乐、网易邮箱等产品积累了超10亿用户,为有道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与网易有道形成紧密协同的生态,有助于有道降低获客成本和难度。招股书显示,2019年上半年,有道全线产品用户月活超过1亿。
此外,网易集团经过多年在游戏、音乐等领域的实践,已经探索出具有竞争力的、成体系的优质内容孵化能力,这将赋能有道打造更多优质在线学习内容。
三、亏损扩大?长线投入成行业共识
每家在线教育公司的必经之路是:亏损。这也恰恰是资本市场一开始对在线教育股存疑、观望、缺乏信心的重要原因。
在线教育行业变现周期长,盈利路径长已经是个屡见不鲜的话题了。行业巨头新东方、跟谁学等都经历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期,忍受了长期的亏损,才慢慢找到了盈利的路。
这是在线教育这个行业的共识,任何看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空间的投资人,都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
和大部分在线教育公司一样,网易有道目前正处在投入期。
关键在于,投入是否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这一点,有道的招股书已经给出了答案。
营收不断增长。网易有道2018年全年营收达人民币7.3亿,同比增长60.5%;2019上半年营收5.48亿元,同比增长67.67%。而且,智能学习业务营收实现快速增长,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2019上半年智能学习业务带来3.1亿元营收,同比增长58.1%,占总营收的57.4%。
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截至2019上半年,网易有道学习工具产品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亿,成为学习工具型应用的领跑者。
付费用户和客单价不断增长。有道精品课K-12付费用户数快速增长,2019年上半年达10.5万,同比增长81.03%;2019年7-8月,有道精品课付费用户数大幅提升,K-12付费人数同比增长超200%。2019上半年,有道精品课平均课单价上升至751,与2018上半年同比提升47.83%
同时,有道也在持续投入研发,持续巩固竞争优势。2017年研发支出占比29.2%,2018年研发支出占比25.1%,2019年上半年研发支出为1.11亿人民币,占比20.3%。截至2019年6月30日,有道研发人员共373人,约占总员工数33%。
在不断开源的基础上,成本也得到了不错的控制。2017年,营销费用率为29.9%,2018年,营销费用率为29.2%,2019年上半年,营销费用率为33.9%,保持在较低水平。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尽管上市首日,有道的股价没能逃脱市场大环境影响,上市即破发,但从长远来看,有道已经找到了破局的方法。网易CEO丁磊在敲钟前致辞时表示,互联网产业,资本的密集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法比的。如果更多的资本和创新涌入在线教育这个行业的话,那就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这会是一个民族的,一个社会软实力的体现。
网易是市场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之一,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下,背靠网易的有道,是否能和网易一样做个长跑选手,继承这个传统,未来带来超乎预期的收益。
赞(16) | 评论 2019-10-26 01:52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