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国富掏空家底!名创优品63亿买下永辉超市】
名创优品“抄到底”了吗?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今年7月底,名创优品(9896.HK)创始人兼CEO叶国富到河南郑州考察,看到了胖东来帮永辉超市(601933.SH)调改的第一家门店。那时恰逢周四下午两点的冷门时段,但永辉超市依然人头攒动。当时叶国富就在想:“... 展开全文叶国富掏空家底!名创优品63亿买下永辉超市
名创优品“抄到底”了吗?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今年7月底,名创优品(9896.HK)创始人兼CEO叶国富到河南郑州考察,看到了胖东来帮永辉超市(601933.SH)调改的第一家门店。那时恰逢周四下午两点的冷门时段,但永辉超市依然人头攒动。当时叶国富就在想:“如果这个店是我的该多好。”
而“种草”刚刚两个月,阔绰的叶国富就对永辉超市出手了。
9月23日晚间,永辉超市、名创优品两家公司分别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发布公告,名创优品将斥资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股份。收购完成后,名创优品将成为永辉超市的第一大股东。
永辉超市一字涨停
名创优品大跌23.86%
此次永辉超市股权的出让方有三家,分别是牛奶公司、京东世贸和宿迁涵邦。其中牛奶公司是怡和集团旗下香港DFI零售集团子公司,出让前持有永辉超市21.08%的股权,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京东世贸和宿迁涵邦为一致行动人,同属于京东集团(9618.HK)旗下,出让前分别持有永辉超市6.98%和4.27%股权,合计持股11.25%。
股权的受让方为广东骏才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下称“骏才国际”)。骏才国际是名创优品的间接控股子公司,创始人叶国富与妻子杨云云通过名创优品等对其间接持股62.7%。
来源:永辉超市公告
股权转让完成后,牛奶公司与宿迁涵邦清仓永辉超市,京东世贸对永辉超市的持股比例降至2.94%。
来源:永辉超市公告
2014年8月永辉超市发布定增预案时,牛奶公司的进入对价为7元/股,合计斥资56.92亿元认购了永辉超市19.99%的股权。2016年,牛奶公司再次斥资12.7亿元参与永辉超市定增,两次定增合计花费69.62亿元,且此后牛奶公司未有减持。
而按照如今62.7亿元的交易对价计算,本次股权转让的价格为2.35元/股。牛奶公司清仓只收回了44.96亿元。也就是说,只看股权交易的收益,牛奶公司10年亏损24.66亿元。
京东集团方面也不遑多让。2015年,京东集团旗下公司宣布进入永辉超市时,交易对价为9元/股,合计耗资超42亿元。此后2018年、2020年、2021年京东旗下公司持续对永辉超市进行增持,截至2021 年末,京东方面对永辉超市的持股比例达到13.38%。且直到2024才开始陆续减持。
然而永辉超市股价在2018年摸到11.72元/股的高点后,就开始一路震荡,尤其是2020年后,公司股价持续下滑,到了2024年,永辉超市股价几乎一直在3元/股以下徘徊。此次京东集团方面大范围减持永辉超市8.32%的股份,也只收回17.72亿元,可以说是“血亏”。
来源:罐头图库
但投资者的反应却很有意思,9月23日晚间交易公告发布后,京东美股当日大涨4.24%;9月24日,京东集团港股收盘大涨10.17%,报收124.6港元/股,总市值3966.56亿港元。
而作为此次交易的另外两位主角永辉超市和名创优品,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永辉超市投资者。9月24日,永辉超市开盘即一字涨停,报收2.48元/股,总市值225.06亿元。
忧的是名创优品投资者,9月23日的收购消息一经发布,名创优品美股大跌16.65%;9月24日,名创优品港股继续大跌23.86%,报收25.05港元/股,总市值315.45亿港元/股。
一场“掏空家底”的收购
谁受益?
名创优品为了收购永辉超市,可以说是打光了自己所有的“子弹”。
本次交易对价62.7亿元,根据公告,资金来源为骏才国际及骏才国际股东的自有及自筹资金。而截至6月末,名创优品公司现金余额只有62.33亿元。
很多人对名创优品“掏空家底”收购一家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表示不解,甚至永辉超市的投资者都在公司股吧中提出疑问:“名创优品不怕砸手里吗?”
来源:永辉超市股吧
对此,叶国富在朋友圈中表示,“大家都看不懂就对了,如果看得懂我就错了。”
来源:叶国富朋友圈截图
对于投资逻辑,还是要回到两个月前,叶国富在考察接受调改的永辉超市时,对胖东来模式的心动。据悉,第一家调改门店触动了叶国富后,8月7日,永辉超市接受调改的第二家门店开业,而到了8月22日,其日均业绩就翻了8.2倍,客流提升近10倍。
叶国富在公告发布当晚的电话会议上提到:“过去十几年,我走遍了全球,看过各种各样的零售业态和模式之后,我发现比Costco、山姆和Trader Joe’s 更优秀的零售模式原来是在中国,那就是胖东来模式。事实上,我认为胖东来模式是中国超市唯一的出路。”
“我在全球看零售业,别的地方我(可能)会做错,但在零售这一块我绝对不会做错。”叶国富还表示,“我为什么过去一直不动手,现在才动手,因为我看到了新的未来,新的模式,新的前景。”
而除了看好胖东来模式,名创优品认为收购永辉超市将对其业务起到协同发展的效果。
来源:罐头图库
公告显示,收购事项完成后,名创优品可透过业务合作向目标集团提供支持,永辉可利用名创优品的优势,以较低成本开发更优质的自主品牌产品,预计这将提高目标集团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借助永辉约850家的门店体系及供应链,双方可进一步提升规模经济效应,优化成本结构;此外,由于收购事项将扩大名创优品对日用品零售业务的投资及经营渠道,藉此集团能够分散周期性业务风险。
名创优品首席财务官张靖京在电话会议上进一步解释道,“双方在供应链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想象空间。目前永辉超市的生活家居用品类目差异化不强、毛利率较低,而名创优品擅长做这方面的事;名创优品与永辉超市在渠道方面有协同机会,目前永辉超855家门店只有一半左右,在方圆两公里以内有名创优品。”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名创优品选择在当前时间点入股永辉超市,可能是出于对零售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在当前环境下,线上线下融合、高品质零售、成本控制等趋势更加明显,永辉超市在这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业绩,与名创优品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这次股权转让也有助于两家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
梁振鹏指出,“名创优品和永辉超市在业务上有很多潜在的协同效应。例如,两家公司在商品采购、物流配送、门店运营等方面可以共享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名创优品在品牌塑造、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可以为永辉超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通过这次合作,名创优品有望为永辉超市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提升其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来源:罐头图库
“超市供应链主要是强调时效性与运营效率的供应链能力,有碍于生鲜产品,许多供应链是需要属地化管理的,可能具有一些个性化和地区色彩;十元店更多是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和运营的标准化,当然针对不同市场会有一些差异化,但总体从运营逻辑来讲是比较统一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崔丽丽认为,“目前来看,可能永辉从资金上能够得到的直接支持是比较显著的,是否能够双赢主要看未来两种业态之间的关联、协同或者客群上的接续、融合等是否能走出可行的市场接受路径来。”
崔丽丽认为,永辉调改成功后也会变成名创的“第二曲线”,毕竟生鲜为主的日用商品是高频刚需,与名创对标的市场是互补的。而且名创的客群也会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迁移至永辉对标的客群,有一定的接续性。对于永辉,整体是利好因素,资金、管理等都是。
至于“掏空家底”,张靖京也在电话会议中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永辉超市目前的估值具有吸引力,投资成本的溢价低,安全边际较高。这笔投资将会增加名创优品在资本结构中对于负债的使用,会优化名创优品的资本结构。如果将来永辉超市在调改后开始盈利,这笔投资会大大优化名创优品的投资回报率。
至于是否真的能优化资本结构?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在零售消费需求减弱的背景下,无论是直接使用自有资金、还是外部融资,敢于用自己的流动性解套他人,都是一种“勇敢”选择。虽然美联储降息会减轻负债融资的成本,但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利率较高时扩大负债,接手一家经营遇到困难的企业,美股和港股的走势已经给出了投资者的态度。
叶国富抄到底了吗?
名创优品的“豪横”源自于其顺畅的经营步调和优异的经营业绩傍身。
作为“十元店”小生意起家的上市公司,名创优品2013年成立,2018年就牵手京东,让全国33个城市的近800个门店上线京东到家,还受到了腾讯和高瓴资本的青睐,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拿到了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2020年10月,带着资本的厚望,名创优品正式登陆纽交所。2021年2月,名创优品股价曾一度达到35.21美元/股的历史高点,总市值也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22年,名创优品又挂牌港交所,可以说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
业绩方面,虽然公司2020年受疫情影响销售下滑,但过去三年公司营收持续上涨,分别为90.72亿元、100.86亿元、114.73亿元;净利润也在稳步提升,过去三年分别为-14.15亿元、6.38亿元、17.69亿元。
今年上半年,名创优品业绩表现依旧亮眼,其营收同比增长了25%至77.59亿元;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2.42亿元,同比增长了17.8%。另外,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在全球的名创优品门店总数由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6413家增加至6868家、TOP TOY门店数量由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48家增加至195家。这些数据反映了名创优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来源:罐头图库
但永辉超市业绩却在过去三年持续表现不佳。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10.62亿元、900.91亿元和786.42亿元,分别同比减少2.29%、1.07%和12.71%;同期净利润更是连续三年亏损,分别亏损44.95亿元、30亿元、14.65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89.6亿元。
来源:wind
2024年上半年,永辉超市业绩依然处于下滑状态,其营收约377.79亿元,同比下降10.11%;净利润2.11亿元,同比下降34.6%。
股价方面,随着业绩走低,永辉超市市值也在持续缩水。如今已从千亿市值缩水至225.06亿元。
叶国富认为,这正是“抄底”永辉超市的好机会。他表示,“永辉现在的价格是最低点,很多人都看不懂,我认为这恰恰是最好的机会……我认为永辉的基础很好,沿着(调改)这条路走下去,它的业务将在未来几年脱胎换骨,一定会为中国零售业新的标杆。”
他还在朋友圈表示:“零售行业只要继续看好中国,投资中国,持续创新就总有大机会!”
来源:小红书
崔丽丽也认为,“或许名创优品的一些运营方法与管理经验可以给到调改的永辉一些支撑。名创优品在联名以及如何创造日杂物品新需求方面确实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擅长消费者洞察,特别是新兴消费群体的深入理解。或许还真能在这方面擦出火花也不一定呢。”
你怎么看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叶国富抄到底了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2) | 评论 09月24日 20:54 来自网站 举报
-
【“叶飞举报门”3年后,昊志机电董事长被罚了1个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作者 |姚悦 于婞 梁春富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3年前,某私募合伙人叶飞“定点爆破”了12家上市公司与盘方合谋进行“市值管理”,昊志机电(300503.SZ)就在其中。“叶飞举报门”3年后,昊志机电3名涉案,全部为漠视市场规则付出代价。9月23日,昊志机电... 展开全文“叶飞举报门”3年后,昊志机电董事长被罚了1个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 |姚悦 于婞 梁春富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3年前,某私募合伙人叶飞“定点爆破”了12家上市公司与盘方合谋进行“市值管理”,昊志机电(300503.SZ)就在其中。“叶飞举报门”3年后,昊志机电3名涉案,全部为漠视市场规则付出代价。
9月23日,昊志机电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汤秀清与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肖泳林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判定二人构成操纵证券市场违法行为。证监会拟决定对汤秀清处以1.09亿元罚款,对肖泳林处以200万元罚款。
来源:昊志机电公告
此次对汤秀清处以1.09亿元罚款,是证监会开出的少有的巨额罚单,约为汤秀清目前所持昊志机电股份市值的10%。以昊志机电9月24日的收盘价计算,汤秀清目前所持昊志机电28.34%股份对应市值10.08亿元。
“巨额罚单是监管机构调整相应的惩罚规定后,此前各种证券违规顶格罚款60万,不足以震慑违规行为,所以现在是根据对市场造成的恶劣影响制定处罚的标准。”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
针对此次处罚对于公司的影响,昊志机电在公告中表示,该处罚仅涉及汤秀清和肖泳林个人,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该处罚情况也不涉及关于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不过,沈萌认为,虽然处罚具体是落到实控人身上,但是操纵股价的对象是上市公司,而且实控人在筹措罚款时是否会涉及上市公司的股权也未可知,所以从表面看对上市公司没影响,但间接仍然可能会影响。
昊志机电自身来看,2024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不错。随着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逐步回暖,市场需求增加,昊志机电实现营业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31.54%;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增长470.14%。而去年同期亏损0.15亿元。
处罚结果落地次日,9月24日,昊志机电盘中一度跌超10%,截至收盘报11.74元/股,下跌3.14%,总市值36亿元。
3名涉案处罚全部落定
昊志机电在“叶飞举报门”被“定点爆破”后,2021年9月开始,公司实控人汤秀清及其胞姐汤丽君、公司董秘肖泳林,相继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最早落定的是对汤丽君的处罚。2023年11月,昊志机电公告称,收到汤丽君转交的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判定汤丽君构成内幕交易行为,没收其违法所得约245万元,并对其处以490万元罚款。合计罚没约735万元。
随着对汤秀清、肖泳林的处罚落定,“叶飞举报门”事发3年后,昊志机电涉案的3名已经全部受到惩罚。
在汤丽君受到处罚之前,2023年4月,汤丽君辞去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其胞弟汤秀清接任董事长。
汤秀清、汤丽君,以及肖泳林均位列昊志机电前十大股东。据2024年半年报显示,汤秀清为第1大股东,持股28.34%;汤丽君为第2大股东,持股9.19%;肖泳林为第7大股东,持股0.42%。三人持股比例共计37.95%。
此外,据Wind数据显示,汤秀清、汤丽君合计质押公司13.92%的股份。其中,汤秀清质押股份占其持有股份32.1%,占公司总股本9.1%;汤丽君质押股份占其持有股份的52.5%,占公司总股本4.82%。
将时间拨回到3年前。2021年5月,叶飞自爆式举报了12家上市公司与盘方合谋进行“市值管理”,A股市场被掀起滔天,而昊志机电正是被叶飞点名的12家上市公司之一。
来源:叶飞私募冠军直说微博
2021年9月,不仅协助操纵股票价格的叶飞被抓捕归案,昊志机电实际控制人汤秀清也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紧接着,2021年12月,汤秀清及肖泳林被监视居住。2022年1月,汤秀清又由被监视居住到被刑拘。
2022年5月,肖泳林还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财务总监职务。不过从目前结果来看,肖泳林仍坚守在CFO的位置上。
而在“操纵证券”大剧中获利的时任董事长汤丽君也未能逃出监管。2022年11月22日,汤丽君收到证监会的《立案通知书》,因涉嫌内幕交易公司股票,证监会决定对汤丽君立案。
2023年3月,汤秀清、肖泳林收到了金华市人民检察院出具的法律文书,经审查,检察机关决定对二人不起诉。同期,汤秀清、肖泳林的取保候审措施因不起诉而被解除。
彼时,威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兆全律师就分析称,这虽然意味着二人将立即获得人身自由,并且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在我国,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分别存在。检察机关认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并不表明可以免除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股价一年半翻倍
汤氏姐弟曾减持套现
昊志机电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从事中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核心功能部件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与维修服务的企业,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曾因旗下系列高速离心式空压机产品取得的成绩,而被市场称为“氢能小黑马”。
从股权结构来看,昊志机电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汤秀清、汤丽君、广西昊聚,其中,汤丽君、汤秀清为姐弟关系,广西昊聚则是由汤秀清实控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汤丽君的弟弟、汤秀清的哥哥——汤秀松此前也位列昊志机电前十大股东,但当前已经不在其列。
根据此前证监会的通报,2019年以来,相关团伙涉嫌通过连续交易、对倒等方式,操纵昊志机电的股票价格,涉案金额巨大,但尚未披露具体时间节点。
回溯来看,昊志机电股价从2019年年中8元/股位置启动,到2020年11月一年半时间拉升到21元/股附近,累计涨幅超过150%。在此期间,汤秀清及其一致行动人广西昊聚、关联人汤丽君则从2020年2月开始持续减持,套现数亿元。
2020年2月5日,昊志机电介绍,分别收到汤秀清、广西昊聚和汤丽君出具的《减持计划告知函》,汤秀清拟减持不超过851.96万股,广西昊聚拟减持不超过530.71万股,汤丽君拟减持不超过678.91万股。
其中,汤秀清、汤丽君拟均以融资还款及个人资金安排进行减持;广西昊聚则是公司经营需要减持。
于是,2020年2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汤秀清减持了321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13%。彼时公司股价在11元/股左右,汤秀清套现约3531万元。
2020年8月26日,公司又发布减持预披露公告,广西昊聚拟减持公司股份约428万股,汤丽君拟减持不超过200万股。此外,公司高管肖泳林、雷群等均有减持计划。这时候,昊志机电的股价已经来到了17元/股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昊志机电股价曾在2020年12月8日午后突然闪崩,当日以20%跌停,次日再度暴跌逾13%,股价从18.4元/股高点一直跌到2021年1月13日的9.23元/股,几乎腰斩。
昊志机电彼时就股价突然暴跌一事公告称,公司经营情况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由此,昊志机电也一度被外界质疑为“杀猪盘”。
股价离奇暴跌,但股东减持脚步仍未停止,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6日期间,广西昊聚累计减持了257.05万股昊志机电。此外,青岛昌戎投资、上海通怡投资、上海迎水投资等多家私募机构也从昊志机电大举撤退。
股东们大举撤退后的2021年4月22日,昊志机电发布定增结果公告,募资2.21亿元,发行价为10.03元/股。发行对象为安吉和泽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东展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展富长和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安吉镁华经济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显而易见的是,2020年12月的闪崩,事实上压低了昊志机电此次定增价格。
2021年5月,叶飞曾在微博公开喊话昊志机电并质问:“你的股东名册忘了吗?认识北京老方吗?去年十二月怎么跌那么惨,安排谁接的盘我不知道吗?”
来源:叶飞私募冠军直说微博
截至2021年9月底,汤秀清的持股比例从2019年底的32.52%降至28.34%,广西昊聚持股比例从7.48%降至3.62%,汤丽君持股比例从9.56%降至9.19%,汤秀松持股比例从2.35%降至1.98%,合计减持8.78个百分点,套现金额近3亿元。
此后,汤秀清、汤丽君,以及汤秀清旗下广西昊聚的持股,保持不变。但汤秀松仍陆续减持。据2023年半年报显示,汤秀清持股数量减至400.82万股,持股比例降至1.31%。此后,便消失在公司前十大股东序列。
“叶飞举报门”第三年
伪市值管理消失了吗?
叶飞所谓的“伪市值管理”,即通过外部资金操纵股价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具体来看,就是上市公司与二级市场相互勾结利用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操纵股价,并形成一条龙产业,从信息披露-分配方案-卖方分析师研报-资金操盘都有专人负责,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
某资深基金人士表示,参与市值管理的股票多数是50亿以下的小市值公司,而这些小市值公司由于流通市值太小,股价容易被操控。这些股票坐庄,参与者主要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盘方即庄家、中间人、接盘方等,多数由私募基金充当庄家。
在这个隐秘的生意链条中,上市公司则可扮演“重要角色”,一是向庄家透露内幕消息,让外部资金低价入场,二是上市公司也更好配合分析师出具研报,配合发布利好消息,拉升股价方便庄家高位出货。在上市公司参与的情况下,公司实控人、重要股东大多难逃干系。
叶飞爆料后,资本市场上又出现了配资方杨震与资金中介许亚飞互怼一事,进入2022年,一则关于中泰证券前首席策略分析师陈龙被抓的消息震惊业内,网传消息称,陈龙通过一个20多人的小团体,联手游资进行股票炒作,目前已悉数被抓。
随着一件件引起市场高度关注的股票操纵事件被曝光,“坐庄产业链”逐渐公开化,借用市值管理进行股价操纵也随之受到严管。在此背景下,2022年全年,证监会共办理操纵市场案件78件,同比下降30%。
来源:“证监会发布”官微
2021年7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分类监管、精准打击,依法从严从快查处欺诈发行、虚假陈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以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重大违法案件,加大对发行人控股股东及实控人、违法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等的追责力度。
新“国九条”颁布以来,监管强调严打以市值管理为名的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新“国九条”提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企业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9月24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加强市值管理的同时,上市公司和相关方也必须要提高合规意识,不能以市值管理的名义来实施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华夏时报》报道称,中国民间“吹哨”资本市场违法违规的力量正在快速崛起,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这其中可能藏着人类的共同弱点:一个人有是非观念,但有的时候可能更希望身边的人对自己忠诚,法律正义与江湖义气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选择“大义”还是“小义”,不同人的答案可能不同。
另外,随着监管政策趋严,以及投资者投资理念越来越成熟,投资者越来越看重一家上市公司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因此,上市公司与其专注股价波动,不如在做好基本面的同时,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吸引投资者稀缺的注意力,让投资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商业模式、发展前景。
对于上市公司“伪市值管理”一事,你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聊一聊。
赞(1) | 评论 09月24日 20:44 来自网站 举报
-
【八连板“妖股”双成药业换“芯”,胡润富豪交棒“外籍”儿子?】
换“芯”尚在路上,股价已经“爆炒”。作者 | 赵普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半个月上演“八连板”行情的“妖股”双成药业(002693.SZ)自9月11日复牌后,备受资本市场关注。9月11日至9月24日,双成药业连续八个交易日涨停,股价从5.74元/股上涨至11.17元/股,总市... 展开全文八连板“妖股”双成药业换“芯”,胡润富豪交棒“外籍”儿子?
换“芯”尚在路上,股价已经“爆炒”。
作者 | 赵普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半个月上演“八连板”行情的“妖股”双成药业(002693.SZ)自9月11日复牌后,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9月11日至9月24日,双成药业连续八个交易日涨停,股价从5.74元/股上涨至11.17元/股,总市值已达46.32亿元。双成药业自2012年上市以来,最高股价曾达到21.62元/股,但大部分时间处于10元/股以下。
来源:罐头图库
有人借势“捞金”,据深交所披露,双成药业9月11日至9月24日累计涨幅达113.98%,涨幅严重异常期间获自然人买入1.24亿元,占比59.20%。
但也有人错失良机,遗憾之余可以发现,双成药业这波大涨前是“有迹可循”的。
双成药业是在8月27日晚间官宣跨界收购芯片研发公司——宁波奥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奥拉股份”)股权,同时宣布停牌。但在8月27日白天,双成药业还没有公告利好消息之前,股价就突然大涨,当天双成药业收盘价5.22元/股,大涨9.21%。
再往前追溯,双成药业股价在进入8月份后就出现明显波动,多次出现涨停或大涨,其中8月2日、8月5日、8月12日、8月27日双成药业股价涨幅则均超9%或直接涨停,而这在整个上半年也是不多见的。
对这一现象,已经有投资者关注并提出疑问:是否涉嫌提前泄露消息?但双成药业并未给予公开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双成药业此前专注研发“多肽药”,奥拉股份则从事芯片研发,两家公司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双成药业在公告中曾提到“政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著名经济学校宋清辉分析认为,监管机构主张的主要是产业链垂直整合,而不是跨界整合。
但这笔资产重组仍然获得资本市场热捧,原因则在于芯片研发属于“高精尖”领域,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硬科技”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双成药业和奥拉股份的实控人均为王成栋、WangYingpu(王莹璞),二人为父子关系,因此这次资产重组也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左右倒右手”。
截至目前,双成药业收购奥拉股份已被《21世纪经济报道》、《时代周报》等多家媒体提出疑点,比如“变相借壳”、披露交易前股价异常大涨等等。但监管层尚未对这次交易进行问询。
兵败“多肽药”,双成药业换“芯”
值得指出的是,双成药业这次收购奥拉股份,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上市资产、扩大业务,而是更换主营业务,赛道由“医药业务”变更为“芯片业务”。
据双成药业公告,收购奥拉股份的方式为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其中“资产置换”指的是,双成药业将原有业务的相关资产负债置出给奥拉投资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其中置出资产与奥拉投资持有的置入资产股份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
其中,奥拉投资全称为香港奥拉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奥拉股份49.3%股权,实控人为Wang Yingpu。
来源:公司公告
双成药业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半导体行业中的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并在未来择机剥离医药类相关资产。
完成收购后,奥拉股份将成为双成药业的全资子公司,这次交易属于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报道,在分析股市“变相借壳”上市现象时曾引用相关专家观点,双成药业通过并购的手段完成了主营业务的全盘置换,产生了同“借壳上市”类似的实际效果。
而在此前,奥拉股份曾在2022年11月递表科创板,但在2024年5月撤回申请材料,终止IPO进程。
目前,双成药业置出资产的具体范围尚未确定,对奥拉股份的收购价格也暂未确定。不过,双成药业在9月20日公告表示,奥拉股份的估值将明显低于前次IPO融资估值100亿元。
王成栋、WangYingpu(王莹璞)父子为双成药业换“芯”也是因为公司在医药领域不得志。
双成药业此前主要从事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注射用胸腺法新、注射用生长抑素、原料药等。但双成药业却连年亏损,从2016年~2023年的8年中有5年都是亏损,这8年的归母净利润合计亏损约5.82亿元,而盈利合计仅约3998.7万元。
截至2024年上半年,双成药业继续亏损约2421.98万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也告负。
来源:公司公告
“兵败”多肽药,双成药业把原因归结为行业政策影响。
近三年来,双成药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持续下滑。双成药业认为,这是由于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相继推行的药品审批、质量监管、药品招标、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控费、两票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系列政策措施,使双成药业所处的多肽市场受到冲击。
此外,双成药业还指出,随着医药行业进一步的规范发展,以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调控措施的加强,原辅料价格有着不同程度的上涨,产品生产成本增加,这让双成药业的未来业绩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奇怪的是,同样受医药体制改革影响、也同样主营多肽药品的诺泰生物(688076.SH)已经持续盈利7年多,2024年上半年增收又增利,净利润同比暴涨4倍。
可见双成药业业绩不佳的原因,并非都在宏观政策影响上。
药企高管“共进”芯片公司股东名单
双成药业认为,完成对奥拉股份的收购后,公司将实现战略转型,重点发展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设计业务,有利于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据双成药业介绍,奥拉股份主要从事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主要产品包括时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传感器芯片、射频芯片等。此外,奥拉股份还对外提供IP授权服务。
来源:罐头图库
奥拉股份的研究领域则是当前备受政策鼓励的芯片领域,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政策角度看,这也是双成药业公布重组消息后,股价持续上涨的支点之一。
奥拉股份共有25位股东,其中既有公司也有自然人,王成栋、Wang Yingpu(王莹璞)父子通过旗下公司合计控制奥拉股份 57.52%股份。也就是说,如果完成收购,王成栋、Wang Yingpu(王莹璞)二人将是最大受益者。
除了王成栋、Wang Yingpu(王莹璞)父子外,这桩关联交易中,还有更多的关联人士。
比如奥拉股份的股东之一:宁波双全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执行事务合伙人张立萍女士为王成栋的妻子,为王成栋的一致行动人;而奥拉股份的另一家股东:海南全芯共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海南全芯共创”),其执行事务合伙人袁剑琳、有限合伙JIANMINGLI、于晓风、姚忠、王旭光、王仕银、王红雨、符斌则是双成药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海南全芯共创持有奥拉股份200万股份。
企业预警通显示,海南全芯共创在2021年成立,对外只投资了奥拉股份一家公司。而奥拉股份则在2022年申请IPO,有投资者在股吧分析称,这可能是一种交叉持股的股权激励安排,让双成药业的核心高管们可以分享利益。
来源:企业预警通
鉴于奥拉股份的股东名单中,有多位双成药业的人员,有媒体质疑资产重组在内部商议时是否提前泄露消息?但目前并未有公开回复。
双成药业在公告中还表示,截至预案签署日,交易对手(指奥拉股份股东)没有向双成药业推荐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
卖药换“芯”,
王成栋会交棒“外籍”儿子吗?
资本市场给予双成药业“八连板”的反馈,显然是看好芯片业务的未来发展前景,但奥拉股份能否实现这个预期还要市场来检验。
此外,奥拉股份成为双成药业全资子公司后,双成药业原高管团队如何磨合也需要注意,因为目前双成药业的高管团队大部分都是生物医药领域的背景,对芯片领域并不熟悉,更谈不上擅长。
而奥拉股份的单一大股东是奥拉投资,实控人为王成栋儿子Wang Yingpu,现已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其身兼多职,包括双成药业欧洲有限公司唯一董事、海南陨铁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后者主要是与外国企业做非营利性业务。
据《时代周报》报道,2015-2016年,王成栋、王莹璞先后以30亿元、21亿元身家登上胡润富豪榜,蝉联海南上榜富豪的第五名。2017年年末,王成栋收购了印度奥拉,并于次年成立了奥拉股份。期间,奥拉股份在海外设立研发平台,从全球各地招聘经验丰富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师,组建研发团队,并于2018年9月实现首款去抖时钟芯片成功流片。
据双成药业公告披露的数据显示,以2021年时钟芯片产品销售金额计算,奥拉股份在全球去抖时钟芯片市场份额为10.19%。时钟芯片可为电子系统提供其所需的时钟信号,时钟信号是电子系统协调、稳定运行的必要节拍,在系统中扮演着“脉搏”的重要作用。
来源:罐头图库
不过,双成药业更强调奥拉股份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据介绍,奥拉股份是国内少有的在高性能去抖时钟芯片领域可直接与境外头部厂商竞争的芯片设计企业,在该领域国内市场排名第一,奥拉股份已进入中兴通讯、锐捷网络、华勤技术、新华三、中国长城、诺基亚等国内外知名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不过,奥拉股份的产品和客户比较单一,其量产销售的产品有时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传感器芯片等,但奥拉股份的主要营收来自时钟芯片的销售收入。而从客户贡献收入看,奥拉股份有超过50%来自于第一大客户。
在高性能去抖时钟芯片领域,与奥拉股份产生直接竞争的企业还有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Skyworks Solutions Inc.、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Texas Instruments Inc.、微芯科技(Microchip Technology Inc.)等。
从业绩上看,奥拉股份刚刚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
2022年、2023年(未经审计)及,奥拉股份净利润分别亏损约8.56亿元、9.62亿元,2024年1-7月(未经审计)净利润实现扭亏,盈利约3.07亿元。
来源:公司公告
双成药业公告显示,奥拉股份亏损的主要原因为支付大额股份支付费用。
奥拉股份曾实施股权激励,其股份支付费用已于2023年全部摊销完毕。剔除股份支付因素的影响后,奥拉股份2022年、2023年(未经审计)的净利润分别为6833.04万元和3471.87万元。
虽然奥拉股份与双成药业同属于王成栋旗下公司,但双成药业能不能拿出足够的“本钱”收购奥拉股份仍要作一番计算。
截至2024年上半年,双成药业货币资金仅1809万元,总资产约8.2亿元,总负债约3.26亿元,归母净资产约4.55亿元。而奥拉股份总资产约9.54亿元,总负债约1.27亿元。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王成栋1953年出生,今年已经71岁,其儿子Wang Yingpu已经是澳大利亚人,王成栋会否借这次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组顺势完成双成药业和奥拉股份的代际传承?以及未来两位“胡润富豪”会对公司资产又作何布局?一切还不明朗,可以拭目以待。
你看好奥拉股份的芯片业务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09月24日 19:53 来自网站 举报
-
【 互诉、强闯、子公司被摘牌:一场对赌收购惹得祸?】
一场对赌,两败俱伤?作者 | 徐长卿 武丽娟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彼时蜜糖,如今成负担。一场对赌收购引发的并购闹剧还在持续。9月19日晚,湖北新三板挂牌公司景川诊断(831676.NQ)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未按规定披露定期报告,全国股转公司决定终止公司股票挂牌。而这一切均源于... 展开全文互诉、强闯、子公司被摘牌:一场对赌收购惹得祸?
一场对赌,两败俱伤?
作者 | 徐长卿 武丽娟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彼时蜜糖,如今成负担。一场对赌收购引发的并购闹剧还在持续。
9月19日晚,湖北新三板挂牌公司景川诊断(831676.NQ)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未按规定披露定期报告,全国股转公司决定终止公司股票挂牌。而这一切均源于其与控股股东基蛋生物(603387.SH)的矛盾冲突。
景川诊断成立于2006年,2015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是基蛋生物4年前收购来的子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仪器和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生产及销售。
事实上,基蛋生物与子公司景川诊断及其股东之间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的争斗。
9月20日,基蛋生物发布涉诉公告,因不服针对收购景川诊断引发股权纠纷的民事判决,已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事实上,除了股权转让矛盾之外,双方矛盾还包括同业竞争、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诉讼。
眼下,基蛋生物2023财报被出具“非标意见”,景川诊断2023年报“难产”、被终止挂牌。本是切入凝血检测行业的得意之作,为何当初情投意合,如今为何对簿公堂,甚至两败俱伤?
从合作到翻脸
内斗何时休?
8月初,基蛋生物和景川诊断的股权收购案件有了关键进展,景川诊断一审胜诉了。一审判决基蛋生物向景川诊断第二大股东——武汉众聚成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武汉众聚成”)支付股份收购款 4197万元(折合15倍市盈率)。 对此,基蛋生物请求反诉,但不成立、不予支持。
据9月20日基蛋生物最新公告,双方均提出上诉。该案二审已立案审查,尚未开庭,也未产生有效判决,暂时无法判断对公司本期利润和期后利润的影响。
其实,这不是双方之间的第一次诉讼交锋了,此前两公司的诉讼与反诉已经极限拉扯数次。这一切的起因源于一场达成的对赌协议。
2002年,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当医生的苏恩本因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愈发感到传统医学检验模式的不足,而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几经波折苏恩本和他的团队顶住重重压力,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全自动高通量POCT(即时检验)荧光免疫定量仪及相关配套试剂,这套设备可以在体外快速检查心血管、肾病、炎症等疾病。2017年7月17日,基蛋生物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为了切入凝血检测细分领域,2020年3月,基蛋生物公告称,拟通过特定事项协议转让方式现金收购新三板上市公司景川诊断54.96%股份,收购总价款约为6391万元,并拟按照3.42元/股的价格认购景川诊断新增股份。
交易全部完成后,基蛋生物将持有景川诊断58.53%的股份,后者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同时就剩余股份,基蛋生物与所有人马全新、胡淑君,以及两人共同持股武汉众聚成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武汉众聚成”)签署了业绩对赌协议,约定景川诊断2020年-2021年自产凝血试剂销售收入增速均不低于30%,且扣非净利润目标分别为1000万元和2000万元。
若业绩目标达成,基蛋生物将通过50%现金+50%股票的形式,以最后一年扣非净利润为基数,以15-20倍的市盈率,向武汉众聚成收购其所持有的景川诊断剩余股份。
2020 年 11 月,基蛋生物通过外延并购景川诊断正式切入凝血赛道,补足相应产品线的缺失,并与公司心血管产品形成优势互补。
2022年4月28日,基蛋生物发布的2021年报披露称,景川诊断完成了业绩承诺指标。随后在2022年6月20日,武汉众聚成向基蛋生物发函,要求其依约收购武汉众聚成持有的景川诊断600万股股份。但直到2023年7月底,双方的这一交易仍未实施。由此二者又以收购剩余股权、财务运营资料缺失、多次发函未回应等内容进入到互相诉讼、反诉的阶段。
第一次交锋是在2023年8月。彼时,武汉众聚成状告基蛋生物按照收购要求和对赌协议,经营目标已经实现,要求基蛋生物按照约定价格收购相关股东剩余股份。据公司公告,原股东要求基蛋生物立即收购原告持有的景川诊断股份,并向原告支付股份收购款将近5600万,违约金840万以及50万元律师费。
当年11月,基蛋生物进行反诉,起诉武汉众聚成。反诉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不必收购之前约定的后续股份,二是要求被告支付450万违约金和其他费用。12月,基蛋生物对外公告称,按此前补充协议约定,转让方应向投资方提供财务报表、年度的经营计划、财务预算、运营及财务方面信息等,但对方均未积极全面履行。此外,无法登录景川诊断的财务系统。景川诊断违约,应予以纠正。
景川诊断曾对“财联社”表示,“从我们景川诊断和员工角度看,我们能感觉出来基蛋生物好像没有继续履行收购中小股东们手上股份约定的想法。但具体原因我们却不清楚,如果仅仅是价格方面的问题,基蛋生物是公司的大股东,双方是可以进行沟通的。”
图片来源:pexels
有资深投行人士向观察者网表示,目前来看,基蛋生物未履行之前的承诺是事实,该案件乍一看是企业为了拖延时间故意在“搅混水”,但实际上类似的情形也存在可能性。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双方的诉讼可能表明了基蛋生物在履行对赌协议方面遇到了问题或分歧,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基蛋生物不愿意收购股份,而是可能涉及到对赌协议的具体条款、业绩完成情况、收购价格等多重因素的争议。
不过,基蛋生物也在相关公告中解释称,曾沟通同意以景川诊断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基数,按15倍市盈率计算股份转让价格,并发送了《股权转让协议》。但武汉众聚成始终未予出让直至提起诉讼,要求基蛋生物按照20倍市盈率购买并承担违约责任。
如今,股权诉讼刚告于段落,双方矛盾再次升级,发生”强闯“事件。8月7日晚间,景川诊断公告称,因基蛋生物于2024年8月5日指派人员强闯公司,干扰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给公司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造成了严重困扰。目前公司已暂停生产。同时,基蛋生物也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虽已获取景川诊断2024年上半年度财务数据,但仍在运营管控方面存在对景川诊断失去控制的风险。
对此,基蛋生物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表示:“景川诊断的公告内容不是很客观,前面我们给景川诊断发了一个请求查阅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资料的函,当日公司方面派人前往景川诊断,是想做一个正常的交流,最终双方未能心平气和地达成有效沟通。”
由于双方矛盾的激化,景川诊断未能如期披露2023年度报告,公司股票于5月6日起停牌,到如今被终止挂牌。而在基蛋生物的2023年年度报告中,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栏目中也未披露景川诊断业绩情况。目前,基蛋生物因收购景川诊断而形成的商誉余额为2576.84万元,且并未在2023年度进行减值。
9名董事被起诉
同业竞争只是PLAY中的一环
除了股权纠纷,景川诊断的二股东还因为一款仪器把自家老板的董事们集体告上法庭。
4月23日,景川诊断公告称,第二大股东武汉众聚成将基蛋生物9名董事告上法庭,诉讼理由为基蛋生物以自身为主体注册并上市销售“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产品,与景川诊断的同名产品属于同类产品,构成同业竞争,武汉众聚成要求基蛋生物全额赔偿遭受的所有损失等。
这次交锋点在于一款“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简单来说,基蛋生物作出不得同业竞争的承诺在先,然后又搞出一款同名同类的产品。武汉众聚成表示,基蛋生物损害景川诊断及自己的利益,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截至目前,此次诉讼还未有公开判决消息。
此次诉讼的原告是景川诊断的第二大股东武汉众聚成,相对于基蛋生物持有景川诊断56.98%的股权,武汉众聚成直接持股比例为16.03%。
根据公告,武汉众聚成起诉了基蛋生物及苏恩本、颜彬、孔婷婷、倪文、苏恩奎、陶爱娣、万遂人、凌华和鞠熀先等9人。
有这么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被告这边,这9人均为基蛋生物的董事。其中,苏恩本、颜彬、倪文同时也是景川诊断的董事,万遂人、凌华和鞠熀先则是基蛋生物的独立董事。
图片来源:pexels
其次,原告方武汉众聚成系马全新、胡淑君夫妇控制的公司,二人是景川诊断最初的实际控制人。在基蛋生物收购景川诊断后,马全新目前则任景川诊断董事兼总经理,胡淑君任副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景川诊断的董事会也正在筹备换届选举。基蛋生物原本提名了5位董事人选,里面包括基蛋生物董秘和证券事务代表,景川诊断随后也提名了5位现任股东作为董事人选。因此,基蛋生物和单独持有景川诊断6.7%股份的股东武汉博瑞弘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提名了5名董事候选人。双方暗自较劲意味十足。
原本,景川诊断计划于9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董事会换届选举相关议案,但此后景川诊断又公告称,因目前尚未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状态,基于统筹工作安排需要,公司拟将临时股东大会延期至今年12月13日举行。此次股东大会关系到景川诊断董事会改选,也被市场认为是缓和双方矛盾的关键。
错过新冠检测风口
营收净利下滑
新冠疫情是基蛋生物发展的分水岭。2020 年,基于新冠影响我国 POCT 市场规模增长至 144.7 亿元,增长率高达 25.06%,2022 年我国 POCT 市场规模增长至 191.5 亿元。
在此以前的2019年,基蛋生物的主营业务POCT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与龙头万孚生物(300482.SZ)不相上下,营收在10亿元规模,远远领先于东方生物(688298.SH)、硕世生物、明德生物(688399.SH)的3.67亿元、2.89亿元、1.81亿元。
但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基蛋生物的好局面。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检测试剂业务都有着爆发性的增长,而基蛋生物平稳增长显得比较另类。
从2021年开始,基蛋生物已大幅落后于竞争对手。同行公司东方生物、硕世生物、明德生物这三家公司,在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101亿元、28.39亿元、29.3亿元。而同期基蛋生物的收入仅为14.22亿元。虽然基蛋生物在最后也算赶上了新冠检测末班车,但这辆车却并没有开太久,随着2023年疫情逐渐远去,基蛋生物在新冠领域的稳定增长也不复存在,其在2023年上半年仅实现新冠业务收入2804.8万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93.92%。
疫情爆发后,公司股价一度上涨到46.43元/股,而如今截至9月23日收盘,股价仅有6.95元/股,市值35.25亿元。
图片来源:pexels
与此同时,业绩也随之下滑。2024年上半年,基蛋生物营业收入为6.18亿元,同比下降12.18%;归母净利润为1.47亿元,同比下降12.99%。
一边是错失新冠检测盛宴和下滑的业绩。另一边是子公司景川诊断竟然早已如约完成了业绩承诺,基蛋生物需将以15倍的市盈率高价收购武汉众聚成手中剩余的景川诊断股份。尤其是目前进入的这个凝血检测细分领域规模尚小,2022年上半年景川诊断净利润约606万元。
对于基蛋生物目前面临的“业绩下滑+对赌”双重危机以及与子公司的诉讼问题,柏文喜表示,基蛋生物可以与子公司股东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商,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避免进一步的法律纠纷和负面影响。其次,考虑战略调整,重新评估公司的战略方向,特别是对于景川诊断的管理和运营,确保其业绩能够符合预期,减少对赌协议失败的风险。另外要提高公司运营的透明度,及时准确地向股东和市场披露信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当然基蛋面临的压力不止这一件。如果将视角放大,当前,随着生化、化学发光等体外诊断细分板块试剂陆续集采,可能存在集采价格降幅超过预期的情况。此外,国内 IVD 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随着同行业公司陆续进入市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推出流水线等高端产品。这些因素都可影响基蛋生物的未来。
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虽然基蛋生物没有赶上新冠检测这趟快车,但也没有落下主营业务,对常规业务的研发并没有停止。目前,基蛋生物的明星产品一共有三款,分别是2015年发布的Getein1600、2021年发布的小发光MAGICLC6000和2024年发布的小流水线Metis6000全自动生免流水线,后两款产品都是在疫情期间所推出的。
另外,新冠的需求爆发虽然是不可持续,但对企业来说却是新增了一块产品需求市场。从整体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医疗市场的需求注定会是稳步扩大的,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入,居民医疗支出在居民总支出的占比会不断提升,这将稳步推动医疗市场走向繁荣。因此,对于基蛋生物的未来,或可以适度乐观。
你了解体外诊断行业吗?如何看待基蛋生物与子公司的纠葛,评论区聊聊吧。
赞(2) | 评论 09月23日 20:52 来自网站 举报
-
【年入38亿的丰巢IPO,王卫收获第5家上市公司?】
丰巢IPO、菜鸟撤回IPO,“两通一达”却赚翻了?作者 | 刘钦文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家门口的快递柜要上市了。近日,丰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截至2024年5月31日,在全国丰巢智能柜共有33万组,共计约299... 展开全文年入38亿的丰巢IPO,王卫收获第5家上市公司?
丰巢IPO、菜鸟撤回IPO,“两通一达”却赚翻了?
作者 | 刘钦文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家门口的快递柜要上市了。
近日,丰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截至2024年5月31日,在全国丰巢智能柜共有33万组,共计约2990万个格口。靠着收取滞留费、寄件服务、做洗护等,丰巢2023年一年营收达38亿元,不过今年才刚刚扭亏为盈,前5个月净利润7160万元。
刚刚扭亏为盈就冲刺上市背后,则与丰巢身背对赌有关。在递交《招股书》前夕的今年8月26日,丰巢刚刚与投资机构达成延迟对赌的协议,将合格上市日期从2025年1月27日延迟到2027年1月31日,为此花费了约合8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65亿元的“权利调整费用”。
图源:罐头图库
丰巢若能顺利上市,也将成为继顺丰控股、顺丰房托、嘉里物流、顺丰同城之后,王卫的第五个IPO。王卫从曾经的直言“拒绝上市”,到如今A股、港股全方位布局,频摘“资本”果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丰巢走上IPO之路前,其股东“两通一达”的申通、中通、韵达就已经以赚的盆满钵满姿态而离场。与此同时,今年“阿里系”的菜鸟撤回IPO,两通将所持股份转让给其他机构,还豪赚了一笔。曾摇摆于快递江湖两大阵营的“两通一达”,悄然成了这场快递战的“最大赢家”。
三年五个月收“滞留费”8亿,
刚刚扭亏为盈
人不在家,快递到了怎么办?大多数快递现在均提供菜鸟驿站或丰巢快递柜服务,快递员将快递寄存在丰巢,给消费者发送取件码,待消费者时间方便时,凭取件码再进行自取。
但丰巢并不是不限时的免费提供这项服务,2020年4月,丰巢推出会员服务,普通用户可以免费保管用户包裹12小时,超时后,每12小时收取0.5元,3元封顶。会员用户月卡每月5元,季卡12元,7天长时存放。
图源:罐头图库
此举立即引发争议,一些用户认为,许多快递员不经用户同意就将快递投入丰巢,收费的同时还压缩了本该提供的上门服务,把包裹送上楼是快递员的本分,而不应该存放在快递柜,收费存在合理性问题。
顶着压力的丰巢,在一个月后的2020年5月,对于“超时收费”事件发出调整说明,将免费保管时长由12小时延长至18小时,节假日不计费,写字楼周六日(休息日)不计费。但依然坚持收费,费用仍为超时后每12小时收费0.5元,3元封顶。
坚持收取“滞留费”的丰巢,在四年后给出了“答案”。《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五个月,丰巢就储存在丰巢智能柜中的约4.3亿个、4.6亿个、5.17亿个及2.08亿个包裹收取畅存费,分别占同期向丰巢智能柜投递包裹总数的6.9%、7.9%、8%及7.5%。
若按照最低收费0.5元计算,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五个月,丰巢滞留包裹收取畅存费分别为2.15亿元、2.30亿元、2.59亿元与1.04亿元,占同期营收的8.51%、7.96%、6.79%、5.46%。三年五个月,丰巢滞留包裹收取畅存费约8.08亿元。
除了向用户收费,丰巢还向快递员收取服务费。《招股书》显示,丰巢的快递末端配送服务中,对每个送达丰巢智能柜的包裹收取服务费,主要直接向快递员收费,快递公司也占少数。每件包裹服务费通常介于0.2元至0.4元之间。
这一服务也是丰巢的第一大营收来源,《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2024年前五月,丰巢的快递末端配送服务收入分别为14.55.亿元、16.86亿元、18.36亿元和7.77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57.6%、58.3%、48.2%及40.8%。
图源:《招股书》
不过这一业务也面临着极大的外部挑战。今年3月1日,《快递市场管理办法》(2023年第22号令)正式实施,提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方式投递快件的,如果情节严重,将处以1万—3万元罚款。
“虽然快递柜收费是合法的,但是未经买家允许,直接放快递柜且拒绝派送至收货地址的快递小哥是做的不对的,买家有权选择是否放进快递柜。每一件快递不管金额高低寄收件人都支付了快递的费用,送货上门是国家规定。基于这两点,理解快递员是人性关怀,要求快递送上门是理所应当。”一位小红书用户表示。
除此之外,丰巢还提供个人散单寄件服务、电商退换货综合服务、互动媒体服务、洗护服务及到家生活服务等。2023年以来,丰巢已相继接入小红书、闲鱼退换货场景。
提供各项服务的丰巢,营收也稳步增长,《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2024年前五月,营收分别为25.26亿元、28.91亿元、38.12亿元和19.04亿元。
丰巢也在今年成功扭亏为盈,2021年-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20.71亿元、11.66亿元、5.4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7亿元。2024年前五月,净利润为7160万元。
“首先,丰巢的亏损并非无因。在快递柜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丰巢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丰巢在技术研发、设备升级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使得丰巢在短期内承受了较大的经营压力。 然而,丰巢的滞留金收入却为其带来了一线生机。滞留金是指快递柜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取件的消费者,需支付一定费用给丰巢。这一政策虽然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但却为丰巢带来了一定的营收。”世界数字技术院元宇宙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表示。
股东“两通一达”赚14亿离场,
丰巢花5亿延长对赌
2024年扭亏为盈背后,丰巢也在努力“降本增效”。《招股书》显示,丰巢的各项开支中,雇员福利开支从2021年的10.19亿元,降至6.56亿元,降幅约35.58%。
其中,最明显的一项为,丰巢董事长徐育斌的薪酬变化。2021年徐育斌为薪酬2.22亿元,包括薪金、工资、花红、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多项费用中,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就达2.2亿元。
图源:《招股书》
2022年起,徐育斌不再拿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2022年、2023年年薪分别降为179.1万元、208万元。
雇员福利开支下降的同时,丰巢的劳务外包成本从2021年的1.8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4亿元,增幅约17.83%。其中,销售成本中的劳务外包成本金额占比最大,2023年为1.95亿元。
徐育斌不仅是丰巢的董事长,也是丰巢的创始人。2015年以前,徐育斌还是顺丰的一位快递小哥,因工作表现出色被王卫赏识,加上嗅到了“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商机,在顺丰的支持下创立丰巢,注册资本5000万元由顺丰投资提供,顺丰投资持有丰巢科技100%股权。
两个月后,顺丰、申通、韵达、中通和普洛斯,五大快递物流公司,共同认购了丰巢科技新增的4.5亿元注册资本,认购完成后,顺丰持股35%,申通、中通与韵达则各持20%股份,普洛斯持股5%。
这也使得丰巢在创立伊始就获得了各大快递的支持,客户几乎“不请自来”。丰巢科技此前曾披露,2016年各家快递公司使用丰巢快递柜的情况,其中中通使用量占比22%、圆通占比18%、申通占比14%、韵达占比14%、百世占比10%、顺丰占比6%。
但2017年3月,“阿里系”的菜鸟与丰巢合同到期,随后顺丰和菜鸟的“快递数据之争”爆发,正式将快递江湖的“两大派系之争”摆面。
丰巢的股东申通、韵达、中通,在这场战役中,最终均投向了菜鸟的怀抱。
2018年5月,圆通发布公告称,已联合中通、申通、百世等企业向菜鸟供应链全资子公司浙江驿栈合计增资31.67亿人民币。
增持菜鸟子公司的同时,中通、申通与韵达,在2018年6月相继宣布退出丰巢,将其持有的丰巢所有股权悉数转让。
虽然已经退出,但中通、申通与韵达的这笔对丰巢的投资,依然是笔赚钱的买卖。其中,中通获得回报5亿元、申通3.89亿元、韵达5.45亿元。三者合计,约为14.34亿元。
图源:罐头图库
商业上的抉择没有标准答案,“两通一达”退出的丰巢如今已经走在IPO的路上,有望享受资本盛宴,主动选择的菜鸟几番透露IPO计划,却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还在2024年3月宣布主动撤回IPO,截至目前没有新的资本运作消息出来。
如今,两通也将退出菜鸟。2024年4月24日,申通快递公告宣布,新加坡申通拟将其持有的菜鸟0.74%股份,以每股0.62美元的价格转让给Ali CN,转让价格为7073.84万美元(约人民币5.13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新加坡申通不再持有菜鸟的股权。
5月16日,中通快递宣布,将以同样的每股0.62美元的价格,出售手中持有的所有菜鸟已发行股份,总交易金额约为9430万美元(人民币约6.8亿元)。完成此交易后,中通快递也将不再持有菜鸟的任何股份。
图源:罐头图库
据物流与供应链技术论坛“罗戈网”测算,申通累计对菜鸟的投资约为2.08亿元,账面收益大约为3.055亿元。此前,中通对菜鸟的投资成本为5400万美元,以9430万美元转让后,账面收益为4030万美元(人民币约2.9亿元)。
相比已经转让股份退出的“两通一达”,其他的投资人仍在等待丰巢IPO的路上。对丰巢而言,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已经显而易见。
2021年1月,丰巢以每股代价0.8272美元的价格,完成了B-4轮融资,融资金额4亿美元。投资协议规定:若丰巢在4年内(即至2025年1月27日止)未能达成合格上市目标,B-4类股东将有权行使赎回权。
眼见日期将近,在5个月内完成IPO显然是个极大的挑战。为此,递交《招股书》的前七天,8月26日,丰巢与B-4类股东签订新协议,将行使赎回权的日期延后,丰巢只需在2027年1月31日成功实现上市。
只是,丰巢需要向每位B-4类普通股持有人支付一笔“权利调整费用”,费用标准基于每股0.165435美元计算,总计约达800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约5.65亿元)。相当于B-4类股东投资成本的20%。
图源:罐头图库
因为支付这笔费用,丰巢的流动负债大幅增加。从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31.96亿元,增加至截至2024年5月31日的66.18亿元,“主要是由于重新分类具有有关B-4类普通股股东的赎回权的股东应付款项,从非流动负债转为流动负债,造成流动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增加。”
丰巢、顺丰齐聚港交所,
王卫的资本布局再扩张
“两通一达”退出后,经过多次股权变动,目前顺丰创始人王卫持股丰巢约36.54%,拥有投票权48.45%,为实际控制人。
顺丰也是丰巢的第一大客户以及第一大供应商。2021年-2023年、2024年前五月,丰巢来自顺丰的收入分别为6180万元、7260万元、1.53亿元、7000万元,占同期总收入的2.5%、2.5%、4%及3.7%。同时,采购额分别为6.72亿元、2.45亿元、9.16亿元、6.32亿元,分别占同期总销售成本的21.2%、7.8%、26.9%及45%。
图源:罐头图库
王卫近两年在资本市场上可谓频频现身,仅今年,就有两单IPO在路上,丰巢、顺丰正在争相向港交所迈进步伐。
事实上,如今对资本市场如此热衷的王卫,在13年前,还对资本市场持拒绝态度。
2011年,王卫曾公开表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是不利的。”
这一度被外界视为顺丰“拒绝上市”的“宣言”。物流行业资深人士刘昊透露,在顺丰发展的这些年中,中资、外资、VC、PE各路资本都找过资源想要说服顺丰接受投资,走IPO路线,但最初都被王卫婉拒。
图源:罐头图库
直到2016年,顺丰转变态度。2016年5月23日,鼎泰新材公告顺丰计划借壳上市,作价433亿元。经过一系列操作,2017年2月23日,顺丰正式在深交所挂牌,证券简称由“鼎泰新材”变更为“顺丰控股”。截至2024年9月21日,顺丰股价报收于37.56元/股,市值达1809亿元。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顺丰如今旗下已经布局了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顺丰控股(002352.SZ)、顺丰房托(2191.HK)、顺丰同城(9699.HK)和嘉里物流(0636.HK)。
2021年5月17日,顺丰房托(2191.HK)上市,其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由顺丰控股间接100%控股。截至2024年9月21日,顺丰房托收盘价报收于2.91港元/份,市值达23.74亿港元。
2021年9月28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表示,顺丰控股全资子公司完成对嘉里物流(0636.HK)9.31亿股股份的收购,此次收购股份约占嘉里物流已发行股本的51.5%。截至2024年9月21日,嘉里物流股价报收于7.8港元/股,市值达141亿港元。
2021年12月14日,顺丰同城(9699.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是即时配送,由顺丰持股56.8%。截至2024年9月21日,顺丰同城股价报收于11.1港元/股,市值达101.5亿港元。
2023年8月21日、2024年6月28日,在A股上市多年的顺丰,两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IPO。若成功上市,顺丰将成为快递行业首家“A+H”股上市公司。9月13日,港交所已审议顺丰H股发行申请。
图源:公告
据自媒体“独角兽早知道”报道,顺丰拟第四季启动招股程序,预计将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折合约78亿至156亿港元),或成为今年第二大规模新股。
在丰巢IPO背后,中国快递江湖经过近三十年的大浪淘沙,也形成了一副新画卷。“顺丰系”的丰巢和“阿里系”的菜鸟两大阵营,有过合作也有过对立,如今站在IPO的大门前,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你对此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1) | 评论 09月23日 20:35 来自网站 举报
-
【IPO企业下岗再就业,谁能逆风翻盘?】
上市公司纷纷“联姻”IPO企业。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干了一年多的IPO项目,今日撤场了,已经很久没见到自己手上的项目‘瓜熟蒂落’了。”一位ID为“太乙里乙气真人”的前投行员工在小红书上感慨道。近两年,IPO节奏明显放缓。截至2024年8月28日,A股市... 展开全文IPO企业下岗再就业,谁能逆风翻盘?
上市公司纷纷“联姻”IPO企业。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干了一年多的IPO项目,今日撤场了,已经很久没见到自己手上的项目‘瓜熟蒂落’了。”一位ID为“太乙里乙气真人”的前投行员工在小红书上感慨道。
近两年,IPO节奏明显放缓。截至2024年8月28日,A股市场已有348家企业撤回IPO申请,而新增受理项目仅35家。但这些在IPO路上失意的企业并未就此偃旗息鼓,而是转向“Plan B”——并购。
2024年8月13日,“光伏龙头企业”通威股份(600438.SH)宣布,拟斥资不超过50亿元,取得“光伏电池片龙头企业”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份。8月29日,莫高股份(600543.SH)公告,拟通过收购及增资获得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皓天科技”)51%股权。
紧接着,9月11日,双成药业(002693.SZ)也发布公告,表示将以发行股份和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宁波奥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奥拉半导体”)100%的股权。巧合的是,皓天科技和奥拉半导体都曾试图在科创板IPO,结果一前一后“折戟沉沙”。前者在2023年12月撤回上市申请,后者则在2024年5月撤回。
面对这些变化,投行人也开始重新调整工作方向。“未来投行的工作重心将向并购重组转移。一方面帮助上市公司寻找优质资产进行并购,另一方面协助那些想上市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曲线上市。”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表示。
随着部分投行将工作重心转向并购重组,未能顺利IPO的企业与上市公司的联姻,是否会成为资本市场上演的好戏呢?
从IPO到被并购:
“双向奔赴”的故事
对于那些多次冲击IPO未果的企业,上市路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资本市场远不止IPO一条赛道。面对撤回上市申请的现实,许多企业选择了另一条“通道”——通过并购实现资本“重生”。
皓天科技、奥拉半导体、嘉好股份、金源装备等一批曾在IPO路上“折戟”的企业,如今正通过并购重整旗鼓。据野马财经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已有9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收购这些IPO撤回企业的控股权,远超2023年的4家。
过去两年中,共有2例并购重组顺利完成,4例失败,另有7例仍在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选择并购的企业中不乏一些明星企业,它们正通过并购重组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来源:野马财经
具体看,与上市公司“联姻”的两家IPO公司,也各有各的优势。
皓天科技为一家专注于小分子药物领域CDMO/CRO服务的公司。从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持续增长,其中,营收分别为1.41亿元、2.44亿元和2.88亿元,净利润则从970.38万元增长到4732.62万元
此外,皓天科技在一级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俗。截至2022年末,皓天科技完成了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济峰资本、创享投资、赣州春雨资产等知名机构,估值一度高达10.9亿元。
2023年6月,皓天科技申请科创板IPO。不过皓天科技于2023年12月主动申请撤回了IPO申请,并表示,主要是基于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考虑。其从申报受理到终止撤回不足6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皓天科技董事长、总经理薛吉军毕业于兰州大学,于2006年回到母校任教,目前为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教授。
或许是看中了皓天科技的潜力。8月28日,莫高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及增资相结合的方式,收购皓天科技51%的股权。预计交易完成后,皓天科技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对于此次重组,莫高股份表示,收购皓天科技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医药业务板块,丰富医药研发实力,结合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规划,拟通过并购方式拓展公司医药板块业务。
来源:罐头图库
另一家被收购的公司——奥拉半导体,则聚焦于模拟和数模混合芯片研发,曾于2022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从4.05亿元增长至5.02亿元,但净利润却出现波动,分别为681.7万元、-10.96亿元、-4.66亿元。
2021年,奥拉半导体引入瑞业数金、宁波通商基金、中航信托、丝路华创、疆亘资本、弘毅投资等众多投资机构,估值高达100亿元。
2022年11月,奥拉半导体申报了科创板上市。不过,历时一年半之后,奥拉半导体最终在2024年5月撤回了上市申请。
股权结构上,奥拉半导体的控制权集中在王成栋父子手中。WANGYINGPU(王莹璞,王成栋之子)间接持有奥拉半导体50.27%的股份,王成栋间接持有奥拉半导体7.23%的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王成栋和王莹璞,合计持有57.5%的股份。
9月11日,双成药业发布公告,表示将以发行股份和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奥拉半导体100%的股权,目前该重组正在进行中。
值得一提的是,王成栋、王莹璞父子正是双成药业的实际控制人,分别担任双成药业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来源:罐头图库
IPO企业纷纷选择“弃IPO转向并购”的背后,是IPO市场正在阶段性收紧。据wind数据显示,自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26日,A股IPO发行上市企业共计127家,同比减少290家,下降70%。
一位来自头部券商的投行人士张勇表示,2024年IPO数量大幅减少,背后有多种原因。一方面,很多企业因未能满足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而被迫撤回IPO申请。例如,监管对关联交易、股东结构等细节的严格审查,导致一些公司担心暴露过多商业信息或不符合要求,主动选择撤回IPO。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低迷,资本市场面临“抽血效应”,即大量资金流向新上市公司,导致其他企业资金短缺,可能加剧市场压力。
此外,张勇提到,估值压力也是企业主动撤回IPO的原因之一。原本估值100亿元的公司,因市场和监管影响,可能最终只获60亿或70亿的估值,这让部分企业选择撤回上市申请。
上市公司、IPO撤否企业
为何“不谋而合”?
IPO撤否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看起来像是一场资本市场上的双赢“联姻”,但它背后的故事可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IPO撤否企业因为短期内无法实现上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通过并购重组来达成资产证券化。对于不愿被收购的企业,就要选择不确定的等待政策对IPO松绑。但这种等待充满不确定性,且时间成本往往超出机构的承受范围。
与此同时,投行人士张勇也进一步解释,有些IPO撤否企业选择等待市场回暖再尝试IPO,而另一些企业转向并购重组。通过并购重组,这些企业可以确保此前VC和投资者的资金得到回收。如今,无论是券商、上下游企业,还是同行业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并购重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在IPO受限下的选择。
来源:罐头图库
而驱动这些企业走向并购的背后,核心动力之一无疑是——资金。
另一位投行人士张晓丹表示,对于有些中小型科技企业或 “专精特新”公司来说,IPO失败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技术或产品缺乏竞争力。恰恰相反,这些公司往往具备非常强的技术壁垒。但IPO失败,会让其资金流断裂,企业的研发、扩展计划也会陷入僵局。
皓天科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家小分子药物研发企业在2020年至2022年间的研发投入从1410万元跃升至2880万元。
公司原本计划通过IPO募集8.23亿元,以支持其新药研发、生产线扩建及其他运营项目。如今公司IPO搁浅,这笔募资便成了“泡影”。
同样的,嘉好股份原本打算募集资金4.09亿元,计划分别用于热熔压敏胶生产扩建项目、热熔压敏胶研发及配套仓储扩建项目、营销网络建设、补充营运资金等。但IPO申请撤回后,也无法实现这一募资目标。
这种情况下,并购成了快速、有效的资金补给方式。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提到,并购能够快速获得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加速企业发展。并购的主要动机包括获取新技术或产品以增强竞争力、进入新市场或巩固市场地位、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等。
来源:罐头图库
除了募资计划“泡汤”外,IPO撤否企业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头疼的问题——对赌协议。
所谓对赌协议,就是让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达成上市目标或盈利指标,否则创始人就得面临股权回购任务。
据财经新媒体“钛媒体”报道称,2024年8月30日,号称中国“英伟达”的国产GPU厂商象帝先宣布解散。尽管公司曾融资25亿元,估值一度高达150亿元,但因未能履行与投资方签订的B轮5亿元对赌协议条款,遭股东起诉,账户被冻结,最终全体员工解约。
对于那些一直无法顺利IPO的企业来说,这可是一场输不起的“赌局”。
嘉好股份也面临类似的处境。公司实控人史云霓与投资机构签署的对赌协议,规定如果到2023年12月31日未能完成合格IPO,股东有权要求回购股份。
嘉好股份曾表示,如果相关股权回购条款被触发执行,各投资人股东要求史云霓回购其所持全部股权,史云霓应支付的股权回购金额合计7839.77万元。但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022年净利润还不到3000万。
“对于面临对赌协议失败压力的企业,并购是一种可以选择的退出方式。”柏文喜表示。
来源:罐头图库
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并购这些“优质资产”也成了一次难得的“抄底”机会。
投行人士张勇解释道,许多IPO撤否企业的估值在市场下行时被大幅压低,这种时候,“财大气粗”的公司正好出手捡便宜。原本估值100亿的公司,可能在并购时只需付出六七十亿,碰到这样的“折扣”,上市公司自然不会错过。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也表示,这些IPO撤否企业虽然没有能够顺利上市,但仍旧有一些是优质资产,对上市公司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2024年6月,上市公司硅宝科技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它以4.8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嘉好股份的全部股权。
而根据《招股书》可知,嘉好股份拟发行不超过2526万股,发行比例为25%,募集资金4.09亿元,其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01亿股。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嘉好股份IPO申请时的估值为16.36亿元。
这相当于硅宝科技用不到三分之一的价格就拿下了嘉好股份,这场并购可以说是捡到了一个“打折大礼包”。
此外,“光伏龙头企业”通威股份拟斥资不超过50亿元,取得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这也成为光伏行业迄今金额最大的并购案。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润阳股份的估值一度高达400亿元。
9月12日,据“财联社”报道称,润阳股份国内主要的电池生产基地目前陷入停摆。从今年7月开始,润阳盐城电池工厂——江苏润阳世纪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润阳世纪”)逐渐减产,并在9月初宣布放假。来源:润阳世纪 截图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并购不仅仅是“捡便宜”,更是一种实现业务转型和多元化的手段。柏文喜进一步表示,上市公司选择并购IPO撤否企业,是因为看到了这些企业潜在的价值和成长性,或者希望通过并购实现业务多元化和风险分散。
其中,收购奥拉半导体的上市公司双成药业就面临一些业绩压力。2024年半年报显示,双成药业在2024年上半年亏损了2422万元,此前双成药业已连续四年亏损。
对于收购奥拉半导体,双成药业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半导体行业中的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并在未来择机剥离医药类相关资产。
此外,收购嘉好股份的上市公司硅宝科技也曾表示,嘉好股份是优质标的,其在技术、产品、市场和地域等方面与嘉好股份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提升公司在高端密封粘接材料行业的竞争优势。
上市公司“牵手”IPO撤否企业
是段好“姻缘”吗?
双成药业通过并购奥拉半导体,从医药行业进军半导体行业;而莫高股份则通过收购皓天科技,从葡萄酒业务跨界进军医药领域。这些跨界并购案例虽然看似充满潜力,但也往往伴随着不小的挑战。
跨界收购中的复杂性,或许可以从A股女装品牌日播时尚(603196.SH)收购新能源公司——锦源晟的过程中窥见一二。
2023年5月,日播时尚宣布拟通过资产置换与股份发行,收购锦源晟100%股权,布局新能源领域。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2023年11月5日,日播时尚宣布终止这项收购。对于重组终止的原因,日播时尚表示,对锦源晟海外矿产资源的尽调、审计和评估工作极为复杂,既有当地局势,也有语言等因素制约。宋清辉对此分析道,跨行业并购并非易事,在此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将来可能会面临业务整合、团队磨合、不能突破行业壁垒等多项挑战。若公司不能顺利整合资源和产生战略协同效应,也可能会进一步拖累业绩,甚至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柏文喜也表示,跨行业并购可能会带来整合上的挑战,如不同行业间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市场策略等可能存在差异。战略协同方面,需要找到两个行业之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以实现协同效应。
来源:罐头图库
除了管理上的挑战,估值问题也是并购中的一个常见难题。奥拉半导体和皓天科技曾经的估值高达100亿元和10.9亿元,而发起并购的双成药业和莫高股份市值则分别为20亿元和12亿元左右。上市企业的市值远低于或略高于被并购的IPO撤否企业。
对此,柏文喜认为,在“蛇吞象”式的并购中,双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估值分歧问题,如采用收益法、市场法、资产基础法等多种估值方法,或者通过谈判协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同时,可以考虑使用股票交换、盈利能力支付计划等灵活的支付方式来平衡双方的利益。
但在宋清辉看来,解决估值分歧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要确保并购双方都有竞争力很强的某个领域,并且这两个领域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如若不然估值分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并购就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谁能笑到最后。上市公司和IPO撤否企业的“联姻”,看似是资本市场的华丽操作,实则还面临着接下来整合的考验。到底是“强强联合”还是“再添波折”,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你怎么看待IPO撤否企业“再就业”的故事?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09月22日 21:11 来自网站 举报
-
【海南海药6个涨停3个跌停,“牛散”张素芬是输是赢?】
海南海药再发风险提示公告。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最近一段时间,海南海药(000566.SZ)的股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中秋节前6个涨停板后,紧接着节后就连收3个跌停。由于连续2个交易日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以上,9月19日晚间,海南海药再发关于股票交... 展开全文海南海药6个涨停3个跌停,“牛散”张素芬是输是赢?
海南海药再发风险提示公告。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最近一段时间,海南海药(000566.SZ)的股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中秋节前6个涨停板后,紧接着节后就连收3个跌停。
由于连续2个交易日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以上,9月19日晚间,海南海药再发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海南海药表示,公司近期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也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等,并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
但股民依然一片哀嚎,有投资者发文称,“有人能解释一下吗,这什么操作,涨停搞了接着跌停搞,压根没把散户放在眼里。”“咱也不懂,这种票前几天会那么疯狂的涨停。”
来源:股吧
不过与股民的心态“崩了”不同,“牛散”张素芬自2021年进入海南海药后,一直蛰伏至今,甚至今年还在增持,目前已经位居公司第五大股东。
股价“过山车”
实际上,海南海药此前涨停,是伴随着两项政策的发布。
一个是9月5日,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药品、医疗器械“零关税”政策的通知》。
通知明确在全岛封关运作前,对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经认定的医疗机构、医学教育高等院校、医药类科研院所,进口本通知规定的药品、医疗器械,并按规定使用的,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
行业人士认为,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将直接降低医药企业在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时的成本,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取原材料和设备,从而提高利润空间。由于成本的降低,医药企业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这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
另一个是9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在北京、上海、广东自贸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所有经过注册上市和批准生产的产品,可在全国范围使用。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引入外商投资干细胞医疗行业意味着中国在医疗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外商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医疗健康产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而海南海药子公司海南优尼科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优尼科尔”)的经营范围就包括干细胞研究、细胞制备、细胞销售、干细胞美容、细胞免疫治疗(NK)、干细胞存储等。
9月14日,优尼科尔还在官微转发了这一通知。
来源:优尼科尔官微
两项利好政策的加持下,9月6日-9月13日,海南海药连续6个交易日涨停。
而随着股价的“疯长”,海南海药发布风险提示公告,表示公司市净率偏离“医药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近期股价短期涨幅较大,明显偏离市场走势,存在市场情绪过热的风险。
同时,对于子公司优尼科尔,海南海药在公告中表示,其主要从事人类体细胞制备、储存、应用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等业务,现在的主要业务为细胞制备、存储,且由于优尼科尔一直处于研发投入及市场开拓阶段,截至目前尚未盈利。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优尼科尔账面价值0元。
公告一经发布,投资者的热情立刻降温,9月18日-9月20日连续三天跌停,合计下跌近30%。9月20日,海南海药报收3.96元/股,总市值51.38亿元。
来源:wind
5年亏损超34亿
虽然海南海药在资本市场起起落落、大开大合,但其营收在过去五年却在持续下降,扣非净利润也持续亏损。
作为海南当地的医药公司,海南海药创立于1965年,1992年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在1994年登陆深交所,是我国第一批上市的医药制造企业,也是海南省医药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公司主要产品涵盖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等领域。包括抗生素系列、胃肠道用药系列、抗肿瘤药系列、与制剂配套的原料药和中间体系列及其他产品。其中枫蓼肠胃康颗粒2023年市场占有率56%,国内排名第一,头孢唑肟钠2023年市场占有率10.6%,国内排名第二,头孢西丁钠2023年市场占有率15.9%,国内排名第二。上半年,海南海药已形成丰富的产品资源,现共有药品文号153个。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历史底蕴丰厚、产品类型多样的上市公司,却在2019年至今持续经营不善,5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亏损34.59亿元。
来源:wind
为此深交所还发函问询,要求海南海药说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海南海药回复称,公司具备稳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然而上半年公司业绩依然“惨淡”。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5.93亿元,同比下降38.16%,归母净利润亏损2亿元,同比下降2198.34%。扣非净利润亏损为1.53亿元,同比下降67.2%。
实际上,海南海药近年来经营业绩不佳与前任实控人刘悉承掌舵期间的激进扩张有关。
刘悉承2021年入主海南海药,并在2005年接手公司董事长一职。在刘悉承的带领下,海南海药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和扩张,包括并购、投资PE、建设大型工程项目等,还一度布局了互联网医疗,这导致了资金链紧张和财务压力增大。特别是在2010年至2017年间,公司总资产增长了近878.39%。
2016年开始,海南海药的业绩增长就出现了瓶颈,2017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开始出现亏损。在这种背景下,刘悉承在2019年4月携配偶邱晓微与国资控股的新兴际华医药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控制权收购协议》,海南海药就此易主。
国资接手后,海南海药开始积极“瘦身”,包括但不限于出售子公司股权,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回笼资金,支持公司药品研发与销售;处置资产;降本增效;债务偿还和资产抵偿等。今年8月4日,公司还公告披露拟通过挂牌出售方式转让子公司43%股权。
然而虽然退出了海南海药实控人位置,但刘悉承仍在公司担任副董事长和战略委员会职务,2022年4月起,他还担任起了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委员。
直到今年8月13日,海南海药才发布公告,刘悉承由于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相应专门委员会职务,并将不再担任海南海药任何职务。
但过去多年公司扩张过程中的“坑”尚未填满,海南海药在半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原控股股东涉及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事项,属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之前事项,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涉及购买新华信托产品2亿元、重庆赛诺3亿元财务资助及重庆金赛因市场开发协议而欠付公司4750万元。
此外,今年6月28日的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日,海南海药及控股子公司发生的未结案(不含已达成调解,包含兴业财富一案)诉讼共计28起,诉讼标的共计11.52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2.34%;其中,主诉案件18起,涉及金额8.77亿元;被诉案件10起,涉及金额2.75亿元。
不过海南海药表示,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2024年公司切实开展“能力建设提升年”专项行动,稳步推进两非两资处置,坚决聚焦主责主业,将人、财、物向一致性评价、科技研发、市场拓展集中。2024年上半年累计回款795.05万元。
“牛散”刘素芬已蛰伏3年
而此次海南海药收政策利好影响股价大幅上涨,不少投资者又开始感叹“牛散”张素芬的投资眼光。
在资本市场,夏重阳、张素芬夫妇被誉为“牛散”界的“神雕侠侣”。其二人的持股特点是“广撒网”式投资,偏爱低价、小盘甚至有重组题材的标的。据《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报道,夏重阳和张素芬据传是温州帮的主要成员,二人携几十万进入股市,经常同步进出于一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赚的盆满钵满。
如夏重阳此前布局的光伏概念股日出东方(603366.SH),“环球老虎财经”报道显示,其在4块钱左右的时候抄底,11块的时候逃顶;2019年四季度夏重阳新进伊力特(600197.SH),2020年一季度小幅增持,建仓成本10块左右,2020年二季度成功逃顶。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根据截至8月31日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数据,二季度末,夏重阳、张素芬夫妇两人合计持股38家公司,持股市值合计约14.6亿元。
资料显示,张素芬的十大重仓股包括中远海发(601866.SH)、新兴铸管(000778.SZ)、重药控股(000950.SZ)、宝胜股份(600973.SH)、青松建化(600425.SH)、深康佳A(000016.SZ)、国新能源(600617.SH)、电子城(600658.SH)、航天动力(600343.SH)等。
2021年三季度末,张素芬携资“杀入”海南海药前十大股东,当时公司股价在4.5元/股左右徘徊。中间张素芬曾对海南海药的态度有过摇摆,在2022年进行了小范围减持。不过后续张素芬又开始对公司进行增持,直到今年上半年,张素芬又增持海南海药590万股至2006万股。
目前张素芬位居海南海药第五大股东之列,持股比例1.55%。
来源:企查查
最近一段时间海南海药股价大涨,公司在风险提示公告中表示,股票异常波动期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未买卖公司股票。目前也未看到张素芬的减持动作。
然而6连板后,海南海药又迎来3度跌停。在公司蛰伏3年的“牛散“张素芬,还能在海南海药继续其投资神话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09月21日 11:36 来自网站 举报
-
【老爹财务造假,女儿“背锅”?凯撒文化连亏后再接罚单】
凯撒文化能否靠“二代”止亏?作者 | 赵普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父亲造假后离职,女儿接棒后公司被立案,凯撒文化(002425.SZ)最近正在发生这戏剧性的一幕。近日,游戏产业巨头凯撒文化2021年度财务造假一案被曝光,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对其出具《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对公... 展开全文老爹财务造假,女儿“背锅”?凯撒文化连亏后再接罚单
凯撒文化能否靠“二代”止亏?
作者 | 赵普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父亲造假后离职,女儿接棒后公司被立案,凯撒文化(002425.SZ)最近正在发生这戏剧性的一幕。
近日,游戏产业巨头凯撒文化2021年度财务造假一案被曝光,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对其出具《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对公司创始人、时任董事长郑合明等6名高管及凯撒文化公司合计开出1300万元罚单。
此外,深交所自9月19日起对凯撒文化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名称变更为“ST凯文”,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由10%变为5%。同日起,凯撒文化股票还被调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名单。
凯撒文化实控人为郑合明、陈玉琴夫妇,2022年郑合明因身体健康原因退任董事长等职务,随后由女儿郑雅珊接任董事长,但接任以来公司连续亏损。公开资料显示,郑雅珊1986年出生,今年38岁,属于“80后”。
截至9月20日收盘,ST凯文股价2.39元/股,继9月19日下跌4.91%后,再跌5.16%,市值仅余22.86亿元。ST凯文历史股价最高点为22.69元/股,如今2.39元/股的价格,相当于跌去近90%。
如今,老父亲3年前的“造假案”曝光,公司被开罚单,女儿郑雅珊能否带领凯撒文化扭亏,重获市场信任?
创始人郑合明知假作假
据“界面新闻”报道,其实早在今年4月,凯撒文化就收到来自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
9月13日,凯撒文化收到了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其中内容显示,凯撒文化为减少应收款的坏账损失,在与供应商开展业务过程中,将资金从公司或子公司经供应商流转至指定客户,相关客户按要求向公司或子公司回款。
凯撒文化将收到的回款用以冲销应收款,2021 年少提坏账准备约1524.67万元,虚增利润 1524.67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55%。
来源:公司公告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还提到,时任董事长郑合明,知悉并放任凯撒文化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应收款虚假回款,时任董事、副总经理孔德坚,组织相关人员并参与实施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应收款虚假回款,二人是上述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时任董事、总经理何啸威,时任财务总监刘军,时任董事会秘书彭玲,时任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主任马汉杰,未勤勉尽责,是上述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凯撒文化上述行为造成其2021 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简称《证券法》)。
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对郑合明、孔德坚、何啸威、刘军、彭玲、马汉杰给予警告和罚款,合计罚款900万元;此外,对凯撒文化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
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凯撒文化若要撤销“其他风险警示”,需同时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对出现财务虚假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重述,二是自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已满十二个月。
来源:罐头图库
凯撒文化1994年成立,2010年中国A股上市,创始人为郑合明。凯撒文化至今已发展27年,全球化的泛娱乐产业运营是凯撒文化的主战略,其业务覆盖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亚太地区。
凯撒文化在官网介绍中曾自评“信誉卓著,声名远播”。但如今财务造假被曝光后,这八字介绍令人不敢苟同。
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分析认为,就上述虚增利润的违规行为,受损投资者可以向凯撒文化及相关责任人提起索赔诉讼,要求赔偿投资损失,有望获赔的投资者范围是:凡在2022年4月27日到2024年5月5日之间买入凯撒文化股票(002425.SZ),且在2024年5月5日收盘时仍持股者,最终以法院判决认定为准。
女儿接班两年亏损14亿,
“镇魂街”新作能否挑大梁?
虚增利润约1524.67万元,事发后被罚款合计1300万元,凯撒文化何苦大费周章弄虚作假呢?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未显示凯撒文化财务造假的动机,但公司公告显示,凯撒文化2021年3月向28名投资者以每股6.3元的价格非公开发行股票近1.43亿股,募集到资金约9亿元,主要用于游戏研发及运营建设项目、代理游戏海外发行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对比历史财务数据可发现,2021年是凯撒文化营收最多的1年,达到约9.33亿元,但净利润却只有8151.11万元,同比减少了33.91%,这还是在虚增利润的基础上达到的。2020年度,凯撒文化营业收入为5.90亿元,净利润1.23亿元。
其实在2017年~2019年,凯撒文化净利润表现非常不错,2017年净利润约2.5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同比上涨67.42%,2018年、2019年的净利润也都在2亿元以上。
但2019年开始,凯撒文化的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此后下滑趋势一直持续到2023年。其中2022年~2023年,凯撒文化净利润还出现亏损,两年合计亏损约14.5亿元,而2017年~2021的合计净利润也仅约9.4亿元。
来源:东方财富网
出现利润下滑和亏损的这几年,凯撒文化的“大作”并不多。
凯撒文化是国内知名游戏产业巨头,其股票也被称为是云游戏核心龙头股,主业是通过签约精品IP,从事手游研发与发行、动漫出品与投资、影视剧出品与投资、互联网文化产业投资等,是中国知名的泛娱乐公司。
据其官网介绍,凯撒文化曾拿下多个精品IP的游戏、动漫、影视改编权,但这些精品IP爆火的时间大部分是在2018年之前。2018年之后的大IP中,并不见凯撒文化在官网重点展示。
凯撒文化的手游代表作《圣斗士星矢:重生》在2016年发行,《三国志2017》在2017年发行,距今已经7年~8年,至今是凯撒文化老手游产品中的主力。
而官网介绍的2018年推出的《从前有座灵剑山》、《锦绣未央》、《银之守墓人》、《妖精的尾巴》,并未出现在苹果手机的App Store上;此外,凯撒文化投资的动漫如《少年锦衣卫》、《玄界之门》等也是2018年之前的作品。
新作的开发上,据凯撒文化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2024年下半年会有《镇魂街:破晓》、《圣斗士星矢:重生 2》、《幽游白书:宿命觉醒》等手游上线。
巧合的是,凯撒文化9月19日被“ST”的当天,也是《镇魂街:破晓》公测的时间,而“镇魂街”是近年来凯撒文化拿下改编权的重磅IP之一。
来源:游戏截图
据其官网介绍,该作品由许辰创作,连载至今已有超41亿点击量,是国内超人气动漫作品之一,凯撒文化对《镇魂街》拥有手游改编权。
凯撒文化对《镇魂街:破晓》颇为重视,公司表示,期望《镇魂街:破晓》“有效增加公司经营业绩,再度验证公司坚实的自研实力和精品化战略。”但游戏公测当天,公司股票被“ST”,这对《镇魂街:破晓》的公测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Tap Tap排行榜上,《镇魂街:破晓》在安卓游戏热门榜上排行第七,不在热玩榜前50名中,在IOS游戏热门榜上排行第十。Tap Tap数据显示,《镇魂街:破晓》昨日公测后,下载量为9.6万,但综合评价为6.1分,算是中规中矩。
部分玩家认为,作为卡牌游戏,该游戏的“合击”玩法比较新颖,也有玩家认为,《镇魂街:破晓》氪金诱导严重、画质欠佳。
来源:游戏截图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凯撒文化过于依赖外来IP推动游戏,用IP不断给既有游戏玩法换皮,最终造成玩家的审美疲劳,是IP游戏公司的一个硬伤。在游戏精品化的时代,靠IP来引发粉丝情怀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向玩法和技术创新上发展,凯撒不能只求数量,要想长期俘获玩家,还是要在玩法创新上做文章,而非简单的用IP揽客。”
张书乐还表示,卡牌模式在盈利模式上比较成熟,研发难度低,且容易通过一套模版换皮各种IP来达成所谓“推陈出新”,但卡牌作为移动游戏早期的游戏主流类型,在当下已经逐步非主流,选择以此为主,或许是研发能力掉队的表现。
“野马财经”搜索发现,在《镇魂街:破晓》之前,App Store上曾有《镇魂街:武神觉醒》、《镇魂街:天生为王》等手游运营,但《镇魂街:天生为王》运营两年后已经在2024年6月停运。
2024年上半年,凯撒文化实现营业收入23,897.41 万元,同比增长33.89%,净利润亏损4667.47万元,同比减亏51.69%。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分析称,如果凯撒文化今年下半年还不能扭亏为盈,凯撒文化将连续三年亏损,可能触发ST风险警示。
被委以重任的《镇魂街:破晓》能否帮助凯撒文化打破亏损局面?郑合明女儿郑雅珊又能否挽回凯撒文化的信誉呢?
你玩过凯撒文化的手游吗?会下载《镇魂街:破晓》吗?评论区聊聊吧。
赞(1) | 评论 09月20日 20:33 来自网站 举报
-
【80岁“资本大佬”被终身市场禁入!“阳光系”只剩1棵独苗】
陆克平被罚2200万!作者 | 高远山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80岁的资本大佬陆克平又在资本市场痛失一子。9月18日晚间,*ST威创(002308.SZ)(下称“威创股份”)发布公告,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关于威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根据相关... 展开全文80岁“资本大佬”被终身市场禁入!“阳光系”只剩1棵独苗
陆克平被罚2200万!
作者 | 高远山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80岁的资本大佬陆克平又在资本市场痛失一子。
9月18日晚间,*ST威创(002308.SZ)(下称“威创股份”)发布公告,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关于威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根据相关规定,威创股份股票因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不进入退市整理期,并将于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后十五个交易日内摘牌。
陆克平曾经是“阳光系”掌门, “阳光系”曾实际控制四环生物(000518.SZ)、江苏阳光(600220.SH)、海润光伏(600401.SH)、威创股份四家上市公司。2019年,海润光伏退市;2024年7月,江苏阳光退市;如今威创股份退市后,陆克平旗下“阳光系”只剩四环生物一家上市公司。
而就在退市消息公布的同时,威创股份与四环生物还相继发布陆克平、陆宇父子等人被行政处罚的公告。据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广东证监局决定对陆克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2200万元罚款,同时对陆克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对陆宇给予警告,并处以600万元罚款,同时对陆宇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四环生物表示,本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所涉及事项均与公司无关,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
但值得注意的是,陆克平在控制四环生物期间,因一系列违规操作,2020年5月就被证监会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律师表示,根据处罚预告,*ST威创等涉嫌证券虚假陈述,受损股民可依法索赔。根据司法解释,暂定:在2023年6月26日至2023年12月22日期间买入*ST威创股票,并在2023年12月22日收盘还持有该股票的受损股民可索赔。索赔条件最终以法院认定为准。
实控上市公司却秘而不宣
“资本大佬”被罚!
此次与陆氏父子一并被罚的还有西岭能源实际控制人刘钧。刘钧的处罚结果为“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700万元罚款”。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2023年12月,威创股份被爆出账上13.3亿元被划出公司。
具体来看,2023年上半年,陆克平通过控制中数威科,决定威创股份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成员的提名,进而取得威创股份董事会控制权。2020年8月,威创股份的原控股股东威创投资将所持24.22%的股份转让给了中数威科,后者成为新控股股东,但公司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2020年12月,中数威科的有限合伙人台州蒙萨斯的股东由上海蒙萨斯(持有中数威科99.93%股份)变更为江苏阳光集团,台州蒙萨斯的法定代表人也变更为陆宇。陆宇在2022年10月被董事会推选为总经理,同时进入董事会担任非独立董事,2023年6月成为威创股份董事长。
2023年9月20日,实控威创股份的江苏阳光集团与江西西岭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西岭能源”)签订《股权转让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中约定,西岭能源拟在未来12个月,通过投资关系取得威创股份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其中,拟收购方西岭能源的实控人为刘钧。
据威创股份公告称,2023年9月28日至10月27日期间,刘钧通过共管银行帐户将公司13.3亿元资金划拨到其控制的银行账户,并于10月31日全额归还威创股份。但11月1日起,他又分次分批将这笔巨款划出公司。至今尚未归还。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净转出的13.27亿元被刘钧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构成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占威创股份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67.24%。但威创股份未按规定及时披露上述事项。
另外,陆克平不晚于2023年6月19日成为威创股份实际控制人,但其未告知威创股份相关情况。上市公司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威创股份2023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公司报告期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本企业最终控制方是无实际控制人”,存在虚假记载。
广东证监局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表示,经查明,威创股份、刘钧、陆克平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事实如下:
一、陆克平未告知威创股份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导致公司未按规定及时披露相关情况,并在2023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二、刘钧未按规定及时履行协议收购事项报告义务,陆克平未告知威创股份控制公司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公司未按规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三、威创股份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四、威创股份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公司与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情况,公司2023年三季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毛纺巨子”多次违规
陆克平本是实业起家的大佬,但自从开始“追光”,就不停被监管开出罚单。
业内曾评价其职业生涯为:起于江苏阳光,兴于海润光伏,终于四环生物。
陆克平生于中国纺织工业重镇江阴,年少时从基层做起,42岁当上了江阴市精毛纺厂厂长。其率先从国外引进设备、流水线,还创造了自主品牌和技术体系,让江苏阳光脱颖而出,成为国内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
2005年,陆克平以14亿身家首登胡润百富榜,名列榜单第124位,被业界誉为“毛纺巨子”。
财富积累起来后,陆克平开始觊觎光伏产业。然而在全球性光伏产业寒冬的冲击下,陆克平设立和收购的宁夏阳光、海润光伏很快便“一死一伤”。
2013年,江苏阳光因为在宁夏阳光停产、破产事项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及决策程序方面存在违规行为,被证监会警示;2015年,因为在海润光伏高送转分配预案中存在误导性陈述,紫金电子被警告,并处罚款40万元。这成为了陆克平违规的开端。
2014年,陆克平又盯上了四环生物。其在4年的时间里,拉上妻子、儿子和一干在阳光集团担任过要职的老员工,累计买入四环生物股票金额43.21亿,一度把自己和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买到了30%以上。
来源:罐头图库
这4年里,陆克平一直隐秘掌权。其会给上市公司的文件盖章签字,也会出席股东大会、投票,甚至四环生物还与阳光集团子公司阳光置业发生了关联交易,可面对监管的提问,四环生物却坚称公司无实控人。哪怕是证监会的罚单已经开出,陆克平依旧辩称,四环生物和自己没关系,且投资四环生物亏损近10亿,并无违法的故意。
但无论陆克平怎样辩解,其所入主的每一家上市公司都会出现违规行为已是既定事实。
而且仅从四环生物一案来看,陆克平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亏损严重,其个人还被证监会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并处罚款2734万元。
一直到2022年,江苏阳光还会出现因财报披露不准确、核算不规范被监管点名、警告的情况,也难怪股民中会喊出“对其(陆克平)应倒查20年”的声音。
而一次次的违规,也让陆克平和“阳光系”的处境愈发艰难。
如今随着威创股份退市,“阳光系”也只剩下四环生物一棵独苗。
“70后”儿子接班
江苏阳光退市收场
资本运作不力,目前“阳光系”经营上的状况也难言乐观。
主营医疗诊断试剂的四环生物自2021年起,营收就连续下滑,并且难以扭亏。
数字拼接墙系统业务提供商威创股份自2019年起,营收也进入了下降通道。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5.68%,净利润同比下降82.36%,其在年报难产原因中明确表示,2023年存在较多识别出来的重大和重要内控缺陷,涵盖经营管理中多个重要环节,对公司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且整改计划进展缓慢。
来源:Wind数据
相较而言,2022年还年入17亿元的江苏阳光已经算是优质资产。
年初江苏阳光给出的业绩预告中,虽然净利润大幅下降,但好歹还维持盈利;可4月公布年报时,江苏阳光光却出现业绩变脸,2023年净亏损近1亿元,这也是近十年来公司首次年度亏损。
这背后是江苏阳光两家关联方——阳光服饰和阳光集团的还款均未达预期,上市公司不得不计提更高的坏账和信用减值损失。
阳光集团还出现了非经营性占用江苏阳光1.7亿元资金的情况。此外,截至5月8日,阳光集团累计质押上市公司股份已经占到其持股总数的97.47%;阳光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并已质押股份占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95.09%。
还款预期下调、占用资金、高比例质押……种种迹象显示,阳光集团的资金流动性正承受较大的压力。
5月15日晚,江苏阳光三位独董联名上书,催促上市公司尽快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在阳光集团的拖累下,江苏阳光正面临极大退市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陆克平已经与儿子陆宇做了不少交接,主要就集中在江苏阳光的职位和控制权方面。
陆宇出生于1975年,香港居民,本科学历。2011年起,陆宇开始担任江苏阳光生态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17年进入江苏阳光董事会;2022年被选为威创股份总经理、董事。
2023年3月,陆宇接替缪锋成为江苏阳光新一任董事长;6月,陆克平家族开始腾挪股权。按照原本的计划,股权转让完成后,陆宇及一致行动人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将达26.92%,其也会正式成为江苏阳光新实控人。
来源:罐头图库
父子交易的股权作价为3.63亿元,而《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发布时正值江苏阳光一年内的股价低点。即便以当日股价计算,这份报价相较市场价还是打了七折。
不过,由于陆克平手上的股权有大比例质押,股权交割过户受限,至今父子计划中的交接也没能完成。
或许是为了做另一手准备,2023年7月,陆宇斥资3.1亿元对阳光集团大股东阳光控股进行了增资。但至少目前,江苏阳光的实控人还是陆克平。
然而今年7月,江苏阳光的资本市场之路也走到了尽头,最终退市收场。
你怎么看“资本大佬”陆克平的资本版图收缩?评论区聊聊吧!
赞(3) | 评论 09月19日 21:02 来自网站 举报
-
【 光大证券原投行总经理内幕交易亏532万,背后浙江富豪被调查俩月】
活久见!作者 | 高岩、武丽娟、谢美浴来源 | 野马财经活久见!近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简直跌碎众人的眼镜。证监会披露,因在星星科技(300256.SZ)股票重大资产重组过程中,光大证券投行员工(原投行总经理)赵远军作为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内幕信息公... 展开全文光大证券原投行总经理内幕交易亏532万,背后浙江富豪被调查俩月
活久见!
作者 | 高岩、武丽娟、谢美浴
来源 | 野马财经
活久见!近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简直跌碎众人的眼镜。
证监会披露,因在星星科技(300256.SZ)股票重大资产重组过程中,光大证券投行员工(原投行总经理)赵远军作为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交易“星星科技”股票,最终亏损约532.59万元。
虽然搞“老鼠仓”还亏了500多万,但赵远军被证监会认定该行为违反相关规定,并被处以罚款460万元和10年证券市场禁入,上演了一出现实版“偷鸡不成蚀把米”。
图源:证监会官网
光大证券回应“澎湃新闻”称:“坚决支持证监会对公司前员工行政处罚的决定,将严格按照公司问责制度规定,对责任人严肃责任追究,并举一反三,进一步开展全面自查整改。”光大证券强调,对员工执业行为违法违规问题坚持“零容忍”原则,下一步,将持续完善管控长效机制,以严的措施推动严的氛围全面形成。
而星星科技原实控人叶仙玉,在今年7月11日,也通过实控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水晶光电公告,已被台州市路桥区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措施。
知法犯法,内幕交易巨亏532万
根据证监会罚单的具体信息,2020年2月17日,星星科技筹备重大资产重组期间,光大证券的投行人员康某根据星星科技情况和融资规则,设计了相关方案,向赵远军汇报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情况,并发送了分析报告。5天之后,赵远军参与了与星星科技该项目的视频会议。2020年3月15日,星星科技发布相关重大资产重组公告。
图源:星星科技公告
证监会认为,星星科技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不晚于2020年2月22日,公开于2020年3月15日,赵远军属于内幕信息知情人。
根据调查,赵远军使用“赵某江”证券账户,于2020年2月25日、2月28日,合计买入“星星科技”160.16万股,成交金额1141.22万元。后又于2021年8月18日、8月19日,赵远军将其全部卖出,成交金额609.59万元。上述交易亏损近532.59万元。
证监会认为赵远军违法情节较为严重。对赵远军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除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原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外,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其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记录,赵远军认为量罚过重,曾经提出申辩意见:一、案涉内幕信息形成时点认定错误。二、其不知悉案涉内幕信息。三、买入“星星科技”是基于朋友推荐和个人研究,且案涉交易行为不具有异常性。四是,其存在积极配合调查等情形。
证监会表示,量罚时已充分考虑了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量罚适当,对赵远军的申辩意见不予采纳。
“赵远军作为投行负责人进行内幕交易,属于知法犯法,因此被认定为情节严重。”有证券业人士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发帖评论。
光大证券投行业务利润下滑三成,
IPO撤否率22.22%
公开资料显示,赵远军出生于1971年,有多年投行经验,涉案期间就任于光大证券。具体来看,赵远军2019年曾担任光大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总裁,2020年担任光大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
前投行事业部总经理在任期间违规,让光大证券这家老牌券商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光大证券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上海,2009年登陆上交所,2016年登陆港交所,光大集团通过直接持股25.15%、间接持股20.73%控制光大证券。
2024年上半年,光大证券实现营收约41.8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2.29%;归母净利润则为13.91亿元,同比下滑41.87%。
图源:光大证券2024年半年报
半年报显示,光大证券报告期内最大的收入来自财富管理业务,主要包括零售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业务、期货经纪业务及海外财富管理及经纪业务。报告期内,该业务收入占比48%,实现收入20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了约23.07%。
其次是机构客户业务,包括机构交易业务、主经纪商业务、资产托管及外包业务、投资研究业务、金融创新业务及海外机构交易业务。该业务收入占比13%,实现收入5.4亿元,同比下滑了32.5%。
而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光大证券投行业务收入在54家券商中排名第11,为4.52亿元,同比下滑了27.99%;投行业务利润为4.3亿元,同比下滑了30%。
图源:Wind数据
截至2024年6月末,光大证券完成股权主承销家数2家(不含可交债),股权承销规模10.9亿元,主承销家数排名第14名,主承销金额排名第16名。
其中,光大证券完成IPO项目1家,承销规模9.61亿元,IPO家数排名第13名,IPO承销金额排名第11名;完成再融资项目1家,承销规模0.5亿元,再融资家数排名第15名。
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光大证券完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盛景微(603375.SH)IPO,该公司是一家具备高性能、超低功耗芯片设计能力的电子器件提供商,主要产品为电子控制模块。
盛景微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9亿元,同比下滑39.91%;净利润911.97万元,同比下滑89.77%。截至9月18日,盛景微报收30.2元/股。
Wind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光大证券共有9家IPO排队项目,其中,保定维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江西悦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已撤回,撤否率为22.22%。
图源:Wind数据
除此之外,光大证券还主要通过香港子公司开展海外投资银行业务。2024年上半年,香港子公司完成股权类项目9个,债权类项目4个,其中包括8个境内企业海外融资项目,IPO承销项目数排名全市场第14位。
光大证券表示,2024年下半年,公司股权融资业务将加强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把合规性放在首位,加强现有项目把控,抓好业务执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债务融资业务将坚持做好金融支持,以市场化手段引导鼓励资本投资国家重点战略领域,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金融债券发行,进一步提升合规执业质量。
星星科技挨罚后卖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星星科技原本是知名“浙商”叶仙玉麾下公司。2013年,叶仙玉曾以75亿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212位;到2021年,叶小宝、叶仙玉父子以48亿财富列第1483位;2022年之后的胡润百富名单中,已没有叶仙玉的名字。
叶仙玉的第一桶金就和销售冰箱有关,起家的公司是诞生于1988年的星星集团,前身为浙江星星电器工业公司,在白色家电行业,尤其是台州当地享有盛誉,1991年,星星冷柜面市,1995年就冲到了行业第二,仅次于当时的冷柜行业老大澳柯玛。星星生产的冷柜、冰箱均被认定为“中国名牌”。
星星集团(1560.HK)后来还孵化了2家上市公司星星科技、水晶光电(002273.SZ),以及2家拟上市公司星星冷链和夜视丽。截至2022年,集团拥有总资产295.6亿元,年销售收入118.09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2003年9月,星星科技成立于浙江台州,2011年8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是消费电子视窗防护屏行业首家上市企业,主要从事视窗防护屏、触控显示模组、精密结构件及电动两轮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上市前,其合作“朋友圈”多是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索爱等老牌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紧抱诺基亚大腿出生并成长的星星科技,日子不如从前好过。2019年,创始人叶仙玉萌生了退意,萍乡经开区管委会从星星科技原实控人叶仙玉手中获得控制权,将其更名为江西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星星”)。
2020年3月15日,星星科技公布重大重组方案,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江西星星48.75%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而正是这次重组让光大证券原投行总经理“马失前蹄”,违规进行内幕交易,并亏了钱。
来源:罐头图库
不过,国资接手后,星星科技却曝出造假大雷,子公司也陆续被申请破产重整或破产清算。
2021年8月20日,星星科技发布公告,发现2020年财务数据存在会计差错,全年业绩由盈利0.52亿元变为亏损25.45亿元,业绩大变脸,差额接近52倍。财报更正后,星星科技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星星。随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23年8月7日,ST星星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年至2020年,虚增47亿元营收,星星科技及时任董事长等人被合计被罚2560万元。
具体而言,2019年至2020年,星星科技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构租赁和加工业务等方式虚增收入,通过虚构采购业务、虚构采购折扣等方式虚减营业成本,以及通过少计商誉减值损失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
其中,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14.39亿元,虚增营业成本2.6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1.74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22.68%,营业成本的4.98%,利润总额的761.2%。
2020年,通过财务造假活动虚增营业收入32.5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5.9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6.63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39.26%,营业成本的22.22%,利润总额的3799.51%。
星星科技虚假记载还涉及多家子公司。通过上述虚构销售、虚构租赁和加工业务等方式,星星触控2019年、2020年分别虚增收入2亿元和1.89亿元;星星精密2019年、2020年分别虚增收入2.82亿元和4.93亿元。星星科技对前述2家子公司进行商誉减值测试所依据的财务基础数据错误,导致少计提商誉减值损失。
来源:罐头图库
此外,证监会还指出,星星科技存在少计商誉减值损失的情况,公司收购星星触控和星星精密形成的商誉在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12月31日已发生减值1.47亿元和7.29亿元,上市公司在当年年报中却披露称未发生减值。
证监会对星星科技给予警告,并处以600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长刘建勋、时任总经理潘清寿、时任董事长刘琅问处以450万元罚款,对公司及9名责任人被罚款数额合计2560万元。
其实,星星科技在此次财务造假之前,已累计进行过五次业绩修正。2012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8年,星星科技都发布过业绩修正公告,其中除了2015年外,其余时期均为向下修正。正因此,星星科技近年来已多次被交易所采取出具监管函、通报批评等监管措施。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研究与发展中心副教授胡明霞曾撰文表示:“从2019年至2021年公司公告业绩变脸之前,星星科技的董事长连续三年出现变动,董事会成员、高管等也多次进行调整。这样频繁的变动导致企业经营风格的多重转换,从而使企业的既定方案无法得以执行,也导致了经营的混乱。当然,这种变动也可能是星星科技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一个重要表现。”
突如其来的财务大洗澡冲击波,让星星科技现出了“原形”,叠加星星科技被申请破产重整的消息,让一众投资者损失惨重。2021年8月16日至2021年8月25日的7个交易日,星星科技股价从5.84元/股跌至2.38元/股,跌幅达59%。随后,公司的股票也因此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从星星科技变更为“*ST星星”。
目前,仍有不少律师在代理星星科技的投资者维权索赔。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律师称,已代理部分投资者向南昌中院起诉。根据司法解释,暂定在2020年4月29日至2021年8月20日期间买入ST星星股票,并在2021年8月20日收盘时仍持有该股票的受损股民,可以索赔。能否获赔、赔偿多少以法院认定为准。
遭遇了这么多事情的星星科技,于2021年底破产重整。主营电动车研发、制造、销售企业立马集团接盘,2022年8月,星星科技的实际控制人由萍乡国资变更为应光捷、罗雪琴夫妇。星星科技从手机供应商变身为“小电驴”生产商,2022年年报中,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增加了“电动两轮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但该业务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7月,星星科技原本很重要的控股子公司星星精密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也被宣告破产。
“浙江富豪”遭调查,
2家公司冲刺IPO失败
截至2024年中报,星星集团和叶仙玉仍为星星科技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分别持股0.61%和0.54%。
逐步脱手风口浪尖上的星星科技后,叶氏家族仍在继续推进旗下公司IPO,扩充资本版图。
除了星星科技,2008年9月上市的水晶光电(002273.SZ)也是星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水晶光电涉及五大产业板块的研发与制造企业,产品包括光学元器件、生物识别、薄膜光学面板、新型显示、反光材料等。
2008年刚上市时,星星集团持有水晶光电31.5%股权,此后,开始不断减持和质押。2013年1月15日至9月9日,星星集团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1670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近5%,套现约3.5亿元。2016年3月,星星集团减持465.9万股,套现1.46亿元。仅2013年-2016年,星星集团累计减持2135.9万股,占比为6%,合计套现4.9亿元。
同时,截至2024年上半年,星星集团持有的1.24亿股水晶光电股份中,有9780万股处于质押状态,占水晶光电总股本的7.03%。
截至2024年中报,星星集团持有水晶光电8.9%的股份,系第一大股东。
来源:罐头图库
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大股东手里持有上市公司控股权,股票流动性好,又有股市交易形成的比较客观公允的价格,是金融机构最喜欢的抵押品之一,因此上市公司大股东在融资或者担保时更偏质押。但是,股票质押融资如果出现到期不能还款的情形,则出借人有权行使质押权,从而可能导致大股东控股权的丧失,由此引发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动。
截至9月18日,星星集团报收0.141港元/股,市值0.9亿港元;水晶光电报收15.31元/股,市值213亿元;星星科技报收2.2元/股,市值50亿元。
除了手握3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外,叶仙玉为首的叶氏家族此前也在积极推进2家公司的IPO进程。
图源:罐头图库
水晶光电子公司——夜视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夜视丽”),从事反光材料及其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2022年递交了《招股书》,准备分拆上市冲击创业板。从股权结构来看,星星集团持有水晶光电8.9%的股份,同时星星集团的一致行动人深改哲新持有水晶光电5.28%的股份。遗憾的是,因夜视丽业绩低于预期,水晶光电决定终止分拆上市计划,已于去年8月撤回IPO申请。
叶氏家族麾下另一家重要公司是星星冷链,准备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计划募资15.42亿元。2018年,星星冷链的实控人,由叶仙玉变为其弟弟叶仙斌和弟媳戚丽君,夫妻二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星星冷链50.34%的股份表决权。
叶仙斌入主星星冷链之后,公司连续3年发生变动,并伴随12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分公司注销。此后又经过多次复杂的股权变动,目前,叶仙玉连同星星集团仍持有星星冷链24.79%的股份,系第二大股东。
但2023年11月,上交所终止了对星星冷链IPO审核。
图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有股民在雪球等投资者社区分析认为,叶仙玉实控的星星科技业绩爆雷,巨额财务造假震惊市场,监管和保荐机构对于其手中另外2家公司财务数据的严密关注和督导,或许是其未能继续上市进程的原因之一。
而麻烦还不止于此,在今年7月11日,水晶光电公告,叶仙玉已被台州市路桥区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措施。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回应媒体称,水晶光电的和股东是分开的,实际控制人叶仙玉被立案调查不会对公司经营产生任何影响。
除此之外,关于叶仙玉遭调查一事,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你怎么看待光大证券前投行总经理搞内幕交易亏钱,“浙江富豪”旗下公司财务造假后还影响手中其他公司IPO呢?评论区聊聊吧。
赞(2) | 评论 09月18日 22:17 来自网站 举报
-
【何享健家族喜过中秋,收获今年港股最大IPO!】
“美的系”第10家上市公司,来了!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家电一哥”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的集团”),成功实现“A+H”两地上市。9月17日,美的集团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0300.HK),开盘股价报59.2港元/股,上涨8%,随后股价一度涨超9%。... 展开全文何享健家族喜过中秋,收获今年港股最大IPO!
“美的系”第10家上市公司,来了!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家电一哥”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的集团”),成功实现“A+H”两地上市。
9月17日,美的集团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0300.HK),开盘股价报59.2港元/股,上涨8%,随后股价一度涨超9%。截至发稿,美的集团股价为59.05港元/股,市值达4463.6亿港元。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股吧”上,有网友表示“美的集团(港股)首发当日的股价表现不错”,也有网友担忧“高开低走”。
来源:股吧 截图
这是美的集团继2013年A股上市后的二次上市,当前A股股价报收于63.52元/股,总市值4436.3亿元。此次港股IPO,美的集团发行5.66亿股H股,募资超300亿港元,刷新近三年港股IPO募资纪录,成为继海尔后第二个“A+H”上市的家电巨头。
对于港股上市的原因,美的集团表示,主要是基于深化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那么,美的港股上市,又将如何进一步巩固何享健家族的财富版图?
年入3737亿元
赴港上市并非为筹集资金
回溯美的集团的上市历程,早在2013年,美的集团就在A股上市。股价从5.8元一路攀升至最高99.2元,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元大关。
在深交所上市十年后,2023年10月24日,美的集团递交港股上市申请,谋求“A+H”两地上市。
在今年4月召开的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美的高管回应称:赴港上市不是为了募集资金。如果是为了募集资金,现在美的集团一年都要分红200多亿元人民币,减少分红就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赴港上市最根本的原因是港股具备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公司也在《招股书》表示,此次募集资金拟用于全球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体系的持续建设及供应链管理的升级;完善全球销售渠道和网络,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等。
图源:罐头图库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表示,美的集团此次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不仅会收获另一个融资渠道,而且香港的资本市场监管比较成熟、健全、规范,其历史比A股要悠久,对于美的集团来说,有利于树立其国际化品象,提升品牌知名度、曝光度,美誉度。
从投资的角度看,他进一步表示,(美的港股)上市也将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参与到美的集团的发展中来。上市港股也将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从美的集团今天在港股的表现来看,上市对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和资金的筹集。美的集团的H股上市,为其全球化战略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海外市场的扩张和品牌建设。同时,上市也提升了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美的集团H股上市首日股价表现良好,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积极预期 。
目前,中远海运、国调基金、比亚迪、TCL、睿远基金、IDG资本等众多知名机构成为美的集团此次上市的基石投资者。
而已完成“A+H”两地上市的美的集团,如今已不再是单一的“家电制造商”,其业务版图不断扩展。
《招股书》显示,现在美的集团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为智能家居业务和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
来源:《招股书》截图
智能家居业务,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家用空调、冰箱、洗衣机、厨电等在内的各种家电。为To C(面向消费者)端。
按照2023年销量及收入计算,美的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按销量计的市场份额为7.9%。于2023年,按销量计,美的集团的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以及厨电及其他家电领域均跻身全球前三名,分别占23.7%、14.2%、10.5% 及6%的市场份额。
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又分为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和其他四大板块,这四大板块均为To B(面向企业市场)端。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美的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434.61亿元、3457.09亿元及373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06%、0.79%和8.05%;归母净利润为285.87亿元、295.53亿元和337.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96%、3.43%和14%。其中,2022年,公司净利润增速3.43%,为美的集团A股上市10年以来最低。
虽然智能家居是美的集团的立足根本,也是主要营收来源,但多年来,增长速度已经乏力。2021年-2023年,该部分营收分别为2349.18亿元、2328.26亿元、2463.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仅2.4%。
在此行业背景下,美的集团提出“第二曲线”,发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储能)、智能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三个方向。
2021年-2023年,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的收入分别总收入的21.4%、24.2%及26.2%。年复合增长率达15.4%。“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是我们业务日益强大的增长引擎。”美的集团表示。
来源:《招股书》截图
其中,新能源领域的增长速度最为强劲,不仅营收从201.11亿元增长至278.74亿元,毛利率也从12.1%增长至18%。
美的集团与新能源汽车的结合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2018年创立美的威灵汽车零部件公司。
2023年6月,美的威灵汽车部件与小鹏汽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等热管理产品、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实现量产和推广。
2024年4月10日,蔚来董事长李斌与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同框,在李斌10日发布的视频中,李斌称美的不仅是全球家电龙头,在汽车领域也有深厚的布局。方洪波则表示:“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希望每一辆蔚来汽车上面都有美的在安庆生产的零部件。”
对于是否有计划进军整车制造领域的问题,美的回应表示,暂时没有做整车的规划,聚焦核心零部件领域。
加快海外业务布局
显然,海外市场也是美的集团的必争之地。早在2006年,美的集团就已经开始启动海外直接投资建厂(ODI)计划,并在海外将一系列家电品牌收入囊中,其中,收购了埃及空调品牌miraco32.5%的股份、完成对德国库卡机器人100%的股权收购、收购意大利空调品牌Clivet80%股权......
这几年,美的集团也多次提及海外市场计划,2021年,美的集团在投资者平台上谈及海外市场发展计划时表示,公司已经提出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海外销售收入要突破400亿美元(约2927亿元人民币),国际市占率达到10%。
公司在2022年年报中也表示,将努力从中国本土化企业向全球化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海外业务布局与增长。
从业绩来看,美的集团四成收入来自海外业务。2022年及2023年,美的集团的海外业务占比分别为41.48%、40.4%。在冲刺港股上市的《招股书》中,美的集团也将公司定位成“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集团”。
这次赴港二次上市,将会扩大美的集团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
在此之前,美的集团也曾多次涉足港股。早在2004年,美的集团全额收购了彼时已在香港上市的华凌集团,成为华凌集团的控股股东。
2007年,美的集团切入机电产业,美的机电产业则借壳华凌集团成功在香港上市,华凌集团更名为“威灵控股”,不过该公司已于2018年退市。
此外,美的集团2023年还进行过两次“分拆”子公司上市的计划。
2023年4月,主营照明业务的美智光电冲击创业板,不过2023年12月23日,美智光电终止IPO。2023年7月,主营智慧物流业务的安得智联则冲刺深交所主板上市,目前仍在上市进程中。
对此,梁振鹏表示,美的集团通过分拆旗下的两家子公司独立进行IPO,有望为公司推动更加专注的业务发展,促进每个子公司在各自领域的成长和生态圈的构建。这些资本运营有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何享健家族多元化扩张
“美的系”资本布局蔚然呈现
在胡润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富豪榜》中,何享健家族以1800亿元的财富位列第46位;若以中国榜计,何享健家族以1800亿元的财富,与网易创始人丁磊并列第7位。同时,一个以美的集团、何享健为核心,横跨制造、汽车、医疗、地产、环保、影视、金融等行业的资本版图已蔚然呈现,且仍在不断扩张……
纵观美的集团资本版图扩张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老牌家电企业谋求多元化发展路径的“进化史”,而背后商业大佬何享健,在中国家电行业中更是一个传奇。
来源:罐头图库
1968年,何享健集资5000元,在其老家顺德北滘创办了“北街办塑料生产组”,1980年制造风扇进入家电行业,次年注册了“美的”商标。1992年推动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造。
1993年,美的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市值18亿元。
美的电器刚上市的几年,仍然专注于做实业,2007年美的资本化路线初现端倪,引入了知名投行高盛作为二股东。
2012年,何享健卸任董事长职务,交棒方洪波,美的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
方洪波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美的集团换股吸收合并美的电器整体上市,成为了A股家电龙头。
来源:罐头图库
2017年,美的集团开启了并购扩张之路。美的集团公告显示,2017年1月6日美的集团以292亿元收购了德国上市的工业机器人库卡公司,何享健间接控股94.55%。
2020年,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7.4亿元价格收购了汽车行业的合康新能(300048.SZ)。何享健持股23.73% ,成为了实控人。
2021年美的踏入医疗器械赛道,以22.97亿元的价格受让万东医疗29.09%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将其纳入家族的上市版图。
2022年美的又扩大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同年5月,美的入主科陆电子,2023年5月30日,科陆电子公告,美的集团持有公司22.79%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何享健成为公司实控人。
加上美的此前购入的合康新能,随着科陆电子定增完成,美的将获得两个储能平台。
虎门无犬子,何享健独子何剑锋也开创了一番事业,打造了“盈峰系”。
1994年,27岁的何剑锋在顺德成立公司,为美的贴牌生产电饭煲、电磁炉等起家。2002年,成立了盈峰控股,业务涵盖风扇、电暖器、电饭煲等。
很快,何剑峰意识到他的长项不在于做实业。2004年,何剑锋将旗下两家公司卖给美的电器,套现近7000万元。
2006年,美的集团和中山市佳域投资有限公司将ST上风(000967.SZ)部分股权平价转让给了何剑峰,让何剑峰成了上市公司控制人。随后,何剑峰将其更名为盈峰环境,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上市平台。终归,何剑锋还是沾了美的的光。
2018年3月,何剑峰斥资18亿入主影视公司华录百纳(300291.SZ),个人持股4.45%,通过盈峰控股和关联公司合计持有17.55%股份,何剑峰总计持股34.1%,为最终受益人。
2023年11月6日,顾家家居(603816.SH)称,收到了顾家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与盈峰集团筹划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宜的通知,可能涉及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变更。这意味着,如若交易完成后,顾家家居或将成为何剑锋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而何家的“三个女人”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其中,何享健儿媳卢德燕与何享健共同执掌美的集团大股东美的控股。何享健持有美的控股94.55%股份,卢德燕持有5.45%。据此计算,卢德燕间接持有美的集团1.7%股份,市值104.28亿元。
卢德燕还掌管着家族的地产业务——是港股公司美的置业(3990.HK)的实控人,并且和何享健同为新三板公司美的物业的实控人。
何享健的两个女儿何倩嫦与其妹妹何倩兴也对家族企业贡献良多。
工商信息平台天眼查显示,大女儿何倩嫦控制着10家公司,其中7家为新材料公司。主要生产模具、塑胶制品,属于美的集团的上游产业。据美的集团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上半年,美的集团从何倩嫦控制的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商品金额分别为:3.33亿元、11.6亿元、5.19亿元。
2020年11月,何倩嫦的会通股份(688219.SH)也在科创板上市,她持股30.61%,按市值计算,身家约48亿元。
小妹何倩兴则在美的控股等7家企业担任高管。据《时代周报》报道,何倩兴从事过电子器件行业,经营过广东新的科技集团等。何享健后来将香港方面的一些业务交由她打理。
据野马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何氏家族成员一共控制着8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6家,港股1家,德国1家,另外还有1家新三板公司,还曾参股10余家金融机构。加上2024年控股的科陆电子、及美的集团此次港股上市,其资本版图再度扩容。
图源:野马财经 截至2023年6月8日
对此,梁振鹏表示,美的集团多元化扩大步伐迈得比较大,对电梯、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非家电行业的企业进行的收购行为,属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建议美的今后在多元化收购扩张中,优先考虑与核心家电主业相关的企业,这样会更加容易整合被收购企业。
东方财富证券分析师于那则有不同意见。她认为,美的集团考虑的是一个长期的提前布局,一个战略性质的规划,短期的话未必马上体现在业绩或者反应在报表上。
于那指出,美的集团“在家电这块有自己的一个非常强的壁垒和行业地位,还是比较透明的。而美的集团的小家电以及跨产业的投资,都有很高的预期或者想象空间。美的集团组织架构的灵活性,保证它能够时刻走在行业的最前端,及时的响应市场需求。
梁振鹏也强调,尽管美的集团多元化扩张使其资金链相对紧张,但赴港IPO将为其提供新的资金来源,这将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提高资金流动性,从而更好地支持集团的全球扩张和业务发展。
你用过美的集团的家电产品吗?体验感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赞(23) | 评论 (3) 09月17日 16:09 来自网站 举报
-
【被百度起诉,“四维图新之子”却获滴滴、腾讯、蔚来投资要IPO?】
四维智联上市,能成四维图新的“救命稻草”吗?作者 | 刘钦文编辑丨高远山来源 | 野马财经让滴滴出钱又出人,花了6.7亿的四维智联是何方神圣?近日,四维图新(002405.SZ)公告,拟出资人民币1亿元对南京四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四维智联”)进行增资,同时滴滴智慧交通... 展开全文被百度起诉,“四维图新之子”却获滴滴、腾讯、蔚来投资要IPO?
四维智联上市,能成四维图新的“救命稻草”吗?
作者 | 刘钦文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让滴滴出钱又出人,花了6.7亿的四维智联是何方神圣?
近日,四维图新(002405.SZ)公告,拟出资人民币1亿元对南京四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四维智联”)进行增资,同时滴滴智慧交通以其持有的睿联星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权作价4.5亿元及现金2.2亿元增资四维智联。
四维智联为一家智能座舱领域服务商,合作伙伴包括宝马、奔驰、蔚来、大众等汽车品牌。据“第一财经”报道,四维智联未来有独立上市计划,但仍要视资本市场情况来定。
四维智联自2018年正式独立后至今仅6年,一边是收获了滴滴、腾讯、蔚来的知名机构的支持,另一边,被百度以侵权为由,发起了9000万元诉讼。四维智联游走于各大资本之间,还有和四维图新的关联交易问题待解,IPO之路能否顺利推进?
滴滴出钱又出人,
成第二大股东
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辅助驾驶、语音对话、个性化服务等层出不穷。
四维智联便集中于这方面,主要提供智能座舱软件、智能座舱硬件终端产品、生态运营服务及方案、新能源出行服务。例如在车主计划出行时,基于用户分析,在周末为用户推荐一个合适的周未游玩计划(如:吃、喝、玩一条龙服务),用户可直接扫码下单,然后出发。
图源:四维智联官网
又或者帮助车厂建立车主社区,建立与用户的直接联系和黏性关系,提供定制化运营,提高收益转化;四维智联还可以为新能源用户提供充电智能搜索推荐、实时在线电量监控、预约充电及一站式支付等平台化智能充电服务。
这样的四维智联受到了滴滴的青睐。公告显示,四维智联拟新增注册资本2744.7万元,其中,滴滴以其持有的睿联星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权作价4.5亿元,及现金2.2亿元增资。
滴滴双手奉上的睿联星晨为滴滴旗下智能座舱相关资产。企查查显示,睿联星晨成立于2024年3月,属于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由滴滴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拥有113条专利信息,78项发明公布、24项实用新型、11项外观设计。多为智能座舱相关,如音频控制系统、车载相机控制方法等。
不仅将相关资产剥离,滴滴还送了不少相关人才。据“第一财经”报道,原滴滴智慧交通板块300人团队加入四维智联,主要负责智能座舱等技术研发。
对此,四维图新董事兼总经理程鹏在业绩说明会上回应称,除了四维图新上市公司对四维智联的资金注入以外,滴滴也注入了汽车智能化资产、团队以及现金。
滴滴回应称,“四维智联是滴滴重要的生态合作伙伴,滴滴曾在2018年投资四维智联。本次滴滴智慧交通携手四维图新与四维智联进行更深入合作,将围绕智慧交通领域,加大对智能化出行场景的探索。”
增资后,滴滴智慧交通将持有四维智联16.46%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而四维图新作为第一大股东向四维智联增资1亿元,占股从超30.29%稀释为27.01%。
图源:四维智联公告
滴滴不仅出钱又出人,还给了四维智联相当的自由度。据“财经网科技”报道,四维图新、滴滴智慧交通不会就本次增资,额外向南京智联提名或委派董事,南京智联董事会人数及董事构成与本次增资前一致。
获腾讯、蔚来投资,
与百度存9000万诉讼
让网约车行业老大哥滴滴愿意出钱又出人,是四维智联背后的智能座舱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3154亿元。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的提升,全球智能座舱市场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4017亿元。
四维智联也因此不仅吸引了网约车行业老大哥滴滴,还吸引了许多知名资本。企查查显示,四维智联至今已融资9轮,投资方包括IDG资本、蔚来资本、爱驰汽车、腾讯投资等,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
图源:企查查
不过,车载相关服务的数据安全和合规问题也一直是IPO审核的重点之一。2020年9月,由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组成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通告,对81款存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问题的App进行了集中曝光。
其中包括四维智联运营的图吧导航(3D地图)。通告显示,图吧导航在“意见反馈”业务功能中,强制要求用户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相机权限,不给就拒绝提供该业务功能。未逐一列出嵌入的爱心推等第三方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图吧导航”还遭到了百度的起诉。2020年11月,百度以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为由,将北京四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诉称四维图新旗下的“图吧”“图吧导航”未经百度公司许可,使用其享有著作权的地图作品。
图源:罐头图库
百度认为,该行为不但构成著作权侵权,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已经构成不正当竞争。索赔9000万元。目前,该案还没有结果。
此外,2023年1月,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开展APP隐私合规和网络数据安全专项整治,通报28款存在侵害用户权益和安全隐患等问题的APP。
其中,由四维智联运营的趣驾WeLink-Jetta版APP,因存在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规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应用数据任意备份风险;zip文件解压目录遍历漏洞的问题被通报。
到2023年4月,趣驾WeLink-Jetta版APP因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被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予以下架处置。
与四维智联为同行的博泰车联网,于2024年6月28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用户信息合规性便遭到问询。
中国证监会国际司对博泰车联网出具补充材料要求,要求博泰车联网说明业务经营是否涉及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形,如有,请说明收集及储存的用户信息规模、数据收集使用情况;业务经营是否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并说明上市前后履行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和义务的安排或措施等。
“拟IPO企业如果涉及数据的跨境传输,需要遵守我国数据传输的法律要求,同时也需要遵守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于数据跨境要求,目前国内按照网信部门要求,原则上允许数据因业务需要在经安全评估后可以出境。拟IPO企业除需要制定完备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作为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还需要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并且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应对。”重庆达能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彤表示。
一年2.5亿关联交易,
四维智联能否独立上市?
既受到滴滴青睐,又让百度“忌惮”起诉,四维智联到底有何“魅力”?
四维智联最初属于四维图新,后者成立于2002年,最早从地图起家,前身为国家测绘局成立的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总公司下属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就获得了甲级测绘资质,也是国内首家获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的企业。
图源:罐头图库
2004年,在美留学6年后的景慕寒回国创办了图为先,并推出地图导航APP图吧。2015年,图吧被四维图新以2.96亿元的价格并购。同时,四维图新部分相关部门也并入图吧,负责车联网业务。2018年4月,四维智联正式从四维图新的原智能网联业务分拆成立。
四维图新曾表示,两家公司主要以客户来划分业务。面向自主品牌的基本上由四维智联来负责,面向合资品牌的是由上市公司来负责。所有跟车联网业务相关的,包括地图数据、车联网平台、路况数据、导航、系统解决方案,只要是自主品牌的车厂就是由四维智联完全负责,上市公司主要侧重在地图的生产,高精度地图、智能驾驶、智能芯片等。
分拆了四维智联的四维图新近些年日子也并不好过。2020年,四维图新出现了自201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营收下降-7.02%,为21.48亿元,净利润为-3.57亿元。2022年、2023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分别为-5.11亿元、-13.85亿元。
图源:wind
8月27日,四维图新发布半年报,2024上半年,四维图新实现营收16.67亿元,同比增长11.08%,净利润-3.57亿元,同比扩大11.93%。
四维图新发布半年报同日,四维图新放出对四维智联的增资计划,增资后,四维智联传出独立上市计划。据“第一财经”报道,“四维智联未来有独立上市计划,但仍要视资本市场情况来定。四维智联的新订单业务表现还不错。”一位内部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
“对于母公司而言,分拆子公司在市场上独立融资可以降低其经营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在考虑分拆子上市时需要充分评估市场环境、自身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并制定出合适的战略和计划。”天使投资人郭涛表示。
财务方面,2023年,南京四维智联的营收为4.7亿元,净利润为-3.27亿元,2024年1-6月,四维智联实现营收2.22亿元,净利润为-0.38亿元。资产总额6.81亿元,负债总额则高达16.31亿元。
图源:公告
四维智联不仅仍在亏损,还有关联交易问题待解。四维图新年报显示,2023年四维图新向北京四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四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采购商品,发生的金额为1.77亿元,相当于南京四维智联2023年营收的37.66%。
此外,还有接受南京、北京四维智联劳务、销售商品、以及提供劳务,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4470.16万元、2090.4万元、428.66万元。
四维智联在北京、南京两处的办公场所也是向四维图新租赁,租金2023年合计493.75万元。以上各项关联交易金额相加,约为2.52亿元。
“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时需要注意解决好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资产与业务独立、市场过度集中与依赖母公司、同业竞争等问题与风险事项。投资者在选择分拆上市的公司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应该集中于被分拆企业发展与运营的独立性,以及企业前景等关键点。”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一方面,四维智联赢得了滴滴、腾讯和蔚来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它也遭遇了百度提起的涉及9000万元的侵权诉讼。你对四维智联的故事有何了解?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赞(3) | 评论 09月15日 20:46 来自网站 举报
-
【老牌妖股“接盘侠”失联,中金黄金子公司报案!】
三方人马已报案!作者 | 于婞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9月11日,华侨控股集团杭州总部挤满了维权的人,他们大都购买了华侨控股集团旗下的理财产品,而最近一段时间,这些产品及收益陆续出现了兑付困难。华侨控股集团的二股东兼法人代表余增云还是上市公司创兴资源(600193.SH)的... 展开全文老牌妖股“接盘侠”失联,中金黄金子公司报案!
三方人马已报案!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9月11日,华侨控股集团杭州总部挤满了维权的人,他们大都购买了华侨控股集团旗下的理财产品,而最近一段时间,这些产品及收益陆续出现了兑付困难。
华侨控股集团的二股东兼法人代表余增云还是上市公司创兴资源(600193.SH)的实控人,就在9月9日晚间,创兴资源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控股股东华侨实业出具的告知函,其近日无法与公司实控人余增云取得联系。创兴资源表示,除上述信息外,公司未能知悉余增云的其他有关情况。
余增云失联的消息一经确认,购买华侨控股集团旗下的理财产品的投资人急了,开始走到公司总部讨要说法;创兴资源的投资者也对此反应强烈,9月9日-9月11日,创兴资源连续三天一字跌停。
9月13日,创兴资源继续跌9.96%,报收2.26元/股,总市值缩水至9.61亿元。
3个相关方已报案
余增云出生于1978年1月,2003年本科毕业于杭州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除了创兴资源实控人外,他的主要身份是投资界大佬,具备多年私募基金和实业投资经验,旗下拥有多家基金管理及资产管理公司。
资料显示,余增云现主要担任嘉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经理、浙江益华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华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经理、华侨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等职务。
其中,通过嘉国资产管理旗下河南侨华,余增云还间接持有三板公司酒便利49.46%的股份,为酒便利的实控人。
对于创兴资源,余增云也是通过嘉国资产管理间接持股的。
具体来看,2023年1月,创兴资源公告称,嘉国资产管理旗下华侨实业拟斥资5.45亿元受让相关方合计1.0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9%。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变更为华侨实业,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余增云。
创兴资源没有提到余增云失联的原因,但其在公告中表示,余增云持有的6700万股股份处于质押状态,占其所持股份数的65.9%,占公司总股本的15.75%。华侨实业股份质押的质权人多为银行,质押资金用途多为补充流动资金;酒便利主办券商光大证券也提示,河南侨华持有的酒便利约3980万股份,已经被质押3831.21万股,质押比例为96.26%。
另一边,余增云任法人代表的华侨控股集团也不太平,据《证券时报》旗下“证券时报·e公司”报道,华侨控股集团如今已成为投资者维权的对象,旗下发行的理财产品,已于近日爆雷,同时失联的还有华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人、总经理、执行董事杨宇潇。
股权穿透显示,余增云同时还是华侨控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30.94%。
来源:企查查
官网显示,华侨控股集团旗下拥有华侨基金、华侨财富、华侨货币、华侨资产、华侨创投、牦牛科技6大业务板块。其中,华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于2023年12月25日、2024年6月24日被浙江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处罚公告显示,华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人、总经理、执行董事杨宇潇在私募业务情况检查中存在未谨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职责行为,公司管理的部分基金未获取投资者的收入或资产证明,备案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将固有财产混同基金财产从事投资活动;部分基金未按基金合同约定如实向投资者披露信息等一系列违规行为。
来源:华侨控股集团官网
而就在近日,牦牛科技板块也出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不少通过牦牛科技购买华侨控股集团相关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收益分配日没有如期收到理财收益,于是他们陆续来到华侨控股集团杭州总部维权。
具体而言,牦牛科技曾推出一款名为“侨行天下”的手机App,一些投资者通过侨行天下购买实物黄金但并不取出,而是经由牦牛科技将黄金租给中鑫国际用于经营性使用,投资者从中赚取投资收益。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以授权租期划分,投资者可以选择30天、90天、180天、270天和360天五种方案,对应基础年回报率随着时长递增。以9月11日晚8点App显示的信息为参考,上述五种方案对应的基础年回报率分别为5.2%、6.3%、6.8%、7.0%和7.3%。
其中,中鑫国际是中金黄金(600489.SH)参股的融资租赁平台,中国黄金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中金黄金、中国黄金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股45%、40%、15%。
来源:企查查
然而在创兴资源发布实控人余增云失联的公告后,9月10日,中鑫国际在官微发布声明,紧急撇清了与侨行天下的合作关系。
中鑫国际称,“我公司营业范围为融资租赁业务和租赁业务,自成立起从未开展过黄金买卖或黄金租赁业务,也从未签署过黄金买卖或黄金租赁相关合同。上述(侨行天下与投资者签署的黄金购买协议)公章与公司公章明显不同,且无防伪编码。公司已向相关部门报案。”
来源:中鑫国际官微
据“证券时报·e公司”报道,已有华侨控股集团旗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向杭州市上城区公安局报案。而《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9月7日22时,因华侨基金团队无法与杨宇潇取得联系,剩余团队成员选择以“非吸”报案,目前经侦已经介入。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华侨控股集团旗下理财产品暴雷,投资者报案了,集团工作人员报案了,号称提供投资产品的中鑫国际也报案了,而华侨控股集团大股东杨宇潇、二股东余增云均失联,于是余增云旗下创兴资源和酒便利作为在资本市场挂牌的公司,按要求进行了信息披露。一个“烂摊子”就此被推到了公众面前。
创兴资源或面临ST
而就创兴资源本身来说,实控人失联的同时,公司还在公告中表示,由于业绩表现不佳,倘若2024年年末公司年度财务指标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创兴资源股票将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
2022年,创兴资源主营业务还是包括室内装修、基建工程、建筑施工可视化设计服务以及项目配套的商品销售及部分幕墙工程、门窗工程等。但由于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旅游等上游行业的形势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等,都对建筑装饰行业普遍造成了压力。因此公司业绩表现不佳,报告期内营业收入2.64亿元,同比减少 61.81 %,归母净利润622.48万元,同比减少68.59%。
2023年余增云接手公司实控人后,虽然不在公司,创兴资源开始推进由建筑装饰领域向数字经济产业领域转型。不过转型初期,公司业绩表现依然不佳,2023年,创兴资源实现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下降50.58%;归母净利润亏损2114万元,同比下降439.53%。
2024年上半年,创兴资源的业务构成主要包括建筑装饰业务、移动信息服务业务和算力服务业务。尤其是公司在布局数字经济产业的过程中,明确将后两项为公司战略转型的双轮驱动力。
为此,创兴资源组建了一只专业、稳定的技术研发团队,在移动信息服务和算力服务领域具备深厚专业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公司还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技术交流与产学研转化。
但上半年,创兴资源的算力服务业务尚未实现营业收入;公司的建筑装饰业务也仍以履行既有项目为主。
因此从业绩表现来看,上半年,创兴资源整体业务营收只有约3749.25万元,同比减少50.77%;归母净利润亏损691.94万元,同比下降410.46%。
创兴资源在公告中表示,若年底公司年度财务指标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根据上交所相关规定,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3亿元,公司股票将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
陈氏父子套现离场,新主失联
创兴资源前路几何?
实际上创兴资源已经在资本市场徜徉了25年,自上市以来,公司已经换了4个名字:厦门大洋、创兴科技、创兴置业、创兴资源。而每一次名字变更,都伴随着公司主营业务的变化。即便在余增云之前公司的实控人一直都是陈榕生和陈冠全父子。
创兴资源本身就是由陈榕生在1992年一手创立,当时公司还叫厦门大洋实业,赶上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时代,1996年陈榕生就开始准备上市的事情,四处收购企业,仅仅只花了三年的时间,1999年厦门大洋就成功登陆了上交所,彼时公司主营业务为烤鳗加工、水产养殖和速冻蔬菜加工出口。
然而由于烤鳗加工行业不景气,公司上市一年后业绩就大变脸,于是陈榕生迅速带领公司转型,将业务重心放到房地产开发上。效果也是立竿见影,2000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8%,其中房地产开发业务对利润的贡献达到71%。
2001年,陈榕生又将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到了科技领域,并将名字变更为创新科技。但双轨并行的状态让公司的业绩不上不下,看到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后,2007年公司陈榕生决定把全部精力放在房地产行业上,于是将名字更改为创兴置业。但不巧的是,刚改完名字,就遇上了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国内房地产市场降温,创兴置业房地产收入在当年同比下降三成。
陈榕生没有坚持,而是继续谋求转型,并将触角伸向了铁矿石领域。他带领公司先后收购两家矿业公司后,2011年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铁粉销售收入已超过房地产,公司更名为创兴资源。
不曾想好景不长,随着当时全球铁粉价格持续下跌,公司业绩随之降温,于是公司出售旗下铁矿石资产,并在2015年开始涉足建筑及装饰材料行业。一直到新的实控人接手后,才又继续向数字经济产业领域转型。
但不断转型的同时,创始人陈榕生和陈冠全父子也在一点点的抛售公司股份,不断的减持套现。直到2023年1月,彼时的控股股东厦门百汇、漳州大洋、厦门博纳协议转让23.9%的股权给浙江华侨实业后,陈榕生父子清空离场,余增云成为创兴资源新的实控人。
如今新实控人刚刚接盘创兴资源一年多,虽然不在公司,但其接手后,创兴资源也在积极转型,拥抱风口更大的数字经济产业领域。而如今实控人突然失联,不断亏损的创兴资源还能否重振旗鼓?评论区聊聊吧。
赞(3) | 评论 09月14日 20:42 来自网站 举报
-
【雷霆手段移送副总裁,王振华铁腕回归新城控股】
“大小王”能否重振新城?作者 | 赵普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近日房地产圈盛传王振华重回新城控股(601155.SH),并“有距离”的介入公司事宜。其实早在今年7月,王振华就已经服刑期满,但当时还没有人能确认王振华是否会重拾公司管理权。从7月到9月初,新城控股都比较平静,直到... 展开全文雷霆手段移送副总裁,王振华铁腕回归新城控股
“大小王”能否重振新城?
作者 | 赵普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近日房地产圈盛传王振华重回新城控股(601155.SH),并“有距离”的介入公司事宜。
其实早在今年7月,王振华就已经服刑期满,但当时还没有人能确认王振华是否会重拾公司管理权。从7月到9月初,新城控股都比较平静,直到前日新城控股宣布免去倪连忠副总裁职务,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这是王振华回归后,新城控股首次被曝出的高管人员变动,而且通知下发的单位,还是新城审计监察中心和组织与人力发展中心,有媒体报道指出,其大概率涉嫌。后续是否还会有高管变动,有待观察。
目前,王振华仍是新城控股、新城发展(1030.HK)和新城悦服务(1755.HK)三家“新城系”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虽然没有公开职务,但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王振华已经召集高管团队开会、巡查城市项目等,也有新城员工认为,公司营销、财务等条线会随之进行调整。
目前,新城控股的董事长、总裁和法定代表人均为王振华之子王晓松,王晓松自2019年王振华因“猥亵儿童罪”被刑拘后“火线上任”,接替董事长一职,至今已经5年。
2019年王晓松被选举出任公司董事长 来源:公司公告
如今随着父亲王振华回归,“大小王”谁来主导新城控股的后续发展呢?从年龄上看,王振华才62岁,还不算太大,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王振华“风暴”
5年前,2019年7月3日,一则震动行业的丑闻横空出世。王振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人生也突然掉头向下,让人们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当天,新城控股(601155.SH)发布公告,确认原董事长王振华被刑事拘留;2019年7月10日,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以涉嫌猥亵儿童罪对王振华批准逮捕;2020年6月17日,王振华因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门户网
从外界的直观感受看来,这5年中,王振华的最大变化是财富缩水。据富豪榜单统计,王振华家族财富从2020年的430亿元缩水7成至2023年的100亿元,而他开创的 “新城系”上市公司股价距离峰值也大幅下滑80%~90%。
新城控股曾在2019年7月5日的公开信中表示,“对于新城来说,2019年7月3日,无疑是一场风暴”,这里的“风暴”指的就是“王振华事件”。
据《新民晚报》报道,2019年6月29日下午,王振华涉嫌猥亵女童的行为发生在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事发后被猥亵女童向在江苏的母亲打电话哭诉,母亲即到沪报警,王振华随即被采取强制措施。2019年7月1日,王振华被民警带走调查;7月2日,王振华因涉嫌犯罪被刑事拘留,新城控股在7月3日晚间公告了这一情况。
来源: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官方微博
随后,新城控股公告,王振华卸去公司管理职务,其子王晓松被任命为新董事长;2020年6月19日,王振华被判刑后,新城悦服务(1755.HK)公告称,王振华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王振华未在公司。
作为江苏常州的知名企业家,王振华在房地产行业赫赫有名,他创立的新城控股仅用了10年,就把销售规模从105亿元干到2019年的2708亿元,行业排名从第 35 名到第 8 名。
其中的2015年~2017年,新城控股仅用了3年,销售额就从319亿元突破至1265亿元,又用了1年时间,销售额大增至2211亿元。当年(2018年)的新城控股还计划要在2020年挺进行业前五。
在新城控股狂飙突进的同时,王振华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奖、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常州市明星企业家、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等个人荣誉。
但在上述违法事件发生后,王振华的个人荣誉被先后取消:2019年7月8日,王振华被撤销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资格;2019年7月23日,王振华被撤销“江苏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0年5月29日,王振华被撤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收回奖章、证书等,停止其因获得该荣誉而享有的有关待遇,并追缴其所获奖金等物质奖励。
王振华在被判刑后,其辩护律师陈有西表示,王振华已经明确提起上诉,请求二审判决他无罪。陈有西律师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声明称“王振华没有翻供”,“从侦查阶段,检察阶段,法院阶段,他的供述稳定一致,否定自己进行了对幼女的猥亵行为,他坚称自己没有猥亵本案女孩。”
2021年5月1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中驳回王振华的上诉,维持原判。
关于此案,外界一直有王振华被“仙人跳”、有钱人“玩小女孩遇到了硬茬家长”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事发时只有未成年小女孩和王振华知道当时情形、最终王振华还是被法律惩罚,但是最终经过律师辩护定罪为猥亵,而非强奸。
而对此案的量刑,也是争议极大,有观点认为王振华请了知名律师,获得了最好的司法救济,量刑较轻;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王振华是名人,舆论压力很大,所以量刑较普通人重。
在王振华入狱之际,陕西学高律师事务所主办律师刘晶曾撰文指出,要谨防王振华通过保外就医变相“越狱”。此后在2022年初也一度传出王振华申请保外就医的消息,但后来未获证实。
来源:微信
“王振华事件”是当年A股市场有重大影响的“黑天鹅”事件之一,事件发生后,新城控股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跌停,市值蒸发近200亿元;其港股上市公司新城发展(1030.HK)和新城悦服务股价也连续大幅下跌。
5年间,地产江湖已“变天”!
从掌控千亿房企到锒铛入狱,2019年不仅是王振华的人生分界线,他创办的新城控股也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出现业绩下滑。
2019年新城控股销售额为2708亿元,是迄今为止的最高业绩。而到2023年,其年销售额已经下滑至800亿元,行业排名掉出前十,归母净利润也从最高峰的152.6亿元(2020年)大幅下滑至7.38亿元(2023年)。
来源:克而瑞
天眼查显示,王振华曾在38家公司中拥有实控权,涉及房地产、投资咨询、理财、保险、文化影视、银行、金融、科技、机器等多个领域。目前存续的仍有19家,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做房地产开发的新城控股和新城发展,以及主营物业的新城悦服务(新城悦服务是“新城系”旗下的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是新城集团体系内的物管平台)。
这其中,新城控股无疑是王振华的核心资产,其在2018年~2021年的4年间,每年贡献的归母净利润都超过100亿元,营收更是从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超千亿。
来源:东方财富网
此外,包括新城控股在内的三家“新城系”上市公司股价也在这5年中出现大幅下滑,截至9月13日,新城悦服务股价3港元/股,距离峰值的27.14港元/股跌幅约88.94%,接近九成;新城发展从峰值10港元/股下滑至1.46港元/股;新城控股则是从峰值51.23元/股下滑至9.66元/股。
随着上市公司股价缩水,王振华的家族财富也大幅“打折”。
在近5年的各类富豪榜上,王振华父子的最高财富值是《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统计的430亿元,名列该榜单的第357位;但到了2024年3月25日,王振华的个人财富为72亿元,位列胡润研究院《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第3058位。
实际上,只是财富“缩水”的王振华,和自己同时期的房企大佬相比,还算“幸运”的。这5年来,房地产行业急转直下,多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甚至公司破产,其创始人或艰难维持的,或被捕入狱。
如总负债超2.3万亿元的中国恒大不仅公司债务爆雷,创始人许家印也因为财务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锒铛入狱,名下香港豪宅被迫抵押或被债权人出售,近期又被证监会顶格罚款4700万元。
来源:罐头图库
又如碧桂园在2023年开始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利息,后被债权人提请清盘,而创始人杨国强则在2023年3月官宣退居二线,如今的碧桂园由其女杨惠妍接管。
另外如孙宏斌的融创中国、许荣茂的世茂集团、林腾蛟的阳光城等等,都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目前仍在勉力维持。
相比来看,新城控股至今仍未在公开市场出现债务“爆雷”,王振华的个人财富虽然缩水,但仍然在自己手中。
硕果仅存的未爆雷房企,
但亟待融资“补血”
作为尚未债务爆雷的“少数派”房企,新城控股也是幸运的。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王振华获刑入狱的时间段,新城控股很巧合的没有大幅扩张拿地,实际上是保了新城控股一命。如果那时候大幅扩张,叠加王振华事件,再遇到2020年至今这几年的市场变化,新城控股可能比现在的状况还要更难。”
严跃进还强调,现在整体市场的压力还会继续向房企传导,问题可能还会持续暴露,会不断拖累企业,新城控股还是要对风险加强重视。
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城控股实现营业收入339.04亿,同比下降18.8%;净利润13.18亿元,同比下降42.2%;销售金额235.54亿,同比下降了44.45%。
虽然新城控股业绩下滑明显,但在房地产市场仍在下滑的背景下,新城控股还能有所盈利已经很“幸运”了。
王振华回归新城控股后,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如何保证现金流平稳,避免诸多房企出现的“债务爆雷”。
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城控股货币资金157.8亿元,而短期负债约9.0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153.6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116.3亿元,其流动性压力仍然不小。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用户表示讨论新城员工2022年和2023年的员工年终奖,一些用户表示2022年的年终奖至今还没发,其他用户则表示拿到了一部分,也有用户称自己项目的年终奖都发完了。从发文内容看,部分用户来自是新城吾悦广场。
来源:小红书
严跃进表示,“由于销售数据不好,很多房企都没有年终奖了,这是房企的共性压力,不光是新城控股”。
对新城控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还债和保交付,这都取决于现金流能否维稳。
最新数据显示,新城控股2024年8月份销售额只有25.01亿元,是多年来新低数据,而今年1~8月,新城控股累计和特销售额约295.42亿元,同比减少45.75%。如何增强现金流入,仍是重要课题。
此前,5月28日召开的新城控股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王晓松直言,未来“公司销售会持续下降……营业收入一定是往下减的”,会考虑做些轻资产的项目。
对商业地产,王晓松表示,2024年公司商业管理营收约为125亿元,净利润预计有四五十亿元。不过,王晓松也表示,虽然公司有吾悦广场的资产,但现金流远不如地产开发。
来源:罐头图库
此外,新城控股已经在计划开展新的融资,其计划新城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境内外开展直接融资工作,新增融资规模合计不超过等额人民币200亿元。
此外,新城控股还计划向港股上市公司新城发展借款总额不超过150亿元,其中包含已使用未到期借款余额67.43亿元(截至2023年2月末)。
从王振华入狱开始,其子王晓松已经掌管新城控股5年,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王晓松表示现在应该借助良好的底层资产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再去追求规模。
随着王振华回归并逐步介入公司事宜,王振华、王晓松可谓“上阵父子兵”,“大小王”能否齐心带领新城控股扭转局面呢?
您觉得新城控股的房子、服务怎么样?评论区聊聊吧!
赞(4) | 评论 09月14日 20:31 来自网站 举报
-
【民资入铁,哪些民营企业喝到“头啖汤”?】
来源:人民网当高铁“拥抱”民企,谁能抓住机会乘上发展快车?作者 | 姚悦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那高铁车,它出来\'嗖嗖\'得,这个怎么就这么快。”近日,随着杭温高铁正式开通,高铁沿线许多民众都像常驻义乌的印度客商吴迪一样,沉浸在“速度与激情”之中。截弯取直、时速高达35... 展开全文民资入铁,哪些民营企业喝到“头啖汤”?
来源:人民网
当高铁“拥抱”民企,谁能抓住机会乘上发展快车?
作者 | 姚悦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那高铁车,它出来'嗖嗖'得,这个怎么就这么快。”近日,随着杭温高铁正式开通,高铁沿线许多民众都像常驻义乌的印度客商吴迪一样,沉浸在“速度与激情”之中。
截弯取直、时速高达350公里的杭温高铁,不仅将杭州、义乌、横店、温州等重要城市“串珠成链”,让浙江实现“省域1小时交通圈”,也织密了长三角高铁网,并打造了长三角和粤闽浙城市群的重要枢纽。
更重要的是,作为我国第二条民资控股建设的高速铁路,也是全国首个国务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资本投资示范的“双示范”高铁项目,杭温高铁更为其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时速350公里!
杭温高铁为哪些城市提速?
9月6日,随着身披虹韵紫色的G9505次列车缓缓驶出杭州火车西站,向温州进发,杭温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杭温高铁全线设桐庐东、浦江、义乌、横店、磐安、仙居、楠溪江、温州北、温州南9座车站,正线全长2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随着杭温高铁“呼啸”而至,沿线的民众生活和城市经济也随即提速。
来源:人民网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来自全球各地的商人聚集于此。据浙江政府新闻办抖音号“美丽浙江”报道,常驻义乌的印度客商吴迪表示,以前义乌到温州开车来回要6个小时,会比较累,现在(杭温高铁开通后)来回只要2小时,能办更多事。
距离义乌不远的横店,则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影视体验度假区——横店影视城。据浙江当地视频媒体报道,最近已经有不少古装爱好者“全副武装”,坐上了杭温高铁。
据抖音号“浙江日报”报道,横店影视城董事长表示,“对于横店影视城来说,(杭温高铁开通)是期盼已久的一个大事,我们两小时的辐射圈层,会极大扩大。”并且,为进一步扩大景区辐射圈,近日杭温高铁开通运营,到横店玩还可凭高铁票免费住宿。
但如果说杭温高铁开通最受益的是哪座城市,还得是处在浙江最南端的温州。
作为与杭州、宁波长期处于浙江GDP前三甲,被誉为浙江经济“黄金三角圈”之一的温州,此前却长期因交通时间相对较长,与两地相对较为“疏远”,也为其区域定位带来一定挑战。
但随着杭温高铁开通,温州不仅与杭州、宁波联系更为紧密,也成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点睛之笔。9月6日,杭温高铁开通之日,浙江省委会议专题研究推动温州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快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创新之城,提速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与此同时,民众也早已迅速行动。据浙江电视台旗下抖音号“风云传播”报道,杭温高铁开通引来了“温州看房团”,而且80%都是一到就下单,有开发商表示,没有想到那么多。
伟明环保(603568.SH)是温州当地的一家A股上市企业,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业。伟明环保有工作人员对投资者表示,杭温高铁开通让温州的交通更便利,可能会使温州的人口增加,这对于公司来说,在温州的业务量也会增多,且公司在温州的业务相对占比较大。
从更宏观的视角,则能感受到杭温高铁更强大的“串联”效应。
来源:中国铁路
杭温高铁让处于浙江最南端的温州至杭州的时间缩短到1小时多, 而以“1小时交通圈”连接起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也加强了温州沿海城市群、温义沿线城市带与长三角核心区域、皖江城市带的快速交通联系,带动沿线城市人流、物流以及创新资源流通加速。
此外,从区位上看,温州既是长三角的“南大门”,也是连接长三角和粤闽浙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枢纽。这条集路网、城际、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黄金路线,将支撑温州打造北上长三角、南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民资入铁,谁能分羹?
杭温高铁的开通影响广泛,而作为我国第二条民资控股建设的高速铁路,也是全国首个国务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资本投资示范的“双示范”高铁项目,其对于“民资入铁”的探索,同样意义深远。
2017年,杭温高铁正式启动建设,工程分为两期。其中,一期为义乌至温州段,总投资约383亿元,于2020年6月全线开工建设,民营资本投资占51%;二期为杭州至义乌段,总投资约98.06亿元,于2021年9月全线开工建设,二期为杭州至义乌段,由浙江省全资建设。
一期义乌至温州段,即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
2018年6月,浙江省政府与百盛联合集团签署杭温铁路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协议,同年10月,由民营社会资本方百盛联合集团出资51%,国铁集团等出资剩余部分,成立百盛联合杭温铁路有限公司(下称:百盛杭温公司)。
据《浙江日报》旗下“潮新闻”报道,百盛联合是一家从传统建筑业转型民资城投的温州民营企业,建设了中国眼谷、温州高铁新城等一批BOT项目,每年营业收入约200亿元。
杭温高铁历时六年终于通车,其作为我国第二条民资控股建设的高速铁路,如何让民企分得“蛋糕”也备受外界关注。
来源:罐头图库
杭温高铁率全国之先采用“社会投资+工程总承包+委托代建”的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行业协同+市场运作”的合力共建格局。
杭温高铁一期采用“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模式运作,合作期为34年,包括建设期4年、运营期30年。运营期间,政府将让渡全部收益;运营期满后,项目再移交给政府。
据了解,BOOT模式与“建设—运营—移交”(BOT)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所有权。在30年运营期中,铁路的所有权归民企控股的项目公司所有,到期后再转交政府。这种模式能让企业有较长经营周期来收回投资,在融资上更有利,有更大机会实现盈利。
不仅如此,杭温高铁的合作也有风险共担机制。据“界面新闻”报道,百盛杭温公司副总经理李久介绍,在杭温高铁运营期间,政府与社会资本方风险共担,如果实际开行对数没有达到一定标准,政府会给予一定的可行性缺口补助。
据“潮新闻”报道,坐在杭温高铁首趟班车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高级工程师杨秀志评价:“杭温高铁的成功建成,对于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投资,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创始发起人袁帅认为,杭温高铁背后的“民资入铁”意义深远,它标志着民营资本在铁路建设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参与,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铁路建设资金压力,还能促进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高铁“拥抱”民企
中国土木工程产业的大规模、大难度、大速度在全世界声名远播,中国也因此获称“基建狂魔”。而中国基建面向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大门也越开越大。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多措并举,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民资入铁”可以回溯至2015年。当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向社会资本开放铁路所有权和经营权。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公布了首批8个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浙江有两个项目上榜,分别是杭绍台城际铁路和杭州至温州铁路。而杭绍台高铁(杭台高铁旧名)被列为首批社会资本投资示范项目之一。
六年后的2022年1月,作为我国首条民资控股高铁,杭绍台城际铁路开通。其运营主体杭绍台铁路有限公司,由复星集团牵头的浙商民营联合体占股51%。
杭台高铁和杭温高铁都有效带动了社会资本投资,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了新模式,也成了更多“后来者”可以参照的案例。
来源:罐头图库
今年,二十届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山东省济南市组织召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集中推介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八个重点领域400个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基础设施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8月,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这是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经营主体自主权、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鼓励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
“这些措施旨在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柏文喜表示。
你期待乘坐杭温高铁去哪座城市?欢迎留言评论。
赞(28) | 评论 (2) 09月14日 08:30 来自网站 举报
-
【“NASA”首席女科学家回国创业,获曾毓群“真金白银”支持闯关IPO】
三年亏损67亿元。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你或许没注意到,手里的小米、OPPO、荣耀或联想手机能充电快、续航久,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科技小秘密”——氮化镓功率半导体。“氮化镓”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的特性。凭借这项“黑科技”,英诺赛科顺利得到小... 展开全文“NASA”首席女科学家回国创业,获曾毓群“真金白银”支持闯关IPO
三年亏损67亿元。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你或许没注意到,手里的小米、OPPO、荣耀或联想手机能充电快、续航久,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科技小秘密”——氮化镓功率半导体。“氮化镓”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的特性。凭借这项“黑科技”,英诺赛科顺利得到小米、OPPO、荣耀、联想等客户的青睐。
近日,英诺赛科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不仅如此,英诺赛科还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氮化镓功率半导体公司(按2023年收入计算)。
英诺赛科背后的灵魂人物是曾任美国宇航局(NASA)首席科学家的骆薇薇。她于2017年回国创业,带领公司在7年内获得了超过60亿元的融资,连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参与了个人投资。如今,英诺赛科估值已达到235亿元,一跃成为苏州的“独角兽”公司。
尽管光环加身,但英诺赛科的财务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67亿元,同时还面临“全球汽车半导体巨头”英飞凌的专利诉讼压力。在万众瞩目中,英诺赛科的IPO能否化危为机,创造新的资本故事?
小米、OPPO为客户
公司三年亏损67亿元
氮化镓是做什么的?氮化镓不仅让手机充电速度更快、充电器更小巧,还大幅提升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此外,它也可以延长智能音箱、摄像头等智能家居设备的使用寿命。
因此,氮化镓正在成为芯片、半导体行业内的关注焦点。半导体材料为芯片的基础,在经历了第一代硅材料和第二代砷化镓材料的革新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出现。
在这波浪潮中,2017年,专注于氮化镓的公司——英诺赛科成立。其拥有全球最大的氮化镓功率半导体生产基地,月产1万片晶圆,并且是全球首家实现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量产的公司。
图源:罐头图库
在消费电子领域,英诺赛科还与小米、OPPO、vivo、荣耀、联想等知名品牌合作。此外,公司也进入了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推出了100V车规级氮化镓器件,用于激光雷达、汽车电压转换等场景。
目前,英诺赛科的产品线涵盖氮化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氮化镓晶圆、氮化镓模组。2023年,这三大业务的收入占比相对均衡,分别为1.92亿元、2.09亿元和1.9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均为30%以上。
图源:《招股书》
具体看,在2022年以前,英诺赛科并没有模组收入。直到2023年,宁德时代成为英诺赛科的第一大客户,模组业务才实现了从0到1.9亿元的变化,其占营收的比例为32.1%。
在宁德时代的“加持”下,到2023年,英诺赛科在全球氮化镓功率半导体领域排名第一(按2023年收入计算),市场占有率达到33.7%。
报告期内,英诺赛科营收持续增长。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6821.5万元、1.36亿元和5.93亿元。
净利润方面,虽然英诺赛科的亏损正在不断收窄,但仍未实现盈利。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4亿元、-22.01亿元和-11.03亿元,累计亏损达67.04亿元。
对此,英诺赛科表示,持续亏损原因在于生产设备大幅折旧、大额研发开支、销售及营销开支较大等原因。
具体看,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840万元、6930万元、9010万元。而研发开支正在呈逐年下降态势。《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英诺赛科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62亿元、5.81亿元和3.4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70.02%、.73%、58.84%,也呈持续下降态势。
与两大巨头打“专利战”
谁动了谁的奶酪?
在国内,拥有小米、OPPO、vivo、荣耀、联想、宁德时代等客户的同时,根据《招股书》可知,英诺赛科也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计划在海外设立研发和生产中心,同时建立销售中心,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为了抢占海外市场,公司组建了63人的团队,专门针对国际知名客户展开重点拓展工作。
截至2023年年底,英诺赛科在全球拥有约700项专利和专利申请,涵盖了芯片设计、器件结构、晶圆制造等核心技术。据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商 “智慧芽”数据显示,公司目前拥有270项发明专利,其中涉及美国地区的专利有99个,占比约36.67%。这也引起了国际巨头的警惕。
图源:智慧芽
美国的宜普公司(下称“EPC”)和德国的英飞凌,两家公司均指控英诺赛科侵犯了其在氮化镓(GaN)功率器件领域的专利。
具体看,英诺赛科和EPC的 “战役”可以追溯到2023年5月,EPC向美国法院和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同时发起诉讼,指控英诺赛科侵犯了它的四项核心专利,并要求赔偿和禁令。
这四项专利涉及氮化镓功率器件的核心技术,不过经过一番较量,EPC主动撤回了其中两项专利的指控,但编号为“8350294”(下称“294”)和“8404508”(下称“508”)的专利依然在审查中。
据“专利数据库”显示,294专利涉及的是补偿栅极的MISFET(金属绝缘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而508专利更为关键,涉及增强型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
英诺赛科在《招股书》中专门提及到,公司专有的高散热封装技术就是为氮化镓高电子迁移晶体管(HEMT)而设计,解决了其平面结构以及紧凑尺寸和高功率密度带来的挑战。该技术创造了一种专为氮化镓 HEMT量身定制的独特而高效的散热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若508的专利被诉侵权,英诺赛科专有的高散热封装技术可能会受影响。
此外,关于专利209的技术,一位在头部半导体设计公司工作的技术员刘鹏表示,补偿栅极的MISFET(金属绝缘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对提升氮化镓晶体管的功率密度、开关速度和散热性能至关重要。
图源:专利数据库
不止于此,EPC在上诉中还指控英诺赛科从自己手里“挖走”了两名员工,这两名员工后来成为英诺赛科的首席技术官和销售总监。两人加入英诺赛科后,推出了与EPC关键几乎相同的产品,甚至声称“完全兼容”EPC的技术,并积极向EPC的客户推销。
对此,英诺赛科于2024年5月26日在官方上发布声明称,EPC公告中的陈述与事实严重不符,此举为EPC为破坏英诺赛科的竞争优势而采取的非法竞争手段。此外,两位前EPC人员入职英诺赛科属于半导体行业的正常人员流动,且该两位员工从未在英诺赛科担任首席技术官(CTO)或类似职务。
图源:英诺赛科
2024年7月,美国ITC初步裁定,英诺赛科未侵犯“508”专利,但确实在“294”部分专利上存在侵权行为。
对此,康瑞律师事务所吴贵明律师表示,判断技术人员跳槽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侵权,首先要判断涉及的商业秘密是否成立,也即涉案的技术与经营信息是否符合不为公众所知、具有商业价值且采取了保密措施这三项条件。然后再看是否相关技术人员跳槽带走了这些技术信息并应用于后一企业。
实际上,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一直都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的挑战。据新媒体“洞察3C前沿”报道称,中国在高端芯片的制造工艺上仍然依赖国外先进的光刻机和EDA设计软件;以及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如光刻胶和硅片,大部分仍需进口。而半导体技术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隐形发动机”,看似不起眼,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无处不在。从你每天用的手机、笔记本,到汽车的智能系统,再到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半导体芯片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没有这些小小的芯片,我们连享受的超快充电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京铭资本董事长刘翔也表示:“前两代半导体材料已经达到物理极限,想要突破,必须依靠氮化镓等第三代新材料。”
图源:罐头图库
而英诺赛科的麻烦还不止来自EPC,德国巨头英飞凌也向它发起了专利诉讼。
2024年3月,英飞凌(奥地利子公司)在美国加州北区法院提起诉讼,称英诺赛科侵犯了它的专利号为“US9899481”的专利,该专利涉及一种横向晶体管装置和具有源感应功能的软件包。
据新媒体“企业专利观察”报道,在起诉书中,英飞凌详细地描述了英诺赛科相关产品技术与英飞凌方的相似性,并给出对比图示。
图源:起诉书
6月4日,英飞凌又向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提起相应专利诉讼。慕尼黑地方法院则在6月12日发布了初步禁令,命令英诺赛科不得在纽伦堡的“PCIM Europe 2024”展会上展示涉侵权产品。
英诺赛科对此回应称,禁令仅限于展会活动,并不会影响其他销售。
英飞凌进一步“加大火力”,2024年7月23日,其将起诉的专利数量从1项增加至4项,新增专利号分别为US8686562、US9070755、US8264003,分别为耐火金属氮化物封端电触点及其制作方法、具有高漏极指端的晶体管、合并共源共栅晶体管。
2024年8月3日,英诺赛科再次公开表示:“英飞凌的相关指控缺乏依据,其涉案专利不具备有效性,因此,相关诉讼不会对英诺赛科的现有产品销售和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尽管这些专利纠纷在全球市场引发了不少关注,但英诺赛科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很有可能在每起知识产权诉讼中取得有利结果,此类法律诉讼不太可能对业务运营及财务表现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不过,背后的风险还是不可忽视。公司表示,这些诉讼尚处于初期阶段,如果判决不利,公司可能会被禁止生产或销售侵权产品及/或责令支付金钱赔偿。
而《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5.62亿元、-9.36亿元及-5.94亿元。
图源:《招股书》
从业务上看,英诺赛科的产品虽然主要销往国内市场,但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也在逐年上升。《招股书》显示,英诺赛科在硅谷、首尔和比利时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到2023年,英诺赛科的海外市场收入从2021年的20万元增长到5800万元,营收占比从0.3%上升至9.8%。
吴贵明律师表示,如果美国ITC最终确认英诺赛科侵犯了专利权,英诺赛科可能会面临在美国市场的销售禁令、产品扣押等国际贸易限制,也即其产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由于专利保护具有地域性,如果只是在美国被判定侵权并禁售,而在中国或其他国家没有相关判决,英诺赛科依然可以在中国或其他国家正常销售这些产品。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房宝盛律师表示,如果英诺赛科的核心技术被判定侵权,可能会影响公司IPO计划。除此之外,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也会更加困难。被认定侵权后,会让其他持有类似专利的实体(比如其他半导体公司)也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或鼓舞其在已提起诉讼中的期望值,这种连锁反应容易导致其在更多的发达国家面临专利法律风险,并可能导致更多的市场难以进入。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表示,负面新闻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国际形象,使得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对英诺赛科的信任度下降。在某些情况下,败诉还可能导致与客户的合同违约,进一步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地位。
NASA首席科学家回国创业
被曾毓群押注
英诺赛科的故事背后,是一位女科学家回国创业的故事。
公司创始人骆薇薇现年54岁。她获得新西兰梅西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在NASA工作了15年,从高级项目经理一路晋升至首席科学家。不过,骆薇薇却不满足于现状。2015年底,她凭借对第三代半导体行业的敏锐洞察,毅然回国创业。
2017年,英诺赛科在她的带领下成立。
在她的团队中,精英云集。根据《招股书》可知,CEO吴金刚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化学博士,曾担任中芯国际(688981.SH)的技术研发副总裁。
CFO钟山目前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及投融资工作。在加入英诺赛科之前,钟山曾在健康元药业集团(600380.SH)担任多个职务,自2020年起还担任思摩尔国际(6969.HK)的独立非执行董事。2024年5月,钟山被任命为英诺赛科的执行董事。
图源:罐头图库
在这几位“大佬”的带领下,英诺赛科迅速崛起。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397名研发人员,并完成了五轮融资。吸引了朗玛峰创投、招银国际、华业天成、钛信资本、中天汇富、国民创投和毅达资本等知名投资方,此外,苏州、深圳和珠海的地方产业基金也为公司注入了重要支持。
2024年4月,英诺赛科完成了E轮融资,融资金额为6.5亿元,公司投后估值达235亿元,合计五轮融资金额超过60亿元。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英诺赛科股东名单中的一位重量级个人投资者——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2021年,曾毓群以个人名义向英诺赛科投资2亿元,这是他首次以个人身份投资半导体公司。
2023年4月,曾毓群将其持有的股份无偿转让给了配偶洪华灿,目前洪华灿持有英诺赛科1.78%的股权。按照E轮估值计算,这笔投资已经实现了翻倍增长。
目前,骆微微直接或间接控制公司约34.48%的股权。
随着英诺赛科冲刺IPO,这家由NASA首席科学家骆薇薇创办的半导体公司,已经站上了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面临亏损和专利战的挑战,这匹半导体领域的“黑马”能否在资本市场上,跑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呢?
你看好英诺赛科IPO吗?对于“专利战”有何看法?评论区聊聊吧!
赞(19) | 评论 (2) 09月12日 19:53 来自网站 举报
-
【年报疑云重重,紫天科技又被监管“包围”了】
一年内再因信披违规被立案。作者 | 姚悦 文一尔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黑神话:悟空》已经占领今年游戏圈C位,而谈到去年的现象级游戏,不少人都会想到《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这款“花42块钱就能跟六位美女沉浸式恋爱”的真人互动影视游戏爆火全网,也直接让不少布局相关赛道的上... 展开全文年报疑云重重,紫天科技又被监管“包围”了
一年内再因信披违规被立案。
作者 | 姚悦 文一尔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黑神话:悟空》已经占领今年游戏圈C位,而谈到去年的现象级游戏,不少人都会想到《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
这款“花42块钱就能跟六位美女沉浸式恋爱”的真人互动影视游戏爆火全网,也直接让不少布局相关赛道的上市公司“被涨停包围”,这其中就包括紫天科技(300280.SZ);而且,由于接近AI概念,去年紫天科技在二级市场更成功接到了ChatGPT带去的“泼天富贵”。
然而,原本“被富贵环绕”的紫天科技,如今却“被监管包围”。
近日,紫天科技再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距其2023年11月因没有及时披露控股股东股权冻结被立案,还不到一年。此次被立案或与紫天科技2023年报疑云有关。
来源:紫天科技公告
被监管“包围”的还不仅是紫天科技。祸起紫天科技2023年报,负责该项审计的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下称:北京亚泰)及其执行事务合伙人,近日也因不交底稿、多次拒绝沟通等,被福建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监管措施。
紫天科技再次被立案,也面临被投资者索赔。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表示,证监会立案调查,投资者可以准备索赔。索赔条件为:2024年9月6日前买入紫天科技股票或债券等证券市场公开发行产品,并在2024年9月6日及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的受损投资者,可以办理索赔登记。
年报疑云重重,
信披违规再遭立案
9月7日,紫天科技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其再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已于9月6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调查通知书》和《立案告知书》。
上述公告还同时披露了深交所督促紫天科技立即就被立案进行信披的《关注函》,其中并未详述被立案的具体原因。而截至发稿前,距离收到关注函已过去4天有余,紫天科技仍未进行专门披露。
针对此次被立案的具体原因,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指出有关紫天科技2023年报的两大线索:一是紫天科技2023年业绩出现大额亏损,没有提前发布业绩预告。二是延期回复深交所年报问询函。
而近日,北京亚泰及其执行事务合伙人也收到一则罚单,北京亚泰正是紫天科技2023年报的审计机构。
来源:证监会官网
据证监会官网显示,8月29日,北京亚泰及其执行事务合伙人田梦珺被福建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监管措施,原因是多次不按要求提供紫天科技2023年审计底稿,而且也不配合约谈、不接电话、不回短信、不回微信……
福建证监局要求北京亚泰及田梦珺于9月5日前报送紫天科技2023年审计底稿。该底稿是否在规定时间内被报送尚无公开消息。而就在9月6日,紫天科技也被立案调查。
当前,紫天科技确实被2023年报疑云全面笼罩。
4月30日,延期之后,紫天科技终于披露了2023年报,其“业绩突然暴雷”的事实也随即公之于众。2016年变更实控人之后,紫天科技始终保持年度盈利,2023年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还达到2.06亿元,结果2023年全年突然巨亏12.1亿元。
紫天科技解释,亏损原因主要受国内经济及行业各种因素的影响,2023 年公司销售回款同比减少,年末公司基于谨慎性考虑加大计提了应收款项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
2016年至2022年,紫天科技7年的归母净利润合计为10.4亿元,都不够填补2023年一年的亏损。
紫天科技披露年报当天,深交所就火速下发《关注函》指出紫天科技信披违规——突然出现大额亏损,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业绩预告。
深交所还提醒紫天科技2023年报披露数据与之前的披露存在重大差异,要及时更正,并自查是否存在虚假记载等。
事实上,紫天科技的信披问题,已被市场诟病已久,也被监管敲打多次。
今年5月6日,深交所对紫天科技下发《年报问询函》,追问公司是否涉及财务造假等相关情形,同时关注公司毛利率、存货及商誉等多个财务指标,要求公司在5月20日前详细说明和回复。
但紫天科技对于《年报问询函》的回复一再难产,甚至已经延期11次。期间,还出现了2024年A股市场的一个名场面——紫天科技董事长先后以个人身体不适、不负责具体回函工作等为由拒绝和深交所实质性沟通。有投资者还对此戏谑道,这是“有史以来,上市公司最牛的董事长!”
来源:股吧
值得注意的是,1月,担任紫天科技董事长一职近8年的姚小欣卸任了该职务,同时还卸任了总经理一职。紫天科技董事长一职由宋庆接任,总经理一职由李琳接任。
据《每日财经新闻》报道,评论员贾运可认为,紫天科技频繁的违规行为不仅暴露了企业在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上的松懈,也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安。的“摆烂”态度进一步削弱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须知道,漠视市场规则,恐也将被市场漠视甚至抛弃。”
“算力+游戏”加持,
2023年紫天科技股价“狂飙”
现在被年报疑云笼罩、被监管“包围”的紫天科技,2023年还在沉浸在“泼天的富贵”中。
据2023年报显示,紫天科技的主营业务为现代广告服务业务,具体包括互联网广告和云服务业务。不过,年报显示其主要收入仍来自于楼宇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2023年,紫天科技成功在二级市场赶上了两波大热度。
2023年年初,ChatGPT爆火“点燃”了AI赛道。紫天科技因云服务业务而“搭上”算力概念,股价迎来第一波暴涨。2023年4月至6月期间,公司股价实现翻倍增长,并于2023年6月15日盘中飙升至63.64元,创下历史新高,较2023年年初上涨289%。
此后,紫天科技股价虽有所回落,但数月后就又赶上了2023年10月真人互动影视游戏《完蛋》爆火。
2023年11月,紫天科技控股孙公司HippoJoy发布消息称,密切关注互动影视赛道,在《完蛋》立项后,就与发行方INTINY保持深入交流、探讨与协作,后续河马游戏将战略投资INTINY,并将参与《完蛋2》等新作的制作发行。紫天科技股价再次实现翻倍增长。
来源:罐头图库
然而,“泼天富贵”刚接到手没几天,紫天科技就又因信披的“老毛病”被监管接连敲打。
2023年11月13日,因没有及时披露控股股东股权冻结,紫天科技被证监会立案;2023年11月23日,深交所对紫天科技下发监管函,称投资者反映紫天科技电话打不通,深交所互动易的提问也长期没人回,提醒其管理好投资者关系。
再接着,深交所又发问询函,针对上述热点相关的业务,对紫天科技进行了详细询问。
2023年半年报中,紫天科技表示云服务业务以算力为中心,将服务器、算力、网络、软件等进行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当年上半年,公司多出一笔云服务收入为2.2亿元,毛利率达41.71%。
而在深交所的追问下,紫天科技又表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采购服务器为云存储服务器(不涉及算力服务器)。2023年前三季度,紫天科技云服务业务营收约3.4亿元,但仅有两个客户。
而关于《完蛋》及布局互动影视赛道,紫天科技在回复函中表示,HippoJoy自成立以来,主要通过与河马游戏共创游戏,自研或获得游戏版权授权,再授权给其他关联方主体进行变现。截至回函日(2023年12月12日),HippoJoy并未直接产生利润,收入主要通过关联方与其他公司合作产生。
在监管的接连敲打下,紫天科技的股价也在波动中下行,尤其是2023年年报被监管重点关注以来,以及这次被立案,其股价更遭遇重挫。
9月9日,即显示被立案公告披露的首个交易日,紫天科技开盘一度跌停,最后报收11.7元/股,下跌17.95%。而截至9月11日收盘,紫天科技股价报11.95元/股,下跌1.08%,总市值19.37亿元,较2023年的最高点93.51亿元,已经跌去74.14亿元,缩水8成。
来源:Wind金融终端
紫天科技的前世今生,
背后是姚氏家族
被指视信披为“儿戏”的紫天科技,背后的姚小欣家族却可以称得上是资本市场的高级玩家。
2016年,创业板公司明确不被允许借壳上市,而姚小欣家族则通过饱受外界质疑的“类借壳”方式,最终入主了当时还叫南通锻压的紫天科技。
因市场竞争激烈亏损,南通锻压开始探索资本运作。2015年,南通锻压董事长、实控人郭庆打算以转让部分股份的形式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并提出辞职。次年,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亿家晶视、北京维卓、上海广润三家公司各100%股权,形成锻压设备和现代广告服务业的双主业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公司合计作价占南通锻压前一年资产总额、净资产规模逾3倍,累计营业收入也超过上市公司相应指标的130%。而姚小欣家族的公司,安民投资股份认购数量为3100万股,占配套融资总股份的45.6%。
这一系列操作在外界看来有借壳的嫌疑。按照当时的规定,创业板公司不允许借壳。但南通锻压对此表示,重组前后公司实际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因此不构成借壳上市。
来源:罐头图库
随后,南通锻压继续进行操作。
2016年,南通锻压实控人郭庆,将所持26.17%、18.52%和5%的股份分别转让给了新余市安常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嘉谟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镤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其中安常投资出资8.38亿元获得26.17%股份,新晋成为第一大股东。
新股东悄然浮上水面。南通锻压实则由各种资管公司控制,并且大多数的成立时间不到5年,几十亿的资金稳稳接盘郭庆的股份,原实控人郭庆在协议转让之后持有上市公司12.81%的股份。
不过此次重组,并未获得深交所的通过。第一次遭受挫折后,南通锻压开始新一轮的运作。
2017年7月,南通锻压以2.5亿元的价格对深圳市橄榄叶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了收购,进入到互联网和广告投放领域。2018年5月,南通锻压终于成功收购了关注已久的亿家晶视70%的股权。
此后,南通锻压正式更名紫天科技;郭庆逐渐减持,直至2021年中报彻底消失在紫天科技的前十大股东序列;业务方面,紫天科技也完全剥离锻压设备相关业务。
来源:罐头图库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紫天科技第一大股东为安常投资,持股18.5%,其余股东持股均低于5%;实际控制人为郑岚、姚海燕。
公开资料显示,姚海燕曾任淮安师范学院教师,为退休人士;郑岚女士曾任江苏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现兼任安赐投资风控顾问,二人为姑嫂关系,都已年过7旬。而1月卸任紫天科技董事长、总经理职务的姚小欣,是郑岚之子,也是姚海燕侄子。当前仍在任的公司财务总监李想是姚海燕之子。
综合媒体报道,姚海燕、郑岚家族的投资由来已久,涉猎范围较广,资本操作经验丰富。早年投资南京房地产行业,开发了五塘村广场星河翠庭住宅项目、定淮门住宅项目、瑞金北村住宅项目和卧龙湖别墅项目等,累计开发近百万平米,之后转型投资领域,曾投资过天润数娱、中国中铁、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神州优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时报》一篇名为《“类借壳”遭否,控股股东仍不言弃》的报道中提到:一位江苏私募人士表示,南通锻压重组被否后继续推进是可以预想到的结果。
“因为南通锻压控股股东是PE,而PE一般擅长资本运作,PE掌握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具有比较强烈的市值管理色彩。跨界并购不仅能提升南通锻压盈利能力,而且还能丰富南通锻压题材,进而助推股价等。”
姚小欣家族的资本游戏玩得游刃有余,紫天科技也一度借着爆火游戏股价飞升,但漠视市场规则被指视信披为“儿戏”,姚小欣家族和紫天科技最终是否会经历“一场游戏一场梦”?
关于紫天科技因信披违规被立案,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赞(4) | 评论 09月11日 21:38 来自网站 举报
-
【 “非洲手机之王”财务负责人遭留置,8年净利润狂飙88倍!】
传音赚不赚中国人的钱?作者 | 赵普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又见上市公司高管被留置!这次从医药、烟草扩展到了手机行业。素有“非洲机王”的传音控股(688036.SH)近日被曝其财务负责人、年薪385万元的肖永辉,被丹东市振安区监察委员会采取留置措施及立案调查。传音控股公告称,... 展开全文“非洲手机之王”财务负责人遭留置,8年净利润狂飙88倍!
传音赚不赚中国人的钱?
作者 | 赵普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又见上市公司高管被留置!这次从医药、烟草扩展到了手机行业。
素有“非洲机王”的传音控股(688036.SH)近日被曝其财务负责人、年薪385万元的肖永辉,被丹东市振安区监察委员会采取留置措施及立案调查。
传音控股公告称,公司已经对肖永辉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其他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均正常履职,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传音控股的表述非常“平淡”,但作为全球智能手机排名第四的存在,传音控股也只在三星、苹果、小米三大厂面前低了一头,而肖永辉则是在传音控股财务报表上签名的人,要对公司600多亿元的收入真实性负责,这个身份的人被留置会是一件小事吗?
此外,从今年被留置的各行业高管来看,肖永辉是今年第二个在智能手机领域被留置的大厂高管,上一个是来自“中兴系”的派能科技(688063.SH)董事长韦在胜。
今年5月,韦在胜被永清县监察委员会留置并立案调查,而派能科技则是作为“中兴系”旗下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与中兴通讯、正在申请IPO的兴储世纪被视为“中兴系”三驾马车。
无论是韦在胜还是肖永辉,作为上市公司高管,自己“出事”后都会牵连公司被广泛关注,传音控股在此之前,并无太多负面消息,“非洲机王”的形象也打造的很成功,这次肖永辉事件会让传音控股带来哪些改变呢?
肖永辉,竺兆江旗下的“波导人”
从2014年1月开始,肖永辉就在传音控股担任财务负责人,至今已经十年了。
在这之前,肖永辉曾在江西庆江化工厂、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波导”)。据《长江商报》报道,传音手机创始人竺兆江曾在宁波波导工作约十年,其在2003年晋升为波导销售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来源:公司官网
波导手机曾一度热卖,根据波导公开的数据来看,波导从2000年到2005年,连续6年夺得销量冠军,成为次于诺基亚、摩托罗拉的“第三强”,“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也成为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语。
但竺兆江在当时已经看出公司“重营销轻研发”的潜在风险,随后在2006年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始打造传音手机。
从现在的结果看,竺兆江显然大获成功,但也多亏了和他一起创业的“波导人”,在历年的财报中可以看到,现在传音控股的多位董事、高管,其履历中都有波导手机的工作经历,肖永辉也是竺兆江“波导团队”中的元老之一。
传音控股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管团队中,大部分人来自波导。
2023年财报显示,除了朱兆江外,来自波导的董事或高管有:董事、副总经理张祺,董事严孟,董事叶伟强,董事阿里夫,董事杨宏,总裁办主任、监事会主席宋英男,监事周宗政,职工监事周炎福,副总经理王海滨,副总经理雷伟国,副总经理姜曙明、副总经理吴文,以及财务负责人肖永辉。
来源:罐头图库
肖永辉被留置的消息经过周末的发酵后,传音控股在9月9日(周一)开盘后跌幅一度超过8%。截至收盘,传音控股收盘价77.05元,下跌4.99%,总市值870亿元。
期间,传音控股放出高管增持的消息,对稳定股价起到一定作用。传音控股公告称,公司董事及副总经理张祺、董事及副总经理杨宏、董事会秘书曾春已累计增持公司股份约8.75万股,增持金额合计约654.02 万元, 已超过本次增持计划拟增持金额区间下限的50%。
但同时也有投资人注意到,今年7月,传音控股披露的高管增持计划,也包括肖永辉。据当时公告,传音控股4位董事和高管拟在未来6个月内合计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1080万元且不超过1400万元。其中,肖永辉拟增持金额为200万元—300万元。
来源:罐头图库
但在9月9日公告的高管增持进度中,并无肖永辉的增持信息。
据2019年~2023年财报,肖永辉五年合计年薪达到1391.45万元,其中2022年的年薪只有53.75万元,其余四年每年年薪在223.48万~399.74万元之间。其中,2023年肖永辉薪酬为385.56万元。
此外,在2023年及之前的财报中显示,肖永辉并未持有传音控股的股票。直至2024年半年报披露,肖永辉才被获授予39.2万股限制性股票。
但自今年4月19日开始,传音控股股价开始由涨转跌,4月18日收盘价为121.1元/股,但截至9月11日收盘,股价已经下降至80.79元/股,跌幅超过三分之一。
传音净利润8年狂飙88倍,
股东分红近89亿
肖永辉担任传音控股财务负责人的十年,也是传音手机快速崛起的十年。
2016年~2023年,传音控股营收从116.4亿元快速增长至622.9亿元,8年翻了5倍多,净利润更是狂飙88倍,从6280万元上涨至55.37亿元。
随着利润增加,传音控股2019年上市后,对股东的回报也很丰厚。
自2019年上市至2023年,传音控股累计分红约88.97亿元。据Choice数据显示,近三年,传音控股累计现金分红(派现+回购)约74.89亿元,年均归母净利润39.77亿元,累计现金分红(派现+回购)/年均归母净利润比例为188.32%。
来源:东方财富网
“野马财经”注意到,2019年以来,传音控股有两次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一次是2019年上市当年实现净利润约17.93亿元,同比大涨172.8%;另一次就是2023年,净利润达到约55.37亿元,同比大涨122.93%,也是传音控股净利润的历史新高。
股吧、雪球等投资者社区里股民对肖永辉的留置议论纷纷,其中就有“是否涉嫌财务造假”的讨论,但有投资人表示,传音控股分红超80亿元,如果财务造假,哪有这么多钱来分红呢?
来源:东方财富网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认为,传音控股主打低价手机模式,依靠出货量大弥补低价,而且之前赚得盆满钵满,之前不太可能有造假的需求。
“但也要看到,现在手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音的模式本质上没有太高的“竞争门槛”,全凭价格比拼,所以竞争多了可能削弱毛利率。此外,作为上市公司,股东注重短期的业绩增长,而且是持续增长。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财务压力。” 沈萌表示。
从历年财报数据来看,传音控股毛利率在2021年和2021年保持21%的水平,相比2018年~2020年有所下降,但2023年提高至24%,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下降至21.53%。
2024 年上半年,传音控股的上涨势头仍在持续,营收345.58 亿元,同比增长 38.07%;净利润28.52亿元,同比增长 35.70%。
但需要注意的是,传音控股的经营性现金流告负,截至2024年上半年,传音控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12.84亿元,是2019年以来金额最高的一次。
传音赚不赚中国人的钱?
曾有人说,从中国深圳走出去的传音不赚中国人的钱,其主要业务在非洲,另外在南亚多国比如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宾等也是手机出货量第一。
但从股东减持情况来看,A股市场也是传音股东获取资本的渠道之一。
5月23日,传音控股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传音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传音投资”)减持公司股份约806.57万股,据当时的转让价125.55元/股计算,传音投资减持套现约10.13亿元。
此外,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传音控股的员工持股平台万年县传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万年县传承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和万年县传音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持股比例,分别从2022年期末的2.76%、2.13%和2.61%,下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2.12%、1.53%和1.47%。从时间上看,这三家持股平台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陆续减持。
来源:公司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传音控股的创始人竺兆江在上述四家公司中均有持股,其中竺兆江在传音投资的持股比例为20.68%,为该公司的受益所有人。
但从业务上看,传音控股的现金流主要还是要靠境外市场。
目前,传音手机主要有TECNO、itel 和 Infinix 三大品牌手机,包括功能机和智能机。同时创办数码配件品牌 oraimo,售后服务品牌 Carlcare 和家用电器品牌 Syinix 等,并自主研发了 HiOS、itelOS 和XOS 等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及独立的应用软件平台。
传音手机的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亚、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全球新兴市场国家。根据 IDC 数据统计显示,2024 年上半年,传音控股在全球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为 9.1%,排名第四位。
其中,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超过 40%,排名第一;在巴基斯坦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孟加拉国智能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印度智能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七。
来源:罐头图库
此外,传音控股已在埃塞俄比亚、印度、孟加拉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建设自有工厂,在全球范围内建有超过 2000 个售后服务网点(含第三方合作网点)。
但在业务规模大增之时,传音控股的现金流也出现了下滑。
2024年上半年,传音控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负13.92亿元,而去年同期为69.59亿元;货币资金104.49亿元,同比下降18.3%,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92.97亿元,同比下降约23.02%。
同时,另一个消息是,小米、OPPO、realme等竞争对手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份额在逐步上升。
面对商场上的“硝烟”,传音控股要想持续保持增长,离不开现金流的稳定,这其中,财务负责人肖永辉被留置带来的影响,则需要尽快消除。
你身边有了解传音手机的朋友吗?欢迎留言评论。
赞(1) | 评论 09月11日 21:28 来自网站 举报
-
【55岁“福建女富豪”图谋A+H,家族已在A股套现6亿】
频频转换赛道,蹭热点还是真转型?作者 | 刘俊群编辑丨刘钦文来源 | 野马财经一条女士碎花裙,从中国广东佛山的仓库“出发”,跨越边境,辗转来到泰国曼谷的一个转运仓库,再搭上泰国的快递车,最终抵达泰国消费者的家门口。这就是“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吉宏股份的日常业务。2023年,厦门吉宏... 展开全文55岁“福建女富豪”图谋A+H,家族已在A股套现6亿
频频转换赛道,蹭热点还是真转型?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一条女士碎花裙,从中国广东佛山的仓库“出发”,跨越边境,辗转来到泰国曼谷的一个转运仓库,再搭上泰国的快递车,最终抵达泰国消费者的家门口。这就是“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吉宏股份的日常业务。
2023年,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宏股份”)凭借跨境社交电商等业务,年入66.95亿元,成为中国B2C出口社交媒体电商领域的“老二”,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
这家公司并不是“一夜成名”。早在2016年,吉宏股份就已经登陆深交所主板,如今又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试图冲刺港股IPO。若成功上市,将成为首家实现“A+H”双重上市的跨境社交电商企业。
然而,这份耀眼成绩单背后,吉宏股份也走过不少弯路。在A股上市的8年间,吉宏股份(002803.SZ)尝试涉足多个热门领域,如区块链、元宇宙、防疫物资、白酒及ChatGPT等,试图寻求新的增长点。遗憾的是,这些跨界尝试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并未在财务报表上激起太多波澜。
与此同时,自2019年以来,公司背后的创始人庄浩及其家族已套现超6亿元。
截至9月9日,吉宏股份股价报收于9.99元/股,总市值为38.45亿元。
卖货给日本人、韩国人等
年入66亿元
一条连衣裙,一盏台灯,一支签字笔,这些标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商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球。
自2010年以来,速卖通、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而吉宏股份正是这股浪潮中的弄潮儿。与全球化布局的电商巨头不同,吉宏股份选择专注于亚洲市场,尤其是韩国、日本等国家。
不过,吉宏股份的故事并不始于跨境电商。2003年成立时,公司以包装业务起家,主要为伊利、瑞幸、麦当劳等知名企业提供彩色包装纸盒和环保纸袋。
尽管客户都是大牌,但随着时间推移,包装业务的增长逐渐遇到了瓶颈。2016年上市当年,公司营收为5.7亿元,较2015年的5.22亿元仅增长了9.2%。上市后,吉宏股份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在2017年果断转向跨境电商。
图源:罐头图库
在跨境电商领域,吉宏股份采用“货找人”的模式,公司通过Facebook、Instagram、TikTok、YouTube、Line、Snapchat和X(前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精准投放广告,将中国制造的商品直接推送到东南亚消费者的眼前。消费者点击广告后,可以直接跳转到吉宏股份的商品页面进行购买。
这些商品来自哪里?吉宏股份一边从自有供应商系统中采购商品,另一边则依托阿里巴巴旗下的批发平台“1688.com”进行大规模采购。如今,吉宏股份的产品库已经涵盖了家居、服饰、电子、美妆等60多个品类,SKU数量超过60万。
这些商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地区,2021年-2023年,公司从东北亚地区获得的收入为13.98亿元、17.94亿元和25.2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49.3%升至59.4%。
图源:《招股书》
至于盈利模式,吉宏股份的诀窍就是“低买高卖”。据《财联社》援引业内人士观点,吉宏股份的跨境电商模式,主要是从批发市场或供应商那里以低价批量采购商品,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广告精准推广,再卖给海外消费者,最终通过销售商品赚取差价。
如今,吉宏股份靠两条腿走路,一边是跨境社交电商业务,另一边是纸质包装业务。2021年-2023年(下称“报告期内”),跨境电商业务收入从28.37亿元增长至42.57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从54.7%上升至63.7%,而纸质包装业务的收入则微增至20.97亿元,占比从40.3%下降至31.3%。
图源:《招股书》
整体看,2021年-2023年,公司营收持续增长。
2021年,吉宏股份的营收首次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17.4%,达到51.78亿元。然而,2022年增速明显放缓,仅增长3.83%,营收升至53.76亿元。2023年,公司营收再次加速,增长24.53%至66.95亿元。
净利润方面,2021年公司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降幅达62.61%,降至2.09亿元。
为改善局面,2022年,吉宏股份投资4000余万元推出SaaS服务平台“吉喵云”,专为中小企业提供广告投放、跨境物流和支付等服务,但目前这一平台尚未带来实质性收入,给公司业绩带来的变化甚微。
2022年净利润继续下降17.07%,至1.72亿元,公司将这归因于疫情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直到2023年,疫情结束,公司净利润强劲反弹,增长93.02%,达到3.32亿元。
多次转型
只涨股价不涨业绩?
在主业波动不定的背景下,吉宏股份多次尝试搭乘各种热点概念的“快车”,在市场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花。自上市以来,吉宏股份仿佛成了“热点收割机”,无论是白酒、电子烟,还是ChatGPT、元宇宙、区块链、NFT,几乎只要市场上风头正劲的概念,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2017年,吉宏股份大胆进军境外社交电商,业绩一路飙升。当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98.74%,达到11.33亿元;2018年更是直接翻倍至22.69亿元。净利润也随之水涨船高,2017年同比增长86.14%,达到8003.43万元;2018年猛增166.35%,达到2.13亿元。
截至2018年12月28日,公司股价报收于8.03元/股。尝到转型甜头后,吉宏股份似乎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2019年,趁着区块链风头正劲,吉宏股份迅速进场。当年10月,吉宏股份与一家区块链公司——上海火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不过,彼时,上海火昱才刚刚成立一年多。11月,吉宏股份还成立了自己的区块链公司“吉链区块链”。
然而,这一计划没能结出多少果实。虽然在2020年年报中,公司提到区块链及供应链业务带来了1004.81万元的收入,但很快,在此后的年报中,关于区块链部分的收入数据就“消失”了。
尽管如此,公司的股价却一路攀升,从2019年9月30日的12.49元/股,涨至2020年8月31日的46.74元/股,涨幅达289.5%。
图源:wind截图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用品需求激增。吉宏股份于当年通过子公司“吉宏供应链”参股了口罩生产企业“长荣健康”(吉宏供应链持股40%)。
2020年,长荣健康营收1.05元,净利润为2594.44万元,为吉宏股份贡献了一定的收入和利润。
但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市场需求减少,长荣健康的业绩直线下滑,2021年和2022年,长荣健康营收分别为2356.76万元、2828.74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014.22万元、-40.63万元,反倒成了吉宏股份的“烫手山芋”。
也是在2021年,吉宏股份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降幅达62.61%,降至2.09亿元。2022年净利润继续下降17.07%,至1.72亿元。公司将这归因于疫情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这期间,吉宏股份股价开始震荡下行,从2020年8月31日的46.74元/股一路回落至2021年5月31日的25.89元/股,降幅约为44.61%。
2021年,吉宏股份又将目光瞄准了白酒市场的“茅台效应”。
2021年6月28日,公司宣布拟通过间接收购持有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古窖酒业有限公司70%的股份,进军白酒行业。
但在该公告发布之前,吉宏股份股价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其中两日触及涨停,累计涨幅超过30%。此举引发股价上涨,最高涨至6月29日的32.48元/股。
图源:wind 截图
2021年6月29日,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主要说明两个问题,即是否迎合热点炒作股价、是否存在内幕信息交易。
7月1日,吉宏股份明确否认。吉宏股份表示:“公司严格控制本次交易事项知情范围,相关主体不存在泄露内幕信息、直接或间接交易公司股票的情形。”
然而,这场“白酒梦”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收购也未能成行,白酒业务就此搁浅。
2021年6月29日后,公司股价迅速回落,至10月28日,股价降至13.81元/股,降幅达57.48%。
2023年,随着ChatGPT引爆全球,吉宏股份也没有放过这个热点,3月16日,在投资者沟通平台“深交所互动易”上回复网友称,公司于2023年1月接入ChatGPT的API接口,希望能在跨境电商业务中实现“AI加持”。
公司股价在接下来的五个交易日内飙升超过50%,3月27日,股价达到高峰23.58元/股,随后于4月12日回落至18.54元/股,这波涨势再度引来了深交所的关注。5月20日,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吉宏股份说明在互动易上的回复是否存在误导性陈述,以及配合市场炒作、“蹭热点”的行为。
对此,3月24日,吉宏股份回复称,公司不存在涉嫌内幕交易的情况,也不存在迎合市场热点炒作股价、配合股东减持的情形。
在wind上可以看到,2017年至2023年,公司已收到5份来自深交所的关注函。
图源:wind
在追逐这些风口的过程中,吉宏股份似乎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增长奇迹。如今,吉宏股份似乎也不再那么急于赶风口。在2024年与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易”互动中,面对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等热点话题,公司直接表示“无此业务”。
图源:互动e截图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上市公司“蹭热点”的行为屡见不鲜,但“口嗨”是否违反规定,需要认定当事人发布的言论是否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如果存在虚假宣传或者夸大事实,故意诱导投资者的,属于违规信息披露。
“‘蹭热点’多为‘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词’,这对于追求信披真实、准确、完整、有效、及时的证券市场而言,都是不可接受的。”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表示。
庄浩家族5年累计减持超6亿
吉宏股份股价几番大起大落背后,实控人庄浩及其家族成员也开始多次减持。
吉宏股份创始人庄浩是位来自福建漳州的55岁企业家,她在19岁时考入北京印刷学院。毕业后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她在23岁时担任福建漳州印刷总厂的技术员,并逐步晋升为制版分厂厂长。
此后,庄浩的职业生涯一路顺风顺水、高歌猛进。到34岁,她创立了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16年,47岁的庄浩成功让吉宏股份登陆深交所A股,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随着吉宏股份上市后的解禁期到来,实控人庄浩的减持行动也随之展开。
2019年2月,庄浩减持5.49万股,套现约100.91万元。
2020年,吉宏股份因子公司持股口罩生产企业“长荣健康”,从而成为市场焦点。同年12月22日,庄浩减持134万股,套现3769.42万元。
在大笔减持套现的2020年,庄浩也首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以41亿元的财富成为福建漳州唯一上榜的女富豪。
2022年12月30日,庄浩进一步减持465.9万股,套现约6597.14万元。进入2023年,随着吉宏股份引入ChatGPT概念,公司股价飙升,庄浩于1月6日减持250.63万股,套现约3734.39万元。
图源:wind
据wind数据,2019年-2023年,吉宏股份实控人庄浩5年累计套现约为4.34亿元。
频繁减持的背后,庄浩的持股比例已从上市之初的34.32%降至如今的18.1%。如今,庄浩与庄振海、庄澍、贺静颖、张和平、陆它山、西藏永悦等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约32.1%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庄振海为庄浩之父、庄澍为庄浩之弟、贺静颖为庄澍妻子、张和平为庄浩丈夫、西藏永悦则由庄振海持股71.4%。
据wind数据,2019年-2023年,上述亲戚在5年内,也累计套现约为1.84亿元。可以说,庄氏家族合计套现约6.18亿元。
图源:罐头图库
与此同时,吉宏股份还通过分红,让实控人和大股东们“吃到更多甜头”。例如,2022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9亿元,但分红近9952.16万元;2023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25亿元,计划现金分红1.37亿元。
如今,随着副业布局零散、成效不显著,吉宏股份似乎决定重新聚焦主业,通过港股上市募资,把资金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升级物流仓储、提升AI和“吉喵云”平台的研发,试图在核心业务上再次发力。
吉宏股份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大剧,从包装纸盒起家到如今跨境电商IPO,这家公司经历了太多风口浪尖上的起伏,对市场热点更是切换自如,背后创始人及其家族一路减持、套现,持股比例下降。如今看来,吉宏股份试图在港股市场上再掀波澜。
你看好吉宏股份的转型之路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评论区聊聊吧!
赞(4) | 评论 09月10日 20:50 来自网站 举报
-
【华菱精工股东“内斗”和解,“90后”董秘辞职】
实控人黄业华重掌董事会。作者 | 于婞 高远山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华菱精工(603356.SH)的内斗从“打嘴仗”到“拼银子”一个月后,突然迎来了和解的大结局。华菱精工的“内斗”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目前的实控人黄业华家族,黄业华今年55岁,其阵营人员包括家族成员马息萍、黄... 展开全文华菱精工股东“内斗”和解,“90后”董秘辞职
实控人黄业华重掌董事会。
作者 | 于婞 高远山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华菱精工(603356.SH)的内斗从“打嘴仗”到“拼银子”一个月后,突然迎来了和解的大结局。
华菱精工的“内斗”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目前的实控人黄业华家族,黄业华今年55岁,其阵营人员包括家族成员马息萍、黄超、以及指控董事长的监事姜振华等人;另一方是二股东捷登零碳方,阵营人员包括“80后“资本高手马伟、公司董事长罗旭,以及公司董事贺德勇等。双方的争夺焦点主要是公司控制权,也就是公司跟谁姓?
9月6日下午,华菱精工涉及公司董、监事席位争夺的临时股东大会上,第二大股东捷登零碳对五项罢免议案投出弃权票,大股东黄业华重掌董事会。
对于捷登零碳的“退让”,黄业华向《华夏时报》表示:“还是要以和为贵。”《上海证券报》也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双方已达成了和解。”黄业华还表示,当天上午,在相关方的协调下,他与捷登零碳实控人马伟有过商谈,当天中午一起吃饭。
行业人士认为,和解对于公司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握手言和后,9月9日,公司股价涨1.36%,报收11.93元/股,总市值15.91亿元。
然而当故事终于迎来“大团圆”的结局之时,9月9日晚间,华菱精工公告称,公司董秘张育书因个人原因辞任,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董秘张育书出生于1993年2月,本科学历,工学学士。他曾担任南京友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主管、江苏宝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经理。张育书6月3日升任公司董秘一职,到如今仅三个多月。
今年以来,华菱精工变动频繁,如今“内斗”和解,华菱精工能否走向新生?
一个月前还在“拼实力”
8月8日,华菱精工公告,黄业华方面宣布将以自有资金在3个月内增持2000万元至4000万元的股票。而在6月27日,内斗的另一方——重要股东捷登零碳也放出“大招”增持计划,宣布未来3个月内以约1.5亿元自有资金增持股份,数量不低于1000万股且不超过1200万股,增持结束将持有公司股份比例约不低于17%且不超过18.5%。
不过,黄业华方面还另有“杀手锏”。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黄业华向该报记者提供了一份《民事裁定书》。7月26日,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冻结被申请人马伟、捷登零碳(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登零碳)名下银行及互联网银行存款1.02亿元。不足部分将在差额范围内冻结捷登零碳持有的上市公司未质押股票及马伟名下房产等财产。
而短期之内,马伟及捷登零碳如何解决资金冻结危机,又能向何处筹资完成增持?这就好比两军对垒,一方的粮草被另一方烧了,这种被动局面十分考验“操盘者”马伟的资源、人脉、动员能力。
而且,更加关键的是,目前距离华菱精工8月16日的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留给马伟及捷登零碳的时间不多了。
而这次的临时股东大会,尚未开始,就可以预判必然是黄业华方面和“捷登系”激烈争夺的一战。
“小甜甜”变“牛夫人”
而如今让公司实控人黄业华头疼不已的“牛夫人”捷登零碳,一年前还曾是华菱精工的“小甜甜”。捷登零碳实控人马伟1983年出生,他21岁时就创立了江苏美鑫,依托资源优势,经营煤炭贸易业务;31岁时马伟开始转型做新材料;2021年,马伟开始涉足资本市场,在当年1月完成了对上市公司宝馨科技的收购,并开始转行跨入新能源行业。在马伟的带领下,宝馨科技业绩和股价多年来波动起伏较大,并不算稳定。
马伟与华菱精工结缘于2023年5月,在此之前,华菱精工的实控人为黄业华、马息萍、黄超一家三口,其中黄超系黄业华、马息萍夫妇之子,三人分别持有上市公司23.58%、2.77%、3.56%的股份,合计持股29.91%,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来源:华菱精工公告
“出于自身情况及支持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考虑”,三人打算引入新的具有管理能力与实力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于是2023年5月15日,一家三口分别与捷登零碳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同时,黄业华、黄超与捷登零碳签署了《股份表决权委托协议》,捷登零碳与华菱精工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
同时华菱精工还计划向捷登零碳定向发行新股,交易完成后,捷登零碳将持有华菱精工超过30%的股份,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来源:罐头图库
一切都在朝着双方希望的方向发展,捷登零碳方面也推荐了部分人员入驻华菱精工董监高,开始逐渐接管华菱精工的经营。
然而今年1月末,上交所下发问询函,求华菱精工说明股份协议转让价与定增价相差较大的合理性,以及马伟及相关方参与公司及宝馨科技股权认购的资金来源及可行性、参与认购后是否存在资金偿付风险,是否可能对公司控制权稳定性造成影响等。
在外界和监管投来质疑之际,4月初,华菱精工主动公告了终止向捷登零碳定增的消息。而此时,双方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定增终止后,5月7日,华菱精工收到捷登零碳函告,后者决定终止收购黄业华剩余持有的公司股份。黄氏父子的表决权委托也随机终止,华菱精工实控人仍为黄业华、黄超父子,捷登零碳仍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收购终止之后,黄业华在今年5月年度股东大会上改选董事会,但是遭到失败,马伟一方并未退出,双方随即展开了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激烈争夺。
“火药味”十足的董监高
与此同时,华菱精工董监高都卷入了两方的“内斗”之中。6月13日下午,华菱精工召开了一场紧急临时监事会,监事姜振华以监事会主席金世春不履职、无法履职为由,与监事乌焕军共同推举姜振华召集和主持该次监事会会议。
会议召开之前就已经硝烟弥漫,而这次监事会,更是直接把枪口指向了公司董事长罗旭和董事贺德勇。姜振华在临时监事会提案中提到:“经股东反映,公司现任董事、前任高级管理人员罗旭、贺德勇等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其中包括:主导开展与公司主业不相关交易或虚假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租赁、购买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房产,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具体来看,监事会提案指出,1月19日,华菱精工与季晴新能源签订采购合同,并支付了预付款,但采购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不相关,季晴新能源至今未交货,公司亦未见相关销售合同。此外华菱精工子公司溧阳安华分别于2023年11月17日、11月29日、12月17日与两家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但合同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不相关。
“股东质疑上述业务与公司实际经营不相关、业务不真实,存在第二大股东关 联方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存在利益输送。”姜振华在提案中表示。
同时,提案显示,华菱精工子公司华菱新能源销售给宝馨科技(002514.SZ) (二股东捷登零碳实控人马伟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光伏支架货款658.7万元至今未收回,监事会认为这是捷登零碳及马伟关联方通过关联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另一方面,监事会提案显示,公司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租赁房产用于办公,还在南京几个地方购买了775平米的房产,但这些房产都与公司实际经营无关,部分房产是二股东捷登零碳方面在使用,占用了上市公司资源,且部分房产的出售方还与二股东方面有关联关系,购房价格并不公允,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股东还质疑马伟及相关方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为宝馨科技分摊成本、存在利益输送,损害股东权益。
经梳理,监事会提案对公司的相关业务质疑,涉及金额累计超过8000万元。华菱精工监事会以2票赞成、1票反对审议通过了提案,监事姜振华、乌焕军认为董事长罗旭和董事贺德勇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应当依法向司法机关提请处理。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律师指出,监事有权利和义务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包括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这些问题,监事应当立即行使他们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提出质询、要求相关人员解释、提交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报告等。监事会成员发现内部存在问题并举报管理人员,这属于正常的监督职责。
不过该指控在监事会内部就存在分歧,监事会主席金世春认为提案内容不明确、有关违规材料不充分,监事会召集程序也不合规。
在监事会决议公告发布当天,华菱精工也发了一份说明公告,表示所谓与公司主营业务不相关的交易,是出于向新能源业务转型的需求,公司与各交易方也不存在监事会提案中讲到的“关联关系”。
但5月31日和6月4日,华菱精工连发公告,贺德勇辞任首席财务官一职,罗旭也辞去公司总裁、董事会秘书职务,不过二人仍分别保留了董事和董事长的职位。
来源:罐头图库
而监事会的指控引发了监管的关注。6月16日,上交所对华菱精工下发了问询函,要求公司对监事指控的董事长、董事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等事项进行核实并披露。
“内斗”的事情闹到了上交所,华菱精工(603356.SH)却突然冷静。6月21日晚间,公司发布了延期回复问询的公告,表示还有部分访谈、问题回复尚未完成,为了回复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公司还需要多一点时间准备。
6月27日晚,捷登零碳抛出增持计划,宣布将以1.5亿自有资金计划在未来3个月增持股份,合计持股比例在17%至18.5%之间。
7月29日,华菱精工公告将召开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黄业华计划在股东大会上免去捷登系董事罗旭、董事贺德勇、独立董事凌云志、非职工代表监事金世春的相关职务,并提名补选王迪、陈仁俊两名非独立董事。
8月7日,上市公司公告,马伟一方新增对非独立董事提名,提名李正球、马琳、邢帆三名董事,黄业华新增补选一名非独立董事向小华。
如此一来,双方提名的非独立董事均为3人,即将于8月16日的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就成为了双方对决的战场。
对于两方的交锋,有投资者表示,“内斗是最大的利空!”不过也有投资者认为,“爆出来是好事,未来还会比这个更差吗?”
来源:股吧
华菱精工质地如何?
华菱精工主营主营电梯配重产品,包括重块、新型补偿缆等配重产品、钣金产品、钢丝绳等,其余还有停车设备类、风电类等配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4年上半年,华菱精工实现营业总收入为5.5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6.08%。归母净利润为-3927.72万元,较去年同报告期减少1107.79万元,同比亏损扩大。
对于业绩表现不佳,华菱精工表示,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导致电梯及相关配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受市场环境及原材料波动的影响,公司在上下游议价空间减小,订单需求萎缩,利润空间被压缩。
这是整个电梯行业正在面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华菱精工开始谋求转型。其2022年就试图通过定增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业务,还新设了子公司安徽华菱新能源,增加电池研发制造业务,但上述项目皆因发展规划、技术储备、环境变化等原因终止或暂停。
2023年,华菱精工与在新能源领域积攒了一定经验的马伟牵手,引入马伟旗下公司捷登零碳,有意向光伏支架等新业务转型。据《证券日报》援引黄业华《公开信》称,华菱精工必须在稳定主业的情况下,积极寻求新能源光伏、储能、风电等行业的发展。
行业人士曾对双方的合作分析称,这一合作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得推动作用。这种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而如今在转型的过程中,公司大股东却和二股东剑拔弩张,争执不下。
来源:罐头图库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上市公司的内斗,是公司股东为争权夺利而不尊重《公司法》与公司章程的表现,是守法与契约意识缺乏和大股东控制力不够、公司治理失效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上市公司内斗表明公司治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自然会影响到公司战略稳定与运营决策,乃至业务的正常开展,对公司业绩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两方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也说明公司本身质地尚可。如今公司股东“内斗”和解,实控人黄业华重掌董事会,这对华菱精工及投资者来说是好的结局吗?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赞(2) | 评论 09月09日 20:46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