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大考中的生鲜流通企业:用实力赢得信赖,因责任勇敢逆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凶猛,如大敌当前。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当疫区封锁,各地医护工作者们却纷纷驰援,用血肉之躯铸就着生命安全的防线,被誉为“最美逆行者”。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默默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稳定大后方、保障民生的“无名英雄”,他们可能是农批市场的员工,是生鲜超市的收银员... 展开全文疫情大考中的生鲜流通企业:用实力赢得信赖,因责任勇敢逆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凶猛,如大敌当前。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当疫区封锁,各地医护工作者们却纷纷驰援,用血肉之躯铸就着生命安全的防线,被誉为“最美逆行者”。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默默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稳定大后方、保障民生的“无名英雄”,他们可能是农批市场的员工,是生鲜超市的收银员......当其他人尽量闭门不出时,这些生鲜流通从业者们却依然全力以赴、坚守岗位。他们是疫情中另一群最美的“逆行者”!
春节一向是生鲜消费旺季,疫情恰逢此时爆发。节日恰逢疫情,生鲜供应需求陡然增大。对各家生鲜流通企业而言,都面临一次从管理水平、团队运营到执行效率的全面大考。生鲜供应是社会刚性基本需求,保障食品供应,事关民心安定,更影响抗疫成败大局,一时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近日,在全国拥有12家农批市场、近500家生鲜超市的地利集团宣布,向武汉疫区捐赠3000 万元人民币。对比很多外企央企、甚至很多金融地产企业,平时低调运营生鲜流通生意的这家民营企业,这次出手可谓“大气”,颇让业界有些意外!
在生鲜流通行业中,地利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公司。这家公司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入行, 最近几年进入下游零售环节,并试水了社区电商,是行业里少有的产业链上下游覆盖较完整的企业。观察这家慷慨解囊的企业在这样的特殊“大考”面前防疫保供方面的实力表现, 对于生鲜流通行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杭州地利物流园
疫情当前,生鲜流通业众生相
面对来势凶猛的肺炎疫情,最初几天部分地方出现一些民众到超市抢购各种生活必需品的现象,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警觉,各界都在忧心生鲜食材物资是否能够保证供应。
偏偏此时,个别生鲜零售企业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乃至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在疫情面前暴露无疑。比如西宁某大润发超市被爆出一个包心菜(500克)卖到33元;上海某家乐福超市生菜、小白菜、鸡毛菜的涨幅分别为692%、405%、330%。这些行为虽然遭到当地监管部门严厉处罚,但多少也影响了市民对生鲜流通行业的信心。
但值得庆幸的是,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生鲜流通企业在快速行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纷纷扛起了保障食品物资供给的重任,迅速稳定了民众的信心。
每日优鲜表示自大年初四起,每天保障至少500万份果蔬肉蛋的供应,并不断增加供应量;盒马日均准备250吨包装蔬菜、80吨散装蔬菜,是平时蔬菜供应的6倍;而叮咚买菜在春节期间每日确保400吨蔬菜上架;美菜网则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为武汉及全国各地的医院、驻军部队、防疫保障单位、防疫指挥机构等防疫一线部门提供食材配送。
防疫的 “早 、快、 准”
根据公开资料,地利集团旗下有位于东北、华东、西南等区域的12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在全国还有近500家“地利生鲜”连锁超市门店,分布在18个城市,包括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北京、天津、郑州、贵阳、成都等,员工数量超过20000人。
相比互联网生鲜零售平台,地利无疑线下基因较重、产业链布局更深,其实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防疫考验。
因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超市都是保障生鲜物资供应的关键节点。但不管是批发市场还是超市门店,都是人员流动量巨大的场所,是疫情容易高发的公共场所,且这些场所流通的都是老百姓日常需要“入口”的食物。防疫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和经营商户的健康,以及流通食品的安全。地利超前的预警和周密的防疫工作,确保了其旗下所批发市场和超市门店在疫情期间的正常开门营业,为其业务覆盖区域的城市日常生鲜食品供应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疫情爆发至今,地利集团不仅在捐款上表现突出,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防疫保供方面的敏捷反应和实际成效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来看时间。早在1月22日,全国各地尚未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之时,地利集团便第一时间紧急启动最高级别危机预警管理机制,成立了总部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以指导一线防疫工作。比全国最早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的浙江省还早一天,危机预警走在监管部门前面,可谓早!
寿光地利物流园进出车辆管理
正如“丁香医生”第一时间推出全国疫情实施动态,及时的预警是基于自身医疗行业定位的专业决策。地利集团一样,超前预警的背后,则是作为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高度行业警觉。
其次看速度。在地利启动预警当天,之后的短短几个小时里,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12个大型农批市场和近500家零售门店就迅速落实,各市场单位总经理亲自领衔防疫小组,落实重点区域消毒、进出车辆管理、防疫物资采购发放、人员健康监测、防疫知识宣传等,随即启动了“24小时报告”制度。可谓快!
哈尔滨地利物流园防疫消毒现场
再看细节。地利在启动预警当天,也同步出台了疫情期间的管理指南、各园区单位防疫操作手册等细化文件,指导基层团队的日常操作。从集团战略细分到个人工作内容,这是企业管理层面更深的“绣花功夫”。可谓“准”!
稳价保供:给全社会“定心丸”
防疫只是第一仗,更大的考验在于保障供应。突发疫情恰逢春节假期,大批劳动力返乡导致生产力缺乏。生鲜流通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确保所在城市的生鲜食品物资充足、安全供应,对于生鲜流通企业而言才是业务真功夫的考验。
实际上在疫情严峻之初,大批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已纷纷把镜头聚焦到了地利集团位于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地利集团当时披露的数据显示,两万多员工坚守岗位,各批发市场全力保供,春节期间地利各物流园蔬果日均总到货量较去年同期上升11.4% 。1月29日的数据显示,地利在哈尔滨的哈达市场目前约有7000吨左右的果蔬库存,各品类果菜储备非常充足,且在年前半个月内便已达到平时1.5倍的日到货量;1月30日的数据显示,地利在牡丹江的农批市场果蔬储备总量达到2000吨,日到货量近400吨,日出货量约占进货量的70%……
寿光地利物流园保供一线
充足的储备和供应让各地民众和政府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全社会踏踏实实松了一口气。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超市抢购的情况迅速缓解。
为了稳定价格,地利集团在批发市场环节“降费用,增仓储,扩货源”。尤其是降低商户交易成本,通过收费优惠的杠杆刺激批发商扩大供应量,在下游零售门店坚决承诺稳价。据当地媒体报道,位于哈尔滨的地利物流园主动将部分热销冬菜品种的交易费标准下调,每吨下调比例近40%。在下游终端门店,地利生鲜终端近500家门店共同对外承诺“不打烊、稳菜价、保供应”。
地利生鲜门店供应充足
可以看到,这种“让利稳价”,实际上是地利集团利用其自身横跨产业链上下游多个环节布局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的,这样的跨产业链调控能力,让其他仅在单个环节经营的同行们难以企及。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企业本身的雄厚实力和与国家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感。
地利“铁军”彪悍的历史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有条不紊的部署,高效细致的执行,往往能凸显出一个企业高度的行业警觉性,以及内部规范化、标准化的成熟管理体系。一向低调的地利在此次疫情大考中,表现出令人慨叹的彪悍作风。回溯其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窥视地利集团在此次疫情中“实力圈粉”的原因。
地利2002年才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那时,农产品流通行业还是供销社体系和各地国有蔬果公司的天下,几乎都是“国”字头。网络公开数据显示,甚至到了2018年,全国供销社系统农业批发市场还有1475家,占全国农批市场的1/4,遍布27个省区市。
初出茅庐的地利,面对背景深厚的对手,出人意料一路突飞猛进,以惊人的速度开疆拓土,从东北三省出发,到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建立国内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中心,寿光地利的蔬菜价格指数成为“国家官方指数”;再突进大西南,布局贵州、四川,再到华东重镇将杭州蔬菜、水果、水产三大批发市场纳入囊中……
同样的,自2015年进入生鲜零售领域之后,地利生鲜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依靠团队高效作业和资本助力,快速在东北积累并称霸,同时突进山海关,在华北华中快速兼并扩张,目前其近500家生鲜超市门店的规模,在生鲜零售领域也能排上头部前几把交椅。
地利生鲜门店照常营业
与此同时,地利还利用其零售门店的渠道资源,延伸孵化出社区拼团电商“滴哩集市”,虽然这个创新业态仅仅在沈阳一地开展,但地利在生鲜流通领域的行业野心可见一斑。
短短十多年间,地利快速成长为农产品流通领域这个依然分散的行业里的头部企业之一,尤其是农产品流通领域民企的佼佼者,也在快速成长中铸造出了一支敢打硬仗的“铁军”。疫情是对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检验,只有平时管理有方训练有素,团队才能在关键时候打硬仗,打胜仗。
生鲜流通业:天然的社会责任感
无论在上游批发环节,还是在下游零售环节,生鲜流通行业并不算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 可以说赚的“卖菜的辛苦钱”。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更必须通过标准化、精细化 的管理、高效率的执行来求得生存与壮大。
以地利为例,我们看到的其日常累积的“内功”,在疫情爆发的危机时刻释放出了巨大的正面效应,经受住了防疫和保供双重考验。而另一方面,正是对农产品流通这个关乎国计民生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保障领域的正确认识,才能在疫情面前表现出高度的政治作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前,地利集团多年来一直在贵州推动精准扶贫,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专门设立了“贵州产业扶贫蔬菜销售专区”,对进入专区销售的贵州蔬菜实行免收场地费、进场费减半等优惠政策,帮助“黔菜出山”。
贵阳地利物流园
在东北,地利集团设立产业扶贫基金,反哺东北地区的发展。通过在东北三省农资捐赠、专业合作社组建、养殖种植基地开发等方式,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在山东寿光,2018年寿光遭遇台风带来的严重洪涝灾害,地利集团通过寿光市慈善总会向灾区人民捐款500万元,用于支援抢险救灾,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2008 年汶川地震,该集团为地震灾区捐资捐物达1800万元,并为了解决灾区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紧急调集了20余辆运输车满载物资送往灾区。
……
地利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最值得信赖的食品流通服务与供应商”。而“信赖”,其实也正是生鲜流通行业乃至整个食品大行业所孜孜以求的境界。要赢得客户的信赖,需要靠所有从业者以扎实的日常运营和客户服务,点滴积累;更应在全社会面临共同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履行应尽的职责。这应该成为所有生鲜流通从业者共同的价值观。
疫情防控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生鲜食品保供更是一场持久战。生鲜流通企业高效安全有序运行,就是给社会大众和政府最大的“定心丸”。相信通过疫情这面“镜子”,能照出企业光鲜表层背后的真功夫。一批“标准化”“体系化”过硬,保障民生供应的企业会经受洗礼浮出水面。谁能真正用专业能力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更多力量,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赞(17) | 评论 2020-02-06 11:58 来自网站 举报
-
【饿了么2020疫情下的外卖大考】
春节期间,武汉疫情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面对不断上升的数字,全国各地均已启动疫情防控工作,众多企业也参与其中。近期,外卖平台饿了么发布了关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响应措施,表示对于武汉和其他疫区部分医院,暂停外卖配送服务。同时,全面排查平台上的野味产品,下线相关产品和商... 展开全文饿了么2020疫情下的外卖大考
春节期间,武汉疫情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面对不断上升的数字,全国各地均已启动疫情防控工作,众多企业也参与其中。
近期,外卖平台饿了么发布了关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响应措施,表示对于武汉和其他疫区部分医院,暂停外卖配送服务。同时,全面排查平台上的野味产品,下线相关产品和商户。
另外,从数据上来看,饿了么近段时间的表现甚是可嘉。根据Analysys易观的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第3季度,在线订餐企业饿了么的整体市场交易份额占比持续上涨至43.9%,新零售环比增速超过50%,增速行业领先。易观指出,饿了么已进入数字化新赛道,而不再停留于流量抢夺的层面。
同时,在阿里集团财报中披露,以饿了么口碑为主导的本地消费者服务收入,自2018年第二季度并表之后,其营收数额一路上涨。由2018年第二季度的26.1亿元提升至2019年第二季度61.8亿元,增速高达137%,截止2019年9月30日其营业收入为68.35亿元。
如今,饿了么计划新的一年下沉三四线城市以及发展买菜业务,如此既是为了挖掘新增长空间也是为了破局。
饿了么下沉夺利,下沉配送仍是一道难解题
下沉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场用户规模高达6亿人口,其中老人和小孩对即时配送的需求正在高速增长中。另外,生活服务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仅有57.4%。
阿里巴巴官方也表示,整个2019财年内淘宝超过1亿的新增用户有77%来自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电商淘宝极力下沉的同时,作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旗舰平台饿了么自然也向着三四线城市进发。
2018年4月份,饿了么被阿里以95亿美元收购并与口碑融合,成立了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声称主打数字化服务,全面推动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战略目标也由原来主攻一二线城市转变为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积极投资和扩张业务。
确立饿了么口碑的战略地位之后,阿里做的第二件事是利用集团优势不断为之添砖加瓦。
阿里打通淘宝、支付宝、飞猪、优酷等端口的流量“阀门”,给饿了么的商户导流,助力其客流量和订单量再创新纪录;另一方面,通过阿里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蜂鸟即时配送、阿里妈妈精准营销等多个方面助力商户们经营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升级。
紧接着,饿了么口碑获得来自软银等老股东超过30亿美元的投融资金。基于此,饿了么先后发起了30亿元的夏季补贴战役和降低服务费率的暖冬计划,以优惠的价格抓取用户,并放出豪言,表示力争将市场份额提升到50%以上。
饿了么在下沉市场采用价格战的方式虽然有些老套,但是效果显著。
饿了么公开的官方数据显示:得益于订单数量的增加,饿了么口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营收68.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0.21亿元增长36%。同时指出,在2020财年第二财季里,饿了么口碑欠发达地区的GMV同比增长达到45%。
另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2019中国在线外卖行业研究报告》披露,饿了么市场份额交易量一路猛增,在三四线城市的多地交易份额已经突破50%。南京、苏州、沈阳、青岛等地的市场交易份额显著攀升,最高涨幅达到6%。
阿里为饿了么打通数据、产品和服务进行生态融合,使其登上“三楼”即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此之上,从确定地位到融入阿里生态,再到降低价格吸引用户,饿了么为了实现规模和新业务的扩张而做出的运营举措,都是有效且值得肯定的。
只是,饿了么在向三四线下沉会遇到因城市地理距离短,即时服务配送的需求较低、人工成本问题等导致运营成本偏高,这时如何进行合理地分配管理团队、配送人员,以促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等问题接踵而至。
疫情期加码生鲜,亦伴有虎狼环伺之险
以往生鲜配送、医药配送在下沉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疫情爆发之后,越来越多的下沉用户开始尝试在线上即时进购生鲜、医药等产品。
中研产业研究院《2019-2025年快餐外卖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指出,从餐饮向非餐饮跨越,是外卖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目前外卖服务已经外溢到生活超市、生鲜果蔬、鲜花绿植、美妆、日用品、服饰鞋帽和母婴产品等更多生活场景之中。
作为外卖领域的佼佼者,饿了么自然也是顺势而为。
除了餐饮外卖,饿了么延伸出了医药、水果、鲜花、商超等多个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尤其是生鲜方面涨幅最大。官方数据披露,2018年生鲜行业市场规模近5万亿,2019年第一季度饿了么生鲜活跃用户订单量超2018全年,同比增速高达384%;在订单量和商户数增速上,三四线城市分别为一线城市的1.4和1.49倍。
饿了么的生鲜业务能获得如此亮眼的成绩,有外部环境的被动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受益于内部的主动出击。
2019年3月,饿了么与生鲜前置仓模式的代表企业叮咚买菜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宣布建立全新的生鲜开放平台,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配送、流量、金融等五大方式服务平台商户共同成长。
同年9月份,盒马饿了么共同宣布战略互通,国内150多家盒马鲜生上线入驻饿了么平台。随后,饿了么口碑还提出了:“以精准服务为核心、数据驱动为手段,为每一个商户都装备上自己的“运营中台”和“决策大脑”,通过人、货、场的数据来指导经营决策,全面助力商家降本增效”的“新服务”战略。
种种迹象来看,饿了么在生鲜领域动作频频,究其实质就是转战B端,赋能商家运营,以促实现本地生活数字化的完整闭环。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所说的,阿里巴巴各商业体底层数据打通后,(使得)更多消费场景叠加成为可能,给商户提供一整套服务于本地生活商家的阿里商业操作系统,饿了么口碑将带领行业进入数字化升级加速期。
可惜,即便饿了么拼命追赶,也还是与盒马生鲜、永辉生活等生鲜平台有差距。这些平台早在生鲜领域专研已久,形成自生鲜上游至下游完整的供应链和经营模式。此外,还有其他基于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一亩田、农产品B2B的美菜网和荣小菜等企业也前来分羹。
再者,由于生鲜的特性,在成本、用户体验、后台管理等方面受限较大,何况目前生鲜交易依然以线下为主,就生鲜电商平台的吞吐能力来看,当遇上水果及肉类大批量出产的季节,平台很难集中消化,极易造成货品滞销的情况出现,疫情期间生鲜保供问题尤为凸显和难缠。
饿了么的大考
饿了么下沉三四线城市并拓宽消费场景的策略势在必行,只是竞争对手以及导流用户等方面,都透露出饿了么对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改造的压力感。
一方面,外卖市场龙头效应显著,美团外卖地位短期内仍不易动摇。经过饿了么的不懈努力可算是将先前最低市场份额35.4%提高至43.9%,不过其市场占有率仍然低于竞争对手美团外卖。
对比2015至2019年第三季度里两者的市场份额,饿了么仅在2015年以36.80%的占比实现反超,接棒美团外卖夺得第一。但自那之后,饿了么一直处于追赶美团外卖的状态之中。其中在2017年两者差距最大,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近乎为饿了么的两倍。
饿了么虽以大额补贴、降低商家费用率等方式拉拢用户,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也曾表示对饿了么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不设上限,但这毕竟只是短期行为。
长期把持中国在线外卖市场主控权的美团外卖,同时背靠腾讯社交流量资源,其发展条件比饿了么更容易在外卖领域中占据发展先机。
另一方面,阿里的电商生态用户对饿了么导流频度偏低,新用户增长面临压力。阿里虽然为饿了么打开各大端口流量,但其淘宝等平台核心用户的潜在认知度在短时内不易改变,加之对本地生活商家而言,商家提供的服务、销售区域性强,对异地流量资源需求弱。可以预见,阿里电商的庞大流量实际上并没有满足服务于本地生活商家的需求,不易达成为本地生活进行精准导流的目的。
另外,老生常谈的食品安全保障问题还未根治。由于外卖领域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且每家餐厅的质量参差不齐,外卖送餐员偷吃客户餐食、入驻的外卖餐厅没有进行相关的工商牌照登记和餐饮环境脏乱差等的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当然,不仅是饿了么,包括美团外卖在内的几乎所有在线餐饮企业都存在食品安全保障问题,且亟待妥当解决这一大诟病。
结语:
饿了么融入阿里生态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尽管其入驻的商户以及订单量等方面都有所增长,但是对比美团外卖这个劲敌,单靠下沉和买菜业务实现超越还是远远不够的。
疫情下的2020年,餐饮行业的集体不景气,对于外卖配送同样将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15) | 评论 2020-02-06 11:37 来自网站 举报
-
【盒马们急租员工背后:疫情下灵活用工迎破局】
疫情下国内的行业经济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海底捞传出10天亏损7亿不止的新闻,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坦言账面资金撑不过三个月的餐饮惨淡景象,伴随而来的是大量餐饮员工处于休业待业状态。另一边却是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当买菜等生鲜平台迎来生鲜配送订单大幅增加,门店员工出现大幅紧缺... 展开全文盒马们急租员工背后:疫情下灵活用工迎破局
疫情下国内的行业经济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海底捞传出10天亏损7亿不止的新闻,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坦言账面资金撑不过三个月的餐饮惨淡景象,伴随而来的是大量餐饮员工处于休业待业状态。
另一边却是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当买菜等生鲜平台迎来生鲜配送订单大幅增加,门店员工出现大幅紧缺的忙碌景象。而日前一条云海肴、青年餐厅将赴盒马“上班”的消息更是刷爆了朋友圈。目前,57度湘、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等著名餐饮企业已与盒马达成合作,将共计支援盒马500多名员工,西贝餐饮贾国龙也表示将有1000多名上海员工站上盒马的临时岗位。
临时用工背后迎来新风险
不可否认,盒马这种临时用工模式给疫情下其他企业分流员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解决了自身业务激增但人手短缺的现状,也缓解了实体餐饮企业无力负担企业员工成本等困境。但如果一些企业自行调用其他企业员工却无形之中会给自身带来一定的用工风险。
其一,需求方租用供给方员工,是否有劳务派遣许可证?同样,供给方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资质,将本企业的员工派去别的单位复工,也属于无证经营,不受法律保护。
其二,供给方员工在借调需求方企业过程中也存在劳动风险问题,比如疫情防护安全问题、双重劳动关系的风险等,这些供给方员工在需求方企业灵活就业期间如产生劳动报酬、工伤等争议,员工与新雇主之间的劳务协议存在被认定为劳动关系的风险。
其三,供给方员工在借调需求方企业过程的社保等相应劳动保障问题,需求方企业能否单独为这些员工缴纳工伤保险等?如果需求方企业无法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如在新任职企业因工作原因发生人身伤害符合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原企业为员工申请工伤认定并获得工伤保险的救济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
其四,作为供给方,借调员工给需求方企业,因为缺乏相应的经营资质,也就无法开具相对应合法合规的发票,这无形之中给双方企业都带来了一定的税务风险。
疫情下的翰德公益共享用工平台顺势而出
于是,针对疫情下以盒马鲜生、叮当买菜等为代表的企业新用工需求,以翰德集团为代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顺势推出了公益用工平台,旨在解决疫情急需的企业用工需求。
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翰德集团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向疫区人民提供经济和物资援助的同时,也正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企业解决疫情新用工需求,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翰德公益共享用工平台将从两种合作模式解决企业临时自行借调用工出现的诸多风险。
第一种合作模式:需求方把外包费用付给翰德集团后,翰德集团会为员工缴纳雇主险等,需求方只需要负责用工的管理就行;第二种合作模式:需求方把外包费用给翰德集团,而翰德集团将与员工签订劳动关系,并为员工缴纳雇主险、发放工资、薪资报税等。
基于这两种合作模式下的翰德灵活用工平台,首先将帮助企业解决临时用工的诸多风险,比如发票税务风险、企业员工的劳动风险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其次我们从合规的层面来看,企业临时用工是否合规相当重要,需求方如果没有劳务派遣许可证或者供给方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资质,这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员工租用是完全不合规的,而通过翰德灵活用工平台这种第三方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则能保证临时用工的合规合法。
最后,我们从临时用工的企业结算来看,翰德灵活用工平台不仅为企业简化了工资等费用的结算流程,也节省了临时用工企业大量的结算工作,提升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不必要的成本。
翰德用工平台将成企业灵活用工新利器
笔者发现,今日翰德集团还发布了在这次疫情期间免费共享翰德灵活用工平台的公告。翰德灵活用工平台在疫情期间针对所有企业将免收服务费,即便有额外的服务需求收费,也会把服务费用于捐赠。
事实上,翰德公益共享用工平台对企业、劳动者、社会等多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翰德公益共享用工平台不仅能解决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当买菜等企业因疫情时期生鲜配送订单大幅攀升而出现的用工极度短缺需求,也能帮助这些企业避免众多的劳务用工风险问题。
而对于西贝等餐饮企业来说,翰德公益共享用工平台在为他们节省大量人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将帮助这些企业共同渡过难关。
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疫情下紧张的不仅仅只有各大中小企业老板,还有众多背负房贷、车贷压力的员工们。
在疫情期间,企业只需要给员工发放基本工资,翰德公益共享用工做疫情期间的临时调配,帮需要的人和企业调配上岗,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员工不因防控疫情而导致收入减少,甚至还能增加收入,也给劳动者在灵活用工期间带来了更多的劳动保障。
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解决了企业的临时用工需求,也就是间接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须。就拿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当买菜等生鲜平台来说,劳动员工的充分保证,也是人们群众日常生鲜果蔬的正常保障。
由此看来,在诸多利好因素的推动下,翰德用工平台在疫情期间免费为企业解决用工短缺需求的同时,也将逐渐成为众多企业在不同时期灵活用工的新利器
赞(8) | 评论 2020-02-05 18:47 来自网站 举报
-
【外资抢爆美的股票背后:短板如影随形】
1月16日,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深股通持有的美的集团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7.95%,创历史新高,距离28%的“限购线”仅0.05个百分点。我们知道,在我国外资持股比例的三条红线,分别是26%(警戒点)、28%(暂停买入点)和30%(强制减持点)。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单... 展开全文外资抢爆美的股票背后:短板如影随形
1月16日,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深股通持有的美的集团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7.95%,创历史新高,距离28%的“限购线”仅0.05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在我国外资持股比例的三条红线,分别是26%(警戒点)、28%(暂停买入点)和30%(强制减持点)。
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单个境外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的10%;所有境外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A股的持股比例总和,不超过该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30%。
一旦外资持股比例合计达到28%后,沪深股通暂停买入,只能卖出,当然外资可以通过沪深交易所的账号继续买;超过30%后,外资全部买入通道关闭,只能卖出,超过部分按后买先卖原则,直到持股比例在30%以内。
随着中国金融领域各项开放措施正在陆续落地,外资不断涌入,A股被外资爆买的情况也越发的频繁。就在美的集团被买爆的同时,华测检测的境外投资者持股比例也创下历史新高,达26.37%。
不过,就美的过去一年的发展以及当下的情景来看,美的的处境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内部短板明显,外部资本助力。这对于美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看美的在以后的发展中如何去应对。
美的前景美丽,现实艰难
2018年初,美的集团制定了“全球经营的科技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从此“全球经营+科技集团”就成为了美的的“企业梦”。但是,就当前来看美的的全球经营仍未成为现实。
2016年,美的集团来自海外的营收占比就接近50%,但这并不意味着美的集团已经变成了一家国际公司。事实是,美的集团来自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营收很低,更谈不上利润贡献。在这方面,中国家电企业做得最好的是海尔。目前,海尔是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家电品牌。
2019年,在一份由BRANDZ发布的“中国品牌出海50强”上,美的排名中国出海品牌影响力第49位,这与海尔排名第7位相距甚远,也远低于格力第29位的排名。
可以看出,美的在海外的影响力,要远低于海尔和格力。同时这也透漏出美的的“全球经营”发展之路,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在“科技集团”这个版块,美的发展会怎样呢?
2016年以来,美的集团在科研投入方面年年加码,向科技企业转型的决心相当坚定。依据美的集团表述,在2019年美的的研发投入可能超过120亿元,这是目前在中国家电行业领域内研发资金投入最大的企业。
实事求是的讲,一个重视研发和创新的企业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未来。这点我们从华为的发展就能得到证实。
但事实也有另一面。持续的研发投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的的产品现状。比如,许多网友称,他们并不觉得今天的美的和5年前的美的在产品层面有多大的不同。而且,从2019年美的集团推出的高端品牌COLMO来看,产品确实也是没有期待的那么好。
在去年年初,举行的2019美的集团经营管理年会上,方洪波称,美的2018年一年的变化,比1998年到2008年十年都大,他说“冬天不可避免,美的要好好面对”。对于2019年,他说“不谈目标,只追求高质量增长”。
从方洪波的话里,我们能体会得到美的正经历着什么。不过2019年已经过去,美的的“高质量的增长”到底怎样,我们目前也不得而知。唯一能确定的是美的在“全球经营”和“科技集团”这条路上,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路程。
高端品牌短板阻碍美的未来
曾有人说,美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没有明显的短板。但我不那么认为,至少现在的美的与国内其他家电企业相比,短板已经突显了出来,并且还有可能会影响到美的未来的发展。
一直以来美的都以“国民家电”自称,这样的品牌定位,就决定了美的只对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吸引力,对高端消费阶层及崇尚互联网思维的年轻群体吸引力不大。
不过从近年美的发展布局和战略调整来看,美的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改善,但就推出的产品来看除了定价变高以及加入了一些简单的AI性能外,在其他方面与一般普通家电产品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如果问美的2019年最引人瞩目的动作是什么,那肯定是连续推出两个自主品牌:COLMO与BUGU。
2018年10月,美的在欧洲最高峰勃朗峰发布高端品牌COLMO。依据美的方面给出的解释,COLMO的意思是“攀登”,致力于为全球1%的人服务。很明显美的推出的COLMO这些产品,主打的正是高端品牌市场。
但事实上,美的推出的这一系列产品,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而且,在AI已成为当下所有品牌家电产品的一项平台型技术下,把一个几乎无差别的平台型技术作为最大卖点来推广,这也确实不会有什么特色。
从目前美的制定的“全球经营的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来看,要想更好的打入国际市场,立稳脚跟,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高端品牌作为支撑。而当下美的在这方面的发展确实是不成熟,而且高端品牌的影响力也有待提高。
智能家居部署落后
近年来,在科技的推动以及技术的落地和普及下,智能家居的许多痛点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高速的数据传输、快速稳定的连接、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等。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家居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并且,伴随着5G、AI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应用的逐渐推进,智能家居市场将成为家电领域里一个新的增长点。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从2019年各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品牌制造商的举动来看,它们似乎都深刻的认识到了这点。
3月,华为发布了Hilink平台,凸显了其“云管边缘核心”的综合解决能力,并提出“使能三件套“以实现物联网生态化,直击互联问题。
6月,小米米家品牌发布了6款新家电产品,还成立了家电经营部,雷军亲自出征;通过阿里云和天猫精灵,阿里巴巴巴似乎也决心进入未来的智能家居。苏宁则发布了十几款家用电器,这也是其进攻智能系的体现。
这些巨头们跨越行业边界的逻辑和路径很明确,是想从智能家电产品,到捕捉智能家居场景和新的用户流量门户。
事实上,这些巨头在国内智能家居市场“攻城略地”,已经引领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主要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家电企业,竞争格局已经明朗,形成了以BAT、华为、小米为代表的三大阵营。
代表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以美的、海尔为代表的国内家电厂商的商业阵营,以移动通信为代表的运营商阵营,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阵营。据了解,2019年美的为了深入布局智能家居,从底层技术建设、应用软件集成、用户体验提升到人才队伍建设,美的集团在其物联网平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运营”。并推出了一个统一的用户APP——美居。
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美居应用的下载量达3000万次,日常活跃用户数量达到300万,但在智能家居部署方面美的仍远落后于华为和米家。
美居应用在家电和智能家居行业的装机容量和活跃度仍然无法排名靠前。此外,在苹果应用程序商城的智能家居领域,美居也次于米家。
所以,为了解决连接智能家电分销网络的痛点,美的只能与华为、阿里、苏宁、京东等物联网平台合作,实现云云对接,共同探索智能家居产业的前景。
本来,美的可以依靠多年沉淀的技术、产品、渠道、规模优势和以往的转型经验,来角逐这一领域的头部玩家,但由于部署太晚,就只能与其他巨头共享一杯“羹”。
为什么被买爆的是美的?
作为一家多元布局的家电企业,除了电视,美的其他的家电产品全线覆盖。但是你会发现,空调它干不过格力,冰箱、洗衣机它干不过海尔,厨电它干不过方太、华帝。所以,我们很难能给美的集团一个恰如其分的“标签”,而且与最大的竞争对手格力相比,美的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被外资买爆的是美的,而不是格力或者国内其他家电企业?
1、平台运营效率高,竞争实力强
近年来美的集团的创新实力和商业影响力,正在从中国向全球不断扩散,而且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化创新企业新格局。
2019《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美的排名第 312位。这是美的连续第4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并且排名也在逐年上升。
商业价值和影响力稳步提升的背后,正是美的集团面向物联网时代推动精益管理和全价值链卓越运营的结果,当然这也增强了美的竞争力的提升。
美的通过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的C2M模式,赋能渠道变革、库存一盘货管理的数字化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和覆盖全球15个海外生产基地、24个销售运营机构、20个研发中心的信息化系统国际632项目,实现互联网化的高效率运营。
2018年报显示,美的集团自有资金同比增长15%,达783亿元,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同比增长14%、达到279亿元,而主营业务毛利润达到28.8%,同比增长2.6%。这正得益于美的卓越有效的运营。
同时,也成就了美的全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M.IoT,让美的集团成为中国首家集自主工业知识、软件、硬件于一体的完整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商。
2、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曾有人把美的比喻成一个每门功课成绩都靠前,但每门功课成绩都不突出的学生。很明显这是在“吐槽”美的没有突出优势。其实不然,美的的突出优势是在软实力方面,即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
这也是大多数投资者看好美的的原因之一。
如果将方洪波领导的美的,与董明珠领导的格力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二者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方洪波领导下的美的集团,大多数投资是有逻辑可循的,而董明珠领导的格力电器,投资决策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什么章法。
如2016年,美的收购库卡是完全基于美的对自己未来向科技集团发展的定位以及基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高,产品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机器取代人力是大势所趋这样的现状而采取的行动。这相比于格力做手机要务实得多。
不仅如此,在领导人层面上,美的也比格力更有优势。就年龄来说,方洪波比董明珠年轻14岁,那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美的不用担心领导人更迭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因为企业高层领导人更替最容易发生的变化,就是企业战略发生断层,从而将企业置于不确定性之中。
此外,良好的制度设计,会对管理层带有个人色彩的决策会形成自动过滤,让错误决策通过的几率很小,企业的风险也就随之降低。因此在美的,你很难想象方洪波决定做电视或手机会被董事会通过。
虽然现阶段方洪波的经营智慧并不是多么“老辣”,也不可与其他巨头科技公司的领导人同日而语,但美的犯大错误的概率远低于格力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转型布局,借鉴华为
近年来,美的集团在研发上向华为学习,研发投入越来越多。而且就美的集团近5年来表现出的成长性而言,的确与华为具有相似性。但如果要说美的已具备华为企业属性,这就显得不符合实际。
2017年以来,华为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网红”科技企业。但华为这个“网红”比一般的网红要硬核得多。而且它已经成为了许多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
华为的成功,本质上是产品的成功,而产品的成功,源于技术和研发。多年来,任正非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唯有技术领先才有产品领先,唯有产品领先才有市场领先,他认为,其他所有因素带来的领先都不可靠,唯有技术与产品带来的领先才是可靠的。
去年4月,华为“心声论坛”刊登了一份创始人任正非的内部讲话,称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目标是:2023年做到1500亿美元。整个华为集团做到2500—3000亿美元。为此,华为计划未来五年投入研发经费1000亿美元。
当人们惊呼“华为越来越激进了”的时候,发现华为并非不可实际地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是在提出目标的同时,投入了同样看似激进的研发资源。并且近十年来,华为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800亿元之多。
舍得为研发投入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远见。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企业宁愿为营销大手笔花钱,也不愿意为研发投入。因此,中国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营销主导型企业层面,难以转型成为真正有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这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病根。
一直期待转型成为华为那样的科技型企业的美的,近年来在研发投入上不断加码,已成为当前研发投入最大的家电企业,投入额度甚至远超第二名。
一家企业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一定要认识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来自技术而非营销。华为有今天,何尝不是多年前任正非既已确立“技术立企”基本战略的结果?
研发投入行业第一,未来发展可期
如果从研发费用看美的集团的实力,外资对美的集团的持续增持是对公司的高度认可,是美的集团持续研发创新的结果。
核心科技不是吹出来的,是靠钱“砸”出来的。近年来,美的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给家电行业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因如此,2018年美的集团将企业定位确定为科技集团。
目前,美的集团已形成“两层四级”研发架构,在集团层面设中央研究院,开展颠覆性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共性技术、未来技术研究;下面事业部层面负责个性化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依据美的集团表述,2018年研发投入100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可能超过120亿元,已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研发投入最大的企业。
2019年家电行业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可以分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就一家,美的集团,研发费用69.94亿元;第二梯队两家,格力和海尔,研发费用分别是46.3亿元、44.6亿元,第三梯队有三家海信电器、四川长虹和海信家电,研发费用分别是10.16、10.15和5.77亿元,其他为第四梯队,均不足5亿元。
即使与它最大的竞争对手格力比,美的集团的研发费用也是遥遥领先。从研发费用看,格力的投入水平只有美的的66%,差距非常明显。这与格力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空调有很大关系,但也说明格力并未在新领域里投入巨资,那格力做手机也就更像是“作秀”。
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8年,美的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40亿元,平均年增长21%。如果美的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研发投入,那未来美的集团无论是在技术突破,还是在产品销量上都将有一个质的提升。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11) | 评论 2020-02-03 15:38 来自网站 举报
-
【国产特斯拉们全军溃败?】
国产Model 3 到来,门庭若市仿若逛菜市场一般热闹,让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迎来春天,也让国产新能源们倍感压力。2020年CES展上众多亮相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格外引人注意,其中出行领域的成果更是备受关注。索尼公司展出了旗下首款纯电动车概念车型,奔驰发布了能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VI... 展开全文国产特斯拉们全军溃败?
国产Model 3 到来,门庭若市仿若逛菜市场一般热闹,让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迎来春天,也让国产新能源们倍感压力。
2020年CES展上众多亮相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格外引人注意,其中出行领域的成果更是备受关注。索尼公司展出了旗下首款纯电动车概念车型,奔驰发布了能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VISION AVTR概念车。展会上,众多新能源汽车的亮相展示着新能源车辆在未来出行领域的重要地位。
但与展会上琳琅满目的新能源汽车展现出的行业蓬勃之景不同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遇冷。1月13日,中国汽车协会公布了2019年的汽车销售数量,新能源汽车出现了十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个行业发展进入低谷。
而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这一年里众多的新能源汽车都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处在生死边缘,曾发展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突然之间就坠入了冰窟,几乎很少有企业能逃得过这场噩梦。
行业寒冬:新能源造车势力几乎无一幸免
200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十城千辆”开始起步,随着2014年7月“30条指导意见”的出台,开始了长达4年的高速发展时期。
有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33万辆,增速达到了255.4%,2015年更是实现了260%的增幅,之后从2016年到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增速虽较之之前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着超过80%的销量增速,数量也增加至122万台。
直到2019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最大转折点,全年销量由之前的高速增长变成了负增长。2019年我国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出现4%的负增长。
发展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2019年里仿佛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整个行业从夏天瞬间进入了严寒。而突然减少的补贴、频发的车辆事故以及不景气的汽车行业都在给这盆水持续降温。
2019年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标准降低约50%,地方补贴则直接退出,补贴退坡幅度超过了70%。这一政策的变动,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8月份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都出现下滑,环比下降分别达到了37.2%和47.5%。
从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现在,补贴一直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正是国家补贴让新能源汽车有了在价格上与传统汽车竞争的资本。突然大幅退坡的补贴,对于行业来说是沉重的一击,资本离场、产销量下滑也就显得合理了许多。
在政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自身问题也加剧了这一危机。进入2019年以来,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极大的影响了大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信赖,安全问题成了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目前汽车行业整体趋于饱和,增长潜力已经不足。2019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下降8.2%,在整个行业发展放缓,用户对汽车需求下降之时,新能源汽车也不能避免疲软的市场。
过去的一整年里,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挑战异常强劲,行业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众多新能源车企的困局。2019年许多主流厂商汽车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比亚迪销量同比下滑7.39%,北汽新能源同比下降4.69%。
2019年的这个行业寒冬里没有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得轻松,但相较而言,蔚来汽车走得格外艰难。
2019年的蔚来尤其凄惨
过去的一年中,许多颇具规模的企业轰然倒下,限制消费令下发给了行业巨头,其惨烈状况前所未有,但就在这样激烈的“比惨”竞争中,李斌居然赢得了“2019年最惨的人”这一称号,想来也是有些匪夷所思的。
但如果仔细回顾蔚来这一年走过的路,我们会发现蔚来和李斌的“最惨”称号名副其实。车辆事故、巨额亏损、融资困难、大规模裁员、高管离职这些关键词构成了蔚来的2019年。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蔚来汽车始终活在没有未来的阴影下。
点燃蔚来汽车的导火索来自于车辆自燃事件。两个月之内,蔚来汽车多辆车出现安全问题。在沸腾的舆论下,最终蔚来宣布召回从2018年4月到10月生产的4803辆ES8型号汽车,这批汽车占到市面上销售的SE8系列汽车总数的四分之一,4803辆车召回成本约为3.4亿元。
在这之后,蔚来发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这份财报仿佛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体量庞大的蔚来汽车。
第二季度蔚来净亏损32.85亿元,环比增加25.2%,同比增加83.1%。大幅扩大的亏损之后“四年巨亏四百亿”的消息迅速触动了市场和大众到敏感神经。“蔚来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特斯拉15年才实现的50亿美元亏损”,这句话也在各大平台上被疯传。
在蔚来的烧钱战略下,前辈特斯拉的亏损在蔚来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同时由于营收下降、亏损扩大、车辆的交付数量下滑,蔚来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下跌超过20%,财报电话会取消而后又重新召开。
时间来到2019年12月底,蔚来的第三季度财报姗姗来迟。财报发布前一个交易日收盘,蔚来汽车的股价下跌3.59%,报2.42美元。股票市场这样的表现其实也看得出市场对于蔚来的态度。但让人意外的是财报发布后的两日,蔚来汽车股价上涨达到66%,总市值超过40亿美元。
几个月的时间,蔚来汽车调整战略、压缩成本等多项举措并举,从而实现了产品销量的上升、营收的提高,也总算走出了死亡的边缘。走过在艰难中行进的2019年,蔚来看似要迎来新的未来,但就在这时特斯拉杀了出来将局面变得复杂起来。
特斯拉“咄咄逼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国产电动汽车为什么干不过特斯拉”,话题非常火爆。特斯拉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而随着特斯拉全面进入中国市场这个影响将被进一步放大。
2020年1月3日,特斯拉在其官网上公布了一条重磅消息,特斯拉将中国制造了的Modle 3轿车价格下调至补贴后的29.905万元,降幅达到9%。
2019年年初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开始动工,而后一年时间特斯拉工厂就已经完工。但蔚来早就定下的上海修建工厂计划却不了了之了。
2020年1月7日,特斯拉首批国产Model 3实现了大批量交付,同时正式宣布启动Model y项目。伴随着特斯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还有它一路飙升的股价,最近三个月,特斯拉股价上涨108%,一个月内的涨幅也超过了50%。
目前特斯拉股价已经达到了500多美元,总市值达到了900多亿美元,比福特和通用两家老牌车企加起来还要多。
而蔚来曾被称作“中国的特斯拉”,虽然李斌一直在极力否认这一说法,但这也无法避免两者的比较,而两者的实力对比在这种称呼中也就明确了下来。当“中国特斯拉”遇见真正的特斯拉时一场恶战就显得不可避免了。
去年,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竞争促进企业进步,特斯拉带来竞争压力是好事,便于国内车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实现优胜劣汰。在特斯拉的进攻之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势必将会进一步加剧,而面对在技术、经验、规模都极具优势的特斯拉,蔚来处境并不乐观。
面对特斯拉的降价,李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说:“即使国产特斯拉降价,蔚来也不会降,因为没有什么降价空间,蔚来目前都是负毛利,所以只能把服务做好。”蔚来的服务无疑是很好的,但趋利是人之本性,特别是在较大数额上的差异下,用户选择更低价的产品也是必然趋势。
更何况蔚来面对的特斯拉拥有着蔚来望尘莫及的市场规模、从业经验、技术积累以及资金支持。在特斯拉的猛烈攻势下,蔚来压力不容忽视。
在知乎的那条问答下面,众多的用户给出了特斯拉的优势,包括马斯克个人原因、特斯拉的技术积累以及企业战略上的优势,但也有回答对国产电动车抱有信心。我们现在仍无法判断未来特斯拉与国产车的交锋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行业新一轮洗牌的开始,不能走到前面,蔚来仍会被淘汰。
写在最后
1月1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工信部部长表示“2020年7月1日,新能源汽车补贴不再进一步退坡。”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半年前补贴减少的阴霾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希望。
这对于蔚来汽车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加之第三季度回暖的业绩,蔚来汽车似乎已经摆脱了死亡威胁。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蔚来汽车已经拥有了足够明朗的未来。
进一步加剧的竞争,不可逆的补贴减少趋势、短缺的资金等等都将会成为蔚来抵达未来的拦路虎。至于2020年蔚来会走出困局,走得更稳这取决于蔚来能否走出烧钱战略,拥有核心竞争力。
赞(14) | 评论 2020-02-03 14:56 来自网站 举报
-
【哔哩哔哩基因里的“商业魔咒”】
2019年的最后一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凭借跨年晚会刮起了一阵强风。虽然是第一次举办,但这场晚会大受用户与资本市场的欢迎,实时观看人次高达8000多万,截至1月2日该视频累计点击播放量超3600万,收盘后市值上涨近50亿。大规模的流量聚集效应引得不少媒体争相报道。其... 展开全文哔哩哔哩基因里的“商业魔咒”
2019年的最后一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凭借跨年晚会刮起了一阵强风。
虽然是第一次举办,但这场晚会大受用户与资本市场的欢迎,实时观看人次高达8000多万,截至1月2日该视频累计点击播放量超3600万,收盘后市值上涨近50亿。
大规模的流量聚集效应引得不少媒体争相报道。其中,人民日报《网友:这场“跨年晚会”很懂年轻人!》一文为B站聚焦了更多眼球。
毫无疑问,这次晚会在B站的整个发展史上也是相当杰出的营销事件。晚会节目在结合了大量动漫、游戏元素的同时不失文艺主流旋律,也映射了B站从亚文化逐渐扩大的商业版图。
B站瞄准年轻一代进行一系列布局,以商业的形式传递情怀。在兴趣催生之下,制造强烈的共鸣感,是这次跨年晚会成功的关键,也是B站一路走来的武器之一。
根据财报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B站的总收入同比涨幅均超过50%,Q3收入达到18.59亿元,同比增长72%。另外,该季度B站用户的增长势头仍然良好,月均活跃人数新增1750万,创下历史净增长新高。
除了活跃用户和营收实现双增长,就用户忠诚度而言,B站的优势也很明显。
根据B站2019年Q1、Q2和Q3的财报,平均月付费用户在平均月活跃用户中的占比分别是5.63%、5.71%、6.18%,付费用户比活跃用户增长的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B站一面是对用户越来越强的向心力,另一面则是对资本市场的离心力。
实际上,由于营收增速大于营业成本增速,B站的毛利润已于2017年转正,但直到最近的2019年Q3财报数据披露,B站仍持续亏损。不仅如此,2019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分别是-1.96亿、-3.15亿、-4.06亿,亏损一再扩大。
跨年晚会刚过一周,1月9号大和证券下调B站评级。11日,摩根士丹利也下调了B站评级,有分析师认为B站在盈利这件事上仍“遥遥无期”。
从二次元走向泛二次元,高粘性的社区用户为B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但也改变不了亏损这个事实。B站的商业化道路在一片好评声中夹杂着质疑。
而B站本身既要维持整个社区生态的繁荣,又要向资本市场摆实绩,一直两头“受累”。
那些年,版权导致的“身不由己”
2011年,“泛娱乐”的概念首次出现,也正是这一年,B站朝商业化迈出了第一步,B站的创始人徐逸和它的第一个投资人陈睿相遇了。
B站本来只是兴趣使然的个人站点,由徐逸和他的小团队进行维护。而对二次元文化的共同爱好也成了两人合作的契机。
一开始陈睿投资B站,也不全是为了挣钱。2019年12月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现在已经是B站董事长的陈睿回忆往事表示,当时没怎么想过B站的商业发展,无论成功与否,自己都会感到开心。
B站成立的初衷来源于兴趣,而它的行事方式也没有展现出太明显的商业性。对于B站来说,商业化的布局,需要慢慢调整,不能操之过急。
不过,在平衡用户情怀和商业现实这件事上,B站也不是何时都能行动自如,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在版权引发相关问题上,B站需要花不少精力去应对。
1、广告方面
想要证明这点,广告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个以视频内容为核心的网站,广告却不是B站的主要的营收手段,财报显示Q3广告收入达到2.47亿,占比总收入13.29%。
徐逸在2014年10月曾在站内发布过一篇话题,内容指出由于购买版权的资金问题,B站面临着困境,因此折中方案是新番承包计划。
当然,以正版新番承包来作为不加贴片广告的解决方案,B站还是有点吃力,没想到事情再起波折。2016年,同样是版权相关原因,B站被版权方以行业公平为由要求必须添加贴片广告。
B站自身的用户价值高,通过广告这种经典的变现方式一定程度能缓解公司的经济压力,但看起来,B站不想拘于传统在线视频网站的模式。
虽然我们再也无法知道,如果没有那次版权方的干涉,徐逸许诺的“永远不加贴片广告”能够坚持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家商业化的公司始终会把盈利当做目的之一。
B站不仅仅有身为理想派的自觉,它本质上也是个商业公司,只不过,B站走的很是谨慎。
陈睿认为,商业收入不应该拿用户的体验或者某些尊严来交换,而植入广告这件事就是其一,广告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用户的体验,B站更加重视长远的发展。
到2017年末,B站开始做竞价的效果广告,虽然B站的广告布局推进的慢,但胜在稳中有进。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的广告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0%、75%、80%,即使2019年在线广告行业宏观市场趋冷,B站平台的贴片广告和效果广告还是能够不断受到认可。
随着B站越做越大,目前,B站还能守住不插片头广告,这点不仅提高了它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它在用户评价中加分。
但未来B站会不会再次“身不由己”也很难说,毕竟市场竞争激烈,加上持续扩大的亏损,广告业务今后的发展以及它对用户的影响都是B站要持续思考调整的问题。
2、游戏方面
B站从2014年着手游戏联运,此后的四年时间,手游一直是B站的核心业务。结合财报数据,2015至2018年,B站手机游戏的营收分别占比总收入65.7%、65.4%和83.4%、70.7%。
但B站的手游收入情况呈现出很明显的不平衡。2015年年底开始联运的《命运/冠位指定》(FGO)成了B站手游业务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在上市后披露的多份财报中频频被提到。
FGO作为核心业务中的核心项目,B站对它或许是“又爱又恨”。由于游戏本身都有生命周期,FGO能火多久成了人们关心的重点,但还没等游戏的热度先退潮,B站这边就出了事。
2018年6月,FGO官博发出消息称FGO不参加B站9周年游戏福利活动,原因是福利发放事宜经版权方评估未通过。
此事引起了FGO玩家的强烈不满,很多批评的声音指向了B站,玩家中一部分人认为责任主要在于B站的运营弊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FGO为B站手游营收贡献最多,回报却不成正比。
B站在决议公布后的一系列运营处理暂且不论,单看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B站又多了一次受限于版权方的经历,本来作为运营手段的9周年活动与FGO玩家不欢而散,而这次事件也再次考验B站对商业与用户关系的平衡能力。
对比2019年前3个季度手游收入的环比增速为22.54%、5.31%、1.43%,手游的环比增速增势趋缓,不仅如此,手游收入在B站的营收成分中占比分别是63.60%、59.98%、50.19%,占比不断下降。
虽然手游业务发展放缓,但游戏代理和联运始终是B站最有经验的业务之一,B站不断推进新游戏的上线。除了传统的商业游戏,B站也逐渐引进独立游戏,2019年7月B站首次举办独立游戏发布会,上线包括《斩妖行》在内的5款独立游戏。
目前,B站游戏研发的实力相对还是有所不足,而作为一个内容平台,面对今后版权相关的问题,B站还需要准备好各种解决方案。
平台内容审核难度升级
就在今年1月18号,B站2019年度百大UP主名单出炉,这是B站继跨年晚会后第二个大型活动。
UP主即视频上传者,也就是投稿人,是B站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B站能做到高粘性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不设门槛,将用户变成了主要的内容产生者,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让平台拥有了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然而,正是这种零门槛的创作者机制,使得B站的内容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2018年7月,B站曾被网信办等相关监管部门约谈,并下架整改长达一个月。B站作为一家面向Z世代(95后)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内部审核与监管的难度被日趋多样化的投稿内容拉高。
与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一样,B站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人工审核机制。随着视频投稿数量的增加,有up主反映审核时间较长,这也影响了部分up主的产品体验。
因此,在创作者不断增多的当下,提高审核效率成了B站生态维稳的必然之举,其中伴随着一系列人力运营与技术方面的挑战。
目前,内容审核一般针对于有害内容实行上传限制,人工审核在这方面能发挥出明显的优势,但自2020年1月1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广电总局颁布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对基于AI有关技术制作产生的虚假视频作出了明确的限制安排。
从合成图片到合成视频,人们对技术的利用很多时候是难以监管的。而人工审核精力和能力方面都有限,对于某些技术造假恐难以有效的识别,毫无疑问,今后B站的内容监管方面还会不断迎来挑战。
对B站来说,内容审核监管并非小事,它是连接创作者与接收者的一道门,也是直面国家监管部门的一张考核单,审核措施将影响到整个平台生态的质量。
商业触角的延伸与“碰壁”
B站泛娱乐化战略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开发了更多垂直业务,显然,通过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B站能够进一步从用户身上得到更多的价值。
举例来说,B站在电商业务这一块玩的就比较好。从营收数据上看,电商及其他业务2019年前三个季度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是621%、489%、703%,虽然整体增长趋势同比呈现波动,但在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
B站的电子商务业务集中在平台的“会员购”分区,通过贩售手办、周边和展会门票,上线仅两年但成绩显著。
2019年12月,B站电商事业部总经理王欣磊在中国新文娱·新消费年度峰会上披露,“会员购”2019年GMV突破10亿。
虽然诸如电商等业务取得了突破进展,但对于如今业务线日益增加的B站来说,就算从擅长的文化方向出发,也并不意味着商业化的脚步就能走得顺利,在某些业务的发展上,B站仍然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
1、做电竞,不轻松
从游戏业务延伸到电子竞技,对于B站来说,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一步棋。
游戏和直播的普及推动了电竞赛事的崛起,2017年11月,奥委会宣布将电子竞技划入正式体育项目范畴,一个月后,B站电竞俱乐部(BLG)在成立,2018年12月,B站正式成立了哔哩哔哩电竞公司。
不得不说,奥委会的决定给了电竞行业极大的鼓舞,近年来电竞话题不再局限于小众群体,电竞赛事逐渐往商业化形式发展。
目前国内大型的电竞赛事主要以暴雪和腾讯旗下游戏作为主要的比赛项目,B站主要涉及赛事内容参与和传播,但相对而言,B站优势并不明显。
直播方面,B站本身的整体情况不够乐观,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个季度直播与增值服务同比增速为205%、175%和167%,已经出现增速趋缓的迹象,再加之游戏直播头部已被斗鱼、虎牙等平台占据,而就战队知名度而言,BLG也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从内容授权到电竞衍生业务,电竞行业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头部企业逐渐明显,其中留给B站的竞争空间并不算大。
而且,关于电竞赛事参与奥运会体育竞技一事,仍然存在争议。事实上根据有关消息,计划最早于2024年入奥的电竞项目近期被证已无缘该届奥运会。
受到互联网红利消退等影响,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发布的的《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研究报告》,2017年后中国电竞整体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的增长趋势皆放缓。
虽然哔哩哔哩由于内容和受众方面的优势,看似很容易跨入电竞这一行业,但事实上,电子竞技也有非常高的专业性,在B站泛二次元的征途上,太“泛”就难以专精。
同时,如何把直播观众向付费用户引导,对于B站来说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对于B站来说,电竞这条路还有很长。
2、“轻视频”换汤不换药
做视频内容的B站也有意往短视频方向发展。2018年年底,B站推出了一款名为“轻视频”的短视频应用。
根据笔者的使用感受,轻视频与传统短视频应用的区别主要在于增加了弹幕发送功能,整体上看,轻视频其实就像一个短促版的B站,除了内容上与B站类似,目前用户中不少也是从B站引流来的up主。
虽然有媒体称B站致力于成为中国的“YouTube”,但当主站与短视频内容高度重合的时候,“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或许难以引起人们同样的看好。
一方面,轻视频相对于市场上头部短视频产品来说,对标的人群有一定的限制性。通过官方介绍,该产品主要面向二次元受众。
另一方面,根据易观千帆指数,月活排名前三的短视频产品——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的月均活跃人数在亿次以上,短视频行业格局已经基本稳定,而由于入局时间较短,轻视频目前在知名度上仍然相对不足。
有一些用户指出“轻视频”类似抖音,不仅是UI界面的设计,连视频切换方式也由最初的左右划屏改成了上下划屏。
用类抖音的“外壳”装载类B站的内容,B站过于依赖自己曾经的经验,但在“创新”方面却没有太多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轻视频的登陆方式之一是通过B站账号,并且用户也可以同步B站上的信息,但目前bilibili主站上尚未出现“轻视频”的下载端口。
“轻视频”或许也可以理解成B站在短视频方向的一次尝试,而且可能会是并不乐观的一次尝试。
总结
在B站的商业化道路上,实现盈利固然重要,但维持现有的品牌价值对B站来说同样重要,而实现这点的关键还是用户,因此,用户的体验与商业化的进程,B站必须要平衡。
目前B站平台上的内容,一部分属于商业授权,另一部分则是依靠用户主动分享,二者地位难分高低。
拥有一些超级IP的授权有益于B站提高竞争力,但与版权方的商业博弈有时难免影响到用户。
而随着内容审核情势的复杂化,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或许会产生新的变化,这又将衍生出有关平衡运营的新思考。
扩大业务与实现收入和用户月活双增,其实是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在B站泛娱乐化延伸的过程,虽然通过挖掘自身用户的兴趣习惯与现有业务相结合找出了一些行进方向,但将之成功转变为新的商业支撑力之前,B站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
商业还是用户,对于B站这家以兴趣为起点的公司来说,还真是不好选。看来,B站通往盈利之路仍长。
赞(7) | 评论 2020-02-03 11:25 来自网站 举报
-
【社交难成、直播失速,陌陌向出海求生】
莫名其妙就发个手机是我陌陌风格。年底了,除了春节假期之外,还有让人期待的年终奖。陌陌员工在网上晒年终奖动态迅速在全网走热,让众多网友哀嚎酸成柠檬精。据悉,陌陌2019的年终奖是人手一部iPhone 11,而且是256GB的!在被称为经济寒冬的2019年里,陌陌发出了“壕无人性”年... 展开全文社交难成、直播失速,陌陌向出海求生
莫名其妙就发个手机是我陌陌风格。
年底了,除了春节假期之外,还有让人期待的年终奖。陌陌员工在网上晒年终奖动态迅速在全网走热,让众多网友哀嚎酸成柠檬精。据悉,陌陌2019的年终奖是人手一部iPhone 11,而且是256GB的!
在被称为经济寒冬的2019年里,陌陌发出了“壕无人性”年终奖,但始终难掩“壕气”之下的焦虑。
2019年11月26日,陌陌发布了最新的第三季度财报,其中陌陌营收达到人民币44.516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0.881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7.776亿元。还有更为人瞩目的是,在第三季度中陌陌直播服务营收为人民币32.754亿元,对比同年上期增长了18%。
在这样一份亮眼的财报发布后,陌陌股价出乎意料的下跌6.5%。可见,资本市场早已嗅到陌陌的危机。
尽管陌陌的营收在2019年第三季度实现同比22%的增速,但是和前两季同比增速分别为35%、32%相比,下降幅度不止是一点点。而且净利润方面,陌陌前两个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9.103亿元和12.43亿元,第三季则为10.88亿元。陌陌净利润起伏的背后,透露出陌陌盈利模式还不稳定。
还有,尽管陌陌极力摆脱“直播平台”的标签,但其营收主要来源依旧是直播。在Q3财报中,陌陌直播的营收占比首次降到七成,但直播业务却仍然主导着陌陌的营收。在直播红利日渐褪去的当下,陌陌能否及时找到新引擎,留住资本的心已经变成了未知数。
社交“已死”
2011年到2014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陌生人社交呈现喷井式爆发。2011年诞生主打陌生人社交口号的陌陌,仅用三年时间风光上市。
但是在陌陌上市之初,游戏业务是其最大收入来源,占整体比重达到32%。尽管后来陌陌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主推陌生人社交的口号已经不能支撑下去,其股价已经跌至发行价的一半。
2015年6月,上市已经半年多的陌陌心灰意冷,发出私有化邀约,准备在2016年初完成退市。但是陌陌再一次抓住了波谲云诡的市场新机,走上了直播之路。直播业务带给陌陌前所未有的突破,在2016年8月17日,陌陌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其净营收达到9900万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22%,其中直播业务的贡献达到5790万美元。
直播业务单骑救主,陌陌撤回私有化邀约。此后陌陌直播业务便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2017年,直播业务占陌陌总营收的比重不停攀升,从占比31%飙升至84.9%,之后陌陌营收的主导力量就变成了直播,而非社交。
后来随着短视频的出现,直播行业受到冲击。尽管唐岩一再声称短视频平台与陌陌的用户需求不同,不会对陌陌产生影响。但陌陌直播业务受阻表现明显,直播业务同比增速从2017年Q1的1264.6%到2019年Q3的18%一路跳水,在2018年Q3甚至出现负增长,环比下跌1%。
当直播业务难再让陌陌高枕无忧,陌陌便想起曾经的白月光陌生人社交了。但是重新捡起的陌生人社交,却没有能够让陌陌一展拳脚。
1. 探探折戟
2018年,陌陌以6亿美元现金加上265万股新发行的ADS股票收购探探,这让陌陌一统“陌生人社交”领域江湖。而探探也确实如唐岩设想的一样,给陌陌带来了新增长空间。2018年Q3,探探占陌陌增值服务收入的约30%;Q4陌陌增值服务付费用户达到560万人,其中探探的付费用户占比为70%,高达390万人。
然而还未给陌陌带来更多惊喜,探探便在IPO前夕折戟。2019年4月28日,探探因疑似平台含有不良内容而被下架整改,当日陌陌股价大跌幅度超过11%。之后事态越发严重,2019年5月10日,陌陌股价再度大跌10%。
尽管陌陌积极展开自查,但是直到2019年7月15日,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沉浮,探探才重新上架。2019年前三季度探探的付费用户数量分别为500万、410万、450万。可以看出下架风波直接让探探元气大伤,虽然到第三季度有所回暖,但是难再回当初。
而且,探探的亏损难止同样让陌陌头疼。2019年Q2探探净亏损达到4.23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9480万;Q3探探净亏损为2.14亿元,上年同期为2.18亿元。
原本以为双剑合璧会让陌陌在陌生人社交领域越战越强,不曾想陌陌的缺陷被无限放大。陌生人社交市场的内容诈骗、色情、低俗等缺点漏洞,直指平台监管力度问题,随着政策监管力度加大,陌生人社交市场用户流失现象直接影响到探探接下来的发展。
2. 产品矩阵难激浪花
在2019年Q3财报电话会议上,陌陌创始人兼CEO唐岩又再一次强调了,陌陌未来的方向是泛娱乐和泛社交。
围绕着社交为核心,陌陌不断的推出新产品。聊天APP“瞧瞧”、根据照片分享基于AI分析用户相同兴趣点,构建社交网络的“MEET”、还有社交平台“是他”、“赫兹”、“Cue”等多个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并没有激起浪花,反响平平。
2019年8月底陌陌旗下的企业推出了AI换脸APP ZAO,一夜刷屏朋友圈。ZAO的出现让陌陌再次被大家关注,但是随着ZAO爆红,其暴露用户隐私和霸王条款等问题也同样被爆出,而后ZAO被下架。
接连不断的社交产品、昙花一现的ZAO,都没有能给陌陌雪中送炭,反而让陌陌雪上加霜。此外,竞争对手的崛起也导致陌陌日薄西山。
陌生人社交这条赛道上,想要分一杯羹的竞争者相继下水。字节跳动的兴趣社交产品“飞聊”;快手类似于探探点赞匹配的“喜翻”;百度基于LBS匿名社交的“听筒”等等。还有主打灵魂交友口号的陌生人社交软件SOUL关注度正在逐渐上升,垂直于同性交友的Blued开始赴美上市计划。
定位于社交,但社交却从来不是盈利点,这一条路陌陌已经走了太久,现在想要纠正过来,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陌陌社交属性还没有完全激发时,其支柱直播业务也同样正在艰难度日。
直播痼疾
2016年一股在线直播之风席卷了整个互联网,YY、斗鱼、虎牙、花椒、映客等纷纷横空出世,各种类型的网络直播平台超过300家。陌陌更是搭上了直播的快车,起死回生。
但是随着在线直播的热潮褪去,直播行业中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陌陌的直播业务增速也在连年下滑。
1. 主播影响生死
直播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在陌陌2018年的年度财报中,陌陌里最大的公会琴岛的收入分成和上年相比上涨一倍,约有0.63亿美元,而在同期的陌陌直播收入上涨47%。
陌陌在对于主播培养方面同样不敢懈怠,在2018年第三季度,陌陌加大了与主播的签约力度,主播数量环比上升两位数百分比。同时陌陌对中小公会的扶持也在加快,“王牌主播+高质量公会”被陌陌认为是平台直播生态内容供给的核心。在十几万主播和几百万付费用户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只有头部玩家。
直播平台能够吸引用户的关键就在于生态内容与主播。随着直播平台之间的竞争,主播的签约金水涨船高,同时平台往往会要求主播“独家”。而直播平台与主播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主播的签约金高,违约金更是天价巨款。斗鱼以年薪300万签约的主播文特森,因违约跳槽被索赔1500万元,还有虎牙主播嗨氏因利益纠纷被判向虎牙支付4900万元违约金。
除了主播对直播平台的影响较大之外,为了保证平台持续有新血输入,陌陌的营销支出居高难下。2019年Q3财报中,陌陌的成本和支出费用高达人民币34.879亿元,和上年同期的30.097亿元相比增长16%。
过分依赖主播对于陌陌的直播业务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想要改善直播生态内容来留住用户,陌陌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目前直播行业的风口已过,陌陌还能留住几分市场的耐心已经不好说了。
2. 直播红利见顶
相对于直播业务出现的其他问题,直播行业红利的日渐消散,才是陌陌直播业务受阻的最大原因。
据《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景气指数报告》里数据,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三季度,直播领域投资金额的增长几乎到达400%,相比当时互联网行业25%的增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离2016年“移动直播元年”,还没有过去多久,2018年在线直播就遭遇资本退场,寒冬一直笼罩着直播行业。
“在长达22个月的时间内我们没有任何外部资金的注入”2018年10月含着金钥匙出生欲独立融资上市的熊猫直播,率先在直播寒冬中倒下。
直播行业红利已然正在消失,各大直播平台同样面临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困境。而陌陌也在极力的推进社交业务,减少对直播业务的依赖。陌陌2019年前三个季度直播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72.22%、75%、74%,相比2018年前占比均在80%左右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盈利来源大头。
唐岩曾经说过,“内因与外因的合力,造成陌陌总是踩到风口的‘假象’,但风口不是追来的,是等来的。”而这等来的直播风口已过,强调自身不是直播软件的陌陌,与其他专攻直播的对手相比,优势还剩几何?
3.直播道上的厮杀
在千播大战之后,在线直播行业仍然风云暗涌。游戏直播巨头虎牙2018年获得腾讯融资4.6亿美元之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后2019年游戏直播的另一极斗鱼也相继上市。
尽管陌陌的社交直播护城河较深,但是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直播行业里,游戏直播的魅力不容小觑。
上市将近一年多,虎牙2019年第三季度的营收为人民币22.651亿元,同比增长77.4%;而斗鱼2019年第三季度的营收为18.5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81.3%。还有虎牙与斗鱼背后均有腾讯这个天然流量池的支撑,流量获取稳定;电竞游戏直播粉丝群体稳定,用户粘性要比其他类型的直播平台高很多。
在用户规模上就体现了这一点。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中,虎牙和斗鱼的平均MAU分别为:1.46亿、1.64亿,同比增长分别为47.6%、14.7%;付费用户数量分别达到530万、700万,同比增长为28.5%、66%。
而陌陌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披露出来的平均MAU为1.41亿,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停滞状态,同比增长仅有3%;付费用户数为1340万,其中探探的付费用户数为450万,陌陌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仅有7%,持续两个季度只有个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北快手南抖音”的入侵对陌陌来说同样会产生冲击,快手副总裁余敬中在2019年蓝鲸记者年会上表示,直播现在已经是快手的最大优势,在两亿的日活用户中有接近一半都是直播用户。而且快手和2020春晚的独家合作已经达成,春晚舞台可以说是导流神器。快手收割流量的野心,已经蠢蠢欲动。
2019年7月,抖音宣布DAU已经突破3.2亿,其2019年12月14日重新启动的直播答题《头号英雄》又将为抖音吸引大量用户。抖音在2019年开启“黑马计划”,对创作者进行成长扶持与平台服务等多种形式,来构建自身直播生态内容。
在一众野心勃勃又是氪金玩家面前陌陌压力实在不轻,为了能够打开更宽阔的道路,陌陌正在极力寻找新出口。但是仓惶动作下,能给陌陌好回馈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出逃三部曲
陌陌面对自身步伐正在变慢的趋势,不断在探寻新的出路。但是路途并不如同当初陌陌乘上直播风口来得那么顺利,各方面的试水如同投石问路,前路茫茫。
1. 社交出海遇强风
唐岩曾经将陌陌成功之一的原因归结为运气积攒得好,但是现在陌陌的好运气似乎已经用光了。陌陌在海外启动了一款陌生人交友软件Olaa,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门等国家与地区上线。
陌陌重新开始出海战略,并将目光瞄准东南亚的原因,首先是陌陌旗下的Mico在中东、拉美、东南亚等地区已具有6000万用户,已经算是形成一定的规模。Olaa或许能够在前者的模式之下,继续走下去。
其次是在美国等发达地区face book和Match Group两大巨头的存在,陌陌想要进军的难度实在太大。陌陌曾经扬言要做“中国的Match Group”,但是就目前陌陌在国内外的情况而言,二者还相距甚远。
截止至目前,陌陌的市值为79.14亿美元,而Match Group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58.8亿美元。陌陌想要跨越Match Group大山可能性几近于无,并且目前Match Group旗下的产品在海外影响力更有优势。Match Group正在进一步加大对拉美地区、日本、印度、韩国等地的发展,其产品在2018年下半年起就一直居于印度Google Play畅销榜的前五名,产品之一Tinder成为东南亚六国10大畅销APP之一。
近些年,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政策监管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纷纷出海寻求新路,但是能够成功在海外扎根的少之又少。而在社交领域,陌陌海外强敌更是林立,强劲海风之下陌陌是否能够留存海外业务都变得艰难。
2. 婚恋市场难进
没能在熟悉的社交领域淘到真金白银的焦虑,让陌陌投入到了严肃婚恋市场当中。陌陌旗下的探探上线了一款名为“牵手恋爱”的产品,其定位是“严肃的实名制婚恋交友平台”,当下仅在小米、OPPO、VIVO等应用商店进行下载。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8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的市场营收总额为49.9亿元,婚恋网络行业在整体婚恋的市场渗透率为54.4%。但是纵然严肃婚恋市场庞大,也不一定意味着陌陌就能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
首先,严肃婚恋市场马太效应明显,行业格局已定,留给“牵手恋爱”的空间并不多。艾瑞指数表明,2019年10月,婚恋交友类的APP月度独立设备数里,珍爱网以556万台的数据高居第一,世纪佳缘、伊对、百合婚恋居在后位,剩下的APP月度独立设备数皆少于100万台。
早些年的试水者已经变成了严肃婚恋市场的巨头,市场份额多集中于珍爱网、世纪佳缘、百合网,陌陌如今想要打破市场格局,困难不是一点点。
其次,严肃婚恋市场和陌生人社交不同,想在严肃婚恋市场分得一杯羹,要下的成本就更多。尽管网络婚恋市场渗透率已然不低,但是就算是珍爱网、世纪佳缘、百合网等也并不是只在线上布局,而是均在线下有专营店,线上结合线下的发展,才让试水者吃到了螃蟹。
至于为什么均设有线下店,这是由于严肃婚恋市场的性质所决定。婚恋并不如同陌生人交友那样简单,婚恋要涉及到的用户信息要更多。但光凭网络上的信息也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更进一步的线下见面需求产生,这就牵涉到线下见面的安全问题,而网站线下专营店能够保证双方的安全性。
仅仅是依靠“牵手恋爱”APP,恐怕连羊毛都不能让陌陌薅到。
3. 小心翼翼的金融业务
对于本身具有流量的许多平台,广告营销无疑是好的选择,而为金融平台导流更是一笔好生意。陌陌也并不例外,在2019年3月份,陌陌就上线了为第三方金融平台导流的服务。在原本的充值打赏功能以及发红包功能之后,陌陌钱包基本定型。
其实在2017年2月,陌陌就已经被视为网贷广告投放圣地,其推送贷款广告频率非常高,而且多数的网贷平台展示出来的头像和普通用户并没有区别。而在陌陌的第三方金融平台导流服务中,其“借钱”的贷款超市里有三家借款渠道:给你花、立即贷和省呗。但是陌陌的银行信用卡办卡业务和贷款导流业务,其称均有第三方提供。
陌陌的“贷款超市”被看做是其在金融业务上的突破,是其流量变现的最重要途径。但是在2019年7月份时,在陌陌“贷款超市”里仅剩借呗一家。这与网络借贷从2018年以来频频暴雷和相关部门对网络借贷方面监管政策趋严有一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陌陌2019年第三季度的移动营销收入为人民币8190万元,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0%。
陌陌想要发展金融业务要面对的还有金融牌照问题,就目前陌陌披露的相关公司情况看,并没有金融牌照。没有金融牌照的难题之下,尽管陌陌有1.141亿MAU,也仍然难以实现在金融领域产生更多价值。
而在长期的压力之下,除了导流之外,陌陌想要选择助贷之路的话要花费的功夫不小。
首先,助贷业务对企业的风控能力要求严格,企业要形成自身的风控体系,才能对金融机构做好风控。而后,陌陌能否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也是难题,想要与金融机构取得合作就要有一定的资金与资源,同时金融牌照也必不可少。
金融领域已经不是最初遍地黄金时代,反而越发人人自危,陌陌要进一步的涉足金融业务,就需要更加小心翼翼。
小结
陌陌一路走来,越发和自己当初的定位南辕北辙。尽管陌陌能够从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如今和相比,陌陌的社交属性已经淡去。在换了一次又一次的救命稻草之后,陌陌还能否靠最初的野心博回生机,已经变得茫然不可知。
陌生人社交是否是伪命题,社交领域除了之外还能否有更多的可能,陌陌接下来的出路,值得一观。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11) | 评论 2020-01-27 14:25 来自网站 举报
-
【2020春晚红包大战:短视频成数字化“基建狂魔”】
经历了春晚前夕的疫情紧张氛围,2020的春晚还是给全国百姓们带来了几分家人团聚的温暖。在春晚的背后,一场浩浩荡荡的红包大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亲人之间的关心与问候。不同于以往由BAT三巨头坐镇的红包主场,今年的主场变成了主打短视频的快手。快手除了向武汉市政府捐赠人民币1亿元和5万个... 展开全文2020春晚红包大战:短视频成数字化“基建狂魔”
经历了春晚前夕的疫情紧张氛围,2020的春晚还是给全国百姓们带来了几分家人团聚的温暖。在春晚的背后,一场浩浩荡荡的红包大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亲人之间的关心与问候。
不同于以往由BAT三巨头坐镇的红包主场,今年的主场变成了主打短视频的快手。快手除了向武汉市政府捐赠人民币1亿元和5万个口罩,用于抗击新型肺炎疫情,还推出了春晚红包配捐活动,即网友捐一定金额,快手配捐10%。
根据快手公布的春晚首战成绩来看,全球观众参与红包互动累计次数达到639亿,远超去年数据,创造春晚史上最大的视频点赞记录;当天,快手春晚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7.8亿,最高同时在线2524万,快手还在春晚直播期间,上线“武汉加油”专属定制公益礼物,礼物收入将全部捐赠给武汉慈善总会。
花式的2020红包大战
今年的春晚红包大战虽然由快手坐镇主场,但是BAT、字节跳动们并未闲着,各家都暗暗使出了浑身解数,希望借助红包大战进一步向下沉市场渗透。
1.百度系
去年作为春晚红包大战主场的百度,今年虽然错失了主场,但是仍然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红包战,从1月15日起开启“好运中国年”活动,通过百度APP、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等8个百度系移动产品,发动总金额超5亿元的红包。
百度的“好运中国年”,用户可以通过“集好运”和“团圆红包”参与红包活动,依旧延续了去年的集卡模式,组队拉人是核心,此外还加入了直播带货、明星互动等玩法。
2.阿里系
自从红包奇袭了支付宝之后,阿里系对于春晚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就开始倍加重视。2020年春晚,阿里系同样倍加重视。支付宝一如既往地推出了“集五福”,共5亿现金红包,依旧延续了AR扫福字、蚂蚁森林浇水得福字等玩法,也新增了“福满全球”等玩法。支付宝还与快手联手,共同发起了“寻找中国福娃”活动。
与此同时,1月11日,淘宝和央视联合宣布淘宝成为2020春晚独家电商合作伙伴。而这次的主角则是聚划算,整个春节期间,聚划算将拿出20亿元补贴,大年夜为5万个消费者清空购物车。
3.腾讯系
与百度、阿里不同,腾讯今年红包大战的主场则聚焦在短视频,派出了微视上阵,整个春节期间将派发10亿红包,其中两亿是通过集卡的方式进行发放。
剩下的8亿,微视则采用了“1 分钱大作战”、“红包体验金”、“彩蛋红包”、“24 小时刷视频领红包”四种玩法,此外还邀请了多位明星参与,每晚7点进行千万明星红包雨活动。
4.字节系
面对快手拿下春晚的主场,字节系自然不甘示弱。除了抖音,字节系旗下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等8款产品集体出动,一起推出20亿现金红包活动“发财中国年”,由“玩游戏分5亿”、“集卡分5亿”、“万元锦鲤红包”、“5亿现金红包雨”和“答题评分100 万元”五个模块组成。
此外,抖音还推出16款自拍视频互动游戏供玩家体验,每一款游戏均结合了AR技术。
5.快手系
作为此次春晚红包大战的主场,快手的决心和力度显然更大。快手的红包活动从元旦就已开展,上线了包括“集卡分一亿”、“选号夺金”、“抢年货”“快手红包创意大赛”等福利活动。而快手春晚的红包互动,更是高达10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与往年BAT的图文形式不同,快手则采用“视频+点赞”的全新形式,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了多种新玩法,在短视频拜年的基础上新增了MR、AR等技术与新场景的结合,不仅让抢红包玩法更有趣,也降低了参与门槛。
在短视频媒介外,快手还借助了直播这一媒介,解放观众的观看场景限制,让用户在路上也能看春晚直播。同时开放直播功能,电商、娱乐两不误,满足用户娱乐社交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观众的购物需求。
春晚首战:快手不断释放狼性
从今年的春晚红包大战来看,快手、抖音、微视、好看等几大短视频平台几乎占据了补贴的全部主力。而在春晚独家合作伙伴的竞标过程,快手成功PK掉阿里、拼多多、字节跳动,也是近五年来BAT首度被挤出央视春晚的舞台。
这种变化的背后,也折射了移动互联网的变化。不论是从用户的规模,还是从用户的上网时间和上网习惯来看,继移动支付、电商之后,短视频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主流。而作为春晚主战场的快手,在用户日活和次日留存创新高的背后,则让我们看到这个短视频巨头正在一步步释放狼性。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至2019年,央视春晚保持了平均30%的高收视率,这意味着至少7亿人次的直接触达;2019年海内外收视观众总规模达11.73亿。春晚作为覆盖全国各线城市和广大乡村超过10亿观众的超级流量,对快手视频点赞+红包的玩法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
春晚巨大的流量峰值,对网络传输、音视频传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视频完全不同于文本,对带宽的需求比文本大50~100倍,要保障短视频、直播、推荐等业务的稳定,以及所有用户的正常体验,挑战性不可谓不强。快手敢于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既是源于自身AI技术实力的积累,也是源于内部组织的不断进化和狼性释放。
过去,对于快手,有人说它很佛系,也有人说它很慢,依我看,现在的快手正在从一匹小狼成长为一匹野性十足的壮年狼。据相关人士透露:几个月前,快手的研发团队、产品团队就开始全面备战春晚,不仅团队内部的协同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团队的主动积极性和整体作战能力也比以前更强了。
今年6月,宿华为快手定下3亿日活的目标,整个快手团队就开启了战斗模式。直到从阿里、拼多多、字节跳动包围圈里杀出来牵手春晚,外界才明白快手其实觊觎更大的舞台。春晚一战前,快手全方位夯实了技术和进行组织准备,最终扛住了春晚的高压。这不仅让外界看到了快手的“肌肉”,也让外界看到了一个更具狼性的快手。
爆火背后: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精神食粮
随着5G时代的加速到来,短视频的流行会变得越发明显。我不敢说图文未来会消失,但是在全媒体的传播中,短视频正在成为主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说淘宝是我们的“物质食粮”、美团是我们的“外卖口粮”,那么快手则更像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在快手,用户能够在多元化的内容里发现更多好玩有趣的事情,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和想象。也许,过去的快手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但是今天的快手已经成为一个用户表达、交流、互动的社区。而这个社区还在不断发生化学反应,更多渴望表达的用户在这里生产内容和消费自洽,半熟人半陌生人的社交状态开始显现。
今年的春晚,快手让用户看视频点赞就可以拿红包,比往年以图文为主的红包互动形式,更有趣味性和代入感。用户在快手这个大社区里,更容易交心,并乐于同化他们的身边人。诚然,今年快手参与春晚红包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流量数字,而是在于让新用户全面认识一个独特的、人性化的快手,愿意留在这里,成为社区的一员,成为一个记录者。
快手给参与者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刷新了人们对春晚红包的认知,这是由快手的定位和属性决定的,也是由快手生产内容的方式所决定的。快手正在触发越来越多普通人内心深处渴求被看见、被认同、被欣赏的天性,既给了普通人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短视频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一种新的“精神食粮”。
连接一切:短视频还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基建狂魔”
快手的1.0是由几个人的小团队创造出的工具产品阶段;快手2.0是从工具转换为平台,团队向数千人更专业分工进化的阶段;目前的快手,已经进化到2.5的阶段,成为一个用户表达、交流、互动的社区;而未来的快手,将加速向3.0进阶,快手创始人宿华认为快手3.0能够成长为满足用户多样需求的社交平台,“有趣+有用”成为用户的切身感知,并将带领更多人进入数字世界。
事实上,经历春晚红包大战一役,快手短视频的数字化进程已经在悄然提速。快手不仅仅只是一个连接人与人的社交平台,也正在成为一个连接各行各业,并为各行各业赋能的数字化平台。
大家对于短视频的固有印象可能就是娱乐化的社交需求,事实上它正在不断与各行各业产生化学反应。仅仅就拿短视频电商带货来说,抖音李佳琪、淘宝直播薇娅、快手辛巴等网红的带货能力已经众所周知,事实上在快手平台,已经有数万的腰部创作者利用短视频实现了电商的创收。
短视频边看边买的模式,不仅让网上购物更直观真实,也更有乐趣感。而短视频与电商的深度融合,对于整个电商的格局也正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在广大的农村,快手正在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在众多的旅游景点,快手也正在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宣传和创收;教育、媒体、音乐等等……短视频在改变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为他们进行产业数字化赋能,为产业的数字化打下坚实地基,让人联和物联变得更高效。
赞(21) | 评论 2020-01-27 10:39 来自网站 举报
-
【线下渠道失势:5G 能否让vivo重生】
手机市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华为、小米、OPPO、vivo同属国内一线手机品牌,但vivo的形象总给人一种比华为、小米矮一截的感觉,与其齐名的OPPO同样如此。以至于,在如约而至的5G市场,vivo 5G手机销量遥遥领先却让用户惊奇并引发猜忌。向路人问起:“你知道5G手机销量最高的... 展开全文线下渠道失势:5G 能否让vivo重生
手机市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华为、小米、OPPO、vivo同属国内一线手机品牌,但vivo的形象总给人一种比华为、小米矮一截的感觉,与其齐名的OPPO同样如此。
以至于,在如约而至的5G市场,vivo 5G手机销量遥遥领先却让用户惊奇并引发猜忌。向路人问起:“你知道5G手机销量最高的手机品牌是哪一个吗?”。大多数人会回答:华为、小米、三星……鲜有提到vivo。事实上,在2019年国内5G手机市场份额数据报告中,vivo排第二位仅次于华为,市场份额高达17.7%,而小米则位列第三,市场份额仅达到了10.4%。
而且,在一二线城市(高学历、高收入人群)消费者眼中,虽然华为、小米、OPPO、vivo都是作为中国进入全球TOP5的智能手机厂商,但华为、小米的品牌口碑显然比OPPO、vivo品牌口碑影响力更强。当同样价格、同样功能的华为手机和vivo手机摆在他们眼前,没人会舍华为而选vivo。
品牌价值没有获得中产阶级人群的认可是vivo的硬伤。
一直以来,vivo的手机都以颜值、HIFI和摄像头等手机配置著称,很少提到性价比和芯片技术。而今,支起vivo大旗的小镇青年们对手机的要求不再只限于外形和拍照功能,还有手机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身份标签,他们即追求性价比又急于用手机体现自己的品味和身份。
品牌不吃香、缺乏性价比,无功能优势的vivo开始被小镇青年抛弃,日薄西山之势显现。祸不单行,高端手机品牌也开始下沉,以低价收拢人心,让vivo的生存空间急剧缩窄。由此,升级品象抢占中端机消费者,成为vivo手机的当务之急。
那么,vivo品牌该怎么系统性升级品象、提升5G手机研发技术,来获得“新生人群”的认可?
小镇青年的得与失
vivo用户流失的原因是有一方面是用户消费观念变了,需求不匹配了。
小镇青年大多工作追求稳定,有更多的消费空间,消费需求也更旺盛。她们青睐国产品牌,渴望活成一线城市群众的模样。其中,国产服饰、国产手机、国产美妆、国产品牌汽车等颇受小镇青年的偏爱,因为这些产品价格合适而且与新颖、潮流。
这也是一开始,vivo、OPPO等国产手机得以生根发芽,并垄断下沉市场的原因。
调研平台在《智能手机&智能硬件:2019中国网民购买力报告》提出:从学历和收入两个角度看,OPPO和vivo两个品牌的用户相较华为、小米均靠后。
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OPPO的用户占比为4.9%,vivo的占比也仅为5.1%,而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均超过60%。8000元以上收入人群占比,OPPO为5.2%,vivo为6.9%。而月收入3000元以内,OPPO占比59.7%,vivo占比58.4%。
同时,在一线手机品牌存量用户的性别对比中,OPPO和vivo的女性比例均为60%左右;年龄方面,OPPO和vivo的用户更多的是在20到29岁的年轻人,且OPPO、vivo两家的用户基本上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占比接近65%。
从数据来看,OPPO、vivo几乎垄断了小镇上的手机业务。
彼时,对于贴着“洗剪吹、小脚裤、台球厅、山寨手机”标签的小镇青年来说,vivo是拿得出手的潮流产品,十分接近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四线城市消费习惯与一二线城市无缝隙连接,另外一些一二线城市年轻人因生活所迫,开始前往三线及以下城市生活,人群的迁移也让小镇青年的消费习性发生了改变。
用户标签体现了品牌的标签,小镇青年品牌意识的觉醒,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转而选择看起来更高端的手机品牌,vivo手机销量受到影响。
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2019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9780万部,比上季度的9760万部略有增加,但比去年同期依然下降了3%。其中,vivo出货量为1750万部,占市场份额下降至17.9%,与2018年同期相比,vivo的手机销量大幅下滑了23%。同样,OPPO 出货量为 1700 万台,市场份额为 17.4%,同比减少 20%;
与之相反的是,华为则继续保持销量增长,出货量达到了 4150 万部,同比增加了 66%,市场份额占比高达 42.4%。显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选择vivo手机,转而投向华为的怀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加上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导致vivo手机销量下滑之外。vivo手机定位不明确、线下渠道的失势也是其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线下渠道的失势
从有线电话到智能手机,从2G时代的摩托罗拉、诺基亚,3G时代的酷派、华为,到4G时代华为、小米、OPPO、vivo,百花齐放,以及现在5G时代华为、三星奋勇向上。时代的改变,不仅手机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手机市场也历经了多次洗牌。
而每当行业变革,都会造就英雄,vivo也曾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2011年我国手机从功能机时代进入智能机时代,vivo借势推出vivo X1,智能功能齐全加上新颖的Hi-Fi功能引起了市场上广泛的好评,成为了一代经典的机型。后续,vivo又发布了全球首款2K屏旗舰手机——vivo Xplay3S,证明了自身手机制造能力。此后,X3系列、X5系列、X9系列等机型也陆续面世,夯实了vivo的行业地位。
与此同时,vivo手机曾仰仗庞大的线下门店数量笑傲江湖,是很多小镇年轻人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一方面,vivo经过多年耕耘,打造了庞大的线下销售渠道。早期各大品牌都在线上耕耘,vivo则反其道而行,着重打造线下渠道,从小镇到到二三线城市乃至一线城市,绝大部分地方都有vivo线下门店的身影。
据悉,vivo线下约共有20万家线下门店,包括直营近4000家体验中心、vivo代理商直营体验店和专卖店加上经销商加盟店等等。经过长时间积累,街头小巷随时可见vivo的线下门店体现了vivo的扩张实力,这样的渠道优势其他品牌难与之匹敌。
另一方面,vivo营销实力强劲,除了线下广告之外,常年投资综艺节目广告、尝试朋友圈广告又和其他品牌合作推出定制产品,一系列的营销动作加强了vivo品牌名气。
vivo 2013年便开始赞助《快乐大本营》,而后2015年到2016年的两年时间,vivo参与冠名的综艺节目超过25个。包括:《快乐大本营》还有《两天一夜》、《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火星情报局》、《吐槽大会》、《奇葩说》等等知名综艺节目。
而且,vivo善于利用一切营销渠道,增加品牌知名度。比如:2015年1月25日,首个朋友圈广告上线,vivo与宝马、可口可乐成为首批广告主。vivo还与百事可乐合作,推出了定制版本百事可乐。同时,赞助FIFA(国际足球联合会),通过国际体育赛事打开知名度,开启海外服务之路。
庞大的销售渠道和极具特色的产品以及营销手法,奠定了vivo在国内外手机市场的头部地位。
高峰时期,vivo超越华为、小米甚至苹果,坐上了国内手机销量亚军的宝座。IDC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vivo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分别达到1920万部,vivo增长速度则是惊人的101%。首度成为中国市场亚军,仅次于OPPO,华为、小米和苹果则分列三至五位当季。
只是,vivo涨得快跌得也急。
中国信通院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从2016年国内手机出货量达到6.6亿部的历史顶峰后,该数据便一路下行。2017年的同比下降幅度便达到两位数的12.3%,2018年的同比下降幅度更是达到15.6%。
市场寒冬来袭是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在过去三年整体萎缩的市场环境下,不少厂商都经历了销量下滑、份额减少的“至暗时刻”,有些品牌从主流变为边缘,更有厂商直接退出了市场。
更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线上品牌格局逐渐趋于稳定,各大品牌开始盯上线下这一块蛋糕,前来抢食的品牌并不少。
这些年,华为、小米、三星、苹果等一线手机品牌,纷纷加大力度建设线下门店。2015年开始,华为通过“千县计划”布局线下渠道建设,现在华为的零售阵地在全球超过了53000家;主攻线上的小米手机上市后,小米之家的店面数已超过400家,预计3年内还将开出1000家店面。
华为、小米,剑指vivo线下门店,给vivo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失去线下份额的vivo也由此在线下失势。群雄争霸,手机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vivo需要重新思考怎么才能守住自己的产品阵地。
“产品+子品牌”的对垒
互联网手机市场风起云涌的这几年,小米、华为、酷派、vivo、OPPO等手机厂商之间的比拼越来越多样,从产品功能到品牌声望战火不断蔓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vivo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曾经的“拍照手机”荣誉逐渐暗淡,在子品牌的打造上也落于人后。
1.拍照手机标签老化
电商市场有言,“得女性者,得天下”。
随着女性市场消费力的觉醒,女性用户在手机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女性观众换机率高且对手机的性能要求不强,仅对手机的颜值和拍照功能有要求,又舍得花钱买欢心。由此,女性向手机一时成为香饽饽,各样主打摄影手机的产品蜂拥而来。
2016年底,vivo推出vivo X9系列,主打“前置2000万柔光双摄”,不仅提供了市面上最为顶尖的前置双摄组合,并且还配备了第二代Moonlight柔光灯。强大的拍照功能加上那句“照亮你的美”广告语,让vivo X9系列成为“最佳摄影”的手机,也被众多用户誉为超强自拍利器,vivo借此打开了拍照手机市场。
vivo X9系列让vivo拍照功能一炮而红,vivo X20则加深了人们对vivo“最佳拍照手机”的印象。
2017年,vivo依法炮制推出了vivo X20,2400万感光单元加上最快的0.03s极速对焦,在面对逆光和夜景情境中依旧有极为高像素的表现,“逆光也清晰”的广告语同样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值得一提的是,vivo还凭借X20获得了中国手机最高奖——天鹅奖颁发的“年度最佳拍照手机奖”殊荣。
vivo在手机拍照功能上取得如此荣誉是因为,其背后有一支“技术军队”。据悉,在摄像头模组上,vivo与模组巨头欧菲光、舜宇科技、丘钛科技均和信利国际均有合作;在摄像头芯片上,与三星有合作;在摄像头镜头上,与大立光有合作;在3D人脸识别上,与旷视科技有合作。
“拍照手机”曾经是 vivo 的标签,而现在这样的标签逐渐被华为替代。
如今,一提到手机拍照,人们第一反应是华为。最近火热的“拍月亮风潮”、“望远镜手机”“徕卡四摄”等标签是华为P30 Pro一跃成为抢手的拍照手机的原因。
华为P30 Pro被声称为“望远镜”,原因在于,P30 Pro采用四摄设计(一枚4000万像素的电影摄像头、一枚4000万像素的超感光摄像头、一枚800万像素的长焦摄像头,以及3D深感摄像头),通过4000万超感光和2000万超广角机上800万超级变焦,拉长用户的视线,塑造了华为手机登峰造极的变焦能力。
此外,微距、逆光拍照、暗光拍照、智能美颜、防抖等用户拍照诉求,华为也一一满足,华为P30 Pro的口碑传播再加上品牌价值,让华为成为“拍照手机”的代表。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让手机取代相机的趋势愈演愈烈,相机成为了很多手机厂商的主打卖点。在此大势下,手机摄像头的好坏会影响用户对手机品牌的评判。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每一个手机功能的比拼都体现着自身的综合实力,“防水”、“拍照手机”、“性价比”、“充电快”等等标签彰显着品牌力量,也是吸引小众用户的不二法宝。现在,失去“拍照手机”标签的vivo相当于失去了左膀右臂。
2.子品牌落于人后
子品牌遍地开花是国内互联网手机市场的现状。华为&荣耀、OPPO&realme、一加、小米&红米、POCOPHONE、黑鲨、美图领先一步开疆扩土。2019年,vivo与其子品牌艾酷(iQOO)姗姗来迟。
在互联网市场,在母品牌前进缓慢或者停滞不前的时候,子品牌相当于“牵引线”,带领母品牌向外扩张,而母品牌也会给子品牌资金上的助力,手机市场同样如此。
一方面, vivo 线下渠道增长放缓,iQOO 子品牌的成立增加了新的渠道。前面提到,vivo线下渠道失势,基本处在缓慢增长的阶段,而且劲敌纷涌而至。子品牌iQOO的设立,可以帮助 vivo 拓展线上渠道,也能帮助 vivo 覆盖到一部分新增人群,例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群。
另一方面,小米、华为、OPPO等竞争对手们都陆续推出了子品牌,让vivo倍感压力。荣耀是手机厂商设立子品牌路径的“鼻祖”,也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例。在荣耀成功突围之后,一加从 OPPO 独立出来;紧接着,红米品牌也在2019年被小米独立出来运营。
陆续衍生的子品牌扩大了手机厂商的用户覆盖范围,市场份额也随之扩大。vivo也意识到,只有设立子品牌深耕细分人群扩大服务范围,才能快速成长不被对手拉开差距。
据了解,iQOO此次推出的手机,主打的“高性能”且定价算十分“亲民”。这样的定位可以帮助vivo摘掉一直以来的“偶像派”的标签,未来也不排除vivo可以有空间进入目前定位之外的市场。随着发展越来越壮大,iQOO也会慢慢开始布局更多元的价格区间和更高性能的研发。
只是,荣耀、红米已成熟,一加、黑鲨蓄势待发,而iQOO初出茅庐竞争力明显不足。从性价比上,vivo没有小米能耐;从摄影方面,vivo没有华为厉害;在线下渠道方面,OPPO也胜于vivo。
4G时代,在激烈的品牌争夺战中,vivo徐徐前进险些丢了自己,但5G市场又是一番天地。
5G拐点
说实话,从进入5G时代之后,vivo声望越来越高了。
众所周知,2019年是5G元年,2020年将是5G手机的爆发年。自国内5G牌照发放以来,关于5G所带来的变革愈演愈烈,5G产业飞快发展的同时,手机厂商也都加快推出5G手机的步伐。
国际知名调研公司IDC预测,预计2020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235亿部,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8.9%,预计到2023年,这一比例将升至28.1%。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指出,2020年中国移动5G手机市场规模超1亿,超过10个手机品牌将推出5G手机,将有100款5G手机陆续上市。
在5G手机大潮中,vivo走在发机前沿,其在一个月之内连续推出两款5G旗舰手机,并且勇夺5G销量季度冠军。
调研公司IDC数据,在2019第三季度中国5G手机市场厂商份额的统计中,vivo以54%市场份额拿下了第一名。同时,vivo旗下iQOO Pro 5G、vivo NEX3 5G、vivo X30系列,等产品质量被高度认可,获得了良好的行业口碑。
据安兔兔Androd旗舰手机性能排行榜最新跑分数据显示,vivode 三款旗舰产品包揽了前三甲。vivo iQOO Neo 855竞速版平均跑分超过50万,位列第一。vivo iQOO Pro 5G和NEX 3 5G则紧随其后,分别位列榜单第二和第三。
vivo之所以能高居榜首,全是因为vivo在5G方面未雨绸缪,早早就做了布局。
2016年开始,vivo相继在北京等各地设立5G研发中心,还参加了标准协会3GPP 5G的标准制定工作并投入巨资进行5G样机的研发。在5G技术、处理器系统、摄像功能、手机配置、性价比等等方面做足了准备。
vivo iQOO Neo 855、vivo iQOO Pro 5G和NEX 3 5G等产品的应用,标志着vivo在5G方面技术研究的基本成熟。
只是,5G市场,华为、三星等品牌具备更加专业、成熟和完整的团队,在屏幕、存储器和芯片等技术核心技术上储备了大量专利,相比下vivo的技术相差甚远。而且,vivo 5G手机销量高的一大原因是低价,随着5G手机的发展,vivo的价格优势也会很快消失,那时技术缺失的短板,也会更突出。
简单来说,vivo最大的问题是,家底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又没有确切可以突围的新渠道,即使在5G领域也囿于技术而缺乏与对手抗衡的实力。未来,能否打破这个局面还是要看vivo能否夯实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及能否找到自己的盟友。毕竟,编织华丽的外衣不是长久之计,具备造芯片的硬实力才是生存之道。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12) | 评论 2020-01-22 15:17 来自网站 举报
-
【聚划算:佯攻者能否驱动阿里的自我革命?】
导语:阿里巴巴决心全面依照拼多多,通过聚划算、淘小铺、淘宝特价版等新业务来嫁接新电商模式。聚划算是阿里巴巴重启自我革命的信号,但其“佯攻摇旗”的战略定位,是否能成功催生阿里的下一场变革?聚划算的定位背后是阿里的变革决心。例如,在补贴大战之中,阿里是否敢按照体量与规模,掏出10倍于... 展开全文聚划算:佯攻者能否驱动阿里的自我革命?
导语:阿里巴巴决心全面依照拼多多,通过聚划算、淘小铺、淘宝特价版等新业务来嫁接新电商模式。聚划算是阿里巴巴重启自我革命的信号,但其“佯攻摇旗”的战略定位,是否能成功催生阿里的下一场变革?聚划算的定位背后是阿里的变革决心。例如,在补贴大战之中,阿里是否敢按照体量与规模,掏出10倍于拼多多的现金投入这场正面交锋?
生物体的进化和改良,靠的不是既有细胞的分裂和堆积。如果按照任正非的观点,有机体在旧循环体系下的堆积,只会导致熵的无限增生。
事实上,生物体进化升级靠的是病毒。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体系内,植入外来病毒,病毒刺激有机体产生细胞结构进化,并带来物种基因的改变,最终,使得旧的有机体迭代成为全新的生命系统。
企业同样如此。当一家企业在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形成稳定成熟的模式形态之后,就容易进入既有细胞的堆积再生,而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企业要保持活得长久,就需要时刻引入“外界病毒”,来驱动自我进化和蜕变。
对于今天的阿里巴巴来说,二十年积累下的传统电商生态遭遇美团、拼多多和快手等移动互联网巨头的挑战,这些外在的挑战者,既是暂时威胁肌体的病毒,同时,也是自我进化的机会。
从2019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始逐渐借鉴拼多多的新电商模式,建立了“聚划算”、“淘小铺”、“C2M事业部”、“淘宝特价版”等新业务,分别对应着拼多多的多重业务方向。
其中,聚划算的声势最为浩大。据媒体报道,从11月份开始,阿里巴巴已经至少为聚划算投入了近30亿元,几乎要“承包”所有电视台的跨年晚会。
外界观察认为,聚划算是阿里巴巴重启自我革命的一个信号,但从实际业务进展来看,现阶段的聚划算在围剿拼多多的多路部队之中实际上充当的是“佯攻者”角色。即通过营销宣传来造势,但在业务上却其实处于“说补贴又不敢放开补贴”的状态,反馈到商品上,就是其补贴商品常年处于“限时限量秒杀”的状态。
聚划算是阿里参照拼多多而制造出来的变异病毒,天猫、淘宝甚至是支付宝体系如何面对这个病毒,则决定了阿里巴巴的未来十年。
佯攻者聚划算
1月11日,阿里官宣成为2020春晚独家电商合作伙伴。聚划算百亿补贴将成为主力产品登上央视春晚,这是继支付宝、淘宝之后第三个登陆春晚的阿里品牌。
表面上看,重启的聚划算已经成为阿里的战略级武器。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巴巴为这一战略武器投入了不少资金来造势营销。
直接的表现是晚会。在2020年到来之前的跨年夜上,聚划算还一口气赞助和冠名了B站、江苏卫视、北京卫视、黑龙江卫视、河北卫视等一网四台的跨年晚会,几乎承包了小半个2020年跨年晚会的舞台。
此外,去年9月,聚划算升级99划算节,甚至还专门与江苏卫视合作定制了一台“99划算盛典”的晚会。
而据现场参与央视竞标的人员透露,阿里现场竞价超过10亿元。与此同时,如果再算上红包、其他时段广告等费用,这一春晚赞助费用将超过20亿元。
这意味着,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聚划算就至少赞助了7场晚会。据媒体统计,仅赞助7场晚会的费用,聚划算就烧掉了27亿元。
有媒体分析称,聚划算的策略是,先通过强势赞助晚会,拖住拼多多上行的步伐。
大量晚会营销也起到了一定了效果:百度指数显示,在聚划算赞助的“一网四台”跨年晚会播出之后,聚划算指数从此前一直稳定在1700左右,瞬间翻倍达到了4100以上,并在跨年晚会结束后一周内都保持在2800上下。
但如果对比来看,聚划算的声量与真正的战略级武器仍然有一定距离。有媒体统计了聚划算百亿补贴首期上线的商品中,iPhone11仅有395件,sk2仅为200件,这样的商品数量,与晚会上的宣传造势相比,无疑有些落差。
苹果手机是拼多多百亿补贴的重点商品。2019年,拼多多百亿补贴入口售出了超过200万台苹果手机,据统计,平均每款手机补贴超过500元,仅苹果手机一项,拼多多就烧掉了10亿元。
而在618、双11及双12三次大促期间,其他电商平台所推出的“折扣苹果手机”,总计限量不到2000台。
这也意味着,迄今为止聚划算作为一项一级入口,仍然没有在商品和补贴规模上跟紧拼多多。因此,此前有媒体分析,阿里在宣传上拼命花费成本、摇旗呐喊,但在真实的补贴上,却始终是限时限量、控制成本。本质上,在阿里全面对抗拼多多的队形中,聚划算只是一个佯攻者的角色。
聚划算何时才能真正低价?
聚划算作为佯攻者之所以采取限时限量的低价,一部分是因暂时的战略需求,另一部分,则是聚划算在阿里体系内部所产生的规则不适问题。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聚划算目前的限量低价商品,主要靠向天猫体系的品牌商发送活动邀请。而据了解,品牌商参与聚划算的限量限时秒杀活动,还需要额外缴纳参团费用。
根据此前的相关规则,聚划算限量秒杀的收费规则分为两种,一类是基础收费模式,按天数收取固定的2500元技术服务费,另一类则是按照成交额的1%-5%收取服务费用。
据多位商家透露,在聚划算宣布“补贴”之后,这一费用仅仅进行了微调,即固定的技术服务费用从2500元/天被降到了1500/天,而如果采取另一种收费模式,则可以享受约八折左右的费率优惠,即0.8%-4%左右的服务费。
这一降价幅度在阿里体系内可能已经算是“特权”,但如果再加上天猫店的商品佣金为2.5%,这就意味着,想要进入聚划算的阵营,品牌商需要先付出接近3.5%-4%的“租金费用”。
电商平台的价格竞争几近肉搏,接近4%的租金成本反馈到价格上,对于消费者或者商家来说可能便是截然不同的体验。
以拼多多今年集中优势兵力补贴的苹果手机来说,新款苹果手机的主力机型进货价已经超过10000元,当经销商需要付出4%的租金成本,就意味着在聚划算平台上,商品价格已经上浮了400元。而拼多多在进货价基础上进行了平均500元的现金补贴,差距迅速就被拉大到了将近1000元,价格相差近10%。
如果不是平台扶持的大品牌商,参与活动的中小品牌商还要为参与聚划算投入开通直播车、钻展等流量费用。而据此前“电商报”的报道,品牌商在阿里巴巴体系内购买流量的费用,大概占据了商品成本的15-20%,而在拼多多则只需要5%左右,中间产生了至少10%的差价。
这就意味着,在阿里巴巴建立的现有流量运营体系内,聚划算天生已经比拼多多贵了将近15%,反馈到商品端,这就是常年八五折和原价商品的区别了。
这解释了聚划算为什么如今必须走限时限量的路线。因为聚划算作为一个一级入口,却没有办法提供系统性的低价方案,只能借助平台的部分补贴,来在特定商品上进行限量爆破,为营销造势提供子弹。
阿里体系的左右互搏
以阿里巴巴十倍于拼多多的体量,为什么不继续扩大补贴品类和补贴数量?
答案是“排异”反应。聚划算这款低价产品,在本质上是“反阿里的”。首先,从价格定位上,聚划算定位于低价,这已经与天猫淘宝产生了冲突,其次,如果要实现低价,聚划算必须至少成长为与天猫、淘宝并列的产品线,而不是一个营销工具,而这就意味着,在内部要对天猫淘宝进行颠覆。
举个例子。倘若天猫通过平台补贴将一款商品降价为正常售价的70%,并且进行不限量补贴,那么必然是对品牌商店铺的一次冲击和颠覆。同等商品相比选便宜,是消费者必然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天猫的品牌商店铺将首先受到冲击,消费者会优选聚划算渠道,而不再是天猫店铺,这样一来,必然会遭到天猫店铺的抗议。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现在的天猫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要动摇天猫的基础逻辑去做聚划算,目前来看仍然得不偿失。
那么,如果不是靠补贴,而是要求天猫店铺转型做聚划算,是否可能?
这里要记住,聚划算的核心是低价,在品牌商要付出3%左右的扣点和聚划算的交易费用情况下,品牌商根本无法维持长期低价。
因为拼多多的低价是拼多多放弃了盈利带来的利润空间让渡。这也就意味着,阿里除非放弃3%的天猫交易佣金,并放弃20%左右的广告利润,才能保障入驻的品牌商至少在成本上与拼多多站在同一个水平线。
而目前,阿里的核心收入来自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交易佣金;第二个部分是广告和其他收入。
因此,聚划算所设计的低价体系若要真正建立起来,就意味着阿里必须舍弃(1)天猫体系(2)巨额的利润回报(3)因为利润大幅下降带来的市值损失(4)大文娱、新零售等亏损业务线的受损。
这是一条整个阿里巴巴体系的连锁反应。因此,聚划算迄今为止,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佯攻部队,而不是一个独立业务单元。尽管阿里巴巴投入数十亿元试图建立品牌心智,但从业务上看,限时限量补贴的聚划算依旧是一个天猫体系内的补充型营销工具。
阿里巴巴必须自我迭代
变革和进化之所以困难,核心在于固有系统的强大阻力。变革力与阻力交锋时,也会给企业带来阵痛和损失。
拼多多证明了低价优惠电商逻辑的可行性和前景,阿里也重新推出聚划算,作为积极反思、自我变革的信号。
但阿里对聚划算的时冷时热的态度,也证明着这种变革的困难。
这样的矛盾能从产品的动向中清晰看出。在聚划算宣布推出百亿补贴的当天,淘宝APP、聚划算APP上都没有找到明显的入口。
淘宝把“百亿补贴”放在一级入口后,很多消费者慕名跑到“百亿补贴”页面进行抢购,但发现商品往往只有100件、1000件,还需要限时抢购。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淘宝APP日活超过3亿,以千分之一的转化率来算,也有300000人同时去抢一件商品。最后的结果是有1000人很开心,剩下的299000人开始骂人。
补贴的初心是好的,有些商品价格确实比其他平台便宜,但消费者却买不到。这样的结果就是消费者的期待变成了怨气,在社交网络上发泄。聚划算的微博下,不少消费者跑去留言质问,“耍猴吗?”
此刻阿里内部,想必也在上演着激烈的争论。一种是将“百亿补贴”视作吸引下沉市场用户的营销手段,另一种则是将“百亿补贴”作为阿里变革的关键点,希望持续、长久的做下去。
哈佛商学院松下幸之助教席组织行为学教授约翰·科特曾表示,“过去10 年间,我研究过100多家试图通过变革大幅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公司。它们发起变革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业务经营模式做出根本性调整,从而应对新市场环境带来的挑战。从实际结果来看,少数公司的变革非常成功,少数公司一败涂地,大部分公司介于两者之间,都不太成功。”
阿里巴巴的成功,在于通过天猫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品牌商资源和消费者信任。天猫首任创始总经理黄若过去曾经总结过,阿里巴巴的体系是“网络商业房地产”,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尽管是电商巨头,但从商业模式的底层来看,仍然是“收租金的地产商”。
拼多多、美团、快手等新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也在不断冲击这样一个依赖圈地收租金的商业模式。这才是聚划算对于阿里巴巴的意义:如果借助这样一个低价的入口作为变革的起点,改变过去依赖收租金收广告费的模式,如,尝试会员费等等,那么,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发展或许会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聚划算能在多大程度上变革阿里当前的体系,就意味着阿里巴巴电商体系在未来还多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害怕变革,阿里可能会维持现在商场的模式,但是难以挡住后来的竞争者。但如果变革了,不彻底,甚至带来的结果可能比不变革还要坏。
到底阿里的自我进化变革之路要怎么走,还是要看“病毒”聚划算的势能,是一往无前,彻底改造天猫和淘宝,还是中道崩殂,被排除体外,或者是回到以前,当作无事发生。
不论如何,只有行业还有竞争和变化,对于消费者,这就是好消息。
赞(9) | 评论 2020-01-22 10:50 来自网站 举报
-
【中芯国际2020年的晋级试炼】
今年CES上,Intel和AMD相爱相杀的狗血戏码依然在重复上演,大家依旧喜闻乐见。在CES展上,AMD公布了基于7nm制程工艺的移动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和Intel i9-9900KS五倍性能的3990X线程撕裂者,对Intel展现出了更加咄咄逼人的姿态。PassMark数... 展开全文中芯国际2020年的晋级试炼
今年CES上,Intel和AMD相爱相杀的狗血戏码依然在重复上演,大家依旧喜闻乐见。
在CES展上,AMD公布了基于7nm制程工艺的移动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和Intel i9-9900KS五倍性能的3990X线程撕裂者,对Intel展现出了更加咄咄逼人的姿态。
PassMark数据库的统计显示,在一片粉丝“AMD,YES!”狂热的欢呼声中,AMD的CPU市场份额有望在2020年第一季度达到40%,重回14年前的巅峰状态。
对此,Intel的回应让人颇觉惊奇——完全可以说是巍然不动。
Intel表示2020年的工作重心依然在于10nm、10nm+、10nm++的Ice Lake架构和Tiger Lake架构处理器。
Intel这么淡定,自然有Intel自己的底气,目前桌面级CPU市场上最畅销的,依然是基于14nm制程工艺的Intel酷睿9代处理器。不管是因为信仰加成,还是Intel营销确实做得好,总之从市场表现看,消费者对14nm的CPU依然可以欣然接受。
近日出现一条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中芯国际在其官网援引报道作为14nm官宣:位于浦东张江哈雷路上的中芯南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南方厂)内,一颗颗芯片正“新鲜出炉”,“新”在于芯片生产线是国内首条14nm生产线。从Intel的表现来看,中芯国际的14nm生产线建成市场价值应该很高。
并且根据2014年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到2020年,16/14nm工艺要实现规模量产,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这意味着,中芯国际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赋予的重任。而中芯国际能做出如此成绩,绝不是凭借侥幸。
中芯国际实现“新”突破绝非侥幸
2020年将是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担任联席CEO的第三年。而中芯国际14nm制程工艺的突破,与梁孟松的效力是紧密相关的。
梁孟松曾带领台积电率先突破28nm制程工艺的难关,恰好迎上了移动互联网爆炸性的芯片需求增长。2011年之后,苹果A系列和高通骁龙系列的订单源源不绝涌向台积电,而订单的增长,带来的是营收利润的直线上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件红利,让台积电的股价从不到10美元涨到了如今的60多美元,市值从600多亿美元涨到了如今的3000多亿美元,这个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制霸半导体30多年的Intel,成为半导体产业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之后,梁孟松又以研发部总经理、圆晶代工副总的身份加入了三星半导体。在他加入三星之后,三星在2015年早于台积电达成了14nm技术成就,并借此获得了代工苹果A9芯片的订单。
也就是说,梁孟松用十几年时间,为台积电的半导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用4年时间带领三星赶上甚至超越了台积电的制程工艺,改变了世界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如今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已经两年多,顺利带领中芯国际突破了14nm的重要门槛。梁孟松不负盛名,当然,功劳并不只属于梁孟松。
据悉,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之后,员工每天都要加班8个小时,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上班之前将手机先交出来,下班之后才收回,日常都是在加班加点的赶进程,处理产品线的问题。
梁孟松表示,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并不是中芯国际所独有的,是整个芯片代工行业的常态,可以说先进的制程都是通过加班加点突破出来的,台积电与三星同样也是三班倒才能研发出最新制程的。
无论如何,中芯国际一万多名员工的辛劳和汗水,才是作出实际成绩的基础,他们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中芯国际2018年向ASML耗资1.2亿美元订购的EUV设备(极紫外线光刻机)在2019年初顺利交付,也为中芯国际的14nm生产线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理基础。
据ASML官网介绍,这台价值1.2亿美元的设备,能够支持精细到5nm工艺节点的批量生产,拥有每小时155片的300mm尺寸晶圆雕刻能力。
在顶尖光刻设备的加持之下,可以想见,中芯国际距离12nm、10nm甚至7nm的时代也不会太遥远。
14nm会像28nm那样再次迟到吗?
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中芯国际28nm时代的遭遇,从而对这次14nm生产线建成的实际作用有所担忧,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忧。
2015年三星和台积电突破14nm制程工艺,当时中芯国际才刚刚突破28nm。自从2016年底开始量产之后,28nm带来的营收不足,一直是中芯国际的一大心病。2017年,28nm订单占到中芯国际全年销售额的8%,但是到2018年,28nm订单占比反而下降至6%。
出现这个窘境的根由其实非常浅显,简单说就是其他IC晶圆厂一直都在开足马力生产28nm制程工艺芯片,认真算起来,中芯国际2017年才开始大规模接受28nm订单,入场太晚,所以未能取得太多的市场份额。
到2018年,成熟的28nm制程已经开始产能过剩。在2018年第三季度,台积电表示28nm工艺的利用率已经跌到了90%,第四季度又下滑了10%左右。这时28nm的市场主流地位已经开始渐渐让渡给14nm。
归根结底,中芯国际在28nm市场上,迟到的实在太严重。
表面看起来,中芯国际14nm同样迟到的很严重,甚至和28nm同出一辙。2011年台积电28nm实现量产,一年后三星也达到了28nm量产的门槛,中芯国际2015年才实现28nm的突破,2016年底投入量产,算起来比台积电晚了5年。
2015年,三星和台积电相继实现14nm量产,中芯国际前几天14nm生产线才正式投产,这个差距,好像仍是5年。
从这个角度上看,对中芯国际14nm实际意义的担忧好像不无道理,但是现实情况发展,不能完全按经验来判断。
14nm正当时
中芯国际14nm制程工艺的营收贡献,绝对会远远超过28nm。原因在以下三点:
首先,目前世界主流依然还处在14nm时代。
在当前的全球半导体市场中,28nm已经产能过剩,7nm制程只用于智能手机和部分PC等小范围的尖端设备中,居于两者之间的14nm制程才是真正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市场上绝大多数中高端芯片的制造。特别是在工业、汽车、物联网等行业,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从产品线看,中高端AP/SoC、GPU、矿机ASIC、FPGA、汽车半导体等制造领域仍然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其次,14nm依然还是全球顶级IC顶级厂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台积电继续在2018年率先实现7nm量产,让台积电的市场份额持续上涨,市场支配地位日益稳固。但在事实上,台积电的14/16nm制程依然是其营收的主要来源,目前约占总营收的25%,三星的情况与之类似。
另外,14nm明显仍旧是Intel的命根子。Intel早在2014年就实现了14nm的量产,比三星和台积电都还要在早上一年,如今14nm的Intel处理器依然在桌面处理器市场中备受追捧。2020年Intel除了会逐步扩大10nm产能之外,还将在全球各地的主要晶圆厂扩大14nm产能。
从这些厂家目前的策略和产能来看,7nm取代14nm,绝对不会像14nm取代28nm那么快。
最重要的是,14nm以下工艺制程的成本太高。
在2018年格罗方德和台联电就相继发布公告称,将会放弃对14nm以下的制程工艺做更多的投入。原因其实一致,都是因为14nm以下的制程工艺对于晶圆代工场来说成本太高。
之前提到中芯国际向ASML耗资1.2亿美元订购的EUV设备,而光刻机只是晶圆制造刻蚀机、光刻机、薄膜沉设备、CMP设备、检测设备等众多关键设备中的一个。除了设备之外,高标准的工厂建设、人才薪资、生产耗材等每一项都耗资不菲。
高成本不仅是针对晶圆生产,对于芯片设计厂商来说,14nm以下工艺制程的成本门槛同样非常可怕,有报告显示光是7nm的芯片研发就要3亿美元投资起步,而5nm要5.42亿美元。
目前台积电7nm的主要客户只有苹果、华为海思、高通、联发科以及AMD5家而已,明确表示转向更先进5nm制程的更是只有苹果和华为海思两家。
实际上每向摩尔定律的极限逼近一步,要投入的资金都会会成倍提升。这种烧钱游戏中能坚持下来的公司越来越少,属于自然合理的结果。
资本市场的宽容和支持
对于中芯国际14nm生产线的建成,市场的反应可以说非常积极。
实际上从中芯国际在2018Q4财报中宣布第一代FinFET 14nm技术进入客户验证阶段后,投资者们对中芯国际14nm制程工艺的关注度就始终很高。原因嘛,可能贸易摩擦不无关系。
总之从2019年开始,中芯国际的股价上涨就进入了快车道,并且无论中芯国际的财务表现好不好,股市的上升拉力都始终很强。
最明显的表现是在2019年8月29日,中芯国际发布2019年中报,财报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实现总营收100.36亿元,毛利润18.78亿元,营收和毛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2%、35%。净利润出现了201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为989.96万元。
但是中报公布以后,在2019年9月初,中芯国际的股价一直在稳步上涨,到9月中旬中芯国际遭遭北京紫光资管减持1010万股,股价的上涨势头才有所受挫,不过之后又很快恢复了上涨势头。
这样的特殊待遇,在任何金融市场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在机构扎堆的港股市场中,真的可以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对于这样的待遇,2018年7月上市之前扬言要让股东赚一倍,上市之后“跌跌不休”,到2019年8月股价已经惨遭腰斩的小米,羡慕得眼睛都要发绿。
这几天,除了14nm生产线建成之外,中芯国际开始承接华为海思14nm订单的好消息算是火上浇油,彻底点燃了市场的激情。中芯国际(00981.hk)股价1月15日大涨5.57%,16日再涨6.11%,以15.28港元收盘,创下了2005年9月至今,15年来的最高纪录。
总体来看,中芯国际2019年股价累计上涨74.3%,2020年开年未满一个月,股价已经上涨了30%左右,多家机构维持买入评级,股市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
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当然,中芯国际面临的外部形势是非常复杂的,大环境远不像股市表现那么乐观。
2019年5月24日晚,中芯国际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已于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5月24日通知纽约证券交易所,中芯国际将根据修订后的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申请将公司的美国存托股(ADS)从纽约证券交易所自愿退市,并注销这些ADS和相关普通股的注册。简单说就是中芯国际决定主动从纽交所所退市。
中芯国际宣称,退市主要是因为在美股一直都没融到多少钱。但考虑到当时美国对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禁运,并不断扩大制裁范围的大背景,中芯国际退出美股的动机,其实不言自明。
中芯国际主动从美股退市,美国却要主动追击。
实际上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对中芯国际的阻击很早之间就展开了。
两名知情人士对路透社表示,美国的行动始于2018年,当时荷兰政府向ASML颁发许可证,允许其向中国客户出售其最先进的设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美国官员研究了是否可以彻底阻止这笔交易,并与荷兰官员举行了至少四轮会谈。
路透社称2019年7月18日,美国对于该行为的努力达到了顶峰,这正是中芯国际在美股退市的两个月之后。据报道,美国向荷兰总理吕特提供了一份情报报告,内容涉及中国收购ASML技术的潜在影响。
一位熟悉此事的美国前政府官员称,美国施加的压力似乎起作用了。在白宫访问后不久,荷兰政府决定不续签ASML的出口许可证,一台价值1.5亿美元的机器因此并未交付给中芯国际。不过,无论有无EUV许可证,ASML都希望向中国出售设备,以增加ASML2020年在中国的销量。
可惜事情的最终走向,并不由ASML或者中芯国际决定。作为7nm及以下先进工艺的关键设备,美国卡住ASML提供的EUV,就等于扼住了中芯国际的咽喉。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好机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微电子自己生产的国产光刻机,只能用于90nm制程的芯片制造,EUV技术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短期国内在光刻机领域实现突破的可能性几乎为0。
但也用不着丧气,从长远看,摩尔定律已经逼近物理极限,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体系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契机。
何况近日中国科学院也传来了好消息,微电子研究所在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器件和关键工艺上,已经实现了重大科研突破。而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是集成电路2纳米及以下技术代的主要候选器件。
从更现实一点的层面考虑,除了中芯国际外,华虹半导体也在近日宣布,集团14nm FinFET工艺全线贯通,SRAM良率超过25%,2020年将快速推进。不依赖ASML的EUV,单纯靠FinFET工艺,晶圆厂也可以把14nm的芯片做的很扎实,Intel已经就这一点作出了完美的示范。
所以在包括2020年的近几年内,国内晶圆代工厂两大巨头应该可以分工合作,中芯国际不断承接国内14nm制程工艺的订单,同时培养市场,华虹努力实现14nm量产,进一步满足国内芯片需求。
中芯国际目前已经开始了12nm的客户导入,下一阶段很有可能会直接跳过10nm,直接向7nm冲刺,逐步满足最尖端的需求。
对于国内IC晶圆厂,尤其是对中芯国际来说,2020年的机遇前所未见。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为4175.69亿块,进口金额为3120.78亿美元,2019年1-11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达到4005.18亿个,进口金额达到2778.62亿美,依然占到全球集成电路销量的2/3。
也就是说,近两年我国每年花在集成电路进口上的支出都会高达2万亿元左右。
并且,2019年5G芯片和AI芯片的需求在逐步成长,一大批5G芯片和AI芯片都涌现出来,包括寒武纪的思元220和百度的昆仑AI芯片等,思元使用台积电的16nm工艺,昆仑AI芯片使用三星的14nm工艺,2020年这两类芯片的需求当然会进一步爆发,届时类似的订单完全就可以交给中芯国际。
实际上,只要中芯国际和华虹在高端芯片制造上质量能过关,以国内的需求缺口和持续爆发的需求增长来说,生产出来多少芯片,就能卖掉多少芯片。
而上游的芯片设计厂商,包括华为海思、阿里平头哥,中国大陆诞生的芯片设计厂商已经有1300多家,除了华为海思的麒麟高端系列之外,其他芯片的制程工艺要求基本都不会超过7nm,包括阿里2019年7月25日发布的最强RISC-V芯片玄铁910,同样也是基于12nm制程工艺,而最近中芯国际的12nm制程工艺已经进入了客户导入阶段。
总之,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工艺上的突破,从各种角度来看都正当其时。这是中芯国际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好机会。
2020年中芯国际的发展虽然面临着不小的外部威胁,但也迎合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昂扬向上,蓬勃发展的旺盛需求,中芯国际度过这一关更进一步,其实算不上艰难。
赞(16) | 评论 2020-01-18 09:38 来自网站 举报
-
【市值一路攀升,好未来却步步转亏】
2020财年,上市9年一直盈利的好未来突然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亏损且亏损持续扩大,引起了资本的关注,也让业内人士疑惑:线下教育巨头好未来何以至此?好未来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从培训机构起家的好未来,经过16年的摸爬滚打,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告... 展开全文市值一路攀升,好未来却步步转亏
2020财年,上市9年一直盈利的好未来突然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亏损且亏损持续扩大,引起了资本的关注,也让业内人士疑惑:线下教育巨头好未来何以至此?
好未来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从培训机构起家的好未来,经过16年的摸爬滚打,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告别了10年代后,好未来继续谋求转型,意图在20年代撕掉培训机构的标签,向科技教育企业看齐。
好未来董事长张邦鑫下定决心:“好未来要从一个培训机构变成一个教育机构;从一个线下公司,变成一个科技服务公司;从一个中国公司,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从一个运营型公司,成为一个数据驱动型公司。”
只是2019年这个节点,教育市场环境不是很好。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共有1.2万家教育机构关停,包括韦博教育、韦博原旗下少儿英语品牌开心豆教育、凯瑞宝贝、爱乐乐享等教育平台,而新东方在线、网易有道等在线教育头部公司也都出现了亏损。
以至于,对线上教育充满期待的好未来,也吃了“亏”。
盈转亏,下行的警示
企业盈转亏一直是下行的信号,营收乏力发生在长期盈利的好未来身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这样的信号被不断放大,“战略性错误、危机、下坡路”等说法愈演愈烈。
好未来以中小学基础教培起家,成长历程顺风顺水。自2010年赴美IPO以来从不亏损还常年保持40%以上的营收增长速度,营收持续高增长也让资本越来越满意,市值一路高涨超越“前辈”新东方,至今已超过300亿美元。
只是,自2010年连续高增长10年之后,好未来在2020财年露出了疲态。
好未来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上市九年来首度由盈转亏。2019财年第一季度,好未来营收同比增速超过70%,到2019财年第四季度放缓至44.25%,跌得太快,以至于,首亏紧接着来了。2020财年第一季度,应收增速进一步放缓至27.6%,归属于公司的净亏损为730万美元。
几个月后,亏损情况没有好转。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好未来营收增速持续放缓,而且净亏损还在扩大,连续两个季度净亏损共达217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好未来的净利润为7700万美元,净利润下跌118.7%。
由此,好未来保持连续两个季度亏损的状态,这情况在一家老牌企业身上并不常见。
不过,连续两个季度亏损,对历经风雨的好未来来说,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亏损原因主要是市场寒冬下营销支出负担大以及长期投资扩张导致。
一方面,2019年互联网市场寒冬也是教育寒冬,资本变得谨慎。与2018年相比融资数量明显的下滑,并且伴随着多家教育平台倒闭。好未来业务也受到教育行业的大环境影响,营业收入短时间内受到一定影响,整体营收增速放缓。
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好未来营收为9.336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3.8%,而去年同期的营收增幅超过53%。其中,学而思培优、励步英语、摩比思维馆等线下培训业务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占好未来总营收的76%,但当季营收增速仅为25%。而占总营收63%的核心业务学而思培优小班课,其营收同比增幅为20%。
另一方面,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好未来加码线上业务进行转型战略,持续投入的运营成本也随之增长,影响盈利能力。
目前,在线教育机构盈利的平台少之又少,大部分均处于亏损状态,但烧钱促销、打价格战的招生模式还在延续。好未来财报显示,其销售和推广费用从去年同期的1.5亿元上升至2.6亿元,同比大增73.5%。费用上升直接导致其经营利润从上年同期的8090万美元下降到6990万美元,降幅为13.5%。
让人寻味的是,好未来官方是乐观的。好未来首席财务官罗戎表示,“第二季度的收入表现建立在两方面基础之上,一是我们线下业务的健康发展和均衡扩张,二是在线课程的持续扩展。”
资本也一反常态,好未来盈转亏市值却出奇的高涨。2020年1月7日,好未来股价以50.73美元开盘,而后股价一路上行,达到52.13美元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300亿美元。
简而言之,好未来虽然亏损了,但好未来官方认为战略性亏损,并不影响自身后续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好未来对盈转亏的下行警示充耳不闻,是在掩饰忐忑。
线下减速,线上增速
2010年代,线下市场最大的变化是拥抱互联网。线下零售延伸至线上零售,演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线下教育也跟着向线上转移,在线教育崛地而起,颇有取代线下教育市场之势。作为传统教育巨头,好未来自然不会错过这广阔的市场蓝海。
只是,在好未来全速进军线上教育市场的时候,线下业务同步缩小。一涨一落的业务状态,让人不禁想问:好未来是否是捡了芝麻丢西瓜?毕竟当下,线下教育依旧是教育的主导市场。
1. 线下舒适区
2003年创立的好未来(原名学而思),一开始仅仅是个奥数补习班的模式,不曾想17年后好未来成长为教育行业的独角兽。
目前,其业务体系已全面覆盖学前到留学市场,包含:智慧教育、教育开放平台、素质教育、K12及综合能力以及国际及终身教育。此外,线下学习中心也急剧扩张,从2011年到2019年,好未来线下学习中心数量从132家扩大到676家,增长了412.2%,好未来线下教育巨头的养成,得益于教育政策的改革市场下,环境利好以及自身差异化的优质课程服务。
那些年,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又走向多元化发展。在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下,课外辅导成为强刚需,素质教育的普及也让,课外学习热度高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不惜一切财力,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后,教育机构成为了资本的宠儿,而且这股热劲一直延续到2018年,也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
ChinaVenture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在网络教育各细分领域,中小学网络教育所获投资金额最高,为7525万美元,占网络教育所获投资额的43.8%。2018年,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中国互联网教育十大平台融资额超100亿元,包括:洋葱数学、考虫、作业盒子、火花思维、VIPKID、海风教育、作业帮、VIP陪练、猿辅导、嗨课堂等平台。
在教育融资热潮中,众多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露出头,其中口碑好、服务优、课程多的好未来得到资本青睐。2009年学而思获得老虎环球4000万的注资;2010年10月20日,学而思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
在资本的助力下,好未来一路高歌猛,轻松转换身份,转而投资了多个平台。自2013年至今,其对外投资已达到100多起,并大多布局在素质教育、留学、社群以及科技等领域。由此,好未来也由一个小的辅导班变身超越新东方的线下教育巨头。
2.线上挑战欲
教育拥抱互联网,导致教育市场格局生变。一面是在线教育风口来袭,养成了多个独角兽,有着颠覆传统巨头的可能。另一面是,教育部门加大了中小学校外辅导培训的监管,线下教育枷锁缠身。
在这样格局下,好未来选择放缓线下业务的增速,加大线上教育的投资,以此来抵御同领域不同基因的在线教育平台们。
与手把手建立线下教育帝国不同,好未来线上布局选择多数投资、并购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好未来共参与62起投资、并购事件,主要包含:AI等新技术公司、留学培训领域、K12教学领域、婴幼儿早教,入妈妈帮、作业盒子。
同时,打造中小学在线教育平台学而思网校,为6-18岁孩子提供小初高全学科课外教学。并开创了“直播+辅导”的模式,将自主研发的表情识别、语音识别、语音评测等AI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课程和科技双管齐下,学而思一炮而红,至今学生人数遍及全国200多个城市。
至此,好未来挑战线上教育业务的路上,形成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教育产业链。只是在放缓线下的脚步,加码线上扩张之后,出走舒适区的“后遗症”也随之而来。
好未来的财报显示,2019财年,好未来线下学习中心数量仅增加82家,相比2017财年的144家和2018财年的87家,数量明显在减少。与此相匹配的现象是,好未来线下业务营收增速的减缓。公开数据显示,好未来2017、2018、2019财年分别为63.79%、58.74%和47.41%,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从近94%下降到86.7%,在2020财年中期又下降到84%。
与线下业务营收减缓相反的是,好未来线上教育业务营收占比日益上升。财报数据显示,2017财年至2020上半财年,好未来的线上教育收入分别为4800万美元、1.21亿美元、3.4亿美元、2.62亿美元,占集团营业收入的4.6%、7.06%、13.27%和15.99%。
在线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而是整个教育市场的升级和改造。好未来放下线下业务重点发展线上业务上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而影响这场豪赌输赢的因素很多。
靠流量为生,绕不过的坎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机构始终做的是“卖课”的生意,绕不开流量的获取、转化、存留。
2020财年第二季度,好未来总学生人次(长期正价课)从上年同期的约220.86万增长到本季的约341.31万,同比增长54.5%。2020财年平均每季度学生人次(长期正价课)从2018财年同期的约171.20万增长到本季的约256.57万,同比增长49.6%。
可以看到,教育平台流量的获取与营销费用直接挂钩,好未来学生人数持续增加的同时营销费用也在大幅增长。
在好未来2020年第一财报中,销售和营销费用从2019财年第一季度的9450万美元增长64.4%至1.554亿美元。在2020年第二财报中,销售和营销费用从2019财年第二季度的1.517亿美元增长了73.5%,达到2.633亿美元。
好未来官方解释:2020财年第二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增加主要是由于开展了更多的营销推广活动以扩大我们的客户群和品牌提升,以及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用于支持更多计划和服务产品的销售和市场营销人员的报酬有所增加。
走在互联网产业的大道上,“流量战”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2019年暑假,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在线教育机构又开启了一轮“跳楼价抢学生”竞争。好未来学而思网校的“49元暑期试听课”;猿辅导的“49元暑期系统班”和暑期联报班;掌门1对1也推出“首月免费+200元试听课”的活动,无一不彰显着教育平台对流量的渴求。
此外,各大教育平台的招生广告也是遍地开花。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拓宽了投放渠道,高楼大厦、大家小巷都成为了营销的战场。艾瑞Ad-Tracker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在线教育TOP10的企业广告主投放的网络投入指数达到52503.9万,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0%。
其实,教育平台持续烧钱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不同于其他实体产业,教育平台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只有通过烧钱营销或者大规模投资来拉开与其他平台的差距,形成“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才能稳坐行业巨头的位置。
显然,在线教育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让传统教育巨头忌惮了。
这几年,在线教育发展迅猛,有道精品课、猿辅导、作业帮、掌门1对1(掌门优课)、一起科技(一起学)、作业盒子(小盒课堂)、VIPKID(蜂校)等在线教育公司越战越勇,已经是好未来、新东方等传统教育巨头强而有力的竞争者。
在线教育课程同质化、可复制性强的特点,迫使在线教育公司不得不支出巨量的营销费用,来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新东方、好未来开展线上业务后,急剧攀升的获客成本和营收的数据也说明,资历老、资源足的巨头也没能绕过烧钱抢流量的坎。
当前,在线教育行业高度依赖广告流量以及销售团队运营转化,因此未来几年内,在线教育平台依旧会维持巨额营销费用的现状。其中,好未来为了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积极拓宽线上业务,学着烧钱营销,想要稳定盘踞了多年的巨头地位。只是,不断升级的烧钱战,给好未来带来巨大的盈利压力,拖累了净利润的增长。
重心转移至线上,对于好未来来说可能是一步好棋,但同样是一步“险棋”,稍有不慎可能会赔了多年积累的线下教育老底,丢了传统教育巨头的称号。
好未来的“烧钱”的地方,除了在公司战略中心由线下移至线上业务的扩张过程中,用于市场营销以及投资,还有应用于科研方面的高投入,好未来转型为科技教育型公司的战略一直没变。
智能教育,从B端出圈?
时至今日,用户为教育付费的习惯已养成,“报个班”成为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首选方式,线上教育平台和线下培训课堂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也发展成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0%。
5G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加持,则扩大了教育的商业想象空间。
对教育平台而言,教学经验、师资力量、课程内容等条件是立足的根本,而人工智能的辅助则是教育方式的另一种创新和优化。
基于互联网之上,教学模式变得更智能化。比如:生物识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分析学生各项学习数据,实现因材施教;也可以帮助老师进行教学工作在线管理,完成布置作业、批改、考试等工作。
“互联网+AI+教育”的火热,让线下巨头、线上新将看到了盈利的苗头并纷纷加码。
好未来也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拓展AI+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C端,好未来通过在线直播课、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师课、AI老师课等多种教学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解决了教育供给的不平衡的问题,提升了学习的便利性、互动性以及趣味性。
基于AI技术的突破和多年积累的用户数据优势,好未来将教育的触角伸至B端业务。
2018年1月,好未来成立toB事业部,成立了两大事业群。其中,智慧教育事业群用来为政府和公立学校服务,而教育云事业群则用来赋能中小学的教育机构。
在产品生态方面,好未来先是推出“双师课堂”解决方案“未来魔法校”等TO B产品;7月,又发布了“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12月初,再次推出了线上线下全场景、系统级的开放平台;2019年,好未来正式发布AI开放平台,升级WISROOM智慧教室2.0版本,教研云、T-Box智能终端、乐外教等AI产品面世。
在技术研发方面,好未来17年成立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18年成立“脑科学实验室”以及硅谷研发部;19年博士后合作站落地。目前已有的技术研发和教学研发人员超过6000名,年均研发经费超过10亿元。
还与清华、斯坦福等高校成立6个联合实验室,与北师大签约合作建立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实验室。同时,投资了自适应平台乂学教育、国外教育科技公司Knewton、人工智能初创公司FaceThink等多个与AI相关的项目。
一步一步走来,好未来开放平台创下辉煌战绩:“16年的科技积累、过亿题库、逾500万的教研内容、优质师资、铺盖全国260个城市和地区、服务4500家教育机构。”让好未来有了走出线下舒适区的信心。
在新的财年,罗戎说:好未来在2020财年致力于从单一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向多元的专业服务模式的过渡。而多元的专业服务模式包括线下学习中心和城市布局,在线业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和开放平台业务。
长期来看,好未来To B业务的布局给其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机会,也进一步实现从ToC的培训机构到ToB的供应商的角色拓展。但是,这条转型之路路坎坷难行,烧钱不止、盈转亏的噩耗当头一棒,很快就将好未来拉回线上线下业务不可兼得的现实中。
2019年,是教育平台在寒冬中寻找新路径的一年。政策监管趋严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有的关停倒闭、有的奄奄一息,也有暗自蓄力等待爆发,更有柳暗花明,因祸得福。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好未来何以至此?可能是因为教育市场奉行不想出局就要出圈,求变才有好未来的生存法则。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13) | 评论 2020-01-16 14:11 来自网站 举报
-
【哔哩哔哩市值的转折点:一场晚会只是短暂辉煌】
跨年是一个十足重要的节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大众对于新年的重视。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了第一场跨年演唱会,自此跨年一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15年后的今天,跨年晚会已经成为了各大卫视的大考,在砸重金、抢流量的大趋势下,我们一同迎来了2020年。但今年的跨年晚会不同于... 展开全文哔哩哔哩市值的转折点:一场晚会只是短暂辉煌
跨年是一个十足重要的节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大众对于新年的重视。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了第一场跨年演唱会,自此跨年一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15年后的今天,跨年晚会已经成为了各大卫视的大考,在砸重金、抢流量的大趋势下,我们一同迎来了2020年。
但今年的跨年晚会不同于往年,B站加入了跨年晚会的大军,并以绝对的实力“碾压”了各大卫视。8000万的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7000万的视频播放量,250多万条弹幕都在证实着这场晚会的巨大魅力,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
如今距离这场跨年狂欢已经过去了近10天,但与此相关的讨论仍然不绝于耳。这个被用户称为“小破站”的平台,以这场晚会为契机走到了大众视线中央,完美实现了“出圈”。
B站用2019年最美的夜告别过去
现在我们在B站打开这场名为《二零一九最美的夜》的跨年晚会时,仍有8000人在实时观看,“补课”“n刷”的弹幕铺面而来,甚至有无数人为此感动落泪。
论及这场跨年晚会的成功之处,巨大的播放量、居高不下的话题热度是不能忽视的重点,而更引人注目的是B站自晚会后一路飙红的股价。元旦过后的首个开盘日,B站股价上涨12.51%,次日再上涨5.39%,截止1月9日,B站的总市值已经突破了72亿美元。
众多用户在B站刷着各式弹幕,为晚会的盛况感动呐喊时,B站的市值也在那一夜增长了50亿元。2019年11月份,B站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达到18.59亿元,营收同比增长72%,超出市场预期的情况下,B站股价才上涨了3%。
营收结构优化、营收上涨的财报带来的利好尚不及这场被定义为“最懂年轻人的晚会”会带来的影响。
“日落”“月升”“星繁”是这场晚会的三个篇章,没有刻意追求流量明星,也没有让人不适的特立独行,二次元、动漫、游戏、经典影视剧的加持下这场晚会显得与众不同又融洽自然。
《魔兽世界》舞台秀、《哈利波特》交响乐、《亮剑》的主题曲《中国军魂》、还有洛天依演奏的《茉莉花》都一一亮相,众多元素在这里汇合,潮流与传统、虚拟和现实得以完美呈现。
“这场晚会就是在燃烧,是舞台上的表演在燃烧,是灯光和音乐在燃烧,是主持人,是台下的策划,是摄像,是调教,是观众席的观众,他们是璀璨的火焰,星星点点的荧光棒和每一条包含赞美的弹幕都是爆裂出的细小火花,嘭,细碎的火花炸响,那是新年的声音。”这是B站跨年晚会下面的一条评论,点赞量高达7.5万,可以说这段话说出了众多B站用户的心声。
B站用一场晚会为众多的年轻人找寻回了曾经的记忆,给他们创造了最美的夜晚,而在这背后是B站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策划的结果。
B站在跨年晚会的介绍里说:“21世纪的一零年代即将落幕。这十年,B站与大家一起成长,见证了网络青年流行文化的飞速变迁。动漫、影视和游戏领域中诞生了属于这个世代的经典,也创造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这种共同文化的影响下,B站想做一台专属于年轻人的晚会。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晚会对B站数据进行深挖,从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上确定节目方向,真正将用户需求与喜好融入到了这场跨年晚会当中。
于是有了这场价值50亿的晚会,有了“吊打”卫视的说法,有了“牛逼”的“小破站”。
“小破站”走向无边界
2019年最美的一夜伴随着新年的到来宣告结束,这场盛宴也华丽谢幕。但属于B站的故事还在继续,“出圈”成了最近贴在B站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了。
众多用户的热捧,各大官方、主流媒体不吝的溢美之词都让B站走到了舞台中央,曾经被视作是亚文化、小众代表的B站也开始慢慢的走出它所在的圈层,开始被更多人所接纳。
但其实B站撕下二次元的标签要比我们想象的更早,有数据称,早在2016年B站三分之二的流量就已经不是二次元内容了,如今更是拥有7000万个文化圈层,800多万个标签,涵盖生活、学习等众多方面。
用户构成也从2016年平台25岁以上用户占比为10%,到现在B站18—35岁的用户占比高达78%,新增用户的平均年龄为21.5岁。陈睿说,这也是B站成为年轻网民使用的主流平台的标志。
第三季度,B站月活用户达到了1.28亿,同比增速达到了38%,在视频行业排在第五的位置。
从最初的的二次元、游戏到现在生活、科技、娱乐这些新的品类开始逐渐成为主流,从电影、纪录片、各大IP的购入再到各类机构号的进驻。B站撕下身上的二次元标签,向主流文化迈进的步子从未停下,且越走越快。
二季度财报发布时陈睿说:“我们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会针对没有听说过B站的这些人,比如年龄稍大的用户,去做相应的品牌和市场的一些策略。我觉得这是我们优先级最高的工作,因为它会对我们后续的增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扩大企业边界的战略指导下,B站通过加强营销,优化算法来打破用户边界。同时在内容上B站也开始进行大跨步的改革。从以用户为主体的UCG模式转向平台自制内容,版权购买的内容大战之中。B站在变,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但砸着重金,将目标对准优爱腾的B站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光鲜。
B站变道
今天的在线视频行业,一边是BAT三大巨头的支撑,一边是一群大喊“干杯bilibili”的年轻人。同为视频网站,但B站是行业中绝无仅有的存在,而这种差别从创始之初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2010年,百度开始组建奇艺网之后升级为爱奇艺,2011年腾讯上线腾讯视频,优酷与土豆也在2012年合并,之后被阿里巴巴纳入旗下。 站在BAT身前的优爱腾们从一出生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是BAT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走Netflix模式,商业化目标明确。
但B站是因爱好而生的,徐逸大概也没想到那个连经营许可证都没有的个人网站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用户自制内容,没有贴片广告、商业化缓慢,重视用户体验这些东西在B站得以汇聚,这些元素给B站带来了极高的用户粘性也被赋予了别样的情怀,但与此同时也给B站带上了枷锁。
亏损、商业化困难,新旧用户体验难以平衡这些问题都是悬在B站头顶的利剑。
陈睿是清醒的,他说:“未来三年,中国的内容型平台的水位在100亿美元左右,过不了水位的公司将在行业中被淘汰”。那时B站市值在50亿美元,于是趟过这条水位线,B站开始投入重金向优爱腾道路靠拢,走向平台内容自制,重商业化的模式。
5000万签下主播冯提莫,花8亿力压众多直播平台拿下《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国地区未来三年的独家直播权,收购网易漫画满足核心用户对优质ACG内容日益增长的需求,与QQ音乐深度合作进军原创音乐市场,还有将在2020年推出的大量原创作品,都在改变着B站原有的模式,让B站离二次元越来越远。
众多的用户在看着那个二次元氛围浓厚的B站有了日渐丰富的内容,曾经的小破站有了70多亿美金的市值,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B站。
B站前途依然未卜
但“出圈”“变革”是否就意味着一切向好,答案仍然是不确定的,我们知道的是B站在获得优爱腾的荣光时,势必要扛起它们肩上的重担。
与其他视频平台扩张边界不同,B站的扩张带来的是“B站不再是以前的B站”“B站初心不在”这样的言论。
社交属性明显的B站,用户排他性也格外明显,以浓厚二次元氛围聚集在一起的用户,随着非二次元用户的涌入,在难寻归属感时必然会流失,如何平衡好新旧用户之间的关系也是其打破边界需要面对的命题。
自身所独有的问题之后,B站在走向优爱腾时也要面对整个行业的通病。
亏损是行业的常态。动辄上亿的内容投入是视频行业的惯例,站在行业第一梯队的腾讯视频和优酷也都在今年年初做出了亏损80亿的预算,爱奇艺第三季度净亏损为36亿元,是财报披露依赖亏损最大的季度,而这些亏损大都是因为内容。
B站也是亏损着的,第三季度4个亿的亏损仍不容忽视,但相较于优爱腾在内容上的投入,这样的亏损似乎并不算多。聚焦内容就意味着更大的投入,对于优爱腾来说,身后的BAT就决定了它们不差钱。但现在它们也因为会员涨价,套娃式收费等行为饱受诟病,而这都源于它们长期的巨额亏损。且在目前零和博弈的情况下,这种现状短期内难被改变。
财大气粗的优爱腾尚且面临这样的困局,B站又怎能例外。体量无法与优爱腾抗衡,且因为长期的运营模式让商业化也有诸多顾虑,能否承担起因为扩展边界,进军内容而产生的高额支出和巨额亏损,关系B站存亡。
更何况,目前在线视频平台的流量和用户使用时长正在被短视频抢夺,走向大众脱离小众与特殊性的B站吸引力能否保持现在也无法解答。
写在最后
“在大部分卫视都在请明星演唱流行单曲时,他们以年轻人的兴趣为切入,对节目走心策划,满足了粉丝们记忆深处最细腻的情感。”这是人民日报对B站跨年晚会的评价,也是B站晚会能碾压其他平台的根源所在。
但没有一场晚会能够一直上演,赞誉与荣光之后B站的2019谢幕。新的十年即将开启,而B站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充满荆棘。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19) | 评论 2020-01-15 14:26 来自网站 举报
-
【小牛电动的新征程】
锂电技术之后, 电动车和5G、IoT等新兴技术走得越来越近了。1月7日,小牛电动在CES上连发两款新品,分别是首款5G跨骑电动摩托车RQi和首款自动驾驶三轮电动摩托车TQi。RQi是小牛电动的首款跨骑车型,配置了峰值功率30KW的中置电机,最高时速可达160Km/h,拥有汽车级辅... 展开全文小牛电动的新征程
锂电技术之后, 电动车和5G、IoT等新兴技术走得越来越近了。
1月7日,小牛电动在CES上连发两款新品,分别是首款5G跨骑电动摩托车RQi和首款自动驾驶三轮电动摩托车TQi。
RQi是小牛电动的首款跨骑车型,配置了峰值功率30KW的中置电机,最高时速可达160Km/h,拥有汽车级辅助驾驶系统,特点是拥有遍布车辆全身的智能传感器及5G通讯大脑,用来实现与外界的高度互联。
TQi是小牛电动的首款三轮电动摩托车,性能方面,TQi可实现L2级别自动驾驶,最高时速可达80km/h,最大续航为200km,支持智能充电器和智能充电桩,将于2020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这两款新品的发布,意味着在NQi、MQi、UQi、GOVA等电动车系列后,小牛电动的产品矩阵正式迎来RQi系列和TQi系列成员,小牛电动的产品生态纵深进一步加强,将触达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小牛电动还宣布将借助“自动驾驶电摩+loT+FLEET”模式,助力未来城市出行实现个人自动驾驶城市出行网络。
作为业内的“年轻高玩”,小牛电动此次在CES的“亮肌肉”,预示着本就不安的电动车赛道,又将迎来一场有关5G和物联网应用的长期战争。
5G、物联网来袭,电动车战局升级
在环保、能源迭代、政策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刺激下,全球电动车市场近年来增长趋势明显。
国内市场的情况更为复杂,2019年起实施新国标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非传统企业加入这一赛道,用连续的技术新品搅动着整个市场。
但整个电动两轮车行业存在的发展问题依然顽固。第一,传统电动车产业链升级滞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与品牌之间的产品差异不大;第二,受制于动力技术提升有限,充电站资源分布不均等,骑行短、充电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第三,行业竞争重营销重渠道轻技术,电动两轮车技术应用率低下,用户体验无法质变。
2019年的国内电动车市场,可谓是一场政策洗牌下的乱战,大企业寻求巩固市场地位,中小企业被迫寻找更好的生计,新入场玩家则不断试探市场。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新玩家的加入,新国标要求下的电动车开始展现出明显的智能化、定制化趋势,很多大厂在两轮电动车各个价位的产品上都开始全面植入智慧化功能。对于消费者的激烈争夺也迫使很多传统玩家不得不加入其中,要么自己开始研发新技术,要么寻求与第三方的合作。
应该说,在产业端和消费端共同升级的情况下,以新技术标准和新消费趋势为核心竞争点的2019年电动车市场,淘汰了一批不达门槛的企业,同时催生了一批野心勃勃的新玩家。
但现在,电动车战场再起风波已不可避免。2020年将会是5G催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综合应用的关键一年,在智慧供应链之外,5G和物联网正在合力改变个人通信以外的互联行业,比如出行、媒体、制造。
不断智慧化的电动车,正在摆脱传统的机械构造,成为一个移动载物载人智慧终端。这意味着,电动车有更高的改造和优化空间,在技术利用率上也有极高的上限。小牛此次发布全车带有5G传感器的新产品,正是这一场有关5G、物联网等综合技术应用战争开启的明显信号。
用多元产品生态包围市场
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小牛电动发布产品的节奏也越来越快了。
RQi是小牛电动2020年发布的首款骑跨5G电动摩托车,也是R系列的全新开始。回顾此前的三个主要系列发布时间和节奏,N系列是小牛电动于2015年6月发布的第一个系列,M系列于2016年4月首次亮相,U系列于2017年4月出现在大众视野。
从2015年开始,小牛电动都是保持一年一个新系列的发布节奏,比较平稳。2018年起,小牛电动不断对这些系列进行产品填充,在2018年6月发布了NGT和M+,8月发布了UM。2019年4月,小牛电动发布了U+和 US两款U系列新品,以及NIU AERO运动自行车系列产品;10月,低调启动二线品牌GOVA;11月,小牛电动又密集推出NQiGTS、MQiGT、UQiGT,以及NIU AERO EB-01等多款新品。
结合此次RQi和TQi两款新产品来看,小牛电动6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不断做大产品生态的盘子。目的很明确,为了满足两轮车市场上多元化、细分化的消费需求。
先从产品类别来看,N、M、U和刚发布的RQi,都是电动两轮车,比如N和M系列目前都是电摩,U系列则是电动自行车,而Niu Aero则是运动自行车产品。
再从市场定位来看,小牛电动各系列主打价、功能和核心特点,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其中,N系列设计语言为时尚简约,骑行体验以舒适为主,M系列以超酷格调为设计语言,旨在提供极为便捷的骑行体验,U系列的电动自行车更小更轻。
再重点看下小牛电动的电摩产品,此次的RQi显然是服务于对速度和科技有更高追求的消费者,比如机车爱好者,不论是跨骑方式的加入,还是160km/h的最高时速,与N、M系列产品的设计语言差别都非常大。此外,RQi更狂野,而N、M系列则更都市化。
综合目前的所有系列来看,小牛电动在产品生态上的布局已经非常全面,在同样的消费水平线下,已经覆盖了几乎全部的潜在消费人群。在小牛电动看来,也许只有这样的产品生态覆盖率,才能满足市场每个角落的消费者。
事实上,小牛电动对产品序列的布局和丰富,能够直接强化产品与目标人群的关联,用产品序列将消费者分区,并提供差异化服务。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布局清晰的产品序列,可以提供更高效的选购体验;对行业而言,这种产品序列强调了差异定位,利于市场产品线的梳理和整合;对小牛自己来说,不同产品序列可以成为不同技术和战略方向的长期载体。
从第一款产品发布到现在,小牛电动已经度过了快5个年头。小牛电动多元化的产品生态的不断成型和完善,也让小牛电动成为了市场的“母集”,完全包围了市场。
未来出行方案的轮廓
如果说RQi是对现有产品系列的一个补充的话,那么TQi就可以视作小牛电动全新赛道的起点,它是为小牛电动所设想的“未来十年城市出行方案”所生。
电动三轮车、L2级别自动驾驶、NIU IoT+FLEET,这些特征和能力,证明TQi和现有产品完全不同。可以说,对于小牛电动而言,TQi的出现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小牛电动需要TQi作为先锋,去探索未来城市个人出行的极限体验。
TQi虽然是小牛电动的新起点,但它与之前的产品并不割裂,因为它们都在服务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出行需求。只是,TQi的服务模式是全新的,是小牛电动首次提出的“自动驾驶电摩+IoT+FLEET”模式的载体。
据小牛电动的介绍,NIU IoT是通过车辆智能化、云端数据整合、移动服务创新构建而成,目前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感应车辆信息,汇聚到云端计算分析,实现人、车、云的实时互联,用户可以在APP上一站式查看和管理车辆。
而小牛电动搭建的交通网络平台NIU FLEET,可以实现车辆、电池群的跨区域管理,一个网页即可实现数据可视、7*24小时管控,目前已经成为海外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共享解决方案。
综合来看,“自动驾驶电摩+IoT+FLEET”模式覆盖了行前、行中、行后的全部出行过程,其中行中是重点,在NIU IoT和NIU FLEET综合方案下,用户能够在电摩出行载体上实时管理自己的出行方案,而云计算、物联网的利用,则能为用户带来更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小牛电动这个出行模式针对的是现有城市出行的四大痛点。第一,出行资源的浪费,无论是公共交通工具,还是个人出行工具,大部分时间下的利用率都不高;第二,出行效率极易受路况环境影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不可抗力;第三,出行基础设施的传统基因,很难提升出行体验;智能城市的改造仍处于初期,智慧出行工具无法发挥最大极限。
这些痛点的核心,本质上还是出行基础设施的低效,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所以在服务人时依然不能了解好人,解决好痛点。小牛电动设定的未来出行方案,其实就是用综合技术支持的一站式方案,来解决这些痛点。
小牛电动的新征程
从2014年成立,到201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到2020年展示对未来十年城市出行的思考,小牛电动已经快速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出行品牌。
截止第三季度,小牛电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96万台智能两轮电动车,在国内有1020个品牌体验店及专卖店,并已经进入海外35个国家,为全球14个国家、16个共享电动车运营商,提供基于SaaS的两轮电动车智能共享业务解决方案。
小牛电动是一个典型的“双驱型企业”,一是由电动两轮车市场的综合红利和市场增长所驱动,二是由智能化等综合技术所驱动,即由市场和技术同时驱动。
而小牛电动以全球化和智能化战略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突围,一方面在于其把握住了全球两轮电动车市场相同的消费趋势,欧洲市场倾向高端,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在于其以个人出行场景为基础,利用技术组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向用户提供了颠覆性的骑行体验。
如今,完成阶段性发展的小牛电动,又在树立一个全新的战略目标后,站在了新征程的起点。RQi和TQi的发布,不再单纯意味着小牛电动有了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全新智能产品,而是意味着小牛电动向未来十年的城市出行方式发起了冲击。
更为关键的是,小牛电动今天所提出的出行方案,正在让我们与所期待的未来出行越来越近。换言之,随着小牛电动在领域内的继续深耕,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城市出行方案实现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
这与小牛电动的使命——改变出行,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相契合。在这个十年战略之下,小牛电动也将更多以一个出行方案综合服务商的角色,去服务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们,成为一个提供软硬件综合服务的城市出行生态平台。
诚然,在实现未来城市出行这个宏观目标下,小牛电动的崛起给行业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新的突围思路和新产品这些竞争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倒逼整个行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并让整个行业朝着完全智能化的个人出行方向前进,使电动两轮车行业角色升格。
赞(13) | 评论 2020-01-15 10:32 来自网站 举报
-
【传统门户被边缘化:不甘落寞的新浪】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近二十逾年,一直在快速地更新换代,各个领域的后来者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各大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个时代,蚂蚁金服、字节跳动、京东数科、满帮集团、优刻得、找钢网等独角兽奋起直追。与此同时,号称互联网的巨头BAT们在互联网迭代的大浪潮中,庆幸自己换到了前行... 展开全文传统门户被边缘化:不甘落寞的新浪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近二十逾年,一直在快速地更新换代,各个领域的后来者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各大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个时代,蚂蚁金服、字节跳动、京东数科、满帮集团、优刻得、找钢网等独角兽奋起直追。
与此同时,号称互联网的巨头BAT们在互联网迭代的大浪潮中,庆幸自己换到了前行的“船票”保住了市场头部地位。当然,还有落寞者,作为四大门户之一、曾叱咤江湖的新浪,如今似乎只能紧抓着微博,在流量变现路上蒙眼狂奔……
业绩疲软,新浪辉煌难继
新浪成立之初,其首任掌门人王志东曾经信誓旦旦宣称,公司要在几年内实现海外上市,最后他做到了。新浪网成立两年就成功登陆了纳斯达克,证券代码为“SINA”,当时的市值有45亿美元。
在新浪上市当天,其股价由开市17美元增长至20.8美元报收,涨幅达20%。次日,新浪股票一直保持稳定小幅震荡,近收市时略有下挫,收于19.5美元。而之后几天股价仍在连连下跌,王志东表示上市时机选择不好,因而遭遇纳斯达克股指下跌的至暗时期,但他认为:“新浪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是从门缝中钻出来的,表明投资者看好新浪。”
可惜上市并不是企业的终点,即刻高光之后新浪越跑越慢了。
从新浪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其营收数额一直在5亿美元区间上下浮动,没有新的突破。财务数据显示,由2017年第一季度营收的2.78亿美元不断上涨,在2018年第四季度达到营收至高点,为5.73亿美元。之后有所回落,新浪于2019年第三季度的营收为5.61亿美元,依旧没能突破营收6亿美元大关。
同时,新浪的营收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下滑,且未有消停之势。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61%开始下降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59%,在2018年第三季度增速更是降至26%,而截止2019年9月30日的三个季度里,新浪公司已连续两季度的营收增速都是1%,或许下个季度还将保持这个增速,甚至更低。
除此之外,新浪的毛利润和净利润也都纷纷呈现下滑趋势。毛利润方面,2018年第二季度至2019年第二季度,新浪的毛利润分别为4.31亿美元、4.43亿美元、4.50亿美元、3.60亿美元、4.09亿美元,不断下跌。净利润方面,新浪2019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为2040万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404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510万美元减少55%,对比上一季度的5140万美元下降60%。
营收增速放缓、毛利润和净利润等业绩指标的下降也影响到了新浪的市值。据媒体公开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披露,新浪在2018年位列第450名,总市值为267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7年名次退减了125名,市值大幅下落42.47%。而在2019年里,相关榜单上并未显示新浪的排名。
不难看出,新浪已不像从前那样博得资本喜爱了,而造成如今这般窘状还得从自身坎坷的业务扩张之路说起。
新闻网站边缘化,移动应用不“省心”
当年,创始人王志东和姜丰年两人一拍即合成立新公司,誓要创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新浪便在PC互联网兴起的1998年诞生,译为“sina”。
从名字寓意中,足以看得出王志东对新浪的期待与决心。据资料显示,sina一词源于拉丁文的中国sino,在拉丁语系中,Sino是“中国”之意,而在古印度语中,Cina也是中国的意思,与英语China(中国)合拼,取名sina,意为“中国”。
成立之初,新浪对悉尼奥运会、911事件、釜山亚运会等等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准确的报道推动了新浪的快速成长。公开资料披露,在1999年8月进行的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中,新浪以12799张得票摘得“最被用户推荐的优秀网站”桂冠。同时,成为中国民营商业网站中首批获得登载新闻业务资格的网站。
在民众刚“触网”的阶段,新浪不仅实现了传统媒体报道的互联网化,使得海量且全面的新闻信息变成了门户媒体存活的基本技能,更是为中国打开了互联网产业的大门。
然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多年后门户网站作为新浪的发家产品目前却濒临边缘化的险境。
新浪在2011财年的报告中指出,公司在线品牌广告年内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7%,该项业务的强劲增长主要受新浪微博持续高增的欢迎度影响。此后,新浪公司每当在财报中介绍在线广告业务来源时,门户广告收入鲜少提及,若有显示也多与“下降”一词挂钩。
除了新浪内部对门户网站的不重视之外,各类垂直门户网站以及移动端正悄然袭来,不断挤压着新浪门户的生存空间。据猎豹全球智库发布的2016年1月安卓端新闻类APP排行榜披露,今日头条增速迅猛位列榜单首位,一举夺得40.78%的市场份额。
情急之下,新浪也推出相应的新闻移动端。在坚持“快速、全面、客观、公正”八字的网编标准的基础上,还加以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才勉强扶起并稳住了新浪新闻在移动市场的位置。
国内互联网数据商QuestMobile发布的《2019年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流量洞察报告》显示,在资讯类应用6月份的MAU排名上,腾讯新闻暂列榜首,今日头条位居第二,新浪新闻以1.01亿的月活位居第三;在全景生态用户总量上,新浪新闻以4.1亿用户量位居榜首。
新浪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曾表示:“门户总广告营收中50%由移动端贡献”。但是,根据新浪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由于中小企业客户以及汽车等品牌行业广告预算减少而导致新浪的门户广告收入大跌33%至5010万美元。
监管的步伐也纷至沓来。2019年4月16日,新浪新闻APP因涉嫌连续传播炒作导向错误、低俗色情、虚假不实等违法有害信息被责令下架整改1个月。此外,在《2018中国综合资讯类APP内容绿色评分排行榜》中,新浪新闻APP的舆情健康度评分最低为52.5分,绿色指数为65分。
标题党、图文内容低俗等内容仍是新浪发展的一大诟病,其治理整治工作刻不容缓。唯有在内容监管方面有所提升,才能够切实保证新浪新闻用户破亿的地位。
金融业务拓展屡屡碰壁
眼看着旗下产品拥有亿级用户的体量,新浪意识到必须要运用起来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而互联网金融领域正是风生水起之势。对此,曹国伟在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表示,“依托新浪的海量用户资源、社交大数据以及新浪网的影响力,新浪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携手金融机构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打造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2011年9月,新浪成立了子公司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了在线支付工具“微博钱包”,将社交和支付进行绑定,成为国内首个在社交平台上开通在线支付功能。2013年,新浪分别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以及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牌照。
拿到牌照后的新浪士气大增。据不完全统计,新浪旗下自营和投资并购的金融产品包括微博借钱、新浪卡贷(原名:新浪有还)、新浪有借、新浪金融、两款新浪分期等多个APP,业务覆盖循环额度现金分期、购物分期、分期商城、信用卡代办/代偿和贷超等。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股市暴跌,证监会紧急叫停股票配资,新浪旗下的操盘宝和交易支点被迫停止。而作为新浪进军消费金融行业的核心产品“新浪分期”,因线下闭店、裁员被频频质疑退市。
总而言之,新浪虽在金融领域进行多次尝试,但囚于行业监管收紧、牌照不足以及未能确切处理好高利贷等等金融业务的乱象,从而导致了新浪的金融产品极易萎缩,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维权事件,损害自身企业形象。
微博兜底
微博是连接新浪金融理财产品的主要渠道,更是新浪在社交领域的关键“棋子”。
事实上,早在1999年新浪就已开始涉足社交,推出了新浪寻呼(SinaPager)。依据公开资料的相关介绍,新浪寻呼的产品功能与QQ这类即时通讯软件最初的样子并无二致。笔者猜测,新浪寻呼或是QQ诞生的模型。四年之后,新浪寻呼升级为新浪UC,屡屡叫板QQ却仍旧没能夺得用户喜爱而以失败告终。
直到2009年,新浪上线了新浪微博。凭借新浪的媒体属性以及名人大V的推广策略,新浪微博犹如装上了“推进器”一般,快速超越了饭否、嘀嗒、嘀咕、叽歪、飞信说客等产品,甚至将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同步入局的对手远抛身后,一度被誉为中国的Twitter。
官方资料显示,新浪微博上线一年,其注册用户超过5000万,而Twitter达到这个用户数量用了三年;在2012年第三季度中,新浪微博的季度注册用户突破4亿人次,净营收达到1.524亿美元,同比增17%,净利润有990万美元。
在获得如此耀眼的成绩之后,新浪微博也和其他玩家一样进入资本的世界。2014年新浪微博正式更名为微博,并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WB,成为了全球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
新浪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曾表示:“新浪对微博的大量投资使新浪品牌的广告业务强劲增长,目前新浪微博在建立社交商务平台和为大型品牌客户提供本地广告方面取得的可观进展,我们对这良好的业绩感到满意。”
但是,翻看微博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发现,微博似乎并没有所说的那样那般“良好”。
根据微博历年的财报显示,微博的营收增速自2017年第三季度攀至最高峰值的80.94%,便开始一路下滑。于2019年第二季度跌至最低,为1.23%。截止2019年9月30日,微博净营收为有4.678亿美元,增速为1.65%,连续两个季度个位数的增长值。净利润方面,其增速在2018年第一季度达到至高点的111.13%之后便迅速下跌,2019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增速跌至低谷,达到了-26.9%。
过于依赖广告变现结构单一、后起之秀的威胁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冲击是造成微博陷入窘境的主要因素。
广告业寒冬影响微博营收。微博的业务仅有两块,即为广告和增值服务。广告业务占据微博营收来源九成的比例是微博的经济命脉,而过于依赖单一的广告业务,也使得微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2019年国内整个广告行业大市场的颓靡。据《2019,透过中国广告看市场》报告,2019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刊例花费同比下降8.8%,互联网行业方面下降4.3%。整个市场而言,今年上半年广告主增加广告投放费用的仅为33%,较上年下降10%,为近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对于以广告作为主要营收来源的微博来说,尽管微博有在开拓增值服务,但目前还未展现显著的成果,而广告业寒冬的来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同类产品不断涌现,加剧了行业竞争。近年来与微博类似的产品纷纷上线,知乎的想法、微头条、即刻、贴吧移动端都开始向陌生人社交领域进军,微博的热搜功能也被众多平台引用。BAT以及字节跳动也都纷纷布局,如字节跳动旗下的飞聊、腾讯上线了“轻聊”“回音”、阿里巴巴旗下的Real如我、百度旗下的听筒等陌生人交友类产品先后上线。
新浪加码短视频,但后劲不足。无论微博还是抖音、快手等平台,用户即是业务发展的根基。但随着用户社交喜好的改变,微博的用户正遭到短视频平台的强势威胁。据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用户突破4亿,已经远远超越了微博官宣日活2.16亿人数。
然而,在应该大力加码技术发展短视频业务抢夺用户之时,新浪公司的业务成本却在缩减。根据财报披露,2019年第三季度里,新浪和微博的运营开支双双下滑,分别为3.054亿美元、2.952亿美元,累计减少了0.13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4万元。
微博因营收增长乏力,而缩减运营成本,也让短视频、直播等项目落于人后。财报显示,以直播短视频为主的增值服务在2019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里分别下跌10.6%、2%。眼见如此危急之势,新浪官方表示自己有新的“武器”,其正在内测的图片视频社交分享平台“绿洲”即将正式上线。
在抖音、快手等新形势的竞争对手们的冲击之下,新浪更加紧咬社交这块“蛋糕”。值得注意的还有,微博除了濒临外部威胁以外,在产品研发以及5G、AI等新技术方面的运用上,略差其他竞争对手一筹。
写在最后:
回望过去,新浪诞生于1998年,至今已走过22个年头。然而,人们对于新浪的印象也仅停留于门户网站和微博。
都说穷则思变,可新浪的“变”更像是死磕社交。它曾相继推出微群、微友、密友、微米、微博故事、红豆、爱动以及正在内测的“绿洲”等多款社交应用,但由于这些应用更多是微博功能的补充和延伸,没能在社交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反倒引得新浪对微博的依赖愈发严重。
新浪内部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社区的作用是将登录用户留存下来,而与之匹配的一些属性和维度则将为未来的市场推广和广告客户开发、广告投放带来大量的商业机会。即使用户离开,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老用户激活。”
可如今看来,新浪不甘于社交,却又囚于社交,仍未突破现状。正如微博CEO王高飞所说,目前,微博仍无法就2020年的前景给出明确的指引。
细数新浪的所有产品里,除了微博这一社交产品以外,新浪再也没能孵化出另一辆强有力的马车。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10) | 评论 2020-01-13 14:56 来自网站 举报
-
【红利井喷,在线职业教育机构集体加速】
2019年,备受关注的在线教育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一方面,整个赛道融资热度下降,业内“寒冬论”渐起。据网经社“电数宝”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融资总金额达11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1.4%。另一方面,不少高热度的在线教育知名品牌和企业,2019年或面临裁... 展开全文红利井喷,在线职业教育机构集体加速
2019年,备受关注的在线教育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一方面,整个赛道融资热度下降,业内“寒冬论”渐起。据网经社“电数宝”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融资总金额达11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1.4%。
另一方面,不少高热度的在线教育知名品牌和企业,2019年或面临裁员,或面临倒闭,或面临亏损。
提到在线教育,公众普遍会想到这几年非常抢眼的K12领域。殊不知,关注度不高的在线职业教育这一细分赛道,却在这次寒冬中遇到了春天。
1月12日,在2020腾讯课堂年度峰会上,腾讯课堂公布了2019年的成绩单,以及2020年产品升级计划。据《2019年腾讯课堂大数据报告》,2019年腾讯课堂入驻机构超7.2万,在架课程超17.8万,平台全年累计报名3430万余门课程,总学习时长累计达7531年。
机构生态方面,腾讯课堂的成绩同样非常亮眼。2019年,进入过腾讯课堂“101计划”的在线职业教育机构共200家,累计培养年营收超过千万的机构超30家,其中:
SPOTO思博网络实现了年营收破千万。
图灵在线年营收增长210%,目前已达两千万级,人均业绩提升180%。
马士兵教育成立半年多,完成营收过千万。
涵品教育单月招生人数提升近50%,已跻身千万营收俱乐部。
齐论教育2019年整年营收超过3000万,相比2018年增长了30%。
云艺帆加入“101计划”近一年,实现了年营收千万业绩的突破。
在部分高热度赛道面临严寒的复杂境况下,扎根在线职业教育赛道的腾讯课堂,为何还能帮助众多线上和线下机构实现蜕变,从而完成营收跃进,这需要从行业宏观坏境和腾讯课堂自身这两个维度,去寻找答案。
寒冬里的盛春
腾讯课堂与其入驻机构们逆势增长的大背景,是在线职业教育赛道正处于高速释放红利的快跑阶段。
据腾讯课堂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20年腾讯课堂大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超2688.5亿元,其中在线职业教育393.3亿元,而且未来在线职业教育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
在线职业教育东风渐起的原因,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看。其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和在线教育的推动和支持,催生了可观的政策红利。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并设定“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一半以上等目标要点。
2019年9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大幅提升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
其二,各产业人才需求和缺口明显。据2019年3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到2020年和2025年,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新材料、机器人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紧缺将成为这些产业的常态。
其三,线上基础设施和学习服务体验的完善和升级。自在线教育2014元年以来,在资本和创业者的推动下,在线教育的线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PC端和移动端都已经形成了快捷的学习入口,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的加持,不但让学习者们连接到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还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线上学习体验。
其四,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潜在需求群体。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市场包含1332.54万完成一定学历的人群和580万辍学人群。基于自我实现目标,这样的规模群体对职业教育有非常强烈的渴望和频繁的需求。
“黑马”机构涌现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迎着在线职业教育赛道初春,腾讯课堂竟带着一群“黑马机构”杀入大众视野。
2019年,在“101计划”满一年后,腾讯课堂培育出了30+家年营收超千万的在线职业教育机构。其中,图灵2019在线年营收增长210%,目前已达两千万级,人均业绩提升180%;齐论教育月营收均值突破200万,2019全年营收超过3000万,同比增长了30%。
这一年,腾讯课堂机构营收增长62%。这些“黑马”,虽然有着不同的成长故事,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成长特征。
第一,增长速度短期内实现大翻倍。于2017年7月成立的图灵在线一开始就入驻了腾讯课堂,到2019年在线营收达到2000万,图灵在线实际上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马士兵是IT培训名师,2019年4月在腾讯课堂二次线创业,半年左右营收便破千万,亦是不到一年便站上千万营收的行业高地。
以增速作为判断标准,这些“黑马”几乎都上演过数年甚至数月内营收极速增长的发展奇迹。这样的增速,不仅远远超过平均水平,还创造了其他同业机构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二,与腾讯系其他生态产品,比如手机QQ、小程序、腾讯广点通等紧密合作。在腾讯课堂的“101计划”中,流量支持是一个重点。纵观这些年营收超千万的“黑马”机构,可以发现它们的快速成长和腾讯生态内的其他关键产品密切相关。
专注于IT培训的六星教育负责人表示:“与腾讯课堂进行SEM联合投放,获得手机QQ、运营位流量扶持等,带来的业绩占比在30%以上。”此外,米你课堂负责人也透露:“在腾讯课堂类目经理的帮助下,我们通过垂直社区广告投放、腾讯广点通、粉丝通等多元化渠道,ROI大幅提升。”
第三,运营模式持续优化,越发精细化、标准化。在“101计划”综合方案的指导下,这些“黑马机构”在运营能力和模式上都在不断发生改变,在效率和质量上提升明显,不仅更懂用户,也更会服务用户。
以电商培训为核心的齐论教育负责人将其今年的增长成绩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基于腾讯课堂提供的小程序等高级功能,对端用户进行有效运维,大幅提升老用户回访量,以及公开课到课率,二是定期的多元化培训内容。
集体出现的“黑马”机构背后,是腾讯课堂创造的“黑马训练营”。
腾讯课堂的“黑马方法论”
“黑马”机构们规模化涌现的背后,腾讯课堂在两个维度提供了绝对的优势支撑。
首先是腾讯课堂的平台化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展示出的生态能力。
与平常看见的很多在线教育机构不同的是,腾讯课堂本质上是一个平台型机构,以聚合优质B端在线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内容为核心,服务于C端用户和学习者,模式比较特殊。相比之下,很多在线教育机构是内容型属性,本身是内容生产者,只面向C端用户。
可以说,腾讯课堂的运营和产品重点,是在线职业教育机构,也就是B端。而内容型机构的重点,则是打造综合或垂直内容,并用这些内容吸引C端,从外部实现持续的引流。
腾讯课堂的平台型属性,决定其不需要直接生产自有内容,更多的精力用于筛选、把控、优化第三方内容。因而不论是从师资,还是资本层面来看,投入模式比较轻。另外,这种模式直接决定腾讯课堂与在线职业教育机构们的共生关系。在不断聚合各大优质机构的同时,这个生态在内容和流量上的不断扩大,让腾讯课堂能够在在线职业教育的产业链中拥有更高的生态优势,辐射更长的产业链条。
其次是“连接器”和“工具箱”所包含的独特产品力和运营力。
去年腾讯组织架构升级时,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便强调腾讯要做企业的“连接器”和“工具箱”。通过总结分析2019年这些“黑马机构”的增长路径,可以发现腾讯课堂通过提供数字化“工具箱”的形式,帮助这些机构广泛连接到了更多的消费者。
工具方面,一是分销、引流等推广型线上工具,旨在提高机构和内容曝光度;二是针对性、定制化的持续培训。据悉,腾讯课堂在2019年联合投放项目中为机构提供了35%-100%的投放补贴,平台投放费用半年内增长700%。
机构们在这些工具的使用和帮助下,痛点得到了解决,能力得到了质变。
一方面,小程序、手机QQ、广点通等直连、QQ等巨大流量池,直接满足了机构的流量获取难题,让机构轻松连接到更多以往没有覆盖到的潜在用户;另一方面,在持续的培训刺激下,机构的产品和运营能力实现进化,从而形成了更高的同业竞争力。
平台引力波
作为机构的聚合平台,2019年的腾讯课堂,用稳固庞大的流量生态和定制的综合方案,让众多线上和线下机构乘风而上,实现了不敢想象的增长。同时,这些优质机构的规模化脱颖而出,也为优质的内容生态奠定了基础,为数千万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片学习优质资源的沃土。
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腾讯课堂基因里的巨头效应有相当助力,但更为关键的,还是腾讯课堂这一整套服务于B端机构和C端用户的综合运营方案。
不得不说,腾讯课堂向整个行业演示了在线职业教育最具竞争力和持久性的发展战略,亦成为了线职业教育机构现阶段的一个“孵化器”和“推进器”。
当然,腾讯课堂和机构们高增长背后,还有与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长远规划的高度契合。在国家和产业政策吹起的在线职业教育号角下,腾讯课堂和平台机构们,走的完全是一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的路。
在这条路上,腾讯课堂会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本次峰会,腾讯课堂不仅对“101计划”进行了多维度升级,还发布了针对课中评级监督阶段的“优课计划”和针对学后效果追踪阶段的“严选计划”,表示要全方面提升教学服务品质,为用户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未来,伴随着在线职业教育红利的持续井喷,专注于培养机构的腾讯课堂,必然会展现出更强的引力波,以引力辐射传输更多能量,成为更多在线职业教育机构的第一选择,帮助盛春中的机构们实现“不可能”增长。
基于此,腾讯课堂也将为在线职业教育行业,孵化出一个独特的顶流机构生态,让更多学习者受益,并推动整体在线职业教育产业链日臻成熟,形成人才和产业的长期协同效应。
赞(12) | 评论 2020-01-13 11:17 来自网站 举报
-
【奢侈品盛世背后:一枝独秀寺库电商日子也煎熬】
“百万年薪的打工仔真的不配在SKP买菜。”在GQ实验室大热的《在北京SKP,我感受了下富豪是如何花钱的?》里,将“买奢侈品如买菜”这一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文末,更是说到了SKP周年庆单日销售额突破10亿。同时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数据,2012年-2018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超过一半的... 展开全文奢侈品盛世背后:一枝独秀寺库电商日子也煎熬
“百万年薪的打工仔真的不配在SKP买菜。”
在GQ实验室大热的《在北京SKP,我感受了下富豪是如何花钱的?》里,将“买奢侈品如买菜”这一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文末,更是说到了SKP周年庆单日销售额突破10亿。同时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数据,2012年-2018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超过一半的增幅来自中国,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达到了人民币7700亿元。
而根据奢侈品电商寺库最新发布的财报,在2019年第三季度,寺库总营收达到人民币19.416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3.5%;净利润为人民币6210万元,同比增长39.8%;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从2018年同期的人民币4900万元增至人民币6470万元,增长32.0%。截至2019年Q3,寺库已经连续13个季度实现盈利。
这似乎是奢侈品最好的时代,但尚品网的“猝死”却惊醒了奢侈品的盛世。
2019年7月30日,尚品网APP首页以及小程序均宣告暂停营业,无法为用户继续提供服务。运营九年的奢侈品电商独角兽尚品网一夕倒闭,而连续13个季度盈利的寺库也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好过。
多家华尔街机构下调对寺库股票的评级,Valu Engine将寺库的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持有”;在此之前还有Bidask Club将其的股票评级从“强力买入”下调至“买入”。
亮眼的财报并没有为寺库赢得投资者的心,寺库同样陷入奢侈品电商倒闭的市场漩涡中。
奢侈品电商高楼塌
2019年5月、6月的两个月期间还在举办促销活动的尚品网,却在7月30日放出公告称,“和大家告别一段时间,尚品网官网及APP将暂停运营”。成立超过九年,曾经光芒万丈的老牌奢侈品电商尚品网突然之间的倒塌,给奢侈品电商赛道又铺上了一层寒霜。
十年前,2010年在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社会财富累积增长,网络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之下,购买奢侈品成了一股风潮。在大环境驱使中,2010年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爆发元年。
根据贝恩数据,2010年的全球奢侈品销售将能到达1680亿欧元,和2009年的1530亿欧元相比增长10%;其中我国的销售为92亿欧元提高了30%。在麦肯锡2011年公布的《崛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中表明,2010年确实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起跳点。
而当时淘宝尚未孵化出天猫,仅有C端商家,并不能承担奢侈品消费需求;京东正渡过资金链断接关口,极力往全3C产品发展并无暇顾及奢侈品消费的空前缺口。由此,在2008年奢侈品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走秀网、寺库、西美时尚等奢侈品电商做了吃螃蟹的先驱者。
而后在2009年-2011年间,后来者更是蜂拥而至。珍品网、第五大道、尚品网等纷纷入局,资本对于奢侈品电商的风口更是痴迷,2011年走秀网获得了当时国内电商史上最高的B轮融资,额度为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而以“平均每季营业收入200%的增长速度,客单价平均2000元以上”的品尚网,更是在两年内获得雷军、晨兴创投等投资者的三轮融资,拿到了上亿美元的资金。
资金充裕的奢侈电商极力扩张路线,可以说是野蛮生长。但是好景不长,在被资本追逐了两三年之后,奢侈品电商的情况急转而下。尊享网、网易尚品、呼哈网等奢侈品电商纷纷宣布停止服务;唯品会、第五大道、寺库等寻求转型。
经历了大洗牌留下来的唯品会和寺库都不好过。唯品会市值在2015年4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78.79亿美元。而作为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的寺库,2017年9月22日,以13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纳斯达克,上市时市值为6.67亿美元。当天寺库的股票下跌23.08%,以10美元收场,之后的一个月都进入持续下滑状态。而今,截至2020年1月6日寺库的股价为6.09美元/股,市值仅有3.06亿美元,几近于腰斩。
上市已快接近三年,寺库却离独角兽的目标越来越远。寺库2019年第三季度亮眼的财报数据发布之后,市场却并不买账。寺库寻求转型,但是在陷入奢侈品电商桎梏后,路途却愈走愈崎岖。
亮眼财报里长夜将至
在寺库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寺库总营收达到人民币19.416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3.5%;净利润为人民币6210万元,同比增长39.8%;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从2018年同期的人民币4900万元增至人民币6470万元,增长32.0%。截至2019年Q3,寺库已经连续13个季度实现盈利。
这份乍看亮眼的财报,背后的隐忧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尽管李日学曾经表示过,寺库不是奢侈品电商,而是高端服务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寺库的营收绝大部分来源是商品销售。所以寺库的GMV、活跃用户、订单总量等众多因素成为投资者们衡量的指标,而在寺库2019年第三季的亮眼财报发布之后,市场反应冷淡,均和以上因素有关。
根据寺库最新的财报数据,第三季度,寺库GMV为人民币36.61亿元,和上年同期的21.95亿元相比,增长66.8%,而与第一季度的97.1%、第二季度95.0%的同比增速相比,较大程度的减缓。
同样,在财报中,寺库的活跃用户由上年同期的30.40万,增长58.7%至48.25万,和前两个季度的活跃用户同比增速89.6%、67.6%相较出现变缓现象。
还有寺库的订单总量为103.53万,和上年同期相较增长74.2%,与前两个季度订单总量同比增速为111.6%、109.4%相比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
除了业务上出现的隐忧之外,寺库内部人事的动荡,更是透露出寺库这栋大楼已经不再坚固如初的事实。
在2019年下半年,寺库的裁员风波、高管离职都让其身陷舆论中。
寺库对求职者的“招而不聘”事件,成了风波动荡的开头。在寺库相关HR已经确认录用求职者的情况之下,一再推迟入职时间,最后却告知因人员与成本精简,而拒退求职者。一时之间,引发猜测寺库内部裁员的消息。
而在寺库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前几日,“寺库首席增长官任冠军已离职”、“寺库电商品牌传播部集体解散”的消息更是引得满城风雨。目前任冠军的个人微博简介已经不再是“寺库集团首席增长官”,最新的一条微博内容与社交K歌平台唱吧相关。据媒体透露,任冠军的新东家正是唱吧。
而在这一系列不容乐观的背后,是寺库在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阴影下转型不顺利的焦虑。
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2019奢侈品行业洞察》表明,201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海外消费不计入)将会达到2130亿元,而随着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25年预计将会突破4000亿元。尽管奢侈品电商从兴起到现在,探索者们伤的伤、死的死,但是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还是吸引着无数的追逐者。在这当中,转过身来的京东和阿里强力入侵不可忽视。
在中国权威高端生活方式研究机构要客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奢侈品电商报告》中,奢侈品电商APP购物体验排行榜位居第一的是京东,而紧接着是Farfetch与天猫,分别占据了第二与第三,寺库仅仅排名第四。
曾几何时李日学曾说过,京东的TOPLIFE是“天资聪颖的幼稚园小孩”。不过几年时间,京东已经后来者居上。京东将TOPLIFE合并到外国背景的奢侈品电商Farfetch当中,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同时京东拿到了开云、Burberry集团等品牌的资源。
阿里则在天猫推出了奢侈品频道Luxury Pavilion,同时对外投资了奢侈品电商魅力惠、Ordre,更是与历峰集团旗下的LNAP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平台互通。在2019年天猫双十一中,约有295个奢侈品牌亮相,品牌增量突破100%。
对上巨头入侵的寺库,不仅要面临市场蛋糕份额越来越少的问题,转型问题能否成功也是悬在寺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来,寺库的主要营收来源仍然是奢侈品销售,转型前途迷茫。尽管在寺库竭力推进寺库金融、寺库生活、寺库智能等多元化的业务发展,但是在寺库收入构成部分仅有商品销售、市场和其他服务两大板块组成的情况下,从2015年Q3到2019年Q3的财报数据里,商品销售仍然是其核心业务,占比高达95%以上。
而从卖大牌包包到兼卖火锅底料,寺库的“全球奢侈品服务平台”定位似乎已经不能说服消费者。寺库所推出相对较低价产品,与其形象不相符也成为一大诟病。
二来,目前仍然处于规模扩张期的寺库,营收成本的高支出同样是问题。在第三季度财报里,寺库营收成本为人民币16.12亿元,同比增长23.8;运营开支为人民币2.35亿元,同比增加17.6%。如果寺库的营收速度或者资金链出现问题,那么要维持这种高支出,对于寺库来说无疑是重压。
行业风波浪口留存下来的寺库,能否在竞争愈加激烈的赛道上,找到自身的定位至关重要。从奢侈品电商转换到多元大平台,相比其他的综合电商寺库优势并不明显,现在对于披荆斩棘寻找新路途的寺库来说太难熬了。
高复购率敌不过体验亮红牌
根据《2019中国奢侈品电商报告》的数据,中国奢侈品电商的全网平均复购率仅有17%,远低于综合电商。而寺库通过提高自身的数字化运营效率,改善纯线上购物体验,确实得到了较好的反馈。在《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中,36.3%在寺库上购买过消费者会再次消费,第二单和第三单之间的复购率达到49%。在这一点上,寺库略占优势。
但是就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寺库平台的购物体验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和聚投诉上关于寺库投诉分别达到233条、216条,当中“质量”、“假货”、“退换货”等字眼频频出现。
在优奢易拍的奢侈品鉴定报告中,一手奢侈品市场的假货率达到了65.7%,当中化妆品、鞋、包是重灾区,奢侈品的真假问题限制着奢侈品电商的发展。
假货问题对于奢侈品电商来说,可以是致命一击。雷军曾在投资尚品网时,就奢侈品电商的发展说过四个难点:一为线上支付限制,二为高端网购的消费者信任问题,三为品牌授权,四为高端客户获取。
而后在2017年尚品网被曝出销售的BURBERRY部分商品为假货,尚品网被判进行相关赔偿。此后由于这次的风波,尚品网元气大伤。
还有以售卖二手奢侈品定位起家的寺库,被新闻媒体曝出,在产品页面悄然隐去二手信息,鉴定评级不明。产品并没有直接展示二手标注,而是通过A级、S级等标注来进行说明。但是如此专业的字母级别,不利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判断,极易产生诱导消费。
金融硬骨头难啃
2019年过去没有多久,桔子数据的“死亡公司墓”统计就相应发布了。在过去一年被称作“寒冬”的时间里,一共倒闭了327家公司,而死亡行业排行前三的分别为金融、电商、企业服务。
当浪潮褪去,再也不能出现雷军那一句,“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的场景。2019年曾经让人人趋之若鹜的P2P变成烫手山芋,无数P2P平台被清退。让一众电商平台倾心的金融界,也不再是遍地都能淘金的时代了。
对于想要通过金融业务的布局,从而由垂直奢侈品电商发展成多元化平台的寺库来说,寺库还要解决很多金融难题。
一方面,电商跨界做金融的马太效应加剧,金融之路并不好走。近年来天生自带流量的电商,都在跨界金融领域进行淘金。综合电商巨头淘宝、京东在金融界玩得风生水起,但是体量相对较小的电商们日子就并不那么好过了。
当前,国内的联合贷款市场规模约有2万亿元,包括银行在内等数百家金融机构,而蚂蚁金服就已经占据了一半左右,约有万亿元。而蚂蚁金服的花呗更是连接着淘宝这一重要场景,每逢双十一,花呗都会暂时调高用户的可支配信用额度,刺激消费者的使用频率以及扩大借款金额。
京东更是靠着白条在占据了电商金融的一席之地,2018年末,京东金条的贷款余额为155亿元,京东白条应收账款余额为345亿元。
而寺库此前曾经推出的一款面向核心供应商的活期理财、抵押借贷的产品寺库钱包,并没有太长的寿命,已经匆匆下架。
另一方面,没有金融牌照的加持,寺库金融发展阻碍难解。寺库金融目前的两大构成板块分别是消费分期和供应链金融,消费分期产品“库支票”面对的是C端用户,其作用类似于白条、花呗。库支票采取的是“赊销+保理+保险”方式运转金融消费业务,这样可以降低库支票对接机构资金成本。
但是在没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情况下,贷款赊销模式存在着违约的风险。而且寺库金融想要推动库支票走出寺库内部体系,对接线下其他场景,金融牌照就是必需品。
对于奢侈品电商发展金融业务,并没有太多样本可以给寺库参考。金融业务的高盈收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寺库金融能否成为利刃风险还太多。而除了线上业务发展之外,寺库线下业务的开展也迫在眉睫。
未知的线下救命布局
线上流量天花板渐显的时候,在线上打得不可开交的电商们将战火蔓延到了线下。阿里的天猫小店、京东的京东便利店、苏宁的苏宁小店等都在抢占着不喜欢网购或者网络购物低频次的线下消费者。作为奢侈品电商寺库也开始探索线下的战场,2019年8月4日,寺库的线下实体店“库店”落户杭州。
纯线上的路已经不再那么好走了,对于综合电商如此,奢侈品电商的命途更是这样。在《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者数字行为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依靠纯电商的线上购买奢侈品行为仅占12%比重。
从奢侈品的定位来看,奢侈品属于高端的、昂贵的、稀有的,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一方面为了享受产品带来的社交附加值,另一方更是为了在消费流程中更好的购物体验、能体现出个人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这些是纯电商所不能满足的,加之线上消费一开始目的就是为了更加优惠的价格,而奢侈品打价格战几乎不可能。
寺库线下的策划也证明了,奢侈品生意在线下还有着无限可能。2019年4月,寺库在线下举办了“寺库千万博主展 x 黎贝卡的移动衣橱”的活动,打通线上与线下界限,仅15天就达到将近2000万的销售。
与线上主打奢侈品的寺库平台不同,线下库店的产品种类更多是以客单价较低的百货家居、生鲜食品、美妆护肤为主,生鲜食品的销量占到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这与寺库高端服务平台的定位并不相符,而且和寺库所占据的中高端市场消费领域更是背道而驰。
库店位于杭州解百城购物中心的门店面积并不大,仅有148平方米,整个门店呈“横向长条”。与许多电商线下店热爱打造“场景化”的展示不同,库店线下店呈现的是普通的按商品种类进行分区陈列,也并没有采用“电子价签”,对比起来不免显得毫无新意。
与此同时库店面临的还有奢侈品牌线下店的竞争,2018年9月6日Tiffany在新品发布会之后,在上海民生艺术码头的Tiffany快闪店从大门开始就1:1还原了在纽约第五大道的Tiffany旗舰店,让消费者犹如置身上世纪纽约街头,营造沉浸式场景,让新品发售大获成功。这一对比,线下库店的落地,并没有给寺库带来多大的浪花。
奢侈品电商开始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路线,这对于寺库来说是机遇,更是一场冒险。想要分割国内奢侈品消费市场这一大蛋糕,寺库需要做的还有更多,而对于奢侈品电商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则是产品真假问题。
区块链,可再次敲开市场大门?
奢侈品真假问题一直阻碍着奢侈品电商行业更好的发展,如果平台售卖的商品出现参假问题,那么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将很难重铸。
为了解决产品真伪这一问题,寺库早在2018年6月,就推出了行业内首个奢侈品区块链应用溯源,通过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追本溯源性、不可篡改性,给链上每一件商品的提供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用户可以根据寺库APP扫码查询到商品防伪溯源信息。
紧接着在2019年12月,寺库宣布与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平台Ultrain超脑信任计算的合作,更是将之前的内部的私链升级成为联盟链,将会有更多上下游企业加入合作,为行业打开新的局面。
寺库副总裁雷中辉表示,“与Ultrain的战略合作只是升级的一个步骤,寺库联合发起搭建的奢侈品消费联盟链更重要的是为行业赋能。”
一旦产品真伪问题、行业标准准确、鉴定保真性等问题借助区块链得到解决,寺库不仅能在一手奢侈品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能在一开始售卖二手奢侈品的定位上大展拳脚。根据《中国二手奢侈品报告》的数据,在消费者手中可以二次流通的奢侈品总量已经达到人民币3000亿元左右,而且还在高速增长,但是在二手奢侈品市场的交易额不到2%,二手奢侈品市场存在着更大的空间。
而对区块链技术的投入能使寺库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提高服务能力,减少营销费用。在第三季度财报中,寺库营销费用为人民币1.108亿元,和上年同期几乎持平。
技术更迭在改变着时代,寺库能否通过拥抱技术来改变奢侈品电商难逃没落的命运,仍然可期。
小结
在电商大行其道的当下,淘金者们纷纷下水,但是能够真正存活下去的却是寥寥无几,在奢侈品电商这一细分赛道情况更为惨烈。寺库作为大风大浪过后的幸存者,在风口之后更加谨慎的步伐,使得其还能留有一丝重回巅峰的可能。
但是仅凭着“奢侈品”这一定位,已经不能让寺库再讲好故事了。如何跟紧时代变化,寺库的求生路,同样也是其他细分赛道上电商们的求生路。
赞(16) | 评论 2020-01-12 11:19 来自网站 举报
-
【增长乏力、违法成本低,互联网抄袭为何屡禁不止?】
今天,尽管国人对于知识产权越发重视,但是互联网抄袭之风却从未真正停止过,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日前,老牌K歌APP唱吧被媒体曝出抄袭唱鸭独家研发的弹唱功能,再次将互联网抄袭之风推向了新高潮。为了争夺更多的年轻人用户市场,以弹唱为代表的“玩音乐”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自唱鸭独家出现弹唱... 展开全文增长乏力、违法成本低,互联网抄袭为何屡禁不止?
今天,尽管国人对于知识产权越发重视,但是互联网抄袭之风却从未真正停止过,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日前,老牌K歌APP唱吧被媒体曝出抄袭唱鸭独家研发的弹唱功能,再次将互联网抄袭之风推向了新高潮。
为了争夺更多的年轻人用户市场,以弹唱为代表的“玩音乐”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自唱鸭独家出现弹唱后,这一功能也深受年轻用户的追捧。于是,包括弹唱达人、音遇、唱吧等平台纷纷开始布局弹唱市场。眼下的数字音乐市场,除了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的音乐版权,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核心的竞争力了,弹唱的出现却让众多音乐平台看到了夺取年轻用户的更多可能性,这也间接导致了行业的抄袭。
唱吧被指“像素级抄袭”唱鸭
日前,微博@音乐先声爆料:唱吧与1月8日推出的10.0.0版本,其弹唱功能与此前主打弹唱的唱鸭高度相似。
唱鸭是2019年5月份正式发布上线,作为国内首款弹唱APP,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弹唱。
通过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图标提示,唱鸭能够帮助用户在不会任何乐器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自弹自唱。和传统的唱歌App不同,唱鸭选取歌曲中30秒左右的某一片段,用户通过选择乐器+清唱+鼓点+音效,就可以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原创曲目。而唱吧1月8日上线的10.0.0版本中的弹唱功能,则与唱鸭的这一弹唱功能极为相似。
不过,随后唱吧矢口否认了媒体爆料的这一抄袭。但是通过媒体爆料的截图对比来看,两者确实高度相似。
不论是产品的宣传口号、界面,还是从“弹唱”这个核心功能来看,宛如在唱吧APP里直接克隆了另一个唱鸭。
面对网上关于唱吧抄袭唱鸭的传播以及唱吧的矢口否认,唱鸭负责人李阳1月10日下午也作出了回应:
1.即使友商否认,也掩盖不了抄袭的事实。多年前的勇士,今天变成恶龙,很不体面。
2.帮助年轻人玩音乐是一个全新的方向,欢迎竞争创新,共同做大,但是赤裸裸的抄袭只会导致低水平竞争
3.之前为了保护团队辛勤成果已申请核心专利,唱鸭法务已经发函了,让事实的归事实,法律的归法律。
从李阳的回应来看,唱鸭已经针对唱鸭功能申请了核心专利,似乎更进一步证实了唱吧像素级抄袭唱鸭的事实。
但是,唱吧作为一个老牌的K歌平台,却为何不惜摊上官司也要抄袭一个刚上线不久的新产品?
弹唱成音乐APP获取年轻用户的新法宝
长时间以来,国内数字音乐市场最大的竞争壁垒就是版权。而在长达数年的版权大战下,最终数字音乐版权市场基本被财大气粗的腾讯音乐一统江湖。
不过随着数字音乐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新的变化和机会又开始出现了。唱鸭作为国内首款弹唱APP音乐类产品,从今年5月份上线以来,其MAU就保持了月均超180%的增幅。通过以弹唱工具作为切入口,唱鸭APP为音乐与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互动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众多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玩”音乐的社区平台。
对于各大音乐APP来说,年轻用户尤其是95后、00后群体,他们对于音乐创作的诉求更加强烈。从玩音乐的角度来看,唱鸭独创的弹唱功能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年轻用户玩音乐的需求,年轻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绎一首歌曲,甚至在不会任何乐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自弹自唱。
此外,唱鸭弹唱功能也极大增强了平台年轻用户的粘性。正所谓得年轻用户得天下,弹唱无形之中成为了音乐领域的新蓝海。
于是,各大音乐APP纷纷效仿,希望借此也能够低成本实现轻松获取更多年轻用户的可能,更有甚者如唱吧APP这种像素级抄袭。
互联网频现的抄袭,也成为了创新的最大拦路虎
2019年,绿洲抄袭ins和韩国工作室的视觉作品引发轩然大波;2020年刚开年,又出现了唱吧对唱鸭的像素级抄袭。抄袭之风频现的背后,无异于以下几大原因的推动:
1.人口红利消失,平台增长现乏力
根据QuestMobile统计,2019年1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了11.35亿,从2019年的1月到11月,只净增了299万。互联网用户增长触顶的事实,已经非常明显。
随着用户红利的逐渐消退,用户高速增长就成为了互联网平台以及APP们的一大新难题。拿数字音乐平台举例来说,在高额版权费用获取新用户的高墙下,弹唱这种低成本获取年轻用户的创新功能,对数字音乐平台而言无异于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必然像饿狼一般狂扑而来,也不管你知识产权不产权的了,我先抄过来赚取了用户流量再说。
2.互联网发展进入平缓期,商业化能力触顶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的互联网行业也结束了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了平缓发展期。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商业化能力也开始逐渐触顶。
不论是从自身生存角度来说,还是给行业、给资本市场展示自己更强的商业化能力来看,互联网平台开始普遍变得更加焦虑。当平台看到新的蓝海,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3.违法成本低
从抄袭的回报和成本对比来看,抄袭带来的回报可能是巨大的,不仅会为平台获取巨额的用户流量红利,甚至还将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但是相比之下,抄袭者的违法成本就非常低了。在《著作权法》的规定中,抄袭受到的处罚就是按实际损失给予赔偿,而这个赔偿数额一般也不会超过五十万元。
也就是说,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抄袭行为就算坐实,抄袭者受到的损失,远远不及抄袭给其带来的收益回报。
这也就是为什么抄袭会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根源所在,然而抄袭却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首先受到损失的必然是被抄袭者。公司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时间辛辛苦苦打磨的产品,上线不久后却发现没多久被抄袭者复制,甚至抄袭者还拿来与被抄袭者恶性竞争,这必然极大损害了被抄袭者的利益。
而抄袭更大的危害在于阻碍了行业的创新。不管是传统实体制造业,还是互联网平台,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更多需要依靠企业自主创新,而非低水平的抄袭。但是抄袭成风,既降低了自主创新企业的投入力度和热情,也对创新产品或者技术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给行业带来了恶性竞争。
总体来看,唱吧APP涉嫌抄袭唱鸭APP弹唱功能,可能只是互联网抄袭成风的冰山一角。而这种抄袭如果不能及时终止,它将成为互联网以及科技创新的最大阻拦。
赞(15) | 评论 2020-01-11 20:06 来自网站 举报
-
【一晃六年,蔚来汽车的辛酸与“薪”酸】
2019年,“出行教父”李斌被评为最惨的人,全因蔚来汽车市值一跌再跌、口碑一降再降、员工一减再减,烧钱不止。曾几何时,在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中,蔚来汽车独树一帜,代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风头一度盖过比亚迪、吉利、北京现代等传统车企。而今,融资受阻、股价暴跌、财报亏损再加上国... 展开全文一晃六年,蔚来汽车的辛酸与“薪”酸
2019年,“出行教父”李斌被评为最惨的人,全因蔚来汽车市值一跌再跌、口碑一降再降、员工一减再减,烧钱不止。
曾几何时,在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中,蔚来汽车独树一帜,代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风头一度盖过比亚迪、吉利、北京现代等传统车企。而今,融资受阻、股价暴跌、财报亏损再加上国产特斯拉降价,蔚来汽车压力倍增,新能源补贴狂欢过后留下一地鸡毛。
更有甚者,蔚来汽车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透露:“蔚来汽车正在以持续亏损、负资产模式运营,公司的现金余额不足以提供未来12个月继续运营所需要的营运资本、流动性。”这也意味着,2020年蔚来汽车亟需填补2019年烧钱留下的巨坑,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2020年蔚来面临生死局,站在生死线上,又回归到那个问题:蔚来汽车有没有未来?
小动荡与大败局
造车新势力风潮起于2014年,彼时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构建,连续多年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网络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达10262亿元。蔚来、小鹏、理想、哪吒、游侠等造车新势力,由此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2017年至2018年,蔚来乘补贴东风而起,又有豪华的投资团队加持,一时春风得意。时隔一年,补贴风口退去,资本回归冷静,蔚来野蛮生长之后仅留下的裁员、召回、高管离职的巨坑。
1. 裁员又裁员
2018年车市寒冬,车企裁员潮从2018年末延续到2019年整整一年,蔚来也不例外。
图一:中国新能源汽车综合销量变化 (来源: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蔚来裁员主要集中于2019年,这动荡的一年。2019年3月份,蔚来提出优化人员3%左右,将总人数控制在9500人之内,时隔6个月又调整了裁员人数。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称:为了控制支出,聚焦核心业务,九月底前将在全球范围内减少1200个工作岗位,调整后蔚来人员规模大概在7500人左右。
而在北美市场,三次裁员过后,蔚来员工数量已经锐减42%。2019年5月份蔚来宣布裁员70人并关闭了旧金山办公室,其中包括圣何塞的北美区总部办公室和研发中心的20人,旧金山的办公室50人;9月份,解雇了62名员工;12月份,美国圣何塞地区又裁员共计141人。
蔚来在疯狂扩张时期员工数量高达上万人,短短一年时间员工下降到了7000左右,蔚来在业内的呼声一落千丈。
裁员的原因不外乎,为了消减成本。李斌曾在公司内部信表示,“公司将继续缩减成本,员工数量将会降至7800人左右并通过进一步重组、剥离一些非核心业务来进一步精简业务”,当中也包括了北美的自动驾驶部门和电动方程式(Formula E)赛车车队。同样,蔚来北美传播主管JoAnn Yamani表示,与Mobileye合作后,蔚来得以优化掉不少自动驾驶相关人员,从而进一步减轻其资金压力。
相继被提出的“裁员是为了减轻资金压力”等言论,也说明了多轮融资加上多位互联网大佬支撑,也填不满蔚来汽车盲目扩张、烧钱成瘾而产生资金大坑。
2.蔚来ES8自燃
裁员事小,每到年末互联网企业都会变相裁员,美名其曰:优化企业结构,互联网从业者深谙此道。可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便会被钉上行业的耻辱柱。
2019年,蔚来汽车因ES8自燃问题,陷入了信任危机。相关媒体报道:4月22日,一辆蔚来ES8在西安的一家4S店发生了自燃;5月16日,上海嘉定一辆正在充电的ES8发生自燃;6月14日,武汉一辆ES8自燃;6月27日,河北石家庄一辆ES8在地库发生自燃。
连续自燃事件发生后,蔚来董事长李斌回应,“电动车自燃是一个概率事件,传统车的自燃情况从数量和比例来讲都比电动车要高得多。”李斌没有过多解释自燃的原因,而是直接召回市面上的ES8电动汽车,通过全面盘查,解除了产品危机。
蔚来查明蔚来ES8自燃的原因是动力电池模组内部走线方向出现缺陷,导致线束会与电池组框架摩擦并被盖板挤压。极端情况下就会出现线路绝缘层磨损,进而造成短路过热,失控起火。并给出了解决办法:通过召回的方式为蔚来ES8更换电池。
虽然危机解除了,但蔚来口碑不可避免的受到重创,原本对蔚来信心满满的用户也对蔚来造车技术产生了质疑。与此同时,更大的危机在靠近。
ES8自燃事件引发了,用户对“江淮汽车与蔚来汽车代工合作优劣性”的争论,而争论的背后则是用户对于蔚来汽车制造能力的质疑。
与比亚迪、北京汽车等传统汽车企业不同,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走的都是轻资产的路线,为了实现最经济、最高效率、最省事的造车途径,他们一般选择收购传统汽车企业自建工厂或者代工合作。例如:蔚来和江淮、小鹏和海马汽车。而造车新势力与传统汽车企业,两种不同制造理念的车企很容易引起摩擦,这就导致了产品品质的不可控。
可以预见,在蔚来没有自建工厂之前,“代工合作”会一直是蔚来发展的弱点,关于产品品质的争论也会长期跟随。
3.高管离职
如果说裁员、产品等问题的产生是被动的,那么高管离职则是主动的,而离开蔚来可能是因为看不到了希望。
自2018年上市以来,蔚来高层有的离职、有的退休,变动频繁。据铅笔道不完全统计,仅一年时间,已有15位高层工作发生变动。其中,包括谢东萤在内离职的有4位,退休的有2位和9位高管晋升。
蔚来汽车频繁的出现高管离职潮,被外界认为是蔚来大厦将倾的预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知名的企业高管代表着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层的稳定意味着企业正向上发展。当管理层层开始离职时,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前途,也预示着企业正在走下坡路。
总而言之,为了度过寒冬,蔚来汽车在2019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进一步精简业务、削减业务成本,而裁员、精简业务等直接有效的做法也让蔚来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扫阴霾,谈之过早
2019前半年,蔚来深陷泥潭,各方唱衰。年末,李斌却说蔚来已经度过了危险期。
2019年第三季度,蔚来一反下行的常态,营收增长、亏损缩窄、汽车交付量同比上升,资本又对蔚来有了信心。
财报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蔚来汽车总收入为18.36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1.8%,同比增长25%,其中汽车销售额为17.33亿元人民币。第三季度净亏损25.21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23.3%,同比下降10.3%。
营收上涨来之不易,要知道蔚来2019年前两个季度,还是处于营收下滑、亏损增长的黑暗时刻。
图二:蔚来汽车2019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变化
蔚来2019年第一季度的总收入为16.312亿元,同上季度相比减少54.6%;净亏损为26.236亿元,环比减少25.1%,同比增长71.4%。而2019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5.086亿元(约合2.197亿美元),环比下滑7.5%。净亏损为人民币32.858亿元(约合4.786亿美元),环比增长25.2%,同比增长83.1%。
营收上涨之外,蔚来备受争议的汽车交付量也传来了好消息。蔚来第三季度共交付产品4799辆,其中ES6交付数量为4196辆,ES8交付数量为603辆,而第二季度仅交付了3553辆。预计第四季度汽车交付数量将超过8000辆。
得益于第三季度的反扑,蔚来汽车周一股价一度飙升逾100%。由此,李斌也乐观的表示:相信蔚来汽车2020年全年整车毛利将转正。而前半年唱衰蔚来汽车的人,又跟着憧憬蔚来的未来。
但致命的是,蔚来没有足够的现金用于“未来12个月的持续运营”。
除了经营业绩指标外,蔚来还发出持续运营预警。据悉,截至2019年9月30日,蔚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和短期投资的余额为19.6亿元人民币。未来的十二个月里,能否成功获得获得足够的外部股权或债务融资决定了蔚来的生死存亡。
资金短缺与以往销售、管理、投研等高额支出有关。为了自救,蔚来也作出了相应的策略:首先是节约成本,包括裁员、组织结构优化等;其次是继续寻求资本融资;最后就是降低营销支出。而从上诉调整策略来看,光治标不治本,蔚来谈扫阴霾,言之过早。
降成本,治标不治本
李斌说造车要花两百亿,所以他召集了雷军、刘强东等互联网大鳄们一起来投资蔚来,但目前为止蔚来已经花了不止两百亿。后来,李斌又说:“在资格赛阶段,要把内功做好,不需要花的钱就坚决不花,把每分钱都花好。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卓越的产品服务是资格赛阶段整个公司去做的事。”
不差钱的蔚来有了省钱的迹象。显然,行业补贴退坡、经济环境不景气、融资受限,蔚来钱不够用了。
2019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大幅减小,地补取消、国补大幅度减小,导致消费者购买成本上升,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不同于,家底丰厚的传统汽车品牌,补贴退坡对造车新势力资金的影响很大,小型新能源汽车纷纷倒在了补贴退坡的寒潮里。
而且,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取消也会影响投资人对造车新势力的信心,从而影响融资进度。
按照新政规划,2020年期间新能源补贴将会全面取消,外部情况将会变得更加恶劣,蔚来只能修炼好内功。
减少销售支出,是最直接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财报显示,蔚来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2019季度的第三季度人民币1164.4万元(1亿6290万美元),从2019第二季度下降18.1%,较2018季度下降30.3%。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补偿费用,调整后的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非GAAP)为人民币1116.3万元(1亿5620万美元),从2019第二季度下降17.4%,较2018季度下降15.6%。
勒紧裤腰带,终止上海建厂的计划。蔚来曾在招股书中指出,将在未来三年完成上海工厂的建设、研发投入和销售售后网络完善。但后来,蔚来又反悔了,对外宣布:取消上海嘉定建厂计划,继续让江淮代工生产,意味着蔚来的工厂梦正式破裂。
可以看到,蔚来在积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包括裁员、缩减营销支出、取消建厂计划等等。只是,消减成本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蔚来的资金负担,但更多的是治标不治本。
当前,蔚来死对头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投产、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加码新能源市场、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迎头赶上。在车企拼产品、拼技术、拼服务、拼实力的阶段,李斌却露出了疲态,说出:“我最近压力多大呀,希望多关注我们的车,有朋友要买车的话让他买我们的车”、“不能让一个4岁小孩养家”的言论,一时间蔚来日落西山的争论甚嚣其上。
蔚来的未来各说纷纭,有人认为蔚来产品和服务都可圈可点,熬过去就能超越特斯拉。也有人认为,蔚来产品不如特斯拉,光靠服务很难留住车主,朝不保夕。
产品和服务的壁垒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至上还是服务制胜的辩题一直争论不休。从特斯拉和蔚来身上,我们可以窥视一二。
1.产品难以服众
对于新势力造车而言,用户对汽车产品的认可是其活下去的资本。而在汽车高度智能化的今天,除了保证安全性、动力续航、外观等之外其汽车的智能化也被消费者看中,造车新势力想要创新发展困难重重。
蔚来定位于高端汽车且直接标榜特斯拉,所以两者少不了被作一番比较。而与新能源汽车鼻祖特斯拉相比,只有5年造车经验的蔚来汽车资历尚浅,特斯拉在造车资金上、技术上以及产品性能上更具有优势。
目前,蔚来汽车的产品有7座SUV蔚来ES8、智能电动SUV蔚来ES6、电动超跑蔚来EP9。其中,蔚来ES8自燃事件频发,其他车型也不被看好。而特斯拉拥有电动敞篷跑车Tesla Roadster、电动轿车Tesla Model S、纯电动SUVTesla Model X、特斯拉Model Y、TeslaModel S P85D、Tesla 基础版Model 3等等。另外,特斯拉拥有三个工厂,反面“蔚来与江淮代工”的讨论则始终未曾停歇。
续航能力对比。新能源汽车最被关注的产品性能是汽车的续航能力,而蔚来ES6运动版售价35.8万、中国制造Model 3售价35.5,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官方数据显示:ES6运动版在70kWh的电池容量情况下续航里程为430km,略低于Model 3 的445km。
图三: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与蔚来汽车销量对比
汽车销量对比。从2019年上半年销售数据可以看到,特斯拉的交付总量大于蔚来。其中,ES6交付首月的累计交付量为458台,而特斯拉Model 3已过万。虽然,蔚来ES6今年六月中旬才开始交付的车型,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便达到了实际交付458台的好成绩,但是在销量增速上与特斯拉还存在差距。
特斯拉自始自终坚持产品导向战略,重视产品的研发,蔚来也有做好产品的决心。只是,在资历上、资金上、技术上,蔚来依旧差特斯拉一筹。尤其是特斯拉入驻上海之后,蔚来与特斯拉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可避免,相比下产品上的不足也被放大。
2. 服务的“天花板”
提起蔚来汽车绝大多数人都会承认其服务好的标签,良好的服务也是蔚来汽车快速成长并揽获用户的一个核心原因。
图四:蔚来汽车销售、管理费用变化
在汽车服务方面,蔚来投入了巨额管理费用来创新汽车服务,可以说开创了新能源汽车服务的先河,移动充电宝到电池租赁、NIO House服务模式、快递到车等服务史无先例。蔚来从售前到售后,形成了以用户为核心的汽车服务系统,既面面俱到还极具个性。
一方面是,蔚来汽车提供移动充电宝服务,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的问题。蔚来汽车车主可以在“蔚来加电”小程序中录入自己的信息,在线下单,随后系统会派遣附近的加电车。在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车主为无处充电而烦恼的时候,蔚来汽车给蔚来车主一个安心的充电保障。
另一方面是,极具特色的NIO House服务模式,优化了汽车服务体验。NIO House即蔚来中心,提供了包括展车、会议室、书吧、咖啡、儿童乐园等不同于传统4S店的服务。在短短五年时间里,蔚来汽车NIO House累计已经覆盖了国内41个城市,蔚来俨然成为汽车界的“海底捞”。
在产品和服务之间,蔚来优先选了服务。但是在汽车行业,单纯有服务是行不通的,用户更注重的是造车实力。蔚来的用户服务体系虽然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但技术实力还有待验证。而特斯拉更侧重产品力与技术,服务稍有欠缺。在新的一年里,双方都需要查缺补漏,将技术与服务相融合,以期赢得用户的欢心。
小结
2020年,在新能源补贴完全取消、汽车交易量下滑、车市寒冬将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国内造车新势力们纷纷选择“缩衣减食”来度过寒冬。新的一年,蔚来同样调整了战略。李斌宣称:“2020年,我们要进入到高能效模式。低成本、高效率的卓越研发、卓越服务是我们2020年起的运营和管理主导思路。”
简而言之,蔚来当前要务是需要解决的是自身的现金流问题。其次,提升造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质量,用“品质”来吸引用户和投资。再者,舍弃互联网烧钱营销的模式,并继续服务好用户。
从2014年兴起到2018年走上巅峰,再到2019年面临倒闭危机,蔚来用5年时间见证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残酷,明知2020年不会是坦途,但还是硬着头皮向前迈进。半年前,李斌曾夸下海口:“特斯拉花了16年盈利,蔚来不会超过10年”那么,我们不妨再等蔚来4年。
文/刘旷,ID:liukuang110
赞(4) | 评论 2020-01-09 15:07 来自网站 举报
-
【年货节档口:疲于“赶风口”的云集电商】
春节临近,受到年货需求的刺激,电商们又开始活跃了。电商企业五花八门。除了淘宝、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细分下去还有生鲜电商、二手电商、特卖电商等等。自2015年起,社交电商逐渐兴起,依托社交产品,实现拉新裂变。社交电商领域只有几年的发展历史,却也已经成功蕴育出了一家市值数百亿美元的上... 展开全文年货节档口:疲于“赶风口”的云集电商
春节临近,受到年货需求的刺激,电商们又开始活跃了。
电商企业五花八门。除了淘宝、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细分下去还有生鲜电商、二手电商、特卖电商等等。
自2015年起,社交电商逐渐兴起,依托社交产品,实现拉新裂变。社交电商领域只有几年的发展历史,却也已经成功蕴育出了一家市值数百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拼多多。
云集也是社交电商之一,虽然知名度没有拼多多高,但在行业内属于领先梯队。
根据招股书,2018年云集的总订单达到1.534亿笔,同比增长102.37%,云集平台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加。
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5年7月天使轮到2019年5月赴美IPO,云集的融资进度较为平稳,融资金额也在逐渐增长。
事实上,云集快速成长的经历很难被复制,它就像一只抓住风口的猪,没太费力就飞了起来。
4年奔赴IPO,云集的两大东风
云集的创始人肖尚略2003年已经成立品牌“小也香水”并在淘宝开起了店铺,可以说他是一个“老电商人”。经过在电商圈多年的打拼,肖尚略对行业有了一定的的洞察力。
小也香水还未“成名”就沉寂了,取而代之的12年后是肖尚略第二次创业。云集的成长背景打上了深刻的电商烙印,乘着东风,云集不断壮大。
1.选址杭州,得天独厚
云集成立于杭州,杭州已经成为中国电商行业代表城市之一。
根据海豚智库的整理数据,2019年前100家电商企业,杭州占15家,GMV总值达到61490亿,在国内遥遥领先。
杭州之所以成为电商行业的沃土,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是关键。
2008年5月29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将“中国电子商务之都”这一称号授予杭州,至此,杭州几乎每年都会围绕电子商务行业作出政策上的创新优化。
除了为企业方提供扶持补贴以外,杭州市也大量举办投融资活动,加快中小电商企业发展,电商行业在杭州总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市2016-2020年的发展规划包括9项重大工程以及4项保障措施,旨在优化完善现有电商体系。
电商行业的巨鳄阿里巴巴也成长于杭州,随着淘宝日益发展壮大,“阿里效应”也吸引了不少电商从业者的到来。
一系列政府推动举措加上龙头企业的影响力,杭州形成了成熟的电商生态。人才、资金、配套物流等多重资源交汇使得云集这样的企业能够实现快速崛起。
2.行业兴起,推波助澜
2011年微商群体萌芽。2013年推出支付功能后,社交+支付的产品功能演化出了更多的微商交易渠道,比如通过朋友圈或企业服务进行买卖。
随着微商人数不断增长,有关部门监管调整的力度加强,微商行业逐渐规范化,生态朝向良性发展。2015年这一节点,微商市场的变化催生了社交电商行业。
云集就在这一年成立,当时还叫云集微店。根据《2016年中国微商行业发展报告》,2015年微商的从业者数量达到1257万人,由于成立时间相对较早,云集是最早抓住微商这一群体红利的社交电商之一。
2016年12月商务部联合发改委、网信办制定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文中明确指出鼓励社交电商模式发展。政策推动之下,社交电商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社交电商比起一些传统电商类型,在获客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用户网络裂变式发展客户,出现了内容引流、多人拼购等多种变现模式。
根据招股书,截至2018年,云集平台上的买家数量近2320万。2016年至2018年的买家数量复合增长率达到204.63%。因为买家基数的扩大,云集的交易总额(GMV)也在攀升,2018年GMV达到227亿元。
社交电商的属性不仅仅有利于获客,在复购率方面也优势明显,截至2019年3月31日,云集复购率达到93.4%。
CIC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社交电商复合增长率达到138.2%,预计2022年市场份额将达到2419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61.9%。
社交电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云集被行业的属性优势及发展推动,不断刷新业务数据。云集被风带着一飞冲天,上市市值达到30.9亿,但是社交电商这一风口不可能永远长青。
如果说行业增长是云集业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那么一旦这股推动力减弱,云集的体验落差也会很明显。
目前的现状是,行业确实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非足够乐观,而云集冲刺的脚步也慢了下来。
风速渐缓,云集被迫慢下来
通过社交电商实现裂变,云集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利用会员制。
招股书开篇的业务模型就指明,云集是基于会员制的社交电子商务平台,会员制对云集意义重大,是云集事业得以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云集是典型的S2b2c模式,即通过供应链通过店主分销以及直接向用户销售商品。招股书披露,云集2018年的GMV中66.4%来自会员购买,会员才是云集的核心用户。
而S2b2c中的小b(即商家)同样来自会员的转化。也就是说,云集的流量、分销渠道以及收入都与会员密切相关。
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云集过于依赖会员制的情况,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云集很难在变化的风口局势中保持高增速。
根据招股书,云集的收入2017年、2018年的同比增速分别是401.7%、102.0%,云集的营收增速早就踩住了刹车,而导致云集收入增速趋缓的直接原因就是会员增速的放缓。
对比云集2019年Q1、Q2、Q3的财报,云集会员的季度增幅分别是22.4%、19.5%、14.2%,会员的增速逐渐放缓,而这种情况的出现符合社交电商行业的整体趋势。
根据互联网协会与创奇社交电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报告》,自2019年年初国家《电子商务法》实施,社交电商市场的高增长时期成为过去式,迎来增速明显趋缓的平稳发展期。
值得一提的是,云集针对营收增速趋缓的事实已经作出了改变,尝试再多一条腿走路。
云集2019年三个季度的收入分别是33.56亿、30.64亿、27.73亿,收入减少一方面由于会员人数增长放缓导致的在线商品销售以及会员计划营收增速放缓,另一方面,2019年一季度起云集引入了新的业务模型,将销售业务的一部分转移到了由第三方销售的市场业务平台。
虽然这个业务开始没多久,但云集似乎有点着急。2019年三季度云集提高了第三方的支付佣金,市场业务收入达到8630万元。
毫无疑问,会员制显露出的疲态促使着云集营收重心的再分配,而云集现在正处于新的转型阶段,可以预见未来的云集将通过持续与第三方建立合作,由重“社交”逐渐偏向重“电商”。
营收增长趋缓,会员制显疲态。会员制已经不再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云集希望弱化社交电商市场趋势带来的影响,先不论云集的结局如何,上市后的云集面临着资本市场的压力,营收缩水的现状不能持续太长时间,无论作什么调整,云集都必须提速了。
风口动荡,云集社交电商的新波折
云集想要加快转型步伐,实现自我更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安定因素在试图拖慢云集的脚步。
1.云集引流受限于商业模式和同质化
电商平台的交易直接从流量中来,交易决定营收空间,对于云集来说,只有不停地拉新才能持续扩大公司规模,获取更多流量。然而通过分析,云集引流存在明显的阻力。
由于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具有巨大的刺激作用。许多人渴望通过挖掘电商行业获得成功,社交电商这一细分领域一开始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创业者和投资者的活跃共同造成了社交电商行业的盛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就是拼多多。
根据易观千帆指数,社交电商月均活跃人数(MAU)的前三名分别是是拼多多、淘集集和云集。随着淘集集于2019年12月8日进入破产清算流程,云集或将成为仅次于拼多多的第二大社交电商。
拼多多成立时间比云集稍晚,但上市时间比云集更早。对比二者MAU,拼多多月活达到4.37亿,而云集则是569万,二者之间流量差距明显。
通过拼团模式+下沉市场,拼多多瞄准的是对价格敏感的人群,而云集虽然也打价格牌,但会员分销的模式需要向店主支付返利,这就决定了云集销售的商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毛利空间,在提供低价产品方面云集的优势相对来说不够突出。
而会员分销模式还带来了另一重限制。云集店主需要拥有更多碎片化时间,根据云集路演的内容,其主要的客户群为25-39岁的妇女,本质上云集和拼多多的目标用户体量上就有所差距。
云集虽然月活数据排在第三,但到第七名的京喜为止,企业之间的差距不算很大,就月指数增幅来说,云集也并未明显突出。
(来源:易观千帆指数)
以流量指标来说,社交电商以拼多多为首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而云集与拼多多的对比也反映了引流模式本身的不同决定了社交电商发展空间的不同。
目前采取s2b2c2+会员制模式的社交电商数量不少,贝店、环球捕手、花生日记等等,而其中贝店和云集同质化程度较高,两者皆为杭州公司,贝店与云集在售卖品类上也有高度相似性。
通过上图能发现,云集月活被贝店“追尾”,引流能力一项上云集并未占据竞争力高地,贝店的发展也将侧面影响到云集市场份额的扩大。
现在的云集受到行业市场、发展模式以及竞争阻碍,对于流量的获取能力其实不容乐观。
2.社交电商下半场,新的资源争夺战即将打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进入下半场,再谈流量可能有点晚。
互联网不停地细分,大多数用户的产品习惯已经养成。大量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整个市场无论从网民数量还是上网时间都已经被开发了大半,很多垂直领域格局已经成型,这时候获客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
量变会引起质变,而质变就是在当前互联网行业生存的的法则。流量红利转为技术红利,科技产品将迎来快速迭代的时期,从扩大用户规模转向增加用户的复购率。
社交电商的发展也是如此之快,转眼就来到了下半场。而对于未来的短期目标,云集也有了规划,核心词就是供应链。
2019年10月12日云集在长沙召开了战略发布会,会上正式启动了“超品计划”,超品计划以打造100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产品为目的,通过优化供应链供给端和销售端的手段来实现云集交易额和品牌价值的双增长。
12月18日,在第五届服务商大会上肖尚略表示,云集除了“超品计划”,还将实现“品质水果”、“A2000计划”的完善构建,这两条计划将分别对销售品类和市场服务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如今社交电商大趋势已经从引流转变为对技术、运营等一系列手段的升级,云集也只需要顺应时代趋势实现自我完善。
但不得不说,随着“风向”的改变,竞争对手也同样会调整自身,云集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目前看来,对投资合作方以及ODM的争夺将迎来一次小高峰。
对于2020年这三条新的发展计划,云集方面宣称将提供一半的资源给合作方,这体现出了云集的重视,也侧面反映出这场“争夺战”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是云集还是其他社交电商,在目前投融资环境不够活跃的现状下,为了让资本注入集中于自身,必须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便脱颖而出,接下来一段时期考虑到资源分配等问题,整个行业或将迎来洗牌。
社交电商行业变化,云集只能迎战。
3.亏损成常态,云集或承压
根据招股书,云集2016年到2018年的净亏损分别是2467万、1.06亿和5633万,云集的过去长期处在亏损之中。
IPO后云集发布的Q1、Q2、Q3财报显示,净利润分别是1686.20万、-8451.30万、-5126.90万,上市一季度短暂高光后又陷入亏损状态。
现在这个时期或许令云集感到头大,短时间内其很难摆脱亏损状态。
一是,云集的主要收入来自商品销售净额,而这项业务近期表现不佳。Q2、Q3两季度商品销售净额额连续下滑,同比分别减少了8.7%和14.0%。
当然,容易注意到云集三季度亏损收窄,亏损收窄的原因之一是成本下降,这里分为收入成本和运营支出。三季度收入成本环比减少4.5%,为22.804亿元,总运营支出环比减少24.6%,为6.364亿元。
事实上,由于商品销售净额的减少,云集因此减少了仓储了和物流环节的部分支出,再加上新的市场业务收入抵消掉部分亏损,这项数据因此有了转好的趋势。
二是,云集接下来要花钱的地方不少。由于新的市场业务扩大需求,云集的销售推广、技术以及一般行政和管理费用,未来短期预计只会增不会减。
目前在吸金能力这方面,无论是老业务还是新业务都没成为云集有力的支撑,云集后续在资金和资源的分配上可能面临压力,而盈利这件事看起来还要等上一阵。
总结
云集的变化也反映了整个社交电商的变化,社交电商从萌芽到兴起再到进入平稳期,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而这种现象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目前的互联网行业有能力快速催生一个行业的成长,一方面在于大环境的不断成熟,另一方面则因为风口大爆发的时代已经过去,机会变得越来越珍贵,一旦产生了新的风口就注定涌入动力。
社交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不禁让人思考其的生命周期,跑的快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不能跑的远。
云集自然也为了跑的更远而努力,它始终在追赶着行业的脚步。
最开始肖尚略想把商业街、导购员发展成O2O模式,虽然凭借着先发优势以及会员制云集做出了成效,但它发展的路上始终充满着质疑。
曾经的质疑在于公司性质。招股书中有提到,云集曾因违反《禁止金字塔销售的规定》被罚款约960万。“传销”的阴影挥之不散,直到现在云集还未能彻底改善人们对它的印象。
到了现在,面对整个行业转向技术型发展,云集能不能在浪潮中稳住、实现自我转型与革新又成了新的问题。
云集随着社交电商的风口浮浮沉沉,最终的命运如何眼下来看还是一道未知题。
赞(16) | 评论 2020-01-09 10:33 来自网站 举报