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PK“老姜”:争夺华菱精工进入拼银子巷战!】
“增持战”已拉开序幕。作者 | 于婞 高远山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华菱精工(603356.SH)的内斗从“打嘴仗”升级到了“拼实力”阶段。华菱精工的“内斗”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目前的实控人黄业华家族,黄业华今年55岁,其阵营人员包括家族成员马息萍、黄超、以及指控董事长的监事... 展开全文“80后”PK“老姜”:争夺华菱精工进入拼银子巷战!
“增持战”已拉开序幕。
作者 | 于婞 高远山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华菱精工(603356.SH)的内斗从“打嘴仗”升级到了“拼实力”阶段。
华菱精工的“内斗”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目前的实控人黄业华家族,黄业华今年55岁,其阵营人员包括家族成员马息萍、黄超、以及指控董事长的监事姜振华等人;另一方是二股东捷登零碳方,阵营人员包括“80后“资本高手马伟、公司董事长罗旭,以及公司董事贺德勇等。双方的争夺焦点主要是公司控制权,也就是公司跟谁姓?
“姜还是老的辣”
8月8日,华菱精工公告,黄业华方面宣布将以自有资金在3个月内增持2000万元至4000万元的股票。而在6月27日,内斗的另一方——重要股东捷登零碳也放出“大招”增持计划,宣布未来3个月内以约1.5亿元自有资金增持股份,数量不低于1000万股且不超过1200万股,增持结束将持有公司股份比例约不低于17%且不超过18.5%。
不过,黄业华方面还另有“杀手锏”。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黄业华向该报记者提供了一份《民事裁定书》。7月26日,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冻结被申请人马伟、捷登零碳(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登零碳)名下银行及互联网银行存款1.02亿元。不足部分将在差额范围内冻结捷登零碳持有的上市公司未质押股票及马伟名下房产等财产。
而短期之内,马伟及捷登零碳如何解决资金冻结危机,又能向何处筹资完成增持?这就好比两军对垒,一方的粮草被另一方烧了,这种被动局面十分考验“操盘者”马伟的资源、人脉、动员能力。
而且,更加关键的是,目前距离华菱精工8月16日的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留给马伟及捷登零碳的时间不多了。
而这次的临时股东大会,尚未开始,就可以预判必然是黄业华方面和“捷登系”激烈争夺的一战。
“小甜甜”变“牛夫人”
而如今让公司实控人黄业华头疼不已的“牛夫人”捷登零碳,一年前还曾是华菱精工的“小甜甜”。捷登零碳实控人马伟1983年出生,他21岁时就创立了江苏美鑫,依托资源优势,经营煤炭贸易业务;31岁时马伟开始转型做新材料;2021年,马伟开始涉足资本市场,在当年1月完成了对上市公司宝馨科技的收购,并开始转行跨入新能源行业。在马伟的带领下,宝馨科技业绩和股价多年来波动起伏较大,并不算稳定。
马伟与华菱精工结缘于2023年5月,在此之前,华菱精工的实控人为黄业华、马息萍、黄超一家三口,其中黄超系黄业华、马息萍夫妇之子,三人分别持有上市公司23.58%、2.77%、3.56%的股份,合计持股29.91%,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来源:华菱精工公告
“出于自身情况及支持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考虑”,三人打算引入新的具有管理能力与实力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于是2023年5月15日,一家三口分别与捷登零碳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同时,黄业华、黄超与捷登零碳签署了《股份表决权委托协议》,捷登零碳与华菱精工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
同时华菱精工还计划向捷登零碳定向发行新股,交易完成后,捷登零碳将持有华菱精工超过30%的股份,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来源:罐头图库
一切都在朝着双方希望的方向发展,捷登零碳方面也推荐了部分人员入驻华菱精工董监高,开始逐渐接管华菱精工的经营。
然而今年1月末,上交所下发问询函,求华菱精工说明股份协议转让价与定增价相差较大的合理性,以及马伟及相关方参与公司及宝馨科技股权认购的资金来源及可行性、参与认购后是否存在资金偿付风险,是否可能对公司控制权稳定性造成影响等。
在外界和监管投来质疑之际,4月初,华菱精工主动公告了终止向捷登零碳定增的消息。而此时,双方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定增终止后,5月7日,华菱精工收到捷登零碳函告,后者决定终止收购黄业华剩余持有的公司股份。黄氏父子的表决权委托也随机终止,华菱精工实控人仍为黄业华、黄超父子,捷登零碳仍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收购终止之后,黄业华在今年5月年度股东大会上改选董事会,但是遭到失败,马伟一方并未退出,双方随即展开了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激烈争夺。
“火药味”十足的董监高
与此同时,华菱精工董监高都卷入了两方的“内斗”之中。6月13日下午,华菱精工召开了一场紧急临时监事会,监事姜振华以监事会主席金世春不履职、无法履职为由,与监事乌焕军共同推举姜振华召集和主持该次监事会会议。
会议召开之前就已经硝烟弥漫,而这次监事会,更是直接把枪口指向了公司董事长罗旭和董事贺德勇。姜振华在临时监事会提案中提到:“经股东反映,公司现任董事、前任高级管理人员罗旭、贺德勇等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其中包括:主导开展与公司主业不相关交易或虚假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租赁、购买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房产,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具体来看,监事会提案指出,1月19日,华菱精工与季晴新能源签订采购合同,并支付了预付款,但采购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不相关,季晴新能源至今未交货,公司亦未见相关销售合同。此外华菱精工子公司溧阳安华分别于2023年11月17日、11月29日、12月17日与两家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但合同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不相关。
“股东质疑上述业务与公司实际经营不相关、业务不真实,存在第二大股东关 联方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存在利益输送。”姜振华在提案中表示。
同时,提案显示,华菱精工子公司华菱新能源销售给宝馨科技(002514.SZ) (二股东捷登零碳实控人马伟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光伏支架货款658.7万元至今未收回,监事会认为这是捷登零碳及马伟关联方通过关联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另一方面,监事会提案显示,公司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租赁房产用于办公,还在南京几个地方购买了775平米的房产,但这些房产都与公司实际经营无关,部分房产是二股东捷登零碳方面在使用,占用了上市公司资源,且部分房产的出售方还与二股东方面有关联关系,购房价格并不公允,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股东还质疑马伟及相关方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为宝馨科技分摊成本、存在利益输送,损害股东权益。
经梳理,监事会提案对公司的相关业务质疑,涉及金额累计超过8000万元。华菱精工监事会以2票赞成、1票反对审议通过了提案,监事姜振华、乌焕军认为董事长罗旭和董事贺德勇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应当依法向司法机关提请处理。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律师指出,监事有权利和义务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包括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这些问题,监事应当立即行使他们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提出质询、要求相关人员解释、提交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报告等。监事会成员发现内部存在问题并举报管理人员,这属于正常的监督职责。
不过该指控在监事会内部就存在分歧,监事会主席金世春认为提案内容不明确、有关违规材料不充分,监事会召集程序也不合规。
在监事会决议公告发布当天,华菱精工也发了一份说明公告,表示所谓与公司主营业务不相关的交易,是出于向新能源业务转型的需求,公司与各交易方也不存在监事会提案中讲到的“关联关系”。
但5月31日和6月4日,华菱精工连发公告,贺德勇辞任首席财务官一职,罗旭也辞去公司总裁、董事会秘书职务,不过二人仍分别保留了董事和董事长的职位。
来源:罐头图库
而监事会的指控引发了监管的关注。6月16日,上交所对华菱精工下发了问询函,要求公司对监事指控的董事长、董事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等事项进行核实并披露。
“内斗”的事情闹到了上交所,华菱精工(603356.SH)却突然冷静。6月21日晚间,公司发布了延期回复问询的公告,表示还有部分访谈、问题回复尚未完成,为了回复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公司还需要多一点时间准备。
6月27日晚,捷登零碳抛出增持计划,宣布将以1.5亿自有资金计划在未来3个月增持股份,合计持股比例在17%至18.5%之间。
7月29日,华菱精工公告将召开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黄业华计划在股东大会上免去捷登系董事罗旭、董事贺德勇、独立董事凌云志、非职工代表监事金世春的相关职务,并提名补选王迪、陈仁俊两名非独立董事。
8月7日,上市公司公告,马伟一方新增对非独立董事提名,提名李正球、马琳、邢帆三名董事,黄业华新增补选一名非独立董事向小华。
如此一来,双方提名的非独立董事均为3人,即将于8月16日的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就成为了双方对决的战场。
对于两方的交锋,有投资者表示,“内斗是最大的利空!”不过也有投资者认为,“爆出来是好事,未来还会比这个更差吗?”
来源:股吧
华菱精工质地如何?
华菱精工主营主营电梯配重产品,包括重块、新型补偿缆等配重产品、钣金产品、钢丝绳等,其余还有停车设备类、风电类等配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3年,公司营收15.53亿元,同比下降11.41%;归母净利润亏损1.04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为947.62万元;同时公司毛利率下降了3.71%。
对于业绩表现不佳,华菱精工表示,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导致电梯及相关配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受市场环境及原材料波动的影响,公司在上下游议价空间减小,订单需求萎缩,利润空间被压缩。
这是整个电梯行业正在面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华菱精工开始谋求转型。其2022年就试图通过定增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业务,还新设了子公司安徽华菱新能源,增加电池研发制造业务,但上述项目皆因发展规划、技术储备、环境变化等原因终止或暂停。
2023年,华菱精工与在新能源领域积攒了一定经验的马伟牵手,引入马伟旗下公司捷登零碳,有意向光伏支架等新业务转型。据《证券日报》援引黄业华《公开信》称,华菱精工必须在稳定主业的情况下,积极寻求新能源光伏、储能、风电等行业的发展。
行业人士曾对双方的合作分析称,这一合作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得推动作用。这种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而如今在转型的过程中,公司大股东却和二股东剑拔弩张,争执不下。
来源:罐头图库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上市公司的内斗,是公司股东为争权夺利而不尊重《公司法》与公司章程的表现,是守法与契约意识缺乏和大股东控制力不够、公司治理失效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上市公司内斗表明公司治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自然会影响到公司战略稳定与运营决策,乃至业务的正常开展,对公司业绩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两方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也说明公司本身质地尚可,目前公司总市值不过16.37亿元,实际控制人黄业华家族目前持股20.41%,持股比例不高,取得控股权的成本在A股算是比较低的。
你觉得华菱精工“内斗”哪方能赢?谁来主持大局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比较友好?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赞(4) | 评论 08月12日 09:51 来自网站 举报
-
【荣耀冲刺IPO,谁与经销商共享资本盛宴?】
荣耀背后的股东们“赢麻了”!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荣耀IPO“预告”已出,距离上市还有多久?自四年前,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下称“荣耀”)脱离华为怀抱后,外界便多次猜测其要“借壳上市”,但这些传闻最终都因荣耀的“沉默”而逐渐消散。8月5日,荣耀明确回应上市传闻... 展开全文荣耀冲刺IPO,谁与经销商共享资本盛宴?
荣耀背后的股东们“赢麻了”!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荣耀IPO“预告”已出,距离上市还有多久?
自四年前,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下称“荣耀”)脱离华为怀抱后,外界便多次猜测其要“借壳上市”,但这些传闻最终都因荣耀的“沉默”而逐渐消散。
8月5日,荣耀明确回应上市传闻称,公司计划在2024年四季度启动相应的股份制改革,之后适时启动IPO流程。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股改是从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成为上市公司的基本条件之一。但他也强调,股份制改革本身并不保证公司能够上市,许多完成股改的公司并未上市或不打算上市。
受此消息影响,参股荣耀的上市公司天音控股(00829.SZ)、爱施德(02416.SZ)当天股价均出现上涨。截至8月5日收盘,爱施德涨停,天音控股涨7.6%。
不过,截至8月6日,两者股价均下跌,天音控股股价下跌3.94%,报收于8.3元/股;爱施德股价下跌6.19%,报收于9.25元/股。
此外,据新媒体“独角兽早知道”报道,一份荣耀Pre-IPO融资计划显示,荣耀拟于2024年递交材料申报创业板上市,本轮Pre-IPO估值为2000亿元。相较于四年前,荣耀被华为出售时约1000亿元的估值,翻了一倍。荣耀若成功上市,其背后股东也将与其共享这一资本盛宴。
荣耀IPO迎来“预告”
多家上市公司股价上涨
实际上,荣耀的上市动向,一直颇受市场关注。无论是通过借壳还是IPO,每次传闻一出,总会激起股市的波动。
故事还要从2020年11月说起,彼时,荣耀从华为独立“单飞”,其收购方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智信”)。出售后,华为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图源:爱企查截图据工商查询平台爱企查显示,深圳智信是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下称“深圳智慧城市”)与30多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共同投资,并于2020年9月成立的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爱企查显示,深圳智信的股东除了深圳智慧城市,还包括深圳市智城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鹏程新信息技术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这三个股东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深圳国资委。在荣耀此前的借壳上市传闻中,“壳对象”包括天音控股、深城交、深振业A、深纺织A等,巧的是,这些企业均是深圳国资旗下的上市主体。
上述“壳公司”从传闻出现到澄清传闻,股价就像坐了“过山车”,从急速上涨到迅速回落。比如2023年11月21日,天音控股因荣耀的借壳传闻股价上涨6.8%;11月23日,天音控股股价下降10.02%。
尽管对于荣耀借壳上市“狼来了”的故事已上演多次,但二级市场每次都给出了反映。
此次荣耀回应要IPO,并预计2024年启动股改的消息一经发出后,与荣耀有关联的上市公司天音控股、爱施德的股价再次出现上涨。截至8月5日收盘,爱施德(02416.SZ)涨停,天音控股(00829.SZ)上涨7.6%。不过,截至8月6日,两者股价又开始下跌,天音控股股价下跌3.94%、爱施德股价下跌6.19%。
值得一提的是,天音控股作为手机分销龙头,其全资子公司天音通信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参与收购荣耀。天音通信作为荣耀的间接股东,持有荣耀股东“深圳星盟信息技术”19.36%的股权。而爱施德是荣耀唯一的全渠道零售服务商,2020年曾斥资6.6亿元参与对荣耀的联合收购。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与荣耀脱胎于华为,自带光环的属性有关外,还得益于荣耀这几年在市场上的表现。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荣耀凭借17.1%的市场份额拿下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此外,荣耀曾拿下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全年安卓阵营出货量第一。
不仅市场占有率较高,从绝对值来看,荣耀在国内的出货量也在上升。据Canaly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荣耀以1070万台的出货量位列第三,同比增长4%,力压华为(出货量1060万台,排名第四)、小米(出货量1000万台,排名第五)。
出货量遭遇质疑
与此同时,从2022年起,质疑荣耀手机销量“有水分”的短视频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在B站上,有博主调侃道,你没买,我没买,荣耀手机怎么就成了出货量第一?
在评论区,IP地址为广东的网友评论道,“我们这边的运营商都是充值金额多少,保持在网多久,直接送荣耀系列手机。”但也有网友认为互联网上的声音并不客观,反驳道,“现在的主流互联网上,百分之十的网民发出了百分之九十的声量。”
图源:B站评论区截图
不过,2022年1月,中国移动曾采购了150万台荣耀60系列机型,2个月后,再次采购了200万台荣耀Magic4系列手机。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荣耀就与中国移动交易了两笔大单,总金额或超百亿。
尽管有移动通信运营商巨头的偏爱,但关于荣耀出货量的质疑一直没断。
据财经资讯服务平台“正经社”2023年3月报道称,有数码博主发现,QuestMobile和艾瑞咨询发布的智能终端各个品牌活跃设备数量,2022年6月荣耀仅占比2.7%,而排名靠前的华为、苹果、OPPO、VIVO和小米,分别占比25%、21.7%、19.9%、14.6%、10.3%。相比之下,荣耀的这个指标和高销量难以匹配。
图源:罐头图库
据《南方日报》援引业内人士分析,荣耀的出货量,很多仅仅是从供应链转移到了经销商体系,并没有转化为实际销量。“荣耀的很多经销商就是荣耀的股东,为了冲量,会在前期大量进货,造成荣耀在短期内出现出货量‘虚高’的情况。”
但对于高库存,荣耀却矢口否认。在荣耀Magic5发布会上,赵明又一次表示荣耀库存压力是最小的。
那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2年年底,荣耀发布了荣耀80 GT。其中,12+256GB版本的售价高达3299元,如今却降到了2099元,一年之间直降1200元。
图源:罐头图库
2023年3月6日,荣耀正式发布新一代旗舰Magic5系列,但超出预期的是,新机的起售价相对Magic4系列不升反降,直降300多元。
在3月6日的发布会后,对于荣耀Magic5降价,赵明回复道,定价是一个综合的逻辑,就是看竞争情况、产品情况、看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品牌等等诸多的要素。这种考量很综合,不能用一句话来给一个满意的答复。
8个月后的双11,荣耀Magic5Pro降幅超过1000元。对于荣耀产品降价促销的行为,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预算。荣耀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忠诚度。
另外,沈萌还提到“手机消费需求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他表示,本土品牌除个别具有差异化优势外,几乎都是通过“堆料”冲高功能参数,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如果不进行价格促销,就可能造成滞销、减值。
此外,江瀚还表示,荣耀需要平衡产品降价与经销商的利益,建立更加完善的渠道管理体系来维护渠道商的利益。
不过,从荣耀的经销商天音控股、爱施德的财报来看,2022年,两家公司已经出现了存货、预付账款双升的情况。
图源:罐头图库
2022年,天音控股期末存货53.31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加了33.5%。这其中,库存商品从期初的22.46亿元增加到了期末的38.82亿元。且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天数也攀升至23.36天,远高于2021年同期的15.13天。对于存货的大幅增加,天音控股给出的解释是为2022年春节后的开门红做存货准备。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天音控股期末存货有所下滑,为51.9亿元,占净资产的195.46%,较2022年年末减少1.41亿元。
此外,2022年,天音控股的预付账款也从期初的27.1亿元增加84%至期末的49.78亿元。
图源:wind 截图
而爱施德,是荣耀品牌唯一的全渠道零售服务商,其母公司2022年存货较上一年底同比增加了146%,预付账款从2021年的305万元涨至5.34亿元。
对于渠道压货的情况,沈萌认为,荣耀是处于情绪营销中,因此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形象,必须不断推高业绩,当市场需求端不能很好消化产能时,需要通过向渠道压货实现目标,这在本质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链条,渠道长期压货不仅会影响经销商的资金周转,也会让没能及时销售的存货减值、最终流回公司形成损失。
“如果荣耀的出货量不能真正转化为实际销量,那么经销商体系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都会增加,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江瀚也提示到。
经历“阵痛期”的荣耀
能否撑起“高端梦”?
从市场多次传闻荣耀“借壳上市”,到这次,公司承认要IPO上市。兜兜转转的背后,也透露着荣耀对于上市的谨慎。毕竟,除经销商承压传闻“压身”外,荣耀能否在资本市场讲一个好故事,更是不少投资者所关注的。
对标已经上市、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来看,荣耀的品牌布局似乎还不够广泛。目前,小米已形成多元化业务。2022年,其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其他业务营收分别为1672.17亿元、797.95 亿元、283.21亿元和47.11亿元,占比分别为59.71%、28.49%、10.11%、1.68%。
但和小米不同的是,目前荣耀的核心业务仍以智能手机为主,并衍生出类似于个人PC、智能手表等业务。
图源:罐头图库
CHIP奇谱科技总编罗国昭分析道,从荣耀的整个品牌布局看,荣耀的消费者高认知度/点名率产品线较窄,仍集中在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产品。尽管荣耀也有PC产品线、智能家居产品线和车联网产品,但仍处于品牌含金量及规模的爬坡期,为荣耀创造的应收比例不高。
另外,与OPPO、VIVO相比,荣耀仅独立3年,产品线生产的纵深时间也较短。而OPPO、VIVO是长久的消费电子,在经销商、受众层面更容易被接受。小米造车三年,也把消费者对它的认知拉宽了,华为更是如此。
而相比之下,提起荣耀,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有荣耀手机。目前来看,荣耀只有性价比,是架不起来高端形象的。Magic及其折叠系列产品构建稳固的高端形象尚需时日。
图源:罐头图库
他进一步表示,荣耀在经历阵痛期,这很考验品牌的成长性,以及在不赚钱甚至赔钱的情况下,是否有经销商、渠道愿意陪它度过阵痛期。尽管提出担忧,但罗国昭仍认为,荣耀可以顺理度过,只是赚1块钱和赚10块钱利润的差别。给经销商信心,说服他们共克难关,荣耀需要给大家定心丸。
沈萌也认为,荣耀上市虽然知名度高,但是科创含金量到底有多少,仍值得关注,否则只是一个普通的手机制造商。假如荣耀手机不能形成更好的差异化优势,那么与经销商之间就是一种零和博弈。
与京东方、国信资本等股东
共享资本盛宴
据新媒体“独角兽早知道”报道称,在一份荣耀Pre-IPO融资计划中显示,荣耀本轮Pre-IPO估值为2000亿元。要知道四年前,荣耀被华为出售时的估值约为1000亿元,如今已翻了一倍。
尽管荣耀被出售后,华为就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但如今荣耀若成功上市,对于华为来说,也是一个业务剥离、顺利上市的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荣耀独立后,不再受制于华为所面临的限制与制裁,能够自由地与全球供应链合作,这有助于荣耀恢复和扩展业务。同时,华为虽然不再持有荣耀的股份,但荣耀上市可能会带来市场对华为品牌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可能对华为自身的业务产生正面的外部效应。
其次,荣耀上市的资本盛宴开席后,也会有不少与之相关联的公司将拿到“入场券”。
图源:罐头图库
具体看,荣耀目前共有15位股东,包括地方国资、产业链供应商、第三方资本等。其中,9位股东均有深圳国资参与,新入场的6位股东中,国信资本由深圳市国资委间接控股,京东方也有国资背景,且是荣耀多个产品的屏幕供应商。
其中,深圳智信持股比例最高,为74.43%;深圳市鹏程新信息技术合伙企业(有限合伙)、Smart Internation1 Holding Spv Rsc Ltd.、深圳耀星辰叁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耀星辰贰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持股约9.96%、4.71%、2.92%和2.5%。
新入场的深圳市宝安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综改共赢(杭州)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京东方、国信资本、中金祺智、Rosy Fable Asia L.P.分别持股0.41%、0.41%、0.32%、0.06%、0.04%和0.03%。
穿透股权图后发现,在荣耀所有股东背后,还包括华为、荣耀手机的重要渠道商北京松联科技、国资控股的手机渠道商中电科太力、中邮器材、天音控股。可见,荣耀的股权结构,呈现多方力量交织的情况。
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副秘书长宋嘉认为:“目前,荣耀多位股东均为其供应商,并与荣耀存在交易关系,荣耀在上市前仍需进一步厘清关系并完善相关结构和机制。”
对于荣耀上市,沈萌比较看好,他认为,若荣耀继续保持与华为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继续使用情绪营销的模式,上市门槛可能就不高,以荣耀的规模能满足基本的财务要求。荣耀一直在讲故事,上市后也一样能讲好故事。
你用过荣耀手机吗?体验感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赞(33) | 评论 (15) 08月12日 09:49 来自网站 举报
-
【起诉3家同行,8000亿宁德时代为何频繁打官司?】
宁德时代向中创新航索赔经济损失9200万元。作者 | 高远山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纠缠3年,宁德时代(300750.SZ)和中创新航(3931.HK)两家锂电巨头,再次打响专利战!7月26日晚间,中创新航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福州中院送达的民事起诉书,原告宁德时代针对中创... 展开全文起诉3家同行,8000亿宁德时代为何频繁打官司?
宁德时代向中创新航索赔经济损失9200万元。
作者 | 高远山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纠缠3年,宁德时代(300750.SZ)和中创新航(3931.HK)两家锂电巨头,再次打响专利战!
7月26日晚间,中创新航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福州中院送达的民事起诉书,原告宁德时代针对中创新航及一家独立于本公司的汽车销售商(福州仓山埃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就一实用新型专利提出的知识产权侵权索赔。
公告显示,宁德时代请求法院判决中创新航赔偿其经济损失9200万元,以及主张中创新航赔偿其为制止侵权支出的合理费用30万元。合计9230万元。
2023年,中创新航总营收270.06亿元,净利润2.94亿元。也就是说,宁德时代要求的赔偿金额占中创新航去年净利润的31%。
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7月29日,中创新航报收13.64港元/股,跌0.58%,总市值241.7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24.64亿元);同日宁德时代报收184.53元/股,跌2.55%,总市值8117.12亿元。
宁德时代再诉中创新航
本次涉诉专利,是一件申请于2017年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720968992.6),主要保护的是锂电池的一种顶盖结构。
据专利专家韩清川在自媒体“百科君的IP杂谈”中介绍,这件专利的核心发明点在于,在顶盖注液孔的下面加一个凸包的设计,可以在注液的时候降低短路风险。这是对顶盖结构的局部优化。
关于涉诉专利,宁德时代除了要求经济赔偿,还要求中创新航立即停止实施侵害其涉诉专利权的行为,包括停止制造、销售和许诺销售侵害涉诉专利的动力电池产品。此外,宁德时代还主张汽车销售商停止销售使用涉诉专利的产品。
来源:罐头图库
对于此次诉讼事项,中创新航表示,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速度快,公司产品已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结构设计,不存在宁德时代主张的需要立即停止制造、销售和许诺销售侵害本次涉诉专利产品的情形。
中创新航称,目前诉讼尚未开庭审理,无法院最终判决结果,亦不会对公司当前及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在中创新航公告诉讼进展的同一天,宁德时代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财报显示,宁德时代上半年营业收入1667.67亿元,同比下降11.88%;不过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37%,达到228.65亿元。
根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Research数据,宁德时代2024年1-5月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7.5%,较去年同期提升2.3%,仍排名全球第一。另外,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
但中创新航也在积极追赶,年报显示,2023年中创新航来自中国内地的营业收入为263.53亿元,增长31.8%,该增长主要源于企业产能不断提升和释放以及本集团来自中国内地客户数量及彼等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
近年来,原宁德时代客户小鹏和蔚来“转投”中创新航的怀抱,中创新航成为这些“当红炸子鸡”新能源车企的主要动力电池供应商。一年前,中创新航还成功顶替了宁德时代,成为了广汽埃安的第一电池供应商。
3年恩怨继续
新仇叠加旧怨,两家电池供应商的较量也是颇为激烈。
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的恩怨始于2021年7月,当时宁德时代针对中创新航陆续提起了包括“正极极片及电池”、“防爆装置”、“集流构件和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在内的五项专利诉讼,索赔总额超过6亿元。
彼时,中创新航正在筹备IPO。
此后,宁德时代陆续对中创新航提起侵权诉讼,算上这一次,涉诉的锂电池专利已经达到7项,其中5项都是锂电池顶盖结构相关的专利,索赔总额超6亿元。另外2项涉及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技术,索赔金额超1亿元。据《中国基金报》报道,锂电池的成本构成中,外壳部分只占3%左右,但锂电池顶盖结构的专利容易取证。
而上述5项外壳专利诉讼宁德时代2败2胜,另有1项尚未宣判。另外2项正负极片的专利诉讼,一审宁德时代胜诉,但二审又被最高法撤销。
2022年10月6日,中创新航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成功登陆港股的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
从结果来看,宁德时代的诉讼并未对中创新航的上市之旅造成实质影响,但舆论影响不小。中创新航上市之后,宁德时代依然提起了其他专利诉讼。
来源:罐头图库
宁德时代起诉3家同行
而除了中创新航外,宁德时代在2020年也曾因专利侵权起诉了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塔菲尔”),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2亿元。塔菲尔创立于2015年,其创始人龙绘锦与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同样出身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曾毓群是龙绘锦的上司。
宁德时代称,具体涉案专利是电池防爆相关的一项很重要的专利,关系到电池生产和使用的安全。2021年,宁德时代获专利侵权案胜诉,塔菲尔被判赔偿近2330万元。
另一边,“玻璃大王”曹德旺胞妹曹芳从福耀玻璃(600660.SH)离职后,与福耀玻璃另一位离职高管陈继程于2016年成立正力投资。2019年,正力投资以1.6亿元入股塔菲尔,双方还合资成立正力新能,负责塔菲尔的产能扩张。2020年,正力投资以10.8亿元,拿下塔菲尔的控股权,曹芳履新塔菲尔董事长一职,不过又于2022年3月卸任。
在正力新能的加持下,塔菲尔跻身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前10,成为宁德时代的有力竞争对手。如今,曹芳旗下正力新能也正式递表港交所,发起主板上市冲刺。
除了专利诉讼外,2022年,宁德时代还因为前员工违反竞业协议,入职蜂巢能源,从而起诉了蜂巢能源涉嫌不正当竞争。
来源:罐头图库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牛炬钦律师表示,“宁德时代起诉塔菲尔、中创新航侵犯其专利权,起诉蜂巢能源不正当竞争,这一系列的诉讼,其本质在于企业对新能源市场的争夺。宁德时代依靠其大量的研发投入,积累了大量的核心基础专利,利用其领先的技术和人员优势,构建起市场竞争优势的壁垒。而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入局者越来越多,势必会对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宁德时代发起多起专利诉讼,正是为了保持其市场竞争的领先。”
如今又被起诉的中创新航前身为中航锂电,是锂电行业中的“老人”。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是由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孵化的天空能源 (洛阳)有限公司。天空能源的成立,比宁德时代还早了4年。
2013年,中创新航的装机量达到国内第一。彼时苏州金龙、中通客车、宇通客车等著名大巴车企继配套了中创新航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
不过,高光并没有持续多久。2015年,三元电池异军突起,比亚迪(002594.SZ)的电池产能和产量已大幅领先中创新航,中创新航的磷酸铁锂电池陷入困境。到2017年,中创新航装机量一路下滑,跌出了行业前十,并且很快被宁德时代赶超。2018年,主打三元电池的宁德时代已经名声赫赫,跃升为锂电池龙头。
而为了生存,中创新航不再死守磷酸铁锂,转而将研发重点放在三元电池。2018年底,中创新航快速推出的第一代三元电池,开始少量配套长安、吉利等车企。让人意外的是,2019年中创新航第二代三元电池推出后,顺利进入广汽供应链体系。当年中创新航装机量便挤进行业前十,此后更是挺进了前三。
来源:罐头图库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年,中创新航总装机量为9.05GWh,市场占比5.9%,排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后,位列第三。
市占率的迅速上升,或许与其价格较低有关。《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的毛利率分别为4.8%、13.6%和5.5%,而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分别为29.06%、27.76%和26.28%。
目前,按照动力电池装车量计算,市场格局依然是宁德时代排名第一,中创新航排名第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在业内看来,专利纠纷的导火索,主要因为中创新航抢走了宁德时代的客户。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供应广汽乘用车的电池装机量分别为1136.56GWh和595.34GWh,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2020年情况发生逆转,中创新航对广汽乘用车的装机量达2033.65GWh,宁德时代缩减为824.69GWh,前者是后者的近2.5倍。中创新航取代宁德时代成为广汽新能源的第一供应商。
总归来说,现阶段的中创新航可以说是离龙头们最近的选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中创新航也在使劲扩建产能。而公司此前IPO募集资金也是为了用于新建和扩建多个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的产业基地项目等。
不过从双方的专利储备上看,中创新航虽然在努力追赶,但其与宁德时代并不在一个数量级。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创新航已获授权专利3060项,已申请待授权专利1111项;宁德时代拥有8137项境内专利及1850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外专利合计1.95万项。
“宁德时代积极打官司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不让侵权企业使用其专利技术,以至于影响宁德时代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宁德时代目前打击的对象还是一些相对比较小的公司,如果此次官司胜诉,也可以警示其他更大的竞争企业不要使用其专利保护的新技术,从而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宁德时代在企业竞争中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这是比较正常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看出,对这些技术型企业或者创新企业来讲,技术的竞争壁垒是最重要的,所以如何保持自己在技术的竞争壁垒中构建长久优势,这对于新质生产力企业来说非常关键,从这一系列官司也可以看到这种未来市场竞争的一些参考和感悟。
浙江宁波律师事务所付从龙律师则认为,“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的专利诉讼,不管谁输谁赢,抑或相互达成专利许可,我认为对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知识产权行业都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也是符合中国40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
对于双方的专利战你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1) | 评论 08月02日 20:13 来自网站 举报
-
【 汇源女总裁突然去职,终结“妖股”国中水务七连板?】
汇源果汁能解“鹏欣系”的近渴吗?作者 | 刘钦文 李非林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豪饮”了国民饮料汇源果汁后,国中水务(600187.SH)可谓“赢麻了”,不仅2023年业绩扭亏为盈,还在7月22日到30日连续收获了七个涨停板,7天累计涨幅达96.13%。但在七连板后,汇源果... 展开全文汇源女总裁突然去职,终结“妖股”国中水务七连板?
汇源果汁能解“鹏欣系”的近渴吗?
作者 | 刘钦文 李非林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豪饮”了国民饮料汇源果汁后,国中水务(600187.SH)可谓“赢麻了”,不仅2023年业绩扭亏为盈,还在7月22日到30日连续收获了七个涨停板,7天累计涨幅达96.13%。
但在七连板后,汇源果汁突发一则人事变动信息。7月31日,据《新京报》报道称,“目前咸晓芳女士已被免去汇源果汁执行总裁职务,属公司正常人事变动,公司主要高管无变动。”
据公开信息显示,咸晓芳为一名90后,曾任汇源果汁执行总裁,在任期间,制定了以“果汁 ”赛道为根本,3年冲击百亿目标的市场战略。并于2023年,带领团队实现了汇源果汁在100%果汁市场中份额第一、线下渠道销售量增长18%,线上各平台品类第一名的成绩。
对于咸晓芳具体被免职的原因,汇源果汁则未做回应。
与此几乎同时,连涨七天的国中水务在今天跌停,报收2.75元/股,下跌9.54%,总市值44.38亿元。
国中水务背后,则是资本市场大名鼎鼎的“鹏欣系”掌门人姜照柏,曾为“江苏南通首富”。这位曾与“饮料”行业毫不相干的资本大鳄,选择“豪饮”汇源果汁,背后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汇源女总裁离职,“卖身”记遇波折?
汇源果汁执行总裁咸晓芳突然去职,为“江苏富豪”豪饮汇源的故事平添了一抹波折。
此次变动可谓毫无征兆,在11天前,7月20日,咸晓芳还以“汇源果汁CEO”的身份,和鸿星尔克董事长吴荣照就“国货朋友圈”主题进行直播。
图源:微博
据公开信息显示,咸晓芳为一名“90后”,担任执行总裁期间,为汇源果汁的“年轻化”做了诸多努力。
在品牌焕新方面,咸晓芳亲自操盘打造了汇源国产第一瓶西梅汁,2021年9月,咸晓芳和网红张沫凡一同直播带货,当天售空30万瓶,三个月累计销售额超过了2630万元。奠定了汇源西梅细分赛道的TOP1。
2023年末,又打造了阳光柠檬系列,已成为单月销售过亿的大单品。
近两年,汇源果汁分别与罗永浩、贾乃亮、戚薇、张沫凡等多位网红博主、明星合作进行直播带货。
这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果,据“消费日报网”报道,在汇源果汁全国经销商大会上,汇源果汁执行总裁咸晓芳透露,2022年汇源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3.8%,果汁业务利润整体同比增长了48.3%,其中线上销售增长了34%,线上利润同比增长了65%。
汇源果汁还称,2023年,汇源果汁核心管理岗位薪资待遇持续大幅提高,固定薪将提升20%以上,新晋人员年薪总额将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据食品饮料行业资讯平台“食品内参”报道,有关咸晓芳被免职的原因,获得的信源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说,“因经销商打款打到了不该打的账户上,被资方知晓”;另一种,涉及“电商的费用”。
不过,企查查显示,目前咸晓芳仍为北京汇源的法定代表人。
图源:企查查
靠汇源扭亏为盈,对赌已完成三分之一
不管咸晓芳的具体被免职原因是什么,近两年汇源果汁通过努力改革的成效确实正在逐渐显现,已摆脱昔日的泥潭。
汇源果汁的创始人为山东沂源人朱新礼。1992年,朱新礼在改革浪潮的鼓舞下,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创办了淄博汇源有限公司,这正是汇源集团的前身。经过快速发展,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大涨66%。
图源:罐头图库
上市后的十余年中,饮品市场快速发展,各大品牌和产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内外困顿下,汇源果汁逐渐走了下坡路。
2018年4月,汇源果汁因违规提供贷款被停牌。据公告称,在未签订协议、未经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汇源果汁向汇源集团旗下关联公司北京汇源饮料借出了42.82亿元,利率为10%的短期贷款,以便关联公司应付临时营运资金需要及还债。
2018年6月4日,港交所就违规事项向汇源果汁发函并列出复牌条件,要求汇源果汁进行严格自查,以证明诚信,公布欠缺财务业绩、说明审计修订,并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
最终汇源果汁未能履行复牌条件,于2021年1月18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2022年6月24日,北京汇源重整计划通过,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投入16亿资金,成为北京汇源控股股东。
彼时,文盛资产表示,将为汇源设计最佳的证券化方案,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如今看来,文盛资产所言非虚,实现的途径便是通过国中水务。
2022年12月,国中水务斥资8.5亿元,收购文盛资产的文盛汇(文盛资产参与北京汇源重整专门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31.48%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18.89%股权。彼时,按收益法确定,北京汇源的整体股权估值为人民币45亿元。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汇源果汁历经多年动荡,却依旧有多方势力接盘,这充分说明了其品牌价值的深厚底蕴。汇源果汁作为国内果汁饮料行业的先驱,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难以撼动。此外,汇源果汁在果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这也是其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场“联合”并非没有条件。2022年12月,国中水务初次认购汇源果汁股份时,就与文盛资产签订对赌协议。文盛资产承诺,北京汇源经审计的2023年至2025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1.25亿元,即平均年扣非净利润不低于3.75亿元,文盛汇的业绩将依据北京汇源业绩按照持股比例折算。
如北京汇源承诺期内实际累计扣非净利润大于11.25亿元,国中水务将进行股份奖励;若大于等于10亿元但小于11.25亿元,则文盛资产对国中水务进行股份补偿,股权估值按照承诺期内北京汇源年平均扣非净利润的12倍估值计算。
若未完成业绩承诺,承诺期内累计扣非净利润小于10亿元,国中水务有权要求文盛资产回购股份。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北京汇源2023年已经完成任务。《回复函》显示,2023年北京汇源的扣非净利润为3.93亿元,略高于约定的业绩承诺的平均年扣非净利润3.75亿元。
在此期间,国中水务不断增持。2023年4月,国中水务又以5000万元的价格,受让上海邕睿持有的文盛资产3.13%股权。
2023年7月,国中水务以3000万元总价,第三次受让上海邕睿持有的文盛资产1.88%股权。
经过三次受让,国中水务总计斥资9.3亿元,受让了文盛资产36.49%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三次股权收购后,国中水务获得投资收益合计8283.63万元。
图源:公告
靠着这笔投资收益,国中水务扭亏为盈。2023年国中水务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24.62%;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3003.86万元。
实际上,对赌协议背后,“拯救”汇源果汁的国中水务,如今自己也深陷泥潭,急需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近两年,国中水务营收下滑,转为亏损。2021年和2022年,国中水务营收分别为3.84亿元、2.88亿元,净利润方面,分别亏损0.94亿元和1.2亿元。
图源:wind
“国中水务将汇源果汁装入上市公司,无疑将为公司带来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一方面,汇源果汁作为国内果汁饮料行业的知名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能够为国中水务的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然而,这一决策能否如愿带来业绩增长和实现盈利,还需看国中水务如何整合双方资源,优化运营策略,以及市场反应如何。”詹军豪表示。
收获七连板后,交易存“重大不确定性”?
靠汇源扭亏为盈后,国中水务再次加码,意欲控股。
2024年7月22日晚,国中水务(600187.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收购诸暨文盛汇股份,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注册资本不低于8.16亿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低于51%,从而成为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控股股东。
图源:罐头图库
受此影响,国中水务接连涨停,收获七个涨停板。自公告发布的7月22日起,一直到30日,国中水务均为涨停,7天累计涨幅达96.13%。
7月24日、25日、26日、27日、31日,国中水务连续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也提示道,此次涉及的交易事项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相关事项最终能否实施及实施的具体进度均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最终交易方式、交易的股权比例需在完成审计、评估后,由交易各方进一步协商确定,并以各方签署的正式协议为准。
有业界人士对商业媒体“财视传媒”分析,国中水务最终能否吃下汇源果汁,仍存变数。尤其对于状况不断好转的汇源果汁,有新的战略投资人加入竞购,也并非不可能。
“如果本次交易能够顺利实施,将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本次交易不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不构成影响,预计未来将增加每股收益,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国中水务表示。
“鹏欣系”资本版图
国中水务实控人为资本市场上大名鼎鼎的姜照柏,姜照柏出生于1963年,1988年创立鹏欣集团,于1990年涉足房地产,并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此后专注上海地产开发,先后投资了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和南汇体育中心。
2008年,“鹏欣系”掌门人姜照柏开始进入资本市场,通过买壳、定增、质押、收购等资本运作,先后将鹏欣资源(600490.SH)、国中水务(600187.SH)、润中国际控股(0202.HK)及鹏都农牧4家上市公司纳入麾下,由此一手搭建起“鹏欣系”的资本版图。
图源:罐头图库
2008年12月,鹏欣集团成功收购了中科合臣(“鹏欣资源”前身)控股股东合臣化学的70%股权,间接控制了中科合臣34.24%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随后姜照柏控制下的中科合臣通过收购海外矿产等操作,成为了“鹏欣系”矿产资产的运营平台,并更名为鹏欣资源。
2012年,鹏欣集团以2.41亿港元认购国中水务间接控股股东国中控股的7.09亿股配售股;2013年7月,鹏欣集团再度收购国中控股16.99%股权。此次交易后,姜照柏成为润中国际控股实控人,并间接控制了国中水务。
2014年鹏欣集团通过50亿元的定增成功入主鹏都农牧,截至2024年4月30日“鹏欣系”合计持股鹏都农牧25.63亿股,占总股本数量的40.2%。
“鹏欣系”在资本市场上运用了反复增发的“循环杠杆扩张”手法,以及股权质押和减持套现等策略获取了大量资金。其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大,从2012年的不到百亿元,一路飙升至2022年的超600亿元,掌门人姜照柏身价也水涨船高。
2020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姜照柏以365亿元财富排在第126位,一度成为“江苏南通首富”。
图源:胡润网
然而,近年来“鹏欣系”旗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呈现出“一退两亏一盈利”的局面。
4月30日,鹏欣资源发布了2023年年报,其2023年营业收入为53.73亿元,同比下降35.66%;净利润为-1.08亿元,2022年净利润则为-6.23亿元,已连续两年亏损。截至7月26日,报收2.24元/股,总市值49.57亿元。
此外,“鹏欣系”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润中国际控股业绩则出现常年亏损,截至2024年3月31日已经连亏7个财年,最近一个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亏损达3.2亿港元,同比下降62.74%,截至7月26日,报收0.107港元/股,总市值7.8亿港元。
图源:wind
据鹏都农牧2023年年报显示,其2023年营收为174.49亿元,同比下降10.15%,归母净利润为-9.35亿元,同比下降达5604.5%,创造上市以来最大亏损。2024年一季度亏损持续,营收为35.6亿元,同比下降28.23%: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降194.66%。
年报发布后,鹏都农牧收到深交所问询函,主要涉及经营性亏损、大宗商品贸易、境外业务等,合计有12大问题。
二级市场反应上,从年初起,鹏都农牧股价就一路震荡下跌。5月23日,鹏都农牧收盘价首次低于1元/股。随后,因连续20天面值低于1元/股,于7月4日被深交所拟决定终止上市。
目前,仅有持股汇源果汁的国中水务实现盈利,2023年国中水务营收2.17亿元,净利润2753.09万元。这一盈利,也要归功于此次收购的汇源果汁。
鹏欣集团近两年来则因金融借款纠纷、股权质押到期未回购等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据天眼查信息,截至目前,鹏欣集团执行标的总额达9.23亿元。其中,2024年1月的两起被执行案,涉及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的股权质押合约纠纷。而此次“鹏欣系”持有的鹏都农牧股权则直接被公开拍卖。
图源:天眼查
兜兜转转,曾经走向破产重整、要靠“白衣骑士”救命的汇源果汁,一转头,却成了国中水务的“救命稻草”。资本市场上,剧情总是跌宕起伏,不到最后一刻难以预料结局。你认为汇源果汁能解“鹏欣系”的近渴吗?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3) | 评论 07月31日 21:15 来自网站 举报
-
【中青宝实控人被抓不公告!不省心的一家子……】
中青宝实控人之一张云霞,被采取强制措施8个月不披露。作者 | 高远山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网游第一股”中青宝(300052.SZ)又上头条了!这次主角是实控人之一张云霞!也就是此前赚足媒体眼球的中青宝另一实控人李瑞杰的老婆,是元宇宙婚礼的李逸伦的妈妈。张云霞的新闻更是让... 展开全文中青宝实控人被抓不公告!不省心的一家子……
中青宝实控人之一张云霞,被采取强制措施8个月不披露。
作者 | 高远山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网游第一股”中青宝(300052.SZ)又上头条了!这次主角是实控人之一张云霞!也就是此前赚足媒体眼球的中青宝另一实控人李瑞杰的老婆,是元宇宙婚礼的李逸伦的妈妈。
张云霞的新闻更是让人跌碎眼睛。去年,张云霞就被有关部门采取了强制措施,直到张云霞收到《不起诉决定书》和《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中青宝才进行了公告。而此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了8个月,严重违反证监会和交易所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和规定。
果然,7月26日,中青宝公告称收到深圳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责令中青宝改正,杜绝此类违规行为再次发生,并在整改完成后提交书面报告。同时,深交所也下发监管函,要求中青宝董事会重视上述问题,及时整改。
截至7月30日,中青宝报收于11.78元/股,市值仅剩31亿元,较2021年11月的近年高点42.63元/股,已经下跌了72%左右。
实控人曾因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被抓
根据中青宝姗姗来迟的公告梳理,这个事是这样发生的。
中青宝实控人之一张云霞,因存在债务纠纷案件,在民事纠纷案件解决过程中因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被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于2023年12月29日被采取强制措施并收到《取保候审决定书》。被抓之后,张云霞家人申请对其取保候审,随后张云霞把债务纠纷所涉及的仲裁裁决全部履行完毕。最终,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张云霞。
图源:罐头图库
公司同时表示,张云霞未在中青宝担任任何职务,且案件程序已经终结,上述事件不影响正常经营,公司日常经营运作正常,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张云霞除了是中青宝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之一,还担任诸多其他职务。包括: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深圳鹏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宝德计算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和丈夫李瑞杰通过宝德科技、宝德控股等公司间接持有中青宝16.82%股份。而这些持股高达93%已经被质押融资,深交所在对公司下发的《2023年年报问询函》中予以了关注。
另一实控人“大嘴”惹关注
张云霞的老公——中青宝的另一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李瑞杰,是个性情中人,此前多次因为口无遮拦引发外界关注。
去年6月29日,贵州金沙古酒酒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沙古酒”)于贵州举办2023贵州酸酒协会专家品鉴会,同时担任金沙古酒董事长的李瑞杰透露,目前金沙古酒已经与毕马威、中金公司、竞天公诚等上市辅导机构接洽,启动上市准备工作,计划2027年完成港股上市。
这一动作也引发市场关注。7月5日,酒类评论员、分析师蔡学飞在自己的视频号上发布一则视频,标题为“金沙古酒要上市,上的是夜市还是菜市?”视频中,蔡学飞调侃,港股的上市筹备期普遍也一年,而金沙古酒提前五年宣布要上市,明显就是口嗨。
蔡学飞在视频结尾处也口嗨:“金沙古酒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做酒的关键就是坚持,不要脸,坚持不要脸!”
这一则视频很快被李瑞杰转发到朋友圈,怒而表示,“说的对,做酒就是坚持,不要脸的坚持,这哥们把疫情忘了,把XX上A股失败的大环境忘了,真的是:不懂事?不要不懂装懂,懂装不懂。一句话,懂个屁,放个屁!”
图源:
蔡学飞很快再次做出回应,首先,对于大环境影响,蔡学飞指出,即使是2022年疫情之下,中国酒行业增长的企业依然很多,根据中酒协的数据,2022年规上白酒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626.5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2201.7亿元,增长29.4%。
其次,对于港股上市计划,蔡学飞表示,2020年至今,贵州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名单共发布了四次,2021年后,金沙古酒就再未进入这个名单。这边刚看国内主板上不去,那边就说要去港股?世界上所有的巧合,其实大多数都是早有预谋!
在最后,蔡学飞又调侃道,“李董事长说话总是提到放屁,我觉得这样不好,不仅有辱斯文,而且违背生理常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要放屁的,区别在于臭不臭,响不响,而且据说又臭又响的屁是肠道健康的表现,李董事长因为我的几句话就能联想到放屁,可见平时身体一定很好。”
酒企董事长和行业自媒体人的这一番battle,自然也引发行业关注。酒业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上市公司董事长是上市公司企业形象和品象第一代言人,也是企业文化的示范者。一位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企业董事长为了屁大点的事情闹情绪,实在是难以让吃瓜群众放心,这样的企业上市以后市值管理令人担心。”
事实上,这不是李瑞杰第一次为自家产品发言。2022年4月11日,自媒体“马斐九频道”发表文章“数字藏品=元宇宙?把卖酒当演戏?”。文章中以金沙古酒和中青宝进行的“元宇宙+酱酒”新模式为例,指出科技为企业、行业服务,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蹭热度、蹭概念不是长久之道。
李瑞杰留言评论道,“你了解我们金沙古酒吗,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敢这么嚣张跋扈指名抨击!你是知识结构给了你这样的勇气吗?”
图源:
其实李瑞杰的暴脾气这几年已经收敛了不少,早在2022年五一,李瑞杰就因为群截图言论出圈:“我想打爆你们所有人”、“自己买块豆腐撞死吧”、“五一全部加班”、“不服的,马上炒掉”。
图源:
随后,随着舆情的发展,李瑞杰主动向中青宝董事会提交了辞职报告!由他和张云霞的儿子李逸伦接任。
而李瑞杰火爆脾气流传更广的版本是,十多年前,Adobe公司状告中青宝侵权,北京市经纬(深圳)律师事务所的女律师廖爱敏作为Adobe的代理律师与中青宝交涉,双方约在深圳市南山科技园星巴克咖啡厅。沟通中因为意见不合李瑞杰突然发飙,用一把椅子把廖爱敏打进了医院,诊断为脑震荡,缝了6针。
此外,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参加201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活动晚宴时,同为嘉宾的李瑞杰突然与公司前副总吴鹏发生冲突,将吴鹏头部打伤。事后,吴鹏报警,并且还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当你被狗咬了一口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此事迅速引来广泛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吴鹏原在中青宝主管海外事业。前述报道还透露,在2011年末吴鹏从中青宝离职前,李瑞杰就曾爆发。在内部通告中表示“要坚决消灭本部所有的赔钱货。现在不挣钱的,未来也没有信心挣钱的人,请马上滚蛋。”
不过也有读者认为李瑞杰是真性情,是敢想敢干,“读书人不能说放屁,有辱斯文?一个老板,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点理想,不敢想不敢干,连牛逼都不敢吹,当什么老板?老李已经成功操作两家公司上市,一家A股、一家港股,马上还会有一家。”
图源:
“元宇宙婚礼”第一人李逸伦
因为老爸“五一全部加班、我想打爆你们所有人”等言论,临危受命接任董事长的“90后”李逸伦,上任之后就为元宇宙频频发声。
李逸伦首次以董事长身份公开亮相是在2022元宇宙共识大会,他提到中青宝已通过游戏《酿酒大师》与智慧城市结合的宝德未来城布局元宇宙。
根据2021年9月9日,中青宝官方文章称,《酿酒大师》是一款“元宇宙游戏”,玩家“可以在潜意识里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梦想构造世界、经营酒厂”;同时在游戏中酿的酒,可以线下提酒,以此“打破次元壁”,实现“虚拟与现实联动”。
图源:
2022年1月3日凌晨2点,李瑞杰发了一条微博:“忍不住剧透元宇宙《酿酒大师》H5版本……”到了1月5日,中青宝股价涨停。
图源:微博
几天后的2022年1月10日,中青宝发公告称计划收购实控人李瑞杰所持宝德资产51%股份,还计划更名为“保尔利德元宇宙数字平台有限公司”(下称“保尔利德”),交易价格0港元。
深交所火速下发《关注函》,要求说明“0元对价”的合理性,以及改名等行为“是否存在故意制造热点、 噱头等情形”。随后,中青宝还收到了深圳证监局责令改正决定书,相关责任人收到警示函、并被采取监管谈话。
公司和实控人不断的宣传《酿酒大师》,深交所又针对性问询。2022年5月19日,在回复中,中青宝披露2月至5月,处于测试期间的《酿酒大师》充值流水合计2444元。玩家在系统中完成酿酒后,由金沙古酒提供实体酒完成兑换,双方采取五五分成的方式各自确认收益。
而金沙古酒股份同样间接掌握在李瑞杰、张云霞手中。
时值元宇宙概念火热,虽然此款游戏的UI、玩法颇具争议,但公司股价就此迎来快速上涨,从8元/股左右,攀升至2021年11月的42.63元/股的阶段性高点,涨幅超500%。
到了李逸伦接任董事长5个月后,2022年国庆节后,李逸伦以自己的婚礼为原型复刻出线上模式,搞了一次赚足外界眼球的“元宇宙婚礼”。
据当时报道,这场元宇宙婚礼有数千人在线上进行观礼。不仅可以让宾客们零距离围观新人入场,交换戒指,还能送祝福、随份子钱、领喜糖、抽iPhone伴手礼进行互动。虽然元宇宙婚礼听起来极为前沿酷炫,但有网友吐槽,看起来像是炫舞。
图源:微博
还有投资者吐槽“想起了2000年出版的《模拟人生》”,“气球都棱角的,太对付了吧”,但随后两个交易日,中青宝股价合计上涨近10%。
图源:微博
而李逸伦办这场元宇宙婚礼,主要是为了给公司的新产品“metalove元囍”造势,据官方介绍这是一款基于现实世界结婚典礼打造的模拟现实场景的线上多人实时在线应用软件,它能够让用户不用到现场也能够参与并祝福新人。不过,目前这款App在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均已经找不到了。
此外,李逸伦上任董事长后,还曾计划花费6.87亿元收购爹妈李瑞杰、张云霞实际控制的公司广州宝云,但在关联交易和溢价328%收购的质疑声中,于2023年11月终止了该交易。
中青宝的业绩却长期处于不佳状态:从2020年到今年一季报,净利润连续4年为负;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图源:wind
与此同时,公司近年来多次进行资本运作,收购宝腾互联后,又相继抛出收购宝德资产、广州宝云等企业的公告。而这些被收购方,以及中青宝重要合作伙伴金沙古酒,都与中青宝有着同样的实际控制人——李瑞杰。
盘中青宝近年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到,在财务数据不佳的情况下,公司一方面紧跟热点,成功引来投资者关注,另一方面不断对关联资产进行运作,试图将实控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不断交织。
正如深交所及证监会或深圳证监局一系列《关注函》、《问询函》、《警示函》中多次提及的,能否改正“制造噱头”、“炒作股价配合减持”、“利益输送”、实际控制人和公司信披违规等质疑,杜绝此类违规行为再次发生,值得持续关注。
你怎么看待中青宝实控人一家子的新闻?欢迎留言讨论。
赞(6) | 评论 07月30日 21:01 来自网站 举报
-
【华东医药5亿买药企,背后浮现“远大系”千亿医药版图】
仿制药起家,进军创新药和医美。作者 | 武丽娟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去年,国内首款“减肥针”利拉鲁肽在国内获批,让华东医药火了一把。近年来,通过并购不断扩张,华东医药频频买入相关医药资产。这次看中的是一家老牌苗药企业,收购恒霸药业可以获得独家产品伤科灵喷雾剂以及痛痹宁胶囊等... 展开全文华东医药5亿买药企,背后浮现“远大系”千亿医药版图
仿制药起家,进军创新药和医美。
作者 | 武丽娟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去年,国内首款“减肥针”利拉鲁肽在国内获批,让华东医药火了一把。
近年来,通过并购不断扩张,华东医药频频买入相关医药资产。这次看中的是一家老牌苗药企业,收购恒霸药业可以获得独家产品伤科灵喷雾剂以及痛痹宁胶囊等多款产品。
远大医药(0512.HK)和华东医药(000963.SZ)的控股股东都是中国远大集团(简称“远大集团”),实际控制人为胡凯军。
2家药企在资本市场的活跃,隐现“远大系”掌门胡凯军扩张医药版图的野心。
5.28亿要买下老牌苗药企业
超五倍溢价值不值?
7月22日,华东医药公告,拟以5.28亿元的交易价款收购自然人何晓玲、何尧等股东手中所持有的贵州恒霸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恒霸药业”)100%的股权。
此次恒霸药业的评估价为5.35亿元,意味着交易价低于评估价1.31%,并将根据协议约定支付浮动对价。
恒霸药业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以研究开发苗族民族药品为主,集中药材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成药文号21个、化药文号2个;医保甲类4个,医保乙类10个,均为中成药。目前在生产和销售的主要产品为伤科灵喷雾剂、痹痛宁胶囊。
其中伤科灵喷雾剂为独家品种以及国家医保乙类药品,临床应用广泛,涵盖烧烫伤、急性带状疱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多个治疗领域。
目前,华东医药外用制剂平台现有管线包括ZORYVE乳膏和ARQ-154(罗氟司特泡沫剂)、Wynzora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收购恒霸药业获得伤科灵喷雾剂等产品,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外用制剂产品管线,强化公司外用制剂领域核心竞争力。
2023年,恒霸药业经审计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8619.83万元、1071.18万元,净资产为-856.55万元;2024年上半年,未经审计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542.01万元、560.38万元,净资产8618.24万元。
以评估价为5.35亿元及恒霸药业8618.24万元的净资产粗略推算,交易金额是恒霸药业账面净资产的6倍左右,溢价超5倍。
对此,公告中,华东医药表示这是结合恒霸药业的财务数据、无形资产清单等所确定的交易对价,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对标的公司的估值主要考虑了其潜在业务的成长性,综合考虑同行业估值标准,同时参照近年来市场可比交易的相关估值作价案例,并结合公司内部相关估值测算,经交易各方友好协商达成一致”。
此次收购能否成功,恒霸药业又能否为华东医药的外用制剂产品管线带来业绩增量,仍需时间观察。
市场的担心不无道理,华东医药也曾有因为高价收购失败的案例。
2019年5月,为了弥补在中药领域的短板,华东医药拟收购佐力药业18.6%股权,并成为其控股股东。华东医药给予佐力药业的整体估值57个亿,相比于佐力彼时二级市场34个亿的总市值,溢价率67%。
公告发布后,华东医药股价一度跌停。
同年10月,佐力药业公告,鉴于华东医药的百令系列和佐力药业控股子公司的百令片之间在股份转让完成后存在同业竞争,经多次商谈,各方短期内无法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及签署正式股份转让协议,收购计划终止。
不过,华东医药眼光着实不错,5年后,佐力药业的市值已经涨至近百亿了。
买卖没成,两家公司倒是竞争激烈。今年年初,就药品专利权问题,华东医药起诉自家子公司以及佐力药业。4月份,有消息称该案已进行第一次开庭审理。
事实上,近年来华东医药抛出多起并购计划,涉及动保等多个领域。
根据同花顺数据,自2006年4月11日起,仅华东医药便发生了37起收购兼并事件,也被业界誉为“BD狂”。
来源:罐头图库
2022年8月,华东医药拟收购芜湖华仁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标的公司在小核酸药物用核苷原料领域及诊断试剂用核苷酸(dNTP)领域处于行业先进地位。
2023年华东医药接连收购了华东医药东阳有限公司(下称“医药东阳”)、杭州华逸药店有限公司、浙江益群生物药械贸易有限公司的控制权。从业绩情况看,只有医药东阳收入规模已经破亿。2023年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84亿元、0.05亿元。
2023年4月,华东医药筹划收购江苏南京农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70%股权,从而重点布局动保领域新业态。
并购的路上,也伴随着商誉不断攀升。截至一季度末,华东医药商誉为25.97亿元。
因此,此次对恒霸药业的并购,交易基础价款较标的公司账面净资产溢价超5倍,预计进一步增加公司商誉。2020—2023年,华东医药商誉分别为14.7亿元、21.39亿元、24.41亿元、25.99亿元。华东医药表示,若本次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未来经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则相关商誉存在减值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仿制药起家,进军创新药和医美
华东医药成立于1992年,1999年在深交所上市。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华东医药已经形成了以慢性肾病、移植免疫、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领域为主的核心产品管线,并在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的创新药及高技术壁垒仿制药均有所布局。
据国家医保研究院数据,2023年,国家集采政策使仿制药市场较2019年蒸发了1625亿元(由2019年3487亿元下降到2023年1862亿元),集采倒逼传统药企转型创新。
除医药工业、医药商业等主营业务外,华东医药在不断扩张医美版图。
其实,自2013年以代理商的身份引入韩国伊婉之后,华东医药便开始其医美之旅。目前公司正以医药工业为主导,向医药商业、医美产业和工业微生物拓展。
2023年华东医药财报显示,全年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6.24亿元、28.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1%、13.59%。华东医药表示,公司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美、工业微生物四大业务板块多点发力,合力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全年经营目标。
不过,增速放缓也是华东医药要面临的现状。2023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29亿元、6.5亿元,其中收入同比增长3.79%,较2022年同期放缓10.34个百分点。
业绩再创新高后,华东医药抛出大手笔的分红,拟向全体股东派发10.18亿元的现金分红,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达到35.86%,高出2022年超15个百分点。
但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抢占市场,想瓜分医美这块“新蛋糕”并非易事。
2020年-2023年,华东医药的医美业务营收自4.49亿元持续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24.47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后),年复合增速高达75.98%。
但由于核心业务体量庞大,作为华东医药旗下最有看点业务之一,医美2023年创收24.47亿元,同比增速为27.79%,较2022年放缓了63.32个百分点。2023年医美业务也仅占华东医药总营收5.72%,至今仍未能成为华东医药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24年第一季度,华东医药医美业务整体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医美板块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同比增长25.3%。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药企进军医美行业,方向上是没有错的,因为医美行业的成长机会比较大,同时医美对于药企也是产业链的延伸。是否做得成做得好,更多要看市场实操运作和行业壁垒的构建。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杭州九源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源基因”)更新赴港上市《招股书》,公司于2024年1月首次递表,华泰国际、中信证券为保荐人。
九源基因创始人为华东医药元老李邦良。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到,华东医药在业务、高管及股权结构等诸多方面均与九源基因有所关联。
除了外延并购,在医药商业布局上,华东医药通过自研、独家代理等方式拓展一些热门赛道产品。
2013年,华东医药与韩国LG生命科学携手,独家代理后者旗下获得欧盟CE认证的注射用修饰透明质酸钠凝胶(YVOIRE伊婉),为国内首个引进的韩国产品,继瑞蓝2号后第二个进口产品。
2023年7月,利拉鲁肽用于减重的上市申请获得药监局的批准,这是我国第一款获批上市的国产版GLP-1类减肥药。但年报中,华东医药没有披露利拉鲁肽的具体销售情况,仅在今年1月投资者电话会上表示已完成超过1000家医院的进院,以及2万家终端铺货单体药店覆盖。
来源:pexels
7月14日,华东医药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与澳宗生物签订产品独家许可协议。中美华东通过支付相关巨额费用,获得澳宗生物的TTYP01片(依达拉奉片)所有适应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独家许可。
7月21日,华东医药(000963.SZ)披露多个公告,获得多款皮肤领域新产品管线。
总体来看,华东医药各板块经营整体稳健,不过国金证券等多家机构均提示,要注意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净利率下滑风险,以及市场推广不及预期风险等。
“远大系”胡凯军的千亿医药版图
中国远大集团成立于1993年,官网显示,医药健康业务是其核心业务板块,由华东医药、远大医药、雷允上集团、远大生命科学集团组成,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并举,国内和国际市场共同发展的医药健康业务模式。据企业预警通,远大集团2019年营收为1226.73亿元。
随着远大集团原国企股东相继退出,原本只是总经理的胡凯军开始一步步执掌远大集团,并逐渐成为掌门人。
在医药界,远大集团及其旗下公司颇为低调,实控人胡凯军也甚少公开露面。近年来,该集团的一系列并购举动引发市场关注。
通过并购和资本运作,远大集团不断扩大其医药版图,涉及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血液制品、核药、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
远大医药(市值156.18亿港元,约145.14亿元人民币)和华东医药(市值491.74亿元)的控股股东都是远大集团,实际控制人为胡凯军。两家公司分别在A股和H股上市。2023年,远大医药收入超过105亿港元,华东医药收入达406亿元。
2000年11月,远大集团通过受让股权入主远大控股(市值21.73亿元),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生态农业、油脂、贸易等。由此,胡凯军的上市公司已达三家,构成资本本市场的“远大系”,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658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华东医药的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杭州第二制药厂。多次改制后,1999年更名为华东医药。
早期的华东医药主营抗生素原料制剂和中成药。早在1998年,远大集团就通过协议转让,成为华东医药的控股股东。1998年远大集团花9712万元受让华东医药55.03%的股权,2000年1月,华东医药成功登陆A股,成为远大集团旗下第一家上市公司。
远大医药的前身是武汉制药厂,主要生产化学原料药。2003年,远大集团收购武汉制药厂,之后完成借壳上市,更名为“远大医药”。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国内核药龙头。
远大医药也不遑多让,其并购主要围绕心脑血管、肿瘤和慢病市场。近期,远大医药便收购了天津田边、百济制药两家公司,胡凯军的医药版图又添两子。凭借着并购,远大医药还实现了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原料药和肾上腺素原料药两种原料药的垄断。
对于胡凯军来说,远大医药和华东医药的收购动作,仅只是其资本运作的“冰山一角”。天眼查数据显示,远大集团直接投资企业50家,控股控股远大华创投资企业365家,目前“远大系”成员企业超400家。
雷允上是一个中药老牌字号,属中国四大药堂之一,共分三个派系,分别是复星及上海医药控股“雷允上北区”、上海市静安国资委和开开实业控股的“雷允上西区”,以及胡凯军控股的“苏州雷允上”,“六神丸”便是后者的核心产品。
2001年中国远大集团公司全资收购四川蜀阳药业,胡凯军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变革重组后成立了远大生命科学集团。
拥有华东医药、远大医药、雷允上集团、远大生命科学集团四大板块,“远大系”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涵盖多个细分领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版图。但其资产的协同效应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还需拭目以待。你了解“远大系”吗?留言聊聊吧!
赞(35) | 评论 (12) 07月29日 19:31 来自网站 举报
-
【何猷君纳斯达克敲钟,“首富之子”的电竞生意谁赢?】
“北思聪、南猷君”的电竞场,谁能笑到最后。作者 | 刘钦文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电竞市场又迎来好消息,7月26日,何猷君控股的星竞威武集团(NIP Group Inc.)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NIPG”。上市当天,何猷君携妻子奚梦瑶一同站在台前敲钟,发言时还专门... 展开全文何猷君纳斯达克敲钟,“首富之子”的电竞生意谁赢?
“北思聪、南猷君”的电竞场,谁能笑到最后。
作者 | 刘钦文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电竞市场又迎来好消息,7月26日,何猷君控股的星竞威武集团(NIP Group Inc.)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NIPG”。
上市当天,何猷君携妻子奚梦瑶一同站在台前敲钟,发言时还专门提到“感谢我的家人,谢谢我的家人的支持,特别是我的妻子奚梦瑶,我爱你,我们做到了!“两人还在现场献上甜蜜一吻。
何猷君妹妹何超欣也到场支持,股东之一王嘉尔,则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贺词。
何猷君曾在2016年时和母亲梁安琪立下了七年之约:28岁结束之前,要做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如今,何猷君刚刚进入29岁,就成功将自己的电竞公司送上纳斯达克,成为国内的“电竞第一股”。这份约定,虽迟但到。
虽然各大社交媒体上一片祝贺,但二级市场上反应较为冷淡。上市当天,星竞威武最高涨至13.12美元/股,最终报收9.02美元/股,相较发行价9美元/股仅微涨0.22%,总市值5.056亿美元(约人民币37亿元)。
虽然何猷君是第一个将电竞公司送上达纳斯克的“富二代”,但这场电竞游戏中,何猷君并不是唯一的“富二代”。
例如IG战队背后的“国民老公”王思聪;EDG战队背后合生创展“公子”朱一航;SN战队背后的苏宁少当家张康阳;newbee俱乐部、VG俱乐部背后的安徽前首富王文银之子王玥等。
电竞作为一个聚齐“富二代”的行业,争议从未停止,其身上的竞技性与成瘾性,既引来热烈的追捧,又遭人唾弃。“何猷君”的“赌王之子”身份加持,能否让星竞威武集团在资本市场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赌王之子”创业,
斗鱼、武汉国资投资
在星竞威武集团CEO身份之前,何猷君被人熟知的标签更多的是:赌王何鸿燊之子、超模奚梦瑶的丈夫、参加《最强大脑》的天才少年。
作为何鸿燊的孩子,何猷君从出生起就备受关注。21岁何猷君从麻省理工毕业后,陷入了去世界顶尖的金融公司工作,还是回去帮忙打理家族产业的选择。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当时的何猷君回忆道,“当时刚好碰到王强老师(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他说,你父亲是一个很成功的创业者,你是有创业基因的,为什么不自己创业?”
图源:罐头图库
经过多番考察,2018年底,何猷君全力投入了电竞行业,创办V5电子竞技俱乐部。2019年10月,V5电竞俱乐部获得来自Star VC、国金投资、金兰投资、日明月集团的1.2亿投资款,这也是电竞俱乐部的单笔融资最高纪录。
2020年,何猷君和“电竞天才少年”孙力伟达成一致意见,将自己的V5和孙力伟的eStar电子竞技俱乐部进行换股合并。合并完成后,就此组成如今的星竞威武集团,何猷君出任董事长兼CEO,孙力伟担任集团总裁和俱乐部主席,持股8.7%,为第五大股东。
2023年,星竞威武集团又完成了对瑞典电竞俱乐部NIP的并购,这也是全球电竞赛道完成的最大跨国并购之一。eStar和NIP也成为星竞威武集团的主要战队。
《招股书》显示,公司拥有全面的电子竞技团队组合,在《英雄联盟》、《CS:GO》、《王者荣耀》、《彩虹六号》、《火箭联盟》、《堡垒之夜》和《使命召唤手游》等游戏中进行高水平角逐,视野更加面向全球化。
王者荣耀挑战者杯中,截至2022年,eStar一共拿下了七个冠军+四个亚军+六个四强,登顶KPL历史第一战队。
2022年,何猷君还带着eStar战队参加腾讯电竞综艺《战至巅峰》,和龚俊、杨幂、张瀚等明星艺人同台,为自己的战队扩大影响力。
图源:微博
火热的电竞行业+“富二代”何猷君的身份,也让星竞威武集团吸引了许多资本的关注。《招股书》显示,真格基金、SIG China、Nyx Ventures、武汉国资、斗鱼投资、深广电、360等均是星竞威武集团的投资人。
其中,何猷君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4.2%,Nyx Ventures持股12.2%,上海誉赟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8.5%,上海誉赟由武汉文旅集团全资持有,武汉文旅集团由武汉国资全资持有。
图源:《招股书》
“首先,电竞行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资本关注。其次,电竞具有较高的用户粘性和市场潜力,是吸引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深分析师高东旭表示。
两年亏损1.4亿,
虎牙收入占比49.2%
《招股书》显示,星竞威武集团是以电竞俱乐部业务为核心,电竞赛事、数字体育人才经纪等多元化业务并行发展的全球性综合数字体育集团。
虽然星竞威武集团声称自己是以电竞俱乐部业务为核心,但从营收方面来讲,星竞威武集团更多的还是来自人才经纪业务。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星竞威武集团的营收分别为6580万美元(约4.7亿元人民币)、8370万美元(约6亿元人民币)。净亏损分别为630.6万美元、1325.8万美元,合计约1.4亿人民币。
图源:星竞威武集团官网
其中比赛奖金收入只占了一小部分,截至2023年底,星竞威武集团的两大战队eStar和NIP分别获得奖金7720万元、820万美元(约合6000万元)。2023年,星竞威武集团的电竞团队运营业务的营收为2165.6万美元(约合1.57亿元),占比约为25.9%,为第二大营收来源。
第一大营收来源则是艺人管理服务,营收5261.1万美元(约合3.81亿元),占比达62.9%。
《招股书》显示,艺人管理业务的营收主要来源于电竞选手的直播流媒体收入、广告收入以及艺人赞助,星竞威武从中获取提成。
图源:《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星竞威武集团还在2020年将中国香港艺人王嘉尔纳入集团,成为星竞威武的合作伙伴和实益股东。但并未披露王嘉尔的具体持股比例。
除了王嘉尔外,星竞威武集团的主播还包括斗鱼游戏主播“骚易”、健身博主“刘太阳”、电竞选手诺言等。《招股书》披露,星竞威武在各个社交平台合计拥有6600万粉丝。
作为游戏直播的主要平台斗鱼,也是星竞威武集团的第一大营收来源,2022年星竞威武集团来自斗鱼的收入占比51.1%。
斗鱼除了是星竞威武集团的大客户,也是投资人之一。2021年、2023年,斗鱼以3500万代价和1591万元代价,分别认购了星竞威武集团298.63万股和17.16万股股份。
但2023年,斗鱼陷入“涉赌”新闻。CEO陈少杰于2023年11月16日左右,因涉嫌开设罪,被成都警方逮捕。随后,游戏主播轻语丶619也被捕,英雄联盟前职业选手doinb、PDD等停播至今。
涉赌影响下,2023年星竞威武集团来自斗鱼的收入占比骤降至12.8%,取而代之的为另平台虎牙,2023年,来自虎牙的收入占其净收入的49.2%。
“开始将资源从斗鱼重新分配到虎牙,以应对斗鱼在 2023年持续进行的运营调整。”星竞威武解释道。
“直播收入受市场变化、行业竞争、艺人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过于依赖单一业务也可能导致公司抗风险能力下降,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电竞行业来说,多元化收入来源和构建稳定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竞行业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比赛,更是一个包含赛事组织、内容制作、粉丝经济、衍生品开发等多元业务的产业链。因此,电竞公司应该积极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产业观察家洪仕宾表示。
“富二代”们的电竞生意,谁输谁赢?
何猷君曾在2016年时和母亲梁安琪立下了七年之约:28岁结束之前,要做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否则就要回家帮母亲打理产业。可谓是不成功,就要回家继承家业的典范。
实际上,和何猷君一样,电竞创业的“富二代”不在少数,大多数头部电竞俱乐部背后都站着一个二代。
“国民老公”王思聪带着老爸王健林给的5个亿,进入电竞行业,于2011年8月收购了CCM战队,并重组为IG电竞俱乐部。王思聪还发布微博高调宣称:“强势进入,整合电竞”。
图源:微博
IG在多个项目中取得显著成绩,包括2012年Dota2第二届国际邀请赛冠军,以及最为人瞩目的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
随着两位“富二代”的高调进入,电竞行业也传出“北有王思聪、南有何猷君”的说法。
但相比王思聪在电竞上的成绩,如今王思聪最引人关注的还是疑似当了“爸爸”新闻。
偶像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的选手黄一鸣,在今年6月自曝未婚生女。
对于孩子的父亲是谁,黄一鸣始终未直接公布,但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动态称,“Wsc说实话我太恨你了”“Wsc你算个der”等言论。
图源:抖音
黄一鸣还在评论区回复网友说,“大家一定帮万达度过难关”,还晒出与王思聪的聊天记录。不过,对于黄一鸣的一系列行为,王思聪一方始终未回应。
图源:抖音
2019年起,王思聪因对赌失败,多次成为被执行人,不过在经历了“被执行”风波后,2024年6月,《新财富500创富榜》发布,王健林、王思聪父子以1408.4亿元持股市值,回到前十,排名第九。
除了“南猷君、北思聪”外,2016年,苏宁控股旗下文创集团正式进军电子竞技领域,组建SNG战队,随即加入LSPL(英雄联盟甲级联赛)。
苏宁集团于2016年正式成立SN电竞俱乐部,苏宁“公子”张康阳作为苏宁集团的重要成员,对电竞板块有所涉及。SN战队最辉煌的时刻是在2020年的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获得了亚军。
合生创展朱孟依的儿子朱一航,在2013年成立了EDG电子竞技俱乐部,EDG战队在2021年获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也是继IG后,第二个拿到冠军的中国战队。
图源:微博
企查查显示,EDG电子竞技俱乐部隶属于超竞集团。官网显示,超竞集团围绕电竞还做了互娱板块、教育板块、地产板块。
互娱板块,围绕优质电竞IP内容,进一步延伸至活动策划、节目录制、IP孵化以及艺人经纪等电竞新文创的风险和股权投资。地产方面,全资控股上海首个以电竞为主题的产业园区,电竞硅谷。
Newbee电子竞技俱乐部的幕后老板则是正威国际集团创始人王正银之子王玥,Newbee在2014年第四届Dota2国际邀请赛中夺冠,赢得了当时电竞史上最高的奖金。
但2020年,Newbee俱乐部因涉及假赛事件,被中国DOTA2职业联赛(CDA)联盟终身禁赛,目前俱乐部已基本停止运营。
虽然“富二代”们的进入,让电竞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2023年起,RNG、OMG等多个俱乐部爆出欠薪传闻。
图源:百度一下
Newbee的王玥,也陷入欠薪传闻,王思聪还在微博现身说法表示,“这算啥,我被他坑的经历简直可以拍电视剧了。”
图源:微博
“这些投资对电竞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促进了电竞产业的资金流入、推动了电竞赛事和相关文化的发展、提高了电竞行业的社会认知度等。同时,这些投资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如资本的过度集中可能导致行业竞争失衡,以及对电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模式的探索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东旭表示。
2015年底,王思聪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我当时的进入,现在看来有可能不是一个最理智的选择,因为我来了之后,导致很多有钱的富二代也都进入了这个行业,反而把这个行业炒得特别的高,目前来看也不知道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
电竞走到如今,“富二代”们在电竞行业中的角色是复杂多面的,他们的进入无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界对电竞的传统偏见,但这也让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几家由“富二代”支持的俱乐部,他们的离开也带来许多波动和不确定性。
你平时爱玩什么游戏吗?对电竞行业有何了解?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1) | 评论 07月29日 19:24 来自网站 举报
-
【高管出身证监会,淳厚基金信息披露为何还3次违规?】
26只公募基金产品信披违规谁担责?作者 | 高远山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一家管理300亿资金规模的公募基金,高管出身监管机构,却接二连三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继2023年报、2024年一季报违规披露后,据“易简财经”、“深蓝财经”等自媒体发现,7月19日“个人... 展开全文高管出身证监会,淳厚基金信息披露为何还3次违规?
26只公募基金产品信披违规谁担责?
作者 | 高远山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一家管理300亿资金规模的公募基金,高管出身监管机构,却接二连三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继2023年报、2024年一季报违规披露后,据“易简财经”、“深蓝财经”等自媒体发现,7月19日“个人系”公募公司淳厚基金旗下基金产品2024年二季报竟然依旧违规披露,没有载明报告的真实性得到“董事会和董事保证”,涉嫌再次违规披露。
此前,淳厚基金旗下基金产品发布的2023年年报,在“重要提示”中,没有写明经过董事会审议、取得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和董事长签发。同样,基金产品2024年一季报中也没有载明报告得到董事会和董事的真实性保证。而这是证监会2020年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后明令要求的。
连续三期定期报告出现违规披露,暴露出淳厚基金的内部治理的混乱,这也变相增加了基民投资者权益被侵害的风险。
公募基金因为公众属性强、涉及面广,一直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但淳厚基金却出现跨度长达三期的披露违规,这背后是否有“关键人”放任有关?
梳理淳厚基金现任高管资料发现,2022年任命的常务副总经理武祎曾供职监管机构,曾有证监会基金部和私募部的监管履历。按理说,丰富的监管经验,更应该让武祎等在公司治理中保证基金信息披露合规,为何却坐视基金顶风逆行,无视监管?这是否也是一种变相的“政商旋转门”?
从行为来看,淳厚基金出现了连续三期的定期报告披露违规。武祎这样拥有监管从业背景的高管,在一系列定期报告披露违规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充当了什么角色?为何没能遏制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出现?
警惕“个人系”公募高管失察风险
在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过程中,总经理负责日常实际运营,督察长负责合规监管,二者都有相应的合规管理职责。
淳厚基金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邢媛是淳厚基金的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同时邢媛还是淳厚基金第一大股东。沈志婷是公司现任督察长,从2023年4月18日开始履职。
在公司专人专岗的情况下,淳厚基金旗下基金产品违规披露定期报告的行为从年报到季报,接二连三的的违规信披,如果说总经理和督察长不知情,那是说不过去的,起码是没有履行合规管理职责。如果是明知故犯,那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淳厚基金情况,2022年5月24日,淳厚基金公告称,武袆被聘任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截至目前,淳厚基金官网显示,武袆依旧是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武袆的个人履历资料显示,2008年7月至2016年4月在中国证监会工作,从期货一部市场监管处副主任科员,到基金部监管四处主任科员,再任私募部综合处主任科员;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直接下海南华期货,2016年12月又加入南华基金任督察长;2018年6月任财通基金督察长。2022年5月,淳厚基金官网发布公告,由武祎担任常务副总经理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淳厚基金总经理邢媛曾在财通基金做过销售部门负责人,督察长沈志婷也曾财通基金风控部门。
武祎作为曾经有监管部门从业经验,特别是在监管部门基金部监管处从业人员来到公募公司多次担任督察长一职,对于合规风控方面可能有较多的经验,理论上可以带来公司内控合规问题的提升,避免一些违规的风险。
来源:罐头图库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淳厚基金目前出现的情况来看,武祎团队做的并不到位,甚至涉嫌明知故犯、顶风逆行。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特别是金融行业监管加大力度,提出要牢牢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落实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
2024年3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
针对备受关注的证监会自身建设问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人事教育司负责人张朝东在接受媒体记者提问采访表示,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监管的公信力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生态,广受诟病。
接下来,将围绕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提出的削减离职人员“职务身份价值”这一根本,从业务端和管理端综合施策,全链条进行治理,深化专项整治。
作为公募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公司的、高管如果失职失察,造成内部合规风险,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无疑会变相增加投资者权益被侵害的风险。
26只公募基金产品信披违规谁担责?
淳厚基金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由专业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末,淳厚基金旗下公募管理规模为352.94亿元,规模在公募市场排第95位,在个人系公募管理公司中排在前列。
Wind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末,淳厚基金旗下共计在管公募基金产品26只(合并份额计算),成立运作时间都超过1年时间。
2024年7月19日,淳厚基金旗下的26只基金产品披露了2024年二季报。梳理26只基金二季报,竟然全部涉嫌违规披露。
以运作时间比较久的淳厚信泽混合(A:007811/C:007812)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9年8月21日,距今运作近5年时间,截至2024年6月30日末,基金资产规模为15.24亿元。
在淳厚信泽混合2024年二季报中,重要提示内容显示,“基金管理人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期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而证监会修订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4号——季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总则第三条规定,“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应当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就其保证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如个别董事对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保证或存在异议,应当单独陈述理由和发表意见。”
淳厚信泽混合披露的2024年二季报“重要提示”与证监会法规规定有较大的不同,董事会及董事的主体被替换成了“基金管理人”,虽然只少了7个字,但其法律意义已发生改变。
如果基金产品未经过召开董事会审议等一些合规流程就对外披露,则明显违背证监会2020年以来的要求。
翻阅淳厚信泽混合更早的定期报告,2024年一季报以及2023年年报,在重要提示内容中,和2024年二季报如出一辙,都是基金管理人做出的保证和承诺,并非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
并且,证监会修订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总则第三条规定,除了董事会及董事做出保证承诺外,还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同意,并由董事长签发。
淳厚信泽混合2023年年报中却没有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并由董事长签发的字样,是否经过董事会程序要打个问号?
来源:罐头图库
可以对照的是,淳厚基金在2023年四季度以及以前的定期报告中,在“重要提示”内容中,都有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做出的保证承诺,并且年度报告中还有三分之二独立董事签字,董事长签发的字样。
继续梳理淳厚基金旗下其他25只产品的定期报告,和淳厚信泽混合的情况一模一样:2023年年报、2024年一季报、以及刚刚披露的2024年二季报,在重要提示内容中,都出现了与监管部门修订的法规制度相悖的情况。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监管部门对于市场主体的信披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公募基金公司都是如此。如果年报未经独立董事签字或董事长签发,可能违反了相关规定,这不仅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也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如果淳厚信泽混合的年报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可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和调查,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没有载明“三分之二以上独立董事签字、并由董事长签发的字样”只能说涉嫌违规,还需要查实的。如属实,可能会影响法律效力和可能涉及信披违规,甚至违约情况。
那么,究竟从2023年年报开始,淳厚基金的董事会发生了什么?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难道都没有发现、没有反馈?公司的管理又出现了什么难言之隐?这些定期报告的违规信息披露,究竟是谁给的“勇气”和“底气”?
同时,作为有监管部门多年从业经验的高管武袆是否提醒过基金出现风控违规风险?是否有提示过基金公司存在合规风险呢?他作为有着多年监管经验和合规经验的基金高管,对淳厚基金出现的这些问题究竟是持什么态度?是放任,还是担忧?他的态度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很值得玩味。
一切的疑问和答案,都有待监管和公众的关注。
你对高管出身监管机构的“个人系公募”出现信披违规怎么看?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欢迎评论区留言。
赞 | 评论 07月28日 18:32 来自网站 举报
-
【国中水务“豪饮”汇源果汁,江苏富豪的“鹏欣系”版图再扩张】
汇源果汁能解“江苏富豪”的近渴吗?作者 | 刘钦文 李非林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国民饮料”汇源果汁要换新老板了。7月22日晚,国中水务(600187.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收购诸暨文盛汇股份,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注册资本不低于8.16亿元,占注册资本... 展开全文国中水务“豪饮”汇源果汁,江苏富豪的“鹏欣系”版图再扩张
汇源果汁能解“江苏富豪”的近渴吗?
作者 | 刘钦文 李非林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国民饮料”汇源果汁要换新老板了。
7月22日晚,国中水务(600187.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收购诸暨文盛汇股份,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注册资本不低于8.16亿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低于51%,从而成为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控股股东。
图源:罐头图库
国中水务成为汇源果汁的控股股东,也就意味着阔别资本市场三年半之久的汇源果汁有望借此重回A股。资本市场对此也给予积极回应,在“豪饮”汇源果汁后,国中水务连续收获五个涨停板,累计涨幅达50.6%,截至7月26日,报收2.51元/股,总市值40.51亿元。
国中水务背后,则是资本市场大名鼎鼎的“鹏欣系”掌门人姜照柏,曾为“江苏南通首富”。这位曾与“饮料”行业毫不相干的资本大鳄,选择“豪饮”汇源果汁,背后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汇源果汁回A,国中水务大涨
“有汇源才叫过年”一直是90后成长的重要记忆,汇源作为健康果汁的金字招牌,从未缺席国人的餐桌。而国中水务的主营业务包括污水处理、自来水供应和环保工程技术服务。
虽然两者从业务上而言毫不相干,但国中水务成为汇源果汁控股股东的事情并不是突发,一切都早有迹象,两者从2022年起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图源:罐头图库
2022年6月24日,北京汇源重整计划通过,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投入16亿资金,成为北京汇源控股股东。
彼时,文盛资产表示,将为汇源设计最佳的证券化方案,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如今看来,文盛资产所言非虚,实现的途径便是通过国中水务。
2022年12月,国中水务斥资8.5亿元,收购文盛资产的文盛汇(文盛资产参与北京汇源重整专门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31.48%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18.89%股权。彼时,按收益法确定,北京汇源的整体股权估值为人民币45亿元。
2023年4月,国中水务又以5000万元的价格,受让上海邕睿持有的文盛资产3.13%股权。
2023年7月,国中水务以3000万元总价,第三次受让上海邕睿持有的文盛资产1.88%股权。
经过三次受让,国中水务总计斥资9.3亿元,受让了文盛资产36.49%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此次,国中水务更是一举拿下控制权。据公告显示,国中水务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文盛汇不低于2.32亿元注册资本,收购完成后,成为诸暨文盛汇的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控股股东。
图源:公告
这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7月22日-26日,国中水务连续涨停,股价从1.55元/股涨至2.51元/股,累计涨幅达50.6%。
7月25日,国中水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也提示道,此次涉及的交易事项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相关事项最终能否实施及实施的具体进度均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最终交易方式、交易的股权比例需在完成审计、评估后,由交易各方进一步协商确定,并以各方签署的正式协议为准。
“如果本次交易能够顺利实施,将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本次交易不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不构成影响,预计未来将增加每股收益,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国中水务表示。
控股背后:签对赌,靠汇源扭亏为盈
之所以受到资本市场认可,与汇源果汁这块“香饽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汇源果汁的创始人为山东沂源人朱新礼。1992年,朱新礼在改革浪潮的鼓舞下,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创办了淄博汇源有限公司,这正是汇源集团的前身。经过快速发展,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大涨66%。
图源:罐头图库
上市后的十余年中,饮品市场快速发展,各大品牌和产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内外困顿下,汇源果汁逐渐走了下坡路。
2018年4月,汇源果汁因违规提供贷款被停牌。据公告称,在未签订协议、未经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汇源果汁向汇源集团旗下关联公司北京汇源饮料借出了42.82亿元,利率为10%的短期贷款,以便关联公司应付临时营运资金需要及还债。
2018年6月4日,港交所就违规事项向汇源果汁发函并列出复牌条件,要求汇源果汁进行严格自查,以证明诚信,公布欠缺财务业绩、说明审计修订,并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
最终汇源果汁未能履行复牌条件,于2021年1月18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汇源果汁历经多年动荡,却依旧有多方势力接盘,这充分说明了其品牌价值的深厚底蕴。汇源果汁作为国内果汁饮料行业的先驱,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难以撼动。此外,汇源果汁在果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这也是其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场“联合”并非没有条件。2022年12月,国中水务初次认购汇源果汁股份时,就与文盛资产签订对赌协议。文盛资产承诺,北京汇源经审计的2023年至2025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1.25亿元,即平均年扣非净利润不低于3.75亿元,文盛汇的业绩将依据北京汇源业绩按照持股比例折算。
如北京汇源承诺期内实际累计扣非净利润大于11.25亿元,国中水务将进行股份奖励;若大于等于10亿元但小于11.25亿元,则文盛资产对国中水务进行股份补偿,股权估值按照承诺期内北京汇源年平均扣非净利润的12倍估值计算。
若未完成业绩承诺,承诺期内累计扣非净利润小于10亿元,国中水务有权要求文盛资产回购股份。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年报显示,2023年诸暨市文盛汇实现净利润4.09亿元。
实际上,对赌协议背后,“拯救”汇源果汁的国中水务,如今自己也深陷泥潭,急需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近两年,国中水务营收下滑,转为亏损。2021年和2022年,国中水务营收分别为3.84亿元、2.88亿元,净利润方面,分别亏损0.94亿元和1.2亿元。
图源:wind
收购来的汇源果汁反而成为了国中水务营收净利的“救命稻草”。2023年国中水务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24.62%;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3003.86万元。其中,因汇源项目,国中水务实现投资收益8283.63万元。
“国中水务将汇源果汁装入上市公司,无疑将为公司带来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一方面,汇源果汁作为国内果汁饮料行业的知名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能够为国中水务的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然而,这一决策能否如愿带来业绩增长和实现盈利,还需看国中水务如何整合双方资源,优化运营策略,以及市场反应如何。”詹军豪表示。
“鹏欣系”资本版图
事实上,2023年扭亏为盈的国中水务已是“鹏欣系”中表现较好的板块。
国中水务实控人为资本市场上大名鼎鼎的姜照柏,姜照柏出生于1963年,1988年创立鹏欣集团,于1990年涉足房地产,并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此后专注上海地产开发,先后投资了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和南汇体育中心。
2008年,“鹏欣系”掌门人姜照柏开始进入资本市场,通过买壳、定增、质押、收购等资本运作,先后将鹏欣资源(600490.SH)、国中水务(600187.SH)、润中国际控股(0202.HK)及鹏都农牧4家上市公司纳入麾下,由此一手搭建起“鹏欣系”的资本版图。
图源:罐头图库
2008年12月,鹏欣集团成功收购了中科合臣(“鹏欣资源”前身)控股股东合臣化学的70%股权,间接控制了中科合臣34.24%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随后姜照柏控制下的中科合臣通过收购海外矿产等操作,成为了“鹏欣系”矿产资产的运营平台,并更名为鹏欣资源。
2012年,鹏欣集团以2.41亿港元认购国中水务间接控股股东国中控股的7.09亿股配售股;2013年7月,鹏欣集团再度收购国中控股16.99%股权。此次交易后,姜照柏成为润中国际控股实控人,并间接控制了国中水务。
2014年鹏欣集团通过50亿元的定增成功入主鹏都农牧,截至2024年4月30日“鹏欣系”合计持股鹏都农牧25.63亿股,占总股本数量的40.2%。
“鹏欣系”在资本市场上运用了反复增发的“循环杠杆扩张”手法,以及股权质押和减持套现等策略获取了大量资金。其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大,从2012年的不到百亿元,一路飙升至2022年的超600亿元,掌门人姜照柏身价也水涨船高。
2020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姜照柏以365亿元财富排在第126位,一度成为“江苏南通首富”。
图源:胡润网
然而,近年来“鹏欣系”旗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呈现出“一退两亏一盈利”的局面。
4月30日,鹏欣资源发布了2023年年报,其2023年营业收入为53.73亿元,同比下降35.66%;净利润为-1.08亿元,2022年净利润则为-6.23亿元,已连续两年亏损。截至7月26日,报收2.24元/股,总市值49.57亿元。
此外,“鹏欣系”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润中国际控股业绩则出现常年亏损,截至2024年3月31日已经连亏7个财年,最近一个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亏损达3.2亿港元,同比下降62.74%,截至7月26日,报收0.107港元/股,总市值7.8亿港元。
图源:wind
据鹏都农牧2023年年报显示,其2023年营收为174.49亿元,同比下降10.15%,归母净利润为-9.35亿元,同比下降达5604.5%,创造上市以来最大亏损。2024年一季度亏损持续,营收为35.6亿元,同比下降28.23%: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降194.66%。
年报发布后,鹏都农牧收到深交所问询函,主要涉及经营性亏损、大宗商品贸易、境外业务等,合计有12大问题。
二级市场反应上,从年初起,鹏都农牧股价就一路震荡下跌。5月23日,鹏都农牧收盘价首次低于1元/股。随后,因连续20天面值低于1元/股,于7月4日被深交所拟决定终止上市。
目前,仅有持股汇源果汁的国中水务实现盈利,2023年国中水务营收2.17亿元,净利润2753.09万元。这一盈利,也要归功于此次收购的汇源果汁。
鹏欣集团近两年来则因金融借款纠纷、股权质押到期未回购等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据天眼查信息,截至目前,鹏欣集团执行标的总额达9.23亿元。其中,2024年1月的两起被执行案,涉及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的股权质押合约纠纷。而此次“鹏欣系”持有的鹏都农牧股权则直接被公开拍卖。
图源:天眼查
兜兜转转,曾经走向破产重整、要靠“白衣骑士”救命的汇源果汁,一转头,却成了国中水务的“救命稻草”。资本市场上,剧情总是跌宕起伏,不到最后一刻难以预料结局。你认为汇源果汁能解“鹏欣系”的近渴吗?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4) | 评论 07月27日 17:56 来自网站 举报
-
【“医药女首富”公司被罚2500万,超30亿销售费用去哪儿?】
医药反腐,不容有私。作者 | 赵 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打着“学术活动”之名、却无学术活动之实,对几十名医生派发劳务费,来实现推广自家生产的抗癌药等产品,这种明显违规违法的医药推广,近日被监管部门予以重罚。据了解,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豪森药业”)因涉嫌不正当... 展开全文“医药女首富”公司被罚2500万,超30亿销售费用去哪儿?
医药反腐,不容有私。
作者 | 赵 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打着“学术活动”之名、却无学术活动之实,对几十名医生派发劳务费,来实现推广自家生产的抗癌药等产品,这种明显违规违法的医药推广,近日被监管部门予以重罚。
据了解,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豪森药业”)因涉嫌不正当竞争,被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合计约2554.28万元。
案情显示,豪森药业的全资子公司江苏恒特医药销售有限公司(简称“恒特医药”)在推广豪森药业所生产的两种药品中,存在学术推广违规,邀请多名医生进行虚假学术活动等,并给予劳务费。
来源:天眼查
据了解,豪森药业实控人是有着“白手起家女首富”之称的钟慧娟,她的丈夫是有“药神”之称的孙飘扬,二人分别持有知名上市药企翰森制药(03692.HK)和恒瑞医药(600276.SH),夫妻俩多次以超千亿财富入围各类财富榜单。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国家加强“医药反腐”以来,监管部门就已经着重监督药企在药品推广过程中的造假行为,而其中类似“学术推广”等活动也被重点监督。
此外,诸如这种学术推广活动费用往往被归为销售费用,而一些药企的销售费用往往高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但具体用途却鲜有公开,而通过这次公开的豪森药业案情,也揭开了其中部分费用的违规使用情况。
自产自销自演,邀请46名医生配合“群演”
据“天眼查”公开案情显示,2021年以来,江苏恒特药品信息顾问许某、刘某某和杨某负责恩施地区豪森药业生产的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馬替尼片”,简称“氟马替尼”)和阿美乐(甲磺酸阿美替尼片,简称“阿美替尼”)的推广工作,两种药品适应症主要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肺癌突变患者一线二线等的治疗。
上述3人虽与恒特医药签订了《全日制劳动合同书》,但工资、奖金和养老保险均由豪森药业发放和缴纳。
其中许某负责“氟马替尼”的推广,邀请了恩施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简称“民大医院”)血液科的部分医生参加了学术活动;刘某某负责恩施州中心医院阿美替尼的推广、邀请了肿瘤科、呼吸科的部分医生参加了学术活动;杨某负责民大医院“阿美替尼”的推广,邀请了肿瘤科的部分医生参加了学术活动。
以上3人共计邀请了46名医生在豪森药业合作公司搭建的平台上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活动主要包括线上会议、问卷调研、文献点评和线下科室会。
这些医生每回答一份问卷调研可获得1000元劳务费,完成一次文献点评可获得2000-3000元劳务费,会议设主持、讲者和点评(讨论)角色,不同角色对应不同劳务费,劳务费1000-3000元每次。
来源:罐头图库
而这些合作公司包括全程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全程网络”)、睿颐曜达(天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津睿颐曜达”)、河南省易惠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河南易惠利”)等。
其中,“全程网络”开发了“全程”,具有会议、问卷调研和文献点评的功能,恩施州内39名医生受邀在上参与了学术活动,获得了59.69万元劳务费;
睿颐曜达通过自建的睿颐医患一体化管理平台(医盟荟)向全国招募相应临床研究者,恩施州内13名医生受邀在平台上实名注册参与了该项目,获得了3.68万元劳务费;
河南易惠利开发了“易惠利”,具有会议、问卷调研和文献点评的功能,恩施州内33名医生受邀在上参与了学术活动,获得了22.65万元劳务费。
据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核实,许某、刘某某、杨某共邀请了恩施州中心医院和民大医院46名医生在多个平台上参加学术活动,共计获得劳务费86.02万元。
来源:罐头图库
在公开的案件内容显示,许某、刘某某、杨某邀请医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造假等事实,其中一些造假手段令人啼笑皆非。
比如,在豪森药业多次组织的一对一院内科室会,出现两个医生互相讲课,讲相同的课件,今天你讲我讨论、过两天我讲你讨论,两人均获得劳务费;
又比如,参会人员着装明显不符常理,同一科室人员4月3日开会全部穿毛衣或者厚衣服,4月4日开会则全部穿短袖……经调查证实,部分会议资料系药品信息顾问借用平时拍摄的照片编造的会议资料。
湖北省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以上事实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款的处罚规定,责令豪森药业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约2344.28万元、罚款210万元的行政处罚措施,合计约2554.28万元。
据“财联社”报道,自去年加强“医药反腐”以来,中纪委强调深化整治医药、国家卫健委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多省严格执行医生参与学术讲课“六个严禁”,不少医疗系统干部、院长被双开,药企高管被留置调查。
医药“神仙眷侣”财富过千亿
“天眼查”显示,豪森药业的控股股东为港股上市公司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03692.HK,简称“翰森制药”),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发文,豪森药业为翰森制药主要经营主体。
2023年,翰森制药营收首破百亿,达到101亿元,毛利润高达90.73亿元。
其中,上述案情中被推广的阿美乐(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马替尼片)连同其他四种药品,在2023年合计为翰森制药贡献了约61.69亿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1%。
其中阿美乐(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马替尼片)都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财报显示,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抗肿瘤领域。
图源:公司财报
而这家营收超百亿的“全球百强药企”翰森制药,其创始人为钟慧娟,百度词条中“钟慧娟”名字后面的标签是“世界白手起家的女首富、中国富豪榜第4名”。
2020年3月16日,钟慧娟以1060亿元财富位列《2020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第1位,钟慧娟因此一度被誉为“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而钟慧娟的丈夫孙飘扬,作为有着“医药一哥”之称的恒瑞医药(600276.SH)的董事长,更为人熟知。
在业内,孙飘扬有着“药神”之称,他与钟慧娟夫妻二人在医药领域也可谓“神仙眷侣”,只不过,无论是钟慧娟的翰森制药,还是孙飘扬的恒瑞医药,都要经受“医药反腐”的考验,这其中,他们旗下公司的销售费用尤其受关注。
据翰森制药财报显示,在2019年~2023年,每年的销售及分销费用在31亿元~35.5亿元之间。
而恒瑞医药每年的销售费用则超过翰森制药2倍以上,财报显示,2019年~2023年,恒瑞医药的年度销售费用约在73亿元~98亿元之间不等。
恒瑞医药销售费用一览(图源:东方财富网)
对比来看,这五年中,翰森制药的销售费用保持相对平稳,而恒瑞医药则在2021年~2023年缩减了销售费用,从之前的每年90多亿元,下降到70多亿元的水平。
此前,药企对这些销售费用的具体支出情况往往不予披露,而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这次对翰森制药旗下豪森药业的行政处罚,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费用的违规使用情况。
有业内人士指出,药企的销售费用往往包含学术推广费用,而这些费用实际会被部分药企作为打通渠道的“过路费”,而这些成本最终又会转嫁到药品最终销售价格上,所以这也是国内开展医药反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孙飘扬、钟慧娟的家庭财富也被业内津津乐道。
2019年~2020年,孙飘扬、钟慧娟夫妇多次登上胡润百富榜、福布斯富豪榜等财富榜单,其中财富值评估最高的是在2020年《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榜单中,孙飘扬、钟慧娟夫妇以2250亿元财富位列第32名。
2024年6月,钟慧娟一家三口均进入《2024新财富500创富榜》,其中孙飘扬以645.3亿元财富位列第35位,钟慧娟、孙远母女以607.7亿元财富排名37位。
即使不看“成百上千亿”的财富,他们的年薪也让普通“打工人”惊叹。
现任翰森制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的钟慧娟,2023年年薪高达1480.7万元,2022年年薪约1113.5万元。
而钟慧娟还不是翰森制药年薪最高的,财报显示,她的女儿、执行董事孙远2023年和2022年年薪分别为1663.1万元和1118.4万元。
钟慧娟及女儿孙远年薪(图源:公司财报)
相比之下,孙飘扬“年俸”不及妻女,财报显示,其2023年税前报酬为162.25万元。
在拥有巨额财富后,孙飘扬、钟慧娟等医药行业“大佬”们更应该带头做好行业自律,遵纪守法、规范发展,让公司成为医药行业的标杆,起到表率作用。
你对医药推广中还有哪些建议?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07月26日 19:11 来自网站 举报
-
【“前东北首富”遭遇“多事之秋”,东方集团被预重整!】
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债务本金11.26亿元。作者 | 武丽娟 李非林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前“东北首富”张宏伟的“东方系”旗舰公司东方集团(600811.SH)的麻烦事接踵而来。先是6月18日,因16.4亿存款提取受限遭上交所火速问询,6.21日又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展开全文“前东北首富”遭遇“多事之秋”,东方集团被预重整!
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债务本金11.26亿元。
作者 | 武丽娟 李非林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前“东北首富”张宏伟的“东方系”旗舰公司东方集团(600811.SH)的麻烦事接踵而来。
先是6月18日,因16.4亿存款提取受限遭上交所火速问询,6.21日又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一周后,因还不上75万元的工程款,被债权方黑龙江东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东辉公司”)向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哈尔滨中院”)申请重整。
7月15日,东方集团公告称,哈尔滨中院决定对公司进行预重整。而东方集团的最新债务和担保逾期情况也摊在了阳光下。
7月24日晚间,东方集团披露其最新债务情况:其与关联公司到期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为24.35亿元,被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的债务本金余额为11.26亿元,合计金额为35.62亿元。
7月25日,东方集团股价报收0.98元/股,跌幅5.77%,最新总市值36亿元。公司股价再一次低于1元/股,又将面临退市风险。
图源:罐头图库
自从1994年登陆A股,上市已有30个年头的东方集团主营业务为农产品加工销售、土地及房地产开发和其他业务。
张宏伟以东方集团为核心构建起了庞大的“东方系”,跨界多个业务领域。在民生银行2000年上市前夕,张宏伟的“东方系”入股,与刘永好的“新希望系”和卢志强的“泛海系”并列民生银行股东势力中的“三大系”,是其最著名的投资案例。
但自曝流动性风险后,多米诺骨牌便应声倒下。眼下,东方集团正在打响上市保卫战,重整能否成为“东方系”的救命稻草?
重整进行时
75万欠款难倒“东北前首富”
根据东方集团的最新债务公告,到期未偿还的贷款债权人有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农业银行方正县支行;要求提前还债的债权人有中国信达、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目前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已经就相关债务向哈尔滨中院提起民事诉讼,该笔贷款本金余额为1.5亿元。
图源:公告
东方集团在公告中回应,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未发生因上述债务逾期或被要求提前承担担保责任而导致现金流出的情形。
并同时称,根据哈尔滨中院相关规定,在预重整期间原则上不能个别清偿,将结合预重整沟通协调机制,通过预重整及重整程序化解相关风险。
在预重整或重整期间,投资者是否可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公司是否可以进行个别清偿?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表示,投资者仍然可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由于《破产法》的法律界位高于《证券法》,所以投资者提起民事赔偿诉讼产生的债权,应当纳入破产预重整或者重整的债权清偿范围之内,和其他债权一样,遵守债权人会议通过的破产重整计划的规范并受其约束,所有债权均不能提前清偿(破产重整计划规定的例外除外)。
东方集团进入预重整,源于一笔75万元的工程款。
6月25日,东方集团发公告称,债权人东辉公司向哈尔滨中院提交了申请启动对公司进行重整的材料。
而东辉公司给出的重整理由是,东方集团未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一定重整价值。
公告显示,东辉公司为东方集团旗下的哈尔滨东方大厦进行改造,包括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但东方集团拖欠了其剩余工程款合计75.23万元。
图源:公告
东方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将积极配合重整相关工作,以期化解公司存量债务风险,保护全体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如果重整计划草案未能获得法院裁定批准,公司将面临被宣告破产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股票被终止上市。
东方集团同时强调,重整不同于破产清算,是以挽救债务人企业、恢复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为目标的司法程序。
目前东方集团已进入预重整阶段,7月22日,东方集团启动公开招募和遴选重整投资人,目的则是引入有实力的重整投资人提供增量资金和资源,化解债务危机,恢复和提升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方集团2023年总资产为380.14亿元,2024年一季度则为374.15亿元,账上还趴着25.02亿元货币资金,竟然还不起75万元的工程款。
事实上,在重整消息传出之前,东方集团已经深陷舆论漩涡。它与关联公司东方财务的一笔存款纠葛,让东方集团的资金压力浮出水面。
16亿存款去向成谜
东方集团收函
6月18日,东方集团自曝,因东方财务公司近期流动性暂时趋紧,东方集团及子公司在东方财务公司16.4亿元的存款出现大额提取受限情形。
这笔存款约占东方集团2024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25.02亿元)的65.55%,贷款余额为6.66亿元。
东方财务公司是东方集团的关联方,也是东方集团的“内部银行”,由东方集团控股股东东方有限持股55.43%,东方集团自身也持有东方财务公司30%股权。即便是这样的关系,但东方财务公司依然无法给东方集团大额提取存款?据公告,直接原因是东方财务公司近期流动性暂时趋紧,头寸不足。
对于此次存款大额提取受限,东方集团表示,将增加公司短期流动资金周转压力,对公司生产经营和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已根据《风险处置预案》的有关规定及时启动风险处置程序,要求东方财务公司采取积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暂缓或停止发放贷款、回收资金等措施化解风险,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
来源:罐头图库
那么,导致东方财务公司头寸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呢?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存款提取困难可能的原因包括:东方财务公司近期流动性暂时趋紧或涉及诉讼等。东方财务公司存贷比高达130%,严重不匹配监管要求,这可能是导致流动性问题的信号之一 。此外,东方集团的母公司顶格质押与债务展期,显示出流动性危机信号。
不过,东方集团回应称,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公司所持股票质押主要为公司贷款提供质押担保,属于正常的融资行为。公司将持续关注股票价格,如有重大事项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6月19日晚,控股股东东方有限及实际控制人张宏伟紧急表态,将通过处置旗下联合能源、UEP风能股权等资产回笼资金,帮助解决东方财务公司流动性问题,保障东方集团资金安全。上述安排将在未来3-6个月内完成。
此外,张宏伟曾以联合能源股份为东方集团23.5亿元贷款提供担保,若东方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问题影响了东方集团偿还贷款,张宏伟将以上述股份的质押处置款代为偿债。
柏文喜认为,担保逾期可能导致东方集团面临诉讼,需承担连带责任保证责任,增加东方集团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评级 。还可能影响东方集团未来的对外担保能力,限制公司为子公司或其他关联方提供担保的额度 。
不过,东方集团表示正在与银行积极沟通协商,尽快妥善处理上述债务逾期事项。同时,公司也在密切关注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债务逾期以及公司担保进展情况,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控股股东4.54亿贷款逾期
资产负债率71.12%
虽然实控人紧急出面表态,不过东方集团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
首先,截至2023年末,东方集团的货币资金账面余额为31.79亿元,带息债务合计却约为186亿元。短期借款余额为81.5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为52.57亿元,远超在手现金。
据新媒体“界面”统计,截至2023年末,东方集团资产受限合计达269.81亿元,占当期总资产比重约71%,占当期净资产比重高达164%。这其中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等,而这些资产主要用于抵押贷款。
而东方集团的控股股东东方有限资金紧张也早有端倪。
5月27日,东方集团公告称,公司为控股股东东方有限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龙腾支行不超过4.55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提供连带担保,融资期限不超过1年,担保期间为借款期限届满之次日起三年。
目前,上述贷款已于4月20日到期,东方有限尚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4.54亿元。东方有限正在与龙江银行龙腾支行协商展期等解决方案。
据公开审计报告,2023年,东方有限总资产689.33亿元,总负债490.28亿元,资产负债率71.12%。企业预警通显示,2018-2020年,其总资产均在700亿之上。2019年,官网显示,总资产曾达近千亿元。
来源:企业预警通
除了控股股东抵押担保的拖累,地产资产处置也出现了问题。2023年,受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政府土地供应节奏等影响,东方集团房地产业务相关资产处置工作不及预期。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东方集团房地产业务板块子公司东方安颐(北京)城镇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达121%,且连续多年亏损。同期,东方集团对北京青龙湖盛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开发款余额为14.86亿元,已计提坏账准备3.52亿元。
东方集团表示,将持续推动房地产资产的有效处置,推动二级开发项目投资回款以及一级开发项目前期投资成本的返还工作,着力压缩负债规模,以优化财务状况。
因此,东方集团能否顺利且快速“去房地产化”,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依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事实上,2022年以来,“东方系”所持股权接连遭到司法冻结和司法标记。目前,冻结警报已经解除。2021年6月,民生银行曾给予东方有限2021年度集团最高授信额度人民币134.6亿元,支用限额人民币129.6亿元,期限一年。张宏伟自2000年起即担任民生银行董事会副董事长,其在民生银行2000年上市前夕入股。
来源:罐头图库
沈萌表示,虽然实控人表态积极,但表态不能实际化解财务困境,也不能释放风险,所以上市公司的经营压力并未得以实质改善。
东方集团表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存货中房地产相关项目账面价值合计67.49亿(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其他应收款中合作开发项目账面价值21.3亿(扣除坏账准备),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余额52.08亿,合计140.87亿。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存量房地产相关资产处置,争取尽快实现资金回笼。大部分债务均有足额抵质押担保,具备清偿能力,且公司一直与债权人保持良好的沟通,目前不存在较大偿债风险。
“东方系”崛起成就“东北首富”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多岁的张宏伟,曾是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包工头”。
1984年成立了哈尔滨东方建筑公司,四年后公司更名“东方企业集团”,并在1994年成功上市, 主营业务为大米加工销售、油脂加工销售、豆制品加工销售、农产品购销及农业供应链服务等。东方集团成为中国最早实行股份制改造并获准上市的民营企业之一。
张宏伟虽出身于建筑行业,却极其聪慧、擅交际。很快就开始尝试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扩张,通过重组、收购等的方式,投资了锦州港、民生银行、新华人寿等企业,因此有“资本猎人”之称。
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参控股四家知名上市公司:东方集团、联合能源(0467.HK)、民生银行(600016.SH)、ST锦港(600190.SH),主要投资和经营现代农业及健康食品、石油天然气及新能源、信息安全、金融、资源物产、港口交通、新型城镇化开发七大产业。
据Choice 数据,截至3月31日,张宏伟通过西藏东方润澜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有上市公司30.11%的股份。
1994年,《福布斯》首次对中国富豪排名,张宏伟名列第二,仅次于刘永好兄弟,成为当时的“东北首富”。1999年当胡润首次发布中国富豪榜时,张宏伟名列其中,排名第六。至今20多年过去,他始终始终名列前茅各类富豪榜。到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时,其财富为300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1995年锦州港重组,当年10月份张宏伟以1.4亿元拿锦州港超过30%的股份,成为锦州港的董事长。
去年2月21日,出于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东方集团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的方式从2022年9月份至2023年2月21日合计减持锦州港5%股份,套现金额约为3.8亿元。早在2022年第二季度,东方集团已减持锦州港1383万股。
经过多次减持,东方集团持有ST锦港的比例由2022年的14.7%减少到了今年一季度末的2.91%,其中质押4000万股。因连续四年财报虚假记载,虚增营收86亿元,虚增利润1.8亿元,2024年5月31日ST锦港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
联合能源主要从事石油及天然气业务。截至2023年末,张宏伟直接持有联合能源 57.45%股份。2021年、2022年,联合能源营收分别为60.8亿元、96.0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36亿元、23.24亿元。2023年,联合能源亏损超17亿港元,同比由盈转亏。
而张宏伟在金融领域的步伐也并不顺利。新华保险在2004年上市搁浅,东方集团也逐步退出。
民生银行是张宏伟金融版图上剩余的优质资产之一。目前,张宏伟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东方集团持有民生银行12.8亿股,占总股本2.92%,其中质押12.68亿股。不过,疫情期间的2020年至2023年,民生银行营收已经四连降。
据公告披露,截至2023年末,东方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及附属公司的贷款余额为95.99亿元。外界也在担忧东方集团的资金周转压力是否会波及民生银行。
对于未来转型,东方集团表示,为降低经营风险,自2023年开始持续缩减毛利率较低的大宗农产品贸易业务,不再追求规模效应,进一步专注于农副食品加工业务,重点推进海水提钾项目产业化,实现公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5亿债务悬顶、重整之路待解、退市风险在即,“东方系”还能否守住自己的商业帝国?你还知道“东方系”哪些故事?评论区留言聊聊吧!
赞(37) | 评论 (10) 07月25日 20:44 来自网站 举报
-
【华谊兄弟和阿里影业的买卖,冯小刚成最大赢家!】
兄弟终究抵不过生意。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2015年斥资10.5亿元从冯小刚和影视制片人陆国强手中买来的东阳美拉,华谊兄弟(300027.SZ)终于拿不住了。7月23日晚间,华谊兄弟公告称,拟与阿里影业(1060.HK)签署协议,以3.5亿元的对价转让控股子... 展开全文华谊兄弟和阿里影业的买卖,冯小刚成最大赢家!
兄弟终究抵不过生意。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2015年斥资10.5亿元从冯小刚和影视制片人陆国强手中买来的东阳美拉,华谊兄弟(300027.SZ)终于拿不住了。
7月23日晚间,华谊兄弟公告称,拟与阿里影业(1060.HK)签署协议,以3.5亿元的对价转让控股子公司东阳美拉70%股权,转让完成后华谊兄弟不再持有东阳美拉的股权。
对于出手原因,华谊兄弟在公告中表示,这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做出的决定,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资源配置,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更好地支持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战略的推进和落地。
但实际上,2019年华谊兄弟向阿里影业借款7亿元,目前仍有3.5亿元本金余额未还。转让完成后,华谊兄弟刚好可以清了与阿里影业的这笔债务。
公告发布后,7月24日,华谊兄弟跌2.48%,7月25日又跌0.64%,报收1.56元/股,总市值43亿元。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虽然华谊兄弟在这比买卖中亏了不少“小目标”,但冯小刚却在多年前大赚一笔。如今冯小刚仍持有东阳美拉30%股权,转让完成后,冯小刚和阿里影业将分别持股东阳美拉30%和70%。
来源:企查查
冯小刚从华谊兄弟处大赚8亿后
“牵手”阿里影业
东阳美拉由冯小刚与影视制片人陆国强在2015年9月2日创立,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营业务包括制作、复制、发行:专题、专栏、综艺、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等等。
成立刚刚2个月,但华谊兄弟就看上了这家公司,并于2015年11月19日宣布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持股99%)和陆国强(持股1%)东阳美拉的70%股权。
收购完成后,华谊兄弟持有东阳美拉70%的股权,冯小刚持有东阳美拉30%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东阳美拉尚未盈利,资产总额仅有1.36万元,还身负1.91万元负债,实际账面净资产为-0.55万元,但华谊兄弟却给出了15亿元的估值,市场一片哗然。
面对质疑,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在当年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并购,也就是我跟冯小刚有十多年的感情,和他未来的安全性、成长性,我才敢于买这家公司(东阳美拉)。”
而当时冯小刚凭借《老炮儿》一举荣膺金马影帝,一时间风头无两。
来源:罐头图库
虽然嘴上表示信任,但华谊兄弟还是与冯小刚和陆国强签订了长达5年的业绩对赌协议。按照协议约定,东阳美拉2016年度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自2017年度起,每个年度的业绩目标为在上一个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
也就是说,东阳美拉2016-2020年的净利润要分别不低于1亿元、1.15亿元、1.32亿元、1.52亿元、1.75亿元,合计6.74不低于亿元。若未能完成当年业绩约定,冯小刚和陆国强方面则需要以现金的方式补足差额部分。
然而,在经营的过程中,东阳美拉还是没满足华谊兄弟的期待。2018年和2020年未完成业绩承诺,分别需补差额0.67亿元和1.69亿元。合计2.36亿元。
但即便是这样,冯小刚依然净赚8亿元。
而如今,为了清偿债务,华谊兄弟将手中东阳美拉的全部股权低价出手,估值缩水66.7%,打折卖给了阿里影业。但冯小刚依然持有东阳美拉30%股权,转让完成后,冯小刚将凭借东阳美拉顺利“牵手”阿里影业。
华谊兄弟6年亏损80亿
东阳美拉在被华谊执掌期间,也曾推出过一些精良制作,如《我不是潘》《芳华》《只有芸知道》,三部影片豆瓣评分分别为6.7、7.7、6.3,并取得票房4.82亿元、14.22亿元、1.59亿元。
然而2018年冯小刚拍摄电影《手机2》,牵出女主角范冰冰税务问题,如日中天的女明星瞬间没落,电影拍摄也随之哑火,冯小刚变得收敛低调。
当年东阳美拉未完成业绩对赌,华谊兄弟也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伴随着影视寒冬的到来,2018年-2023年,华谊兄弟营收从38.14亿元下降至6.66亿元,净利润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过去6年分别净亏损9.85亿元、40.4亿元、10.75亿元、2.26亿元、9.93亿元、5.24亿元,6年合计净亏损近80亿元。
来源:wind
当然,华谊兄弟亏损离不开其自身的“折腾”,一方面,华谊兄弟谋求多元发展,提出“去电影化”战略;另一方面,华谊兄弟发展“明星资本化”,试图与明星绑定。
王忠军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直言,前些年因为华谊兄弟的现金流好,所以盲目乐观,将精力放在了投资上,觉得企业做大是靠投出来的。然而作为一家非专业投资公司,华谊兄弟投资业务带来的收益并不稳定,如2019年、2020年,其投资收益即分别亏损2.56亿元、3.33亿元。
多元化发展导致了华谊兄弟在电影主业的失速。而为了绑定明星,华谊兄弟在收购相关公司时,均给予了高溢价,进而产生了较高商誉。截至2014年末,公司商誉高达14.86亿元,2016年末,这一数字攀高至35.7亿元。
高额的商誉犹如悬在华谊兄弟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最终在2018年快速落下。当年,公司计提了9.73亿元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年度扣非净利润亏损达11.81亿元;2019年,其商誉减值损失依旧高达5.98亿元。
巨亏之下,2023年末,华谊兄弟资产负债率为79.06%,短期借款4.95亿元。但华谊兄弟的货币资金仅2.3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的净额仅8282.8万元。
实控人王忠军、王忠磊股权如今已悉数被质押或冻结。公司市值也从2015年时的逼近千亿,到如今仅剩43.56亿元。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被冻结后实控人或许很难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冻,因此不排除出现控制权变化的风险。虽然距离预警线还有一个空间,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并不安全,如果企业业绩表现没有更好的改善、甚至是改善预期,都可能导致控制权变化。
为了缓解压力,华谊兄弟开始频繁卖资抵债,包括此次出售东阳美拉。
华谊兄弟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将继续集中优质资源贯彻“影视制作+IP运营”的轻资产商业模式,以推动公司加速回归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冯小刚又抱得“良木”?
如今的东阳美拉已经风光不再,2023年、2024年前5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24亿元、67.55万元,净利润分别只有3760.42万元、162.73万元。
但接盘方依然对这块资产表示看好。7月23日晚间,阿里影业在公告中称,东阳美拉主要从事制作及投资电影、电视剧及网剧,与本集团主营业务相若。
另外,阿里影业在公告中表示,身为中国知名电影导演的冯小刚亦是东阳美拉的股东。作为该收购事项的一部分,集团亦将与冯小刚订立合作协议,订明有关电影制作的未来合作计划及战略合作权益。因此,该收购事项符合本集团战略及业务利益,预期将进一步扩大阿里影业的核心业务内容分部,并将拓展阿里影业在中国文娱行业的版图。
来源:罐头图库
与还在苦苦挣扎的华谊兄弟不同,阿里影业在2024财年实现了强劲的业绩增长。
5月29日,阿里影业发布2024财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约50.36亿元,同比增长44%,归母净利润2.85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2.91亿元。
据悉,这一增长除了受市场复苏影响外,还得益于公司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布局。阿里影业坚持执行“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多板块业务稳健发展。尤其是电影板块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步入优质增长轨道。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收入、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收入、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
除了公司业绩远超华谊兄弟,阿里影业的影视制作优势也十分抢眼。其可以充分利用阿里巴巴集团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同时,阿里影业还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2024财年,阿里影业参与了逾60部电影的出品和发行,票房占总票房比例超60%,其中15部影片进入同期票房前20。在同期票房前10的影片中,阿里影业收获6席,其中包括《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4部票房超30亿元的超头部影片。
截至7月25日,阿里影业报收0.39港元/股,总市值11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7.47亿元)。
不过虽然2024财年阿里影业参与影片的票房表现不错,但公司没有独立自制项目,参与制作方式皆为合制、联合出品或主导宣发,这也为阿里影业未来在电影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冯小刚能与阿里影业“牵手”,对其未来的发展或许也可以有更好的助力。
你怎么看华谊兄弟此次低价出售资产抵债?评论区聊聊吧。
赞 | 评论 07月25日 20:26 来自网站 举报
-
【跌没32亿港元!如祺出行为何上市11天股价“腰斩”?】
无人驾驶的春天何时来?作者 | 刘钦文 刘俊群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在广州市中心,”如祺出行“与“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服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实地运营。在拥挤的车流中,如祺出行的网约车车身印有统一的“ON TIME”醒目标识,显得格外好找。在大湾区这片土... 展开全文跌没32亿港元!如祺出行为何上市11天股价“腰斩”?
无人驾驶的春天何时来?
作者 | 刘钦文 刘俊群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在广州市中心,”如祺出行“与“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服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实地运营。
在拥挤的车流中,如祺出行的网约车车身印有统一的“ON TIME”醒目标识,显得格外好找。在大湾区这片土地上,如祺出行是市占率仅次于滴滴的出行平台。其股东阵容极为豪华,广汽工业、中隆、腾讯为其前三大股东,广州公交集团、Zhing BVI、小马智行也在股东行列。
然而,顶着“Robota(无人驾驶出租车)第一股”名号上市的如祺出行,才上市11天,股价就已经“腰斩”。截至7月24日,如祺出行报收17.3港元/股,较35港元的发行价跌去50.57%,总市值36.86亿港元,较上市当日的69.19亿港元,已经跌没了32.33亿港元。
如祺出行CEO蒋华曾公开表示,“对出行行业而言,Robota的商业化落地是拐点。”那么,如祺出行股价的拐点又何时来?
“无人驾驶”引热议,
上市11天股价腰斩
近期,萝卜快跑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大范围试点,让无人驾驶的争议再次被摆上桌面。有人认为无人驾驶是科技的进步,有助于避免司乘矛盾,减少出现绕路、“臭车”、拒开空调等情况,但也有人认为,这加剧了司机的竞争情况,安全性问题依然需要打个问号。
无人驾驶仍存在争议,但无人驾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已是不争的事实。据IHS Markit预计,2030年Robota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3万亿元。
萝卜快跑背后的百度和如祺出行作为其中的市场参与者,都是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靠前的头部企业。
尤其是萝卜快跑,近期更是在热搜榜上频繁出现。近日,萝卜快跑在湖北武汉加速落地,全无人驾驶、每6公里4元的优惠价格,吸引了不少网友排队尝鲜,也因此引发大量讨论。
图源:罐头图库
萝卜快跑声名在外,如祺出行也在悄悄布局无人驾驶。
如祺出行成立于2019年,为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由广汽集团与腾讯、广州公交集团及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开展。
2021年,如祺出行开始推动Robota的开发及商业化,并先后和轻舟智航、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展开合作。
2022年,如祺出行在广州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放性Robota(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科技平台”,这是全球首个在混合运营模式下,提供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服务的出行服务平台。
2023年4月,如祺出行成为国内首个以自主研发的Robota车队,进行示范运营的出行服务平台。
图源:罐头图库
截至2023年年底,如祺出行Robota服务已运营累计超2万小时,覆盖545个站点,完成约45.07万公里安全试运营里程。以平台网联Robota车辆数目计,本公司以281辆位居网约车平台第一。
但不管是萝卜快跑还是如祺出行,都并非一帆风顺。
7月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发生碰撞。视频中,一个十字路口前,一位行人躺在“萝卜快跑”出租车前,交警正在现场处理。
百度随后回应称,“是车辆在绿灯亮起启动之际与一名闯红灯行人发生轻微接触,事故发生后我司第一时间配合警方处置,并陪同送医检查,目前正在医院进一步观察和休息。”7月9日,百度港股微跌0.12%,报收86.3港元/股。
巧合的是,7月10日,如祺出行正式敲钟,上市当天就破发,报收33.9港元/股,下跌3.14%。此后一路下跌,截至7月24日,如祺出行报收17.3港元/股,较35港元的发行价跌去50.57%。
图源:百度股市通
股价“腰斩”背后:
因“无证”被约谈,3年亏20亿
“腰斩”背后,如祺出行曾多次出现“两证”不全的情况、3年被罚41次。
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正式公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了符合条件的私家车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可从事网约车服务。
暂行办法中具体规定了“网约车三证”,即网约车运营方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符合条件的车辆要从事网约车服务,需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下称“车证”);网约车司机要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下称“人证”)。
作为一家主要靠网约车业务挣钱的公司,如祺出行已在多地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公司还在《招股书》中提示道,若车辆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相关当事人可被监管部门处以3000元-1万元之间的罚款;从事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可被监管部门处以200元-2000元之间的罚款。
来源:《招股书》截图
如祺出行在实操中,也是这样要求司机的。野马财经在如祺出行App上发现,在司机加盟条件和注册资料中,必须提交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车辆保单(自带车加盟)、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网络预约出租车营运资格证等照片资料,待平台审核通过后,申请者便可以成为一名加盟司机。
来源:如祺出行小程序 截图
但尽管有提示、要求,从2021年起,如祺出行还是被广州交通运输局、深圳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罚款合计超过40次。罚款问题包括:旗下提供服务的车辆未取得车证;旗下出租车司机未取得人证;旗下车辆出现故意绕道等。
2021年11月2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对包括如祺出行在内的2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进行警示约谈。
会上,市交通运输局通报了自2021年9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查处的网约车名类违法行为情况。会上,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T3出行、如祺出行、曹操出行、万顺叫车、哈啰出行等部分平台公司通过线下揽客等多种营销手段,恶性竞争,招募或诱导未取得许可的驾驶员开展非法营运,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安全稳定,损害司乘人员合法权益。
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网 截图
2024年1月4日,广州市番禺区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对如祺出行的运营主体——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约谈。原因是,2023年2月19日,“粤A7173C”网约车进行营运时,并没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且其所有人为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最终,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被要求责令改正,并被罚款5000元。
对于无“车证”“人证”的情况,如祺出行在《招股书》中也坦言,公司一般会要求司机须符合若干标准,包括至少三年驾驶经验及无交通或驾驶相关或暴力犯罪记录,并通过相关考试,才可以取得于提供网约车服务所需的驾驶员证。但并非平台上的所有司机均已完成在公司经营所在的每个城市取得必要牌照的程序。
张毅表示,一般来说,网约车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司机和车辆参与到业务中,会给司机、车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办证。但司机、车辆没证的话,就会被监管部门处罚。目前这些行政处罚,大部分都是在所谓的办证期中出现的。
而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一些隐患。张毅进一步表示,无证上岗的司机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会对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安全等方面的信任度。对上市公司来讲,如果继续放任发展下去,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态度。
此外,从长期来讲,如祺出行仍处于亏损状态,且预计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
2021年至2023年,如祺出行的营收分别达到10.14亿元、13.68亿元、21.61亿元,3年累计亏损额达20亿元。在《招股书》中,如祺出行将亏损的原因归于公司对技术、人才、司机群及司机车队扩张以及其他举措进行的持续投资。如祺出行方面亦坦言,预计在2024年-2026年,将继续产生净亏损及经营净现金流出。
《招股书》中,如祺出行提到,至少未来4年仍无法实现正的现金流回报。
来源:罐头图库
如祺出行寄予厚望的Robota服务,预计于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同行业的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预计,2024年底,萝卜快跑将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
“短期内无法实现商业化,则需要看企业在其发展规划,科研投入及科研成果是否能让投资者看到其未来的价值和利益,大多数平台公司在早期都是无法实现正收益的,主要在于平台技术布局、算法科研投入、人力投入、营销投入等都很大,而在用户数量不足及消费不足情况下,确实难以实现正现金流。上市募资投入未来发展,对企业而言是必须的,但对于投资人而言,这确实是长期的一项风险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
《招股书》显示,如祺出行计划将此次IPO募集资金11.07亿港元中的40%,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运营服务的研发活动。
此外,如祺出行不仅在Robota服务方面名列行业前沿,还多次登上 “网约车月度订单合规率第一”的宝座。
自交通运输部于2021年开始发布网约车月度订单合规率排名以来,截至2024年2月29日,如祺出行的交通运输部订单合规率有19次名列第一,已经是订单合规率第一次数最多的出行平台之一。
无人驾驶的春天何时来?
未来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仍要将大量资金押注于Robota运营服务,如祺出行是怎么想的?“出行行业的拐点在Robota的商业化落地”。如祺出行CEO蒋华表示。
从《招股书》可知,占如祺出行收入成本大头的是司机服务费。从2021年到2023年,月均活跃网约车司机从1.19万名增长到3.69万名,司机服务费从11.7亿元增长到17.95亿元,占收入成本的比例从93.5%逐年下降至77.6%。
图源:罐头图库
而Robota运营服务因为是无人驾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以减少司机服务费成本。“如祺出行重点发展自动驾驶及Robota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从而提高乘客的安全感。此外,Robota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减少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
根据如祺出行《招股书》披露,2019年载人出租车成本为1.7元/公里,Robota成本为23.3元/公里,到了2023年,载人出租车成本小幅上涨至1.8元/公里,Robota成本则降至4.5元/公里。并预计2026年,Robota成本进一步降至2.1元/公里,到2030年降至1元/公里。
“企业重点发展自动驾驶和Robota是必然的。因为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无人驾驶出租车未来也极有可能取代现有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如祺出行如不提前布局,则难以谈未来发展。”伍岱麒表示。
但如今Robota服务在营收上的比重依然较小,在《招股书》中,如祺出行将Robota服务的收入被归为 “其他”板块,在“其他”板块中还包括顺风车服务、营销及推广服务。2021年至2023年,“其他”板块的收入分别为727.6万元、481.2万元、200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不超1%。
来源:《招股书》截图
你体验过无人驾驶吗?认为Robota和如祺出行的春天什么时候来?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2) | 评论 07月24日 20:36 来自网站 举报
-
【2400亿华润医药“血拼”韩国药企!】
2023年博雅生物曾被商誉减值“吞噬”利润。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被华润医药收入囊中的博雅生物(300294.SZ)又开启了“买买买”模式。7月17日晚间,博雅生物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绿十字香港”)100... 展开全文2400亿华润医药“血拼”韩国药企!
2023年博雅生物曾被商誉减值“吞噬”利润。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被华润医药收入囊中的博雅生物(300294.SZ)又开启了“买买买”模式。7月17日晚间,博雅生物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简称“绿十字”)。
由于绿十字香港近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和2023年第三季度分别亏损2327.09万元、1212.04万元。因此不少投资者对于这次溢价超180%的收购并不看好。
公告发布后,7月18日、19日,博雅生物连跌两天,合计跌幅超6%。有投资者认为这是“高价收购垃圾资产”。
来源:股吧
而与市场反馈不同,不少券商都对此次收购持看好的态度,并在公告发布后密集发布研报,给出“买入”评级。华源证券认为,“收购绿十字,长期想象空间加大”;万联证券认为,“收购绿十字,做大做强血液制品业务”;国金证券认为,“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浆站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来源:wind
7月22日,博雅生物股价出现回弹,但7月23日继续下跌3.38%,报收32.92元/股,总市值166亿元。
溢价180%
170亿龙头收购亏损资产
此次收购的标的公司绿十字,是韩国企业GC通过绿十字香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血液制品公司,成立于1995年。
收购前,GC持有绿十字香港77.35%股权,韩国私募股权基金Synaptic持有15.33%股权,46名韩国籍自然人共持有7.32%股权。博雅生物就是通过收购上述股东合计持有的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
来源:博雅生物公告
绿十字专注于血液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目前拥有白蛋白、静丙、VIII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6个品种16个品规,现有4个浆站,2023年采浆量104吨,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13%。
然而从财务数据来看,过去两年,绿十字业绩表现不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营收分别为4.04亿元、2.33亿元、2.39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1.82万元、-2327.09万元、-1212.04万元。
博雅生物目前账上现金并不充裕,截至一季度末只有货币资金18.6亿元,但还是拿出了18.2亿元来购买这家亏损公司。
据悉,按此前评估,绿十字香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16.8亿元,增值率为160%,若按交易价格18.2亿元计算,实际溢价率为182%。
这也是不少投资者对这次收购不看好的主要原因。
不过博雅生物对绿十字未来表现颇具信心,此次收购也并未设置业绩对赌协议。博雅生物表示,绿十字香港此前亏损主要原因是,进口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的量减少导致收入较2021年下降,以及支付GC集团的技术服务费、关联方借贷汇兑损益有所影响。在本次的收购协议中已约定终止《技术转让合同》,确认被收购公司可永久地继续使用相关技术(对价即为绿十字中国此前已支付过的对价),并无需支付任何对价。此外,GC集团关联方的资金借贷也不再发生。
另外,博雅生物控股股东华润医药2023年营收高达2400亿,为国内医药销售的三强。
博雅生物认为,后续,随着绿十字的自产产品的规模提升,以及代理产品的不断放量,其经营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押注”血液制品胜算几何?
血液制品是现代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战争、重大灾害等事件中,具有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关系国家医药卫生安全、国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由于其重要性,血液制品是一个受国家高度监管的产业。2001年起至今,中国没有新增获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企业只有28家。
而绿十字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博雅生物表示,这是稀缺的标的资源。本次并购后,博雅生物将全资控股一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新增一张生产牌照,新增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新增2个省份区域的浆站布局。
年报显示,博雅生物2023年有单采血浆站16家,其中在营浆站14家,2023年原料血浆采集量约为467.3吨,同比增长6.47%,浆量规模相对较小。收购绿十字后,博雅生物日后的年采浆量有望超过500吨。
实际上,放眼整个行业,500吨的采浆量也不算突出。
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形成以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大型血液制品公司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在营浆站33家,全年共采集血浆1.21万吨,同比增长18.6%,而前四家公司合计采集原料血浆超7000余吨,约占国内总采浆量的60%。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针对博雅生物高溢价收购亏损资产的行为,有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因为收购亏损企业可以快速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同时可以利用博雅生物的品牌、技术、管理和销售网络等优势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收购亏损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来应对。
因此还有投资者认为,博雅生物“有种孤注一掷的感觉”。
来源:股吧
商誉减值吞噬利润
另一方面,博雅生物此前的“买买买”历史,也令不少投资者心有余悸,甚至在不久前,公司还在为曾经的高价并购埋单。
2015年,博雅生物斥资5.2亿元收购了新百药业83.87%的股权,成为了新百药业的全资控股股东。同时形成了3.71亿元商誉。
彼时博雅生物还与新百药业签订业绩对赌协议,如果业绩承诺能够实现,新百药业将使博雅生物在2015年营业收入增加2亿元,净利润增加3500万元,显著提升公司业绩。
但现实与理想还是存在差距,新百药业虽在承诺期内“擦线”完成对赌,但此后增长并不如预期,甚至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进而影响了博雅生物的业绩表现。
直到2023年,博雅生物对新百药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98亿元,这直接造成博雅生物2023年虽然营收只下降了3.87%,但归母净利润下降45.06%。
而投资者对博雅生物并购的阴影还不止于此。博雅生物1993年成立,2012年登陆深交所,公司业务以血液制品为主,赶在监管趋严之前进入行业,并拿到了牌照资源,按理说公司只要按部就班做好主业,应该会在潜力颇大的血液制品市场大有可为。
但博雅生物早期却偏爱折腾,在并购的路上一路狂奔。公司此前大股东高特佳集团是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构,在博雅生物登陆资本市场后,高特佳集团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积极外延并购。在博雅生物2012上市当年的年报中,其“未来发展与规划”就提出:积极寻找适合的收购兼并目标。
于是博雅生物于2013并购天安药业,2015年并购新百药业,2017年并购复大医药。上述三家公司主营业务分别为糖尿病药、生化药、医药流通等。
2020年,博雅生物再次发布收购案,拟向江西百圣、高特佳睿宝、重庆高特佳等11名交易对方购买罗益生物48.87%股权。此次并购估值极高,公司100%股权评估价值为15.04亿元,相比账面净资产1.10亿元,评估增值13.93亿元,增值率1265.08%。此外,博雅生物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以及旗下基金都已布局在其中。
也许是监管层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交所在随后的问询函中连发15问,并最终于2020年4月否决了此次收购。
多元化战略稀释了博雅生物的主营业务,尤其是2017年-2019年,其血液制品占营收比重从50.12%下滑至33.96%。
同时,博雅生物的销售净利率也在不断下滑。2015年-2019年,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30.75%、29.32%、24.99%、19.79%和15.20%。同期与之对应的销售费用却不断攀升,分别为0.75亿元、1.13亿元、3.78亿元、7.54亿元和9.63亿元。
归母净利润也在2019年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在当年下降9.17%。
因此博雅生物如今高价并购亏损公司,投资者的反应不难理解。
尤其是本次溢价180%收购绿十字香港,也可能进一步增加较大金额商誉,如果绿十字未来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则存在较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但不同的是,绿十字无论是生产牌照,还是在营单采血浆站,对博雅生物的主营业务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事实上2020年博雅生物易主华润医药后,就开始逐步剥离非血制品业务,聚焦血制品主业。背靠大树,博雅生物业绩早已走上正轨,2020年-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2.75亿元、3.58亿元、4.45亿元。2023年若非计提商誉减值,利润有望进一步的增长。
而除了此次并购绿十字香港,博雅生物今年4月还曾公告表示将适时收购丹霞生物。据悉,丹霞生物目前有9个血浆站在运营,2017-2019年采浆量分别为224吨、278吨、307吨。
血制品领域向来有得血浆站者得天下的说法,目前博雅生物处于血制品行业第二梯队,斥巨资收购拥有血浆站的亏损公司,其野心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公司背后华润医药通过不断收购,已构建了从化学药到品牌中药到生物药以及血制品四大医药平台,并打造了自己的医药基本盘。
你怎么看在华润医药的掌权下,博雅生物重新启动“买买买”模式?评论区聊聊吧。
赞(3) | 评论 07月24日 20:28 来自网站 举报
-
【宗馥莉“逼宫”成功,但娃哈哈的挑战才开始】
明争结束,暗斗还会继续吗?作者 | 武丽娟 赵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5个月,就上演了几次意外又反转的剧情。一周前,被网友热议的“宗馥莉提出辞职”事件,落下帷幕。7月22日晚间,娃哈哈官网发表声明称,宗馥莉女士决定继续履行娃哈哈集团的相关... 展开全文宗馥莉“逼宫”成功,但娃哈哈的挑战才开始
明争结束,暗斗还会继续吗?
作者 | 武丽娟 赵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5个月,就上演了几次意外又反转的剧情。
一周前,被网友热议的“宗馥莉提出辞职”事件,落下帷幕。
7月22日晚间,娃哈哈官网发表声明称,宗馥莉女士决定继续履行娃哈哈集团的相关管理职责。
一周前,宗馥莉发出请辞信后,她的叔叔宗泽后公开称“辞职是件好事。宗馥莉最大的问题是接班娃哈哈后不应该考虑如何做大规模,如何赚钱,如何大刀阔斧改变现状,而是应首先考虑如何做好事、做慈善,让所有人都认可......”
眼下,这场风波的局势,从宗馥莉口中的“部分股东提出质疑”,发展成娃哈哈公告所言“各股东友好协商”。
从农场工人到借钱创业,从蹬三轮送货到跻身千亿富豪。因病医治无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一代传奇浙商”宗庆后的传奇人生在2024年2月25日谢幕,享年79岁。年近八旬的宗庆后在逝世前仍为娃哈哈集团掌舵人。
回顾宗庆后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曾以百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但也曾在早年间蹬三轮送货、在农场做体力活;他既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曾被失业的中年男人刺伤;他曾作为人大代表为民生献言献策,也曾被质疑拿美国绿卡。
如今, “企二代”宗馥莉继续接班,平静的水面下,是否还会暗流涌动?对娃哈哈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请辞7天后
娃哈哈致歉,宗馥莉回归
7月22日,除了宣布宗馥莉继续履职,娃哈哈还表示,感谢近期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并对占用媒体资源表示歉意。
7月18日,网上流传出一则“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落款署名为宗馥莉。网传图片内容显示:“由于娃哈哈集团股东对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导致管理推进困难。宗馥莉决定自7月15日起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经营管理。”
当时,娃哈哈总部及地方办事处均表示未收到相关文件,真实性待查。
不过,娃哈哈第一大股东——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对外表示“相关情况还在进一步核实”。据《第一财经》报道,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前段时间,娃哈哈陆续走了几个,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有娃哈哈前高管称此事属实。
“澎湃新闻”也有消息指出,一名娃哈哈山东地区经销商人士透露,对于传闻一事,早上已经和总部进行联系,目前娃哈哈内部确实存在一定矛盾和分歧,但正在解决中,“家里内部闹矛盾,不是很正常吗?只不过现在网上就公开了。”
天眼查显示,娃哈哈目前的股东分别为:杭州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庆后持股29.4%,为第二大股东;娃哈哈职工持股会持股24.6%。值得一提的是,宗馥莉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不过,目前其并未接手娃哈哈股份。
同时,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显示,娃哈哈集团的相关股权,以及公司,近期未发生变更。
这意味着,按照上述工商信息,目前娃哈哈集团,宗馥莉既不是副董事长,也不是总经理。同时,宗庆后逝世后,相关股权的继承问题,也尚未进行办理。
7月18日,宗馥莉传出辞职消息后,宗庆后胞弟宗泽后
在朋友圈公开表示:“是件好事。”
宗泽后认为,娃哈哈从本质上讲国家是大股东,“如果全是你自己的股份,当然你可以爱怎么干就怎么,国有企业你就是个职业经理人。”
公开信息显示,宗泽后在宗庆后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为贵州娃茅酒业集团实际控制人。
不过,宗馥莉最终还是得到了股东们的支持,继续履职。请辞7日后又回归的剧情,也凸显出娃哈哈复杂的股权与经营权的问题。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大股东的决定非常科学、合理、睿智。“第一大股东国资说话算数,认可了宗馥莉。加上这个关键节点,所以一锤定音”。大股东为了各方的利益,为了娃哈哈的可持续发展,把根正苗红的宗馥莉重新树起来,对娃哈哈的未来稳定以及市场运营方面都是有利的。虽然说宗馥莉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大,但可以等待时间去解决。在大股东的力挺之下,对于宗馥莉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撑跟底气。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作为浙江乃至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如果任由各股东之间滥斗下去,对各方而言都是输家,因此为了当前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代表更意志也会要求各方休战,共同应对当前经济下行、消费疲软、竞争加剧的不利局面。
接班娃哈哈后
宗馥莉做了哪些改变?
宗庆后逝世后,宗馥莉在悲伤之余,更重要的是带领娃哈哈集团继续稳步发展。目前,宗馥莉身兼娃哈哈副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等职务,继承并发展好父亲留下的家业,是宗馥莉的责任也是挑战。
野马财经发现,宗馥莉已接手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一周前,其刚刚接手了拉萨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而企查查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宗馥莉接任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宏胜营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随后又卸任其中贵阳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贵阳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
天眼查App显示,宗馥莉名下关联企业有170余家,其中160余家为存续状态,包括杭州娃哈哈启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恒枫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均为娃哈哈集团旗下或上下游公司,涉及饮料、食品、电商、物流、包装、营销、广告、投资等各领域,宗馥莉多担任董事长、董事、经理等职务。
经过“达娃之争”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在股权关系、企业营收等方面都比较稳定,这无疑是宗庆后给宗馥莉留下的最大保障,但娃哈哈也面临来自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
娃哈哈和农夫山泉两大饮品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较量,始终是个热门话题。
过去半年中,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因为一连串的舆论争议而陷入困境。因为创始人之间的过往,一度引发两大饮用水品牌的全民争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随后农夫山泉一次性公开了20条关于谣言的回复,并已针对这些内容报案和起诉。这一舆论大战被外界视为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竞争白热化的标志。
宗馥莉接班后的第一步是发力线下渠道,但是竞争对手上,农夫山泉依靠多年的经营,在饮用水产品、茶医疗、果汁饮料等方面都更有品牌影响力。
在饮用水市场上,两者的竞争尤为明显。首富钟睒睒主动出击,推出了绿瓶装的农夫山泉纯净水。
而直接杀入娃哈哈的大本营AD钙奶领域的老字号乐百氏日前也正式“复活”AD钙奶产品,这对娃哈哈AD钙奶的市场份额也会造成冲击。
而且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也正在冲击港交所……
对宗馥莉来说,有着37年发展历史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处境些许艰难,内外交困,更面临着创新和管理两大战略问题。
今年以来,娃哈哈为了打好营销牌也是频频出招,龙年央视总台春晚上,娃哈哈凭借刘谦身后的“AD钙奶姐”迅速出圈;随后,又在元宵节晚上作为赞助商出镜;宗馥莉在2月2日小年夜当天为员工派发6亿元红包的消息也一度引发关注.....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宗馥莉曾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坦言,娃哈哈所在的食品饮料市场是一个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在创新产品上, “健康”和“美味”是饮料行业的主流底层逻辑,在“健康”层面做大胆和彻底的创新,与新一代消费群体达成价值共振。
目前,娃哈哈旗下覆盖水系列、粥系列、茶饮品、奶茶饮品、奶类饮品、碳酸饮品等六大食品业务,其中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桂圆莲子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是知名国民品牌,而龙井绿茶、C驱动柠檬汁碳酸饮料、黑糖奶茶、晶钻水等多个新品牌是近年来的创新品牌。
图源:罐头图库
宗馥莉也表示,公司正聚焦饮料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并推动新的管理变革。其中,娃哈哈集团初步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宏盛饮料集团打造的“宏胜超链智造”杭州基地2022年已投产。
但宗馥莉面对的市场,已经与宗庆后创业时完全不一样,如今食品饮料行业“百花齐放”,大型饮品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也日益精进。
对娃哈哈集团来说,娃哈哈AD钙奶、娃哈哈桂圆莲子八宝粥以及纯净水等国民品牌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新产品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还需要宗馥莉拿出更能打动市场的办法来突破。
不过,自宗馥莉进入以来,就致力于年轻化的IP打造,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创新。
2016年,宗馥莉创立了饮料品牌KellyOne。直到她“掌权”后才开始大量在线下超市里出现。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3月左右,娃哈哈逐渐将更多冰红茶、无糖茶等新品铺到终端门店。
在去年底举办的娃哈哈集团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上,宗馥莉指出,2024年要真正打开销售新通路。
2024年,娃哈哈提出“2024年,正式确诊为“娃哈哈体质”的宣传语,并推出多种新品饮料,包括4种娃哈哈无糖纯茶、椰子牛乳饮品、牛奶饮品以及相关果汁医疗,但市场反响如何还有待观察。
可以看出,“二代掌舵人”宗莉馥有着雄心壮志,有信心和决心带领娃哈哈大步向前。然而,其主动辞职、股东不满的消息,不免引发市场诸多猜想。
在娃哈哈诸多传言中,最为要紧的是一位自称娃哈哈前员工的举报信,向有关部门举报宏胜集团总裁宗馥莉侵占娃哈哈集团巨额国有资产。
信中称,成立于2003年的宏胜集团,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宗馥莉100%实控的中外合资企业,在宗庆后去世之前一直是娃哈哈集团的代工厂。宗庆后过世后,宗馥莉在业务上通过转移订单、转移利润甚至转移资产的手段,把原属于国有持股的娃哈哈集团权益转到宏胜集团,有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
恒枫贸易有限公司是宏胜集团大股东,占股98%,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宗馥莉从2004年完成主修国际商务的学业后回国后,开始进入娃哈哈从一线生产做起,2007年宗馥莉开始执掌宏胜集团。
目前,没有公开信息可以判断此封举报信内容的真伪。
不过,宏胜集团确实是娃哈哈的体外公司之一。娃哈哈的体外公司诞生于2000年后,也是当年和达能合资时的产物。据《第一财经》报道,宗庆后的自传中曾表示,由于娃哈哈体量迅速壮大,需要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但遭到了达能董事会的拒绝或拖延,因此在合资公司体外成立了一系列体外公司,满足生产加工的需求。
沈萌认为,娃哈哈是国资相对控股,所以围绕娃哈哈注册私人主体做外围业务,存在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风险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沈阳娃哈哈荣泰食品有限公司新增了宗婕莉、宗继昌两位董事。企查查显示,今年6月-7月,宗继昌又上任了娃哈哈体系内4家公司的董事,分别为南京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天津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大理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双城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而两个宗姓人士变更进入娃哈哈体系公司,也一度引起了外界的揣测。
打造500亿娃哈哈
宗庆后的“商业航母群”
娃哈哈的“灵魂人物”宗庆后个人曾取得过诸多社会荣誉,在个人财富上,他曾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登上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的席位,2015年又以103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18名。2023年3月23日,宗庆后以100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21位。
他一手打造的娃哈哈集团,在2021年~2023年总营收连续3年保持在500亿元以上,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3万人,企业规模和效益连续20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
庞大的个人财富,让宗庆后名下的股权继承备受业内关注。
目前,娃哈哈集团大股东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娃哈哈集团46%股份,宗庆后持有29.4%股份,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有其余24.6%股份。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宗庆后持有14家公司的股权,除了娃哈哈集团,还持有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萧山宏盛食品有限公司60%股权,浙江真宗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等等。
图源:天眼查
此外,宗庆后的家族企业也不止娃哈哈一个集团系列,在娃哈哈集团之外,还有宏盛饮料集团、杭州宗诚集团、浙江真宗集团、杭州三和食品集团等等,分别由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宗庆后弟弟宗泽后、宗庆后本人、宗庆后弟弟宗端后作为实控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而除了个人财富,宗庆后在作为人大代表期间,也曾多次为民生献言献策,他曾建议免征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以抵消生活成本的增加;还提出建议,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基本需求。
宗庆后的这些建议,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被称为“替老百姓说话”的企业家。
宗庆后的两次“危机”
宗庆后生前曾遇到几次“危机”,比较知名的是“达娃之争”、劫匪行凶、“绿卡门”等风波,幸好最终都涉险过关。
其中发生在2013年的遇袭事件,最让人担忧。
浙江杭州公安部门公布的案件调查结果显示,当年9月,49岁的杨某因为找工作困难,在电视上看到宗庆后帮助农民工的访谈后,便到宗庆后的住处附近找到宗庆后希望为其安排工作。
但杨某最终未能如愿,于是持刀要挟行凶,导致宗庆后左手4根手指肌腱被砍断。
如果说遇袭事件是一次突发意外,那么“达娃之争”就是一场持久的民族品牌争夺战。
早在1996年,法国达能便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在其中的股份比例最高时为51%,双方曾签署《商标转让协议》、《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给予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权利,而达能则出资4500万美元及5000万元人民币的商标转让款。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与娃哈哈的合作,是达能扩张全球食品市场的战略步骤之一,2000年~2006年,达能还收购了乐百氏、梅林正广、光明、汇源等多家国内食品企业的股权。达能投资的这些公司,与娃哈哈属于同行,无疑会对娃哈哈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娃哈哈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就对宗庆后很重要了。在2006年,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规模及丰厚利润引起了达能的关注,提出以40亿元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51%股权,但遭到了宗庆后的拒绝。
于是,达能开始便以商标纠纷为由,在国内、国外对娃哈哈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诉讼,其中还牵扯了宗庆后及其家人是否加入美国国籍的争论,但最终被宗庆后予以澄清。
这场“达娃之争”从2006年开始,持续了3年,直到2009年才宣告和解。最终,娃哈哈以30亿元收购了达能在合资公司中51%的股份,保全了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
外界有评论认为,“达娃之争”让娃哈哈对引入外资或上市融资保留警惕,所以娃哈哈至今也没有上市。
宗庆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说法并不准确,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有愉快也有矛盾,在与外资的合作初期,国内企业确实无法做到和外资平等。娃哈哈并不排除未来和外资合作,但合作肯定是要建立在双方优势互补、平衡互利合作、促进企业和国家进步的前提下。
宗庆后虽然离世,但一手打造的“娃哈哈”品牌已经成长为食品饮料行业中极具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国民品牌会如何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宗馥莉回归的消息,你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赞(13) | 评论 (10) 07月23日 22:33 来自网站 举报
-
【对簿仲裁庭!复星“卖药”维权】
复星“卖药”被“甲方解聘”,谁在违约?作者 | 赵 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年营收超400亿元、每年贡献几十亿元的利润,复星医药(600196.SH)的赚钱能力不容小觑,在制药企业中一直都是前十甚至前三的存在。但万万没想到,制药能力强大的复星医药,却在卖药业务上“翻车”了... 展开全文对簿仲裁庭!复星“卖药”维权
复星“卖药”被“甲方解聘”,谁在违约?
作者 | 赵 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年营收超400亿元、每年贡献几十亿元的利润,复星医药(600196.SH)的赚钱能力不容小觑,在制药企业中一直都是前十甚至前三的存在。
但万万没想到,制药能力强大的复星医药,却在卖药业务上“翻车”了。
就在前几天,一家营收规模不到复星医药1/20的“晚辈”艾力斯(688578.SH)公告称,去年自己单方面解除了和复星医药旗下全资孙公司江苏复星医药销售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复星”)的药品推广协议,今年7月,其把艾力斯告上了仲裁庭,还要索赔2.55亿元。
复星医药曾位列国家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颁布的“2022 年度 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 第 2 位,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但是这则公告发出来后,复星医药在制药业务之外的代理推广能力就打上了一个问号,复星医药旗下公司的“卖药”能力到底行不行?
复星“孙公司“丢了20亿大单?
在了解复星医药和艾力斯之间的合作纠纷之前,先看一组数据。
财报显示,艾力斯2023年营收约20.18亿元,同比大涨155.14%,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大涨393.54%,主要依靠核心产品“艾弗沙®”,该药物一线及二线治疗适应症在2023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销量大幅增长。
在创新药品中,单品年销售额近20亿元,可算“明星”单品了。即便是在复星医药的药品中,2023年单品超过20亿元的也不多,其2023年财报中,公布单品销售额超20亿元的药品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
这款名为“艾弗沙®”的药品,之前就是由江苏复星独家推广。
图源:小红书用户
“艾力斯”全名为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创新型制药企业,专注于肿瘤治疗领域。
而“艾弗沙®”是艾力斯历时8年独立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类新药,可用于晚期肺癌治疗,某电商平台显示,一盒28片的“艾弗沙®”最低售价为1212.5元。
但仅过了不到2年,即2023年11月30日,艾力斯指出江苏复星具有多项违反《独家推广协议》的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因此通知江苏复星《独家推广协议》将在2024年1月1日解除,并发布了《独家推广协议解除通知函》。
而江苏复星在合同履行及解除方面与艾力斯存在争议,故向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向艾力斯索赔约2.55亿元,其中包括支付推广服务费、律师费、返还保证金合计约2929.06万元,赔偿损失约2.26亿元(该金额为假定合同继续履行的情况下,2024年至2026年预计可获得的推广服务费)。
图源:罐头图库
艾力斯表示,截至7月10日,相关案件已受理,后续仲裁程序尚未开始。此外,艾力斯已针对上述事项于2023年年底计提推广服务费约1680万元,计提保证金返还约200万元,合计约1880万元。
据艾力斯称,艾弗沙®(甲磺酸伏美替尼片)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160.34%,实现净利润4.1亿元。但艾力斯并未公告,上述艾弗沙®销售份额中,由江苏复星推广销售的比例。
巧了,刚被索赔2.55亿,
股东就减持2.68亿元股份
企业预警通显示,江苏复星由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
司(简称“复星医药产业”)全资控股。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复星医药产业”总营收约11.81亿元,净利润亏损约4.13亿元。截至2024年1季度末,“复星医药产业”营收约5002万元、净利润约1.33亿元,业绩呈现波动。
图源:企业预警通
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如果江苏复星如愿获得艾力斯2.55亿元赔偿,相当于 “复星医药产业”2023年约21%的营收。
有意思的是,抛开“复星医药产业”、江苏复星这些子公司、孙公司,只拿集团业绩对比:复星医药2023年营收约414亿元,艾力斯则刚刚突破20亿元,还不到复星医药的1/20。
艾力斯凭借不到复星医药5%的营收,创造了6.44亿元的净利润,相当于复星医药同年净利润的27%。同样是2.55亿元,如果艾力斯照单全赔,相当于赔掉了公司近40%的净利润。
财报显示,复星医药2023年营收约414亿元、净利润约23.86亿元,同比双降,降幅分别为5.81%和36.04%。其中,复星医药的净利润已经连续两年同比下降,其2021年的净利润约为47.29亿元,与之相比,2023年的净利润缩水过半。
和复星医药类似,艾力斯不仅在销售新药上发力,还在搭建自己的商业化团队。
在2023年11月8日,艾力斯与基石药业(02616.HK)签署商业化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后者“RET抑制剂普吉华®(普拉替尼胶囊)“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
艾力斯表示,通过聚焦肺癌治疗领域的研发及商业化,已构建了营销团队,覆盖核心市场区域超过1200家医院。截至2023年末,艾力斯拥有约900人的营销团队,其自主建设的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
但与其业绩大幅上涨形成反比的是,艾力斯股东却出现了减持情况。
7月20日,艾力斯公告称,员工持股平台上海艾祥企业发展中心(有限合伙)(简称“上海艾祥”)、上海艾耘企业发展中心(有限合伙)(简称“上海艾耘”,上海艾祥、上海艾耘合称“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减持艾力斯股份,
该“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减持不超过450万股,自2024年8月22日起3个月内实施,,减持价格依据市场价格确定,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需求”。
图源:公司公告
据了解,“员工持股平台”上海艾祥、上海艾耘与实际控制人杜锦豪及其夫人祁菊为一致行动人。截至7月19日,艾力斯收盘价59.45元/股,450万股估值约2.68亿元。
这减持的估值恰巧与复星医药孙公司的索赔金额相近。
复星医药的“商业化”赚钱吗?
目前,艾力斯和复星医药方面均未透露具体争议内容,但复星医药的“医药商业化“却受到了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艾力斯与复星医药关于“解除推广协议”的纠纷,不只是2.55亿元的索赔,更反映出在创新药融资难、卖药难的背景下,“商业化”已成为很多药企的“必选题”,做好“商业化”,不仅能自产自销,还能从同行中接单,进一步创收。
图源:罐头图库
《每日经济新闻》曾援引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自然在2023新药商业化路径探索论坛的观点称,“为什么要商业化?融不到钱了,上不了市了,IPO不成功了,只有靠自己卖货续命。”
目前,复星医药并未把商业化单独作为主要业务进行分类。
“野马财经”梳理财报发现,复星医药2023年营收约414亿元,其中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三大业务,直接占了复星医药99.72%的营收比例,其他业务合计还占不到0.3%。
图源:公司财报
但从复星医药在“商业化”方面投入的人力来看,其规模不算小。概括来说,复星医药的“商业化体系”分为境内团队、境外团队,又分自持和联营。
在2023年财报中,复星医药称,其直接接运营的业务是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和医疗健康服务,“医药商业”不是集团直接运营的业务,而是通过参股国药控股(01099.HK)覆盖到该领域。
在境内,复星医药境内制药板块商业化团队近5000人,覆盖院内市场、零售渠道、DTP药房等,覆盖中国境内县级市和部分地级市市场。
在海外市场商业化进程方面,截至2023年期末,复星医药海外商业化团队约1000人,主要覆盖美国、非洲等市场。复星医药还通过控股子公司TridemPharma和GlandPharma分别在非洲、印度建立营销队伍。
第三方企业信息和官方数据则显示了复星医药“商业化”的另一个侧面,综合信息显示,复星医药旗下公司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且具备“药品批发”许可的公司有10多家。
天眼查数据显示,复星医药直接对外投资的公司共有46家(含注销),其中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的只有6家,其中控股50%以上的4家,分别是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产业”)、美中互利(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复红康合医药江苏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象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野马财经”梳理发现,上述4家公司及其投资企业中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且具备“药品批发”许可的公司,合计13家公司,包括控股和非控股公司。
其中,“复星医药产业”是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45家企业中,只有2家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行业,而向艾力斯索赔2.55亿元的江苏复星,就是这两家公司之一。
企业预警通显示,江苏复星除了被艾力斯解除合作协议外,还在今年6月因给予医生不正当利益的违规行为,被湖北恩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60万元,没收非法所得338万元。
图源:企业预警通
通报情况显示,该企业在组织学术活动过程中,给医生支付劳务费,且部分会议当事人无法证明真实召开,没有真正达到学术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从业绩贡献和规范化等情况看,复星医药的“商业化”仍存在提升空间,而这次与艾力斯之间的纠纷,也是对复星医药“商业化”队伍的一次考证。我们持续关注复星医药与艾力斯之间的仲裁情况。
你身边有复星旗下的药店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2) | 评论 07月22日 20:20 来自网站 举报
-
【内蒙6旬老翁卖沙棘汁给日本人,干出一家IPO】
股东名单中,浮现“蒙牛老将”身影。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夏天来临,一杯酸甜可口的沙棘汁成了人们的解暑神器。沙棘也因酸涩的口味和带刺的根茎,在民间被称为“酸溜溜”。据《中国药典》记载,沙棘具有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的作用,还因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被誉... 展开全文内蒙6旬老翁卖沙棘汁给日本人,干出一家IPO
股东名单中,浮现“蒙牛老将”身影。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夏天来临,一杯酸甜可口的沙棘汁成了人们的解暑神器。沙棘也因酸涩的口味和带刺的根茎,在民间被称为“酸溜溜”。据《中国药典》记载,沙棘具有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的作用,还因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被誉为“维生素C之王”。
近日,全球最大的沙棘产品供应商——内蒙古宇航人沙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宇航人”)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IPO。
图源:罐头图库
公司凭借沙棘产品年收入超过2亿元,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至日本、马来西亚、德国、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宇航人的产品线丰富,涵盖39种产品,包括饮料、原浆和保健食品,服务于食品饮料、化妆品、保健品等多个行业。若上市成功,公司或将成为“沙棘第一股”。
这背后,是68岁商人邢国良的积极布局。然而,宇航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公司与前五大客户的关系密切,且公司存在“传销”的争议。此次,68岁的邢国良又将如何破局?
年入2亿,产品销往海外
在山西,逢年过节饭桌上必备的饮品,当属沙棘汁。近几年,沙棘汁的原料沙棘,不仅用于制作饮品,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领域。例如,补水保湿的沙棘金纯醒肤水和调理脾胃的保健品沙棘油胶囊等。
多元化的应用,也为主营沙棘产品的宇航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招股书》显示,2023年,按沙棘浆果加工量计,宇航人是全球最大的沙棘产品供货商。
2021年至2023年(下称“报告期内”),宇航人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持续增长,公司营收从1.47亿元增至2.2亿元,净利润也从0.21亿元增至0.46亿元。
从业务分类看,宇航人的产品分为五大类:桶装原浆、保健食品、小包装原浆、饮料及其他。
图源:《招股书》
其中,桶装原浆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其带来的收入分别为0.52亿元、0.87亿元和0.82亿元,占比分别为35.5%、46.8%和37.5%。这些桶装原浆主要销往消费品企业,作为产品进一步加工的原材料。
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则为保健食品,主要包括沙棘油胶囊及沙棘西红柿茶多酚软胶囊。公司介绍称,这些保健食品不仅具有抗氧化特性,还能改善胃肠功能、调节免疫及调节血脂。报告期内,保健食品带来的收入分别为0.34亿元、0.38亿元和0.6亿元,占比从22.9%提升至27.3%。
值得一提的是,保健食品也是宇航人毛利率最高的产品,报告期内,其毛利率由2021年的52.5%持续攀升至64%。据《招股书》显示,这些胶囊的单价在0.6元/粒至4.8元/粒之间。
不过,在淘宝宇航人官方旗舰店中,也有零售价为1198元/盒的120粒沙棘油软胶囊,平均售价约为9.98元/粒。
图源:《招股书》
与此同时,宇航人的饮料产品带来的收入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2021年的0.32亿元降至2023年的0.29亿元,占比也从22%降至12.7%。
在淘宝宇航人官方旗舰店中,6瓶300ml “宇航人沙棘龙鲜榨果汁”售价49.9元,销量达到2000+。消费者对该款沙棘汁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消费者认为其酸甜可口,性价比高。也有消费者指出该款产品不是原汁,添加了香精、防腐剂。
图源:淘宝
在中国,宇航人的产品不仅通过线上渠道如抖音、小红书、天猫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还通过线下渠道广泛分销,包括分销商、品牌所有者、零售商、及其他(连锁超市、便利店和餐馆)。
这种多渠道的销售策略,使宇航人在中国市场的收入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在中国的收入分别约为0.89亿元、1亿元和1.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1%、53.9%及62.3%。
此外,宇航人的沙棘产品还向11个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销售,包括日本、马来西亚、德国及韩国等。2023年,公司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为37.7%。据2023年的销售收益计算,宇航人成为中国最大的沙棘原浆出口商。
宇航人在《招股书》中也指出,公司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意味着其业务可能受到外币汇率波动、与外国合作伙伴潜在纠纷等风险的影响。
日本大客户贡献35.7%的收入,
曾陷传销争议
在宇航人公司的海外市场中,日本地区是其最重要的市场。2023年,日本市场为公司贡献了约0.79亿元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35.7%。这一比例与公司从其最大客户“日本宇航人”那里获得的销售收入占比相一致,分别为33.4%、43.6%和35.7%。
图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日本宇航人主要向宇航人采购桶装原浆,通过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
通过《招股书》信息可知,日本宇航人是由Saji Holdings全资控股。而Saji Holdings的控股权则由Yuhangren Capital公司持有55%的股份。在后者的股权结构中,杨建标和邢文韬(宇航人创始人邢国良的女儿)分别持有81.8%和18.2%的股份。
不过,宇航人并不认定日本宇航人是公司关联方。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日本宇航人的产品在日本市场上不以“宇航人”品牌进行销售。其二则是杨建标作为Yuhangren Capital的唯一董事,且在对日本宇航人行使表决权时不与邢文韬一致行动,也不接受其指示。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这种认定可能存在争议,因为尽管品牌独立,但股权结构显示了潜在的控制关系。
此外,他建议道,在IPO过程中,公司应提高关联方交易的透明度和合规性,确保所有交易基于市场条件进行,并在《招股书》中充分披露潜在的关联方关系,以避免投资者的误解或疑虑。
从《招股书》可知,宇航人与其他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藕断丝连”。
2023年底,为精简核心业务、优化公司架构,“宇航人高技术”决定进行分拆,将其业务分为“宇航人高技术”和新成立的“宇航人”。这一分拆在2024年5月完成,宇航人作为新的上市主体正式成立。
分拆后,宇航人高技术依然保留了沙棘产品的分销和销售体系,而新公司宇航人则主要负责沙棘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但双方之间的关联并未就此切断,它们在业务依然保持着联系。
根据《招股书》可知,在业务上,宇航人受宇航人高技术的委托,生产部分沙棘保健食品。宇航人解释称,这些产品的保健食品注册证书由宇航人高技术持有,主要是为了保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
《招股书》显示,宇航人高技术内蒙古分公司在2021年-2023年,为宇航人贡献营收330万元、700万元和1230万元,占总收益的比重为2.3%、3.8%和12.3%。
图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24年-2026年,双方委托生产保健食品的上限分别为0.76亿元、1.33亿元和1.72亿元。
宇航人还表示,公司全权负责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包装的整个生产流程。宇航人高技术不能因除质量问题外的其他原因,拒绝宇航人生产的保健食品。若因质量问题导致损害或损失,如果问题与宇航人的生产过程无关,宇航人也不承担责任。
此外,在宇航人的前五大客户中,广东宇航人及关联人、北京宇航人也与宇航人高技术有关系。
具体看,广州宇航人由宇航人高技术持股30%,北京宇航人由宇航人前员工及宇航人高技术分别持股92.8%和7.2%。
业内人士表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可能增加交易的复杂性和风险,也有供应商通过预付款来减少违约风险。《招股书》显示,宇航人在进行交易时,要求大多数客户在购买产品之前支付全部款项。2023年底,宇航人从客户那里收到的预付款项达9560万元。
对此,柏文喜表示,宇航人公司从客户那里收到的预付款项,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提供了无息资金,增强了公司的现金流动性。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提高公司的财务健康,但长期来看,如果过度依赖预付款项,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信用状况和客户关系,特别是在产品交付出现问题时。此外,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因为它可能被用来操纵财务报表。
经历了重组后,宇航人还摆脱了备受争议的“直销活动”。
早在2014年12月,宇航人高技术取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但在分拆后,新成立的宇航人并未持有该牌照,因此不再从事直销业务。
直销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销售方式,产品直接从生产商或供应商销售给消费者,通常通过个人销售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推销。然而宇航人高技术的直销业务,曾被质疑为“传销”。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内容可知,2019年,王某通过“马来西亚SNE国际控股”和“宇航人广和百草事业部”的奖金制度,发展了21人参与传销活动,共吸纳资金308.79万元。
图源:裁判文书网
据瑞财经旗下 “预审IPO”报道称,在经销商和各类门户网站宣传中,马来西亚SNE国际控股公司为宇航人高技术旗下所属,而“宇航人广和百草事业部”在宣传产品时也是以宇航人作为背书。
最终,2019年12月23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王某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308.79万元并罚款70万元。
柏文喜表示,宇航人高技术在IPO前进行了业务重组,分拆后的新公司宇航人并未持有直销牌照,这可能是为了规避直销法规的风险。
将富有争议的直销活动剥离,对于宇航人来说,其IPO之路似乎又少了一道坎。柏文喜表示,这种策略有助于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减少监管审查,同时避免因直销牌照问题而影响IPO进程。不过这也带来了挑战,如需要确保分拆后的公司能够维持业务的连续性和客户关系。
股东名单中,浮现“蒙牛老将”身影
沙棘产业属于农作物行业,但主营沙棘产品的宇航人,其创始人却是化工专业出身。
《招股书》显示,内蒙古宇航人的创始人是一位68岁“老将”邢国良。1982年,邢国良从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进入了内蒙古化工机械厂工作,担任技术科科长,并一路晋升为厂长。
在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的大潮中,内蒙古专利技术实验厂要转型,但具体要转型做什么,却是个难题。
1993年,邢国良偶然发现了沙棘相关的研究课题。最终,他选择运用高新技术去开发和建设沙棘产业。1995年,内蒙古化工机械厂正式更名为宇航人。
图源:罐头图库
1998年,宇航人开始了沙棘的标准化种植;2020年宇航人产品的线上销售增至5000万元,比2019年提高近30倍。
如今,邢国良正带领宇航人迈向资本市场,准备在港交所上市。根据《招股书》披露,邢国良及其控制的天曲生物分别持有宇航人14.67%和30.46%的股份。
在宇航人的股东名单中,出现了“蒙牛老将”郭凯锐的身影,他不仅个人直接持有公司6.1%的股份,还通过他持股42.66%的核桃深加工企业智天然,间接持有宇航人2.31%的股份。
据《招股书》显示,郭凯锐曾在1998年至1999年,任伊利集团城市、省区经理;1999年至2009年,任蒙牛奶粉事业部销售总监、营销总经理;2009年至2013年,任金锣集团副总裁;2013年至今,任智天然董事长兼总裁。
图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中虽然详细披露了其他股东的入股细节,但并未透露郭凯锐的入股时间、方式和价格等关键信息。此外,在递交上市申请前,郭凯锐还通过转让股份套现了400余万元,并于2022年4月11日将其持有的宇航人高技术2.26%的股权转让给了晶萌利元。
一边是与下游客户关联密切、一边是曾存在的传销争议,68岁的邢国良,能否带领宇航人顺利IPO?
你喝过内蒙古宇航人的沙棘汁吗?口感如何?评论区聊聊吧!
赞(3) | 评论 07月21日 20:03 来自网站 举报
-
【“前妻”成供应商,芬尼科技年入18亿冲刺上市!】
感情不成买卖在。作者 | 刘钦文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电影《小时代》中,顾里说,“没有物质的感情,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感情不一定长久,但共同利益可以。“空气源热泵行业龙头”广东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芬尼科技”)的两位实控人:宗毅、张利,分别在2016年、2019... 展开全文“前妻”成供应商,芬尼科技年入18亿冲刺上市!
感情不成买卖在。
作者 | 刘钦文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电影《小时代》中,顾里说,“没有物质的感情,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感情不一定长久,但共同利益可以。“空气源热泵行业龙头”广东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芬尼科技”)的两位实控人:宗毅、张利,分别在2016年、2019年离婚。感情易切割、利益却难划分,虽然两对实控人都离了婚,但两位前妻和宗毅、张利、芬尼科技,在商业上依然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2021年-2023年,两位前妻个人参股或控制的企业,与芬尼科技发生的关联交易累计金额超1.6亿元。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也让监管部门多次问询。
带着“感情不在买卖在”的故事,芬尼科技的上市之路能顺利吗?
年入18亿,
与格力、美的在海外同台竞技
你选择泳池更看重什么?温度、水质、容量还是布局?销售人员在推荐时总少不了一句“恒温泳池”,泳池能够保持恒温,则依赖于热泵产品。
芬尼科技便是一家围绕热泵产品开展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一体化业务的公司,主要产品为空气源热泵及其相关产品,产品功能主要划分为泳池恒温热水、采暖(制冷)、生活热水和烘干等。
图源:《招股书》
不过,2021年-2023年,芬尼科技来自泳池恒温产品的营收正在逐年下降,分别为9.68亿元、5.33亿元和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57.24%、28.7%和27.04%。
取而代之的,则是采暖(制冷)产品,采暖(制冷)产品集地暖、空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主要运用于家庭、商业等领域。2021年-2023年,采暖(制冷)产品的营收迅速提升,分别为4.25亿元、9.27亿元和6.74亿元,成为芬尼科技的第一大营收来源,营收占比分别为25.15%、49.88%和42.82%。
图源:《招股书》
综合多项业务,2021年-2023年,芬尼科技分别实现营收16.91亿元、18.58亿元和15.7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1.84亿元和1.49亿元。
并且芬尼科技的产品远销海外,销往德国、法国、荷兰、 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招股书》显示,芬尼科技的境外销售以ODM模式为主,2021年-2023年,ODM销售收入分别为11.5亿元、12.24亿元和8.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99%、65.86%和 51.54%。
在海外,芬尼科技的产品与美的、格力等销量不相上下。
根据产业在线《中国空气源热泵行业年度研究报告(2023年)》的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在外销市场,芬尼科技热泵出口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一,2023年美的集团第一,芬尼科技第二。
前员工成大客户,
毛利率问题被问询
芬尼科技在国外采用ODM模式,国内则采用买断式经销和直销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又以经销模式为主。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芬尼科技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1218家、1072家和965家。虽然数量减少,但经销收入在不断增长,分别为4.96亿元、5.29亿元、5.7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9.33%、28.48%、36.73%。
芬尼科技的经销商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全国各区域直营办事处演变转化而成的省级经销商;一类是发行人开发的普通经销商。
两种经销商中,有不少为芬尼科技的前员工及其近亲属。2020年-2022年,对该类经销商销售金额分别为0.72亿元、0.75亿元、1.14亿元,占经销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81%、7.23%、 6.71%。
其中,以北京中能、山东中能和湖南丰谊三家前员工经销商为主,这三家企业收入占全部前员工经销商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8.79%、98.17%、96.9%。
企查查显示,北京中能成立于2008年6月,由张波、刘美玲分别持股80%、20%。值得注意的是,张波于2011年3月才从芬尼科技离职,也就是说张波一边担任公司员工,另一边在外部成为公司经销商。而北京中能成立时的名字为北京市芬尼克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芬尼科技存在相同字眼。甚至双方的合作时间也早于张博的离职时间。
图源:企查查
对此,芬尼科技表示,“公司北京办事处取消后,业绩较好的销售经理张波有意成为北京区域的经销商。但由于其没有创业经验,为打消创业顾虑,公司设定过渡期允许其先尝试拓展经销业务。因此张波尚未离职时成立了北京中能恒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但由于属于初步尝试,其业务量较低,2009年至2011年离职前,北京中能恒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公司交易金额为140.82万元。随着业务量逐步稳定,该员工才从公司离职,专职作为公司经销商。”
并且双方在合作早期,芬尼科技对前员工省级经销商的销售毛利率低于非前员工经销商。2017年-2019年,包括北京中能在内的5家省级经销商的平均毛利率为30.82%、28.61%和30.99%。而对非前员工普通经销商的毛利率分别为39.15%、34.95%和39.27%。
监管机构也对此十分关注,要求芬尼科技说明对前员工经销商销售毛利率偏低的原因及合理性,公司对前员工经销商的销售政策及定价依据,是否存在为公司承担成本费用等利益输送情形;前员工经销商实现终端销售情况,是否存在为公司调节收入、压货或囤货等情形。
“销售给5家省级经销商的毛利率较非前员工普通经销商低, 各年差异幅度不同主要系各经销商经销产品结构不同所致。”芬尼科技表示。
至今,北京中能的销售收入正在迅速提升,2020年-2022年,分别为3996.91万元、6084.78万元和6470.39万元。
两位实控人双双离婚,
前妻变大采购商
芬尼科技除了和前员工“剪不断、理还乱”,还和两位实控人的前妻持股企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
芬尼科技前身为广东芬尼电器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由广州芬尼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及宗毅、张利等18名自然人出资设立。其中宗毅、张利为实际控制人。
宗毅1970年出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后在任广东华宝空调器厂研究所设计一室担任主任,1999年8月,到广东天元电器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
天元电器也是宗毅和张利履历相交的起点,张利1964年出生于安徽,1985 年毕业于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基本建设会计专业,1999年3月在天元电器任总经理助理。双方在2002年4月共同前往芬尼节能,宗毅担任总经理、张利任副总经理,这样一正一副的配置也持续至芬尼科技,至今宗毅任董事长,张利任副董事长。
图源:罐头图库
《招股书》显示,2022年,宗毅和张利分别领取薪酬716.27万元、724.57万元,董监高的年薪酬合计超3千万元。
虽然宗毅为董事长,但从股权结构来看,张利却是第一大股东,持股24.82%,宗毅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0.67%。
这样的局面并非是商业利益安排,而且因宗毅的离婚案。2016年6月,宗毅与前妻田玉梅签订《离婚协议书》,11月,宗毅将芬尼科技部分股权转让给了田玉梅。
转让完成后,田玉梅一跃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持股10.46%。而宗毅从第一掉为第二,张利被动成为第一大股东。
并且,在离婚一年后,宗毅于2017年6月16日与DE BORTOLI RONG再婚。
有意思的是,2019年12月,张利也紧跟宗毅步伐,与前妻邢桂娟离婚。离婚时,双方针对彼此持有的23家企业进行分割,由于邢桂娟自芬尼科技成立之日起至今,都并未直接或间接持有芬尼科技股份。因此,双方的离婚分割,并未涉及芬尼科技股权,张利的持股比例不变。
图源:《招股书》
“实控人夫妇IPO股改前夕离婚较为罕见,但离婚本身并不影响公司的实控人认定。关键是两人是否在离婚协议中明确分割财产和权益,避免对公司治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离婚可能导致实控人股权变动,需要关注后续股权结构变化及公司实控人地位是否稳定。”经济学家余丰慧表示。
虽然邢桂娟未获得芬尼科技的股权,但获得了不少与芬尼科技的合作机会。《招股书》显示,芬尼科技与华雷金属、冠雷塑料制品、鑫雷节能设备等6家企业存在关联交易,这6家企业均为宗毅、张利的两位前妻田玉梅、邢桂娟持股或能实施重大影响的企业。2021年-2023年,该6家企业为芬尼科技的采购商,芬尼科技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34亿元、0.36亿元和0.26亿元。合计约1.6亿元。
图源:《招股书》
企查查显示,6家企业中,有3家邢桂娟和田玉梅同为股东。广东华雷金属制造有限公司,邢桂娟和田玉梅分别持股20%;佛山市顺德区鑫雷节能设备有限公司,邢桂娟和田玉梅分别持股21.17%和17.22%;广州市冠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邢桂娟和田玉梅分别持股32.92%、30.48%;广州市壹套节能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邢桂娟持股13.33%;广州纬华节能设备有限公司,邢桂娟持股32.5%;佛山晖泽换热设备有限公司邢桂娟持股12.6%。
图源:企查查
并且,在合作中,纬华节能、华雷金属还存在销售给第三方的,和销售给芬尼科技的相比,毛利率存在较大差异。较低的毛利率意味着销售给芬尼科技的产品相比销售给第三方的产品,每单位销售额中的成本占比较大,或者售价相对较低。2023年纬华节能销售给第三方的产品毛利率为36.99%,而销售给芬尼科技的为25.62%,差异达到11.36%。
对此,芬尼科技解释为,“主要系公司采购的多功能水罐为批量采购,规格型号和材质较为集中;纬华节能向第三方销售为零星销售,规格型号较多,因此毛利率略高,但整体差异较小。同时由于纬华节能部分产品外销,人民币汇率变动使得部分外销客户毛利率提高,拉大了与公司之间销售的毛利率差异。”
图源:《招股书》
资本市场IPO的财富故事中,实控人离婚不是件稀奇事,但离婚后还和前妻一起做生意,带着前妻一起走向“富裕之路”的却为少数。毕竟感情易切割、利益难划分,对于芬尼科技的故事,你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21) | 评论 (5) 07月20日 19:25 来自网站 举报
-
【“华为概念股”塞力医疗要打8个官司!】
“AI+医疗”迎来风口,塞力医疗能靠智慧医疗出圈吗?作者 | 武丽娟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客户欠钱不还怎么办?打官司恐怕是最无奈之举了。近日,智慧医院数智化建设服务商塞力医疗(603716.SH)披露诉讼案件进展。今年新增了8起官司,基本都是公司打官司催债,起诉以前客户。此... 展开全文“华为概念股”塞力医疗要打8个官司!
“AI+医疗”迎来风口,塞力医疗能靠智慧医疗出圈吗?
作者 | 武丽娟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客户欠钱不还怎么办?打官司恐怕是最无奈之举了。
近日,智慧医院数智化建设服务商塞力医疗(603716.SH)披露诉讼案件进展。今年新增了8起官司,基本都是公司打官司催债,起诉以前客户。此前,塞力医疗还曾打包出售应收账款来缓解资金危机。
塞力医疗主营业务为集约化销售、单纯销售以及自主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因此客户多为公立医疗机构,2023年,塞力医疗对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约16.48亿元。
因为官宣加入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塞力医疗还被冠以“华为概念股”的标签。然而,短暂风光之后,公司又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目前,塞力医疗正困囿于资金链紧张及亏损中。
新增8起诉讼,涉及3198万元
7月13日,塞力医疗披露公司涉诉情况,新增涉及诉讼、仲裁金额合计3197.87万元,未结诉讼、仲裁案件金额合计3165.69 万元,累计已结诉讼、仲裁案件金额32.18 万元。本次新增诉讼案件8起,涉及劳动仲裁、合同纠纷、借款纠纷、股权转让纠纷等。其中塞力医疗及子公司作为原告案件涉诉金额合计 3190.16 万元,公司及子公司作为被告案件涉诉金额合计 7.71万元。
塞力医疗的客户主要为公立医疗机构。上述案件中,被告有湖北汇深医药有限公司、新和县人民医院、天津市第一医院、武汉立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机构。
八起案件中,塞力医疗与新和县人民医院的涉案金额最高,为2145.86万元。原告为塞力医疗的控股子公司阿克苏咏林瑞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瑞福电子”)。2020年8月,瑞福电子参与了由阿克苏药品集散服务中心举行的医疗防护物资采购招投标活动,后来中标为为本次采购货物的供货商,中标总价为 2575.9万元。
2020年8月24日,瑞福电子与新和县人民医院、阿克苏药品集散服务中心三方共同签订了《医疗防护物资采购合同》,约定由瑞福电子向新和县人民医院提供2575.9万元的医疗防护设备。瑞福电子依约交付了合同约定的所有货物,新和县人民医院出具了所有货物的验收单。根据合同约定,双方分3次完成合同履行。
具体来看,新和县人民医院应当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向瑞福电子支付合同总金额的40%,即1030.36万元。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2月31日之前分别支付合同总金额的30%,即772.7万元。但目前,新和县人民医院仅仅向瑞福电子支付了 687.63万元货款,剩余 1888.27元货款经多次催要,均未支付。另外,根据合同约定,新和县人民医院应当向瑞福电子支付合同总金额 10%的违约金,即 257.59万元,总计2145.86万元。
来源:罐头图库
在试剂耗材产业链中,流通服务商承担了更多上游供应商预采集投入和下游医疗机构账期压力,行业整体回款周期较长。塞力医疗表示,主要应收账款为医疗机构的商品或服务欠款。近年来公立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受医保结算等方面的影响,医院回款期限都有所延长。但是随着医保资金拨付的改善,2023年的回款已向好发展。
因此,塞力医疗十分重视催款工作。在其年报经营计划一栏中,就提到要持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与控制。提及回款措施,塞力医疗称将对无法协商一致的客户启动诉讼程序,相应前期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可在收回当期冲回,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款力度将极大缓解资金的压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升公司净利率。
2023年,塞力医疗对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约16.48亿元,坏账准备1.91亿元;非医疗机构应收账款约0.76亿元,坏账准备约0.25亿元。塞力医疗表示,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增长,应收账款余额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未能继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将面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而发生坏账的风险。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靠打官司去催款,确实不是一个健康的方式,意味着打一单死一单,客户未来应该是没有合作的机会的,同时也会吓跑一批同行。某种意义上来讲,医疗机构的欠款如此庞大,通常会有两个因素,一是业务本身给客户是否带来价值;另外就是客户可能真的是赖账。如果客户对产品是认可并且是需求的,按正常的商业逻辑来讲,一般不会刻意去欠账,尤其是十几亿的金额。从公司角度来看,可以考虑产品的客户刚需性,如果产品不能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也就意味着不会为此而买单。再者如果产品本身存在缺陷,客户取得服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有可能不付款。
有意思的是,为了赶紧变现,塞力医疗还将应收账款资本化处理。2021年,塞力医疗应收账款余额为17.52亿元,再加上应收票据,达到了18.2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70%。塞力医疗在当年年底将持有的徐州市中心医院、徐州市中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合计8367.02万元应收账款予以公开挂牌转让。
连亏3年半
多种方式持续补充现金流
塞力医疗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湖北武汉,于2016年上市,是中部地区首家沪市主板上市的医疗集约化运营服务提供商,身处IVD(体外检测)流通领域。上市初期主要从事医疗检验集约化销售业务、单纯销售以及自主体外诊断产品的研、产、销,2016年就已与各地区近600家医院达成业务合作。
随着IVD市场规模的扩张,塞力医疗自上市后业绩不断上涨,总营收从2016年的6.27亿元上涨至2019年的18.3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16年的6891.7万元上涨至2019年的1.1亿元。
然而,2019年医疗体系改革,“集采平台”“两票制”“耗材零加成”等系列政策密集推出,IVD业务的利润空间逐年缩减。而后,塞力医疗也调整了发展战略,在原有IDV业务上,通过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SPD业务)迭代升级,实现IDV和SPD的双轮驱动。
来源:巨潮资讯
SPD业务主要开展的模式分为集采集配和运营服务外包模式,相较于IVD业务,SPD业务下的运营服务外包模式的收入来源还多了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2022年上半年,公司IVD业务、SPD业务和单纯销售业务分别贡献了45%、28%和26%的营收。
来源:wind
2023年,塞力医疗实现营收20.06亿元,同比下降13.1%;归母净利润亏损1.59亿元。其中IVD和SPD(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35.86%、36.93%。塞力医疗在财报中解释,部分IVD业务到期后未做续约安排。同时,由于集采等政策原因,部分客户收入额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来源:wind
2019年起公司战略更是逐渐向SPD业务倾斜,2022年又终止了部分毛利相对较高的IVD项目。2021年至2023年,塞力医疗的净利润连亏约3.86亿元,营收则从26亿元降至20.06亿元。2024年半年度预告显示,净利润为-500万元,同比减少.67%。
事实上,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塞力医疗的现金流就有点告急,负债水平不断攀升。
除了跟客户打官司催账以外,2024年以来,塞力医疗控股股东赛海科技及实控人温伟已进行至少6次股权质押融资。最近一次是5月29日的公告,控股股东赛海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温伟累计质押股份数为 2425万股,占其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的 77.53%,占公司总股本的12.05%。
此外,塞力医疗还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2023年,塞力医疗先后五次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补血”,如第五次使用约3.9亿元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截至今年4月底还剩余3.74亿元尚未归还。不过,效果似乎不乐观,截至2023年底,公司账上货币资金2.79亿元,同期短期借款4.44亿元。
伴随持续补流的同时,塞力医疗频繁发生资金使用违规等问题。
2023年9月,塞力医疗公告称,上交所对公司、控股股东赛海健康、实际控制人暨时任董事长温伟及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的决定。具体原因为,塞力医疗将公司资金拆借给第三方,最终流转至控股股东赛海健康及温伟,构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累计发生额合计约3.71亿元。因此上交所对温伟、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进行了通报批评,并且计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而在2022年就此类问题,温伟已连续三次收监管函。
来源:罐头图库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塞力医疗跟很多公司一样,上市即巅峰。在上市之初达到48元左右的历史最高价之后,逐年下滑。从2017年到2022年,其年K线股价连续绿了6年,一直到目前跌至历史最低5元左右。相比高点,跌去了近90%。
在公司业绩、股价下行的背景下,股东们开始减持了,2022年第三季度,上海雁丰减持公司2.06%的股份;2023年1月高管范莉和刘源也将股权激励所得的股份减持,合计减持18万股。控股股东赛海健康的持股比例从2021年的29.68%,到2024年6月4日的10.75%。
“AI+医疗”迎来风口
塞力医疗能靠智慧医疗出圈吗?
塞力医疗在半年报预亏公告中提到,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着力推动传统医疗供应链服务向医疗智能化转型升级,加上医保控费、集采等政策的影响,部分客户应收账款回款时间过长,公司部分IVD 业务合同到期后未作延续安排,致使 IVD 业务和单纯销售业务营业收入及毛利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另外,为保证公司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公司对部分客户采取诉讼的形式催收回款导致合作终止,短期内影响公司部分地区业务情况。
这意味着,塞力医疗还有和客户的几起官司要打,也已经终止部分IVD业务和单纯销售业务,目前正处于转型关键节点。
对于转型方向,一方面,塞力医疗瞄准了县域医共体建设需求,挖掘更多的下沉市场;另一方面,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医疗赛道做工作,想走科技道路脱困。2023年,该公司研发费用约4321万元,同比增长46.74%。
塞力医疗表示,2023年公司中标及续约8个SPD项目,目前实现以“SPD精益化+IVD集约化+区域医学检验共建”为主的,延伸布局IVD产研智造、精准检验、无废双碳、肠道微生态、分子诊断多赛道协同发展格局。同时继续深入探索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互联网智慧医疗产品体系中的应用与赋能,为医疗行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21日,塞力医疗在官微宣布,正式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携手华为共同拓展万物互联应用新场景。
因此,塞力医疗被市场冠以是“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医疗综合体系建设供应商,也成为了继润达医疗后的第二家“华为概念股”。
来源:wind 塞力医疗2月-4月15日K线图
3月18日-20日,塞力医疗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并于3月21日当天达到股价高点11.59元/股,随后开启下跌模式。
3月25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塞力医疗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目前,调查尚在进行中,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尚未收到调查事项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
塞力医疗表示,随着行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潜在进入者将增多,加上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下,跨区域电商平台和第三方医药物流也纷纷加入市场竞争中,市场格局更加复杂,竞争异常激烈。
此外,去年11月,塞力医疗官网曾披露,旗下全球首创高血压治疗性疫苗迎来突破性进展,七月底中试,2023年12月申报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预计2024年申请上市。
AI医疗、高血压疫苗、华为鸿蒙生态、智慧医疗......塞力医疗的野心不小。
智慧医疗,不仅对于医疗服务的便捷、准确性是个非常大的提升,也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提升了整体医疗的效率和质量。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帮助医疗机构更好的了解患者,提升诊断的效率和整体的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
不过,张毅认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市场,智慧医疗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但它的科技含量也比较高,竞争非常激烈。从市场的竞争状况来看,目前中国的智慧医疗市场竞争格局还是比较分散的,还没有形成比较头部垄断性的这样的企业。当然,像京东健康(6618.HK)、阿里健康(0241.HK)、讯飞医疗、乐心医疗(300562.SZ),九安医疗(002432.SZ)等,这些企业目前在市场上都是小有成就的。
总体上来看,智慧医疗行业的技术门槛比较高,市场需求和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需要持续的投入。从技术驱动和革新来看,像AI技术领跑数字化业务,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方面,也会面临着新旧两种体系的博弈和挑战。总体来看,这个行业的方向还是非常有前景的,这也是科技在医疗行业应用和拓展的一个非常集中的体现。
你体验过智慧医疗服务吗?对于塞力医疗起诉客户要账的做法,你有何看法?留言聊聊吧!
赞(28) | 评论 (3) 07月19日 17:12 来自网站 举报
-
【宗馥莉请辞,500亿娃哈哈上演“宫斗”大戏?】
娃哈哈遭遇“内外交困”。作者 | 武丽娟 赵普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不到5个月,剧情就走向了匪夷所思、出人意料的地步!今年2月25日,“一代传奇浙商”宗庆后病逝于杭州。宗馥莉凭借着父亲建立的商业帝国,备受瞩目。正式掌管娃哈哈近5个月后,“... 展开全文宗馥莉请辞,500亿娃哈哈上演“宫斗”大戏?
娃哈哈遭遇“内外交困”。
作者 | 武丽娟 赵普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娃哈哈的“小公主”升级为“大女主”不到5个月,剧情就走向了匪夷所思、出人意料的地步!
今年2月25日,“一代传奇浙商”宗庆后病逝于杭州。宗馥莉凭借着父亲建立的商业帝国,备受瞩目。正式掌管娃哈哈近5个月后,“二代”接班之路挑战来袭。
7月18日,网上流传出一则“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落款署名为宗馥莉。网传图片内容显示:“由于娃哈哈集团股东对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导致管理推进困难。宗馥莉决定自7月15日起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经营管理。”
目前,娃哈哈总部及地方办事处均表示未收到相关文件,真实性待查。
不过,娃哈哈第一大股东——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对外表示“相关情况还在进一步核实”。据《第一财经》报道,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前段时间,娃哈哈陆续走了几个,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有娃哈哈前高管称此事属实。
“澎湃新闻”也有消息指出,一名娃哈哈山东地区经销商人士透露,对于传闻一事,早上已经和总部进行联系,目前娃哈哈内部确实存在一定矛盾和分歧,但正在解决中,“家里内部闹矛盾,不是很正常吗?只不过现在网上就公开了。”
天眼查显示,娃哈哈目前的股东分别为:杭州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庆后持股29.4%,为第二大股东;娃哈哈职工持股会持股24.6%。值得一提的是,宗馥莉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不过,目前其并未接手娃哈哈股份。
同时,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显示,娃哈哈集团的相关股权,以及公司,近期未发生变更。
这意味着,按照上述工商信息,目前娃哈哈集团,宗馥莉既不是副董事长,也不是总经理。同时,宗庆后逝世后,相关股权的继承问题,也尚未进行办理。
从农场工人到借钱创业,从蹬三轮送货到跻身千亿富豪。因病医治无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的传奇人生在2024年2月25日谢幕,享年79岁。年近八旬的宗庆后在逝世前仍为娃哈哈集团掌舵人。
回顾宗庆后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曾以百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但也曾在早年间蹬三轮送货、在农场做体力活;他既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曾被失业的中年男人刺伤;他曾作为人大代表为民生献言献策,也曾被质疑拿美国绿卡。
如今, “企二代”宗馥莉接班不到5个月,辞职信疯传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博弈?对娃哈哈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娃哈哈的挑战
宗庆后逝世后,其女宗馥莉在悲伤之余,更重要的是带领娃哈哈集团继续稳步发展。目前,宗馥莉身兼娃哈哈副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等职务,继承并发展好父亲留下的家业,是宗馥莉的责任也是挑战。
野马财经发现,宗馥莉已接手父亲名下多家公司。一周前,其刚刚接手了拉萨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而企查查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宗馥莉接任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宏胜营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随后又卸任其中贵阳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贵阳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
天眼查App显示,宗馥莉名下关联企业有170余家,其中160余家为存续状态,包括杭州娃哈哈启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恒枫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均为娃哈哈集团旗下或上下游公司,涉及饮料、食品、电商、物流、包装、营销、广告、投资等各领域,宗馥莉多担任董事长、董事、经理等职务。
经过“达娃之争”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在股权关系、企业营收等方面都比较稳定,这无疑是宗庆后给宗馥莉留下的最大保障,但娃哈哈也面临来自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
娃哈哈和农夫山泉两大饮品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较量,始终是个热门话题。
过去半年中,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因为一连串的舆论争议而陷入困境。因为创始人之间的过往,一度引发两大饮用水品牌的全民争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随后农夫山泉一次性公开了20条关于谣言的回复,并已针对这些内容报案和起诉。这一舆论大战被外界视为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竞争白热化的标志。
宗馥莉接班后的第一步是发力线下渠道,但是竞争对手上,农夫山泉依靠多年的经营,在饮用水产品、茶医疗、果汁饮料等方面都更有品牌影响力。
在饮用水市场上,两者的竞争尤为明显。首富钟睒睒主动出击,推出了绿瓶装的农夫山泉纯净水。
而直接杀入娃哈哈的大本营AD钙奶领域的老字号乐百氏日前也正式“复活”AD钙奶产品,这对娃哈哈AD钙奶的市场份额也会造成冲击。
而且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也正在冲击港交所……
对宗馥莉来说,有着37年发展历史的娃哈哈集团,目前处境些许艰难,内外交困,更面临着创新和管理两大战略问题。
今年以来,娃哈哈为了打好营销牌也是频频出招,龙年央视总台春晚上,娃哈哈凭借刘谦身后的“AD钙奶姐”迅速出圈;随后,又在元宵节晚上作为赞助商出镜;宗馥莉在2月2日小年夜当天为员工派发6亿元红包的消息也一度引发关注.....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宗馥莉曾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坦言,娃哈哈所在的食品饮料市场是一个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在创新产品上, “健康”和“美味”是饮料行业的主流底层逻辑,在“健康”层面做大胆和彻底的创新,与新一代消费群体达成价值共振。
目前,娃哈哈旗下覆盖水系列、粥系列、茶饮品、奶茶饮品、奶类饮品、碳酸饮品等六大食品业务,其中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桂圆莲子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是知名国民品牌,而龙井绿茶、C驱动柠檬汁碳酸饮料、黑糖奶茶、晶钻水等多个新品牌是近年来的创新品牌。
图源:罐头图库
宗馥莉也表示,公司正聚焦饮料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并推动新的管理变革。其中,娃哈哈集团初步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宏盛饮料集团打造的“宏胜超链智造”杭州基地2022年已投产。
但宗馥莉面对的市场,已经与宗庆后创业时完全不一样,如今食品饮料行业“百花齐放”,大型饮品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也日益精进。
对娃哈哈集团来说,娃哈哈AD钙奶、娃哈哈桂圆莲子八宝粥以及纯净水等国民品牌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新产品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还需要宗馥莉拿出更能打动市场的办法来突破。
不过,自宗馥莉进入以来,就致力于年轻化的IP打造,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创新。
2016年,宗馥莉创立了饮料品牌KellyOne。直到她“掌权”后才开始大量在线下超市里出现。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3月左右,娃哈哈逐渐将更多冰红茶、无糖茶等新品铺到终端门店。
在去年底举办的娃哈哈集团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上,宗馥莉指出,2024年要真正打开销售新通路。
2024年,娃哈哈提出“2024年,正式确诊为“娃哈哈体质”的宣传语,并推出多种新品饮料,包括4种娃哈哈无糖纯茶、椰子牛乳饮品、牛奶饮品以及相关果汁医疗,但市场反响如何还有待观察。
可以看出,“二代掌舵人”宗莉馥有着雄心壮志,有信心和决心带领娃哈哈大步向前。然而,此时却传来主动辞职,股东不和的消息,不免引发市场诸多猜想。
而且,在娃哈哈诸多传言中,最为要紧的是一位自称娃哈哈前员工的举报信,向有关部门举报宏胜集团总裁宗馥莉侵占娃哈哈集团巨额国有资产。
信中称,成立于2003年的宏胜集团,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宗馥莉100%实控的中外合资企业,在宗庆后去世之前一直是娃哈哈集团的代工厂。宗庆后过世后,宗馥莉在业务上通过转移订单、转移利润甚至转移资产的手段,把原属于国有持股的娃哈哈集团权益转到宏胜集团,有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
恒枫贸易有限公司是宏胜集团大股东,占股98%,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宗馥莉从2004年完成主修国际商务的学业后回国后,开始进入娃哈哈从一线生产做起,2007年宗馥莉开始执掌宏胜集团。
目前,没有公开信息可以判断此封举报信内容的真伪。
不过,宏胜集团确实是娃哈哈的体外公司之一。娃哈哈的体外公司诞生于2000年后,也是当年和达能合资时的产物。据《第一财经》报道,宗庆后的自传中曾表示,由于娃哈哈体量迅速壮大,需要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但遭到了达能董事会的拒绝或拖延,因此在合资公司体外成立了一系列体外公司,满足生产加工的需求。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娃哈哈是国资相对控股,所以围绕娃哈哈注册私人主体做外围业务,存在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风险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沈阳娃哈哈荣泰食品有限公司新增了宗婕莉、宗继昌两位董事。企查查显示,今年6月-7月,宗继昌又上任了娃哈哈体系内4家公司的董事,分别为南京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天津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大理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双城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而两个宗姓人士变更进入娃哈哈体系公司,也一度引起了外界的揣测。
“千亿富豪”宗庆后的“商业航母群”
娃哈哈的“灵魂人物”宗庆后个人曾取得过诸多社会荣誉,在个人财富上,他曾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登上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的席位,2015年又以103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18名。2023年3月23日,宗庆后以100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21位。
他一手打造的娃哈哈集团,在2021年~2023年总营收连续3年保持在500亿元以上,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3万人,企业规模和效益连续20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
庞大的个人财富,让宗庆后名下的股权继承备受业内关注。
目前,娃哈哈集团大股东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娃哈哈集团46%股份,宗庆后持有29.4%股份,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有其余24.6%股份。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宗庆后持有14家公司的股权,除了娃哈哈集团,还持有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萧山宏盛食品有限公司60%股权,浙江真宗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等等。
图源:天眼查
此外,宗庆后的家族企业也不止娃哈哈一个集团系列,在娃哈哈集团之外,还有宏盛饮料集团、杭州宗诚集团、浙江真宗集团、杭州三和食品集团等等,分别由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宗庆后弟弟宗泽后、宗庆后本人、宗庆后弟弟宗端后作为实控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而除了个人财富,宗庆后在作为人大代表期间,也曾多次为民生献言献策,他曾建议免征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以抵消生活成本的增加;还提出建议,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基本需求。
宗庆后的这些建议,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被称为“替老百姓说话”的企业家。
“达娃之争”、意袭,
宗庆后一生的两次“危机”
宗庆后生前曾遇到几次“危机”,比较知名的是“达娃之争”、劫匪行凶、“绿卡门”等风波,幸好最终都涉险过关。
其中发生在2013年的遇袭事件,最让人担忧。
浙江杭州公安部门公布的案件调查结果显示,当年9月,49岁的杨某因为找工作困难,在电视上看到宗庆后帮助农民工的访谈后,便到宗庆后的住处附近找到宗庆后希望为其安排工作。
但杨某最终未能如愿,于是持刀要挟行凶,导致宗庆后左手4根手指肌腱被砍断。
如果说遇袭事件是一次突发意外,那么“达娃之争”就是一场持久的民族品牌争夺战。
早在1996年,法国达能便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在其中的股份比例最高时为51%,双方曾签署《商标转让协议》、《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给予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权利,而达能则出资4500万美元及5000万元人民币的商标转让款。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与娃哈哈的合作,是达能扩张全球食品市场的战略步骤之一,2000年~2006年,达能还收购了乐百氏、梅林正广、光明、汇源等多家国内食品企业的股权。达能投资的这些公司,与娃哈哈属于同行,无疑会对娃哈哈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娃哈哈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就对宗庆后很重要了。在2006年,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业务规模及丰厚利润引起了达能的关注,提出以40亿元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51%股权,但遭到了宗庆后的拒绝。
于是,达能开始便以商标纠纷为由,在国内、国外对娃哈哈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诉讼,其中还牵扯了宗庆后及其家人是否加入美国国籍的争论,但最终被宗庆后予以澄清。
这场“达娃之争”从2006年开始,持续了3年,直到2009年才宣告和解。最终,娃哈哈以30亿元收购了达能在合资公司中51%的股份,保全了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
外界有评论认为,“达娃之争”让娃哈哈对引入外资或上市融资保留警惕,所以娃哈哈至今也没有上市。
宗庆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说法并不准确,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有愉快也有矛盾,在与外资的合作初期,国内企业确实无法做到和外资平等。娃哈哈并不排除未来和外资合作,但合作肯定是要建立在双方优势互补、平衡互利合作、促进企业和国家进步的前提下。
42岁借钱创业, 祖上为宋朝名将
宗庆后之所以在面对挑战和危机时能做出利于民族品牌的选择,还和他的早年经历和家族背景有关。
宗庆后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其祖上最知名的历史人物正是宋朝名将宗泽,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就曾是宗泽的部下。宗庆后的祖父曾在张作霖手下任财政部长,父亲在国民党政府当过职员。
但1949年后,宗庆后的父亲失业,全家生活陷入贫困,早年的宗庆后历经上山下乡,曾在农村锻炼15年,期间在农场、茶场、盐场等从事多种体力劳动。
1987年4月,宗庆后承包了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同年7月,宗庆后以花粉销货款和5万元银行贷款作为原始资金,筹建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主要业务是代加工花粉,由此开始了娃哈哈的创业历程。
此时创业的宗庆后已经42岁了,换做今天来看,这个年龄意味着很多普通打工人要面临失业危机。但宗庆后并没有被“中年危机”吓倒,反而通过自主创业开启了传奇人生。
图源:官方
1988年,宗庆后的公司在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系朱寿民教授指导下,研发出第一支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迅速走俏,成为全国热销饮料。1989年从“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变更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1990年,娃哈哈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超2000万元,业绩、规模大增。
完成原始积累的娃哈哈有了并购扩张的实力,1994年,娃哈哈兼并了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组建娃哈哈涪陵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16年,涪陵公司累计完成销售收入逾90亿元,实现利税逾17亿元。
涪陵公司的成功,成为娃哈哈走向全国的起点,据官网介绍,娃哈哈至今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建立了180余家分公司。
宗庆后虽然离世,但一手打造的“娃哈哈”品牌已经成长为食品饮料行业中极具知名度的民族品牌,二代宗馥莉能否肩负起“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的发展重任也受到业内关注。关于“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职务”的消息,市场也在等待各方的正式回应。国民品牌会如何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宗馥莉辞职的传言,你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赞(16) | 评论 (8) 07月18日 21:23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