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羊城晚报所邀,在中山大学主讲一场理财规划讲座。讲座完毕,互动环节我留意到听众们提的问题,百分之八十与保险有关。这个情况和我在日常与朋友交往的事实相当吻合:很多朋友在和我讨论理财时,往往将买了保险等同于已经理财。
我也可以算作一个保险老兵,但这个情况让我有点啼笑皆非。经过我国数百万保险代理人的持续洗脑,无数由保险机构举办所谓“理财沙龙”的潜移默化,保险可算得上深入人心,理财的必要性也逐渐为人所接受。但如果理财只有保险,则是误解了保险在理财中的意义。
你可以先来弄清楚理财是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你在未来有一件很重要或者很有必要的事情需要做,并且要做到这件事情是需要花钱的,那么如何确保这件事情不受钱财所累,能够如期完成,这个过程就可称为理财。由此延伸,如果这辈子每一件期望做到的事情,都能有足够的钱财去达成,则可称为终身的收支平衡。当然,你也可以高大上地把这叫作“财务自由”。
可见,理财是以“事”为最终目的,而非其他。
但在真实的生活中,你往往会遇上类似“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式的尴尬:你可能在初为人父母,兴致勃勃地在给孩子换上纸尿裤时,制定出将来孩子的一系列教育计划。
但掐指一算却发现手指头根本不够用——教育费用相当的昂贵。首当其冲是一家好的幼儿园一年学费可能相当于自己差不多半年的工资。如果咬紧牙关勒紧裤腰死命坚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而你的孩子也争气,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拿到了国际一流大学剑桥的录取通知,这个时候你更会发现,原来孩子一年的学杂费用相当于甚至高于你们家一年的收入......累觉不爱!
任你掰断手指,算出的数字还是那么大。不够钱花,这就是一个丰满理想下暗藏骨感现实的真相。
可是明白真相的你没有放弃,誓要将这个骨感的残酷现实变成丰满可爱的胖娃娃。于是机智的你在手脚指头皆不够用,继而扯掉数百根头发后惊喜发现,原来学杂费用比你家年收入多的只有那么几年,而现在娃还小,那离现在还有十多年呢!只要在这期间每年把三四个月的工资存起来,再小小增值一下,就足够在那时淡定应付。
好,很好,非常好,喜大普奔!终于可以在孩子的毕业典礼时踏入康桥,摆出最欠抽的pose念徐志摩诗自拍装逼了,此生可以无憾矣!
坐言起行的你立马开始了你的存钱大计。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把钱存在床底鞋盒之类的地方,显然到时候还是不够钱,而且万一不长眼的老鼠虫子小动物之类把钱咬烂吃了,消化不良,则兼有虐畜嫌疑。如果放在银行呢,安全性高是高,但就靠那点利息,增值还是太慢,同样存不够那么多钱。
存不够钱,事就百分百办不成。于是你只能把钱存在资本市场上,那样虽有投资风险,但同样带来存够钱,把事办成的可能性。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地提高存够钱的可能性?如果把需要花的钱作为存钱目标,则可以把投资风险理解成为存钱的真实结果偏离这个目标的距离和可能性。要提高达成的可能性,就必须控制好投资风险。
在想明白投资风险和目标的关系后,你已经有了一个长远的储蓄增值计划。但是还有第二个问题需要解决:这个计划需要你坚持十几年,不可中断。因此这期间你可能需要摆平很多困难险阻,例如工作事业稳定啦,收入稳定啦,不要大手大脚花钱啦等等等等。还好,这些在你坚强的意志,强烈的信心下,都还能比较有把握对付。
可是有一件事办法不是很多,就是人身风险:万一这期间突然整个人都不好了,只能看病,没法挣工资了,这个计划怎么办?如果万一这期间你走出家门,再也没法走回家了,这个计划也随之搁浅。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只能靠保险了。所以保险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的话,应该是你付给保险公司一笔钱,而保险公司给你一个承诺,在你发生能够影响你理财目标达成的人身风险时,它出手帮你摆平这个风险的影响。
说到这,你可能已经明白保险在理财中的地位和作用了吧?我再简单总结:
理财其实就是达成理财(人生)目标的一个过程,过程中你会碰到两个敌人,一个是投资风险,一个是人身风险。投资风险需要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和管理来将其化敌为友;而人身风险,目前看来,保险似乎是打败这个敌人最有效且唯一的武器。
这两个敌人中任何一个,都足以使你的丰满理想变成相当骨感的现实,随便摆不平哪一个,他都会分分钟教你怎么做人。
所以如果理财只有保险,或者买了保险就等于做了理财,不过是缺了一只翅膀的小鸟,永远飞不上想要到的那根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