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丰创始人王卫,又双叒要敲钟了!】
顺丰融资680亿背后,谁在推动王卫资本运作?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借壳上市7年、累计融资逾680亿,曾坚称“不会为圈钱上市”的顺丰,如今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港股IPO。2024年6月28日,顺丰(002352.SZ)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IPO。若成功上... 展开全文顺丰创始人王卫,又双叒要敲钟了!
顺丰融资680亿背后,谁在推动王卫资本运作?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借壳上市7年、累计融资逾680亿,曾坚称“不会为圈钱上市”的顺丰,如今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港股IPO。
2024年6月28日,顺丰(002352.SZ)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IPO。若成功上市,顺丰将成为快递行业首家“A+H”股上市公司。
在冲刺港股背后,顺丰在A股的市值从2021年的5000亿元高峰,跌至2024年7月17日的1714.9亿元,市值蒸发了65.7%,已经腰斩。
尽管如此,顺丰还是尝到了上市带来的“甜头”。据wind数据显示,自A股上市以来,顺丰通过发行多轮定增、可转债、短期借款等方式,累计融资金额达到了约680.66亿元。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电商报”此前报道,顺丰此次冲刺港股IPO,计划可能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
来源:wind 截图
只是,已经融资超680亿的顺丰,为何还要继续IPO募资?从曾经直言"拒绝上市"到如今布局“A+H”,又是谁让顺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卫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且“迷上”了资本运作?
拥有6.63亿客户
2023年营收下滑
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购物时,如果商家承诺“顺丰包邮”,这通常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快捷的物流服务。因此,顺丰在消费者们心中几乎就是"快"的代名词。小红书上,网友"纷至沓来"分享了顺丰快递跨越1618公里,次日早晨便送达的惊人速度。另一位网友也提到,从广东寄出的快递,晚上6点便抵达了上海,实现了跨省即日达。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顺丰拥有约200万活跃月结客户和约6.63亿散单客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这两项数据在亚洲物流服务提供商中均位居首位。这一成绩得益于顺丰遍布202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配送网络。
来源:罐头图库
目前,顺丰是中国最大的航空货运承运商,运营的空运机队拥有103架飞机,运营的货量占2023年中国航空货运量的33.8%。此外,顺丰还拥有超过20万辆车辆组成的庞大陆运车队,这也是亚洲最大的陆运车队。
稳定的客户基础和庞大的全球配送网络,为顺丰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增长。2021年和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2071.87亿元和2674.9亿元,同比增长34.55%和29.11%。同期,归母净利润为42.69亿元、61.74亿元,同比增长-41.73%、44.62%。
不过,2023年顺丰首次出现了总营收下滑的情况,其中,营收达2584.09亿元,同比下降3.39%;好在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38%,达到82.34亿元。
从业务构成来看,顺丰总营收下滑是受到了国际业务的拖累。《招股书》显示,顺丰的业务分为速运及大件业务、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和同城即时配送业务三类。其中,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在2023年下滑明显。2023年,公司供应链及国际业务的营收从878.7亿元降至599.8亿元,同比下降31.7%。
对此,顺丰解释,主要是国际空海运需求及运价在2022年上半年飙升后,逐渐回落到了2019年的正常水平,这让顺丰2023年的国际货运收入增长放缓。不过,随着市场逐渐稳定,顺丰收入降幅持续收窄。
来源:罐头图库
和“国际化”业务一同开展的,还有顺丰的港股IPO之路。早在2023年8月,顺丰便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在2023年8月的股东大会上,王卫阐明了顺丰赴港上市的初衷,即利用港股市场推进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并借助国际化的资本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2023年8月21日,顺丰首次提交港股《招股书》时,也表示港股上市是“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象、提高综合竞争力。”
然而由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聆讯或上市,顺丰的首次申请在2024年2月失效。2024年6月28日,顺丰二度递表港交所。
7年融资超680亿
开启“买买买”之路
从上市申请失效到二次筹划港股上市,顺丰只隔了短短四个月。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与顺丰近几年来大手笔花钱有关,资金紧缺有关。
“通过港股上市可为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也有助于公司加速扩张,收购其他企业或投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实现其业务目标。”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来源:罐头图库
实际上,据wind数据显示,自2017年上市以来,顺丰已经通过定增、可转债、短期借款等多种方式,累计募集资金达到680.66亿元。
其中,直接融资的金额达338亿元,占总募资金额的49.66%;间接融资(按增量负债计算)的金融达342.66亿元, 占总募资金额的50.34%。
投行人士李晓娜表示,直接融资是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易,而间接融资则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此外,“按增量负债计算”的间接融资通常是指企业通过借款等方式增加的负债额度,这通常包括银行贷款等方式。
具体看,直接融资的项目主要包括:2017年8月,顺丰定增募集80亿元。2019年11月,顺丰控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募资58亿元。2021年,公司又通过定增募集200亿元。
而间接融资项目则包括:累计新增短期借款、累计新增长期借款分别为271.2亿元、71.36亿元。
来源:wind 截图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飞机和航材购买维修、中转站建设、自动化速运设备升级,以及湖北鄂州机场转运中心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鄂州机场是顺丰最大手笔的投资,投资金额达320.63亿元,其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全国、辐射亚洲、连接欧美”的航线网络。
据中国物流业核心期刊“物流时代周刊”报道称,鄂州机场已于2022年7月17日建成投运,现已开通货运航线73条。目前,该机场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货运枢纽机场。2023年,该机场已完成货邮吞吐量24.53万吨,2024年目标直指120万吨。
除了基础设施投资,顺丰还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版图。这几年来,顺丰在重货、冷运、同城、供应链等领域,海内外市场上不断开疆拓土。
2018年3月,顺丰以17亿元收购广东新邦物流71%的股份,强化了重货快运业务,建立了“顺心捷达”快运业务独立品牌。
同年4月,顺丰宣布花费1亿美元投资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10月,顺丰花费55亿收购了“国际物流三大巨头之一”——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HL)在香港和北京两家公司的全部股权,并整合了DHL在中国的供应链业务,进一步加码全球业务市场。
2019年后,顺丰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市场。先是在2019年与印尼企业Tripura成立合资公司。后在2021年9月,大手笔斥资175.55亿港元收购在港股上市的嘉里物流(0636.HK)51.5%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嘉里物流是由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创立,彼时是东南亚最大快递物流企业之一。
来源:罐头图库
通过多番收购,顺丰实现了营收的显著增长。2018年到2023年,公司年营收从909.43亿元增至2582亿元,体量膨胀了2.8倍,稳坐国内“快递一哥”之位。
但与此同时,公司负债规模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2023年,顺丰的负债规模从347亿元攀升至1182亿元,资产负债率从48%上升到53%。
而顺丰此次赴港上市,无疑将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对顺丰控股而言,此次赴港上市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拿到一笔港币融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
一边是持续融资、一边是负债规模攀升,热衷于“大手笔”的“快递一哥”,能否靠这笔融资,继续在国际化的赛道上飞得更高、更远呢?谁在助力王卫走资本运作之路?
在顺丰的融资策略和成功上市背后,两位杰出的首席财务官(CFO)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第一位“元老”级CFO是伍玮婷,她跟随王卫已有八年之久。另一位则是现任顺丰CFO——何捷,目前已在该岗位工作近3年。
据顺丰公开资料显示,伍玮婷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会计及信息系统学学士,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在加入顺丰之前,伍玮婷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担任总监近二十年。
2013年,她加入顺丰,先后担任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财务本部总裁及财务总监。自2016年起,伍玮婷担任顺丰控股的董事、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
在伍玮婷的助力下,顺丰控股在2017年成功借壳鼎泰新材在深交所上市,并连续三年完成了业绩对赌承诺。
据顺丰2020年年报显示,她的年薪高达445.04万元,将近王卫年薪(112.2万元)的四倍。
不过,2021年4月24日,伍玮婷因个人原因辞去了部分职务,但仍保留了董事职位,并被任命为公司物流产业园的资本运作顾问。
也就是这一年,顺丰市值达到了5000亿元高峰。从2021年起,顺丰市值便持续下跌。2021年-2023年,顺丰控股在A股市场各年股价分别累计下跌21.7%、16.03%和29.75%。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市值达1714.9亿元,相比于高点,已经蒸发了65.7%,已经腰斩。
来源:罐头图库
随后,顺丰迎来了第二位CFO——何捷。
2021年9月,顺丰聘任何捷为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CFO),全面负责顺丰控股的财务管理工作。同年11月,何捷开始担任公司董事。据2023年年报显示,何捷年薪约961.1万元,是王卫(116.1万元)年薪的近9倍。
从何捷的个人简历可知,其曾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过。2003年,何捷在搜狐财务部担任高级财务总监一职,后升任为搜狐旗下游戏领域子公司搜狐畅游的首席财务官。妥妥的金融背景,并且有上市公司从业经验。
何捷上任后,2021年12月,顺丰同城在港交所上市;2023年5月12日,顺丰控股出售丰网股权给极兔、顺丰控股于2023年8月递交港股《招股书》……资本动作不断。
“CFO在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资本运作方面。CFO负责制定和执行公司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管理、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等。一个经验丰富的CFO能够通过有效的资本配置、财务规划和战略投资,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能够帮助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确保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经济不确定性时保持稳定的财务状况。”柏文喜表示。
从不上市到“A+H”
王卫商业版图再扩张
在两位CFO频繁“秀财技”的背后,王卫对于上市的态度似乎也在悄然变化。
2011年,王卫曾公开表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是不利的。”
这一度被外界视为顺丰“拒绝上市”的“宣言”。物流行业资深人士刘昊透露,在顺丰发展的这些年中,中资、外资、VC、PE各路资本都找过资源想要说服顺丰接受投资,走IPO路线,但最初都被王卫婉拒。
在王卫“拒绝上市”言论发表5年后,“顺丰即将上市”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2016年5月23日,鼎泰新材公告顺丰计划借壳上市,作价433亿元。经过一系列操作,2017年2月23日,顺丰正式在深交所挂牌,证券简称由“鼎泰新材”变更为“顺丰控股”。
来源:罐头图库
与此同时,其他快递公司如“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百世汇通、韵达)已经纷纷登陆资本市场。
2015年12月,申通快递(2057.HK)借壳艾迪西港股上市,成为“A股快递第一股”;2016年4月,圆通速递(600233.SH)借壳大杨创世A股上市;2016年10月,中通快递在纽交易所挂牌上市;2017年1月,韵达股份(002120.SZ)在A股挂牌上市。紧接着,同年2月,顺丰控股上市;9月,百世集团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刘昊认为,顺丰最终改变不上市的战略,原因可能与竞争对手纷纷借壳上市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关。”
柏文喜也表示,多家快递公司上市后均加大了市场拓展和业务创新力度,这种竞争环境必然会对顺丰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刺激顺丰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效率、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以维持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来源:罐头图库
而现在看来,A股上市,只是顺丰资本运作的起点。顺丰如今旗下已经布局了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顺丰控股(002352.SZ)、顺丰房托(2191.HK)、顺丰同城(9699.HK)和嘉里物流(0636.HK)。
2017年2月,顺丰(002352.SZ)A股借壳上市。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股价报收于35.61元/股,市值达1714.9亿元。
2021年5月17日,顺丰房托(2191.HK)上市,其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由顺丰控股间接100%控股。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房托收盘价报收于2.6港元/份,市值达21.08亿港元。
2021年9月28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表示,顺丰控股全资子公司完成对嘉里物流(0636.HK)9.31亿股股份的收购,此次收购股份约占嘉里物流已发行股本的51.5%。截至2024年7月17日,嘉里物流股价报收于6.99港元/股,市值达126.3亿港元。
2021年12月14日,顺丰同城(9699.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是即时配送,由顺丰间接持股56.8%。截至2024年7月17日,顺丰同城股价报收于11.26港元/股,市值达105.1亿港元。
王卫的身家也随之增长。顺丰自2017年A股上市后,在《2017胡润全球富豪榜》中,王卫的财富迅速飙升五倍,以1860亿元的财富位列大中华区第三,全球第25位,比2019年上升305位。
而这次港股上市,作为顺丰布局海外市场的关键跳板,能否助力王卫实现财富的再一次跃升呢?
你用过顺丰吗?使用体验如何?欢迎评论区留言。
赞(6) | 评论 07月17日 21:22 来自网站 举报
-
【七旬“江西富豪”离婚分手费5.3亿,家族已套现超9亿】
非离不可吗?作者 | 武丽娟 张凯旌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古稀之年还要离婚,究竟图什么?时隔9个月后,上海沪工(603131.SH)实控人离婚诉讼案落槌。7月12日晚间的公告显示,实控人舒宏瑞和缪莉萍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并就离婚财产分割事宜作出相关安排。舒宏瑞应于7月30日... 展开全文七旬“江西富豪”离婚分手费5.3亿,家族已套现超9亿
非离不可吗?
作者 | 武丽娟 张凯旌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古稀之年还要离婚,究竟图什么?
时隔9个月后,上海沪工(603131.SH)实控人离婚诉讼案落槌。7月12日晚间的公告显示,实控人舒宏瑞和缪莉萍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并就离婚财产分割事宜作出相关安排。舒宏瑞应于7月30日之前将其持有的公司3970.75 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 12.49%)过户至缪莉萍名下。而舒宏瑞及缪莉萍目前已经73岁、72岁高龄。
去年以来,A股“天价离婚案”屡见不鲜,包括三六零(601360.SH)、邦彦技术(688132.SH)、国光股份(002749.SZ)等在内,已有超十家上市公司发布实控人夫妇因离婚产生股权分割的公告。其中不少是AI板块的牛股,这也导致部分股民已经“谈离婚色变”。
上海沪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焊接与切割设备制造商之一。二级市场上,上海沪工3月中上旬股价一度达到19.08元/股,截至7月15日收盘已降至12.43元/股,跌幅约为34%。
“分手费”超5亿元
儿子成控股股东
2023年10月18日,上海沪工曾发布公告,舒宏瑞因个人原因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请,要求判令其与缪莉萍解除婚姻关系,并进行财产分割。彼时,舒宏瑞、缪莉萍、舒振宇在上海沪工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1.07%、6.81%和18.43%,三人皆是公司实控人。
7月13日,上海沪工公告称,经法院调解,夫妇俩顺利达成离婚诉求,舒宏瑞应在2024 年7月30日之前将其持有的公司 3970.75万股股票过户至前妻名下。本次权益变动后,缪莉萍持有6135.85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9.3%。
按公告日7月12日上海沪工收盘价13.38元计算,上述股份价值为5.3亿元。
上海沪工表示,本次权益变动将导致舒宏瑞和缪莉萍分别持有的公司权益发生变动,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但公司控股股东将由舒宏瑞变更为舒振宇,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保持不变。
舒振宇系舒宏瑞与缪莉萍之子,2003年11月份加入上海沪工电焊机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10月份起至今担任上海沪工焊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21年6月份起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从去年公告离婚到如今达成协议,上海沪工的股民们也一直都有质疑的声音。
7月15日,上海沪工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逾8%至12.28元/股,股价创4月24日以来近3个月新低。
“传说中的技术性离婚?”“前脚上市后脚离婚!分吧,不过你们分的既不是婚内财产也不是婚外财产,你们分的是股民的血泪!”有网友评价道。
不过,也有股民表示理解,认为“换年轻一代的,更有希望。”
来源:股吧
引发股民热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上海沪工创始人的年龄。舒宏瑞与妻子缪莉萍,两人均是古稀高龄,儿子舒振宇也已经47岁。在这个年纪选择离婚,并不常见。
不过,事实可能并没有股民们想象出来的那样复杂。
此前,上市公司的离婚案件,股民激动、甚至愤慨与上市公司实控人通过离婚规避减持限制有关,而现在A股已经出台减持新规,“分手费”不再那么好拿了。
上市公司实控人的离婚,大多采取的是友好协商的方式,属于“和平分手”。而上海沪工则是因为得知舒宏瑞夫妇涉及离婚诉讼,才将此事公告了出来。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协议离婚需要双方同意,且对解除婚姻关系及婚内财产分割等重大事项无争议,若一方不同意离婚,另一方只能通过法院诉讼方式请求法院判决离婚并分割共同财产。
换言之,舒宏瑞夫妇可能在是否离婚、亦或是财产分割方面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才需要法院出面解决问题。
而且,目前监管已经出台了减持新规,就算是舒宏瑞夫妇真想通过此举减持套现,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举例来说,一个持股20%的股东,进行减持前需预先披露计划,且每3个月减持比例不得超过1%。新规出台前,如果离婚后一方分到16%,另一方分到4%,不是大股东,减持就不用预披露,也不用执行额度限制。但新规出台后,两方依旧要合并计算,也就是说,离婚与否并不会让实控人夫妇的减持限制发生变化,靠离婚去减持已经失去了意义。
而且根据减持新规,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上海沪工正是符合条件的公司之一。
此外,早在2021年,舒振宇就已经接过了上海沪工董事长之位。其26岁进入上海沪工体系内公司,34岁开始担任上市公司董事、总经理至今,与父亲接班还算顺利。期间上海沪工也没有出现实控人家族内部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迹象。
舒宏瑞夫妇,可能确实是想离婚了。
上海沪工两年亏1.8亿
收购标的业绩变脸
近年来,上海沪工业绩并不理想,2022年和2023年净利润累计亏损超过1.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风波中的上海沪工,去年还被上交所质疑存在财务“大洗澡”的情况。
无论是亏损还是被问询,都与其5年前收购的一家名为航天华宇的标的有关。
2018年,上海沪工曾以现金加定增的方式,累计斥资5.8亿元收购了航天华宇,评估增值率981.21%。
航天华宇的子公司河北诚航是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装备零部件制造商,主业是航天军工系统装备的生产,属于上海沪工焊接业务的下游公司。这笔收购也让上海沪工入局当时火热的军工行业。而去年10月期间,上海沪工股价连涨,也与航天华宇背后卫星通信板块表现活跃有关。
收购同时,航天华宇承诺2017年-2020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4100万元、5500万元、6700万元。而航天华宇也确实兑现了承诺,而且每年都是“擦边”完成,完成率分别为103.33%、102.58%、106.35%、111.58%。
来源:上海沪工公告
然而业绩承诺期一过,航天华宇净利润立刻开始掉头向下,继2021年出现同比下降后,2022年甚至由盈转亏,同比下滑107.18%。2023年,航天华宇净利润亏损813.46万元,亏损持续扩大。
上海沪工的净利润原本并不算高,在收购航天华宇前是不足7000万元的水平。因此这笔收购对上海沪工净利润的影响很大,2022年航天华宇意外亏损,商誉计提减值损失1.41亿元,直接导致上海沪工出现上市后首亏。
在此背景下,上交所下发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函,要求上海沪工说明业绩承诺期前后航天华宇业绩大幅变化的原因及合理性。
对此上海沪工的回答是,主要受高端装备配套行业审价政策与规则调整及2022年底停工停产、人员流动和物流受限影响。2021年之前,航天华宇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至2022年降到了28.23%。
这个降幅,是上海沪工列出的同行业可比公司中最大的。可见未来如果政策和规则不改变,上海沪工收购航天华宇,为业绩增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来源:罐头图库
2023年报中,上海沪工介绍,2023年对航天华宇商誉计提减值准备9293.5万元,相应减少净利润9293.5万元,航天华宇经营业绩及商誉减值对公司2023年的净利润影响总额为-1.01亿元。
除此之外,2018年前后上海沪工还收购了燊星机器人和璈宇机电,但这两家公司甚至连业绩承诺都没完成。
2022年和2023年,上海沪工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58亿元和1.03亿元,两年合计2.61亿元。
今年一季度,上海沪工实现营收2.21亿元,同比增长8.87%;归母净利润为0.19亿元,同比增长168%。
如今,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难题,就留给了“二代”舒振宇。
“创业目标不是赚大钱”
舒宏瑞家族已套现超9亿
舒宏瑞于1951年出生在江西,早期一直在电焊行业打拼,当过国企的技术员、厂长。不过,舒宏瑞内心一直有创业的梦想,于是在40岁后,他依然辞职奔赴上海创业。
通过24年的开拓,舒宏瑞将上海沪工打造成了国内规模较大的焊接与切割设备制造商,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还曾参与世博场馆、奥运场馆、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上海磁悬浮等重大工程建设。
“我的创业目标从来不是赚到一大笔钱。”舒宏瑞曾向《江西日报》描述自己的愿景,其希望能留下一个百年产业。
不过,近几年的舒宏瑞,也确实没少“搞钱”。
来源:罐头图库
Wind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舒宏瑞因个人资金需求等原因分别减持456.27万股、418.81万股、1357.02万股。2023年上半年,舒宏瑞再次减持794.87万股。
目前,舒宏瑞的持股比例已经由2019年底的33.02%下降至2023年底21.07%,期间累计套现的金额超5亿元。而截至7月10日,最新持股比例为13.11%。
最近的一次是,2024年5月22日,舒宏瑞将持有的2531.41万股公司股份转让给上海明鑫光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占公司总股本的7.96%,转让单价为13.88元/股,股份转让价格合计金额为人民币3.51亿元。
因此,从2019年至今,舒宏瑞通过减持、转让上海沪工股票合计套现8.51亿元。此次离婚之后,舒宏瑞手中仅仅剩下不到 200 万股上海沪工股票。
此外,舒振宇曾于2021年通过减持套现近9000万元。其持股47%的上海沪工员工持股平台苏州智强,2022年也通过减持套现上亿元。
由此统计,从2019年至今,舒宏瑞家族套现至少已超9亿元。
舒宏瑞“搞钱”的同时,也没忘了自己的家族。上海沪工是典型的家族企业,2016年公司上市时,舒宏瑞和缪莉萍、舒振宇共计持股94.19%。
另据《金陵晚报》消息,除了自己的三口之家,舒宏瑞对其他家族成员也十分照顾。舒宏瑞的外甥余定辉、外甥媳妇余惠春通过斯宇投资分别持股28.5万股、19.5万股。其中,余定辉是舒宏瑞妹妹之子,目前为非独立董事;余惠春是舒宏瑞姐姐的儿媳,也是非独立董事。
如今,家族“二代”逐步掌控公司,这会如何影响上海沪工未来的走向呢?
你对上市公司频频出现实控人离婚案件有何看法?评论区聊聊吧!
赞(2) | 评论 07月15日 17:29 来自网站 举报
-
【“超市教父”张文中又双叒要IPO敲钟了!】
62%收入来源于物美集团。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在小红书上,一个关于“麦德龙必吃产品”的讨论帖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消费者们分享了宜客虾仁、三公斤装冰淇淋、麦臻选黄油鸡蛋卷、提拉米苏和酱香鸭舌等产品,这些均为麦德龙供应链的自有品牌。近日,这家食品快消... 展开全文“超市教父”张文中又双叒要IPO敲钟了!
62%收入来源于物美集团。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在小红书上,一个关于“麦德龙必吃产品”的讨论帖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消费者们分享了宜客虾仁、三公斤装冰淇淋、麦臻选黄油鸡蛋卷、提拉米苏和酱香鸭舌等产品,这些均为麦德龙供应链的自有品牌。
近日,这家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麦德龙供应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IPO。“麦德龙供应链” 的前身为物美科技,创始人为张文中。若成功上市,这将是张文中收获的第三个IPO。
张文中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为物美超市创始人,有“中国沃尔玛之父”、“超市教父”之称。2006年,张文中因行贿、挪用公款等锒铛入狱被判18年有期徒刑,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和科研贡献,于2013年提前出狱。关于自己的罪名,张文中一直未停止上诉。他曾公开表示,要用全部的生命捍卫自己的清白。终于,在2018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文中无罪,冤案彻底平反。
出狱后的张文中,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施展“财技”。先是在2021年,他筹划将物美超市和麦德龙中国合并,成立“物美科技”,并计划在港交所进行二次上市,但该计划未能如期推进。随后,他又尝试将公司的数字零售SaaS平台“多点DMALL”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但至今尚未实现。
如今,物美科技经历业务重组,将实体零售部分剥离,转而专注于麦德龙商业和物美Sourcing两大核心业务板块。2024年6月,公司更名为“麦德龙供应链”,并以此身份再次向IPO发起冲击。这次,张文中能如愿收获一个IPO吗?
年入278亿
二度递表港交所
提起麦德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家零售巨头。这家公司来自于德国,在1964年就已创立,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
进入中国市场后,麦德龙(下称“麦德龙中国”)主要专注于B端业务,服务对象包括单位、企业法人、小零售商和餐饮企业等,这些客户需要营业执照才能注册成为麦德龙的会员。公司主要提供食品配送、福利礼品配送、零售商配送等服务。彼时,麦德龙中国前总裁康德曾表示,麦德龙中国40%的销售额来自专业B2B的销售。
在2000年至2013年期间,麦德龙中国实现了稳健的增长,门店数量从6家增长到75家,销售额也从26亿元飙升至175亿元。然而,由于没有跟上电商的发展步伐、没有及时抓住面对C端消费者的风口,截至2018年,其门店数量只有94家,营收为200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竞争对手的扩张速度远超麦德龙中国。
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截至2018年,它们的门店数量分别达到了441家和302家,销售额分别高达805亿元和475亿元。
康德表示:“虽然麦德龙中国有成功业务模式,但我们遇到了‘速度限制’,中国市场零售业发展迅猛,相比下来我们的速度较慢。”
面对挑战,麦德龙中国走上了“卖身”之路,而扮演“白衣骑士”角色的正是物美集团。
2019年11月,物美集团以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9亿元)收购了麦德龙中国80%的股份。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收购也为物美带来了麦德龙中国的会员制经验和用户数据,可谓“双赢”。
收购后,物美集团对麦德龙中国进行了会员制改造,到2021年11月,麦德龙中国成功升级为同时服务B端客户和C端会员的运营模式。
来源:罐头图库
收入“物美系”麾下后,张文中开始了一系列资本运作。
2021年4月,物美超市和麦德龙中国就被打包成物美科技,并计划赴港股上市,但因聆讯未通过而未能成功,此后,物美集团便暂时搁置了IPO计划。
但张文中并未放弃,物美科技在首次递表失效后开始业务重组。
自2023年起,物美科技将零售业务等转给物美集团,同时从物美集团获得供应链业务,转型为供应链服务公司。2024年6月,公司更名为"麦德龙供应链",专注经营食品快消供应链服务,并二度递表港交所。对于业务重组,《招股书》给出的解释是,为了集团和控股股东更加专注各自的核心业务。
对于重组,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这种从零售卖场供应向供应链转型的策略,对麦德龙供应链的吸引力和市场前景产生了积极影响。供应链服务作为一种高附加值服务,能够为麦德龙供应链带来更高的价值。通过整合物美的资源,麦德龙供应链能够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对公司的利润产生正面影响。
他进一步表示,随着中国食品快销供应链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麦德龙供应链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来源:罐头图库
《招股书》中提到,麦德龙供应链作为一家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截至2023年年底,为物美集团的100家麦德龙门店、366家物美超市门店和304家物美便利店提供配送解决方案。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2023年的收入计算,麦德龙供应链为中国第二大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
此外,麦德龙供应链在过去三年中业绩保持稳健态势。在2021年-2023年(下称“报告期内”),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78.2亿元、271.02亿元和248.5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4.12亿元和4.3亿元。
62%收入来自物美
获IDG资本、腾讯、联想投资
尽管麦德龙供应链进行了业务的转移和精简,但其大部分收入仍然依赖于物美集团。
据《招股书》内容可知,麦德龙供应链的业务主要分为五大板块:食品服务及配送解决方案、福利礼品解决方案、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商品批发及其他。
麦德龙供应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这一板块主要为物美集团等零售商提供商品和供应链服务。在报告期内,该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60%左右。
来源:罐头图库
《招股书》显示,物美集团连续多年是麦德龙供应链的最大客户。报告期内,公司来自物美集团的收入分别为170.96亿元、168.86亿元和154.05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1.5%、62.3%及62%。
因为麦德龙高度依赖物美,所以物美的风吹草动,不可避免的会对麦德龙的业绩产生影响。2023年,麦德龙供应链从物美集团获得的收入出现下滑,由2022年的168.86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154.05亿元,这也成为麦德龙供应链整体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招股书》中解释称,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物美集团门店数量减少了约15%,会员机制的实施以及疫情影响消退后消费者购物需求的减少。
麦德龙也提示到,公司无法保证能够与所有主要客户维持商业关系。主要客户所下订单数量的减少,及与主要客户的关系恶化,均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尽管物美集团作为主要客户为麦德龙供应链提供了稳定的订单和收入来源,有助于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利润,但资本市场可能会对单一客户依赖性大的公司持怀疑态度。这种模式增加了业务风险,关联交易可能引起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关注,影响公司的市场信誉。同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也可能限制公司市场拓展和业务多元的能力,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挑战。”张毅表示。
来源:罐头图库
得益于物美集团的强大背景,麦德龙供应链在2020年进行了IPO前投资,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其中包括上达资本、IDG资本、阿布扎比投资局、招银国际、腾讯和联想等。不过,《招股书》中并未透露具体的融资金额。
麦德龙供应链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强化了与物美集团的联系。在股权结构上,物美集团的创始人张文中是麦德龙供应链的最大股东。通过控制多个中间控股公司,张文中在麦德龙供应链首次公开募股前,拥有约73.31%的股份权益。IDG资本、腾讯、联想则分别持股2.48%、1.55%和 0.11%。
产品线涵盖6000个SKU
曾因质量问题被投诉
背靠物美这棵大树,麦德龙供应链在产品方面也是不断丰富和优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招股书》显示,麦德龙供应链的产品线涵盖超6000个SKU。据《招股书》披露,麦德龙供应链不仅拥有2300多个自有品牌SKU,还引入了37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SKU,如澳大利亚牛肉、德国牛奶、丹麦三文鱼等。
据麦德龙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其自有品牌麦臻选和宜客,在2024年第一季度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5%。
来源:罐头图库
多样的产品品类和优质的客户服务,让麦德龙拥有不少“追捧者”。一名小红书网友分享自己在麦德龙襄阳店通过美团外卖以优惠价格购得的食品,并表示对快速的送货上门服务很满意。
还有网友对麦德龙自有品牌“麦甄选”系列的高品质商品表示认可,并惊叹于宜客超大桶冰淇淋的性价比和口味。此外,还有网友力推麦德龙北京立水桥商场店,其表示,宽敞的空间和丰富的儿童游乐设施,简直是家庭周末遛娃的理想选择。
来源:小红书 截图
不过,麦德龙供应链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据“爱企查”显示,麦德龙供应链存在一些与消费者之间的司法纠纷,比如:2020年5月,一位消费者在麦德龙商场购买的阿麒蜂蜜琥珀桃仁被检测出过氧化值超标,最终导致麦德龙商场退还货款,生产商富麒华公司支付了十倍赔偿及鉴定费。同年8月,另一位消费者购买的MetroChef盐水浸金枪鱼块罐头钠含量标注超出标示值的120%,麦德龙槐荫商场因此退还了购物款并作出了赔偿。
此外,截至2024年7月12日,在黑猫投诉上搜索“麦德龙”关键词,显示共有1278条评论。其中包括线上购买的谷饲肥牛存在质量问题,使用拼接肉代替真肥牛,以及在投诉过程中遭遇客服承认问题但未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来源:黑猫投诉 截图
还有消费者投诉麦德龙的服务不佳,在直播销售的榴莲券在超市自提时遇到售后困难,要求全额退款;另有消费者对麦德龙的plus会员服务不满,反映在app上订购外卖未按时送达,且人工客服响应不及时。
“麦德龙供应链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和反馈,重建消费者信任。同时,提高产品信息透明度,应用产品追溯系统,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和质保信息。”张毅表示。
麦德龙供应链在《招股书》中坦诚,随着SKU数量的增加,公司在检查和控制产品质量及安全方面可能会遇到更多挑战,尤其是在处理、储存及交付易腐生鲜食品时。
麦德龙供应链也提到,倘若公司销售的产品,特别是保质期相对较短的易腐生鲜食品,不符合或被认为不符合适用的安全或标签要求,公司可能面临销售下降、成本增加、法律诉讼、行政处罚、政府调查或声誉受损。
对于麦德龙这类既面向企业客户(to b)、又面向消费者(to c)的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而言,降低投诉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是件充满挑战的事。
张文中施展资本财技
“物美系”版图再扩张
麦德龙供应链的IPO,是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商业布局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其基础设施。
张毅表示,麦德龙供应链的IPO对物美集团而言,是实现资金筹集、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上市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支持业务拓展和技术升级,还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合作伙伴和客户支持,同时为投资方提供资本布局和退出的机会。
张文中的创业之路始于1994年,这一年,他成立了物美超市,随后迅速发展并在1995年实现了销售额破亿。1998年,物美收购了国有资产,2003年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中国内地民企。
到2006年,物美发展势头正猛,然而,这一年张文中却因涉及行贿和挪用公款等指控被判18年有期徒刑。尽管身陷囹圄,张文中并未放弃,他在狱中持续提出无罪上诉。同时,得益于良好的表现和对科研的贡献,张文中获得了减刑,并在2013年提前出狱。
出狱后,张文中继续坚持上诉。经过不懈的努力,2018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后决定撤销原判决,正式宣告张文中无罪。这位“超市教父”终于结束了这段“冤屈”的历史。
来源:罐头图库
张文中出狱11年后,“物美系”版图不断扩大,在A股控股新华百货(600785.SH)、参股重庆百货(600729.SH),此外还有投资的多点、麦德龙供应链、马上消费金融3家企业在IPO路上前行。
A股方面,2020年重庆百货控股股东重庆商社集团改革,物美集团以70亿元进入,持股44.49%,与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并列第一大股东,企查查显示,张文中为重庆商社集团实际控制人,且担任重庆百货董事长。
重庆百货主要在重庆当地扎根并孕育财富土壤。目前开设各类商场、门店达304个,拥有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商社电器、商社汽贸等商标和品牌,还包括重庆本地的商场如重百大楼、江津商场、沙坪商场等。
疫情影响下营收净利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在百亿行列内。其2019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345.36亿元、210.77亿元、211.23亿元、183亿元和189.8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85亿元、10.34亿元、9.8亿元、8.83亿元和13.15亿元。
2020年、2021年重庆百货还因大额分红引起资本市场关注,分红金额为14.75亿元和15.01亿元,所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42.65%和153.06%。
新华百货主要集中在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截至2021年,新华百货共运营317家实体经营店铺,其中百货及购物中心11家,超市店铺206家,电器及通信店铺100家。2019年至2021年营收从76.68亿元降至58.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从1.82亿元降至0.93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港股方面,除了麦德龙供应链,2024年4月,物美集团还将多点DMALL递表港交所。多点的营收从2021年的10.45亿元一路增长到2023年的17.5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多点是业内唯一一家推出数字化供应商招商、智能快餐区规划、智能商品陈列及智能购物车的企业。
此外,物美集团在金融方面也有所收获。据重庆百货年报可知,2023年,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金融”)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其中,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95亿元,同比增长15.69%;实现净利润19.82亿元,同比增长10.85%。2023年
企查查显示,马上消费金融的主要股东包括重庆百货和物美科技,两家公司共持有超过50%的股份。2020年9月,重庆银保监局原则上批准了马上消费金融的A股IPO申请。到了2021年1月,公司已经和中金公司以及中信建投证券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
但截至目前,马上消费金融仍处在辅导期。
来源:罐头图库
张文中依托的旗舰企业——物美集团,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多品牌零售商之一,在全国拥有超过1800家多业态门店,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
截至2021年6月底,物美集团的总资产达到1146.77亿元。2021年、2022年,物美集团的销售额达到596亿元和619亿元,在2022中国超市排名第五。
不论是张文中熟悉的传统百货业务,还是其现在不断强调的数字零售业务,亦或通过投资布局的金融业务,均面临着各自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洗冤归来的张文中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并且给自己插上了实业+金融两条臂膀,俨然成为目前还活得不错的“民营资本系族”代表——“物美系”,但是“物美系”的命运是会走出一条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资本系族“德隆系”、“明天系”、“中植系”等截然不同的道路,还是殊途同归,可以拭目以待。
你去麦德龙买过东西吗?体验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2) | 评论 07月14日 19:37 来自网站 举报
-
【 “减肥神药”概念股濒临退市,“福布斯女富豪”能涉险过关吗?】
财务数据不准、关联关系不明,普利制药走向何方?作者 | 赵普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1年前因 “减肥神药概念” 爆火的普利制药(300630.SZ),如今却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事件起因是到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简称“海南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普利制药202... 展开全文“减肥神药”概念股濒临退市,“福布斯女富豪”能涉险过关吗?
财务数据不准、关联关系不明,
普利制药走向何方?
作者 | 赵普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1年前因 “减肥神药概念” 爆火的普利制药(300630.SZ),如今却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
事件起因是到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简称“海南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普利制药2021年、2022年财报中的营收和利润等重大财务数据不准确,要求其自查整改。此外,普利制药2023年财报未按期披露,公司及董事长范敏华被处以罚款和警告。
2个多月后的7月5日,普利制药发布了更正的财务数据,结果显示,其中营收、利润等关键性财务数据前后相差较大。
最后,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普利制药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普利制药提示投资者称,公司面临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
近年来已有多家药企因为财务造假被强制退市,甚至有主要负责人被禁入证券市场。普利制药走向何方,有待证监会的最终调查情况。
普利制药董事长范敏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从“官场”到“商场”,范敏华执掌公司已经30多年,成功将普利制药打造为国家儿童药重点项目企业,自己也曾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如今正是普利制药扩大海外市场的关键期,范敏华能否带领普利制药“涉险过关”?
财报“失准”谁之过?
经过2个多月的自查,普利制药在7月5日发布了对2021年、2022年、2023年三季度财报、2023年半年度财报、2023年1季度财报进行的更正结果。
原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普利制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5.09亿元、18.06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约为4.17亿元、4.21亿元。
更正后,普利制药2021年营收缩减约2.1亿元至12.99亿元,2022年营收缩减约1.87亿元至16.19亿元。
相比营收,普利制药的净利润“缩水”幅度更大,更正后,其2021年和2022年的实际净利润约为3.04亿元和2.95亿元,缩减比例约25%和27%,两年合计利润“缩水”约2.39亿元。
“野马财经”注意到,经此调整,普利制药结束了净利润连续多年增长的趋势。
来源:东方财富网
数据显示,普利制药2017年上市后,连续四年保持净利润同比增长,到2020年,其净利润已经从2017年的9840万元上涨至4.08亿元。
但经过这次更正后,其净利润的连续增长态势“被打断”, 数据显示,其2021年~2023年净利润连续3年同比下降。
尤其是2023年,普利制药净利润仅约8592.2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70.87%,这也是自2018年之后,其净利润首次不足1亿元。普利制药2023年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亏损1256.74万元,是其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扣非亏损。
普利制药表示,造成上述财务数据“失准”的原因,主要是原2021年和2022年财报中的营收确认、贸易业务、应收账款等财务数据不准确。
按普利制药的回复,因为其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仓库、财务部门等在沟通中不及时、不准确,导致2021年、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调减约1.59亿元和1.54亿元;
部分贸易业务是指示交付,需改用净额法核算,导致营业收入分别调减5143.54万元和3316.59万元;
此外,2022年普利制药应收账款核算不准确,需调增约3.06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因为上述自查和整改,普利制药未能在4月30日前披露2023年财报,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海南证监局对普利制药、时任董事长、总经理范敏华和时任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罗佟凝做出了合计罚款170万元及警告的处罚决定。
对普利制药财务数据“失准”的问题,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分析认为,“普利制药此次遭证监会立案,结合此前海南证监局出具的责令改正措施决定,以及普利制药此次的会计差错更正,至少说明普利制药在2021、2022年年报中的营收和利润等关键财务数据涉嫌注水,是否会被认定为财务造假,仍需最终调查结果。”
臧小丽律师还表示,结合现有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则,由此受损的股票或债券投资者可以索赔。
是否关联?
7家公司、3大“主角”背景存疑
在普利制药近期发布的几十个公告中,“野马财经”梳理发现,普利制药的现金流压力悄然增加,同时与普利制药交易额较大的7家公司,却在审计报告中被指出无法确认是否为关联公司。
截至2024年1季度末,普利制药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长到约8.32亿元,同比大增61.84%,短期借款约3.31亿元,二者合计约11.63亿元,而普利制药的货币资金仅4.98亿元。
同时,普利制药的“造血”功能也在下降,其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约1.1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0.59%;进入2024年 1季度后,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为负1.12亿元,同比大降304.25%。
来源:企业财报
在现金流压力增加的同时,普利制药与7家“外部公司”的交易额仍保持在2亿元以上的规模,其中2023年还同比增加了约4000万元,这其中一年的保洁费就高达710万元。
上述情况之所以引发投资者关注,是因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对普利制药2023年财务数据出具的保留意见中提到“三个无法确认”。
该保留意见显示,普利制药向海南德赛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以下简称“德赛康”等7家公司)采购研发材料、研发服务和其他服务,但无法确认普利制药公司与德赛康等七家公司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所披露交易是否准确和完整,交易价格是否公允。
公告显示,“德赛康”等7家公司在2022年和2023年和普利制药的交易额(含税)合计分别约为2.38亿元和2.78亿元,这些费用除了用于研发服务、外购材料外,还包括保洁、市场推广,甚至土建服务的业务。
来源:企业公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据企业预警通信息显示,“德赛康”等7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分别由林春玉、何春叶、陶莲等人控股并担任法人、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其中,林春玉同时担任德赛康、海口春之晓防蚁保洁有限公司的法人、执行董事、总经理,他在两家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分别是51%和50%;另外4家杭州公司的法人、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务由何春叶、陶莲交替担任,且全部股份分摊在何春叶、陶莲二人手中。
2022年~2023年,林春玉所在的德赛康、海口春与普利制药发生的交易额分别约1.13亿元和1.26亿元,其2023年的保洁费用就高达710万元;而何春叶、陶莲二人交替控股的4家杭州公司,在2023年与普利制药发生的交易额也高达约9800万元。
来源:企业预警通
“野马财经”梳理后还发现,上述7家公司中,德赛康与普利制药发生的年度交易额最大,超过1个亿,而德赛康的公司地址一度与普利制药的通信地址重合,均为“海口市美兰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桂高二横路34号”,后在2023年10月12日变更为“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旺洋路12号数字产业园”,变更后的公司地址也是普利制药的公司注册地址。
另外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普利制药2022年研发费用约2.63亿元,而上述7家公司中的德赛康、健泰生物和赛易康三家公司,与普利制药在研发服务上发生的交易额就超过1亿元;2023年,普利制药研发费用约为2.68亿元,这3家公司普利制药产生研发服务费用也达到约8921.39万元。
截至发稿时,普利制药尚未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上述保留意见进行公开回复。
投资还是“避险”?
多只基金“退出”普利制药
巧合的是,在普利制药出现财务问题的2021年和2022年中,其股价也经历了从历史最高点向下滑落的过程,两年中,其最高价曾达到56.2元/股,最低价达到22.11元/股,二者相比,跌幅超过60%。
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普利制药在海南创立,范敏华曾在浙江某医药部门,后选择“下海经商”,担任了普利制药的总经理。在执掌普利制药的30多年中,范敏华一度登入“福布斯富豪榜”,中间更获得多方资本投资。
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普利制药2018年1季度,外资股东即鼎晖投资控制的综合制药(香港),以及尚心投资控制的瑞康投资(香港)分列公司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其持股比例分别为32.45%和11.41%。
但到了2020年底,这两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就分别下降至2.5%和2.28%,并在2021年先后退出了前十大股东的队列。
随着鼎晖投资和尚心投资逐步退出,范敏华和朱夫妇开始进入,在2020年1季度,范敏华和朱首次进入普利制药十大股东阵容,持股比例分别为12.04%和10.1%,分列第一和第三大股东。
来源:东方财富网
截至2024年1季度末,范敏华和朱仍为普利制药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二人合计持股比例为20.11%。
普利制药历史股价显示,2018年初,普利制药股价约在20元/股的水平,随后在2020年攀升至40元区间,鼎晖投资和尚心投资对普利制药的投资可以说“获利颇丰”。
但在鼎晖投资和尚心投资退出后,普利制药的股价就开始震荡下行,其中2022年变化较大。
2022年1季度,普利制药前十名股东中出现了包括了中欧基金、泰康人寿、华润信托、景顺长城基金、盛信 2 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多家机构。但到了2022年的10月,普利制药迎来了2021年~2022年两年中的最低股价22.11元/股,这些基金机构也渐渐退出。
来源:东方财富网
普利制药曾一度多家公募争相竞逐,且均为明星公募机构,2023年末,持股该公司的公募有23家,总计50只基金持有该股,包括中欧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建信基金、招商基金、农银汇理基金、圆信永丰基金等。但到了2024年一季度,仅6只基金持仓普利制药,其中华夏基金和农银汇理2只基金选择继续“坚守”。
此外,兴银基金旗下4只产品一季度刚刚买入普利制药股份,随即后者就曝出了被立案调查,面临强制退市风险的消息。消息发出后,普利制药7月8日复盘即遭遇股价大幅跳水,当天跌幅20%,7月9日继续大跌19.64%,当天收盘价7.94元/股。
截至发稿前,普利制药股价已经低于8元/股,7月12日收盘价为7.88元/股,总市值为35.6亿元,相比复盘前市值缩水约20亿元。
百强药企被财务调查,
“掌舵人”范敏华能否涉险过关?
据业内媒体报道,上市医药企业的财务问题一直都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区域。
不久前,广誉远2016年至2022年财报及2023年半年度财报虚假记载的问题被公开;太安堂因财务造假问题被深交所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再往前追溯,“参王”紫鑫药业因财务造假,触及面值退市;曾市值百亿的医药“白马股”辅仁药业,也因为资金问题和违规行为在今年6月28日摘牌退市。
来源:罐头图库
如今普利制药也开始面对“财务调查”,一边在接受证监会立案调查财报数据“失准”,一边被审计公司打上了是否有关联交易的问号,其实都在指向普利制药的财务问题。
而这家“百强药企”的“掌舵人”范敏华也无法对普利制药的财务问题“避而不谈”。
2014年,范敏华从海南回归浙江,专注打造高质量儿童药基地。2016年,该基地被工信部列入中国制造2025儿童专项计划,普利制药也被纳入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年儿童药重点项目企业。
随着医药业务逐渐提升,普利制药在2017年实现了A股上市,登陆创业板后,创下连续三年营收增幅50%以上的佳绩。2020年,普利制药联合全国11家医药企业,牵头成立“中国儿童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联盟”,着力解决儿童药品因成本高、利润薄、临床难度大而造成的短缺问题。
在2022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范敏华曾以14亿美元财富位列榜单第2076位,折合人民币约94.2亿元。同时,作为一名女企业家,范敏华还曾入榜福布斯“2022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榜单,位列第94位。
来源:罐头图库
如今,普利制药仍称的上是海南省的“明星级”企业。据《海口日报》报道,在今年7月4日举办的2024国际医药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上,普利制药入选“2024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100强”和“2024中国化药研发实力50强”。
据普利制药执行副总孙强介绍,公司在海口开展药品国际化业务拓展以来,已获得156个国际制剂上市许可,共有40多个产品在美国、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成功注册。
近年来,普利制药正在发力“出海”业务,但却遇到了“财务数据”受拷问,32年前“成功”下海的范敏华,如今还能成功“出海”吗?
你买过上市药企的股票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5) | 评论 07月13日 19:27 来自网站 举报
-
【 “脱敏第一股”状告前金主!】
浙江德清“女首富”公司状告前股东。作者 | 武丽娟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曾经的金主,为何成了被告?前股东9年前的一次减持行为,引来上市公司一纸诉讼。7月8日,“脱敏治疗”概念第一股我武生物(300357.SZ)公告称,公司对IPO之前的前股东上海利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 展开全文“脱敏第一股”状告前金主!
浙江德清“女首富”公司状告前股东。
作者 | 武丽娟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曾经的金主,为何成了被告?
前股东9年前的一次减持行为,引来上市公司一纸诉讼。
7月8日,“脱敏治疗”概念第一股我武生物(300357.SZ)公告称,公司对IPO之前的前股东上海利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上海利合”)提起诉讼,目前处于诉前调解阶段,涉案金额1096.13万元及利息321.51万元。
二级市场上,自2021年1月触及百元股价后,我武生物股价便持续低迷。自曝和前股东诉讼纠纷后的次日(7月9日)更是创出新低18.54元/股,截至7月12日,报收19.46元/股,市值102亿元。
九年前的糊涂账?
我武生物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一家专业从事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前身为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按照此前《招股书》显示,2010年12月13日,上海利合以人民币723.33万元的价格接手York Win转让的7.716%股权,成为我武生物第三大股东。
2013 年12月20日,上海利合出具《承诺函》,主要内容为:减持我武生物股票时,将在减持前3个交易日予以公告等,若违反承诺,同意将减持股票所获收益归我武生物所有。
2014年1月21日,我武生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上市一年后的2015年2月13日,上海利合在未向我武生物提前告知并予以公告的前提下,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我武生物股份44万股,占原告股份总额的 0.27%,减持均价为 39.7 元/股,违反了上市之前所作出的承诺。
2015年5月19日,上海利合向我武生物发送《关于履行减持股票相关承诺的告知函》(下称“《告知函》”),承诺其同意将减持股票所获收益计1370.16元归还我武生物,并计划在三年内予以全部返还。
不过,上海利合依旧没有履行承诺。2015年6月3日,上海利合向我武生物返还第一笔款项 274.03万元,剩余款项 1096万元到期后均未偿还。此后,我武生物多次采用快递函件、电子邮件、登报等不同方式向进行催告,剩余收益迟迟未见踪影。
说好的钱没还完,上海利合还在2015年3月20日将普通合伙人变更为上海利合资产(有限合伙),且上述两合伙企业分别于2016年4月29日、2018年7月27日完成工商注销程序。
我武生物认为,上海医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利合股权投资的现任普通合伙人,应当对合伙企业所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杜庆作为上海利合资产(有限合伙)注销前的普通合伙人,应当承担该合伙企业注销前的全部债务。李建武、王馨羚、唐浩夫作为上海利合的清算组成员,在该合伙企业的《注销清算报告》中明确承诺对未了债务范围内承担责任。
因此,我武生物把以上6位相关方推上了被告席,要求判决上海利合支付减持股票所获收益1096.13万元及利息321.51万元(暂计),判决海医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杜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判决李建武、王馨羚、唐浩夫在不能清偿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并请求本案受理费由被告承担。
除了和前股东闹得不愉快,我武生物也面临自身的增长困境。
产品单一
“脱敏龙头”毛利率维持95%左右
每到换季期,过敏性鼻炎患者深受其害,我武生物便是一家生产销售治疗过敏性鼻炎器械的公司,主要产品就是粉尘螨滴剂。2006年公司的主导产品“粉尘螨滴剂”(商品名“畅迪”)获得上市许可。2008年,“粉尘螨皮肤点刺诊断试剂盒”(商品名“畅点”)获得上市许可。
国联证券2022年6月的一份研报显示,国内约有2.7亿人(成人+儿童)患有过敏性鼻炎。其中,适合粉尘螨脱敏的患者数约为5000万人,约占总患者数的18%。
据东吴证券研究报告,在脱敏治疗领域,粉尘螨滴剂还有两家外企竞争对手,价格不具备竞争力,我武生物还是具有市场优势的。而且我武生物是国内脱敏治疗的龙头,且是唯一的上市龙头。
依靠“大单品”,我武生物的毛利率在A股市场一直相当亮眼,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在95%左右。
据年报统计,2017-2021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96.35%、94.3%、96.43%、95.51%、95.74%、95.39%、95.26%;净利率水平也比较高,同期分别为48.27%、46.3%、45.77%、42.4%、40.4%、37.47%、34.84%。
不过,2023年,我武生物的业绩出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下降。
来源:wind
2023年,我武生物的营业收入约为8.48亿元,同比减少5.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1亿元,同比减少11.06%。基本每股收益为0.5924元,同样减少了11.06%。
对于业绩下滑原因,我武生物在年报中并未详细分析。去年半年报中称,由于公司产品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若药品价格发生变化、原辅材料和人工成本变化或其他外部因素变化等原因将会对产品毛利率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公司业绩。另外,药品降价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医保控费、二次议价、医院零加成等措施的实施。为维护公司药品价格稳定,或考虑通过增加药店渠道供给等方式来代替传统的院内销售。
为了提升销售量,必然会加大主打产品的推广力度。
2021年-2023年,我武生物的销售费用为2.82亿元、3.11亿元、3.23亿元;研发费用为8792.67万元、1.06亿元、1.12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75%、12.36%和12.63%。
可以看到,近年来,我武生物的销售投入和研发投入都在持续增加,但销售费率明显高于研发费率。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重营销轻研发”确实是我国一些医药企业共同的特征。在产品迭代过程中,往往容易失去竞争优势,甚至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疗效。从调整和平衡的角度来看,一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留有足够的资金资源布局研发,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研发计划,避免过多资金投入到短期的市场推广。再者还要在品牌的价值提升上做更多的努力,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减少因为短期广告和市场推广的依赖,从而长期形成更高的产品溢价和良好的品牌。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需要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通过增设引导和资金的扶持,帮助企业在研发上做出更大的布局。同时通过引导资本市场在研发,可持续投入、融资、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多家券商机构认为脱敏市场潜力巨大。中泰证券表示,国内过敏性疾病患病人群多、脱敏市场空间大,我武生物是国内市占率超过 80%的龙头企业,大品种黄花蒿粉滴剂2021年获批上市、有望逐步上量。
不过,我武生物在年报中坦言,虽然“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获批上市,但该品种的规模化销售仍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仍面临主导产品较为集中的风险。
因此,虽处于小而美的赛道,我武生物仍要警惕“一条腿走路”的风险。
由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我武生物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已步入下滑通道。ROE(投资回报率)也从2019年起进入下跌通道,2023年成上市以来的最低点。
不过,进入2024年,我武生物的收入提速,第一季度实现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8.1%,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增长9.6%,扣非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增长6.8%。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在严控药占比的情况下药品招标降价的风险较大,我武生物的核心产品粉尘螨滴剂收入占比较大,若降价对公司经营影响较大。西南证券等券商机构也发出风险提示,要注意新患入组或不达预期,产品研发或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行业政策风险。
张毅表示,产品集中度比较高的风险,是企业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通过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把单一产品依赖,往产品的创新以及衍生品方向去发展,从而在多元化产品线保持自己的梯队。这样有利于企业未来的产品成长周期或者生命周期的迭代过程,也能够实现后继有人的策略。
学霸“夫妻档”创业成就百亿身家
2014年1月21日,我武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IPO重启后第一批挂牌的创业创新股,并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上市首日以45.39%的涨幅收盘。2018年公司进军干细胞行业,成立干细胞分公司。
作为公司创始人兼实控人,陈燕霓和丈夫胡赓熙身价也因此水涨船高,成为各类富豪榜的常客。
陈燕霓,英文名YANNI CHEN,1965年出生,美国国籍,现常居住上海,毕业于武汉大学,之后赴美国留学,硕士学历。现任我武生物实际控制人、董事,同时担任浙江我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香港浩瑞董事、我武香港董事。
57岁时,陈燕霓和丈夫胡赓熙以以110亿财富位列《2022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115名,陈燕霓稳坐浙江德清第一女富豪的宝座。
从2017-2022年,陈燕霓连续登上胡润百富榜,3年均夺得浙江德清地区女富豪榜第一位。
来源:罐头图库
不过,2021年1月,我武生物创出近百元/股的高点后,股价整体低迷。2023年从57.6元/股的历史高点,降至如今的19.46元/股,市值为102亿元。
随之,夫妇二人身价也有所缩水。2023年10月,胡赓熙、陈燕霓以75亿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年·胡润百富榜》第813名。
尽管我武生物的业绩在2023年有所下滑,但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和技术研发。
研发新药方面,2023年, 我武生物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皮肤点刺液”等3 项点刺液品种上市许可申请获得批准;同时有5项点刺产品取得III 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点刺产品获批品种增加,有望驱动公司核心收入来源粉尘螨滴剂和黄花蒿滴剂的销售。
而在干细胞领域,我武生物研发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在天然药物领域,公司开展新型抗感染(抗耐药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集中对几个重点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成药性评价工作,目前项目将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5。
我武生物称公司将致力于开发更多创新药物,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你用过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吗?听说过我武生物的产品吗?留言聊聊吧!
赞(2) | 评论 07月12日 20:42 来自网站 举报
-
【 “小米生态链”AB面】
格力胜诉、“断指计划”外泄,“小米生态链”最近有点烦!作者 | 张凯旌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前不久才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打假”“小米空调第一”言论的格力,又向小米(1810.HK)“开炮”了。7月9日,格力电器文化传媒中心官方微博通报称,米家小米电风扇侵犯格力专利权案近日有了... 展开全文“小米生态链”AB面
格力胜诉、“断指计划”外泄,“小米生态链”最近有点烦!
作者 | 张凯旌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前不久才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打假”“小米空调第一”言论的格力,又向小米(1810.HK)“开炮”了。
7月9日,格力电器文化传媒中心官方微博通报称,米家小米电风扇侵犯格力专利权案近日有了最新结果。最高人民法院要求米家小米电风扇不得再制造和销售,同时侵权人需向格力电器(000651.SZ)支付185万元。
来源:格力文传微博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起小米侵权格力电风扇被追偿的案例,但事件发酵后,小米公司发言人却发微博称:“经查,我司并未收到任何环境电器相关诉讼。”
双方各执一词之际,格力方面迅速解释称,侵权风扇为小米官方旗舰店在售产品,其委托方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制造商为造梦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换言之,格力起诉的是小米供应商。
有网友认为,本案中格力起诉的不是小米,应诉、侵权、赔偿的都不是小米,所以小米只是局外人;但也有网友认为消费者买电风扇是因为机身上的小米标,现在出了问题不能“甩锅”。
来源:微博
被推上舆论风暴眼的小米,到底冤不冤?
小米生态链企业被法院认定侵权
企查查显示,此次格力在微博公开的是一起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被告为东莞京东利昇贸易有限公司、浙江星月电器有限公司。星月电器于2022年更名为造梦者科技。
涉案风扇为小米官方旗舰店的热销产品“直流变频塔扇”。2021年格力委托代理人取证时,京东“小米官方旗舰店”内该风扇价格349元,累计评价超5万;下单收货后,货品票据加盖了京东利昇的发票专用章;显示的制造商为星月电器。
来源:格力文传微博
京东利昇就是京东旗下成员企业,实控人为刘强东;而星月电器曾于2017年获得小米集团、顺为资本的战略融资,2018年进入小米生态链。至今,小米科技全资持股的金星创投还持有其8.04%股权。
此外,据“36氪”报道,前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曾表示,直流电风扇是小米第一个从工厂端布局的品类,该品类以前定价在800元左右,与星月电器合作后研究了很久,最后把价格打到300元以内。后来小米直流电风扇如愿成为爆品,屈恒称赞该单品让小米一举占领了高端电风扇品类,看到了超越龙头的希望。
至于星月电器改名,可能与业务变动有关。星月电器背后是星月集团,后者由永康县有色金属材料厂演化而来,如今已成为涉足动力、门业、地毯、家电、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综合企业集团。2014年,集团全资收购了德国新能源热泵企业Dream Maker GmbH,在一系列股权变动后,如今的造梦者科技实质是德国造梦者和星月电器的合资公司。
该案其实已经打了2年了。2022年12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星月电器构成侵权。历时两年后,7月10日,“浙江星月电器有限公司”发文称,双方在二审期间达成和解,最高院于2024年6月出具本案调解书,确认和解协议内容,撤销一审判决。而格力方面则表示:“该公司(造梦者科技)已向我司支付185万元。”
来源:企查查
目前,在淘宝、京东、小米商城等平台的官方旗舰店中,已经无法搜到相同型号的风扇。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首先,该案例直接涉及侵权的是小米生态链企业,而非小米本身。如果侵权行为确实由该生态链企业单独实施,小米并未直接参与或授意此行为,那么从法律层面上讲,小米不应直接承担侵权责任。
但江瀚也表示,从品牌和市场影响的角度看,小米生态链企业的行为往往会被市场与小米品牌相关联。消费者购买带有小米标志的产品,往往也是基于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因此,当生态链企业发生侵权事件时,小米虽然法律上可能不直接担责,但在公众心目中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小米应当加强对生态链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品象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品牌损害。
“断指计划”外泄,
生态链企业“内斗”被公开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生态链”最近也是潜流暗涌。除了输了和格力的官司外,一张的聊天截图也在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该群为顺为投资的企业CEO群,在群内的多为小米生态链上的企业CEO、创始人、合伙人等。
流传出来的截屏显示,个人护理行业的须眉科技CEO陈兴荣祝贺医学光学科学仪器研发公司长春长光辰英李备博士入群。长光辰英成立于2017年9月1日,于近日获得了顺为资本、水木创投、晓池资本的A轮投资。
不料,九号公司(689009.SH)创始人兼CEO王野则借着新人入群公开吐槽群内有公司“恶意挖人”。王野称,该公司一直在执行“断指计划”,几年来针对科沃斯、石头、九号几倍薪酬挖人,挖过去之后3个月,把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掏走之后,再把挖来的人开掉。还说,这样可以以小博大,不去创造用户价值,而是致力于如何低代价下三滥做法搞垮同行。并且欢迎大家把发言截图发朋友圈、发给自己的高管团队,不用打码。
王野2012年与师兄高禄峰一同成立九号公司,做智能平衡车起家。成立仅两年后,九号公司就获得了小米、顺为基金、红杉资本的注资,加入小米生态链,自此走上发展快车道。
而王野自家以及他点到名字的同行石头科技(688169.SH),与小米的关系也是格外微妙的。
九号公司和石头科技都是曾经高度依赖过小米的生态链企业,2017年,九号公司来自小米的营收超过73%,2019年这个数据下降为52.33%,至2023年仅剩4.27%;石头科技的解绑来的更猛烈一些,来自小米的营收,从2017年的90.36%快速下降到2019年34.27%,2023年公司与小米有关的关联交易金额仅有500万元出头,占总营收的0.06%。
石头科技在上市之后,就在《招股书》里提到:“会逐步拓展自有品牌产品销售渠道,增强自有品牌产品销售能力,降低米家产品需求变化给公司带来的业绩影响。”近年来,更是通过推出“石头”、“瓦力”等自有品牌来替代“米家”扫地机器人。
虽然九号公司在《招股书》中却没有表现出与小米明显的解绑意味。但是,从数据也可以看到,九号公司对小米的销售毛利率从2017年的22.46%降至2019年的15.11%,利润越来越薄,且上市后再未披露对小米的销售毛利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王野的此次发难明确表示是针对小米生态链内的其他同行企业,但还有外界将其解读为矛头指向小米。
来源:微博
关于“小米生态链”内部恶性竞争的消息,其实不是头一回出现。
2022年,“36氪”曾报道称,有生态链内部一家中等营收公司的CEO发现,自己的公司在开新项目的时候,内部方案在立项前就被生态链某家老牌公司“截胡”。碍于大公司的效率和话语权,且考虑到这家公司曾为自己公司的供应链提供过帮助,该CEO只能“打破牙往肚子里咽”。
“36氪”在该报道中还提及,另有某生态链企业CEO透露,生态链的大公司之间曾因为挖走另一家公司的核心员工闹不愉快,被对方公司的CEO在公开质问。围观了这场闹剧后,有生态链公司CEO提醒自己的HR,“宁可挖小米的人,也不要去碰兄弟公司的员工。”
小米对此也并没有视而不见。前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签订公约、不允许恶意挖角等措施,生态链企业过度竞争的情况大大减少。
然而2年过去,就在人们以为小米生态链恶性竞争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时候,王野此番的公开吐槽,又让外界窥见“小米生态链”不和谐和激烈竞争的一面。最近两次“小米生态链”企业走上风口浪尖,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米自身的口碑,也折射出通过投资机构布局生态链这种模式的部分风险。
风险与收益共存,生态链的是与非
生态链一直是小米引以为傲的资本,外界将其视为“小米模式”的商业化实验。
早期,小米生态链的伙伴多来自雷军、刘德、孙鹏等小米元老的朋友圈。比如曾打造出小米智能插座、小米万能遥控器、小白智能摄像机的创米,其创始人李建新来自红米的主要生产方龙旗集团;智能手表生产商华米的创始人黄汪,是孙鹏在中科大的校友……
2014年后,小米生态链呈加速发展趋势。2023年,小米在年报中提到,已投资超过430家公司,记入损益的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为680亿元。
不过,小米生态链企业并非都是小米直接投资。据it桔子数据,“小米系”投资版图中已囊括977家公司,覆盖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游戏、文娱、教育、农业等23个行业。
来源:it桔子
投资主体共有9个,除了小米集团外,和小米有协调作用的还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顺为创业、金山软件、华米科技、金山办公、猎豹移动和迅雷。
这些主体的投资方向略有区别,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更侧重半导体与新能源等科技制造业;顺为资本投资医疗、消费、互联网等,涉猎更为广泛;顺为创业是雷军个人的天使投资机构。这三家机构与小米集团一道占据了“小米系”投资的大半壁江山,剩余5家机构加在一起投资了82家公司,仅是全部投资公司数量的8%。
来源:it桔子
对于生态链企业,小米早期甚至采取“保姆式孵化”战略,从人、到钱再到供应链,小米身影无处不在。得益于此,生态链内跑出了不少上市公司,其中就不乏前文提到的九号公司、石头科技这种市值数百亿的企业。
小米自身更是最大受益者。早在2014年,小米就提出loT(物联网)战略,尝试以手机为核心链接所有设备;2019年,小米进一步将loT战略明确为1+4+X,1是手机,4包括电视、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笔记本,X由生态链企业和合作企业提供;2023年,公司l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到801.08亿元,小米已连接的loT设备数量达到7.39亿台。
江瀚表示,小米生态链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和IPO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帮助小米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产品生态系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然而,随着生态链的不断壮大,留给新玩家的空白赛道也越来越少;已有的赛道上,企业为了业绩增长开始横向扩张,还会踏入兄弟企业的业务范围;小米自己也在下场做自有品牌,比如2019年,小米推出自主研发的运动手表,与华米形成直接竞争。诸多因素叠加,竞争加剧不可避免。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表示,小米生态链最初是通过广种薄收的赛马方式,广泛的布局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以及智能出行等多条赛道中,但由于赛马模式,不少小米生态链企业进军同一细分领域,导致内卷。
同时,小米对硬件利润率的要求也给生态链企业施加了较大压力。为了高毛利,许多成熟甚至IPO成功的企业不惜“去小米化”。
来源:罐头图库
张书乐认为,问题在于小米生态链缺少一个链接所有产品的核心中枢,这造成了常有爆款、却各自为战的局面,早期的高增长在于填补市场空白而获得增量收益,但这种空白当下已经罕见,反而让小米生态链由于缺少中枢而“断链”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小米loT与生活消费收入增速出现明显波动,2020年-2023年分别为8.57%、26.06%、-6.1%、0.39%。
而最近,格力胜诉、九号公司王野言论等热点事件,又进一步暴露了生态链给小米带来的诉讼和声誉风险。
或许也是意识到了风险的存在,今年3月小米生态链部门提出“SAN分级管理策略”,将过去智能连接等七个事业部,按照市场规模分为S、A、N三级,对组织架构重新做了梳理。
S类是规模50亿-100亿的最关键品类,包含音箱、路由器、门锁、摄像头,与小米软件系统关联度最强,是核心的入口级赛道,小米的把控最严格;
A类规模在10亿-50亿,包括空气炸锅、净水器等,与小米软件关联度稍弱,但用户使用频率较高;
N类规模10亿以下,包括箱包、文具等,与小米软件关联度最弱,在此次变革中调整最大。小米会将更多主动权交给生态链公司,自己主管品控,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会被直接淘汰。
据“界面新闻”报道,该变革由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主导,已经推动近半年,目的围绕如何减少不同公司在同一品类上的内耗、提高效率,将更多资源向S类业务倾斜,让生态链公司有利润和动力支持产品创新。
张书乐认为,接下来小米需要找到一个最适合的中枢,此前的小米手机、小米音箱都尝试过,但都没有真正成功。现在来看,这个中枢有可能是澎湃OS(Xiaomi HyperOS)。澎湃OS,是小米旗下“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于2023年10月26日正式发布。
来源:罐头图库
而江瀚则表示,小米生态链仍然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小米在继续发挥生态链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小米正处于十字路口,公司营收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同比下滑,同时汽车业务的上马,再次给公司盈利、供应链管理带来挑战。对组织管理的动刀也是对沉疴积弊的清理,其效果决定了小米重新出发后能走多远。
小米生态链商业模式的出现无疑是令市场惊艳的,但没人敢保证之前的成功会永远延续。随着生态链边界的扩大,内外部竞争愈发激烈,小米想要完全掌握主动权也变得愈发困难。理想情况是,小米能利用好生态链这盘大棋,平衡好和生态链企业的关系以及畅导生态链企业之间和谐发展,实现1+1大于2,可在这条路上,小米显然还面临许多挑战。
你怎么看格力的起诉和王野的言论?你用过米家的产品吗?体验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07月12日 20:31 来自网站 举报
-
【 给富人看病的卓正医疗冲刺IPO,腾讯沾光“北大校友”赢麻了!】
被20万人选择的高端医院,单次就诊费超千元。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医生容易预约,检查无需排队,等候区还配备了玩具和画板。\" 一位小红书用户\"张大臀\"分享自己带孩子在卓正医疗的就诊体验。随着消费者对医疗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高端私立医院——卓... 展开全文给富人看病的卓正医疗冲刺IPO,腾讯沾光“北大校友”赢麻了!
被20万人选择的高端医院,单次就诊费超千元。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医生容易预约,检查无需排队,等候区还配备了玩具和画板。" 一位小红书用户"张大臀"分享自己带孩子在卓正医疗的就诊体验。随着消费者对医疗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高端私立医院——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卓正医疗”)正逐渐受到市场关注。
近日,卓正医疗递表港交所主板,拟冲刺IPO。《招股书》显示,卓正医疗的客户为大众富裕人群,即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20万元的人。2023年,卓正医疗线上线下服务患者门诊量达到了73万人次,服务患者人数为20万人,公司旗下拥有19家诊所和2家医院。
与此同时,卓正医疗还获得了包括腾讯、经纬创投、富德生命人寿等知名机构的投资。然而,尽管拥有不少患者和投资者的支持,卓正医疗在2021年至2023年间累计亏损超过8亿,同时其旗下门店还存在违规处罚的情形。
一边是投资者的青睐、一边是门店被罚,在“冰”与“火”之间,卓正医疗又该如何在IPO路上前行?
患者回头率78.2%
三年累计亏超8亿
作为一家定位中高端的医疗服务机构,卓正医疗以全人医疗理念为核心,推行家庭医疗模式,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不仅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还综合考虑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与传统医院的治疗方式存在显著区别。
传统医院通常集中于治疗特定部位或疾病,而卓正医疗通过儿科、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及外科、妇科及内科等多专科的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这也预示着卓正医疗若成功上市,或将成为中国“家庭医疗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卓正医疗的版图已扩展至全国11个主要城市,特别是在深圳、广州、成都、北京等一线城市拥有21家医疗机构,包括诊所和医院,并在新加坡设立了3家诊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卓正医疗在私立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中,覆盖城市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来源:《招股书》 截图
公司的财务表现同样令人瞩目。《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3年(下称“报告期”),公司总收入从4.17亿元增长至6.9亿元。
这份增长得益于卓正医疗的多元化布局,其医疗服务包括实体医疗服务、线上医疗服务、会员计划、院外医疗服务四类。
其中,实体医疗服务为公司贡献了超过80%的收入。报告期内,为公司分别带来了3.71亿元、3.93亿元和5.92亿元的营收。
同时,在报告期内,卓正医疗实体医疗服务的就诊人次显著增加,从35.99万增至56.54万,同时,每次就诊的费用也略有上升,从1033元增至1048元。
来源:《招股书》 截图
与此同时,卓正医疗的线上医疗服务虽然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足5%,但也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患者流量。在报告期内,线上平台的付费就诊人次稳步增加,从11.1万次增至16.8万次,不过,每次就诊的平均费用有所下降,从154元降至134元。
综合线上线下服务,卓正医疗的付费患者总就诊人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从47万增至73万,而患者回头率也从71.1%提升至78.2%。做医疗销售工作的王柏先生表示,该回头率在业内相当乐观,卓正医疗服务的吸引力和客户忠诚度都不错。
在提升患者体验方面,卓正医疗于2020年12月推出了“卓正会员计划”,以年费形式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一系列专属福利。公司提供包括会员套餐、免费线上护理指导、医疗服务折扣等专属福利。
卓正医疗小程序显示,目前,会员年费为299元/年(自动续费则为169元/年)。截至2023年底,卓正医疗已经拥有9.72万个会员账户。
来源:小程序 截图
但经济学家宋清辉提示到,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卓正医疗应“广撒网、多敛鱼”,仅仅定位于“中高端”稀缺人群,可能较难形成规模效应。
《招股书》显示,目前卓正医疗仍为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51亿元、2.15亿元和3.5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8亿。卓正医疗方面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在特定条件下,它既可以转换成普通股,也可以被公司赎回。
他进一步表示,卓正医疗所面临的巨额亏损,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的变动所导致。这表明公司的估值在上升,但这种增值在财务报表中体现为亏损,因为它增加了公司未来可能需要支付的赎回金额、或转换为普通股的价值。
来源:罐头图库
尽管面临账面亏损,卓正医疗并未放缓扩张步伐,而是采取了内生增长和战略收购两种策略来扩大医疗服务网络。首先是内生增长,即通过自身发展来增加价值,例如2023年1月,公司在广州新开设了一家医院,这导致了经营成本中的折旧与摊销成本同比增加了38.3%,达到了1.16亿。
其次是战略收购,公司计划收购那些业绩良好、知名度高的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此来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宋清辉指出,卓正医疗在成本控制和盈利模式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挑战。他提到,公司在面临持续增长的亏损和高昂的扩张成本的同时,还在不断收购医院和诊所,这可能导致亏损问题进一步加剧。
扩张背后:
股份收购疑云,遭消费者投诉
卓正医疗的战略收购行动,虽然有效地扩大了公司的服务版图,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2024年初,为在武汉市场进一步扩大业务。卓正医疗通过连续三次的交易,成功收购了武汉神龙天下51.04%的股份,从而成为其控股股东。
然而,收购过程中出现了同股不同价的现象,引发了市场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收购前,武汉神龙天下由“宁波苇渡”、“深圳分享”、“H Pudding”三家公司分别持有23.04%、8%、20%的股权。
来源:罐头图库
2024年1月25日,卓正医疗的子公司卓正瑞祥,先是以6000万元收购了宁波苇渡持有的23.04%股份,平均每1%股权的价格约为260.42万元。
同一天,卓正瑞祥又以3000万元收购了深圳分享持有的8%股份,平均每1%股权的价格上升至375万元。
3月27日,卓正医疗又和H Pudding签订股份购买协议,用价值大约1.2亿元的自家股票换了H Pudding手里20%的武汉神龙天下股份。每1%股权的价格进一步上升至6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交易的价格最高,且此次收购构成了关联交易。
根据《招股书》内容可知,H Pudding是卓正医疗股东H Capital的全资子公司。2019年,H Capital以4600万美元认购了卓正医疗808.75万股,目前H Capital持有卓正医疗14.89%股份。而“宁波苇渡”、“深圳分享”则被认定为独立第三方。
通过这三次交易,最终使卓正医疗完成了对武汉神龙天下51.04%股份的收购,使其成为卓正医疗的附属公司。
来源:罐头图库
根据《招股书》内容可知,武汉神龙天下旗下拥有一家医院“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及两家武汉诊所。
“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上显示,“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作为一家中外合资的医疗机构,以其中高端定位和汇集的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名医资源,在儿童全科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招股书》显示,分科室看,儿科和皮肤科是卓正医疗的两大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儿科和皮肤科分别为公司带来了1.48亿元和1.33亿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和22.5%。儿科作为卓正医疗的主打业务之一,在2023年的就诊人次高达21万,占公司总就诊人次的37.2%。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收购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卓正医疗在儿科领域的市场地位。
来源:《招股书》 截图
对于此次收购过程中出现的“同股不同价”的情况,投行人士李晓娜表示:“这种短期内同一股本以不同价格成交的现象,即‘同股不同价’,在企业收购中并不鲜见,可能受到交易双方的谈判能力、市场条件、支付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宋清辉也指出,尽管这种现象在业界并不罕见,但监管机构可能会对此类交易的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以防止潜在的利益输送风险。
此外,卓正医疗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旗下的医疗机构曾因违规行为而受到行政处罚。
来源:罐头图库
据“爱企查”显示,2022年,深圳卓健门诊部因使用未注册医师开展诊疗活动、未按规定校验《放射诊疗许可证》,分别被罚款1.5万元和500元。
2023年3月13日,北京卓康诊所有限公司因未妥善填写和保管病历资料,被北京市朝阳区卫健委警告并罚款1.5万元。同年12月,北京卓正诊所有限公司因非法施行计划生育手术,被北京市大兴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处以3万元罚款,并建议进行立案调查。
宋清辉表示,这些违规事件对卓正医疗的品象和客户信任度影响极大,一方面其品象将因此受损,另外一方面客户信任度将会大大降低。
他进一步建议道,公司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合规管理,完善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优化内部管理,以修复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医疗机构,卓正医疗应坚守合规底线,深刻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杜绝任何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以维护客户利益和公司声誉。
此外,卓正医疗在消费者中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消费者对其服务体验表示满意,并表示,在挂号流程、前台接待、药房和缴费等环节,整个过程的体验感都很好。
然而,也有消费者对会员服务感到失望。一名小红书网友表示,尽管充值成为会员,但在预约挂号时并未享受到预期的便利。
还有消费者对医生的态度和专业度表示不满,另一名小红书网友表示,医生在就诊过程中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缺乏亲和力,甚至认为不如公立医院的体验。
来源:小红书 截图
腾讯加持
助力“北大校友团”冲刺IPO
卓正医疗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12年,那一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划,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王志远和施翼抓住这一机遇,决定在医药领域创业。
《招股书》显示,王志远在金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在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和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担任副总裁,并拥有北京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位。施翼则在战略规划和营销领域有着18年经验,曾在乐金电子和腾讯科技担任要职,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专业是国际经济学,并辅修计算机软件。
2012年,王志远和施翼在深圳创立了卓正医疗,并成功吸引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肾脏内科主治医师朱岩加入。
但卓正医疗的创立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最初定位为社区全科服务,正式营业前三天只等来第一个客户。在医保支付、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王志远意识到没法走通社区全科医疗服务这条路,于是转向中高端多专科连锁诊所的模式。
这一战略调整迅速取得了成功,客户数量迅速增长,在首家诊所开业一年后,公司的月门诊量达到1000人次,并于2016年底超过1万人次。公司还在2017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随着业务的扩展,更多的北大校友加入了卓正医疗,包括公司总裁周方、首席医疗官李陶以及非执行董事陈小红、张向东和魏国兴等。
来源:罐头图库
此外,卓正医疗的投资方背景也可谓是实力雄厚。
卓正医疗在2014年至2021年间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约1.66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富德生命人寿和天图投资等知名机构。
具体看,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引入了河山资本作为战略投资人,随后久邦数码创始人张向东等也成为股东。
2014年4月,经纬创投以约300万美元独家投资了卓正医疗的A轮融资。2015年,经纬创投和富德生命人寿共同投资了1750万美元。
2017年,公司完成了3530万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天图投资、经纬创投、前海母基金、中金浦成、水木基金等。
2019年9月,卓正医疗完成了5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H Capital等。2021年,卓正医疗获得了腾讯控股的意像架构投资和Violet Gem Limited的6000万美元E轮融资,周大福集团旗下医疗品牌仁山优社也参与了投资。同年8月,腾讯成为卓正医疗的第一大外部股东。
据《招股书》披露,上市前,腾讯持股19.39%,H Capital、天图投资、经纬创投分别持股14.89%、6.64%、3.31%。
卓正医疗CEO王志远明确指出,公司的成长并非仅由资本驱动,而是在战略扩张中审慎地募集所需资金。在北大校友的创业精神和一系列重量级投资者的加持下,面对亏损与市场挑战,卓正医疗又将如何在资本市场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你去过中高端私立医院卓正医疗吗?体验感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赞(6) | 评论 07月11日 22:20 来自网站 举报
-
【科创信息被“合同诈骗”近亿,国企遭立案!】
科创信息5年盈利付之东流。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科创信息(300730.SZ) 自称遭遇大有科技近亿元“合同诈骗”一事有了进展。7月9日,科创信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了《立案决定书》,警方决定对公司涉嫌被合同诈骗案立案侦查。然而事情一经报道,案件的另一当事方... 展开全文科创信息被“合同诈骗”近亿,国企遭立案!
科创信息5年盈利付之东流。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科创信息(300730.SZ) 自称遭遇大有科技近亿元“合同诈骗”一事有了进展。7月9日,科创信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了《立案决定书》,警方决定对公司涉嫌被合同诈骗案立案侦查。
然而事情一经报道,案件的另一当事方大有科技又开始喊冤,表示自己也是“合同诈骗”的受害者,是因为国网四川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川综能”)没按合同约定付款,才导致公司无法向科创信息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创意信息(300366.SZ)也曾发布被川综能合同诈骗,且警方已经立案侦查的公告。受案件影响,创意信息对应收账款计提全额坏账,公司2023年减少利润约3.25亿元。
科创信息也不遑多让,发现被骗后,公司对此全额计提坏账准备9636万元,并直接导致公司2023年净利润亏损1.62亿元。这是公司上市后首次年度业绩亏损,亏损金额接近公司过往5年的净利润总和。
来源:wind
科创信息涉嫌被合同诈骗
科创信息与大有科技的恩怨始于2023年4月,当时两家谋求合作,于是在当月分别签订了两份《物资采购及集成服务合同》,合计金额约1.11亿元。
大有科技于2023年5月16日分别向科创信息支付货款444.63万元、444.63万元,合计889.26万元,后续未支付任何款项。
科创信息在催收回款过程中发现其中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于是于2024年4月19日向长沙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报案。
7月9日,科创信息收到公安机关出具的《立案决定书》,决定对公司涉嫌被合同诈骗案立案侦查。
科创信息在2023年报中提到,公司经多次与大有科技沟通,大有科技一直未提供书面付款时间安排。科创信息根据与大有科技的沟通情况判断后,基于审慎性原则全额计提坏账准备9636.3万元。
而大额计提坏账,也直接导致科创信息在2023年净利润亏损加剧。同时,公司股价也受业绩影响产生波动,截至7月11日收盘,科创信息报10.51元/股,总市值25.33亿元。
大有科技喊冤
科创信息与所称进行合同诈骗的一方大有科技是第一次合作。
大有科技成立于2021年,全称为大有数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是大有数字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有数字”)全资控股的孙公司。
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大有科技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等等。
大有数字则是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中国中信集团、华迪计算机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分别持有其33.33%股权。
来源:企查查
据《证券时报》报道,大有数字名下有逾千家公司,形成庞大的“大有系”。企查查显示,大有数字直接对外投资的公司有24家,间接对外投资的公司超2000家。
然而今年2月下旬开始,大有数字三笔各33.33%股权就开始被挂牌出售。据《证券时报》报道,三笔股权的转让底价均为1344万元,合计4032万元。此外,三笔股权捆绑转让,如形成竞价,竞价起始价为三个项目挂牌价之和,溢价部分按照三个项目转让底价的比例进行分配。
对于意向受让方的资格,转让方并没有太多限制,但转让依然不太顺利,截至3月25日挂牌期满,这三笔股权未能顺利出售。
于是4月26日,三家股东继续将其各自持有的33.33%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并且调低了转让底价,由1344万元分别降至1008万元,合计3024万元。
据悉,此次信息披露结束日期为7月15日,信息发布期满后,如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将延长信息披露:即不变更信息披露内容,按照5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延长,直至征集到意向受让方。
来源:北京产权交易所
虽然大有科技控股方正面临被出售的境遇,但这似乎并不是影响其对科创信息按合同付款的真正原因。
大有科技对《华夏时报》表示,此事的业主方是川综能,因川综能除预付款外未再支付款项,导致公司无法向科创信息付款。
川综能今年第二次被立案
川综能的背景还算透明,这是一家成立了12年的老牌央企,成立之初就有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做股东。
按大有科技的说法,2022年12月,川综能向其购买服务器设备,为采购相关设备,公司后与科创信息签订两份《物资采购及集成服务合同》进行采购,但川综能除预付款外后续再未向公司支付任何款项,导致公司也无法向科创信息付款。
大有科技的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表示,其公司也被合同诈骗了。大有科技称,其在催收川综能回款过程中也发现该项目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并依法向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报案。2024年5月29日,公司收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送达的《立案告知书》,对其涉嫌被合同诈骗案立案侦查。据《华夏时报》报道,目前大有科技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信息在2023年报中也提到过川综能这家公司。据科创信息描述,公司此前通过与川综能沟通核实,发现大有科技提供的其与川综能签订的合同资料与公司在川综能了解到的项目情况存在重大差异,为保障公司权益,科创信息才选择报案。
川综能表示,相关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不方便再多说什么。
一时间,究竟谁在进行合同诈骗?陷入罗生门。
来源:罐头图库
但这已经不是川综能第一次被立案。今年2月22日,创意信息公告称公司此前签订的《物资采购合同》未能完全收回款项,公司报警后,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认为符合合同诈骗案标准,现已立案。案件中的当事方之一同样为川综能。
但在上述案件中,川综能的身份是“中间人”。实际上是国宁睿能从川综能采购物资,川综能又向创意信息采购。最终创意信息和川综能签订了七份《物资采购合同》,总价3.64亿元。
创意信息追讨款项期间,国宁睿能跳出来解释,并称愿意承担剩余货款的支付义务,还与创意信息签订了白纸黑字的付款协议。
但由于创意信息此前是与川综能签订的合同,因此付款出现问题后,川综能被立案。
而大有科技也对《华夏时报》表示,2月份关注到创意信息的公告,发现有类似的合同项目报案,公司警惕起来并向川综能沟通回款情况,但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了涉嫌违法的行为,因此报案。
5年盈利付之东流
究竟谁是合同诈骗犯,尚需要公安机关的进一步调查。但受此事件影响,科创信息元气大伤。
科创信息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智慧政务及智慧企业领域的信息化综合服务提供商,主要致力于为政企客户提供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T运维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
科创信息的第一大股东为湖南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3.34%,年报显示,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2023年,科创信息持续聚焦数字政府和智慧企业业务,依托公司在行业领域 20 多年的业务与技术积累,基于“平台+ (业务)应用+AI”的核心竞争力,助推数字政府和智慧企业的建设。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3年底,科创信息共拥有软件著作权754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外观设计型专利1项。
虽然营收规模不大,但公司业绩相对稳定,过去10年,营收一直上涨,直到2023年遭遇合同诈骗,导致公司过去5年净利润付之东流。
来源:wind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上市公司被骗,一方面是技术手段增加了骗局的复杂度,让人防不胜防、容易掉进精心编织的陷阱;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企业是利用“被骗”的名义处理一些账面上的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则表示,上市公司遭遇诈骗可能是因为内控不完善、监管和审计不严,甚至是的决策失误。
你怎么看此次科创信息被合同诈骗的罗生门?究竟谁在说谎?评论区聊聊吧。
赞(7) | 评论 07月11日 22:11 来自网站 举报
-
【金龙鱼卷入油罐车事件,“油茅”已跌没6000亿!】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 | 武丽娟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民以食为天”,食用油更是千家万户入口之物。“油罐车装食用油事件”曝光后引发巨大舆论震动,这批油的去向成为关注焦点。“3·15”前夕,曾经的“油茅”金龙鱼(300999.SZ)因为一条举报“五常大米”造假的视频被推上风口... 展开全文金龙鱼卷入油罐车事件,“油茅”已跌没6000亿!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者 | 武丽娟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民以食为天”,食用油更是千家万户入口之物。“油罐车装食用油事件”曝光后引发巨大舆论震动,这批油的去向成为关注焦点。
“3·15”前夕,曾经的“油茅”金龙鱼(300999.SZ)因为一条举报“五常大米”造假的视频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今,又卷入“煤油罐车运输”乱象风波,并很快登上微博热搜。
近日,《新京报》报道称,有罐车刚卸完煤制油,在并未洗罐的情况下运输食用油,涉及的食用油企业分别是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而后,相关食用油企业鲁花、西王食品(000639.SH)、京粮控股(000505.SH)、道道全(002852.SH)等纷纷作出公开表态,均表示不存在此类情况。尤其是鲁花集团还强调,自家油品运输全过程有GPS记录。
目前罐车化工油食用油混装事件由三河市政府正在调查中,后者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
然而,“油罐车混装”事件持续发酵。7月9日,一位博主发布视频指出,通过收集其中一辆涉事车辆的车牌,车牌号为“冀E5476W”,利用开源的定位平台,查询出了该货车行车轨迹,其中就曾到达过咸阳的金龙鱼食用油工厂卸货。
7月8日、9日,金龙鱼连续公开回应,称自查后监管无疏漏,旗下各工厂均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绝不会采用外部其他来源的油罐车进行运输。
多次的澄清,并没有减轻市场的恐慌。7月10日,金龙鱼低开超8%,股价再创历史新低,报收26.04元/股,市值1412亿元。和曾经的最高点145.35元/股(按前复权计算)相比已经“脚踝斩”,市值更是蒸发超6000亿。
“618”电商大战中,在京东、淘宝、平台,金龙鱼均获得粮油等相关油类目销售额TOP1。然而,销售火热的背后,金龙鱼连续遭遇“黑天鹅”事件,且在口碑、业绩、股价上正面临危机。
作为A股食品行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国内粮油巨头之一,金龙鱼2022年2000多亿的营收规模相当于2个贵州茅台(600519.SH),9个海天味业(603288.SH),但净利润只有30亿元,和贵州茅台差了20多倍。因此,金龙鱼素来被冠以“大而不强”的标签,而常年增收不增利似乎成了躲不开的魔咒。
“罐车运输乱象”事件
金龙鱼躺枪?
7月2日,《新京报》对罐车运输乱象调查的报道引发广泛热议,文中指出,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为了节省开支,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有些食用油厂家也没有严格把关,不按规定去检查罐内是否洁净,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来源:新京报
图中情景为,5月24日,一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驶入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司机爬上罐顶正准备装运食用油。
一石激起千层浪。“罐车运输油罐混用”事件一经曝光,各大媒体陆续进行追踪调查。
据“界面新闻”7月8日报道,涉事两家企业为食用油的生产加工企业,属于整条产业链的中游位置,向上对接进口油料作物与油料种植的上游公司,向下便是包装运输、销售等下游环节。例如世纪悦福的生意涉及高校食堂,曾在2017年、2021年与2022年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食堂供应食用油等原材料。
对此,汇福粮油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此前回应,相关部门已对此事进行调查,公司正在等官方通报。另一家涉事公司中储粮集团也称已要求直属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全面严格排查。
7月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有视频博主披露,基于《新京报》记者先前抓拍到的罐车过秤时电子显示屏所显示的车牌号,追踪该车牌号对应的罐车行车轨迹发现,该车于6月1日在中纺粮油(东莞)有限公司完成装车后,一路北上,并于6月4日在位于陕西咸阳咸兴路的金龙鱼工厂进行了卸货作业。
此外,该行车轨迹还揭示,该涉事车辆于3月24日曾抵达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百度地图信息显示,咸兴路上确有一家名为益海嘉里(兴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企业。结合天眼查APP信息,益海嘉里(兴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7%。
7月9日,金龙鱼快速回应。有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表示,工厂的食用油都是在自己工厂进行桶装之后再运输的,公司对食用油运输有严格监管,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食用油运输的相关规定。集团旗下各工厂都是遵循管理制度,不会使用别家的油罐车,食用油的运输工具必须按照《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要求,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7月10日,金龙鱼对“货车曾在集团旗下湖北武汉、陕西工厂卸货”一事再次做出回应。“武汉工厂装运时为新车,陕西工厂装运前已核验清罐,集团运输车辆都严格查验检验。”
金龙鱼解释道,装运前,装载工厂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核验了其罐身的食用油标识及前载的书面盖章证明件,并进行了清罐、验罐,检验合格后方进行了油料装载,施铅封后发运;油品到厂后,收货工厂验证铅封,并进行了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安全、质量各指标检测,产品品质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据《新京报》调查显示,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
2014年6月,《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简称《运输规范》)实施,其中明确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或容器运输。该《运输规范》中还提到,装入油脂之前,应认真检查运输容器是否为专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洁、干燥。
不过,该《运输规范》只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意味着食用油厂家受此约束有限。
来源:罐头图库
在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出现之前,谁该负责任,是食用油企业,还是运输车队?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表示,对于“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行为,相关人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可以追究行为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刑事责任。只要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主体既包括生产者、销售者,也包括运输者、贮存者;主观方面是故意。
许浩律师指出,显然,在“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事件中,在食用油中掺入了不能作为食品原料的煤制油,属于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运输者在煤制油卸完后并未清洗储存罐,就直接装上食用大豆油继续运输,主观上具有故意,因此可以追究运输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刑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也发布视频评论此事,他提出,要尊重常识、尊重他人,并呼吁借由此次案件,将“运输散装食用油应使用专业车辆”的推荐性标准设为强制性标准。
五常大米遭打假,金龙鱼否认
其实,金龙鱼的产品并非首次遭到市场质疑,大米造假风波至今仍未有定论。
3月3日,“职业打假人”王海在其发布的视频中,称金龙鱼旗下的“天赋五常稻花香2号”大米涉嫌“挂羊头卖狗肉”,疑似用“中科发5号大米”冒充“稻花香2号”,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
来源:王海视频截图
据王海透露,2023年12月27日,两辆吉林牌照货车进入一家名为阔海五常米业有限公司(简称“阔海米业”)的仓库。货车司机爆料称,这些大米并非真正的“五常稻花香2号”,而是名为“中科发5号”的外地大米。这种大米与“稻花香2号”在外观和口感上极为相似,但价格却仅为“稻花香2号”的一半。
而阔海米业作为金龙鱼的米业代收代储企业,其精米产品最终会流向全国各地,包括金龙鱼天猫官方旗舰店等销售渠道。
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王海团队在金龙鱼天猫官方旗舰店购买了这款五常大米作为样品,送往“海南崖州湾分子鉴定检测中心”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经检测,这款五常大米,“稻花香2号”的植物DNA遗传相似度仅有78.08%,被判定为不同品种。而在比对“中科发5号”的植物DNA指纹标准样本时,其遗传相似度却达到97.82%,被判定为近似品种。
来源:王海视频截图
王海表示,金龙鱼用廉价的“中科发5号大米”冒充“稻花香2号”,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打假风波”之际,在淘宝、京东平台金龙鱼官方旗舰店看不到这款产品,客服人员称“已售罄”。不过,时隔4个月后,相关平台已经重新上架该产品。
3月5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金龙鱼回应,公司五常大米所用水稻原料均为黑龙江省五常地区种植、收购,“金龙鱼坚持甄选五常当地优质的水稻品种生产金龙鱼大米。我司一贯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经营金龙鱼品牌,致力于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服务,绝不会以次充好。”
金龙鱼还表示,“天赋五常稻花香五常大米”是严格按照五常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相关要求生产。针对包括“稻花香2号”在内的订单种植品种,均会对订单种植单位提供的种子样品对外送检以保证品种纯正和可追溯。网传吉林牌照车辆实际为五常本地运营车辆,只是悬挂了外地车辆牌照(吉AV4815和吉AZ5840),该车辆当时运载的原粮产自五常当地。
金龙鱼对王海公布的检测报告结果并没有直接否认,只是强调该产品可以保证纯正和可追溯性。
同时,五常市市场监管局也对此事已成立调查组,正在开展调查。
天眼查显示,被曝光的代收代储企业阔海米业成立于2015年10月,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为吴志华。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上海阔海投资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海伦阔海粮油有限公司及两名自然人共同持股。除阔海五常米业外,吴志华还关联多家粮油公司,并在益海嘉里(哈尔滨)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益海嘉里(沈阳)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金龙鱼旗下公司任高管。
这已经不是金龙鱼首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在挂牌上市前的2020年9月份,金龙鱼被爆出“转基因”丑闻。金龙鱼一再声明,公司的产品完全符合有关规定,不含转基因。2021年10月,金龙鱼又因关联公司益海嘉里家乐氏食品(上海)有限公司进口的家乐氏可可球即食谷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被没收违法经营产品27672盒,没收违法所得44.5万元,并罚款人民币1837万元。
截至7月10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金龙鱼的投诉达838条,涉及发霉、变质等问题。
期货套保连亏数亿
营收、净利首次双降
2020年10月,金龙鱼正式上市,创下创业板上市规模最大IPO纪录,当日股价大涨118%,市值突破3000亿元。2021年市值一度冲至7861亿元,并进入A股总市值榜第11位。遗憾的是,金龙鱼高光之后便是低谷。
接下来的时间里,金龙鱼的股价一路下滑。截至7月10日,报收26.04元/股,市值1412亿元,较高点蒸发超6000亿元。
金龙鱼的业务主要分为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两大类。
其中,厨房食品主要是食用油、大米、面粉、调味品等关系民生的日常产品。除了金龙鱼品牌之外,公司还有欧丽薇兰、胡姬花、香满园、海皇等近百个知名品牌。饲料原料产品主要包括豆粕、菜粕、米糠、麸皮等产品;油脂科技产品包括脂肪酸、皂粒、甘油、表面活性剂等产品。
从产品结构来看,金龙鱼的业务范围很广,但其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厨房食品。
来源:wind
自2020年10月上市以来,金龙鱼净利润持续下跌,2023年营收净利双降,营收约为2515.24亿元,同比下滑2.3%;净利润约为28.48亿元,同比下滑5.4%;扣非净利润约为13.21亿元,同比下滑58.5%。这是自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降。
金龙鱼解释道,营业收入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超过了销量增长带来的营收贡献。随着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公司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和油脂科技产品的销量较去年增长较好,但是主要产品的价格随着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跌有所回落。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食品工程中级工程师王思露表示,从大环境来看,金龙鱼所售主要产品的价格会随原材料的价格而改变,而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有所回落,在销量增速无法追上价格下落的速度后,营收会出现下滑。对金龙鱼而言,是大公司,而且产业贴合民生,所售产品皆为消费者生活必需品,它的涨价空间不大,所以销售单品的利润自然不会太高,这也许对品牌和企业是一种挑战;加之人口基数并无较大增加,需求量肯定不容乐观,再匹配上同行业的竞争,其实这种双降情况也算合理。
同为食品加工业,金龙鱼常常被拿来与海天味业做对比。海天味业2022年营收256亿元,不足金龙鱼(2574.85亿元)的十分之一,但净利润却有62亿,比金龙鱼(31亿元)赚多一倍的钱。
同时,金龙鱼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在持续下行。2020年至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11.01%、8.18%、5.68%、4.83%;同期,净利率分别为3.37%、1.98%、1.21%、1.11%,创出历史低位。
2023年营收高达1476亿的厨房食品业务,利润却只有94.68亿元(去年为104.9亿元),毛利率为6.41%。
来源:罐头图库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金龙鱼与海天调味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与旺旺等休闲食品更是差异巨大。金龙鱼实际上已经从小包装食用油发展到粮油食品、预制菜、水等很宽的产品线,主要是由于其营收聚焦于粮油食品等高频与低毛利领域,而造成总体毛利和净利偏低。
金龙鱼也曾多次公开表示,对公司而言,量大利薄的生意会是一个较高的竞争壁垒,可以减少其他潜在竞争者进入行业的机会。
另外,作为食油核心原材料之一的大豆高度依赖进口,因此金龙鱼的成本与毛利率极其容易受到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
2017年,金龙鱼商品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收益达28亿元、投资收益总计达34.76亿元,当年净利因此飙升至52.8亿元,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达65.78%。主要原因是,2017年CBOT大豆合约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公司为套保进行的期货交易收益较大。
好景不长。此后三年,金龙鱼的年报都明确披露了套期保值期货端的盈亏情况。2020年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计为-35.49亿元,2021年为-8.43亿元、2022年为-2.44亿元。
2023年,除了营收净利润双降外,金龙鱼的扣非净利润同样出现较大幅度下跌,2023年扣非净利润录得13.21亿元,同比2022年下跌58.5%。金龙鱼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未完全满足套期会计要求的衍生金融工具及结构性存款损益的影响。
于是,市场有种声音,质疑金龙鱼是一家粮油公司还是一家期货公司。
来源:罐头图库
对此,柏文喜认为,金龙鱼本身因涉及大豆油、棕榈油等大宗商品且消耗量巨大,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是保证公司成本与价格平稳的必须工具,而非主要因为盈利目的而投资期货。金龙鱼本身是大宗商品的需求方,不是单纯的期货投资者。
同时,柏文喜提示,金龙鱼的亏损情况反映了高度依赖大宗商品交易的企业在进行期货套保时可能面临的风险。
首先,企业需要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守套期会计准则,确保财务报表准确反映套保活动的真实情况。其次,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趋势和自身情况,灵活调整风险管理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套保工具。金龙鱼建立了专业的期货管理团队,但亏损表明,即使有专业团队也需要不断强化其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内部监控和审计,确保套保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最后,要关注市场变化和成本控制以及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
总之,对于依赖大宗商品交易的企业,期货套保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金龙鱼表示,今年一季度,加上不符合套期会计的期货损益后,毛利率大约为6%至7%左右。公司在食用油行业的占比已经较高,接下来会持续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昔日“油茅”还能再出彩吗?
为了努力降低成本,和众多食品饮料企业一样,金龙鱼也在开辟新的业务。
2017年,金龙鱼联手阿里影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IP搞了一波跨界营销,并同步借势IP热度,在天猫平台打造了三生三世版的产品升级。
2022年财报时,金龙鱼就已提到要在近年积极布局新的高增长和互补性业务,如厨房、酱油等业务。早在2015年金龙鱼就引入了高端酱油品牌“丸庄”,而厨房正是金龙鱼进军预制菜赛道的一个切入点。
厨房业务目前已推出松露风味红烧肉、红烧狮子头、黑椒牛柳等预制菜,麻婆豆腐等调味酱以及火锅底料等产品,覆盖B、C两端的正餐、团餐、快餐、餐饮和家庭消费者。同时,已有多款预制菜在线下及电商平台开展销售。
不过目前金龙鱼的厨房和调味品业务都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对公司经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此外,今年年初,预制菜行业被首次写入2023年一号文件。行业内卷自然加剧,竞争激烈。
王思露认为,在大健康行业的红利期,金龙鱼可以尝试考虑产品适当转型,丰富产品种类,多元化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适当囤积多种原材料。农产品产业升级和品牌化建设除开量的增加,同时还要保障质的发展。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对中高端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消费者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选择也更多的依赖于品牌。所以在发展农产品的产业转型升级时,大力发展特色品牌化(增加特色型产品种类)建设是首要任务。
而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金龙鱼的品牌效应跟规模效应,在行业里一直都是独树一帜的,但之后重资产模式,让整个利润率这一块低于同行业。随着其他企业大单品的夯实以及核心品类的扶持之后,会被对手蚕食市场。整体来看,金龙鱼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但是在多品牌多品类方面来说,金龙鱼还是缺乏综合实力。
金龙鱼的食用油和五常大米,你买过吗?对于此次卷入“油罐车装食用油事件”的回应,你有何看法?留言聊聊吧!
赞(2) | 评论 07月10日 18:22 来自网站 举报
-
【“90后”庄家操纵股价月入2000万,团队一半是基金从业者】
净化证券市场迫在眉睫作者 | 张凯旌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A股参与者正趋于年轻化,“00后”都已悄然入市,而“90后”则已经有人因“坐庄”被罚。近日,证监会调查发现,弈鸣基金郑永添等8人曾在2022年4月-5月使用45个证券账户,借助资金优势联合或连续买卖爱仕达(0024... 展开全文“90后”庄家操纵股价月入2000万,团队一半是基金从业者
净化证券市场迫在眉睫
作者 | 张凯旌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A股参与者正趋于年轻化,“00后”都已悄然入市,而“90后”则已经有人因“坐庄”被罚。
近日,证监会调查发现,弈鸣基金郑永添等8人曾在2022年4月-5月使用45个证券账户,借助资金优势联合或连续买卖爱仕达(002403.SZ)、东易日盛(002713.SZ)2只股票,累计获利1945.71万元。此行为构成操纵证券市场。
8人全部是“85后”,其中还有4个“90后”。最终该团队违法所得被全部没收,并被追加1945.71万元处罚,累计被罚没近4000万元。
年纪轻轻就拥有足以坐庄的资金量,并且入市精准获利颇丰,郑永添团队是什么来头?
晚上开复盘会密谋,
23天获利近2000万
2021年9月,郑永添、朱阳、林进叠作为股东成立弈鸣私募基金,注册资本1000万元。
背靠私募投资的主业,弈鸣基金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而这也让郑永添产生了其他想法。自2021年起,郑永添、朱阳、林进叠就拉上弈鸣基金员工蒲秀鹏,以及不在弈鸣基金的林政清、陈泽鑫、罗健灿和杭启飞,8人组建了一支“炒股小分队”,利用45个证券账户,固定在弈鸣基金办公地点交易股票。
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人负责不同方向,郑永添、朱阳、林进叠三人进行统筹和决策。
来源:证监会官网
每晚,团队会召开复盘会,成员交流意见后,由郑永添、朱阳、林进叠确定次日个股的交易范围、止盈位、止损位。次日,成员们按计划行事,再实时交流最新情况。
或许是前期的配合、平稳运行给了团队底气。2022年4月,郑永添团队开始大手笔投入,集中资金优势操纵市场。而他们选择的第一个标的是家电龙头爱仕达。
4月26日-5月6日期间,团队先用4天拉抬股价,累计斥资8196.57万元买入股票,卖出1491.75万元,并且频繁以不低于卖一价或市价或涨停价申买,导致爱仕达股价连续4天涨停,股价涨幅偏离对应板块综指34.86%。后用2天“出货”,买入387.89万元,卖出7768.1万元,爱仕达随即又连续2天跌停。
最终郑永添团队在最初不持有爱仕达股份的情况下,用6个交易日的时间买入8584.46万元,卖出9259.85万元,共计获利663.58万元。
紧接着,团队又盯上了“家装第一股”东易日盛。在还未完全撤出爱仕达时,郑永添等人开启“双线操作”,将类似的手法在东易日盛身上复现了一遍。
5月5日之后的5个交易日为建仓拉抬期,团队累计买入8784.37万元,卖出332.37万元。东易日盛连续4天涨停;5月12日,团队继续大举申报买入,东易日盛再次开盘涨停,团队在开盘后6分钟进行首笔申卖并成交,一举卖出9336.79万元;5月13日至5月18日,团队累计买入128.44万元,卖出2035.1万元,东易日盛一度连续3天跌停。
来源:Wind数据
最终,郑永添团队又在10个交易日内买入1.04亿元,卖出1.17亿元,获利1282.13万元。
两进两出之间,郑永添团队仅用了14个交易日,就累计获利1945.71万元。
证监会的处罚,也主要集中在郑永添身上,其一人就承担了1827.77万元,林进叠、林政清、朱阳等人次之。
团队囊括基金从业者、自由投资人
郑永添“90后”团队的背景神秘,证监会并未详细阐述,而弈鸣基金的股权结构也十分简单,且并未涉及司法纠纷。
不过,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中,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从备案信息来看,弈鸣基金管理规模在0-5亿元,属于登记在册的私募中规模最小的那一类。
创始股东之一的朱阳,曾在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国际经贸系当了4年的辅导员。有意思的是,离开广州大学后,朱阳随即成为广东辰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规风控部的一名风控专管员,自此与资本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仅6个月之后,朱阳又成为了广东乾道投资私募公司投资管理部的交易室主管。工商资料显示,辰星投资和乾道投资的实控人都是范青松。
可能是每日持巨资在K线间穿梭,激发了朱阳对证券交易的兴趣。2018年6月,朱阳再度离职,并开启了一段为期三年的自由投资人生涯。在中基协备案中,这段经历被标注为“利用自有资金从事证券投资”。这之后,朱阳才成立弈鸣基金。
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
弈鸣基金的合规风控负责人郭海龙,并不在此次被证监会处罚的8人名单中,但其在加入弈鸣基金前,经历也颇为丰富。
1990年,郭海龙还在广州味精食品厂,很快成为了销售科科长,随后在集宝公司做了12年销售工程师,又干了3年自由职业;2011年生涯才与证券行业产生交集,成为了太平洋证券市场部的营销经理,并于5年后成为深圳前海精至资管公司的风控总监,2021年加入弈鸣基金。
整体来看,弈鸣基金公司内共有8人取得了基金从业资格,其中就包括此次被证监会点名处罚的朱阳、林进叠、蒲秀鹏和林政清。
目前弈鸣基金仍在正常运行,只是郑永添已经从股东中撤出。其一共成立过20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目前有4只已清算。2023年,弈鸣基金还曾作为前十大股东出现在德恩精工(300780.SZ)的半年报中。
不仅如此,弈鸣基金在还颇为活跃。2023年11月,其刚接受了广州工商学院投资学教研室三位老师的调研;今年3月,林进叠还作为弈鸣基金代表,参与了广州工商学院承办的“寻找未来基金经理”高校模拟投资联赛的评审工作。评审团成员背景囊括东莞证券(A15130.SZ)、易方达等多家知名证券机构。
得益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投资经验,郑永添团队在选股方面能看出做了不少功课。
无论爱仕达还是东易日盛,都是市值小于50亿元的小盘股,且股权高度掌控在实控人手中。
来源:罐头图库
以爱仕达为例,截至2022年上半年,创始人陈合林与自己的妻子、儿子、女儿合计持有爱仕达股权的比例高达55.6%,公司股东户数不到2万户,日常每日成交额在1000万元-2000万元上下,交易相对冷清。
此外,2022年4月-5月也恰逢爱仕达和东易日盛的股价低点,前者股价较2015年历史巅峰时刻下滑超60%(前复权);后者股价较2015年历史巅峰时刻更是下滑近80%(前复权)。两家公司交易前都在底部横盘了超过1年的时间。
挑选重点、择机出手,这才让郑永添团队在短时间内,利用并不算多的资金量,获得可观的收益。但资本市场的一举一动,都要建立在规则的框架下。
监管重拳出击,操纵股价何时休?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郑永添团队操纵股价可能源于对市场规则的误解、对监管力度的低估,或是对个人能力过度自信,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市场来获得巨额利润。
但这恰好踩到了监管的高压线。柏文喜表示,从今年披露的案件信息和立案频次来看,证监会对操纵股价的处罚方式显示出了加强监管和严厉打击的趋势。
6月7日,证监会发布《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作为资本市场首份系统性行政处罚准则,对多个量刑梯度做了细致区分。
而在2023年,证监会共做出539件行政处罚决定,同比增长40%;具体到操纵市场方面,案件数量达到25件,其中证监会办理案件20件;在处罚力度上,没收违法所得金额约12亿元,罚款金额约21亿元,合计罚没金额超过30亿元。
此外,证监会还通过全方位监控、大数据碰撞等技术手段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以提高查处效率和准确性。在柏文喜看来,这表明证监会正在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操纵市场的行为,旨在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来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证监会开出的一系列罚单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除了郑永添团队外,“90后”王斌曾在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11月17日控制使用87个证券账户交易电光科技(002730.SZ)股票,获利9027.5万元,被罚2.7亿元;“85后”张智,曾于2017年4月17日至2018年1月30日期间,控制109个证券账户,操纵华英农业(002321.SZ)股票,获利1.33亿元,被罚2.66亿元。
一方面,这反映了A股的活力。2022年“腾讯财经”发起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40岁-59岁投资者占比46.33%,为所有年龄段中最多;其次是30-39岁投资者,占比43.27%;而18-29岁投资者占比也有7.75%,“00后”已经入市。另一方面,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年轻人从性格上会更激进,手段上也会因为掌握更多技术而更隐蔽复杂。而这也给监管调查带来了更大挑战。
另外,尽管加大了处罚力度,但外界对此还是存在争议的声音。沈萌就表示,虽然看似处罚金额是获利的两倍左右,但这个罚金与其所造成的相关投资者的损失相比还是低的。
从这些角度来看,市场净化仍然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你如何看待“90后”庄家操纵股价的现象?评论区聊聊吧!
赞(4) | 评论 07月09日 20:06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